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践灭吴》高一语文教学方案一等奖》属于语文教案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1、《勾践灭吴》高一语文教学方案一等奖
《勾践灭吴》记述的是春秋末期吴越争战的著名历史事件。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勾践灭吴》高一语文教学方案,希望能帮到大家!
教学目的
了解关于《国语》的文学常识
学习常用字“知”、“复”、“既”、“劝”、“遂”、“当”。背诵第五、六段
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感受勾践为图复国卧薪尝胆的意志美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
勾践之困会稽也,喟然叹曰:“吾终于此乎?”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论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
请给这段话用成语起个标题,有能力的把这段话翻译出来。
题目:卧薪尝胆
译文:勾践困守在会稽的时候,喟然感叹道:“难道我就这样困守在这里一辈子吗?”吴王夫差赦免越国以后,越王勾践回到越国,于是就苦身焦思,在座位前放着苦胆,无论是坐着还是躺着,抬头就能看见苦胆,吃饭时也亲口尝尝苦胆。勾践还常常自言自语地说:“你忘记了吴越在会稽这一仗的耻辱了吗?”越王勾践亲自参加田间劳动,他的夫人亲自织布,吃饭时也不加肉,穿衣也不要多种颜色的华美衣服,屈己礼待那些有才能但地位不如自己的人,善待来访的宾客,救济贫穷的人,慰问死者的家属,与老百姓同甘共苦。
诵读课文
根据下列问题学生自己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要求注意字音、断句。可以根据自己情况小声读课文。
1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时,为什么要号令三军?号令三军的内容是什么?
2文种是怎样进见勾践的?勾践派谁向吴国求和?勾践怎么说服出使者的?
3“夫差将欲听与之成。为什么没“成”?后来为什么又“成”了?
4当越国解了会稽之困后,勾践说了什么?做了什么?
5越国国土面积有多大?勾践对父兄昆弟发誓说了什么?勾践对国人下了什么命令?对“达士”,对“四方之士”,对“国之孺子之游者”,对自己什么态度?十年没收什么产生什么结果?
6越国父兄几次向勾践请求报仇?勾践是怎样回答的?
7讨伐吴国的战争开始后,国人有什么表现?
朗读课文
朗读课文,订正字音、断句,并准备复述课文。
第二课时
复述课文
学生复述勾践灭吴的故事。要求学生在讲叙时要用联想和想像的方法生动叙述故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注意重点字的理解。
注:讲大纲要求掌握的常用词“知”、“复”、“既”、“劝”、“遂”、“当”用幻灯打出这些常用词在初中使用过的句子,并注明出处,让学生快速回答。
评价勾践
分析评价勾践,要求用原文语句来分析。
学生只要自圆其说就行。对勾践评价好与坏,学生可能会超出《勾践灭吴》这课的内容,只要学生引用的史实没能科学性错误,教师都不要轻易否定。自己的观点。
指导背诵
1越国父兄几次向勾践请求报仇?勾践是怎回答的?
2讨伐吴国的战争开始后,国人有什么表现?
3战绩如何?
作业布置
背诵课文最后两段。完成书后练习第61页第二题。
板书设计
2、《勾践灭吴》高一语文教学方案
《勾践灭吴》记述的是春秋末期吴越争战的著名历史事件。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勾践灭吴》高一语文教学方案,希望能帮到大家!
教学目的
了解关于《国语》的文学常识
学习常用字“知”、“复”、“既”、“劝”、“遂”、“当”。背诵第五、六段
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感受勾践为图复国卧薪尝胆的意志美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
勾践之困会稽也,喟然叹曰:“吾终于此乎?”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论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
请给这段话用成语起个标题,有能力的把这段话翻译出来。
题目:卧薪尝胆
译文:勾践困守在会稽的时候,喟然感叹道:“难道我就这样困守在这里一辈子吗?”吴王夫差赦免越国以后,越王勾践回到越国,于是就苦身焦思,在座位前放着苦胆,无论是坐着还是躺着,抬头就能看见苦胆,吃饭时也亲口尝尝苦胆。勾践还常常自言自语地说:“你忘记了吴越在会稽这一仗的耻辱了吗?”越王勾践亲自参加田间劳动,他的夫人亲自织布,吃饭时也不加肉,穿衣也不要多种颜色的华美衣服,屈己礼待那些有才能但地位不如自己的人,善待来访的宾客,救济贫穷的人,慰问死者的家属,与老百姓同甘共苦。
诵读课文
根据下列问题学生自己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要求注意字音、断句。可以根据自己情况小声读课文。
1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时,为什么要号令三军?号令三军的内容是什么?
2文种是怎样进见勾践的?勾践派谁向吴国求和?勾践怎么说服出使者的?
3“夫差将欲听与之成。为什么没“成”?后来为什么又“成”了?
4当越国解了会稽之困后,勾践说了什么?做了什么?
5越国国土面积有多大?勾践对父兄昆弟发誓说了什么?勾践对国人下了什么命令?对“达士”,对“四方之士”,对“国之孺子之游者”,对自己什么态度?十年没收什么产生什么结果?
6越国父兄几次向勾践请求报仇?勾践是怎样回答的?
7讨伐吴国的战争开始后,国人有什么表现?
朗读课文
朗读课文,订正字音、断句,并准备复述课文。
第二课时
复述课文
学生复述勾践灭吴的故事。要求学生在讲叙时要用联想和想像的方法生动叙述故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注意重点字的理解。
注:讲大纲要求掌握的常用词“知”、“复”、“既”、“劝”、“遂”、“当”用幻灯打出这些常用词在初中使用过的句子,并注明出处,让学生快速回答。
评价勾践
分析评价勾践,要求用原文语句来分析。
学生只要自圆其说就行。对勾践评价好与坏,学生可能会超出《勾践灭吴》这课的内容,只要学生引用的史实没能科学性错误,教师都不要轻易否定。自己的观点。
指导背诵
1越国父兄几次向勾践请求报仇?勾践是怎回答的?
2讨伐吴国的战争开始后,国人有什么表现?
3战绩如何?
