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生借书说》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

《《黄生借书说》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属于教学设计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黄生借书说》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

1、《黄生借书说》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

同学们,你们是怎样进行课外阅读的呢?在哪种情装饰品下读书效率最高,效果最好呢?清代诗人袁枚告诉我们借来的书读得快,效果好。你能领会这个道理吗?今天我们就学习袁枚的这篇文章。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黄生借书说》优秀教学设计,欢迎参考~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内容。

2、朗读,散读,理解品位文章主旨。

教学难点:

多音字的朗读,难句理解。

教学重点:

朗读

教学步骤:

一、导入

(1) 者简介

袁枚 ( 1716 - 1798 ) ,字子才,号简斋、随园主人,清朝钱塘 ( 今浙江杭州 ) 人,著名诗人。乾隆时考中进士,曾任江宁 ( 今江苏江宁 ) 等地知县。辞官后居住在南京小仓山,筑随园,生活华奢。他的诗风格清新灵巧,大都描写日常生活。著有《小仓山房文集》、《随园诗话》、《子不语》等。

(2) 作品简介

1 . 内容:这篇“说”就青年黄允修向作议论,提出“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勉励青年人努力为自己创造学习条件,奋发向学。

2 . “说”:是古代一种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二、掌握字词,借助注释理解句意

1 . 注音

摩mó 俟sì 辄zhé 俸fèng 度guǐ

2. 词句补释

书非借不能读:书不是借来的就不会好好地读。

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不是那人自己的物品而勉强从别人那里借到。夫人,那人。指向别人借书的人。夫,音fú。强假,勉强借来。

惴惴焉摩玩之不巳:忐忑不安地将它玩弄不止。惴惴,音zhuìzhuì,惴惴不安、提心吊胆,忧惧的样子。摩玩,摩挲 ( suō ) 玩弄,抚弄。

必高束焉,庋藏焉:一定捆起来挂在高处,收藏起来。“高”形容词作“束”的状语,“在高处”。庋,音guǐ,置放;收藏。

姑俟异日观:姑且等到日后再来看吧。姑,姑且、且。俟,音sì,等候、等待。异日,日后、将来。

故有所览辄省记: ( 因为迫切地要读书,又得不到书 ) 所以 ( 凡是 ) 有看过的就记在心里。有所览,有看到的。辄,就。省记,记在心里。省,音xǐng,明白。

俸去书来,落落大满:薪俸花掉了,书籍买来了, ( 屋里 ) 到处都堆放满了。落落,堆集的样子。俸,指官俸,做官的俸禄。

素镡灰丝时蒙卷轴:白色的蠹鱼和虫丝常常沾满了书卷。素镡,指书里的蠹虫。灰丝,指虫丝。

今黄生贫类予:如今黄生像我 ( 以前 ) 一样贫穷。类,似,像。

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只是我把自己的书拿出来同别人共用,这和张氏吝惜自己的书 ( 不借给别人 ) 好象不大相同。惟,只是。公,动词,同别人共用。吝书,舍不得 ( 把 ) 书 ( 借给别人 ) 。

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既然如此,那么我是实在不幸而遇到张 ( 这样的吝啬鬼 ) 。然而,既然这样,那么……。固,本来、诚然、实在。

3 . 辨音

①假jiǎ 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 jià 假期

②省xǐng 故有所览辄省记 shěng 节省

③juǎn 翻卷 juàn 素镡灰丝时蒙卷轴

4. 辨义

子不闻藏书者乎 你

子孙弃者无论焉 儿子、儿辈

然天子读者有几 然而

非独书为然 这样

非独书为然 是

若业为吾所有 被

为一说 作、写

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 接着,这以后

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 这样说来,那么

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 表强调语气

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地

子孙弃者无论焉 表感叹语气

必高束焉 指代书,也可理解为表感叹语气授以书而告之曰 代指黄生

吾不得而见之矣 代指书

少时之岁月 的

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独立性

三、读课文

1 . 读课文,领悟语旨。

①散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②抽查诵读情况,重在指导读出语气。

③领悟文旨 —— 论述借来的书才能认真读的道理以勉励黄生勤奋读书。

2 . 读课文,体会语脉。

①首段开门见山,结尾简明扼要,前呼后应,点明写的缘由。

②中间三段论述“书非借不能读”的道理,结构严密,层次清晰。首先列举藏有书者不读书的例子,再以生动的笔法描绘读自己书和读借来的书的两种不同心理,论述“书非借不能读”的道理。最后以自己亲身的经历和体会,印记“书非借不能读”的道理。

四、布置作业:将文中加点词的练习做在练习本上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就课文内容质疑。体会文章中心。

2、理解文章观点,背诵课文,并能够领会学习的现实意义。

一、读课文,品味语词。

①第二段中两个反问句语气和作用,如将它们改为陈述句,效果有何区别 ?

②“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 ? ”与“天下物皆然”中的“然”词义相同否 ? 是否都应重读。

③“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一句中去掉“惴惴焉”如何 ? “摩玩”一词表达什么感情 ?

④“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句中“叹”与“惜”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 为什么而“叹” ? 为什么而“惜” ? 这句话表达作者什么感情 ?

⑤“然则予因不幸而遇张乎,生因幸而遇予乎 ? ”中“然则”一词删去有什么不好 ?

⑥为了论证中心论点,作者从哪三个方面作了对比,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

4 . 读课文,感受语情。

重在体会作者运用多种句式来加强语气,表达情感的作用以及形象化语言的感染力,与作者情感达到共鸣。

因课时有限,背诵可放在课外。因议论文的背诵较记叙文背诵难度更大,教师应作必要的指导。可采用线索记忆法或分层消化法进行记诵。

二、的结构层次。

全文可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 ( 第1 - 2段 ) 就黄生借书一事,提出“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接着用摆事实、作类比等方法,列举藏书不读书的情形进行论证。首句是统领句,指明以下的话是对黄生说的。

第二部分 ( 第3段 ) 写自己年幼时和做官以后的切身体会,再次说明“书非借不能读”,这是用谈体会的方法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

第三部分 ( 第4段 ) 拿黄生与自己相对比,向黄生提出希望,勉励黄生珍惜有利条件,勤奋读书。

第四部分 ( 第5段 ) 照应开头“授以书而告之”,结束全文,进一步表示对黄生的期望。

三、质疑讨论。理解中心。

1. 找出课文中形象表现借书读书专心、困难的句子,以及有书读时懒散的情况的句子,并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A“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故有所览辄省记”

写了年轻时候借书困难,用心之专。

B“素蝇灰丝时蒙卷轴”

与前句对比,写出了不求进取的懒散状态。

2 . 课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

“书非借不能读也”。

3 . 根据中心论点,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理解:自己不必存书,只有借书才能“读书也必专”呢 ?

作者写作文的另一个重要意图,在于借“书非借不读也”的观点予以发挥,否定那种耽于安逸、不思进取的行为,勉励青年们正视客观困难,创造条件,在逆境中奋发进取。

4 .“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的意义?作用?

过渡句,由书及物,说明“书非借不能读”这一论断有普遍意义。

5. 从结构方面分析,作者是怎样论证“书非借不能读也”这个中心论点的 ?

构思严密,论证层层递进。作者的意图是教育青年人专心读书,所以一开篇就阐明道理,就黄生借书一事提出“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并逐层加以论证:先分析问题。首先分析藏书者的一般情况,侧重说明有书不能读的原因:再说自己的切身体会,侧重说明唯借书才能读书的道理;在此基础上进行今昔对比,重提自己过去借书之难,以自己的“不幸”反衬黄生之“幸”。行文至此作者顺理成章地提出希望 ( 解决问题 ) ,希望黄生“读书也必专”,“归书也必速”。

6 . 从写作方法方面分析,作者是怎样论证“书非借不能读也”这个中心论点的 ?

提示之一:课文第二段从几个角度论证“书非借不能读”这个论点 ?

从两个角度论证:藏书多者,“读书者有几” ? 无书而借书读者,“非夫人之物而强假要,必虑人副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7.“幸”“不幸”“专”怎样理解?

幸:指学习条件好;不幸:指学习条件不好;专:指勤奋学习。学习条件不好,也要创造条件,勤奋学习。

8.“叹”“惜 ”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色彩?

感叹;珍惜。表达作者感叹光阴可贵,劝勉青少年应该及时努力的思想感情

9. 两个角度一正一反地对中心进行论证,这是什么论证方法 ?

明确并板书,对比论证。

文中的对比论证还有几处 ? 这几处的对比意在分析哪几方面的问题 ? 作用是什么 ?

归纳: ( 1 ) 天子、富贵家藏书之多与“余”幼时和黄生无书作对比; ( 2 ) 一些人家“祖父”藏书与“子孙”弃书作对比; ( 3 ) 藏书者有书不读与“余”和黄生无书可读作对比; ( 4 ) 藏书者与借书者对书的不同态度的对比; ( 5 ) 藏书者与借书者对书的不同心理作对比。 ( 6 ) “余”幼时与借书者对书的不同态度的对比; ( 7 ) “余”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的对比; ( 8 ) “余”幼时之“不幸”与黄生之“幸”的对比。这些对比集中起来说明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藏书者往往不读书;二是唯借书方能读书。作者正是在这两方面事实的基础上作出“书非借不能读”这一论断的。对比论证的作用是可以使观点更为鲜明,从而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提示之二:是议论文,但从表达上看,是否以说教的方式来训导黄生呢 ?

