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学案一等奖

《《赤壁》学案一等奖》属于教学设计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赤壁》学案一等奖

1、《赤壁》学案一等奖

25、《诗词曲五首》学案

教师寄语:徜徉于诗的海洋,感悟诗的意境。

学习目标

1.学习并了解诗、词、曲等诗歌的体裁特点。

2.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培养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课前准备

1、熟悉这五首诗词曲的作者

2、熟读背诵这五首诗词曲。

重难点

1.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2.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的特点。

学习过程

一、基础知识

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作者﹏﹏﹏﹏,字﹏﹏﹏﹏,﹏﹏﹏﹏

诗人。

2.《赤壁》作者﹏﹏﹏﹏,字﹏﹏﹏﹏,﹏﹏﹏﹏朝诗人,他与李商隐被称为“﹏﹏﹏﹏”。

3.《过零丁洋》作者﹏﹏﹏﹏,号﹏﹏﹏﹏,﹏﹏﹏﹏朝)文学家。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首联交代了什么?“凄凉地”和“弃置身”表露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2.颔联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描写了怎样的现状?体会作者此时此刻的心情。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赤壁》

1.诗人对历史的评价因何而发?

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有什么含义?

3.“二乔”在诗歌中指代什么?这样写有什么意义?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过零丁洋》

1.首联回顾了诗人怎样的经历?

2.颔联“风飘絮”“雨打萍”比喻什么?

3.颈联两个“惶恐”,两个“零丁”各有什么含义?

4.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明了诗人怎样的气节?

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水调歌头》

1.词前小序的作用是什么?

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有什么含义?

3.词中哪两句是由出尘之想转向入世情怀的过渡?

4、这首词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山坡羊 潼关怀古》

1.“如聚”“如怒”描写了怎样的形象?

2.“望西都,意踌躇”描写了怎样的情景。

3.怎样理解“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4.为什么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5.这首曲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三、精读课文,局部研讨

1.《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2.《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颈联“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有什么含义?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境界?

四、拓展延伸

诗歌是最高的语言艺术。诗歌常常用最精练的语言来展示世界的万千气象,形象而含蓄地抒发复杂的思想感情。本课我们要来学习的五首诗词曲都是名家作品,这些作品通过精练的语言都表达乐怎样的内涵呢?

五、达标测试

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蕴含哲理,表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诗句是: 。

2.《赤壁》中以二乔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的重大影响的诗句是:

3.《过零丁洋》中最能体现文天祥崇高民族气节的两句话是:

4.《山坡羊 潼关怀古》中作者对以往历史所作的概括与评价的诗句是: 。

5.《水调歌头》中表达了与亲人共赏人间美景的愿望的诗句是: 。

6.《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作者____,字____,____人,__代诗人。“歌一曲”指的是____的《 》。《赤壁》作者____,__代诗人。《过零丁洋》选自《 》,作者____,字____,又字____,自号____,___,____人,____(朝代)诗人。《水调歌头》作者____,字____,自号____,______人,__代文学家, “水调歌头”四字,是____。《山坡羊潼关怀古》作者____,字____,号____,____人,__代散曲作家。“山坡羊”是____。

7.读诗句,完成后面的题目

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

苏 轼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⑴从诗文的描写来看作者身处什么环境?

⑵作者当时正做太守,从诗中可以看出作者一种什么样的性格?

六、课后小记

2、诗词曲五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赤壁》《过零丁洋》《山坡羊潼关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学案

25、《诗词曲五首》学案

教师寄语:徜徉于诗的海洋,感悟诗的意境。

学习目标

1.学习并了解诗、词、曲等诗歌的体裁特点。

2.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培养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课前准备

1、熟悉这五首诗词曲的作者

2、熟读背诵这五首诗词曲。

重难点

1.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2.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的特点。

学习过程

一、基础知识

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作者﹏﹏﹏﹏,字﹏﹏﹏﹏,﹏﹏﹏﹏

诗人。

2.《赤壁》作者﹏﹏﹏﹏,字﹏﹏﹏﹏,﹏﹏﹏﹏朝诗人,他与李商隐被称为“﹏﹏﹏﹏”。

3.《过零丁洋》作者﹏﹏﹏﹏,号﹏﹏﹏﹏,﹏﹏﹏﹏朝)文学家。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首联交代了什么?“凄凉地”和“弃置身”表露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2.颔联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描写了怎样的现状?体会作者此时此刻的心情。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赤壁》

1.诗人对历史的评价因何而发?

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有什么含义?

3.“二乔”在诗歌中指代什么?这样写有什么意义?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过零丁洋》

1.首联回顾了诗人怎样的经历?

2.颔联“风飘絮”“雨打萍”比喻什么?

