《古诗:赠汪伦教学设计一等奖》属于教学设计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1、古诗:赠汪伦教学设计一等奖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已经学了很多古诗,谁愿意把喜欢的古诗背给大家听?
2、揭示课题。
二、初读感知
1、范读
2、学生借助拼音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说说自己从诗中读懂了什么?
三、朗读感悟
1、听老师范读,说说自己从老师那里听出了什么?
2、自读课文,体会诗中的感情,读出诗的韵味。
3、在小组内交流自己读诗的体会。
4、展示读课文
5、背诵这首古诗,看谁先背下来。
四、认读生字,指导写字
1、出示要求会认的字,学生集体认读。
2、指导书写
五、拓展练习
“我”回到了故乡,见到了亲人,会说些什么?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
1、出示图片。他们在干什么?谁送别谁?诗人离开时心情怎么样?
2、这节课,我们学习另一首古诗《赠汪伦》
二、自由朗读,初步感悟
1、借助拼音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学习要认的字。
3、同桌互相读全文。
三、熟读
1、自己试着按节奏读
2、指名读
3、有韵味地读一读。读出诗人与朋友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
4、请同学读。
5、指名读
6、学生自由背诵。
四、指导书写
1、自己边读边画出要求会写的字。
2、指名读。你准备如何记住它?
3、练习书写。
2、古诗:赠汪伦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已经学了很多古诗,谁愿意把喜欢的古诗背给大家听?
2、揭示课题。
二、初读感知
1、范读
2、学生借助拼音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说说自己从诗中读懂了什么?
三、朗读感悟
1、听老师范读,说说自己从老师那里听出了什么?
2、自读课文,体会诗中的感情,读出诗的韵味。
3、在小组内交流自己读诗的体会。
4、展示读课文
5、背诵这首古诗,看谁先背下来。
四、认读生字,指导写字
1、出示要求会认的字,学生集体认读。
2、指导书写
五、拓展练习
“我”回到了故乡,见到了亲人,会说些什么?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
1、出示图片。他们在干什么?谁送别谁?诗人离开时心情怎么样?
2、这节课,我们学习另一首古诗《赠汪伦》
二、自由朗读,初步感悟
1、借助拼音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学习要认的字。
3、同桌互相读全文。
三、熟读
1、自己试着按节奏读
2、指名读
3、有韵味地读一读。读出诗人与朋友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
4、请同学读。
5、指名读
6、学生自由背诵。
四、指导书写
1、自己边读边画出要求会写的字。
2、指名读。你准备如何记住它?
3、练习书写。
3、古诗两首:回乡偶书、赠汪伦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能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培养初步理解古诗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通过朗读、自学、指导理解古诗大意,背诵古诗,激发阅读古诗的兴趣。
★情意目标:体会同学之间的真挚友谊,懂得珍惜友谊。
二教学重难点:识字、写字,积累词汇;提高阅读能力。
三教学思路:让学生在诵读中识字,通过多读,和生字见面记字形;尝试按“理解——交流——发现不懂的词语——指导——加深理解”的流程学习古诗。鉴于二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不需要理解的太深,能力古诗的大意就行。
四课前准备:生字卡片。
五课时安排:2课时。
六授课时间
第一课时
一指导预习,读熟两首古诗,在读中和生字见面,自学生字。
二检查识字情况。
1出示卡片,认一认。
踏、客、赠、汪、舟、欲、踏、潭
2说说自己是怎么记这些字的。
3边读边找诗中的生字,和新朋友打个招呼。
三由生字找出诗句,再理解诗句。
1指名认“客、何”,这个字在哪句诗里面?读出句子。在诗里面指的是谁?贺知章为什么是客?真的是客人吗?从哪里看出来的?(抓“回乡”理解课题,过渡到第一句。
从哪里回来?去干什么了呢?(简单介绍诗人生平)
现在回到了老家,为什么被村上的孩子们当成了客人呢?(过渡到第二句)理解“乡音无改鬓毛衰”。
2整体感悟第一首诗《回乡偶书》
读一读,谈感受,想一想诗人回乡的心情。
学习《赠汪伦》
1认生字“赠”,理解意思。“汪伦”是谁?介绍汪伦和李白的友谊。
2读一读,说说自己理解了什么。
3抓重点字理解诗句。“舟:小船;将欲:将要”“踏:踏拍子”“不及:比不上”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4再读,体会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演一演,深化理解。
老师和学生合作演一演《回乡偶书》,体会“鬓毛衰”“笑问”等词。学生合作演一演。
五背诵古诗,指导学生读出抑扬顿挫。
六作业:
1熟背古诗两首。
2提高:搜集李白和贺知章的诗,背一背。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少小 老大
《回乡偶书》 无改 鬓毛衰
相见 不相识
《赠汪伦》 依依惜别之情:深千尺 不及 清
4、古诗两首:赠汪伦、过故人庄教案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学会
本课6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
2、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初步体会诗句中对伏句的特点。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借助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朋友之间聚散两依依的情谊,激发学生珍惜人间友谊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品味诗的内涵。
2、从平淡的描写中领悟浓厚的情味。感受语言美和情境美。
教学用具:小黑板、录音机
教学用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提示课题。
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很多感情,其中友情是非常值得留恋的。我国的古代诗人为了表现彼此之间的友情,留下许多千古名句,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两首古诗,这两位诗人用不同的笔法表达了朋友之间的浓厚情谊。让我们一首一首来欣赏。
二、学习第一首古诗《赠汪伦》
1、初读古诗。
(1)自读《赠汪伦》,要求读准字音。
(2)标出停顿的符号,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3)检查自读情况。
a、指名读古诗,相机正音。
b、指名标出停顿。
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2、学习古诗的学习方法。
师:我们学习古诗一般可以分为四步进行。(1)释诗题,(2)知诗人,(3)明诗意,(4)悟诗情。
3、用这四步方法自学《赠汪伦》。
交流。
(1)释诗题。
赠:赠送。
(2)知诗人。
作者是同学们非常熟悉的李白。汪伦是他的朋友,这首诗是汪伦为李白送行时,李白送给汪伦的。
(3)明诗意。
a、交流难解的字词。
欲:将要。闻:听到。不及:比不上。踏歌:用脚步打着拍子唱歌。
b、朗读诗句。
开火车读。
齐读。逐行朗读,理解。
c、指名说说诗意。
李白我乘船要走的时候,忽然听到岸上传来脚
打节拍唱歌的声音。即使那桃花潭的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谊深。
(4)悟诗情。
a、李白描写自己要走了,汪伦来送行的一件事,从诗中的哪些语句你体会到他们二人比潭水还深的情谊?
