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堰河──我的保姆》教学设计一等奖

《《大堰河──我的保姆》教学设计一等奖》属于教学设计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大堰河──我的保姆》教学设计一等奖

1、《大堰河──我的保姆》教学设计一等奖

一、学习目标

1、认识大堰河这个人物形象

2、诵读诗歌,体会作者的感情

3、情感目标:加深对母爱的认识

二、学习重点、难点

1、重点:

对大堰河形象的认识

2、难点:

(1)作品写作时代、背景离现实时代较远,学生热情较难调动

(2)文章篇幅较长,四十分钟学习较紧张

三、教学时数:

一课时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

利用多媒体播放MTV作品《懂你》,用画面、歌曲给学生以视觉、听觉上冲击,激发学生

的兴趣,同时用这首作品引出“母爱”这一话题。

播放片段后,教师以“我们今天共同学习一篇赞美特殊母爱的诗歌,艾青的《大堰河──

我的保姆》”导入新课。

投影课题:课题背景设计为一只燕子给几只乳燕喂食的图片。

投影“学习目标”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让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配较为凄凉的背景音乐烘托气氛。

同时投影自读时的任务:试在脑海中为大堰河“画像”——目的让学生从整体把握大堰河

的形象。

自读课文后,让生闭上眼睛想想大堰河的形象。

(三)合作探究

1、自读课文后,让学生四人一组,进行合作学习:根据课文内容,发挥想象,给大堰河

填写一份“档案”,可根据教师提供的表格,也可自己设计。表格留出空行,目的让学生

自由发挥。

表格见课件

教师巡视,适当点拨,拓展学生思维。

五分钟后,教师提问,检查学生讨论情况。并让学生说明理由,相机让学生朗读诗文,体

会感情。

预想可能出现不一致的回答:

属相:牛——忍辱负重、默默奉献、脚踏实地

猪——任人宰割、不知反抗

兔、羊——温顺善良......

血型:O——奉献型,万能献血者

其他型——学生可能从大堰河性格方面考虑

身高、体重——体重可能因大堰河生活状况而偏轻。

健康状况——估计学生会写出“营养不良、椎间盘突出”等,能自圆其说即可。

人生信条——学生的答案会是丰富多采的。教师适时说出自己的认识:套用鲁迅先生的名

言“我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来深化大堰河的形象。

此环节设计目的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去课文中筛选有用信息,并发挥想象,

对“大堰河”加深认识,使这一形象在学生心目中明晰起来。也能使学生把这篇较长的文

章读短,从而突破教学难点中的第(2)点。同时也避免了就课本讲课文的简单枯燥乏味。

2、教师:“既然是档案,照片必不可少。老师这儿有几副图片,你们帮我看看哪副图片

更符合大堰河的形象。”

依次投影四副母子图,最后将四副图定格在屏幕上,让学生讨论争鸣。

预想可能出现的情况:

学生会在第二副和第三副之间发生争议。

处理方法:发动学生进行争鸣。要求从文中找依据,言之有理。

此环节设计目的是:进一步激发学生兴趣,对大堰河的认识由抽象的概念上升为具体的外

在形象。让学生在争鸣中进一步明晰大堰河形象。

(四)观看观看MTV

《懂你》

体会片中母亲的形象

教师:“分析了大堰河的形象后,让我们再感受另一分伟大的母爱,请欣赏《懂你》,大家要注意画面中的故事。”

教师播放MTV《懂你》片段,学生静静感受。教师也可用包含深情的语言叙说这一片段的故事。

此环节设计目的是:1、由大堰河这一特殊的母爱扩展到广泛的母爱,扩展到学生的内心,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2、将学生由合作探究的热烈气氛过渡对感受母爱的深沉气氛。

(五)诵读课文

让学生再读课文。同时投影要求:

1、哪些语段让你联想到自己的母亲?

2、找出让你感动的语段,反复诵读,体会感情

学生任意挑选一段朗读,教师相机评价。必要时反复读,直至教师范读一段。

学生朗读后,教师可适时提问:“你读的这段是否让你想到自己的妈妈?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你妈妈吗?”或“妈妈疼爱你吗?能给大家讲讲吗?”

之后让学生读课文最后一段。将最后一段中的“大堰河”换成“妈妈”,再反复读。

此环节设计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大堰河形象后,通过诵读课文,体会感情。并将作者对大

堰河的感情升华为学生对自己母亲的感激之情。再怀着这种感情去读课文,把自己的感情

融入到课文中。

预想可能出现的情况:

学生可能会因为害羞不愿说自己母亲的事。

处理方法:教师要用诚意去打消学生害羞心理。

(六)课内(外)练笔

教师:“只有平凡的儿女,没有平凡的母亲。我们的母亲都是可亲、可敬、可爱的……母

爱,人类情感走廊中的上品,伟大永远是它的同义语。母亲的一个关切的眼神,一声轻轻

的呼唤,还有那眼角的皱纹、满手的老茧,微驼的背影,哪一个做子女的不应刻骨铭心?

用我们的笔、用我们的心来表达对母亲的感激之情吧!”

投影要求:以“母爱”为话题写一段文字,50~150字即可

此环节设计目的是:让学生由课文的学习转入对自己母亲的赞美,完成情感目标。

预想可能出现的情况:时间紧张,学生无时间写。

处理方法:1、留作课下作业

2、读一篇学生写的片段

(七)结束语:

学习这课,我们不仅要学会分析人物形象,诵读时把握感情,更重要的是,通过这课让我

们更了解我们母亲的情、母亲的爱、母亲的心,让我们在生活中更好地珍视母爱,更好地

爱我们的母亲!

2、《大堰河──我的保姆》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认识大堰河这个人物形象

2、诵读诗歌,体会作者的感情

3、情感目标:加深对母爱的认识

二、学习重点、难点

1、重点:

对大堰河形象的认识

2、难点:

(1)作品写作时代、背景离现实时代较远,学生热情较难调动

(2)文章篇幅较长,四十分钟学习较紧张

三、教学时数:

一课时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

利用多媒体播放MTV作品《懂你》,用画面、歌曲给学生以视觉、听觉上冲击,激发学生

的兴趣,同时用这首作品引出“母爱”这一话题。

播放片段后,教师以“我们今天共同学习一篇赞美特殊母爱的诗歌,艾青的《大堰河──

我的保姆》”导入新课。

投影课题:课题背景设计为一只燕子给几只乳燕喂食的图片。

投影“学习目标”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让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配较为凄凉的背景音乐烘托气氛。

同时投影自读时的任务:试在脑海中为大堰河“画像”——目的让学生从整体把握大堰河

的形象。

自读课文后,让生闭上眼睛想想大堰河的形象。

(三)合作探究

1、自读课文后,让学生四人一组,进行合作学习:根据课文内容,发挥想象,给大堰河

填写一份“档案”,可根据教师提供的表格,也可自己设计。表格留出空行,目的让学生

自由发挥。

表格见课件

教师巡视,适当点拨,拓展学生思维。

五分钟后,教师提问,检查学生讨论情况。并让学生说明理由,相机让学生朗读诗文,体

会感情。

预想可能出现不一致的回答:

属相:牛——忍辱负重、默默奉献、脚踏实地

猪——任人宰割、不知反抗

兔、羊——温顺善良......

血型:O——奉献型,万能献血者

其他型——学生可能从大堰河性格方面考虑

身高、体重——体重可能因大堰河生活状况而偏轻。

健康状况——估计学生会写出“营养不良、椎间盘突出”等,能自圆其说即可。

人生信条——学生的答案会是丰富多采的。教师适时说出自己的认识:套用鲁迅先生的名

言“我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来深化大堰河的形象。

此环节设计目的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去课文中筛选有用信息,并发挥想象,

对“大堰河”加深认识,使这一形象在学生心目中明晰起来。也能使学生把这篇较长的文

章读短,从而突破教学难点中的第(2)点。同时也避免了就课本讲课文的简单枯燥乏味。

2、教师:“既然是档案,照片必不可少。老师这儿有几副图片,你们帮我看看哪副图片

更符合大堰河的形象。”

依次投影四副母子图,最后将四副图定格在屏幕上,让学生讨论争鸣。

预想可能出现的情况:

学生会在第二副和第三副之间发生争议。

处理方法:发动学生进行争鸣。要求从文中找依据,言之有理。

此环节设计目的是:进一步激发学生兴趣,对大堰河的认识由抽象的概念上升为具体的外

在形象。让学生在争鸣中进一步明晰大堰河形象。

(四)观看观看MTV

《懂你》

体会片中母亲的形象

教师:“分析了大堰河的形象后,让我们再感受另一分伟大的母爱,请欣赏《懂你》,大家要注意画面中的故事。”

教师播放MTV《懂你》片段,学生静静感受。教师也可用包含深情的语言叙说这一片段的故事。

此环节设计目的是:1、由大堰河这一特殊的母爱扩展到广泛的母爱,扩展到学生的内心,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2、将学生由合作探究的热烈气氛过渡对感受母爱的深沉气氛。

(五)诵读课文

让学生再读课文。同时投影要求:

1、哪些语段让你联想到自己的母亲?

