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导学案一等奖

《《游褒禅山记》导学案一等奖》属于教学设计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游褒禅山记》导学案一等奖

1、《游褒禅山记》导学案一等奖

[教材篇目]——《兰亭集序》《赤壁赋》《游褒禅山记》

考点知识巩固

一、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1.写出下列通假字的本字,并解释其义

《兰亭集序》(1)悟言一室之内通,

《赤壁赋》(2)举酒属客通,(3)冯虚御风通,

《游褒禅山记》(4)长乐王回深父通,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

《兰亭集序》

(1)列坐其次:(2)足以极视听之娱:

(3)信可乐也:(4)向之所欣:

《赤壁赋》

(5)凌万顷之茫然:(6)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7)山川相缪:(8)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9)苟非吾之所有:

(10)纵一苇之所如:(11)知不可乎骤得:

(12)而卒莫消长也:(13)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游褒禅山记》

(14)褒禅山亦谓之华山:(15)其文漫灭:

(16)余与四人拥火以入:(17)有碑仆道:

(18)夫夷以近:

3.解释下列加点的古今异义词的古义

《兰亭集序》

(1)是日也古义:今义:判断词。

(2)有感于斯文古义:今义:常指“文化”“文人”。

2、《兰亭集序》《赤壁赋》《游褒禅山记》导学案

[教材篇目]——《兰亭集序》《赤壁赋》《游褒禅山记》

考点知识巩固

一、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1.写出下列通假字的本字,并解释其义

《兰亭集序》(1)悟言一室之内通,

《赤壁赋》(2)举酒属客通,(3)冯虚御风通,

《游褒禅山记》(4)长乐王回深父通,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

《兰亭集序》

(1)列坐其次:(2)足以极视听之娱:

(3)信可乐也:(4)向之所欣:

《赤壁赋》

(5)凌万顷之茫然:(6)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7)山川相缪:(8)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9)苟非吾之所有:

(10)纵一苇之所如:(11)知不可乎骤得:

(12)而卒莫消长也:(13)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游褒禅山记》

(14)褒禅山亦谓之华山:(15)其文漫灭:

(16)余与四人拥火以入:(17)有碑仆道:

(18)夫夷以近:

3.解释下列加点的古今异义词的古义

《兰亭集序》

(1)是日也古义:今义:判断词。

(2)有感于斯文古义:今义:常指“文化”“文人”。

3、《游褒禅山记》导学案

下面是由小编分享的《游褒禅山记》导学案,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一、说教材

《游褒禅山记》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第三册第五单元的第二篇课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作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

《游褒禅山记》这篇课文记叙了王安石和几位同伴游褒禅山的经过,并借此生发议论,说明要实现远大理想,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更需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并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游记立意超卓,指向鲜明,言简而意丰,言近而旨永。学习本文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二、说学情

高二学生虽然掌握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但由于人生阅历的缺乏和知识结构的不完善,对文章所阐发的人生哲理的领会有一定的困难,因此,这节课我的教学设计是通过疏通文本,学习文中文言文知识,从而领会作者阐述的“深思慎取”的道理。

三、说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再结合本单元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把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与能力目标:①掌握文中的重点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现象和特殊的文言句式。②熟读背诵,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本文从记游到议论,即事明理的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领会治学处世须坚定意志,并且要深思慎取的道理。 再次,我来说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高中课程标准对文言文教学的要求是不必对艺术特色等做过多的分析,因此,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掌握文中的重点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的文言句式。体会从记游到议论,即事明理的写作方法。教学难点为:掌握文章说理深刻、章法严谨的写作特点和领会本文所阐述的道理。

四、说教学方法: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过程应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据此,我准备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实施教学:

(一)、朗读法:使学生在朗读中感知课文,理解课文。

(二)、讨论点拨法:从不同角度巧设疑,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自主解决疑问,把握课文内容。

(三)、情景激励法、分析法等。针对重、难点,逐个层次分析,使学生把握重点,突破难点。

这样,就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心理特征和知识水平出发,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培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他们以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再来说学法:

新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要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据此,我确定了以下学法及能力培养:

1、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

2、参照注解,动口动脑,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 3、尝试对古代散文做一点评析。

五、说教学过程:

基于以上考虑,根据教指导学,为了学,服务于学的指导思想,我准备采用以下的教学步骤来达到教学目的。根据课文的内容我安排了两课时。

第一课时

1、导入新课:

人们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又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导入新课就显得十分的重要,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将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相关的风光图片以及作者的游程来达到目的。

2、释题和背景、作者介绍,帮助同学了解一些文学常识。

3、阅读文章,疏通文意。

在这里我将采取的步骤是:自主学习,小组讨论,教师点拨。通过朗读法、讨论点拨法来帮助同学了解文章大意,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主阅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懂文意;遇有读不通的地方,提出疑问,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合作探究,或查找资料,请教老师。了解了文章大意就有利于后面教学环节的进行。

第二课时主要就进入课文分析:

1、首先我将引导学生自读前两段然后以提问方式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情况。其次重点分析第三、四段。通过游山的“所得”,重点把握作者的观点“尽吾志”,以及由此而进一步提出的“深思”和“慎取”。详细分析作者是怎样得出“深思而慎取”的道理。这个环节中我运用了朗读法、讨论点拨法,这样能带动课堂气氛和体现课堂上学生的主体性。最后略讲第五段内容。

2、总结扩展:

中心思想。(这篇游记叙述作者和几位同伴游褒禅山的经过,并借此生发议论,说明要实现远大理想,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更需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并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写作特色。(因事见理、叙议结合,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结构严密、前后照应)

心得交流。(各人用一句话说说自己学习本文后的感想)

3、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让学生自主整理文中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现象。

以上就是小编分享的《游褒禅山记》导学案的全部内容,更多语文资料请到。

4、《游褒禅山记》导学案

第三课时

【学习要点】

1、研读文章第3、4、5自然段,理解文章的主要观点;2、积累文言知识

【学习内容】

一、研习课文3、4、5自然段

(一)梳理字词句,解释加点的字词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xiàng)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二)合作探究讨论问题:

1、第三段着重写什么?