讨论、归纳并板书:为了论证中心论点,作者先晓之以理,并从藏书者和借书者对书的不同态度、不同心理角度作对比,做到有理有据。为了进一步强调中心,使文章具有感染力,作者又联系自己的具体实践,从正反两面谈了“通籍”前后读书迥然相异的情况,言辞中肯,令人深思。最后作者又发出“生固幸而遇予乎”的感慨,对黄生的爱护和期望之情溢于言表,充分体现了一个长者的态度。这样就能做到既以理服人、又以情感人。

四、归纳写作特色。

1 . 全文构思严密,紧扣中心。开头开门见山,提出论点:“书非借不能读”,结尾照应开头,点明写的缘由。中间三段是重点。首先,举历史上的例证,天子、富贵之家和一般藏书家都是以书为装饰品,实际上并不读书。然后,用读自家所有的书和读借自别人家书的两种不同心理作对比,来证明“书非借不能读”。接着,以自己幼年时和当官后的经历和体会加以印证。最后,以自己当年的贫寒境遇和黄生相对照,使黄生能感到借得到书读的幸运,以激励他下苦功读书。

2 . 文章夹叙夹议,议论层层深入,含蓄有力的表达了主旨。第二段,在举了三个事例之后,慨叹“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作者对那些束之高阁、沾满灰尘的丰富图书不能尽其用而表示愤慨,并为家贫好读书的青年鸣不平。第三段,在叙述了自己的经历和体会后又叹息“借者之用心专”,但是由于书难借“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这里进一步表达了对来借书的青年的深切同情。第四段,在谈了黄生与自己当年相类似之后,委婉的说到黄生机遇好,应该用功读书。

3 . 运用对比手法。以藏书者“高束焉,庋藏焉”的做法、“姑俟异日观”的心理,向借书者“惴惴焉摩玩之不已”的做法、“今日来,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的心理作对比。以“落落大满,素灰丝时蒙卷轴”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作对比。上述两个对比,都有力证明了“书非借不能读”这一论点。第四段,以“张氏之吝书”同“予之公书”作对比,由此引出黄生之“幸”和作者之“不幸”的对比,蕴含着对黄生的厚望。

五、课文翻译。

年轻人黄允修来借书。我把书借给他,并告诉他说:

“书要不是借来的就不会好好的读啊。你没有听说过 ( 那些 ) 藏书人 ( 不懂书的事) 吗 ? 《七略》《四库》,是皇帝的藏书,但是 ( 自古以来 ) 皇帝肯读书的有几个呢 ? 牛淌着汗拖来塞满屋的书,这是富贵人家的藏书,但是富贵之家的人肯读书的 ( 又 ) 有几个 ? 其余像祖辈、父辈积藏许多书而儿子、孙子丢弃掉的情况,就更不用说了。不只是书籍是这样,世间的事物都是这样。不是那人自己的东西,而是勉强借了来的,必定担心人家催着要,就忐忑 ( tǎn tè ) 不安的摩挲抚弄不止, ( 心里 ) 说:‘今天存放在我这里,明天就要拿走了,我不能再见到它了。’如果已经为我所有,必定 ( 会 ) 捆起来放在高处,收藏起来,说什么‘暂且等改日再看吧’等等。

“我小时候爱好读书, ( 但 ) 家里穷,很难得到书读。有个姓张的人家,藏书很多。 ( 我 ) 到他家去借, ( 他 ) 不借给我,回来以后我梦中还出现向他借书的情形。那种迫切求书的心情,竟然达到这样的程度。因此,只要看过的书就认真的去领会,牢牢的记在心里。做了官以后,官俸花掉了,书籍买来了,到处都堆放满了。 ( 由于长期不翻阅 ) ,以至白色的蠹虫和虫丝,时常沾满了书本。这样一来我才慨叹借来的书看得是多么用心专一,并且感叹少年的时光是多么值得珍惜啊。”

如今姓黄的年轻人像我从前一样贫穷,他借书 ( 苦读 ) 也像我从前一样;只是我慷慨借书给人和那姓张的吝惜自己的书,舍不得借给人,这一点好像不大相同。既然如此,那么是我实在倒楣而碰上姓张的呢,还是黄生实在幸运而遇到我呢 ? 懂得 ( 借到书的 ) 幸运和 ( 借不到书的 ) 不幸,那么他读书一定很专心,而他还书也一定会很快。

写了这一篇借书说,把它和书一起 ( 交给黄生 ) 。

【作业布置】

( 一 ) 前三段的中心论点是 ( )

A . 天子读书者有几 B . 书非借不能读也

C . 富贵人读书者有几 D . 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

( 二 ) 为了说明藏书者不读书这种现象,作者举出了哪些例证 ?

( 三 ) 体会下边两句话的含义,然后作题:

1 . 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 1 ) “借者”是指: ( )

A . 作者本人 B . 黄生 C . 泛指家贫无力购书的人 D . 借给别人书的人

( 2 ) “可惜”的意思是: ( )

A . 应当珍惜 B . 值得惋惜 C . 使人叹息 D . 让人可怜

2 . 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读。

( 1 ) “知幸与不幸”说明的是: ( )

A . 说明两人的遭遇不同

B . 希望黄生懂得借书的艰难

C . 强调自己的“公书”和张氏的“吝书”截然不同

D . 说明幸福与不幸福的辩证关系

( 2 ) “归书也必速”的意思是: ( )

A . 希望黄生尽快地还书 B . 暗示黄生不要把书转借别人

C . 劝勉黄生勤奋地读书 D . 提示黄生读书的速度必须要快

( 四 )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用法:

1 . 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 ?

2 . 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 !

( 五 )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

A . 就黄生允议论,先晓之以理,后动之以情。

B . 与结尾一句“为一说,使与书俱”相照应的一句是开头说的“授以书而告之”。

C . “说”这种文体内容是记叙性的,篇幅一般都很长。

D . 运用了例证法,正反对比论证法。

参考答案:

( 一 ) B

( 二 ) 1 . 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若有几 ? 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 ? 2 . 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

( 三 ) 1 . ( 1 ) A、C ( 2 ) A 2 . ( 1 ) B ( 2 ) A

( 四 ) ( 1 ) “然”表示转折,意思是“可是”、“但是” ( 2 ) “然则”“既然如此,那么 —— ”

板书设计:

中心论点:书非借不能读也

事实论据:1(反面)七略四库……有几?汗牛塞屋……有几?其他……无论焉。

2我的读书经历(前后对比)

叹 惜 幸 不幸 专

2、《黄生借书说》优秀教学设计

同学们,你们是怎样进行课外阅读的呢?在哪种情装饰品下读书效率最高,效果最好呢?清代诗人袁枚告诉我们借来的书读得快,效果好。你能领会这个道理吗?今天我们就学习袁枚的这篇文章。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黄生借书说》优秀教学设计,欢迎参考~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内容。

2、朗读,散读,理解品位文章主旨。

教学难点:

多音字的朗读,难句理解。

教学重点:

朗读

教学步骤:

一、导入

(1) 者简介

袁枚 ( 1716 - 1798 ) ,字子才,号简斋、随园主人,清朝钱塘 ( 今浙江杭州 ) 人,著名诗人。乾隆时考中进士,曾任江宁 ( 今江苏江宁 ) 等地知县。辞官后居住在南京小仓山,筑随园,生活华奢。他的诗风格清新灵巧,大都描写日常生活。著有《小仓山房文集》、《随园诗话》、《子不语》等。

(2) 作品简介

1 . 内容:这篇“说”就青年黄允修向作议论,提出“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勉励青年人努力为自己创造学习条件,奋发向学。

2 . “说”:是古代一种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二、掌握字词,借助注释理解句意

1 . 注音

摩mó 俟sì 辄zhé 俸fèng 度guǐ

2. 词句补释

书非借不能读:书不是借来的就不会好好地读。

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不是那人自己的物品而勉强从别人那里借到。夫人,那人。指向别人借书的人。夫,音fú。强假,勉强借来。

惴惴焉摩玩之不巳:忐忑不安地将它玩弄不止。惴惴,音zhuìzhuì,惴惴不安、提心吊胆,忧惧的样子。摩玩,摩挲 ( suō ) 玩弄,抚弄。

必高束焉,庋藏焉:一定捆起来挂在高处,收藏起来。“高”形容词作“束”的状语,“在高处”。庋,音guǐ,置放;收藏。

姑俟异日观:姑且等到日后再来看吧。姑,姑且、且。俟,音sì,等候、等待。异日,日后、将来。

故有所览辄省记: ( 因为迫切地要读书,又得不到书 ) 所以 ( 凡是 ) 有看过的就记在心里。有所览,有看到的。辄,就。省记,记在心里。省,音xǐng,明白。

俸去书来,落落大满:薪俸花掉了,书籍买来了, ( 屋里 ) 到处都堆放满了。落落,堆集的样子。俸,指官俸,做官的俸禄。

素镡灰丝时蒙卷轴:白色的蠹鱼和虫丝常常沾满了书卷。素镡,指书里的蠹虫。灰丝,指虫丝。

今黄生贫类予:如今黄生像我 ( 以前 ) 一样贫穷。类,似,像。

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只是我把自己的书拿出来同别人共用,这和张氏吝惜自己的书 ( 不借给别人 ) 好象不大相同。惟,只是。公,动词,同别人共用。吝书,舍不得 ( 把 ) 书 ( 借给别人 ) 。