b、如果你是李白,你看到这感人的情景,该如何表达自己的感叹与感激之情。你能来朗诵一下这首诗吗?
指名朗读,体会情感。
有感情地试背。
三、总结全诗
李白运用夸张的写法,向我们表达了他与汪伦之间深厚的情谊。一个“忽”字既表现了诗人吃惊的心情,也紧紧抓住了我们读者的心。全诗浓烈奔放,是李白的传世名作,现在更用“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句话来表达朋友之间的浓情厚意。
再读全诗。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齐背《赠汪伦》。
2、《赠汪伦》的作者李白运用夸张的手法,奔放的语言,抒发了自己与汪伦之间浓厚的情谊,而《过故人庄》这首诗的作者孟浩然则用细腻的语言,平淡的词汇告诉了我们与人交友于平淡中见真情的真谛。
二、初读古诗《过故人庄》
1、自读,注意读准字音。
2、划出诗中不理解的词语,准备交流。
3、指名读诗,正音。
三、再读古诗《过故人庄》
1、释诗题。
“过”:访问,“故人”:老朋友。
访问村庄里的老朋友。
2、知诗人。
简介作者孟浩然。
3、明诗意。
(1)自读,画出难理解的词语。
(2)交流。
具:准备。黍:煮饭的小米。郭:外城。
轩:窗子。话桑麻:闲谈农家生活。就:亲近。
(3)朗诵。
“开火车”朗读。
齐读。
逐行朗读,逐行理解。
(4)指名试说诗意。
老朋友备办了丰盛的饭菜,“我”接受邀请来到农家探望;只见绿树将村舍环绕;青山在城墙外蜿蜒起伏;打开窗户对着屋旁的园地,举着酒杯闲谈农的生活;等到九月九日重阳节这一天,我会乘菊花开时再来探望。
4、悟诗情。
(1)这首诗非常平淡,你是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作者所要表达的与友人之间的感情的?
(2)你喜欢读读诗中的哪些句子,为什么?
四、总结全诗
这首诗用词清雅,仿佛拿出了一幅水墨画放在了我们面前,画中最浓的是友人间彼此惜别,不忍离去的画面,让我们再好好品味一下这优美的诗句。
训练学生读好古诗。
齐读古诗。
5、古诗三首:赠汪伦、送孟浩然之广陵、回乡偶书教案教学设计
第七单元
本组一共有四篇课文。《古诗三首》之一(赠汪伦》描绘了汪伦赶来送李白的动人情景,赞颂了友情的深厚与可贵。
《古诗三首》之二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描绘了李白送孟浩然去广陵的动人场面,表现了古人间的依依惜别,赞颂了友情的深厚。《古诗三首》之三的《回乡偶书》描绘了诗人少小离家老大回时遇到的儿童相见不相识的事情,表现了岁月的流逝流下的衰老与不变的故乡情。
《桂花雨》回忆了童年桂花,花落如雨的快乐与幸福.表达了对故乡的怀念。
《她是我的朋友》记叙了战争时期的一个故事:孤儿院的一个小姑
娘被作伤,急需输血,但无人愿意帮助。一个叫阮恒的小朋友同意输血
给小姑娘,他以为输血会致人于死,但他还是愿意为小姑娘输血,他的
回答是:“她是我的朋友。”一句话体现了阮恒的高尚,表现了友情的纯洁与珍贵。
《争吵》记叙了我和克莱谛之间争吵的经过,表现了克来谛的高尚。
尤其是父亲的话语起到点题的作用。告诉人们要知错即改。
本组课文大多反映了儿童的生活,内容丰富,感情真挚。文字中药
含着浓郁的多情和友情,希望在阅读中仔细体会。
学习古诗.要多诵读,结合注释或查字典、词典、了解诗句的意思。
学习三篇记人写事的文章,要注意抓住人物的语言和动作,从中感受人
物复杂的心理活动,以便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受到启发、教育。
25古诗三首
教学要求
1. 掌握生字词。
2. 朗读、背诵诗歌。
3. 体会诗句的含义。
4.体会诗歌的感情。
5.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
重难点
1.体会诗句的含义。
2.体会诗歌的感情。
3.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
课时划分
三课时
预习作业
搜集与诗歌、作者有关的资料。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根据字典体会诗句的含义。
2.体会诗歌的感情。
3. 朗读、背诵、默写诗歌。
教具准备
挂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了解李白
李白:唐代大诗人.四川人,一生遍游祖国名山大川.写下无数风
浪漫的诗。学过他的诗有《望庐山瀑布》《夜宿山寺》《静夜诗》,背诵这些诗。
2.《赠汪伦》一诗有一个传说。
(汪伦十分敬慕李白.想邀请他来做客,于是他写信告诉李白:这里
有十里桃花,万家酒家。李白慕名而来,一看才晓得所谓”十里桃花”描写的是方园十里的桃花潭,“万家酒家”描写的是姓万的一家酒店。汪伦迎来了李白,盛情款待,临走时李白正要踏上渡船,忽闻岸上传来踏歌之声,原来是汪伦赶来送行,边赶边唱着送行歇。李白大为感动挥
笔写下了《赠汪伦》)
二、学习诗歌。
(一)学生字、
赠(zènɡ):赠送 馈(kuì)赠 赠物 赠品
(二)自由学诗。
1.自由读,理解诗意
