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一等奖》属于教学设计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1、《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一等奖
教学目标 :
1、了解朗读诗歌的基本要求,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
2、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3、品味重点词语的深层含义,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4、树立理想,并培养为实现理想而不懈奋斗的精神。
教学重点:
1、朗诵课文。
2、品味重点语句的深层含义。
3、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课前准备:
教师:录音机、磁带(钢琴曲《大海》)、投影仪。
学生:熟读课文。
教学设计:
导入 新课:
每个人在童年时代,对生活,都有美好而奇妙的“梦想”,对未来,都有热烈的企盼与遐思。那么,生活在大山深处的孩子,他们又在想些什么呢?他们的想法,给我们又会带来什么启示呢?
今天,我们学习诗歌《在山的那边》,和山里的孩子一起,去探寻山外那美好的世界。
检查学生预习字词(投影出示)
1. 给加点的字注音。
2. 形似字辨析。
3. 解释词语。
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在朗读中品味重点语句含义
1范读课文,可播放背景音乐。
学生听读时:a.注意老师朗读的节奏、停顿及意义重音。
b.理解诗中‘‘山’’与‘‘海’’的意思。
2组织学生讨论“山”与“海”在诗中的意思。
学生刚刚接触合作讨论的方式,能说对大意就行。老师要以鼓励为主,即使说的不全面、不深刻也无妨,后面还要引导深入探究。
3学生练习集体朗读课文。
[教师指导]
先给诗句划分朗读节奏。
b.再挑选意义重音。
以上两点是教给学生最基本的朗读方法,掌握了朗读节奏与重音,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诗句意义。教师可以以几个诗句为例,然后让学生讨论、自己划出节奏及意义重音即可。
投影出示举例诗句的重音及节奏。
c. 学习集体朗读。
4、结合朗读生意,指导学生探究式阅读,讨论。
a. 讨论,理解重点词语含义.(教师投影出示问题组)
◆“铁青”什么意思?是写山的颜色吗?如果不是,那又是表现什么?
◆我的“幻想”指什么?“零分”又指什么?
◆“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具体指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
◆“诱惑”是什么意思?课文中指什么?
◆“喧腾”是什么意思?课文中指什么?
◆“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的“终会”表达了一种什么心情?
学生通过讨论,以上重点词语基本可以正确理解。个别有争议的词语,教师可指导学生结合“山”与“海”的含义,也从象征意义上来理解,来解释,可予以补充,纠正。
b.在学生初步掌握朗读节奏、意义重音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揣摩语意,初步读出句子所表达的语气。然后讨论重点句子所表达的深刻含义。(教师投影出示句子)
◆“小时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山那边是什么呢?”这两句话写出了小时候的“我”有什么特点?
◆“——在山的那边,依然是山/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
◆“妈妈,那个海呢?”
◆“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
◆“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合作探究性阅读,是学生接触的新学法,也是本节课重点环节,教师要注意引导、点拨,以调动学生思维。答案不求统一,要点合理即可。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理解全诗所讲述的道理
①引导学生再次讨论“山”与“海”的深刻象征意义。
②讨论,全诗讲述了一个什么道理?
以上所讨论的内容,尽量鼓励学生多参与,多想,多说,不要强求答案用语标准,意思正确就行。
结合自身生活体验,深刻领悟诗歌所表达的人生哲理
①引导学生讨论,谈谈自己为了实现一个目标克服困难的经历或感受。
这是体现语文与生活联系的一个重要方面,要引导学生说真话,诉真情。
②全班激情齐读。
小结,布置作业
①小结:激越的情感,显示出我们已深深懂得:要翻过山,见到大海,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在今后的人生之路上,让我们永远牢记,心中要有个“海”,为了这个“海”,从现在开始,就要努力翻过一座座山。’
②布置作业 。
a.根据“山”与“海”在文中的含义,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也可以写自然的海)。
b.熟练朗读课文,挑选自己最喜欢的诗句背诵。
c.抄写生字。
点评
本教案简洁、明晰,在设计中紧紧抓住诗歌这种体裁特点,采用朗读教学法,在朗读中整体感悟诗歌内容,在朗读中品味诗歌的语言、意境,在朗读中享受到美的情感熏陶。这一步步,都是在老师的引导下,由学生主动、合作完成的。在教学中贯彻新“课程标准”,就是要让学生自己研究,合作学习,而老师只起引路、搭桥、鼓励作用。结合学生自身生活体验的反思的活动,也体现了新课程密切联系生活,启迪学生思维的特点。
2、《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
1、了解朗读诗歌的基本要求,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
2、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3、品味重点词语的深层含义,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4、树立理想,并培养为实现理想而不懈奋斗的精神。
教学重点:
1、朗诵课文。
2、品味重点语句的深层含义。
3、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课前准备:
教师:录音机、磁带(钢琴曲《大海》)、投影仪。
学生:熟读课文。
教学设计:
导入 新课:
每个人在童年时代,对生活,都有美好而奇妙的“梦想”,对未来,都有热烈的企盼与遐思。那么,生活在大山深处的孩子,他们又在想些什么呢?他们的想法,给我们又会带来什么启示呢?
今天,我们学习诗歌《在山的那边》,和山里的孩子一起,去探寻山外那美好的世界。
检查学生预习字词(投影出示)
1. 给加点的字注音。
2. 形似字辨析。
3. 解释词语。
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在朗读中品味重点语句含义
1范读课文,可播放背景音乐。
学生听读时:a.注意老师朗读的节奏、停顿及意义重音。
b.理解诗中‘‘山’’与‘‘海’’的意思。
2组织学生讨论“山”与“海”在诗中的意思。
学生刚刚接触合作讨论的方式,能说对大意就行。老师要以鼓励为主,即使说的不全面、不深刻也无妨,后面还要引导深入探究。
3学生练习集体朗读课文。
[教师指导]
先给诗句划分朗读节奏。
b.再挑选意义重音。
以上两点是教给学生最基本的朗读方法,掌握了朗读节奏与重音,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诗句意义。教师可以以几个诗句为例,然后让学生讨论、自己划出节奏及意义重音即可。
投影出示举例诗句的重音及节奏。
c. 学习集体朗读。
4、结合朗读生意,指导学生探究式阅读,讨论。
a. 讨论,理解重点词语含义.(教师投影出示问题组)
◆“铁青”什么意思?是写山的颜色吗?如果不是,那又是表现什么?
◆我的“幻想”指什么?“零分”又指什么?
◆“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具体指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
◆“诱惑”是什么意思?课文中指什么?
◆“喧腾”是什么意思?课文中指什么?
◆“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的“终会”表达了一种什么心情?
学生通过讨论,以上重点词语基本可以正确理解。个别有争议的词语,教师可指导学生结合“山”与“海”的含义,也从象征意义上来理解,来解释,可予以补充,纠正。
b.在学生初步掌握朗读节奏、意义重音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揣摩语意,初步读出句子所表达的语气。然后讨论重点句子所表达的深刻含义。(教师投影出示句子)
◆“小时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山那边是什么呢?”这两句话写出了小时候的“我”有什么特点?
◆“——在山的那边,依然是山/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
◆“妈妈,那个海呢?”
