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课(学生版)走一步再走一步 导学案一等奖

《17课(学生版)走一步再走一步 导学案一等奖》属于教学设计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17课(学生版)走一步再走一步 导学案一等奖

1、17课(学生版)走一步再走一步 导学案一等奖

七年级 学科:语文 执笔人: 执教者: 编写日期 2013-12(学生版)

课 题

17、《走一步再走一步》

课 型

预习+展示

导学

目标

1、知识目标:借助于工具书掌握相关的字词。

2、能力目标:有感情的朗读全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准确复述课文内容。理解重点语句,把握思想感情,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

3、情感目标:激发自己勇于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勇气。

导学

重点

难点

1、整体感知课文,学习多角度探究课文内容的阅读方法,培养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2、掌握文章如何借事论理,感受正确对待困难,在面对困难时要有不馁不躁,沉着应付的信心和决心。

执笔教师导学思路

预习导学

一、走近作者

莫顿亨特,( )国当代作家(1927~1983),是一位擅长写励志类文章的作家,同时也是一位专业的( )学家。他的代表作有《痛击》《心理学的故事》《宇宙间》等,是文化界声望极高的专业作家。莫顿亨特早年曾在空军服役,做过空军飞行员。在二战时期,他曾驾机执行过对德国的 侦察任务。

二、 了解背景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莫顿享特65岁那年写的回忆8岁时爬悬崖的一次经历。小时候跟别的孩子不一样,他体弱多病,和五个小男孩一起爬悬崖,他好不容易爬到一处岩石架,爬了1/3高度,再也上不去,要下也下不去,陷入可怕的两难境地。后来照父亲说的,一小步,一小步下来,终于脱险了。作者把这一经验推而广之,成为人生的富贵财富,成为战胜一切艰难的法宝。

三、字词积累,给加点的字注音或者根据拼音写汉字。

耸立( ) 头晕目眩( ) 啜泣( ) 纳罕( )

垂直( )崩土( ) 蓬乱( ) 狭小( )

胸腔( ) 耸立( )迂回( ) 训jiè ( )

悬崖qiào bì( )瘦骨lín xún( )

小心 yì yì( )头晕目xuàn( )

导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自读课文、了解大意

用普通话朗读课文二、三遍,要求读音正确、流利。圈出课文中一些表示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发展﹑结果的关键词句。理清文章脉络,复述故事情节,说说你从中悟出了什么生活哲理。

(1)记叙的六要素。

时间:

人物:

起因:

经过:

结果:。

文章脉络:

(一)、起因(1--3)

(二)、经过 (4--15)

(三)、结果(16--22)

(四)、启示( 23 )

(2)复述要求(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情节)

(3)悟出的生活哲理:

三、请同学们分角色朗读“我”爬下悬崖这一部分内容,并概括出“我 ”爬下悬崖的心理变化过程。请注意示范内容,按照这样的格式概括。

最初

毫无信心(我不下去!我会掉下去, 我会摔死的!)

继而

 

随后

 

最后

 
   

【合作探究】

四、语言描写十分生动,或是环境描写,或是人物描写,请找出你觉得不错的描写语句,并说说好在哪里。

五、 “走一步,再走一步”蕴含什么哲理?

六、你如何评价父亲这一形象?

七、假如“我”的父亲没有来,你作为“我”的同学,将怎么办?

八、作者莫顿亨特从一件往事中感悟到一个人生哲理,成为一笔精神财富。这种以小见大、由事推理的写法值得我们好好学习,请结合具体分析。

【总结全文,教师寄语】

1、课堂小结:从这篇课文中,可以学到作者小时候在那座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这 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人生经验。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 )开来,分解为( ),困难就不大了。作者由一件小事,感悟到一个人生的哲理。这给我们一个启 示,在生 活中要善于感悟,善于感悟,人就会聪明起来。

2、【教师寄语】

【拓展提升】

一、 文本拓展

如果在你的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很大的困难或挑战,你会怎么做?山田本一的故事或许会给你许多启发。

1. 山田本一的故事

1984年,在东京国际马拉松邀请赛上,名不见经传的日本运动员山田本一出人意料地获得了冠军。当记者采访他成功的秘密是什么时,山田先生只说了“凭智慧战胜对手”一句话。人们对此就是不理解,马拉松比赛凭的就是体力耐力,个子不占优势的山田本一岂 不是故弄玄虚?过了两年,山田本一又参加了在意大利米兰举行的国际马拉松邀请赛,他还是一路领先轻松摘取桂冠。同一个记者采访他时问了同样的问题,性情冷谈、木讷寡言的山田先生还是只回答了同样一句话:“凭智慧战胜对手。”十年后,山田本一退役当了教练,在其自传中首次披露了其成功的秘密。原来山田本一每次比赛前自己先驾着车沿着比赛的线路走一圈,并把沿途醒目的标志记下来。比如第一处是银行,第二处是红房子,第三处是一棵大树……一直记录到终点。比赛时,他就以百米冲刺的速度跑完第一段,然后信心百倍地向下一个目标冲去。这样,全程四十几公里被他分成若干个小目标轻松地跑完。以前比赛,他总把目标锁定在彩旗飘扬的终点,只跑到十几公里他就全身疲惫,被后面遥远的路程吓倒。

我们人生,事业,健康何尝不是这样的,既要确立这一大目标,也重视小目标的确立,学会把大目标分解成小目标。

2.名人名言

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鲁迅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但丁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荀子

上天在给人一份困难时,同时也给人一份智慧。——雨果

二、写作提升

你有过自己脱险的经历吗?请告诉大家你是如何 克服心理上的恐惧,摆脱险境的。(300字左右)

【归纳总结】

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环境描写作用:衬托人物心情,烘托人物形象,渲染气氛,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人物描写方法: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

写作技巧:用亲身经历的一件小事说明道理的记叙方法是一种以小见大,以实寓虚的写法。

【过关检测】指导:自测题体现一定的基础性,又有一定的思维含量,只有“细心才对,思考才会”。下面请看看自己的预习情况如何吧!独立完成。

1.下列加点字读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耸立(sǒng ) 头晕目眩(xuàn) 啜泣(chuò)

B. 纳罕(hǎn) 闷热( mèn) 崩土(bēng)

C. 蓬乱(péng ) 狭小(xiá) 胸腔(qiāng )

D. 迂回(yū) 小心翼翼(yì yì) 训诫(jiè)

2.下列字形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 悬崖峭壁 瘦骨嶙峋 头晕目眩

B. 小心翼翼 心惊肉跳 恢心丧气

C. 纳罕 蓬乱 耸立 训诫

D. 苍茫 啜泣 凝视 颤抖

3.“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脚去探那块岩石,而且踩到了它。”这个句子中的“探”字能否改成“站”字?为什么?

