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短文两篇(日,月)说课稿一等奖

《巴金短文两篇(日,月)说课稿一等奖》属于教学设计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巴金短文两篇(日,月)说课稿一等奖

1、巴金短文两篇(日,月)说课稿一等奖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爱默生说,思想是行动的种子,教学思想的确立决定了教学行为的结果。说课便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今天我要说的是2003年感动中国的文坛巨擘、世纪老人——巴金的《短文两篇》。下面我从四个方面来说我的设计:

一.说教材:

1、 《短文两篇》是人教版八年级第二单元两篇充满意趣的散文诗。寻常的事物却因多情的作家激起心灵之声。作者“醉翁之意不在酒”,反弹琵琶,借“飞蛾”“夸父”“嫦娥”这些意象寓示一种向上的不屈不挠的力。是作者生活的一种希望,信念,也是他理想的化身。

2、据“课标”:学生对课文内容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教学难点:通过创写句子的模式来教读课文。

●教学重点:理解“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嫦娥奔月”在文中的含义。

3、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理解“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嫦娥奔月”在文中的含义,散文诗的朗读。

●能力目标:积累的迁移,培养想象创新的能力。

●德育目标:评价作者的理想及价值的取向。

二、说教法

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三主”教学思想。以及素质教育的方向,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A. 创设情境法 B. 疑读法 C. 议读法

三、说学法

教法的根本是学法.只有把学法教给学生,才能达到不教.正所谓”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

A.想象法: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对图画、幻灯片、故事进行感性认识并有所启示,合理联想想象.!读文章找答案来进一步读课文。

B.小组竞赛法:在既定的评分标准下,竞赛。

C.讨论法:小组讨论对文章质疑解答。

课时安排:2课时,设计一课时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三分钟演讲“嫦娥奔月”、“夸父追日”的故事。

2、展示学生所绘的图,课件幻灯。(目的:设置情境,引发联想)

3、是否有所启发?有何感悟?(目的:学会自主思考,找寻答案)

(二)欣赏朗读(目的:对刚才所遇到的问题,自主找寻答案,有据可考,引发新一轮的探讨。)(5分钟)

(三)学生互相推荐疑难字词。幻灯展示,加深印象。(3分钟)

(目的:让学生发现自己的词汇积累,便于记忆)

(四)感知作者简介,了解文章背景(2分钟)

(让学生了解文学作品中主题与写作背景的关系)

(五)分组朗读,设置评分等级。(5分钟)

组 别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第四组

级 别 B B A C

等 级

A.声音洪亮整齐,咬字准确朗读流利,无错读,有充分感情.

B.声音洪亮整齐,咬字基本准确,个别误读,有感情.

C.声音较洪亮,不够整齐.误读,感情平淡.

D.声音较小,不够整齐,误读,错读,没有感情.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把握两篇文章的不同感情基调)

(六)创写教学 (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代表发言)(15分钟)

1、速读课文,扩写一个句子。根据课文内容扩写“这是一篇写日的文章”这个句子。(活动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整体上多角度理解课文)

2、寻读课文,续写“我从中发现了…… ”这个句子。(这次活动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自主探究课文内涵。

3、细读课文,创造一个句子。请同学从中品析、欣赏、感受 。就课文内容,写一句欣赏的话。(活动目的,让学生对课文美点进行赏析)

(七)比较阅读《日》《月》,小组讨论、质疑、答疑。问题组幻灯显示。(5分钟)

(八)学生小结。(让学生主动回顾课文知识点,畅谈心得。)(5分钟)

(九)作业:对问题组思考。

板书:

飞蛾扑火―――追求光{ 理想,舍生取义

嫦娥奔月――改变现状(寒冷)

夸父追日―――追求热{理想,勇于牺牲

2、巴金短文两篇(日,月)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爱默生说,思想是行动的种子,教学思想的确立决定了教学行为的结果。说课便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今天我要说的是2003年感动中国的文坛巨擘、世纪老人——巴金的《短文两篇》。下面我从四个方面来说我的设计:

一.说教材:

1、 《短文两篇》是人教版八年级第二单元两篇充满意趣的散文诗。寻常的事物却因多情的作家激起心灵之声。作者“醉翁之意不在酒”,反弹琵琶,借“飞蛾”“夸父”“嫦娥”这些意象寓示一种向上的不屈不挠的力。是作者生活的一种希望,信念,也是他理想的化身。

2、据“课标”:学生对课文内容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教学难点:通过创写句子的模式来教读课文。

●教学重点:理解“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嫦娥奔月”在文中的含义。

3、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理解“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嫦娥奔月”在文中的含义,散文诗的朗读。

●能力目标:积累的迁移,培养想象创新的能力。

●德育目标:评价作者的理想及价值的取向。

二、说教法

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三主”教学思想。以及素质教育的方向,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A. 创设情境法 B. 疑读法 C. 议读法

三、说学法

教法的根本是学法.只有把学法教给学生,才能达到不教.正所谓”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

A.想象法: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对图画、幻灯片、故事进行感性认识并有所启示,合理联想想象.!读文章找答案来进一步读课文。

B.小组竞赛法:在既定的评分标准下,竞赛。

C.讨论法:小组讨论对文章质疑解答。

课时安排:2课时,设计一课时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三分钟演讲“嫦娥奔月”、“夸父追日”的故事。

2、展示学生所绘的图,课件幻灯。(目的:设置情境,引发联想)

3、是否有所启发?有何感悟?(目的:学会自主思考,找寻答案)

(二)欣赏朗读(目的:对刚才所遇到的问题,自主找寻答案,有据可考,引发新一轮的探讨。)(5分钟)

(三)学生互相推荐疑难字词。幻灯展示,加深印象。(3分钟)

(目的:让学生发现自己的词汇积累,便于记忆)

(四)感知作者简介,了解文章背景(2分钟)

(让学生了解文学作品中主题与写作背景的关系)

(五)分组朗读,设置评分等级。(5分钟)

组 别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第四组

级 别 B B A C

等 级

A.声音洪亮整齐,咬字准确朗读流利,无错读,有充分感情.

B.声音洪亮整齐,咬字基本准确,个别误读,有感情.

C.声音较洪亮,不够整齐.误读,感情平淡.

D.声音较小,不够整齐,误读,错读,没有感情.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把握两篇文章的不同感情基调)

(六)创写教学 (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代表发言)(15分钟)

1、速读课文,扩写一个句子。根据课文内容扩写“这是一篇写日的文章”这个句子。(活动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整体上多角度理解课文)

2、寻读课文,续写“我从中发现了…… ”这个句子。(这次活动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自主探究课文内涵。

3、细读课文,创造一个句子。请同学从中品析、欣赏、感受 。就课文内容,写一句欣赏的话。(活动目的,让学生对课文美点进行赏析)

(七)比较阅读《日》《月》,小组讨论、质疑、答疑。问题组幻灯显示。(5分钟)

(八)学生小结。(让学生主动回顾课文知识点,畅谈心得。)(5分钟)

(九)作业:对问题组思考。

板书:

飞蛾扑火―――追求光{ 理想,舍生取义

嫦娥奔月――改变现状(寒冷)

夸父追日―――追求热{理想,勇于牺牲

3、巴金《短文两篇(日,月)》教案(2课时)

8.短文两篇

巴 金

教学目的

(一)知识储备点

1.了解神话传说“夸父追日”“嫦娥奔月”。

2.了解课文内容。

1.学习散文诗优美的语言,蕴含着哲理。

2.理解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一种希望和信念。

3.贯通理解两篇短文的主题表达。

(二)能力培养点

强化诵读,体会巴金散文作品蕴含的美感。

(三)情感体验点

理解文中表现的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希望和信念,引导学生追求积极奋发、坚韧向上的理想人生人格。

二、教学设想

1.重点、难点、疑点

重点:(1)加强诵读,培养感受能力、理解能力。

(2)理解两篇短文的精神实质及其时代意义。

难点:把握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疑点:作者为什么不写日,不写月,而写与日月无关的东西?