◆“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
◆“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合作探究性阅读,是学生接触的新学法,也是本节课重点环节,教师要注意引导、点拨,以调动学生思维。答案不求统一,要点合理即可。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理解全诗所讲述的道理
①引导学生再次讨论“山”与“海”的深刻象征意义。
②讨论,全诗讲述了一个什么道理?
以上所讨论的内容,尽量鼓励学生多参与,多想,多说,不要强求答案用语标准,意思正确就行。
结合自身生活体验,深刻领悟诗歌所表达的人生哲理
①引导学生讨论,谈谈自己为了实现一个目标克服困难的经历或感受。
这是体现语文与生活联系的一个重要方面,要引导学生说真话,诉真情。
②全班激情齐读。
小结,布置作业
①小结:激越的情感,显示出我们已深深懂得:要翻过山,见到大海,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在今后的人生之路上,让我们永远牢记,心中要有个“海”,为了这个“海”,从现在开始,就要努力翻过一座座山。’
②布置作业 。
a.根据“山”与“海”在文中的含义,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也可以写自然的海)。
b.熟练朗读课文,挑选自己最喜欢的诗句背诵。
c.抄写生字。
点评
本教案简洁、明晰,在设计中紧紧抓住诗歌这种体裁特点,采用朗读教学法,在朗读中整体感悟诗歌内容,在朗读中品味诗歌的语言、意境,在朗读中享受到美的情感熏陶。这一步步,都是在老师的引导下,由学生主动、合作完成的。在教学中贯彻新“课程标准”,就是要让学生自己研究,合作学习,而老师只起引路、搭桥、鼓励作用。结合学生自身生活体验的反思的活动,也体现了新课程密切联系生活,启迪学生思维的特点。
3、《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
①朗读诗歌,品味语言。
②联系生活,感悟人生
重点难点
重点是在朗读训练中品味揣摩语言,难点是对无数座山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
师:同学们,如果我们不是生活在美丽的青岛海滨,而是生活在大山里,每天抬头可见的只有高耸人云的大山,苍苍茫茫,连绵不断,你会想到什么呢?
(课件播放大山的画面)
生:在山的那边是什么?
师:为什么会这么想?
生:因为大山挡住了我的视线,我对未知的世界充满了好奇。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位从大山里走出来的诗人,根据自己成长的历程写的一首诗《在山的那边》。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一课《在山的那边》。(教师板书课题、作者)
二、检查预习
师:诗歌通过精炼、优美又有节奏的语言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我们要通过朗读来品味语言,用情去读,用心去悟。同时要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从诗歌中得到有益的人生启示,帮助自己成长。
三、整体感知
师:山那边到底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到诗中去找寻答案吧。(教师通过课件配乐,配画面,有感情地范读课文。教师读完,学生鼓掌)
师:谢谢同学们给老师的鼓励。同学们一定能读得比老师还好。不过关键还是这首诗写得好,大家喜欢读,老师也给大家配上音乐齐读,好不好?(教师放音乐,学生有感情地齐声朗读课文。)
师:大家自己评评读得怎么样?
生:速度太快,没有感情。
生:该重读的没重读。
生:对课文意思理解不透,还没品出味儿来。
师:这几位同学说得不错。欣赏诗歌一定要放声朗读,而朗读不仅要正确流利,关键还要有感情,这样才能和诗人的思想感情形成共鸣,得到美的享受和有益的人生启示。下面我们就先来一起看看这首诗的内容。请大家思考这样几个问题:(教师出示思考题)
①在山的那边是什么?“山”和“海”的含义是什么?
②概括诗歌两部分的内容。
③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师:在山的那边到底是什么呢?
生(齐):在山的那边是海。
(教师板书大大的“海”)
师:“山”和“海”除了字面的意思,还有其他含义吗?
生:“山”,就像是困难;“海”就像是理想。
生:“海”是人生的信念,“山”是实现理想信念途中的艰难险阻。(教师在“山”下板书“困难”,在“海”下板书“信念”)
师:请同学们概括诗歌两部分的内容。
生:第一节诗,写了我童年时候;第二节诗,写了我长大后。
生:第一节诗,写了我的想望和困惑;第二节诗,写了我长大后的拼搏和奋斗。
生:第一节诗写的“山”和“海”就是现实中“山”和“海”,第二节诗中的“山”象征了困难,“海”象征了信念。
师: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生:要不怕困难,才能实现人生理想。
四、研读与赏析
师:诗人的这种思想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呢?诗歌的语言是非常凝练而又有丰富内涵的,请找出你喜欢的并认为含义深刻的诗句细细品味,你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也画下来一起讨论。
(教师边说边出示课件)
(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交流。教师巡视并参与部分小组的讨论。)
师:让我们一起交流自己的发现,边读边议边品味,揣摩诗歌语言的魅力。看谁的眼睛最敏锐,能发现美,能发现问题。
生:“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这句诗非常形象,“我”本希望看见大海,结果好不容易爬上了山顶,望见的依然是山,“我”真是大失所望,沮丧极了。
师:这句没写诗人自己,你怎么看出他的心情?诗中的写法好不好?
生:写大山好像人生气时那样“铁青着脸”,诗人将大山拟人化了,表面上是写山的颜色,实际是写自己的心情难过,这样写既形象又生动。
师:你能读出这种感情吗?
(学生有感情朗读)
师:大家还有没有其他的发现,也可以说说自己不理解的句子。
生:“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飘来的东西是很轻的,怎么会扎下深根?
(话音刚落,其他同学立即交头接耳小声讨论起来)
生:“种子”比喻妈妈给“我”的信念,然而童年的认识毕竟是肤浅的,所以说是飘来的。后来“我”不懈努力,这种信念就在“我”心中扎下深根。
生:理想的树立也需要日积月累,像滴水穿石那样才能让它扎下深根。
师:问题提得棒,回答得更棒!飘来的东西确实不易扎下根,而且是深根。惟有不懈努力,日积月累,滴水穿石,才能扎下深根。那么,在朗读时,应该怎么读?
(学生很多举手,全班齐读。)
师:读得不错,“飘”和“扎”都作了重音处理,同学们的语言感悟力非常好啊。一定还有更多的感悟和发现吧?
生:我觉得“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这句的三个数量词用得特别好。“一次又一次”,强调了“我”失望次数多;“又一次次”,强调了“我”的努力,不灰心;“一座座”,说明“我”遇到的困难非常多。
师:如果对这些困难估计不足会怎么样?
生:失败后就灰心丧气。
师:在生活中我们做任何事情都期望一举成功,一旦失败就灰心丧气,从这句诗你得到什么启示?
生:跌倒后要能爬起来,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能成功。
师:好!(学生一起鼓掌)请你把这句读一读?
(学生朗读诗句)
师:好,还有什么新的发现?
生:我特别喜欢这句“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的枯干的心灵”诗人确信远方有海,也就是理想,日日夜夜在鼓舞着“我”不懈地奋斗,因为要实现理想必须经历失败。“我”对理想非常渴望,有了理想“我”就坚强了。
师:朗读这句一定要充满对理想的渴望,请你试试。
(学生有感情朗读,全班齐读。)
生:我最喜欢最后那几句“是的!人们啊,请相信——/在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后/在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之后/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这句诗很有人生哲理,当理想实现的时候,人们惊喜万分。
师:大家一起来读一遍。
师:同学们有没有过成功的经历?
生:(齐)有!
师:(加大音量)不够洪亮!有没有?
生:(又齐声响亮)有!
