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爸爸和书》教案一等奖》属于语文教案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1、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爸爸和书》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了解《皇帝的悲哀》这本书珍贵的原因,使学生更加喜欢读书,热爱学习。
2.学习本课生字,通过查字典,读准字音,了解词意,并有感情地读出人物的对话。
3.默读课文,找准重点段,试着.总结每段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阅读课文中爸爸给“我”买书经过这部分,懂得《皇帝的悲哀》这本书的来之不易和读书的乐趣。
2.找准重点段,训练给课文分段及归纳段意。
3.感受“走这么长的路是很累的……”爸爸说这番话时的思想感情。
教学思路
1.以读为主,读中悟,悟中读。
2.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从而体会“父亲希望子女成为热爱学习的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了解《皇帝的悲哀》这本书珍贵的原因,使学生更加喜欢读书,热爱学习。
(二)查字典,了解字音词义,有感情地朗读人物对话。
(三)找准重点段,.总结每段主要内容。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懂得并体会《皇帝的悲哀》这本书为什么珍贵。
(二)体会“走这么长的路是很累的…”爸爸说的这番话的意思及思想感情。
(三)试给课文分段。
三、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读《皇帝的悲哀》这本书。
2.预习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3.把不懂或不明白的问题记下来。
(二)板书课题:爸爸和书。
导入新课:看到课题,你想到了什么?(爸爸和书有什么关系?)是啊,爸爸和书有什么关系呢?学习课文后就知道了。
(三)自学课文。
布置预习要求,由学生预习。
1.边读书边划出带有生字的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不理解的用“△△”作上记号。
2.标出序号,找准重点段,试写各段主要内容。
3.画出课后思考的句子,想想你是怎样理解的?
(四)指导阅读。
1.汇报自学情况:
(1)先由学生汇报自学的收获或不明白的问题。教师根据学生自学情况,作进一步检查。
学生可按自学要求汇报,也可以学懂一点讲一点。如懂得题目的意思;知道哪些部分是写买《皇帝的悲哀》这本书的经过。又如学会了哪些生字,学懂了哪些新词,还有哪些词不理解等等。教师在检查过程中,可根据要求询问学生是怎样学的?也可以补充一些学生没有讲到的问题。
总之,教师以指导、点拨为主,帮助学生学会如何初读课文。
(2)在字的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字的读音和字形。
①注意下面字的读音,区分多音字。
②注意下面字的字形。
缠(ch2n):容易少一笔为“緾”。
晰(x9):容易多一笔为“”。
裹(gu%):“果”字最后一笔不要写成奈。
2.指导精读课文:
(1)先学习课文第1、2自然段。
①默读思考:《皇帝的悲哀》这本书对“我”来说为什么是最珍贵的?这两段主要内容是什么?
②学生自学讨论:
《皇帝的悲哀》这本书对“我”来说最珍贵的原因是“只要一翻开这本书,当年买书的情景就清晰地浮现在我眼前。投影:“一……就……”体会出这本书的珍贵与“当年买书的情景”有关。
2、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爸爸和书》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了解《皇帝的悲哀》这本书珍贵的原因,使学生更加喜欢读书,热爱学习。
2.学习本课生字,通过查字典,读准字音,了解词意,并有感情地读出人物的对话。
3.默读课文,找准重点段,试着.总结每段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阅读课文中爸爸给“我”买书经过这部分,懂得《皇帝的悲哀》这本书的来之不易和读书的乐趣。
2.找准重点段,训练给课文分段及归纳段意。
3.感受“走这么长的路是很累的……”爸爸说这番话时的思想感情。
教学思路
1.以读为主,读中悟,悟中读。
2.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从而体会“父亲希望子女成为热爱学习的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了解《皇帝的悲哀》这本书珍贵的原因,使学生更加喜欢读书,热爱学习。
(二)查字典,了解字音词义,有感情地朗读人物对话。
(三)找准重点段,.总结每段主要内容。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懂得并体会《皇帝的悲哀》这本书为什么珍贵。
(二)体会“走这么长的路是很累的…”爸爸说的这番话的意思及思想感情。
(三)试给课文分段。
三、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读《皇帝的悲哀》这本书。
2.预习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3.把不懂或不明白的问题记下来。
(二)板书课题:爸爸和书。
导入新课:看到课题,你想到了什么?(爸爸和书有什么关系?)是啊,爸爸和书有什么关系呢?学习课文后就知道了。
(三)自学课文。
布置预习要求,由学生预习。
1.边读书边划出带有生字的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不理解的用“△△”作上记号。
2.标出序号,找准重点段,试写各段主要内容。
3.画出课后思考的句子,想想你是怎样理解的?
(四)指导阅读。
1.汇报自学情况:
(1)先由学生汇报自学的收获或不明白的问题。教师根据学生自学情况,作进一步检查。
学生可按自学要求汇报,也可以学懂一点讲一点。如懂得题目的意思;知道哪些部分是写买《皇帝的悲哀》这本书的经过。又如学会了哪些生字,学懂了哪些新词,还有哪些词不理解等等。教师在检查过程中,可根据要求询问学生是怎样学的?也可以补充一些学生没有讲到的问题。
总之,教师以指导、点拨为主,帮助学生学会如何初读课文。
(2)在字的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字的读音和字形。
①注意下面字的读音,区分多音字。
②注意下面字的字形。
缠(ch2n):容易少一笔为“緾”。
晰(x9):容易多一笔为“”。
裹(gu%):“果”字最后一笔不要写成奈。
2.指导精读课文:
(1)先学习课文第1、2自然段。
①默读思考:《皇帝的悲哀》这本书对“我”来说为什么是最珍贵的?这两段主要内容是什么?
②学生自学讨论:
《皇帝的悲哀》这本书对“我”来说最珍贵的原因是“只要一翻开这本书,当年买书的情景就清晰地浮现在我眼前。投影:“一……就……”体会出这本书的珍贵与“当年买书的情景”有关。
3、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语文百花园一》教案
. 《望洞庭》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
2.能力目标
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3.情感目标
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前不久大家游了一回九寨沟,感受颇深,并写了非常优美的文章。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有谁知道洞庭湖的?