2、作者认为“志”“物”“力”三者的关系是什么?你同意吗?(本题着重研究作者的观点态度。)

(1)作者认为要达到“非常之观”,必须具备“志”、“力”、“物”三个条件,那么作者认为“志”、“力”、“物”这三者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

(2)迁移讨论:你认为“志”、“力”、“物”三个因素,对于达到成功,哪个因素是最重要的?

4、在第4段中作者表达了怎样的观点?这一观点是怎样生发出来的?

5、第5段是补叙,交代同游者籍贯、姓名和写作本文的时间并署名。思考:同游者的姓名没有出现在正文里,而是记在这段文字中,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二、随堂练习

1、解释下列句中加线词语的意义。

于是余有叹焉(①古义: 。②今义: )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①古义: 。②今义: )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①古义: 。②今义: 。)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不能十一(①古义: 。②今义: 。)

2、指出词类活用现象


①有泉侧出

②问其深

③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④则其至又加少矣。

⑤火尚足以明也。

⑥其进欲难,而其见欲 奇。


3、句式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

此余之所得也。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4、翻译下列句子

(1)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2)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3)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4)其孰能讥之乎?

(5)余于仆碑,又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6)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第四课时

【学习要点】

1、理清课文前后两部分的内在联系,弄清叙议如何有机结合。

2、归纳文言知识,辨析文言虚词“其”的用法。

【学习内容】

一、问题讨论:

1、本文的记叙部分和议论部分是怎样紧密联系的?(试从①过渡衔接;②两部分在文字上的前后呼应;③游山与治学处世两者的内在联系这三方面思考。)

2、归纳主旨:

本文把___ ___和__ ____两个不同的事物联系起来,借__ ____的体验,说明了处事、治学都要“___ _____”和“______ ”的道理。

二、讨论拓展:态度决定成败──也谈“尽吾志”

1、我们可以不伟大,但我们庄严;我们可以不永恒,但我们真诚;我们可以不完美,但我们努力。(毕淑敏)

2、如果老天爷不曾给你聪明的才智和显赫的家世,那么,“态度”将是唯一能使你胜出的金钥匙。

一天猎人带着猎狗去打猎。猎人一枪击中了一只兔子的后腿,受伤的兔子开始拼命奔跑。猎狗在猎人的指示下也是飞奔而去追赶兔子。可是追着追着,兔子跑不见了,猎狗只好悻悻地回到猎人身边,猎人开始骂猎狗了:“你真没用,连一只受伤的兔子都追不到。”猎狗听了很不服气地回道:“我尽力而为了呀。”再说兔子带伤终于跑回洞里,它的兄弟们都围过来惊讶地问:“那只猎狗那么凶,你又带了伤,怎么跑得过它的?”“它是尽力而为,我是全力以赴呀,它没追上我,最多挨一顿骂,而我若不全力的话我就没命了。”

三、文言虚词“其”的用法


1、以故其后名之曰

2、距其院东五里

3、独其为文犹可识

4、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5、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6、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7、其孰能讥之乎?

8、而余亦悔其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9、既其出

10、视其左右

11、谬其传─

12、咎其欲出者


5、《游褒禅山记》导学案

游褒禅山记

孙烨

【教学目的】

1、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2、认识所阐发的治学、处事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慎取”才能获得成功的道理。

3、掌握 “观”、“其”等文言词的多种含义;辨析词类活用;学习判断句的两种形式。

预习案

1、关于作者

王安石(1021-1089),北宋 家、思想家、 家。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临川)人。他“少好读书”。1042年登进士第。1061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1070年任宰相,推行新法,后因遭到反变法派的猛烈攻击,于1074年罢相,次年再为相。1076年再次辞去相位,退居江宁(南京)潜心学术研究和诗文创作。1086年司马光执政,废尽新法,王安石忧愤去世。其政治变法对北宋后期社会经济具有很深的影响,已具备近代变革的特点,被列宁誉为是“ ”。

王安石在文学上也是个革新派。他是欧阳修倡导的 运动的积极参加者,反对北宋初年浮靡的文风,主张文章“ ”。他的文章结构谨严,说理透辟,笔力雄健,语言洗炼,在唐宋八大家中独树一帜。他的作品今存《》《临川集拾遗》等。

2、列举散文唐宋八大家。

3、完成《创新设计》的“预习作业”。

探究案

1、 得出了两个怎样的观点?试概括。

2、 是怎样把治学的道理寓于记游的过程中的?