作业布置
背诵课文最后两段。完成书后练习第61页第二题。
板书设计
3、《勾践灭吴》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勾践灭吴》
吐鲁番铁中刘松义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课文,达到熟读成诵,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感受能力。
2、积累文言词语的用法,掌握特殊的语法现象。
3、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和人物的性格特征。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清代蒲松龄有副对联——
有志者,事竞成,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三千越甲可吞吴。
其中“三千越甲可吞吴”的“苦心人”,指的就是卧薪尝胆,雪耻复仇的越王勾践。那么勾践究竟是如何忍辱负重、厉兵秣马,最终打败吴王夫差,灭掉吴国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勾践灭吴》。
二、解题
《勾践灭吴》节选自《国语·越语上》,原文没有标题,题目是后人加的,是第一部国别体史书,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古代曾有“春秋五霸”之说,五霸的一般说法,是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但宋襄公并未能称霸,而争霸的大国还有吴、越,于是对“五霸”,其说不一。争霸的情况,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齐桓公称霸。(2)晋文公称霸。(3)楚庄王称霸。(4)吴、越争霸。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复越灭吴的故事,是春秋末年吴越争霸中的著名史实。记载这一史实的古代典籍很多,民间传闻也很丰富,而尤以《国语》中的《勾践灭吴》写得最为简练、精彩,最富文学意味。统观全篇,故事情节曲折委婉,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外交辞令巧妙传神,特别是史实所提供的教训,惊心动魄,发人深省。
公元前494年,吴、越大战于五湖夫椒,越王勾践兵败会稽,濒于亡国。吴国以伍子胥为代表的“灭越派”和以太宰嚭为代表的“存越派”,反映了吴国内部上层的矛盾。在大是大非、事关国家前途命运的攸关时刻,方能显示出历史人物的卓见、才华和品性。伍子胥深谋远虑,一番兴霸良言,精湛深刻、一针见血,极具预见性。但遗憾的是,沽名钓誉、自矜功伐的吴王夫差,利令智昏,倨傲轻敌,一心北进中原,争当盟主,他怎听得进伍子胥不合己意的言论!至于太宰嚭,鼠目寸光,贪色受贿,十足的误国小人。他那“今已服矣,又何求焉”的姑息之论,荒谬迂腐,愚不可及,是“妇人之仁”,又极具迷惑性。他的庇护,对越国是“福音”,对吴国却是“祸水”,事实上他已沦为越国的内奸了,真是“国有佞臣,敌国之福也”!而昏聩的夫差却亲嚭疏伍,近佞远贤(后来竟杀害了伍),非但未乘胜灭越,扩大战果,反放勾践返国,放虎归山,使越国有了韬光养晦、休养生骤、东山再起的良机。吴国的君昏臣佞,为其灭亡埋下了祸根。从公元前494年越国战败濒亡,到公元前473年吴国由盛而衰,以至灭亡,才短短二十余年,其间,吴、越两国的兴衰消长,“胜负之数,存亡之理”竟如斗转星移,天翻地覆,其历史教训,令人深思。
令人慨叹的是,仅隔二百余年(前473年—前206年)后的“楚、汉相争”,“鸿门宴”上又再现了与“吴越相争”惊人相似的一幕:占尽优势的项羽(类似夫差),不听从范曾(类似伍子胥)的忠言,却听信内奸项伯(类似太宰嚭)的盅惑,不以史为鉴,一味沽名钓誉,刚愎自用。他可以残忍地坑杀20万秦降军,也可以焚烧壮丽的阿房宫,但却“不忍”诛杀一个政敌刘邦,这种“匹夫之勇,妇从之仁”致使项羽重蹈了历史的覆辙,犯了同夫差一样的低级错误。历史的教训是多么沉痛啊!
,123
【
明人陶望龄以“妙理玮辞”评价《国语》,这“妙理”中即蕴涵了历史的经验教训,确实有“骤读之而心惊,潜玩之而味永”之境界。
三课文研读
(一)整体感知课文
1、对照注解,学生自读
2、教师范读或听录音
(二)讲读文章第一段
1.学生齐读
2.学生质疑,教师答疑,扫清字词
点拨:实词------栖、退、进、资、行、成
虚词------乃、则、夫、虽、之、然
固定短语------无乃……乎?
特殊句式------何后之有?
古今异义------行成
3.思考:
⑴.开篇写“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为何用一“栖”字,而不用“退”“守”“军”等字?
探究学习:《史记》中称:“犹鸟栖于木以避害也。”这就形象地写出了勾践兵败退守会稽山的窘迫、凄惶。
⑵.勾践事急而求贤,越国大夫种对勾践“求谋臣”所持的观点是什么?文种用了一段精彩的语言阐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的道理,这是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探究学习:凡事应该早做准备。比喻说理。形象生动,深入浅出。
⑶.本段大意:勾践求贤,文种定计,向吴求和。
(三)讲解文章第二部分
1、学生齐读课文
2、利用注解,学生自我疏通字词
3、教师点拨:
实词------说、暴露、更、致、誓、帅、蕃、取、免、饩、释、洁、礼
虚词------于、以、而
通假字------帅、取、免、政、摩厉、
难句翻译------
4.思考:
⑴、勾践对内对外“请更”,有哪些具体措施?
对内: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吊有忧,贺有喜;送往者,迎来者;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
对外:卑事夫差,宦士三百人于吴,其身亲为夫差前马。
⑵、勾践这一系列的“更”,其目的是什么?
卧薪尝胆,准备复国
⑶.为复国勾践采取了那些一系列具体措施?
鼓励生育,减免赋税,广招贤才,休养生息。
⑷.按说,富民强邦,重点应是发展生产,但文中勾践制订的一系列措施,主要是围绕繁衍人口这个中心,特别是生女孩给予更多的奖赏,这是为什么?
探究学习:此即《左传》所称的“十年生聚”。需知在生产力普遍低下的上古时期,一个国家要强盛,要发展生产,首先需要的是劳动力;同时冷兵器时代的战争,决定胜负的主要因素是兵员的多寡。勾践要复兴越国,首先重视发展人口,在当时是完全必要的。而生女孩给予更多的奖赏,不过是为了赢得更多的生育者。同时勾践给予“达士”优厚待遇,礼贤下士,广揽人才,说明他在重视人口数量的同时,更注重人口质量。
,123
【
四.布置作业:熟读课文
作者邮箱:tlfxbl@msn.com
,123
【
4、《勾践灭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课文,达到熟读成诵,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感受能力。
2、积累文言词语的用法,掌握特殊的语法现象。
3、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和人物的性格特征。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清代蒲松龄有副对联——
有志者,事竞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其中“三千越甲可吞吴”的“苦心人”,指的就是卧薪尝胆,雪耻复仇的越王勾践(可以让学生答)。那么他究竟是如何忍辱负重、厉兵秣马,最终打败吴王夫差,灭掉吴国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勾践灭吴》。
板书:勾践灭吴
二、解题
《勾践灭吴》节选自《国语·越语上》,原文没有标题,题目是后人加的,是一部国别体史书,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古代曾有“春秋五霸”之说,五霸的一般说法,是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但宋襄公并未能称霸,而争霸的大国还有吴、越,于是对“五霸”,其说不一。争霸的情况,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齐桓公称霸。(2)晋文公称霸。(3)楚庄王称霸。(4)吴、越争霸。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复越灭吴的故事,是春秋末年吴越争霸中的著名史实。记载这一史实的古代典籍很多,民间传闻也很丰富,而尤以《国语》中的《勾践灭吴》写得最为简练、精彩,最富文学意味。统观全篇,故事情节曲折委婉,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外交辞令巧妙传神,特别是史实所提供的教训,惊心动魄,发人深省。
公元前494年,吴、越大战于五湖夫椒,越王勾践兵败会稽,濒于亡国。吴国以伍子胥为代表的“灭越派”和以太宰嚭为代表的“存越派”,反映了吴国内部上层的矛盾。在大是大非、事关国家前途命运的攸关时刻,方能显示出历史人物的卓见、才华和品性。伍子胥深谋远虑,一番兴霸良言,精湛深刻、一针见血,极具预见性。但遗憾的是,沽名钓誉、自矜功伐的吴王夫差,利令智昏,倨傲轻敌,一心北进中原,争当盟主,他怎听得进伍子胥不合己意的言论!至于太宰嚭,鼠目寸光,贪色受贿,十足的误国小人。他那“今已服矣,又何求焉”的姑息之论,荒谬迂腐,愚不可及,是“妇人之仁”,又极具迷惑性。他的庇护,对越国是“福音”,对吴国却是“祸水”,事实上他已沦为越国的内奸了,真是“国有佞臣,敌国之福也”!而昏聩的夫差却亲嚭疏伍,近佞远贤(后来竟杀害了伍),非但未乘胜灭越,扩大战果,反放勾践返国,放虎归山,使越国有了韬光养晦、休养生骤、东山再起的良机。吴国的君昏臣佞,为其灭亡埋下了祸根。从公元前494年越国战败濒亡,到公元前473年吴国由盛而衰,以至灭亡,才短短二十余年,其间,吴、越两国的兴衰消长,“胜负之数,存亡之理”竟如斗转星移,天翻地覆,其历史教训,令人深思。
令人慨叹的是,仅隔二百余年(前473年—前206年)后的“楚、汉相争”,“鸿门宴”上又再现了与“吴越相争”惊人相似的一幕:占尽优势的项羽(类似夫差),不听从范曾(类似伍子胥)的忠言,却听信内奸项伯(类似太宰嚭)的盅惑,不以史为鉴,一味沽名钓誉,刚愎自用。他可以残忍地坑杀20万秦降军,也可以焚烧壮丽的阿房宫,但却“不忍”诛杀一个政敌刘邦,这种“匹夫之勇,妇从之仁”致使项羽重蹈了历史的覆辙,犯了同夫差一样的低级错误。历史的教训是多么沉痛啊!