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的。
生:洞庭湖位于湖南省的北部,岳阳市附近,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生: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湖中有君山,山上有诸多名胜。
生:著名诗人范仲淹来到洞庭,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经典之作。
师:介绍得真不错,咱们一起去看看。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师:你看到了什么景象?
生:夜晚的洞庭湖,天空、明月、湖水……
师:你能用上一些词来形容看到的景物吗?
生:月明星稀、风清月朗、风月无边、皓月当空……
4.师送一组词,卡片出示: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
5.引出课题
师: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听,他正在吟诵呢!
多媒体出示诗和配乐朗诵。
二、精读会意
1.自读全诗,明要求。
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
2.检查自学效果,正音:洞dòng、潭tán、螺luó、磨mó
3.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词,来说一说。
(一)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生:我理解了“湖光秋月两相和”。(多媒体出示)
相:相互。和:和谐、协调。湖光:湖水的光。
秋月:可以看出时间是秋天的晚上。
师:你理解得真不错。
生:我理解“两相和”:湖水和月光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生:这句诗的意思是: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生:我理解了“潭面无风镜未磨”(多媒体出示)
潭面:是指洞庭湖面。未:没有。磨:磨拭。
镜未磨:指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师:没有磨拭过的铜镜给人怎样的感觉?
生:朦朦胧胧、模模糊糊。
生:我理解这句诗意:湖上一点风也没有,湖面朦朦胧胧,就像一面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师:诗中把什么比作什么?
生:把(潭面)比作(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师:谁能美美地把这两句诗读好?(给生配乐)
湖光/ 秋月/ 两相和,
潭面/ 无风/ 镜未磨。
(二)教学“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多媒体出示)
生:遥望:远望。
师:点题,可以看出诗人离洞庭湖有一段距离,所以诗的题目是《望洞庭》。
生:山水色:山就是指君山,这句诗的意思是远远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颜色,就像“白银盘里一青螺”。
师(出示实物:白银盘和一个青螺):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白银盘里放着个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师:请你与画中的景象比一比,象吗?
生:真美,把月夜下洞庭的山水变成了一个精美绝伦的工艺品。
师:这句诗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生: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
请生读好这两句诗。
遥望/ 洞庭/ 山水色,
白银/ 盘里/ 一青螺。
师:这首诗意境很美,谁能美美地把它吟诵并背诵。
师:闭上眼睛,听配乐朗诵,你能想象出这样的景色吗?用上一两个形容词来说一说。
生:秋天的一个夜晚,我和刘禹锡登山岳阳楼,遥望洞庭湖,银色的月光洒在水平如镜的湖面上,月光如水水如天,朦胧中那君山就象是白银盘里的一个青螺,十分惹人喜爱。在这个宁静和谐的夜晚,我和刘禹锡依依话别。
生:月明星稀的夜晚,我漫步在洞庭湖边,那柔和的月色和湖水融合在一起,整个湖面像笼罩着一层薄纱。朦胧中,那君山就像一个放在白银盘里的青螺,我被这迷人的景色陶醉了。
生:……
三、总结:同学们,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观光旅游的人很多,你们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到湖南的岳阳市边上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阳楼,好好地领略一下祖国的锦绣风光。
四、作业:
1.用钢笔描红。
2.想象《望洞庭》所描绘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
评析:
一、注重迁移、积累、感悟,习惯情趣
活用了于永正的五重教学法,用儿童化的语言让孩子们从读中发现问题,产生美感,产生乐学感。
二、在操作过程中重情趣
古诗词很美,但不好教,在一幅直观的画面中,学生有针对地去匹配他已有的知识,既回忆起了以往学过的“风清月明”、“风月无边”,又把握了诗文审美韵味与内涵。在积累语言与情感的基础上,注重对生命的感悟,展示自己对古诗的个性解读,“白银盘里一青螺”一句低调处理,更显示了学生能触类旁通地创造性思维。
三、“口头为语,书面为文”。写不止半壁江山,两根柱子一条龙之说,提升了习作的地位,使之更科学合理化。在课堂上强调课文对生活的热爱和练说练笔的积极性。将课后的习题设置成“岳阳楼上望洞庭”的情境练说,有的学生进入了角色,在与刘禹锡的朋友话别;有的利用了搜集的资料介绍了《题君山》的诗文和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言;把对景色的描摩,诗意的外化活用纠个性的表达中,不正是语文素养的提高吗?而课首的成语系列也自然的水到渠成、学以致用。
《菊花》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古诗《菊花》,了解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学习诗中生字,理解词句意思,有感情地背诵并默写。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爱菊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导入新课。