6、《游褒禅山记》学案

[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1086) ,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晚号半山。神宗时,曾推行变法,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我执政一日,新法便推行一日”。后因保守派反对失败后,退居江宁,封舒国公,旋改封荆,也称荆公,卒谥文。其散文雄建峭拔,被推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作品今存《王临川集》等》。

[关于文体]

记是一种文体,可说明、议论、描写、叙述。游褒禅山记:是游褒禅山后所记,所以它是一篇游记。(题目中有“记”不见的就是游记。)

一、词类活用,写出活用现象并解释字义:

1、始舍于其址。 舍:

2、名之曰褒禅。 名:

3、有泉侧出。 侧:

4、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深:

5、好游者亦不能穷也。 穷:

6、而其见愈奇。 见:

7、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至:

8、火尚足以明也。 明:

9、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极:

10、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险远:

11、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谬: 传:

名:

二、一词多义

(一)实词“道”

1、有碑仆道,其文漫灭 道: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道:

3、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道:

4、何可胜道也哉 道:

5、策之不以其道 道:

6、道海安、如皋,凡三百里 道:

7、伐无道,诛暴秦 道:

8、彼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道:

9、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道:

10、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道:

(二)实词“盖”

1、今已亭亭如盖矣 盖:

2、平原君师者冠盖相属于魏 盖:

3、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盖:

4、力拔山兮气盖世 盖:

5、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 盖:

6、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盖:

7、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盖:

8、盖予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盖:

9、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盖:

(三)虚词“乃” 1、用作副词。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就”“这才”等;也可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是逆转相背的,可译为“却”“竟(然)”“反而”“才”等;还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才”“仅”等。2、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3、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

1、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曹刿论战>> 乃:

2、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陈涉世家》 乃:

3、良乃入,具告沛公。《鸿门宴》 乃:

4、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乃:

5、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 乃:

6、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 乃:

7、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廉蔺列传》乃:

8、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 乃:

9、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乃:

10、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乃:

11、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乃:

12、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报任安书》 乃:

1、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乃:

(四)虚词“其”

1、用作代词,可以作第一、二、三人称代词;可以作指示代词(这、那、其中的);

1、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其:

2、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其:

3、则或咎其欲出者。 其:

4、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其:

5、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其:

6、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其:

2、用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可译为“大概”、“难道”、“还是”、“可要”等,或省去。

1、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其:

2、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其:

3、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其:

4、其李将军之谓也? 其:

5、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其:

3、用作连词,表假设,可译为“如果”;或表选择,可译为“是……还是……”

1、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勃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其:

2、天之苍苍,其正色耶?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其:

三、重点句式

(一)固定句式翻译:

1、其孰能讥之乎?

2、何可胜道也哉!

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二)状语后置

文言文中介词结构往往放在动词后面,表示地点,时间,比较等意义。如:

1、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 “于天地……”作状语修饰限定动词“观”,“对天地……”

2、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于其址”作状语修饰限定动词“舍”,“在……”

3、请辞于军 “于军”作状语限定动词“辞”的对象,“向军队”

4、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于星火”表示“比星火……”

5、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于蓝”表示“比蓝……”表比较

6、具告以事 “以事”表示“把事情……”

练习:

1、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2、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7、《游褒禅山记》学案

一.自主复习《游褒禅山记》

1.梳理课文,加深理解,逐字解释,逐句翻译,将问题写在下面。

2.课文复习完成后,翻译下面的句子,以检查复习效果。

唐浮图慧褒始合于其址,而卒葬之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独其为文犹可识

有穴窈然

其进愈难

不出。火且尽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fú)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fú)夷以近,则游者众

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而人之所罕至焉

然力足以至焉

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二、针对性训练 得分 等级

自主学习和交流讨论结束后,完成下面的练习。每个选择题3分,共12分。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于是余有叹焉 叹:叹惜。B.夫夷以近 夷:平安。

C.而人之所罕至焉 罕:少。D.其孰能讥之乎 孰:怎么。

2.下面所列各句加点的“之”字与“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一句中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B.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C.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D.入之愈深,其进愈难

3.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拥:持,拿。 B.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夷:平坦。

C.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观:观点。D.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极:尽情享受。

4..对下列各句中的“其”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②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③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④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⑤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⑥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⑦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⑧其孰能讥之乎?⑨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⑩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A.①③④⑤⑥⑨⑩/②/⑦⑧B.①③④⑤⑥⑦⑨/②/⑧/⑩

C.①③④⑤⑥⑨/②/⑦⑧/⑩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5.翻译以下句子,每句5分,共 10分

1.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xiàng)之,亦不能至也。

2.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fú)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shēng)道也哉!

千里之马

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骨五百金,返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① 而捐②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 天下必以王为能市③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注释:①安事死马:要死马做什么 ②捐:白白费掉.③市:买.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君遣之( ) 2.而捐五百金( ) 3.于是不能期年( )

二,辨析下列"以"字的意义

1.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 ) 2.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 )

3.而吾以捕蛇独存( ) 4.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

三,涓人为什么用五百金买下马的骨头 (用文中的话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翻译1.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游褒禅山记》学案

一.自主复习《游褒禅山记》

1.梳理课文,加深理解,逐字解释,逐句翻译,将问题写在下面。

2.课文复习完成后,翻译下面的句子,以检查复习效果。

唐浮图慧褒始合于其址,而卒葬之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独其为文犹可识

有穴窈然

其进愈难

不出。火且尽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fú)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fú)夷以近,则游者众

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而人之所罕至焉

然力足以至焉

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二、针对性训练 得分 等级

自主学习和交流讨论结束后,完成下面的练习。每个选择题3分,共12分。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于是余有叹焉 叹:叹惜。B.夫夷以近 夷:平安。

C.而人之所罕至焉 罕:少。D.其孰能讥之乎 孰:怎么。

2.下面所列各句加点的“之”字与“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一句中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B.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C.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D.入之愈深,其进愈难

3.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拥:持,拿。 B.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夷:平坦。

C.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观:观点。D.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极:尽情享受。

4..对下列各句中的“其”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②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③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④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⑤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⑥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⑦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⑧其孰能讥之乎?⑨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⑩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A.①③④⑤⑥⑨⑩/②/⑦⑧B.①③④⑤⑥⑦⑨/②/⑧/⑩

C.①③④⑤⑥⑨/②/⑦⑧/⑩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5.翻译以下句子,每句5分,共 10分

1.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xiàng)之,亦不能至也。

2.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fú)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shēng)道也哉!