2.课型及基本教学思路

自读课。

诵读,感知文意。联系特定的时代背景,结合文中重要词语的意义,贯通理解两篇文章引用传说的深意,从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课文中的联想与想像。

2.理解作品的主题。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呖谷(y6ng) 一撮灰(cuo1) 皓月(hao4 )妲娥(heng2)

2.解释下列词语。

皓月:明亮的月亮。

露台:晒台。

yang谷:古书上指日出的地方。yang,日出。

二、导入

无数人咏叹太阳和月亮,留下了美好的诗篇。作者在特殊的年代里,对着这永恒的星球发出了自己的感叹。在《日中,作者显然在飞蛾扑火、夸父逐日中寄托着深意;而寒夜里面对如镜的凉月,想起了嫦娥奔月,又是一种别样的心情。

作者简介:

巴金(1904~ ),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早年在南京东南大学附中学习,后赴法国巴黎学习。回国后长期从事著译。曾任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建国后曾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代表作有长篇小说、中篇小说憩园和随笔集。其散文思想深刻,语言优美,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三、朗读课文,初步体会作品的主题

让学生交流读后心得。

四、精读《日》

学生朗读《日》一文。思考:文章按怎样的思路展开的?如何理解

作品的主题?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这篇散文诗仅仅250余字,却浓缩着丰富的感情,它像一团火,炙烤着读者的心灵。

开头两段,作者把自己的感情形象化,先是赞美飞蛾,因为它是为追求光和热而被灯火烧死的,接着又怀念夸父,因为它是为追赶日影而渴死畅谷的。这是作者思想感情形象化的表白,他所歌颂的是追求光和热的执着态度,是为了得到光和热不怕粉身碎骨的献身精神。飞蛾和夸父的形象,是作者思想性格的真实写照。

三、四两段,对追求光和热的献身精神正面展开议论,指出了生命是可贵的,但为了追求光和热应该不怕牺牲,并且还指出追求光和热的目的是为了给人间争得光明与温暖。这里渗透着进步的价值观、生死观的理论原则,言简意赅,发人深思。

第五段,作者又进一步明确地表示自己的决心。自己愿作人间飞蛾,为了追求光和热,飞向日球,失去知觉,化为灰烬,在所不惜。这是作者庄严的宣言,具有着震撼人心的力量。

热情洋溢、感情奔放是巴金作品的突出特色,《日》一文便是凝聚着炽烈的热情的佳作。作者歌颂了不顾一切追求光明的精神,表露出不可遏制的为真理而勇于献身的思想,表达了为国家、为人民发光、发热,直到烧成灰烬的决心和意志。它蕴含着哲理,奔涌着热情,堪称“字挟风霜”、“声成金石”的艺术精品。

五、指导学习《月》

学生以小组形式,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来学习。

学生自由朗读《月,提出问题,共同解决。

提问:月亮在这里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什么?你是通过文章中的哪些描写体会出来的?这里所表现的意境,能使你联想起古诗文中的哪些诗句?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月亮在文章这里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寒冷。

相关的描写句子有:

“寒夜对镜,只觉冷光扑面。面对凉月,我也有这感觉。”

“我望着明月,总感到寒光冷气侵入我的身子……觉得自己衣服上也积了很厚的霜似的。”

“的确,月光冷得很”。

“月的光是死的光。”……

作者笔下的月给人的是寒冷、阴冷,让人冷静,不同于日带来的热情洋溢。

学生交流写月的古诗文,进行整理归类。

(一)月,呈现不同的形态。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李白渡荆门送别)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范仲淹岳阳楼记)

(二)月,撩拨满腹的愁绪。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静夜思)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无题)

(三)月,包含着瑰丽的想像。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陶渊明归园田居)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六、组织学生讲神话故事

如“夸父逐日”、“嫦娥奔月”等神话故事,小组之间进行比赛。

七、小结

短文两篇是巴金建国前创作的散文诗。它散发着作者忧郁而热情的青春气息。 。

《日》表现作者热情洋溢的一面,在那个“没有了光和热”,只有“黑暗的寒冷世界”,“我愿做人间的飞蛾”,“飞向火热日球”,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表现了作者对真理的追求。

《月》则表现作者细腻幽静的一面,作者赞颂妲娥为了一个不知名的理想而放弃原有的一切,“妄想”改变“月”这个冰冷的星球。妲娥是作者理想精神的化身。

这两篇短文都表现了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一种希望和信念。

八、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三。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板书设计

短文两篇

巴 金

日:激情洋溢

飞蛾扑火 追求光和热

夸父逐日 寄托人格理想

月:细腻幽静 使星球再生

嫦娥奔月

4、巴金《短文两篇(日,月)》教案

8、短文两篇

北仑区紫石中学 胡俊杰

一、教学目标

1、扩写、续写、创写一个句子,来欣赏、感悟《日》。

2、对比阅读、分析《月》。

3、体会日月所表达的作者热情洋溢和细腻幽静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通过创写句子的模式来教学课文

三、教学课时:二课时

四、指导思想:

1、培养学生对作品直观的感悟力和理解力。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设一种良好宽松的学习环境和讨论环境。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看导语,介绍作者巴金。

巴金生平: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

1904年11月25日生,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无党派。1921年考入成都外语专门学校。1923年到上海,后到南京,在东南大学附中学习,1925年毕业。1927年旅居法国。1928年回国,曾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平明出版社总编辑,《文学季刊》编委。1934年到日本。1935年回国,在上海任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出版“文化生活丛刊”、“文学丛刊”、“文学小丛刊”。1936年与靳以创办《文学月刊》。抗日战争时期,与茅盾创办《烽火》,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

1950年后,历任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主席,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代主席、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席,上海市政协副主席,《文艺月报》、《收获》、《上海文学》主编,茅盾文学奖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文学基金会会长,中国田汉基金会名誉理事长,1983年、1988年当选为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副主席。1993年3月当选为第八届全国政协副主席。1996年12月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第五届委员会主席。1998年3月当选为第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2001年12月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第六届委员会主席。是一至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

1922年在《时事新报·文学旬刊》上发表《被虐者的哭声》等新诗。1927年旅居法国期间,创作了处女作长篇小说《灭亡》。1931年《激流三部曲》之一的《家》在《时报》连载,是巴金的代表作,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品之一,被译成20多种文字。1934年写了《神》、《鬼》、《人》三部短篇。长篇小说有《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及《抗战三部曲》(《火》之一、之二、之三;中篇小说《憩园》、《寒夜》)。译有赫尔岑回忆录《往事与随想》。1978年底—1986年8月,创作了五卷本散文《随想录》。1958年─1962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巴金文集》十四卷。1994年《巴金全集》26卷全部出版。到1994年6月,共写作并出版了120部著作,还翻译了62部外国作品,出版了54部巴金研究专著。

