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说课稿一等奖

《《醉翁亭记》说课稿一等奖》属于教学设计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醉翁亭记》说课稿一等奖

1、《醉翁亭记》说课稿一等奖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醉翁亭记》,它是语文版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中的一篇自读课。下面我从五个方面向大家汇报。

一、教材分析

(一)课文在本单元所处的位置及单元教学目标

本单元所选课文为古代游记或名胜记,都是历来传诵的感事抒怀、借景言情的名家名篇,如《桃花源记》、《岳阳楼记》等。《醉翁亭记》是欧阳修被贬滁州时的作品。作者因参与政治改革而被贬,但表现出了乐观旷达的情怀。他寄情山水,与民同乐又自得其乐,以自己的行动实践着儒家仁爱的社会理想,把对山水对民众的爱倾注到这篇酒后的记游文字中,如诗如画。

本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是:

借助提示、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体会游记散文借景抒情的特点;学会品味诗文名句的思想感情,结合亲身体验加深理解。

(二) 本课设计思路及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的确立

“课标“规定文言文的教学内容和要求,重点要放在熟读和背诵上,在此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基于此,本文教学从让学生熟读课文起始,通过反复诵读,使学生对课文大意有个初步感知;然后,指导学生以四人小组和全班讨论的形式,疏通全文大意。背诵一定量的名篇,对学生是终生有益的,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内容和写法上,有很多值得研究或教读的东西,但考虑到我们农场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读、背为本课教学的第一重点。同时,并不忽视引导学生对全文基本内容的理解,只不过处理上采用了较为简洁的思路而已——抓住一个“乐”字,体会作者所乐的内涵。应该说,学生能够理解了这个“乐”,也就基本上理解了全文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积累文言词汇,背诵全文。

2、技能目标: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并尝试在写作中使用;

3、情感目标:通过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引导学生正确确立自己的志趣追求。

教学重点:

(1) 积累文言词汇,背诵全文。(2)理解文章内容和主题。

教学难点: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并尝试在写作中使用。

教课类型:自读课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二 、教法分析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讨论探究法、读写结合法等教学方法,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学生的学习情绪直接影响学习效果。此外我还采用了通过以多媒体为教学手段的情景教学法,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利用图片巩固背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诵读法:“三分诗七分读”,从教学过程来看,教学中将朗读教学贯彻到课堂始终,教师示范朗读,引导学生按要求听读,帮助学生深入体会课文情感意蕴,到交替运用轮读、个读、齐读和散读等多种方式。注重在诵读中体会语感,把握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风格;借此落实教学目的。

讨论探究法:教育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我结合对研究性学习理论和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认识,本堂课主要采用讨论式进行教学。讨论必须以问题为中心,在教师引导下进行师生和生生的对话、它旨在鼓励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学会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去辨析、去归纳,因此又是结合了问题探究法。在讨论探究中使学生互相启发,纠正偏颇,弥补缺漏;

读写结合法:注重读写结合,在熟读基础上,让学生发挥想像想象写作法对课文段落进行想象写作训练,不仅有助于加深对理解课文写景抒情手法的理解,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学生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步骤,而且经过以往的朗读训练,他们很容易感受到短文的独特之处即“也”“而”的使用,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习文言文的喜悦感与成就感,进而主动加入到背诵、翻译、创作等学习活动中来。由于本单元文言文课文都有背诵要求,因此不断激发学习兴趣及成就感成为必要。另外,八年级的学生正是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的关键期,引导学生正确确立自己的志趣追求同样至关重要,这也是课标中所说的在“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四、学法指导

主要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根据本文篇幅较短又是浅显的文言文的特点,课前预习和自学是必须的,自学指导的要求是利用工具书和注释疏通文意。在课堂上,通过诵读和讨论去推动学生思考,感受文章的内容,让学生自主进入文本,读出感受,发现问题,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探讨解决问题,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此外,还有朗读法、比较法、体验反思法等。

五、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本课时重点突破了教学目标一)

复习《滁洲西涧》导入,媒体展示醉翁亭自然风景画面,引出作者。

学生介绍“我所知道的欧阳修”,师补充文章背景。

(设计意图: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兴趣对学生学习有促进作用。”因此,在设计导语时,尽可能引起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以此导入课堂学习,既复习了要求背诵的古诗又激发学生对课文、人物的兴趣,调动学生思维。对作者的介绍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示范背诵 ,正音 教师背诵全文,学生按要求在书中画出难读的字词来,教师用语言激励学生,请学生给老师挑刺(教师故意读错某个词),欢迎学生与教师竞争,这样学生的注意力就集中在听读中,同时又能激起学生要当堂背下短文的兴趣与信心。

(三)整体感知,学生朗读 朗读是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手段,应反复进行,引导学生采用轮读、个读、听读、小组读等多形式朗读,以读带动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感到以读为乐,做到五分钟内至少读三次。在学生朗读时课件展示朗读小提示,帮助学生更好把握21个“也”和25个“而”字。因为这正是初中阶段应重点掌握的文言虚词,也是考试的重点。

(四)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1.合作学习。

二人合作,参考注解,疏通全文大意。没有注解的语句,凭借学过的文言常识解决或查阅工具书解决;解决不了的,画下来,待全班集体讨论解决。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利用书上注解和工具书独立学习,这也是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设立二人小组来讨论全文大意,是为了互相启发,并利于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集体解难。

各小组提出在疏通文意中遇到的问题,集体讨论,教师适时点拨或给予解答。旨在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3.词语小结。(用多媒体课件归纳总结,并要求学生落实记在课本上,听写结合,加深学生印象,避免了课上热热闹闹,课下迷迷糊糊的情况。)

(五)再读课文 、学生背诵 学生在经过反复的听读与朗读之后已基本能做到粗知课文大意,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即时背诵,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引导以短文的内容。此环节可保持学生高涨的热情,便于短时记忆的发生与巩固。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将文中“若夫日出而林霏开……而乐亦无穷也”一段所写的“朝暮”、“四时”的景物特点用现代汉语加以具体描写,写成300字左右的短文。

第二课时

设计意图:

新课标中指出: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大多数的阅读文章都包含着浓厚的感情色彩,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语文教育应该注重教学过程对学生的熏陶感染。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努力引导学生体验文本中蕴藏着的感情,在体验中拓展自己的视野,提出自己的看法,说出自己的感受。

一、背诵课文,检测词义

(设计意图:巩固旧知,既检测了学生词语的掌握情况又完成了“学习之友”上的练习)

二、合作探究、研讨课文

(设计意图:文言文的学习一定要落实到实处,本说课设计针对的是我任教的班级学生,这又是一篇极好的的散文,是学生模仿写作的范文。因此采用逐段学习的方式具体落实,进而帮助学生水到渠成的理解文章的主题和写法。当然四段并非平均着墨,重点放在第二节的讲解,这有利于教学难点的突破。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倡导问题教学法,认为这种方法可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有利于学生迁移能力的形成,有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培养。因此,我在各段学习中向学生出示了具体的问题,引导学生独立地深入地探究文本。)

我想突出的是本环节有这样几个亮点设计:

1、每段均配有相应的精美图片,较好的创设了情境,再现了文中的人、事、景,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视觉感官,促进对课文内容的记忆,加速背诵突破教学重点。

2、对文中成语的理解和归纳落实的较实,成语往往就是来源于古诗文,这样的归纳整理更便于学生对成语的积累,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更为写作水平的提高达下了基础。

3、让学生分别说出描写四季景色的诗句,这既能加深对课文中景物描写的理解,同时也是对学生知识面的拓展,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4、当堂交流练笔培养了学生写作和表达能力。在朗读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学生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并学以致用尝试片段写作,再在课堂中大声的朗读,不仅较好的将读写说的能力的培养结合在了一起,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和表达欲望,增强了自信心。

教学难点:“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并尝试在写作中使用”得到了突破。

三、把握主旨、小结全文

理解文章主题,紧扣一“乐”字。这是教学目标二也是教学重点之一,为了突破这一目标我设计了两个问题:

1、作者到底在“乐”些什么?找出有关语句说说理解。

2、本文的醉翁之意在何处?

再通过板书加以归纳明确,体现了从文本中来到文本中去的思想。

对联是初二的一个重要知识点,也是近几年中考出现的较多的语言运用题。因此我设计了“根据《醉翁亭记》的内容,完成下列对联。

欧阳修与百姓同乐——范仲淹先天下而忧

岳阳楼上范仲淹作文寄情——醉翁亭中欧阳修饮酒寓意“

这一环节不仅复习了对联这一知识点,还将本课和《岳阳楼记》做了比较阅读,使得本单元的学习成为了一个整体。

四、拓展延伸、体验反思

封建社会,很多文人骚客面对自己的生活和遭遇,面对社会现实,或愤世嫉俗,退隐,超然世外;或“在其位,谋其政;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或进退皆忧,以天下为己任。比如欧阳修,因支持范仲淹革新政治,屡遭嫉恨,被贬滁州,却能够寄情山水,与民同乐;范仲淹,忧时伤世,倡导“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对以上几种人生态度你有何评价?你更欣赏哪种人生态度?欧阳修、范仲淹的生活态度对你有什么启发?