千里之马

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骨五百金,返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① 而捐②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 天下必以王为能市③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注释:①安事死马:要死马做什么 ②捐:白白费掉.③市:买.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君遣之( ) 2.而捐五百金( ) 3.于是不能期年( )

二,辨析下列以字的意义

1.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 ) 2.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 )

3.而吾以捕蛇独存( ) 4.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

三,涓人为什么用五百金买下马的骨头 (用文中的话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翻译1.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游褒禅山记教案 游褒禅山记教案和教学反思

  游褒禅山记是北宋的政治家、思想家王安石游览褒禅山后写下的追忆形式的游记,以夹叙夹议的手法,阐述了诸多思想。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游褒禅山记教案一等奖最新,供大家参考。

  【篇一】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1、学习“盖”“所以”“以”“观”“名”“其”等文言常见词语的用法。

  2、体会文言断句及句中停顿的方法,掌握文言句式特点。

  3、学习本文以记游写感的写法,体会作者在文中表现出的观点。

  【教学重点】

  常见文言词语的用法;作者的观点。

  【教学难点】

  记游写感的写作方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方法】

  文言教学三读法(自读──译读──导读)。

  【学法点拨】

  整体感知、诵读、点拨、自学、讨论、批注等。

  【教学准备】

  1、自学。

  2、勾画《高考神梯》。

  3、自制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简介作家作品时代背景。

  2、听录音,正音、明读。

  3、诵读第一二自然段。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教师:本课是游记。游记这种体裁我们并不陌生,初中时我们已经学过。学生说出游记的篇目。(《醉翁亭记》《小石潭记》《登泰山记》注意不要把《陶花源记》和《岳阳楼记》列入游记。)古代游记的写法不拘一格,但大多是抓住景物特点,浓笔重彩,精描细绘,表现山水之美。请同学们注意本文与所学过的游记有什么不同?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

  王安石,字介甫,晚年自号半山老人,世称荆公。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宋仁宗时,他上万言书,主张实行新法,改革政治。后拜相,不顾保守派的反对,积极推行新法。由于保守派反对,新法受阻。他具有朴素的唯物辨证思想,反对天命,提出了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进步口号。他的诗词文多揭露时弊,体现了自己的'政治主张与抱负。诗词遒劲清新,风格高峻。文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写于34岁任舒州通判时。

  三、点拨

  本文学习步骤:

  1、阅读课文。

  2、理清作者思路,找出文章的写作线索。

  3、逐段阅读,弄清文中字句含义与用法。

  4、了解本文写作特色。

  5、掌握作者要表达的思想与感情。

  6、背诵。

  四、整体感知

  1、听录音,正音:

  庐冢 谬其传 无物以相 深父 窈然 瑰丽

  2、明读:所谓华山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者。而我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3、理清课文结构思路:

  ⑴ 本名与别名的由来。

  ⑵ 记游洞经过。

  ⑶ 抒发游洞的感慨(全文重点)。

  ⑷ 简写由仆碑而产生的感想。

  ⑸ 补记同游之人、记游时间。

  五、分析解读一、二段

  1、补充注释:

  ⑴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始:起初。舍:建房。

  ⑵ 而卒葬之 卒:死。

  ⑶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名:给命名。

  ⑷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阳:山的南面(古人以山南水北为阳)。

  ⑸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盖:大概,可能。

  ⑹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穷:走到尽头。

  ⑺ 不出,火且尽 且:将要。

  ⑻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加:更加。

  ⑼ 火尚足以明也 明:照明。

  ⑽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乎游之乐也 其:自己。极:尽。

  2、指出下列句中所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⑴ 舍:

  A、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B、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C、便舍船,从口入

  D、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E、退避三舍

  ⑵ 余:

  A、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

  B、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C、游刃有余

  D、其余,则熙熙而乐

  ⑶ 穷:

  A、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B、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

  C、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D、复前行,欲穷其林

  ⑷ 然:

  A、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

  B、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C、奚以知其然也

  D、吴广以为然

  3、下列句中哪些词是词类活用?请具体解释之。

  ⑴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此

  ⑵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⑶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⑷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

  ⑸ 则其好游直不能穷也

  ⑹ 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⑺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⑻ 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⑼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能极夫游之乐也

  4、朗读课文,边读边翻译。

  5、分析理解:

  ⑴ 褒禅山因何而得名?他到底是什么山?

  答:因唐朝和尚慧褒而得名;就是现在的华山。

  ⑵ 对花和华的辨析体现了王安石爱钻字眼的习惯,他也因此而尚受时人讥笑,你是如何看待他的这个习惯的?

  (讨论)

  ⑶ 从文中所写来看,作者为什么要进山洞?又为什么半路撤出?

  答:如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⑷ 现在时兴一种运动,叫做探险运动,你认为这种运动兴起的原因是什么?

  (讨论)

  六、熟读课文一二段,课后用通顺的语言认真翻译一遍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研读三、四、五段。

  2、小结本文。

  3、练习。

  教学步骤

  一、复习背读第一二段(或抽查词语理解情况)

  二、分析解读三四五段

  1、补充注释:

  ⑴ 于是余有叹焉 焉:语气词,不译。

  ⑵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以:因为,由于。

  ⑶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夫:那。以:而,并且。

  ⑷ 其熟能讥之乎 其:岂,难道。

  ⑸ 何可胜道也哉 胜:完全。

  2、下列词语在句中应怎样解释?

