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克申《秋天》学案一等奖》属于教学设计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1、舒克申《秋天》学案一等奖
秋天(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秋天》中主人公菲利浦的基本性格,分析其性格的复杂性及形成性格的背景。
2、体会通过内心独白或借助人物动作对主人公心理状态做深入细致刻画的手法。
3、探究小说题目“秋天”的内涵。
学习重点:
分析菲利浦人物形象
学习难点:
探究形成人物性格的原因
学习步骤:
一、掌握字词
1、加字音
抖擞( )( ) 猪嗥( ) 懵懂( )( ) 撂( )开
露( )一手 绯( )红 一筹( )莫展 乳臭( )未干
铸( )成大错 酗( )酒 噬( )咬 紊( )乱
铿锵( )( ) 船舵( ) 倏( )地 称( )心如意
2、关注字形,选字填空
(1)峻 竣 唆 浚 逡 梭 悛
( )工 疏( ) ( )使 严( )
( )子 怙恶不( ) ( )巡
(2)拌 绊 ( )倒 ( )嘴
(3) 筹 愁 一( )莫展
(4)暗 黯 ( )然神伤
(5)致 置 难以( )信
3、辨析近义词
做客 作客
二、作者简介
舒克申(1929~1974)
苏联编剧,导演,演员,作家。1955年加入共产党。1960年毕业于苏联国立电影学院导演系。1957年第一次在影片《两个费道尔》中扮演主要角色,获得好评。后又主演C.格拉西莫夫导演的影片《湖畔》而获国家奖金。他自编自导的第一部影片是在1964年《有这么一个小伙子》,并在其中扮演主角。该片不仅在全苏电影节上获奖,而且在第十六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上获金狮奖。1973年他再度自编自导自演了影片《红莓》,该片在全苏电影节上又获大奖。他主演的影片还有《阿廖卡》、《金色列车》、《普通的故事》和《他们为祖国而战》等,他导演的影片还有《你的子弟》、《奇怪的人们》和《土炕上木凳》等。他参与演出的电影共有25部之多。此外,他还创作了5部中篇小说、2部历史长篇小说、4部话剧和近100篇短篇小说等,这些小说分布在他的3个小说集中。
1976年被追授列宁奖金。
三、阅读小说,了解故事情节
1、小说故事的时间背景: 二十世纪60年代苏联集体农庄经济时期。
2、人物有:
3、情节梳理
开端:(1——12)小说开篇通过主人公菲利普对( )的关注,简单勾勒出一个( )的普通渡轮工的形象。
发展:(13——17)由一场迎亲引发了菲利普对( )的追忆。这段往事指出菲利普痛失幸福的原因是( )。
继续发展:(18——47)菲利普发现自己摆渡的是( ),他的心崩溃了。他追了过去想( )。(注意这部分主人公的心理活动)
高潮和结局:(48——69)菲利普追上了( )的灵柩。但他的要求却遭到了( )的拒绝,俩人为此发生了争吵。
总结:小说通过对菲利普形象的刻画,讲述了盲目追求所谓积极社会立场的年轻人因为没有自己的头脑和思考,最终导致了人生悲剧的故事,鲜明生动地揭示了苏联时代复杂的社会现实。
四、探讨如下问题,明确作品社会意义
1、菲利普的个人悲剧全在于他年轻时的一次固执,读了这篇小说,你认为菲利普的个人悲剧能否避免?菲利普到了老年,他的性格有没有什么变化?从哪些细节能看得出?
2、人物性格发展有着自身的逻辑,菲利普“坚持原则”的性格特点是怎样形成的?同时可以假设一下,如果玛利亚嫁给菲利普,菲利普的性格会不会有所改变?玛丽娅会幸福吗?
明确:小说描写了一出人生悲剧,主人公年轻时坚持所谓“原则”,不仅葬送了自己的幸福,还带来了两个家庭大半生的悲剧,即使在最心爱的人的灵柩前,悲痛欲绝的他都没有意识到是自己一手造成了这一切。
如果仔细关注一下上个世纪60年代的苏联社会,就可以理解出现菲利普那样的人是极其平常的一件事,像他这种人,极有可能会受到一些错误思想意识的影响,深陷其中,不能自拔。那种不健全的社会状态导致人心理状态的不健全,在追求所谓的积极社会立场时,更需要自己的头脑和思考。
五、小说的心理描写
舒克申非常善于对人物的心理进行分析,小说或通过内心独白或借助人物动作对主人公的心理状态作深入细致的刻画,将他的内心痛苦、矛盾表达得淋漓尽致。(细读小说第31节和第34节来体会这一点)
六、题目含义(关注文中的环境描写)
一片风景一种心情,绘景而见情。全篇的景物描写数来也不过三四处,却有力地揭示了人物的个性和心理特征,同时也暗示了主人公生活的社会环境。
2、舒克申《秋天》学案
秋天(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秋天》中主人公菲利浦的基本性格,分析其性格的复杂性及形成性格的背景。
2、体会通过内心独白或借助人物动作对主人公心理状态做深入细致刻画的手法。
3、探究小说题目“秋天”的内涵。
学习重点:
分析菲利浦人物形象
学习难点:
探究形成人物性格的原因
学习步骤:
一、掌握字词
1、加字音
抖擞( )( ) 猪嗥( ) 懵懂( )( ) 撂( )开
露( )一手 绯( )红 一筹( )莫展 乳臭( )未干
铸( )成大错 酗( )酒 噬( )咬 紊( )乱
铿锵( )( ) 船舵( ) 倏( )地 称( )心如意
2、关注字形,选字填空
(1)峻 竣 唆 浚 逡 梭 悛
( )工 疏( ) ( )使 严( )
( )子 怙恶不( ) ( )巡
(2)拌 绊 ( )倒 ( )嘴
(3) 筹 愁 一( )莫展
(4)暗 黯 ( )然神伤
(5)致 置 难以( )信
3、辨析近义词
做客 作客
二、作者简介
舒克申(1929~1974)
苏联编剧,导演,演员,作家。1955年加入共产党。1960年毕业于苏联国立电影学院导演系。1957年第一次在影片《两个费道尔》中扮演主要角色,获得好评。后又主演C.格拉西莫夫导演的影片《湖畔》而获国家奖金。他自编自导的第一部影片是在1964年《有这么一个小伙子》,并在其中扮演主角。该片不仅在全苏电影节上获奖,而且在第十六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上获金狮奖。1973年他再度自编自导自演了影片《红莓》,该片在全苏电影节上又获大奖。他主演的影片还有《阿廖卡》、《金色列车》、《普通的故事》和《他们为祖国而战》等,他导演的影片还有《你的子弟》、《奇怪的人们》和《土炕上木凳》等。他参与演出的电影共有25部之多。此外,他还创作了5部中篇小说、2部历史长篇小说、4部话剧和近100篇短篇小说等,这些小说分布在他的3个小说集中。
1976年被追授列宁奖金。
三、阅读小说,了解故事情节
1、小说故事的时间背景: 二十世纪60年代苏联集体农庄经济时期。
2、人物有:
3、情节梳理
开端:(1——12)小说开篇通过主人公菲利普对( )的关注,简单勾勒出一个( )的普通渡轮工的形象。
发展:(13——17)由一场迎亲引发了菲利普对( )的追忆。这段往事指出菲利普痛失幸福的原因是( )。
继续发展:(18——47)菲利普发现自己摆渡的是( ),他的心崩溃了。他追了过去想( )。(注意这部分主人公的心理活动)
高潮和结局:(48——69)菲利普追上了( )的灵柩。但他的要求却遭到了( )的拒绝,俩人为此发生了争吵。
总结:小说通过对菲利普形象的刻画,讲述了盲目追求所谓积极社会立场的年轻人因为没有自己的头脑和思考,最终导致了人生悲剧的故事,鲜明生动地揭示了苏联时代复杂的社会现实。
四、探讨如下问题,明确作品社会意义
1、菲利普的个人悲剧全在于他年轻时的一次固执,读了这篇小说,你认为菲利普的个人悲剧能否避免?菲利普到了老年,他的性格有没有什么变化?从哪些细节能看得出?
