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个数》教学设计一等奖》属于教学设计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1、《十个数》教学设计一等奖
教学目标:
1.借助汉语拼音,诵读儿歌。
2.在朗读儿歌中认识本课的9个生字。
3.教会学生学生字的方法。
教学重点:
认识本课的9个生字。
教学难点:
教会学生学生字的方法。
教学准备:
1.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教学挂图。
2.生字卡片,10个阿拉伯数字卡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方法:
讲解法、自主探究法、游戏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出示1—10的阿拉伯数字卡片,请学生认读。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有趣的数字儿歌。板书课题。
二、观察图画,说说图意
1.让学生看一看书上的图画,看看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板书:看一看。
2.说图意。指名学生把观察到的来说一说。板书:说一说。
三、读儿歌
1.学生自己自由拼读儿歌。板书:读一读。
2.指名学生试读儿歌,并做出评价。
3.教师范读,并教读几遍。
4.学生自由练读,教师指导朗读。
5.全班齐读。
6.小组比赛读,教师评价。
7.指名学生读,其余学生仔细听。读后,让学生作评价。
8.同桌互读。
四、识字
1.出示生字“十、个、数、一、二、三、又、六、八”,告诉学生这是本课要求认识的生字。请学生在儿歌中找出这些生字,并用笔把他们圈出来。板书:找一找。
2.学生找出生字后,同桌互相检查找的情况,并帮同桌找出他没有找到的生字。
3.学生自由拼读生字。
4.师生一起给黑板上的生字做拼音。
5.师指,学生逐字拼读。
6.指名学生拼读。
7.教师檫拭音节,学生读出汉字的音。
8.指名学生认读生字。
五、复习巩固
1.教师出示两棵用彩色纸做的大树,一棵数上结满标有生字的苹果,一棵树上开满写有音节的花儿。
2.教师讲解游戏摘果子的游戏规则。一名学生上台,其余学生在下面说生字,台上的学生摘下生字苹果并在另一棵树上找出结这个苹果的花儿一起摘下来,并面向学生拼读生字。板书:认一认。
3.指名学生上台做摘果子的游戏,摘对了的就把苹果和花儿奖励给他。
六、作业
诵读儿歌,拼读生字。
2、《十个数》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借助汉语拼音,诵读儿歌。
2.在朗读儿歌中认识本课的9个生字。
3.教会学生学生字的方法。
教学重点:
认识本课的9个生字。
教学难点:
教会学生学生字的方法。
教学准备:
1.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教学挂图。
2.生字卡片,10个阿拉伯数字卡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方法:
讲解法、自主探究法、游戏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出示1—10的阿拉伯数字卡片,请学生认读。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有趣的数字儿歌。板书课题。
二、观察图画,说说图意
1.让学生看一看书上的图画,看看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板书:看一看。
2.说图意。指名学生把观察到的来说一说。板书:说一说。
三、读儿歌
1.学生自己自由拼读儿歌。板书:读一读。
2.指名学生试读儿歌,并做出评价。
3.教师范读,并教读几遍。
4.学生自由练读,教师指导朗读。
5.全班齐读。
6.小组比赛读,教师评价。
7.指名学生读,其余学生仔细听。读后,让学生作评价。
8.同桌互读。
四、识字
1.出示生字“十、个、数、一、二、三、又、六、八”,告诉学生这是本课要求认识的生字。请学生在儿歌中找出这些生字,并用笔把他们圈出来。板书:找一找。
2.学生找出生字后,同桌互相检查找的情况,并帮同桌找出他没有找到的生字。
3.学生自由拼读生字。
4.师生一起给黑板上的生字做拼音。
5.师指,学生逐字拼读。
6.指名学生拼读。
7.教师檫拭音节,学生读出汉字的音。
8.指名学生认读生字。
五、复习巩固
1.教师出示两棵用彩色纸做的大树,一棵数上结满标有生字的苹果,一棵树上开满写有音节的花儿。
2.教师讲解游戏摘果子的游戏规则。一名学生上台,其余学生在下面说生字,台上的学生摘下生字苹果并在另一棵树上找出结这个苹果的花儿一起摘下来,并面向学生拼读生字。板书:认一认。
3.指名学生上台做摘果子的游戏,摘对了的就把苹果和花儿奖励给他。
六、作业
诵读儿歌,拼读生字。
3、《十个数》教学设计
(一)
五谷湾小学 张小琼
教学目标:
1. 借助汉语拼音,诵读儿歌。
2. 在朗读儿歌中认识本课的9个生字。
3. 教会学生学生字的方法。
教学重点:
认识本课的9个生字。
教学难点:
教会学生学生字的方法。
教学准备:
1. 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教学挂图。
2. 生字卡片,10个阿拉伯数字卡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方法:
讲解法、自主探究法、游戏法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新课
出示1—10的阿拉伯数字卡片,请学生认读。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有趣的数字儿歌。板书课题。
二、 观察图画,说说图意
1. 让学生看一看书上的图画,看看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板书:看一看。
2. 说图意。指名学生把观察到的来说一说。板书:说一说。
三、 读儿歌
1. 学生自己自由拼读儿歌。板书:读一读。
2. 指名学生试读儿歌,并做出评价。
3. 教师范读,并教读几遍。
4. 学生自由练读,教师指导朗读。
5. 全班齐读。
6. 小组比赛读,教师评价。
7. 指名学生读,其余学生仔细听。读后,让学生作评价。