4.文中出现的几个人物,你最喜欢谁?请说说你的理由。


2、17课(学生版)走一步再走一步 导学案

七年级 学科:语文 执笔人: 执教者: 编写日期 2013-12(学生版)

课 题

17、《走一步再走一步》

课 型

预习+展示

导学

目标

1、知识目标:借助于工具书掌握相关的字词。

2、能力目标:有感情的朗读全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准确复述课文内容。理解重点语句,把握思想感情,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

3、情感目标:激发自己勇于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勇气。

导学

重点

难点

1、整体感知课文,学习多角度探究课文内容的阅读方法,培养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2、掌握文章如何借事论理,感受正确对待困难,在面对困难时要有不馁不躁,沉着应付的信心和决心。

执笔教师导学思路

预习导学

一、走近作者

莫顿亨特,( )国当代作家(1927~1983),是一位擅长写励志类文章的作家,同时也是一位专业的( )学家。他的代表作有《痛击》《心理学的故事》《宇宙间》等,是文化界声望极高的专业作家。莫顿亨特早年曾在空军服役,做过空军飞行员。在二战时期,他曾驾机执行过对德国的 侦察任务。

二、 了解背景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莫顿享特65岁那年写的回忆8岁时爬悬崖的一次经历。小时候跟别的孩子不一样,他体弱多病,和五个小男孩一起爬悬崖,他好不容易爬到一处岩石架,爬了1/3高度,再也上不去,要下也下不去,陷入可怕的两难境地。后来照父亲说的,一小步,一小步下来,终于脱险了。作者把这一经验推而广之,成为人生的富贵财富,成为战胜一切艰难的法宝。

三、字词积累,给加点的字注音或者根据拼音写汉字。

耸立( ) 头晕目眩( ) 啜泣( ) 纳罕( )

垂直( )崩土( ) 蓬乱( ) 狭小( )

胸腔( ) 耸立( )迂回( ) 训jiè ( )

悬崖qiào bì( )瘦骨lín xún( )

小心 yì yì( )头晕目xuàn( )

导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自读课文、了解大意

用普通话朗读课文二、三遍,要求读音正确、流利。圈出课文中一些表示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发展﹑结果的关键词句。理清文章脉络,复述故事情节,说说你从中悟出了什么生活哲理。

(1)记叙的六要素。

时间:

人物:

起因:

经过:

结果:。

文章脉络:

(一)、起因(1--3)

(二)、经过 (4--15)

(三)、结果(16--22)

(四)、启示( 23 )

(2)复述要求(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情节)

(3)悟出的生活哲理:

三、请同学们分角色朗读“我”爬下悬崖这一部分内容,并概括出“我 ”爬下悬崖的心理变化过程。请注意示范内容,按照这样的格式概括。

最初

毫无信心(我不下去!我会掉下去, 我会摔死的!)

继而

 

随后

 

最后

 
   

【合作探究】

四、语言描写十分生动,或是环境描写,或是人物描写,请找出你觉得不错的描写语句,并说说好在哪里。

五、 “走一步,再走一步”蕴含什么哲理?

六、你如何评价父亲这一形象?

七、假如“我”的父亲没有来,你作为“我”的同学,将怎么办?

八、作者莫顿亨特从一件往事中感悟到一个人生哲理,成为一笔精神财富。这种以小见大、由事推理的写法值得我们好好学习,请结合具体分析。

【总结全文,教师寄语】

1、课堂小结:从这篇课文中,可以学到作者小时候在那座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这 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人生经验。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 )开来,分解为( ),困难就不大了。作者由一件小事,感悟到一个人生的哲理。这给我们一个启 示,在生 活中要善于感悟,善于感悟,人就会聪明起来。

2、【教师寄语】

【拓展提升】

一、 文本拓展

如果在你的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很大的困难或挑战,你会怎么做?山田本一的故事或许会给你许多启发。

1. 山田本一的故事

1984年,在东京国际马拉松邀请赛上,名不见经传的日本运动员山田本一出人意料地获得了冠军。当记者采访他成功的秘密是什么时,山田先生只说了“凭智慧战胜对手”一句话。人们对此就是不理解,马拉松比赛凭的就是体力耐力,个子不占优势的山田本一岂 不是故弄玄虚?过了两年,山田本一又参加了在意大利米兰举行的国际马拉松邀请赛,他还是一路领先轻松摘取桂冠。同一个记者采访他时问了同样的问题,性情冷谈、木讷寡言的山田先生还是只回答了同样一句话:“凭智慧战胜对手。”十年后,山田本一退役当了教练,在其自传中首次披露了其成功的秘密。原来山田本一每次比赛前自己先驾着车沿着比赛的线路走一圈,并把沿途醒目的标志记下来。比如第一处是银行,第二处是红房子,第三处是一棵大树……一直记录到终点。比赛时,他就以百米冲刺的速度跑完第一段,然后信心百倍地向下一个目标冲去。这样,全程四十几公里被他分成若干个小目标轻松地跑完。以前比赛,他总把目标锁定在彩旗飘扬的终点,只跑到十几公里他就全身疲惫,被后面遥远的路程吓倒。

我们人生,事业,健康何尝不是这样的,既要确立这一大目标,也重视小目标的确立,学会把大目标分解成小目标。

2.名人名言

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鲁迅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但丁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荀子

上天在给人一份困难时,同时也给人一份智慧。——雨果

二、写作提升

你有过自己脱险的经历吗?请告诉大家你是如何 克服心理上的恐惧,摆脱险境的。(300字左右)

【归纳总结】

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环境描写作用:衬托人物心情,烘托人物形象,渲染气氛,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人物描写方法: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

写作技巧:用亲身经历的一件小事说明道理的记叙方法是一种以小见大,以实寓虚的写法。

【过关检测】指导:自测题体现一定的基础性,又有一定的思维含量,只有“细心才对,思考才会”。下面请看看自己的预习情况如何吧!独立完成。

1.下列加点字读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耸立(sǒng ) 头晕目眩(xuàn) 啜泣(chuò)

B. 纳罕(hǎn) 闷热( mèn) 崩土(bēng)

C. 蓬乱(péng ) 狭小(xiá) 胸腔(qiāng )

D. 迂回(yū) 小心翼翼(yì yì) 训诫(jiè)

2.下列字形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 悬崖峭壁 瘦骨嶙峋 头晕目眩

B. 小心翼翼 心惊肉跳 恢心丧气

C. 纳罕 蓬乱 耸立 训诫

D. 苍茫 啜泣 凝视 颤抖

3.“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脚去探那块岩石,而且踩到了它。”这个句子中的“探”字能否改成“站”字?为什么?

4.文中出现的几个人物,你最喜欢谁?请说说你的理由。


3、七年级下《现代诗二首》(回延安、再别康桥)导学案(含答案)

25.现代诗二首

学习目标

1.品析诗歌凝练的语言。

2.了解两首诗运用的修辞手法,体会其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3.品味、感悟两首诗的形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点:品味和感悟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预习导学

1.下面是有关作者的知识卡片,请你补充完整。

《回延安》作者 贺敬之 ,当代诗人、剧作家。 

徐志摩

有诗集《并没有冬天》《朝阳花开》《 放歌集 》等,剧本《白毛女》(与丁毅等合作)。 

《再别康桥》作者 徐志摩 ,新月派诗人,著有作品《花雨》《志摩的诗》《猛虎集》等。本诗是他1928年故地重游后在归国的轮船上写的。 

2.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白羊肚(dǔ) 斑斓(lán) 漫溯(sù) 青荇(xìng) 河畔(pàn)

róu(揉)碎   méi(糜)子   长gāo(蒿)   笙xiāo (箫)     眼kuàng(眶)

