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实录一等奖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实录一等奖》属于教学设计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实录一等奖

1、《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实录一等奖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吴干的一篇文章,叫《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师板书课题)

师:(手指着“泊”字)同学们,我们注意这个“泊”字,偏旁是怎么写的?

生(齐声)三点水。

师:这说明“罗布泊”原来跟什么有关系?

生(齐声)跟水有关系。

师:这个“泊”字在这儿是什么意思?

生(齐声):湖泊的意思。

师:我们再看一看文章的题目,你能从这句话中读出些什么信息呢?

生1:罗布泊已经消逝了。

生2:罗布泊是一个仙湖。

圣:“仙”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生(齐声):美丽

师:哪个同学能把他的意思合起来说说?

生1:罗布泊是一个仙湖,后来消逝了。

师:对了,罗布泊曾是一个十分美丽的地方。你再读这个题目,你能读出文章怎样的感情基调?

生1:惋惜的。

生2:悲痛的。

师:还有难过的、遗憾的。老师带来了几幅图片,我们看一看——罗布泊的过去,罗布泊的现在。

师:(打出图1)你瞧,这是现在的罗布泊,蓝天下都是黄沙,一滴水也看不见。

师:(打出图2)这也是今天的罗布泊,你瞧,土地都已经盐碱化了。

师:(打出图3)这棵树叫胡杨,你看看,因为干涸,它死掉了。

师:(打出图4)你再看,这是刚刚死掉的胡杨林。

师:(打出图5)哟,看,这就是以前的罗布泊,你看,都是水。

师:(打出图6)再看,这一片绿地,是曾引用罗布泊的水灌溉过的良田,你看,满眼绿色,一片生机。

师:美丽的罗布泊怎样会变成了现在连一滴水都没有的罗布泊呢?同学们打开课本,请同学们先给课文的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然后以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比如默读、高声朗读的方式把这篇课文读一遍。

(生标自然段,接下来是自读。大多数同学是出声朗读,少数学生默读。师等所有学生都读完后打出一幅再现罗布泊过去状貌的图片)

师: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出能配合这个画面的文段作为这幅图片的解说词。

生1:罗布泊像座仙湖,水面像镜子一样,在和煦的阳光下,我乘舟而行,如神仙一般。

生2:这里牛马成群,绿林环绕……

师:这幅图片里有牛马吗?

生3:在船的不远处几只野鸭在湖上玩耍,鱼鸥及其他小鸟欢娱地歌唱着。

师:这样美丽的仙境该用怎样的语气去朗读呢?

生(众):欢娱的、愉悦的、高兴的。

师:哪位同学用欢娱的语气给我们朗读示范一下?

生1:在船的不远处几只野鸭在湖上玩耍,鱼鸥及其他小鸟欢娱地歌唱着。

师:他的朗读,就好象给我们的思维插上了两只翅膀,把我们带到了从前美丽的罗布泊。

师:(点击鼠标,打出一幅展现罗布泊现在状貌的图片)同学们,文中的哪些文段可以作为这幅图片的解说词呢?

生1:罗布泊,一望无际的戈壁滩,没有一棵草,一条溪……罗布泊,天空中不见一只鸟,没有任何飞禽敢于穿越。

师:你告诉老师,此时的罗布泊是怎样的?

生1:荒凉的。

师:这真让人感到恐怖。这些文字该怎样朗读?哪位同学愿意示范朗读一下?

生2(用苍凉的语调):罗布泊,一望无际的戈壁滩,没有一棵草,一条溪。夏天气温高达700C。罗布泊,天空中不见一只鸟,没有任何飞禽敢于穿越。

师:我们听到了一个彻底荒凉的罗布泊。文中还有恰当的语段可以作为这幅画的解说词吗?

生3:站在罗布泊边缘,会突然感到荒漠是大地裸露的胸膛,大地在这里已脱尽了外衣,露出自己的肌肤筋骨。站在罗布泊边缘,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你会感到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与无奈。

师:这里,“裸露”的“裸”是什么意思?

生(齐):什么都没有穿。

师:哦,全部暴露的意思。那“脱尽了”的“尽”又是什么意思?

生(齐):脱光了,一丝不挂的意思。

师:说“荒漠是大地裸露的胸膛”,说“大地在这里已脱尽外衣”,这究竟是指什么?

生(众):指大地的植被被破坏了。

师:只是一般性的破坏吗?“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又表明什么?

生(众)指植被被全部破坏,大地被严重伤害。

师:对了,这种描写生动极了,用宋丹丹的话说就是不是一般的神,那是——相当的神。

师:老师有个问题,那就是——作者为什么不直接说大地的植被被破坏,而要说“大地脱尽了外衣”呢?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呢?从修辞的角度看,这是什么修辞方法呢?

生(众):拟人。

师:在这儿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有什么好处,有什么意义吗?

(学生不知道如何回答这一问题,显得不知所措)

师:这里作者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赋予了大地以生命,罗布泊像人一样,暴露在700C的高温下,怎么不痛苦呢?我仿佛能听到它痛苦的呻吟声。同学们这段解说词又该如何朗读呢?有哪位同学想试一试吗?

生(读):站在罗布泊边缘,会突然感到荒漠是大地裸露的胸膛,大地在这里已脱尽了外衣,露出自己的肌肤筋骨。站在罗布泊边缘,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你会感到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与无奈。

师:她的朗读使我们仿佛听到了罗布泊在痛苦地呻吟,让我们用掌声表示鼓励。

(掌声响起)

师:从前碧波荡漾的罗布泊现在没有一只鸟,没有一条溪。成了荒凉的痛苦的罗布泊,成了恐怖的罗布泊,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师:这么多同学举手啊,哪位同学没有发过言呢?

(师示意一名学生发言)

生1:因为人们盲目用水。

生2:因为人口激增,水的需求也跟着增加。

师(插话):“也”字很重要,它强调了一个因果关系。

生3:因为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四盲”像个的吸水鬼,终于将塔里木河抽干了……

(师根据学生的发言,板书核心句:“四盲”像个的吸水鬼。)

师(指着板书上的“吸水鬼”)我们平常听到了都是“吸血鬼”,这里为什么不说“吸血鬼”而说“吸水鬼”?

生1:因为“四盲”指用水、截水、引水、抽水,都跟水有关,所以是吸水鬼。

师:老师知道,“盲”是指盲目,那么“盲目”又是什么意思?

生:(众)“盲目”就是没有目的的,不考虑后果,只注重眼前。

师:大家说得好。“盲目”与上文中的哪个词想照应??

生(齐):“任意”

师:文中又说“四盲”是巨大的“吸水鬼”,这“巨大”到底有多大?书里告诉了我们,大家找一找。

生1:几十年间塔里木河流域修筑水库130多座,任意掘堤修引水口138处,建水泵站400多处,有的泵站一天就要抽水1万多立方米。

师:这位同学真聪明,他用有串具体的数据告诉我们这个吸水鬼巨大的程度,这叫做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看看文章还有哪些地方告诉了我们具体问题?

生2:1958年,塔里木河流域有胡杨林780万亩,现在已经减少到420万亩。伴随着胡杨林的锐减,塔里木河流域里土地沙漠化面积从66%上升到84%。

师:这位同学又用数字说明了罗布泊被破坏的严重程度。

师:具体来说,这巨大的吸水鬼对罗布泊造成了怎样的破坏呢?

生3:断了水的罗布泊成了一个死湖、干湖。罗布泊干涸后,周边生态环境马上发生变化,草木植物全部枯死,防沙卫士胡杨林成片死亡。

师:刚才这位同学发言的时候,我打断过他的发言,对不起。这位同学说出了罗布泊被破坏的严重程度。

师:“马上”说明了——

生(齐):变化速度快。

师:“全部枯死”、“成片死亡”说明了——

生(齐)受破坏的程度很大。

师:悲剧仅仅是罗布泊吗?

生(齐):不是,还有青海湖,月牙泉。

师:那么我们该怎么办呢?作者呼吁,救救青海湖,救救月牙泉。那么怎么救呢?

生(众):减少盲目开发、用水,要有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师:作者通过文章告诉我们,要合理的开发使用水资源,要有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要有一种忧患意识。让我们看看文章的结构,作者把令人恐怖的罗布泊呈现在我们眼前,告诉我们其中的原因也就可以了,为什么要写罗布泊美丽的过去?把对罗布泊美丽的过去的描写去掉好吗?为什么呢?

生1:不能去掉。这是一种对比,通过写美丽的过去引起人们美好的想象和联想,使人们更注重环保。

师:(点击鼠标,打出字幕)美丽的罗布泊你看到了,荒凉的罗布泊你也看到了,假设你作为一个世纪老人,见证了罗布泊百年的沧桑,你将向人们说些什么?大家可以议一议,也可以些一些。

师:(对着学生)老人你好,想听听你对罗布泊的诉说——

生1:要节约用水,保护环境。

生2:美丽的罗布泊已经离我们远去了但青海湖和月牙泉离我们还很近,我们要保护他们,不让罗布泊的悲剧再次上演。

师:地球是我们每个人的家园,保护地球就是保护我们的家园,保护地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让我们来保护我们的地球家园。

(该课荣获第六届“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

2、《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实录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吴干的一篇文章,叫《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师板书课题)

师:(手指着“泊”字)同学们,我们注意这个“泊”字,偏旁是怎么写的?