同学们都观赏过菊花吗?你是什么时间观赏的?揭题《菊花》。
二、检查预习情况,介绍作者,学习生字词。
1、师生共同介绍作者:元稹(779—831),字微之,唐代诗人。河南府(今河南省洛阳市)人。九岁能诗,十五岁明经及第。他与白居易共同开创浅切的新诗风,世评“元轻白俗”。他两人均曾企图以诗为救世之工具,共同致力于讽谕诗。其诗朴质深切,反映了广泛的现实生活。与此同时,他还遗有许多感伤性质的杰作。有许多歌咏元、白两人深厚友情的酬答诗。有《元白长庆集》。
2、小组讨论预习生字词的情况并汇报。
菊( j* )——菊花。
秋丛——秋天的菊花丛。
舍 ( sh8 )——房屋。(组词:宿舍、校舍)
陶( t2o )——本诗中指姓陶的家,即陶渊明家。(陶渊明是晋朝著名诗人,最喜爱菊花)
偏( pi1n )——偏爱,在几个人或几件事中特别喜爱其中的一个或一件。
此( c! )——此花,这个花。
尽( j@n )——完。开尽:开完。
篱( l0 )——篱笆。
三、学习古诗 (看视频,屏幕出示《菊花》全文字幕)
( 1)自由读:结合课后注释,试着小声说说诗句的意思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2)互助学习:在小组里每位同学说说诗句的意思,不懂的地方请同学、老师帮助。
( 3)各小组推举一位同学汇报学习情况。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这句诗的意思是:一丛丛的菊花围着院墙屋舍开放,仿佛到了陶渊明的家。诗人围绕着开满菊花的篱笆流连观赏,以至不觉中太阳已西斜。这两句诗是写景,写菊花之多,使观赏者留连忘返,不知时间流逝。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不是人们偏爱菊花,是因为这种花开完后,就没有别的花再比的上它。(菊花是百花中最后凋谢的)这两句写了作者偏爱菊花的原因。表达了诗人热爱菊花的深情,也赞美了菊花傲霜斗寒的高贵品质。
四、再读古诗,体会意境及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同学之间互相读。
2、互相交流,谈谈诗中表达的意境和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菊花》一诗,诗人描写了菊花的多、美以及自己偏爱菊花的原因,表达了诗人热爱菊花的深情,也赞美了菊花傲霜斗寒的高贵品质。
五、指导朗读
秋菊绕舍 / 似 / 陶家,遍绕篱边 / 日 / 渐斜。
不是花中 / 偏 / 爱菊,此花开尽 / 更 / 无花。
前两句赏花,用缓慢轻松的语调读出诗人清高自豪的情感。后两句诗人直白内心想法,朗读的语气肯定,干净利落,表达对菊花的情有独钟。
六、背诵古诗
1、自己读一读,试着背一背。
2、同学之间互相背一背。
《枫桥夜泊》教案
目标: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借助工具书、资料、注释理解诗意。
三、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能力。
四、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重点:目标一、二、三。 难点:目标二。
教具:课件,电子琴。 时间:一课时。
过程:一、导入新课
师:在学习新课前,我请各位欣赏一首歌曲。
放课件1:一幅与诗的内容有关的图画,并伴有《涛声依旧》的歌声。
[师与生一同欣赏完毕]
师:这首歌好听吗? 生:好听。
师:谁能说出这首歌曲的名称?[请平时喜爱流行歌曲的同学,未说出]
师:这是九十年代初流行的一首歌曲,在座各位那时还未出生,不熟悉有情可原。著名歌手毛宁因唱这首歌而红遍大江南北。它的歌词是根据一首古诗改编的,那首诗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的唐代诗人张继写的《枫桥夜泊》。
二、授新
1、听。师:下面请听《枫桥夜泊》的朗诵。
放课件2:诗原文,伴有朗诵
2、说。师:昨天已布置同学们预习过这首诗,下面请拿出查找的资料,说一说有关作者张继的生平以及他写这首诗的背景。[学生回答后,教师加以总结,放课件3]
课件3:张继,自幼聪慧,唐玄宗天宝年间,举进士第,时任盐铁判官,为官正直,有政绩,唐代大历末年检校祠部元外郎,于红州(南昌)分掌财赋,后来因不满时政,辞官漫游,晚年游历于吴越一带的名山大川之间,与文人名士多有交往,创作上受东晋文人陶渊明影响。诗法清迥,传世之作不多,以抒写个人愁绪的《枫桥夜泊》和反映民生疾苦的《阊门即事》最为有名。
背景:张继仕途不第,赶考归来行至枫桥,见景色思己落第,心情抑郁,闻钟声如鼓敲落心头,有感而发,写下《枫桥夜泊》。
3、读。(1)师:请同学们前后座结合,自由朗读,利用工具书及资料,结合书上的注释,理解诗意,注意划线字的意思。[板书:初读释意。放课件4]
课件4: 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孤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2)检查初读成果。[请各小组派代表发言]
(3)师:请同学们带着问题默读全诗,注意用心感悟诗情。[ 板书:再读悟情。 放课件5]
课件5:A、找出能体现作者心情的六种景物(或景象)。
B、以上景物(或景象)哪些是作者看到的,哪些是作者听到的,那些是感觉到的?
C、这些景物(或景象)给人什么感受?
D、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E、从诗中找出表达这种情感的一个字来。)
(4)检查再读成果。[抽同学回答]
(5)师点拨:作者在诗中没有写一句伤感失落之语,那么他是通过什么向读者传达出这种情感的呢?是景物(景象)。这就叫做借景抒情。这种情与景交融在一起所行成的笼罩全诗的特殊气氛就叫做意境。意境美是古典诗歌的特点之一,希望同学们以后在读古典诗词时,一定要用心去品味它的意境。
古典诗歌还有一种美,那就是音乐美。古诗的音乐美体现在它的节奏。诗的节奏分为外在节奏和内在节奏,外在节奏即语言的节奏,内在节奏即诗人情绪流泻的抑扬顿挫。那么,我们该用怎样的语调、语速把本诗中作者那浓浓的愁绪读出来?下面请同学们用 “/”划出诗的外在节奏,用 “_”划出重读的字词,即内在节奏。[板书:诵读审美。 学生回答后放课件6 ]
课件6: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孤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用打擂的形式进行朗诵比赛.]