3.颈联两个“惶恐”,两个“零丁”各有什么含义?

4.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明了诗人怎样的气节?

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水调歌头》

1.词前小序的作用是什么?

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有什么含义?

3.词中哪两句是由出尘之想转向入世情怀的过渡?

4、这首词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山坡羊 潼关怀古》

1.“如聚”“如怒”描写了怎样的形象?

2.“望西都,意踌躇”描写了怎样的情景。

3.怎样理解“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4.为什么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5.这首曲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三、精读课文,局部研讨

1.《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2.《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颈联“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有什么含义?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境界?

四、拓展延伸

诗歌是最高的语言艺术。诗歌常常用最精练的语言来展示世界的万千气象,形象而含蓄地抒发复杂的思想感情。本课我们要来学习的五首诗词曲都是名家作品,这些作品通过精练的语言都表达乐怎样的内涵呢?

五、达标测试

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蕴含哲理,表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诗句是: 。

2.《赤壁》中以二乔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的重大影响的诗句是:

3.《过零丁洋》中最能体现文天祥崇高民族气节的两句话是:

4.《山坡羊 潼关怀古》中作者对以往历史所作的概括与评价的诗句是: 。

5.《水调歌头》中表达了与亲人共赏人间美景的愿望的诗句是: 。

6.《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作者____,字____,____人,__代诗人。“歌一曲”指的是____的《 》。《赤壁》作者____,__代诗人。《过零丁洋》选自《 》,作者____,字____,又字____,自号____,___,____人,____(朝代)诗人。《水调歌头》作者____,字____,自号____,______人,__代文学家, “水调歌头”四字,是____。《山坡羊潼关怀古》作者____,字____,号____,____人,__代散曲作家。“山坡羊”是____。

7.读诗句,完成后面的题目

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

苏 轼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⑴从诗文的描写来看作者身处什么环境?

⑵作者当时正做太守,从诗中可以看出作者一种什么样的性格?

六、课后小记

3、《赤壁赋》导学案 永宁县回民高级中学自主探究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高一语文必修二

内容: 《赤壁赋》 课时:3课时

编号:9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苏轼,倡导积极的人生态度;

2、体会诗情、画意、理趣完美融合的艺术特色;

3、探讨中的人生哲理,从中得到启发。

【教学重点】

1、学习和积累有关的文学常识,掌握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及特殊句式等;

2、培养学生通过诵读体悟和鉴赏优美、形象的语言的能力。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了解作者苏轼的生平,熟读课文,培养学生通过诵读体悟和鉴赏优美、形象的语言的能力。

【学习任务】

一、利用学习小组搜集相关资料,了解作者苏轼的生平,着重了解被贬赤壁这段经历及与之有关的材料,了解赤壁的历史,关于赋的简单知识等。

【知识链接】

(一)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画家,书法家。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21岁中进士,一生仕途坎坷。正是人生的苦难造就了这位“古今第一才子”的文学成就,而他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涉及到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创了豪放派词风,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书法为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我们今天要学的《赤壁赋》,就是他作品中的名篇之一。

(二)写作背景

元丰三年(1079年),苏轼因作诗讽刺王安石新法(“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出狱后,被贬黄州团练副使。在这里,为排遣内心郁闷,他经常来赤壁矶游览眺望,或泛舟江中。他先后写下了前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这些名篇。《赤壁赋》在我国文学艺术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三)关于赋这种文体

1、 这篇文章的体裁是“赋”。赋体出现于战国后期,到了汉代才形成确定的体制,这是赋的渊源。赋体的流变大致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各个阶段。

2、关于赋的特点:赋在艺术表现上注重铺陈、形容事物的外象和内理。在语言上 使用新奇美丽的辞藻。另外赋也讲究声韵的美,它把散文的章法,句式与诗歌的韵律、节奏结合在一起。借助长短错落的句子,灵活多变的韵脚以及排比、对偶的调式,形成一种自由而又谨严、流动而又凝滞的文体,既适合散文式的铺陈事理,又能保存一定的诗意

二、诵读。听录音朗诵或齐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思路,注意字词的读音与朗读的节奏。

三、熟读课文,利用工具书籍解决字词问题

四、课堂检测

1、注音

(1)壬戌( rénxū) (10)酾酒( shāi )

(2)桂棹( zhào ) (11)横槊( shuò)

(3)余音袅袅(niǎo) (12)渔樵( qiáo)

(4)幽壑( hè ) (13)扁舟( piān )

(5)嫠妇( lí) (14)匏樽( páo)

(6)愀然( qiǎo) (1 5)蜉蝣( fúyóu)

(7)山川相缪(liáo) (16)无尽藏( zàng)