明人陶望龄以“妙理玮辞”评价《国语》,这“妙理”中即蕴涵了历史的经验教训,确实有“骤读之而心惊,潜玩之而味永”之境界。
三课文研读
(一)整体感知课文
1、对照注解,学生自读
2、教师范读或听录音
(二)讲读文章第一段
1.学生齐读
2.学生质疑,教师答疑,扫清字词
注意:实词------栖、退、进、资、行、成
虚词------乃、则、夫、虽、之、然
固定短语------无乃……乎?
特殊句式------何后之有?
古今异义------行成
3.思考:
⑴.开篇写“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为何用一“栖”字,而不用“退”“守”“军”等字?
探究学习:《史记》中称:“犹鸟栖于木以避害也。”这就形象地写出了勾践兵败退守会稽山的窘迫、凄惶。
⑵.勾践事急而求贤,越国大夫种对勾践“求谋臣”所持的观点是什么?文种用了一段精彩的语言阐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的道理,这是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探究学习:凡事应该早做准备。比喻说理。形象生动,深入浅出。
⑶.本段大意:勾践求贤,文种定计,向吴求和。
(三)讲解文章第二部分
1、学生齐读课文
2、利用注解,学生自我疏通字词
3、教师点拨:
实词------说、暴露、更、致、誓、帅、蕃、取、免、饩、释、洁、礼
虚词------于、以、而
通假字------帅、取、免、政、摩厉、
难句翻译------
4.思考:
⑴、勾践对内对外“请更”,有哪些具体措施?
对内: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吊有忧,贺有喜;送往者,迎来者;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
对外:卑事夫差,宦士三百人于吴,其身亲为夫差前马。
⑵、勾践这一系列的“更”,其目的是什么?
卧薪尝胆,准备复国
⑶.为复国勾践采取了那些一系列具体措施?
鼓励生育,减免赋税,广招贤才,休养生息。
⑷.按说,富民强邦,重点应是发展生产,但文中勾践制订的一系列措施,主要是围绕繁衍人口这个中心,特别是生女孩给予更多的奖赏,这是为什么?
探究学习:此即《左传》所称的“十年生聚”。需知在生产力普遍低下的上古时期,一个国家要强盛,要发展生产,首先需要的是劳动力;同时冷兵器时代的战争,决定胜负的主要因素是兵员的多寡。勾践要复兴越国,首先重视发展人口,在当时是完全必要的。而生女孩给予更多的奖赏,不过是为了赢得更多的生育者。同时勾践给予“达士”优厚待遇,礼贤下士,广揽人才,说明他在重视人口数量的同时,更注重人口质量。
(四)作业: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回顾所学,讲授新课,总结课文
教学步骤:
一.回顾上节课所学
1.学生齐读课文,能背诵者背诵
2.指名回顾重点字词、难句翻译
3.回顾课文故事情节
第一部分:存国------勾践求贤,文种定计
⑴.勾践招贤------助己谋而退吴者,与之共执越过之政
⑵.文种进言------今栖于会稽,乃求谋臣,无乃后乎------文种自荐
⑶.勾践纳贤------执其首而谋,使之行成于吴------定计求和
第二部分:复国------卧薪尝胆,准备复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
⑴.请更
对内------安抚民心:葬---问----养----吊----贺----送----迎----去----补
对外------麻痹吴王:卑事夫差,宦士三百人于吴,亲为夫差前马。⑵.以蕃:
鼓励生育------壮大兵力
减免徭役------壮大民力
广招贤才------壮大才力
休养生息------壮大国力
⑶.收获------民俱有三年之食
二.讲解新课------文章第三部分
1.学生齐读课文
2.教师边分析,边点拨学生疏导字词句
①提问:越国的人民忘记了国耻没有?国力强盛后,百姓有何请求?请找出原文。
②提问“耻”是何特殊用法?“请报之”中的“请”与“父兄请曰”中的“请”用法是否相同?
③百姓第一次请战的理由是什么?听到百姓的第一次请战,勾践为什么他不答应?百姓的第二次请战的理由又是什么?勾践为什么答应了?有不懂的字词和句子吗?
提示:这些反映了勾践的胆识才略。百姓第一次请战,理由是为君雪耻,士气还不足,因此,作战时机不成熟,勾践欲擒故纵,再次把以前战败的责任归咎到自己身上,显得非常仁厚,使国人更加爱戴他,从而把他们的同仇敌忾的情绪推到一个新的高峰。他再三强调“昔者之战,非二三子之罪也,寡人之罪也”,这种自责不仅消解了战败后国内的民怨情绪,而且还树立了勾践在越国的百姓心目中明君圣君的形象,为复国雪耻赢得了民心,可谓“得民心者,得天下”。但勾践并不急于复仇,也不是因为他没有实力复仇或不想复仇,而是他想先点燃民众复仇的火焰,因为他知道兵民才是胜利之本。下文中“寡人闻古之圣君,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可谓一语中的,点明了作战的最佳时机。在民众的一而再、再而三的请求下,全国同仇敌忾,因此他答应了民众的请战。
④答应民众请战后,勾践又怎么做了?为何要这样做?
⑤勾践的“誓之”有几层意思?每层各有何意图?勾践为什么要"助天灭之"?
第一层:鼓舞士气
第二层:寻找战由
中国古代有"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天与人之间能够相互感应,人做了什么不好的事情上天就会惩罚他,现在夫差如此昏庸,天也要灭他。勾践这样讲,就为自己挑起复仇的战争找到更合理的借口,国人就会更加卖力。
第三层:明确军纪
⑥越国伐吴,国人为什么皆劝?
勾践在复国时,采取了有效的治国方略和亲民措施,使国家强大,人民富足,于是百姓觉得"亲吾君也,犹父母也",勾践是值得他们为之效死的国君,故他们同仇敌忾,互相勉励一心伐吴,为越国报仇。
在国富民强、民心所向良好局势下,勾践攻伐吴国势如破竹,一战再战,一胜再胜,终于灭掉吴国。
第三部分:勾践灭吴
三.总结课文
提问:本课的课题是什么?