师:好,就用这样的声调和喜悦来读。
(学生齐声朗读,读得很好。)
师:读了这么多遍,是不是可以背诵下来了?
(教师当堂示范背诵,不少学生能够背诵,在深入理解了诗的内涵的基础上,全班有感情背诵
五、体验与反思
师:诗人成长中的艰难探索一定早已打动了成长中的你。在你的生活学习中,一定也有无数座山,等着你去征服或已被你征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说说这首诗给你的启示。(教师边说边出示课件)
(四人小组讨论,全班交流近十分钟。)
师:下面就把我们的生活经历和人生体验与同学们分享吧。谁先说?
生:记得在五年级的时候,我学游泳,每次练习比赛我都落在最后。我下定决心,一定要攀过这座山。别人练两小时,我练四小时,别人游一圈,我游十圈。我终于一步步爬上了山顶,取得了第一名。读了这首诗让我想起自己这段经历,我也看到了属于自己的海,这是我坚定信念不懈努力的结果。
师:相信你在遇到其他困难时,也一定能想到这次难忘的游泳经验。还有其他的经历吗?
生:我要讲的是半年前,我上小学六年级时,马上就要开青岛市小学生运动会了。不知什么问题,在跳高时助跑和起跳不能协调,我的成绩也因此大打折扣!一种坚定的信念鼓舞着我,我整天苦思冥想,经过多次尝试,我终于做对了!“功夫不负有心人”我在运动会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这次难忘的经历让我感受到了山的巨大,海的广阔,也让我明白了要战胜“山”那样的困难,必须有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毅力,伴随我的将永远是——山那边的大海!
师:在很多时候,我们要战胜的最大困难也许不是技术上的问题,而是……
生:能不能战胜自己!
师:对!人生最大的敌人是你自己。我们继续听听同学们的人生经历。
生:我很喜好书法,在刚开始学写书法的时候,比赛中我是最后一名。我给自己制定了计划,每天比别人多用两三倍的时间练习,终于在半年后的又一次比赛中获班上第一名。现在,我已经获得全国书法大赛一等奖。我深信:只要付出了努力就一定能看见大海,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师:困难总是一个接一个的,如果这位同学满足于在班上的第一名,认为那样就是看见了大海,他会怎么样?
生:不再努力。
生:拿不到全国一等奖。
师:对!正是在艰难曲折的不断求索过程中,我们的人生才充实而有意义。失败和痛苦也是人生的一笔宝贵财富。对刚跨进中学大门的同学们来说,有很多困难正等着你,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能成功。大家有没有信心?
生:(齐答)有!
师:最后让我们再一次饱含激情齐诵这首诗,让好诗伴你健康地成长!
六、布置作业
师:今天的作业 练习是,请你把自己的生活经历用文字表达出来,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教师边说边出示课件。)
4、《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
【指导思想】
1、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悟能力。
2、训练学生有表情的朗读诗歌。
3、通过对“梦”的讨论,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4、明确“山”和“海”的含义。
【教学步骤】
一、由谈“梦”导入新课
1、教师充满感情的说:
童年是五彩的、童年是灿烂的、童年是多梦的,我们的童年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梦想,你的梦想是什么?是做一个探索自然奥秘的科学家?还是做一个周游世界的旅行家?一个运筹帷幄的军事家?驰骋赛场的运动员?挥毫泼墨的书法家?引吭高歌的歌唱家?慷慨激昂的演说家?感情白法奔放的文学家……,下面请同学们谈谈你的梦想是什么?
2、各抒己见,各抒己梦。
二、教师小结
刚才同学们都各自谈了自己美好而朦胧的梦,今天我们所要学的这篇课文《在山的那边》就是叙述了一个大山深处的孩子的梦想,叙述他对大海的向往,并且一直不停的追寻着它。他真的是在寻找大海吗?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在山的那边》,看看这个孩子到底在寻找什么?
三、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要求:
1、放声朗读。
2、要投入感情。
四、分小组讨论,怎样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例如:
1、“想望”这个词就要读出希望、企求的感情,同时由于“隐秘”的限制,因此读的时候要尽可能的读得轻一点。
2、“哭着回来”则要读出“我”的伤心。
3、“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既要读出“我”的失望,同时还得读出“我”的疑惑的感情。
五、学生根据讨论的结果,再读课文
六、展示课件,教师有感情的范读课文
画面1:先展示的是一幅远山的画面,层层叠叠的群山,朦朦胧胧的,同时配以《二泉映》的乐曲,并闪出课题《在山的那边》。
画面2:教师边有感情的范读课文,边闪出字幕:“小时候……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画面换成电影《老井》中反映大山深处贫困的画面。
画面3:教师朗读到“在山的那边,是海!”乐曲换成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画面切换成《人生》中高加林走出大山的镜头。
画面4:教师朗读到“──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画面切换成大海。
画面5:教师朗读到“在山的那边,是海吗?”画面再次切换成深圳美丽的街景,繁华的生活,音乐换成节奏感强的动感音乐。
七、学生跟着课件再读课文
八、讨论作品中出现的三个主要形象
明确:我、山、海
九、教师板书
山────海
十、讨论山和海各代表什么
提示:山──群山──困难
海──梦想──(理想)
十一、简介作者王家新
从湖北西北部群山中走出的作家。
十二、提问
谁知道,我国还有哪些作家是从大山深处走出来的?
提示:沈从文──从湘西群山中走出的作家。
沙汀──从四川西北部群山中走出的作家。
贾平凹──从陕西群山中走出的作家。
十三、他们为什么能从一坐坐大山中走出来
提示:因为他们都有不断克服困难,实现梦想的决心。
十四、走出“群山”的仅仅只有作家吗
提示:不仅作家,还有科学家、艺术家等一切有着美丽梦想,并为之不断奋斗的人们。
十五、讨论
怎样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要求:尽量具体。
十六、作业
1、用:痴想、隐秘、铁青、凝成、诱惑、喧腾、漫湿、一瞬间写一段话,字数不限,但必须有上面所给的词语和一个中心意思。
2、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在山的那边》。
3、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
提示:这个大海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生活的;可以是甜美的,也可以是苦涩的;可以是宁静的,也可以是狂暴的;可以是开朗的,也可以是阴郁的……
本题是结合课文的练笔。“提示”表明“大海”不一定象征理想,这样就拓宽了思路。最容易写的还是第一次到海滨旅游,可以写对大海的向往,到海滨终于见到大海的心情,写大海无比壮阔的美,等等。
【板书设计】
山───────海
(群山──困难) 梦想(理想)
【学生习作】
我终于见到了大海
705班 冯雨晴
小时候
妈妈常常带我去江边玩耍
我总爱问妈妈,
江的东边是什么?
是太阳的家吗?