8. 同桌互读。
四、 识字
1. 出示生字“十、个、数、一、二、三、又、六、八”,告诉学生这是本课要求认识的生字。请学生在儿歌中找出这些生字,并用笔把他们圈出来。板书:找一找。
2. 学生找出生字后,同桌互相检查找的情况,并帮同桌找出他没有找到的生字。
3. 学生自由拼读生字。
4. 师生一起给黑板上的生字做拼音。
5. 师指,学生逐字拼读。
6. 指名学生拼读。
7. 教师檫拭音节,学生读出汉字的音。
8. 指名学生认读生字。
五、 复习巩固
1. 教师出示两棵用彩色纸做的大树,一棵数上结满标有生字的苹果,一棵树上开满写有音节的花儿。
2. 教师讲解游戏摘果子的游戏规则。一名学生上台,其余学生在下面说生字,台上的学生摘下生字苹果并在另一棵树上找出结这个苹果的花儿一起摘下来,并面向学生拼读生字。板书:认一认。
3. 指名学生上台做摘果子的游戏,摘对了的就把苹果和花儿奖励给他。
六、 作业
诵读儿歌,拼读生字。
4、《十个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借助汉语拼音,学习儿歌和古诗,认识18 个生字,会写其中8 个生字,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2、认识田字格,认识汉字的九种基本笔画横、竖、撇、捺、点、竖弯钩、横折弯钩、横折、竖弯,指导学生正确规范地书写。写字时注意良好的姿势。
3、认识部首反文旁。
4、激发学生朗读兴趣、培养语感,能入情入境地朗读与背诵。
教学重点:
1、认识18 个生字,会写其中8 个生字,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2、认识汉字的九种基本笔画。
教学难点:
1、会写8 个生字,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2、激发学生朗读兴趣、培养语感。
教学方法:朗读背诵法
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法
教学准备:相关的教学课件,生字卡片,10 个汉字数字卡片。
教学时间:2 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观察引入
1、大屏幕出示图片。请小朋友观察图画,把你看见的说一说。观察图画时,注意引导学生有顺序地看图说图。
2、出示1 —10 个阿拉伯数字,请学生认读。今天就要来学习一首有趣的数字儿歌。板书课题。
二、读文识字
1、学生借助拼音读通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同桌互相读,小伙伴纠正字音。
3、班上交流。请小朋友试试,其余学生仔细听,他的字音读准了吗?他的声音响亮吗?神态自然大方吗?
4、教师相机进行朗读指导。
5、再读课文,把你认识的数字用“—”画出来。
6、出示生字卡片:“十”、“一”、“二”、“三”、“六”、“八,请学生认读,并口头组词。
7、再出示生字卡片:“个”、“数”、“又”,请学生拼读。
8、“开火车”读,齐读。
9、分学习小组读课文,说说你读懂了什么,全班讨论。
10、背诵课文。
三、游戏扩展
1、“找朋友”。先把阿拉伯数字卡片和汉字数字卡片分别发给两组小朋友。游戏开始,一学生拿“3 ”跑上台,说:“我是3 ,谁是我的好朋友?”另一位学生拿“三”上前,说:“我是你的好朋友”。然后转向大家大声读“三”。其余依次类推。
2、完成课后“读读连连”。
四、指导写字
1、教读儿歌。要想写好字,得按顺序写。先横后竖,先撇后捺;从上到下,从左到右。顺序记得牢,写字写得好。
2、认识田字格,念田字格歌,读、写基本笔画。
3、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4、教师示范写。
5、学生练习,教师巡视,个别辅导,并及时纠正写字姿势。
板书: 识字一
十个数(一)
yī shí bā liù
一 十 八 六
十个数(二)
一、猜谜语引入
1、小朋友喜欢猜谜语吗?这节课我们就来猜猜谜语吧。
2、出示课文,教师读文,请学生猜猜是什么。
3、我们一起边学课文,边猜谜语。
二、读文识字
1、学生借助拼音读课文,注意把字音读准确,读不准的音节旁边画上“?”号。
2、质疑读不准的音节,请同学解疑。
3、再读课文,把生字多读几遍。
4、同桌互相读课文,读通句子。
5、指名读,评一评。
6、看看图,再结合课文说说这首诗写的是什么。
7、齐读全诗。
8、出示生字卡片,检查生字的认读情况,并口头组词。重点指导读好:“四”、“五”等字
9、抽学生读,“开火车”“读,齐读。
10、做“找朋友”游戏,巩固生字的字音。
11、分组比赛读全诗。
三、指导背诵
看图背诵,做动作背诵,想象画面背诵,互相提示背诵。
四、指导写字
1、认识基本笔画。
2、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教师示范写。
4、学生练习,教师巡视。
板书:
十个数(二)
qí jiǔ wǔ sì
七 九 五 四
5、《十个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借助汉语拼音,学习儿歌和古诗,认识18个生字,会写其中8个生字,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2、认识田字格,认识汉字的九种基本笔画“一”(横)、“︳”(竖)、“丿”(撇)、“”(捺)、“丶”(点)、“L”(竖弯钩)、“乙”(横折弯钩)、“-|”(横折)、“L”(竖弯),指导学生正确规范地书写。写字时注意良好的姿势。
3、激发学生朗读兴趣、培养语感,能入情入境地朗读与背诵。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与课文内容相配的教学挂图(幻灯片、课件),生字卡片;基本笔画卡片;10个汉字数字卡10拉伯数字卡片;田字格黑板。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步骤:
一、观察引入
1、出示挂图。请小朋友观察图画,把你看见的说一说。
2、出示1~10个阿拉伯数字,请学生认读。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首有趣的数字儿歌。板书课题。
二、读文识字
1、学生借助拼音读通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同桌互相读,小伙伴纠正字音。
3、班上交流。请小朋友来试试,其余学生仔细听,他的字音读准了吗?他的声音响亮吗?
