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四首》优质教学设计一等奖

《《古代诗歌四首》优质教学设计一等奖》属于教学设计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古代诗歌四首》优质教学设计一等奖

1、《古代诗歌四首》优质教学设计一等奖

对于古诗词的学习重点在于把握诗中的意境和作者赋予其中的情感。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人教版七年级上《古代诗歌四首》教案设计,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体会作者用凝练的语言描写出的一幅幅美妙的风景图,体味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品味诗句,感悟诗歌意境,学习诗人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培养学生赏读诗歌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在反复朗读中启发阅读兴趣,。

2、背诵四首诗,重点理解诗词中景物描写和抒发感情的佳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学生古诗文修养,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教学重点:

1、 体会四首诗的意思。

2、品味诗、词的特点。

教学难点:

1、培养感悟古代诗歌内容的能力。

2、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再造想像感悟诗歌内容。

教学方法:

朗读法、联想想象法、讨论点拨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在我国的唐、宋、元、明清各个朝代,分别有哪几种文学体裁发展得最有成就?

生: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师:的确,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以古老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四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二、学习《观沧海》

1、走近作者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善诗歌,以慷慨悲壮见称。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竭后山。他跃马扬鞭,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心潮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触景生情写下这首壮丽的诗篇。诗作融会自己昂扬奋发的精神,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

2、朗读

(1)教师范读,学生听准字音、停顿

(2)生齐读,师指导其不足之处

(3)生自读,读出自己的理解

3、研读诗歌

(1)教师讲解: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作者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开篇点题,交待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观”字统领全篇,是诗的线索,以下十句写观海所见。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写从碣石山往下看沧海的情形,从大处落墨,从全景写起,着力渲染大海那种苍茫动荡的气势。意思是:茫茫的大海上碧波万顷,一望无垠,只有脚下的山岛高高地耸立在海心。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接着写山岛草木,充满了欣欣向荣的景象。#160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展现了大海波澜壮阔的气势,“涌”字用得尤其出色。从描写中,我们不仅看到了大海波涌连天的形态,而且仿佛听到了惊涛拍岸的声音。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诗人面对迷人的海上风光,展开了丰富奇特的想像。这四句是全诗的高潮,创造了一个极其开阔的意境:运行不息的太阳月亮,星光灿烂的银河,竟都包蕴在这沧海之中,何等气魄!

(2)学生合作探究:哪些语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诗人是怀着怎样的感情绘制大海形象的?

教师点拨:此诗前一部分写大海景象,视野广阔,也能见出诗人胸怀之博大,但跟后一部分比,气象则略逊一筹。“日月之行”四句写大海,全用虚写,却表现了大海有包容天地的气概,更显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

大海的形象正是诗人形象的化身。诗人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为即将挥师南下统一中国解除了后顾之忧。在踌躇满志的时候,他借大海的形象抒发了建功立业的愿望,写出了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雄浑诗句。

小结:“诗言志”诗人写沧海,抒发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这种感情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全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字里行间洋溢着饱满的激情。写景的十句中,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写的是虚景,实景给人身临其境之感,虚景以其新奇激发读者的想像,诗人以沧海自比,表现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

4、学生自由诵读并背诵全诗。

三、研读《次北固山下》

1、解题: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这首诗就是写乡愁的,且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一联闻名。次,这里是停泊的意思。

2、朗读

3、研习诗歌内容:

⑴ 疏解诗句:

客路,指旅途。镇江是当时水陆交通的枢纽,故以“客路”与“行舟”相对应。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乡书即家书,指诗人寄给洛阳家中的信;旧谓鸿雁可以传书,故诗人有托书于归雁之意。

⑵ 整体把握:

① 诗人此刻在船上,而“客路”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见的,为什么诗一开头就提到“客路”呢?

②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诗人在何时何地见到的景象?你能想像出船行的图景吗?为什么要特别提到“潮平”?

③ 为什么诗人突然想到要寄一封家书呢?

明确:

① 这是诗人的想像,表明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的地方去,已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② 在天将明未明之时,在船接近目的地即北固山的长江之中。“潮平”一语,为下句中“江春”一语作铺垫。

③ 由于新年来到,正是家人团聚之时,而自己旅食他乡,久不得归,自然想到要借雁足给他传递家书。

⑶ 名句赏析: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从章法上看,有导出结尾一联的作用,也就是说它跟诗人的乡愁有关。“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跟“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相比,显得开朗一些。

4、学生练习背诵全诗。

第二课时

【一】、 研读《闻王昌龄左前龙标遥有此寄》

教学目标:

1.有节奏地朗读诗歌

2.通过自己的合理想像体会诗歌的深邃意境。

3.用口头语言描绘想像的画面,营造意境。

教学流程:

一.文学常识介绍

李白(字、号、年代、小李杜)

李白及其他作家的送别作品

体裁:七言绝句#160 送别诗

二.释题

人物、事件、距离

三.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自读、齐读)

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找出压韵的字

2.再读课文,找出文中写到的景色(杨花、子规)

3.景物的特点

杨花:百花凋零的暮春景象之一

子规:啼叫声哀鸣(不如归去)

4.眼见飘坠的柳絮,耳闻子规哀鸣,本已撩人愁思,却又传来好友被贬的消息。(事件)

5小结:此景暗含了友人漂泊远方的羁旅之苦。

6.友人远去,诗人的情感何以寄托?(我寄愁心与明月)

7.再读课文,表现对友人的思念与同情。

四、拓展

1.借月表达思念之情的句子

如:明月却多情,随人处处行

#160#160#160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假设你是月亮,到了龙标。你将会对月亮说些什么。

五.学生小结

六.布置作业

收集相关名句,进一步体会思想感情。

【二】、指导自读《天净沙#8226秋思》

1、解题

马致远,号东篱,元代著名散曲家。他与关汉卿、王实甫、白朴并称元代杂剧四大家。所作杂剧有《汉宫秋》《青衫泪》《荐福碑》《黄粱梦》等15种。在他的作品中,更能反映他风格的是散曲;散曲中又以小令《天净沙秋思》最为有名,元人周德清誉之为“秋思之祖”。#160

《天净沙#8226秋思》是一篇抒情作品,仅用28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天净沙,是曲牌名。

2、朗读

补充解释:

⑴ 古道,指古代通行的道路。

⑵ 断肠人,指长期漂泊在外的游子。

3、学生默读,根据课文展开想像,写一般描述性文字,内容不要增删,顺序可调整,字数在150字左右。

例文: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暮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的门前,这时太阳快要落山了,自己却还没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4、探究:这首散曲描绘的是什么样的图景?表达什么样的感情?请按文章的层次作简要分析。

这首小令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情调虽然低沉些,却反映了当时沉闷的时代气氛,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全篇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前三句)作者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种景物巧妙组合,向人们展示了一幅游子漂泊行旅图。第二层次(四、五句)“夕阳西下”进一步点明时间。“断肠人在天涯”是点晴之笔,点明了人物,道出了游子的情怀。前四句写景,极力渲染悲凉气氛,均系为此作铺垫。

5、背诵这首小令。熟背读歌五首,依学习小组进行竞赛。

教学反思:

上面就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古代诗歌四首》教案设计了,想要了解更多内容,关注本网站。

【人教版七年级上古代诗歌四首教案设计 《古代诗歌四首》教案】相关推荐文章:

高一年级语文暑假作业练习—古代诗文阅读

部编版九年级下《词四首》课文知识点梳理

部编版七年级下《古代诗歌五首》教学设计2

部编版九年级下《词四首》教案1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古代诗歌五首》知识点

2、人教版七年级上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 《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对于古诗词的学习重点在于把握诗中的意境和作者赋予其中的情感。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人教版七年级上《古代诗歌四首》教案设计,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体会作者用凝练的语言描写出的一幅幅美妙的风景图,体味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品味诗句,感悟诗歌意境,学习诗人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培养学生赏读诗歌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在反复朗读中启发阅读兴趣,。

2、背诵四首诗,重点理解诗词中景物描写和抒发感情的佳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学生古诗文修养,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教学重点:

1、 体会四首诗的意思。

2、品味诗、词的特点。

教学难点:

1、培养感悟古代诗歌内容的能力。

2、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再造想像感悟诗歌内容。

教学方法:

朗读法、联想想象法、讨论点拨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在我国的唐、宋、元、明清各个朝代,分别有哪几种文学体裁发展得最有成就?

生: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师:的确,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以古老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四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二、学习《观沧海》

1、走近作者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善诗歌,以慷慨悲壮见称。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竭后山。他跃马扬鞭,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心潮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触景生情写下这首壮丽的诗篇。诗作融会自己昂扬奋发的精神,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

2、朗读

(1)教师范读,学生听准字音、停顿

(2)生齐读,师指导其不足之处

(3)生自读,读出自己的理解

3、研读诗歌

(1)教师讲解: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作者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开篇点题,交待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观”字统领全篇,是诗的线索,以下十句写观海所见。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写从碣石山往下看沧海的情形,从大处落墨,从全景写起,着力渲染大海那种苍茫动荡的气势。意思是:茫茫的大海上碧波万顷,一望无垠,只有脚下的山岛高高地耸立在海心。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接着写山岛草木,充满了欣欣向荣的景象。#160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展现了大海波澜壮阔的气势,“涌”字用得尤其出色。从描写中,我们不仅看到了大海波涌连天的形态,而且仿佛听到了惊涛拍岸的声音。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诗人面对迷人的海上风光,展开了丰富奇特的想像。这四句是全诗的高潮,创造了一个极其开阔的意境:运行不息的太阳月亮,星光灿烂的银河,竟都包蕴在这沧海之中,何等气魄!

(2)学生合作探究:哪些语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诗人是怀着怎样的感情绘制大海形象的?

教师点拨:此诗前一部分写大海景象,视野广阔,也能见出诗人胸怀之博大,但跟后一部分比,气象则略逊一筹。“日月之行”四句写大海,全用虚写,却表现了大海有包容天地的气概,更显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

大海的形象正是诗人形象的化身。诗人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为即将挥师南下统一中国解除了后顾之忧。在踌躇满志的时候,他借大海的形象抒发了建功立业的愿望,写出了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雄浑诗句。

小结:“诗言志”诗人写沧海,抒发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这种感情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全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字里行间洋溢着饱满的激情。写景的十句中,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写的是虚景,实景给人身临其境之感,虚景以其新奇激发读者的想像,诗人以沧海自比,表现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

4、学生自由诵读并背诵全诗。

三、研读《次北固山下》

1、解题: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这首诗就是写乡愁的,且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一联闻名。次,这里是停泊的意思。

2、朗读

3、研习诗歌内容:

⑴ 疏解诗句:

客路,指旅途。镇江是当时水陆交通的枢纽,故以“客路”与“行舟”相对应。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乡书即家书,指诗人寄给洛阳家中的信;旧谓鸿雁可以传书,故诗人有托书于归雁之意。

⑵ 整体把握:

① 诗人此刻在船上,而“客路”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见的,为什么诗一开头就提到“客路”呢?