(设计意图:新课标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并且强调联系生活,有自己的情感体验。故设置这一环节,使学生通过对问题的讨论,甚至是辩论,进一步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初步确立正确的价值观。)

五、布置作业

1.默写课文

2.完成课后“思考与练习”一品味谈自己的学习体会

3.比较《醉翁亭记》《岳阳楼记》两篇古文在思想内容上的异同(学有余力的同学完成)

资料链接

《醉翁亭记》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作者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江西永丰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四岁丧父,家境贫寒,母以荻杆画地教读。24岁考取进士,先后在地方和朝廷任职,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副宰相)。早年支持范仲淹,要求在政治上有所改革。他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所作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

2、《醉翁亭记》 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醉翁亭记》,它是语文版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中的一篇自读课。下面我从五个方面向大家汇报。

一、教材分析

(一)课文在本单元所处的位置及单元教学目标

本单元所选课文为古代游记或名胜记,都是历来传诵的感事抒怀、借景言情的名家名篇,如《桃花源记》、《岳阳楼记》等。《醉翁亭记》是欧阳修被贬滁州时的作品。作者因参与政治改革而被贬,但表现出了乐观旷达的情怀。他寄情山水,与民同乐又自得其乐,以自己的行动实践着儒家仁爱的社会理想,把对山水对民众的爱倾注到这篇酒后的记游文字中,如诗如画。

本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是:

借助提示、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体会游记散文借景抒情的特点;学会品味诗文名句的思想感情,结合亲身体验加深理解。

(二) 本课设计思路及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的确立

“课标“规定文言文的教学内容和要求,重点要放在熟读和背诵上,在此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基于此,本文教学从让学生熟读课文起始,通过反复诵读,使学生对课文大意有个初步感知;然后,指导学生以四人小组和全班讨论的形式,疏通全文大意。背诵一定量的名篇,对学生是终生有益的,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内容和写法上,有很多值得研究或教读的东西,但考虑到我们农场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读、背为本课教学的第一重点。同时,并不忽视引导学生对全文基本内容的理解,只不过处理上采用了较为简洁的思路而已——抓住一个“乐”字,体会作者所乐的内涵。应该说,学生能够理解了这个“乐”,也就基本上理解了全文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积累文言词汇,背诵全文。

2、技能目标: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并尝试在写作中使用;

3、情感目标:通过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引导学生正确确立自己的志趣追求。

教学重点:

(1) 积累文言词汇,背诵全文。(2)理解文章内容和主题。

教学难点: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并尝试在写作中使用。

教课类型:自读课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二 、教法分析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讨论探究法、读写结合法等教学方法,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学生的学习情绪直接影响学习效果。此外我还采用了通过以多媒体为教学手段的情景教学法,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利用图片巩固背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诵读法:“三分诗七分读”,从教学过程来看,教学中将朗读教学贯彻到课堂始终,教师示范朗读,引导学生按要求听读,帮助学生深入体会课文情感意蕴,到交替运用轮读、个读、齐读和散读等多种方式。注重在诵读中体会语感,把握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风格;借此落实教学目的。

讨论探究法:教育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我结合对研究性学习理论和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认识,本堂课主要采用讨论式进行教学。讨论必须以问题为中心,在教师引导下进行师生和生生的对话、它旨在鼓励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学会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去辨析、去归纳,因此又是结合了问题探究法。在讨论探究中使学生互相启发,纠正偏颇,弥补缺漏;

读写结合法:注重读写结合,在熟读基础上,让学生发挥想像想象写作法对课文段落进行想象写作训练,不仅有助于加深对理解课文写景抒情手法的理解,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学生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步骤,而且经过以往的朗读训练,他们很容易感受到短文的独特之处即“也”“而”的使用,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习文言文的喜悦感与成就感,进而主动加入到背诵、翻译、创作等学习活动中来。由于本单元文言文课文都有背诵要求,因此不断激发学习兴趣及成就感成为必要。另外,八年级的学生正是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的关键期,引导学生正确确立自己的志趣追求同样至关重要,这也是课标中所说的在“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四、学法指导

主要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根据本文篇幅较短又是浅显的文言文的特点,课前预习和自学是必须的,自学指导的要求是利用工具书和注释疏通文意。在课堂上,通过诵读和讨论去推动学生思考,感受文章的内容,让学生自主进入文本,读出感受,发现问题,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探讨解决问题,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此外,还有朗读法、比较法、体验反思法等。

五、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本课时重点突破了教学目标一)

复习《滁洲西涧》导入,媒体展示醉翁亭自然风景画面,引出作者。

学生介绍“我所知道的欧阳修”,师补充文章背景。

(设计意图: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兴趣对学生学习有促进作用。”因此,在设计导语时,尽可能引起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以此导入课堂学习,既复习了要求背诵的古诗又激发学生对课文、人物的兴趣,调动学生思维。对作者的介绍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示范背诵 ,正音 教师背诵全文,学生按要求在书中画出难读的字词来,教师用语言激励学生,请学生给老师挑刺(教师故意读错某个词),欢迎学生与教师竞争,这样学生的注意力就集中在听读中,同时又能激起学生要当堂背下短文的兴趣与信心。

(三)整体感知,学生朗读 朗读是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手段,应反复进行,引导学生采用轮读、个读、听读、小组读等多形式朗读,以读带动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感到以读为乐,做到五分钟内至少读三次。在学生朗读时课件展示朗读小提示,帮助学生更好把握21个“也”和25个“而”字。因为这正是初中阶段应重点掌握的文言虚词,也是考试的重点。

(四)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1.合作学习。

二人合作,参考注解,疏通全文大意。没有注解的语句,凭借学过的文言常识解决或查阅工具书解决;解决不了的,画下来,待全班集体讨论解决。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利用书上注解和工具书独立学习,这也是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设立二人小组来讨论全文大意,是为了互相启发,并利于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集体解难。

各小组提出在疏通文意中遇到的问题,集体讨论,教师适时点拨或给予解答。旨在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3.词语小结。(用多媒体课件归纳总结,并要求学生落实记在课本上,听写结合,加深学生印象,避免了课上热热闹闹,课下迷迷糊糊的情况。)

(五)再读课文 、学生背诵 学生在经过反复的听读与朗读之后已基本能做到粗知课文大意,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即时背诵,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引导以短文的内容。此环节可保持学生高涨的热情,便于短时记忆的发生与巩固。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将文中“若夫日出而林霏开……而乐亦无穷也”一段所写的“朝暮”、“四时”的景物特点用现代汉语加以具体描写,写成300字左右的短文。

第二课时

设计意图:

新课标中指出: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大多数的阅读文章都包含着浓厚的感情色彩,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语文教育应该注重教学过程对学生的熏陶感染。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努力引导学生体验文本中蕴藏着的感情,在体验中拓展自己的视野,提出自己的看法,说出自己的感受。

一、背诵课文,检测词义

(设计意图:巩固旧知,既检测了学生词语的掌握情况又完成了“学习之友”上的练习)

二、合作探究、研讨课文

(设计意图:文言文的学习一定要落实到实处,本说课设计针对的是我任教的班级学生,这又是一篇极好的的散文,是学生模仿写作的范文。因此采用逐段学习的方式具体落实,进而帮助学生水到渠成的理解文章的主题和写法。当然四段并非平均着墨,重点放在第二节的讲解,这有利于教学难点的突破。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倡导问题教学法,认为这种方法可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有利于学生迁移能力的形成,有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培养。因此,我在各段学习中向学生出示了具体的问题,引导学生独立地深入地探究文本。)

我想突出的是本环节有这样几个亮点设计:

1、每段均配有相应的精美图片,较好的创设了情境,再现了文中的人、事、景,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视觉感官,促进对课文内容的记忆,加速背诵突破教学重点。

2、对文中成语的理解和归纳落实的较实,成语往往就是来源于古诗文,这样的归纳整理更便于学生对成语的积累,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更为写作水平的提高达下了基础。

3、让学生分别说出描写四季景色的诗句,这既能加深对课文中景物描写的理解,同时也是对学生知识面的拓展,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4、当堂交流练笔培养了学生写作和表达能力。在朗读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学生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并学以致用尝试片段写作,再在课堂中大声的朗读,不仅较好的将读写说的能力的培养结合在了一起,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和表达欲望,增强了自信心。

教学难点:“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并尝试在写作中使用”得到了突破。

三、把握主旨、小结全文

理解文章主题,紧扣一“乐”字。这是教学目标二也是教学重点之一,为了突破这一目标我设计了两个问题:

1、作者到底在“乐”些什么?找出有关语句说说理解。

2、本文的醉翁之意在何处?

再通过板书加以归纳明确,体现了从文本中来到文本中去的思想。

对联是初二的一个重要知识点,也是近几年中考出现的较多的语言运用题。因此我设计了“根据《醉翁亭记》的内容,完成下列对联。

欧阳修与百姓同乐——范仲淹先天下而忧

岳阳楼上范仲淹作文寄情——醉翁亭中欧阳修饮酒寓意“

这一环节不仅复习了对联这一知识点,还将本课和《岳阳楼记》做了比较阅读,使得本单元的学习成为了一个整体。

四、拓展延伸、体验反思

封建社会,很多文人骚客面对自己的生活和遭遇,面对社会现实,或愤世嫉俗,退隐,超然世外;或“在其位,谋其政;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或进退皆忧,以天下为己任。比如欧阳修,因支持范仲淹革新政治,屡遭嫉恨,被贬滁州,却能够寄情山水,与民同乐;范仲淹,忧时伤世,倡导“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对以上几种人生态度你有何评价?你更欣赏哪种人生态度?欧阳修、范仲淹的生活态度对你有什么启发?