4、教师相机进行朗读指导。
5、再读课文,把你认识的数字用“_”画出来。
6、出示生字卡片:“十”、“一”“二”、“三”、“六”、“八”,请学生认读。
7、再出示生字卡片:“个”、“数”、“又”,请学生拼读。
8、“开火车”读,齐读。
9、分学习小组读课文,说说你读懂了什么,全班讨论。
10、背诵课文。
三、游戏扩展
1、“找朋友”。先把阿拉伯数字卡片和汉字数字卡片分别发给两组小朋友。游戏开始,一学生拿“3”跑上台,说:“我是3,谁是我的好朋友?”另一学生拿“三”上前,说:“我是你的好朋友。”然后转向大家大声读“三”。其余依此类推。
2、完成课后“读读连连”。
四、指导写字
1、教读儿歌。要想写好字,得按顺序写。先横后竖,先撇后捺;从上写到下,从左写到右。顺序记得牢,写字写得好。
2、认识田字格,读、写基本笔画。
3、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4、教师示范写,学生练习,教师巡视。
6、《十个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借助汉语拼音,学习儿歌和古诗,认识18 个生字,会写其中8 个生字,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2、认识田字格,认识汉字的九种基本笔画横、竖、撇、捺、点、竖弯钩、横折弯钩、横折、竖弯,指导学生正确规范地书写。写字时注意良好的姿势。
3、认识部首反文旁。
4、激发学生朗读兴趣、培养语感,能入情入境地朗读与背诵。
教学重点:
1、认识18 个生字,会写其中8 个生字,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2、认识汉字的九种基本笔画。
教学难点:
1、会写8 个生字,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2、激发学生朗读兴趣、培养语感。
教学方法:朗读背诵法
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法
教学准备:相关的教学课件,生字卡片,10 个汉字数字卡片。
教学时间:2 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观察引入
1、大屏幕出示图片。请小朋友观察图画,把你看见的说一说。观察图画时,注意引导学生有顺序地看图说图。
2、出示1 —10 个阿拉伯数字,请学生认读。今天就要来学习一首有趣的数字儿歌。板书课题。
二、读文识字
1、学生借助拼音读通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同桌互相读,小伙伴纠正字音。
3、班上交流。请小朋友试试,其余学生仔细听,他的字音读准了吗?他的声音响亮吗?神态自然大方吗?
4、教师相机进行朗读指导。
5、再读课文,把你认识的数字用“—”画出来。
6、出示生字卡片:“十”、“一”、“二”、“三”、“六”、“八,请学生认读,并口头组词。
7、再出示生字卡片:“个”、“数”、“又”,请学生拼读。
8、“开火车”读,齐读。
9、分学习小组读课文,说说你读懂了什么,全班讨论。
10、背诵课文。
三、游戏扩展
1、“找朋友”。先把阿拉伯数字卡片和汉字数字卡片分别发给两组小朋友。游戏开始,一学生拿“3 ”跑上台,说:“我是3 ,谁是我的好朋友?”另一位学生拿“三”上前,说:“我是你的好朋友”。然后转向大家大声读“三”。其余依次类推。
2、完成课后“读读连连”。
四、指导写字
1、教读儿歌。要想写好字,得按顺序写。先横后竖,先撇后捺;从上到下,从左到右。顺序记得牢,写字写得好。
2、认识田字格,念田字格歌,读、写基本笔画。
3、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4、教师示范写。
5、学生练习,教师巡视,个别辅导,并及时纠正写字姿势。
板书: 识字一
十个数
(一)
yī shí bā liù
一 十 八 六
十个数
(二)
一、猜谜语引入
1、小朋友喜欢猜谜语吗?这节课我们就来猜猜谜语吧。
2、出示课文,教师读文,请学生猜猜是什么。
3、我们一起边学课文,边猜谜语。
二、读文识字
1、学生借助拼音读课文,注意把字音读准确,读不准的音节旁边画上“?”号。
2、质疑读不准的音节,请同学解疑。
3、再读课文,把生字多读几遍。
4、同桌互相读课文,读通句子。
5、指名读,评一评。
6、看看图,再结合课文说说这首诗写的是什么。
7、齐读全诗。
8、出示生字卡片,检查生字的认读情况,并口头组词。重点指导读好:“四”、“五”等字
9、抽学生读,“开火车”“读,齐读。
10、做“找朋友”游戏,巩固生字的字音。
1
1、分组比赛读全诗。
三、指导背诵
看图背诵,做动作背诵,想象画面背诵,互相提示背诵。
四、指导写字
1、认识基本笔画。
2、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教师示范写。
4、学生练习,教师巡视。
板书:
十个数
(二)
qí jiǔ wǔ sì
七 九 五 四
资料提供者:
7、浙义教第十册让对比贯穿教学始终《小音乐家扬科》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
浙江省常山县龙绕中心校 洪永海
学习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词语,积累课外成语10个以上;能围绕一个意思,有条理地说一段话。
2、能联系上下文,体会句子含着的意思。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在剥削制度下,穷人孩子的悲惨命运;珍惜自己幸福的童年生活。
教学板块
一、“一比”扬科与音乐家比
1、教师在出示课题后,问:在你的印象当中,现在的音乐家是怎样的?
2、指名学生回答。(爱音乐、懂音乐、很富有、很著名……)
3、请同学们仔细读课文,想一想我们的小音乐家扬科与现代的音乐家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先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然后让学生将课文的音乐家扬科与自己印象中的音乐家对比。激发了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
4、读文后回答。(贫穷、爱音乐、懂音乐……)
(抓住同学们回答的要点进行教学,指导学生找出描写扬科贫穷、爱音乐的句子进行训练。)
5、谢谢同学们告诉我科很贫穷,也很爱音乐,使我对扬科有了一定的了解,现在老师想知道得具体一些,你能帮助我找到证据吗?