  ⑴ 焉:

  A、于是余有叹焉

  B、而人之所罕至焉

  C、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焉用彼相矣

  D、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⑵ 其:

  A、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B、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C、其熟能讥只乎

  D、其真不知马也

  E、汝其勿悲

  ⑶ 观:

  A、古之人观于天地、山川、草木

  B、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C、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D、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

  ⑷ 名:

  A、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B、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C、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D、莫名其妙

  E、不名一文

  F、以奇乃华山之阳而名之也

  3、指出下列句中词类活用现象:

  ⑴ 往往有得

  ⑵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⑶ 险以远,则至者少

  ⑷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⑸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⑹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4、比较下列划线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

  ⑴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⑵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

  ⑶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⑷ 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⑸ 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

  ⑹ 于是余有叹焉

  ⑺ 往往有得

  ⑻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⑼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5、指出下列句中含有的文化常识:

  ⑴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⑵ 四人者:庐陵箫君圭君玉

  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⑷ 《临川先生文集》

  ⑸ 今之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6、分析后三段:

  ⑴ 王安石基于这次旅游产生了一点感想?请具体说明。

  答:赏非常之观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对于古书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

  ⑵ 王安石分析要赏非常之观必需哪些条件?

  答:要有志、有力、有助。

  ⑶ 学习了本文,你有了怎样的体会?你将如何面对自己的生活和学习?

  (讨论)

  三、朗读后三段,边读边翻译

  四、小结本文

  1、古人在游记中写感受常用一句话来概括全文的主旨,请找出本文中能概括全文主旨的一句话: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作者记游褒禅山不为记游,而为发表议论:无论治学处事,首先要有百折不挠的意志,也要有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2、因事见理,叙议结合。本文前两段记游山,后两段发议论,前面的记游处处与后面的体会有关,后面的议论又紧扣前面的游山经历。前后呼应,结构谨严,具体生动,浅显易懂。

  五、布置作业:

  1、课堂作业:课后练习。

  2、课后作业:

  ⑴ 背诵全文。

  ⑵ 完成《高考神梯》。

  【篇二】教学反思

  “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这话我信。《游褒禅山记》在高中学过;读大学时,老师讲过;现在自己再读,和学生一起赏析,每次阅读、学习都有收获。

  有人说,“唐以前诗是长出来的,唐诗是嚷出来的,宋诗是想出来的,宋以后诗是仿出来的。”这话我更信。宋诗是想出来的,产生了大量的哲理诗,宋文何尝不是想出来的!宋文中的哲理,更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

  《游褒禅山记》叙述作者和几位同伴游褒禅山“半途而止”的经过,借此生发议论,通过记游言志。文章因事说理,叙议结合,前后照应,结构严谨,文笔简洁,语言凝练,体现宋人游记善于议论的特点。

  教学过程中主要先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疏通文意,掌握文中重要实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并让学生做积累。在课文分析中让学生了解叙议结合,前后照应的严谨结构。

  这篇文章名为游记,实则说理,构思奇特,别具一格。它不同于一般的游记,不重山川风物的描绘,而重在因事说理。以说理为目的,记叙的内容只是说理的材料和依据,文章以记叙的内容为喻,生发议论,因事说理,以小见大,准确而充分地阐述了一种人生哲理,给人以思想的启发,使完美的表现形式与深刻的思想内容和谐统一,具体说来本文在写作上有三奇。

  一奇。文章开头就别开生面,有别于一般的游记。虽然一、二句也按游记常格先介绍褒禅山的概况,第三句以下却愈变愈奇,至“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才知道这个开头其实是考证,以考证山水得名、音读确否作游记开头,这是前所未见的,此一奇。读到这里,读者不仅要问一个为什么?这样写能引起读者的兴趣,但要真正体会到这种“奇”,就必须读完全文才能豁然。

  二奇。接着文章记叙游洞过程。一般游记文章,都以叙述描写为主,而这篇文章的记叙部分却非常简略。记叙游前洞,着眼点在地势“平旷”而“记游者甚众”;写后洞,着眼点在“入之甚寒”而“入之愈深,其见愈奇”,“来而记之者”则愈少。对比写来,其目的则是为后文议论作铺垫,特别是段末处从乘兴而来败兴而出作结,更为思考作一层准备,这就是记叙用笔之奇,则为二奇。

  三奇。全文若在此结束,仍不失为一篇游记佳作。因一般游记文章,进行叙述描写之后,只是用极简省的笔墨,或感叹,或议论,画龙点晴。可本文作者到此结束总有缺憾之感。因此,作者用大段文字阐发悔思之得。文章首先从古人观察事物而有得开始,探究的结果是“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接着探究此次游山不能“极夫游之乐”的原因,辩证地提出了“夷以近,而游者众”,“险以远,而至者少”和志、力、物三者在求思、行事上的哲理。这次游山所得有二:一是志、力、物三者的行事辩证法则;二是治学的严谨求实的态度。文章以考证起,实则讲的是治学。治学也是行事的一部分,其态度和行事密不可分,二者结合,成功才有把握。这样叙议结合,缝合紧密,实为三奇。

  作者更是借游山,向我们说出了他对待成功和失败的态度,其实运用了“归因”方法。王安石把游山(准确说是游洞)的成功归为四个条件,一是有志;二是有力;三是有物;缺一不可,四,当然还有难度:“险以远,则至者少”。但是他调的是志。在物和力允许的情况下,要“尽吾志而无悔”。王安石这段议论,意义深刻,既说出了不怕艰难,勇往直前,领略险峰上的无限风光的人生态度。也说出了“尽吾志而无悔”改革决心。