2、人物性格发展有着自身的逻辑,菲利普“坚持原则”的性格特点是怎样形成的?同时可以假设一下,如果玛利亚嫁给菲利普,菲利普的性格会不会有所改变?玛丽娅会幸福吗?
明确:小说描写了一出人生悲剧,主人公年轻时坚持所谓“原则”,不仅葬送了自己的幸福,还带来了两个家庭大半生的悲剧,即使在最心爱的人的灵柩前,悲痛欲绝的他都没有意识到是自己一手造成了这一切。
如果仔细关注一下上个世纪60年代的苏联社会,就可以理解出现菲利普那样的人是极其平常的一件事,像他这种人,极有可能会受到一些错误思想意识的影响,深陷其中,不能自拔。那种不健全的社会状态导致人心理状态的不健全,在追求所谓的积极社会立场时,更需要自己的头脑和思考。
五、小说的心理描写
舒克申非常善于对人物的心理进行分析,小说或通过内心独白或借助人物动作对主人公的心理状态作深入细致的刻画,将他的内心痛苦、矛盾表达得淋漓尽致。(细读小说第31节和第34节来体会这一点)
六、题目含义(关注文中的环境描写)
一片风景一种心情,绘景而见情。全篇的景物描写数来也不过三四处,却有力地揭示了人物的个性和心理特征,同时也暗示了主人公生活的社会环境。
3、《秋天》学案
《秋天》
课题《秋天》课型:讲读课时:一课时
学习要点: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3.揣摩、品味优美的语言。
4.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重点难点:
1.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2.揣摩、品味优美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预习导学
初读课文,尝试解决以下问题
1.给加点的字注音。
①丁丁(zhēngzhēng)②鳊鱼(biān)
③寥阔(liáo)④梦寐(mèi)
2.解释词语
丁丁:伐木声。
肥硕:这里指果实又大又饱满。
栖息:停留,休息(多指鸟类)。
寥阔:高远空旷。
枯涸:干涸,没有水了。
清洌:水清。
梦寐:睡梦。
3.填空
何其芳,现代(诗人)、(评论)家。本诗选自《预言》
二、检查导入:
1.导课
著名诗人秋瑾曾在诗中咏叹“秋风秋雨愁煞人”;宋玉也曾在《九辩》中言“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在文人墨客的笔下,秋天是忧伤的、哀婉的,让人顿生惆怅……(这是中国古代诗人的一种典型的悲秋情怀)。但是秋天也是有绚丽的色彩、丰收的喜悦的。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秋天,感受一个别样的秋天。(板书课题)
2.检查预习,听写字词
三、学习研讨
(一)细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感知
1.为什么说这是一幅乡村秋景图?
明确:因为露珠、冷雾、白霜,表明秋天的天气特征;提到农家:稻香、镰刀体现农家特色;有秋虫低鸣:蟋蟀声使田野更辽阔;溪水干涸、更清冽,暗示这是在秋天。
2.诗中刻画了几幅图画?(给它们命上整齐、漂亮的名字)朗读之后,学生四人小组讨论明确三个问题。
明确:三幅图: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少女思恋图。
(二)精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你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
明确:喜爱和赞美之情。
2.你能说说你经历过的秋天是什么样子的吗?
(能说出秋天的特点即可)
(三)品读课文,赏析诗歌优美的语言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诗,体会、分析感情、语言的精妙之处。
示例:
1.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从听觉的角度,写出了幽谷的深、静。
2.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饱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写出了丰收之景;“稻香”从味觉角度,暗示稻子成熟,展示丰收的图画。
3.秋天栖息在农家里——“栖息”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概括秋天在农人家里的状况,将虚无的东西具体化,写出了松弛、娴静的氛围。
仿照上面示例,赏析下列诗句。
1.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轻轻”显示出渔人悠闲与自得的心情。
2.秋天游戏在渔船上——“游戏”一词虚实相生,渔人是在渔船上游戏,并不在乎打了多少鱼,更是在感受秋天,游戏秋天,写出了那份闲适。
3.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梦寐”是朦胧的意思,写出了少女的情怀,牧羊女的感情似喜似羞。
4.为什么“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这个比喻用得好?
比喻青鳊鱼像乌桕叶;另一层意思,江岸上乌桕树,树叶婆娑,倒映在江面,就好像网起的是乌桕叶的影子。用倒装句体现渔民悠闲的心情。
小结:本诗从多种感官角度出发,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写出夏忙后农闲的景象:农人世外桃源般的生活悠闲、惬意,少了些艰难苦恨,多的是清静、清甜。这是一个明媚、快乐的秋天,一个乐在其中的秋天。
四、迁移提高
拓展阅读,尝试解决以下问题
(一)比较阅读:读《秋景》,比较其与《秋天》在内容、感情、语言等方面的相同之处。
秋景
(美国)狄金森
晨曦比往日更柔婉
毛栗变得褐色可爱
浆果的面颊多么丰满
玫瑰在郊外盛开
枫树扎着华丽的丝巾
田野披上艳红的轻纱
我不愿显得古板
也佩戴了一枚胸花
提示:这两首诗在思想感情、意象组合、艺术风格上有很多共同的地方,从思想感情来说都表达了对秋天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二)积累有关秋天的诗句,开拓视野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刘禹锡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
秋风秋雨愁煞人。——秋瑾
如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辛弃疾
五、反馈检测
(一)基础知识检测
1.给下面句子中的加点字注音
○1.伐木声丁丁(zhēng)地飘出幽谷。
○2.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jiù)叶的影子。
○3.轻轻摇着归泊(bó)的小桨。
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1.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
肥硕:又大又饱满。
○2.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眼里。
梦寐:睡梦,梦中。
3.默写诗句
○1.(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
○2.芦篷上满载着白霜,(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
(二)阅读理解
盼望
艾青
一个海员说,
他最喜欢的是起锚所激起的
那一片洁白的浪花……
一个海员说,
最使他高兴的是
抛锚所发出的
那一阵铁链的喧哗
一个盼望出发
一个盼望到达
1.对这首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B)
A.诗人抓住轮船起锚出发和到港抛锚的两个瞬间场景,将现实生活中看得见的图景融入了对盼望的哲理思索,构成令人回味的意境。
B.两位海员不同的情趣,反映出他们不同的追求,暗示人们对待生活的不同态度。
C.两位海员不同的心态,表达了同一种愿望,即对航海事业的无限热爱,暗示生活中不同的人们可以有共同的追求目标。
D.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航程,这首诗正是人生不懈追求的艺术写照。
生命幻想曲
顾城
让太阳的瀑布
洗黑我的皮肤
太阳是我的纤夫
它拉着我
用强光的绳索……
2.对诗中的隐喻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D)
A.以“瀑布”隐喻“阳光”,以“洗黑我的皮肤”隐喻阳光晒黑我的皮肤。
B.以“纤夫”隐喻“太阳”,以“绳索”隐喻“阳光”,纤夫“拉着我”隐喻太阳给了我光明。
C.“纤夫”背着“绳索”“拉着我”在逆流中前进,隐喻在险恶的环境中奋力前行。
D.以“皮肤”被“阳光”“洗黑”,隐喻种种曲折造成了心灵的创伤。
4、《秋天》导学案
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分享的《秋天》导学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 学习目标:
1、有感情朗读全诗并熟练背诵。
2、感知诗歌内容,品味优美的语言,体会诗歌的意境。
3、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二、学习重难点:
体会诗歌的意境;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三、课前预习:
1、熟读诗歌,感知内容。
2、给划横线的字注音。
肥硕( ) 枯涸( ) 丁丁( ) 清洌( ) 寥( )阔
青鳊( )鱼梦寐( ) 乌桕( ) 背篓( ) 栖( )息
3、查资料了解诗人何其芳的相关情况。
4、知识储备:
诗贵有意境之美,学习本诗主要理解其意境氛围。
四、学习过程:
(一)心灵碰撞,导入新课。
著名诗人秋瑾曾在诗中咏叹“秋风秋雨愁煞人”;
宋玉也曾在《九辩》中言“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在文人墨客的笔下,秋天是忧伤的、哀婉的,让人顿生惆怅……(这是中国古代诗人的一种典型的悲秋气节)。但是秋天也是有绚丽的色彩、丰收的喜悦的。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秋天,感受一个别样的秋天。
(二)你争我赶,探索新知。
活动一:朗读大比拼
一读:注意字音、字形。
二读:注意诗歌节奏。(按照示例,给其余两节划分节奏)
活动二:自学能力大展示
方法:快速默读全诗
任务:
1、试着标出每个小节的中心句
2、诗中,作者通过描绘三幅图画为我们展示了秋天的美,你能用一句简洁的话为每幅图拟一个富有诗意的名字吗?