[让教师和学生处于平等的位置,教师希望得到学生的帮助,学生自然跃跃欲试。]
6、自己找,同桌交流,指名回答,并按学生回答顺序出示原句。
(1)说明扬科贫穷的句子:
①扬科长得很瘦弱。
②扬科的母亲是个短工,过了今天不知道明天在哪儿,好像寄居在人家屋檐下的燕子。
③扬科8岁就做了牧童。
④有时侯他到树林里去采野果,回来篮子常常是空的,一个野果也没采到。
⑤扬科用树皮和马鬃自己做了一把小提琴。
⑥扬科躺在长凳上。
……
(2)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
(3)引导得出扬科穷的程度的词;(缺衣少食、一贫如洗、一无所有、揭不开锅、家徒四壁、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让学生根据句子的描述,说出关于贫穷的词,起到了积累语言,加深理解的作用。]
(4)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给这些句子排队,然后围绕贫穷的小扬科说一段话。
(5)说明扬科爱音乐的句子。
①扬科很爱音乐,无论走到哪里,他总能听到乐声。
②田野里,小虫为他演奏;果园里,麻雀为他歌唱。
③窗户里灯光闪耀,扬科觉得旅店里的每一根柱子都在颤动,都在歌唱,都在演奏。
④小提琴的声音多么美妙呀!要是有一把小提琴……哪怕只摸一下,他也够满意的了。
……
(6)指导学生对这些句子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7)根据你的理解以《音乐天才扬科》为题,说一段话。
[学生从上面的排列顺序的复述性的说话,到这里的自己组织材料的创造性说话。是一次从仿到创的提升。]
(8)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语体会句子含着的意思。
(①扬科爱听自然界的音乐;②扬科爱听旅店里的音乐;③扬科对小提琴的渴望。)
二、“二比”扬科与文中人物比
1、我们知道课文写了一个家境贫穷,同时又热爱音乐的小扬科,如果我还想对扬科有更全面的认识,该怎么办?
2、引导找出文中描写小扬科的词。
(瘦弱、柔弱、恐惧、凄惨、小猫、小鸟、可怜、惊恐、眼巴巴……)
[让学生自己呈现课文中的词语,主动学习,化理解内化于无形之中。]
3、课文还写了哪些人?这些人和扬科一样吗?你又是从哪些句子中知道的?
①监工解下腰带,狠狠地打了他一顿,要他永远也忘不了。
②忽然屋角里有个睡得迷迷糊糊的声音在粗鲁地问:“谁在那儿?”
③管家最后决定:“打他一顿算了。”
④更夫点了点头,夹起扬科,像夹一只小猫似的,把他带到一个小木棚里。
4、指导朗读这些句子。
5、读了这些句子,你觉得在下面这些括号中应填一些什么词呢?
( )的监工 ( )的更夫 ( )的管家 ( )的仆人
(狠毒 残暴 毒辣 粗鲁 吝啬 毫无人性 灭绝人性 以强凌弱 狗仗人势 仗势欺人 穷凶极恶……)
[又一次引领学生超越文本、积累词语。]
4、填了这些词以后,你又想说些什么呢?
[学生此时想对扬科说、想对监工说、想对更夫说……真如泉涌一般,使情感的体验与内化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三、“三比”扬科与同学比
1、小扬科是一个人才,他爱音乐、懂音乐,但他生不逢时,他只是摸了一下小提琴就被毒打致死,你有什么想法?
2、想想扬科,我们的童年真是太幸福了。教师出示一首残缺的诗,让学生讨论并试着填写。(括号部分残缺,所填供参考)
我与扬科比童年,扬科是苦我是( 甜)。
扬科 牧童住屋檐,我是学生 (把书念)。
扬科吃菜自己挖,我吃(肉鱼)嫌淡咸。
扬科摸琴挨皮鞭,我打破碗 (把地怨)。
扬科有伤无人治,我得感冒 ( 进医院)。
( ) ( )。
我与扬科比童年,珍惜幸福( 记心间 )。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补充小诗的练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升华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更是该了学生运用语言的极好的机会。]
3、指导学生有感情读诗,背诗。
设计说明:
1、以“对比”为主线。不难看出,本课教学由三大板块组成。(扬科与印象中的音乐家、与课文中的其他人物、与同学们自己的对比)这三大版块的起点都是对比,对比贯穿了全篇课文。通过对比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能以亢奋的心态自主地投入到学习当中去。而这三次对比,又好似三步台阶,使学生的同情扬科、憎恨人剥削人的社会制度、珍惜幸福生活的情感得到步步升华。
2、以“朗读”为基点。课文的篇幅较长,在课堂教学中不可能多次地训练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对描写扬科贫穷的句子,描写扬科热爱音乐的句子,描写扬科受尽凌辱、折磨的句子的朗读指导,以句串段,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以“运用”为目的。在教学中教师注重超文本语文信息的积累与运用。如:表示扬科贫穷的词、填写形容监工、更夫等的词,这里的积累不是死记硬背,而是一种运用与积累相互交织的动态过程。学生能根据理解写出词,这就是运用,而通过交流又在原有的认知结构树上增添了枝叶,这也是积累。又如:填诗练习中,看是几个小括号,但他需要学生有一种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联系自身的生活实际运用语文的能力。
资料提供者:
8、《二十年后的》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启发学生自由地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2.指导学生有序地、重点突出地、主次分明地说和写。
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科学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学生展开大胆、丰富、新奇的想象,并指导学生有序地、主次分明地说和写。
课前准备
1、课前学生绘制自己心目中“二十年后的……”构想图。
2、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二课时(第二课时为写作及讲评)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谈话:同学们,回忆美好而甜蜜。现在让我们乘时光列车回到10年前,看看同学们是什么模样,出示课件,你们认出这几个天真可爱的孩子是谁吗?