2.自由议,互帮互学。
3. 提出不解的词、句(可能出现如下):
(])赠:
(2)将欲行:
(3)踏歌声:
(4)不及:
4.请几个水平高的上台当老师。
赠.送给。 将欲行:将要出发。
踏歌声:踏着步子唱着歌。 不及:不如,比不上。
5.串讲诗句意思。
(1)学生四个上台讲诗意。
(2)下面评议学生讲课的准确性及教态、语言情况。(奖励敢上台
的同学。)
(3)师予以归纳。
赠送给汪伦
李白乘船就要出发,
忽听岸上传来踏步唱歌的声音。
李白觉得桃花潭水千尺深,
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意深。
(4)学生再组成对子反讲。
6.朗读诗句(边读边悟)
(1)画朗读节奏
赠 汪 伦 [唐] 李 白
李白/来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送我情”也可一口气读)
(2)悟诗句包含的情感。
① 自由讲。
②归纳。(诗歌表现了李白与汪伦之间深厚的友情。)
③找出表情感的句子。(桃花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④怎样才能读出他们之间的深情,
学生A:重读“将欲行”、“踏歌声”、“深千迟”、“送我情”。
学生D;要用赞美友情的语调朗读。
学生C:后面两句要拉长语调长朗读。
⑤师范读。
⑥生齐读。
(三)(小黑板)出示几首写友情的诗句。
《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雷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黄鹤楼送孟洁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惟见长江天际流。
(以上诗歌仅供朗读,以扩大见识了解写友情的诗句有哪些)
(四)背诵诗歌。
三、小结。
友情是珍贵的,自古以来就是诗人爱写的题材。我们学了诗歌要
珍视友情。
四、作业。
默写诗歌《赠汪伦》。
板书设计:
赠汪伦 [唐] 李白
不及
送 深
我 ~~~~~~~~~~~~将欲行 千 情深意厚
~~~~~~~~~~~~~~~~~~
情 踏歌声~~~~~~~~~~~~~~ 尺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根据字典理解诗句的含义。
2.体会诗歌酌情感。
3.朗渎、背诵、默写诗歌
教具准备
挂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诵读李白写的诗《赠汪伦》。
2.诵读写友情的诗。
二、学诗。
过渡:昨天刚学了李白写的《赠汪伦》,今天再学一首李白写给盂浩然的诗。
(一)了解盂浩然。
孟浩然:湖北省襄阳县人,壮年时曾漫游江浙一带,后又赴长安谋
求官职,失意后,还归故园,过隐居生活。他的五言律诗成就最高,大多描写个人情怀和田园风光。他是唐代诗人,其作品生活气息浓厚,当时事有盛名。有《孟浩然集》。与李白是好友。
(二)自由读诗歌
1.掌握生字词
孟(mèng) 帆(fān) 惟(wéi)
2.画节奏
黄鹤楼/送盂浩然/之广陵[唐] 李 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惟见/长江/天际流。
3.根据字典理解诗意。
(1)自由议论。
(2)自由汇报。
(3)解决疑难问题。
(4)请理解的学生上六当老师。在( )内填上正确的意思。
①之广陵: (去广陵) ②故人: (老朋友)
③西辞: (向西边离开)
④烟花: (花开得繁茂,像浮动的烟雾,即花开如雾)
⑤下扬州:(去扬州) ⑥孤帆远影:(孤独的一只船帆,远去的影子)
⑦天际流:(在天边流)
(5)串讲诗意
(6)师归纳
在黄鹤楼送孟治然去广陵 李 白
老朋友在西边告辞了我,离开了黄鹤楼,
在花开如烟雾的三月,去了扬州。
一片孤帆远去,影子消失在天空的尽头。
只看见长江之水在天边滔滔流淌。
4.体会情感。
(1)师过渡:名友就要远去他方,诗人的心情是怎样的?用你们的语言描绘一番。
①依依不舍 ②恋恋不舍 ③难分难舍 ④情深意长 ⑤依依惜别
(2)这情景体现在哪两句诗中,读出来。(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3)师过渡;大家说得好,说得对,正是这两句诗写出诗人伫立江岸,望断春水,不舍君(友)去,心中会默念什么?
(4)学生发挥想象或运用积累的语言进行表达。
①劝君更尽一杯酒,
例句:{ 西出阳关无故人。} 平时可预先积累或上课前先背
②莫愁前路无知己, 诵。
天下谁人不识君。
学生语言例:①放心去吧,我会想着你。
②江水啊,你平安地送友远去吧:
③朋友啊,早日归来,我们再相聚。
④这一别,何时能相见。
(5) 诗人在诗中点明了分别的时间与地点是三月、黄鹤楼。目的地是广陵在哪两句中体现?(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5.朗读诗歌。
(1)师引导:在这样美好的春光里,在这优美的黄鹤楼,故人归去,依依惜别,这情比江水长,江水深,比江水远,该怎样读,才能让两位诗人满意?