3.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向青草更青处漫溯:随意地在水中溯流。

(2)在星辉斑斓里放歌:灿烂多彩。

(3)在我的心头荡漾:(水波)一起一伏地动。

4.整体感知。

《回延安》通过描写回到延安的经历,展开回忆和展望,塑造出了回到延安的诗人自身激动欢喜、情思翻涌的形象,创造出了热烈深远的意境,歌颂了延安和延安人民。

《再别康桥》以离别康桥时的感情起伏为线索,表达了对康桥的依恋之情。

5.结构分析。

(1)《回延安》全诗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抒写诗人离别延安十年以后,再踏上延安土地时的兴奋、激动,以及见到亲人的喜悦之情。

第二部分:回忆自己在延安时期的生活,抒发诗人和延安的血肉关系、母子深情,表现出对延安的 感激和怀念 。 

第三部分:描述 亲人欢聚一堂、亲切话旧 的热烈场面。 

第四部分:喜看延安城市新面貌,表现了诗人对延安 建设成就 的赞美。 

第五部分:回顾延安的光荣历史,展望延安的锦绣前程,表达了作者的 惜别 之情。 

(2)《再别康桥》全诗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表现了诗人离别母校时既依依不舍又豁达潇洒的复杂情怀。

第二部分(第2~6节):抒发了 旧梦难再的怅惘及难以明言的忧伤 。 

第三部分(第7节):展露了 离别时的复杂情绪 。 

合作探究

问题一:《回延安》全诗五个部分,如果用小标题该怎样概括呢?

回延安——忆延安——话延安——看延安——祝延安

问题二:试分析《回延安》中运用的修辞方法。

排比,如第五部分的前三节,运用排比概括出了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几十年的战斗历程。

借代,如“社会主义路上大踏步走,光荣的延河还要在前头”。以“延河”借代延安革命精神,表明了延安革命精神将统率人们在社会主义道路上继续前进。

拟人,如“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表现出河流、村庄、旗帜也都热情欢迎诗人等人的到来,体现了诗人故地重回的喜悦感情。

夸张及比喻,如“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千声万声”的夸张,“母亲”的比喻,抒发了回到延安时无限欢喜激动的感情。

问题三:试划分《再别康桥》朗读的节奏。

轻 轻 的/我/走了,正 如/我/轻 轻 的 来;我/轻 轻 的/招 手,作 别/西 天 的/云彩。

那 河 畔 的/金 柳, 是/夕 阳 中 的/新娘;波 光 里 的/艳影,在 我 的 心 头/荡漾。

软 泥 上 的/青 荇,油 油 的/在 水 底/招 摇;在 康 河 的/柔 波 里,我/甘 做 一 条/水 草!

那 榆 阴 下 的/一 潭,不 是/清 泉,是/天 上 虹;揉 碎 在/浮 藻 间,沉 淀 着/彩 虹 似 的/梦。

寻 梦?撑/一 支 长 篙,向 青 草 更青 处/漫 溯;满载/一 船 星 辉,在星 辉 斑 斓 里/放 歌。

但/我不 能/放 歌,悄悄/是 别 离 的/笙 箫;夏 虫/也 为 我/沉默,沉 默/是 今晚 的/康 桥!

悄 悄 的/我/走 了,正 如/我/悄 悄 的 来;

我/挥一 挥/衣 袖,不带 走/一 片 云 彩。

问题四:《再别康桥》中开篇连用三个“轻轻的”有什么作用?

连用三个“轻轻的”写诗人只身悄悄而来而又悄悄离开的情景,来的时候,谁也没有惊动,走的时候更不曾打扰了谁。表面上显得洒脱飘逸,实际上隐喻着内心的骚动和不安,给全诗定下了感情基调。

问题五:《再别康桥》在形式上是如何体现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的?

1.绘画美,是指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全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词语,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全诗共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摇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摇着似乎有话对诗人说……作者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给人以立体感。

2.音乐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朗朗上口,错落有致,都是音乐美的表现。

A.押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

B.音节和谐,节奏感强。

C.回环复沓。首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3.建筑美,是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再别康桥》共七节,全诗四行一节,每一节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每句基本上六七字(间有八字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也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参差变化中见整齐,具有建筑美。

4、七年级(上)语文导学案合集(34页)

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作品,了解主人公关怀动物,重视它们生命情感需求的善良感情。多角度体会小说主题。

2. 复述故事,体会小说构思的精巧,了解悬念手法的作用。

3. 学习小说的描写方法,了解人物外貌描写与小说情节和主题的关系。

学习重点难点:

1.小说主题的多角度分析。

2. 小说的三要素:人物、环境、情节的把握。

学习课时:

教法设计:朗读感悟

学法指导:合作讨论

预习作业:

1、给加点字注音:

褶( ) 撂( ) 木屐( ) 窘迫( )

锃( )亮 瘦骨嶙峋( )( ) 翕( )动

反刍( ) 瑕疵( ) 找茬( ) 羞怯( )

粗粝( ) 锱铢( )( )必较 踌躇( )( )

腼腆( )( ) 刨根究底( )

二.借助工具书,结合课下注释,读懂诗歌,完成下列“冲关”练习。

⒈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折戟( ) 蕲水( ) 萧萧( ) 熠熠( )

匿笑( ) 涟漪( ) 诧异( )

⒉解释词语或句中的加点词。

①休将白发唱黄鸡 ②匿笑

③涟漪 ④熠熠

⑤次北固山下

⒊填空。

①《赤壁》作者是 (朝代)的 ,字 ,作品有 。

②《浣溪沙》作者 ,字 ,号 ,北宋 、 。

③泰戈尔,印度诗人、作家、社会活动家。1913年获 ,主要作品有 、 等。

㈢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反复朗读,读出感情,读出韵味。

㈠导入:我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在灿烂的中华文化宝库中,古典诗词无疑是一串光彩夺目的璀璨明珠,“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今天就让我们去撷取几颗明珠,感受一下古典诗词的魅力。

㈡自主学习反馈:展示交流预习成果

小组在组长的组织下交流搜集的资料,选出最好的投影展示。

㈢初读古代诗词三首,感知诗句意思。

⒈自读: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要求读得通顺,读音正确。

⒉互读:同桌互读互评,通过合作交流,共同提高。

⒊学生自读课下注释,自读自讲课文内容,提出理解上的疑难之处,班级交流,集体释疑。

㈣再读课文,感受作者美好情怀。

⒈边读边展开想像,大脑中呈现文中描绘的画面,并能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它描绘出来。


5、《松树金龟子(节选)》导学案(含答案)

16.松树金龟子(节选)

学习目标

1.了解法布尔的生平及其代表作。

2.学习课文生动、细致的描写以及准确的说明方法。

3.学习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激发热爱、保护野生动物的热情。

●重点:学习课文中准确说明,生动、细致描写的方法。

预习导学

1.下面是某同学制作的知识卡片,请你补充完整。

法布尔,国著名昆虫学家、科普作家。他以毕生精力写出了《 昆虫世界 》(《昆虫记》),被认为是“科学与诗的完美结合”。他详细观察了昆虫的生活和为生活以及繁衍种族所进行的斗争,然后以其观察所得做了详细确切的笔记,最后编写成书。 

2.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瞌睡(kē) 献媚(mèi) 抑郁(yù) 点缀(zhuì)

铁qiāo(锹)  xuàn(炫)耀  qiào(鞘)翅      lüè(掠)夺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对它的献媚无动于衷。