明确:勾践灭吴。
从课题看,本课的重点应写"灭吴"这件事,课文真正写到灭吴是在哪些地方呢?
明确:写到灭吴这件事只有后两段,而正面写直接灭吴的只有最后一句。提问:作者的大量笔墨,都花在了什么地方?
明确:存国、复国。
提问:课文写了许多勾践在灭吴国之前的准备工作。请同学们想想作者为什么要这样的详略处理呢?他写这样一篇历史散文的目的是不是仅仅为了客观地记录下勾践灭吴这个事实?
明确:其实一篇优秀的历史散文,往往在客观史实中寄寓着深刻的历史经验教训,这是我国古代史传文学的优良传统。《左传》《国语》等史书,是这一传统的最早体现者。
提问:《勾》一文就是这样。请问本文真正能为我们提供经验教训的究竟是后两段还是前四断段?
明确:前四段。
对了。作者之所以花了更多的笔墨去写灭吴前勾践的准备,就是为了寄寓这件事的经验教训。倘若我们能从这篇课文中学到一些道理,从他所写的历史人物身上学到一点可取的东西,那么我们对这篇课文的学习才算得上是“功德圆满”的。
提问:首先我们来总结一下越国最终能灭掉吴国,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明确:勾践深得民心。勾践由于励精图治,忍辱图强,所以深得民心,在民众的倾力支持下一举灭掉了吴国。
由于揭示了这样深刻的经验教训,勾践灭吴这件事在中国历史上对后世影响非常大,而勾践灭吴后,称霸中原,成为春秋时代最后一个霸主,历史上一位赫赫有名的人物。《聊斋》的作者蒲松龄就曾经写过一副对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这幅对联出现了两个著名的成语典故,一是“破釜沉舟”,一是“卧薪尝胆”。
提问:有哪位同学知道这两个故事的,请讲讲。
那让老师来告诉大家。首先是“破釜沉舟”,讲的是我国秦代的又一位王者——楚霸王项羽,我们后面有一篇课文《鸿门宴》里,讲会讲到他。当时他作为上将军,率领其军队与秦军交战,要越过漳河到对岸抢占对方的阵地,为了表示有进无退,有战必胜的决心,他与军队渡河之后,要把军队中的“釜”——古代一种煮饭的锅,全部砸碎,把渡船也砸烂沉到江底,大家推测一下项羽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背水一战。正因为如此,于是他的军队士气高涨,异常勇猛,与秦军大战九次,取得了巨鹿之战的胜利,打败了秦军的主力,为以后攻破秦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就是“破釜沉舟”。而“卧薪尝胆”讲得又是谁呢?
明确:勾践。
蒲松龄这幅对联写得是相当之好的,当同学们面对一道道需要攻克的难题的时候或者面对高考沉重压力的时候,大家就想想项羽和勾践,只要有决心并付出了努力,你们的汗水就决不会白流。
四.写作特色
1、叙事主次清楚,层次分明;
2、写人形象生动,个性鲜明;
五.作业:课后作业和背诵全文
5、《勾践灭吴》教学案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课文,达到熟读成诵,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感受能力。
2、积累文言词语的用法,掌握特殊的语法现象。
3、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和人物的性格特征。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清代蒲松龄有副对联——
有志者,事竞成,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三千越甲可吞吴。
其中“三千越甲可吞吴”的“苦心人”,指的就是卧薪尝胆,雪耻复仇的越王勾践(可以让学生答)。那么他究竟是如何忍辱负重、厉兵秣马,最终打败吴王夫差,灭掉吴国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勾践灭吴》。
板书:勾践灭吴
二、解题
《勾践灭吴》节选自《国语·越语上》,原文没有标题,题目是后人加的。《国语》被王充称为《左外氏传》,是一部国别体史书。
三、学教要求:
1、了解勾践在败于吴国后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富国强兵,终于灭吴的经过与意义;
2、理解“更”、“广运”、“政”、“摩厉”“亿”等词语;
3、了解并借鉴课文叙事主次清楚,记言范围广范,层次丰富,生动形象,个性鲜明,委婉得体,辞令优美、贴切等特点。
四、课文研读
(一)感知课文
1、教师范读或听录音
2、学生齐读
3、学生自读
(二)知识积累(学生活动)
1、古今异义:
栖:古义:停留,驻扎;今义:栖息。
爪牙之士:古义:勇猛的将士;今义:走狗,帮凶。
去:古义:离开;今义:离开本地到另一地方。
亿:古义:十万;今义:万万。
2、一词多义:
知:知道;感觉;管理;通“智”……
复:繁复;再;恢复;答复……
既:不久;已经;既然;劝勉;劝说……
遂:满足;于是;终于……
雠:仇敌;仇恨;伴侣;报答……
当:掌管;面对;在某个时候;阻挡;必定;将……
3、通假字
帅——率取——娶免——勉摩厉——磨砺
4、词类活用
(1)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退: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之退
(2)我攻而胜之胜,形容词用作动词,战胜。
(3)服之而已服,形容词使动用法,使之服。
(4)然后卑事夫差卑,形容词用作动词,降低身分。
(5)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洁、美、饱,均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意为“使其居洁”、“使其服美”、“使其食饱”。
(6)必庙礼之庙,名词作状语,在庙(朝庭)上;礼,名词用作动词,礼待,接待。
(7)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衣,明词用作动词,穿。
5、重点实词
更广运忾政达次耻志行摩厉
第二课时
(三)重点讲析
1、何后之有?——“何……之有?”特殊疑问句,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要前置。
2、无乃后乎?——“无乃……乎?”特殊疑问句,固定句式,译为“恐怕……吧?”
3、然谋臣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然而有谋略的大臣及勇敢的将士不能不事先培养和选择。
4、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行而少耻也。—不担心军队人数的不足,却担心军队士兵不懂什么叫羞耻。
(四)学生质疑
五、课文赏析
(一)内容感知
1、越国大夫种对勾践“求谋臣”所持的观点是什么?
凡事应该早做准备。
2、伍子胥对越国提出媾和持什么态度?原因是什么?
不可求和——有吴则无越,有越则无吴。
3、太宰对越国提出媾和持什么态度?原因是什么?
同意求和——贿赂太宰,进献八美女。
4、勾践对内对外“请更”,有哪些具体措施?
对内: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吊有忧,贺有喜;送往者,迎来者;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
对外:卑事夫差,宦士三百人于吴,其身亲为夫差前马。
5、勾践“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其目的是什么?
养精蓄锐,作复仇准备。
6、勾践“请姑无庸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时机还不成熟。
7、勾践认为助天灭吴的成熟条件是什么?
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有三千,不患其志行之少耻也,而患其众之不足也。
8、勾践用兵作战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不赞成个人逞能的匹夫之勇,主张集体同进同退。
9、越国准备伐吴时,国人皆劝的原因是什么?