(8)舳舻千里(zhúlú) (17)狼籍( jí)

(9)旌旗( jīng) (18)枕藉( jiè)

2、通假字

①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_凭______________

②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_缭________________

③举酒属客 _____ 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词多义

如:纵一苇之所如 到

如泣如诉 像

望:七月既望 农历每月十五

望美人兮一方 远望

下:下江陵 攻下

游于赤壁之 下 下面

之:固一世之雄也 的

扣舷而歌之 助词

取之无禁 代词

不知东方之既白 主谓之间

而:而今安在哉 转折

侣鱼虾而友麋鹿 并列

耳得之而为声 顺承

顺流而东 修饰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品读课文,探讨文中的人生哲理,从中得到启发。

【学习任务】

一、朗读第一段,扫除这段文中的疑难字句。

二、作者在这段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优美的图画,如果要给这幅图卷命名,应该叫什么?文章第一段的景物描写美在何处?

提示:泛舟赤壁图、月夜江水图、秋江风月图等,选用秋江风月图。这副图中有那些景物?看看作者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清风、水波、月 )

作者的这一段描写蕴涵着一种深沉隽永的诗意,一下子把人带进了诗的国土,沉醉在山水风月之中,同作者一起去领略那深蕴的人生意义。这种境界和意蕴是过去的赋从来没有表现的。 写夜游之乐 。作者以传神的笔墨,描述了秋夜赤壁的美丽、静谧以及与客人夜游的逸兴。本段写赤壁夜景,突出了月出前的“清风”、“水波”和月出后的“白露”、“水光”,既烘托了游人自由愉悦的心绪,又为后文对“水”、“月 ”的变与不变的议论作了铺垫。

三、学习第二段,讨论: 这段作者描写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的箫声。箫,素来是忧伤的代言人,酒,一向是苦闷的牺牲品。文章第二段作者的感情从乐到悲变化是否太突兀?悲从何来?

情感的变化线索。作者从乐字引出歌来,“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是指《诗经?陈风?月出》诗的第一章:“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为什么苏轼在船中诵读“明月之诗”里的“窈窕之章”?

从扣舷而歌的歌词看,显然是从《月出》诗里生发出来。“流光”指江面上闪烁荡漾的月光,不就是“月出佼兮”么?“美人”即心上漂亮的人儿,不正是“佼人僚兮,舒窈纠兮”么?“渺渺兮予怀”表现临风怅惘 ,思绪黯然,不就是“劳心悄兮”么?但这歌词与单纯的民间情歌有所不同,这里的“美人”代表一种理想的追求,表现的是政治的感慨。悲从何处来,来自作者遭受贬谪后的苦闷,看到江水之阔,面对宇宙之大,难免产生知音何处,而发出天各一方之叹,在游赏之“乐”中,已包含淡淡的哀愁了,这“乐”本就属于苦中作乐,借山水而暂时排遣其内心的郁闷。所以从“望美人兮天一方”的失望心情中进一步引出忧患 整个人生的哀思来。这是由乐到悲的第一层心境。 由乐到悲的第二层心境是通过什么来写呢? 生:客人的洞箫声。 师:如何写箫声? 生:“如怨如慕,如泣如诉”,连用了四个比喻,形象地写出了箫声的幽怨悲凉。使人如闻其声,几乎也要流泪。经过吟诗与吹箫的描写,使“泛舟”的快乐气氛向悲哀转化,完成了 两段之间的过渡。这一过渡自然圆转,不露一丝圭角,使读者不知不觉地为这种感情的抑扬起伏所吸引,迫不及待地去倾听下面的对话。

四、分析文中第三、四、五段。

(1)面对美景,客却借箫声奏出了不和谐的音响,并使“苏子愀然”。那么客人因何而悲呢?

悲的原因有三,一由古(一世之雄)今(安在)历史对比生悲;一由人生短 暂感触生悲,一由理想(挟飞仙,抱明月)现实(不可骤得)矛盾生悲。

客之所以悲,在于触景伤怀,有感与人生短暂。眼前之景,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曹操的诗句,进而联想到曹操兵败赤壁的惨状。这么个一世之雄随着大江东去而销声匿迹。有为者尚如此,更何况我们这些生命短暂,有志无为者,惟有羡长江之无穷,哀人生短暂,表现出一种消极的人生观和虚无注意思想。

通过客曰由眼前江水明月想到曹操周谕两个英雄人物,是写景,在由他们的“今安在”揭示人生短促之悲,是议论。引出曹周二人。更见已身渺小,自然生出感慨,是抒情。

(2)作者因景而乐,因情伤悲,那么作者又是如何由悲转喜?