心里一点也不受感动。

(2)从抑郁中解脱出来。

心有所恨,不能诉说而烦闷。

(3)松树金龟子长得仪表堂堂。

形容人的外表庄严大方。

(4)上面还点缀着一些白色斑点。

加以衬托或装饰,使原有事物更加美好。

4.整体感知。

《松树金龟子》是一篇介绍动物生态的科学小品文。它科学、详尽地说明了松树金龟子的 外形特征 生活习性 ,包括婚恋、发音、繁衍等,渗透着作者对昆虫的人文关怀,使读者对松树金龟子这种常见的昆虫有了科学的认识,并激发出自己热爱昆虫的感情。 

5.课文结构分析。

全文共21段,可分五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介绍松树金龟子的 外形 特征,重点介绍触角末端的流苏。 

第二部分(第4~7段):介绍松树金龟子求偶的“婚恋”生活。

第三部分(第8~18段):介绍松树金龟子 发音 原理及 唱歌 原因。 

第四部分(第19~20段):介绍松树金龟子的 死亡 繁衍后代 的情况。 

第五部分(第21段):说明松树金龟子和农作物的关系,呼吁人们别去打扰它们。

合作探究

问题一:松树金龟子在部分人看来是一种讨厌的农业害虫,可作者对这种小生命却心存喜爱之情,课文中哪些内容体现了作者对松树金龟子的喜爱之情?

作者开篇迫不及待地赞美松树金龟子美丽的外形特点,说“松树金龟子长得仪表堂堂,它身披黑色或棕色外套,外套闪着金属的光泽,上面还点缀着一些白色斑点,显得既朴素又高雅”,显然,作者是满怀喜爱的心情,以独特的眼光来观察松树金龟子的,把它写成了一位风流倜傥、气度非凡的高雅之士。

此外,作者写它准时:“在昆虫的日历里,金龟子是最准时的。”写它那美丽的舞姿:“打开它的折扇,轻轻地晃动,像是在问:‘能接受我的爱吗’?它在炫耀它的美貌,尤其那对折扇更是它的魅力所在。”并且在篇末满怀深情地对广大读者说:“别去打扰它吧!它是暑天暮色的点缀,是夏至那天镶在天幕上的漂亮首饰。”

问题二:法布尔不仅是位杰出的昆虫学家,而且是位出色的文学家。他的科学小品被认为是“科学与诗的完美结合”,本文能体现出这一特点吗?

课文在表现手法上,主要采用了拟人的手法。作者许多地方把松树金龟子当作人来写,使之具有人的爱憎感情和思想行为,读来让人倍感亲切。把金龟子人格化又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直接把金龟子当作人来描述,这在课文中是主要的方式。作者使用的词语,几乎全部是写人的词语,如“仪表堂堂”、“慈母职责”、“大献殷勤”、“视而不见”、“舞蹈表演”、“炫耀”、“献媚”、“无动于衷”、“大喊大叫”等等。特别是第7段,雄虫向雌虫求爱的场面写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二是通过作者与松树金龟子的关系或对其的描述反映出来。作者对金龟子的外表、习性、婚恋、繁衍和死亡的描述中无处不渗透着人文关怀。全文充满了对松树金龟子生命的关爱之情,充满了对昆虫的赞美之情。总之,这篇科学小品注入了作者的灵魂,融知识、趣味、美感和思想于一体。

问题三:文章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运用最多的是哪种?

本文为了准确说明事物的特征,多处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来说明松树金龟子的特点。如和“纺织娘”“螽斯”比较,说明松树金龟子发音的特点;和“落花生”“野豌豆”比较,说明松树金龟子产卵的特点。

问题四:你认为作者为什么能把昆虫写得那么细致呢?

从观察入手,进行科学的说明。人们曾称法布尔是“昆虫观察家”。作者在细致地观察,同时也带领读者在观察。他介绍的情况和结论都来自观察。对观察的结果,作者以科学的态度进行介绍。可以确定的,用肯定的语言,如说雄金龟子的折扇“是发育成熟可以求偶的标志”;对推测得到的,用不确定的语言,如“它们可能要到深夜才交配”,“它们是有可能一唱一和”,“我无法作证”;对没弄清的,也明白地告诉人们,如对昆虫为什么叫的问题,作者明确地说:“还没有搞清楚。”所有的内容都是作者细致观察的结果。

6、《登高》(第1课时)导学案教学设计(北师大七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课题:《登高》 (第 1 课时)

【学习目标】

1.识记杜甫生平以及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2.学习情景交融、气象宏伟、沉郁顿挫的艺术特点。

3.能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学习方法:自主 合作 探究

【预 习】

I.教材助读

一、新课导入:

由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导入。

二、重阳节的来历:

名称释义: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

作者简介:杜甫 (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是名诗人杜审言的孙子。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乾元二年(七五九),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峡。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子美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有《杜工部集》传世。

[背景简介] 这首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所作。夔州位于长江之滨、矍塘峡口,以水急、风大、多猿著称。诗中抒发的不只是诗人个人的不幸。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在这种形势下,诗人只得继续“飘泊西南天地间”。他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这里有时代的苦难,也有家道的艰辛,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为了排遣浓云一样时时压在心头的郁闷,他抱病登台,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

II.预习自测

杜甫,字 , 代现实主义诗人。他客居长安时曾住在少陵,所以世称 。又曾以检校工部员外郎衔充任节度使,所以又称 。

他的诗再现了“安史之乱”时唐朝的现实生活,所以他的诗被称为 ,能反应这一时期的诗歌主要是“三吏”(_____、 _____、 _____ )“三别”(_____ 、______、 _____)。杜甫被后世称为 。

2. 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渚 ( ) 潦倒( )

3. 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

(1)渚清沙白鸟飞回:_______________

(2)艰难苦恨繁霜鬓:

(3)潦倒新停浊酒杯:_______________

【探 究】

探究一:

《登高》的前四句描写了哪些事物?诗人分别用了哪些字词描绘它们?

探究二:诗人的“悲”除了体现在首联、颔联描写的秋景上之外,还体现在哪里?

探究三:如何理解尾联中的“艰难”一词?

答:“艰难”兼指国家命运和自身命运。国家动乱(安史之乱),诗人漂泊在外,生活艰难,壮志难酬。

小结:

【当堂训练】

1.杜甫,____代诗人,我国古代伟大的______主义诗人,人称“_____”。他的诗被誉为“______”。他的《登高》中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2.对《登高》这首诗的表现手法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一、二句着重描写了眼前景物,绘形、绘声、绘色、绘态,渲染了秋景的特点。

B.三、四句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偶句,显示了出神入化的笔力,确有“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

C.五、六句重在表现情感,从时间方面着笔,由眼前写到未来凄凉晚景,充满了伤感之情。

D.这首七律诗八句皆对仗,流畅自然,一气呵成,堪称“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课后作业】