妈妈告诉我:
那里,是碧蓝碧蓝的大海……
有一天,
我终于如愿以偿的见到了海。
海,
它和妈妈说的一模一样,
碧蓝碧蓝的海水,
蔚蓝蔚蓝的天空,
交相辉映着,
在天和海的交界处,
点点白帆……
飞舞的海鸥……
构成了,
一幅美丽的海天一色图。
夕阳下的大海,
更是灿烂无比:
一切的一切,
都仿佛被镀上了,
一层耀眼的金色,
宛如仙境一般……
这就是海,
我朝思梦想的大海。
5、《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体会作者“为理想而奋斗”的思想情怀;理解作者所创设的诗歌意境,把握本诗主旨。
2、深入诗歌意境,体会“山”和“海”的不同含义,体会诗歌蕴含的人生哲理。
3、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出自己对于诗歌内容的理解与认识,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正确把握诗歌的思想内涵。
4、激发学生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不懈追求奋斗的情怀。
【教学重点】
在朗读训练中品味揣摩语言。
【教学难点】
对无数座山的理解。
【课前准备】
让学生预习《在山的那边》诗歌内容;查字典解决“读一读、写一写”和注释中的问题;让学生写“在生活中遇到困难自己是怎样处理的”练笔。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每个人在童年时代,对生活,都有美好而奇妙的“梦想”,对未来,都有热烈的企盼与遐思。那么,生活在大山深处的孩子,他们又在想些什么呢?他们的想法,给我们又会带来什么启示呢?
今天,我们学习诗歌《在山的那边》,和山里的孩子一起,去探寻山外那美好的世界。
二、检查预习
(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诗歌朗读”,并提出朗读注意事项。学生认真听读。)
诗歌通过精炼、优美又有节奏的语言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我们要通过朗读来品味语言,用情去读,用心去悟。同时要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从诗歌中得到有益的人生启示,帮助自己成长。
三、整体感知
1、训练朗读:
⑴ 范读:
山那边到底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到诗中去找寻答案吧。
⑵ 学生齐读。
(教师放音乐,学生有感情地齐声朗读课文。)
⑶ 学生自评。
提示:欣赏诗歌一定要放声朗读,而朗读不仅要正确流利,关键还要有感情,这样才能和诗人的思想感情形成共鸣,得到美的享受和有益的人生启示。
2、下面我们就先来一起看看这首诗的内容。请大家思考这样几个问题:
(教师出示思考题)
⑴ 在山的那边是什么?“山”和“海”的含义是什么?
⑵ 概括诗歌两部分的内容。
⑶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提示:要不怕困难,才能实现人生理想。
评析:通过朗读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及诗歌体现的思想感情。
四、合作与探究,研读与赏析
师:诗人的这种思想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呢?诗歌的语言是非常凝练而又有丰富内涵的,请找出你喜欢的并认为含义深刻的诗句细细品味,你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也画下来一起讨论。
(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交流。教师巡视并参与部分小组的讨论。)
(教师边说边出示课件)
让我们一起交流自己的发现,边读边议边品味,揣摩诗歌语言的魅力。看谁的眼睛最敏锐,能发现美,能发现问题。
教师准备学生可能发现的问题:
1、“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写出了作者什么心情?用了什么写法?师引导学生理解:写大山好像人生气时那样“铁青着脸”,诗人将大山拟人化了,表面上是写山的颜色,实际是写自己的心情难过,这样写既形象又生动。
2、“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飘来的东西是很轻的,怎么会扎下深根? 师引导学生理解:“种子”比喻妈妈给“我”的信念,然而童年的认识毕竟是肤浅的,所以说是飘来的。后来“我”不懈努力,这种信念就在“我”心中扎下深根。 理想的树立也需要日积月累,像滴水穿石那样才能让它扎下深根。
师引导:飘来的东西确实不易扎下根,而且是深根。惟有不懈努力,日积月累,滴水穿石,才能扎下深根。那么,在朗读时,应该怎么读?
3、“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有什么好处?师引导学生理解:这句的三个数量词用得特别好。“一次又一次”,强调了“我”失望次数多;“又一次次”,强调了“我”的努力,不灰心;“一座座”,说明“我”遇到的困难非常多。
师引导:在生活中我们做任何事情都期望一举成功,一旦失败就灰心丧气,从这句诗你得到什么启示?
4、“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的枯干的心灵”怎么理解?师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确信远方有海,也就是理想,日日夜夜在鼓舞着“我”不懈地奋斗,因为要实现理想必须经历失败。“我”对理想非常渴望,有了理想“我”就坚强了。
师:朗读这句一定要充满对理想的渴望,请你试试。
(学生有感情朗读,全班齐读)
5、“是的!人们啊,请相信──/在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后/在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之后/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这句诗的含义。
师引导学生理解:很有人生哲理,当理想实现的时候,人们惊喜万分。大家一起来读一遍。
6、同学们有没有过成功的经历?鼓励学生用洪亮的声音回答,调动学生激情。然后让学生带着这种激情去齐声读课文。
7、师:读了这么多遍,是不是可以背诵下来了?
五、体验与反思
师:诗人成长中的艰难探索一定早已打动了成长中的你。在你的生活学习中,一定也有无数座山,等着你去征服或已被你征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说说这首诗给你的启示。
1、学生结合自己经历谈启示,教师适当引导:
师:正是在艰难曲折的不断求索过程中,我们的人生才充实而有意义。失败和痛苦也是人生的一笔宝贵财富。对刚跨进中学大门的同学们来说,有很多困难正等着你,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能成功。
2、再一次饱含激情齐诵这首诗,让好诗伴你健康地成长!
六、布置作业
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
提示:这个大海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生活的;可以是甜美的,也可以是苦涩的;可以是宁静的,也可以是狂暴的;可以是开朗的,也可以是阴郁的。
6、《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朗读全诗,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
2.抓住探究的关键,理解诗中重点词句的含义。
二、教学设想
1.这首诗的重难点在于“山”与“海”所蕴涵的象征意义,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利用多媒体来引导学生探究学习。
2.诗是用来朗读的,教师应在范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使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3.给学生定位于“语文学习的主人”,创设良好的自主合作学习情境,引导和组织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
4.本课教学拟一课时。
三、教学过程
1.导语:童年时代,谁都有过美好而朦胧的“梦”。有一个山区的孩子,童年时他幻想自己会见到大海,长大以后依然不停地追寻它,那他的幻想实现了吗?他真的是在寻找“大海”吗?今天就让我们《在山的那边》去追寻答案吧!
说明:教师通过生动有效的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体现了营造教室中的积极探究的心理氛围。
2.教师范读。(可以配乐朗读,音乐为钢琴曲《命运》。有条件的可以配合一些多媒体图片;也可让学生谈谈对自然中的“海”与“山”的认识)
说明:作为平原农村的学生,绝大部分对海与山的形象认识来源于电视、图画等媒体而身临其境者甚少。教师可以借助媒体的功能(或自己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感受“海”与“山”,有利于学生对诗的理解。
3.学生自读,教师巡回指导。
4、找学生个读。(可以一人一节)
说明:“书读百遍,其意自见”,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自读,教师指导朗读旨在通过“读”让学生对这首诗有一个初步的感受,为理解全诗作铺垫。
5.诗的语言,除字面的含义外,往往还有深层的含义,请探究一下诗中的“海”与“山”蕴涵着什么意思?说说你是怎样得出来的?
明确:探究“山”所蕴涵的意思,要联想到爬山是怎样吃力,还要考虑到山是一座座山,无数座山。那就很容易联想到人生中的重重困难;而“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是一个全新的世界”,由此学生就会联想到人生中美好理想追求。可见,要达到理想境界,是要历尽千心万苦的;惟有不怕困难,百折不挠,才能实现人生理想。
说明:教师为学生创设了问题情景,在朗读的基础上学生整体感知这首诗的主旨,为学生合作探究指明了方向。
6.学生齐读,然后自己找诗中不理解的语句,提出问题,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教师给予补充。
说明:教师为学生提供合作探究交流的空间和时间。学生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互相弥补,使每个学生都会获得成功的体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这首诗的主旨提问,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良好的自主合作学习的情境中,学生更能创造性的探究和解决问题。
7.请找出一句诗作为你的座右铭,你会觉得哪句好一些,说说为什么?