2、找出让你感动的语段,反复诵读,体会感情

学生任意挑选一段朗读,教师相机评价。必要时反复读,直至教师范读一段。

学生朗读后,教师可适时提问:“你读的这段是否让你想到自己的妈妈?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你妈妈吗?”或“妈妈疼爱你吗?能给大家讲讲吗?”

之后让学生读课文最后一段。将最后一段中的“大堰河”换成“妈妈”,再反复读。

此环节设计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大堰河形象后,通过诵读课文,体会感情。并将作者对大

堰河的感情升华为学生对自己母亲的感激之情。再怀着这种感情去读课文,把自己的感情

融入到课文中。

预想可能出现的情况:

学生可能会因为害羞不愿说自己母亲的事。

处理方法:教师要用诚意去打消学生害羞心理。

(六)课内(外)练笔

教师:“只有平凡的儿女,没有平凡的母亲。我们的母亲都是可亲、可敬、可爱的……母

爱,人类情感走廊中的上品,伟大永远是它的同义语。母亲的一个关切的眼神,一声轻轻

的呼唤,还有那眼角的皱纹、满手的老茧,微驼的背影,哪一个做子女的不应刻骨铭心?

用我们的笔、用我们的心来表达对母亲的感激之情吧!”

投影要求:以“母爱”为话题写一段文字,50~150字即可

此环节设计目的是:让学生由课文的学习转入对自己母亲的赞美,完成情感目标。

预想可能出现的情况:时间紧张,学生无时间写。

处理方法:1、留作课下作业

2、读一篇学生写的片段

(七)结束语:

学习这课,我们不仅要学会分析人物形象,诵读时把握感情,更重要的是,通过这课让我

们更了解我们母亲的情、母亲的爱、母亲的心,让我们在生活中更好地珍视母爱,更好地

爱我们的母亲!

3、《大堰河──我的保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本诗借助鲜明生动的形象抒发感情的特点;了解本诗铺叙细节,塑造形象,抒发感情的特点;学会通过诵读去体会把握诗中情感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揣摩诗歌语言,培养诗歌鉴赏能力;反复诵读,体会回环、反复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对大堰河深挚的情感,感受母爱亲情,学会感恩。

二、教学重点

揣摩语言,理解诗中形象,领会作者深沉的情感。

三、主要方法

分组比赛,合作探究。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前几天,晓风来我校作报告,内容之一,就是学会感恩。我觉得这个题目选得太好了。是啊,应该学会感恩!因为人是在恩惠的阳光雨露里长大的。学会感恩是做人的起点,学会感恩才能感受生活的美好,学会感恩才能去创造美好的生活。上个世纪,有个最懂得感恩的诗人,他把最真挚的感激之情献给了养育他的保姆——他就是著名诗人艾青。

(二)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体会诗人对大堰河的深挚情感。

2.揣摩诗歌语言,培养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3.感受母爱亲情,学会感恩。

(三)分组比赛,合作探讨

1.第一轮比赛:诵读

大致过程:(1)宣布比赛规则。两组合作读一遍课文,第一、三组读1~7节,第二、四两组读8~13节;推荐代表诵读;没人读算弃权。

(2)准备两分钟。

(3)各组轮流读

(4)集体评议,奖给优胜组一个五角星。

2.第二轮比赛:各组轮流提问,自由解答

宣布规则:

(1) 时间15分钟

(2) 一组提问,其它组自由解答。

(3) 每提一个问题或每一次正确回答,其组均加一个五角星。

(4) 提的问题没人能回答,提问组再加一个五角星。

两分钟准备──开始提问──评出此轮优胜。

3.第三轮比赛:老师提问,学生抢答

此轮比赛视上一轮提问的情况而定,如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比较深刻,就少提问;如学生的理解还较浅,那教师就要通过一定的问题把学生引向文本的深处。安排时间大约5分钟。答对一个,其组加一个五角星。如:

(1)大堰河是怎样的形象?

(2)作者是这样塑造这一形象的?

(3)第12节最后三句如何理解?能看出作者怎样的情怀?

(4)本诗是叙事诗还是抒情诗?

4.算出三轮比赛各组所获得的五角星总数,确定优胜组,予以表扬。

(四)拓展延伸 思考讨论,自由发言

1.问题:学了这首诗,你对自己的父母特别是母亲有没有一些深的认识?你觉得应该怎样去感恩自己的父母?

2.自由发言

五、课堂小结

学会感恩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成为一个有高尚修养、令人敬佩的人。学会感恩从感恩父母开始。

附:板书

大堰河──我的保姆

艾青

雪──实与虚

手(抱、抚摸) 怀念

笑──洗、提、切、掏、扇、背 眷恋

铺叙细节 借事抒情 同情

梦(不能对人说) 讴歌

4、《大堰河──我的保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把握诗中记事写人以及直抒胸臆的特点。

2、学习对比、反复、排比等表现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本诗通过记事写人来抒情,这是区别一般抒情诗的最主要的特色。

2、难点:

诗人在构思诗篇时,把自己起伏的思绪,奔腾的激情作为最主要的依据,这一点较难捉摸。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作者及作品介绍

艾青,原名蒋海澄,1910年出生于浙江。艾青出生时母亲难产,一位算命先生胡说他的命是“克父母的”,因此,他被送到贫苦的大堰河家去抚养,5岁时被领回家中读书,但依然受冷遇,不准称自己的父母为爸爸妈妈,只准叫叔叔婶婶,正如他自己所说,他是在“冷漠和被歧视的空气里长大的”。这首诗是艾青在狱中写的。

二、播放朗读录音

三、课文分析

1、提问:根据诗人感情和思绪的发展脉络,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写些什么?诗人的感情又是怎样的?

明确:

共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3〕:交代大堰河的悲苦身世以及与我的关系。感情:怀念与痛悼。

第二部分〔4~8〕:回忆大堰河辛劳而又悲苦的一生,集中刻画了大堰河勤劳、善良的品格。感情:眷恋与感激。

第三部分〔9~11〕:写大堰河死后的凄凉和一家人的悲惨遭遇,诅咒和控诉了黑暗的社会现实。感情:同情与控诉。

第四部分〔12~13〕:是诗人呈给大堰河的挽歌和赞美诗,抒发了诗人对大堰河深情的怀念和由衷的赞美之情。感情:讴歌与赞美。

诗,是十分讲求意象的一种文学体裁,可以说,没有意象就没有诗。所谓“意象”,用艾青的话说就是“纯感官的,具体化了的感觉”。是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

在这四部分中,有一条贯穿始终的感情线索,那就是诗人对大堰河的挚爱以及对旧社会的痛恨。有了这条感情线索,才使本诗成为一个艺术整体。诗中作者的情感是通过记事写人来抒发的,而这些事又是通过一系列的意象来表现的,这一系列的意象又写出了人物形象。

2、提问:在第一部分中,作家用了哪些意象来写?

明确:描写了一系列图景,有“草盖的坟墓、枯死的瓦菲、典押的园地、长满青苔的石椅”,给人创造一种孤独、凄凉、冷落的意象。

3、提问:在第二部分中回忆了大堰河对我的爱抚,作家是怎样来表现这种爱的?

明确:诗人不惜笔墨进行了铺排,先用8个排比句刻画出8个细节,这8个真切、动人的意象,把大堰河对乳儿的爱写得非常具体、充分。还写了自己回到家中的陌生、忸怩,来衬托出大堰河对我的爱。大堰河为了生活,到地主家干活,劳动是极繁重的,作者用了6个排比句写出来,然而她却是“含着笑”,这表明她的勤劳与善良,为能够和乳儿在一起而笑。这种爱是超越了功利关系的伟大而无私的爱,真正的母爱。又通过一系列具有典型意义的意象的描写,有切糖、夸画、赞儿,特别是那个梦,表现她具有美丽、丰富的内心世界。

4、提问:在第三部分中,运用了哪些意象来写大堰河的葬敛之薄?