1981年提出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的设想。1985年3月主持开馆典礼,并把自己珍藏多年的图书、杂志、报纸、手稿、书信、照片、文物捐给了文学馆,共7665件。1994年又捐出了1927年他在法国主编的《平等》杂志,23期合订本,是国内孤本;两位著名的无政府主义革命家于1927年6月和7月由美国狱中写给巴金的亲笔信;1950年在波兰举行的第二次世界和平大会的纪念册,上面有巴金征得的几十位世界名人的签名,是“国宝”级的文物。

1982年获意大利卡森蒂诺研究院授予的但丁国际奖。1983年获法国荣誉军团勋章。1984年被香港中文大学授予荣誉文学博士学位。1985年被授予美国文学艺术研究院外国名誉院士称号和荣誉文学博士学位。1990年获苏联最高荣誉勋章──苏联人民友谊勋章,同年还获第一届福冈亚洲文化奖特别奖。1993年4月获亚洲华文作家文艺基金会颁发的“资深作家敬慰奖”,同年意大利蒙德罗国际文学奖评委会授予巴金和以巴金为主席的中国作家协会特别奖。1994年4月,首届文学界为纪念其90华诞举行了“巴金与二十世纪研讨会”和《讲真话,把心交给读者──巴金》大型图片展览。1998年获上海市人民政府颁发的文学艺术最高奖项——杰出贡献奖。1999年10月,经国际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发现的一颗小行星为被命名为“巴金星”。

夫人:萧珊。原名陈蕴珍。曾就读于上海爱国女中。1944年5月8日结婚,1973年因病在京逝世。儿子:李小棠。在上海市政协文史研究室工作;女儿:李小林。《收获》编辑部副主编。

二、检查预习

理解生字,请学生注音:旸、姮、皓、浸

三、朗读课文

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个别学生朗读,全体大声齐读。

三、创写教学

1、速读课文,扩写一个句子

活动内容:请同学们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扩写“这是一篇写

日的文章”这个句子。活动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从整体上多角度的理解课文内容。

2、寻读课文,续写一个句子

请同学们读课文,续写“我从文中发现了……”这个句子。这次活动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自主地探究课文的内涵。

3、细读课文,创造一个句子

请同学们从品析、欣赏、感受等方面入手,就课文内容说一句欣赏的话。活动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对课文进行美点赏析。

四、内容探究

1、作者为什么不写日,不写月,却写这些与日月无关的东西?

2、作者为什么在《日》中,写光和热,同时提到了冷,而在《月》中,又提到了冷?

3、理解光明和寒冷特殊的含义。

4、在《月》中,第四段大段的月下感受与有什么联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联系两篇课文,找出贯穿两者之间的中心思想。

第二课时

文本探究:

6、“飞蛾”为什么值得赞美?

因为飞蛾为了追求光和热,将身子扑向灯火,或者浸在油中,这是为了追求光明,不惜牺牲自我的一种伟大行为。

7、在叙述完夸父、飞蛾之后,为什么作者笔锋忽然一转,说起了“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

因为前面所说的夸父和飞蛾都是为了后面的铺垫而产生的,目的是引出后面的这句话,这才是作者要表达的重点,为着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是作者理想中的人格。

8、如何理解“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吗?”

这是要表达的中心,正是为了整个世界的光明和热力,才会有飞蛾、夸父的牺牲行为。他们热烈追求光和热的行为,一方面是自己本身的向往,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整个世界不被黑暗所笼罩。

9、“月的光是死的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在前面已经用了很多语言描述自己在月光中清冷的感受,于是在这里才会说出这句话。他表达了作者对光和热的一种向往和渴求,与前文的《日》有相通的地方。而不是像以往的文学家那样只是歌颂月亮、赞美月亮。

10、为什么作者在《月》的末尾引用“姮娥奔月”的传说?

因为姮娥也是为了某种理想,为了可以改变月光的冰冷,为了使这个已死的星球再生而奔月的。虽然作者用的是疑问的语气,但是在姮娥的身上,作者也寄托了自己的人格理想。

11、作者写“日”,却用主要的篇幅来赞美飞蛾扑火,这是为什么?课文中写道:“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联系特定的时代背景,你如何理解作者的这种人生追求?

因为这里的飞蛾已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生物,它寄托了作者的理想,它成为了一种象征,是为了追求光明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美好人格的象征。作者写的虽然是“日”,但主要写的却是飞蛾努力追求“日”,追求光和热的行为。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日》和《月》都是在四十年代初期完成的,当时抗战正进入一个比较艰苦的阶段。全国人民包括巴金都在企盼胜利的到来,因此可以理解巴金为什么歌颂光明,赞美那些为了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自己的人。

12、月亮在这里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什么?你是通过文章中的哪些描写体会出来的?这里所表现的意境,能使你联想起古诗中的哪些诗句?

月亮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冰冷。文中多处提到,如“寒夜对镜,只觉冷光扑面”,“面对凉月”、“我望着明月,总觉寒光冷气浸入我的身体”,“月光冷得很”,“月的光是死的光”等等。

这种意境使人想起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苏轼的“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李商隐的“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等。

13、如何理解“日”、“飞蛾”、“夸父”、“姮娥”等的象征意义?

这些人和物都寄托了作者的理想,表达了作者追求光明、拒绝寒冷的思想感情。(教学中,首先引导学生了解这些神话传说)。

14、在《日》中,作者主要写光和热,同时提到了冷;在《月》中,作者主要写冷,却同样提到了光和热。把两文贯通起来,你对作品的主体有什么深一层的理解?

冷和热是一种及强烈的对比,而事物在对比之下,特征才会更加突出明显,这就是为什么作者会在不同的两篇文章中提到了同样的东西。正因为对光和热的向往和追求,对美好事物的企盼和渴望,更要远离寒冷和冰冷,远离黑暗和死亡。所以作者才别有深意地这样写。将两篇文章贯通起来,更可以充分理解和感受作者的良苦用心,理解在这样一个特定的年代里,作者热切期待光明的心情。

《日》表现了巴金激情澎湃的一面;而《月》集中体现了巴金细腻幽静的另一面。虽然风格不同,但作者的感情却是一以贯之的。无论是扑向灯火的飞蛾,还是渴死在旸谷的夸父,还是希望可以用自己的一己之力改变现状的姮娥,他们都代表着一种力,一种向上的、不屈不挠的力,是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一种希望和信念。

5、巴金短文两篇(日,月)简析与授课方案

攸县菜花坪镇中学 陈雄英

起(叙事): 为着追求光和热,将身子扑向灯火,终于死在灯下,或者浸在油中,飞蛾是值得赞美的。在最后的一瞬间它得到光,也得到热了。

承(联想): 我怀念上古的夸父,他追赶日影,渴死在旸谷。

转(推人): 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

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么?

合(及己): 倘使有一双翅膀,我甘愿做人间的飞蛾。我要飞向火热的日球。让我在眼前一阵光、身内一阵热的当儿,失去知觉,而化作一阵烟,一撮灰。

7月21日

最大的特点——写所见必写所想,写月必写镜(人):

起:(所见)每次对着长空的一轮皓月,(所想)我会想:在这时候某某人也在凭栏望月吗?