(2)学生读(齐读、个别读、小组读)
6.背诵诗歌。
三、拓展延伸。
再学一首写黄鹤楼的诗。(只读不讲)
黄 鹤 楼 崔 颢
昔人已来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四、小结。
悠悠黄鹤楼,依依送友去、写不尽的情与意,尽随江流去,现我们用深情的朗读替李白再送一次孟浩然,让滔滔江水平安送达友人。
五、作业。
1. 朗读、背诵诗歌
2. 给诗歌画上朗读节奏。
3. 抄出点明时间的诗句。
4.抄出点明别离地点的诗句。
5.抄出表达依依不舍之情的诗句。
板书设计:
在黄鹤楼送孟治然去广陵
惟见长江
孤帆远影
黄 ~~~~~~~~~~~~~~~~~~~~~~~~~~~
鹤 ~~~~~~~~~~~~~~~~~~~~~~~~~扬州
楼 ~~~~~~~~~~~~~~~~~~~~~~~~~~~~
故人西辞
依依惜别
第三课时
教学要求
1.掌握生字词。
2. 理解诗句的意思。
3. 体会诗歌的情感。
教具准备
朗读录音。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了解贺知章。
贺知章:字季真,今浙江省萧山县人。少年时文词出众,知名于此。
二十六岁时考中进士,经张说推荐,入丽正殿书院修书,后迁札部侍郎,
官至太子宾客,秘书监。天宝初,归隐镜湖。现仅存诗二十首,其中《回
乡偶书》和《咏柳》历来为人称道。
2.题目回乡偶书
(贺知章在年轻的时候离开故乡,辞官回乡已经八十多岁,距他离乡时已有五十多年,偶书:偶然写下来的意思。)
二、学习诗歌。
(一)学习生字词。
偶(ǒu): 偶然、木偶、偶尔、玩偶、偶数。
鬓(bìn): 鬓毛、鬓角、双鬓。
(二)自由学诗。
l. 自由读诗,读通、读顺。
2. 听录音读,画节奏。(请一学生上台演示)
回乡偶书 贺之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3.自由读诗,提出疑难。
“老大回”“鬓毛衰”
4.学生解疑师归纳。
老大回:年老了才回来。
鬓毛衰;鬓毛疏落。
5.串讲诗意。
(1)学生组成小组悟、议。
(2)学生汇报。
(3)教师归纳。
回乡偶然写下的诗
年轻的时候离开家乡,年老了才回家,
家乡的口音没有改变,两鬓的毛越来越疏落。
儿童相见不认得我,
笑着问我是从哪里来的。
(4)学生结对子再自由串讲。
(5)请一生上台串讲、朗读。
6.体会情感。
从诗中可以体会作者觉得家乡的儿童是可爱、讲礼貌的,而自已是思念、热爱故乡的。
从诗的“乡音无改”与“鬓毛衰”可以体会什么? (思念故乡)
7.朗读持歌。
带着对儿童的怜爱,对家乡的思念。
8.背诵诗歌。
9.描绘诗歌描绘的情景。
三、小结
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树高千丈,叶落归根。
诗人从迢迢千里之外赶回家来了,扑进故乡的一刻遇到了可爱的孩子,于是就提笔写下了这《回乡偶书》。
四、作业。
1.背诵、默写古诗。
板书设计: 回乡偶书
少小 音无改
思乡{ }儿童笑问何处来
老大 鬓毛衰
教学后记:
年 月 日
资料提供者:
6、古诗:赠汪伦教学教案
教师体会
一、谈话导入,激发诗情。
1、导入:师:同学们,你们有最要好的朋友吗?感情怎样?谁来说说?
师:是啊,朋友之间的真情值得珍惜!在古代也有两个人,他们之间的感情也很好。想不想知道他们是谁?师出示图画,他生性豪爽浪漫,喜欢作诗饮酒,一生游历名川大山,每到一处,大多诗兴大发,一生又广交天下好友,每回与好友相逢离别,无不真情流露,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他是谁?(李白)
安徽泾县农民汪伦非常仰慕李白的才华,很想与他结为朋友。于是就写了一封信托人带给李白,出示画面,上面写道:“先生喜欢游览乎?这里有十里桃花;先生喜欢喝酒乎?这里有万家酒店。李白到了那里,既不见十里桃花,也不见万家酒店,李白疑惑不解。汪伦解释说”十里桃花是离他家十里外有个桃花潭,万家酒店是有个姓万的人开了一家酒店,并不是一万家酒店。李白不但没有生气,反而被汪伦的幽默与风趣逗得哈哈大笑起来,两人一见如故。他们一起饮酒作诗,情趣相投,短短几天就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可是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再好的朋友也有分别的时候。临别时,汪伦踏歌相送,李白被这真情深深地感动了,即兴吟诗一首--《赠汪伦》。师板书课题。
2、释题。“赠”会读吗?“赠”什么意思?赠给谁的?谁来说一说题目是什么意思?
3、书写“汪”。
二、品读诗文,激发想象。
1、师配乐朗诵。
2、学生自学古诗,读通课文。
3、指名朗读,齐读、男女分读等。你理解了哪些诗句的意思?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a、解读第一句。
师:谁来读第一句?这一句你读懂了什么?
师:“舟”是什么意思?写一写“乘舟”。理解诗句的时候,我们可以用组词连句的方法。
师:齐读一遍。这句要怎样读?
师:是啊,要读得缓慢一些,因为李白不忍离开自己的好朋友汪伦,他是怀着依依惜别之情离开的,所以要读得缓慢些,我们一起读,来吧,开始!(指名读。)
b、解读第二句。
师:同学们,你最要好的朋友来你家作客,回去时,你们是怎么样做的?李白乘着船将要走的时候,汪伦是怎么样做的?谁来接着读?理解“踏歌”。(“踏”什么意思?怎么“踏”?“歌”呢?请同学们用脚踏地,老师唱歌,我们也来踏歌欢送李白。)
师:这句诗该怎样读?为什么?