明确:用了“同着……”五个意象,犹如五组电影的特写镜头,给大堰河这一勤劳、善良、普通农村妇女的一生画上了一个血淋淋的句号。

在文章的最后,作者用呼告的手法,直抒胸臆,把诗中的感情推向高潮,诗人的感情也升华到了极致。这与前三段中通过塑造大堰河形象来进行抒情不同,作者抛弃了具体的叙述或描写,直接喧泄自己心中火山噴发似的激情。

小结: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时而记人写事,时而直抒胸臆,时而回忆历史,时而直面现实,时而写保姆,时而写诗人自己。这都是以自己起伏的思绪,奔腾的激情作为最主要的依据。艾青曾经多次说过:“诗人必须说真话。”他还说:“诗人只能以他的由衷之言去震撼别人的心。”这首诗正是依靠真情实感,塑造一系列真切动人的意象,打动了千百万读者的心。这点正是我们所要学习的。

【板书设计】

大堰河──我的保姆

艾青

段落大意 诗人感情

一、大堰河与我的关系 怀念与痛悼

二、大堰河勤劳、善良、悲苦的一生 眷恋与感激

三、大堰河身后的悲凉和一家人的不幸 同情与控诉

四、对大堰河的怀念和礼赞 讴歌与赞美

大堰河形象 修辞手法

身世悲苦低微 反复

勤劳、善良、无私 反复、排比、对比

命运悲惨 反复、排比

灵魂高尚 呼告、排比

5、《大堰河──我的保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

⑴ 把握全诗的主题和结构,理解保姆大堰河的形象。

⑵ 了解本诗感情深沉真挚的特点。

2、过程和方法目标:

仔细揣摩诗中关键词句的内涵,体会对比、排比、反复等修辞在诗中的表达作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结合诗作创作的时代背景,把握诗中对大堰河、对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以及对旧社会的愤怒诅咒。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排比、反复、对比等修辞手法在诗中的运用和作用。

2、了解并学习诗歌所采用的抒情方法。使学生感知作者包含在诗歌中的真情实感,体会作者用情作诗的方法和重要性。

【教学时数】

2课时。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制作。

【教师准备】

1、准备艾青的另一名篇《给乌兰诺娃》,并设计一些练习题。

2、了解一些关于诗人艾青的生平资料及该诗的创作背景。

【学生准备】

预习课文,认真并带感情的朗读诗歌多遍,准确认读课文下的注释及课后列出词语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诗歌这种体裁,对我们来说已经不再陌生,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已经接触过许多类型的诗歌,而今天我们要欣赏的是现代著名诗人艾青献给他的养母的一首赞美诗。大堰河──我的保姆。

(板书课题)

二、听磁带朗读、体会诗歌的意境、在听的时候注意字词

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借助工具书或查阅相关资料,完成随堂练习,掌握文中生字词。

字词注音:

大堰河(yàn) 檐头(yán) 瓦菲(fēi) 灶火(zào) 荆棘(jīng jí) 掐死(qiā) 匾(biǎn) 火钵(bō) 碾(niǎn) 忸怩(niǔ nì) 冰屑(xiè) 团箕(jī) 凌侮(wǔ) 叱骂(chì) 咒语(zhòu)

三、朗读诗歌,初步感受文意

1、录音范读诗歌。强调注意朗读时要讲究节奏,按意义单位划分这首诗的句子节奏,并有感情的朗读。

(听范读,体会诗歌韵律节奏,初步探悉作者感情。)

2、抽取同学就所读讲讲自己对这首诗的初步印象,并进行归纳:

明确:诗人通过对自己乳母的回忆,抒发了诗人对乳母真挚的怀念和深切赞美的感情,进而表达了对广大劳动妇女乃至劳动人民的挚爱,表达了对“不公道世界”的诅咒、控诉之情。

3、畅谈对这首诗的印象:

明确:诗中描述的主人公是诗人的乳母,她是一位平凡、低微到连自己的姓名都没有的劳动妇女,她勤劳、纯朴、善良,但生活一直很贫困、艰难。

四、划分层次,归纳层意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归纳诗歌层次,并概括每个层次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按老师要求反复朗读课文,就自己的理解划分诗歌层次,并概括层意。)

2、问:这首诗分为几个部分?

明确:分为四个部分。

问:现在我们来看看第一部分。第一部分是诗歌的前四段,它主要讲了些什么,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呢?

点拨:诗歌第4段,诗人看到雪,想起了保姆大堰河,运用想像和联想,描绘了一组冷落凄清的画面:荒凉的坟墓,冷落的故居,典押了的园地,长了青苔的石椅。通过一连串的排比,在对悲惨气氛的浓重渲染中,深切地抒发了诗人对保姆大堰河的思念和哀悼之情,并由此引出对大堰河悲惨一生的回忆。

明确:第一部分交代了大堰河的悲苦身世及其与“我”的关系。表现了诗人对乳母的深切怀念与痛悼。

(在教师点拨下细细体会作者在该部分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插入背景知识介绍:

作者1929年赴法国勤工俭学,专修绘画。1932年回国,参加了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因参加进步的美术活动被捕入狱。这首诗创作于1933年1月的一个阴冷早晨,透过铁窗,他看到纷飞的雪花,联想起落满白雪的保姆的坟,便挥笔写下了这首诅咒旧世界、赞颂劳动人民的诗作。

问:为什么“我”一个地主家的儿子会被送到保姆家去养?自己家里难道就没有能力供养他吗?

插入背景介绍:

作者出生时母亲难产,算命先生说他“克父母的命”,就被送到一贫苦农民家里抚养,这个贫苦的农民就是大堰河。5岁回家读书,但受到冷遇,只准称父母为叔叔婶婶,正如他所说:是在冷漠和歧视的空气里长大。因此,在大堰河家生活的五年时光对他今后的人生影响很大,成为他后期创作的主要源泉。

问:第二部分又讲述了些什么呢?

明确:第二部分是从第5段到第8段,集中刻画了大堰河勤劳、善良的品德,抒发了诗人对她的深切眷恋与尊敬。

问:诗歌的第三部分写大堰河死后的凄凉和家人的悲惨遭遇,实则控诉了社会现实的黑暗,文中哪些语句可以表现出来?

明确:第10段写大堰河的殡葬。用生前“四十几年的人世生活的凌侮”、“数不尽的奴隶的凄苦”,与死后“四块钱的棺材和几束稻草”、“几尺长方的埋棺材的土地”相对比,深刻而生动地揭示了旧社会的黑暗。

问:诗歌的第四部分讲了什么?将上述内容梗概板书。(见课末板书)

明确:第四部分是诗人呈给大堰河的挽歌和赞美诗,抒发了诗人对大堰河深情地怀念和由衷地赞美之情。

五、布置作业

1、反复诵读全诗,整体感悟作者的情感。

2、思考作者是通过怎样的途径来表达他的情感发展轨迹的。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整体感知了这首诗的情感脉络,诗人从怀念大堰河──眷恋大堰河──同情大堰河──讴歌大堰河这四个阶段的情感升华,让我们深深的体会到他对大堰河的真挚情感。今天,我们将来探究一下诗人究竟是用了什么魔法让我们这些局外人与他产生共鸣,被他征服的。

二、分析探讨写作手法

1、问:诗歌不同于一般的记叙文和说明文,其形式不仅具有特殊性,更会采用多种写作手法来表现内容,抒发情感。本文除了多处运用联想、想像和对比以外,还多次运用排比,使内容凝炼,形式整齐,节奏鲜明,气势酣畅。另外,为了加强情感和音节的旋律,诗中大量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方法。这种手法有何作用?

明确:本诗通过反复吟咏表现对大堰河的深情,许多节用了首尾诗句的反复手法,使诗歌一唱三叹,回环婉转,增强了诗歌的抒情效果。

2、请学生找出并朗读诗歌中采用多种修辞手法的句段,并分析其作用。

3、问:从构思看,全诗前4个诗段从“今天”写起,“睹雪思人”;最后两个诗段又回到“今天”,来赞美大堰河。第4诗段有一句“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第12诗段有一句“大堰河,今天,你的乳儿是在狱里”,这两句在全诗结构上起了什么作用?

明确:第4段中“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由狱中看到雪,联想到大堰河的被雪压着的坟墓,勾起对乳母的怀念,进而追忆她辛劳苦难,默默奉献的一生。第12段“大堰河,今天,你的儿子是在狱里”中的“今天”与第4段中的“今天”相呼应,从回忆转入现实,使时间线索更加清晰。

三、研读重点段落,深入理解

1、问:前边我们对整首诗进行了阅读分析,现在我们选取几个重点章节来研读,有谁愿意给大家朗读一下第7、8段?

2、问:第7段中用诗人自家优越的条件,与大堰河的贫困条件相对比,但在这种优越的条件中,我的心情却是忸怩不安的。“忸怩不安”一词表明“我”在保姆家生活惯了,进而说明“我”与地主家庭的疏远与隔阂。请在诗句中找出一句相同的话来证明,并分析它们表达了什么?