明确:这道题是开放题 ,教师应放开手脚,只要学生答的合乎道理就可以。
说明:“学以致用永远是语文的最终目的”。教师应依从“人文”的观点,引导学建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通过座右铭的选则使学生对将来如何面对困难有更深的认识。
8.你能用你的文笔(或画笔)描绘出攀上山顶看到的“海”的景象吗?
说明:教师应引导学生实现课内课外相贯通,语文和生活相联系的思想。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让学生画出自己对“海”景象的认识,美术学科与语文学科有机的结合,体现了学科间融合,实现课程资源的多元化。
9.小结:通过对全诗的朗读评析,我们感悟到诗作者在“山”面前的那种执着与信念,因为他的心中始终有“海”——一个全新的世界,但愿我们也会为我们心中的“海”而去不懈的跋涉,不懈的追求。
说明:教师结合对文章的感受和体验,注意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10.作业:用上“读一读 写一写”上的所有词语写一段话或写一首诗,表现自己不畏困难,战胜挫折的信念。
说明:教师在安排作业是应考虑到作业的挑战性和开放性,让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方式去思考和想象可能的情况,在思考的过程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品质就会得到培养。
四、板书设计
在山的那边
物象 山 海
意象 困难 理想
坚定的信念、不懈的追求让我们走向成功
7、《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朗读诗歌的基本要求,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
2、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3、品味重点词语的深层含义,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4、树立理想,并培养为实现理想而不懈奋斗的精神。
【教学重点】
1、朗诵课文。
2、品味重点语句的深层含义。
3、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课前准备】
1、教师:
录音机、磁带(钢琴曲《大海》)、投影仪。
2、学生:
熟读课文。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每个人在童年时代,对生活,都有美好而奇妙的“梦想”,对未来,都有热烈的企盼与遐思。那么,生活在大山深处的孩子,他们又在想些什么呢?他们的想法,给我们又会带来什么启示呢?
今天,我们学习诗歌《在山的那边》,和山里的孩子一起,去探寻山外那美好的世界。
二、学习目标
首先让我们看一下本课的学习目标。
教师出示目标,学生看屏幕:
1、朗读诗歌,品味语言。
2、联系生活,感悟人生。
诗歌是通过精炼、优美又有节奏的语言,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我们要通过朗读来品味语言,用情去读,用心去悟。要联系自己的生活得到有益启示,帮助自己成长。
三、检查预习
正确朗读下列词语,并给加线的字注音:
痴想 chī 隐秘 yǐn 铁青 tiě 凝成 níng 诱惑 yòu 喧腾 xuān 扎下 zhā 漫湿 màn 一瞬间 shùn
四、整体感知
山那边到底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到诗中去找寻答案吧。教师配乐范读课文学生在听读的基础上思考问题:
1、在山的那边是什么?“山”和“海”的含义是什么?
2、全诗为什么分为二节?
3、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教师范读,学生仿读,讨论三个问题)
明确:
1、在山的那边是海。山,是重重艰难险阻;海是理想境界。
2、第一节诗,写了我童年的想望和困惑。“山”和“海”就是现实中的“山”和“海”。第二节诗,写了长大后的拼搏和奋斗,诗人领悟了,妈妈所说的海,是信念凝成的海,群山比喻重重困难,用爬山比喻艰苦奋斗。
3、全诗表达了这样的思想感情:要到达理想境界,是要历尽千辛万苦的。惟有不怕困难,百折不挠,才能实现人生理想。
五、研读赏析
诗人的这种感情是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的,从诗中找出你认为含义深刻活不理解的的词语或句子,并说明理由。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交流。全班讨论交流,边读边议边品味,揣摩诗歌语言的魅力。教师引导、组织、补充。
1、“我常伏在窗口痴想”:
“痴想”原意是发呆地想,这里的意思是,总是神往于大山外面的世界,达到了痴迷的程度。说明了“我”从小就不愿意困居于狭小的天地,想探索未知的世界。
2、“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我本希望看见大海,结果望见的依然是山,大失所望,沮丧极了,“铁青着脸”是我的主观感受,诗人将大山拟人化表现自己的心情,形象又生动。
3、“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
种子比喻妈妈给我的信念,然而童年的认识毕竟是肤浅的,不经意见的,所以说是飘来的。只有不懈努力,日积月累,像滴水穿石那样才能让他扎下深根。
4、“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
诗人确信远方有海。理想,日日夜夜在心中激荡,鼓舞着我不懈的奋斗,就像大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枯干的心灵”,比喻对理想的渴望。海潮“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就是说理想滋润着心灵,是心灵不再枯干,变得充实而有活力。
5、“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当理想实现的时候,诗人兴奋、惊喜,一个全新的世界光辉灿烂。
(在边读边议的基础上,全班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六、体验与反思
诗人成长中的艰难探索一定早已打动了成长中的你。在你的生活学习中,一定也有无数座山,等着你去征服或已被你征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说说这首诗给你的启示。
(四人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教师总结:“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失败和痛苦也是人生的一笔宝贵财富。坚持不懈就一定能成功。生活中最大的一座山就是你自己。
(学生投入的齐读最后几句诗,让他成为自己成长中的动力)
七、作业练习
把自己的生活经历用文字表达出来,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
【板书设计】
在山的那边
王家新
山
(困难)
海
(理想)
8、《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目标:
⑴ 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初步感知诗歌内容;通过反复诵读,达到熟读成诵。
⑵ 体会作者“为理想而奋斗”的思想情怀;理解作者所创设的诗歌意境,把握本诗主旨。
⑶ 深入诗歌意境,涵咏体会“山”和“海”的不同含义,体会诗歌蕴含的人生哲理。
2、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出自己对于诗歌内容的理解与认识,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正确把握诗歌的思想内涵。
3、教育目标:
培养学生学习诗歌的正确方法,激发学生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不懈追求奋斗的情怀。
【学习方法】
1、朗读、背诵;
2、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用具】
投影仪、录音机。
【学习设置】
1、课文感知:
《在山的那边》是诗人在二十多年前写的一首诗,这首诗抒写了童年的向往和困惑,成年的感悟和信念,启示人们要实现远大的理想,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要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品味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课前准备:
组织学生认真预习《在山的那边》诗歌内容;查字典解决“读一读、写一写”和注释中的问题,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写“在生活中遇到困难自己是怎样处理的”练笔,准备上课时在班里交流。
3、课前二分钟:
讲述成语故事《明修栈道 暗渡陈仓》。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
导入一:
学生朗读文章《会飞的蒲公英》,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刚刚读过的文章中,母亲从小就为我埋下了一颗小小的种子,那是一颗怎样的种子?(蒲公英的种子──希望的种子)在今天我们即将学习的诗歌当中,“我”的母亲也为埋下了一颗希望的种子,下面,就让我们一同来学习这首诗歌《在山的那边》,让我们来看一下,这颗种子是怎样生根,发芽,结果的。
导入二:
同学们,当你进入中学,跨入人生道路一个新的中国时,你一定对未来充满了新的憧憬和向往。追求美好的人生,是我们每个人在成长道路中共同的目标。《在山的那边》这一课的作者王家新以自己的情感体验给我们非常有益的启示。《在山的那边》是诗人王家新在二十多年前写的一首诗。在诗里,他述说了童年时代美好而朦胧的“梦”──对大海的热烈向往,长大后依然不停地追寻它。二十多年后的今天,诗人虽然已无数次见过童年时所向往的海,但是心目中的那个“海”依然遥不可及。那么,他心目中的“海”是什么呢?让我们来品读这首诗歌,从中寻求答案。
1、出示学习目标并板书课题。
2、教师检查预习(学生交流、巩固)。
二、朗读课文
《在山的那边》是一首诗歌,诗歌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在诗中,诗人要用形象而精练的语言来表达他反复体会的情感。我们要理解诗人的情感,就要有感情地朗读,体悟“海”与“山”的象征意义,领会它们所蕴含的意味。学生先自由朗读,再听老师朗读,在进行读诗的指导。
三、整体感知
朗读全文,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诗歌,除了字面上的意思外,往往还有深层含义,探究一下,诗中的“海”与“山”蕴含着什么意思?作者“爬山”有何象征意义?