活动三:学会合作,小组探究
1、作者按什么顺序写景?
2、找出你最喜欢的语句,说说喜欢的原因?
3、全诗蕴涵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三)、对比阅读
秋景
[美国] 狄金森
晨曦比往日更柔婉,
毛栗变得褐色可爱;
浆果的面颊多么丰满,
玫瑰在郊外盛开。
枫树扎着华丽的丝巾,
田野披上艳红的轻纱。
我不愿显得古板,
也佩戴了一枚胸花。
1.齐读《秋景》一诗。
2.小组中讨论两位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共同之处。
(四)、课堂升华拓展
同学们,我们可以把这首诗每一小节的中心句摘出来组合成下面这首小诗,请你仔细品读,揣摩,试试自己能不能再续写一节!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
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
秋天_____________________,
秋天_____________________,
秋天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作业“自助餐”
1、课余把这首诗歌朗诵给家人听。
2、收集写“秋”的诗句,整理在摘抄本上。
3、将《秋天》中你最喜欢的一节改为一篇优美的小散文。
4、为你最喜欢的季节写一首小诗。
以上就是小编分享的《秋天》导学案的全部内容,更多语文资料请到。
5、《秋天的怀念》学案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2、反复朗读,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描写体会人物形象。
3、领悟文章蕴涵的深沉无私的母爱,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感恩情怀。
二、学法指导
这是一篇饱含深情的怀念母亲的散文,作者通过回忆自己瘫痪时,怀着博大无私之爱的母亲是怎样地痛心与忍辱负重地照顾自己,来表达对母亲的深深愧疚和怀念之情。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抓住关键词句,引导学生读出感悟、读出体会,进一步联系生活实际,唤起学生真切的情感体验。
三、预习内容
1、通读课文找出生字词,并自查字典标注读音和词义。
2、、圈划、朗读我和母亲的神态、动作、语言等描写,作好简单批注。
3、了解作者史铁生的生平与写作背景。
四、课堂学习重点内容
1、通过预习思考文题“秋天的怀念”的含义是什么?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
(提示:可以分解成“作者怀念谁?为什么会怀念?为什么在秋天怀念?”几个方面来理解文题。抓住概括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结果等要素去思考)
2、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相结合是本文写作上的又一特色,思考文章哪些地方使你体会到母亲那深沉而无私的爱?
(提示:细细体会文中直接描写母亲的神态、动作和语言的词句,分析其中蕴涵的思想感情,还可以通过对“我”暴躁任性的描写和母亲的慈爱宽厚的描写相对照中体会母爱的深沉与无私。)
3、文章最后一段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如何理解“我懂得了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和“要好好儿活”?
(提示:可以从母亲活着的时候曾经多次要带“我”去看花,几乎都遭拒绝,而在母亲去世后“我”却与妹妹一同去看花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本段菊花的天真烂漫的描写中蕴涵着生命的一些精神和意义,以及作者所寄之情)
五、作业布置和练习拓展
(一)基础练习
1、试着把第五段结尾的“母亲没有说完的话”补充完整。
2、文章最后自然段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学习这种写作手法,试着写一段景物描写以抒发某种情感。
(二)拓展练习
1、母亲走了,带着对子女深深地挂念;母亲走了,遗留给儿子永无偿还的心情。联系你的生活实际,回忆你的父母为你做的点点滴滴的小事,此时此刻,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呢?你又打算怎么回报他们呢?
2、课外阅读《同步》中的史铁生《合欢树》一文及之后的话题,谈谈你的感受。
6、14.《秋天》导学案
1.流 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3.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4.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导学重点】
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导学难点】
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课时】1课时
【预习导引】
1.查阅资料,了解诗人何其芳。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丁丁(zhēngzhēng ) 肥硕(shuò ) 栖息( qī ) 归泊( bó )
寥阔( liáo )枯涸( hé ) 清冽( liè ) 梦寐( mèi )
3.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人表达的感情。
4.把诗中不理解的句子写在下面。
【导学过程】
一、导入:
“悲哉,秋之为气也。”在古代文人墨客的笔下, 秋天是忧伤的、哀婉的,让人忧愁的,但是秋天也有绚丽的色彩,丰收的喜悦。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秋天,感受一个别样的秋天。
二、简介作者:(投影或由学生介绍)
何其芳(1912——1977),现代散文家、诗人、文艺评 论家。原名何永芳,出生于四川万州一个守旧的大家庭。大学期间在《现代》等杂志上发表诗歌和散文。他的散文集《画梦录》于1937年出版,并获得《大公报》文艺金奖。
三、检查预习:
1.见预习2.
2.指名朗读,朗读时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四、质疑探究:
1.为什么说这是一幅乡村秋景图?
讨论、明确:
因为露珠、冷雾、白霜,表明秋天的天气特征;提到农家:稻香、镰刀体现农家特色;有秋虫低鸣:蟋蟀声使田野更辽阔;溪水干涸、更清冽,暗示这是在秋天。
2.诗中刻画了几幅 图画?