悲和喜其实只是一念之间的情感,关键在于对问题如何看待。大自然是个无穷宝藏,可以作为人们的精神点拨:作者从眼前的自然景物出发,得出了自己观于天地人生的认识。说明世上万物和人生都既有变的一面和不变的一面。

水 月 人

变 逝者如斯 盈虚如彼 生老病死

不变 未尝往也 卒莫消长 代代相承

悲和喜其实只是一念之间的情感,关键在于对问题如何看待。大自然是个无穷宝藏,可以作为人们的精神寄托,所以苏轼认为人对自然万物,不该取的不取,该取的就取。不必因吾生须臾而羡其无穷,而要使无穷的自然万物为吾生所享用,从中得到乐趣。这样议论最后又回到乐上来了。

五、问题探讨:

是如何做到情、景、理三者紧密融合在一起的?

答案详见《精讲精练》P45页“精读细研”第6小题

六、延伸思考讨论

(1)、苏轼这种听任自然,力求豁达的心境却让人有消极感,他是否有陶渊明归园田的心境?

(2)教师点拨:在同学们的讨论中,从现实出发来思考,对这一段还可还有许多问题: (苏子听任自然的观点,在现代竞争激烈的社会是否可取?“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在今天却是应该争取的;声色是大自然固有的,不以听、看而存在,此处是否反映了苏轼唯心主义观点?“取之无禁,用之不竭”,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也是不对的。)

六、课堂小结:

课文描写了月夜的美好和泛舟大江饮酒赋诗舒畅心情,然后通过客人吹箫奏幽怨的声调,引起主客之间一场问答,转移到关于认识态度问题的论辩上,写出历史任务的兴亡和现实苦闷的悲,阐明变与不变的道理,以求解脱,最后归于豁达乐观。表现出作者“乐-悲-乐”的感情变化,这也是课文的感情线索。文章含而不露,意在言外,深沉的感情融于景物描写中,满腔悲愤寄寓旷达的风貌之下。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积累文言知识,夯实基础。

【学习任务】完成课堂练习

一、独立完成《精讲精练》P43—44页的练习

1、整理文中通假字

2、词类活用

3、翻译语句并体会文言句式

4、名句积累

二、学习成果展示

1、小组展示学习成果

2、师生共同评议

三、课后反思

4、《兰亭集序》《赤壁赋》《游褒禅山记》导学案

[教材篇目]——《兰亭集序》《赤壁赋》《游褒禅山记》

考点知识巩固

一、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1.写出下列通假字的本字,并解释其义

《兰亭集序》(1)悟言一室之内通,

《赤壁赋》(2)举酒属客通,(3)冯虚御风通,

《游褒禅山记》(4)长乐王回深父通,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

《兰亭集序》

(1)列坐其次:(2)足以极视听之娱:

(3)信可乐也:(4)向之所欣:

《赤壁赋》

(5)凌万顷之茫然:(6)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7)山川相缪:(8)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9)苟非吾之所有:

(10)纵一苇之所如:(11)知不可乎骤得:

(12)而卒莫消长也:(13)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游褒禅山记》

(14)褒禅山亦谓之华山:(15)其文漫灭:

(16)余与四人拥火以入:(17)有碑仆道:

(18)夫夷以近:

3.解释下列加点的古今异义词的古义

《兰亭集序》

(1)是日也古义:今义:判断词。

(2)有感于斯文古义:今义:常指“文化”“文人”。

5、《赤壁赋》《琵琶行》学案

文言文专题复习学案4——《赤壁赋》《琵琶行》 

 【学习目标】 1、积累文中重点实词及虚词“为”。 2.名句填写,背诵。 

 【学习流程】 《赤壁赋》 一、重点的实虚词。 1、举酒属客 衡少善属文 2、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 3、乌鹊南飞,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 , 4、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 , 5、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 , 6、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

 二、名句填空。 1、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 。 2、纵一苇之所如, 。(09山东、江苏) 3、寄蜉蝣于天地, 。 ,羡长江之无穷。 4、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 。 5、舳舻千里,旌旗蔽空, , , , ?(06湖南) 6、挟飞仙以遨游, 。(10、福建) 7、苏轼《赤壁赋》中的“ , ”用比拟的手法借箫声写愁情。(10、四川) 8.在《赤壁赋》中,苏轼用“ , ”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东下时的军容之盛。(2014新课标全国卷2) 9.桂棹兮兰桨, 。 (2014四川卷) 10.哀吾生之须臾, , 抱明月而长终。(14重庆卷) 

 《琵琶行》 一、注音(5分)