(跟随教师讲解理解重点段落,试着分析并把握作者思想感情。)

明确:“我做了生我的父母家里的新客了”。明明自己是这个家庭的成员,却说成是“新客”,表明了对大堰河的深厚的感情,以及对自己亲生父母的陌生。

3、问:诗歌第8段写道“大堰河为了生活……就开始用抱过我的手臂劳动了”。这节诗里所描述的大堰河不是像第5段那样为自家干活,而是到地主家(“我”的家)干活,从而取得报酬养活自己一家。劳动是繁重而多样的,然而她却总是“含着笑”,这表明了她的什么品质?

明确:表现了大堰河的勤劳与善良,以及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4、问:联系第6段所写“我”离开大堰河家时,她居然“哭”了,那么在第8段中反复写她“笑”,就有了更深一层的含义,请问是什么含义?

明确:表明了大堰河对乳儿的深深的爱,为能够和乳儿在一起而“笑”。这是真正的母爱!是超越了一切功利关系的爱。

四、问题探究

诗人倾吐对大堰河的爱,这种爱是同对黑暗社会(“这不公道的世界”)的恨联系在一起的。请找出表现诗人憎恨黑暗社会的诗段,说说有什么作用。

五、赏析《给乌兰诺娃》

1、通过对教材所选诗歌的学习,我们对艾青的诗歌有了初步印象,为了加深对其风格和思想的了解,提高我们的阅读能力,我选取了他的另一首诗让大家欣赏。板书诗歌《给乌兰诺娃》,抽学生朗读。

(充满感情的朗读《给乌兰诺娃》,体会诗歌所要表达的意思,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给乌兰诺娃

──看芭蕾舞(小夜曲)后作

象云一样柔软,

象风一样轻,

比月光更明亮,

比夜更宁静──

人体在太空里游行;

不是天上的仙女,

却是人间的女神,

比梦更美,

比幻想更动人──

是劳动创造的结晶。

2、指导完成随堂练习。

3、回答问题,听取教师评讲,在教师的指导下体会诗歌的荨杏特色与思想情感。

六、布置作业

1、给下列词注音释义:

押 忸怩 冰屑 悉索 凌侮 叱骂 漂泊

2、阅读诗歌《给乌兰诺娃》,并完成下列问题:

⑴ 找出诗中最能体现芭蕾舞姿的比喻句。

⑵ 说说破折号在这里的作用和好处。

⑶ 诗的语言是形象的,试分析头两句把演员翩翩的舞姿用自然界的云、风比喻的艺术效果。

⑷ 诗中“不是……却是”是什么关系?诗人这么写的用意是什么?

3、试着用简短的一段话或几行诗来赞美你身边劳动者的形象。

【板书设计】

悲苦、低微的身世

第一部分 养育与被养育的关系 怀念、痛悼

雪─→想起大堰河

贫穷、繁重的家务劳动

对乳儿无私的爱

第一部分 “我”离开大堰河 眷恋、感激

“新客”扭捏不安

到“我”家帮工

深爱乳儿

临死时一家人的悲痛

第三部分 殡葬(死后凄凉) 同情、控诉

家庭悲惨遭遇

呈给她的赞美诗

第四部分 直抒崇敬、爱戴之情 讴歌、赞美

【教后反思】

这是一首抒情性很强的诗歌,但并不排斥叙事,甚至是细节描写,因此一定要让学生反复阅读,充分体会诗人满怀的激情。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也是此诗一大特点,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反复阅读中体会并学习这些修辞手法。

6、《大堰河──我的保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 体会诗歌深沉真挚的感情。

⑵ 揣摩诗歌语言艺术,培养诗歌鉴赏力。

⑶ 提高学生审美水平。

2、过程与方法:

启发讨论型、朗读体会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对保姆大堰河深切的怀念、同情、感激和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1、把握诗人感情和思路发展脉络,体会诗人对保姆大堰河深切的怀念、同情、感激和赞美之情。

2、赏析诗歌艺术特点:

⑴ 是借叙事抒情。

⑵ 是对比、反复、排比等表现方法的运用。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布置预习

1、反复诵读,体会诗的感情。

2、找出诗中的意象,有何艺术特点。

二、导入新课

请大家想想母亲每天都为你和一家人做了哪些事情,一年到头都为家里做着什么。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歌唱母亲,歌颂母爱是诗歌永恒的主题。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赏析现代著名诗人艾青献给他的养母──大叶荷(大堰河)的赞美诗:《大堰河──我的保姆》。

三、检查预习

分别请学生自由朗读、范读和齐声朗读。

四、分析全诗

1、点拨研讨作者的思路:

明确:

这首诗以追忆往事为线索展开思路:雪景──大堰河被雪压着的坟墓──大堰河一生的遭遇──大堰河死后一家人的命运──赞美诗呈给大堰河及所有劳动人民。

2、朗读研讨第一部分:

学生朗读概括主要内容:突出我与大堰河之间养育与被养育的关系。

着重体会第三小节:

⑴ 景物描写的意境。

特征:凄凉、衰败、荒寂。

⑵ “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这一诗句反复的作用:渲染了抑郁、低沉的怀念之情。

3、点拨研讨第二部分:

第四小节多组镜头以排比句式组合在一起,用反复的手法突出“抱”、“抚摸”的动作的表达效果?

明确:增强了语气,丰富了内容,突出了重点,突出了大堰河慈爱、勤劳的形象。诗人回忆在大堰河家的生活,以“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为中心描画了8个生活镜头,表现出大堰河对乳儿深切的母爱。

第5、6小节:

⑴ 点拨讨论:回到生母家中的我的生活是富足豪华;但我的心情是忸怩不安,请谈谈其中原因。

明确:仅有物质生活但没有爱。

⑵ 研讨诗人如何借助对比的表现手法来表达对大堰河的深厚感情?

明确:鲜明的对比更能显示大堰河家是贫穷的,但充满了爱;我的家是富有的,但缺少爱。想起这些,诗人心里充满了眷恋与感激。

第7小节:

大堰河在忙碌、贫困的生活中为什么总“含着笑”?

明确:大堰河纯朴、宽厚,命运悲惨但很容易满足,靠双手吃饭,并无过多的祈求,诗人对大堰河既赞美又同情。

朗读研讨第8小节:

⑴ 用一个词概括本节内容:

明确:深爱。

⑵ 点拨讨论:诗中哪些细节表现了大堰河对乳儿的深爱?

明确:切糖、贴画、赞美乳儿、做梦。

⑶ 点拨讨论:为什么说大堰河的梦表现了大堰河对乳儿的深爱?

明确:这是大堰河对乳儿的祝愿,期盼乳儿长大、成人、成才、成家,生活美满。由此可见大堰河内心世界丰富美好。

4、讨论大堰河的灵魂为什么是紫色的?

明确:紫色象征高贵,“紫色的灵魂”,热切地赞颂了大堰河高贵美好的心灵。

五、艺术特点

1、这首诗在意象运用上有什么特点?

诗歌中常见的意象有比喻意象和描述意象。在《雨巷》一诗中,“丁香”可以看做是诗人迷茫的内心追求,它是比喻意象。而这首诗几乎通篇用的都是描述意象,它选择日常生活中真实存在的大量细节构成一幅幅画面,由诗人饱含深情的笔墨把它们化成叙事性的诗句,给人强烈的画面感和情感冲击力。例如诗的第4节,诗人连续用8个排比句,每一句都是一个大堰河日常生活的描述意象,集中塑造了大堰河这个勤劳、善良、朴实、贫苦的农村妇女形象。

2、这首诗形式上的自由表现在哪里?