讨论、明确:
三幅图: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少女思恋图。
3.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讨论、明确:
对秋天的喜爱、赞美的感情。
五、品味赏析:
1.要求学生想像每幅画面中人物的身份、活动、心情,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你喜欢的一幅图画,并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幅图。
讨论、归纳:
农家丰收图:清 晨朝露未唏的时候,有位农人来到幽谷,丁丁的伐木声震荡山谷;田野里发散出稻香的气息,金黄的波浪此起彼伏,稻田中有个身影在挥镰割稻,晶莹的汗珠湿透衣衫;果林中还有采摘瓜果的人,瓜果飘香,沁人心脾,摘下这些沉甸甸的秋天的礼物,放进背篓,这份喜悦要与亲友一起分享……
霜晨归渔图:清晨的江面还弥漫着冷冷的雾气,可以感受到些许的凉意。远远地有个渔人摇着船桨向岸边驶来。依稀可见船篷上挂着层白霜,渔人熟练地撒下鱼网,网上的青鳊鱼就像乌桕叶,闪着银色的光泽。归航了,江面上传来动人的渔歌,还有阵阵爽朗的笑声……
少女思恋图:原野上一片蟋蟀的呜叫声,溪水清澈见底。羊儿的咩咩声阵阵传来,秋天的美景让人赏心悦 目,牧羊女却失去了往日的活泼。夏日 里的笛声悠远、绵长,怎不见了那吹笛的少年?姑娘的心事谁能猜得透?
2.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景的?
明确:
由远及近的顺序。
3.找出你最喜欢的 语句,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写得好在哪儿?
讨论归纳:
(1)伐木声飘出幽谷—— 从听觉的角度,写出了幽谷的深、静。
(2)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饱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写出了丰收之景;“稻香”从味觉角度,暗示稻子成熟,展示丰收的图画。
(3)秋天栖息在农家里——“栖息”运用拟人的修辞,概括秋天在农人家里的状况,将虚无的东西具体化,写出了松弛、娴静的氛围。
(4)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轻轻”显示出渔人悠闲与自得的心情。
(5)秋天游戏在渔船上——“游戏”一词虚实相生,渔人是在渔船上游戏,并不在乎打了多少鱼,更是在感受秋天,游戏秋天,写出了那份闲适。
(6)秋天梦寐在 牧羊女的眼里——“梦寐”是朦胧的意思,写出了少女的情怀,牧羊女的感情似喜似羞。
(7)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 比喻青鳊鱼像乌桕叶;另一 层意思,江岸上乌桕树,树叶婆娑,倒映在江面,就好像网起的是乌桕叶的影子。用倒装句体现渔民悠闲的心情。
六、齐读、自背、齐背、比赛背诵。
七、教师小结:
本诗从多种感官角度出发,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写出夏忙后农闲的景象:农人世外桃源般的生活悠闲、惬意,少了些艰难苦恨,多的是清静、清甜。这是一个明媚、快乐的秋天,一个乐在其中的秋天。
八、拓展延伸:
比较阅读:读《秋景》,比较与《秋天》在内容、感情、语言等方面的相同之处。
九、布置作业:
1.以“秋天”为题写一 首诗,相信你一定能写好。
2. 课外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红的、白的、蓝的……
它不是石子,
却能使滚滚波涛
在我们心中激起,
它不会飞,
却能把我们带到奥妙的寰宇。
它没有口,
却能让我听到,
五洲四海的声响音律。
啊,它是什么?
是老师的粉笔,
——老师用智慧和心灵深情地把它浇铸。
(1)给这首诗加一个标题: 。
(2)本诗运用的两种修辞手法是 和 。
(3)第一句省略号省略的内容是什么?
(4)表 达主题的句子是哪句?
(5)理解下面句子的含义:
带到奥妙的寰宇:
听到五洲四海的声响音律:
答案:(1)老师的粉笔 (2)排比;设问 (3)各种颜色的粉笔 (4)最后一句 (5)科学知识的世界;世界每个地方的消息。
【教学反思】
7、《秋天的雨》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清凉、留意、扇子、炎热、邮票、凉爽、柿子、仙子、菠萝、气味、香甜、粮食、加紧、油亮亮、杨树、丰收”等词语。
2、我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提高阅读的速度和水平,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重点:读懂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知识链接:与秋天有关的诗句
秋雨----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
秋夜----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叶日明中。
秋声----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秋叶----夜深凤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
秋色----雨浸坏瓮新苔绿,秋入横林数叶红。
秋月----月光浸水水浸天,一派空明互回荡。
秋菊----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预习任务: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大体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2、利用各种工具书自学生字新词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喜欢的课文段落。
4、观察秋天的景物,搜集秋天的图画。
5、收集一些描写秋天的词句,画一些秋天的景物。
自主、合作、探究:
1、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交流识记生字的不同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喜欢的课文段落。
4、各种形式的朗读课文。
三、达标检测
1、听写词语
清凉、留意、扇子、炎热、邮票、凉爽、柿子、仙子、菠萝、气味、香甜、粮食、加紧、油亮亮、杨树、丰收”等词语。
2、抄写描写秋天的词语。
3、画秋天的景物。
4、组词。
星( ) 显( ) 虽( ) 色( )
醒( ) 湿( ) 强( ) 艳( )
学习收获:
8、《秋天的怀念》导学案
《秋天的怀念》导学案
教学目标:
1、感受母博大、宽厚的母爱和儿子对于母亲的思念、忏悔、自责。
2、体会磨难对于人生的意义,学习在磨难中成长坚强的品质。
3、学习作者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和运用色彩烘托情感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感受母博大、宽厚的母爱和儿子对于母亲的思念、忏悔、自责。
教学难点:体会磨难对于人生的意义,学习在磨难中成长坚强的品质。
一、 了解作者,走进感人的文本
1、 以作家史铁生的三段话 导入
A“幸福是要自己去寻找的……哪怕是你现在正在经历着一场大的浩劫,你也应该幸福,因为你可以在浩劫中看到曙光,能从浩劫中学到很多别人可能一辈子都学不到的东西,当你拥有了别人所不曾拥有的东西那你就是唯一。 ”
B“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你可以扩展它的宽度;不能改变天生的容貌,但你可以时时展现笑容;不能企望控制他人,但你可以好好把握自己;不能全然预知明天,但你可以充分利用今天;不能要求事事顺利,但你可以做到事事尽心。”
C“人生如梦。生命从无到有,又从有走向无,生生死死,构成社会和世界。从人生无常这一点来说,人生有如梦幻。因此,一个人只有活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才不枉到这世界上走一回。”
提问:说出这样话的你觉得应该是怎样的人?
2、 介绍史铁生生平、出示史铁生去世新闻
二、 范读课文,体会复杂的情感
1、 老师范读课文,学生感受史铁生的内心世界
(1) 你感受了史铁生怎样的情感?
忏悔、内疚、痛悔、思念
(2)如果将文章的题目直接改称怀念母亲好不好,为什么?
三、 品味语言,读懂母爱的深沉。
1、 看了文章你觉得那是怎样一个母亲?
(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每幅图片中都有和母亲身上相通的气质,学生可以打开思路,根据自己对于文本的理解畅所欲言,只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
2、 小结:冰心曾经说过:“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谁是我无遮拦天空下的荫庇?”母亲用无私的爱守护鼓励受挫的儿子,燃尽生命最后一点油火,做儿子迷途上的指引的明灯。
四、研读思考,读懂儿子的忏悔
1、母亲对儿子的爱是深沉伟大的,那么儿子呢?儿子爱母亲吗?
学生思考回答,小组讨论
小结:作者曾经沉浸在自己命运的泥潭中无法自拔,仇恨生命、仇恨生活。他爱母亲,却忘却了如何去爱。人生有时就是如此,“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 后悔的他惟有完成母亲希望他“好好儿活”的遗愿,才是对母亲的报答。
五、感受坚韧,读懂人生的磨难。
(1)认识的史铁生,一个坚强的“好好儿活”的史铁生。
朗读最后一段,思考为什么这里要强调菊花的色彩?文中还有表示颜色的词语吗?为 什么这样描写?