生(齐声)三点水。

师:这说明“罗布泊”原来跟什么有关系?

生(齐声)跟水有关系。

师:这个“泊”字在这儿是什么意思?

生(齐声):湖泊的意思。

师:我们再看一看文章的题目,你能从这句话中读出些什么信息呢?

生1:罗布泊已经消逝了。

生2:罗布泊是一个仙湖。

圣:“仙”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生(齐声):美丽

师:哪个同学能把他的意思合起来说说?

生1:罗布泊是一个仙湖,后来消逝了。

师:对了,罗布泊曾是一个十分美丽的地方。你再读这个题目,你能读出文章怎样的感情基调?

生1:惋惜的。

生2:悲痛的。

师:还有难过的、遗憾的。老师带来了几幅图片,我们看一看——罗布泊的过去,罗布泊的现在。

师:(打出图1)你瞧,这是现在的罗布泊,蓝天下都是黄沙,一滴水也看不见。

师:(打出图2)这也是今天的罗布泊,你瞧,土地都已经盐碱化了。

师:(打出图3)这棵树叫胡杨,你看看,因为干涸,它死掉了。

师:(打出图4)你再看,这是刚刚死掉的胡杨林。

师:(打出图5)哟,看,这就是以前的罗布泊,你看,都是水。

师:(打出图6)再看,这一片绿地,是曾引用罗布泊的水灌溉过的良田,你看,满眼绿色,一片生机。

师:美丽的罗布泊怎样会变成了现在连一滴水都没有的罗布泊呢?同学们打开课本,请同学们先给课文的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然后以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比如默读、高声朗读的方式把这篇课文读一遍。

(生标自然段,接下来是自读。大多数同学是出声朗读,少数学生默读。师等所有学生都读完后打出一幅再现罗布泊过去状貌的图片)

师: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出能配合这个画面的文段作为这幅图片的解说词。

生1:罗布泊像座仙湖,水面像镜子一样,在和煦的阳光下,我乘舟而行,如神仙一般。

生2:这里牛马成群,绿林环绕……

师:这幅图片里有牛马吗?

生3:在船的不远处几只野鸭在湖上玩耍,鱼鸥及其他小鸟欢娱地歌唱着。

师:这样美丽的仙境该用怎样的语气去朗读呢?

生(众):欢娱的、愉悦的、高兴的。

师:哪位同学用欢娱的语气给我们朗读示范一下?

生1:在船的不远处几只野鸭在湖上玩耍,鱼鸥及其他小鸟欢娱地歌唱着。

师:他的朗读,就好象给我们的思维插上了两只翅膀,把我们带到了从前美丽的罗布泊。

师:(点击鼠标,打出一幅展现罗布泊现在状貌的图片)同学们,文中的哪些文段可以作为这幅图片的解说词呢?

生1:罗布泊,一望无际的戈壁滩,没有一棵草,一条溪……罗布泊,天空中不见一只鸟,没有任何飞禽敢于穿越。

师:你告诉老师,此时的罗布泊是怎样的?

生1:荒凉的。

师:这真让人感到恐怖。这些文字该怎样朗读?哪位同学愿意示范朗读一下?

生2(用苍凉的语调):罗布泊,一望无际的戈壁滩,没有一棵草,一条溪。夏天气温高达700C。罗布泊,天空中不见一只鸟,没有任何飞禽敢于穿越。

师:我们听到了一个彻底荒凉的罗布泊。文中还有恰当的语段可以作为这幅画的解说词吗?

生3:站在罗布泊边缘,会突然感到荒漠是大地裸露的胸膛,大地在这里已脱尽了外衣,露出自己的肌肤筋骨。站在罗布泊边缘,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你会感到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与无奈。

师:这里,“裸露”的“裸”是什么意思?

生(齐):什么都没有穿。

师:哦,全部暴露的意思。那“脱尽了”的“尽”又是什么意思?

生(齐):脱光了,一丝不挂的意思。

师:说“荒漠是大地裸露的胸膛”,说“大地在这里已脱尽外衣”,这究竟是指什么?

生(众):指大地的植被被破坏了。

师:只是一般性的破坏吗?“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又表明什么?

生(众)指植被被全部破坏,大地被严重伤害。

师:对了,这种描写生动极了,用宋丹丹的话说就是不是一般的神,那是——相当的神。

师:老师有个问题,那就是——作者为什么不直接说大地的植被被破坏,而要说“大地脱尽了外衣”呢?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呢?从修辞的角度看,这是什么修辞方法呢?

生(众):拟人。

师:在这儿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有什么好处,有什么意义吗?

(学生不知道如何回答这一问题,显得不知所措)

师:这里作者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赋予了大地以生命,罗布泊像人一样,暴露在700C的高温下,怎么不痛苦呢?我仿佛能听到它痛苦的呻吟声。同学们这段解说词又该如何朗读呢?有哪位同学想试一试吗?

生(读):站在罗布泊边缘,会突然感到荒漠是大地裸露的胸膛,大地在这里已脱尽了外衣,露出自己的肌肤筋骨。站在罗布泊边缘,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你会感到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与无奈。

师:她的朗读使我们仿佛听到了罗布泊在痛苦地呻吟,让我们用掌声表示鼓励。

(掌声响起)

师:从前碧波荡漾的罗布泊现在没有一只鸟,没有一条溪。成了荒凉的痛苦的罗布泊,成了恐怖的罗布泊,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师:这么多同学举手啊,哪位同学没有发过言呢?

(师示意一名学生发言)

生1:因为人们盲目用水。

生2:因为人口激增,水的需求也跟着增加。

师(插话):“也”字很重要,它强调了一个因果关系。

生3:因为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四盲”像个的吸水鬼,终于将塔里木河抽干了……

(师根据学生的发言,板书核心句:“四盲”像个的吸水鬼。)

师(指着板书上的“吸水鬼”)我们平常听到了都是“吸血鬼”,这里为什么不说“吸血鬼”而说“吸水鬼”?

生1:因为“四盲”指用水、截水、引水、抽水,都跟水有关,所以是吸水鬼。

师:老师知道,“盲”是指盲目,那么“盲目”又是什么意思?

生:(众)“盲目”就是没有目的的,不考虑后果,只注重眼前。

师:大家说得好。“盲目”与上文中的哪个词想照应??

生(齐):“任意”

师:文中又说“四盲”是巨大的“吸水鬼”,这“巨大”到底有多大?书里告诉了我们,大家找一找。

生1:几十年间塔里木河流域修筑水库130多座,任意掘堤修引水口138处,建水泵站400多处,有的泵站一天就要抽水1万多立方米。

师:这位同学真聪明,他用有串具体的数据告诉我们这个吸水鬼巨大的程度,这叫做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看看文章还有哪些地方告诉了我们具体问题?

生2:1958年,塔里木河流域有胡杨林780万亩,现在已经减少到420万亩。伴随着胡杨林的锐减,塔里木河流域里土地沙漠化面积从66%上升到84%。

师:这位同学又用数字说明了罗布泊被破坏的严重程度。

师:具体来说,这巨大的吸水鬼对罗布泊造成了怎样的破坏呢?

生3:断了水的罗布泊成了一个死湖、干湖。罗布泊干涸后,周边生态环境马上发生变化,草木植物全部枯死,防沙卫士胡杨林成片死亡。

师:刚才这位同学发言的时候,我打断过他的发言,对不起。这位同学说出了罗布泊被破坏的严重程度。

师:“马上”说明了——

生(齐):变化速度快。

师:“全部枯死”、“成片死亡”说明了——

生(齐)受破坏的程度很大。

师:悲剧仅仅是罗布泊吗?

生(齐):不是,还有青海湖,月牙泉。

师:那么我们该怎么办呢?作者呼吁,救救青海湖,救救月牙泉。那么怎么救呢?

生(众):减少盲目开发、用水,要有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师:作者通过文章告诉我们,要合理的开发使用水资源,要有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要有一种忧患意识。让我们看看文章的结构,作者把令人恐怖的罗布泊呈现在我们眼前,告诉我们其中的原因也就可以了,为什么要写罗布泊美丽的过去?把对罗布泊美丽的过去的描写去掉好吗?为什么呢?

生1:不能去掉。这是一种对比,通过写美丽的过去引起人们美好的想象和联想,使人们更注重环保。

师:(点击鼠标,打出字幕)美丽的罗布泊你看到了,荒凉的罗布泊你也看到了,假设你作为一个世纪老人,见证了罗布泊百年的沧桑,你将向人们说些什么?大家可以议一议,也可以些一些。

师:(对着学生)老人你好,想听听你对罗布泊的诉说——

生1:要节约用水,保护环境。

生2:美丽的罗布泊已经离我们远去了但青海湖和月牙泉离我们还很近,我们要保护他们,不让罗布泊的悲剧再次上演。

师:地球是我们每个人的家园,保护地球就是保护我们的家园,保护地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让我们来保护我们的地球家园。

(该课荣获第六届“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

3、《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课堂实录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师:同学们,曾经有这样一个美丽的地方,它牛羊成群、绿树环绕、水明如镜,被人们称为仙湖。而如今,它却变成荒漠戈壁,被人们喻为生命禁区。这里就是罗布泊。今天,我们一起来解读一下《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师板书课题)

师:同学们看一下标题,你能从中品出哪些信息呢?