  总之,此文以游山探胜而未能尽兴为出发点,因事见理,说明“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险远处,要想到达那里,必须具备坚强的意志和足够的力量,还要辅以一定的物质条件。此外,还从仆碑文字的读音情况,提出“深思慎取”的告诫,这对今天我们的治学、处世、创业,都有借鉴意义。

  以上就是小编整理的游褒禅山记教案一等奖最新,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想要了解更多教学设计内容,请多多关注本网站吧。

10、《晚游六桥待月记》导学案(必修一读本教案)

十八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科技说明文的特点及本文,层次分明地说明事物的逻辑顺序。

2、比较两文,明确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互相启发,发现新的论据或结论。

3、把握文章的说明对象,培养爱好科学、主动探寻自然奥秘的精神。

【学习重点】了解两篇短文所说明的事理,说明的顺序、方法。

【学习难点】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知识链接】

1、题目解读

“恐龙无处不在”初看题目,我们可能以为这篇短文要向人们描绘上亿年前恐龙家族繁衍生息、遍布世界的盛况,但读了全文,我们才明白这是一篇通过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来证明“板块构造”学说的科普论文。而“被压扁的沙子”初看题目更是不知所云,沙子怎么会被压扁呢? “被压扁的沙子”能说明什么问题?读完全文才明白,本文是前一篇内容的延续,作者正是通过“被压扁的沙子”来探讨恐龙的死因--再一次证明“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2、走近作者

阿西莫夫,科幻小说及科普作家、文学评论家。美国科幻小说黄金时代代表人物之一。他是一位生于俄罗斯的美籍犹太人,为本世纪最顶尖的科幻小说家之一,曾获代表科幻界最高荣誉的雨果奖和星云终身成就“大师奖”。作品极其丰富,代表作有《我,机器人》、《基地》系列、《钢窟》系列等。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着名的“阿西莫夫机器人三定律”。以其名字命名的《阿西莫夫科幻小说》杂志,至今仍然是美国当今数一数二的科幻文学畅销杂志。作品多次被搬上银幕。

3、相关资料

这两篇科普短文选自阿西莫夫晚年的着作《新疆域》。阿西莫夫在本书序言中说,这些文章,是“对科学近期进展的回顾和对导致我们形成清晰知识的历史成就的重新检讨与评价。”这两篇短文在原书中编排在一起,同在“地球科学新疆域”章节里,内容上有一定的关联,说明方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可以相互参照阅读。

【自主学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鸟臀 (2)褶皱 (3)潮汐

(4)劫难 (5)追溯 (6)遗骸

2、解释词语。

(1)遗骸: (2)追溯:

(3)劫难: (4)致密: (5)天衣无缝:

3、指出下列各句所用的说明方法。

(1)例如,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化石骨骼。( )

(2)可以这样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 )

(3)如果在850℃的温度下把斯石英加热30分钟,它将变为普通沙子。( )

【合作探究】

默读第一篇《恐龙无处不在》,并思考:

4、在南极及其他大陆上都发现了恐龙化石,作者首先想到了什么?

5、恐龙能在今天的南极地区生存吗?为什么?作者经过分析思考得出了什么答案?

6、你能描绘一下“板块构造理论”吗?

7、本篇说明文的说明对象到底是什么?

8、为了说明清楚对象,他的说明角度是什么?

9、默读第二篇《被压扁的沙子》参考第一篇的问题,比较阅读。

【精读精练】

①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假说,已被大多数人所接受。那么,大陆为什么会移动呢?科学研究证明,原因在地球的内部。

②地球的内部结构分三个圈层:地壳、地幔、地核。地壳的厚度在海洋下约为7.2公里,在陆地大约为40公里。地壳下面是地幔,其厚度大约为2865公里,地幔下面是地核--2270公里厚的熔铁外核和直径大约为2400公里的内核。内核温度虽高,但压力巨大,所以仍呈现固态。

③到目前为此,大部分人仍认为,地球上大陆移动(也称大陆漂移)的原因在于地幔上部产生的热对流,而热源是由地幔中的放射性元素蜕变而产生的。但是最新研究成果却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④据美国《科学》杂志报道,美国科学家通过使用金刚石和钻枪模拟地核压力的实验,并用钻石、红宝石、激光束和特殊子弹时铁加压和升温,模拟确定铁在地核压力下的熔点,得出结论认为:地核温度为6880℃,不仅较以前人们认为的2700~3700℃要高几千度,而且较太阳的表层温度5760℃还高。而以前对地核温度的估计,是根据对地幔的熔岩进行温度测量后使用类推法而得出的。新的实验说明,形成被称作大陆漂移或板块构造的地表滑动的热源是地核,而不是地核上面的地幔。这就是说,使大陆移动并产生地震和火山爆发的动力来源于地核。这给我们研究地球运动的规律提供了新的线索。

⑤新计算的地核温度说明,地幔和外核的中间地带的作用就像一个压力锅,它使绝大部分地核热量不能释放出来,但却又允许少量热量溢出,使地幔在称作热对流的过程中缓慢沸腾,在沸腾时热岩石上升,冷岩石下沉,从而引起地壳的运动,造成大陆移动并产生地震和火山的爆发。也就是说,地球上大陆移动的原因是由于整个地幔的对流。新计算出的地核温度还说明,这个高温不可能由放射性元素蜕变而产生,而是46亿年前地球形成时由气体、尘埃和大块物质的碰撞而产生的,这些物质组成了早期的太阳系。

10、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词。

地幔( ):

地核( ):

蜕变( ):

11、美国科学家在测定地核的温度时,为什么选用铁来进行实验?