艾青的诗在形式上都具有这样的特点,即在奔放与约束之间取得协调,在参差与变化里取得一致,在繁杂的细节中提炼出单纯的意象。这首诗充分体现了这些特点。它在形式上不拘泥于外形的束缚,很少注意诗句的韵脚或字数、行数的划一,但又运用有规律的排比、复沓造成变化中的统一、参差中的和谐。全诗13节,少则4行一节,多则16行一节;少则每行2字,多则每行22个字。全诗不押韵,但有11节的首尾句相互重复,以确定基调与色彩,中间几行大多采用排比句式,且多长句,以尽情抒发与描摹。在外在的表现形式上,这首诗与《雨巷》《再别康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但它们同样成为新诗中的名篇佳作。

六、疑难解决:如何理解这首诗表现出来的阶级观念

在阶级斗争年代里,文学作品往往用阶级分析的方法进行政治解读,在这种方法指导下,这首诗的主题解读,就变成了一个地主的儿子对自己所属阶级阵营的背叛和对被压迫阶级的同情,并坚定地成为劳动人民中的一员。因为诗中也提到,诗人虽然出身地主家庭,但他是吃了劳动人民的奶而长大的,作为地主儿子的诗人,彻底抛弃了自己的出身,把大堰河的儿子称为“我的兄弟们”。在新的时代里,阶级分析方法渐渐过时,至少已经不是惟一的文学分析方法,而是众多方法之一种。但是,是否可以因为它只是众多方法之一种就否定它呢?回答是不能。首先,诗人创作这首诗的年代,也正是那种阶级意识非常鲜明的时代,一些进步的知识分子,为了革命理想,抛弃自己富有的家庭,告别自己良好的出身,投身革命运动,站到被压迫者一边,为人民的解放而战斗,这是普遍的现象。艾青也属此例。他的诗中表现出来的阶级意识和阶级观念,也是非常真诚的,不是空喊口号做出来的,所以,这一点要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作实事求是的分析。其次,当今时代,社会仍然存在严重的不公,像大堰河这样勤劳善良却又命运悲苦的下层人比比皆是,需要有更多的人去关注、帮助这些弱势人群,所以,适当用阶级的眼光来看这首诗也是需要的,至少可以唤起一些人的良知。

七、作业

请同学们课下阅读艾青的诗篇《我爱这土地》,体会诗人的情感。

【板书设计】

悲苦、低微的身世

第一部分 养育与被养育的关系 怀念、痛悼

雪─→想起大堰河

贫穷、繁重的家务劳动

对乳儿无私的爱

第一部分 “我”离开大堰河 眷恋、感激

“新客”扭捏不安

到“我”家帮工

深爱乳儿

临死时一家人的悲痛

第三部分 殡葬(死后凄凉) 同情、控诉

家庭悲惨遭遇

呈给她的赞美诗

第四部分 直抒崇敬、爱戴之情 讴歌、赞美

7、《大堰河──我的保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体会诗歌真挚的感情。

2、揣摩诗歌语言艺术,培养诗歌鉴赏力。

3、训练朗读能力。

【教学重点】

把握诗人感情和思路发展脉络,体会诗人对保姆大堰河深切的怀念,同情,感激和赞美情。

【教学难点】

赏析诗歌艺术特点:

1、是借叙事抒情。

2、是对比,反复,排比等表现方法的运用。

3、朗读的声调,节奏的处理。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教程】

第一课时

一、布置预习

收集有关艾青的资料,做好文学常识卡片,读好预习提示了解本诗创作背景,听配乐朗诵寻找诗歌表达思路和感情线索。

二、导入新课

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歌唱母亲,歌颂母爱是诗歌永恒的主题。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赏析现代著名诗人艾青献给他的养母──大叶荷〔大堰河)的赞美诗:《大堰河──我的保姆》。

三、明确学习目标

(出示多媒体画面)

显示课题及具有雕塑效果的怀抱乳儿的大堰河的形象:大堰河──我的保姆。

显示学习目标:

1、体会诗歌真挚的感情。

2、揣摩诗歌语言艺术,培养诗歌鉴赏力。

3、训练朗读能力。

四、速读全诗

1、点拨研讨作者的思路:

明确:

这首诗以追忆往事为线索展开思路:雪景──大堰河被雪压着的坟墓──大堰河一生的遭遇──大堰河死后一家人的命运──赞美诗呈给大堰河及所有劳动人民。

2、研讨诗的诗体特征:

明确:这是一首叙事抒情诗。

体会诗中所抒发的情感,把握诗的感情脉络。完成思考和练习一。

明确:

显示多媒体画面:

第一部分〔1~3节) 怀念与痛掉。

第二部分〔4~8节) 眷念与感激。

第三部分〔9~11节) 同情与控诉。

第四部分〔12~13节) 讴歌与赞美。

五、朗读研讨第一部分

1、学生朗读概括主要内容:突出我与大堰河之间养育与被养育的关系。

2、着重体会第三小节:

⑴ 景物描写的意境特征:凄凉,衰败,荒寂。

⑵ “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这一诗句反复的作用:渲染了抑郁,低沉的怀念之情。

⑶ 揣摩这一小节朗读的声调〔低沉、缓慢)重音及停顿的节奏。

六、点拨研讨第二部分

1、学生概述第4节主要内容:

显示多媒体画面:

搭好灶火之后

拾起鸡蛋之后

拍去炭灰之后 抱、抚摸

掐死虱子之后

尝过熟饭之后

包扎伤口之后

放好酱碗之后

补好破衣之后

2、点拨讨论多组镜头以排比句式组合在一起,用反复的手法突出“抱”,“抚摸”的动作的表达效果:

明确:增强了语气,丰富了内容,突出了重点,突出了大堰河慈爱,勤劳的形象。诗人回忆在大堰河家的生活,以“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为中心描画了8个生活镜头,表现出大堰河对乳儿深切的母爱。

3、出示多媒体画面:

〔大堰河怀抱乳儿,深情,凝重的画面)

4、学生想象描述大堰河的双手:粗糙,黑,骨节粗大,但非常温暖。

5、激发联想:大堰河勤劳慈爱的双手使一个贫穷的家庭充满温馨,使这个被亲生父母嫌弃的孩子得到了母爱。这双手就成了母爱的象征.请同学回忆,联想一下自己母亲双手的形状,说一说在生活中有哪些细节让你深深感到母爱的深广。

6、朗读研讨第5、6小节:

⑴ 点拨讨论:回到生母家中的我的生活是富足豪华:但我的心情是忸怩不安,请谈谈个中缘由。

明确:仅有物质生活但没有爱。

⑵ 研讨诗人如何借助对比的表现手法来表达对大堰河的深厚感情?

明确:鲜明的对比更能显示大堰河家是贫穷的,但充满了爱;我的家是富有的,但缺少爱。想起这些,诗人心里充满了眷恋与感激。

7、第7小节,讨论:大堰河在忙碌,贫困的生活中为什么总是含着笑?

显示多媒体画面:

洗衣 洗菜 切菜 喂猪 炖肉 晒麦

明确:大堰河纯朴,宽厚,如同祥林嫂命运悲惨但很容易满足,靠双手吃饭,并无过多的祈求,诗人对大堰河既赞美又同情。

8、朗读研讨第8小节;

用一个词概括本节内容:深爱。

点拨讨论:诗中哪些细节表现了大堰河对乳儿的深爱。

明确:切糖,贴画,赞美乳儿,做梦。

点拨讨论:为什么说大堰河的梦表现了大堰河对乳儿的深爱。

明确:这是大堰河对乳儿的祝愿,期盼乳儿长大,成人,成才,成家,生活美满。由此可见大堰河内心世界丰富美好。

七、点拨研讨第三部分

1、揣摩朗读的声调与节奏。

明确:抑郁,哀伤,沉重,缓慢。

2、显示多媒体画面:

〔大堰河的坟墓)

点拨讨论:大堰河的墓是多么渺小不起眼,这表明大堰河死后得到的很少很少,而大堰河一生付出却是那样的多,这说明了什么?

明确:社会的不公道。

3、指导学生用憎恨的语气朗读11小节。

教师点拨:大堰河出身贫苦,地位卑微,但她勤劳,善良,淳朴,仁厚,像一座令人肃然起敬的雕像,永远矗立在诗人的心中同时也将会矗立在我们每一位读者的心中,让诗人及每一位读者情不自禁地唱一曲赞美的诗呈献给这位神圣的母亲。

八、鉴赏体会第四部分

1、显示多媒体图画:

〔大堰河辛勤劳作的身影)

2、播放配乐朗读录音。

3、讨论大堰河的灵魂为什么是紫色的:

明确:紫色象征高贵,“紫色的灵魂”,热切地赞颂了大堰河高贵美好的心灵。

4、讨论:这首热烈,深沉的赞美诗仅仅呈给大堰河一个人吗?