(学生思考,举手回答)

生1:这篇文章的写作对象是罗布泊。

生2:从“消逝的仙湖”,可以看出罗布泊以前是一个美丽如画的地方。

生3:我觉得“消逝”这个词值得研究,作者为什么不用“消失”呢?

师:(目光中充满赞许)这个同学很善于思考。那谁能回答他的问题呢?

生:我想,“消失”是某种事物可以失而复得;而“消逝”则是失去了永远不可能再回来了。

师(点头、微笑);嗯,说得有道理。那位还能就题目悟出一些信息呢?

生:我想,这个题目还向我们传达出:课文要讲述的是罗布泊的发展变化,原来的仙湖现在消逝了。

生;我认为,从“消逝的仙湖”还能品出作者的感情倾向──对美丽的仙湖消逝的惋惜之情。

师:(击掌鼓励)你品味的非常好,能深入作者的内心世界,品出其中的情味,说明你很善于阅读。下面,让我们速读课文,注意两个要求:第一,画出文中你不认识的字,你认为容易写错、读错的字。划出来后,你就写到前面的黑板上。第二,画出文中描写罗布泊昔日景象和今日面貌的句子,并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自由阅读。师巡视)

两分钟后,有学生上台写出自己画出的字。

师:那位同学上台把这些字的音加一下。(有生举手,师点其上台)

(师生一起点评)

师:谁能说一下昔日的罗布泊是什么样子?

生1:昔日的罗布泊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

生2:昔日的罗布泊是一片美丽富饶的土地,有遍地绿色和金黄的麦浪。

生3:昔日的罗布泊是一个美丽的仙湖,碧波荡漾,岸边胡杨丛生。

生4:(很自信地)昔日的罗布泊是一个生命的绿洲。

师:(微笑、点头)生命的绿洲,这种说法很精彩,你是怎样理解“生命的绿洲”?

生4:我认为,它可以孕育、繁衍、滋润生命,它是生命的乐土。

师:说得棒极了。那谁又知道现在的罗布泊又是什么样子呢?

生1:现在的罗布泊是一望无际的戈壁滩,寸草不生。

生2:现在的罗布泊是神秘的,天空中不见一只飞鸟,没有任何飞禽敢于飞越。

生3:现在的罗布泊是一个死湖、干湖。

生4:现在的罗布泊是一片生命的禁区。

师:“生命的禁区”,这种说法非常形象地概括了现在罗布泊的特点。

二、品读感悟

师:同学们,从“生命的绿洲”到“生命的禁区”,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恶果呢?找出文中相关的语句读一读。

生:人口激增,需水量大,人们拼命向塔里木河要水。

师:文中有一个很形象的说法,来形容人们怎样向塔里木河要水,谁能找出来。

生:“四盲”。也就是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

师:作者把“四盲”比作什么?

生:作者把“扫盲”比作巨大的“吸水鬼”。

师:归根结底,这出悲剧的制造者是谁?

生(齐声说):人!

师:同学们还记得开头的时候,一个同学说从题目可以品味出作者的感情倾向──对美丽的仙湖消逝的惋惜之情。谁能找出体现这种感情的句子读一下,读出这种感情。

生1:被斯文·赫定赞誉过的这片水域于20世纪70年代完全消失,罗布泊从此变成了令人恐怖的地方。

师:他读出感情了吗?

(生摇头)

师:怎样才能读出感情呢?

生:“赞誉过”和“令人恐怖”这两个地方应该重读。

师:好,再读一次。

(生按照要求再读一次)

师:还有哪些句子?

生2:由于缺水,长达数百公里的绿色长城在干渴中崩塌。

师:应该怎样去读?

生2:“长达数百公里”,应该重读。

师:你从中读出了什么?

生2:人类犯错误的重大和对绿色消逝的惋惜。

生3(痛苦地):那奇形怪状的树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是向谁伸出求救之手!

师:你从中品出了什么?

生3:我感受到胡杨的痛苦,表明了对人类的强烈谴责之情。

生4(抒情地):站在罗布泊的边缘,会突然感到荒漠是大地裸露的胸膛,大地在这里已脱尽了外衣,露出自己的肌肤筋骨。站在罗布泊的边缘,,你看那一道道筋骨的排列走向,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你会感到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和无奈。

师:你从这句话中品位到什么?

生4:对人类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而痛惜不已。

师:同学们对这些语言的品味非常到位。课文不仅有对罗布泊消失深表惋惜,还有对人的强烈谴责。作者是怎样谴责的?

生: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

师(故作不解):你为什么把“人”字重读呢?

生:因为“又”字表明人类不止一次的制造这类悲剧。

师:那人类都制造了哪些类似的例子?

生1:因人类乱砍滥伐,过度放牧,导致地表裸露,而引发沙尘暴。

生2:我听说济南是一个著名的泉城,而趵突泉却接近断流。

生3:天津、上海等沿海大城市,因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海水侵入地下水系统。

……

三、拓展延伸、人文关怀

师:从同学们的发言中,可以感受到你们都很关注我们生存的环境,下面,请同学们选取自己喜欢的方式,抒发自己的心声。

(生埋头写作,师巡回指导)

十五分钟后……

师:下面请同学们来展示自己的创作。

生1:我采用第一人称的手法,写了《罗布泊自述》。

我,就是那塔克拉玛沙漠边缘的罗布泊,我孤独地生活在那里,没有小草和我嬉戏,没有小溪为我唱歌,连小动物们也都远离了我。想想以前,我是多么美丽,我穿着那鲜绿的衣服,还有那小草、小花来为我的衣着作装点,牛马依偎在我的怀抱里,听我讲故事。我是多么幸福多么快乐啊!自己就像花草树木和动物们的母亲,听它们说他们的烦恼,然后尽量安慰他们,有时也会和他们分享快乐。

但是,好景不长,由于塔里木河姐姐被那些可恶的人类糟蹋,导致她下半身的血液停止了流动。终于有理智的人站了出来,来帮助塔里木河姐姐解决疑难,这使那快要奄奄一息的她重新有了生命。

但由于她太善良了,每当人们来向她要水时,她毫不吝惜地给了他们,但人们并不知道感谢,反而无节制地来向她要水,人们威胁她,如果她不给,就毁掉她,她忍着,无可奈何,只好顺从。人们盲目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抽水,它们就像四大恶魔,夺取了姐姐的性命,而姐姐是我唯一的依靠,没有了她,也就是我即将灭亡,我也就只好和那令人厌的塔克拉玛沙漠一起生活了,因为我别无选择。现在的我已经脱掉了那鲜绿的衣服,露出自己的肌肤筋骨,我的胸膛里面藏着多么深的痛苦与无奈。从此,那些小东西,也离我而去了,我只有和那疯老头(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一起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我处处忍让着,因为我还不足他身体的一半大,所以不得不服他,顺从他,让着他。

这个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人,我恨你们,我恨你们!你们这些自称自然间最聪明的生物,难道连这一点道理都不懂吗?伤害了我们,你们以为自己会过的很舒心,很快乐吗?不,你们错了,伤害我们就等于是伤害你们自己,如果我们都死了,那你们吃什么,住什么,穿什么。人类啊!醒醒吧!停止你们做的“文明事”吧!

(生群起而热烈鼓掌)

师;说得太精彩了! “文明事”,因为人类文明的进步,有时是以牺牲生态系统为代价的!

生2:我写了一份《保护环境倡议书》。

……人们往往用“生存环境的破坏”来换“钱”。殊不知,生态环境遭破坏后,却不能用“钱”将它恢复原貌。人们什么时候才能认识到环境遭破坏后,是永远也不能回来的。把人类心中的那杆秤真正的放平,称称哪一个重。人类该觉醒了,制止生态环境的破坏,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吧!

师:不错!一个生态系统的形成,需要十万、百万年,而破坏一个生态系统却很快!