师:没想到汪伦送别的方式这么特别,洋溢着热情。多感人!多意外!所以我们在读的时候要带着一种意外和感激的心情来读。谁来读这句?
小结:同学们,你们看这两句写了一件什么事?
c、解读三四两句。
师:对于李白和汪伦之间的感情而言,再多的语言也是苍白的,再多的言辞也是无力的,再多的表达也是多余的,他们只有默默相视对方,唯有任桃花潭的水静静的流淌,以此来叙说着他们之间的深情厚谊,齐读三四两句!
师:这两句你读懂了什么?“不及”什么意思?
师:这句诗还可以怎样理解?
师:是啊,即使桃花潭的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啊!谁来读这两句?
师:这两句在语调上应该怎样读?
师总结:第三句要读成升调,齐读!第四句要读成降调,齐读!这样一来形成了对应回环,给人语意完整的感觉。
师:我们在读这两句诗时,还要用什么语气来读?谁能用一个词来概括?
师:是啊,饱含深情!这就是“抒情”。想不想再读这两句诗?站起来读,好吗?
三、整体回顾,升华主题
师:从整首诗看李白和汪伦之间的感情怎样?谁能用一个词来概括?
师:这首诗表达了李白与汪伦之间的深情厚谊!如果一个人没有朋友,那么他就像井底之蛙,永远不能享受阳光。如果你周围有好朋友,那么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你也会感到温暖。同学们,让我们紧紧握住手中这根友谊的绳索,带着诗人李白那份深深的情谊一齐来背诵《赠汪伦》。播放配乐朗诵。
师:指名读,会读吗?一起来读!开始!
师:会背吗?合起书本,试试!
师:除了这首《赠汪伦》外,还有许多感人肺腑的离
别诗。如《送元二使安西》、《别董大》、《送孟然
之广陵》等,希望大家能去学一学。
板书:踏歌相送
赠汪伦
情比水深
7、古诗词:赠汪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教学《赠汪伦》理解诗的内容和思想感情,解释有关词语和诗句,背诵,默写这两首诗。
教学过程:
1、揭题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了不少古诗,了解了不少诗人,谁能说说你知道的著名诗人(陆游,李白等)
师:李白是哪个朝代的诗人(唐代)板书:
我们学过李白的那些诗?指名和集体背诵,师略加叙述诗表现的意境。
师:今天我们学习李白的又一首诗《赠汪伦》
汪伦是一个人的名字,他是有名的歌手,且很有才学,但不愿做官,隐居在安徽泾县西南的桃花潭畔,他对李白所作的诗佩服得“五体投地“日夜吟诵,他知道李白喜欢喝酒,于是便用最好的糯米和高粱酿成酒,长年窖在地下,有一回他听说李白到了安徽,想邀请李白前来作客,但又怕李白不肯来,于是想出了一个妙计。他修书一封,送给李白,李白拆信一看,上面写到:“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早听说汪伦是一方豪士,便欣然答应往访。见面后,李白说:“我是来观十里桃花,访万家酒店的。”汪伦笑道:“‘桃花’者,一潭之名也,并无桃花十里;‘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酒店万家。”此时李白方知“受骗上当”,但却哈哈大笑说:“临桃花潭,饮万家酒,会汪豪士,此亦人生快事!”此后汪伦每日一每酒佳肴相待,两人甚是相投,成了好朋友。临别时即兴写下《赠汪伦》这首别具一格的七言绝句。
师:看课题,谁赠什么给谁?(李白赠诗给汪伦)
师:什么叫七言绝句?七言绝句是一种旧诗体裁,每首四句;每句七个字的叫七言绝句。
师: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这首诗——生齐读《赠汪伦》
二、解诗。
教师范读,指名学生试读,齐读。
逐词逐句解释
生:乘舟——坐船;“欲”——打算,这句诗的意思是:李白我乘坐上船刚刚要走。
生:忽——忽然;闻——听到;踏歌——用脚步打节拍,边走边唱。
师:什么叫“踏歌”,歌唱时从脚踏地作为节拍,边走边唱,就叫做“踏歌”,至于汪伦当时踏歌是怎样的节拍与声调,等会作讨论。
生:这句诗的意思—忽然听到岸上传来合着脚步节拍唱歌的声音,是汪伦边走边唱前来送行。
生:不及——比不上;情——情谊,感情。
连词解句意 整句诗的意思:桃花潭水有千尺深,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谊深。
自己说说诗的意思,指名说。
三、了解诗的意思。
师:汪伦对李白情谊仅仅表现在“送别”上吗?
生:表现在汪伦写信热情邀请李白来桃花潭作客……天天用美酒盛情款待李白。
师:1米=3尺,千尺相当于333.3米。如果一层楼高4米,比83层楼还高。
师:用“千尺深”的潭水,也比不上他们之间的情谊深,可见他们之间的情谊有多深了。
师:可以想象,当时李白听到汪伦带领男女老少踏歌前来送别时,心情何等激动,因而当即赋诗赠送,那么汪伦“踏歌”时是什么样的节拍?又是什么样的歌声?我们来讨论一下。
生:汪伦可能用一种较缓慢的脚步,较凄凉的声音。因为和好朋友李白就要分别了,
生:……急促……高亢……,因为约定的时间快到了。
生:……较快……宏亮……,虽是送别,还会有相逢机会。
师:我倾向于用较快的节拍,宏亮的声音。这种推想,因为李白的赠诗中没有伤感的情绪,而且插图上李白的表情也没有伤感的表现,可以证明这种推想是正确的,本诗虽写的是与友人分别,却感情奔放,形成了本诗特有的风格。
齐读本诗。
师:桃花潭水真有千尺深吗?没有,这是作者的“假设”,那么两句诗连在一起,可用上什么关联词来解释?