明确:不仅仅献给大堰河,也呈她的儿子们,呈给千千万万大堰河般受苦受难的劳动人民。

九、总结全文

教师点拨:一个地主的儿子却把他心中最深情的赞歌唱给千千万万的如大堰河般的劳动人民,这在30年代中国文坛实属难能可贵。

显示多媒体画面:

大堰河:勤劳 善良 仁厚 慈爱

我: 怀念 感激 憎恨 赞美

教师小结:艾青的这首诗感情真挚,全诗通过一组组意象排列写了大堰河凄苦的一生的片断,构成了由怀念到感激由同情到控诉再到赞美的跌宕旋律,借助于排比,反复,对比等手法表达了诗人鲜明的爱憎。

十、布置作业

1、反复朗读全诗。

2、课外阅读艾青诗作:《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手推车》、《我爱这土地》、《给乌兰若娃》、《礁石》,谈谈你对艾青诗的认识,写一篇三四百字评论。

8、《大堰河──我的保姆》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认识大堰河这个人物形象。

2、诵读诗歌,体会作者的感情。

3、情感目标:

加深对母爱的认识。

【学习重点、难点】

1、重点:

对大堰河形象的认识。

2、难点:

⑴ 作品写作时代、背景离现实时代较远,学生热情较难调动。

⑵ 文章篇幅较长,四十分钟学习较紧张。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利用多媒体播放 MTV 作品《懂你》,用画面、歌曲给学生以视觉、听觉上冲击,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用这首作品引出“母爱”这一话题。播放片段后,教师以“我们今天共同学习一篇赞美特殊母爱的诗歌,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导入新课。

投影课题:课题背景设计为一只燕子给几只乳燕喂食的图片。

投影“学习目标”:

1、认识大堰河这个人物形象。

2、诵读诗歌,体会作者的感情。

3、情感目标:

加深对母爱的认识。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让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配较为凄凉的背景音乐烘托气氛。同时投影自读时的任务:试在脑海中为大堰河“画像”──目的让学生从整体把握大堰河的形象。 )

自读课文后,让生闭上眼睛想想大堰河的形象。

三、合作探究

1、自读课文后,让学生四人一组,进行合作学习:根据课文内容,发挥想象,给大堰河填写一份“档案”,可根据教师提供的表格,也可自己设计。表格留出空行,目的让学生

自由发挥。

教师巡视,适当点拨,拓展学生思维。

五分钟后,教师提问,检查学生讨论情况。并让学生说明理由,相机让学生朗读诗文,体会感情。

预想可能出现不一致的回答:

属相:牛──忍辱负重、默默奉献、脚踏实地。

猪──任人宰割、不知反抗。

兔、羊──温顺善良……

血型:O──奉献型,万能献血者。

其他型──学生可能从大堰河性格方面考虑。

身高、体重:体重可能因大堰河生活状况而偏轻。

健康状况:估计学生会写出“营养不良、椎间盘突出”等,能自圆其说即可。

人生信条:学生的答案会是丰富多采的。

教师适时说出自己的认识:套用鲁迅先生的名言“我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来深化大堰河的形象。

此环节设计目的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去课文中筛选有用信息,并发挥想象,对“大堰河”加深认识,使这一形象在学生心目中明晰起来。也能使学生把这篇较长的文章读短,从而突破教学难点中的第2点。同时也避免了就课本讲课文的简单枯燥乏味。

2、教师:“既然是档案,照片必不可少。老师这儿有几副图片,你们帮我看看哪副图片更符合大堰河的形象。”

依次投影四副母子图,最后将四副图定格在屏幕上,让学生讨论争鸣。

预想可能出现的情况:

学生会在第二副和第三副之间发生争议。

处理方法:发动学生进行争鸣。要求从文中找依据,言之有理。

(此环节设计目的是:进一步激发学生兴趣,对大堰河的认识由抽象的概念上升为具体的外在形象。让学生在争鸣中进一步明晰大堰河形象。 )

四、观看观看 MTV 《懂你》

体会片中母亲的形象:

教师:“分析了大堰河的形象后,让我们再感受另一分伟大的母爱,请欣赏《懂你》,大家要注意画面中的故事。”

教师播放 MTV 《懂你》片段,学生静静感受。教师也可用包含深情的语言叙说这一片段的故事。

此环节设计目的是:

1、由大堰河这一特殊的母爱扩展到广泛的母爱,扩展到学生的内心,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

2、将学生由合作探究的热烈气氛过渡对感受母爱的深沉气氛。

五、诵读课文

让学生再读课文。同时投影要求:

1、哪些语段让你联想到自己的母亲?

2、找出让你感动的语段,反复诵读,体会感情。

学生任意挑选一段朗读,教师相机评价。必要时反复读,直至教师范读一段。学生朗读后,教师可适时提问:“你读的这段是否让你想到自己的妈妈?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你妈妈吗?”或“妈妈疼爱你吗?能给大家讲讲吗?”之后让学生读课文最后一段。将最后一段中的“大堰河”换成“妈妈”,再反复读。

(此环节设计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大堰河形象后,通过诵读课文,体会感情。并将作者对大堰河的感情升华为学生对自己母亲的感激之情。再怀着这种感情去读课文,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课文中。 )

(预想可能出现的情况:学生可能会因为害羞不愿说自己母亲的事。)

(处理方法:教师要用诚意去打消学生害羞心理。)

六、课内(外)练笔

教师:“只有平凡的儿女,没有平凡的母亲。我们的母亲都是可亲、可敬、可爱的……母爱,人类情感走廊中的上品,伟大永远是它的同义语。母亲的一个关切的眼神,一声轻轻

的呼唤,还有那眼角的皱纹、满手的老茧,微驼的背影,哪一个做子女的不应刻骨铭心?

用我们的笔、用我们的心来表达对母亲的感激之情吧!”

投影要求:

以“母爱”为话题写一段文字,50~150字即可。

(此环节设计目的是:让学生由课文的学习转入对自己母亲的赞美,完成情感目标。 )

(预想可能出现的情况:时间紧张,学生无时间写。)

(处理方法:

1、留作课下作业。

2、读一篇学生写的片段。)

七、结束语:

学习这课,我们不仅要学会分析人物形象,诵读时把握感情,更重要的是,通过这课让我们更了解我们母亲的情、母亲的爱、母亲的心,让我们在生活中更好地珍视母爱,更好地

爱我们的母亲!

9、《大堰河──我的保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体会诗歌深沉真挚的感情。

2、揣摩诗歌语言艺术,培养诗歌鉴赏力。

3、提高学生审美水平。

【教学设想】

1、课时安排:

一课时。

2、课型:

启发讨论型。

3、学法指导:

朗读体会法。

【教学重点、难点】

1、把握诗人感情和思路发展脉络,体会诗人对保姆大堰河深切的怀念、同情、感激和赞美之情。

2、赏析诗歌艺术特点:

⑴ 是借叙事抒情。

⑵ 是对比、反复、排比等表现方法的运用。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布置预习

1、反复诵读,体会诗的感情。

2、找出诗中的意象,有何艺术特点。

二、导入新课

请大家想想母亲每天都为你和一家人做了哪些事情,一年到头都为家里做着什么。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歌唱母亲,歌颂母爱是诗歌永恒的主题。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赏析现代著名诗人艾青献给他的养母──大叶荷(大堰河)的赞美诗:《大堰河──我的保姆》。

三、检查预习诵读情况

分别请学生自由朗读、范读和齐声朗读。

四、分析全诗

1、点拨研讨作者的思路:

明确:

这首诗以追忆往事为线索展开思路:

雪景──大堰河被雪压着的坟墓──大堰河一生的遭遇──大堰河死后一家人的命运──赞美诗呈给大堰河及所有劳动人民。

2、朗读研讨第一部分:

学生朗读概括主要内容:突出我与大堰河之间养育与被养育的关系。

着重体会第3小节:

⑴ 景物描写的意境 特征:凄凉、衰败、荒寂。

⑵ “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这一诗句反复的作用:渲染了抑郁、低沉的怀念之情。

3、点拨研讨第二部分:

⑴ 第4小节多组镜头以排比句式组合在一起,用反复的手法突出“抱”、“抚摸”的动作的表达效果?

明确:增强了语气,丰富了内容,突出了重点,突出了大堰河慈爱、勤劳的形象。诗人回忆在大堰河家的生活,以“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为中心描画了8个生活镜头,表现出大堰河对乳儿深切的母爱。

⑵ 第5、6小节:

① 点拨讨论:回到生母家中的我的生活是富足豪华;但我的心情是忸怩不安,请谈谈其中原因。

明确:仅有物质生活但没有爱。

② 研讨诗人如何借助对比的表现手法来表达对大堰河的深厚感情?

明确:鲜明的对比更能显示大堰河家是贫穷的,但充满了爱;我的家是富有的,但缺少爱。想起这些,诗人心里充满了眷恋与感激。

⑶ 第7小节:大堰河在忙碌、贫困的生活中为什么总是含着笑?

明确:大堰河纯朴、宽厚,命运悲惨但很容易满足,靠双手吃饭,并无过多的祈求,诗人对大堰河既赞美又同情。

⑷ 朗读研讨第8小节:

① 用一个词概括本节内容:深爱。

② 点拨讨论 :诗中哪些细节表现了大堰河对乳儿的深爱?