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既然如此,那么我是实在不幸而遇到张 ( 这样的吝啬鬼 ) 。然而,既然这样,那么……。固,本来、诚然、实在。

3 . 辨音

①假jiǎ 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 jià 假期

②省xǐng 故有所览辄省记 shěng 节省

③juǎn 翻卷 juàn 素镡灰丝时蒙卷轴

4. 辨义

子不闻藏书者乎 你

子孙弃者无论焉 儿子、儿辈

然天子读者有几 然而

非独书为然 这样

非独书为然 是

若业为吾所有 被

为一说 作、写

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 接着,这以后

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 这样说来,那么

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 表强调语气

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地

子孙弃者无论焉 表感叹语气

必高束焉 指代书,也可理解为表感叹语气授以书而告之曰 代指黄生

吾不得而见之矣 代指书

少时之岁月 的

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独立性

三、读课文

1 . 读课文,领悟语旨。

①散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②抽查诵读情况,重在指导读出语气。

③领悟文旨 —— 论述借来的书才能认真读的道理以勉励黄生勤奋读书。

2 . 读课文,体会语脉。

①首段开门见山,结尾简明扼要,前呼后应,点明写的缘由。

②中间三段论述“书非借不能读”的道理,结构严密,层次清晰。首先列举藏有书者不读书的例子,再以生动的笔法描绘读自己书和读借来的书的两种不同心理,论述“书非借不能读”的道理。最后以自己亲身的经历和体会,印记“书非借不能读”的道理。

四、布置作业:将文中加点词的练习做在练习本上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就课文内容质疑。体会文章中心。

2、理解文章观点,背诵课文,并能够领会学习的现实意义。

一、读课文,品味语词。

①第二段中两个反问句语气和作用,如将它们改为陈述句,效果有何区别 ?

②“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 ? ”与“天下物皆然”中的“然”词义相同否 ? 是否都应重读。

③“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一句中去掉“惴惴焉”如何 ? “摩玩”一词表达什么感情 ?

④“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句中“叹”与“惜”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 为什么而“叹” ? 为什么而“惜” ? 这句话表达作者什么感情 ?

⑤“然则予因不幸而遇张乎,生因幸而遇予乎 ? ”中“然则”一词删去有什么不好 ?

⑥为了论证中心论点,作者从哪三个方面作了对比,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

4 . 读课文,感受语情。

重在体会作者运用多种句式来加强语气,表达情感的作用以及形象化语言的感染力,与作者情感达到共鸣。

因课时有限,背诵可放在课外。因议论文的背诵较记叙文背诵难度更大,教师应作必要的指导。可采用线索记忆法或分层消化法进行记诵。

二、的结构层次。

全文可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 ( 第1 - 2段 ) 就黄生借书一事,提出“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接着用摆事实、作类比等方法,列举藏书不读书的情形进行论证。首句是统领句,指明以下的话是对黄生说的。

第二部分 ( 第3段 ) 写自己年幼时和做官以后的切身体会,再次说明“书非借不能读”,这是用谈体会的方法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

第三部分 ( 第4段 ) 拿黄生与自己相对比,向黄生提出希望,勉励黄生珍惜有利条件,勤奋读书。

第四部分 ( 第5段 ) 照应开头“授以书而告之”,结束全文,进一步表示对黄生的期望。

三、质疑讨论。理解中心。

1. 找出课文中形象表现借书读书专心、困难的句子,以及有书读时懒散的情况的句子,并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A“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故有所览辄省记”

写了年轻时候借书困难,用心之专。

B“素蝇灰丝时蒙卷轴”

与前句对比,写出了不求进取的懒散状态。

2 . 课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

“书非借不能读也”。

3 . 根据中心论点,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理解:自己不必存书,只有借书才能“读书也必专”呢 ?

作者写作文的另一个重要意图,在于借“书非借不读也”的观点予以发挥,否定那种耽于安逸、不思进取的行为,勉励青年们正视客观困难,创造条件,在逆境中奋发进取。

4 .“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的意义?作用?

过渡句,由书及物,说明“书非借不能读”这一论断有普遍意义。

5. 从结构方面分析,作者是怎样论证“书非借不能读也”这个中心论点的 ?

构思严密,论证层层递进。作者的意图是教育青年人专心读书,所以一开篇就阐明道理,就黄生借书一事提出“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并逐层加以论证:先分析问题。首先分析藏书者的一般情况,侧重说明有书不能读的原因:再说自己的切身体会,侧重说明唯借书才能读书的道理;在此基础上进行今昔对比,重提自己过去借书之难,以自己的“不幸”反衬黄生之“幸”。行文至此作者顺理成章地提出希望 ( 解决问题 ) ,希望黄生“读书也必专”,“归书也必速”。

6 . 从写作方法方面分析,作者是怎样论证“书非借不能读也”这个中心论点的 ?

提示之一:课文第二段从几个角度论证“书非借不能读”这个论点 ?

从两个角度论证:藏书多者,“读书者有几” ? 无书而借书读者,“非夫人之物而强假要,必虑人副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7.“幸”“不幸”“专”怎样理解?

幸:指学习条件好;不幸:指学习条件不好;专:指勤奋学习。学习条件不好,也要创造条件,勤奋学习。

8.“叹”“惜 ”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色彩?

感叹;珍惜。表达作者感叹光阴可贵,劝勉青少年应该及时努力的思想感情

9. 两个角度一正一反地对中心进行论证,这是什么论证方法 ?

明确并板书,对比论证。

文中的对比论证还有几处 ? 这几处的对比意在分析哪几方面的问题 ? 作用是什么 ?

归纳: ( 1 ) 天子、富贵家藏书之多与“余”幼时和黄生无书作对比; ( 2 ) 一些人家“祖父”藏书与“子孙”弃书作对比; ( 3 ) 藏书者有书不读与“余”和黄生无书可读作对比; ( 4 ) 藏书者与借书者对书的不同态度的对比; ( 5 ) 藏书者与借书者对书的不同心理作对比。 ( 6 ) “余”幼时与借书者对书的不同态度的对比; ( 7 ) “余”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的对比; ( 8 ) “余”幼时之“不幸”与黄生之“幸”的对比。这些对比集中起来说明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藏书者往往不读书;二是唯借书方能读书。作者正是在这两方面事实的基础上作出“书非借不能读”这一论断的。对比论证的作用是可以使观点更为鲜明,从而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提示之二:是议论文,但从表达上看,是否以说教的方式来训导黄生呢 ?

讨论、归纳并板书:为了论证中心论点,作者先晓之以理,并从藏书者和借书者对书的不同态度、不同心理角度作对比,做到有理有据。为了进一步强调中心,使文章具有感染力,作者又联系自己的具体实践,从正反两面谈了“通籍”前后读书迥然相异的情况,言辞中肯,令人深思。最后作者又发出“生固幸而遇予乎”的感慨,对黄生的爱护和期望之情溢于言表,充分体现了一个长者的态度。这样就能做到既以理服人、又以情感人。

四、归纳写作特色。

1 . 全文构思严密,紧扣中心。开头开门见山,提出论点:“书非借不能读”,结尾照应开头,点明写的缘由。中间三段是重点。首先,举历史上的例证,天子、富贵之家和一般藏书家都是以书为装饰品,实际上并不读书。然后,用读自家所有的书和读借自别人家书的两种不同心理作对比,来证明“书非借不能读”。接着,以自己幼年时和当官后的经历和体会加以印证。最后,以自己当年的贫寒境遇和黄生相对照,使黄生能感到借得到书读的幸运,以激励他下苦功读书。

2 . 文章夹叙夹议,议论层层深入,含蓄有力的表达了主旨。第二段,在举了三个事例之后,慨叹“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作者对那些束之高阁、沾满灰尘的丰富图书不能尽其用而表示愤慨,并为家贫好读书的青年鸣不平。第三段,在叙述了自己的经历和体会后又叹息“借者之用心专”,但是由于书难借“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这里进一步表达了对来借书的青年的深切同情。第四段,在谈了黄生与自己当年相类似之后,委婉的说到黄生机遇好,应该用功读书。

3 . 运用对比手法。以藏书者“高束焉,庋藏焉”的做法、“姑俟异日观”的心理,向借书者“惴惴焉摩玩之不已”的做法、“今日来,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的心理作对比。以“落落大满,素灰丝时蒙卷轴”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作对比。上述两个对比,都有力证明了“书非借不能读”这一论点。第四段,以“张氏之吝书”同“予之公书”作对比,由此引出黄生之“幸”和作者之“不幸”的对比,蕴含着对黄生的厚望。

五、课文翻译。

年轻人黄允修来借书。我把书借给他,并告诉他说:

“书要不是借来的就不会好好的读啊。你没有听说过 ( 那些 ) 藏书人 ( 不懂书的事) 吗 ? 《七略》《四库》,是皇帝的藏书,但是 ( 自古以来 ) 皇帝肯读书的有几个呢 ? 牛淌着汗拖来塞满屋的书,这是富贵人家的藏书,但是富贵之家的人肯读书的 ( 又 ) 有几个 ? 其余像祖辈、父辈积藏许多书而儿子、孙子丢弃掉的情况,就更不用说了。不只是书籍是这样,世间的事物都是这样。不是那人自己的东西,而是勉强借了来的,必定担心人家催着要,就忐忑 ( tǎn tè ) 不安的摩挲抚弄不止, ( 心里 ) 说:‘今天存放在我这里,明天就要拿走了,我不能再见到它了。’如果已经为我所有,必定 ( 会 ) 捆起来放在高处,收藏起来,说什么‘暂且等改日再看吧’等等。

“我小时候爱好读书, ( 但 ) 家里穷,很难得到书读。有个姓张的人家,藏书很多。 ( 我 ) 到他家去借, ( 他 ) 不借给我,回来以后我梦中还出现向他借书的情形。那种迫切求书的心情,竟然达到这样的程度。因此,只要看过的书就认真的去领会,牢牢的记在心里。做了官以后,官俸花掉了,书籍买来了,到处都堆放满了。 ( 由于长期不翻阅 ) ,以至白色的蠹虫和虫丝,时常沾满了书本。这样一来我才慨叹借来的书看得是多么用心专一,并且感叹少年的时光是多么值得珍惜啊。”

如今姓黄的年轻人像我从前一样贫穷,他借书 ( 苦读 ) 也像我从前一样;只是我慷慨借书给人和那姓张的吝惜自己的书,舍不得借给人,这一点好像不大相同。既然如此,那么是我实在倒楣而碰上姓张的呢,还是黄生实在幸运而遇到我呢 ? 懂得 ( 借到书的 ) 幸运和 ( 借不到书的 ) 不幸,那么他读书一定很专心,而他还书也一定会很快。

写了这一篇借书说,把它和书一起 ( 交给黄生 ) 。

【作业布置】

( 一 ) 前三段的中心论点是 ( )

A . 天子读书者有几 B . 书非借不能读也

C . 富贵人读书者有几 D . 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

( 二 ) 为了说明藏书者不读书这种现象,作者举出了哪些例证 ?

( 三 ) 体会下边两句话的含义,然后作题:

1 . 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 1 ) “借者”是指: ( )

A . 作者本人 B . 黄生 C . 泛指家贫无力购书的人 D . 借给别人书的人

( 2 ) “可惜”的意思是: ( )

A . 应当珍惜 B . 值得惋惜 C . 使人叹息 D . 让人可怜

2 . 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读。

( 1 ) “知幸与不幸”说明的是: ( )

A . 说明两人的遭遇不同

B . 希望黄生懂得借书的艰难

C . 强调自己的“公书”和张氏的“吝书”截然不同

D . 说明幸福与不幸福的辩证关系

( 2 ) “归书也必速”的意思是: ( )

A . 希望黄生尽快地还书 B . 暗示黄生不要把书转借别人

C . 劝勉黄生勤奋地读书 D . 提示黄生读书的速度必须要快

( 四 )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用法:

1 . 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 ?

2 . 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 !

( 五 )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

A . 就黄生允议论,先晓之以理,后动之以情。

B . 与结尾一句“为一说,使与书俱”相照应的一句是开头说的“授以书而告之”。

C . “说”这种文体内容是记叙性的,篇幅一般都很长。

D . 运用了例证法,正反对比论证法。

参考答案:

( 一 ) B

( 二 ) 1 . 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若有几 ? 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 ? 2 . 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

( 三 ) 1 . ( 1 ) A、C ( 2 ) A 2 . ( 1 ) B ( 2 ) A

( 四 ) ( 1 ) “然”表示转折,意思是“可是”、“但是” ( 2 ) “然则”“既然如此,那么 —— ”

板书设计:

中心论点:书非借不能读也

事实论据:1(反面)七略四库……有几?汗牛塞屋……有几?其他……无论焉。

2我的读书经历(前后对比)

叹 惜 幸 不幸 专

3、八年级上册《黄生借书说》教案

内容预览:

《黄生借书说》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内容。

2、朗读,散读,理解品位文章主旨。

难点:多音字的朗读,难句理解。

重点:朗读

教学步骤:

一、 导入

(1) 者简介

袁枚 ( 1716 - 1798 ) ,字子才,号简斋、随园主人,清朝钱塘 ( 今浙江杭州 ) 人,著名诗人。乾隆时考中进士,曾任江宁 ( 今江苏江宁 ) 等地知县。辞官后居住在南京小仓山,筑随园,生活华奢。他的诗风格清新灵巧,大都描写日常生活。著有《小仓山房文集》、《随园诗话》、《子不语》等。

(2) 作品简介

1 . 内容:这篇“说”就青年黄允修向作者借书一事发表议论,提出“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勉励青年人努力为自己创造学习条件,奋发向学。

2 . “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二、掌握字词,借助注释理解句意

1 . 注音

摩mó 俟sì 辄zhé 俸fèng 度guǐ

2. 词句补释

书非借不能读:书不是借来的就不会好好地读。

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不是那人自己的物品而勉强从别人那里借到。夫人,那人。指向别人借书的人。夫,音fú。强假,勉强借来。

惴惴焉摩玩之不巳:忐忑不安地将它玩弄不止。惴惴,音zhuìzhuì,惴惴不安、提心吊胆,忧惧的样子。摩玩,摩挲 ( suō ) 玩弄,抚弄。

必高束焉,庋藏焉:一定捆起来挂在高处,收藏起来。“高”形容词作“束”的状语,“在高处”。庋,音guǐ,置放;收藏。

姑俟异日观:姑且等到日后再来看吧。姑,姑且、且。俟,音sì,等候、等待。异日,日后、将来。

故有所览辄省记: ( 因为迫切地要读书,又得不到书 ) 所以 ( 凡是 ) 有看过的就记在心里。有所览,有看到的。辄,就。省记,记在心里。省,音xǐng,明白。

俸去书来,落落大满:薪俸花掉了,书籍买来了, ( 屋里 ) 到处都堆放满了。落落,堆集的样子。俸,指官俸,做官的俸禄。

素镡灰丝时蒙卷轴:白色的蠹鱼和虫丝常常沾满了书卷。素镡,指书里的蠹虫。灰丝,指虫丝。

今黄生贫类予:如今黄生像我 ( 以前 ) 一样贫穷。类,似,像。

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只是我把自己的书拿出来同别人共用,这和张氏吝惜自己的书 ( 不借给别人 ) 好象不大相同。惟,只是。公,动词,同别人共用。吝书,舍不得 ( 把 ) 书 ( 借给别人 ) 。

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既然如此,那么我是实在不幸而遇到张 ( 这样的吝啬鬼 ) 。然而,既然这样,那么……。固,本来、诚然、实在。

3 . 辨音

①假jiǎ 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 jià 假期

②省xǐng 故有所览辄省记 shěng 节省

③juǎn 翻卷 juàn 素镡灰丝时蒙卷轴

4. 辨义

子不闻藏书者乎 你

子孙弃者无论焉 儿子、儿辈

然天子读者有几 然而

非独书为然 这样

非独书为然 是

若业为吾所有 被

为一说 作、写

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 接着,这以后

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 这样说来,那么

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 表强调语气

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地

子孙弃者无论焉 表感叹语气

必高束焉 指代书,也可理解为表感叹语气授以书而告之曰 代指黄生

吾不得而见之矣 代指书

少时之岁月 的

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独立性

三.读课文

1 . 读课文,领悟语旨。

①散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②抽查诵读情况,重在指导读出语气。

③领悟文旨 —— 论述借来的书才能认真读的道理以勉励黄生勤奋读书。

2 . 读课文,体会语脉。

①首段开门见山,结尾简明扼要,前呼后应,点明写本文的缘由。

②中间三段论述“书非借不能读”的道理,结构严密,层次清晰。首先列举藏有书者不读书的例子,再以生动的笔法描绘读自己书和读借来的书的两种不同心理,论述“书非借不能读”的道理。最后以自己亲身的经历和体会,印记“书非借不能读”的道理。

四布置作业:将文中加点词的练习做在练习本上。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就课文内容质疑。体会文章中心。

2、理解文章观点,背诵课文,并能够领会学习本文的现实意义。

一. 读课文,品味语词。

①第二段中两个反问句语气和作用,如将它们改为陈述句,效果有何区别 ?

②“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 ? ”与“天下物皆然”中的“然”词义相同否 ? 是否都应重读。

③“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一句中去掉“惴惴焉”如何 ? “摩玩”一词表达什么感情 ?

④“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句中“叹”与“惜”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 为什么而“叹” ? 为什么而“惜” ? 这句话表达作者什么感情 ?

⑤“然则予因不幸而遇张乎,生因幸而遇予乎 ? ”中“然则”一词删去有什么不好 ?