4、背。师:同学们从呀呀学语开始,爸爸妈妈就会教你们背一些古诗,有的同学背的诗是不少,但记得的却不多。而你们小时候唱的歌到现在也不会忘记。那么今天我们就把这首诗编成歌曲唱背下来。既然《涛声依旧》的词作者占张继的便宜,那我们就替张继反过来揩它一把油,把它的谱子稍作改编来唱张继的诗。[师生一起编词改曲,把背景、朝代、作者、诗文全编进去。编完后,放课件7,师边弾琴边教唱。]
课件7:一千多年前的唐朝,有一位诗人,他的名字叫做张继,满腹的文才,科举考试却不能及第,失意的夜晚辗转难眠,写下一首《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孤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唱熟后,抽学生背。]
5、聊。师:前几天大家都看了第四届夏新杯电视主持人大赛。假如张继现在还活着,请你学学参赛选手的样子,以《人物专访》这个栏目主持人的身份,对这位因落第作诗既而成名的诗人作一个专访,同他聊一聊心中的感慨。(师生共参与。)
三、课外推荐:阅读张继的〈〈阊门即事〉〉。
设计理念
作者:王满平
我设计本课教案,以新课标为导向,围绕以下三点进行:一、体现寓教于乐的教学思想。二、体现生活就是语文的大语文教学理念。三、体现老师牵线撘桥、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
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目标。古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最灿烂的文化,是中国文学史甚至是世界文学史上的“珠穆朗玛峰”,它的炉火纯青的语言以及深刻的思想感情,能为人们提供最深厚的文化积累,形成厚实的文化底蕴,这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极其需要的,所以,我设计了第一和第三这两个目标。而要更好地达到这两点,准确地理解诗意是不可或缺的一步,这也是我设计第二个目标的理由。至于提高语文综合素质这一目标,只要课文内容合适,我都不会忽视,同时也是对生活就是语文这一教学理念的最好的体现,那么把它作为第四个目标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整篇教案的教学过程分“导入、授新、课外推荐”三大块,其中“授新”一块又分为“听、说、读、背、聊”五个环节,主要目标全在这一大块中实现。下面我将对教案中的一些设计加以阐述。
1、用〈〈涛声依旧〉〉这首歌来导入新课,一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为后面唱背诗歌作铺垫。[寓教于乐。生活就是语文。]
2、布置学生预习时查找有关资料,可以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这是新课标所提倡的;而教师在补充时,特意提到张继的另一类题材中最有名的诗〈〈閶门即事〉〉,激活学生渴望一读的欲望,为授新结束后的课外推荐提高接受率,从而拓展学生的语文知识面。
另外,了解写作背景,为学生准确而深刻地理解诗意、感悟诗情打下了基础。[自主学习,老师搭桥。]
3、读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在这一环节,我安排的时间最多,方式也多样。初读,让学生前后座合作,利用工具书释意,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能力;再读,让学生跟着老师设计的问题个体感悟诗情,老师发挥牵线搭桥的作用。诵读,用打擂的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快乐的体验中感受美、传达美。[老师牵线,学生自主学习。寓教于乐。]
4、背诵是本课的目标之一,用编歌的方式唱背,用快乐的方式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锻炼学生的即兴创作能力,同时也照应了前面的导入。当场抽背,既检验了唱背的效果,又避免学生产生“为玩而唱”的心理效应。[寓教于乐。]
5、“聊”是学习后的一个放松,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将语文与生活对接,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生活就是语文。寓教于乐。]
6、向学生推荐〈〈阊门即事〉〉,是为了拓宽他们的阅读面,丰富他们的语文知识,提供积累,从而提高语文水平。[教师课内牵线搭桥,学生课外自主学习。]
学生反馈
学生普遍反应非常喜欢这节课,感觉上这样的课轻松愉快有乐趣,没有枯燥烦人的抄写,但课上所学的东西,在脑海里的印象很深,而且回味无穷,充满着对下节课的期待。
4、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四》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读读认认”,认识7个生字。
2.利用形声字的特点识字并理解字义,学会在学习中观察发现。
3.学习在生活中积累谚语。
4.通过阅读或其他途径,了解更多科学发明和发现的故事。
5.乐于观察,参与口语交际活动,并乐意把观察到的写下来。
教学时间:4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进行口语交际,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2.将看到的事物写成日记。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列文虎克在观察中发现了显微镜和微生物,老人在观察中发现了商人的骆驼,那么这段时间你观察了什么?有哪些新的发现?这节课让大家畅所欲言,把自己的观察告诉同学们。
二.板书:观察中的发现
三.分小组先汇报自己在观察总的发现。
四、小组派代表汇报,师生评议。
五、建议将观察到的事物写成日记。
1.出示范文日记一、两则,指导格式。
2.口头日记,看看如何将观察到的事物写的具体。
3.试着将日记写下来,教师巡视指导。
六、作业
继续写观察日记。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继续将看到的事物写成日记。学会修改自己的日记。
教学过程:
一、教师简述本周日记的基本情况。
1.日记格式正确与否。
2.观察的事物及发现是否有新意。
3.叙述是否较完整。
二、对典型日记作品进行评议
1.出示佳作。
·生读。
·生评。
·齐读。
2、比较差的作文。
·生自由读。
·生评。
·生改。
三、根据所学知识在学习小组内评改作品。
四、修改并抄正自己的日记。
五、作业
抄写改后的日记。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课外阅读和查找资料,了解更多科学发明和发现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学过程:
一.完成“我的发现”
1.回忆这学期学过的生字中有形近字的例子。
2.出示小黑板。
3.自由读,汇报带点字的特点。
4.指导识记这些字。
5.说说除了这些字以外,还有哪些字也有类似情况。
6.进行课堂练习巩固。
二、完成“日积月累”
1.出示小黑板。
2.学生各自借助拼音、字典将顺口溜读通。
3.指名或小组汇报读
4.归纳顺口溜的内容。
5.试着背诵顺口溜。
6.学生自由汇报课外积累的顺口溜。
7.出示人体挂图。
8.指名上前指出人体部位,根据指出标出器官的名称。
9.指导看图读、记名称。
10.指导识记生字。
11.指导书写。
三、作业
1.抄写“我的发现”词语。
2.背顺口溜。
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通过课外阅读和查找资料,了解更多科学发明和发现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指名读背顺口溜。
二、谈话
许多伟大的发明和发现都离不开细心的观察,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一定又查找了不少资料,让我们这节课来开开眼界,受到启发吧!
三、板书:观察与发明
四、展示资料
五、交流、谈谈这节课的感受,受到哪些启发。
六、小结
古今中外还有不少这样的故事,让我们通过日常阅读和其他途径,了解更多科学家和发明发现的故事。同时,自己也养成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好习惯,那么不远的将来,伟大的科学家就从我们在座的同学们诞生了!
5、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案《语文园地四(口语交际)》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①通过“读读认认”,认识“肩、臂、瞠”等7个字。
②利用形声字形旁表义的特点识字并理解字义,学会在学习中观察发现。
③学习在生活中积累谚语。
④通过阅读或其他途径,了解科学发明和发现的故事。
⑤乐于观察,参与口语交际活动,并乐意把观察到的写下来。
课前准备
①学生课外搜集形声字并制成字卡,准备一两个科学发明和发现的故事。
②教师准备生字卡片、人体器官挂图。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①创设情境。
a.改变座位排列方式和教室环境,营造一个举行观察发布会的氛围。
b.教师宣布观察发布会的有关规则。
以小组与小组对抗赛的方式进行。
一比选手发布的观察发现过程有没有说清楚。
二比选手发布时的语言、仪态是否自然大方。
三比选手回答其他组的提问是否从容应对。
②在组内先发布自己在生活中的观察发现。
组内其他学生针对发布的情况提出疑惑要求解答。
③推选代表,向全班发布观察中的发现。
④评选最佳发布员,并交流从这些同学的观察与发布上学到了什么。
⑤比照自己的观察和发布,想想有哪些地方可以改进一下。可以再说给同桌听听,也可以再组织一下语言用日记的形式写下来。
《语文园地四(口语交际)》教学设计二
学习目标
①通过“读读认认”,认识“肩、臂、瞠”等7个字。
②利用形声字形旁表义的特点识字并理解字义,学会在学习中观察发现。
③学习在生活中积累谚语。
④通过阅读或其他途径,了解科学发明和发现的故事。
⑤乐于观察,参与口语交际活动,并乐意把观察到的写下来。
课前准备
①学生课外搜集形声字并制成字卡,准备一两个科学发明和发现的故事。
②教师准备生字卡片、人体器官挂图。
教学过程
回顾学习,反思所得
①教师引导:本组课文已学完,你们一定从中得到不少启发,我们来交流一下好吗?