(设计意图:新课标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并且强调联系生活,有自己的情感体验。故设置这一环节,使学生通过对问题的讨论,甚至是辩论,进一步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初步确立正确的价值观。)

五、布置作业

1.默写课文

2.完成课后“思考与练习”一品味谈自己的学习体会

3.比较《醉翁亭记》《岳阳楼记》两篇古文在思想内容上的异同(学有余力的同学完成)

资料链接

《醉翁亭记》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作者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江西永丰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四岁丧父,家境贫寒,母以荻杆画地教读。24岁考取进士,先后在地方和朝廷任职,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副宰相)。早年支持范仲淹,要求在政治上有所改革。他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所作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

3、《醉翁亭记》说课稿

说课《醉翁亭记》

一、教材分析

(一)课文在本单元所处的位置及单元教学目标

《醉翁亭记》是编排在语文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课文,是讲读课中的一篇。本教材从这一册开始,文言文采用集中编排方式(七年级是分布在各单元中的),这个单元课文还有借虚构的故事表现作者的社会理想的《桃花源记》,有表现作者伟大抱负的《岳阳楼记》,等等。

本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熟悉一定数量的常用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初步培养文言文的语感;让学生自主地学习,用探究的方式由表及里地理解文言文。

(二) 本课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

根据《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目标:背诵并翻译课文,掌握相关文言实词;

2、技能目标: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并尝试在写作中使用;

3、情感目标:通过理解作者那种情趣,引导学生正确确立自己的志趣追求。

课文的篇幅短小,语句读起来琅琅上口,一方面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一方面又可达到在多次诵读之后能基本了解课文大意,因而我把多形式诵读及当堂背诵定为教学重点;短文使用托物言志的写法,表述了作者的情趣,这对正在形成自己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的初二学生而言很有现实意义,因此我把如何理解短文的寓意定为教学难点。

二 教学对象分析

(一)学情分析:我班学生经过初一一年的学习,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步骤,而且经过以往的朗读训练,他们很容易感受到短文的独特之处,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习文言文的喜悦感与成就感,进而主动加入到背诵、解说、创作等学习活动中来。但由于本单元文言文首次采用集中编排方式,且所有的课文都有背诵要求,因此不断激发学习兴趣及成就感成为必要。

(二)相应对策:教师示范背诵,形成师生竞赛;通过互动板书设计,指导学生朗读,以读带动对课文的理解,养成良好的诵读文言文的习惯;用游戏法来进行背诵竞赛。

(三)学法指导:通过教学应使学生能当堂背诵短文,能运用已有的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进行自主的学习。为此我设计的学习活动有:

1、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

2、一对一互译课文;

3、设计板书表现课文,理解文章寓意。

三、教学方法的采用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提问法、练习法等教学方法,此外还利用多媒体展示辅助教学,利用游戏巩固背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诵读法:“三分诗七分读”,从教学过程来看,教学中将朗读教学贯彻到课堂始终,教师示范朗读,引导学生按要求听读,帮助学生深入体会课文情感意蕴,到交替运用轮读、个读、齐读和散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真正学会读书,欣赏、领悟短文的优美语言和意味,籍此落实教学目的。

提问法:为了在课堂教学中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提高对短文整体的把握能力,我设计了若干个问题在学生反复朗读中适时抛出,有利于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最后又通过互动设计板书表现出来。

练习法:控制论告诉我们,“要实现有效控制”就必须“要有反馈”,而且反馈越及时越好。因此我设计一些课堂练习,运用练习教学法及时反馈课堂教学效果。

多媒体及游戏的运用主要是起到一个激发学习兴趣的作用。

四、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在“课前三分钟”(每节课的前三分钟向学生推荐好文好诗好句)环节中送给同学们一句话——把你想到的事情写下来,按你写下的事情去做,把你做的事情再记下来——这实际是一句关于要确立目标、如何按目标坚持、做好后如何做反思的座右铭。并用投影板出,由此引出今天所要学的课文。

(二)示范背诵 教师背诵全文,学生按要求在书中画出难读的字词来,教师用语言激励学生,请学生给老师挑刺(教师故意读错某个词),欢迎学生与教师竞争,这样学生的注意力就集中在听读中,同时又能激起学生要当堂背下短文的兴趣与信心。

(三)学生朗读 朗读是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手段,应反复进行,要引导学生采用轮读、个读、听读、小组读等多形式朗读,以读带动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感到以读为乐,做到五分钟内至少读三次。

(四)学生背诵 学生在经过反复的听读与朗读之后已基本能做到粗知课文大意,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即时背诵,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引导以短文的内容。随后采用游戏接龙背诵,此环节可保持学生高涨的热情,便于短时记忆的发生与巩固。

(五)学生翻译 为了让学生积极参与和互相学习,我根据系统论'整体要素之和大于部分整体之和'的原理,采用两人小组讨论翻译的形式,要求学生一对一,一人读一人译,互相帮助指正,教师可做适时的指导与归纳总结。

4、《醉翁亭记》说课稿

下面这篇《醉翁亭记》说课稿是由小编为大家分享的,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更好的学习这篇文言文。

一、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品味文美、情美,背诵全文。

2、理解融情入景、“卒章显志”的手法,感受本文骈散结合的语言风格。

3、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确

立自己的志向和追求。

4、同《岳阳楼记》比较阅读,感受古人不同的人文情怀和文采技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积累文言词汇,背诵全文。

2、理解文章游记的内容和“与民同乐”的主题。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确立自己的志向和追求。

三、课时安排:3课时(此设计为第三课时)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以对前节课的学习总结导入。

2、背诵课文,检测词义。

找个别同学背诵或集体齐背,抽查字义。

3、与《岳阳楼记》比较阅读:

第一板快:异中求同,进行类比归纳。

教师提问:

我们学习了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与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两篇散文,文采横溢,交相辉映,能说出这两篇文章在写景方面有什么共同之处?

学生研讨,教师点拨,基本结论:

①两篇文章在写景在时候,都能抓住景物的特征,进行描写。

② 这两篇文章在写景时都带有浓厚的抒情色彩,做到了景中有情,情中有景。

第二板快:同中求异,训练创造思维。

教师提问:

两篇文章在写景方面除了相同之处,还有什么不同之处吗?

学生研讨,教师点拨,基本结论:

①两篇文章在写景的色彩上有所不同。《岳阳楼记》写洞庭湖景色,景色很浓;《醉翁亭记》写琅琊风光,却比较清淡。

②在句式上,《岳阳楼记》写景,都是四个字一句,非常整齐;《醉翁亭记》句子有长有短,不是很整齐。

③范仲淹写景时发挥了自己的想象,欧阳修写的却是自己眼前的实景。

第三板快:激励求索,培养探究精神。

教师提问:

说说这两篇文章在主题上有什么异同点?

学生研讨,教师点拨,基本结论:

①两位作者都不同于一般的“迁客骚人”,他们表达的一个共同主题就是,与民同悲,与民同乐。

②两篇文章的侧同点不同。范仲淹抒发的是一种“忧”情,欧阳修表达的是一种“乐”意。读了《岳阳楼记》,总觉得范仲淹胸怀旷达,抱负远大;读了《醉翁亭记》,总觉得欧阳修有种自我陶醉、逃避现实的感觉,在“与民同乐”的背后,也寄托了自己被贬以后的抑郁之情。

第四板块:拓展延伸,体验反思。 认知并体验古代知识分子仕途受挫后不同的思想感情

小结: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方法。我们比较了两篇文章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点,同学们分析得很深刻,并有独到的见解,真正做到了读者与作者“共鸣”。

4、作业布置:

根据我们对两篇文章的认知和体验,试着完成下面对联的下联:

欧阳修与百姓同乐——

岳阳楼上范仲淹作文寄情——

课外阅读《丰乐亭记》

以上就是《醉翁亭记》说课稿的全部内容,更多语文资料请到。

5、醉翁亭记说课稿

一、整体设想

本文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文言山水游记,因此我们的教学之中必然要遵循两个基本规律,即文言文教学的一般规律(读——诵——译——析——品)和山水游记教学的一般规律(景物特点→人物活动→情怀抒发)。而本文又不同于一般的山水游记,它是采用的是在固定的空间(醉翁亭及其周围)里通过时间(朝暮)和季节(四季)的变换来写景抒怀,暗示了人物活动的经常性,表达了作者寄情山水、忘怀得失、与民同乐的思想情怀。我们将在3611高效课堂的模式下来展开这一篇课文的学习,使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氛围里去感受作者的情怀,揣摸本文的主旨。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文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的重点课文,也是中考的必考篇目。这是继《小石谭记》、《岳阳楼记》之后选入的第三篇写景抒怀的古代散文,它对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的提高、文言实虚词和积累、文言句式的剖析和进一步理解认识借景抒情写作方法有着重要作用。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积累“诸、壑、尤、蔚然、翼然、辄、寓、而、也”等文言词汇,背诵全文。