⑥为了论证中心论点,作者从哪三个方面作了对比,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

4 . 读课文,感受语情。

重在体会作者运用多种句式来加强语气,表达情感的作用以及形象化语言的感染力,与作者情感达到共鸣。

因课时有限,背诵可放在课外。因议论文的背诵较记叙文背诵难度更大,教师应作必要的指导。可采用线索记忆法或分层消化法进行记诵。

二、 本文的结构层次

全文可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 ( 第1 - 2段 ) 就黄生借书一事,提出“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接着用摆事实、作类比等方法,列举藏书不读书的情形进行论证。首句是统领句,指明以下的话是对黄生说的。

第二部分 ( 第3段 ) 写自己年幼时和做官以后的切身体会,再次说明“书非借不能读”,这是用谈体会的方法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

第三部分 ( 第4段 ) 拿黄生与自己相对比,向黄生提出希望,勉励黄生珍惜有利条件,勤奋读书。

第四部分 ( 第5段 ) 照应开头“授以书而告之”,结束全文,进一步表示对黄生的期望。

二、 质疑讨论。理解中心。

1. 找出课文中形象表现借书读书专心、困难的句子,以及有书读时懒散的情况的句子,并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A“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故有所览辄省记”

写了年轻时候借书困难,用心之专。

B“素蝇灰丝时蒙卷轴”

与前句对比,写出了不求进取的懒散状态。

2 . 课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

“书非借不能读也”。

3 . 根据中心论点,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理解:自己不必存书,只有借书才能“读书也必专”呢 ?

作者写作文的另一个重要意图,在于借“书非借不读也”的观点予以发挥,否定那种耽于安逸、不思进取的行为,勉励青年们正视客观困难,创造条件,在逆境中奋发进取。

4。“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的意义?作用?

过渡句,由书及物,说明“书非借不能读”这一论断有普遍意义。

5. 从结构方面分析,作者是怎样论证“书非借不能读也”这个中心论点的 ?

本文构思严密,论证层层递进。作者的意图是教育青年人专心读书,所以一开篇就阐明道理,就黄生借书一事提出“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并逐层加以论证:先分析问题。首先分析藏书者的一般情况,侧重说明有书不能读的原因:再说自己的切身体会,侧重说明唯借书才能读书的道理;在此基础上进行今昔对比,重提自己过去借书之难,以自己的“不幸”反衬黄生之“幸”。行文至此作者顺理成章地提出希望 ( 解决问题 ) ,希望黄生“读书也必专”,“归书也必速”。

6 . 从写作方法方面分析,作者是怎样论证“书非借不能读也”这个中心论点的 ?

提示之一:课文第二段从几个角度论证“书非借不能读”这个论点 ?

从两个角度论证:藏书多者,“读书者有几” ? 无书而借书读者,“非夫人之物而强假要,必虑人副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7.“幸”“不幸”“专”怎样理解?

幸:指学习条件好;不幸:指学习条件不好;专:指勤奋学习。学习条件不好,也要创造条件,勤奋学习。

8.“叹”“惜 ”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色彩?

感叹;珍惜。表达作者感叹光阴可贵,劝勉青少年应该及时努力的思想感情

9. 两个角度一正一反地对中心进行论证,这是什么论证方法 ?

明确并板书,对比论证。

文中的对比论证还有几处 ? 这几处的对比意在分析哪几方面的问题 ? 作用是什么 ?

归纳: ( 1 ) 天子、富贵家藏书之多与“余”幼时和黄生无书作对比; ( 2 ) 一些人家“祖父”藏书与“子孙”弃书作对比; ( 3 ) 藏书者有书不读与“余”和黄生无书可读作对比; ( 4 ) 藏书者与借书者对书的不同态度的对比; ( 5 ) 藏书者与借书者对书的不同心理作对比。 ( 6 ) “余”幼时与借书者对书的不同态度的对比; ( 7 ) “余”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的对比; ( 8 ) “余”幼时之“不幸”与黄生之“幸”的对比。这些对比集中起来说明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藏书者往往不读书;二是唯借书方能读书。作者正是在这两方面事实的基础上作出“书非借不能读”这一论断的。对比论证的作用是可以使观点更为鲜明,从而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提示之二:本文是议论文,但从表达上看,是否以说教的方式来训导黄生呢 ?

讨论、归纳并板书:为了论证中心论点,作者先晓之以理,并从藏书者和借书者对书的不同态度、不同心理角度作对比,做到有理有据。为了进一步强调中心,使文章具有感染力,作者又联系自己的具体实践,从正反两面谈了“通籍”前后读书迥然相异的情况,言辞中肯,令人深思。最后作者又发出“生固幸而遇予乎”的感慨,对黄生的爱护和期望之情溢于言表,充分体现了一个长者的态度。这样就能做到既以理服人、又以情感人。

三、归纳 写作特色

1 . 全文构思严密,紧扣中心。开头开门见山,提出论点:“书非借不能读”,结尾照应开头,点明写本文的缘由。中间三段是重点。首先,举历史上的例证,天子、富贵之家和一般藏书家都是以书为装饰品,实际上并不读书。然后,用读自家所有的书和读借自别人家书的两种不同心理作对比,来证明“书非借不能读”。接着,以自己幼年时和当官后的经历和体会加以印证。最后,以自己当年的贫寒境遇和黄生相对照,使黄生能感到借得到书读的幸运,以激励他下苦功读书。

2 . 文章夹叙夹议,议论层层深入,含蓄有力的表达了主旨。第二段,在举了三个事例之后,慨叹“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作者对那些束之高阁、沾满灰尘的丰富图书不能尽其用而表示愤慨,并为家贫好读书的青年鸣不平。第三段,在叙述了自己的经历和体会后又叹息“借者之用心专”,但是由于书难借“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这里进一步表达了对来借书的青年的深切同情。第四段,在谈了黄生与自己当年相类似之后,委婉的说到黄生机遇好,应该用功读书。

3 . 运用对比手法。以藏书者“高束焉,庋藏焉”的做法、“姑俟异日观”的心理,向借书者“惴惴焉摩玩之不已”的做法、“今日来,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的心理作对比。以“落落大满,素灰丝时蒙卷轴”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作对比。上述两个对比,都有力证明了“书非借不能读”这一论点。第四段,以“张氏之吝书”同“予之公书”作对比,由此引出黄生之“幸”和作者之“不幸”的对比,蕴含着对黄生的厚望。

( 七 ) 课文翻译

年轻人黄允修来借书。我把书借给他,并告诉他说:

“书要不是借来的就不会好好的读啊。你没有听说过 ( 那些 ) 藏书人 ( 不懂书的事) 吗 ? 《七略》《四库》,是皇帝的藏书,但是 ( 自古以来 ) 皇帝肯读书的有几个呢 ? 牛淌着汗拖来塞满屋的书,这是富贵人家的藏书,但是富贵之家的人肯读书的 ( 又 ) 有几个 ? 其余像祖辈、父辈积藏许多书而儿子、孙子丢弃掉的情况,就更不用说了。不只是书籍是这样,世间的事物都是这样。不是那人自己的东西,而是勉强借了来的,必定担心人家催着要,就忐忑 ( tǎn tè ) 不安的摩挲抚弄不止, ( 心里 ) 说:‘今天存放在我这里,明天就要拿走了,我不能再见到它了。’如果已经为我所有,必定 ( 会 ) 捆起来放在高处,收藏起来,说什么‘暂且等改日再看吧’等等。

“我小时候爱好读书, ( 但 ) 家里穷,很难得到书读。有个姓张的人家,藏书很多。 ( 我 ) 到他家去借, ( 他 ) 不借给我,回来以后我梦中还出现向他借书的情形。那种迫切求书的心情,竟然达到这样的程度。因此,只要看过的书就认真的去领会,牢牢的记在心里。做了官以后,官俸花掉了,书籍买来了,到处都堆放满了。 ( 由于长期不翻阅 ) ,以至白色的蠹虫和虫丝,时常沾满了书本。这样一来我才慨叹借来的书看得是多么用心专一,并且感叹少年的时光是多么值得珍惜啊。”

如今姓黄的年轻人像我从前一样贫穷,他借书 ( 苦读 ) 也像我从前一样;只是我慷慨借书给人和那姓张的吝惜自己的书,舍不得借给人,这一点好像不大相同。既然如此,那么是我实在倒楣而碰上姓张的呢,还是黄生实在幸运而遇到我呢 ? 懂得 ( 借到书的 ) 幸运和 ( 借不到书的 ) 不幸,那么他读书一定很专心,而他还书也一定会很快。

写了这一篇借书说,把它和书一起 ( 交给黄生 ) 。

【作业布置】

( 一 ) 前三段的中心论点是 ( )

A . 天子读书者有几 B . 书非借不能读也

C . 富贵人读书者有几 D . 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

( 二 ) 为了说明藏书者不读书这种现象,作者举出了哪些例证 ?