师(结束语):同学们在这一节课内表现得非常好。我们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具有一定的环保意识。希望同学们,能在日常生活中认真实践,从点点滴滴小事做起,节约一滴水,节约一度电,少扔一点垃圾,并用自己的行动影响周围的人。那么,我们可以相信,我们的天会更蓝,山会更青,水会更绿,空气会更清新,地球这个绿色的生命之舟一定会在茫茫宇宙中驶向永恒。

四、布置作业

下去之后,给同学们布置一个实践作业:调查一下我们周围的环境状况,看有哪些突出的环境问题,你认为怎样解决,写出实践报告。

好,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谢谢同学们的参与,下课!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反思

新课标下,强调语文教学的整体性,要摆脱对课文的支离破碎的条分缕析。我在这节课中,首先引导学生从课文标题入手,从课文标题上获取信息,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印象,长远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在当今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形式快速获取信息的能力。接着,又让学生画出文中介绍昔日罗布泊和今日罗布泊的句子,并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浏览,获取信息,并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把它表达出来。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语文教学应以学生为主。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时候,我让学生画出文中不认识的字,写到黑板上,这样,教师教学的时候就可以有的放矢。还让学生画出自己认为容易写错、读错的字,目的是结合学生的学习实践,以点带面,以个别学生的学习经验引起全班同学的注意。最后,让同学自己上黑板去解决问题,更是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在学生学好语文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从“生命的绿洲”到“生命的禁区”,学生会对这个悲剧深感痛心,对悲剧制造者极度的愤慨。我让学生涵泳体会,从字里行间品味作者的感情,学习作者对生态环境的人文关怀,引导学生把作者的这种人文关怀迁移到现实生活中,关注我们的生活环境,并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抒发自己的心声,这都是为了培养学生朴素的环保意识。我还注意到语文课堂延伸,让学生走进社区,向周围的人宣传环保知识。即使就教学过程而言,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写,这本身就是人文精神的实证。

4、《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课堂实录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师:同学们,曾经有这样一个美丽的地方,它牛羊成群、绿树环绕、水明如镜,被人们称为仙湖。而如今,它却变成荒漠戈壁,被人们喻为生命禁区。这里就是罗布泊。今天,我们一起来解读一下《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师板书课题)

师:同学们看一下标题,你能从中品出哪些信息呢?

(学生思考,举手回答)

生1:这篇文章的写作对象是罗布泊。

生2:从“消逝的仙湖”,可以看出罗布泊以前是一个美丽如画的地方。

生3:我觉得“消逝”这个词值得研究,作者为什么不用“消失”呢?

师:(目光中充满赞许)这个同学很善于思考。那谁能回答他的问题呢?

生:我想,“消失”是某种事物可以失而复得;而“消逝”则是失去了永远不可能再回来了。

师(点头、微笑);嗯,说得有道理。那位还能就题目悟出一些信息呢?

生:我想,这个题目还向我们传达出:课文要讲述的是罗布泊的发展变化,原来的仙湖现在消逝了。

生;我认为,从“消逝的仙湖”还能品出作者的感情倾向──对美丽的仙湖消逝的惋惜之情。

师:(击掌鼓励)你品味的非常好,能深入作者的内心世界,品出其中的情味,说明你很善于阅读。下面,让我们速读课文,注意两个要求:第一,画出文中你不认识的字,你认为容易写错、读错的字。划出来后,你就写到前面的黑板上。第二,画出文中描写罗布泊昔日景象和今日面貌的句子,并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自由阅读。师巡视)

两分钟后,有学生上台写出自己画出的字。

师:那位同学上台把这些字的音加一下。(有生举手,师点其上台)

(师生一起点评)

师:谁能说一下昔日的罗布泊是什么样子?

生1:昔日的罗布泊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

生2:昔日的罗布泊是一片美丽富饶的土地,有遍地绿色和金黄的麦浪。

生3:昔日的罗布泊是一个美丽的仙湖,碧波荡漾,岸边胡杨丛生。

生4:(很自信地)昔日的罗布泊是一个生命的绿洲。

师:(微笑、点头)生命的绿洲,这种说法很精彩,你是怎样理解“生命的绿洲”?

生4:我认为,它可以孕育、繁衍、滋润生命,它是生命的乐土。

师:说得棒极了。那谁又知道现在的罗布泊又是什么样子呢?

生1:现在的罗布泊是一望无际的戈壁滩,寸草不生。

生2:现在的罗布泊是神秘的,天空中不见一只飞鸟,没有任何飞禽敢于飞越。

生3:现在的罗布泊是一个死湖、干湖。

生4:现在的罗布泊是一片生命的禁区。

师:“生命的禁区”,这种说法非常形象地概括了现在罗布泊的特点。

二、品读感悟

师:同学们,从“生命的绿洲”到“生命的禁区”,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恶果呢?找出文中相关的语句读一读。

生:人口激增,需水量大,人们拼命向塔里木河要水。

师:文中有一个很形象的说法,来形容人们怎样向塔里木河要水,谁能找出来。

生:“四盲”。也就是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

师:作者把“四盲”比作什么?

生:作者把“扫盲”比作巨大的“吸水鬼”。

师:归根结底,这出悲剧的制造者是谁?

生(齐声说):人!

师:同学们还记得开头的时候,一个同学说从题目可以品味出作者的感情倾向──对美丽的仙湖消逝的惋惜之情。谁能找出体现这种感情的句子读一下,读出这种感情。

生1:被斯文·赫定赞誉过的这片水域于20世纪70年代完全消失,罗布泊从此变成了令人恐怖的地方。

师:他读出感情了吗?

(生摇头)

师:怎样才能读出感情呢?

生:“赞誉过”和“令人恐怖”这两个地方应该重读。

师:好,再读一次。

(生按照要求再读一次)

师:还有哪些句子?

生2:由于缺水,长达数百公里的绿色长城在干渴中崩塌。

师:应该怎样去读?

生2:“长达数百公里”,应该重读。

师:你从中读出了什么?

生2:人类犯错误的重大和对绿色消逝的惋惜。

生3(痛苦地):那奇形怪状的树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是向谁伸出求救之手!

师:你从中品出了什么?

生3:我感受到胡杨的痛苦,表明了对人类的强烈谴责之情。

生4(抒情地):站在罗布泊的边缘,会突然感到荒漠是大地裸露的胸膛,大地在这里已脱尽了外衣,露出自己的肌肤筋骨。站在罗布泊的边缘,,你看那一道道筋骨的排列走向,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你会感到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和无奈。

师:你从这句话中品位到什么?

生4:对人类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而痛惜不已。

师:同学们对这些语言的品味非常到位。课文不仅有对罗布泊消失深表惋惜,还有对人的强烈谴责。作者是怎样谴责的?

生: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

师(故作不解):你为什么把“人”字重读呢?

生:因为“又”字表明人类不止一次的制造这类悲剧。

师:那人类都制造了哪些类似的例子?

生1:因人类乱砍滥伐,过度放牧,导致地表裸露,而引发沙尘暴。

生2:我听说济南是一个著名的泉城,而趵突泉却接近断流。

生3:天津、上海等沿海大城市,因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海水侵入地下水系统。

……

三、拓展延伸、人文关怀

师:从同学们的发言中,可以感受到你们都很关注我们生存的环境,下面,请同学们选取自己喜欢的方式,抒发自己的心声。

(生埋头写作,师巡回指导)

十五分钟后……

师:下面请同学们来展示自己的创作。

生1:我采用第一人称的手法,写了《罗布泊自述》。

我,就是那塔克拉玛沙漠边缘的罗布泊,我孤独地生活在那里,没有小草和我嬉戏,没有小溪为我唱歌,连小动物们也都远离了我。想想以前,我是多么美丽,我穿着那鲜绿的衣服,还有那小草、小花来为我的衣着作装点,牛马依偎在我的怀抱里,听我讲故事。我是多么幸福多么快乐啊!自己就像花草树木和动物们的母亲,听它们说他们的烦恼,然后尽量安慰他们,有时也会和他们分享快乐。

但是,好景不长,由于塔里木河姐姐被那些可恶的人类糟蹋,导致她下半身的血液停止了流动。终于有理智的人站了出来,来帮助塔里木河姐姐解决疑难,这使那快要奄奄一息的她重新有了生命。

但由于她太善良了,每当人们来向她要水时,她毫不吝惜地给了他们,但人们并不知道感谢,反而无节制地来向她要水,人们威胁她,如果她不给,就毁掉她,她忍着,无可奈何,只好顺从。人们盲目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抽水,它们就像四大恶魔,夺取了姐姐的性命,而姐姐是我唯一的依靠,没有了她,也就是我即将灭亡,我也就只好和那令人厌的塔克拉玛沙漠一起生活了,因为我别无选择。现在的我已经脱掉了那鲜绿的衣服,露出自己的肌肤筋骨,我的胸膛里面藏着多么深的痛苦与无奈。从此,那些小东西,也离我而去了,我只有和那疯老头(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一起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我处处忍让着,因为我还不足他身体的一半大,所以不得不服他,顺从他,让着他。

这个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人,我恨你们,我恨你们!你们这些自称自然间最聪明的生物,难道连这一点道理都不懂吗?伤害了我们,你们以为自己会过的很舒心,很快乐吗?不,你们错了,伤害我们就等于是伤害你们自己,如果我们都死了,那你们吃什么,住什么,穿什么。人类啊!醒醒吧!停止你们做的“文明事”吧!

(生群起而热烈鼓掌)

师;说得太精彩了! “文明事”,因为人类文明的进步,有时是以牺牲生态系统为代价的!

生2:我写了一份《保护环境倡议书》。

……人们往往用“生存环境的破坏”来换“钱”。殊不知,生态环境遭破坏后,却不能用“钱”将它恢复原貌。人们什么时候才能认识到环境遭破坏后,是永远也不能回来的。把人类心中的那杆秤真正的放平,称称哪一个重。人类该觉醒了,制止生态环境的破坏,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吧!

师:不错!一个生态系统的形成,需要十万、百万年,而破坏一个生态系统却很快!