举国都愿意为国君效死,表达了人民爱国的激情。
(二)文意概括
全文共六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始到“夫差与之成而去之”。写文种定计,向吴求和。
第二部分:从“勾践说于国人曰”到“民俱有三年之食”。写勾践卧薪尝胆,准备复仇。
第三部分:从“国之父兄请曰”到结束。写越国同仇敌忾,一举灭吴。
(三)写作特色
1、叙事主次清楚,层次分明;
2、写人形象生动,个性鲜明;
3、辞令委婉得体,优美贴切。
六、小结
通过对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们比较详细地了解了越王勾践卧薪尝胆、雪耻报仇的故事,增强了同学们不怕困难、勇于奋斗的坚强意志;同时我们还积累了一些文言实词和文言句式,提高了对文言文的感受能力。
七、作业
(一)课后练习
(二)基础训练
八、教后小结
6、《勾践灭吴》教案简案
教学目标:
•了解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刻苦自励,报仇雪恨的故事。
•了解本文的写作特色。
•掌握文言词语的用法。
教学过程:
一、作品简介
《国语》作者没有定论,相传与《左传》都是左丘明作。是我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共二十一卷,全书按周、齐、晋、郑、楚、吴越八国分国编次,记载了从周穆王到周贞定王(公元前990年--公元前453年)前后五百余年的史事。反映了这一漫长历史时期诸侯各国的交往、争战等情况。全书以记言为主,与《左传》重记事不同。语言艺术虽不及《左传》,但说理严密,刻划人物也比较形象生动,对后代散文有很大影响,在我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
二、历史背景
春秋末年,地处长江下游的吴越两国经常发生摩擦。公元496年,吴王阖闾攻越,结果受伤而死,死前叮嘱儿子夫差一定要报仇。夫差练兵3年,于公元494年大败越国。
越王勾践退守到会稽山时,只剩下五千人。本文叙述的就是勾践退守到会稽山后,卧薪尝胆,富国强兵,经过长期准备,终于报仇雪耻,灭掉吴国。勾践灭吴是我国历史上对后世影响很大的一件事。勾践忍辱负重,报仇雪恨,夫差倨傲纵敌,身死国亡,对后人都有深刻的启示
三、介绍相关的知识:
1、一副对联
一个成语卧薪尝胆
2、欣赏相关的图片
展示课件
四、学习以下知识
(学生讨论展示课件)
1、词类活用
2、古今异义的几种情况
3、文中的“古今异义”词语
4、通假字
5、文言实词
知
复
当
劝
6、文言句式
倒装句
省略句
判断句
7、重要句子翻译
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
吾不欲匹夫之勇也,欲其旅进旅退也。
进则思赏,退则思刑;如此,则有常赏。
进不用命,退则无耻;如此,则有常刑。
五、学生总结课文大意(学生讨论展示课件)
六、学生分析文章脉络
(展示课件)
七、欣赏课文
(展示课件)
八、写作特色(学生讨论后展示课件)
九、作业
7、《名人传》高一语文教学方案
《名人传》,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罗曼·罗兰创作的人物传记作品,它包括《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托尔斯泰传》三部传记。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名人传》高一语文教学方案,希望能帮到大家!
教学目标:
1.掌握序言的文体知识。
2.正确理解课文中重点语句的含义。
3.明确作者写作《名人传》的目的,学习名人们不畏困苦,自强不息的精神。
教学重点:
1.罗曼·罗兰写作《名人传》的目的。
2.罗曼·罗兰的英雄观。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准备:
将学生分成四组查阅资料,分别了解罗曼·罗兰及《名人传》、贝多芬、列夫·托尔斯泰、米开朗琪罗和傅雷。
二、了解罗曼·罗兰与《名人传》
1.大声朗读课文。
2.请学生简介罗曼·罗兰及《名人传》,突出罗曼·罗兰写作《名人传》的背景,教师适当补充。
(进入20世纪,罗曼·罗兰意识新的社会大动荡的时代即将到来。他在尖锐抨击庸俗的资产阶级文化时,主张“应当为新社会创造一种新的艺术”。因此,他在创作“革命戏剧”集的同时,还和法国文化界的进步人士一起酝酿创立“人民戏剧”。可是,他的这一主张没有得到社会的支持,反而遭到责难。罗曼·罗兰一方面感到沮丧,一方面希望重新获取精神的源泉,他说:“那是一九零二年。我正经历着一个骚乱不宁的时期,充满着兼有毁灭与更新作用的雷雨。”罗曼·罗兰离开巴黎,来到贝多芬的故乡波恩,在这里寻找贝多芬当年的影子,寻找英雄的苦难、勇气、欢乐、悲哀,写下了《贝多芬传》。随后又写了《米开朗琪罗传》和《托尔斯泰传》,统称为《名人传》。)
3.在这样的背景下,罗曼·罗兰写作了《名人传》,那么他的序文中谈及了写这部作品的目的吗?如果有,那是什么呢?
请学生作答,可用自已的话,也可引用原文。
4.文中,罗曼·罗兰一再提到“英雄”二字,在他眼里,什么样的人才称得上是英雄呢?按照他的标准,罗曼·罗兰选择了三位名人作传,这三位名人又有怎样的人生经历可担得起这英雄的称号呢?
先请同学为我们简要介绍贝多芬、列夫·托尔斯泰和米开朗琪罗。
从三位传记人物的生涯中,我们可以窥视出罗曼·罗兰的“英雄”的标准吗?
小结:贝多芬,米开朗基罗,托尔斯泰,这些被罗曼罗兰尊为英雄的人,他们或受病痛的折磨,或由遭遇的悲惨,或因内心的惶惑矛盾,或三者交叠加于一身,深重的苦恼,几乎窒息了呼吸,毁灭了理智。他们所以能坚持自己艰苦的历程,全靠他们对人类的爱,对人类的信心。贝多芬“用痛苦换来欢乐”的音乐;米开朗基罗以一生的心血奉献出震撼心灵的杰作;托尔斯泰始终关心万千生灵的伟大与渺小,借以传播爱的种子和宽容的理想。所以罗曼罗兰所谓的英雄,不是通常所称道的那种凭借强力,成就自己功名伟业的英雄人物,而是把拯救人类,拯救心灵,视为己任的那些人。
5.“在此英勇的队伍内,我把首席给予坚强与纯洁的贝多芬”,为什么呢?
请学生作答,可可用自已的话,也引用原文。
(他以超人的斗争和努力,克服生活中的苦难,这种顽强的精神有极强的震撼力。且自身饱受生活的折磨,却能推己及人,希望自己的榜样能支持其他受难者,这种博大的胸怀难能可贵。而其名言“人啊,你当自助!”和他的行动为患难的人们提供了最有价值的精神启迪。)
6.从“噢,人啊,你当自助!”这句话里,你能感悟些什么?
三、再浏览课文,理清文章层次。
(1段)揭示欧罗巴令人沮丧的现状,并因此呼唤自由的空气和英雄的气息 →(2-5)表明写作名人传记的目的,表达对“英雄”的独特理解 →(6—7)表达对贝多芬的崇敬,由此呼吁人们鼓起对人类和生命的信仰。
四、齐声朗诵全文。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一、二题。
2.划出文中你不理解的或觉得非常重要的语句。
第二课时
一、师生共同完成课后练习第一、二题。
二、学生指出不理解的或自认为重要的的句子,说明哪点不理解,或说明为什么觉得该句重要,师生共同探讨。
三、教师补充:
1.“鄙俗的物质主义镇压着思想,阻挠着政府与个人的行动。”如何理解物质主义?