承:(所见)圆月犹如一面明镜,高悬在蓝空。(所想)我们的面影都该留在镜里吧,这镜里一定有某某人的影子。

转:(所想)寒夜对镜,只觉冷光扑面。面对凉月,我也有这感觉。

(所见)在海上,山间,园内,街中,有时在静夜里一个人立在都市的高高露台上,我望着明月,总感到寒光冷气侵入我的身子。冬季的深夜,立在小小庭院中望见落了霜的地上的月色,觉得自己衣服上也积了很厚的霜似的。

合:(所见)的确,月光冷得很。(所想)我知道死了的星球是不会发出热力的。月的光是死的光。

但是为什么还有姮娥奔月的传说呢?难道那个服了不死之药的美女便可以使这已死的星球再生么?或者她在那一面明镜中看见了什么人的面影吧。

授课方案:

方案一

讲读《日》(读写结合式)

1、利用资料,了解巴金。2、齐读课文,初步感知。3、介绍段式,分层朗读。4、读懂一句,揣摩仿写(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

自读《月》

1、最大的特点——写所见必写所想,写月必写镜(人),试分层朗读。

2、作者为何说“月的光是死的光”?

3、《日》主要写光和热,同时提到了冷;《月》主要写冷,却同样提到了光和热。两篇文章有何内在联系?

09.3.19

附《日》《月》(巴金)原文:

为着追求光和热,将身子扑向灯火,终于死在灯下,或者浸在油中,飞蛾是值得赞美的。在最后的一瞬间它得到光,也得到热了。

我怀念上古的夸父,他追赶日影,渴死在旸谷。

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

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么?

倘使有一双翅膀,我甘愿做人间的飞蛾。我要飞向火热的日球。让我在眼前一阵光、身内一阵热的当儿,失去知觉,而化作一阵烟,一撮灰。

7月21日

每次对着长空的一轮皓月,我会想:在这时候某某人也在凭栏望月吗?

圆月犹如一面明镜,高悬在蓝空。我们的面影都该留在镜里吧,这镜里一定有某某人的影子。

寒夜对镜,只觉冷光扑面。面对凉月,我也有这感觉。

在海上,山间,园内,街中,有时在静夜里一个人立在都市的高高露台上,我望着明月,总感到寒光冷气侵入我的身子。冬季的深夜,立在小小庭院中望见落了霜的地上的月色,觉得自己衣服上也积了很厚的霜似的。

的确,月光冷得很。我知道死了的星球是不会发出热力的。月的光是死的光。

但是为什么还有姮娥奔月的传说呢?难道那个服了不死之药的美女便可以使这已死的星球再生么?或者她在那一面明镜中看见了什么人的面影吧。

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在,被压扁的沙子)说课稿

一、说教材。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是一篇典型的科普说明文,两篇短文《恐龙无处不在》和《被压扁的沙子》都有关于恐龙,但是说明的对象又有所不同,又结合班级情况和单元重点。在重难点上不必面面俱到,只是重在培养他们阅读说明文的能量从而积累知识。

二、说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2.短文两篇所说明的研究成果。

3.短文的行文顺序及说明方法、语言特色。

(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情感目标:

1. 科学需要大胆的推测,合理的想像,合乎逻辑的分析、求证。

2. 学会从不同角度对所观察到的自然现象进行思考。

3.广泛阅读科普文章,开阔视野,增长知识。

就以上目标结合新学科课程标准我将本课的重难点设计如下:

1. 教学重点:把握两篇短文的内容,明确说明对象,理清写作思路。

2. 教学难点:体会课文中的补充说明的作用和含义。

三、说学情。

1. 学生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本文介绍克隆知识很有条理,语言形象、生动、典雅,贴近生活。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本文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本文蕴含的克隆知识以及个别专业术语较深奥,初二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应结合生物常识重点突破。

2. 能力分析:学生对说明常识的把握没有问题,并且能够通过反复阅读、品析语言、感悟文章的思想内涵。

3. 一般特点与学习风格差异:学生习惯在小组内交流后再发表看法,因此应该适当的给学生多创造一些合作学习探究的机会。

四、说教学方法:

我先说教法:说明文是相当枯燥了,因此必须抓住某一方面来提起学生的兴趣。所以在教学上必须让学生自己找到感兴趣的问题加以提炼。故,在教法上我多用默读,让学生自己读懂文章,在相对有难度地方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其阅读说明文的能力。

本文作为阿西莫夫——科幻之父的科普问,尤其是语言方面更有许多值得体味的地方。

我再说学法:教育学家指出“教是为了不教”:自主合作探究是适应时代需要和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

1. 指导学生从朗读中体味语言特色,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通过合作学习,让学生既向别人表述自己的观点,又能从别人那得到不同的信息,共同完成一定的目标。懂得与人合作的意义,体验群体合作的成功感。

五、说教学过程:本节课我设计为两个课时,今天我讲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如今统治地球的是人类,人类的历史也不过几百万年。在人类出现之前,曾有一种爬行动物统治过地球,这种爬行动物是什么呢?(恐龙)然而在6500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一亿六千万年的恐龙突然消失了。

这成了生物史上最大的一个谜。如今在不同的地区发现了恐龙化石,这意味着什么呢?恐龙灭绝的原因又是什么呢?对此,美国著名的科幻小说家阿西莫夫针对上述两个问题分别做出了回答。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两篇短文。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筛选重要信息,比较两篇短文在内容

上有什么不同联系?

明确: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两文都证明了“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这一观点,两文都运用科学发现相互佐证来进行科学研究。

(三)精读课文,比较分析两篇短文的说明对象和说明角度,深入理解文章内容。学生自读课文,然后小组内讨论交流,要求人人发言,个个参与。教师巡视各组,掌握讨论情况,随时给予必要的点拨指导,然后选交流成功的两个小组介绍阅读成果。

明确:1.《恐龙无处不在》,说明对象为“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或“板块构造”理论。说明角度为:通过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来证明“板块构造”理论。

全文分四部分。第一部分为第1段,这两句话是全篇行文的逻辑基础。

第二部分为2~7段,介绍恐龙无处不在是大陆在漂移。2、3段介绍南极和地球其他大陆上都发现有恐龙化石,“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4、5段写这一发现引起了作者的深入思考,作者没有把思维定格在恐龙本身研究上,而是把“这个发现与南极大陆联系起来”考察;6、7段作者思有所获,“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第三部分为8~12段,简明介绍板块学说,并说明每个大陆都有恐龙化石的原因

第四部分为13~15段,再次聚焦南极恐龙和其他生物,确证这一推断的正确性。总之,全文从现象到本质,逐层推进,表现了思维的开放性和严密性。

2.《被压扁的沙子》,说明对象为“恐龙的灭绝”,说明角度为通过“被压扁的沙子”来探讨恐龙灭绝的原因。文章的写作思路如下:

全文分四部分。第一部分为第1段,引出说明对象。

第二部分为2~6段,探讨恐龙大灭绝,介绍两种学说“撞击说”和“火山说”,揭示研究这一问题的重要意义。

第三部分为7~11段,解释斯石英的成因,重点说明其性质,为排除“火山说”提供科学依据。

第四部分为12~17段,依据科学理论,进一步断定有斯石英的地方肯定发生过撞击,而且肯定没有发生过火山运动,从而得出结论,恐龙灭绝的原因是撞击。

教师总结:两文都体现了作者思维的开放性和严密性,“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利用科学发现相互佐证来进行科学研究,打开了一扇又一扇新的窗户,我们不禁为作者道好称奇,科学需要激情,需要创新!