提示:“海”指的是理想的境界;“群山”指的是重重困难;“爬山”比喻艰苦奋斗。诗歌主旨: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但是,只要不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将会实现。
四、问题探究
1、为什么说是“隐秘的想望”?
2、为什么说“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3、“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这一句是什么意思?
4、“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比喻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
5、“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这些诗句是什么意思?
6、“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蕴含着怎样的意味和感情?
五、体会感知
联系上下文,品味下面诗句中加粗的词语:
1、我常伏在窗口痴想。
(这个词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2、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这是写山的颜色吗?)
【教学方式】
1、教师配乐朗读,学生带着问题听读,然后讨论回答、相互评论、补充(可由教师鼓励学生探究问题,答案不必求统一,让学生在听读讨论后对诗歌有初步的了解)。在学生(过渡)对诗歌有了大概了解,还要品读诗歌形象而精练的语句,好的诗句总有画龙点睛处,认真进行品读。
⑴ 自由朗读诗歌第二节,思考作者是怎样看到全新的世界,实现人生理想的?
⑵ 找出你认为最形象、精练的语句,反复品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学生自由朗读后,可四人小组讨论,共同探究以上问题。
2、朗读指导:
教师讲授朗读知识:重音(重读、轻读)、语速、停顿。
教师指导朗读,把朗读和品味结合起来,通过反复品读,更好地领悟诗歌所蕴含的意味,更好地体会诗人的感情。学生可在教师指导朗读的基础上齐读、分读。
【布置作业】
1、背诵自己喜欢的诗句,丰富语言。
2、课后练习:
读一读,写一写。
【课后记】
作者以自己的人生感悟启示我们,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只要战胜困难,坚持奋斗,理想终将实现。这首诗意象壮阔,意蕴丰富。一座山,也可以指无数座山,一次又一次地失望,就要一次又一次地鼓起信心战胜困难。但是,怎样翻无数座山,却是不容易的事情。那么,怎样翻过无数座山,到达理想的境界,是教师和学生本节课需要共同探究的问题。朗读技巧的指导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9、《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理解、积累“痴想、隐秘、诱惑、喧腾”等词语。
⑵ 初步了解诗歌常识。反复朗读,理解诗歌蕴含的哲理。
2、能力目标:
⑴ 领会诗中“山”与“海”的艺术形象蕴含的意味,培养欣赏诗歌的能力。
⑵ 品味诗歌语言,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
⑶ 理解诗歌的基础上展开丰富的想像。
3、德育目标:
感悟诗歌表达的信念和哲理,学习诗人对人生的思考所得到的启迪。
【教学重点】
1、理解诗中艺术形象蕴含的意味和感情。
2、体会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
【教学难点】
1、鉴赏诗歌寄寓哲理的形象美。
2、体会诗歌语言凝练,意味隽永的特色。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诗人取象于群山和大海,表达一种信念、一个哲理,意象壮阔,诗意跌宕。通过反复诵读,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和凝练形象的语言。
2、联想想像法:
用于对诗中意象含义的把握。诗中“山”与“海”对应,形成强有力的冲突,波澜迭起,显现出情感的起落。关于“山”与“海”,特别是“无数座山”的象征意义的理解,要调动生活经验,激活思维,以求深层探究。
3、讨论点拨法:
用于对诗歌意蕴的分析。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录音机及示范朗读磁带、投影仪。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从诵读与把握总体形象入手,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品味诗歌语言,探究关键词语蕴含的意义。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当一个山区孩子面对无言的群山时,最美丽的梦便是对山那边的世界的憧憬,让大海秀美的面容和自由奔放的豪情照亮眼睛和生命,便成了生活中不倦的追求。今天我们走进王家新的诗歌《在山的那边》,倾听有关山和海的诉说。
二、资料助读
投影诗歌文体常识简介:
诗歌,文学的一类,与小说、散文、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它高度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饱含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富于想像,语言凝练而形象,具有节奏韵律,一般分行排列。可以歌咏、朗诵。
三、诵读感知
1、学生默读全诗,勾画出诗歌的生字词并疏解:
投影:
给下列加粗字注音,然后解释词义:
凝成( )__________________
诱惑( )__________________
一瞬间( )_________________
隐秘( )__________________
喧腾( )__________________
痴想( )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明确,学生识记:
⑴ 凝成(níng):由气体变成液体或由液体变成固体。
⑵ 诱惑(huò):文中作吸引、招引。
⑶ 一瞬间(shùn):一眨眼之间。
⑷ 隐秘(mì):隐蔽,不外露。
⑸ 喧腾(xuān):形容声音杂乱,像开了锅似的。
⑹ 痴想(chī):发呆地想。
2、教师范读,学生体会诵读中的语气、停顿和情感表达。
3、学生练习朗读,要求语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
4、听读课文录音,学生跟读,想像诗歌中具有审美意义的艺术形象,整体感知诗歌内容和思想感情。
请学生说出对诗歌意旨的理解。
学生的回答可能涉及到:如对诗歌中“山”与“海”两个鲜明意象的感知;对追寻大海中遭遇挫折但又富有坚韧、乐观的体会;对诗歌中“山”与“海”寄寓深层含义,是理想与挫折的象征等。
引导学生揣摩:诗中的“山”与“海”蕴含着什么意思?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明确:
诗中说:“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这“海”,“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海”的深层含义是指理想的境界。“山”在诗中,是阻碍诗人通向他无比向往的“大海”的一个屏障,是一种阻碍他梦想实现的现实存在。这“山”不是一座山,而是无数座山。爬山比喻艰苦奋斗,群山比喻重重艰难险阻。
诗人取象于群山和大海,表达的是一种人生感悟和坚定信念: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但是,只要百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将实现。
5、学生齐读,体味凝练而形象的诗歌语言。
四、研讨释疑,探究诗意
1、学生研读诗歌,提出理解中的疑难诗句,小组合作探究:
学生提出的疑难诗句可能有:
⑴ “隐秘的想望”指什么?为什么说“隐秘”?