( 三 ) 体会下边两句话的含义,然后作题:

1 . 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 1 ) “借者”是指: ( )

A . 作者本人 B . 黄生 C . 泛指家贫无力购书的人 D . 借给别人书的人

( 2 ) “可惜”的意思是: ( )

A . 应当珍惜 B . 值得惋惜 C . 使人叹息 D . 让人可怜

2 . 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读。

( 1 ) “知幸与不幸”说明的是: ( )

A . 说明两人的遭遇不同

B . 希望黄生懂得借书的艰难

C . 强调自己的“公书”和张氏的“吝书”截然不同

D . 说明幸福与不幸福的辩证关系

( 2 ) “归书也必速”的意思是: ( )

A . 希望黄生尽快地还书 B . 暗示黄生不要把书转借别人

C . 劝勉黄生勤奋地读书 D . 提示黄生读书的速度必须要快

( 四 )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用法:

1 . 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 ?

2 . 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 !

( 五 )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

A . 本文就黄生允修借书一事发表议论,先晓之以理,后动之以情。

B . 与结尾一句“为一说,使与书俱”相照应的一句是开头说的“授以书而告之”。

C . “说”这种文体内容是记叙性的,篇幅一般都很长。

D . 本文运用了例证法,正反对比论证法。

参考答案:

( 一 ) B

( 二 ) 1 . 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若有几 ? 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 ? 2 . 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

( 三 ) 1 . ( 1 ) A、C ( 2 ) A 2 . ( 1 ) B ( 2 ) A

( 四 ) ( 1 ) “然”表示转折,意思是“可是”、“但是” ( 2 ) “然则”“既然如此,那么 —— ”

板书设计:

中心论点:书非借不能读也

事实论据:1(反面)七略四库……有几?汗牛塞屋……有几?其他……无论焉。

2我的读书经历(前后对比)

叹 惜 幸 不幸 专

勉励黄生勤奋读书。

教后记:

4、八年级语文上册《黄生借书说》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内容。

2、朗读,散读,理解品位文章主旨。

难点:多音字的朗读,难句理解。

重点:朗读

教学步骤:

一、导入

(1)作者简介

袁枚(1716-1798),字子才,号简斋、随园主人,清朝钱塘(今浙江杭州)人,著名诗人。乾隆时考中进士,曾任江宁(今江苏江宁)等地知县。辞官后居住在南京小仓山,筑随园,生活华奢。他的诗风格清新灵巧,大都描写日常生活。著有《小仓山房文集》、《随园诗话》、《子不语》等。

(2)作品简介

1.内容:这篇“说”就青年黄允修向作议论,提出“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勉励青年人努力为自己创造学习条件,奋发向学。

2.“说”:是古代一种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二、掌握字词,借助注释理解句意

1.注音

摩mó俟sì辄zhé俸fèng度膅uǐ

2.词句补释

书非借不能读:书不是借来的就不会好好地读。

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不是那人自己的物品而勉强从别人那里借到。夫人,那人。指向别人借书的人。夫,音fú。强假,勉强借来。

惴惴焉摩玩之不巳:忐忑不安地将它玩弄不止。惴惴,音zhuìzhuì,惴惴不安、提心吊胆,忧惧的样子。摩玩,摩挲(suō)玩弄,抚弄。

必高束焉,庋藏焉:一定捆起来挂在高处,收藏起来。“高”形容词作“束”的状语,“在高处”。庋,音guǐ,置放;收藏。

姑俟异日观:姑且等到日后再来看吧。姑,姑且、且。俟,音sì,等候、等待。异日,日后、将来。

故有所览辄省记:(因为迫切地要读书,又得不到书)所以(凡是)有看过的就记在心里。有所览,有看到的。辄,就。省记,记在心里。省,音xǐng,明白。

俸去书来,落落大满:薪俸花掉了,书籍买来了,(屋里)到处都堆放满了。落落,堆集的样子。俸,指官俸,做官的俸禄。

素镡灰丝时蒙卷轴:白色的蠹鱼和虫丝常常沾满了书卷。素镡,指书里的蠹虫。灰丝,指虫丝。

今黄生贫类予:如今黄生像我(以前)一样贫穷。类,似,像。

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只是我把自己的书拿出来同别人共用,这和张氏吝惜自己的书(不借给别人)好象不大相同。惟,只是。公,动词,同别人共用。吝书,舍不得(把)书(借给别人)。

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既然如此,那么我是实在不幸而遇到张(这样的吝啬鬼)。然而,既然这样,那么……。固,本来、诚然、实在。

3.辨音

①假jiǎ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jià假期

②省xǐng故有所览辄省记shěng节省

③juǎn翻卷juàn素镡灰丝时蒙卷轴

4.辨义

子不闻藏书者乎你

子孙弃者无论焉儿子、儿辈

然天子读者有几然而

非独书为然这样

非独书为然是

若业为

吾所有被

为一说作、写

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接着,这以后

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这样说来,那么

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表强调语气

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地

子孙弃者无论焉表感叹语气

必高束焉指代书,也可理解为表感叹语气授以书而告之曰代指黄生

吾不得而见之矣代指书

少时之岁月的

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独立性

三.读课文

1.读课文,领悟语旨。

①散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②抽查诵读情况,重在指导读出语气。

③领悟文旨——论述借来的书才能认真读的道理以勉励黄生勤奋读书。

2.读课文,体会语脉。

①首段开门见山,结尾简明扼要,前呼后应,点明写的缘由。

②中间三段论述“书非借不能读”的道理,结构严密,层次清晰。首先列举藏有书者不读书的例子,再以生动的笔法描绘读自己书和读借来的书的两种不同心理,论述“书非借不能读”的道理。最后以自己亲身的经历和体会,印记“书非借不能读”的道理。

四布置作业:

将文中加点词的练习做在练习本上。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就课文内容质疑。体会文章中心。

2、理解文章观点,背诵课文,并能够领会学习的现实意义。

一.读课文,品味语词。

①第二段中两个反问句语气和作用,如将它们改为陈述句,效果有何区别?

②“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与“天下物皆然”中的“然”词义相同否?是否都应重读。

③“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一句中去掉“惴惴焉”如何?“摩玩”一词表达什么感情?

④“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句中“叹”与“惜”的含义分别是什么?为什么而“叹”?为什么而“惜”?这句话表达作者什么感情?

⑤“然则予因不幸而遇张乎,生因幸而遇予乎?”中“然则”一词删去有什么不好?

⑥为了论证中心论点,作者从哪三个方面作了对比,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读课文,感受语情。

重在体会作者运用多种句式来加强语气,表达情感的作用以及形象化语言的感染力,与作者情感达到共鸣。

因课时有限,背诵可放在课外。因议论文的背诵较记叙文背诵难度更大,教师应作必要的指导。可采用线索记忆法或分层消化法进行记诵。

二、的结构层次

全文可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就黄生借书一事,提出“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接着用摆事实、作类比等方法,列举藏书不读书的情形进行论证。首句是统领句,指明以下的话是对黄生说的。

第二部分(第3段)写自己年幼时和做官以后的切身体会,再次说明“书非借不能读”,这是用谈体会的方法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

第三部分(第4段)拿黄生与自己相对比,向黄生提出希望,勉励黄生珍惜有利条件,勤奋读书。

第四部分(第5段)照应开头“授以书而告之”,结束全文,进一步表示对黄生的期望。

三、质疑讨论。理解中心。

1.找出课文中形象表现借书读书专心、困难的句子,以及有书读时懒散的情况的句子,并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A“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故有所览辄省记”

写了年轻时候借书困难,用心之专。

B“素蝇灰丝时蒙卷轴”

与前句对比,写出了不求进取的懒散状态。

2.课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书非借不能读也”。

3.根据中心论点,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理解:自己不必存书,只有借书才能“读书也必专”呢?

作者写作文的另一个重要意图,在于借“书非借不读也”的观点予以发挥,否定那种耽于安逸、不思进取的行为,勉励青年们正视客观困难,创造条件,在逆境中奋发进取。

4。“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的意义?作用?

5、《小壁虎借尾巴》优秀教学设计|教学设计

21设计说明

经过前面课文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读文的方法。因此,本课教学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

1.灵活采用看图、看实物、朗读、做动作、结合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了解课文中重点词句的意思,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坚持以“读”为主线,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针对本文对话多﹑感情色彩浓的特点,加强朗读的指导与训练,使学生品味文中不同角色的不同语气、语调,并让学生参与实践活动——“演”,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兴趣。

课前准备

1.课文插图、关于本课的多媒体课件。(教师)

2.分小组准备小壁虎、小鱼、老牛、燕子的头饰。(学生)

3.搜集有关动物尾巴用途的资料。(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题目,启发质疑

1.出示小壁虎图,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种小动物叫什么名字吗?”(壁虎)

2.对!小壁虎生来就有一条长长的尾巴,可有只小壁虎却要去借尾巴,这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到《小壁虎借尾巴》这个故事中寻找答案吧!出示课文题目,读课文题目,认识“壁”。

3.读了这个课文题目,你想知道些什么?

板书:小壁虎为什么借尾巴?他向谁借尾巴?结果怎样?

设计意图:质疑问难,有利于帮助学生养成思考的习惯,能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使学生主动地去学习课文。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带着问题,听课文录音,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课文主要讲的是谁干什么的故事?

(2)小壁虎分别向谁借尾巴?

(3)小壁虎借到尾巴了吗?为什么?