1.杜甫的《登高》被誉为“古今七律第一”。律诗每首 句,共 联,依次为 、 、 、 。

2、杜甫,中国古代最伟大的诗人,字 ,有 之赞誉,他的诗歌被称为 ,他的诗歌总体的风格是 。我还知道杜甫。

3、整体感知:本首诗前四句写 季节之景,给人总体感受是 。后四句直接抒情,能直接体现作者情感的关键词语是 。


7、《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走一步,再走一步


教学目标

①正确地朗读课文。

②较完整地复述故事情节,做到条理清楚,详略合适。

③结合语境理解重点词、句的深刻含义。

④联系自身生活体验,感悟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

①复述故事情节。

②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故事所蕴含的生活哲理。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字词,复述课文,大致上理解文章主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比如,父母突然下岗了,家中经济陷入困境;你自以为学习挺努力的,可升人中学后,却发现自己和别人差距挺大,不会学习;你想和同学们搞好关系,可又感到大家都不理解你……面对这些,你也许感到困惑,也许感到茫然,其实,人生路上遇到困难是正常的。今天,我们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从课文中这个孩子的脱险经历中寻求启示吧;

二、学习字词

①指导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划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

②投影出示练习。

a.给加点字注音。b.按拼音填空。c.结合语境解释词义。(略)

三、整体感知故事情节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并思考问题。

[要求]朗读时姿势端正,双手拿书,声音洪亮,读音准确,停顿合理,较恰当地表达语气。(教师可以投影出示以下问题,学生边听读边思考,在书上标记。)

a.课文主要记叙了什么事情?(可以概括回答)

b.这件事情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c.“我”为什么“一时拿不定主意”?后来又为什么跟着伙伴们去爬山了呢?

d.“我”在爬山途中都遇到了哪些困难?当时“我”是怎么想的?

e.后来“我”又是怎样脱险的?脱险以后“我”有什么感觉?

2、组织学生讨论以上问题组,帮助学生掌握记叙要素,理清故事情节。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看书,不要脱离课本,要抓住课文中的一些关键词、句。(在理清以上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复述课文)

教师可提要求:

①跳读课文,抓住以上讨论要点。

②重点细节,尤其是脱险部分,尽量用课文原句。

③口齿清楚,能正确表达感情。

(可以找两位学生复述,其他同学听后评析复述情节。以上环节主要为了帮助学生熟悉故事情节,尤其是细节描写,为下一步探究性阅读、多角度阅读打基础。)

四、讨论: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想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主旨,学生只要能扣住课文说出自己的主要感受即可,不必面面俱到。如有争议的地方,可课后思考,留待下节课继续探究。

齐读课文最后一段,背诵。

五、布置作业

①写生字。

②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深入理解文章主旨,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文章。

教学设计(探究性品味“脱险”部分,深入理解文章主旨)

一、朗读思考:

上节课我们通过朗读课文,复述故事,已经大致熟悉了所记叙的事件,而且也悟出这篇文章主旨就是通过“我”的脱险经历告诉人们不要害怕困难,不要被困难吓倒,不管这困难多么吓人,都要努力去克服它。但是这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应该通过研读重点情节再进一步领会文章。

①全班有感情朗读脱险部分。

②组织学生深入思考、讨论问题:

a.找出这部分开头的自然环境描写,想想有什么作用。

b.父亲为什么指挥“我”先迈出左脚的一小步?这对你有什么启示?

c.“你能办得到的。”“这似乎能办得到。”“我能办得到的。”朗读这三句话时应把重音放在哪个字上?三句话的语气有什么不同?后两句写出了我的什么变化?

d.我在父亲的指导下仅仅是爬下了几米高的石架,为什么还说“我产生了巨大的成就感”?

e.结合文章最后一段,说说你对题目“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理解。

探究性品味是本课的重点环节,应帮助学生扣住文章主题讨论理解这些问题。

二、指导多角度地阅读,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反思,进一步拓展思维空间,获得启示

①讨论: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你最不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这个环节是为了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认识文中的人物特点,对人物做出合理的评判,也鼓励学生从中有所感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如果学生在喜欢的人物中选择父亲和“我”,都应视为正确的,关键是把喜欢的理由说足、说全,可互相补充。不喜欢的人物可选在“我”困难时嘲笑“我”的孩子,这一点比较简单。

有争议的人物可能是杰利。可能有的同学喜欢他,有的不喜欢他,可引导学生评论他做得对的和不好的方面。这样来谈,针对性可能强一点。

②讨论:假如“我”的父亲急忙赶到悬崖下面,一面安慰“我”,一面急忙爬上石架,把“我”扶下来,这种做法和文中父亲的做法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这个问题讨论时也许有争议,但应该倾向于文中父亲的做法,因为孩子的路终究要靠自己去走,总靠别人扶,不是长久之计。父亲指导儿子独立走下来,恰恰是让儿子经过这种历练增加独立克服困难的勇气和经验。在我们的生活中,家长、老师其实也给了我们很多这类的指导。

③继续组织讨论,让学生结合自身生活体验进一步拓展思维,深刻领悟文中的启示:你在生活中曾经遇到过什么困难?当时你是怎么对待的?结果如何?如果现在碰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办?

讨论这个内容,最好能让学生理解得深刻一点,对“困难”的理解全面一点:既可以是努力一下就能解决的小困难,如一道难题做不出来,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卖报纸时不好意思张嘴等;更应该是比较大的,短时间内难以解决的困难,如自己学习成绩落后;父母下岗,家庭经济拮据……

三、总结全文

①让学生再谈学习之后的体会。

②教师小结:一个人在人生的旅途上,不可能坦坦荡荡,一帆风顺;遇到困难,感受挫折,都是很正常的。只要我们不失自信,牢记“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那什么样的艰难险阻都将被你踩在脚下。别忘了,还要把你的这些感受传给那些正在遭遇困难的人们。

③背诵(或朗读)课文最后一段。

四、布置作业

1、练习:一、二、

2、阅读《迷途笛音》,简单写写自己的心理感受。(《迷途笛音》文章在作业本上)

8、诵读欣赏《古诗二首》(雁门太守行、别云间)导学案(八年级上册)

诵 读 欣 赏

古 诗二 首

学习目标

1.学习诗歌的朗读技巧,培养朗读能力。

2.反复诵读,感受、品味诗歌的韵律美、意境美和语言美。

3.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重点:诵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领悟作者寄托的爱国情怀。

预习导学

1.下面是某位同学制作的知识卡片,请你帮着补充完整。

李贺,字 长吉 ,福昌(今河南宜阳西)人。 唐 代诗人,因家居福昌之昌谷,后人称其为李昌谷。因仕途失意,他把全部精力用在写诗上。外出时背一破锦囊,得句即写投囊中。李贺作诗务求新奇,人称“ 诗鬼 ”。

夏完淳(1631—1647),南明抗清将领、诗人。原名 复 ,字 存古 ,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人。5岁能读经史,7岁能诗文,时人称为神童。14岁随父起兵抗清。夏完淳被捕时,家有白发老母和孕妻。被押解送南京后,不屈而死,年仅17岁。这首《别云间》便是他被捕之后、押解离乡之前所作。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摧(cuī ) 凝(níng) 燕脂(yān) 霜重(zhòng)

提携(xié) 羁旅(jī ) 塞上(sài )

拓展:列出以上生字词中的多音字,并注音组词。

塞 sài 边塞 sè 闭塞sāi 塞满

燕 yān 燕国 yàn 燕子

3.朗诵诗歌,完成下表。

雁门太守行

9、《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学目的】

1、 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学会品味重点词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3、 理解作者从“脱险”经历中感悟到的生活哲理。

【教学重点】

1、 复述故事情节,整体感知文意。

2、 感悟作品的思想感情,体味人生哲理,联系实际,加深认识。

【教学难点】

1、 领悟作品的思想感情以及“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人生哲理。

2、 学习多角度探究课文内容的阅读方法,培养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设计及过程】

第一课时

一、 播放歌曲《爱拼才会赢》导入。

同学们,正如歌曲所启示我们的,人生的路途总是从坎坎坷坷中走过来的,“试一试就能行,拼一拼就会赢”是应对一切艰难险阻的积极有为的心态。美国作家莫顿亨特从自己童年时一次“脱险”的人生体验中,获得了一生享用不尽的精神财富。今天我们一同走进他讲述的《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故事中,去获取丰富的教益。

二、 作者简介(参看注解)

三、 朗读感知

1、 学生默读课文,初步感知故事情节。要求:在阅读过程中,既要特别留意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数字等重要信息,又要把握阅读速度,大致在5分钟内完成。

就故事情节要素组织学生抢答,以巩固识记。

(1) 故事发生在美国哪个城市?