②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诗人在何时何地见到的景象?你能想像出船行的图景吗?为什么要特别提到“潮平”?

③ 为什么诗人突然想到要寄一封家书呢?

明确:

① 这是诗人的想像,表明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的地方去,已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② 在天将明未明之时,在船接近目的地即北固山的长江之中。“潮平”一语,为下句中“江春”一语作铺垫。

③ 由于新年来到,正是家人团聚之时,而自己旅食他乡,久不得归,自然想到要借雁足给他传递家书。

⑶ 名句赏析: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从章法上看,有导出结尾一联的作用,也就是说它跟诗人的乡愁有关。“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跟“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相比,显得开朗一些。

4、学生练习背诵全诗。

第二课时

【一】、 研读《闻王昌龄左前龙标遥有此寄》

教学目标:

1.有节奏地朗读诗歌

2.通过自己的合理想像体会诗歌的深邃意境。

3.用口头语言描绘想像的画面,营造意境。

教学流程:

一.文学常识介绍

李白(字、号、年代、小李杜)

李白及其他作家的送别作品

体裁:七言绝句#160 送别诗

二.释题

人物、事件、距离

三.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自读、齐读)

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找出压韵的字

2.再读课文,找出文中写到的景色(杨花、子规)

3.景物的特点

杨花:百花凋零的暮春景象之一

子规:啼叫声哀鸣(不如归去)

4.眼见飘坠的柳絮,耳闻子规哀鸣,本已撩人愁思,却又传来好友被贬的消息。(事件)

5小结:此景暗含了友人漂泊远方的羁旅之苦。

6.友人远去,诗人的情感何以寄托?(我寄愁心与明月)

7.再读课文,表现对友人的思念与同情。

四、拓展

1.借月表达思念之情的句子

如:明月却多情,随人处处行

#160#160#160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假设你是月亮,到了龙标。你将会对月亮说些什么。

五.学生小结

六.布置作业

收集相关名句,进一步体会思想感情。

【二】、指导自读《天净沙#8226秋思》

1、解题

马致远,号东篱,元代著名散曲家。他与关汉卿、王实甫、白朴并称元代杂剧四大家。所作杂剧有《汉宫秋》《青衫泪》《荐福碑》《黄粱梦》等15种。在他的作品中,更能反映他风格的是散曲;散曲中又以小令《天净沙秋思》最为有名,元人周德清誉之为“秋思之祖”。#160

《天净沙#8226秋思》是一篇抒情作品,仅用28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天净沙,是曲牌名。

2、朗读

补充解释:

⑴ 古道,指古代通行的道路。

⑵ 断肠人,指长期漂泊在外的游子。

3、学生默读,根据课文展开想像,写一般描述性文字,内容不要增删,顺序可调整,字数在150字左右。

例文: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暮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的门前,这时太阳快要落山了,自己却还没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4、探究:这首散曲描绘的是什么样的图景?表达什么样的感情?请按文章的层次作简要分析。

这首小令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情调虽然低沉些,却反映了当时沉闷的时代气氛,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全篇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前三句)作者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种景物巧妙组合,向人们展示了一幅游子漂泊行旅图。第二层次(四、五句)“夕阳西下”进一步点明时间。“断肠人在天涯”是点晴之笔,点明了人物,道出了游子的情怀。前四句写景,极力渲染悲凉气氛,均系为此作铺垫。

5、背诵这首小令。熟背读歌五首,依学习小组进行竞赛。

教学反思:

上面就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古代诗歌四首》教案设计了,想要了解更多内容,关注本网站。

【人教版七年级上古代诗歌四首教案设计 《古代诗歌四首》教案】相关推荐文章:

高一年级语文暑假作业练习—古代诗文阅读

部编版九年级下《词四首》课文知识点梳理

部编版七年级下《古代诗歌五首》教学设计2

部编版九年级下《词四首》教案1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古代诗歌五首》知识点

3、《古代诗歌四首》优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①了解诗词有关知识。 ②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

③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

④启发学生热爱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体会意境,诵读并背诵。

课前准备:

唐宋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化的艺术瑰宝,多读多背必有好处。课前让学生再搜集一些与之相关的诗词,以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增加积累。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观沧海》、《次北固山下》、《钱塘湖春行》。

观沧海 曹操

一、导入新课:

曹操,字孟德,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他已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统一了北方。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归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会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一篇流传至今的优秀作品。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扫清文字障碍,教师正音。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学习。

[问题组]

①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②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像的?

③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学生四人小组交流学习,全班讨论明确:

[明确]

①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②全诗写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直陈其声,非常质朴,“观”字领全篇。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

海水荡漾,山岛耸立——动静相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树木百草,秋风洪波——静动相配,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

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是虚景,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

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二、研读与赏析:

“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诗句,诗人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会到诗里,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 基调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次北固山下 王 湾

导入新课 :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感知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下列问题:

①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②哪些诗句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明确:

①首联:诗人在船上,想像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处,暗含旅途奔波之劳。

颔联:船上所见景色。“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又为“江春”作铺垫。

颈联:既写景又点明时令。“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即将是天亮时的情景,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太快了。

尾联:诗人离家已久,尚不能归,见到此景,自然想到要借雁足来传递家书了。这首五言律诗四联之间,相为因果,浑然一体。

②尾联直接表达思乡之情。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三、研读与赏析:

学生自主探究想像“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如果你身临其境,将会有怎样的感受?

讨论明确:“阔”是“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的人视野也因之开阔。此句写得恢弘阔大;“风正一帆悬”愈见精彩。“悬”是端端直直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悬”,而“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可见写景极为传神。全诗和谐优美。

作业 :

背诵这二首诗。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钱塘湖春行》、《天净沙 秋思》

一、导入新课

齐背前二首诗(可配上音乐)。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提起西湖,我们自然会想起苏轼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读了白居易的这首诗,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含睇一笑的西施面影。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

感知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扫清文字障碍。教师正音,思考下列问题。

[问题组]

①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是初春的景色?

②哪句诗说明诗人已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学生自己合作探究明确:

[明确]

①首联:诗人从大处落笔,写行经孤山寺贾亭时看到的山光水色。“初平”,写春水初生,略与堤平。“云脚低”,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勾出了早春的轮廓。

②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所见。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一片生机勃勃之势。

③颈联: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感受。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看花的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会产生迷乱的感觉。

④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最爱湖东行不足”一句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已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

研读与赏析 :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

讨论明确:诗人对周围事物的选择是典型的。莺是歌手,燕是春的信使。只因是初春,故不是处处,不是家家。从这莺和燕的动态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出来,使人可以想像出,过不多久,姹紫嫣红开遍,草长莺飞的景色就会到来。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一、导入新课 :七百多年来,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因为它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氛围中,使主观意绪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这是一篇抒情作品,仅用28个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

二、感知内容 :教师范读,学生仿读。

学生闭目,随着老师的描绘想像这幅画面,感悟内容,体会思乡之情——

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暮鸦在树梢上盘旋,昏鸦要归巢了;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看到“小桥流水人家”,炊烟缕缕,是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这时太阳就要下山了,太阳也回家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难熬的长夜。唉,自己有家难归,令人心碎肠断,更添悲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学生交流自己想像的画面,及作者所表达的浓重的思乡情。学生根据作品提供的信息作简笔画,加深思考。

三、研读与赏析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明确:

作品中前三行全写景,人物未出场,但每一个景物细节都意味着他的存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是主人公眼中的景物,景物紧紧扣着“情”;古道,是他的行经路;瘦马,是他所骑;而西风,也正吹在他身上,透着一种悲凉。仅仅28个字,一个长期漂流他乡的游子的悲哀就这样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文字不多,然而思乡之情却绵绵柔长,缠绕在读者心头。

学生配乐朗读

四、拓展延伸 :学生交流自己搜集的诗歌,可展开朗诵比赛,以提高朗读水平。各小组可展开竞赛,看谁背诵的诗歌多。

五、延伸作业 :

①将搜集的诗歌抄写下来,增加积累。

②展开想像,将《天净沙·秋思》改写成一篇散文,下节课交流。

4、七上《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 学习这四首诗,朗读、背诵这四首诗词。

2. 理解四首诗歌的意境;

3.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 朗读、背诵这四首诗词;

2.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的意境。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型:综合新授课

教学方法:讲读-讨论

教具:录音机 磁带 多媒体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

1.查字典,读准下列字的音:

碣石 澹澹 竦峙 萧瑟 枯藤 昏鸦 天涯

2.自己练习读这四首诗:

(二)三分钟演讲

(三)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 请一生讲一个曹操的故事。

2. 教师作简评,引出曹操的远大抱负。

(四)学习《观沧海》

1.作家作品简介

《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是《步出夏门行》中的一章。作者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省毫县)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在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建安元年(196年)迎献帝都许昌,用他的名义发号施令,先后削平吕布等割剧势力。建安五年(200年)在官渡大败兵强地广的袁绍,此后逐渐统一了北方。建安十二年(207年)东征乌桓,也取得了很大的胜利。次年率军南下,被孙权、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后封魏王。曹丕称帝,追尊他为武帝。善诗歌,《步出复门行》《蒿里行》诸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有所反映。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登临碣石山。他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2.朗读诗歌指导:先范读再由学生试读。

3.指导学生评析诗句。逐句分析,先由学生分析,再由教师归纳。

小结:

写景的十句,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写的是虚景。这首诗借景抒情。将眼前海上景色和自已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一起,诗人以沧海自比,开阔的意境,雄浑的气势,也是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的表现。诗中洋溢着饱含的激情。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请同学们带着感情,再次朗诵这首诗歌。

4.齐读齐背,抽查个别背诵。

(五)学习《次北固山下》

1.作家作品简介

《次北固山下》选自《全唐诗》,作者王湾,洛阳人,唐代诗人。

2.朗读这首诗

3.指导学生评析诗句

4.题解:

次北固山下,意思是泊舟停宿于北固山下。北固山三面临江,形势险要,号称“天下第一江山”。作者家住洛阳,旅于江南,在这座山下停泊,被这里开阔秀丽的景色所吸引,写下了这首诗。这首诗是写乡愁的。

5.总结:

首联两句点题。“青山”当指北固山,在镇江之北,面临长江,三面环水。诗人此刻在船上,“客路”即驿道,既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到的,可见这是诗人的想像,表明船到镇江后,他还要乘驿车到别的地方去,已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是近景。“平”“阔”“正”“悬”四字炼得好:“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一语,又是为颈联中“江春”一语作铺垫。

颈联是这首诗中的佳句:夜还没尽,就看到一轮红日从东边江面上徐徐升起,带来了温暖的气息;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来。(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这么快,怎能不令人感慨系之!