2.打开课本,同学们有什么发现?——指一名学生说发现。(课文没有注音。)

3.课文没有注音,那我们怎样才能读懂这个故事呢?——引导学生联系以前的经验自己想办法。(看图、查生字表、猜读或请教别人。)

4.借助图画独立读课文,同学之间互相提醒字的读音,注意平翘舌音。

5.分小组互助读书,把课文读通顺。全班交流:你们小组新认识了什么字?是怎么认识的?(学生没说到的,教师帮助。)

6.出示词语。(带拼音)

小壁虎 墙壁 蚊子 咬断 拨水 甩尾巴 赶走 傻孩子 转身

(1)指名读,齐读。

(2)去掉拼音再读。

7.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读生字。

8.把生字送回课文,读通课文。

9.思考刚才提出的问题,将问题的答案连起来说一说。

设计意图:学生是有差异的,对不同的学生要求也应不一样,因此,在听说训练中要有一定的层次性。如:听完课文录音后的第一次交流是针对全班学生的,答案连起来就是整篇故事的大概内容,这个说话练习对大部分孩子来说都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只要请班上几个口头表达能力较强的孩子回答即可。

三、再读课文,读中感悟

1.小壁虎的尾巴断了很难看时,他心情怎样?(伤心、难过。)

那就请你们带着难过的心情来读一读,比一比看谁读得好。(指名读,齐读。)

2.小壁虎先向谁借了尾巴?(学生自由读第3自然段。)

学生比赛读小壁虎说的话,比比谁读得好。

3.从哪个词可以看出小壁虎很有礼貌?为什么小鱼不把尾巴借给他呢?(出示:小鱼的尾巴要用来……)

小鱼的尾巴是用来拨水的,请你们用手做做拨水的动作。

小结:如果小鱼的尾巴没了,小鱼就不能在水里游泳了,所以小鱼不能把尾巴借给小壁虎。

4.分角色朗读小壁虎与小鱼的对话。(教师范读,男女生分角色读)

设计意图:以读为主,让学生在读中体会,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是新课标对语文教学的要求。因此在教学中,贯穿以读为主的思想,感受清新活泼的文字,通过

123下一页图片想象当时的场景,语言会在不知不觉中积累,情感会在潜移默化中生成。

四、指导写字

1.学生认读生字“捉、条、爬、姐、您、草、房”。

2.学生观察特点,说一说它们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教师范写,学生书空。

4.学生练写,展示评议。

设计意图:学生观察探究,老师用最直观的手段向学生展示写字的过程。学生从中领悟写字的要点,掌握运笔的方法,最后欣赏评议生字。学生在自主、轻松、活泼的氛围中写好生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

1.把认识的生字读给同桌听。

2.看图说说小壁虎分别向谁借尾巴,结果怎样。

设计意图:复习生字,回顾课文内容,为接下来品读课文,深入理解课文做好铺垫。

二、继续学文,感悟理解

1.带着问题读课文:小壁虎怎样借尾巴?请同学读课文第3~5自然段,用横线画出小壁虎说的话,用浪线画出其他小动物说的话。

2.交流出示对话。

3.指导朗读。

假如你是小壁虎,看见小鱼、老牛、燕子,你心里会怎么想?

那些动物帮不了小壁虎,他们的心情又怎样,再读读他们说的话。

4.从小壁虎和动物们的对话中你明白了什么?

出示:小鱼用尾巴拨水,老牛用尾巴赶蝇子,燕子用尾巴掌握方向。

5.小结延伸,拓展交流:小壁虎借不到尾巴多伤心呀!他还会去向谁借呢?他们会怎么说呢?(仿照课文续说。)

学生借助搜集来的资料,分小组说说其他动物尾巴的用途,并演一演。

6.小壁虎借不到尾巴心里很难过,他该怎么办呢?(师引读第6自然段。)

7.结果怎样?为什么?

8.指导朗读: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男女生比赛读。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想象说话,实现了语言的迁移。教师应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做准备,交流时要有一定的弹性,学生能说几句就说几句,主要关注他们说话时的语气、态度,表达是否清楚。教师评价要及时,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三、课堂演练,加深理解

1.分角色朗读全文,喜欢谁就读谁说的话。

2.以小组为单位,小组长分配角色,学生进行表演。

3.指小组上台表演,全班评议。

设计意图:分角色表演朗读能激发学生们的朗读兴趣,通过进入角色,他们能把心中的情与文中的人和事融为一体,读出不同人物的心情。读者绘声绘色,听者如临其境。分角色表演朗读还能让学生借助人物动作、对话感悟理解课文内容。

四、课堂总结,课后延伸

1.分角色朗读全文。 

2.布置课后作业——编故事:小壁虎长出了一条新尾巴,他高兴极了,他会把这个好消息告诉谁呢?他的朋友们又会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来讲给家长听,并把编的故事写下来。

设计意图:这一延伸的练习设计抓住时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既是读写结合的一次小练笔,又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强烈的创造欲望,培养了学生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由于结构相同,内容相似,我将第3自然段作为教学的重点,让学生在“读—看—想”中,理解小鱼的尾巴是用来拨水的。有了第3自然段的铺垫,我就放手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第4、5自然段,在表演的过程中积累语言,理解课文。我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积累语句,内化语言。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表演给大家看,这样,不但积累了语言,而且理解了课文。

6、黄生借书-教学教案

黄生借书
【教学目标】

1.领会本文阐述的“书非借不能读”的道理,认识克服困难、勤奋学习的重要。

2.学习本文运用对比方法阐明道理的写法。

3.了解“然”和“然则”的不同用法。

[难点、重点分析]

1.“说”这种文体有什么特点?

分析:“说”这种文体类似于随笔、杂文之类。这种文体可以在记叙的基础上发表议论,可以夹叙夹议,可以说明和议论相结合,也可以通篇议论。本文属于夹叙夹议类。

2.本文结构是怎样的?

分析:全文5段,可分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提出“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并用三个概括性的事例和作者亲身经历加以论证。

第1段,承接文题,指明第2、3段的对话是作者对黄生说的。

第2段,第1句就鲜明地摆出对黄生谈话内容的中心论点:“书非借不能读”。接着用三个概括性事例加以论证,①天子之弟;②富贵家之书;③“祖父积,子孙弃”。最后用借物者和物主者不同心态作对比,进一步论证中心论点。

第3段,用作者亲身经历说明中心论点。作者幼年在借书不得而求书愈切的心态支配下,读书效率很高;做官后藏书不少反而不读。正反对照有力说明“书非借不能读也”。

第二部分(第4、5段),通过对自己少年时与黄生现在的遭遇比较,向黄生提出“读书也必专”“归书也必速”的希望。

第4段,同黄生提出“读书也必专”“归书也必速”的希望。

第5段,照应开头“授以书而告之”,结束全文。

3.本文的中心是什么?

分析:作者就青年黄允修向自己借书一事发表议论,提出:“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勉励青年人努力为自己创造学习条件,奋发向上。

4.本文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1)中心明确,结构缜密。

全文中心明确,紧扣主题。题目是借书说,通篇都以论说借来的书才能认真读的道理,来表达勉励黄生勤奋读书这一主旨。起首开门见山,结尾简明扼要,前后呼应,点明写本文的缘由。中间三段是重点,论说“书非借不能读”的道理,结构缜密,层次清晰、首先泛举历史上的例证,天子、官宦豪门和富有之家都是以书为装饰品,实际上并不读书。更以读自家所有的书和读借自别人的书,两种不同心理的对比,来论说只有借来的书才能认真读的道理。再进一步以自己切身的经历和体会加以印证。最后以自己当年的贫寒境遇和黄生相对照,使黄生感知能借到书读的幸运,以激励其勤奋读书的上进心。

7、《用奇谋孔明借箭》优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对照注释和使用工具书等方法理解课文中文言文词语的意思。

(2)联系课文内容,把握诸葛亮、周瑜、鲁肃等课文人物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

(1)能和小组同学合作学习,提出疑问,共同想办法解决问题。

(2)在了解课文故事背景的基础上,了解“草船借箭”这个故事的来龙去脉,理清文章的线索,练习复述这个故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品读故事,能对故事中的人物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2)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拓宽阅读视野。

教学重难点

(1)借助课文注释和查阅资料读懂课文内容,感受古典名著的语言特色。

(2)把握文章的故事情节,体会故事中人物的不同性格。在读书交流活动中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开门见山,名著引入。

1.师:诸葛亮是我国历史上家喻户晓的人物,你一定知道关于他的许多故事。说一说你知道哪些故事。(学生应该会说出“空城计”、“三顾茅庐”、“草船借箭”等故事。)

2.这些故事都出自我国哪个名著呢?(《三国演义》)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用奇谋孔明借箭》就是节选自我国最早的长篇章回体历史小说《三国演义》。

3.板书课题。

二、咬文嚼字,初读课文。

1.借助注释,读懂课文。

师:在预习过程中同学们一定感觉到了,这篇课文和我们原来学习过的课文有很大的不同。这种文体叫做文言文,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古文。学习文言文可以了解我国五千年的历史,可以知道许多精彩的故事。文言文语言简练典雅,抑扬顿挫,读起来琅琅上口。希望同学们能在学习上有收获。

2.学生分小组学习。

学生对照注释自读课文,借助字典等工具书,理解课文的文言文词句。

方案1:

学生能通过自己学习和小组交流理解课文中的文言词语的意思。在该环节,教师给学生充足的学习时间,并指导学生交流。让学生按照课文内容,用讲故事的方式说一说课文的意思。方式是选择某个小组讲述故事的某个部分,可以是选一个代表说,其余同学补充;也可以是小组学生一人说一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及时纠正学生把握不准的文言字词,并结合板书加以强化。

方案2:

学生翻译文言词语障碍颇多,不能顺利的理解课文。教师先采用示范朗读的方式给学生创造一种学习文言文的意境,通过在字音和语气等方面的提示,启发学生思考文言词语的意思,并使其对文言文的畏难情绪得以缓解,逐步产生学习兴趣。然后再分小组让学生探索学习,依然要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的帮助。最后进行全班交流,理解文言词句。

3.集体交流。

三、再读课文,理清线索。

1.提问: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事情的起因是什么?经过是怎样的?结果如何?)