(2) 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3) 爬悬崖的一共有几个孩子?提到名字的是哪两个?

(4) 那座悬崖有多高?岩石架有多高?

(5) 事情的结果怎样?“我”怎样脱险的?

2、 课文“导语”中说“写的是‘我’童年时一次‘脱险’的经历”。故事情节分作“冒险”和“脱险”两部分,指名学生分别叙述两部分的内容。

复述提示:要抓住记叙的六要素来复述,即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复述要求:不能照着课文读,要用自己的话来说,尽量做到尊重原文,绘声绘色。

3、 学生轻声朗读课文,勾画出文中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语,借助工具书和注解解决。

◎ 学法指导:

○1要养成读书勤动笔的习惯。

○2读书方法:圈、点、勾、画、评、注

4、教师范读课文片断。

5、学生大声朗读课文,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有感情地朗读,注意发音、停顿、重音、语调、速度。

6、作者在这次“脱险”中得到了什么感悟?请在文中划出来。(此即为全文的主旨句)

四、 讨论交流:读完后,你有什么感想?

五、 齐读课文最后一段,背诵。

六、 布置作业。

1、 抄写生字词。

2、 进一步预习“脱险”部分,思考:○1我的信心是怎样变化的?○2你同意文中父亲的做法吗?为什么?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通过朗读课文,复述故事,已经大致熟悉了所记叙的事件,初步领悟了的主旨,但这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应该研读最精彩的部分,再进一步领会主旨。

二、重点研读“脱险”部分。

1、 集体有感情地朗读。

2、 思考、讨论、交流下列问题:

○1找出这部分开头的自然环境描写的语句,想想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

(提示:第16自然段“暮色苍茫,天上出现了星星,悬崖下面的大地越来越暗”。烘托我恐惧的心理,为下文写“脱险”作铺垫。)

○2父亲为什么指挥“我”先迈出左脚的一小步?这对你有什么启发?

(提示:不要小看这“一小步”,它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父亲这样做的目的是让我从尝试中获得成功,获得信心,变得勇敢起来。我们在困难面前要敢于挑战,敢于尝试,才能克服困难。)

○3“我”心理是怎样变化的?划出有关语句。

(提示:“我会掉下去,我会摔死的”“这似乎能办得到”“我能办得到的”“我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害怕)(有了信心)(信心大增)(成功后的喜悦)

○4文章分析到这里,谁能说说题目“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

(提示: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一小步一小步地解决,困难就不大了。)

三、拓展探究。

1、 你同意文中的父亲的做法吗?为什么?

(学生答同意或不同意均可,关键在于言之有理,一般倾向于同意父亲的做法。爬上石架的“我”,上不去,下不来,陷入绝望、恐惧,父亲并没有用梯子上去救护,而是鼓励、指导孩子“走一步,再走一步”,使一个孱弱的孩子获得信心,变得勇敢。让孩子自己下来,经受一次历练,增长勇气和经验。事实上,“我”确实从中得到了难忘的经验。这个父亲是很懂得怎样训练孩子的,他深知,如果自己上去救,孩子自己的能力就毫无长进。富有教益的方法使孩子获取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2、 如果当时来的不是父亲,而是母亲,试想像一下,她会怎样做?为什么?

3、 文中哪个地方可以看出杰利值得“我”称之为“最要好的朋友”?

4、 你在生活中曾经遇到过什么困难?当时你是怎样对待的?如果现在碰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办?

四、课堂小结:

“我”从一件小事,感悟到一个人生哲理,获得一生享用不尽的精神财富。由此可见,生活中要善于感悟,要善于从事件中悟到道理。哲理是有普遍意义的,善于感悟,人就会聪明起来。做人也好,学习也罢,如果像作者那样,不断思考,因事推理,你的思想将会闪现理性美的光芒,你也将拥有一个高质量的人生。

五、布置作业:在心理描写上值得我们借鉴的,尤其是“脱险”部分,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结合在一起,把作者的心理变化刻画得非常精彩,请同学们写一段心理描写的话,例如发试卷前的心理,来学校报到前的心理等,写在随笔本上。

10、《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课题】——走一步,再走一步

【课时序】——:第一课时

【课型】——新授课。

【双向细目表】

学习水平

学习内容

识记(A)

理解

(B)分析

(C)综合

(D)评鉴

(E)应用

(F)学习方法

字词

头晕目眩、啜泣、纳罕、小心翼翼

训诫、耸立、嶙峋、凝视 √ √ 朗读

听写填空

文意

复述课文内容

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内容h √ √ 速读

结构 按事情发展顺序理清文章结构层次 √ √ √ 小组合作

主题

在困难面前不应 该畏难怯步,而要冷静地分析困难,化解困难,要就近起步,由易入手,循序渐进, 坚持到底。这样就可 能积小胜为大胜,促使困难向胜利转化。 √ √ √ √ 合作研讨

写法

写过程哪些详写?哪些略写?

“我”心理变化过程怎样?

√ √ √ 小组合作

拓展延伸 说说你曾经有过类似的经历 √ √ 当堂训练

【教学目标】——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提高朗读能力。

2:整体把握课文并学会复述课文。结合语境理解重点词、句的深刻含义。

3:联系自身生活体验,感情人生哲理。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复述故事情节。

难点:

领悟课文描写心理活动的词语并体会 其作用。

【教学方法】——教法:启发式、讲授法等

【学习方法】——朗读、合作、讨论、归纳小结等

【教学准备】——课文录音、课件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激趣:

自学环节

议学环节

悟学

由一个小故事引入:

有一位美国作家,在他65岁的时候,满怀深情地写下了发生在他8岁时的一件小事,并从文中传递出一个生活哲理。知道这位作家是谁吗?知道是一件什么事吗?

明确默读要求:

1、 注意速度

2、 内容:什么危险?

怎么会陷入危境?怎么脱险? 传递了一个什么生活哲理?

3、 提示默读后要求不看书复述?

出示学生预习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点拨与评价

适时点拨

一、感知活动

1、听读课文,了解大意

2、默读课文

要求学生能够复述课文内容(提出要求)

根据复述提示: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故 事过程,课文可以分为几部分,各写了些什么内容?

我的角度:

杰利的角度:

父亲的角度:

3、默读课文

学生讨论,自由回答

﹙1﹚用一句话概述课文所写的内容。

﹙2﹚“我”爬山的原因是什么?