②学生交流对观察的认识。(交流时要多加引导和肯定)
畅谈观察,指导交流
①教师启发:这段时间,同学们玩了什么,观察了什么,有什么发现吗?现在交流一下我们中的发现,好吗?
②指名学生交流。教师在学生交流时要重在引导学生打开思路,设法让大家都来说,涉及范围尽可能广些。
③指导学生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并提出问题或意见。
开展竞赛,评选最佳
①组织开展观察发现的竞讲比赛,教师提出比赛要求:
a.看谁的仪态大方、声音响亮。
b.看谁的观察过程说得清楚、明白。
c.看谁的发现更有价值。
②各组推荐一人上台参加竞赛。
③师生共同评议。可设“仪态奖”、“观察奖”、“发现奖”等奖项。
6、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回乡偶书》教案
教学目标:
1、会认客、何、赠、汪、舟、欲、踏、潭8个生字,重点读准赠的后鼻音及平舌音,会写舟、乘、音、客、何、汪6个生字。重点指导舟、乘、客的写法。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想象古诗所表现的情景,体会作者忧伤之情。
教学重点:
同教学目标1、2
教学难点:
了解大意,把握作者的思乡之情,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两课时
先学要求:
1、自学生字,不明白的地方想办法解决(如查字典、问大人、联系上下文等等),想想哪些字音要提醒大家,自己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
2、 正确流利朗读古诗,不明白的地方多读几遍或做上记号。
3、 查找有关诗人和古诗的文字资料或图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据题质疑
1、复习导入。
同学们,咱们来玩个对古诗的游戏,背诵《咏柳》。(老师背上句,学生接下句。)
2、介绍背景。(出示课件)
小朋友们,今天老师要给大家介绍一位老爷爷,他的名字叫贺知章,这位老爷爷啊活了85岁,相传在他十岁的时候,就和父亲离开了家乡去求学,离开家乡后,和父亲两人生活十分艰苦,有的时候吃不上一口饭,有的时候穿不上一件完整的衣服,但是贺知章克服困难坚持读书,因此他的书读得非常好。他和爱喝酒的李白是好朋友,两人常常在一起喝酒、作诗,相处得十分融洽。八十三岁那年,贺知章迈着蹒跚的步子,回到了家乡。他回到村口遇到孩子们时的情景会是怎样的?
3、揭示题目:
今天,我们来学习古诗《回乡偶书》。(师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4、解释题目:
通过预习,知道题目的意思吗?(指导理解偶书各是什么意思?)
二、学习生字
1、自由读诗,边读边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或者你读懂了什么?
2、请学生读古诗,其他同学当小老师评价、正音。
3、检查生字:生字宝宝从古诗中走出来想和大家做好朋友呢。
出示生字新词,指名读,师生纠正。
开火车读,齐读生字新词。
交流怎样记住生字,想提醒或告诉大家什么。
三、学习古诗
1、生字宝宝夸大家学得好,想请大家再来读读古诗,该怎样读?
2、指名读诗――范读(出示课件),生画节奏――男女生交换读(女生读,男生评,然后交换)――
分组比赛读诗――齐读古诗
3、交流
你发现了什么?或者你读懂了什么?
引导学生边观察插图边说出每句诗的大意。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什么?
#一二句:
少小离家老大回的意思?贺知章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家,直到很老了才回到家乡。
乡音无改鬓毛衰你是怎么理解的?或者你有什么疑问吗?
小朋友们,贺知章在回到家乡时头发都白了,可见模样发生了改变,可是什么没有改变呢?(乡音)
引导理解乡音:
① 小朋友,咱们班有湖南人、朝州人,梅州人,你知道不同地方的人讲的话一样吗?
②老师给大家一句话,天气变冷了,我们要多穿点衣服。请你们用自己家乡的话来说说。理解乡音一词。
诗句的意思:贺知章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家,直到很老了才回到家乡。这时,他的家乡话没有改变,但是头发白了,模样变老了。
有感情的朗读这两行诗:诗人50多年没有回家乡,现在回来了,还是衣锦还乡,见到了家乡的许多变化,心中百感交集,请小朋友把自己的感受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三四句:
贺知章牵着马儿回到家乡来到村口时的情景是怎样的?
谁来说说后面两句的意思?
孩子们看见贺知章却都不认识,于是笑着问贺知章:老爷爷,您是从哪儿来的? 是呀,为什么几十年后作者还回到家乡来?
(板书:少小、老大 客?何来?想家乡!)
你能想像出作者当时的心情吗?(无奈、忧伤)
4、小结:是啊,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树高千丈,叶落归根诗人少小时离开家乡,年纪老了才得以重返家乡,离开家乡久了,一切都可以改变,惟有乡音无改,这无改的乡音里流露出诗人对家乡的深情厚意,同时又有淡淡的忧伤,那么我们就带着对家乡的思念,怀着淡淡的忧伤读一读这首诗。
5、总结学法: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刚才学习的方法。(生试讲,师概括:抓住重点字词,联系上下文或观察插图,理解诗意。)
四、挖掘课程,欣赏佳作
同学们,贺知章回到故乡后,面对熟悉的情和景,他一共写了两首《回乡偶书》。刚才我们学习的是第一首,现在请同学习们欣赏第二首,一起与作者体会回到家乡的那种感受。
离别家乡岁月多,
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
春风不改旧时波。
生朗读,师讲大意。
五、示范指导,培养习惯
1、指导书写生字
重点指导舟的笔顺;
乘、客的撇捺要伸展开,乘的笔顺,客的宝盖头儿不要写得太宽。
音的第二横应当写长一些。
何字右边的可字是,横要长些,竖钩的起笔处不要写在横的末端。
2、出示课件中的生字书写顺序,师边讲解。
3、学生试写(每个生字各写2个),师巡视,生写后互检。
7、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走遍天下书为侣》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抄写自己喜欢的段落。
3、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选择一本书陪伴自己旅行的理由及反复读书的方法,并受到启示。
4、感受作者对阅读的热爱,继续开展关于阅读的综合性学习,逐步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
教学重点
整体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情感,开展读书的综合性学习。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反复读一本书的原因和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整理部分读书名言与读书方法
教学环节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如果有这样一个机会,让你独自驾舟环绕世界旅行,只能带一样东西供自己娱乐,你会选择什么?为什么?