2、能力目标: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并尝试在写作中使用。

3、情感目标:通过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高雅人生的品位与志趣。

四、教学的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词汇,背诵全文。

(2)理解文章内容和主题。

2、教学难点: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思想,体会其中蕴涵的道理。

五、学情分析

我校八年级学生的语文水平属于中上等,文言文向来是大家较为头痛的东西,尤其是文言文的翻译和背诵是学生的老大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给学生比较更加精细化的翻译和背诵指导、更能激起学生兴趣的方法,才能保证这节课教学目标的如期完成。

六、教法与学法

基本教法与学法参照我们的3611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并根据不同课型灵活运用。在此基础上还有下面几点提示:

1、诵读法:文言文必须能过大量的朗读来完成课文的背诵与语感的培养。在具体的诵读过程中要以老师或录音范读为先、然后通过默读、齐读、小组比赛读、男女生比赛读等方式,使学生对文章烂熟于胸。

2、翻译方法指导:要在上每次的文言课文时都要反复强调“留、删、补、换、调、变”翻译六字诀,并使之熟练运用。我们要逐步培养学生素译(不借助翻译工具书来翻译)的习惯与能力。

古文翻译口诀(来缘于网络)

古文翻译,自有顺序,首览全篇,掌握大意;

先明主题,搜集信息,由段到句,从句到词,

全都理解,连贯一起,对待难句,则需心细,

照顾前文,联系后句,仔细斟酌,揣摩语气,

力求做到,合情合理,词句之间,联系紧密。

若有省略,补出本意,加上括号,表示增益。

人名地名,不必翻译,人身称谓,依照贯例,

吾余为我,尔汝为你。省略倒装,都有规律。

实词虚词,随文释义,敏化语感,因句而异。

译完之后,还须仔细,逐句对照,体会语气,

句子流畅,再行搁笔。

3、情景创设方法: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来为学生再现醉翁亭的美景,使之更加深刻的欣赏景物,体悟做者情怀。

七、教学流程

本节课将分为三个基本课时来展开学习

(一)第一课时:主要解决诵读的目标

1、导入新课(关键词互动导入法):

同学们,请问“醉”字都有哪些意思?(引导学生从身醉和心醉两方面来回答)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也喜欢醉,那么他老人家的醉又有哪些不同呢,下面我们就走入《醉翁亭记》来感受醉翁之醉。

2、作者和写作背景介绍(由学生收集资料完成,教师补充)

3、听读:学生听录音或教师范读,在听之前先由科代表把本文较为难读的字及其注音写地黑板上,听完之后,则由科代表带领大家把这些字再强化一遍。

4、学生齐读:齐读时提醒学生留意两个关键字“而”和“也”

(1)朗读时要注意21个“也”字,读起来语气不尽相同。

(2)朗读时还要注意25个“而”字,读时应分辨轻重。

5、对子互读和小组齐读

6、朗读展示:各组抽签展示,要注重展示前的提醒和展示后的小结,要全员参与,全体面向大家。

7、背诵比赛:可逐段开展。

(二)第二课时:主要解决翻译任务

1、学习或复习翻译课文的一般方法(留、删、补、换、调、变)和一般原则(信、达、雅),使每个学生殾能记住这九个字,并明确它们所表的基本意思。

2、利用各组黑板实行“文白对照式”翻译,学生在展示过程中,教师引导他们讲清楚每个部分的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基本文言积累和常识。

本文以“也”字结尾的判断句特别多,要使学生理解其意义和这种句式的一般翻译方法。

(三)第三课时:理解课文内容,明确文章主题

1、整体感知:

(1)本文的线索——乐,本文“以醉写乐”,“醉”是其表象,为景而醉,为人而醉,为情而醉;“乐”是其内心, 以乐贯穿全文,分别写了“山水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

(2)欣赏本文的美景:山水相映之美、朝暮变化之美、四季变幻之美。

(3)品读本文千古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

(4)明确本文主旨句:醉能同其乐。

(5)把握文章中心思想:文章极其生动地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并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2、段落解析

第一段作者利用空间的变幻的手法,移步换景,由远及近,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山水特写,可归纳为:群山环绕图 → 琅琊秀色图 →酿泉流水图 →溪亭展翅图。

(此段展示时,可以让学生采用绘画的方法来描绘心中的美景,也可以采用导游介绍醉翁亭的方法来进行)

第二段,利用时间推移,抓住朝暮及四季特点,描绘了对比鲜明的晦明变化图及四季风光图:“野芳发而幽香”春意盎然,“佳木秀而繁阴”暑气逼人,“风霜高洁”秋高气爽,“水落石出”一片寂然。

作者写山山水水,花草树木,都蕴涵着作者深深的情怀,因而作者感叹:“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这句话把景与情直接联系了起来。(一切景语皆情语)

第三段,主要描绘了山水游乐图,此图又分为四个场景片断(可以让学生自己找,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与概括能力):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此段展示时,可以采用表演的形式,极力来塑造醉翁的形象,要营造出欢乐无比的气氛。)

第四段:抓住本段的关键句,也是一个议论句:“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来揭示本文的主旨。分析了不同层次的乐,鸟乐是本能享受山水之乐。宾客的乐是随从太守而乐,境界不高。只有乐其乐——与民同乐才是最高层次的乐。进而点明太守不仅乐于山水。更重要的在于寄情山水,与民同乐这一文章主旨。也含蓄地表明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卒章显志”这是古人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

(此段展示可采用开放式思维:让学生谈谈那些令自己快乐的人、事、景以及快乐的原因)

八、作业设置:按基础题、发展题和提高题三类来设计。

6、醉翁亭记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课文在本单元所处的位置及单元教学目标

《醉翁亭记》是编排在语文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课文,是讲读课中的一篇。本教材从这一册开始,文言文采用集中编排方式(七年级是分布在各单元中的),这个单元课文还有借虚构的故事表现作者的社会理想的《桃花源记》,有表现作者伟大抱负的《岳阳楼记》,等等。

本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熟悉一定数量的常用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初步培养文言文的语感;让学生自主地学习,用探究的方式由表及里地理解文言文。

(二) 本课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

根据《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目标:背诵并翻译课文,掌握相关文言实词;

2、技能目标: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并尝试在写作中使用;

3、情感目标:通过理解作者那种情趣,引导学生正确确立自己的志趣追求。

课文的篇幅短小,语句读起来琅琅上口,一方面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一方面又可达到在多次诵读之后能基本了解课文大意,因而我把多形式诵读及当堂背诵定为教学重点;短文使用托物言志的写法,表述了作者的情趣,这对正在形成自己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的初二学生而言很有现实意义,因此我把如何理解短文的寓意定为教学难点。

二 教学对象分析

(一)学情分析:我班学生经过初一一年的学习,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步骤,而且经过以往的朗读训练,他们很容易感受到短文的独特之处,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习文言文的喜悦感与成就感,进而主动加入到背诵、解说、创作等学习活动中来。但由于本单元文言文首次采用集中编排方式,且所有的课文都有背诵要求,因此不断激发学习兴趣及成就感成为必要。

(二)相应对策:教师示范背诵,形成师生竞赛;通过互动板书设计,指导学生朗读,以读带动对课文的理解,养成良好的诵读文言文的习惯;用游戏法来进行背诵竞赛。

(三)学法指导:通过教学应使学生能当堂背诵短文,能运用已有的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进行自主的学习。为此我设计的学习活动有:

1、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

2、一对一互译课文;

3、设计板书表现课文,理解文章寓意。

三、教学方法的采用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提问法、练习法等教学方法,此外还利用多媒体展示辅助教学,利用游戏巩固背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诵读法:“三分诗七分读”,从教学过程来看,教学中将朗读教学贯彻到课堂始终,教师示范朗读,引导学生按要求听读,帮助学生深入体会课文情感意蕴,到交替运用轮读、个读、齐读和散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真正学会读书,欣赏、领悟短文的优美语言和意味,籍此落实教学目的。

提问法:为了在课堂教学中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提高对短文整体的把握能力,我设计了若干个问题在学生反复朗读中适时抛出,有利于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最后又通过互动设计板书表现出来。

练习法:控制论告诉我们,“要实现有效控制”就必须“要有反馈”,而且反馈越及时越好。因此我设计一些课堂练习,运用练习教学法及时反馈课堂教学效果。

多媒体及游戏的运用主要是起到一个激发学习兴趣的作用。

四、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在“课前三分钟”(每节课的前三分钟向学生推荐好文好诗好句)环节中送给同学们一句话——把你想到的事情写下来,按你写下的事情去做,把你做的事情再记下来——这实际是一句关于要确立目标、如何按目标坚持、做好后如何做反思的座右铭。并用投影板出,由此引出今天所要学的课文。

(二)示范背诵 教师背诵全文,学生按要求在书中画出难读的字词来,教师用语言激励学生,请学生给老师挑刺(教师故意读错某个词),欢迎学生与教师竞争,这样学生的注意力就集中在听读中,同时又能激起学生要当堂背下短文的兴趣与信心。

(三)学生朗读 朗读是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手段,应反复进行,要引导学生采用轮读、个读、听读、小组读等多形式朗读,以读带动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感到以读为乐,做到五分钟内至少读三次。

(四)学生背诵 学生在经过反复的听读与朗读之后已基本能做到粗知课文大意,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即时背诵,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引导以短文的内容。随后采用游戏接龙背诵,此环节可保持学生高涨的热情,便于短时记忆的发生与巩固。

(五)学生翻译 为了让学生积极参与和互相学习,我根据系统论'整体要素之和大于部分整体之和'的原理,采用两人小组讨论翻译的形式,要求学生一对一,一人读一人译,互相帮助指正,教师可做适时的指导与归纳总结。

7、醉翁亭记说课稿

醉翁亭记说课稿——根据《醉翁亭记》课文的内容所编,希望可以给您提供参考帮助!