铮铮( )然 声声思( ) 钿( )头银篦( ) 还( )独倾( ) 捻( ) 霓裳( ) 红绡( ) 谪( )居 间( )关 裂帛﹙ ﹚ 幽咽﹙ ﹚ 嘈嘈( ) 六玄( ) 贾( )人 荻( )花 呕哑( ) 嘲哳( ) 虾( )蟆陵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黑词的含义(10分) 1、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 2、铮铮然有京都声( ) 3、委身为贾人妇( ) 4、予出官二年( ) 5、遂命酒,使快弹数曲。( )( ) 6、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 ) 7、冰泉冷涩弦凝绝( ) 8、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 9、千呼万唤始出来( ) 10、低眉信手续续弹( ) 11、银瓶乍破水浆迸( ) 12、暮去朝来颜色故( )( ) 13、去来江口守空船( ) 14、如听仙乐耳暂明( ) 15、妆成每被秋娘妒( ) 16、梦啼妆泪红阑干( )

 三、说明下列各句中加黑词语的古义和今义的区别。(3分) ①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 ②铁骑突出刀枪鸣。( ) ③凄凄不似向前声。( )

 四、一词多义(6分) 言:⑴凡六百一十六言( ) ⑵自言本是京城女( ) ⑶感斯人言( ) ⑷听其言而观其行( ) 命:⑴遂命酒( ) ⑵命曰《琵琶行》( ) ⑶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 ⑷不幸短命死矣( ) 语:⑴琵琶声停欲语迟( ) ⑵又闻此语重唧唧( ) ⑶今夜闻君琵琶语( ) 为:⑴见义不为,无勇也( ) ⑵化而为鸟 ( ) ⑶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 ⑷为君翻作《琵琶行》(08上海)( ) ⑸初为《霓裳》后《六么》( ) ⑹因为长句( ) 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⑻孰为盾而忍弑其君者乎( ) ⑼为天下笑( ) ⑽何辞为( ) 

 五、名句填写:(10分) 1.《琵琶行》中既交代秋天的背景又蕴含离别之意的句子是 , 。这几句环境描写的作用是: (06四川) 2. ,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 。(04上海 08安徽) 3. ,此时无声胜有声。 ,铁骑突出刀枪鸣(03北京 05江苏) 4.东船西舫悄无言, 。(14安徽卷) 5. ,相逢何必曾相识。(02全国) 6. ,往往取酒还独倾。〔2014天津卷) 7.间关莺语花底滑, 。 ,凝绝不通声暂歇。(07广东) 8.弦弦掩抑声声思, 。 ,说尽心中无限事。(09 辽宁) 9.我问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 。(11广东) 10. ,绕船月明江水寒。(2011江苏) 11.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14浙江卷)  

六、阅读延伸: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翻译划线句子。(10分) 与曹操论盛孝章书 (汉)孔融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五十之年,忽焉已至。公为始满,融又过二。海内知识,零落殆尽,惟有会稽盛孝章尚存。其人困于孙氏,妻孥湮没,单孑独立,孤危愁苦。若使忧能伤人,此子不得永年矣! 《春秋传》曰:“诸侯有相灭亡者,桓公不能救,则桓公耻之。”今孝章实丈夫之雄也,天下谈士,依以扬声,而身不免于幽絷,命不期于旦夕,吾祖不当复论损益之友,而朱穆所以绝交也。公诚能驰一介之使,加咫尺之书,则孝章可致,友道可弘矣。 今之少年,喜谤前辈,或能讥评孝章。孝章要为有天下大名,九牧之人,所共称叹。燕君市骏马之骨,非欲以骋道里,乃当以招绝足也。惟公匡复汉室,宗社将绝,又能正之。正之之术,实须得贤。珠玉无胫而自至者,以人好之也,况贤者之有足乎!昭王筑台以尊郭隗,隗虽小才,而逢大遇,竟能发明主之至心,故乐毅自魏往,剧辛自赵往,邹衍自齐往。向使郭隗倒悬而王不解,临难而王不拯,则士亦将高翔远引,莫有北首燕路者矣。凡所称引,自公所知,而复有云者,欲公崇笃斯义也。因表不悉。 1、(3分)译文: 2、(4分)译文 3、(3分)译文 