二、释题明意,质疑问难。
1、齐读课题,“侣”是什么意思?(伴侣、同伴)课题是什么意思?2、质疑课题。(为什么要选择书为自己的同伴?)
三、初读课文,识字读句。
1、初读课文。
师:下面,请大家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用自己的方法把生字新词读准确,并把句子读通顺,读完后,把生字新词画下来,标下段落序号。
2、认字读词。
①教师呈现词语,学生自由拼读;去掉拼音,指名领读;读对了大家跟读。
②教师呈现文中带有生字新词的重点句子,请学生读句。
③指导写字。
师:你们认为这些生字中哪两个字最难写?谁来教老师写。(着重指导“豫”、“趟”的写法,学生可能认为其它字难写,可以顺势指导,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在田字方格中指导书写。)
④读通课文。
师:大家已经有了较强的识字能力,一定会把课文读得更好,请同桌之间合作读书,每人一段轮流读,互相听评,帮助对方把书读得更通顺,更好。
四、整体感知,自读自悟。
1、整体感知。
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写了什么?
2、自读自悟。
师:为什么作者要以一本书为自己旅行的伴侣呢?接下来,请大家自由读课文,看看能否把我们课前提出的问题弄懂。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3、感悟方法,拓展小练笔。
①感悟方法。
师:作者“一遍又一遍地读那本书”,她在读书过程中是怎样读的?(生读第7自然段。)
师:你认为作者读书有方法吗?(体会:思考、品味、欣赏、寻找新知、小结收获、想象)师:你认为作者读书有一定顺序吗?(体会“首先……然后……还……最后”的句式)
②关注练笔。
师:读了文中作者的读书方法,一定对我们有所启发,我们平时也读了许多书,你是怎样读书的呢?请大家拿出习作本,写一写,注意用上“首先……然后……还……最后”的句式。
③展示练笔。选择几篇学生习作,请学生上台朗读交流。
④小结。通过学习课文,不仅知道了作者选择一本书作为旅行伴侣的原因,也了解了作者读书的方法。参照作者的读书方法,对我们一定有不少启发,我们可以用这样的方法,在以后的阅读中去实践、去体验阅读的快乐。
第二课时
一、回顾导入,感知情感。
1、了解上节课所学内容:了解了作者带一本书旅行的理由和作者的读书方法。
2、了解了作者的选择,通过上一节课学习,你对作者有什么印象?(作者特别爱书,而且很会阅读。)
3、既然作者如此热爱书,爱读书,我们应该怎么读课题?(齐读)
二、体悟方法,品味情感。
1、师:请同学们自读课文,你认为课文中哪些语句表达了这种爱书、爱读书的深厚情感,画上记--号,想一想作者怎样具体地表达这种情感呢?可以在一旁写上批注。
2、检查自读情况,进行朗读指导。
师:你发现了哪些句子表现了作者深爱书籍?说说作者是怎么表达这种情感的?指名读相应的句子、段落交流感受,指导朗读。
(1)假设。(第一、四、七自然段)
①学生谈体会。(作者怎么表达自己爱书的情感的?怎么调动读者的阅读热情的?)
②指导朗读。(如:第一自然段中,可供选择的事物应读出疑问的语气,以突出作者对书的钟爱。)
(2)比喻。(重点研读。)
a. 你喜爱的书就像一个朋友,就像你的家。
b. 这真像与另一个人同船而行。
c. 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位朋友,也是一处你随时想去就去的故地。
①引导学生体会把书当作朋友时的珍爱与亲密;把书比作家时的温馨和留恋;把书比作故地时的方便与依恋。
②把这三个句子连起来读一读,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体会作者用比喻对表达爱书之情的妙处。
③拓展练习。
师:根据你自己的读书感受,填一填,读一读,尊重学生个性化见解。
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__________,也是_____________。(如: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杯耐人寻味的绿茶,也是一盏陈年的佳酿。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段最难忘的人生奇遇,也是嘴边一段喜爱的小曲。)
(3)设问(第三自然段)
①理解“毫不犹豫”。
②体会朗读,体会回答果断、爱书之切的情感。
(4)反问。
“你不会因为以前见过你的朋友就不愿再见到他们了吧?你不会因为熟悉家中的一切就弃家而去吧?”
①学生交流体会。(每一次新的接触都让作者爱书的情感更进一层。)
②体会朗读,体会反问、质问的语气。
(5)列举交流学生自己搜集到的读书的名言资料。
(6)朗读全文,回归整体。(可指名接读。)
师:让我们带着对书的热爱,再次体会作者假设、比喻、反问的表达方法!