“物质主义”指的是那种目光短浅,只见眼前利益,不见长远利益;只见物质利益,没有崇高理想、唯利是图的市侩态度。“鄙俗”一词代表了作者的反对态度。作者认为这正是“老大的欧罗巴”精神萎靡,道德堕落的一种表现,因而希望用“英雄的气息”来对抗它,从而拯救旧世界和苦难的人们。
2.世界的黑暗,受着神光的烛照。
英雄们为自由而斗争的精神,使黑暗中的人们看到了光明。
探究活动
我们这个时代“英雄”的内涵
《名人传》是人类心灵的三份手稿,以激情文字谱写的三首英雄赞歌。罗曼·罗兰的“英雄”,并非以思想或强力称雄的人。在他的笔下,贝多芬、米开朗基罗、托尔斯泰,只是些受苦的人。贝多芬:被命运捉弄的人,最终耳聋的音乐家,一个用痛苦换来欢乐的英雄。米开朗基罗:忧郁症患者,恨不得把整座山岩都雕出生命的工作狂,一个享受痛苦、舍弃欢乐的英雄。托尔斯泰:自我折磨也自我折腾的人,离家出走的老翁,一个打破生活的安宁以便安抚良心的英雄。这些伟大的天才,是在为全人类受苦。
——伟大的灵魂之所以伟大,在于他承受的是人类的苦难而非个人一己的痛苦。
——每个时代都有其英雄,每个民族也都自有其英雄。
读完,可让学生讨论:①在中国历史上,哪些人物符合此处“英雄”的标准?②我们这个时代需要什么样的英雄?
8、《勾践灭吴》课堂实录(节选)
第一课时
板书课题,强调本文的出处,提示标划文学常识。
导入新课:
提问:学生通过对《烛之武退秦师》的学习是否对春秋时期中国的政治格局有一个初步认识?
生:有。
问:是怎样的?(学生沉默)
引导:是和平安定的?还是战乱的?
学生齐答:是战乱的。
出示“春秋时期诸侯形势图”的投影片,介绍时代背景:当时原本统一着中国的周王朝衰落,诸侯势力兴起,相互讨伐战争,争夺土地和资源,黄河流域一带就有齐、宋、晋秦、楚等多个大诸侯国争霸,中原大地可谓狼烟四起。而在长江下游东南沿海地区也有两个国家不甘示弱,争得不可开交,他们是吴国和越国,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就是来看看吴越两国的争霸又是怎样的一种情形。
交代吴越战争的由来:吴王阖闾曾经打败过吴国西面强大的楚国,一心想向中原地区扩展自己的势力,当诸侯的首领,可是其南面的越国也一天天强盛起来,不断第派兵骚扰吴国的边境威胁到吴国的后方,使它北上争霸受到严重的牵制,吴越两国的仇怨摩擦从此就一发而不可收了。公元前496年越王允常死,其子勾践继位,阖闾就趁着越国的国丧带领其子夫差攻打越国。然而,阖闾在这一仗中被砍掉了一个脚指头(学生笑),这一伤说轻一轻,说重又不重,可阖闾老了,受不住伤痛折磨很快就死去了(学生兴奋)夫差发誓报酬,在前494年又与越军在夫椒这个地方打了一仗,杀得勾践只剩兵五千,退居会稽山上,此时越国面临着亡国的危险,情况危急,我们的课文也由此拉开了序幕。
提问:在这种局面下,勾践有否因惨败而一蹶不振,坐以待毙呢?(齐答:没有)
引导:那我们看看他有什么进一步的举动:“乃号令……”,可见他正积极着手招揽人才为他出谋划策,而且还有优厚的待遇呢!“共知越国之政”不就几乎等于说“分半壁江山给你”吗?!看来这对于有政治抱负、想建功立业的人是个不可多得的良机呀!结果有没有被吸引出来?
齐答:有。
问:这个人是谁?
齐答:大夫种。
对了,大夫是古代的一种官职名,大夫种主动出来进见勾践了,我们看看他说了些什么,请齐声朗读一下文种的话。
学生朗读,结束串讲文种这段话。
提问:请一个同学找出这段话中心句,即这个句子要表达这段话中心的意思,看看文种在论述一个什么道理。
学生甲答:“无乃后乎?”
引导:那是什么“太迟”了!什么“后”?
学生甲:求谋臣。
引导:那么讲求谋臣道理最明显的应是哪一句呢?
学生甲:“然谋臣……不可不养而择也。”
对了!就是“夫虽无……养而择也”这一句,论述的就是一个国家求谋臣应该未雨绸缪的道理。那么他论述的时候使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呢?
学生齐答:比喻。
问:对,还有没有呢?夏则……冬则……旱则……(提示)
学生某答:排比。
引导:对了。那么我们看,既然勾践已经在求谋臣了,文种还来大讲求谋臣的道理是不是很多此一举而无关痛痒呢?
齐答:不是。
唔,大家都觉得不是,那么他究竟用意何在呢?
(学生作思考状)他的话是不是婉转地责备了勾践不能早一点……
学生接话:“任用贤才。”
对了,我们很容易就联想到上一课,文种是不是也和烛之武对郑伯一样在发怀才不遇的牢骚呢?
学生齐答:是。
是吗?我们来分析一下是不是?我们知道,文种是主动来进见勾践的,主动进见勾践难道就是为了发发牢骚而已吗?
学生回答:不是。
显然不是。我们看看他说话的方式和语气:侃侃而谈,镇定自若。而且还敢责备他的君王。在这国难当头的时候,什么人能做到这样啊?
个别学生轻声答:有能力、有志之士。
是有才能、有办法退吴的人是吧?看来文种就是想要勾践看出这一点,赏识和重用自己的呀。那么勾践看穿了他的心思没有呢?
齐答:看出了。
我们看看勾践是怎么回应的,请一个同学翻译他的话。
学生翻译后,讲清楚“何后之有?”这个倒装句,用不紧不慢的语调摹仿勾践这句话。
引导:又是一个镇定自若!一个谋臣临危不惧,再加一个国君处变不惊,看来这个国家是有希望了。看他们两个人怎么做——“执其手而与之谋”,是谁执谁的手啊?
学生齐答:勾践执着文种的手。
对,看来勾践真的看出了文种的才华,要重用他了。可是这里又有一个问题了,大家想想,通常一个文居万人之上的君王若被一个小小的大夫公然责备了是不是早就火冒三丈了,对这个犯上的家伙肯定是轻则处罚、重则处斩了?
齐答:是。
但勾践对文种不但不生气,而且还表示了充分的信任。十足的亲热,这是为什么?
学生在下面议论。再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如果勾践东山再起以后还会实现他当初:“与之共知越国之政”的诺言吗?
几个学生答:不会。
为什么不会?“君子一言既出,驷马难追”,难道不应该实现诺言吗?
学生议论纷纷。
好,这个问题我们暂先不讨论,我们先看看课文他们究竟商量出了什么对策,请同学们在原文找答案,请一个同学起来回答。
学生乙:“逐使之行成于吴。”
对了,“行成”是什么意思?
齐答:求和。
那么是使谁向吴求和呢?