﹙3﹚“我”与其他四个孩子的性格差异是什么?

﹙4﹚父亲为什么不背“我”下来,而是鼓励“我”向前走?

4、课堂小结

本节课收获了什么?

预习反馈

莫顿亨特

攀爬悬崖

默读活动

根据默读要求中内容的提示进行圈画。

自由复述

1、自己放声复述(冒险或脱险)

2、班上复述。

3、学生评

(对照自己的准备)

整理、报告

个人意见,班级交流

感悟

深入理解

情感导入

激发学生的学习课文的兴趣

自学使学生初步理解文意

方法提示

结合默读,让学生学会圈画关键词语

评价复述,改进默读方法

让学生学会自主选择角度。

整合个人意见

作业布置(自学指导) 建议你这样初读

把握内容。扣住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简述故事

理顺顺序。扣住表示时间的词语,弄清文章叙述的顺序。

一、基础知识

(2) 根据拼音写出词语并解释:

① lín xún()_______

② chuò qì()________

③ dà hǎn()_______

④ sǒng lì()_______

⑤ níng shì()______

⑵ 分别写出与下列各形声字同声旁的字,并组词:

侍( ) 啜( ) 漫( ) 踩()

()()()()

() () ()()

【思维导图】

【教学反思】

在自学环节中,我根据记叙文特点设计如下问题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1、在学生自学即充分阅读的基础上,我提出了第一个问题:这个故事叙述了一件什么事?指导学生概括的方法,抓住记叙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用简洁的语言表述出来。

2、然后,接着问:文中写了几个人物?概括他们的性格特点。这个题型在阅读中经常出现,要指导学生解题的方法。回归文本,从文章确定答题的大致范围,一段一段按顺序找能概括其人物的性格特点,如果有的段落没有词语,就从所做的事中或者这个人的语言、动作等概括起特点。这是思维导图的第一个分支,关键词是主要人物:我、父亲、杰利等四个小朋友。

【课题】——走一步,再走一步

【课时序】——第二课时

【课型】——新授课。

【双向细目表】

学习水平

学习内容

识记(A)

理解(B)

分析(C)

综合(D)

评鉴(E)

应用(F)

学习方法

字词

头晕目眩、啜泣、纳罕、小心翼翼

训诫、耸立、嶙峋、凝视 √ √ 朗读

听写填空

文意 复述课文内容

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内容h √ √ 速读

构 按事情发展顺序理清文章结构层次 √ √ √ 小组合作

主题

在困难面前不应 该畏难怯步,而要冷静地分析困难,化解困难,要就近起步,由易入手,循序渐进, 坚持到底。这样就可 能积小胜为大胜,促使困难向胜利转化。 √ √ √ √ 合作研讨

写法 写过程哪些详写?哪些略写?

“我”心理变化过程怎样?

√ √ √ 小组合作

拓展延伸 说说你曾经有过类似的经历 g √ √ 当堂

训练

【教学目标】——见表格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故事所蕴含的生活哲理。

难点:

体会详略得当的写作技巧。

【教学方法】——教法:启发式、讲授法等

【学习方法】——朗读、合作、讨论、归纳小结等

【教学准备】——课文录音、课件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自学检测

议学悟学

检测学生字词掌握

出示学生预习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一、研读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划出详略描写的句子。

2、写过程哪些详写?哪些略写? 写作上详略得当。开头的说明和末尾的点题是略写。当中攀爬悬崖和爬下悬崖的回忆是详写。在写攀爬悬崖过程中,详写“我”的动作和心理活动,其他小朋友的活动则 略写。 写“我”爬悬崖的过程详写,详写“我”怎样在父亲的指导下爬下悬崖,父亲的指导则略写,详写“ 我”的行动与心理。

二、合作探究

﹙1﹚、找出心理 活动的句子并加以体会。

﹙2﹚、“我”心理变化过程怎样?

﹙3﹚课文中的两个“啜泣”有什么不同?

前者是恐惧和伤心,后者有复杂情感,有历险的余悸,有脱险的欣喜,有对父亲的感激,更有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4﹚“永远忘不了的经验”指什么?

﹙5﹚、“屡次”什么意思,说 明了什么?

3、再读课文,从不同的角度探究文章的主题。

我的角度:

父母亲的角度:

杰利的角度:

四个孩子的角度:

三、拓展延伸:

说说你曾经有过类似的经历

四、小结

这种用亲身经历的一件小事说明道理的记叙方法是一种以小见大,以实寓虚的写法。

引导学生“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听写训练

合作交流

回答问题

学生思考探讨的详略得当的写法

自我梳理

没有信心——信心萌发——有了信心——信心大增

学生讨论,自由回答

总结感悟

整理报告

联系自我谈

巩固文章的重点字词

通过议学,让学生和文本对话,和文中的人物对话,和自己对话。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激活对文本的独特感受,加深理解和体验,感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

分析的同时辅以朗读的辅导,让学生得以在朗读中体验“我”的心理变化。

引导学生从多个方面去想,从多个角度去想。读得有创意,想得有深度,说得有个性。

设身处地地思考,能更好的领悟文本。

作业布置(自学指导) 建议你这样品析

品析词语的准确凝练。如“这似乎能办得到”中“似乎”一词表明我在父亲鼓励下开始有了一点勇气和信心

品析描写的细腻生动:

环境描写:如暮色苍茫,天上出现了星星,悬崖下面的大地越来越暗——烘托出了我越来越恐惧的心理。

动作描写:我在父亲的指点下爬下悬崖时,用了“伸、探、踩、投入、啜泣”这一连串的动词,细致而生动。

心理描写:我听见有人啜泣,正纳罕那是谁,结果发现原来是我自己——巧妙的利用错觉突出了我遇险时那种紧张、恐惧、无助的心理。

建议你这样探究

多角度阅读,首先要确立角度,关键也在确立角度。怎样确立角度呢?可着眼于某一人物,也可以着眼于某一情节,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如评论杰利什么地方做得对,什么地方做得不好,就是一个角度。你自己确立一个角度,去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吗?

1、学生读课文,思考提出问题预设如下:

⑴ 从课文内容看,标题“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

⑵ 在人生道路上,面对困难,“走了一步,再走下一步”是什么意

思?

2、小组合作研讨,多角度探究文意:

⑴ 石架大约7米高,扛梯子把孩子抱下来要保险得多,也简单得多,父亲为什么不这样做?他的办法有什么普遍意义?

⑵ 哪些地方写到杰利,请一一加以评论。

⑶ 请评论四个孩子的行为。

⑷ 假如“我”的父亲没有来,你作为“我”的同学,将怎么办?

⑸ 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悬崖上,将怎么办?