生:用上“哪怕……也”解释,意思:哪怕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
生:用上“如果……就……”,解释:如果……就……。 生:用上“即使……也”解释:即使……也……
生:用上“就算……也”解释:就算……也……
生:用上“纵使……也”解释:纵使……也……
师:同学们,汪伦先用写信邀请李白来家乡做客,接着用美酒盛情款待李白,李白要走了,汪伦又带村民踏歌相送,怎么不使李白深受感动呢?大家想想,用感叹句,反问句来解释这两句,能不能表现李白此时激动的心情呢?
生:感叹句解释:即使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呢?
生;用反问句…… 那里比得上……呢?
…… 怎么比得上……呢?
生:还可用设问句……桃花潭有千尺深,比得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吗?不,远远比不上。
四、了解本诗的写作方法。
师:桃花水有千尺深吗?(没有)
师:这是运用了什么手法?
生:夸张
师:“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一整句又是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生:比喻。
师:这里用“夸张、比喻”手法,为的是表现什么?
生:汪伦与李白之间的情谊深,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师:我们怎样读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指名读,齐读。
有时间、背或抄。
8、四上:赠汪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认识6个字,会写4个字。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了解诗的内容,体会汪伦与李白之间的情意。
教学重点、难点:
1、认识6个字,会写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了解诗意、体会朋友之间的友谊,理解“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含义。
教学准备:
课件、学生课前搜集送别诗
课文内容分析:
古诗《赠汪伦》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所作。李白游安徽泾县桃花潭时,结识了汪伦并成为朋友。李白临走时,汪伦前来送行,不但没有伤感的情绪,反而是欢欢喜喜唱歌相送。只有最了解李白豪放性格的人才会这样做,因为,李白把汪伦看作最好的朋友,写下了此诗,以表达两人之间的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读古诗吗?你最喜欢哪一位诗人?
2、今天,我们就来谈谈李白。
3、板书:李白 了解他吗?
课件(1):出示李白画像
4、学生交流资料。课件(2):出示李白简单介绍
5、李白一生留下了近千首诗歌,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赠汪伦》。板书课题。(汪伦是一个人的名字,是安徽泾县桃花潭附近的一位村民。)
学生读课题。认读“赠”,说说怎么记住这个字。
6、谈对题目的理解。李白为什么写诗赠给汪伦呢?这里有个小故事,请你们自由读一读。读完后,我请你们来说说原因。
生自由读,交流。
那么,这首诗写了些什么?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二、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
2、出示四个生字,学生指名认读。
3、指名读古诗,同学评价字音。齐读古诗。
三、再读古诗,了解诗意,悟诗情。
1、学生自由读古诗,边读把自己不明白的字词画出来。
2、同组的同学交流
3、全班交流:
前两行:
a、欲:将要忽闻:忽然听到
b、踏歌声:古代民间的一种歌唱形式,一边用脚打节拍,一边唱歌。(表演)想象汪伦踏歌的歌词会是些什么?
c、从“忽闻”体会到了什么?
d、你们见过这种送别方式吗?平时家里来了课文,你是怎么送人的?可现在李白走了,汪伦把他送出村口、送上船,还用这种特殊的方式为他送行,从这里你感受到了什么?
e、指名读前两行。
后两行:
a、深千尺:有一千尺那么深。 真有那么深吗?(夸张,说明桃花水很深。)
b、不及:比不上深千尺:有千尺那么深。
桃花潭的水很深了,但仍比不上什么?从中你感觉到些什么?
c、自由读后两句,读出两人深深的情意。指名读,男女生赛读,齐读。
4、能连起来把这首诗的大概意思说一说吗?
(李白坐上船儿正准备远行,忽然听到岸上传来踏歌的声音。桃花潭水虽然深过千尺,也比不上汪伦赶来送我的厚谊深情。)
5、出示背景图,想象情景,进行表演。
相聚须尽欢,分别不忧伤。此时此刻,李白与汪伦站在岸边,彼此话别。他们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你们来想一想,演一演。
同桌练习,指名演。
6、配乐背诵。
一首诗就是一幅美丽的画,一首诗就是一曲动人的歌。此时,你就是李白;此刻,你就站在船头,让我们把对好友的深情用背诗的形式表达出来吧!
自由背诵,指名背诵,齐背。
五、拓展小结
1、世间离别情万中,多有诗人诉心声。除了这首《赠汪伦》外,同学们也找了许多。交流送别诗。
2、是啊,离别是伤感的,也是快乐的。让我们紧紧握住手中这根友谊的绳索,让它为我们放飞友谊的航船。齐诵《赠汪伦》。
板书:
赠汪伦
李白
水深、情更深
9、一年级下:赠汪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顺、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通过了解古诗背景,感受友情的真挚,有交朋友的愿望。
3.认识13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
教学难点:启发想像,感受古诗的意境
教具准备:多媒体 字卡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介绍诗人,了解写作背景。
1.唐朝有一位著名诗人,他姓李,人们都称他“诗仙”,知道他是谁吗?(李白)“李”在这里是一个姓。拼读音节,你还在哪里见过它?你读过李白的诗吗?谁能给大家背诵?