师(结束语):同学们在这一节课内表现得非常好。我们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具有一定的环保意识。希望同学们,能在日常生活中认真实践,从点点滴滴小事做起,节约一滴水,节约一度电,少扔一点垃圾,并用自己的行动影响周围的人。那么,我们可以相信,我们的天会更蓝,山会更青,水会更绿,空气会更清新,地球这个绿色的生命之舟一定会在茫茫宇宙中驶向永恒。

四、布置作业

下去之后,给同学们布置一个实践作业:调查一下我们周围的环境状况,看有哪些突出的环境问题,你认为怎样解决,写出实践报告。

好,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谢谢同学们的参与,下课!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反思

新课标下,强调语文教学的整体性,要摆脱对课文的支离破碎的条分缕析。我在这节课中,首先引导学生从课文标题入手,从课文标题上获取信息,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印象,长远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在当今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形式快速获取信息的能力。接着,又让学生画出文中介绍昔日罗布泊和今日罗布泊的句子,并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浏览,获取信息,并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把它表达出来。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语文教学应以学生为主。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时候,我让学生画出文中不认识的字,写到黑板上,这样,教师教学的时候就可以有的放矢。还让学生画出自己认为容易写错、读错的字,目的是结合学生的学习实践,以点带面,以个别学生的学习经验引起全班同学的注意。最后,让同学自己上黑板去解决问题,更是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在学生学好语文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从“生命的绿洲”到“生命的禁区”,学生会对这个悲剧深感痛心,对悲剧制造者极度的愤慨。我让学生涵泳体会,从字里行间品味作者的感情,学习作者对生态环境的人文关怀,引导学生把作者的这种人文关怀迁移到现实生活中,关注我们的生活环境,并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抒发自己的心声,这都是为了培养学生朴素的环保意识。我还注意到语文课堂延伸,让学生走进社区,向周围的人宣传环保知识。即使就教学过程而言,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写,这本身就是人文精神的实证。

5、《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设计

zhaoyong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积累本文的生字词;通过对比手法了解罗布泊的过去与现在;学习报告文学的特点及写法。

★态度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道德情感价值观:使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罗布泊消逝的原因。

★树立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课前准备:

★调查身边及各地生态环境遭受破坏或保护较好的情况。

计划课时: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人们一说到“人间仙境”,我们眼前便会浮现出以高原湖泊众多、瀑布雄伟壮观、植物景观奇妙的九寨沟。其实,还有一处神秘之地,那里水草丰美、牛羊成群、绿树环绕、河流清澈,可以堪称为“世外桃源”、“人间奇景”,那就是罗布泊。(投影罗布泊今日干涸景象)(学生见后会吃惊)我想此刻同学们会很吃惊说:“这哪是仙湖?怎么会没水呀”!是的,同学们!这黄沙漫天的戈壁滩在30年前曾是胡杨茂密、清水盈盈的绿洲。那为什么在短短30年之后,罗布泊会变成沙漠了呢?让我们一同来寻找这个答案!(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情况

※指名学生朗读生字词,并口头解释有关词语。

萧瑟(sè)

和煦(xù)

干涸(hé)

吞噬(shì)

戈(gē)壁

裸(luǒ)露

沧海桑田

2.快速阅读全文,思考以下问题:

罗布泊为什么被称为“仙湖”?请发挥你的想象,描绘一下这“仙湖”的景色。

这“仙湖”为什么会消逝?请说说你的看法。

本文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小组内交流,教师参与倾听、指导。

4.全班交流,教师点拨、归纳。

三、合作、探究课文

(一)语言探究

1.自由阅读课文,画出文中你认为最精彩的句子,点评其好在哪里。

(提示:哪些语句使文章富有较浓的感情色彩,哪些语句直接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2.学生交流。

明确:本文运用了对比、拟人、比喻、排比等手法大大加强了感情色彩,直接抒情也有撼人心灵的力量。

(二)写法探究

1.设问: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使文章让人读后感到真实可信?请结合有关内容谈浮?

2.学生交流。

※明确:举例子、列数据。

3.教师小结:

本文是一篇报告文学,它兼有文学和新闻两种特点。新闻的特点要求真实,文学的特点则要求艺术加工,讲究形象性、抒情性。作者正是在调查研究、实地考察、查阅资料的基础上,注重形象的描绘,表达了自己的悲愤心情。

四、拓展延伸

1.口语训练:

假如你是一味世纪老人,见证了罗布泊的百年沧桑,你将向人们诉说什么?

2.书面习作:

联系生活,谈谈你所知道的其他关于生态环境破坏的问题。并给有关部门写封信。

板书设计: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过去的罗布泊(绿洲、仙湖)

现在的罗布泊

(消亡)

消亡的原因

(改变河道、人口激增、“四盲”)

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

6、《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2.感受并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3.学习对比和引用数据的方法;

4.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情怀。

教学设计:

1.引导学生参与教学的各个环节,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2.课前预习,提出并整理发现的问题;动手查找资料;带着问题和资料走进教室;

3.在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中提高学生对文章的解读能力;透视文章的写作轨迹,深入理解作品传达的强烈的忧患意识;

4.结合“研讨与练习”:“假如你是一位世纪老人,见证了罗布泊的百年沧桑,你将向人们诉说什么?”拓展思维,畅想表达。

教学内容设计:

一、课前预习

1.阅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写作思路。

2.完成“读一读,写一写”。

3.查找并搜集有关“罗布泊”“青海湖”“月牙泉”等的资料。

4.在阅读和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将发现的问题整理到学习笔记上。

二、课堂教学内容

第一板块:罗布泊消逝的原因

1.导入

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南部的罗布泊,曾为我国第二大内陆河,因地处塔里木盆地东部的古“丝绸之路”要冲而闻名于世。昔日的罗布泊是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水清澈的生命绿洲,而今却变成了一望无际的茫茫戈壁滩。是谁造成了这样的悲剧?

2.实物投影展示学生收集的罗布泊、青海湖、月牙泉的资料、图片。

图片1:西北地区地图,指导学生查找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克拉玛干沙漠、塔里木河、罗布泊的地理位置。

图片2:“茫茫大戈壁”“龟裂大地”

图片3:“青海湖”“月牙泉”。

资料投影:“昔日碧波荡漾,如今举目荒凉罗布泊变故谁能评说”(新华社乌鲁木齐二月4日电)

资料投影:“探险乐园罗布泊”(摘自1998年1月5日《南方日报》

3.再读课文,在文中划出阐述罗布泊消逝的主要原因的句子。

4.投影显示问题的答案。

问题主要出在近30年时间里。塔里木河两岸入口激增,各种需求也跟着增加。耕地需要水,采矿需要水,人们拼命向塔里木河要水。几十年间塔里木河流域修筑水库130多座,任意掘堤修引水口138处,建抽水泵站400多处,有的泵站一天就要抽水1万立方米。

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终于把塔里木河抽干了。断了水的罗布泊成了一个死湖、干湖。罗布泊干涸以后,周边生态环境马上恶化,草本植物全部枯死,防沙卫士胡杨林成片死亡,沙漠迅速向湖中推进。罗布泊很快与广阔无垠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浑然一体。罗布泊消失了。

第二板块: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1.找一位学生读课文的最后三段。(要求读出感情)

2.组织学习思考、回答问题:

(1)青海湖、月牙泉正在上演怎样的悲剧?(训练复述能力)

(2)作者引用了具体数据,告诉人们同样的悲剧仍在继续,呼吁人类行动起来,制止生态恶化。引导学生把数据整理出来并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讨论后出示投影:

胡杨林

1958年

780万亩

现在

420万亩

沙漠化

过去

66%

现在

84%

青海湖

50年间下降8.8米,平均每6年下降1米,陆地向湖中延伸10多公里。

月牙泉

50年代1.1652万平方米

现在

5397平方米,水深只剩尺余。

讨论后明确:作者充满了忧患意识。

4.要求学生在文中划出直接表达作者忧患意识的句子。

5.学生齐读。

第三板块:学习作比较的方法

1.投影显示图表:

罗布泊

过去:

1.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生命绿洲。

2.张骞眼中:遍地的绿色和金黄的麦浪、丝绸之路。

3.斯文·赫定:罗布泊像座仙湖,水面像镜子,和煦的,野鸭在湖面上玩耍,鱼鸥及其他小鸟欢娱地歌唱。

罗布泊

现去:

1.一望无际的戈壁滩,没有一棵草,一条溪,夏季气温高达70℃,天空不见一只鸟,没有任何飞禽敢于穿越此地。

2.绿色长城在干渴中崩塌。罗布泊与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浑然一体。

2.组织学生讨论:

(1)作者采用这种对比手法有什么作用?

(2)课文中还有类似的对比吗?请找出来。

3.教师小结第2题。

(1)出示投影

过去的罗布泊:“在船的不远处几只野鸭在湖面上玩耍,鱼鸥及其他小鸟欢娱地歌唱着……

现在的罗布泊:“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树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是在向谁伸出求救之手!”

“……荒漠是大地裸露的胸膛,大地在这里已脱尽了外衣,敞出自己的肌肤筋骨。”

(2)明确拟人的修辞手法。

(3)强烈的对比效果。

(4)再次感受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第四板块:世纪老人的述说

1.实物投影,展示108岁高龄的罗布老人热合曼的图片。

2.畅想表达:“如果我是世纪老人,我该如何讲述罗布泊的百年沧桑?”