明确:切糖、贴画、赞美乳儿、做梦。

③ 点拨讨论:为什么说大堰河的梦表现了大堰河对乳儿的深爱?

明确:这是大堰河对乳儿的祝愿,期盼乳儿长大、成人、成才、成家,生活美满。由此可见大堰河内心世界丰富美好。

4、讨论大堰河的灵魂为什么是紫色的?

明确:紫色象征高贵,“紫色的灵魂”,热切地赞颂了大堰河高贵美好的心灵。

五、艺术特点

1、这首诗在意象运用上有什么特点?

诗歌中常见的意象有比喻意象和描述意象。在《雨巷》一诗中,“丁香”可以看做是诗人迷茫的内心追求,它是比喻意象。而这首诗几乎通篇用的都是描述意象,它选择日常生活中真实存在的大量细节构成一幅幅画面,由诗人饱含深情的笔墨把它们化成叙事性的诗句,给人强烈的画面感和情感冲击力。例如诗的第 4节,诗人连续用4个排比句,每一句都是一个大堰河日常生活的描述意象,集中塑造了大堰河这个勤劳、善良、朴实、贫苦的农村妇女形象。

2、这首诗形式上的自由表现在哪里?

艾青的诗在形式上都具有这样的特点,即在奔放与约束之间取得协调,在参差与变化里取得一致,在繁杂的细节中提炼出单纯的意象。这首诗充分体现了这些特点。它在形式上不拘泥于外形的束缚,很少注意诗句的韵脚或字数、行数的划一,但又运用有规律的排比、复沓造成变化中的统一、参差中的和谐。全诗13节,少则4行一节,多则16行一节;少则每行2字,多则每行22个字。全诗不押韵,但有11节的首尾句相互重复,以确定基调与色彩,中间几行大多采用排比句式,且多长句,以尽情抒发与描摹。在外在的表现形式上,这首诗与《雨巷》《再别康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但它们同样成为新诗中的名篇佳作。

六、疑难解决

如何理解这首诗表现出来的阶级观念?

在阶级斗争年代里,文学作品往往用阶级分析的方法进行政治解读,在这种方法指导下,这首诗的主题解读,就变成了一个地主的儿子对自己所属阶级阵营的背叛和对被压迫阶级的同情,并坚定地成为劳动人民中的一员。因为诗中也提到,诗人虽然出身地主家庭,但他是吃了劳动人民的奶而长大的,所以是与中国大地上的农民有着割不断的情缘的农民的儿子。作为地主儿子的诗人,彻底抛弃了自己的出身,把大堰河的儿子称为“我的兄弟们”。在新的时代里,阶级分析方法渐渐过时,至少已经不是惟一的文学分析方法,而是众多方法之一种。但是,是否可以因为它只是众多方法之一种就否定它呢?回答是不能。首先,诗人创作这首诗的年代,也正是那种阶级意识非常鲜明的时代,一些进步的知识分子,为了革命理想,抛弃自己富有的家庭,告别自己良好的出身,投身革命运动,站到被压迫者一边,为人民的解放而战斗,这是普遍的现象。艾青也属此例。他的诗中表现出来的阶级意识和阶级观念,也是非常真诚的,不是空喊口号做出来的,所以,这一点要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作实事求是的分析。其次,当今时代,社会仍然存在严重的不公,像大堰河这样勤劳善良却又命运悲苦的下层人比比皆是,需要有更多的人去关注、帮助这些弱势人群,所以,适当用阶级的眼光来看这首诗也是需要的,至少可以唤起一些人的良知。

七、作业

请同学们课下阅读艾青的诗篇《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手推车》《我爱这土地》《给乌兰若娃》《礁石》,体会诗人的情感。

10、《大堰河──我的保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把握诗中记事写人以及直抒胸臆的特点。

2、学习对比、反复、排比等表现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本诗通过记事写人来抒情,这是区别一般抒情诗的最主要的特色。

2、难点:

诗人在构思诗篇时,把自己起伏的思绪,奔腾的激情作为最主要的依据,这一点较难捉摸。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作者及作品介绍

艾青,原名蒋海澄,1910年出生于浙江。艾青出生时母亲难产,一位算命先生胡说他的命是“克父母的”,因此,他被送到贫苦的大堰河家去抚养,5岁时被领回家中读书,但依然受冷遇,不准称自己的父母为爸爸妈妈,只准叫叔叔婶婶,正如他自己所说,他是在“冷漠和被歧视的空气里长大的”。这首诗是艾青在狱中写的。

二、播放朗读录音

三、课文分析

1、提问:根据诗人感情和思绪的发展脉络,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写些什么?诗人的感情又是怎样的?

明确:

共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3〕:交代大堰河的悲苦身世以及与我的关系。感情:怀念与痛悼。

第二部分〔4~8〕:回忆大堰河辛劳而又悲苦的一生,集中刻画了大堰河勤劳、善良的品格。感情:眷恋与感激。

第三部分〔9~11〕:写大堰河死后的凄凉和一家人的悲惨遭遇,诅咒和控诉了黑暗的社会现实。感情:同情与控诉。

第四部分〔12~13〕:是诗人呈给大堰河的挽歌和赞美诗,抒发了诗人对大堰河深情的怀念和由衷的赞美之情。感情:讴歌与赞美。

诗,是十分讲求意象的一种文学体裁,可以说,没有意象就没有诗。所谓“意象”,用艾青的话说就是“纯感官的,具体化了的感觉”。是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

在这四部分中,有一条贯穿始终的感情线索,那就是诗人对大堰河的挚爱以及对旧社会的痛恨。有了这条感情线索,才使本诗成为一个艺术整体。诗中作者的情感是通过记事写人来抒发的,而这些事又是通过一系列的意象来表现的,这一系列的意象又写出了人物形象。

2、提问:在第一部分中,作家用了哪些意象来写?

明确:描写了一系列图景,有“草盖的坟墓、枯死的瓦菲、典押的园地、长满青苔的石椅”,给人创造一种孤独、凄凉、冷落的意象。

3、提问:在第二部分中回忆了大堰河对我的爱抚,作家是怎样来表现这种爱的?

明确:诗人不惜笔墨进行了铺排,先用8个排比句刻画出8个细节,这8个真切、动人的意象,把大堰河对乳儿的爱写得非常具体、充分。还写了自己回到家中的陌生、忸怩,来衬托出大堰河对我的爱。大堰河为了生活,到地主家干活,劳动是极繁重的,作者用了6个排比句写出来,然而她却是“含着笑”,这表明她的勤劳与善良,为能够和乳儿在一起而笑。这种爱是超越了功利关系的伟大而无私的爱,真正的母爱。又通过一系列具有典型意义的意象的描写,有切糖、夸画、赞儿,特别是那个梦,表现她具有美丽、丰富的内心世界。

4、提问:在第三部分中,运用了哪些意象来写大堰河的葬敛之薄?

明确:用了“同着……”五个意象,犹如五组电影的特写镜头,给大堰河这一勤劳、善良、普通农村妇女的一生画上了一个血淋淋的句号。

在文章的最后,作者用呼告的手法,直抒胸臆,把诗中的感情推向高潮,诗人的感情也升华到了极致。这与前三段中通过塑造大堰河形象来进行抒情不同,作者抛弃了具体的叙述或描写,直接喧泄自己心中火山噴发似的激情。

小结: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时而记人写事,时而直抒胸臆,时而回忆历史,时而直面现实,时而写保姆,时而写诗人自己。这都是以自己起伏的思绪,奔腾的激情作为最主要的依据。艾青曾经多次说过:“诗人必须说真话。”他还说:“诗人只能以他的由衷之言去震撼别人的心。”这首诗正是依靠真情实感,塑造一系列真切动人的意象,打动了千百万读者的心。这点正是我们所要学习的。

【板书设计】

大堰河──我的保姆

艾青

段落大意 诗人感情

一、大堰河与我的关系 怀念与痛悼

二、大堰河勤劳、善良、悲苦的一生 眷恋与感激

三、大堰河身后的悲凉和一家人的不幸 同情与控诉

四、对大堰河的怀念和礼赞 讴歌与赞美

大堰河形象 修辞手法

身世悲苦低微 反复

勤劳、善良、无私 反复、排比、对比

命运悲惨 反复、排比

灵魂高尚 呼告、排比

11、《大堰河──我的保姆》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培养学生诗歌语言的鉴赏力,感悟母爱、亲情。

2、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一是借叙事抒情,二是对比、排比、反复等手法的运用。

3、引导学生运用恰当的语调,有节奏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关于母爱的诗歌例如《游子吟》等导入。

“他们可以走得很远很远,却总也走不出母亲心灵的广场”,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歌唱母亲,歌颂母爱是诗歌永恒的主题。

二、速读全诗,把握诗歌写作思路和情感

教师提示:这首诗以追忆往事为线索展开思路,由雪景──大堰河被雪压着的坟墓──大堰河一生的遭遇──大堰河死后一家人的命运──赞美诗献给大堰河及所有劳动人民。

三、具体研读、赏析

1、第一部分:

重点是反复诵读体会第三小节,思考:景物描写的特征是什么?诗中反复的运用有何作用?揣摩朗诵的声调。

2、朗读研讨第三部分,重点是第四节:

⑴ 朗读并找出此节中的生活镜头。

⑵ 讨论,多组镜头以排比句式组合在一起,用反复的手法突出“抱”“抚摸”的动作有何效果?