一、说教材

(一)课文在本单元所处的位置及单元教学目标

《醉翁亭记》是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讲读课中的一篇。本教材从这一册开始,文言文采用集中编排方式。本单元所选课文多为古代游记或名胜记,都是历来传诵的感事抒怀、借景言情的名家名篇,如《小石潭记》、《岳阳楼记》等。《醉翁亭记》是欧阳修被贬滁州时的作品。作者因参与政治改革而被贬,但表现出了乐观旷达的情怀。他寄情山水,与民同乐又自得其乐,以自己的行动实践着儒家仁爱的社会理想,把对山水对民众的爱倾注到这篇酒后的记游文字中,如诗如画。

本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借助提示、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体会游记散文借景抒情的特点;学会品味诗文名句的思想感情,结合亲身体验加深理解。

(二) 本课设计思路及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的确立

“课标“规定文言文的教学内容和要求,重点要放在熟读和背诵上,在此基础上基本理解课文的内容。基于此,本文教学从让学生熟读课文起始,通过反复诵读,使学生对课文大意有个初步感知;然后,指导学生以四人小组和全班讨论的形式,疏通全文大意。背诵一定量的名篇,对学生是终生有益的,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内容和写法上,有很多值得研究或教读的东西,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读、背为本课教学的第一重点。同时,并不忽视引导学生对全文基本内容的理解,只不过处理上采用了较为简洁的思路而已——抓住一个“乐”字,体会作者所乐的内涵。应该说,学生能够理解了这个“乐”,也就基本上理解了全文内容。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积累文言词汇,背诵全文。

2. 技能目标: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并尝试在写作中使用;

3. 情感目标:通过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引导学生正确确立自己的志趣追求。

教学重点:(1) 积累文言词汇,背诵全文。(2)理解文章内容和主题。

教学难点: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并尝试在写作中使用。

教课类型:讲读课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二 、说教法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讨论探究法、读写结合法等教学方法,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学生的学习情绪直接影响学习效果。此外我还采用了通过以多媒体为教学手段的情景教学法,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利用图片巩固背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诵读法:“三分诗七分读”,从教学过程来看,教学中将朗读教学贯彻到课堂始终,教师示范朗读,引导学生按要求听读,帮助学生深入体会课文情感意蕴,到交替运用轮读、个读、齐读和散读等多种方式。注重在诵读中体会语感,把握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风格;籍此落实教学目的。

讨论探究法:教育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我结合对研究性学习理论和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认识,本堂课主要采用讨论式进行教学。讨论是必须问题为中心,在教师引导下进行师生和生生的对话、它旨在鼓励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学会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去辨析、去归纳,因此又是结合了问题探究法。在讨论探究中使学生互相启发,纠正偏颇,弥补缺漏;

读写结合法:注重读写结合,在熟读基础上,让学生发挥想像想象写作法对课文段落进行想象写作训练,不仅有助于加深对理解课文写景抒情手法的理解,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说学生

假设是常态教学下的普通班级

初二的学生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步骤,而且经过以往的朗读训练,他们很容易感受到短文的独特之处即“也”“而”的使用,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习文言文的喜悦感与成就感,进而主动加入到背诵、翻译、创作等学习活动中来。但由于本单元文言文首次采用集中编排方式,且所有的课文都有背诵要求,因此不断激发学习兴趣及成就感成为必要。另外,初二的学生正是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的关键期,引导学生正确确立自己的志趣追求同样至关重要,这也是课标中所说的在“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四、说学法:

主要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根据本文篇幅较短又是浅显的文言文的特点,课前预习和自学是必须的,自学指导的要求是利用工具书和注释疏通文意。在课堂上,通过诵读和讨论去推动学生思考,感受文章的内容,让学生自主进入文本,读出感受,发现问题,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探讨解决问题,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此外,还有朗读法、比较法、体验反思法等。

五、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本课时重点突破了教学目标一)

复习《滁洲西涧》导入,媒体展示醉翁亭自然风景画面,引出作者。

学生介绍“我所知道的欧阳修”,师补充文章背景。

(设计意图: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兴趣对学生学习有促进作用。”因此,在设计导语时,尽可能引起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以此导入课堂学习,既复习了要求背诵的古诗又激发学生对课文、人物的兴趣,调动学生思维。对作者的介绍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示范背诵,正音

教师背诵全文,学生按要求在书中画出难读的字词来,教师用语言激励学生,请学生给老师挑刺(教师故意读错某个词),欢迎学生与教师竞争,这样学生的注意力就集中在听读中,同时又能激起学生要当堂背下短文的兴趣与信心。

(三)整体感知,学生朗读

朗读是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手段,应反复进行,引导学生采用轮读、个读、听读、小组读等多形式朗读,以读带动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感到以读为乐,做到五分钟内至少读三次。在学生朗读时课件展示朗读小提示,帮助学生更好把握21个“也”和25个“而”字。因为这正是初中阶段应重点掌握的文言虚词,也是考试的重点。

(四)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1.合作学习。

二人合作,参考注解,疏通全文大意。没有注解的语句,凭借学过的文言常识解决或查阅工具书解决;解决不了的,画下来,待全班集体讨论解决。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利用书上注解和工具书独立学习,这也是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设立二人小组来讨论全文大意,是为了互相启发,并利于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 集体解难。

各小组提出在疏通文意中遇到的问题,集体讨论,教师适时点拨或给予解答。旨在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3.词语小结。(用多媒体课件归纳总结,并要求学生落实记在课本上,听写结合,加深学生印象,避免了课上热热闹闹,课下迷迷糊糊的情况。)

(五)再读课文、学生背诵

学生在经过反复的听读与朗读之后已基本能做到粗知课文大意,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即时背诵,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引导以短文的内容。此环节可保持学生高涨的热情,便于短时记忆的发生与巩固。

(六)布置作业:

1. 背诵课文

2. 将文中“若夫日出而林霏开……而乐亦无穷也”一段所写的“朝暮”、“四时”的景物特点用现代汉语加以具体描写,写成300字左右的短文 第二课时

设计意图:

新课标中指出: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大多数的阅读文章都包含着浓厚的感情色彩,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语文教育应该注重教学过程对学生的熏陶感染。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努力引导学生体验文本中蕴藏着的感情,在体验中拓展自己的视野,提出自己的看法,说出自己的感受。

一、背诵课文,检测词义

(设计意图:巩固旧知,既检测了学生词语的掌握情况又完成了“评价手册”上的练习)

二、合作探究、研讨课文

(设计意图:文言文的学习一定要落实到实处,本说课设计针对的是常态教学下的普通班级,这又是一篇极好的的散文,是学生模仿写作的范文。因此采用逐段学习的方式具体落实,进而帮助学生水到渠成的理解文章的主题和写法。当然四段并非平均着墨,重点放在第二节的讲解,这有利于教学难点的突破。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倡导问题教学法,认为这种方法可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有利于学生迁移能力的形成,有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培养。因此,我在各段学习中向学生出示了具体的问题,引导学生独立地深入地探究文本。)

我想突出的是本环节有这样几个亮点设计:

1. 每段均配有相应的精美图片,较好的创设了情境,再现了文中的人、事、景,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视觉感官,促进对课文内容的记忆,加速背诵突破教学重点。

2. 对文中成语的理解和归纳落实的较实,成语往往就是来源于古诗文,这样的归纳整理更便于学生对成语的积累,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更为写作水平的提高达下了基础。

3. 让学生分别说出描写四季景色的诗句,这既能加深对课文中景物描写的理解,同时也是对学生知识面的拓展,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4. 当堂交流练笔培养了学生写作和表达能力。在朗读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学生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并学以致用尝试片段写作,再在课堂中大声的朗读,不仅较好的将读写说的能力的培养结合在了一起,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和表达欲望,增强了自信心。

教学难点:“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并尝试在写作中使用”得到了突破。

三、把握主旨、小结全文

理解文章主题,紧扣一“乐”字。这是教学目标二也是教学重点之一,为了突破这一目标我设计了两个问题:

1. 作者到底在“乐”些什么?找出有关语句说说理解。

2. 本文的醉翁之意在何处?