(2)小结:尼采曾说过:那些没有消灭你的东西,会使你变得更强壮。他将死亡看作是回家,是恋人的分别,是安息。是一个“必然降临的节日”。一个超越了死亡的人,我们在这里祝愿他“回家快乐”!
六、作业:
(1) 阅读史铁生的其他作品《我与地坛》、《病隙碎笔》等,写一篇读书报告(1000字)。
(2) 给身在天国的史铁生或他的母亲写一封信,并写一句墓志铭。(发放关于名人墓志铭的材料)
附:名人墓志铭
聂耳是我国的著名作曲家,他的墓志铭引自法国诗人可拉托的诗句:“我的耳朵宛如贝壳,思念着大海的涛声。”
16世纪德国数学家鲁道夫花了毕生的精力,把圆周率计算到小数后35位,是当时世界上最精确的圆周率数值。在他的墓碑上就刻着:“π=3.14159265358979323846264338327950288”。
英国诗人雪莱的墓志铭是莎士比亚《暴风雪》中的诗句:“他并没有消失什么,不过感受了一次海水的变幻,成了富丽珍奇的瑰宝。”
爱尔兰诗人叶慈的墓志铭是他去世前夕写的一首诗的最后十七个字:“对人生,对死亡,给予冷然之一瞥,骑士驰过。”
大文豪萧伯纳的墓志铭:“我早就知道无论我活多久,这种事情还是一定会发生。”
大作家海明威的墓志铭:“恕我不起来了!”
对任何一位画家的赞美,又有什么样的语言,能胜过出现在意大利画家拉斐尔的墓碑上的:“活着,大自然害怕他会胜过自己的工作;死了,它又害怕自己也会死亡。”
法国作家司汤达的墓志铭精炼:“米兰人亨利·贝尔安眠于此。他曾经生存、写作、恋爱。”
伏尔泰,这位《哲学通信》和史诗《亨利五世》的作者,顺理成章的在专门迎葬伟人的先贤祠里占了一“席”,并受到这样的赞美:“诗人、历史学家、哲学家,他拓展了人类精神,并且使之懂得它应当是自由的。”
古希腊“喜剧之父”阿里斯托芬的墓志铭出自哲学家柏拉图之手:“美乐女神要寻找一所不朽的宫殿,终于在阿里斯托芬的灵府发现。”
古希腊大数学家刁藩都的墓志铭:“过路人,这里埋葬着刁藩都的骨灰,下面的数字可以告诉你,他的一生有多长。他生命的六分之一是愉快的童年。在他生命的十二分之一,他的面颊上长了细细的胡须。如此,又过了一生的七分之一,他结了婚。婚后五年,他获得了第一个孩子,感到很幸福。可是命运给这个孩子在世界上的光辉灿烂的生命,只有他父亲的一半。自从儿子死后,他在深切的悲痛中活了四年,也结束了尘世的生涯。”
杰弗逊是和华盛顿、林肯齐名的美国三大伟人之一,美国的第三任总统。他的墓碑碑文是他自己写的:“美国《独立宣言》起草人、弗吉尼亚宗教自由法令的作者和弗吉尼亚大学之父。”
卢梭:“睡在这里的是一个热爱自然和真理的人。”
马克·吐温:“他观察着世态的变化,但讲述的却是人间的真理。”
贝多芬:“他总是以他自己的一颗人类的善心对待所有的人。”
美国空军颁发紫心勋章给麦洛维奇,表扬他在越战中的英勇表现。后来他被发现是同性恋者,于是被解除军职。其墓志铭为:“当我在军队时,他们因我杀害两个人给我一枚勋章,却因我爱一个人解除我的职务。”
普希金:“这儿安葬着普希金和他年轻的缪斯,爱情和懒惰,共同消磨了愉快的一生;他没有做过什么善事,可在心灵上,却实实在在是个好人。”
牛顿临终前曾说:“我只不过是在大海边捡贝壳的小孩”。然而,大异其趣的是,镌刻在这位英国大科学家的墓碑上的,却是:“死去的人们应该庆贺自己,因为人类产生了这样伟大的装饰品。”
日本医学家野口英世,曾长期工作和生活在美国。为了探究肆虐在非洲的黄热病病源,声誉日隆、功成名就的他,力排众议,毅然决定亲自深入疫区,终于殉职。在纽约乌兹德伦墓地上的他的铜板墓碑上,刻的是:“生于日本猪苗代,死于非洲哥尔多克斯,献身科学,为科学而生,为科学而死。”
英国大诗人莎士比亚对自己遗骸、“阴宅”的珍爱,似乎并不在著名的埃及法老之下,法老库孚墓碑上,有令人恐怖的咒语:“不论是谁骚扰了法老的安宁,‘死神之冀’将在他头上降临。”而莎士比亚的墓志铭,据说是他自己撰写的:“看在耶稣的份上,好朋友,切莫挖掘这黄土下的灵柩;让我安息者将得到上帝祝福,迁我尸骨者将受亡灵诅咒。”
9、《秋天的怀念》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 . 在写法欣赏中体会伟大、无私的母爱。 2 .研读文本,联系生活实际,激发感恩情怀。 3 .积极思考,探寻“好好儿活 ”的含义。 |
二、学习重难点 1.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鉴赏文章的写作手法。 3. 探索思考“好好儿活”的含义。 |
三、预习交流 (一)自主学习 1、初读读文 一读:快速浏览,对文章有大致了解。 二读: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排除生字词语障碍。整体感受文章基本内容。 三读:默读有一定速度,边读边想,做到三动“眼动、手动、心动”。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对文章有自己初步的见解,做好旁注。 2、检查独学情况。 (1)、给下列词语注音 瘫痪( ) 憔悴( ) 捶打( ) 仿膳( ) (2)解释词语 翻来覆去: 絮絮叨叨: 喜出望外: 憔悴: 烂漫: 3.通读课文,思考探究: 话题一:秋天( )(填干什么)(以此找出文章线索) 话题二:( )的母亲。(找出写母亲的语段,朗读,感悟,体会) 话题三:( )的“我”(找出写“我”的语段,朗读,体会) (二)交流学习[来源:学_科_网] 1.默读全文,思考课文里写了几次秋天里看菊花? 2.作者的生活态度前后有什么改变?(勾画出表现作者对生活态度发生变化的 语句。) 3.通过读课文, 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母亲爱花?她更爱儿子? |
四、展示提升 通过组内展示和班内展示,陈述自己的意 见,组间辩论,教师适时点拨。展示合作 学习成果。提出问题,请教其他同学解决。仔细倾听,对不同观点进行辩驳。 |
五、达标测评 (一)读拼音,写词语。 zá shí yāng shàn ( )碎 ( )养 ( )求 仿( ) (二) 辨字组词。[来源:Z。xx。k.Com] 侍( ) 踩( ) 诀( ) 悴( ) 矫( ) 待( ) 睬( ) 绝( ) 碎( ) 骄( ) 碗( ) 锤( ) 狠( ) 槐( ) 谣( ) 豌( ) 捶( ) 恨( ) 愧( ) 摇( ) (三)按课文内容,然后背诵。 黄色的花( ),白色的花( ),紫红色的花( )而( ),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 )。 (四)将成语补充完整,并解释所填字的意思。 喜出( )外: 翻来( )去: 恍然大( ): 名( )其实 : (五) 选词填空。 神情 神态 神色 神气 刚一上场,你看他那( )样儿,好像稳拿第一,可是连输了几个球后,( ) 就有些慌张了。下半场开始,虽然( )恢复正常了,但最终还是丢了关键的一局,你看他那( ),显得十分沮丧。 (六)按要求改写句子 1.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改成陈述句: 2.小树成长。 扩句(至少扩两处): (七)阅读下面这篇短文,你想说什么? 妈妈的账单 一天晚上,我正在准备晚饭,我的儿子走进厨房递给我一张纸,他在纸上写了一些东西。我在围裙上擦了擦手,仔细地看了看,上面写着:割草,5美元;这一周整理自己的床铺1美元;去商店,50美元;你去购物我照看小弟弟25美分;倒垃圾1美元,取得了优秀的成绩,5美元;还有打扫院子2美分。 看着他满怀期待地站在那里,千万个记忆一瞬间闪过我的脑海。我接过那张纸,翻到背面,在上面写道:怀你9个月,免费,为你熬夜,请医生为你看病,免费;多年来花在你身上的时光,为了你流过的泪,扶养你成长所付出的一切,免费;日日夜夜为你担忧,将来还要为你操心,免费;给 你忠告和教你知识,供你上学,免费;给你买玩具、食品、衣服,为你擦鼻涕,免费;儿子,当你把这些都加到一起时,妈妈付出的所有的爱都是免费的。 看完之后,儿子的眼睛浸满了大滴的泪水。他望着我说:“妈妈,我真的很爱你。” 说着拿起笔在纸上写下了很大的几个字——账已付清。 感想: |