尾联由感受写到思乡。虽然有美好的江南景色可观赏,却无法抑制涌动的思乡之情。诗人离家日久,见此景,情何以堪?由此他自然想到要借雁足来给他传递家书了。

全诗层层相因,浑然一体。诗中对景色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虽然末句写了旅途中的乡思,却没有一点凄凉之情。

6. 当堂背诵。

第二课时

(一)学习《钱塘湖春行》

1.作家作品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自号香山居士。唐代大诗人。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反对形式的主义。其诗歌形象鲜明,语言通俗,内容清新,如《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忆江南》《赋得古原草送别》等,深得人们的喜爱和传诵。有《白氏长庆集》72卷,集诗3000余首,数量之多,是唐代诗人中首屈一指的。

《钱塘湖春行》是穆宗长庆三年春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作。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

2.朗读诗歌指导:

先范读再由学生试读。

3.指导学生评析诗句。逐句分析,先由学生分析,再由教师归纳。

小结:

首联从大处落笔,写诗人行经孤山寺和贾亭时所看到的山光水色。“初平”,写春水初生,略与堤平。“云脚低”,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这就勾出了西湖早春的轮廓。

中间两联是分写。

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所见。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这样的景象给人们带来了生机勃郁的感觉。

颈联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主观感受。唐时人们有骑马游春的习俗。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人在马背上自然感到舒适,但看花的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也会产生迷乱的感觉。

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4.齐读齐背,抽查个别背诵。

(二)学习《天净沙·秋思》

1.解题:

“天净沙”曲牌名,“秋思”题目。元曲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兴于元代,又称散曲。曲有小令、套曲之分,《天净沙》是小令。曲与词体式相近,都按调填词,但较词明快自由。

2.通过想象,把握意境。

作者在曲中只是列举几种事物,没有使用动词或关联词,即形成一幅有形象,有色彩,有气氛,有韵味的图画。

通过想象,描述图景,切忌硬译:

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暮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的门前,这时太阳快要落山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3.总结:点评想象,点明《天净沙》的艺术成就。

元代散曲家马致远,早年热衷功名,屡不得志,漂泊生涯二十余载,本曲乃漂泊生涯体验的结晶,是作者用血与泪写成的,元曲中的“绝唱”,元人誉为“秋思之祖”,近代王国维赞其“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是“小令之最佳者”。

4.布置作业:

改写本曲为一篇200字左右的小文章。

(二)课堂练习:

阅读

(一)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从诗的体裁看,它是一首 体 诗,从表达方式看,它是一首

写景诗。

2.诗中最能反映作者的博大胸襟的诗句是

3.最后两句与诗的正文内容的关系是

4.本诗以 字统领全篇,先写 景,然后写 景,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 。

(二)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5.表现了诗人行踪的诗句是

6.表现是“春行”的诗句是

7.表现作者骑马游西湖的诗句是

8.诗中运用对仗的句子是

(三)老师点拨:

1.从诗的体裁看,它是一首 乐府 体 四言 诗,从表达方式看,它是一首 感怀 写景诗。

2.诗中最能反映作者的博大胸襟的诗句是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

3.最后两句与诗的正文内容的关系是 最后两句是乐章结尾时的套话,与正文内容无直接关系 。

4.本诗以 观 字统领全篇,先写 实 景,然后写 虚 景,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 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 。

5.表现了诗人行踪的诗句是

6.表现是“春行”的诗句是

7.表现作者骑马游西湖的诗句是

8.诗中运用对仗的句子是

十、板书设计:

古代诗歌四首

观沧海 曹 操 东汉 四言乐府 登山望海

次北固山下 王 湾 唐朝 五言律诗 驾舟扬帆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唐朝 七言律诗 赏花观鸟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元代 元曲 悲秋思乡

十一、课后小结:

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点拨,让学生准确理解五首诗的思想内容及主旨,能当堂准确流畅地背诵。

5、《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 学习这四首诗,朗读、背诵这五首诗词。;

2. 理解四首诗歌的意境; 3.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

1. 朗读、背诵这五首诗词; 2.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 理解诗歌的意境

[学法导引]

本课共选了三首诗、、一首曲,都是历来传诵的名篇。《观沧海》是四言乐府诗,诗中通过描绘大海的辽阔壮丽,表现了作者开阔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抒发了积极进取、渴望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五言律诗《次北固山下》和散曲《天净沙秋思》抒写了羁旅乡愁。七言律诗《钱塘湖春行》则描绘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

学习本课,要先了解诗词的有关知识,再结合注释疏通诗句,初步把握句面意思,尔后,应抑扬顿挫的进行朗读,在朗读中要想像诗中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感情,品味诗词的意境。

[知识链接]

了解古代诗歌常识

通常所说的古代诗歌包括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曲等。

唐代以前出现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体叫 诗。如本课的

《 》。而把唐朝新出现的 诗、 叫近体诗。如本课的《 》和《 》就是律诗。

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 言律诗、 言律诗两种;律诗的格律有规定、限制了对仗,八句可分为四联, 两联必须两两对仗,是两对对偶句。

曲是一种与词相近的韵文形式,出现于南宋和金代,盛于元代,是受民间歌曲的影响而形成的,句法较词更为灵活,多于口语,用于韵也更接近口语。如本课的《 》

【学习过程】

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观沧海》是 的名篇,也是我国第一首完整的写景诗篇,建安12年(207年)曹操北征乌桓,统一了北国,凯旋归来时登上碣石山,伫立峰顶,面对大海,浮想联翩,写下这篇乐府诗。当时曹操大军,铠甲未卸,征尘未洗,正可以挥师南下,征讨孙刘,实现统一,完成宏业。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勾画了大海 、 的壮丽景象,表现了 的抱负。

《次北固山下》作者 ,生卒年不详,洛阳人,唐玄宗先天元年(712)中了进士,以后曾往来于吴、楚间,不得归家,故有此作。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这首诗就是写乡愁的,且以“ , ”这一联闻名。

白居易(772~846),字 ,晚年自号 。 代大诗人。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反对形式主义。其诗歌形象鲜明,语言通俗,内容清新,如《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忆江南》《赋得古原草送别》等,深得人们的喜爱和传诵。有《白氏长庆集》72卷,集诗3000余首,数量之多,是唐代诗人中首屈一指的。《钱塘湖春行》是一首 诗。

马致远生于1250年,约卒于1321年,是元代著名的杂剧家。大都(今北京)人。今存杂剧《汉宫秋》、《青衫泪》、《荐福碑》等七种。马致远的散曲,扩大题材领域,提高艺术意境。声调和谐优美,语言疏宕豪爽,雅俗兼备。

基础掌握:

根据拼音写出恰当的词语

(cāng) 海 (jié) 石(sǒngzhì) (cháo) 平

归(yàn) 水何(dàn) (xiāo)(sè)

文学常识填空。

《观沧海》一诗选自__________,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___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的诗以__________见称。

《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次”意为__________,该诗作者为唐代诗人______。

合作、探究、展示:

(一)整体感知

1、《观沧海》写景句子从“ ”到“ ”共十句,其中,前六句写的是 景,后四句写的是 景。这首诗借 抒情。将眼前海上景色和自已的 融合在一起,诗人以 自比,开阔的意境,雄浑的气势,也是诗人 和 的表现。诗中洋溢着激情。

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2、《次北固山下》

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北,三面临长江,与金山、焦山合称京口三山。

“次”的意思是: 。次北固山下,就是 的意思。在冬尽春来的时候,诗人沿江东行途中泊舟在北固山下。在长江的孤舟上,太阳初升,诗人面对江南的青山绿水,感受时光流驶,心中不禁涌起 的思想感情。全诗融写景、抒情于一体,和谐优美,妙趣横生,堪称千古名篇。

(二)研读课文

1、研读《观沧海》,品评探究,领会诗的意境美。

(1)“ ”开篇点题,交待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

(2)“ ”字统领全篇,是诗的线索。作者描绘的景物有哪些?其中哪些是动景,哪些是静景?

(3)“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渲染了大海怎样的气势?

(4)哪些语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2、研读《次北固山下》,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美。

(1)文中的千古名句是:

(2)“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这两句诗的意思

(3)“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写的是什么美景?

整体感知

1、《钱塘湖春行》这首七言律诗通过湖水、 、早莺、 、 、浅草、 ,展现了一幅景色 、春意盎然、充满生机的西湖早春图画,抒发了诗人 之情。

2、《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描绘了一幅 图,真切的表现出游子的 之情。

(二)研读课文

1、研读《钱塘湖春行》

(1)从诗中找出表现初春的词语?

(2)首联从大处落笔,写诗人行经 和 时所看到的山光水色。“ ”,写春水初生,略与堤平。“ ”,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这就勾出了西湖早春的轮廓,这是总写。

中间两联是分写。颔联写 ,从 觉和 觉角度,描写了早春生机勃勃的景象。

颈联写 ,着重表现诗人的主观感受。通过“ ”和“ ”来表现早春的景象。

尾联直抒胸臆,“ ”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 ”,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2、研读《天净沙秋思》

这首小令仅五句28字,语言极为凝炼却容量巨大,寥寥数笔就勾画出一幅悲绪四溢的“ 图”。这幅图画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由精心选取的几组能代表萧秋的景物组成一幅暮色苍茫的 图,渲染了 的气氛;另一部分是骑着瘦马、独行寒秋的天涯游子的剪影。两部分相互映衬,形象地描绘出天涯游子凄楚、悲怆的内心世界,给人以震撼人心的艺术感受。尾句:“ ”点明主旨。

学生闭目,随着老师的描绘想像这幅画面,感悟内容,体会思乡之情

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暮鸦在树梢上盘旋,昏鸦要归巢了;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看到“小桥流水人家”,炊烟缕缕,是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这时太阳就要下山了,太阳也回家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难熬的长夜。唉,自己有家难归,令人心碎肠断,更添悲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学生交流自己想像的画面,及作者所表达的浓重的思乡情。学生根据作品提供的信息作简笔画,加深思考。

当堂检测:

一、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sǒng zhì( )( ) jié( )石 澹澹( )( )萧瑟( )( ) 没马蹄( ) 白沙堤( )

二、下面各句中都有错别字,请在错别字下面划横线,并在括号内写出正确的字。

1、幸甚至栽,歌以泳志。 ( )

2、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县。 ( )

3、乡书何处达,归燕洛阳边。 ( )

6、七年级上册《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准确背诵诗歌。

2.了解诗词有关知识;诗歌五首表达的思想感情。

3.品味诗歌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增强古诗文修养。

4.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培养学生朗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

过程与方法目标:

朗读,品味,感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知识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

1.诵读并背诵;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2.、品味语言,体味诗曲意境,领会表达的妙处。

【教学时数】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导入

同学们,我国的唐代、宋代、元代分别有哪种文学体裁发展得最有成就?(唐诗、宋词、元曲)的确,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以古老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四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二、学习《观沧海》

1.作者简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现在安徽亳州)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三国演义》褒刘贬曹的创作倾向,导致作者并未能给曹操一个公允的评价。)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建安元年(196)迎献帝都许昌,用他的名义发号施令,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建安五年(200),在官渡大败兵强地广的袁绍,此后逐渐统一了北方。建安十二年(207)东征乌桓,也取得了很大的胜利。次年率军南下,被孙权、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后封魏王。曹丕称帝,追尊他为武帝。善诗歌,《步出夏门行》《蒿里行》诸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有所反映。遗着有《魏武帝集》,已佚,明人有辑本。又有今人整理排印本《曹操集》。

2.《观沧海》写作背景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他已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统一了北方。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会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流传至今的优秀作品。

3.乐府诗

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4.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1)正音

碣石(jié) 澹(dàn) 竦峙(sǒng zhì) 萧瑟(sè)

(2)节奏

诗歌节奏可以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节拍,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3)释义

水何澹澹:何,多么。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以观沧海:以,表目的连词。

山岛竦峙:竦,高。峙,挺立。高高地挺立。

萧瑟: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幸甚至哉:幸,庆幸。至,极点。庆幸得很,好极了。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若,像。其,它,指沧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是古诗文中“互文见义”。即文字上只交待一方,而意义彼此互见。句中不但说:“日月之行”,也说“星汉之行”;不但说“星汉灿烂”,也说“日月灿烂”。合起来说,“日月星汉之运行与灿烂,均若出于沧海之中”。

5.再读诗歌,讨论探究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①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②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像的?