再通过板书加以归纳明确,体现了从文本中来到文本中去的思想。

对联是初二的一个重要知识点,也是近几年中考出现的较多的语言运用题。因此我设计了“根据《醉翁亭记》的内容,完成下列对联。

欧阳修与百姓同乐——范仲淹先天下而忧

岳阳楼上范仲淹作文寄情——醉翁亭中欧阳修饮酒寓意“

这一环节不仅复习了对联这一知识点,还将本课和《岳阳楼记》做了比较阅读,使得本单元的学习成为了一个整体。

四、拓展延伸、体验反思

封建社会,很多文人骚客面对自己的生活和遭遇,面对社会现实,或愤世嫉俗,退隐江湖,超然世外;或“在其位,谋其政;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或进退皆忧,以天下为己任。比如欧阳修,因支持范仲淹革新政治,屡遭嫉恨,被贬滁州,却能够寄情山水,与民同乐;范仲淹,忧时伤世,倡导“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对以上几种人生态度你有何评价?你更欣赏哪种人生态度?欧阳修、范仲淹的生活态度对你有什么启发?

(设计意图:新课标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并且强调联系生活,有自己的情感体验。故设置这一环节,使学生通过对问题的讨论,甚至是辩论,进一步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初步确立正确的价值观。)

五、布置作业

1.默写课文

2.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三(区分词和散文的不同写法,有一点自己的体会)

3.比较《醉翁亭记》《岳阳楼记》两篇古文在思想内容上的异同(学有余力的同学完成)

资料链接

《醉翁亭记》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作者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江西永丰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四岁丧父,家境贫寒,母以荻杆画地教读。24岁考取进士,先后在地方和朝廷任职,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副宰相)。早年支持范仲淹,要求在政治上有所改革。他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所作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

8、醉翁亭记说课稿二

一、说教材

(一)课文在中考复习所处的位置及复习目标

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是中国古代散文的优秀之作,在创作背景上是作者因倡导革新不成而被贬降职后的发愤之作,是作者虽遭贬谪却仍存济世安民之心的主题的散文名篇。《醉翁亭记》这篇文章是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名篇,也是中考复习的重点篇目。复习《醉翁亭记》,意图指导学生着重领会欧阳修山水游记的借景抒怀,与民同乐的思想。

所以我确定了如下的复习目标:

1、 掌握文学常识,理解并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重点句的默写、翻译和理解。

2、 背诵课文、理解文章的主题,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游记散文借景抒情的特点

3、拓展迁移,比较、联系实际。与同类文章进行比较阅读,让学生学习虽遭贬谪但随遇而安的旷达情怀。

(二) 本课设计思路及重点难点的确立

本说课设计针对的是常态教学下的普通班级,为了发避免复习课死气沉沉的现象,防止学生的厌学心理,提高复习的效果。本堂课主要采用小组竞赛的方式进行,碰到疑难,以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解决。重点实词、重点语句的翻译和理解,采用必答题的形式,学生以开火车的方式轮流进行,这样设计的目的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把文言文的复习落到实处,避免花架子。对于文章主要内容、主题的把握、写作手法的运用,采取学生分组互相提问的形式进行,学生设计的问题,老师事先提出要求:

1用原文语句回答的题两道。(这里重点是对文章名句的积累与运用)

2围绕文章主要内容及主题理解的问题2道

3拓展迁移、比较、联系实际的题1道。(这里主要是有利于学生迁移能力的形成,有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培养。以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所以本节复习课的重难点确立为:

重点为:掌握文学常识,理解并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重点句的默写、翻译和理解。

理解文章的主题,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与同类文章进行比较阅读,体会游记散文借景抒情的特点。

二 、说教法

本课主要在学生自主复习的基础上,采用小组竞赛的形式展开,结合小组讨论探究等教学方法。这样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把文言文的复习落到实处,避免花架子。教师适时进行点拨及补充。最后再辅以一套紧扣中考试题走向的练习题。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

三、说学生

初三学生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步骤,但是系统复习还需要教师归纳整理、比较探究,学生才能有章可循。另外,初三学生正是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的关键期,引导学生正确确立自己的志趣追求同样至关重要,这也是课标中所说的在“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四、说学法:

学生主要采取小组之间的竞赛进行,辅以“自主、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还有比较法,对于相同文体进行类比归纳。

五、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说过:“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句话启示我们学习知识不仅要复习,而且关键是在复习中要有新的体会或发现,今天我们就一同来复习《醉翁亭记》这篇课文,也希望每个同学在这一堂复习课上能够有不同于学习时的新的体会或发现。前一段时间我们已经复习了《桃花源记》《小石潭记》这两篇文言文,同学们也一定积累了一些复习文言文的要领,那么下面哪些同学来说一说对于一篇文言文我们在复习时要抓住哪些要点呢?

(点名回答)这个环节的设计是为了引导学生关注本节课的学习目的,这样使学生在学习这节课时的目的更加明确。我由孔子的一句话导入本节课的复习,一方面让学生联系了以前的知识,同时也让学生区分了复习课与新授课的目标。

(二) 出示复习目标。

1掌握文学常识,理解并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重点句的默写、翻译和理解。

2背诵课文、理解文章的主题,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游记散文借景抒情的特点

3拓展迁移,比较、联系实际。与同类文章进行比较阅读,让学生学习虽遭贬谪但随遇而安的旷达情怀。

(二)复习文本,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第一组:作者生平简介,文体常识、写作背景。

第二组:第一自然段的重点实词、语句的翻译、主要内容的讲解。

第三组:第二、三自然段的重点实词、语句的翻译、主要内容的讲解。

第四组:第四自然段的重点实词、语句的翻译、主要内容的讲解。主题思想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取小组竞赛的方式进行。这一轮为必答题。答对者不扣分,答错者扣五分。学生分组抽签后上黑板交流15分钟)

(三)深入研读文本

学生结合以前的学习情况,自主出题,然后学生在组内汇总,每组出三道题。要求为:

1用原文语句回答的题1道。(这里重点是对文章名句的积累与运用)

2围绕文章主要内容及主题理解的问题1道

3拓展迁移、比较、联系实际的题1道。(这里主要是有利于学生迁移能力的形成,有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培养。以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学生自主复习时自己按要求出三道题,然后学生课上在组内汇总。选出三道题全班交流。2分,交流时以抢答题的形式进行,每答对一道题加5分。答错者不扣分。10分钟,师这里可以适当的补充习题。)

(四)拓展延伸:进行比较阅读

我们学过的古诗文中,有不少通过写景抒情来含蓄地表达作者政治上的失意和力图排解郁闷的情感的文章。请你回顾一下都有哪些?我们就来比较《小石潭记》《岳阳楼记记》《醉翁亭记》的异同。

①《小石潭记》中景物描写融合了作者的身世遭遇,寓情于景,托物言志,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风物,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的心情

②《岳阳楼记》题为“岳阳楼记”,自然要用相当多的篇幅描写岳阳楼的景色,但写景本身并不是目的,作者的真正意图是借题发挥,谈人生抱负,并以此规劝、勉励友人。写 “迁客骚人”登楼时一悲一喜的情怀,情景交融,为后文张本,引出议论,阐述作者抱负。

③ 《醉翁亭记》中记叙、写景、抒情相结合,景中处处有情,突出了主旨——太守“寄情山水,与民同乐”。

(学生在小组内自主讨论探究3分,然后全班交流5,这里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三篇文章的比较,掌握写景散文的写作特点,而且通过不同文人面临被贬的遭遇不同的情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五)课堂小结

(由作品体现的忧国忧民思想,乐观豁达的胸襟作总结,然后由名人的相关名言作总结,激发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同学们,欧阳修因支持范仲淹革新政治,屡遭嫉恨,被贬滁州,却能够寄情山水,与民同乐。范仲淹忧时伤世,倡导“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真是值得我们后人钦佩。最后老师送同学们几句名言:

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到达彼岸。

——马克思

生命的意义在于付出,在于给予,而不是在于接受,也不是在于争取。

——巴金

人只有献身社会,才能找出那实际上是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

——爱因斯坦

(六)课堂测试 (测试的内容为2007年吉林省中考试题。目的是紧扣中考试题走向,让学生熟悉中考题型,而且试题由浅入深,达到分层检测的目的。5分钟)

1本文作者欧阳修是( )代的文学家。(1)

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1)

(1)泻出于两峰之间( ) (2)游人去而禽鸟乐( )

3欧阳修寄情山水,诗酒山林,除享受山水之乐外,还具有怎样的深意?(2)

4“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描写的是滁人出游的场面。通过这个场面,你能感受到什么?