(二)揭示本次作文主题
谈话:回忆,美好而甜蜜。展望,让人充满幸福的企盼。20年以后,据专家们推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的学习、生活都将发生重大的变化,20年以后你们相聚在一起,又是怎样的情景呢?20年以后的学校、家乡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大家对这一话题肯定很感兴趣,今天,我们就围绕这个话题展开讨论,写篇想象作文。
出示习作要求,明确要求
(1)想象合理、大胆。
(2)语句通顺,叙述有一定条理。
(3)文章有一定的中心。(如:赞美祖国、家乡、学校的新成就;激发自己为实现目标而奋斗的情感;由于地球被破坏而心痛,呼吁人们保护环境等。
(三)启迪学生的想象。
1、过渡:再经过20年以后,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二十年后的世界又会是怎样的呢?
2、创设情境。(卡通课件,进入“二十年后”)
3、在音乐和导游的语言感染下,你仿佛见到了什么?
(四)指导学生完整口述自己设计的二十年后的样子。
1.学生出示自已绘制的二十年后构想。
小组交流:把你心目中二十年后的样子说给组内的同学听。
如:20年后的我,20年后的学校,20年后的中国,20年后的地球,20年后相聚……
学生自由地想象,班级交流各自的想法。联系自己或周围的事物展开想象。
2、师巡视倾听,并适当加入到讨论中去点拨。
3.指名上台介绍自已的画面内容。
4.全班交流评价:你们认为他说得怎么样?
(师相机指导并板书:介绍
有序
重点突出)
5.小组按要求口述交流各自心目中二十年后的样子,互相补充完善。(要求:有序、想象充分,合理,
重点突出)
(五)写作练习。(教师巡查,相机指导写作)
(六)总结
这节课,同学们对未来的想象非常丰富,描绘了20年后的美景,老师准备将这次优秀习作编辑成册,并拟好了书名《飞向未来》,你们有信心写好吗?下课!
板书
二十年后的……
(可另拟题)
叙述有条理
要求
想象充分,合理
9、《白杨》《桃花心木》《乌塔》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
内容预览:
22 短文两篇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字词。
2.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充分领略作者的情怀,认识这种情怀产生的背景。
3.背诵并默写这两篇短文。
过程和方法目标:
1.加强朗读训练,提高朗读能力。
2.把握两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目标:
1.学习《陋室铭》,感受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学习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
2.学习《爱莲说》,认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雅脱俗的情怀。
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欣赏两文的语言之美,手法之美。
教学难点:
1.辨析《陋室铭》中结尾引孔子的话“何陋之有”的含义,及“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言外之意;理解类比手法的运用。
2. 《爱莲说》文,具有哪些美好品质的人才是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如何辨析“莲之爱”与“菊之爱”?理解映衬手法的运用。
教学方法:导读法(通过“三读”达到理解课文内容,当堂背诵全文)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CAI课件,已打印好的文字资料、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师生共同研读《陋室铭》,作者及文体简介;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读出韵律,读出情感;整体感知文意,着重欣赏本文的写作特色。
一、教学过程
一、导入
①板书课题《陋室铭》(刘禹锡)及教学目标;
②作者及文体简介(多媒体显示)
二、学习课文
(一读 理清思路)(学生结合课文提示注解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课文)
①本文题目是什么意思?
明确:本文是唐朝文学家刘禹锡为自己简陋的屋子写的一篇散文。本文为骈体文,简介骈体文的特点。“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②学生试读课文
③学生质疑(由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尽量让学生来解答,达到疏通课文字词的目的)
④如果给课文分三个层次,该怎样划分?
明确:第一层从开头到“唯吾德馨”,第二层从“苔痕上阶绿”到“无案牍之劳形”,第三层为文章结尾。
(二读 品析诗句)
①“山不在高”,“水不在深”类比什么?“有山则名”、“有龙则灵”暗喻什么?
明确:前二句类比“陋室”,后两句暗喻自己。
②陋室内外是什么颜色?景色美不美?有何特点,用一个词(字)概括。
明确:绿色,青色,景色别致幽雅(幽)
③与作者交往的人有何特点?
明确:鸿儒 ,无白丁(雅)
④作者身居陋室的生活是什么?有何特点?
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安)
⑤作者用什么来类比自己的陋室? 明确: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⑥品析“上”、“入”二字的妙用,明确:“上”、“入”二字生动传神,以静为动,不仅使景物人格化,活跃而有生气,而且流露了作者对这景色的喜爱之情,我们可以想象出这是一个多么幽静安宁的环境。
⑦“鸿儒”可否换成 “群儒”? 不能。“群儒”则无“大”之义,显得太多了。
(三读 领悟内涵)(男、女生分角色各读一遍)
①“往来无白丁”含什么感情? 清高自赏(含轻视劳动人民的思想,作者的阶级局限性所决定)
②能否将“阅金经”改为“阅五经”,为什么?
明确:不能。因为作者当时受贬,思想上有些消沉,想从佛经中找到某种寄托,“阅金经”正是作者当时思想感情的折射。
③首尾句有何关系? 首句用了比兴写法,尾句与首自互相呼应。
④本文题目为“陋室铭”,文章又说“何陋之有”?这些不矛盾吗?