提示:

1.我与罗布泊同龄,共百岁。

2.我的成长史就是罗布泊的坎坷史。

3.从出生~20岁(从斯文·赫定发现仙湖,想象要丰富、拟人化、有情调。)

从20岁~60岁(扣两次改道、“四盲”危害,重点讲人类对罗布泊的破坏。)

从60岁~100岁(扣我的少年、青年时代的美好记忆,寻找回来的世界,思念、牵挂、魂牵梦绕的故乡山水。展开联想,恳求上苍再赐我一百年,前一百年罗布泊养育了我,后一百年,我要回报罗布泊。)

三、课后拓展学习

课文最后提到青海湖和月牙泉濒临干涸的两个例子,说明悲剧仍在继续。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例子?试写一封公开信,呼吁人们行动起来,制止生态的恶化。

7、《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报告文学的文体特征

2、了解罗布泊消逝的原因,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3、引导学生运用设问、概括提要的方式理清行文思路,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培养学生概括要点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4、联系现实,思考关注环境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并归纳变化的原因。

2、了解环境遭受破坏的深层原因,明确我们在以后的开发中应吸取哪些教训?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那是西北地区一个曾经非常美丽的仙湖;

那是一个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

那是一个充满神秘的地方,我国科学家彭家木、探险家余纯顺先后在那里失踪、遇难;

那是一个寸草不生,不见飞鸟,令人恐怖的地方;

那就是罗布泊。

罗布泊,曾经是有水的,曾经是有很多水的。一个非常美丽的仙湖,如今却成了沙漠。是什么原因使罗布泊发生了如此大的变故呢?下面就让我们一同走进曾经的仙湖——罗布泊。

二、看题目:

1、分析它给我们提供了哪些必要的信息?

罗布泊,原本是非常美丽的仙湖,如今却消逝了,成了荒漠。

2、针对题目,你能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罗布泊曾是一个怎样的仙湖?什么时候消逝的?为什么会消逝?现在的罗布泊是什么样子?罗布泊的消逝带来怎样的恶果?同样的悲剧还有哪些?

三、请学生带着以上问题阅读全文,要求:

1、用笔标出各自然段的序号。

2、在书上画出有关问题的答案。(看能否用一两句话加以概括)

3、理出各内容在书中出现的次序。

(此问题要求学生之间进行讨论解答)

明确:2、罗布泊过去是广阔、美丽、充满生机的湖泊,罗布泊周边是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

罗布消逝于20世纪70年代。

消逝的原因有两个:一是20世纪20年代塔里木河曾经人为改道,导致下游干旱缺水;二是盲目滥用塔里木河水资源,致使下游河道干涸、罗布泊断水,生态环境彻底破坏。

现在的罗布泊变成了一片死寂的荒漠,胡杨林成片死亡,寸草不生,不见飞鸟,令人恐怖。

罗布泊消逝导致生态环境遭受人为破坏,迅速恶化,沙漠在扩张。

同样的悲剧还有:青海湖湖水下降,陆地向湖中延伸;月牙泉水域缩小,有干涸之势。

4、文章从今日罗布泊的荒漠景象写起,接着上溯历史上的美丽景象,然后着重说明罗布泊消逝的缘故,又具体展现今日罗布泊的荒漠景象,最后推而广之,说到青海湖、月牙泉的颓势,篇末发出拯救生态环境的强烈呼吁——目的。

四、请学生齐读12、13段,分析造成罗布泊消逝的深层原因是什么?

学生讨论:(12、13段)——造成了罗布泊的消逝深层原因是人为因素。具体体现是两次改道和四个“盲目”。盲目就是目光短浅,急功近利,只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头脑里根本没有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盲目就是目光狭小,只图本地区利益,不顾整体利益;盲目就是不懂自然规律,不懂生态平衡,不懂上游将水抽干了,下游的河道将会干涸,周边生态环境就会严重恶化,乃至沙化。

(在此处理一下文章行文的思路)

五、本文从体裁看是一篇报告文学,它兼有新闻和文学两种特点。新闻要求真实;文学要求形象性、抒情性。下面我们就来探究学习本文是怎样把罗布泊的今昔情景写得历历在目,把罗布泊消逝的原因说得明明白白的,为什么能使读者对罗布泊的消失痛惜不已。

1、体味真实性。

文章列举数据、叙述事实真实可靠。

如:《汉书西域传》记载了……

另据史书记载……

2、感受形象性。

(1)对比手法

集中表现在对罗布泊今昔情况进行对比。作者将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都作了鲜明而具体的描写,显示了巨大的反差,使读者产生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2)拟人手法

如写胡杨林,“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在向谁伸出求救之手!”赋予胡杨以人的感情,怎能不令人感情激荡,为人类自身盲目破坏生态环境而痛惜不已。如替换为“一棵棵胡杨树,只剩下奇形怪状的枯枝”效果就差多了。

如写罗布泊“站在罗布泊边缘,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你会感到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与无奈。”同样赋予罗布泊以人的感情,怎能不令人痛心?如果替换为“站在罗布泊的边缘,你会看到一片荒漠,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那就逊色多了。

(3)排比

如“四盲”:遗憾之情,谴责之意呼之欲出。

3、体会抒情性

A此时此刻,我们停止了说笑。那一片巨大的黄色沙地深深地刺痛着我们的心,使我们个个心情沉重。(直抒内心痛苦而沉重的感情,有力地烘托了罗布泊的惨状,强化了生态被破坏的悲剧。)

B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一针见血地指出罗布泊的消失是人为地破坏生态的恶果,具有强烈的谴责意味,指责悲剧制造者的盲目和愚昧)

C救救青海湖,救救月牙泉,救救所有因人的介入而即将成为荒漠的地方!(发出拯救生态环境的强烈呼声,表达了强烈的环保意识、忧患意识)

六、拓展延伸:

1、请你为“西部大开发”出谋划策。

2、文章第23段说:“罗布泊还能重现往日的生机吗?”请发表自己的看法。

3、热合曼是一个108岁高龄的罗布老人。假如你也是一个百岁老人,你该怎样向人讲述罗布泊的沧桑?

提示:A“我”与罗布泊同龄,共百岁。

B“我”的成长史就是罗布泊的坎坷史。

C从出生到20岁,斯文赫定发现仙湖,想象要丰富,用拟人化的口吻最好。

D从20—60岁,紧扣两次改道,“四盲”危害,重点讲人类对罗布泊的破坏。

E从60岁—100岁,扣“我”的少年、青年时代的美好记忆,寻找回来的世界,思念、牵挂、魂牵梦绕的故乡山水。

F展开联想,恳求上苍再赐我百年,我要回报罗布泊的养育。

七、小结

地球是我们人类共有的家园。家是一个温馨的字眼,是灵魂的栖息地,是幸福的源泉。如果家没有了,那我们还能剩下什么?请看看我们自己的双手,是创造,还是毁灭?请看看我们自己的双眼,是热切的盼望,还是无助与茫然?让理性回归吧,我们有理由相信:天会变得更蓝,树会变得更绿,水会变得更清……同学们: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从自我做起,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环境,保护我们自己的家园。

板书:

昔日

罗布泊

现在

青海湖

月牙泉

生态意识

环保意识

可持续发展意识

真实

形象

抒情

教后:

本课的学习侧重于练习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概括能力。所以课堂多采用提问或让学生自己提问题的方式来进行。因为学生课前准备充分,阅读较好,并且对环保问题较为关注,所以整个课堂气氛较为活跃。

不足之处在于:学生的能力差异较为显著,而课堂时间有限,不能使所有学生得到练习,今后的课堂学习将会在这一方面加强。

课外拓展延伸设计较好,学生课后完成兴趣及质量较高,类似的课以后应加强学生学习兴趣。

8、《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设计

知识与能力:

1.培养学生搜集数据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2.感受并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3.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情怀。

过程与方法:

1.利用罗布泊以前的风光图和现在的沙漠风光图让学生引学生进入学习情景。

2.学习运用对比、探究、引用数据的方法和拟人的修辞手法,使罗布泊今昔进行碰撞,体会文章的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观念,并理解作者借胡杨林来倾诉痛惜之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对比和引用数据的方法。

2.深入理解作品传达的强烈的忧患意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根据你的预习,谁来解释一下标题的含义,由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进而提出问题:罗布泊曾是怎样的?什么时候消逝的?为什么会消逝?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罗布泊,听听他的诉说。

二、整体感知

昔日罗布泊、今日罗布泊各是怎样一个地方?有什么可以证明?

三、问题思考

罗布泊消逝的原因是什么?

四、研读赏析

作者的痛惜之情和忧患意识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

五、拓展延伸

课文最后提到青海湖水面下降和月牙泉濒临干涸两个例子说明悲剧仍在继续,你还知道哪些悲剧正在上演?

六、小结

罗布泊是一个悲剧,同样的悲剧还有许多许多!为了不让悲剧再上演,让我们大家携起手来,从现在开始,保护环境,爱护我们的家园!