5欧阳修尽管被贬滁州,仍能有所作为。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七)作业

①大家已学过不少描写景物的古代诗文,试着把其中描写山水的名句摘录下来,并选一两则加以赏析。提示:如《桃花源记》中“桃源之美”,《三峡》中的山美、水美,《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湖心亭看雪》《游山西村》《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

(作业的布置主要是进一步促进学生的积累,提高学生的赏析能力。)

(八)板书设计:

醉翁亭记

欧阳修

与民同乐

(简明扼要的展示出文章的主题。)

9、《始得西山宴游记》《醉翁亭记》教案及练习

《始得西山宴游记》《醉翁亭记》

二. 重点、难点:

1. 学习两课出现的语法现象。

2. 体会山水游记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艺术特色。

【教学步骤】:

一.文体介绍

“山水游记”,是散文的一种。它多以轻快的笔调、生动的描写记述山水景物、风景名胜等,并通过景物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讲解新课

《始得西山宴游记》

1. 解题

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县)人,世称河东先生。自幼聪慧好学,21岁中进士第,后与韩愈、刘禹锡同事。永贞元年,柳宗元积极参加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革新活动,罢“宫市”,免杂税,反对宦官专权和藩镇割据。后来革新集团失败,叔文被杀,其成员遭到迫害,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在永州长达10年,后又被贬为永州刺史。在柳州任职时,他主持开挖水井,兴办学校,废除奴婢制度,深受当地民众爱戴。病逝于柳州住所,世称柳柳州。

柳宗元在政治上是失意者,但在文学创作上却成就卓著,表现在寓言、传说、山水游记等散文方面,他与韩愈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并称“韩柳”。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对后世游记散文的发展有重大影响,他写的游记不仅文笔简洁,描摹生动真切,富有诗情画意,而且处处渗透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寄托着对生活遭际的感慨和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始得西山宴游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的第一篇,作者寄情山水,写偶识西山的欣喜,写西山形势的高峻,写宴饮之乐,写与自然的融合,表露自己的傲世情怀。

2. 生字:

僇人 惴栗 施施而行 斫榛莽 焚茅茷 箕踞而遨 衽席

岈然 垤 攒蹙 萦青缭白 培塿 引觞满酌 冥合

3. 文章结构

全文共两段,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概括介绍自己被贬永州之后游览山水的情况。

第二部分(第二段)详细描写游西山的经过和登临西山的感受。

4. 分析

(1)作者为什么说“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作者在文章开头即写明自己不幸的遭遇和贬谪南荒后“恒惴栗”郁闷痛苦不堪的心情。所以游奇山异水是借以忘忧。但他几乎走遍了永州的奇山异水,却没有给他带来特殊的感受。可是当作者登上西山,“数州之壤”尽收眼底,顿觉西山是任何地方都无法相比的,西山的卓尔不群是何其熟悉,渐渐地作者不知不觉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欣喜之情溢于言表,“引觞满酌”,沉醉于自然之美中,“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深切体会到天人合一的至理。因此作者认为西山之游才是真正游览山水的开始,以往的游览算不上真正的游览。文题“始得”恰好点明此游之意义,并以“始”与“未始”结构全文。

(2)文章中心内容是记叙西山之游,作者为何开篇从他处着墨?

本文中心内容是记叙西山之游,但作者开篇却从他处着墨,先写以前永州异山秀水的游览,以此作为铺垫,来比照映衬西山之游不同于以往。以往所见的幽泉怪石没有给作者带来精神的愉悦与解脱,虽然畅游酒醉,却不能把自己的全身心投入大自然中,因此“觉而起,起而归”,心中的烦闷依然无法排遣。而西山之游却不同,作者首先是被那高悬下望的景象所震惊,所有的景物都聚集在视野之内,浮云萦绕群山,与天空连成一体,此时作者才真正感受到与自然同呼吸,与天地同游的快慰。从高峻的西山中作者感受到卓尔不群的人格之美,“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作者终于找到了自己的知音,他仿佛与西山心心相印,自己志高品峻的情操恰恰在西山那高峻峭拔之貌中得以体现。作者在这物我交融之中得到了解脱与审美享受,以至醉不思归。

(3)作者借西山之游,抒发了自己怎样的人生感受?

文章开始写以往游览“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觉而起,起而归”,记叙之中流露出被贬失意抑郁不平的心态。而后文写游西山则表现出偶识西山之喜,沉醉之乐,借西山的高峻气势,表现自己高洁的人格,所记游山水景物无不融入自己的感情,表露自己的傲世情怀。

(4)文中两次写满酌而醉,有何作用?

第一次出现是往日游览时,作者“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这短促紧凑的语句反映了作者单调乏味的生活及苦闷抑郁的内心感受。虽然他想在游览山水中得以解脱,但酒醉之后仍一切如故,心中的压抑烦闷并未减少。而西山之游却使作者感到从未有过的快慰,他要“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只是美酒醉人,更是这高峻峭拔的西山使其感受到物我相融,醉而忘归,心中的欢喜愉悦不言而喻。前后对比更突出西山之游给作者带来的独特感受。

(5)作者怎样用比照映衬来写西山之景?

作者对西山之景的描摹,不直接写眼中西山,而从多角度写登西山所见所感,采用比照映衬手法突出其高峻峭拔之貌。如先写“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再写登上西山始感高险难测,云天相连。由“凡数州之土壤,皆在席之下”衬其高。高悬下望所见之山,好像土堆洞口,千里之外的景物尤如近在咫尺亦衬其高,青云萦绕,云天相连浑然一体更衬其高。由此写出“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的感受。我们自然如身临其境,仿佛和作者一同饱览这高峻西山,发出相同的感慨。在这比照映衬之下,西山之景更显其美,西山之游更觉其异,作者卓尔不群之人格才更具感染力。

5. 语法小结

1)掌握出现的一词多义现象

2)掌握古今异义

古义

今义

未始

未曾

未尝,未必

然后

这以后

连词,表示某种动作或情况之后接着另一种动作或情况

于是

从此

表示后一事紧接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的

代词“这”

判断动词“是”

3)注意通假字

僇人:通“戮”,这里是遭到贬谪的意思

梦亦同趣:通“趋”,去向,奔往

4)注意词类活用

名词作状语 日与其徒上高山:每天 箕踞而遨:像簸箕那样

形容词作动词 始指异之:认为……奇异 穷回溪:穷尽

形容词作名词 萦青缭白:青山白云

5)特殊句式

定语后置句 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

状语后置句 皆我有也

《醉翁亭记》

1. 作者介绍

欧阳修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他四岁丧父,家境贫困,母亲用荻秆画地教他识字读书。官至参知政事(副宰相)。欧阳修关心人民疾苦,中年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范被罢官,他不顾个人利害,愤然上书斥责有关的权臣,因此也遭到贬谪。《醉翁亭记》就是他被贬到滁州(今安徽滁县)当太守时写的。 欧阳修在历史上以奖掖后进著称。他大力扶植、提拔有才之士,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询、苏轼、苏辙、曾巩,还有王安石等人都出自他门下,得到过他的栽培。

2. 生字

滁 酿泉 林壑 琅琊 翼然 辄 林霏 岩穴 暝 晦明

朝暮 伛偻 冽 山肴野蔌 酣 弈 觥筹 颓然 阴翳

3. 文章结构内容的分析:

全文共四段

第一段可分为2个层次。

第一层:介绍醉翁亭的位置

这段由远而近,从面到点写出醉翁亭的位置环境。先写滁州四面环山,再写西南诸峰中的琅琊山,接着写琅琊山中的酿泉,最后写建在酿泉边上的醉翁亭。

第二层:介绍醉翁亭得名的缘由

本层突出一个“醉”字,点出一个“乐”字。由“醉翁之意不在酒”,引出“山水之乐”,进而引出下文第二段介绍山间朝暮和四时的妙景。

本段描写山间四时朝暮之景,采用先分别描写,后总收说明的方式。分写,从早到晚,“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总收,“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描写四时之景,也采用这种方式。分写,由春到冬,“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总收,“山间之四时也”。

第三段太守与宾客宴游同乐,可分为3个层次

第一层:写滁人游山之乐。

第二层:写太守设宴,众宾宴饮之乐。

第三层:写太守宴醉之乐。

上段写观赏四时不同之景“乐亦无穷”,是太守之乐的一个原因。这段写太守见到滁人游山赏景,来来往往,欢歌笑语,眼前是一幅百姓欢悦和乐的图景,而此乃太守之乐的另一因。与民同乐正是太守政绩的体现,也反衬出他被贬得不公。

第四段写夕阳西下,滁人、宾客、太守尽兴而归。

这段尤其需要注意的是:篇末点出了文中主人公太守即文章作者本人,至此,读者可知本文并非泛写山水,虚拟故事,而是欧阳修谪居滁州的生活、思想的写照。

4. 主题:

这篇文章抒写了作者的什么思想情怀?本文抒写了作者“与民共乐”的政治理想和赏景自适的旷达情怀。

5. 语法小结

1) 掌握出现的一词多义现象

4)注意词类活用

名词作动词 名之者谁?:命名。

5)特殊句式

状语后置句 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醒能述以文者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45分钟)

[基础知识训练]

1. ①《论语》十则中,表达只要虚心求教,到处都有老师这一意思的名言是:

② 《相见欢》中用巧妙的比喻形容“愁”的语句是:

③ 苏轼在《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中道尽千载离人之心的千古名句是:

④ 只读书而不动脑筋不行,只是一味空想而不去读书也不行,关于这种说法,孔子曾有过精辟的论述,就是:

⑤《赤壁》中写诗人“折戟”后产生感慨的句子是 :

⑥《山坡羊-潼关怀古》中大胆揭示历史真相,表达对劳动人民深切同情的警句是

2. 找出词语中的别字并改正。(3分)

①不记其数______改______

②不屑置辨______改______

③坚苦卓绝______改______

3. 下列句中关联词语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一个人只有热爱自己的事业,才能热爱生活。

B. 要参观这个工厂,即使大致看一下,也要花上几个小时。

C. 既然懂得了时间的可贵,那么就从今天开始不浪费一分一秒。

D. 我们向沙漠进军,不仅保护了农田,开辟了绿洲,同时对交通线也起了防护作用。

[现代文阅读]

父 亲

一个老者蹲在阳光里,从清早开始,他在这儿蹲了整半天了。

此刻,他正清点他半天的收获,一张张皱巴巴的票子在他的膝盖上展平,然后,小心翼翼地叠好。他是来卖油果儿的。自从儿子娶了那个女人回来,在家里他日益显得碍手碍脚了。然而,他总得谋一个生计。于是,他想出个主意,每天到对门店里揽一篮儿油果,拿到这儿来卖。行人如潮,谁也不去注意他。

一天,她背了画夹子偶尔经过这儿,目光一下子被他吸引住了。她胸前别着枚好看的校徽。这些日子,她正为毕业作品犯愁。

她走向他,像株小白杨。小白杨轻轻叫了一下:“老人家,我给您画张像,好吗?”