 文言文专题复习学案——《赤壁赋》《琵琶行》答案 《赤壁赋》一.1、劝请 写作 2、使……起舞,使……哭泣 3、向南 , 向西, 向东 4、 大破,攻下, 攻下, 向东进军 5、打渔砍柴, 以…为伴, 以…为友 6、句首语气 词,否定词前加强语气 《琵琶行》一.铮铮(zhēng)然浔阳(xún)声声思(sì) 捻(niǎn)霓裳(nícháng) 红绡(xiāo)钿(diàn)头银蓖(bì)谪(zhé)居 整顿衣裳(cháng) 还(huán)独倾 间(jiān)关 裂帛﹙bó ﹚ 幽咽﹙yè﹚嘈嘈(cáo) 湓(pén)浦口 六玄(yāo)贾(gǔ)人 荻(dí)花 虾(há)蟆陵 呕哑(yā)嘲哳(zhā)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黑词的含义 1、贬官 2、琵琶清脆的声音 3、托身,这里是嫁的意思 4、京官外调 5、吩咐,命令,动词;畅快 6、总共;取名命名 7、断,此指琴声中断 8、这,指示代 9、才 10、随手 11、突然 12、容颜;衰老 13、助词,无意 14、忽然,一下子 15、常常 16、纵横错乱的样子 三、说明下列各句中加黑词语的古义和今义的区别。 ①古:“因”,连词,于是;“为”: 动,写作。今,一个词,连词。 ②古:“突”,副词,突然。“出”,动词,出现。今,一个词,动词或形容词。 ③古:一个词,名词,从前;今:两词,向:表方位介词,前:名词,表方位。 四、.一词多义 言(1)字(2)说(3)话(4)言语、言论 命(1)命令、吩咐(2)取名、命名(3)天命、命运(4)性命、生命 语(1)谈论、说话(2)言论(3)曲调 为(1)做(2)成为(3)是(4)替、给(5)弹奏(6)写作(7)因为(8)认为(9)被 (10)句末语气词,表反问 五、名句填写:(10分) 1、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去瑟瑟。 交代了写作的时间、地点,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氛围,为全文奠定了基调。(其余答案略) 六、阅读延伸: (1) 诸侯之间有相互并吞的,齐桓公没有加以救援,他自己也感到是一种羞耻。 (2)您如果能赶快派遣一个使者,再带上一封短信,就可以把孝章招来,而交友之道也可以发扬光大了。 (3) 珠玉不生脚,却能够到人的身边来,就是因为有人喜欢它们,贤士们生了脚却不来,是君王不求贤的缘故。  

【译文】光阴不能停留,像流水一样消逝,很快就到了五十岁的年龄。您是刚满,而我却已经超过两岁了。国内的相识知交,差不多都要死光了,只有会稽的盛孝章还活着。他受到东吴孙氏政权的困辱,妻子儿女都已死去,只留下他孤单无助的一个人,处境非常危险,心情十分痛苦。假使忧愁可以损害人的健康,孝章恐怕不能长寿了。 《春秋公羊传》里说:“诸侯之间有相互并吞的,齐桓公没有加以救援,他自己也感到是一种羞耻。”盛孝章确实是当今男子中的豪杰,天下一些善于言谈议论的人,常要依靠他来宣扬自己的名声,而他本人却不能避免被囚禁,生命朝不保夕,那末孔子就不应该谈论朋友好坏的问题,也无怪朱穆所以要写他的《绝交论》了。您如果能赶快派遣一个使者,再带上一封短信,就可以把孝章招来,而交友之道也可以发扬光大了。 现在的年轻人喜欢说前辈的坏话,或许有人会对孝章加以讥讽评论。总的说来孝章是一个盛名天下、为天下人所称赏赞美的人。燕君购买骏马的尸骨,不是要它在道路上奔驰,而是通过它来招致千里马。我想您正在拯救和恢复汉朝王室,使将要覆灭的政权重新安定下来。天下要安定,关键在于得到贤才。珠玉不生脚,却能够到人的身边来,就是因为有人喜欢它们,贤士们生了脚却不来,是君王不求贤的缘故。燕昭王筑了黄金台来尊崇郭隗,郭隗虽然是一个才能不高的人,但却得到厚待,终竟能传播明主的诚心,所以乐毅从魏国前去,剧辛从赵国前去,邹衍从齐国前去。假如当初郭隗处于困苦危急之中,昭王不去帮助他,正像落水将要淹死的时候不去援救他,那末其他贤士也都将远走高飞,没有肯到北方燕国来的人了。上面所说的一些事情,本来就是您所熟悉的,而我还是要再说一下,无非是想提请您对交友之道加以重视罢了。凭借这封信实在不能详尽地表达我的意思。

6、《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导学案

《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导学案

姓名班级组别

★伟大的目标构成伟大的心★

一、明确学习目标

1、领略苏轼豪放雄健的词风,了解怀古词的特点。

2、把握结构,理解含义,解读词中的景物描绘和人物刻画。

3、体会作者含蓄深刻的情感,并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二、知识链接

苏轼生平简介资料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四川眉山人。他的政治思想比较保守,宋神宗时,王安石当政,行新法,他极力反对,出任杭州等处地方官。又因作诗得罪朝廷,被捕入狱,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时,旧党当权,召还为翰林学士;新党再度秉政后,又贬惠州,远徙琼州,后死于常州。