三、阅读链接,升华情感
师:请大家放声朗读《神奇的书》
1、画出书神奇的地方。
2、想一想作者怎么表达的。
3、学习了课文,读了这首诗,谈谈你对书、对读书的感受,诵读这首诗歌。
板书设计:
以书为侣热爱读书
理由:常读常新
方法:思考、品味、小结……
8、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五彩池》教案
教学要求:
1、认识本课21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6个。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昆仑山、腾云驾雾、藏龙山、神奇、漫山遍野、光辉、一亩、一丈、凝成、镰刀、画、普通、石笋、丘陵、折射"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四自然段。摘录、积累描写水池形状、色彩的句子。
3、了解五彩池的特点及成因,能想象五彩池的句子所描绘的具体生动的画面,从而感受大自然的美。
4、理解课文中打比方的句子。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五彩池的自然景观及池水显出不同色彩的原因
教师准备:
1、与课文内容相配套的教学挂图(网络图片下载)或录像资料片断
2、准备一幅中国地图,以备了解松潘、昆仑山的位置(或做在。课件中)。
3、准备包括一二类生字在内的与教学需要相配合的投影片或小黑板。
学生准备:
搜集有关九寨沟、五彩池的文字、图片资料。读通本课课文,读准、读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前熟读生字词比赛。
1、教师激趣。
今天在学《五彩池》这一课之前,我们先来做一个比赛一一按下面的方法,看哪一组读生字词读得最熟:(1)正确地读出生字(包括一二类生字);(2)读出这个生字在课文中组成的词语;每个人先:自己准备,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学生自己学习。四五分钟后,组织小组交流。:其间教师注意巡回辅导和督促,指导后进生。〉
2、反馈与强化
(方法:抽样学习小组共同读生字,并组词。例:昆,昆仑山。)
(教师组织反馈方式可灵活,注意就生字词的音、形予以点拨和强化。)。
二、导入新课。
谈话:同学们到过哪些景色美丽的地方?那儿有湖吗?说说好吗?湖水怎么样?什么颜色?。
那么,你们见过五颜六色的湖水吗?(引出新课,板书课题:五彩池)。
三、引导质疑。
1、那么,同学们看到这个课题,会想到什么问题?。
(教师有。计划地归纳学生质疑的问题,有。计划地板书,形成引导学生阅读探究的主要问题。例如:真有这样的五彩池吗?它在什么地方?究竟像什么样?为什么那里的水会是五颜六色的?……)
2、谈话:我们中国是一个美丽的国家(出示中国地图),有许多山川湖泊。看,这儿是我们的家乡×××一一直彩池呢?就在四川省松潘县以北的九寨沟,那儿景色特别美丽,真像仙境一样呢!我们去看看好吗?
《五彩池》这篇课文写得也非常优美,我们如果一边读一边通过课文中的语句去发挥想象,就会感觉到好像看到了那个地方的景色一样。我们试着这样一边读一边想象,可。以轻轻地读出声音来。
我相信你们一定可以通过阅读课文摘清楚你们提出来的那些问题。有实在想不明白的词句,可以用笔做上记号,等会儿和其他同学一起想想、说说,也可以向老师提出来。
你觉得描写特别美的句子或段落,也可以做上记号,等会儿读给大家听。
四、学生初步自主探究阅读。
1、教师巡视。提示学生读课文时按上述要求用笔做适当的记号,也可以在课文旁边写出自己想到的内容。(要给学生比较充分的时间,要激励每一位学生都投入到潜心阅读的境界中去。)
2、引导和组织学生根据以下板书(或投影)的基本要求交流和讨论:(1)同学们一开始提出的那些问题弄懂了没有?还有什么不懂的词句或问题?(2)觉得哪儿写得特别好、特别美?五彩池独特的地方是什么?(3)读的时候你联想到了什么?
五、反馈、点拔和强化。
在第一、二自然段中,你最喜欢哪些句子?为什么喜欢?哪个小组先说说?
(学生反馈,朗读。教师在此过程中引导全班学生着重读那些应该发挥想象的句子,如"奶奶是哄着我玩儿……去看看";"只见漫山遍野都是大大小小的水池……有像莲花等;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并相机引导理解"腾云驾雾、漫山遍野、一商、一丈、石粉凝成"等词语。)
启发、点拨要点
(1)关于"腾云驾雾":同学们看到这个词语,想到看过的什么电视剧、什么镜头吗?
(2)关于"漫山遍野":课本上有没有插图能说明什么叫"漫山遍野"呢?
读这几句,联系插图或投影,引导学生既体会"漫山遍野"的意思,又想象"……好像是铺展着巨幅地毯上的宝石"一句的具体画面。读出赞美的语气。
9、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小珊迪》教案
引导语:《小珊迪》是一篇讲读课文,课文讲述的是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小珊迪靠卖火柴生活,不幸被马车轧断双腿,悲惨的死去的故事。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小珊迪》教案,欢迎参考阅读!
一、教材分析
这篇精读课文介绍了靠卖火柴维持生活的孤儿小珊迪,在为"我"换零钱穿过马路时,不幸被马车轧断双腿,临死前托付弟弟还零钱,牵挂着弟弟没人照顾,最后悲惨死去的故事,赞扬了小珊迪诚实、善良的品质。
选编的主要意图是,通过阅读实践,进一步培养学生按叙述顺序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阅读能力;让学生从文中受到感染,学习故事主人公诚实、善良的品质,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叙述的特点,理解课文内容。
能力目标: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感悟和交流,培养学生自读自悟、合作探究的能力。
德育目标:学习小珊迪诚实、善良的品质,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创新目标:结合具体情境进行想象,培养学生创造心往一处想想象的能力。
三、教学支点
重难点:通过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从中学习小珊迪诚实、善良的品质。
创新点:
1、在小珊迪受伤,七个便士不知去向的时候,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想象。
2.在小珊迪临死时,从他的目光中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想象。
空白点:在文章的结尾处,提供练笔机会,为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留下空白。
四、教学过程
一、启读,未成曲调先有情
同学们,今天,教师怀着沉重的心情来和大家回顾一段历史,一百多年前的英国,当时,社会上贫富悬殊,许多人的生活是缺衣少食,而那些失去父母的孩子,更是不得不以乞讨或做小买卖为生。在他们当中,有一个可怜的孩子,为了卖出一盒火柴,而悲惨的离开了这个世界,离开了他唯一的亲人。今天,让我们共同的走近这个可怜的孩子。
二、通读,潜心会文动真情
1、请同学们自由读全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读的时候注意自己感觉和心情的变化,同时,请你把让自己心情产生变化的地方做上标记。
(学处自由读全文)
2、请把你标记的地方在读两遍,感受一下,为什么产生了变化呢?
初步认识(可怜)――知道真相(同情)――悲惨死去(感动)
3、把你心情产生变化的地方读人大家,我们用"心"去听,去感受。
(教师随机指导朗读)
4、指名分段朗读
渲染氛围:
教师:为了那一盒小小的火柴,为了那四个需要找还的便士,一个可怜的孩子死了!(全体女生齐读课文的最后一段)
教师:为了那一盒小小的火柴,为了那四个需要找还的便士,一个可敬的孩子死了!(全体男生齐读课文的最后一段)
教师:为了那一盒小小的火柴,为了那四个需要找还的便士,一个善良的、诚实的、守信的孩子死了!(全体同学齐读课文的最后一段)
三、研读,设身处地悟深情
1、教师:为了找还那四个便士,找还那部分不属于他自己的钱,小珊迪马车轧断双腿,不幸死去了。我在心里默默地想,如果小珊迪不急着把四个便士还给人家,他就不会被马车撞倒,他就不会死去。我又想,小珊迪难道真的不需要那些钱吗?