六、布置作业。

1.课余利用图书馆或网络查询有关“板块构造”“恐龙灭绝”的资料介绍,进一步了解这一方面的科学知识和科研动态。

7、七年级下《古代诗词三首》(木兰诗,观刈麦,破阵子)导学案(含答案)

24.古代诗词三首

学习目标

1.能流利并有感情地朗诵三首诗词。

2.能正确地赏析这三首诗词。

3.能说出诗词中所包含的感情。

●重点: 体会课文的语言特色,概括花木兰这一古代巾帼英雄形象。

预习导学

1.下面是有关作品的知识卡片,请你补充完整。

《木兰诗》选自朝郭茂倩编的《 乐府诗集 》。这是一首北朝的民歌。 

《观刈麦》作者 白居易 ,字乐天,自号 香山居士 ,是杜甫之后,唐朝的又一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是唐代诗人中作品最多的一个。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作者 辛弃疾 ,字幼安,号稼轩, 南宋 (时期)著名爱国词人。 

2.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鞍鞯(jiān) 辔头(pèi) 刈麦(yì)

机zhù(杼)   shuò(朔)气 烧zhuó(灼)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愿为市鞍马:买。 (2)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只,仅仅。 

(3)万里赴戎机:战争。   (4)妇姑荷箪食:担。

(5)右手秉遗穗:用手握着。      (6)八百里分麾下炙:部下。 

4.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D)

A.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B.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C.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D.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5.整体感知。

(1)《 木兰诗》通过叙述 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 故事,表现了木兰勤劳、智慧、勇敢、坚强和不贪图功名的高贵品质,以及她爱国爱家的崇高精神。 

(2)《观刈麦》是白居易任周至县县尉时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艰苦、生活贫困所写的一首诗,作品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对于自己 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 而深感愧疚,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对百姓的 怜悯和同情 。 

(3)《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通过创造雄奇的意境,抒发了作者杀敌报国、恢复祖国山河、建立功名的壮怀,结句抒发 壮志未酬 的悲愤心情。 

6.《木兰诗》结构分析。

第一部分(第1~3段): 代父从军,踏上征途。 

第二部分(第4段): 奔赴前线,十年征战。 

第三部分(第5~6段): 还朝辞官,亲人团聚。 

第四部分(第7段): 赞美、讴歌英雄。 

合作探究

问题一:《木兰诗》在叙述的情节上,详略是如何安排的?

这首诗对木兰从军的缘由、离别、辞官和还家都写得比较详细,而对出征前的准备只用了四句,对军旅生活也只用了六句,写得比较简略。这样叙事有详有略,是由作者写这首诗的用意所决定的。作者所关注的是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这件罕见的事情,而不是表现战争。写木兰停机叹息,写她的忧思,旨在说明她是女子,因为男子出征理所当然,不足为奇,而女子出征则不同寻常了。写木兰辞家出征,反复使用“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还是为了表现她的女性特征。至于写她辞官急切归家,同样表明了她是个女子。回家后,作者用欢快的笔调,写木兰一系列举动,更是为了强调她的女子身份。而出征前的准备和军旅生活,这不是作者的着力之处,所以写得简略。当然,作者有详有略的叙述,也是为表达木兰的思想感情服务的。详写木兰停机叹息和代父从军的决定,则是表现木兰的深明大义、对父母的孝道和对国家的忠诚。详写木兰辞家出征的情景,则是刻画她离家愈远思亲愈切的细腻感情。详写木兰辞官还乡,则是表明她不慕荣华富贵,希望早日与家人团聚。详写木兰还家后的一连串动作,则是表现她回家后恢复女装的喜悦之情。总之,详略分明得当,是这首诗写作上的一个显著特点。

问题二:阅读《观刈麦》,分析文章内容。

1.“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写出了农民们什么样的反常心理?“惜”字有什么深刻内涵?

这两句诗写出了农民们在炎炎烈日下辛勤劳动却不知热的反常心理。试想,炎炎夏日,谁不想在凉快、舒适的树阴下、房子里休息?但是,对于农民们来说,小麦熟了,必须争分夺秒地收割回来,否则一场大雨就可能让一年的辛劳化为乌有。所以尽管天气酷热,但农民们不敢休息,必须抓紧不下雨的天气赶紧干活,越热反而越要劳动。

后一句的“惜”字与前一句“不知”对比,把农民们这种不但不嫌天气炎热,反而希望更多一点这种天气的反常心理刻画得入木三分,耐人寻味,令人心酸。

2.诗人描述了农人举家辛苦劳动的场景和贫妇人拾麦的场景,面对此情此景诗人是怎样想的?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诗人由农民生活的痛苦想到了自己,想到了那些封建高官的舒适生活,此时已经不仅是同情农民了,而且感到深深的自责、羞愧。表现了诗人对不劳而获的封建剥削制度的不满、鞭挞和抨击。

问题三:《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一词中“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和结尾的“可怜白发生”是不是矛盾的,为什么?

不矛盾。

前面这句描写了一个在疆场上纵横驰骋的健儿的形象。“的卢”,相传刘备曾乘的卢马从襄阳城西的檀溪水中一跃三丈,脱离险境。词人用“的卢”战马的神勇形象衬托马背上将军的勇武。作者又用夸张的手法,把弓弦发出的声响比作霹雳,从声音的角度突出战士的神勇。这两句词以点带面,通过点的描写,让读者想象到在千里疆场,战士们为了保卫国家,出生入死,浴血奋战的感人场面:将军身先士卒,率领骑兵,在战场上奔驰;战士们万箭齐发,敌人纷纷落马。这是多么鼓舞人心的场面,也是辛弃疾梦寐以求的理想。

最后一句写出了现实与理想的矛盾,理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幻灭。这是辛弃疾一生政治身世的悲愤。作者一生坚决主张抗金,收复失地,统一国家,甚至在梦中都念念不忘抗金的战斗生活。但由于朝廷的腐朽无能,他的理想难以实现。当他看到自己鬓边新生的白发,感到自己已入暮年,心中不由涌起壮志难酬的悲情。这首词题是“壮词”,前面九句的确可称得上是壮词,但是最后一句使全首词的感情基调由雄壮转变为悲壮。

8、《世说新语》两则(咏雪,陈太丘与友期)说课稿

《世说新语》两则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及内容介绍

《世说新语》两则是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的文章以家庭、亲情为主题。其中,《咏雪》一文展现了家庭和美温馨的一面,勾画了古人家庭教育家庭文化的画面,展现了一个典型的书香家庭。这篇课文看似浅显,但若能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深入领会,自会翻出新意。《陈太丘与友期》这篇文章是写陈太丘之子元方聪颖机智的,小小年纪就知道维护父亲的尊严,可见父子情深。这篇文章区别于其他几篇文章之处在于———它告诉了人们一个道理——人必须明礼诚信。

2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编写意图和的内容、文体特点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能借助注释和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情感与价值观: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3教学重、难点

学习重点: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学习难点:1.谢太傅对两种不同的咏雪佳句到底有何评价?

2.元方批评父友失信、无礼,最后却“入门不顾”,是否有失礼仪?