2.李白的诗我们背得很好,那么李白的故事你们想听吗?(讲李白与汪伦的故事)我们都知道,李白一生有两大爱好:喝酒和游历,只要有好酒,有美景,李白就会闻风而去。在当时有个叫汪伦的人对李白很是崇拜和敬佩,很想亲眼目睹诗仙的风采,他知道李白有这两个爱好,就给李白写了一封信:“李先生喜欢游玩赏景吗?我们这里有十里桃花。李先生喜欢喝酒吗?我们这里有万家酒店。”李白接到这样的信,立刻高高兴兴地赶来了。一见到汪伦,便要去看“十里桃花”和“万家酒店”。汪伦微笑着告诉他说:“桃花是我们这里潭水的名字,桃花潭方圆十里,并没有桃花。万家呢,是我们这酒店店主的姓,并不是说有一万家酒店。”李白听了,先是一愣,接着哈哈大笑起来,连说:“佩服!佩服!”.此后的几天,汪伦天天陪着李白吟诗作画,两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李白离开时,汪伦到桃花潭边送行,回想起几天来两人相处的点点滴滴,李白感慨万分,立刻挥笔写下了一首《赠汪伦》。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首古诗,高兴吗?(板书课题:赠汪伦)齐读课题。
3.学习“赠”:你能给这个字组词吗?在“赠”是送给的意思,(读课题)你明白了什么?(这首诗是李白写来送给汪伦的)
4.学习“汪”:(1)拼读音节读字。(2)平时在哪里见过这个字?
5.齐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初读古诗
(1)认真听老师读古诗,注意老师的语气语调。
(2)你们想读吗?请同学们大声地朗读古诗,要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如果你要碰到不认识的字怎么办?
(3)学生自由读诗,明确:在读中遇到不认识的字应该怎么办?
(4)谁愿意把古诗读给同学们听。
2.出示字卡,学习生字
(1)带拼音读
(2)去掉拼音读
(3)男女生开火车赛读
“将”:a. “将”表示事情就要发生了,你还能给它组词说话吗?b.你想用什么方法记住它?
“舟”:a.播放字理图,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古代把船称作“舟”。
b.指导书空,第五笔是什么?
“乘”:a.坐着小船在古代还可以叫做——乘舟。在中,“乘”是什么的意思?你能组词吗?b.你想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个字?(禾+北=乘)
“忽”:a.你在哪里用过这个字?b.能用“忽然”说话吗?
“闻”:a.看老师的动作,猜一猜我在做什么?(闻味、听声音)(了解“闻”的两个含义)b.在下面这些词中,“闻”是什么意思呢?(出示词语:闻味 闻鸡起舞 百闻不如一见 新闻)(强调“新闻”的“闻”指的是听到或见到的事情。)c.再读“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中的“闻”是指用耳朵听还是用鼻子闻?
“踏”:a.仔细观察这个字的偏旁,你会想到什么?
b.你能给这个字组词吗?
c.教师边唱歌边用脚打着拍子,了解“踏歌声”的含义。
(4)指名读前两句诗,其他学生想像画面,并说一说你从诗中读明白了什么?
“及”:a.你在哪见过或使用过这个字?b.“不及汪伦送我情”中的“不及”是什么意思?c.和老师一起书空。问:第一笔是什么?
“送”:a.反义词b.你能用什么方法记忆?
“情”:a.回忆一下,我们学过哪些带“青”字的字?b.思考:“情”为什么用竖心旁?你能给它组词说话吗?古诗中李白和汪伦是好朋友,他们之间的感情我们可以说是深厚的——友情。
3.桃花潭水虽然很深,但是它依然比不上汪伦对诗人的感情深啊!这首诗描写了两个人的深厚的友谊,你能再来朗读一遍吗?(指名读 小组读 全班齐读)
三、作业
1.背诵《赠汪伦》。
2.找一首描写友情的古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哪首古诗?谁能来背一背。
2.这里面的字宝宝还记得吗?开火车读一读,并组词。
二、指导书写。
1.观察一类字,你能按字的结构把这些分类吗?说一说每种结构的字我们在书写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
2.师范写,学生在虚宫本上书写。
3.(楔子作品展示)谁能评一评?
三、展示描写友情的诗。
放音乐,学生朗诵
四、朋友是我们一生财富,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那你的朋友是谁?能讲一讲你和你的朋友之间的故事吗?
板书设计:
赠 汪 伦
(唐)李白
李 白 乘 舟 将 欲 行,
忽 闻 岸 上 它 歌 声。
桃 花 潭 水 深 千 尺,
不 及 汪 伦 送 我 情。
10、二年级上:赠汪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古诗大意,想象古诗所表现的情景,体会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3.揣摸意境,探寻即兴创作的灵感来源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古诗大意,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情感探寻李白创作此诗的灵感之源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音乐激情,导入新课。
1.播《送别》同学们,听到这歌声,我们就会想到这样一副动人的画面:两个人依依惜别,难舍难分告别的情景。今天,我们就将学习一首千古流传的离别诗。它就是大诗人李白的《赠汪伦》
2.读课题,释题、质疑
让学生读准"伦"(iún)的字音,明白"赠"即送,一般在分别离别时用。读了题目,你想知道什么?(汪伦是谁?为何写诗送汪伦?)
3.简介当时的背景
李白一生既喜欢写诗也很喜欢喝酒和游历名川大山,汪伦非常仰慕他的才华,很想与他结为朋友,于是就写了一封信托人带给李白,信中写到“此地有十里桃花,万家酒店”李白一看,呀,这么好的地方,我得去看看。可是到了那儿,既不见十里桃花,也不见万家酒店,李白疑惑不解。汪伦解释说“十里桃花指十里外的桃花潭,万家酒店指一个姓万的人开了一家酒店”李白恍然大悟被汪伦的幽默风趣逗哦得哈哈大笑。两人一见如故。在以后的日子里,汪论盛情款待李白,并帮他游历了当地的名山胜陪他一起饮酒作诗,他们情趣相投,短短几天就接下了深厚的友谊。在临别的时候,李白写了一首诗赠送给汪伦。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首诗,感受他们的深情。
4.按要求自学(打出自学要求)
5.检查交流
齐读(提要求:这首诗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1.读诗想想:这首诗写了一件什么事?从诗的哪几句读懂的?(李白乘船要走时,忽然听到岸上传来合着脚步的节拍唱歌的声音。)齐读这两句。你能说出它的意思吗?