不矛盾。题中之“陋”为房屋的形陋,尾句的“陋”为“鄙俗”之义,指屋中主人的“德馨”不鄙俗。
⑤引导学生总结全文的构思。全文起于比兴,继而对陋室中的景色、社交、生活加以描写,再通过类比,巧妙地表现自己的生活感受和情趣。
⑥文章托物言志(借陋室以言志),表现作者不贪恋富贵荣华,不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重视自身修养的思想感情。(文章主旨)
三、教学小结(略)
四、全班竞背(①学生自由背,②小组中相互背,③全班竞背)
五、板书设计:
山水比兴 引陋室 何陋之有
对偶 拟人 描环境
衬托 对仗 夸朋友
虚实 对比 话生活不陋
类比 暗含 立志向
引经据典表态度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学生自主品评这篇课文美在何处,然后逐步品析文章,突出文章精辟的语言美、精妙的形象美、隽永的意蕴美。背诵课文,对照阅读《陋室铭》与《爱莲说》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托物言志写法的妙处。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文
莲花又称荷花、芙蓉。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文章。
二、整体感知课文
请大家看录像,先欣赏一下这篇文章。
三、解题,揭示学习目标
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爱”表现了作者的感情,“莲”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说” 在这里指什么?(同学们可以看课文回答)
作者借描写莲来抒发感情,并说明道理,这就是托物言志的写法。学习此类文章,一要理解所托之物的含义,二要理解作者怎样托物,如何言志,这两点正是我们学习这篇课文的目标,请同学们看屏幕齐声朗读一遍。
四、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要求:结合书下注释,也可以利用工具书,疏通字词的音、形、义,并逐句翻译。(前后左右可以讨论,实在不懂的可以作上记号。)
1.检查自读情况(看屏幕,提问)
看清字形,读准字音, 理解字意:
周敦颐( ) 可爱者甚蕃( )
出淤泥而不染( ) 濯清涟而不妖( )
不蔓不枝( )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花之隐逸者也( ) 陶后鲜有闻( )
请同学们齐声把这些词句朗读两遍,注意朗读的一般要求:抬头挺胸,精神饱满,声音哄亮,吐字清晰。
2.问:文字上还有没有不懂的?请提出来。(师生共同解答)
3.请两位学生翻译课文。
五、研读课文
(一)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托物言志文章的一般写法,首先要准确生动地描写出所托之物的形象,揭示出内在的精神品格。本文所托之物是什么?“莲”
1.请同学们把文中具体描写莲的语句找出来。(齐读)
2.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花的?赋予莲花哪些品格?
同学们可以相互讨论,在讨论的基础上完成屏幕上的表格。
3.总结:这些描写,句句写莲,而又句句喻人。不但写出了莲花美丽的外表、芬芳的气质,而且对她那高洁的品德、美好的情操、正派的风度,作了惟妙惟肖、尽善尽美的描绘,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莲花的赞美之情。这也正是作者爱莲的原因。
4.请同学们把这些语句再齐声朗读一遍,注意把握莲花的高洁品格,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
(二) 理解运用“菊“和”牡丹“来正衬和反衬的作用。
过渡:作者主要描写和赞美莲花,开头却为什么写了菊花和牡丹?这有什么作用?
这是一种衬托的写法,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莲花。
1. 分析“菊”正衬的作用。
谁爱菊花?陶渊明是什么人?我们学过他的一首饮酒诗,当中有一句话能表现出陶渊明爱菊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师:作者写陶渊明独爱菊,正是赞颂他不苟同于世俗的高洁品质,也是用菊花来正面衬托莲花,用陶渊明来正面衬托他自己。
2.分析“牡丹”反衬的作用。
然而能洁身自好的封建士大夫,从晋朝以来极少,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为什么?
因为牡丹色彩艳丽,妩媚动人,象征富贵。也就是说世人都追求富贵,作者愿不愿意像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呢?文中哪一个字能体现作者的这种感情?“独”
师:作者写世人甚爱牡丹是从反面衬托莲的高洁品质,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下面请同学们齐声把第一节朗读一遍,注意体会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不同态度。
(三)理解作者如何以物喻人,抒情言志。
过渡:以上是托物部分,但是托物言志的文章描写事物并非根本目的,而是要通过对所托之物的描写来歌颂人。同样,《爱莲说》一文作者写莲不是根本目的,而是要借莲颂人。请同学们看第二段
1. 就表达方式来说,第一段侧重于记叙、描写,那么第二段呢?
议论,文中哪一个字能集中体现出来?“谓”
抒情,文中有哪一个字作了提示? “噫”
2.作者以物喻人,抒情言志。把菊花比作什么?作者对陶渊明的这种隐逸的生活态度是不是完全赞赏呢?他也愿意隐逸吗?作者赞赏的只是陶渊明这种不苟同于世俗的人格,而对于他的隐逸,作者更多的则流露出什么情感?“惋惜”
牡丹,作者把它比作什么?对于世人都贪慕富贵,作者流露出的又是什么情感?“鄙视” 而莲,作者则把它比作君子,流露出的是对莲的什么情感?“赞美”
3.同学们注意体会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不同看法和不同情感,有感情的齐声朗读第二段。
指出:a、文中有一个叹词“噫”,朗读时声音应该延长。
b、最后三句运用了三种不同的句式来表达作者内心复杂的情感。“菊之爱,陶后鲜有闻。”是什么句式?(提示:一般句式有陈述、疑问、祈使、感叹四种)陈述句在朗读时应读平调,这一句重音应放在“鲜”字上,应读出“惋惜”的语气。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是什么句式?疑问句朗读时应读升调。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是什么句式?感叹句朗读时应读降调,要读出“鄙视”的语气。
请同学们注意体会,齐声把最后四句再朗读一遍。
4. 小结:这一部分是作者所言之志。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做一个隐逸者,更不屑于向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在当时浑浊的世间,他以莲自喻,志在坚贞不逾的保持正直的操守,做一名君子,实在难能可贵,难怪他能写出这样经世不衰的佳作。
六、指导学生背诵。
同学们读的很投入,老师再给你们几分钟时间,同学们能不能把它背出来。
七、总结课文
1.学生总结
至此我们学完了周墩颐的这篇千古传诵之作。从内容上或写作上,大家有哪些收获呢?从中我们懂得了莲花高洁脱俗、正直纯真的品格。写作上明白了作者托莲花抒情言志的写法。此外,这篇文章比喻、拟人、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衬托、对比手法的运用,陈述、疑问、感叹句式的变化,记叙、议论、抒情的有机结合,文字的洗练而又一字不可易等,都值得我们借鉴。
2.教师总结
同学们,周墩颐盛赞莲花为君子,当然有独家的见解和他所处时代的特点,但他表现出的对贪慕富贵的鄙弃,对高洁志行的推崇,至今仍对我们有积极的教育意义。我们应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
八、布置作业
熟练背诵并默写课文。
九、板书设计
精辟的语言
美好的形象
隽永的意蕴
教学后记:
教学中加强朗读背诵指导,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欣赏两文的语言之美,手法之美。学习《陋室铭》,感受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学习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学习《爱莲说》,认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雅脱俗的情怀。
......