生答:文种。
没错。俗语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求和的目的,我想大家都猜得到了,那么他们有没有顺利达到目的呢?请继续往下看第二段。
第一句话即表明了夫差,即吴国的最高领导者欲和。请同学们想想倘若你一个军事领导人,正把敌人打得落花流水,但又没有完全消灭他们的时候,你会不会那么容易就和敌方讲和呢?
齐答:不会。
而夫差这么轻易就和对方讲和了,他心里到底在想些什么啊?是不是想“你越国区区五千人马对我强大的吴国已经毫无威胁力了,跟你讲和又怎么样呢?”可见夫差很轻敌,已经以强者自居了,对吧?
齐答:对。
那么让我们看看他的臣子们态度如何?他们是支持还是反对?
生答:反对。
全反对?没有支持的吗?
有。
对了,吴子胥反对,但太宰伯喜否是支持的。为什么会有这样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的呢?我们看看他们各自的理由。请齐声朗读子胥说的话。
子胥的话字字铿锵,十分有说服力,如果你是夫差,你肯定会听他们的话?
生答:对。
但是夫差没有听从子胥的劝谏,他听了谁的话?
生答:太宰喜否。
对的,太宰喜否是怎么说的。
太宰喜否主张适可而止,大家想想这岂不是等于帮越国说话吗?他为什么要帮越国说话呢?
生答:中了美人计。
对了,越国用美人计收买了太宰喜否。到此为止,子胥和伯喜否为什么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的根本原因是不是很明显了?子胥从什么立场出发的啊?
齐答:国家利益。
对,子胥的劝谏为国家大局着想,而太宰喜否呢?
齐答:个人利益。
没错,伯喜否自私、贪婪,只想满足自己的私欲而置国家利益于不顾。两种不同的人格产生了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那么关键就看其领导者,而夫差却听从了喜否的话,因为他的话对夫差来说是正中下怀,他不是本来就想摆出一副强者的姿态吗?!讲和要意味着放弃进攻,这样越国亡国的危险就轻易地解除了,这个结果若不从越国的角度可概括为什么呢?
明确:勾践存国。
总结1、2段内容,突出勾、夫二人的对比,结果一个是使国家从被动变为主动,一个是使国家不利。
问:国家保住了,倘若你是勾践,下一步你会怎么做呢?
某学生马上答:招兵买马。
勾践是怎么做的呢?下节我们再一起学习。
上节课最后老师留了一个问题:你要是勾践,存国之后你会做些什么?有一个同学马上就说要招兵买马,看来这个同学非常急于替勾践报仇。但是我们常说:“君子报仇,十年未晚”,要干大事业的人,性子不能这么急躁呢?
生答:不能。
对,我们想想,一个国家在战后,尤其是战败国,其精壮人口大量战死沙场,物质和财富也消耗得差不多了,国家衰弱,人口稀少。没有人,去哪儿招兵呢?没有物资和money,买什么马呢?(学生笑)再有倘若再加上民怨沸腾的话,即使有人有马,谁又愿意替你卖命呢?那么这些勾践都注意到了吗?
生答:注意到了。
对,从哪里可看出啊?从第三自然段勾践说的话中就可以看出。
因此,要复仇,首先要怎么做?
齐答:使国重新强大、兴盛起来。
那么,请同学们用一句话概括出来。
明确:勾践复国。
具体来说,首先是主动承担战败的责任,其次是改变治国策略。说到国策,就肯定有外交和内政,那么勾践对外、对内各采取了什么措施,还有,对民和对己的态度又是怎么样?
卑事夫差等对外措施。这是不是一种互利的外交关系呢?
生答:不是
所谓“弱国无外交”不是说这个国家没有外交事务,不用处理对外关系,而是说它在外交事务上没有发言权,只是低头做小.大家看越国此时是不是这样啊?连堂堂一国之君都要为人牵马,何其屈辱!那么请问这样做是吴国强迫他们,还是构勾践心甘情愿的?
答:心甘情愿的。
对,这是他的治国策略之一,对吧?但是他们为什么心甘情愿这么做的?是不是很没骨气呢?
答:不是。
为什么要这么卑下?
学生丙答:为了争取时间,是缓兵之计。
对了.这位同学答到点子上,我们想想,复国是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事呢?
不是。
倘若吴国在越复国的中途翻脸,求和之举不就功亏一篑了吗?因此这些对外措施就是要讨好吴国,先稳住吴国,缓和局势,让吴国放松警惕,减少对越国的戒心。可见,勾践是多么深谋远虑,处事是多么的谨慎!
鼓励生育政策。
倘若让勾践坐到今天江主席的位置上,会有什么后果呢?
学生笑,有学生故意答:人多力量大,能战胜美国!
现代战争是靠人多就能打胜仗的吗?是靠先进的科技。那么人口就只会使国家的经济不堪重负,所以同学们千万不要模仿!不同的历史条件之下,治国的政策也不相同,要从客观实际出发。
国人请战勾践为什么要推迟?
勾践欲擒故纵,再次把以前战败的责任归咎到自己身上,显得非常仁厚,使国人更加爱戴他,从而把他们的同仇敌忾的情绪推到一个新的高峰。
勾践为什么要"助天灭之"?
中国古代有"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天与人之间能够相互感应,人做了什么不好的事情上天就会惩罚他,现在夫差如此昏庸,天也要灭他。勾践这样讲,就为自己挑起复仇的战争找到更合理的借口,国人就会更加卖力。
越国伐吴,国人为什么皆劝?
勾践在复国时,采取了有效的治国方略和亲民措施,使国家强大,人民富足,于是百姓觉得"亲吾君也,犹父母也",勾践是值得他们为之效死的国君,故他们同仇敌忾,互相勉励一心伐吴,为越国报仇。
在国富民强、民心所向良好局势下,勾践攻伐吴国势如破竹,一战再战,一胜再胜,终于灭掉吴国。学到这里.同学们有没有为勾践成功灭吴感到痛快呢?
有学生答有,有学生摇头说没有,铃响。下课。
上节课讲到勾践成功灭掉了吴国,我问同学们有没有痛快的感觉,同学们有的说有,有的就拼命摇头。那么摇头的同学可能是比较冷静和理智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有无正义和非正义可言呢?
齐答:没有。
对了,谁赢谁输,意义并不是很大。但是我们说,感到痛快的同学也有一定的道理,因为勾践经过了这么长的时间的艰苦准备,我们觉得这一仗该是他赢的,对不对?
齐答:对。
那么请问同学们,本课的课题是什么?
齐答:勾践灭吴。
没错,我们一看课题就觉得本课的重点应该会写"灭吴"这件事,对不对?
齐答:对。
但是学过课文之后,真正写到灭吴是在哪些地方呢?
有人答后两段,有人答最后一句。
是的,写到灭吴这件事只有后两段,而正面写直接灭吴的只有最后一句。那么作者的大量笔墨,都花在了什么地方?
答:存国、复国。
对,写了许多勾践在灭吴国之前的准备工作。请同学们想想作者为什么要这样的详略处理呢?他写这样一篇历史散文的目的是不是仅仅为了客观地记录下勾践灭吴这个事实?
部分答不是。
那么他的意图在哪里?
学生沉默思考。
其实一篇优秀的历史散文,往往在客观史实中寄寓着深刻的历史经验教训,这是我国古代史传文学的优良传统。《左传》《国语》等史书,是这一传统的最早体现者。《勾》一文就是这样。请问本文真正能为我们提供经验教训的究竟是后两段还是前四断段?