六、课后反思: 在课堂上,学生的朗读分为两部分,朗读语段和关键语句,让学生参与到文本中,有自己的体会和感悟。由于这篇课文较简单,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会存在太大问题,所以把质疑和探究问题交给学生,采用朗读、小组合作等多种形式来完成研读课文的环节。之后在情感体验的环节,进行 语言训练,学生把自己的心里话和对亲情的感悟写出来,让学生都明白父母是辛苦的,以后要孝敬父母。 |
10、《秋天的雨》名师导学案
【小编寄语】《秋天的雨》名师导学案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收集的优质的教学案例,目前,“学案导学”的模式已经广泛运用于实际教学中,该模式能更好的将教与学有机结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下面,跟语文小编一起来学习学习!
《秋天的雨》名师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认识“钥、匙”等12个学习课文生字新词。会写“扇、枚”等10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朗读,读出对秋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4.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对秋雨的喜爱。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激发学生对秋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读出对秋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
课时划分: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播放秋天的雨景图,师旁白
同学们,你们看见了什么?有什么感受?来,说说吧。
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秋天的雨》。(板书课题),读课题,亲切地呼唤《秋天的雨》。
二、揭示目标
1.认识“钥、匙”等12个学习课文生字新词。会写“扇、枚”等10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出示自学提示,学生按提示自学:
1、划一划课文中难读的生字词,想办法读会。
2、找一找描写秋天的雨的句子,多读几遍。
3、想一想,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写秋天的雨。
(学生默读,教师巡视。发现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及时给予指导。)
四、检测交流
1. 出示课文卡片,认读词语,纠正字音
(1)翘舌音:扇(shàn) 爽(shuǎng) 柿(shì)
(2)后鼻韵母:粮(liáng) 杨(yáng)
2.说说是如何记这些生字的?
“爽”字比较难写。注意中间这个“大”字的一撇要拖长一点,“捺”写下一点。四个小叉左右对称,还要特别注意,写叉的时候是一撇一点。
3.出示句子,展示朗读:
秋天的雨像一把钥匙,趁你没注意,打开了秋天的大门。
黄叶像小扇子,扇那扇那,扇走了夏天的炎热。
枫叶邮来了秋天的凉爽。
橘子、柿子你挤我碰。
秋雨吹起小喇叭,松柏穿上厚衣裳。
五、质疑:提出不理解的词语互相补充说明。
六、练习设计
我会选
1.小鸟扇(shān shàn)动着翅膀在天空中飞来飞去。
2.爷爷手里握着一把扇(shān shàn)子。
3.秋雨像把钥匙,趁你没(méi mò)留意,把秋的大门打开了。
4.这场雨太大了,路上的积水没(méi mò)过了膝盖。
我会辨
枚( ) 紧( ) 扬( ) 邮( ) 柿( )
牧( ) 素( ) 杨( ) 油( ) 杭( )
想想填填
一把把扇子 一把把( ) 一把把( )
一枚枚邮票 一枚枚( ) 一枚枚( )
一串串( ) 一串串( ) 一串串( )
五、布置作业:抄写词语表中的字。
第 二 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揭示目标:探究课文是怎样写秋天的雨呢?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自己喜欢的语句。
三、自学提示:
1.请同学们自由轻声地读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写秋天的雨?读完了可以和同桌议一议。
2.你觉得课文哪里写得好,谈谈自己的感受。
四、汇报交流:
A、交流第一个问题按学生回答出示句子:
1、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
2、秋天的雨藏着非常好闻的气味。
3、秋天的雨,吹起了金色的小喇叭,它告诉大家,冬天快要来了。
读一读?说一说这三个句子分别写了什么?
B、交流喜欢的句子及感受
引导理解“五彩缤纷”“你挤我碰”
秋天的雨就是一首歌,你有什么话要送给秋天的雨?
C、比赛有感情地朗读
练习设计:仿写句子
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又来了秋天的凉爽。
( )像( ),( ),( )。
美丽的菊花在秋雨里频频点头。
( )在秋雨里( )。
五、出示课件,自选作业:
1、搜集描写秋天的词句或剪贴秋天的图画,准备出一期墙报
2、把自己心中的秋天画下来,在班上展览。
3、还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去秋游,把自己看到的秋景写下来。
板书设计:
秋天的雨
颜色 气味 声音_
钥匙 丰收 欢乐
以上就是小编跟大家分享的《秋天的雨》名师导学案的全部内容,导学案中每一个问题,每一个环节,都有教师依据学生学习的实际和教材的实际进行有针对性的设置。最后,小编祝大家学习愉快!
11、二年级上册《秋天的图画》导学案
国庆过后正直秋季,自然景观最明显的变化在树木上面,红彤彤的枫叶和金灿灿的稻田,都是在秋天才能见得到的美景。伴随着丝丝凉意,同学们的课程也上到了《秋天的图画》这篇课文,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的“《秋天的图画》导学案”,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帮助,如果喜欢,继续支持噢!