小编寄语:欢迎来,为了方便您寻找资料,信息,请将本页加入收藏!
10、感悟与运用促进言语与情感和谐同构:第十一册《匆匆》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
吉春亚
设计理念:
促进言语和情感同构共生的机制是什么,主要是学生的言语实践活动。言语实践的方式很多,本课的教学设计重在体现感悟和运用。感悟是情智交融的,是人心与文心的融通。感悟重于综合,是一种整体的感知。感悟的方式中诵读是唯一不可替代的融通言语和情感的感知活动,背诵又是全息感悟言语的学习方式。运用是言语实践的本质内涵,是学生调用已有经验和语言为新的表达服务,用自己新生成的言语去感动自己、影响他人的有意义的活动,这种活动能有力的促进学生言语和情感的同构共生。
设计特色: 感悟、 积累、运用
教学流程及意图:
一、初读课文,畅说感悟
1、一读课文。要求大声朗读课文,提倡边读边动笔圈画。
2、初说感悟。
师:同样读一篇文章,每一个人的感受会不一样,你大家自由谈一谈你与课文对话后的感悟。
学生自由说完不同的感受时,教师应引导其言语表达的正确、通顺。
3、二读课文。要求结合同学对文章的感受再用心来读读课文,看看自己对课文言语的感受是否加深一些。
4、再说感受。
此环节是学生在没有接受老师任何点拨的情况下,直接触摸感受文本,自由探索的言语实践活动。初读课文后,又结合学习伙伴间的合作交流再读课文,能提升自己独特的感悟。学生感悟时,所关注的对象包括言语和言语所含的作者的情思,还有学生个体自身的情思,因而,同样读一篇文章,就有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效应。
提出自己还不理解的语句。
有的可以随即解决,有的在下面的朗读积累环节中体会。
二、反复诵读,积淀感悟
师:(结合学生的回答过度)虚度光阴,无奈可惜,前途不明、伤感彷徨。这份复杂心情,正如同学们所说的朱自清有,其实你也有、我也有。把这份情感凝聚在我们的朗读中。
1、学生自由有感情的朗读整篇课文。
2、教师提示对“日子匆匆,一去不复返,逝去如飞的感慨”不仅写在脸上,而且是发至内心,让学生再读读课文。
(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是一栋雄伟的楼宇,一曲华彩的乐章,如果将它拆分成多少梁柱,多少音符,就失去了整体的美。在琅琅的书声中,学生用心灵拥抱语言,和作者心灵直接交流;在琅琅书声中感受和再现作品的情思美感;在琅琅的书声中体验言语的节奏感、音韵感。整体的多次的朗读,课文言语和精神营养就会转化为学生心灵的有机部分,就会成为学生语感结构和精神系统中有活力的细胞)
3、学生展示朗读的情况。
师:课堂上最美的是书声,在匆匆逝去的时间里,我们一遍一遍地拥抱课文的言语。你还想读哪些语句呢?
每个人学生选择展示朗读水平的语句肯定不一,教师应随机进行指导、点拨、解难。
如:
(1)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2)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3)我赤裸裸来到这个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地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三、积累语言,运用情景
1、学生背诵。
师:熟读成诵,你可以选择其中几个句子或者一个章节,在将要轻轻悄悄流逝的5分钟内进行背诵,让自己欣赏的语句留在心中。
2、情景运用。
师:(课件出示一组音乐风光MTV片)有这么一个配乐的优美的风光片请大家欣赏,可惜的还没有配上朗诵词。大家看如何为他解说呢?
学生看完MTV片后,用刚才积累背诵的语段为其配上解说。
(试图挖掘言语形象、言语内涵、言语情感的结合点,使积累与运用有机的结合起来,以驱动学生一颗颗灵动的心,诱发他们飞扬智慧的语言。)
四、拓展延伸,个性表达。
1、拓展激情
师:古今中外的一代代人,从家境贫困的乡野村夫到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从多愁善感的文人墨客到深沉智慧的哲人志士······当面对人生短暂,岁月匆匆,或如何使自己在世上留下深深的痕迹发出许多感叹。
课件出示:
孔老夫子面对流逝不返的河水,感慨:“逝者如斯夫!”