全诗写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1-2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直陈其事,非常质朴,“观”字领全篇,是诗的线索,以下十句写观海所见。

第二层(3-8句):描写海水和山岛。从大处落墨,从全景写起,着力渲染大海那种苍茫动荡的气势。意思是:茫茫的大海上碧波万顷,一望无垠,只有脚下的山岛高高地耸立在海心。这一层全是写实景。是作衬托用。

海水荡漾,是动态;山岛耸立,是静态,动静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再写草木,仍然是静态,“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接着山岛写草木,充满了欣欣向荣的景象。次及“洪波”,又回到动态,静动相配,展现了大海波澜壮阔的气势,“涌”字用得尤其出色。从描写中,我们不仅看到了大海波涌连天的形态,而且仿佛听到了惊涛拍岸的声音。

第三层(9-10句):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是虚景,即诗人的主观感受,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这四句是全诗的XX,创造了一个极其

开阔的意境:运行不息的太阳月亮,星光灿烂的银河,竟都包蕴在这沧海之中,何等气魄!

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③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诗人是怀着怎样的感情绘制大海形象的?

此诗前一部分写大海景象,视野广阔,也能见出诗人胸怀之博大,但跟后一部分比,气象则略逊一筹。“日月之行”四句写大海,全用虚写,却表现了大海有包容天地的气概,更显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

大海的形象正是诗人形象的化身。诗人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为即将挥师南下统一中国解除了后顾之忧。在踌躇满志的时候,他借大海的形象抒发了建功立业的愿望,写出了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雄浑诗句。

6.感情基调:

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7.“诗言志”

《观沧海》是借景抒情,诗人写沧海,抒发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这种感情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全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字里行间洋溢着饱满的XX。写景的十句中,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写的是虚景,实景给人身临其境之感,虚景以其新奇激发读者的想像,诗人以沧海自比,表现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

三、课堂总结

四、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二、学习《次北固山下》

1.解题:

古代的交通是很不发达的,即使古代的皇帝也未能坐上现代的公交车。因此,流落他乡或在外谋职的人是很难定期回家的,自然会不是产生故园之思,因此,表达思乡之苦就成为类古代诗歌中的一个重要的主题。今天,就让我们来共同学习一下,唐代诗人王湾的诗歌《次北固山下》,来共同感受一下作者那种浓浓的乡愁。

次,这里是停泊的意思。北固山三面临江,形势险要,号称“天下第一江山”。

2.简介作者

王湾,生卒年不详,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诗人。先天元年(712)中了进士,官洛阳尉。早有文名,往来吴、楚间,不得归家,故有此作。其诗流传不多。

3.听准字音,把握五言诗的诵读节奏。

这首诗意境优美,语言浅近而音韵和谐。五言诗一般是三个节拍,二二一或二一二。如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客路,指旅途。镇江是当时水陆交通的枢纽,故以“客路”与“行舟”相对应。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乡书即家书,指诗人寄给洛阳家中的信;旧谓鸿雁可以传书,故诗人有托书于归雁之意。

4.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首联:点题。“青山”当指北固山,诗人在船上,“客路”即驿道,想像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处,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平”“阔”“正”“悬”四字炼得好:“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句,又是为颈联中“江春”句作铺垫。

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这么快,怎能不令人感慨系之!这两句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尾联:诗人离家日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新年来到,正是家人团聚之时,而自己旅食他乡,久不得归,见到此景,情何以堪?由此他自然想到要借雁足来给他传递家书了。全诗层层相因,浑然一体。

5.哪些诗句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

尾联直接表达思乡之情。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6.探究想像“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

(找一幅长江下游的图片给学生看看,或者背诵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望天门山》,然后指出诗人此刻所在的具体的位置。)

“阔”是“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的人视野也因之开阔。此句写得恢弘阔大;“风正一帆悬”愈见精彩。“悬”是端端直直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悬”,而“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可见写景极为传神。全诗和谐优美。

7.名句赏析。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从章法上看,有导出结尾一联的作用,也就是说它跟诗人的乡愁有关。“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跟“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相比,显得开朗一些。

三、学习《钱塘湖春行》

1.知识介绍

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提起西湖,我们自然会想起苏轼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白居易的这首诗,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含睇一笑的西施面影。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原籍太原,后迁下(今陕西渭南),曾官太子少傅。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着,歌诗合为事而作”,反对主义。其诗歌形象鲜明,语言通俗,内容清新,如《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忆江南》《赋得古原草送别》等,深得人们的喜爱和传诵。一生写了很多诗,是唐代诗人中创作最多的一个。着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新乐府》50首和《秦中吟》10首,都很有名,其中尤以“因事立题”的新乐府最有名,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代表作。

《钱塘湖春行》是他任杭州刺史时写的。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

2.听准字音、节奏,体会语言的缓急。

七言诗句节拍有××/××/××/×,××/××/×/××。如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诵读时,每拍的后一字遇平声可

适当延长,遇仄声宜作一顿,这样诵读自有抑扬顿挫的声调。

3.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

首联:诗人从大处落笔,写诗人行经孤山寺贾亭时看到的山光水色。“水面初平云脚低”勾勒出湖上早春的轮廓。“水面”指西湖湖面。水面初平写春水新涨,湖面水位上升,与堤平的景象。“云脚低”指白云重叠,和湖面上荡漾的波澜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脚,有下垂义。

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所见。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这样的景象给人们带来了一片生机勃勃之感。

颈联: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主观感受。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看花的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会产生迷乱的感觉。这样写,暗切题中“行”字。草初生,故“浅”,也是早生景象;“没蹄”,也是暗切“行”字。

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诗人的游踪:诗以“孤山寺”起,以“白沙堤”终,即游踪:从孤山的北面到湖东的白堤。

4.从《钱塘湖春行》的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是写初春景象?

注意细节描写。如“水面初平”(见注释);“争暖树”,“暖树”者,向阳之树也,春寒未退,故莺争集其上;“啄春泥”,燕初来也;“没马蹄”,草初生也──这些都是初春的景象。(早莺、新燕、乱花、浅草。)

5.哪句诗说明诗人已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最爱湖东行不足”句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已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

6.“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

说“几处”,可见不是“处处”;说“谁家”,可见不是“家家”。因为还是初春季节。这里的“早”和“新”在意义上互相生发,把莺和燕联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因为是“早莺”,所以抢着向阳的暖树,来试它滴溜的歌喉;因为是“新燕”,就会引起人们一种乍见的喜悦。

7.小结:这首诗的题意主要在“行”字。诗人写骑马游春的乐趣,截取从孤山寺北写起至白沙堤至。开头写“湖平初平”是孤山寺所见之景,中间写游程中所见,最后用“绿杨阴里”写白沙堤之景,明丽轻快,令人目迷神驰。

四、课堂总结

五、布置作业

第三课时

一、导入

二、学习《天净沙·秋思》

1.这是一篇抒情作品,仅用28字就生动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七百多年来,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因为它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的氛围中,使主观意绪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题目。元曲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兴于元代,又称散曲。曲有小令、套曲之分,《天净沙》是小令。曲与词体式相近,都按调填词,但较词明快自由。

2.马致远,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元代着名散曲家。一生着有《汉宫秋》《青衫泪》《荐福碑》《岳阳楼》《马丹阳》《黄粱梦》等杂剧共15种,与关汉卿、王实甫、白朴,并称元代杂剧四大家。并写有小令、套数二百余首,经后人辑入《东篱乐府》。他在元代散曲作家群中,位居第一。在他的作品中,更能反映他风格的是散曲;散曲中又以小令《天净沙秋思》最为有名,元人周德清誉之为“秋思之祖”,王国维称赞其“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是“小令之最佳者”。

3.这首小令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情调虽然低沉些,却反映了当时沉闷的时代气氛,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全篇可以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次(前三句)作者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种景物巧妙组合,向人们展示了一幅游子漂泊行旅图。

第二层次(四、五句)“夕阳西下”进一步点明时间。“断肠人在天涯”是点晴之笔,点明了人物,道出了游子的情怀。

前四句写景,极力渲染悲凉气氛,均系为此作铺垫。

4.这篇作品在布局上有一个显着的特点:前三行全是写景,没有提到抒情主人公,但每一个景物细节都意味着他的存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是他眼中所见;“古道”是他的经行地;“瘦马”是他所骑;而“西风”正吹在他身上。透着一种悲凉。仅仅28个字,一个长期漂流他乡的游子的悲哀就这样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文字不多,然而思乡之情却绵绵柔长,缠绕在读者心头。

把这些细节联结在一起,就会出现这样一个境界:一个秋日的黄昏,荒凉的古道上,阵阵冷飕飕的西风,落叶纷飞;古道旁,缠着枯藤的老树上,暮鸦在树梢上盘旋,昏鸦已经回巢,不时地啼叫几声;不远处,在小桥流水近旁的稀疏村舍里,人们正在准备着晚餐,炊烟缕缕,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这时,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独自缓缓行进在古道上。这时太阳就要下山了,太阳也回家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难熬的长夜。唉,自己有家难归,令人心碎肠断,更添悲愁。

在作了这样的铺垫之后,作者才形象地揭示了作品的主题:异乡人望了一眼即将西沉的夕阳,不禁叹道:“断肠人在天涯。”由此可以看出他的乡愁何等浓重。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古人说:“凡景语,皆情语。”这篇作品除最后一句外,全都是景语,而字字都是扣着“情”来写的,这就是它艺术上的动人处。

三、课堂总结

同学们,诗是文学的最高形式,如果把文学比作连绵的群山,那诗歌就是群山之峰。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诗文化已经浸透到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我们有令我们骄傲的唐诗、宋词、元曲,赏析并能背颂这之中一些优秀的诗歌,能陶冶情操,纯净心灵、提高文学养修。虽然所学的四首只不过是沧海一粟,但是现在我们初步掌握诗歌欣赏的一般方法,我国的诗歌作品辉煌灿烂,光彩夺目,我们可用此法去自学一些名篇,继承发扬祖国的优秀文化,我们有着责无旁贷的责任。

四、诵读诗歌,背诵默写

五、作业训练

1、《观沧海》

①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②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 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象的?