【思维导图】

【教学反思】

在议学环节中,我通过问题的设计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

1、我要求学生再仔细研读课文,找出描写“我”的心理变化的语句和环境描写的语句,引导学生探究心理描写和环境描写的作用。这是思维导图的第二个分支,关键词是我的心理变化。

2、探讨叙事的详略安排及主旨的理解。这是思维导图的第三个分支和第四个分支,关键词是叙事的详略安排得当和主旨的含义:把大的困难化成一个个小困难,化整为零的方法解决人生路上的艰难险阻。

11、七年级下《古代诗词三首》(木兰诗,观刈麦,破阵子)导学案(含答案)

24.古代诗词三首

学习目标

1.能流利并有感情地朗诵三首诗词。

2.能正确地赏析这三首诗词。

3.能说出诗词中所包含的感情。

●重点: 体会课文的语言特色,概括花木兰这一古代巾帼英雄形象。

预习导学

1.下面是有关作品的知识卡片,请你补充完整。

《木兰诗》选自朝郭茂倩编的《 乐府诗集 》。这是一首北朝的民歌。 

《观刈麦》作者 白居易 ,字乐天,自号 香山居士 ,是杜甫之后,唐朝的又一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是唐代诗人中作品最多的一个。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作者 辛弃疾 ,字幼安,号稼轩, 南宋 (时期)著名爱国词人。 

2.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鞍鞯(jiān) 辔头(pèi) 刈麦(yì)

机zhù(杼)   shuò(朔)气 烧zhuó(灼)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愿为市鞍马:买。 (2)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只,仅仅。 

(3)万里赴戎机:战争。   (4)妇姑荷箪食:担。

(5)右手秉遗穗:用手握着。      (6)八百里分麾下炙:部下。 

4.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D)

A.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B.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C.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D.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5.整体感知。

(1)《 木兰诗》通过叙述 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 故事,表现了木兰勤劳、智慧、勇敢、坚强和不贪图功名的高贵品质,以及她爱国爱家的崇高精神。 

(2)《观刈麦》是白居易任周至县县尉时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艰苦、生活贫困所写的一首诗,作品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对于自己 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 而深感愧疚,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对百姓的 怜悯和同情 。 

(3)《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通过创造雄奇的意境,抒发了作者杀敌报国、恢复祖国山河、建立功名的壮怀,结句抒发 壮志未酬 的悲愤心情。 

6.《木兰诗》结构分析。

第一部分(第1~3段): 代父从军,踏上征途。 

第二部分(第4段): 奔赴前线,十年征战。 

第三部分(第5~6段): 还朝辞官,亲人团聚。 

第四部分(第7段): 赞美、讴歌英雄。 

合作探究

问题一:《木兰诗》在叙述的情节上,详略是如何安排的?

这首诗对木兰从军的缘由、离别、辞官和还家都写得比较详细,而对出征前的准备只用了四句,对军旅生活也只用了六句,写得比较简略。这样叙事有详有略,是由作者写这首诗的用意所决定的。作者所关注的是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这件罕见的事情,而不是表现战争。写木兰停机叹息,写她的忧思,旨在说明她是女子,因为男子出征理所当然,不足为奇,而女子出征则不同寻常了。写木兰辞家出征,反复使用“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还是为了表现她的女性特征。至于写她辞官急切归家,同样表明了她是个女子。回家后,作者用欢快的笔调,写木兰一系列举动,更是为了强调她的女子身份。而出征前的准备和军旅生活,这不是作者的着力之处,所以写得简略。当然,作者有详有略的叙述,也是为表达木兰的思想感情服务的。详写木兰停机叹息和代父从军的决定,则是表现木兰的深明大义、对父母的孝道和对国家的忠诚。详写木兰辞家出征的情景,则是刻画她离家愈远思亲愈切的细腻感情。详写木兰辞官还乡,则是表明她不慕荣华富贵,希望早日与家人团聚。详写木兰还家后的一连串动作,则是表现她回家后恢复女装的喜悦之情。总之,详略分明得当,是这首诗写作上的一个显著特点。

问题二:阅读《观刈麦》,分析文章内容。

1.“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写出了农民们什么样的反常心理?“惜”字有什么深刻内涵?

这两句诗写出了农民们在炎炎烈日下辛勤劳动却不知热的反常心理。试想,炎炎夏日,谁不想在凉快、舒适的树阴下、房子里休息?但是,对于农民们来说,小麦熟了,必须争分夺秒地收割回来,否则一场大雨就可能让一年的辛劳化为乌有。所以尽管天气酷热,但农民们不敢休息,必须抓紧不下雨的天气赶紧干活,越热反而越要劳动。

后一句的“惜”字与前一句“不知”对比,把农民们这种不但不嫌天气炎热,反而希望更多一点这种天气的反常心理刻画得入木三分,耐人寻味,令人心酸。

2.诗人描述了农人举家辛苦劳动的场景和贫妇人拾麦的场景,面对此情此景诗人是怎样想的?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诗人由农民生活的痛苦想到了自己,想到了那些封建高官的舒适生活,此时已经不仅是同情农民了,而且感到深深的自责、羞愧。表现了诗人对不劳而获的封建剥削制度的不满、鞭挞和抨击。

问题三:《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一词中“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和结尾的“可怜白发生”是不是矛盾的,为什么?

不矛盾。

前面这句描写了一个在疆场上纵横驰骋的健儿的形象。“的卢”,相传刘备曾乘的卢马从襄阳城西的檀溪水中一跃三丈,脱离险境。词人用“的卢”战马的神勇形象衬托马背上将军的勇武。作者又用夸张的手法,把弓弦发出的声响比作霹雳,从声音的角度突出战士的神勇。这两句词以点带面,通过点的描写,让读者想象到在千里疆场,战士们为了保卫国家,出生入死,浴血奋战的感人场面:将军身先士卒,率领骑兵,在战场上奔驰;战士们万箭齐发,敌人纷纷落马。这是多么鼓舞人心的场面,也是辛弃疾梦寐以求的理想。

最后一句写出了现实与理想的矛盾,理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幻灭。这是辛弃疾一生政治身世的悲愤。作者一生坚决主张抗金,收复失地,统一国家,甚至在梦中都念念不忘抗金的战斗生活。但由于朝廷的腐朽无能,他的理想难以实现。当他看到自己鬓边新生的白发,感到自己已入暮年,心中不由涌起壮志难酬的悲情。这首词题是“壮词”,前面九句的确可称得上是壮词,但是最后一句使全首词的感情基调由雄壮转变为悲壮。

12、诵读欣赏《古诗二首》(己亥杂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导学案(八年级上册)

诵 读 欣 赏

古 诗 二 首

学习目标

1.掌握诗歌中重点字词的读音和含义,理解诗句的内容。

2.体会诗歌的意境,熟读成诵。

3.理解和感悟诗人豁达的胸襟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重点:体会诗歌的意境,理解和感悟诗人豁达的胸襟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预习导学

1.下面是某同学制作的知识卡片,请你帮着补充完整。

王勃(650—675),字 子安 ,唐代诗人,与 杨炯 、卢照邻、 骆宾王 齐名,齐称“初唐四杰”,一生短暂坎坷。有《 王子安集 》传世。

龚自珍,号定庵, 清 代人,近代思想家、文学家。由于力主改革弊政,受当局排挤,48岁那年愤然辞官南归。著有《龚定庵全集》。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城阙(què) 宦游人(huàn) 吟鞭(yín) 歧路(qí) 己亥(hài)

3.结合课文,解释下列词语。

城阙:这里指唐朝的京城长安。

宦游:出外做官。

无为:不要。

落红:落花。

辅:这里是拱卫的意思。

海内:指四海之内。古人称国境以内为海内。

歧路:岔路。

吟鞭:诗人的马鞭。

4.通读课文,在横线上填入恰当的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