12、“大陆移动”、“大陆漂移”在第四段中还有一种说法,是什么?

13、第五段中画线的词“沸腾”,通常是指液体达到一定温度时急剧转化为气体的现象,在本文中特指什么现象?

14、对地核温度的断定,文中有两个数据,一个是2700~3700℃,一个是6880℃,哪一个可信度高?为什么?

15、关于大陆移动的原因,新的研究成果和目前的理论有许多不同之处,下面几项理论不存在争议的一项是( )

A.只有地幔上部才有热对流。

B.使大陆移动并产生地震和火山爆发的动力来源于地核。

C.地核的高温不可能由放射性元素蜕变而产生。

D.地核的内核温度虽高,但压力巨大,所以仍呈固态。

16、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主题阅读】

(一)阅读下文,完成习题。

黄河--中华民族的摇篮

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也是世界上屈指可数的名川。她从巴颜喀拉山北麓起步,接纳千溪百川,一路浩浩荡荡,奔腾东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九个省区,注入浩瀚的大海,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75万多平方公里,像一条金色的巨龙,昂首横卧在我国北部辽阔的大地上。

在古代,黄河流域的自然环境是很优越的。那时,这里的气候温暖湿润,土地肥沃,到处是青山绿野,植物种类繁多,为原始人类的生存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殷代以后,黄河中下游流域成为我国开发最早的地区,经济发展,人口繁衍较快,政治、文化也较先进。因此,黄河流域成为中华民族成长的摇篮。

相传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出生在黄河中游,他和他的族系主要活动的区域也在黄河中游。后来建立夏、商、周王朝的都是他的后裔。他们自称“华”(或“夏”),聚居在中原地区,人们认为“中原”位居四方之中,所以后世又称其为“中华”。后来,“中华”又成了整个中国的代称。

黄河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古代文化,是古代文明的发源地(创建基业的地方)之一。在新石器时代中期,黄帝族就已经开始使用彩陶。从河南渑池仰韶村、西安半坡村等地发掘的古文化遗址中,可以见到大约5000年前即新石器时代中期的人们使用的简陋的木、石农具,木结构房屋,储粮的窖穴,还有各式各样的陶器,其中带有人面、鱼、鹿等图案的彩陶相当精美,反映了中华民族历史的悠久和艺术才能的高超。这种文化被称为“仰韶文化”或“彩陶文化”。

我国历史上七大古都中的安阳、西安、洛阳和开封,都在黄河流域。以古都长安为中心的唐代文化,曾是当时世界文化的高峰,影响着世界各国,尤其是亚洲邻国的文化。

黄河,以丰富的乳汁,哺育了中华民族,而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在她的身旁辛勤劳动,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黄河,不愧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我国文化的发源地。

17、第①段划线的语句,说明了黄河的什么特点?

答:

18、读②段,回答,黄河流域为什么能够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

答 19、第④段举“仰韶文化”的例子为了说明什么?请用文中的一句话回答。

答:

20、第③段开头的“相传”和第④段第一句“之一”能否省略?为什么?

答:

21、本文为什么用“摇篮”比喻黄河?请用一句话回答。

答:

22、“中华”这个名称是怎样来的?

答:

(二)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后面的练习。

地震预测的新方法

①地震是自然,中对人类____最大的____之一。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仅地震一项造成的经济损失,平均每年就超过45亿美元。因此,准确预报地震发生的地点。时间和震级,减少地震造成的损失,便成为地震科学家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②要准确预报地震,必须分析十几种甚至上百种异常情况。为此,必须观测与地震范围相关的地域。人造地球卫星的监测和计算机的应用,为人们大面积观测和快速综合分析资料提供了有利条件。

③通过人造地球卫星的监测,前苏联科学家注意到,地震发上前,在卫星的照片上能发现某些地区大面积的红外异常,显示出这些地区的地热温度普遍升高。例如,1984年3月19日中亚帕兹利地震前就出现了这种情况。日本科学家也注意到,在地震发生前几个月,卫星就能测到震区地理位置在移动。如1989年7月11日伊东地震前一年,他们就发现伊东的位置在向南移动。

到震前2-3天,位格达到最大值,向南偏离原来的位置13.6匣来。此外,1989年10月17日美国旧金山地震前半个月,美国科学家意外地在无线电波探测仪中,接收到了与地震有关的超低频无线电波。

④这些新发现的预测地震先兆的方法,将能提高地震预报的准确性,从而减少地震造成的损失。

23、根据第①段文字的意思,将“危害、灾难、灾害”三个同分别填入文中的横线上。

地震是自然_____中对人类____最大的____之一

24、第②段文字中画线部分是一个长句,请改成意思与原句__相同的两个短句。

(1)_提供了有利条件; (2)_提供了有利条件;

25、第③段文字中画线部分运用了____和____ 的说明方法,具体说明了__________。

26、文中“预测地震先兆的方法”有: (1)_______ (2)_______

27、从全文内容看,第④段中“先兆”的意思是________。

28、本文主要说明了( )

A.地震造成的巨大危害B.预测地震的方法

C.预报地震的方法D.预测地震所采用的仪器设备

【能力提升】

利用“板块构造理论”来解释我国喜马拉雅山地区多地震;利用“大陆漂移学说”来解释澳大利亚为什么多古老动物?