⑵ 怎样理解“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⑶ “我常伏在窗口痴想”中“痴想”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⑷ “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是什么意思?
⑸ “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指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
⑹ “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这些诗句是什么意思?
教师启发、点拨,学生归结:
⑴ 王家新创作谈中说:“诗的开头两句,正是我‘小时候’的真实写照。我想,几乎在每个人的童年和少年时期都有一些‘隐秘的想望’,而诗中的这种对‘山那边’的遥望和幻想,构成了我小时候特有的秘密──在今天看来,它还隐秘地影响到我的一生。”作者小时候想望山那边的海,爬山是为了望见大海,这个愿望并没有告诉他人,所以说“隐秘”。
⑵ “铁青着脸”是拟人手法。是“我”心情沮丧时的主观感觉。“我”爬上山顶,满以为能够看见大海了,望见的却依然是山,非常失望、沮丧,所以望见那边的山,看起来就像是“铁青着脸”。山色是青的,只因为“我”的心情不好,好像山也铁青着脸在那里怪我痴心妄想,笑我幼稚可笑。
⑶ “痴想”原意是发呆地想,这里的意思是,总是神往于大山外面的世界,达到了痴迷的程度。说明“我”从小就不愿困居于狭小的天地,而追求新的天地。
⑷ “我”原以为一座山的那边就是大海,现在明白这是幻想,所谓“零分”就是说幻想全然落空。
⑸ “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比喻一个信念,妈妈给我的信念,──山那边是海。妈妈是由我的痴想、疑问而说起这话的,这话并非确指理想,所以说是飘来的。
⑹ 诗人确信远方有海──理想是可以实现的,日日夜夜理想在心中激荡,鼓舞着“我”不懈地奋斗,就像听到大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枯干的心灵”比喻对理想的渴望。海潮“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就是说,理想滋润着心灵,使心灵不再枯干,变得充实而有活力。
2、教师提问,指名学生回答,如有不完善的地方,鼓励学生补充:
⑴ “在山的那边,是海”,对这个“山”字,“我”小时候理解的和今天的理解有什么不同?
⑵ 诗人领悟妈妈所说的“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不是自然界的海,那么,什么是“信念凝成的海”?诗中有没有回答这个问题?
⑶ 读第一部分,你觉得小时候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⑷ 结尾表达的信念,如果用议论语言该怎样表达?“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蕴含着怎样的意味和感情?
⑸ 有人说,这首诗在艺术上波澜迭出,紧扣人心,结合阅读体验说说你的理解。
学生回答以上问题,教师明确:
⑴ 小时候理解的山是指具体的、可见的、实实在在的山,是自然界的山。今天,随着阅历的增长和体验的增加,“山”既可以指一座山,也可以指无数座山,是重重困难,道道难关。
⑵ “我”虽然多次失望,但在爬上一座座山顶之后,又坚持不懈地鼓起信心向前走去,海在远方召唤着我,鼓舞着我。诗人相信,不停地翻越,一次次地战胜失望,就会看到一个全新的世界──海。而达到这个目标,依靠的正是信念,百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将实现,“海”终将展现在你的眼前。从这个意义上讲,“海”就是“信念凝成的海”。
⑶ “而我偏偏又是一个耽于幻想、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的少年”(《王家新创作谈》)
⑷ 由“照亮”,可以想见这“全新的世界”是光辉灿烂的。照亮前后的心情是惊喜,理想境界的实现让人兴奋、惊喜。
⑸ 诗人富有坚韧的信念,但语调并不总是高亢的。他没有回避生活的真实,在诗歌第一部分,他以一个孩子的语调写出,“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从负面描写的挫折感,反过来从感官和情绪上增进了“山/海”对立的真实性,使诗歌得以在一种强有力的冲突中,饱满地完成了最后的“海”与“山”的逆转。同时,这种情感的起落,也使全诗获得了一种恰当的节奏。
3、学生表情朗读全诗。
4、语言运用:
仿照示例扩写句子。
例:海在喧腾→海在远方为我喧腾→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
树在点头→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课堂小结
诗人在这首诗中所要告诉人们的是自己的人生感悟与坚定信念,即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但是,只要百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将实现。这种告诉,是借助于“山”和“海”两个具有审美意义和价值的形象来进行的。“山”,一个实际生活的境界,是要挣脱和超越的对象;“海”,一个想像性的世界,是追求和实现的目标。“山那边是海”把诗人的哲理感悟转化成了具体而又实在的人生不断追求的过程。所以寄寓哲理的形象美是这首诗歌的鲜亮的特色。
六、课堂练习
投影: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提示:诗,是一门特别讲究意境的艺术。《乡愁》一诗以民谣的形式,表现思归的情怀,全诗自然流畅、沉郁、幽远。全诗四节,每节以一个意象为中心,表现一层意思。四节诗以民歌反复咏唱的节奏和音调有机相联,层层递进,表现出感情和人生发展的波澜。吟咏起来,《乡愁》就像一首悠悠的怀乡曲。
思考:《乡愁》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别构成四节诗的核心,而这一切无不一层深似一层地揭示出了“乡愁”的底蕴,最难抑、最伤感的“乡愁”,莫过于这“一湾浅浅的海峡”。作者以_______、_______象征祖国,又充分运用了强烈的_______手法,含蓄、委婉地把_______表现得淋漓尽致、深切自然。
〖参考答案〗
邮票 船票 坟墓 海峡 母亲 新娘 对比 思念故国的情怀
七、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题(三)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
【板书设计】
在山的那边
王家新
取象群山和大海寄寓哲理
【活动与探究】
1、写作活动设计:
人常说“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名山的魅力是无法抵挡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海的博大同样令人向往。请以优美的笔触,描写一段你看到的山或海。(200字左右)
2、开放探究:
阅读下文,完成⑴~⑸题:
海中听海
海能听吗?
许多文艺作品都是从视觉上展示大海的形象的。
而法国现代派电子音乐作曲演奏家亚尔,在艺术长廊中别出心裁,他将万顷波涛,浓缩于一盘小小的磁带之中,只要你按一下音响的键盘,咆哮的大海就在你的头脑中手舞足蹈了。它时而疯狂,时而娴静,时而____,时而温柔;时而____,时而絮语……从中,我听见了大海深沉的呼吸,我觉得我认识了海,并从大海中汲取了无穷的力量。
那次,我远行南海西沙群岛,便把亚尔的“海”带上,一则解除漫漫航程上的寂苦,二则想和真实的海作个比较;眼睛眺望着真实的海,耳中听着音乐旋律中的海,不是一件很有情趣的事情吗?
那天船艇行驶在琛航岛和珊瑚岛之间,23号强台风在太平洋生成,旋即横扫菲律宾,又从南沙而西沙。入夜,船艇只好在大海中抛锚,涌浪卷起锚链撞击甲板的哐啷哐啷的巨响声,首先把亚尔的海撕裂成碎片!
海咆哮了!
海疯狂了!