齐答:前四段。
对了。作者之所以花了更多的笔墨去写灭吴前勾践的准备,就是为了寄寓这件事的经验教训。倘若我们能从这篇课文中学到一些道理,从他所写的历史人物身上学到一点可取的东西,那么我们对这篇课文的学习才算得上是“功德圆满”的。
首先我们来总结一下越国最终能灭掉吴国,最根本的原因,
学生丁:勾践深得民心。
对了。这个同学一下子就答到点子上。勾践由于励精图治,忍辱图强,所以深得民心,在民众的倾力支持下一举灭掉了吴国。但是,我们想想,倘若吴国的国君也像勾践那样,吴国实力很强的话,越国能不能这么轻举灭掉吴国呢?
答:不能。
那么吴国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纷纷答:夫差轻敌,轻信小人。
对了!吴国君王夫差倨傲纵敌,听信佞臣,不听忠言,放松了对越国的警惕,过着安逸的生活,失去了民心,最后身死国亡。其实子胥曾不止一次劝谏夫差不要放过越国,但是夫差不但不听,还处死了子胥,后来越兵攻破吴都时,夫差决定自杀,死前吩咐其手下,在他死后的脸上蒙一块白布,因为怕没脸去见伍子胥,下场凄惨。由此我们从中也可得到一些经验教训。如:“得民心者,得天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由于揭示了这样深刻的经验教训,勾践灭吴这件事在中国历史上对后世影响非常大,而勾践灭吴后,称霸中原,成为春秋时代最后一个霸主,历史上一位赫赫有名的人物。《聊斋》的作者蒲松龄就曾经写过一副对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这幅对联出现了两个著名的成语典故,一是“破釜沉舟”,一是“卧薪尝胆”。有哪位同学知道这两个故事的,请讲讲。
学生答:听过这些成语,但不知道意思!
那让老师来告诉大家。首先是“破釜沉舟”,讲的是我国秦代的又一位王者——楚霸王项羽,我们后面有一篇课文《鸿门宴》里,讲会讲到他。当时他作为上将军,率领其军队与秦军交战,要越过漳河到对岸抢占对方的阵地,为了表示有进无退,有战必胜的决心,他与军队渡河之后,要把军队中的“釜”——古代一种煮饭的锅,全部砸碎,把渡船也砸烂沉到江底,
有学生应答:背水一战。
对,有这个意思,于是他的军队士气高涨,异常勇猛,与秦军大战九次,取得了巨鹿之战的胜利,打败了秦军的主力,为以后攻破秦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就是“破釜沉舟”。而“卧薪尝胆”讲得又是谁呢?
齐答:勾践。
对了,我们课文哪里提到了这个故事呢?
答:课后练习三。
让我们一起看看勾践像。看着这幅画,想必大家已经感觉到,一股克己自励、发愤图强精神力量。蒲松龄这幅对联写得是相当之好的,当同学们面对一道道需要攻克的难题的时候或者面对高考沉重压力的时候,大家就想想项羽和勾践,只要有决心并付出了努力,你们的汗水就决不会白流。
那么,通过对课文和成语典故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勾践那么多的事情,大家一定对他有新看法,让我们全面的看看勾践是个怎样的人,讨论一下他有没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略)
9、高一语文《氓》教学设计
高一语文《氓》教学设计
课文: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教学目标:
1、学习《氓》作为叙事诗的特点,关注诗歌的细节描写。
2、掌握“比兴”手法。
3、把握人物性格特点,深入挖掘文本。
课堂安排:学生自主探讨,教师适当点拨。
第一课时:
一、导入,然后教师朗读课文。
二、学生自由读一遍,不清楚的字音查字典,然后齐读两遍。
三、对课文注释中的关键字词加以解说和补充。
四、请学生复述这个故事。
五、这是一首叙事诗,诗歌总共六个章节。设问:
1、能否删去诗歌第三第四节?
这两节记叙很少更多的是抒情和议论。删去这两节对于故事情节的完整性并没有影响,但会使女子的形象没有那么丰满,削弱氓和女子性格特点。(第三节写了女子从切身体验中认识到了当时男女不平等的地位,告诫年轻姑娘吸取教训。第四节是女子痛斥氓的负心行为。)
2、能否将诗歌的第三第四节调换到其它位置?
不可。此处用了“比兴”手法
①在叙事中插入比兴句,使叙事暂时中断,这样就避免了叙事的平铺直叙;
②所插入的比兴句在内容上又起了暗示作用,读者能从中意识到女子的婚后生活并不美满,因此,叙事的线索似断实连;
③诗的前半部分写婚前,后半部分写婚后,中间的第三第四节起到过渡作用。
第二课时:
一、《诗经》中有“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桃花常用来比喻年轻女子的美貌,然而这篇文章用桑叶来比喻女子,为什么不用桃花呢?
后文有斑鸠吃桑椹,以此来暗喻女子为爱情而痴迷。
女子回娘家的途中吟唱这首哀伤的歌,在途中她刚好看到了桑树,触景生情。
(以实景起兴的例子,在《诗经》中是屡见不鲜的,如大家熟悉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就是以眼前实景为发端起兴的。)
二、诗歌第四节是女子对婚后生活的回忆,痛斥男子的负心,抒发了怨愤的心情。可是有一句话似乎多余,至少用在此处显得突兀。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诗歌中共有三次提及“淇”水。找出来并分别说说用意。
第一次写淇水,“送子涉淇,至于顿丘”,这里的淇水应该就指河名,反映姑娘对氓的情谊,依依惜别之情见于行间 。
第二次写淇水,“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回忆嫁时的情景,也以打湿车上的帷幔来喻自己的择婿不慎 。
(这里也可以说是女子回娘家又路过淇水。淇水汤汤来衬托渲染女子孤独无助,内心悲愤极不平静。)
第三次写淇水,“淇则有岸,隰则有泮”,这就是一个比喻的用法,就是说,做什么都要有个限度的意思。
三写淇水正为我们提示了女主人公思绪的轨迹。
三、概述诗歌中男女主角的性格特点。
氓:乖僻、虚伪、薄情、暴虐、始乱终弃、言行反复
女子:纯真、热烈、勤劳、温顺、忠贞、坚强、刚烈
四、有人称《氓》是“中国第一弃妇诗”,也有人认为这不是弃妇诗。请说说你的看法。
1、这是弃妇诗。氓之前渴求和女子结婚,后来却“士贰其行”,“至于暴矣”。氓从内心里背叛女子,抛弃女子,从肉体上摧残女子,所以这是一首弃妇诗。
2、这不是弃妇诗。《氓》中的女子并没有被赶出夫家,而是主动与男子决绝。面对氓感情上的冷淡,女子没有哀求乞怜,主动修好,她的内心经历了一个矛盾斗争的过程:伤痛悔恨——深刻反思——总结教训——毅然决绝。
《氓》中的女子是不满丈夫对她感情的冷淡、变心和家庭暴力而主动离开夫家的,既然是主动离开,那么何来“弃妇”之说呢?如果把她定性为弃妇,那是对女性反抗男权社会、追求女性独立的可贵精神的一种否定,也在无形当中削弱了对氓的批判力量,因此,不能将《氓》定性为弃妇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