③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2、《次北固山下》

①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②想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如果你身临其境将会有怎样的感受?

3、《钱塘湖春行》

①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是初春的景色?

②请试说说“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中“渐”和“才”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③“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两句体现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4、《天净沙·秋思》

①《天净沙·秋思》景___________________,情___________________。

主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用自己的话讲述此曲的情景,并说一说你的感受。

5、找出诗中你印象深刻的诗句,读读品品,谈谈自己的理解感悟。

6、展开想象,将《天净沙?秋思》改写成一篇散文。要求恰当使用多种修辞手法,从视觉、听觉、嗅觉等多种角度入手,融入情感。

附:

板书设计

古代诗歌四首

观沧海 曹 操 东汉 四言乐府 登山望海

次北固山下 王 湾 唐朝 五言律诗 驾舟扬帆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唐朝 七言律诗 赏花观鸟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元代 元曲 悲秋思乡

7、七上15课《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课堂实录及相关资料

七上15课《古代诗歌四首》

教学设计、课堂实录及相关资料

---《观沧海》《次北固山下》《钱塘湖春行》《天净沙秋思》

1、观沧海、次北固山下、钱塘湖春行、天净沙秋思教案教学设计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体会作者用凝练的语言描写出的一幅幅美妙的风景图,体味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品味诗句,感悟诗歌意境,学习诗人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培养学生赏读诗歌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在反复朗读中启发阅读兴趣,。

2、背诵四首诗,重点理解诗词中景物描写和抒发感情的佳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学生古诗文修养,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教学重点:

1、 体会四首诗的意思。

2、品味诗、词的特点。

教学难点:

1、培养感悟古代诗歌内容的能力。

2、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再造想像感悟诗歌内容。

教学方法:朗读法、联想想象法、讨论点拨法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在我国的唐、宋、元、明清各个朝代,分别有哪几种文学体裁发展得最有成就?

生: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师:的确,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以古老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四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二、学习《观沧海》

1、走近作者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善诗歌,以慷慨悲壮见称。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竭后山。他跃马扬鞭,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心潮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触景生情写下这首壮丽的诗篇。诗作融会自己昂扬奋发的精神,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

2、朗读

(1)教师范读,学生听准字音、停顿

(2)生齐读,师指导其不足之处

(3)生自读,读出自己的理解

3、研读诗歌

(1)教师讲解: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作者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开篇点题,交待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观”字统领全篇,是诗的线索,以下十句写观海所见。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写从碣石山往下看沧海的情形,从大处落墨,从全景写起,着力渲染大海那种苍茫动荡的气势。意思是:茫茫的大海上碧波万顷,一望无垠,只有脚下的山岛高高地耸立在海心。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接着写山岛草木,充满了欣欣向荣的景象。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展现了大海波澜壮阔的气势,“涌”字用得尤其出色。从描写中,我们不仅看到了大海波涌连天的形态,而且仿佛听到了惊涛拍岸的声音。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诗人面对迷人的海上风光,展开了丰富奇特的想像。这四句是全诗的高潮,创造了一个极其开阔的意境:运行不息的太阳月亮,星光灿烂的银河,竟都包蕴在这沧海之中,何等气魄!

(2)学生合作探究:哪些语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诗人是怀着怎样的感情绘制大海形象的?

教师点拨:此诗前一部分写大海景象,视野广阔,也能见出诗人胸怀之博大,但跟后一部分比,气象则略逊一筹。“日月之行”四句写大海,全用虚写,却表现了大海有包容天地的气概,更显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

大海的形象正是诗人形象的化身。诗人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为即将挥师南下统一中国解除了后顾之忧。在踌躇满志的时候,他借大海的形象抒发了建功立业的愿望,写出了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雄浑诗句。

小结:“诗言志”诗人写沧海,抒发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这种感情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全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字里行间洋溢着饱满的激情。写景的十句中,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写的是虚景,实景给人身临其境之感,虚景以其新奇激发读者的想像,诗人以沧海自比,表现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

4、学生自由诵读并背诵全诗。

三、研读《次北固山下》

1、解题: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这首诗就是写乡愁的,且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一联闻名。次,这里是停泊的意思。

2、朗读

3、研习诗歌内容:

⑴ 疏解诗句:

客路,指旅途。镇江是当时水陆交通的枢纽,故以“客路”与“行舟”相对应。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乡书即家书,指诗人寄给洛阳家中的信;旧谓鸿雁可以传书,故诗人有托书于归雁之意。

⑵ 整体把握:

① 诗人此刻在船上,而“客路”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见的,为什么诗一开头就提到“客路”呢?

②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诗人在何时何地见到的景象?你能想像出船行的图景吗?为什么要特别提到“潮平”?

③ 为什么诗人突然想到要寄一封家书呢?

明确:

① 这是诗人的想像,表明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的地方去,已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② 在天将明未明之时,在船接近目的地即北固山的长江之中。“潮平”一语,为下句中“江春”一语作铺垫。

③ 由于新年来到,正是家人团聚之时,而自己旅食他乡,久不得归,自然想到要借雁足给他传递家书。

⑶ 名句赏析: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从章法上看,有导出结尾一联的作用,也就是说它跟诗人的乡愁有关。“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跟“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相比,显得开朗一些。

4、学生练习背诵全诗。

第二课时

一、 研读《钱塘湖春行》

1、解题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一生写了很多诗,是唐代诗人中创作最多的一个。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

《钱塘湖春行》是他任杭州刺史时写的。钱塘湖,即杭州西湖。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

2、朗读

3、探究诗的意境。

⑴ 统读全诗,从中归结出诗人的游踪。

⑵ 我们说这首诗写的是早春景象,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⑶ “水面初平”写的是怎样的景象?为什么说“云脚低”?

⑷ “几处早莺”有什么含义?为什么“争暖树”?燕子啄泥衔草、营建新巢,从中能见出什么?

⑸ 第五、六句写了什么?为什么说“乱花迷眼”?这样写,跟诗题有关吗?浅草有什么用意?

⑹ 最后两句是怎样结住全诗的?诗人最喜爱的是什么?

明确:

⑴ 诗以“孤山寺”起,以“白沙堤”终,即游踪:从孤山的北面到湖东的白堤。

⑵ 早莺、新燕、乱花、浅草。

⑶ “水面初平云脚低”勾勒出湖上早春的轮廓。“水面”指西湖湖面。水面初平写春水新涨,湖面水位上升,与堤平的景象。“云脚低”指白云重叠,和湖面上荡漾的波澜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脚,有下垂义。

⑷ 说“几处”,可见不是“处处”;说“谁家”,可见不是“家家”。因为还是初春季节。这里的“早”和“新”在意义上互相生发,把莺和燕联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因为是“早莺”,所以抢着向阳的暖树,来试它滴溜的歌喉;因为是“新燕”,就会引起人们一种乍见的喜悦。

⑸ 第五、六句写了花草。诗人在马上观花,时间久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便有迷乱之感。这样写,暗切题中“行”字。草初生,故“浅”,也是早生景象;“没蹄”,也是暗切“行”字。

⑹ 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完全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

小结:这首诗的题意主要在“行”字。诗人写骑马游春的乐趣,截取从孤山寺北写起至白沙堤至。开头写“湖平初平”是孤山寺所见之景,中间写游程中所见,最后用“绿杨阴里”写白沙堤之景,明丽轻快,令人目迷神驰。

4、学生练习背诵。

二、指导自读《天净沙秋思》

1、解题

马致远,号东篱,元代著名散曲家。他与关汉卿、王实甫、白朴并称元代杂剧四大家。所作杂剧有《汉宫秋》《青衫泪》《荐福碑》《黄粱梦》等15种。在他的作品中,更能反映他风格的是散曲;散曲中又以小令《天净沙秋思》最为有名,元人周德清誉之为“秋思之祖”。

《天净沙秋思》是一篇抒情作品,仅用28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天净沙,是曲牌名。

2、朗读

补充解释:

⑴ 古道,指古代通行的道路。

⑵ 断肠人,指长期漂泊在外的游子。

3、学生默读,根据课文展开想像,写一般描述性文字,内容不要增删,顺序可调整,字数在150字左右。

例文: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暮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的门前,这时太阳快要落山了,自己却还没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4、探究:这首散曲描绘的是什么样的图景?表达什么样的感情?请按文章的层次作简要分析。

这首小令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情调虽然低沉些,却反映了当时沉闷的时代气氛,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全篇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前三句)作者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种景物巧妙组合,向人们展示了一幅游子漂泊行旅图。第二层次(四、五句)“夕阳西下”进一步点明时间。“断肠人在天涯”是点晴之笔,点明了人物,道出了游子的情怀。前四句写景,极力渲染悲凉气氛,均系为此作铺垫。

5、背诵这首小令。熟背读歌五首,依学习小组进行竞赛。

2、观沧海、次北固山下、钱塘湖春行、天净沙秋思教案教学实录

《观沧海》

师:同学们,有谁能讲一点关于曹操的故事?

生:我知道,他是一很坏的人,他逃跑的时候杀了他的救命恩人。

生:曹操是一个奸雄,他想篡位当皇帝。

生:他多疑,而且很凶残,杀死华佗,自己脑颅里长毒瘤死了。

师:看来,曹操在同学们的眼里没有好的印象。其实,曹操是一位大英雄,而且是位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并且也是一位出色的大诗人。我们现在开始一起学习曹操的一首诗《观沧海》。先介绍一下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汉献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八月,曹操大破盘踞在我国东北的乌桓及袁绍的残余势力,统一了北方;九月,在归途中经过碣石山,写下了这首诗。接下来,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看谁知道的信息最多。

(学生读书三遍。)

生:我从诗句知道这首诗写了如下内容:碣石、沧海、山岛、树木、花草……

生:不是花草,而是百草。还有秋风、洪波、太阳和月亮、银河。

生:老师,我认为还有歌,好像曹操在唱歌。

师:同学们回答得都很好,不过我有一个疑问,曹操是什么时候看沧海,是白天还是夜晚?

生:肯定是白天,哪有漆黑晚上去看大海的事?