二教学方法

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认为,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呵护学生好奇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团队精神是课堂教学的主题,针对这些,我选择的教学方法有:

1朗读法,朗读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最基本方法,是引起学生与作者共鸣的最佳途径,学生读中积累,读中拓展思维想象的空间。

2讨论法,小组讨论,为学生搭建交流沟通的平台,使信息呈立体交叉式传递,也更能体现面向全体学生和“我的课堂我做主”的新理念。

3问答式教学法,一位教育家说,教育即对话,可以充分发挥师生两方面的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可以从多方面设计学生乐于讨论的话题。

学法;我贯彻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的指导思想,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采用的学习方法是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三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

(1)导入新课,我采用情景设置法来导入新课,既能有效地抓住学生的吸引力,又能迅速地让学生进入到理想的学习氛围中。我设计的导语是:中国有句古话叫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历史上有很多成功人士在年少时就崭露头角,如骆宾王做诗《鹅,鹅》时只有七岁,甘罗做宰相时只有十二岁,这些都已成为千古佳话。不过,在座的各位也是意气风发、不同凡响呀。同时,学习《世说新语》两则,大家也可以真真切切地体会一下中国是诗书礼仪之邦。今天,我们先来认识一位小才女,她叫谢道蕴。

2讲解教材:

(1)诵读课文,语文的学习重在读,读中知其意,读中会其理,读中可以品评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味儿来。这个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老师先范读再教读,要求学生边听边正音,把握感情基调,体会语感,然后自由练习朗读。

(2)疏通文意,学生对照注释,默读课文,疏通文意,采用圈点勾画方法把不理解的词句标出来。

(3)研读赏析,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为引导学生开展独立的阅读实践,教师以多媒体出示如下一组思考题:

①文中的这一家人是在一种什么样的氛围下聚会的?从哪里看出来?

答;明确:融洽,欣然、大笑

②联系上下文,“儿女”的含义与今天又什么不同? 答指子侄辈,今专指子女

③“公大笑”一句省略了谢安的话,如果你是谢安,你会说出什么话来?把雪比作“柳絮因风起”和“撒盐空中”哪一个更好?同时说说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雪。

有两种相反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撒盐”一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很高很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写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形似是基础,据此可知,前一喻好,后一喻不好。

另一种意见认为“柳絮”一喻好,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正如英国大诗人雪莱所说,“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西风颂》),有深刻的意蕴;而“撒盐”一喻所缺的恰恰是意蕴──“撒盐空中”,干什么呢?谁也不知道。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喻好就好在有意象;“撒盐”一喻仅有物象而无意蕴,所以说不好。)

(4)文末为什么要强调谢道韫是王凝之的妻子?

答;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他赞赏道韫的才气。

请学生先朗读再小组讨论,之后班级交流。学生通过积极主动的思考和讨论,做出答案,进一步加深对文章中心的理解,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

3学生在体会文意的基础上分角色朗读,直至背会。

4、布置作业:

A、积累词语; B:读几则《世说新语》中的故事,写读书笔记。

既可以巩固所学知识,又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阅读范围,满足学生的阅读期待,丰富同学们的知识储备。

四板书;

交代咏雪背景:人物、事件、环境 赞赏谢道韫

咏雪 叙述咏雪事件 一问、一答 的聪明才智

补叙身份

板书在教学活动中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此板书清晰直观,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

(二)《陈太丘与友期》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司马光砸缸》动画片,来导入新课,通过观看这个简短的动画片,我们知道司马光是一个聪明机智的小孩。今天我们将认识另一位聪明机智的孩子,他的名字是元方。然后导出课题、板书。

(二)朗读课文

1、自由朗读,养成圈点勾画的习惯。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一遍,看一看,划一划。看有没有不认识的字词,划出来查一查工具书或者向同学请教。

2、齐读,检验是否读准了。

3、听名家朗诵,引导学生把握人物对话的语气、表情,注意节奏。

4、再次齐读,尽量读出人物对话的语气、表情,控制好朗读节奏。

(三)自主、合作,疏通文意

1、结合课文注解疏通文意。划出不能解释的字词句,与同学讨论,尝试解决,教师巡回指导。

2、提出仍未能解决的字词句,由全班同学共同学习解决。

3、合作翻译全文。

(四)合作探究问题

①友人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②元方的性格特点如何?

③在“友人惭,下车引之”时,元方却“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④拓展延伸:从故事中,我们得到什么启示?

(五)课堂小结

文中友人无信无礼,七岁的元方却诚实有信。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应继承发扬这一光荣传统,为人真诚守信。让我们以信做人,以礼待人。我们相信:诚信相伴,一生无憾!

4作业;生活中你有不诚信礼貌的时候吗?好好回忆并练笔。

9、《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在,被压扁的沙子)导学案

《五柳先生传》导学案

备课人: 审核: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

不以穷变节,不以贱易志 。 ————桓 宽

一个读书人最珍贵的东西是他的一点气节。 ————老 舍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积累文言词汇

2、品析词句,理解人物性格志趣,陶冶自身情操

3、学习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

1.理清行文思路,背诵课文。

2.把握五柳先生的高风亮节、精神实质。

3.体会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鉴赏本文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

1.理解关键语句的含意。

2.引导学生探究《五柳先生传》是陶渊明为他人作传,还是写自传。

教材分析:

《五柳先生传》这是一篇人物小传,是陶渊明托名五柳先生写的传记,实为自传。这是一篇文言文,篇幅短小,但内涵深刻。文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赞美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我们要把握作者塑造的“独立于世俗之外”的五柳先生形象,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提高感悟能力,解读“不慕荣利”“守志安贫”的独特个性。

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名潜,字元亮,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少时受家庭和儒经影响,有“大济苍生”的壮志。但当时政治黑暗,社会动荡,他有志不能施展,直到29岁才出仕,但也不过几任小官。由于他厌恶官场的污浊,不愿“为五斗米折腰”,41岁时决然从彭泽令任上退隐,归田躬耕。归田后的陶渊明写下了100多首反映劳动生活的诗歌和多篇辞赋散文。陶渊明的作品,现存诗120多首、散文6篇、辞赋3篇及其它韵文。

他的作品,一方面表现出守志不移的耿直品格,一方面对污浊的现实表现出强烈不满。还有大量的田园诗,则表现了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劳动本身的赞美,如《饮酒》《归园田居》及晚年的《桃花源记》,表现了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他的诗给人最突出的印象是平淡自然,往往通过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率真自然的抒写,来表现农村的日常生活和这种生活中的恬静心境,使人感觉真像是从“胸中自然流出”一样,没有一点的痕迹。

题目解说:

《五柳先生传》就是诗人自撰的小传,全篇不足200字,却以精粹笔墨形象勾画了诗人的性格、生活、志趣。

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简称“传”。传记,是对人物生平和主要事件的记叙,其特点是“实录”,即实事求是,不允许虚构和夸张。根据记叙的对象不同,传记可分为自传和他传两类。

自传,传记文的一种,是叙述作者自己生平经历的文章。一般来说,自传要介绍自己的姓名、籍贯、年龄、性格爱好及思想发展等等。

二、整体感知课文

1、重点拼音:

辄(zhé) 吝情(lìn) 短褐(hè) 箪(dān)瓢屡(lǚ)空 晏(yàn)

黔(qián) 汲汲(jí) 俦(chóu) 衔觞(shāng) 欤(yú)

多音字:传(zhuàn) 好(hào)

2、解释词语。

许: 详: 会意: 亲旧:

或: 造 辄: 期:

曾不: 吝情: 环堵: 萧然:

短褐: 穿结: 箪: 瓢: 屡空:

3、翻译句子。: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

造饮辄尽,期在必醉。解词:造:到;辄:就;期:希望、愿望

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衔觞赋诗,以乐其志。

问题研究:

1、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和志趣?刻画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2、描写五柳先生生活状况的句子:

3、“赞”语中哪句话和传文中“不慕荣利”一句相照应?谈谈你对五柳先生“不慕荣利”的看法?