9、《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感受并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2.培养学生搜集和整理资料的能力。

3.培养学生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4.教学重点,理解罗布泊消逝的原因,树立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内容设计

一、课前预习

1.阅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写作思路。

2.完成“读一读,写一写”

3.搜集有关于“罗布泊”“月牙泉”“青海湖”等资料。

4.将搜集到的资料,整理后记在笔记本上。

二、课堂教学

(一)导入

同学们听说过罗布泊吗?那里是浩瀚的沙海,是一个充满恐惧又充满神秘的戈壁,但是,罗布泊在100年前曾是一片辽阔的水域,那里水鸟成群,碧波荡漾,罗布泊滋润着大片的生命绿洲。那么,罗布泊是怎样消失的?是谁制造了这个悲剧?我们一起到《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中寻找答案。

(二)实物投影展示学生收集的罗布泊,青海湖,月牙泉图片。

(三)研习新课:

1.指名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①罗布泊过去是什么样子?现在又变成了什么样子?

②罗布泊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③同样的悲剧还有哪些?

2.同桌同学为一组讨论以上问题。

3.教师检查讨论情况。

4.学生每四人为一组讨论下列问题:

①造成罗布泊生态环境破坏的深层原因是什么?

②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教师点拔,明确:

造成罗布泊生态环境破环的深层原因是人们只图眼前利益,没有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全文表达了作者对罗布泊消逝的痛惜之情,以及对保护生态环境的强烈呼吁。

6.指名分别读一读揭示罗布泊生态环境被破坏原因的句子和表达作者感情的句子,并认真体会。

7.指名来谈一谈自己的体会。

8.文中运用了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从文中找出来说一说它们的作用。

9.文中还引用了大量确凿详实的数据,从文中找出几例,试分析它们的作用(使用数据的好处)。

(四)拓展:

1.出示“青海湖”“月牙泉”的图片,问:青海湖,月牙泉的悲剧也在不断上演,这说明了什么?

2.对于“青海湖”“月牙泉”的环境保护你有怎样的建议?

3.想像一下假如你是一位世纪老人,见证了罗布泊的百年沧桑,你将向人们诉说什么?

(五)练习:请你以世纪老人的口吻,将你向人们诉说的内容写在练习本上。

提示:

1.从出生~20岁,水草丰美,水鸟成群的仙湖;

2.20岁~60岁人类对罗布泊的破坏;

3.60岁~100岁紧扣少年、青年时代的美好回忆,寻找回来的世界。

(六)小结:本文用惨痛的历史教训说明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呼吁人们树立环保意识,爱护大自然的一草一木,共建美好家园。只有这样,我们的明天才会更美好。

三、课外作业

课文最后提到青海湖和月牙泉濒临干涸的两个例子,说明悲剧仍在继续,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例子?试写一封公开信,呼吁人们行动起来,制止生态的恶化。

10、《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了解报告文学的文体特征,感受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2.过程和方法: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培养概括能力,学习对比和引用数据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情怀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本文叙述事实,列举数据的方法。

2.了解罗布泊的这去和现在,并归纳变化原因。

3.探究生态环境遭破坏的深层原因,明确应吸取的教训。

教学设想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是从“生态自然”的角度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关注自然,保护自然是每个人的责任,21世纪的接班人更要具有这种意识,因而,本文的思想教育、情感教育比知识教育更为重要。在内容上要求学生把握两点:一是在对比罗布泊过去和现在的过程中总结罗布泊消逝的原因;二是感受作者痛惜罗布泊消逝的基础上,深入理解作品传达出的强烈的忧患意识,树立正确的生态意识。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情怀。

课时安排

一个课时

教学准备

1. 检查预习情况 :学生朗读生字词。

萧瑟(sè) 和煦(xù) 干涸(hé) 吞噬(shì) 戈(gē)壁 裸(luǒ)露

2.学生收集的罗布泊、青海湖、月牙泉的资料、西北地区地图;指导学生查找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克拉玛干沙漠、塔里木河、罗布泊的地理位置。

教学用具

多媒体

课堂教学

一、导入激趣

同学们听说过罗布泊吗?那里是浩瀚的沙海,曾为我国第二大内陆河,因地处塔里木盆地东部的古“丝绸之路”要冲而闻名于世。现在是一个充满恐惧又充满神秘的戈壁,但是,罗布泊在100年前曾是一片辽阔的水域,那里水鸟成群,碧波荡漾。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水清澈的生命绿洲,而今却变成了一望无际的茫茫戈壁滩,那么,罗布泊是怎样消失的?是谁制造了这个悲剧?我们一起到《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中寻找答案。

播放沙漠中绿草如茵、胡杨林立、花团锦簇的景象画面,学生探讨:“看到这幅画面,你有什么感受?”问题,因势利导:是啊,人们都愿意生活在花红柳绿式的“世外桃源”之中。可是,我们却不愿更好的去呵护它,建设它,于是,有些桃源竟变成了魔域。在我国青海湖附近就曾有过这么一个被人们喻为“世外桃源”的地方,那就是罗布泊。可今天,她已经千疮百孔,惨不目睹。就让我们一起感悟《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课件出示问题)

1.罗布泊为什么被称为“仙湖”?请发挥你的想象,描绘一下这“仙湖”的景色。

2.这“仙湖”为什么会消逝?请说说你的看法。

3.具体把握课文内容,做内容提要。

(1)今日罗布泊是怎样一个地方?关键词是“沙漠”“神秘”。

(2)过去罗布泊是怎样一个地方?关键词是“绿洲”“仙湖”。

(3)罗布泊为什么消亡?关键词是“改道”“四盲”。

(4)同样的悲剧还有哪些?关键词是“青海湖”“月牙泉”。

三、问题研究

1.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人们会制造悲剧自讨苦吃?要求在文中划出阐述罗布泊消逝的主要原因的句子。

明确:这个问题要抓住重点片段(“问题出在近30多年……罗布泊消失了。”),探究深层含义,从中获得启发。最值得注意的是“盲目”二字:“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排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终于将塔里木河抽干了……”“盲目”,就是目光短浅,急功近利,只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头脑里根本没有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盲目,就是目光狭小,只图本地区利益,不顾整体利益。盲目,就是不懂自然规律,不懂生态平衡,不懂上游将水抽干了,下游的河道就会干涸,罗布泊就会干涸,周边生态环境就会严重恶化,乃至荒漠化。当年“塔里木河两岸人口激增”,扩大耕地,开采矿藏,也是开发,问题是当年的开发没有考虑水资源,简单的以为塔里木河有的是水,顾了上游不顾下游。从罗布泊消失的深层原因中应该吸取的教训是:开发要克服盲目性,认识自然规律,认识生态平衡,谋求发展必须抓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

2.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情怀。

(1)阅读课文的最后三段。(要求读出感情)

(2)组织学习思考、回答问题:

a.青海湖、月牙泉正在上演怎样的悲剧?(训练复述能力)

b.作者引用了具体数据,告诉人们同样的悲剧仍在继续,呼吁人类行动起来,制止生态恶化。引导学生把数据整理出来并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c.要求学生在文中划出直接表达作者忧患意识的句子。

学生讨论交流,进一步明确作者充满了忧患意识。

直抒胸臆的句子,如“此时此刻,我们停止了说笑。那一片巨大的黄色沙地深深地刺痛着我们的心,使我们个个心情沉重”。直抒内心痛苦而沉重的感情,有力地烘托了罗布泊的惨状,强化了生态被破坏的悲剧。

引用数据的句子,如“几十年间塔里木河流域修筑水库130多座,任意掘堤修引水口138处,建抽水泵站400多处,有的泵站一天就要抽水1万多立方米”。一系列数据具体、确凿,充分说明人们是怎样盲目地拼命地滥用塔里木河水资源的,正是这种盲目行为,造成了罗布泊的荒漠化。

3.课文为什么具有震撼人心、振聋发聩的力量?

从根本上说,罗布泊从美丽的仙湖变成令人恐怖的荒漠,是令人震惊的。从写法上探究,对比、拟人、排比等手法大大强化了感情色彩,直接抒情也有撼人心灵的力量。作者对比罗布泊的今昔,显示了巨大的落差,造成了文势的跌宕,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再看拟人,作者将胡杨林拟人化:“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在向谁伸出求救之手!”赋予胡杨以人的感情,怎能不令人感情激荡,为自己盲目破坏生态环境而痛惜不已。排比手法,连用四个“盲目”,遗憾之情、谴责之情大大强化。又如篇末三个“救救”,呼吁之声,振聋发聩。直接抒情让读者也深深地痛心,深切地意识到破坏生态环境的严重后果,觉悟到只有保护环境才能保护人类自己。

四、探究活动

1.课文最后提到青海湖水面下降和月牙泉濒临干涸两个例子,说明悲剧仍在继续。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例子?试写一封公开信,呼吁人们行动起来,制止生态恶化。

本题沿着救救青海湖的思路拓展,让学生关注生态问题,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生态问题是一个大概念,教师要引导学生打开思路,实地考察,提出问题,研究对策。

2.假如你是一位世纪老人,见证了罗布泊的百年沧桑,你将向人们诉说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明确:

我的成长史见证了进百年罗布泊的坎坷史。

从出生~20岁(从斯文·赫定发现仙湖,想像要丰富、拟人化、有情调。)