耳机中的海迅速褪色,变成缕缕游丝,而我身下的海,则排天而来,狂浪飞上甲板,又折然飞去,眼前一片浑浊,一条两千多吨重的船,竟像一片树叶一样,上下飘飞,似已被风浪夹携在浪的漩涡、海的深渊中去了一般。
耳机滑落,我像醉汉一样在舱内踉跄。活生生的海,用它全部蛮劲,一会儿把我抛向高空,一会儿又把我抛向谷底。海似乎正在翻身,它痉挛着、震颤着、呐喊着、厮杀着,把积蓄在体内的原始势能迸发出来,把浪甩向夜空去和星月接吻,把船埋进海底去造访死亡之谷。在这一霎间,我突然感到世界上一切描绘和吟唱海的艺术,都已宣告死亡;亚尔电子音乐中的海,在真正的海啸面前,似成了干涸的无水之塘,他写在五线谱上那些音符,一律变成了僵死的小小蝌蚪!对比我身下发了疯的大海,虽更有诗情画意,但却少了海的神韵和海的性格。
……于是,我往日对海的孟浪,被撕碎了,它变成大海喷吐出的一个个泡沫,旋即被卷入呼啸着的海的深渊。
海中听海,不虚此行。
⑴ 从下边选择恰当的词填到横线上:
放肆 暴虐 喊叫 怒吼
⑵ 文中写亚尔的海和它给自己的感受,其作用分别是什么?
⑶ 从这篇文章看,海的“神韵和性格”是怎样的?用一两个词语概括,尽量不用文中的词语。
⑷ 文章的结尾,作者为什么说“不虚此行”?
⑸ 试说明题目中两个“海”的含义。
〖参考答案〗
⑴ 暴虐 怒吼
⑵ 衬托真实的海;衬托真实的海给自己的感受。
⑶ 强有力;桀骜不驯。
⑷ 因为作者认识了真实的海。
⑸ ① 真实的海;
② 亚尔的海。
【备课资料】
一、时文超市
1、
山民
韩 东
小时候,他问父亲
“山那边是什么”
父亲说“是山”
“那边的那边呢”
“山,还是山”
他不作声了,看着远处
山第一次使他这样疲倦
他想,这辈子是走不出这里的群山了
海是有的,但十分遥远
他只能活几十年
所以没有等他走到那里
就已死在半路上了
死在山中
他觉得应该带着老婆一起上路
老婆会给他生个儿子
到他死的时候
儿子就长大了
儿子也会有老婆
儿子也会有儿子
儿子的儿子也还会有儿子
他不再想了
儿子也使他很疲倦
他只是遗憾
他的祖先没有像他一样想过
不然,见到大海的该是他了
提示:《山民》是一首饱含哲理的寓言诗。全诗借一个山民的口吻,表达了长期处于封闭性传统文化中的人们的要求,以及冲破文化滞闷的强烈愿望。诗中的“山”和“海”已不单指自然界中的实体,而是具有了多重的象征意义。“山”可以让人想到艰苦的生活环境、工作中的重重困难、人生道路的曲折、历史前进道路上的障碍等。“海”可以让人想像到光明的前程、理想的目标,事业的辉煌、人生的美好前程等。意象因本身丰富的内蕴表现出了多解性。
2、
海
臧克家
从碧澄澄的天空,
看到了你的颜色;
从一阵阵的清风,
嗅到了你的气息;
摸着潮湿的衣角,
触到了你的体温;
深夜醒来,
耳边传来了你有力的呼吸。
1956年
提示:《海》写于1956年,是诗人所写大海组诗中的一首。诗人用平实的语言,分别从视觉、嗅觉、触觉、听觉四个方面写出了对大海的感受,展示出大海的整体形象。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大海、对大自然壮观景色的惊喜。
3、荐读《目标在远方》:
目标在远方
第一次看见铁路是在家乡的一个小山头上,那年我13岁,上初二。我早就听说大山的那一边有铁路和火车,我却一直没有见到,从我生下来一直到13岁那年,我就没有出过大山。
13岁的那年暑假,我心情突然变得不好起来,主要是开始思考人生和未来,思考的结果是产生了很多死结,对人生和前途充满了过多的困惑。为了缓解我的憋闷心情,我就准备去看看那对山里人来说还很陌生的铁路,母亲也鼓励我去看看。我带着一瓶水和三张饼,一个人穿过了许多高高低低的大山,从夜里三点一直走到早上六点半,才到了有铁路的山头。透过黎明的曙光,看见铁路在两个山头之间延伸着,像一节一节的台阶,通向遥远的地方,又像一根根琴键,弹奏着生命的乐章。那时太阳还没有升起来,躲在另一个山下面,射出一片红光,染红了那一半天空。天地处于一片肃穆和宁静之间,那具有着象征意味的铁路就躺在天底下,默默地丈量着大地的胸怀。铁路并没有我想像中的那么美丽、那么富有诗意,路基上铺满了零乱的石子,黑黝黝的钢轨用平常的木头连接着,铁路两旁充满着形形色色的垃圾,但我还是一下就喜欢上它了,喜欢它那种遥遥无边的神秘韵味。
站着欣赏了一会儿,我坐了下来,疲倦和孤独一下涌上心头,我就着青草躺了下来,感受那黎明的安宁带给我的沉寂享受,那样的舒适让我迷糊起来,不知不觉地就睡着了。正当我在梦中憧憬美好未来的时候,一声长长的汽笛声惊醒了我的美梦,我睁开眼来,眼前一片明亮,太阳已经升得老高了。一列火车呼啸着从远远的一个山洞里钻出来,“滴嗒滴嗒”的声音一下洪亮起来,我感到山在轻轻地颤动,那火车从我的脚下疾驶着过去了,我还是能够模模糊糊地看见火车里面坐着各种各样的人,他们从很远的地方来,到很远的地方去,他们肯定到过许多地方,见过不少事情。不多一会儿,火车就从我的视野里消失了,远远地通过铁轨传来列车行进的声音,那声音越来越小了,最后大山又是一片寂静。
火车远去了,大山平静了,我的心却不能平静下来,脚下的路如铁路一样是枯燥的、平淡的,但我们生活的目标不是脚下的路,而是完成这段路之后达到的远方,远方有许多异样的风景和美丽的故事,等待我们去欣赏。那天从铁路那边回来之后,我就开始用功学习起来,我知道虽然生在大山里,但我生活的目标应该在远方。
──(摘自《杂文报》)
提示:文章意味隽永,作者看到的铁路,已有了象征意义,它是联系现实与未来的桥梁与纽带,正如作者在文中所说:“脚下的路如铁路一样是枯燥的、平淡的,但我们生活的目标不是脚下的路,而是完成这段话之后达到的远方,远方有许多异样的风光和美丽的故事,等待我们去欣赏。”只有忍耐现实中的平淡,才会拥有日后的辉煌。
二、阅读知识推介
关于朗读
朗读是用出声的读来表达课文的内容。朗读有三个步骤:准确朗读、理解朗读和表情朗读。
1、准确朗读:
能读准字音,朗读时能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重复,不颠倒,句读分明,速度适宜,节奏鲜明,不出现拖腔拉调或两字一顿的错误读法。
2、理解朗读:
在理解作品基础上的朗读。如句子的意思,特别是语句间一些细微的差别;各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文言虚词、标点符号、关联词语等标志着句型的区别、语气的不同、间歇的长短用相应的声音读出来。
3、表情朗读:
是在理解作品基础上的再创造,是把自己的热情倾注到作品中去,真实而生动地表达出作品深刻的思想。表情朗读依靠真情实感、丰富的想像和熟练的语言技巧,将音响、音力、音色、音律等声音的各方面以及语气、语调等和谐地、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