苏轼的文学作品标志着北宋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他博学多才,是著名的散文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为著名诗人,同宋代著名诗人黄庭坚并称“苏黄”,为杰出的词人,开辟了豪放词风,同杰出词人辛弃疾并称“苏辛”,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为著名书法家,同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还是著名画家。

苏轼的词强烈地反映着入世和出世的世界观的矛盾。他政治上长期失意,一生经历坎坷不平,但仍能保持乐观豪迈的精神,不时发出爽朗的笑声;另一方面作者在达观潇洒的风度里潜伏着一种浓厚的,逃避现实追求解脱的思想,用来寄托自己对政治现实不满的心情。

2、作品:

作品有《东坡乐府》、《东坡七集》,著名散文有《前赤壁赋》、《石钟山记》等。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在黄州游赤壁时写的。这时作者47岁,自觉功名事业还没有成就,就借怀古以抒发自己的情感。

附:苏东坡大事年表

1037年生于眉州眉山,在现在的四川成都南。

1056年,虚岁21岁,进京赶考。既东京汴梁,今天的河南开封。1057年考中进士,到

1069年王安石变法,十多年间主要在京城任职于史馆,当然实际上没干几年。

7、苏轼词两首《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高效课堂导学案

【学习目标】朗读并背诵这两首词,通过品评、分析、鉴赏,感受词人抒发的情感。

【学习方法】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1、反复诵读,揣摩体会蕴含的思想情感。

2、找准切入点:(1)从题目入手——找准题眼;(2)从作者入手——知人论世;(3)从内容入手——明字意、明典故;(4)从手法入手——分析艺术手法,赏析艺术特色。

预习案

1、关于苏轼:

“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蛾眉共比高。”诗中“三父子”即文学史上著名的“三苏”(、、)。苏轼(1037~1101),字,号,眉山(今四川省眉山)人。代杰出的家、家。他在政治上一直不得志,但在文学上成为一代大家。他的散文、诗歌都很有成就,书画亦造诣极深,在北宋享有盛名。他的词,突破当时柔弱词风,扩大了题材,境界开阔,语汇丰富,不拘声律,词风雄健,开之先河。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又与并称“苏辛”;书法与、、并称“宋四家”。著有《苏东坡集》《东坡乐府》。

2、写作背景

宋神宗年间,苏轼因反对新法,屡遭贬谪。元丰三年春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实则等于充军。被贬黄州期间,生活困难,极度苦闷,却又是他创作丰富、成就突出的时期,尤以“两赋”(前后《赤壁赋》)“一词”(《念奴娇赤壁怀古》)最为著名。诗人政治上的不幸却成就了文学上的大幸。

现代著名学者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中这样评价:“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

8、《赤壁》学案

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教学案

课 题

课型

授课时间

累计课时

主备人

审 核

审 批

《赤壁》

新课

2013、8、23

第5课时

吴秋红

【学习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2 过程与方法: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学习重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学习方法】诵读—自学—讨论—探究。

【学习流程】

(一)预习检测

1 作者( ),字( ),( )代诗人,与( )并称“小李杜”。

(二)课内探究

1《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2 诗最精彩的最后二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拓展延伸

1 积累借古讽今的诗

「金陵五题 乌衣巷」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金陵五题」刘禹锡

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

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2 积累杜牧的诗

过华清宫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寄扬州韩绰判官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秋夕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四)训练检测

1 隐含作者独特的见解,表达自己还才不遇的情绪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表达历史事件和英雄人物在人们心中长留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用假设句,表明机遇可以改变命运,甚至改变历史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运用议论手法,对历史结局直接提出评判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指明周瑜的取胜是纯属偶然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总结反思

9、《赤壁赋》学案

教学目标

1、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2、感悟语言运用的妙处。

3、学习古人豁达乐观的精神。

4、熟读并背诵课文。

10、《赤壁》学案教案

第二十四课 明天不封阳台

【学习目标】

1、简洁而传神的描写。

2、叙议结合的写法

3、理解人应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荣的观念。

【重点难点】

1、简洁而传神的描写。

2、叙议结合的写法

3、理解人应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荣的观念。

【自主导学】

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温馨( ) 鳞次_____比(zhì) 变_____莫测(huàn)

悖论( ) _____若朝霞(càn) _____身立命(ān)

蜷缩( ) 情不自_____(jīn) 自_____自足(jǐ)

龟裂( ) 不_____之客(sù) _____淡和谐(tián)

2.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无误的一项是( )

A.10年前,我们搬进这座高层建筑时,还依稀可辨往日的荒芜,如今,鳞次栉比的高楼和变幻莫测的霓虹灯已经把凄凄的荒草、幽幽的土路永远留给了昨天的记忆。

B.每一个声音——鸟雀的动弹声,簌簌的落叶声——听来都是巨响。

C.那带血的翅膀是在倾吐着自己的不幸呢?还是在表达对人类的不满?