【教学后记】

参考答案

第十八课

明确:1、(1)t鷑(2)zhě(3)xī(4)ji椋)s)h郓

2、(1)遗体、遗骨 (2)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处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3)灾难、灾祸 (4)细致精密 (5)比喻事物多指诗文浑然天成,没有一点雕琢的痕迹。也比喻事物完美自然,没有一点破绽或缺点。

3、(1)举例子;(2)打比方;(3)列数字。

4、恐龙化石无处不有

5、不能。因为南极地区非常寒冷,而恐龙不适应寒冷的气候。恐龙的生活环境需要的温度是32度左右。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在迁移。

6、板块构造理论认为: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早期恐龙在那时已经开始出现,并且有机会分散到泛大陆的各个地方。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生活。后来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这些大陆经过不断地漂移,逐渐形成了今天大陆的样子。这些大陆在分离时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所以今天在地球的各个大陆都有恐龙化石。

7、板快构造理论

8、通过南极洲发现恐龙化石来证明“板快构造”理论

9、比较《恐龙无处不在》 《被压扁的沙子》两文

说明对象 :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即“板快构造”理论 恐龙的灭绝

说明角度: 通过南极洲发现恐龙化石来证明“板快构造”理论 通过被压扁的沙子(斯石英)证明恐龙的灭绝

说明顺序(写作思路): 南极洲发现恐龙化石→恐龙无处不有→恐龙不会迁移→大陆在漂移(“板快构造”理论) 恐龙灭绝的原因→撞击说、火山说→斯石英的性质→恐龙灭绝的原因是撞击

10、m鄋,地球内部介于地壳和地核之间的部分。h椋厍虻闹行牟糠帧u欤⑸时洹?

11、美国科学家在测定地核的温度时,之所以选用铁来进行实验,是因为地核的外核是熔铁。

12、“板块构造的地表滑动”。

13、在本文中特指在地幔热对流过程中热岩石上升、冷岩石下沉的现象。 14、后者可信;因为前者是用类推法估计的,后者是用模拟实验得出的。 15、D

16、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有列数字、引资料、打比方。

17、说明黄河流域漫长。(或说明“流域广大”、“气势雄伟”均可)

18、自然环境优越,有利人类生存。

19、“黄河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古代文化,是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20、不能省略。因为“相传”表示所述内容来源于传说,不是确实有据;“之一”表示还有别的发源地,黄河流域不是唯一的。

21、因为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发源地之一。

22、因为“华”族聚居于被认为是四方之中的中原,故称“中华”。

23、灾害;危害、灾难。

24、(l)人造地球卫星的监测为人们大面积观测;(2)计算机的应用为快速综合分析资料

25、举例子;列数字;地震前震区地理位置的移动。

26、(1)人造地球卫星监测红外异常和地理位置的移动;(2)无线电波探测仪接收超低频无线电波 。 27、地震前出现在震区的异常情况。 28、B

11、八年级语文学案范文:《岳阳楼记》导学案教学设计范例

语文导学案

年级:初二 主备:王XX 审核:

课题《岳阳楼记》 课型:复习 课时安排:二课时

时间: 2009 、 6 、 8

复习目标

1 、掌握本课重点字词

2 、准确翻译重点句子

3 、把握本文的思想感情。
一、解释词语
百废具兴 具 去国怀乡 去
把酒临风 把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以

予观夫巴陵胜状 胜 朝晖夕阴 晖

登斯楼也 斯 则有心旷神怡 怡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观 连月不开 开

薄暮冥冥 薄 谪守巴陵郡 谪 山岳潜形 潜 而或长烟一空。 或

把酒临风 把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尝 求

微斯人,吾谁与归 归 微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庙堂

是进亦忧,退亦忧 是 退 予观夫巴陵胜状 状:

樯倾揖摧 摧: 浮光跃金 金:

薄暮 冥冥

多 会 于此 春和 景 明 不 以 物喜

下列加点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 .樯倾楫摧 倾家荡产

B .馋谗畏讥 乐以忘忧

C .去国怀乡 触目伤怀

D 、或异二者之为 神情异常

根据你对文章中词语的理解,解释下列加着重号的词语。

①天涯海角 涯: ②日薄西山 薄:
③白头偕老 偕: ④如临大敌 临:

二、翻译句子
春和景明: 长烟一空:
宠辱偕忘: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微斯人,吾谁与归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是进亦忧,退亦忧。

微斯人,吾谁与归?

日星隐耀(曜),山岳潜形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商旅不行,樯倾楫摧。

三阅读理解

第五段 “ 或异二者之为 ” 中的 “ 二者之为 ” ,紧承三、四两段,请你说说 “ 二者之为 ” 所包含的具体内容。

一是 :
二是 :
本文要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选文中 “ 古仁人之心 ” 指 __________________( 用原文填空 ) 。联系全文看,这里的 “ 古仁人 ” 与 ______________ 形成了对比。
“ 微斯人,吾淮与归 ?” 是一个反问句,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用 “ / ” 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 每句只标一处 )
① 前 人 之 述 备 矣。 ② 然 则 何 时 而 乐 耶 ? ① 前 人 之 述 备 矣。 ② 然 则 何 时 而 乐 耶 ?
作者用两段文字来写 “ 迁客骚人 ” 的 “ 览物之情 ” ,其用意是什么 ?


概括第二段文字的中心。


“ 前人之述备矣 ” 中的 “ 前人之述具体指什么?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第 ① 段中 “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 是洞庭湖千变万化的特点。
B、选文第 ① 段中的 “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 在结构上所起的作用是引起下文。
C、选文第 ② 、 ③ 段除写景之外,还分别抒发了迁客骚人登楼时 “ 喜 ” 和 “ 悲 ” 的情感。
D、选文写 “ 暗景 ” 用语雄浑浓郁,状 “ 明景 ” 用词清丽明快。

赏析下面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