⑶ 请同学们想象描述大堰河的双手形象。

⑷ 学生回忆自己母亲双手的形状,说一说生活中感到母爱的细节。

⑸ 读第五、六节,思考作者写两个家庭的不同,有什么写作目的?

⑹ 读第七小节,思考大堰河生活忙碌但贫穷,为什么总是含笑?

⑺ 读第八小节,让同学们诵读并概括本节内容,找出大堰河对乳儿深爱的细节,讨论写大堰河之梦的作用。

3、研读第三部分:

⑴ 师生共同朗读文本,反复揣摩声调与节奏。

(抑郁、哀伤、沉重、缓慢)

⑵ 第十节中大堰河的坟墓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⑶ 让学生用憎恨的语气朗读第十一小节,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后教师指导。

4、鉴赏体会第四部分:

大堰河的灵魂为什么是紫色的?

四、小结

本诗的影响。

五、欣赏朗诵磁带,最后一次感受课文

12、《大堰河──我的保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体会诗歌真挚的感情。

2、揣摩诗歌语言艺术,培养诗歌鉴赏力。

3、训练朗读能力。

【教学重点】

把握诗人感情和思路发展脉络,体会诗人对保姆大堰河深切的怀念,同情,感激和赞美情。

【教学难点】

赏析诗歌艺术特点:

1、是借叙事抒情。

2、是对比,反复,排比等表现方法的运用。

3、朗读的声调,节奏的处理。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教程】

第一课时

一、布置预习

收集有关艾青的资料,做好文学常识卡片,读好预习提示了解本诗创作背景,听配乐朗诵寻找诗歌表达思路和感情线索。

二、导入新课

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歌唱母亲,歌颂母爱是诗歌永恒的主题。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赏析现代著名诗人艾青献给他的养母──大叶荷〔大堰河)的赞美诗:《大堰河──我的保姆》。

三、明确学习目标

(出示多媒体画面)

显示课题及具有雕塑效果的怀抱乳儿的大堰河的形象:大堰河──我的保姆。

显示学习目标:

1、体会诗歌真挚的感情。

2、揣摩诗歌语言艺术,培养诗歌鉴赏力。

3、训练朗读能力。

四、速读全诗

1、点拨研讨作者的思路:

明确:

这首诗以追忆往事为线索展开思路:雪景──大堰河被雪压着的坟墓──大堰河一生的遭遇──大堰河死后一家人的命运──赞美诗呈给大堰河及所有劳动人民。

2、研讨诗的诗体特征:

明确:这是一首叙事抒情诗。

体会诗中所抒发的情感,把握诗的感情脉络。完成思考和练习一。

明确:

显示多媒体画面:

第一部分〔1~3节) 怀念与痛掉。

第二部分〔4~8节) 眷念与感激。

第三部分〔9~11节) 同情与控诉。

第四部分〔12~13节) 讴歌与赞美。

五、朗读研讨第一部分

1、学生朗读概括主要内容:突出我与大堰河之间养育与被养育的关系。

2、着重体会第三小节:

⑴ 景物描写的意境特征:凄凉,衰败,荒寂。

⑵ “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这一诗句反复的作用:渲染了抑郁,低沉的怀念之情。

⑶ 揣摩这一小节朗读的声调〔低沉、缓慢)重音及停顿的节奏。

六、点拨研讨第二部分

1、学生概述第4节主要内容:

显示多媒体画面:

搭好灶火之后

拾起鸡蛋之后

拍去炭灰之后 抱、抚摸

掐死虱子之后

尝过熟饭之后

包扎伤口之后

放好酱碗之后

补好破衣之后

2、点拨讨论多组镜头以排比句式组合在一起,用反复的手法突出“抱”,“抚摸”的动作的表达效果:

明确:增强了语气,丰富了内容,突出了重点,突出了大堰河慈爱,勤劳的形象。诗人回忆在大堰河家的生活,以“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为中心描画了8个生活镜头,表现出大堰河对乳儿深切的母爱。

3、出示多媒体画面:

〔大堰河怀抱乳儿,深情,凝重的画面)

4、学生想象描述大堰河的双手:粗糙,黑,骨节粗大,但非常温暖。

5、激发联想:大堰河勤劳慈爱的双手使一个贫穷的家庭充满温馨,使这个被亲生父母嫌弃的孩子得到了母爱。这双手就成了母爱的象征.请同学回忆,联想一下自己母亲双手的形状,说一说在生活中有哪些细节让你深深感到母爱的深广。

6、朗读研讨第5、6小节:

⑴ 点拨讨论:回到生母家中的我的生活是富足豪华:但我的心情是忸怩不安,请谈谈个中缘由。

明确:仅有物质生活但没有爱。

⑵ 研讨诗人如何借助对比的表现手法来表达对大堰河的深厚感情?

明确:鲜明的对比更能显示大堰河家是贫穷的,但充满了爱;我的家是富有的,但缺少爱。想起这些,诗人心里充满了眷恋与感激。

7、第7小节,讨论:大堰河在忙碌,贫困的生活中为什么总是含着笑?

显示多媒体画面:

洗衣 洗菜 切菜 喂猪 炖肉 晒麦

明确:大堰河纯朴,宽厚,如同祥林嫂命运悲惨但很容易满足,靠双手吃饭,并无过多的祈求,诗人对大堰河既赞美又同情。

8、朗读研讨第8小节;

用一个词概括本节内容:深爱。

点拨讨论:诗中哪些细节表现了大堰河对乳儿的深爱。

明确:切糖,贴画,赞美乳儿,做梦。

点拨讨论:为什么说大堰河的梦表现了大堰河对乳儿的深爱。

明确:这是大堰河对乳儿的祝愿,期盼乳儿长大,成人,成才,成家,生活美满。由此可见大堰河内心世界丰富美好。

七、点拨研讨第三部分

1、揣摩朗读的声调与节奏。

明确:抑郁,哀伤,沉重,缓慢。

2、显示多媒体画面:

〔大堰河的坟墓)

点拨讨论:大堰河的墓是多么渺小不起眼,这表明大堰河死后得到的很少很少,而大堰河一生付出却是那样的多,这说明了什么?

明确:社会的不公道。

3、指导学生用憎恨的语气朗读11小节。

教师点拨:大堰河出身贫苦,地位卑微,但她勤劳,善良,淳朴,仁厚,像一座令人肃然起敬的雕像,永远矗立在诗人的心中同时也将会矗立在我们每一位读者的心中,让诗人及每一位读者情不自禁地唱一曲赞美的诗呈献给这位神圣的母亲。

八、鉴赏体会第四部分

1、显示多媒体图画:

〔大堰河辛勤劳作的身影)

2、播放配乐朗读录音。

3、讨论大堰河的灵魂为什么是紫色的:

明确:紫色象征高贵,“紫色的灵魂”,热切地赞颂了大堰河高贵美好的心灵。

4、讨论:这首热烈,深沉的赞美诗仅仅呈给大堰河一个人吗?

明确:不仅仅献给大堰河,也呈她的儿子们,呈给千千万万大堰河般受苦受难的劳动人民。

九、总结全文

教师点拨:一个地主的儿子却把他心中最深情的赞歌唱给千千万万的如大堰河般的劳动人民,这在30年代中国文坛实属难能可贵。

显示多媒体画面:

大堰河:勤劳 善良 仁厚 慈爱

我: 怀念 感激 憎恨 赞美

教师小结:艾青的这首诗感情真挚,全诗通过一组组意象排列写了大堰河凄苦的一生的片断,构成了由怀念到感激由同情到控诉再到赞美的跌宕旋律,借助于排比,反复,对比等手法表达了诗人鲜明的爱憎。

十、布置作业

1、反复朗读全诗。

2、课外阅读艾青诗作:《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手推车》、《我爱这土地》、《给乌兰若娃》、《礁石》,谈谈你对艾青诗的认识,写一篇三四百字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