从20岁~60岁(扣两次改道、“四盲”危害,重点讲人类对罗布泊的破坏。)

从60岁~100岁(扣我的少年、青年时代的美好记忆,寻找回来的世界,思念、牵挂、魂牵梦绕的故乡山水。展开联想,恳求上苍再赐我一百年,前一百年罗布泊养育了我,我要回报罗布泊。)

设计说明:本题则要求具体诉说罗布泊百年沧桑,是描述的训练,又是口语的训练,又是想像的训练。

五、总结

罗布泊的今昔变化给人类带来了深刻的教训,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保护环境。只要人人都拥有一颗保护地球的慧心,我们有理由相信:天会更蓝,树会更绿,水会更清。

六、课后反思

这篇课文是从一篇报告文学中节选下来的。罗布泊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还曾经是一片美丽的仙湖,但现在却成了令人恐怖的沙漠,吞噬了无数的生命。作者通过翔实的资料说明,人对自然贪婪和盲目的索取是造成这一悲剧主要原因。全篇充满了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痛惜之情,为罗布泊生态之恶化而痛苦,为人们索取之盲目而痛惜。教学中都要引导学生仔细体会。从而深入理解作品传达出的强烈的忧患意识,树立正确的生态意识。培养学生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情怀。

11、《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2.感受并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3.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情怀。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对比和引用数据的方法。

2.深入理解作品传达的强烈的忧患意识。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萧瑟(se4)

和煦(xu4)

干涸(he2)

吞喽(shi4)

裸索(luo3)

戈壁滩(ge1)无垠(yin1)

边缘(yuan2)

2.解释下列词语。

萧瑟: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和煦:温暖。

干涸:河道、池塘等没有水了。

裸露:没有东西遮盖。

戈壁:蒙古人称沙漠地区,这种地区尽是沙子和石块,地面上缺水,植物较少。

沧海桑田:大海里的一颗谷粒。

无限:辽阔无边。

边缘:沿边的部分。

二、导人

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南部的罗布泊,曾为我国第二大内陆河,因地处塔里木盆地东部的古“丝绸之路”要冲而闻名于世。昔日的罗布泊是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水清澈的生命绿洲,而今却变成了一望无际的茫茫戈壁滩,是谁造成了这样的悲剧?

实物投影展示学生收集的罗布泊、青海湖、月牙泉的资料、图片。

图片1:西北地区地图;指导学生查找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克拉玛干沙漠、塔里木河、罗布泊的地理位置。

图片2:“茫茫大戈壁”“龟裂大地”。

图片3:“青海湖”“月牙泉”。

资料投影:“昔日碧波荡漾,如今举国荒凉罗布泊变故谁能评说”(新华社乌鲁木齐1月4日电。)

资料投影:“探险乐园罗布泊”(摘自1998年1月5日《南方日报》)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从文中找出自己发现的问题,并记在学习笔记本上。

四、学习课文内容

(一)提问:在文中划出阐述罗布泊消逝的主要原因的句子。

明确:

问题主要出在近30年时间里。塔里木河两岸人口激增,各种需求也跟着增加。耕地需要水,采矿需要水,人们拼命向塔里木河要水。几十年间塔里木河流域修筑水库130多座,任意掘堤修引水口138处,建抽水泵站400多处,有的泵站一天就要抽水1万立方米。

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

站抽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终于把塔里木河抽干了。断了水的罗布泊成了一个死湖、干湖。罗布泊干涸以后,周边生态环境马上恶化,草木植物全部枯死,防沙卫士胡杨林成片死亡,沙漠迅速向湖中推进,罗布泊很快与广阔无垠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浑然一体。罗布泊消失了。

(二)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1.找一位学生读课文的最后三段。(要求读出感情)

2.组织学习思考、回答问题:

(1)青海湖、月牙泉正在上演怎样的悲剧?(训练复述能力)

(2)作者引用了具体数据,告诉人们同样的悲剧仍在继续,呼吁人类行动起来,制止生态恶化。引导学生把数据整理出来并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要求学生在文中划出直接表达作者忧患意识的句子。

学生讨论交流,进一步明确作者充满了忧患意识。

(三)学习对比的写法。

组织学生讨论。

1.作者采用这种对比手法有什么作用?

2.课文中还有类似的对比吗?请找出来。

明确:

过去的罗布泊:“在船的不远处几只野鸭在湖面上玩耍,鱼鸥及其他小鸟欢娱地歌唱着……”

现在的罗布泊:“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树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是在向谁伸出求救之手!”

“……荒漠是大地裸露的胸膛,大地在这里已脱尽了外衣,敞出自己的肌肤筋骨。”

五、探究活动

提问:

假如你是一位世纪老人,见证了罗布泊的百年沧桑,你将向人们诉说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1.我与罗布泊同龄,共百岁。

2.我的成长史就是罗布泊的坎坷史。

3.从出生~20岁(从斯文?赫定发现仙湖,想像要丰富、拟人化、有情调。)

从20岁~60岁(扣两次改道、“四盲”危害,重点讲人类对罗布泊的破坏。)

从60岁~100岁(扣我的少年、青年时代的美好记忆,寻找回来的世界,思念、牵挂、魂牵梦绕的故乡山水。展开联想,恳求上苍再赐我一百年,前一百年罗布泊养育了我,后一百年,我要回报罗布泊。)

六、拓展学习

课文最后提到青海湖和月牙泉濒临干涸的两个例子,说明悲剧仍在继续。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例子?试写一封公开信,呼吁人们行动起来,制止生态的恶化。

七、小结

这篇课文是从一篇报告文学中节选下来的。罗布泊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还曾经是一片美丽的仙湖,但现在却成了令人恐怖的沙漠,吞噬了无数的生命。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状况?作者通过翔实的资料说明,人对自然贪婪和盲目的索取是造成这一悲剧主要原因。课文最后,作者发出了拯救生态环境的呼吁。

课文全篇充满了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痛惜之情,为罗布泊生态之恶化而痛苦,为人们索取之盲目而痛惜。为了表达这种感情,作者运用了各种表现手法,一是拿罗布泊过去的繁华与现在的破败对比;二是运用拟人手法,以事物自身的诉说引起人内心的震动,如“站在罗布泊边缘,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你会感到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与无奈”一句所描写的罗布泊的惨状,实在让人痛心疾首;三是运用数据客观说明。这些在教学中都要引导学生仔细体会。

八、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二。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12、12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感受并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2.培养学生搜集和整理资料的能力。

3.培养学生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4.教学重点,理解罗布泊消逝的原因,树立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内容设计

一、课前预习

1.阅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写作思路。

2.完成“读一读,写一写”

3.搜集有关于“罗布泊”“月牙泉”“青海湖”等资料。

4.将搜集到的资料,整理后记在笔记本上。

二、课堂教学

(一)导入

同学们听说过罗布泊吗?那里是浩瀚的沙海,是一个充满恐惧又充满神秘的戈壁,但是,罗布泊在100年前曾是一片辽阔的水域,那里水鸟成群,碧波荡漾,罗布泊滋润着大片的生命绿洲。那么,罗布泊是怎样消失的?是谁制造了这个悲剧?我们一起到《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中寻找答案。

(二)实物投影展示学生收集的罗布泊,青海湖,月牙泉图片。

(三)研习新课:

1.指名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①罗布泊过去是什么样子?现在又变成了什么样子?

②罗布泊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③同样的悲剧还有哪些?

2.同桌同学为一组讨论以上问题。

3.教师检查讨论情况。

4.学生每四人为一组讨论下列问题:

①造成罗布泊生态环境破坏的深层原因是什么?

②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教师点拔,明确:

造成罗布泊生态环境破环的深层原因是人们只图眼前利益,没有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全文表达了作者对罗布泊消逝的痛惜之情,以及对保护生态环境的强烈呼吁。

6.指名分别读一读揭示罗布泊生态环境被破坏原因的句子和表达作者感情的句子,并认真体会。

7.指名来谈一谈自己的体会。

8.文中运用了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从文中找出来说一说它们的作用。

9.文中还引用了大量确凿详实的数据,从文中找出几例,试分析它们的作用(使用数据的好处)。

(四)拓展:

1.出示“青海湖”“月牙泉”的图片,问:青海湖,月牙泉的悲剧也在不断上演,这说明了什么?

2.对于“青海湖”“月牙泉”的环境保护你有怎样的建议?

3.想像一下假如你是一位世纪老人,见证了罗布泊的百年沧桑,你将向人们诉说什么?

(五)练习:请你以世纪老人的口吻,将你向人们诉说的内容写在练习本上。

提示:

1.从出生~20岁,水草丰美,水鸟成群的仙湖;

2.20岁~60岁人类对罗布泊的破坏;

3.60岁~100岁紧扣少年、青年时代的美好回忆,寻找回来的世界。

(六)小结:本文用惨痛的历史教训说明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呼吁人们树立环保意识,爱护大自然的一草一木,共建美好家园。只有这样,我们的明天才会更美好。

三、课外作业

课文最后提到青海湖和月牙泉濒临干涸的两个例子,说明悲剧仍在继续,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例子?试写一封公开信,呼吁人们行动起来,制止生态的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