学习目标:
1.读出“图、梨”等8个生字,正确书写“波、浪”等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3.喜欢秋天,愿意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对秋天的喜爱,能背诵课文。
学法指导:
1.大声朗读课文,识记课后生字词。
2.合作学习,理解课文内容。
知识链接:
大雁是人们熟知的鸟类类群之一,每年春分后飞回北方繁殖,秋分后飞往南方越冬。在迁徙时总是几十只、数百只,甚至上千只汇集在一起,互相紧接着列队而飞,古人称之为“雁阵”。“雁阵”由有经验的“头雁”带领,加速飞行时,队伍排成“人”字形,一旦减速,队伍又由“人”字形换成“一”字长蛇形,这是为了进行长途迁徙而采取的有效措施。当飞在前面的“头雁“的翅膀在空中划过时,翅膀尖上就会产生一股微弱的上升气流,排在它后面的就可以依次利用这股气流,从而节省了体力。
一、自主学习
1.自由朗读课文,标出课文有几句话。
2.我会给下面的字注上拼音。
图 梨 笼 浪 粱 燃 勤 劳
二、合作探究
1.生字识记:
波:部首( )结构( )组词( )
浪:部首( )结构( )组词( )
灯:部首( )结构( )组词( )
作:部首( )结构( )组词( )
笔顺是( )
字:部首( )结构( )组词( )
苹:部首( )结构( )组词( )
丽:部首( )结构( )组词( )
劳:部首( )结构( )组词( )
2.理解课文
1)秋天的田野都有那些农作物成熟了?(找出有关句子画出来。)
2)下面的句子,是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1)梨树挂起金黄的灯笼。
把 比作
(2)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
把 比作
3)你们知道使秋天这么美丽的神奇画家是谁吗?是
为什么?
4)把自己的感受用朗读告诉大家。
三、拓展延伸
《秋天的色彩》
蓝蓝的天,白白的云,
大雁成群往南行。
葡萄紫、柿子红,
一串一串像灯笼。
菊花黄,稻花香,
天高云淡天气爽。
缤纷的落叶,五彩的菊,
五彩缤纷是秋季。
1.文中都写了哪些景物?
2.用横线画出表示颜色的词语。
+
3.找出文中的比喻句,用 标出,照样子再写一句。
——————————————————————————————————————
四、课堂小结
五、课堂检测
1.看拼音写词语
bō làng diàn dēng zuò yè xiě zì
( ) ( ) ( ) ( )
píng guǒ měi lì láo dòng
( ) ( ) ( )
2.按课文填空
梨树挂起( )的灯笼,苹果露出( )的脸颊,稻海翻起( )的波浪,高粱举起燃烧的( )。
3.背诵课文。
以上就是小编分享的课文《秋天的图画》导学案的全部内容,导学案中每一个问题,每一个环节,都有教师依据学生学习的实际和教材的实际进行有针对性的设置。最后,小编祝大家学习愉快!
12、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秋天》学案
十四 秋 天
【学习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学习重点】
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学习难点】
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知识链接】
1、走近作者
何其芳(1912~1977), 现代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原名何永芳。四川万县人。1929年到上海进中国公学预科学习,广泛阅读了中外文学作品。1931至1935年就读于北京大学哲学系,课余沉浸于文学书籍之中,发表了不少诗歌和散文。1936年,他与卞之琳、李广田的诗歌合集《汉园集》出版,受到文坛注意。他的散文集《画梦录》出版后,曾获《大公报》文艺金奖。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四川老家任教。1938年赴延安,任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主任。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等职,并任文学研究所所长职务。
2、相关资料
本文选自何其芳早年创作的诗集《预言》(1931-1933),作者写这首诗时才是20岁左右的大学生。他将视野投向乡野,投向普通人的活动场景,表现其明朗纯净的诗意诗风。何其芳早期诗作艺术精致,色彩绚丽,以清新柔婉见长。参加革命后诗歌变为平易朴实,乐观豪放。他又以写抒情散文著称,《画梦录》中的篇章常用象征手法,构思精巧,富于艺术的独创性。以后在《还乡杂记》中的篇目则趋于朴素自然,感情犷放,格调明朗。
【自主学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肥硕( ) 栖息( ) 归泊( ) 清冽( )
廖阔( ) 枯涸( ) 梦寐( ) 船桨( )
2、《秋天》的作者 , 诗人, 家。
3、诗中刻画了哪几幅生动鲜明的画面?试为它们各拟一个小标题。
⑴ ⑵ ⑶
4、品味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
⑴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
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
⑵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
【合作探究】
5、为什么说这是一幅乡村秋景图?
6、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你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
7、想像每幅画面中人物的身份、活动、心情,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你喜欢的一幅图画,并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幅图。
8、找出你最喜欢的语句,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好在哪儿?
【精读精练】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文后各题:
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
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
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9、这一节诗从多种感官角度出发,描写秋景。“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一句是从 角度,写出了幽谷 的特点。稻香从 角度,暗示稻子的成熟,展示丰收的图画。
10、“秋天栖息在农家里”一句运用了 修辞方法。
11、如果把栖息换成停留或其他的动词好不好?为什么?
12、这一节诗歌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什么图画?它有哪两个场景组成?
【主题阅读】
(-)阅读下面诗句,回答问题。
秋 景
[美国] 狄金森
晨曦比往日更柔婉,
毛栗变得褐色可爱;
浆果的面颊多么丰满,
玫瑰在郊外盛开。
枫树扎着华丽的丝巾,
田野披上艳红的轻纱。
我不愿显得古板,
也佩戴了一枚胸花。
13、将上面这首诗与课文比较,说说两位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共同的地方。点击进入 初中学习小组
(二)美文赏读,完成文后问题:
听 歌
作者:何其芳
我听见了迷人的歌声,
它那样快活,那样年轻,
就象我们年轻的共和国,
在歌唱她的不朽的青春;
就象早晨的金色的阳光
因为快乐而颤抖在水波上,
春天突然回到了园子里,
花朵都带着露珠开放。
它时而唱得那样低咽,
象夜晚的喷泉细声飞射,
圆圆的月亮从天边升起,
微风在轻轻地摇动树叶;
它时而唱得那样高昂,
象与天相接的巨大的波浪,
把我们从陆地上面带走,
带到辽远的蓝色的海洋;
然后又唱得那样温柔,
象少女的眼睛含着忧愁,
和裂土而出的植物一样,
初次的爱情跃动在心头。
呵,它是这样迷人,
这不是音乐,这是生命!
这该不是梦中听见,
而是青春的血液在奔腾!
一九五七年三月二日夜至三日晨,北京
14、此诗抒写了自己听歌时的感受,但并没有说听什么歌,结合全诗,你认为诗人听的歌应该是什么歌?
15、诗人将听到的歌声分为三个流程,并听声辨形,展开丰富的想象,推出了许多优美的意象,请具体说明是哪些意象?
16、本诗运用的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有什么好处?
17、下列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音乐是无形的,但诗人却用语言文字将其化为有形之物。
B.诗人以诗心去感应听到的歌,应该带着诗人全部的热情,全部的人生。
C.诗的最后一节说“这不是音乐,这是生命”,说明诗人将自己的生命融人了共和国的青春。
D.这首诗的风格细腻而华丽,在缠绵中含有一丝淡淡的忧郁。
(三)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报 秋
宗 璞
似乎刚过完春节,什么都还来不及干呢,已是长夏天气,让人懒洋洋的像只猫。一家人夏衣尚未打点好,猛然却见玉簪花那雪白的圆鼓鼓的棒槌,从拥挤着的宽大的绿叶中探出头来。我先是一惊,随即怅然。这花一开,没几天便是立秋。以后便是处暑便是白露便是秋分便是寒露,过了霜降,便立冬了。真真的怎么得了!