生:不对,是白天和晚上都看过,因为诗中说“日月之行”,就表明两个时候都去过。

师:看来曹操真是一个诗人,很有雅兴的。对于同学们的回答,我们暂且不评价。我还有疑问:太阳和月亮是从哪里出来的呢?银河又从哪里出来的呢?

(学生沉默。)

生不太清楚……

师:假如诗中有答案,你能找出来吗?

生:(读课文)“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日月和银河都是从沧海中来。

师:同学们,你们对宇宙有了解吗?日月和银河都是从地球的沧海中出来的吗?

生:不是的,诗中说沧海能装下日月和银河,是错误的。老师,您说曹操是一位诗人,怎么连这个常识都不知道?

师:是的,诗人连常识也不知道,是有些名不副实吧!不过,我们知道有一句熟语:宰相肚里能撑船。是什么意思?你们思考一下。

生:是宽宏大量的意思,就是不怕别人说闲话。

师:这句熟语中,把“宰相肚”比作了什么?

生:我想宰相肚可能比作“江河湖海”,因为只有江河海洋里才能行船。

师:既然能用“江河湖海”来比喻人博大胸怀,那么,涛中是用什么来比喻诗人的博大胸怀的?

生:日月和银河。

生:不对,应该是沧海,因为诗中不是说日月银河出自于沧海吗?既然沧海能吞吐日月银河,沧海就比日月银河大,所以,诗中用沧海比喻诗人的博大胸怀。

师:看来,我们前面讨论的问题就有办法解决了,争辩白天与夜晚,都没有多大的意义。这四句诗根本不是诗人眼前的景物,那又是什么呢?

生:是诗人的感觉。

生:是诗人的想像。

师:分析不错,哪些又是诗人所见到的实在景物呢?请渎课文。

生:(齐读)“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林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师:这首诗既有实景也有虚境,虚实结合。全首诗条理清晰,一日了然。读到这个时候,我们也解决了最后两句诗的问题。

生:因为课文上有说明,最后两句每章都有,与本诗正文的内容没有直接关系。

《次北固山下》

师:离愁别恨,自古有之,古代交通不发达,人事淹蹇,音书滞阻,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由此乡愁成了诗歌的一个重要主题。现在学的这首诗,就是写乡愁。我们要学习诗歌的朗读方法,在读中去理解诗的意蕴。请同学们先读诗,扫清一下字词。

(学生读书,老师板书题目。)

生:我对第一句的意思不太懂。

师:我们先弄清“客路’、“青山”的含义。

生:客路是旅途的意思,青山指北固山,就是“外”这个字不大理解。

师:不懂不要紧,读后一句就可以有些眉目了。诗人这时在旅途中是步行,还是乘什么交通工具?

生:诗人是乘船在江中,正朝着展现在眼前的“绿水”前进,驶向“青山”,驶向“青山”之外遥远的“客路”。

师:很精当,读懂了诗的意思,而且也理清了诗的特殊的结构形式。而且把“外”和“前”的意思也说清楚了。我有一问题不懂,想请问一下同学们,诗人的家乡在何方?

生:是洛阳人,课文下面的注释已经说明了。

生:(补充)老师,其实诗中就有答案。“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师:看来对一个问题可以从多个途径去解决。看注释,是学会查资料的方法;读诗句,是学会深读课文的方法。孤身一人在南方,远离家乡,你们能体会到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生:游子漂泊在外的思乡之情,因为与“乡书”、“归雁”遥相响应。

师:感悟颇深,说出了诗中的妙处。我想问一下,诗人行船江上,又是怎样的一个情景呢?读一下诗吧!

(学生读诗,并且讨论。)

生:“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风平浪静,帆端端正正地挂在桅杆上。

师:说得多么有诗意,同学们能指出这两句诗中哪几个字用得好?

生:我想有这四个字:平、阔、正、悬。因为老师经常提醒我们写文章注意动词的使用。

师:我们知道了船行江上的情景,诗人行舟又是什么时间呢?

(学生读诗讨论。)

生:有些糊涂,里面点了几个表时间的字:日、夜、春、旧年。好像有些矛盾,不好回答。

师:我们先疏通一下几个词。“海日”和“残夜”是什么意思?

生:“海日”是海上的太阳;“残夜”指夜将尽未尽之际。

师:那么,这两句诗表达了怎样的意思?生:夜将尽未尽之时而东力?海日已经冉冉升起,当旧的一年还没有逝去而江上已呈露出春意了。

师:对于刚才不懂的表时间的词,我们应该明白了它们的意思了。同学们能从这两句诗感受出代表美好的事物吗?

生:过年。因为诗人是在年夜里行舟到天明。

师:有道理,不过谁还有自己的看法?

生:准确地说,应该是这两个字:“日”和“春”,它们才是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并且用“生”、“人”两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意志和情思。其实,诗人并不是太苦闷,而是乐观的积极的。

师:海日东升,春意萌动,诗人放舟于绿水之上,继续向青山之外的客路行驶。这时候,一群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雁儿正要经过洛阳,还是托雁捎个信吧:雁儿啊,烦劳你们飞过洛阳的时候,替我问候一下家人。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下面我们学习一点读诗的知识。五言律诗按音节划分,形成“二二一”或“二一二”的节奏。

《钱塘湖春行》

师: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提起西湖,人们就会联想到苏轼诗中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读了白居易这首诗,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含睇宜笑的西施的面影,让人醉心于西湖美丽的景色,心向往之,去领略一番她的神韵。现在,请同学们读《钱塘湖春行》这首诗。并思考一个问题:这首诗写春天什么时候的景色?

(学生大声朗读诗。)

生:春天,而且是初春。

师:我们能否从诗中找出表现初春的词语?

生:“水面初平”,初春的雨水还不大。

生:“争暖树”,春寒未退,所以莺争着栖集在朝阳的树枝上。

生:“啄春泥”,燕子才回来筑巢。

生:“没马蹄”,草还没有长深。

师:下面,我们听录音读,闭着眼,用心灵去聆听西湖迷人春景的花香鸟语。

(学生听录音,并且模仿朗读。)

师:我们听出春天的什么景色?

生:我听出了春天鸟叫声,马蹄轻快的脚步声,叭嗒,叭嗒……由远及近,而又渐渐远去。

生:我听出小孩子欢快的叫跑声,估计他们欢呼天上的风筝,或者是在地上打着滚儿。

生:我听到了湖面上划船戏水的喧闹声。那时候的船应该是木制的,船上应是一对对情人在谈恋爱。

(笑。)

师:想像丰富,不过那时的人们还不能如现在这样自由。还能够听出什么来?

生:我听出风声,是带着一丝丝凉意的清风,与三两个好朋友,迎着风在湖堤上欣赏湖光山色,好不惬意。

生:我听出几个小燕子在树上争食,老师,您听,燕妈妈还在轻声地说:“孩子们,小声点,别急嘛。”

生:我能听出小草从泥土中钻出来的嘶嘶的声音。

生:春天的花的香气进了教室。

(笑。)

师:同学们各抒己见,展开想像,又切实际,同学们的文学感悟能力很强啊!不知谁能用耳朵听出色彩来?(学生笑。)我们从诗中找出表示色彩的词。

生:有绿和白。

生:还有:“花”是五彩缤纷的,所以也是色彩。

生:“冰”应是碧绿色或青绿色。

师:愿你们用美丽的画笔去描绘多姿多彩的春天吧!我们接下来,看多媒体画面,请先用口头表达,然后用笔去写。

(略。)

师:七言律诗从音节上划,形成“二二二一”或“二二一二”的节奏。请同学们划一下这首诗的音节。(学生听录音,再由一学生范读,学生竞背。)

其实,这个“听”字,不仅仅是听觉方面的活动,而且是心灵感官的互动。这个“听”是回忆的过程,是叙述的过程,是想像的过程,是创造的过程,是一个“想诗”的过程。这节课从“看”的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笔头写作能力。最后出现的多媒体画面,让学生先看画面说,说出画面的诗情来;然后写,写出画面的诗味来。

《天净沙》

师:下面我们开始学一首散曲。请同学们先读曲。看谁能够在3分钟之内把这首散曲背下来。

(学生读书5分钟后检查背诵。)

师:同学们3分钟就能把这首散曲背下来,说明这首28字的小令易于吟诵。你能说说对这首小令的感受吗?

(学生读书,分组讨论。)

生:从题目就能感受到一种悲戚的景象,秋天百草凋谢,万物肃杀,毫无生机,这是秋的意思;“思”呢?不外乎有相思、愁思、哀思、思念、思乡、思亲等意思。

生:这首小令表现的是一个漂泊他乡的游子的羁旅之愁,思乡之情。因为曲中有一句说:“断肠人在天涯。”

生:有些词语写得很凄惨: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

生:有些词语写得很温馨:小桥、流水、人家。

生:凄苦中有暖意,悲愁中有喜悦,清冷中有温馨。

生:老师,我认为其中的“小桥流水人家”,其实是那流浪天涯的断肠人所幻想的情与景。

师:想像奇异,不同凡响。

生:那不应该是想像的虚景,我们可以叙述他的情感流程:缠着枯藤的老树上,乌鸦已归巢了。旁边,小桥流水的稀疏村舍,已是炊烟袅袅。骑着瘦马的游子还在荒凉的古道上,疲惫地走啊走。唉,夕阳西下了,漂泊异乡的游子愁肠寸断啊。

师:同学们,展开你的想像,构思一段游子思乡的情景,作为课外作业。我们学完这五首诗歌,我想通过对对联的形式考考大家,请你们作好准备,明天进行。

8、《古代诗歌五首》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 了解诗词有关知识;

2、 品味诗歌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

3、 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准确背诵诗歌;

4、 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知识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学习重点:

品味语言,体会意境,诵读并背诵。

第一课时

《观沧海》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曹操,一代枭雄,在《三国演义》中,我们已经一览他的风姿。但是由于《三国演义》褒刘贬曹的创作倾向,导致作者并未能给曹操一个公允的评价。其实,据史料记载,曹操也是一代良君,他是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在诗歌创作中,曹操也是以豪放悲怆的创作风格被古代文坛所称颂。今天,我们即将学习的一首《观沧海》就是写在曹操事业的巅峰时期。那时,他即将统一北方,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经亲临的碣石山,又临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也是如沧海般澎湃。就让我们赶快来欣赏一下这首气壮河山的大作吧,来感受它的雄浑气势。

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自由朗读,扫除文字障碍,教师纠正读音。

探究问题:

1、 全诗围绕哪几个字展开?

2、 这首诗歌写了几层?哪些句子是写实?哪些是写虚?

3、 诗歌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研讨探究:

“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诗句,请你运用想象,绘制一幅《曹操观海图》,并体会其中表达诗人何种情感?

《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古代的交通是很不发达的,即使古代的皇帝也未能坐上现代的公交车。因此,流落他乡或在外谋职的人是很难定期回家的,自然会不是产生故园之思,因此,表达思乡之苦就成为类古代诗歌中的一个重要的主题。今天,就让我们来共同学习一下,唐代诗人王湾的诗歌《次北固山下》,来共同感受一下作者那种浓浓的乡愁。

整体感知:

1、 诗歌描绘了怎样的内容?