画像?他瞪起眼,脸绷得紧紧的。继而,他抬起头,眯着眼睛打量了她一会儿,嘴角狡黠地咧了一下:“好吧。不过,这些油果儿你全买了。”

“嗯。”她应着。

“五毛一个,十个,拿五块吧!”他转而一想,忽然想“敲”她几个。她踌躇了一会儿,掏出钱递过去。他犹豫了片刻,将五块钱捏在手里。

他往阳光里挪了挪,背靠着一截老树。她打开画夹子,用恬静、温柔的眼睛注视他。他让她看得浑身不自在,避开她的目光,朝远处看去。远处,有些迷蒙,一位年轻的父亲牵着他的儿子,一路上蹦过来,那顶小花帽真漂亮。他叹了口气,眼底闪过一丝温情。然而,温情一瞬间便过去了。

她合上画夹子,将十个油果儿留给老人,要了他的地址和姓名,像一朵云飘走了。两个月后,他收到她寄来的信,信中还有一张市美术馆画展的参观券。

展览厅里,许多人围着一幅画,他也好奇地挤了进去。画面上一个苍老、寂寞的老人,蹲在一株老树下,老人的目光阴沉而悲哀,一缕阳光留恋地停在他的脸上,他的眼里透出一丝慈祥与温情。他和他对视着。他猛然间发现这个老人正是自己,他的脸陡然羞得绯红。半天,他将目光游移出这幅画,在一张小纸片上,吃力地读到那两个字:“父亲。”

父亲,这熟悉而遥远的名字。有那么好几次,他的儿子、儿媳带着冬冬经过他这个卖油果儿的老头的身边,竟离得远远的,像躲瘟神。他痛苦地哽咽起来,浑浊的老泪_____________________

好些日子过去了,美术馆前,有个老者总蹲在那儿,手里捏了把皱巴巴的票子,说是要给女儿的。

4. 第②节中画线的“那个女人”改为“媳妇”好不好?为什么?

5. 第⑦节中描写人物时用了哪些描写方法?举例。

6. 在第(12)节的横线上,用比喻的修辞写完句子。

7. 怎样理解第(12)节中的“父亲,这熟悉而遥远的名字”?

8. 为什么画面上父亲的目光“阴沉而悲哀”又透出“一丝慈祥与温情”?

兰 草

小时候,常常遇到一些女孩用“兰”字作名,干吗要用“兰”字作名呢?我产生了好奇心,去问父亲。父亲说,兰是一种草,开的花特香,兰草貌似柔弱,但生命力极强,逗人喜爱,因此人们爱用“兰”为女孩子命名,希望她们像兰草一样娴淑温柔,美貌端庄,健康成长。父亲的话我似懂非懂,但产生了想见兰草的愿望。但家乡没有兰草,后来,我上了初中、高中、来到县城,那里也没有兰草。

去年九月中旬,我们奉命来到了扒口行洪的小河口镇灾区救灾。行洪区的高处已经露出水面。少数回归的群众,已在残堤上搭起了临时灾棚,等候着重建家园。为了迎接行洪区中小学生归校,我们急于了解学校的受灾情况。这是一所我十分熟悉的学校:雄伟的教学大楼,整齐的教师宿舍。特别是校园美化,全市有名。四季花香,长年青翠,满园秀色。而现在展现在我们面前的这所学校,除伤痕累累的教学大楼依然倔强地挺立着,整座校园覆盖在厚厚的淤泥中。露出泥面的柏树、广玉兰、女贞树等,浑身泥土,成了朽木枯枝;至于那些名花们,早已杳无踪迹。一片泥沼,满目荒凉,看不到生命的迹象。我心里感到沉甸甸的。

就在我诅咒洪水的肆虐时,我眼前一亮,忽然发现远处的淤泥堆上,像是谁散落了十分鲜嫩的四季葱苗。远远望去,它们婀娜娇艳,翠润如玉。在这百里泥沼中不可能有四季葱苗!我不顾一切,从没膝深的淤泥中蹚了过去,走近一看,其中竟还有两朵三朵白色的小花。凑上去,一缕淡淡的清香,(qìn)人心脾!我大声叫喊起来:这里有抗御洪水的英雄!同行的校长告诉我们,这堆淤泥下是一圈兰草。淹水前这些兰草叶长不过5寸。竟意想不到,它会在两个多月的滔滔洪水底下,不断地从与日俱增的淤泥中挣出身子,突破了半米多深的淤泥封锁。在洪水退后,群芳寥落,校园一片死寂。独有这兰草、兰花,带着与洪水顽强拼搏后的疲劳与倦色,虽然减少了一些浓绿与浓香,却显得更鲜、更嫩,更加亮丽。我对这具有超强生命力的兰草,不禁肃然起敬。在温柔舒适的花园中,兰草恪守名分,娴静恬淡,默默奉献,丰富人间香与美,从不张扬;在荒山僻谷中,兰草仍然生机勃勃,奋发向上,散发出缕缕清香,不为沦落深山而自弃;在沧海横流,洪水滔天的绝境中,兰草威武不屈,奋斗不止,争得了自己的生存,获得了发展的先机。

我抬起头来,远远望见守候在残堤上的父老乡亲们,心潮起伏,思绪难平。在父老乡亲的身上,我看到了兰草的秉性;在兰草的身上,我看到了父老乡亲的希望。

9. 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① ____ (qìn)人心脾 ②没( )膝深

10. 这篇文章写兰草,着力表现了兰草_ _ _ _ 的特性。

11. 文中有两个短语表达了作者在不同时期对兰草的思想感情,这两个短语是:__ __(小时候);__ __(救灾时见了兰草)。

12. 作为一篇散文,本文在构思上有许多独到之处。请你就本文的构思方面设计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然后作出简要回答或分析。

13. 文章结尾说:“在父老乡亲的身上,我看到了兰草的秉性;在兰草的身上,我看到了父老乡亲的希望。”

① 这句话对全文内容的表达起什么作用?

② 你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文言文阅读]

《醉翁亭记》选读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14. 这段选文的作者是( ),字( ),号( ),晚年又号六一居士。

15. 解释下列句子中词语的意思。

① 环滁皆山也 环:

② 泻于两峰之间者 于:

③ 有亭翼然临于泉水者 翼然:

④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于酒也 寓:

16. 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 故自号曰醉翁。

② 醉翁之意不在酒也,在乎山水之间也。

17. 概括选文的大意。

18. 选文中 能总领醉翁亭的山水环境描写的一句是:( )。

19. “醉翁之意不在酒”现在通常用来表示什么意思?

20. 在我国古代诗人中,喜好饮酒的诗人有很多。请在下面写其中的一位,并写出一句这个诗人写的诗句。

诗人是:( ),诗句有( )。

【试题答案】

1.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2. 记 计 辨 辩 坚 艰

3. A

4. 不好。感情色彩不同。“那个女人”中包含了“怨恨”“讨厌”的感情,而“媳妇”有喜欢之情。

5. 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

6. 像虫一样爬出眼眶。

7. “熟悉”是因为他有儿子、儿媳,是一位父亲。“遥远”是因为儿子、儿媳对他不孝,远远地躲开他。

8. 儿子、儿媳的不孝,生活的艰难,使他的目光中充满“阴沉”和“悲哀”;每当他看到年轻父亲牵着儿子时,总会牵动他内心深处的“温情”和曾作为父亲的“慈祥”;但这“温情”和“慈祥”只是瞬间便逝的,因为现实中父亲的角色已离他十分遥远了,所以这“慈祥”“温情”只是“一丝”而已。

9. ①沁 ②mò

10. 生命力极强(或具有超强生命力)

11. 想见兰草,肃然起敬

12. 问题必须是构思方面的,如:本文为什么以一些女孩用“兰”字取名来开头?

13 ①揭示(表现、突出等)主旨(中心、主题等)。

②含义理解要点为:两者同样具有超强的生命力,或顽强的拼搏精神;战胜灾害(困难),重建家园(美好生活)。

14. 欧阳修,永叔,醉翁。

15. ①环:环绕,围绕。 ②翼然:像鸟张开翅膀的样子。 ③于:从。 ④寓:寄托。

16. ① 所以给自己起了个号叫醉翁。

② 醉翁的心意不在酒上,而在秀丽的山水之间。

17. 写醉翁亭的位置和命名缘由。

18. 环滁皆山也。

19. 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

20. 主观题。没有唯一答案。

举例: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