4、作者为什么要托言为五柳先生写传记?而且还要交代人物为什么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知其姓字”?

5.“赞”语与前文有什么联系?:

自主练习

⒈给加横线的字注音。

①性嗜酒而家贫( ) ②造饮辄尽( ) ③曾不吝情去留( )

④短褐穿结) ⑤ 颇示己志( )⑥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

⑦箪瓢屡空,晏如也( )( )( )( )

⑧衔觞赋诗( ) ⑨无怀氏之民欤( )

⒉解释词语。

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许: ②不戚戚于贫贱 戚戚:

③不汲汲于富贵 汲汲: ④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俦:

⑤衔觞赋诗 衔觞: ⑥亦不详其姓字。 详:

⑦亲旧知其如此。 旧: ⑧ 或置酒而招之。或:_____置:_____

⑨颇示己志。 颇:____________ ⑩环堵萧然,不蔽风日。萧然:_________

⒊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是作者以史传的手法所写的一篇自传。

B.这篇自传是用第一人称叙说的。

C.这篇自传使我们了解陶渊明具有甘守贫贱、不慕荣利、恬淡宁静的高洁品质。

D.这篇文章简练而生动,富有幽默情趣,给我们塑造了一个淡泊自得的隐士形象。

⒋选出“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 )

A.兹若人之俦乎? B.或置酒而招之。 C.无怀氏之民欤? D.葛天氏之民欤?

⒌填空。

①陶潜, 时期的文学家和 。字 ,号 ,世称靖节先生,有《 》传世。

②黔娄之妻有言:“ , 。”其言 乎? , 。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6.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②其言兹若人之诗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

7.找出文中表现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志趣的语句。

①性格:

②生活:

③志趣:

阅读课文,回答 8---12题。

8.结合语境,解释文中加横线词的意思。

①造饮辄尽( )

②衔觞赋诗( )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10.文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个 的形象,赞美了他 的精神。

11.“不求甚解”一词按现在的理解带有贬义,为什么五柳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

12.文中有“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的句子,请你结合五柳先生的《桃花源记》说说他的志是什么?

10、《阿西莫夫科普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在,被压扁的沙子)导学案

【学习目标】

1 知识与能力:初步了解人物自传特点;反复诵读,整体感知课文。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适度讲解,点拨,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整体把握文意,并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通过诵读了解人物形象,把握其性格志趣及精神风貌;欣赏特色写作手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作者“不慕荣利”“守志安贫”的优秀品质,培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学习重点】通过分析课文感受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气质

【学习难点】写作手法如何表达人物性格精神实质,借鉴本文写作手法。

【学习流程】

一 预习检测

1.给下列字注上正确读音

嗜( ) 辄( ) 吝( ) 褐( ) 箪( )汲( )俦( )觞( )

欤( ) 黔( ) 娄( ) 戚( )

二 课内探究

(一)充分诵读

1.学生齐读

2.学生自读,并结合注释翻译不懂的组内交流

(二)赏析课文

按行文顺序摘除原句:

1.籍贯姓字:

(1)陶渊明看重门第,名利吗?从中他可看出什么精神品质?

2.思想性格:

3.志趣爱好(概括);

(1)怎样理解好读书,不求甚解?

(2)为什么“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由此可见五柳先生什么性格特点?

(3)著文章为自娱说明什么?

4.陶渊明生活状况是什么样的?(原句)对此他持什么态度?

5.从第一段我们可以看出陶渊明是个什么样的人?作者是怎样评价五柳先生的?

6.文章最大写作特色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三 拓展延伸(见3,4页)

四 训练检测

1.尝试背颂“不”字句

2.解释加点词意思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性嗜酒 亲旧知其如此

造饮辄尽 环堵萧然 或置酒招之

3.翻译“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4.描写五柳先生思想性格:...............,.....................

五 教学反思

《归去来兮辞》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译文;

回家去吧!田园快要荒芜了,为什么不回去呢?既然自己的心灵为形体所役使,为什么如此失意而独自伤悲?认识到过去的错误已经不可挽回,知道未来的事还来得及补救。确实走入了迷途大概还不远,已觉悟到现在的做法是对的而曾经的行为是错的。船在水上轻轻飘荡,微风吹拂着衣裳。向行人打听前面的路,遗憾的是天亮得太慢。

刚刚看到自己简陋的家门,我心中欣喜,奔跑过去。孩子们欢快地迎接,孩子们守候在门前或院子里。院子里的小路快要荒芜了,松树菊花还长在那里;带着孩子们进了屋,美酒已经盛满了酒樽。我端起酒壶酒杯自斟自饮,观赏着庭树(使我)露出愉快的神色;倚着南窗寄托我的傲世之情,深知这狭小之地容易使我心安。每天(独自)在园中散步,成为乐趣,小园的门经常地关闭着;拄着拐杖走走歇歇,时时抬头望着远方(的天空)。白云自然而然地从山峰飘浮而出,倦飞的小鸟也知道飞回巢中;日光暗淡,即将落山,我流连不忍离去,手抚着孤松徘徊不已。

回去吧!让我同外界断绝交游。他们的一切都跟我的志趣不合,还要驾车出去追求什么?跟亲戚朋友谈心使我愉悦,弹琴读书能使我忘记忧愁;农夫把春天到了的消息告诉了我,将要去西边的田地耕作。有时驾着有布篷的小车,有时划着一条小船,既要探寻那幽深的沟壑,又要走过那高低不平的山丘。树木欣欣向荣,泉水缓缓流动,(我)羡慕万物恰逢繁荣滋长的季节,感叹自己一生行将告终。

算了吧!身体寄托在天地间还能有多少时候?为什么不随心所欲,听凭自然的生死?为什么心神不定,还想去什么地方?富贵不是我所求,升入仙界也没有希望。爱惜那良辰美景我独自去欣赏,要不就扶杖锄草耕种;登上东边山坡我放声长啸,傍着清清的溪流把 歌吟唱;姑且顺随自然的变化,度到生命的尽头。乐安天命,还有什么可疑虑的呢?