师:东汉末年,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孙权手下的都督周瑜,智勇双全,可是心胸狭窄,很妒忌诸葛亮的才干。因为水中交战需要箭,周瑜要诸葛亮在十天之内负责赶造十万支箭,想借此整治和陷害诸葛亮。故事因此展开。

2.学生概括出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四、作业。

(1)抄写课文中的生字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情景导入,回顾故事内容。

观看草船借箭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品读故事,了解人物特点。

1.提出中心话题:诸葛亮、周瑜和鲁肃分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结合课文中相关的句段,画下来,和同学交流。

2.学生展开学习。

3.集体交流。

师:诸葛亮这个人物让大家印象深刻,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他,你会用哪个词呢?

学生应首先想到“神机妙算”一词。

师进而提问,“神机妙算”是什么意思?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他算到了什么?又是怎么做的?

预设:

1.诸葛亮算到了三天后会天有大雾。

2.诸葛亮算到了曹操的性格多疑、谨慎,在浓雾中不敢轻易派兵出击。

3.诸葛亮算到了鲁肃的为人,他知道鲁肃忠厚、守信、不会食言,所以让他替自己准备借箭用的材料,而且确保不会让周瑜知道。

……

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想象诸葛亮胸有成竹的神态,有感情的朗读相关课文。并针对学生的回答做出相关板书。

师:诸葛亮一算了天,二算了地,三算了人,可以说各方面的因素他都考虑到了,基于这些周全的考虑,一一做出了巧妙的安排,这就是“神机妙算”。面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周瑜有何感叹?

指导朗读:周瑜当时会是怎样的心情?那语气应该是怎样的?

师:那么,你认为周瑜是个怎样的人呢?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如果我们换一个立场来看待周瑜呢?(站在东吴的立场)

预设:多数学生对周瑜的认识可能局限于,他心胸狭隘,疾贤妒能。教师应引导学生从东吴的利益角度给予理解人物。

师:对于鲁肃呢?你认为他是个什么样的人?

结合学生回答,相应板书。

三、发散思维,创造性学习。

1.师:无论是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周瑜的忌害之心,还是鲁肃的仁厚守信、曹操的谨慎多疑,我们都是从文章对人物的什么描写中体会到的?

(从人物的语言描写中感受到的。)

师:对,这也是《三国演义》刻画人物一个很重要的方法。通过语言,能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体会人物的内心。

2.分角色朗读课文。

3.情境采访,深化认识。

(1)采访“孔明”。

师:孔明先生,您在借箭中的表现我佩服不已,请问您在向周瑜立下军令状时,怎会有如此把握?

生:因为我了解周瑜的为人,知道他对我有忌害之心,面对他的忌害,只能智取。再加上我还准确把握了曹操的心理,同时,我还懂天象、识地理,在心中对这件事有一个完整的谋划和安排,所以才会有如此大的把握立下军令状呀!

师:(以记者身份评价)您在借箭后曾对鲁肃说:“为将而不通天文,不识地利,不晓阴阳,不知奇门,不看阵图,不明兵势,是庸才也。”广泛地学习,深入地思考,大胆地实践,这也许就是全部的答案吧。

(2)采访“周瑜”。

师:都督,您才华横溢,名冠江南,面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您有何感叹?

(3)采访学生。

师:在座的各位同学,对于故事中的人物,你们也许有更多的话想说,把你们的最想说的用一句话表达出来,送给故事中的他们,也送给今天的我们。

四、总结全文,拓展阅读。

师:在这一课的学习中,我们看到了一个上知天文、下晓地理、知人善用、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千百年来,他的形象成了中华民族智慧的化身。

8、《借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懂得借别人的东西要爱护,并能按时归还。

2、能看图连贯地说一段话,并能使用借书和还书时的礼貌用语。

教学重点:能抓住人物的言行把借书、还书的过程说清楚。

教学难点:看图连贯地说一段话,注意每两幅图之间过度要自然。

教学准备:投影仪、投影片

一、谈话揭题

1、同学们,老师这儿有几本新书,你们想看吗?

(想)

2、你们想看老师的这本书,可得向我——借(生齐说)

(板书:借)

3、你准备怎么向老师借这本书呢?谁先来说一说,看老师愿不愿意把书借给你!(生说)

看来,同学们都能从老师这儿顺利地借到书了。

(你们知道为什么老师愿意把书借给他们吗?)

板书:有礼貌

(他们用了哪些礼貌用语啊?)

板书:请好吗

4、今天啊,明明也买了一本新书,丁丁很想看,于是,他向明明借书。那丁丁又会怎么借书,怎么还书呢?这节听说训练课,我们就来学习第5课

二、整体感知,了解大意。

1、看课文中四幅图,读读课后问题。

2、能说说你自己都看明白,读明白一些什么吗?

3、学生自由交流。如果你愿意向老师交流就和老师说,愿意与同学交流就和同学说。注意把话说通顺,让人能听明白。

三、逐幅看图,练习说话

(过渡:看着同学交流的兴奋劲,真想听听同学们是怎样把一幅图一幅图说清楚、明白的。愿意说给大家听吗?)

1、出示图1:你准备怎样把这幅图的意思表达明白?

A、指名说.谁有补充吗?

B、多请几个同学说。

2、出示图2:是的,丁丁也顺利地借到了书。看,回到家,他在干什么呢?

3、从这里可以看出丁丁是个怎样的孩子?

(板书:爱书)

(2)你能猜猜丁丁这时是怎么想的吗?

(3)请你连起来把这幅图的意思说一说,好吗?

4、图3包好了书皮,丁丁在干什么了?

(板书:看书)

看你能用上哪些好词好句?(板书:津津有味专心致志……)

5、图4过了一个星期,丁丁把书还给了明明。还书时,丁丁会怎么说?明明又会怎么说呢?

(板书:还书)

从时间上看,丁丁还书非常按时。

四、把4幅图的内容连起来说。

注意图与图之间过度要自然。

1、自由说

2、指名说

五、表演《借书》

1、自由组合练习表演

2、上台表演,师生共同评议。对话是否正确,是否有礼貌。

六、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联系实际说说自己向别人借东西是否有礼貌?按时归还了没有?准备今后怎样做?

七、把四幅图的意思用连贯的话写下来。

9、《借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懂得借别人的东西要爱护,并能按时归还。

2、能看图连贯地说一段话,并能使用借书和还书时的礼貌用语。

重点和难点:连贯地说一段话,注意句与句之间的连接,把借书、还书的过程说清楚。

教学准备:书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小朋友,我们有时要向别人借东西。这时候,我们应该怎么说、怎么做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些知识。出示课题,齐读。要求大家仔细看图,并且把话说正确、有顺序。]

明明买了一本故事书,丁丁想借来看。怎样学会借书呢?这节课就来学学这方面的内容。

二、逐幅看图说话。

⑴、看图1。

问:这是哪一天?(3月5日)图上画了什么?明明有本新的故事书,丁丁向明明借书时是怎么说的?(明明,这本新书借给我看看好吗?)

⑵、看图2。

问:丁丁来到什么地方?(家里)他在干什么?他在干什么?(把借来的书包上封面。)为什么要包上封面呢?明明是怎么想的?

⑶、看图3。

问:丁丁看书时怎么样?(丁丁看得很认真,也很小心,不把书弄脏。)

⑷、看图4。

问:丁丁什么时候把书还给了明明?

丁丁还书时会说些什么?(明明,这本书我看完了,现在还给你。谢谢!)

明明怎样说?(不用谢。)

三、把4幅图连起来说。

1、提示:丁丁的言行要说具体,明明的话要说得简明。

2、让学生自由准备,再指名说,老师作点播,注意用好过渡语。

3、指定几个人说,评议,说出优缺点。

四、情境表演。

1、自由组合,表演“借书”。

2、指定一组表演,评议。

3、迁徙说话训练,可表演借铅笔、借橡皮等,练习借和还时的言行。

五、总结。

1、你喜欢丁丁的哪些地方?

借了东西要爱护,要及时归还。借和还的时候要使用礼貌用语。

2、针对班级实际,对学生进行表扬和鼓励。

板书: 5、借书 借书 (请 谢谢) 包书 (爱护) 看书 (认真) 还书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