2、 诗歌哪些诗句直接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思考品味:

请你用生动的语言或者图画来描绘“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所描绘的景象?

作者看到了归雁,这时候想到了什么?他为什么要借助归雁表达自己的思乡之苦?

拓展延伸:

如果你是作者,你漂泊在外,你将会有哪些感受,与同学们一同交流一下。

《钱塘湖春行》教案设计:

导入新课:

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提起西湖,我们自然就会联想到苏轼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读了白居易的这首诗,我们就会更加细致入微的体味到西湖的美丽景色,仿佛就会更真切地看到含涕一笑得西施的影子。朗读这首诗歌,我们来感受一下这首诗歌的思想感情。

整体感知: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思考问题:

1、 诗歌描绘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象?你从诗歌中哪些词语得到了印证?

2、 哪些词语表明诗人已经陶醉于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

研读探究:

诗歌中的“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

拓展延伸:

运用多种创作手法来扩展本首诗歌的内容,写成一篇写景散文。

第二课时

《西江月》教案设计:

导入新课:

检查背诵,导入课文内容的理解。昨天,我们随着白居易领略了西湖早春的明媚春光。今天,我们再随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却领略农村夏夜的清新景色吧。

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

2、本首词分为两片,分别描写了什么内容?

3、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研读赏析:

1、 词人为什么夜行?夜行的时间长不长?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

2、 “忽见”一词有什么表达作用?

3、 你认为词中哪些词语描写的充满意境?请你找出来,并在全班范围内进行交流。

《天净沙 秋思》教案设计

导入新课:

七百多年以来,当人们提起“乡愁”这个词语,人们就自然会联想到这篇作品。它巧妙地运用了名词的串联,运用景物烘托的手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一个特定的氛围中,使作者的主观情绪和客观的环境有机的统一在了一起,生动地表达了长期飘泊在外的游子的深沉的悲哀。

整体感知: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仿读。

学生闭上眼睛,教师描绘场景:

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弱的老马,迎着凛冽的寒风,在古道上踯躅独行。他走过缠满老藤的古树,看见暮鸦在树梢上盘旋,昏鸦就要归巢了。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看到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温暖图画,炊烟袅袅,一派安适、清雅的景象。这时候太阳就要下山了,自己却没有投宿的地方,迎接自己的依然只是漫漫长夜。哎,自己却是有家难归,令人心肠寸断,更添愁绪。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研读赏析:

诗歌一共描绘了几幅图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拓展延伸:

1、 学生进行诗歌交流和朗读比赛;

2、 教师范唱《满江红》,学生进行自由谱曲,演唱诗歌。

3、 将本首诗歌改写成散文。

课后记:本文讲课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对于诗歌的解读能力,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与生活储备来理解诗歌内容。同时,培养学生对于诗歌的鉴赏积累的能力,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

9、《古代诗歌五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

1. 能流畅地背诵并能默写。

2. 能自如地说出诗歌的意思。

3. 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 尝试改写成记叙文。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体会意境,诵读并背诵。

教学方式:以诵读为主。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介绍古代诗歌的有关常识,使学生对诗歌有大致印象。

一.从诵读曹操的《龟虽寿》入题。

二.一生读,正音:碣、澹、竦、峙、瑟、咏

三.教师范读,字正腔圆,感情饱满。

四.齐读,响亮整齐

五.简析:(学生讨论)

1. 作者看到了哪些景物?其中哪些是实写,哪些是想像的?

教师明确: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观”字统领全篇。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

海水荡漾,山岛耸立——动静相映,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树木百草,秋风洪波——静动相配,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实景)

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虚写)

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无关。

2. 说说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六.比较阅读:

请同学欣赏课件《沁园春 雪》,请同学感受两伟伟人在诗风的相同点或异同点。学生自由畅谈。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阅读帮助同学更好地理解了当时曹操已削平北方群雄,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纺一北方,如果消灭南方割据势力,就可以实现荡平宇内,一统天的宏伟目标了,诗中表现出自己的伟大抱负,阔大的胸襟。自然理解了课后的研讨和练习第一小题)

次北固山下

一.导入 :如果说曹操的《观沧海》是抒写伟人的宏阔气度和伟大志向的大篇,那么王湾的《次北固山》一诗只能算是反映儿女情长的小诗。抒写乡愁别绪也是古代诗歌中的一大主题。

二.感知全诗:学生大声读诗。

思考: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什么联系?

哪些诗句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

同学讨论明确:

第一句(首联),交代诗人在船上,想像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处,暗指旅途奔波之劳。

第二句(颔联),描写船上所见之景。

第三句(颈联),即写景又点明时令。

第四句(尾联),诗人离家已久,尚不能归,见到此景,自然想到借雁足来传递家书了。

直接表达思乡之情。

四句之间相为因果,浑然一体。

三.研读赏析

请同学闭眼想像“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一种景象?

(设计此题目的:培养学生抓住诗眼,评析诗人精妙的用词。如本诗中“阔”是潮平的结果。一个“正”字写出了当时“顺风”“和风”的特点。

第二课时

课型:活动课《白居易眼中的西湖》讨论会

教学目标 :

1.培养学生抓住诗眼来赏析古诗的习惯。

2.培养学生在问题探讨过程中合作、包容、倾听等处事风格。

一.课前安排:课前先布置学生自找资料,在语文笔记本上摘录好

二.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收集和赏析心得。

三.课堂小结:这堂课我学会了什么。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西江月》《天净沙 秋思》

西江月

导入 新课:学生齐背前三首诗,巩固已上内容。前面我们学习了有“建安风骨”的代表作《观沧海》,品味了王湾诗中的淡淡的思乡愁绪,领略到了白居易诗中西湖的早春风光。今天让我们一起去领略南宋爱国词人笔下的农村夏夜的清新景色。

一.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下列问题。

1.这首词分上下两片,各写了什么内容?

2.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心情?

要求:

1. 学生用自己的话来描述诗人笔下景象,要求细致生动,可以适当发挥自己的想象来补充诗句的空间。

2. 诗人当时的心情怎样,可以用一两个词语来表达(闲适)

二.研读赏析:

词人为什么要夜行?夜行的时间长不长?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

“忽见”一词有什么表达作用?

教师明确:“蝉鸣”可见天气酷热,天气变化从“明月”至“七八个星天外”,要有时间,可见夜行之长。夜行遇雨,要寻避雨之处,忽见自己所找的对象,自然就有了喜出望外之情。上片写景烘托作者的那种闲适自在的乡下生活。

课堂作业 :《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抒写乡愁的名篇,同桌试着用讲故事的形式给自己的同座描绘一下。(设计意图:本诗只用28个字,就把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愁情绪表现出来了,但文中似不见一人,让学生阅读品味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这诗中之景,可以让学生同样感受到诗歌语言的精妙)

10、《古代诗歌五首》教学设计

一、课题:古代诗歌五首

二、教学目的:

1. 学习这五首诗,朗读、背诵这五首诗词。

2. 理解五首诗歌的意境;

3.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点

1. 朗读、背诵这五首诗词;

2.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难点 :

1. 理解诗歌的意境。

五、课时:2课时。

六、课型:综合新授课

七、教学方法:讲读-讨论

八、教具:

九、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

1.查字典,读准下列字的音:

碣石 澹澹 竦峙 萧瑟 枯藤 昏鸦 天涯

2.自己练习读这五首诗:

(二)三分钟演讲

(三)创设情境,导入 新课

1. 请一生讲一个曹操的故事。

2. 教师作简评,引出曹操的远大抱负。

(四)学习《观沧海》

1.作家作品简介

《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是《步出夏门行》中的一章。作者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省毫县)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在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建安元年(196年)迎献帝都许昌,用他的名义发号施令,先后削平吕布等割剧势力。建安五年(200年)在官渡大败兵强地广的袁绍,此后逐渐统一了北方。建安十二年(207年)东征乌桓,也取得了很大的胜利。次年率军南下,被孙权、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后封魏王。曹丕称帝,追尊他为武帝。善诗歌,《步出复门行》《蒿里行》诸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有所反映。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登临碣石山。他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2.朗读诗歌指导:先范读再由学生试读。

3.指导学生评析诗句。逐句分析,先由学生分析,再由教师归纳。

小结:

写景的十句,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写的是虚景。这首诗借景抒情。将眼前海上景色和自已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一起,诗人以沧海自比,开阔的意境,雄浑的气势,也是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的表现。诗中洋溢着饱含的激情。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请同学们带着感情,再次朗诵这首诗歌。

4.齐读齐背,抽查个别背诵。

(五)学习《 次北固山下》

1.作家作品简介

《次北固山下》选自《全唐诗》,作者王湾,洛阳人,唐代诗人。

2.朗读这首诗

3.指导学生评析诗句

4.题解:

次北固山下,意思是泊舟停宿于北固山下。北固山三面临江,形势险要,号称“天下第一江山”。作者家住洛阳,旅于江南,在这座山下停泊,被这里开阔秀丽的景色所吸引,写下了这首诗。这首诗是写乡愁的。

5.总结:

首联两句点题。“青山”当指北固山,在镇江之北,面临长江,三面环水。诗人此刻在船上,“客路”即驿道,既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到的,可见这是诗人的想像,表明船到镇江后,他还要乘驿车到别的地方去,已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是近景。“平”“阔”“正”“悬”四字炼得好:“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一语,又是为颈联中“江春”一语作铺垫。

颈联是这首诗中的佳句:夜还没尽,就看到一轮红日从东边江面上徐徐升起,带来了温暖的气息;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来。(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这么快,怎能不令人感慨系之!