D.“受伤的鸽子,你快飞走吧,”他着急地说:“要不你就会被他们抓住了。”

3.这篇课文以 为线索,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引出了 的重大主题。

【自主合作探究】

4.认真阅读课文,摘抄文中的话回答下面的问题。

⑴“我” 想封阳台的目的

⑵“我”决定不封阳台的目的

5.阅读课文,根据提示,思考并回答问题。

(1)“都市原来也如人一样在不断地发育,等我们倏然领悟到它的变迁时,往昔的一切已如渗入泥土中的老酒……”(说说这个比喻句的表达效果)

(2)“我蹲下身子,果然见一只鸽子蜷缩在书架底下,正瞪大惊恐的眼睛望着我们。”(鸽子的眼睛为什么会“惊恐”?它想到了什么?身子“蜷缩”于“惊恐”有什么关系?)

(3)“使我不由地想起了冯至申请的诗句:‘驯美的白鸽儿/来自神的身旁,它们引示我翘望着/迷离的故乡。’”(作者引用冯至的咏鸽诗句,作用是什么?)

【反馈检测】

6.阅读下面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15分)

人,本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但人们仿佛走进了一个怪圈,一个悖论:一方面,人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辉煌的物质文明;同时,因为物质文明的高度发达,又日渐与自然界相分离,于是,人们在精神上便有了一种失落感。那一年,我去内蒙古草原参加一个笔会,当汽车进入茫茫草原的深处时,但见草原无际与长天相连,天地相接处,依稀传来牧羊人的歌声,一群群绵羊在蓝天下移动,分不清哪是白云,哪是羊群。远离了车流、高楼和霓虹灯的我们,竟情不自禁地趴在地上,大声喊着:“我回来了!”仿佛我们不是第一次来到这个陌生的所在,而是游子终于回到了久别的故乡,那份情感真是说不清,道不明。随后便把耳朵贴近地面,仿佛在倾听着大地母亲的心音。

诚然,我们不可能重新回到农业社会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中去,但是,我们能不能用心去贴近自然呢?爱护所有的自然造化,爱护一切有益的生命。酒楼门口,不再有被囚于笼中的珍禽;集市摊头,不再有高声叫卖的青蛙;鸽子飞过秋日的天空,我们不再射出铅弹;蜻蜓掠过夏天的裙边,我们不再张开捕网。人,只能与自然和谐相处,而不能总以自然的征服者自居,因为在剥夺自然资源的同时,人类也在毁灭着自己。

⑴“人们仿佛走进了一个怪圈”,这是一个怎样的怪圈?(3分)

⑵作者来到草原趴在地上大喊,倾听大地母亲的心音,这些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⑶如何理解第二段画线句子的含义?(3分)

⑷你有过用心贴近自然、倾听自然的经历吗?写出一次这样经历的过程。(5分)

11、《赤壁赋》学案

缘由:心情颇不宁静(情感基调,下文不断揭示和照应)

一、月夜出门目的:看月下荷塘

小路:曲折、幽僻、寂寞

总写荷塘月色树:蓊蓊郁郁

月光:淡淡(景物色调)

心情:淡淡的哀愁

二、漫步小路感想一:象超出平常的自己

勾勒荷塘轮廓直抒胸臆感想二:觉是个自由的人(照应一)

感想三:受用无边的荷香月色

心情:淡淡的喜悦

荷叶多、生意盎然:田田

高、美:亭亭、舞女的裙

颜色:点缀着些白花

荷塘荷花姿态:袅娜地开着(盛开)

羞涩地打着朵儿(含苞)

光亮:明珠、星星

荷香:渺茫的歌声

荷波:象闪电、霎时、凝碧

三、细写荷水:脉脉

荷塘月色(叶子:更见风致)

从月色的角度,正面写:如流水、泻

青雾:薄薄,似牛乳

似轻纱

从景物的角度,反衬:叶子与花:似梦

月色树影:黑影、倩影

光与影:不均匀、和谐

如名曲

写月光下近景从面上写:树色阴阴、

的荷塘四周似烟雾

静态从点上写:杨柳丰姿

远景:隐隐约约的远山

(仰视)

平视:路灯:无精打采

动态:蝉鸣、蛙叫

心态:我什么也没有(照应二)

淡淡的哀愁

四、回首江南采莲盛况,思乡情浓,心情依然不宁静(照应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