板书:“踏歌送行”。
2.“踏歌声”书上是怎么说的。打出送行灯片音乐《送别》
我们现在无法看到这是一种怎样的舞蹈,也无法听见这是一种怎样的歌声,但是老师查阅资料,知道这是当时当地最隆重的舞蹈,是很多人在欢天喜地的时候,在良辰佳节的时候,在迎送宾客的时候跳的舞,唱的歌。同学们。我们再来读这两句。一边读,一边想像有很多老百姓穿着节日的盛装,踏着欢乐的鼓点,为李白送行的场景。
3.此时此刻,李白的心情怎样?(万分激动)板书激动
4.抓住“忽”字体会。这两句诗中有一个字最能表现作者的这种激动的心情,请大家再读,看看是哪个字?这个忽字仅仅表示突然吗?为什么会是突然呢?(李白意想不到,出乎意料,)就在李白将欲行的一刹那,岸上响起了踏歌声,这是李白根本就没有想到的,看到当地的民众用如此隆重的仪式为李白送行,李白此时是万分激动啊。因为他明白这是汪伦特意为他安排的。此时,李白会想到些什么(想起这些天来,汪伦对他的盛情款待,想起汪伦对他的无微不至的关照,)所以诗人不禁发出感叹:“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三、教学三四句
1.提出问题;为什么说桃花潭的水比不上汪伦的情谊?水真的深千尺吗?体会深千尺是夸张的写法。可以联系旧知;1古诗中的树量多虚指。2回忆学过的《望庐山瀑布》和《夜宿山寺》,体会李白的夸张的浪漫风格,从而感受夸张的好处。进而触摸用形象的桃花潭深千尺的水来比喻难以言状的感情。这样非常准确而形象。说明什么?板书深情厚意
2.放音乐《二泉映月》
(领读:李白乘船将要离开的时候,忽闻岸上踏歌声,生接着读下两句“桃花潭 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是啊,纵然桃花潭水深千尺,也不及汪伦送我情
3.简介激情:
古时候,交通极为不便,人们出门,全靠步行和乘船。如果上京赶考,往往提前一个月甚至几个月就动身。所以,汪伦想到,此次离别,恐怕不会有再见面的时候了,不像现在,有电话电子邮件qq聊天可以互通信息,此次别离,也许今生彼此杳无音信,从此天各一方,人海茫茫,难以相见所以此时的汪伦会怎么向李白道别呢?
4.小结板书:相见时难别也难,踏歌声声君相送,往昔镜头浮心海。这份情谊,怎叫人忘怀?所以诗人万般激动灵感突现,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赠汪伦》老师情不自禁的范读此诗
孩子们,拿起书来,尽情吟颂吧。(放音乐)
孩子们,你能把自己刚才的感受传送给大家吗
四、作业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友情诗。其实,历史上文人墨客书写友情方面的诗文很多,老师收集了一些,我们一起来欣赏。
11、六年级教案:《赠汪伦》教学设计
《赠汪伦》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着眼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体味古诗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在学生诵读的基础上尝试写诗。拓展学生语文学习的视野和空间。
[教学目标]
1、深入理解古诗的内容及作品渗透的感情。
2、理解“欲”、“闻”、“不及”的意思。
3、背诵、默写本诗,并改成现代文或尝试写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出示课题。
古诗都有其鲜明的节奏和很美的意境,今天学习古诗要懂得作者怎样抓事物的特点,怎样抒发自己的感情的,是怎样做到情景交融的。
二、教师出示古诗,学生跟着教师抄写。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注意书写时的正确、美观,写后同桌互评)
三、理解诗题,作者简介。
《赠汪伦》一诗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写的,“赠”是“送给”的意思。汪伦,是李白的好朋友,今安徽省泾县人,诗中提到的桃花潭是安徽泾县西南的一处名胜,在李白游桃花潭时,当地人汪伦常用美酒款待他;临别时,汪伦又来送行,李白作这首诗留别。
四、轻声读二至三遍,教师指导读准字音。
五、边读边想象,要在头脑中留下初步印象。
六、学生个别读,自由读。
七、教师范读,学生划出不理解的地方。
八、释词译句。
让学生边读边将词语的意思串联起来。(读通)
对感悟诗句有困难的,教师予以点拔、交流。
(李白我坐船刚刚要走,忽然听到岸上传来齐着脚步节拍唱歌的声音。
即使桃花潭的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哪!)
九、解读诗意。
1、诗主要写送别,汪伦送李白方式有何独特性?
2、课文第3、4句,用什么修辞方法?这两句抒发了什么感情?
十、朗诵想象。
要求学生边吟诵边想象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十一、同学试背,请二位同学上来默写。
十二、总结学习古诗的方法(小黑板出示)
一读:理解题目,了解字词;
二读:连词译句,连句译全诗;
三读:入景入情,熟读成诵。
十三、创造性写一个和同学或亲人送别的篇段,能写成诗歌形式的,就写成诗歌形式,不能写的。仿照译句写一个片断。教师朗读上一学年一学生模仿《赠汪伦》写的一首诗:
赠外婆
吴岑岑
岑岑乘车将欲行,
忽闻窗边叮咛声。
秋时朝阳暖如火,
恰似外婆送我情。
十四、学生开始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