这花的生命力极强,随便种种,总会活的。不挑地方,不拣土壤,而且特别喜欢背阴处,把阳光让给别人,很是谦让。据说花瓣可以入药。还有人来讨那叶子,要捣烂了治脚气。我说它是生活上向下比,工作上向上比,算得一种玉簪花精神罢。
我喜欢花,却没有侍弄花的闲情。因有自知之明,不敢邀名花居留,只有时要点草花种种。有一种太阳花又名死不了,开时五色缤纷,杂在草间很好看。种了几次,都不成功。连死不了都种死了。我们常这样自嘲。
玉簪花却不同,从不要人照料,只管自己蓬勃生长。住后院月洞门小径的两旁,随便移栽了几个嫩芽,次年便是绿叶白花,点缀着夏末秋初的景致。我的房门外有一小块地,原有两行花,现已形成一片,绿油油的,完全遮住了地面。在晨光熹微或暮色朦胧中,一柄柄白花擎起,隐约如绿波上的白帆,不知驶向何方。有些植物的繁茂枝叶中,会藏着一些小活物,吓人一跳。玉簪花下却总是干净的。可能因气味的原故,不容虫豸近身。
花开有十几朵,满院便飘着芳香。不是丁香的幽香,不是桂花的甜香,也不是荷花的那种清香。它的香比较强,似乎有点醒脑的作用。采几朵放在养石子的水盆中,房间里便也飘散着香气,让人减少几分懒洋洋,让人心里警惕着:秋来了。
秋是收获的季节,我却是两手空空。一年、两年过去了,总是在不安和焦虑中。怪谁呢,很难回答。
久居异乡的兄长,业余喜好诗词。前天寄来南宋词人朱敦儒的西江月:
日日深杯酒满,朝朝小圃花开,自歌自舞自开怀, 无拘无束无碍。青史几番春梦,红尘多少奇才, 不消计较与安排,领取而今现在。
我把领取而今现在一句反复吟哦,觉得这是一种悠然自得的境界。其实不必深杯酒满,不必小圃花开,只在心中领取,便得逍遥。
领取自己那一份,也有品味把玩、获得的意思。那么,领取秋,领取冬,领取四季,领取生活罢。
18、作者在第一自然段中写到看见玉簪花开,“先是一惊,随即怅然”。
(1) 作者为什么吃惊?(不超过8个字)
(2)联系全文看,作者为什么怅然?(不超过10个字)
19、作者在第三自然段中写自己种太阳花的经历,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0、作者在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中,分别使用了6个“便”字和5个“领取”,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1)反复使用“便”字的好处是: (不超过26个字)
(2)反复使用“领取”的好处是: (不超过26个字)
2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三项是( )
A、玉簪花的芳香似乎有点醒脑的作用,可以提醒人们秋的到来,让人减少一些惰性。
B、本文的主旨可以概括为主要赞美那种生活上向下比,工作上向上比的玉簪花精神。
C、作者对领取而今现在一句的吟哦让人体味到一种悠然自得、面对现实的人生态度。
D、领取自己那一份,是劝慰人们要及时把握自己应得的那一份,而不要有非分之想。
E、作者借助比较的手法,巧妙地写出了玉簪花所散发出的与其他几种花不同的芳香。
F、作者把玉簪花的绿叶描写为绿波,使人联想到生活的长河,有广阔的空间感和深邃的时间感。
【能力提升】
22、请默写出你所掌握的写秋的古诗词句。(不少于3句)
23、写出有关山、花、水、鸟的诗句:
⑴山---------------
⑵花---------------
⑶水---------------
⑷鸟 --------------
24、李玉同学刚升入初中,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他感觉学习没有什么困难,于是学习有些松懈了。请你用《过松源晨炊漆公店》中的两句诗告诫他:-------,-------。
【教(学)后记】
参考答案
【自主学习】
1、shuò qī bó liè liáo hé mèi jiǎng
2、何其芳 现代 评论
3、⑴农家丰收图 ⑵霜晨归渔图 ⑶少女思恋图
4、⑴“飘”字从听觉的角度写出了幽谷的深、静。
⑵“梦寐”有“朦胧”之意,写出了少女的情怀,牧羊女的感情似喜似羞。
【合作探究】
5、因为露珠、冷雾、白霜,表明秋天的天气特征;提到农家:稻香、镰刀体现农家特色;有秋虫低鸣:蟋蟀声使田野更辽阔;溪水干涸、更清冽,暗示这是在秋天。
6、对秋天的喜爱、赞美的感情。
7、学生描绘画面(参考内容):
①农家丰收图:清晨朝露未晞的时候,有位农人来到幽谷,丁丁的伐木声震荡山谷;田野里发散出稻香的气息,金黄的波浪此起彼伏,稻田中有个身影在挥镰割稻,晶莹的汗珠湿透衣衫;果林中还有采摘瓜果的人,瓜果飘香,沁人心脾,摘下这些沉甸甸的秋天的礼物,放进背篓,这份喜悦要与亲友一起分享……
②霜晨归渔图:清晨的江面还弥漫着冷冷的雾气,可以感受到些许的凉意。远远地有个渔人摇着船桨向岸边驶来。依稀可见船篷上挂着层白霜,渔人熟练地撒下鱼网,网上的青鳊鱼就像乌桕叶,闪着银色的光泽。归航了,江面上传来动人的渔歌,还有阵阵爽朗的笑声……
③少女思恋图:原野上一片蟋蟀的呜叫声,溪水清澈见底。羊儿的咩咩声阵阵传来,秋天的美景让人赏心悦目,牧羊女却失去了往日的活泼。夏日里的笛声悠远、绵长,怎不见了那吹笛的少年?姑娘的心事谁能猜得透?
8、主要分析加点词的表达作用:(美句赏析参照)
伐木声飘出幽谷--从听觉的角度,写出了幽谷的深、静。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饱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写出了丰收之景;“稻香”从味觉角度,暗示稻子成熟,展示丰收的图画。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栖息”运用拟人的修辞,概括秋天在农人家里的状况,将虚无的东西具体化,写出了松弛、娴静的氛围。
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轻轻”显示出渔人悠闲与自得的心情。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游戏”一词虚实相生,渔人是在渔船上游戏,并不在乎打了多少鱼,更是在感受秋天,游戏秋天,写出了那份闲适。
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梦寐”是朦胧的意思,写出了少女的情怀,牧羊女的感情似喜似羞。等等
【精读精练】
9、听觉 幽深、宁静 嗅觉
10、拟人
11、不好。栖息本是用来描写有生命的物类,在诗歌中概括农家的状况,将虚无的东西(秋天)形象化、具体化,创造出松弛、闲静的氛围。
12、农家丰收图”“山谷伐木”和“篱间背瓜果”两个场景。
【主题阅读】
13、示例:这两首诗在思想感情、意象组合、艺术风格上有很多共同的地方,从思想感情来说都表达了对秋天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二)14、诗人听到的应该是礼赞年轻的共和国的轻快歌声。
15、低咽、高昂、温柔;意象有“夜晚的喷泉、圆圆的月亮、巨大的波浪、蓝色的海洋、少女的眼睛、裂土而出的植物”等。
16、通感,诗人用大量的视觉形象来表现听觉感受,化抽象为具体,使听觉细致人微;色彩纷繁,充分展现了歌声全部的内容。
17、D
(三)18、(1)没几天便是立秋。
(2)收获季节却两手空空。
19、反衬玉簪花生命力之强。
20、(1)将一个个节气紧凑地衔接起来,强调时光的飞逝。
(2)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对点明本文主旨起到强化作用。
21、ACE
【能力提升】
22、①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②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③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23、例如: ⑴一览众山小;⑵禅房花木深;⑶春江水暖鸭先知;⑷千山鸟飞绝
24、正入万山圈子里 一山放过一山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