11、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短文两篇(第一次真好,行道树)学案

第7课 短文两篇

学习目标
1.理解行道树——无私奉献者的形象。
2.感悟并珍视人生“第一次”的经验。
3.反复朗读课文揣摩形象化的语言。
4.学习以小见大和夹叙夹议的写法。
学习重难点
①理解两篇课文的深刻内涵。
②理解形象而又含蓄的语言。
学习过程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堕落( )点缀( )苦熬( )贪婪( )牙龈( )雏形( )丰硕( )累累( )沉甸甸( )玲珑剔透( )
2.解释下列词语
贪婪:
堕落:
冉冉:
雏形:
丰硕:
繁弦急管:
红灯绿酒:
玲珑剔透:
回味无穷:
二、理解探究
1.行道树的形象体现了什么精神?运用了什么写法?
2.“第一次真好”,那么第一次好在哪里?抓住关键词语分析“好”的含义。
3. 《第一次真好》在安排材料上有什么特点?好处是什么?
三、合作释疑
1.为什么行道树认定自己的事业是神圣的?从事“神圣的事业”的行道树承受了哪些痛苦?既然痛苦,为什么“自己选择”这种命运?
2.《行道树》首尾两段前后照应,但在语序和用词上又稍有不同,为什么?
3、《第一次真好》中为什么说结实累累的柚子树是“一幅秋日风情画”,不说是“风景画”“风光画”?
4. 短文末句说:“愿你珍重第一次”的含义是什么?
四、课内精读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1)~(5)题。
①第一次真好,第一次的感觉真奇妙。细细回想:在你的生命中,有多少“第一次”值得你低回品味?有多少“第一次”给你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
②几年前,家中第一次养了一笼十姊妹。当母鸟第一次生下了几颗玲珑剔透,比小指头还小的的鸟蛋以后,我和孩子们便眼巴巴地等候小岛孵出来。有一天,我们正在吃午饭,孩子忽然大叫:“小鸟孵出来了。”我惊喜地走到鸟笼边一看,在鸟巢里面的所谓小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一次看到刚孵出来的雏鸟,但觉它们的样子很难看,竟因此而吃不下饭。可是,等到它们渐渐长大,羽毛渐丰,一切都具体而微以后,我喜欢它们又甚于那些老鸟。
③第一次生孩子时,护士把包在襁褓中,只露出一张红彤彤小脸的老大抱来放在我的身边。我第一次看到从自己身体中分出来的骨肉,第一次看到如此鲜嫩的,才出生不到一个钟头的婴儿,心情非常复杂,又兴奋又新奇又紧张,只是目不转睛地望着他,惟恐这脆弱的小生命随时消失。
(l)下面是选文②段空白处原有的句子,句序已打乱,请调整句序。
A.身上只有稀疏的几根毛 B.仅仅具有鸟的雏形
C.只是两团小小的粉红色的肉球 D.两只黑黑的眼睛却奇大
正确的句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课文开头既说柚子树“不见得很美”。又说“却是一幅秋日风情画”,语意是否矛盾?为什么?其中包含作者什么祥的感受?
(3)选文①段中画线的两个问句,在语言表达上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在结构上所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的哪一次具体经历照应了“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这一句子?
(5)选文③段中描述“第一次”经历和感受时,交织着千丝万缕的母爱,使人不禁想起唐朝诗人孟郊千古传颂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游子吟》)
五、拓展延伸
阅读下列文字回答问题
春天,在刚从冬眠中醒来的大树下,一棵小草探出了鹅黄的头,他们从此成了邻居。
他们的日子很舒心,很 (qiè)意。白天,他们听鸟儿 ,看花儿 ;晚上,他们与星星 ,同露珠 。
后来,不幸降临了。这一年遇上了前所未有的干旱,野草、鲜花、树木都大片大片的死去。大树和小草也在痛苦中挣扎。
“大树,我……不行了。”小草呻吟。
“不,我们要活下去。”
大树用半焦的身躯挡住了太阳毒辣辣的火舌,咬紧牙,忍受着她疯狂的shì( )咬。太阳落山了,大树顾不得抚抚自己淌血的伤口,舒展开它斑痕累累的四肢,把一丝微薄的湿气聚成滴滴露珠,小心地注入小草的躯体,把她拉出了死亡的边缘。
夏雨终于返回了他们的家园,危难过去了,小草无限感激地仰望着大树说:“您为什么要牺牲自己来帮助我呢?我这么渺小卑微,对您能有什么回报呢?”
大树笑笑:“我也曾是一棵小草,我危难的时候,同样受到过别人慷慨的赠予,若说回报,我怎么回报蓝天、大地、雨露、春风他们呢?”
小草想了很多很多。
秋天,她走完了生命的旅程,化为一 (cuō)泥土,溶进了大地的血脉。
春风又起,大树周围,又泛起点点新绿。
1、文的体裁是…………………………………………………( )(3分)
A小说 B寓言 C民间故事 D童话
2、文中有三处拼音,结合上下文写出汉字: 、 、 。(6分)
3、选出填入文中第二节的横线上最恰当的一组词……………( )(3分)
A欢歌 争春 谈话 交往 B欢笑 争春 交往 谈心
C欢笑 争艳 交流 谈心 D欢歌 争艳 谈心 交流
4、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中的大树和小草的形象。(6分)
A大树: 。
B小草: 。
5、文中写“小草想了很多很多,根据上下文,你认为小草会想起什么呢?请写出它可能想的内容。(5分)
6、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5分)
附: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 略
二、理解探究
1.文章用拟人手法写了行道树的自述,表达无私奉献的信念。
2.“喜悦”“新奇”“奇妙”“值得你低回品味”“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惊喜”“新鲜而刺激,使人回味无穷”,等等,第一次的体验好在奇妙,好在新鲜而刺激,好在回味无穷。具体一点说,第一次见柚子树,心头充满了喜悦与新奇,第一次见到孵出的小鸟,更有一阵惊喜。
3. 详略得当:详写的是看柚子树和看孵小鸟两件事。略写的有六件事,均一笔带过。详写是为了更好地突出中心;略写部分是对详写部分的补充,旨在以小见大地表现“第一次真好”的普遍意义,同时,使文章内容更加充实。
三、合作释疑
1、行道树认识到社会需要、人们需要的事业就是神圣的事业。居民需要新鲜空气,行人需要绿荫,城市需要迎接太阳,行道树甘愿立在城市的飞尘里,从事神圣的事业。
抓住对描写痛苦的关键语词如“抖不落的烟尘”“夜晚苦熬”“忧愁”“堕落”等的理解。跟原始森林的同伴相比,它们抛弃了优越自在的生活条件,总是一身烟尘。跟城市欢度夜生活的人们相比,它们寂寞、孤独、苦熬。它们还时时为城市的污浊而忧愁。总之,它们是痛苦的。然而,它们认识到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它们甘愿自我牺牲,为自己的奉献而自豪快乐。这就是无私奉献者的美的襟怀,美的精神。
2. 两段文字所表达的重点不同,第1段主要是突出行道树所处环境的恶劣,最后一段主要是突出行道树虽处劣境但乐于奉献的自我意识。
3. “风情”这里指风土人情,柚子树生长于南国,作者所见柚子树,旁边又有人家,这景色很见南国风土乃至人情。
4. “珍重”第一次是作者对读者的希望,就是希望读者不断拓宽新的生活领域,以一颗新奇的童心,随时留心,寻找机会,大胆尝试,以越来越多的第一次开阔视野,丰富经验,相反,如果局限于个人的生活小圈子,就会孤陋寡闻。第一次不多,生活就会单调乏味。
四、课内精读
(l)CBAD (2)不矛盾。因为是第一次看到果实丰硕的柚子树,心头充满了喜悦与新奇,所以,即使景色不见得很美,在作者看来也是一幅秋日风情画。(意思答对即可) (3)加强语气,引起读者思索或引起读者共鸣 承上启下或过渡 (4)第一次看到刚孵出来的雏鸟,但觉得它们的样子很难看,竟因此而吃不下饭。(5)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五、拓展延伸
1、D
2、惬 噬 撮
3、D
4、大树:勇敢坚强,富有爱心和自我牺牲精神。
小草:勇于解剖自己,善于学习并完善自己。
5、我应该像大树一样,无私奉献,不图回报,像它那样勇敢坚强……
6、告诉人们人生应该就像大树一样,无私奉献,不求回报,这样人生才会有价值,才更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