尾联由感受写到思乡。虽然有美好的江南景色可观赏,却无法抑制涌动的思乡之情。诗人离家日久,见此景,情何以堪?由此他自然想到要借雁足来给他传递家书了。

全诗层层相因,浑然一体。诗中对景色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虽然末句写了旅途中的乡思,却没有一点凄凉之情。

6. 当堂背诵。

第二课时

(一)学习《钱塘湖春行》

1.作家作品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自号香山居士。唐代大诗人。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反对形式主义。其诗歌形象鲜明,语言通俗,内容清新,如《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忆江南》《赋得古原草送别》等,深得人们的喜爱和传诵。有《白氏长庆集》72卷,集诗3000余首,数量之多,是唐代诗人中首屈一指的。

《钱塘湖春行》是穆宗长庆三年春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作。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

2.朗读诗歌指导:

先范读再由学生试读。

3.指导学生评析诗句。逐句分析,先由学生分析,再由教师归纳。

小结:

首联从大处落笔,写诗人行经孤山寺和贾亭时所看到的山光水色。“初平”,写春水初生,略与堤平。“云脚低”,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这就勾出了西湖早春的轮廓。

中间两联是分写。

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所见。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这样的景象给人们带来了生机勃郁的感觉。

颈联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主观感受。唐时人们有骑马游春的习俗。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人在马背上自然感到舒适,但看花的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也会产生迷乱的感觉。

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4.齐读齐背,抽查个别背诵。

(二)学习《 西江月》

1.作家作品简介。

《西江月》选自《稼轩长短句》,作者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爱国词人。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即归南宋。他力主抗金,屡受打击,隐居上饶带湘凡达20年。曾短期被起用,但不受重视,抱很而终。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

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与苏城并称为“苏辛”。有《稼轩长短句》。

2.题解

这首词有个题目“夜行黄沙道中”,黄沙,即黄沙岭,在江西省上饶县西,辛弃疾退隐上饶带湖期间,经常行经风景优美的黄沙进中。

3.指导学生解析课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4.小结

这首词构画了一幅江南山村盛夏月夜图,一片诗情画意,优美动人,夜色那么清幽,气氛那么恬静,充满了朴野成趣的乡土气息,抒发了丰收在望的喜悦心情。

5.齐读齐背,抽查个别背诵。

6.写分析短文,就两首诗你所体会的意境来写一写自己的看法。

抽查几个交流。

第三课时

(一)学习《天净沙·秋思》

1.解题:

“天净沙”曲牌名,“秋思”题目。元曲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兴于元代,又称散曲。曲有小令、套曲之分,《天净沙》是小令。曲与词体式相近,都按调填词,但较词明快自由。

2.通过想象,把握意境。

作者在曲中只是列举几种事物,没有使用动词或关联词,即形成一幅有形象,有色彩,有气氛,有韵味的图画。

通过想象,描述图景,切忌硬译:

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暮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的门前,这时太阳快要落山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3.总结:点评想象,点明《天净沙》的艺术成就。

元代散曲家马致远,早年热衷功名,屡不得志,漂泊生涯二十余载,本曲乃漂泊生涯体验的结晶,是作者用血与泪写成的,元曲中的“绝唱”,元人誉为“秋思之祖”,近代王国维赞其“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是“小令之最佳者”。

4.布置作业 :

改写本曲为一篇200字左右的小文章。

(二)课堂练习:

阅读

(一)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从诗的体裁看,它是一首 体 诗,从表达方式看,它是一首

写景诗。

2.诗中最能反映作者的博大胸襟的诗句是

3.最后两句与诗的正文内容的关系是

4.本诗以 字统领全篇,先写 景,然后写 景,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 。

(二)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5.表现了诗人行踪的诗句是

6.表现是“春行”的诗句是

7.表现作者骑马游西湖的诗句是

8.诗中运用对仗的句子是

(三)老师点拨:

1.从诗的体裁看,它是一首 乐府 体 四言 诗,从表达方式看,它是一首 感怀 写景诗。

2.诗中最能反映作者的博大胸襟的诗句是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

3.最后两句与诗的正文内容的关系是 最后两句是乐章结尾时的套话,与正文内容无直接关系 。

4.本诗以 观 字统领全篇,先写 实 景,然后写 虚 景,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 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 。

5.表现了诗人行踪的诗句是

6.表现是“春行”的诗句是

7.表现作者骑马游西湖的诗句是

8.诗中运用对仗的句子是

十、板书设计 :

古代诗歌五首

观沧海 曹 操 东汉 四言乐府 登山望海

次北固山下 王 湾 唐朝 五言律诗 驾舟扬帆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唐朝 七言律诗 赏花观鸟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 南宋 宋词 夏夜出行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元代 元曲 悲秋思乡

十一、课后小结:

在教学过程 中应重视点拨,让学生准确理解五首诗的思想内容及主旨,能当堂准确流畅地背诵。

11、《古代诗歌五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能读会写“碣、澹、竦峙、萧瑟”等生字词。

  2、理解、积累“澹澹、竦峙、萧瑟、听取、别枝、若、次、以、见”等文言词汇。

  3、了解古代诗歌体裁的有关知识和诗歌五首表达的思想感情。

  4、准确朗读并默写。


〖能力目标〗

  1、品味诗句,感悟诗歌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增强古诗文修养。

  2、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培养学生朗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


〖德育目标〗

  反复朗读中启发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教学重点】

  诵读;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再造想像感悟诗歌内容。


【教学方法】

  1、朗读法。本课所选的五首古代诗歌,都是写景抒情的佳作,极富艺术感染力。有的气势充沛,景象宏阔;有的烘托点染,形象传神;有的以景寓情,蕴含理趣。指导学生注意节奏和韵律反复朗读,带感情地朗读,在朗读中体会诗的内涵,品出诗的情味。

  2、联想、想像法。这五首诗语言优美、精练,内涵丰富,留有极大的想像空间,鼓励学生充分展开联想和想像,从形神入手,领会感情。

  3、讨论、点拨法。教师艺术地设问,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


【教具准备】

  多媒体 CAI 课件、录音机及示范朗读带、投影仪。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观沧海》,感受诗中洋溢着的饱满激情,理解情景交融的写法;学习王湾《次北固山下》叙事写景的哲理美。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从了解灿烂文学入手,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习兴趣)

  同学们,谁知道在我国的唐代、宋代、元代分别有哪种文学体裁发展得最有成就?(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唐诗、宋词、元曲)的确,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以古老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五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二、指导学习《观沧海》

  1、解题。(投影)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善诗歌,以慷慨悲壮见称。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竭后山。他跃马扬鞭,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心潮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触景生情写下这首壮丽的诗篇。诗作融会自己昂扬奋发的精神,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

    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2、诵读:

   ⑴ 放录音,让学生听准字音,把握四言诗的诵读节奏:

     投影:

     碣石(jié)  澹(dàn)  竦峙(sǒng zhì)  萧瑟(sè)

     提示:诗歌节奏可以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节拍,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⑵ 教师声情并茂配乐范读,通过富有魅力的节奏、韵律直观地再现诗的音韵美。学生轻声跟读。

   ⑶ 指名学生朗读(或集体朗读)。

  3、研习诗歌内容:

   ⑴ 学生借助注释,疏通诗歌内容:

     投影:

    ① 水何澹澹:何,多么。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以观沧海:以,表目的连词。

      山岛竦峙:竦,高。峙,挺立。高高地挺立。

      萧瑟: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幸甚至哉:幸,庆幸。至,极点。庆幸得很,好极了。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若,像。其,它,指沧海。

    ②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是古诗文中“互文见义”。即文字上只交待一方,而意义彼此互见。句中不但说:“日月之行”,也说“星汉之行”;不但说“星汉灿烂”,也说“日月灿烂”。合起来说,“日月星汉之运行与灿烂,均若出于沧海之中”。又如《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应理解为“鹊惊蝉鸣都出现于半夜明月清风的境界之中”。

   ⑵ 品评探究,领会诗的意境美:

    ① 教师讲解: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开篇点题,交待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观”字统领全篇,是诗的线索,以下十句写观海所见。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写从碣石山往下看沧海的情形,从大处落墨,从全景写起,着力渲染大海那种苍茫动荡的气势。意思是:茫茫的大海上碧波万顷,一望无垠,只有脚下的山岛高高地耸立在海心。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接着山岛写草木,充满了欣欣向荣的景象。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展现了大海波澜壮阔的气势,“涌”字用得尤其出色。从描写中,我们不仅看到了大海波涌连天的形态,而且仿佛听到了惊涛拍岸的声音。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诗人面对迷人的海上风光,展开了丰富奇特的想像。这四句是全诗的高潮,创造了一个极其开阔的意境:运行不息的太阳月亮,星光灿烂的银河,竟都包蕴在这沧海之中,何等气魄!

    ② 学生合作探究:哪些语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诗人是怀着怎样的感情绘制大海形象的?

      教师点拨:此诗前一部分写大海景象,视野广阔,也能见出诗人胸怀之博大,但跟后一部分比,气象则略逊一筹。“日月之行”四句写大海,全用虚写,却表现了大海有包容天地的气概,更显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

      大海的形象正是诗人形象的化身。诗人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为即将挥师南下统一中国解除了后顾之忧。在踌躇满志的时候,他借大海的形象抒发了建功立业的愿望,写出了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雄浑诗句。

      小结:“诗言志”诗人写沧海,抒发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这种感情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全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字里行间洋溢着饱满的激情。写景的十句中,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写的是虚景,实景给人身临其境之感,虚景以其新奇激发读者的想像,诗人以沧海自比,表现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

  4、学生自由诵读并背诵全诗。


三、研读《次北固山下》

  1、解题: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这首诗就是写乡愁的,且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一联闻名。作者王湾,生卒年不详,只知道他是洛阳人,先天元年(712)中了进士,以后曾往来于吴、楚间,不得归家,故有此作。

    次,这里是停泊的意思。

  2、诵读:

   ⑴ 放录音,让学生听准字音,把握五言诗的诵读节奏。

     提示:这首诗意境优美,语言浅近而音韵和谐。五言诗一般是三个节拍,二二一或二一二。如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⑵ 教师领读两篇,学生自由诵读。

  3、研习诗歌内容:

   ⑴ 疏解诗句:

     客路,指旅途。镇江是当时水陆交通的枢纽,故以“客路”与“行舟”相对应。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乡书即家书,指诗人寄给洛阳家中的信;旧谓鸿雁可以传书,故诗人有托书于归雁之意。

   ⑵ 整体把握:

     问:

    ① 诗人此刻在船上,而“客路”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见的,为什么诗一开头就提到“客路”呢?

    ②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诗人在何时何地见到的景象?你能想像出船行的图景吗?为什么要特别提到“潮平”?

    ③ 为什么诗人突然想到要寄一封家书呢?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① 这是诗人的想像,表明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的地方去,已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② 在天将明未明之时,在船接近目的地即北固山的长江之中。“潮平”一语,为下句中“江春”一语作铺垫。

    ③ 由于新年来到,正是家人团聚之时,而自己旅食他乡,久不得归,自然想到要借雁足给他传递家书。

   ⑶ 名句赏析: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从章法上看,有导出结尾一联的作用,也就是说它跟诗人的乡愁有关。“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跟“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相比,显得开朗一些。

  4、学生练习背诵全诗。


四、课堂练习

  投影:

  1、文学常识填空:

   ⑴ 《观沧海》一诗选自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___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的诗以__________见称。他与其子__________、__________合称为“三曹”。

   ⑵ 《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次”意为__________,该诗作者为唐代诗人__________。

  2、根据课文填空:

   ⑴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____________________,江春入旧年。

   ⑶ ____________________,风正一帆悬。

  3、下面的译句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A、日月的运转,就像从海中升起;星汉的明亮就像从海底照耀。

   B、日月好像在海中运行,星汉好像在海里照耀。

   C、日月星辰的运行与灿烂,都好像出于沧海之中。

   D、日月星辰的运行与灿烂,假如都能出于沧海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