小组交流,画出课文中有关语句仔细体会,
全班交流汇报
2、教师:是啊!正像大家刚才分析的一样,其实小珊迪非常需要那些钱。他需要钱去购买衣服御寒,需要钱去购买面包充饥,需要钱去医治自己的双腿,需要钱去照顾自己弟弟。他还需要钱去上学,需要钱去游玩,需要钱去过一种幸福的生活,他真的太需要钱了!这样一个需要钱的孩子,当他被马车撞断双腿,当他的帽子找不到了,火柴找不到了,有七个便士不知去向的时候,他的心里会怎么想呢?
学生想象:(投影呈现)
一辆马车把小珊迪撞倒,从他身上轧了过去。他的帽子找不到了,火柴也丢了,有七个便士也不知道哪儿去了。小珊迪心里想: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精读,含英咀华品至情
教师:多么善良的孩子!多么可敬的孩子!即使是在自己遭遇车祸、随时都会有生命危险的情况下,他首先想到的是要尽快把钱还给人家、是自己弟弟今后的生活。难怪故事中这位买火柴的先生做出这样的判断。
(投影呈现)当我想到孩子那诚恳的面容,想到他那使人信任的神情,我断定他不是那种人。
1、指名诵读此句
A 把"诚恳"的意思、"信任"的意思突出来,该么读?指名诵读。
B 把"断定"的意思突出来,该么读?
C 把"他"的意思突出来,该么读?
D 把"不是那种人"的意思突出来,该么读?
2、你想突出哪种意思,你就怎么读。全班齐读。
3、教师设疑:他不是那种人!请问,他不是哪种人?是哪种人?
(投影呈现)当我想到孩子那诚恳的面容,想到他那使人信任的神情,我断定他不是那种_______人。是______人。
指名回答,上台板书。
教师:说得多好啊!他很穷,他非常需要那些钱。但他绝不是那种(学生说的)人。这样的孩子可爱吗、这样的孩子可敬吗?这样的孩子我们会把他遗忘吗?不会,永远不会!
4、学生全体起立,怀着敬意再次动情地读此句。
五、活读,妙笔且抒个中情。
教师:我们忘不了这位可爱又可敬的小珊迪。我们又怎能忘记他给了我们无数的启示。现在,面对我们大家,你最想说的话是什么?现在你以做为生活在21世纪的中国儿童的身分给小珊迪写一封信,请把你最想说的话写下来。
结束语:同学们,让我们像小珊迪一样,多一份诚实的面容,多一点守信的品质吧,老师相信,拥有诚信,我们的社会会更加美好,拥有诚信,我们的人生一定会充满欢笑。
10、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壮丽的青春》教案
【学习目标】
1.认识5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好词好句。
2.了解欧阳海舍身救列车的经过,学习他奋不顾身排险,把青春献给祖国和人民的崇高精神。
3.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
【学习重点】
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和“遇险排险”这部分的内容。
【学习难点】
体会欧阳海这种舍生忘死的英雄气概
【学习准备】
收集有关欧阳海的资料,以及当代英雄的事迹。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有自己喜欢的名言吗?都有哪些你自己喜欢的名言呢?
学生说自己喜欢的名言。
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了一句,请看(出示)——如果需要为共产主义的理想而牺牲,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也可以做到——脸不变色,心不跳。
看了这句话,你感受到了什么?
学生畅所欲言谈自己的感受
这是欧阳海在自己的日记中写的一句朴实无华的话,也是他的人生写照。今天,我们就来认识欧阳海。板书课题:“壮丽的青春”。
你对欧阳海有那些认识呢?说说你收集到的资料。
学生交流收集到的资料。
二、整体感知,自学课文。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要求同学们自己来读懂,有信心吗?你们准备怎么读懂?
学生说自己的方法,大家互相启发。
请同学们读阅读提示,明确要求。
出示阅读要求:
1.自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词,通过小组合作或者查字典的方式解决。
2.自由阅读课文,想想课文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遇险排险牺牲)
3.边读边在你的头脑里想象作者所描绘的场面。
4.找出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段落,抓住文章中人物的动作、神情体会文章表达的感情。注意读出自己的感受。
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弄懂课文内容中你遇到的问题,谈谈你的体会。
学生小组合作交流,采取有感情的读、说体会等方式汇报自己的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
三、重点探究,体会感情
当时的情况“万分危急”具体表现在哪里?欧阳海是怎么挺身而出的?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1.出示有关句子:
情况万分危急(出示有关句子:列车驶近了……死活不动……就要发生……越逼越近……)
你从那些字词中了解到了情况的危急?读读,谈谈你的感受。
把你感受到的读出来。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注意读出感叹号所表达的感情。
2.欧阳害挺身而出(出示有关句子:箭步飞身……抢……脸不变色……心不跳……推出……)
读一读,你从这些句子中体会到了什么?读到这里,我想你一定被欧阳海的精神所感动,你有什么要说的吗?
学生说。再读,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
3.一场惨祸就这样避免了,可是我们的战士欧阳海却献出自己年轻的生命,让我们来读读课文的最后四个自然段,注意把此时此刻的感受读出来,读出你对欧阳海的崇敬之情,你想怎么读就怎么读。
假如你就站在旁边,你会怎么想?怎么说?把你要说的话说一说。
交流、评价学生所说的内容。
现在就在欧阳海牺牲的地方有一尊他的塑像,要是你来写塑像的介绍,你会怎么写?
学生回答,教师相机指导鼓励。
四、总结拓展
1、在紧急关头欧阳海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勇气来牺牲自己解救别人?你是怎么认为的,你明白为什么说是“壮丽的青春”?请你来谈谈。
学生谈自己的认识,感受欧阳海那种舍生忘死的精神。
2、通过进一步学习课文,我们对欧阳海又有了新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