三国枭雄曹操,手捧美酒,无限忧伤:“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唐代诗人刘秋娘说:“有花堪折直需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著名散文家林清玄说:“我知道人永远跑不过时间,但是我们 可以在自己拥有的时间里快跑几步,虽然这几步很小很小,但收获却很大很大。
吉老师说:“好好的把握业余时间,你就能挖掘出源源不绝的幸运之泉!“
同学们,你们会怎样说的呢?请动笔把心中想的写下来。
2、个性表达。
这种运用,学生有积极活跃的精神活动,它能使所积累的词语在运用中增殖,又能使学生在运用中生成新的新的言语和新的思想。且“每一种话语,每一种语体(风格)每一个发音的背后,都蕴藏着(典型的、独特的)言说者活生生的个性”(《文本对话与人生》巴赫金)
五、扩大阅读,综合学习
布置学生或收集朱自清的诗文,或收集有关惜时的现代诗歌、古代诗词、名言警句等办专题小报。
(从“小课本”和“小课堂”中走出来,使学生在宽广的心境中,在活跃的状态下学语文,让言语和精神同构,提高言语感悟和运用的能力)
刊于〈〈小学教学参考〉〉2004年第3期
作者邮箱: bjjchy@sina.com资料提供者:
11、中秋咏月诗词三首《十五夜望月》《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我的思念是圆的》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上册
教学重点提示:
1、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情景交融,想象丰富。
教学时间安排:2课时
建议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十五夜望月
教学重点:
1、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2、领会诗中美好的意境和委婉的别离思聚的情思,以及由己推人的思想境界。
教学过程:
一、朗读这首诗
1、请两名同学朗读这首诗;
2、请全班同学边揣摩诗情画意边进行朗读2遍;
3、老师范读这首诗;
4、全班集体朗读这首诗2遍。
二、教师简介作者
王建字,唐代宗进士。一生困顿,晚景尤为凄凉。为官在外,常与家人别离。
三、师生共同分析诗句
中庭地白树栖鸦——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雪。萧森的树阴里,鸦鹊的聒噪声逐渐消停下来,它们终于适应了皎月刺眼的惊扰,先后进入了梦乡。“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之感。“树栖鸦”三字,简洁、朴实,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况,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冷露无声湿桂花——由于夜深,秋露打湿庭中桂花。这也让人联想到满月中的桂树。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思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诗人无声望月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
冷露无声浸润了桂花,那么月中的白免呢,挥斧的吴刚呢,那“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嫦娥呢?诗句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明月当空,难道只有诗人独自在那里凝神注望吗?普天之下,有谁不在注目明月,神驰意远呢?诗人由已推人,扩大了望月的范围。诗人由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想思。诗人没有直说自己的情思,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语气,不知那饱含相思的清辉洒在哪一家。欲说不尽,委婉动人。
四、分小组讨论
1、诗人在这首诗中描绘的景色的特征是什么?
秋月——秋思
2、诗人通过这种景色表达何种情感?
诗人通过联想,由已推人,在这出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中,表达出别离思聚的情感。
我的思念是圆的
教学重点:
1、背诵这首词。
2、朗读训练。
3、展示咏月诗句和自我创作的咏月诗。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在诗中表露出来的浓郁的亲情。
教学过程:
一、介绍写作背景、作者
艾青,现代诗人,原名蒋海澄。
《大堰河——我的保姆》是他的著名诗篇。他的一生曲折坎坷。1929年,中学毕业后的第二年赴法国勤工俭学,1932年有感于中国的民族危机回国,开始画画和诗歌创作,1932年7月,被诬陷为阴谋颠覆政府,判刑6年,1935年10月出狱。在狱中写下了《大堰河—我的保姆》这首诗。解放后,1959年被错划为右派,此后一直蒙受冤屈,直到20年后的1979年才得以洗雪。
1983年,诗人由于经历了太多的飘零磨难后,内心那淡漠的亲情日益浓郁起来。诗人托今追昔,想到心灵上的挚友和骨肉亲人多年不在身边,有的已经离世,而自己仍活着,自然产生一种沉重而凄惨的孤独。由于诗人自身心境开阔,性格豁达,写下此诗表达自己对团聚、亲情、友情的珍视和怀念。
二、朗读这首诗
1、学生个人朗读这首诗2遍。
2、理解这首诗的大意
由诗人创作背景入手分析。
“我的思念是圆的”,把无形的思念说成是有形的圆,形象的语言中包含着许许多多情感上的东西,诗人渴望团圆,渴望美满。
“八月中秋的月亮 也是最圆最亮的”诗人由思念到圆月,引发人的联想与想象。月儿常圆吗?不圆时又是如何的一番情感啊?人们在看月的时候常常会想到——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激起人们对个人命运的遐思。
诗人由眼前的“西瓜、苹果都是圆的”联想到团聚的欢乐和“骨肉被分割的痛苦”,引出自己渴望亲朋团聚的情感。
3、学生个人朗读这首诗2遍。
4、请同学简述一下这首诗的大意。
5、学生集体朗读这首诗1遍。
三、展示咏月诗名
1、三五明月满,四五蟾兔缺。《古诗十九首》
2、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 曹植《怨歌行》
3、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陈子昂《春夜别友人》
4、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唐王维《鸟鸣涧》
5、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6、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唐李白《关山月》
7、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唐李白《子夜吴歌四首》
8、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唐李白《把酒问月》
9、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照古时人。唐李白《把酒问月》
10、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唐杜甫《一百五十日夜对月》
11、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唐白居易《暮江吟》
12、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唐白居易《琵琶行》
13、万影皆因月,千声各为秋。唐刘方平《秋夜泛舟》
14、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唐徐凝《忆扬州》
15、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宋晏殊《寓意》
16、明月却多情,随人处处行。宋张先《菩萨蛮》
17、沙上并禽池上瞑,云破月来花弄影。宋张先《天仙子送春》
18、月出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宋苏轼《前赤壁赋》
19、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宋辛弃疾《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四、作业
1、背诵并会默写〈十五夜望月〉;
2、小作文:根据下文的开头,发挥联想和想象,续写文章。
中秋的夜晚,凉风习习,我坐在阳台上,望着明亮的月亮,心绪万千……
第二课时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教学重点:
1、背诵这首词。
2、联想力和想象力的训练。
教学难点: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及其旷达胸襟在词中的体现。
教学过程:
一、从写月或月光的诗句入手,进入新课。
今来,不少文人骚客以中秋月亮为题材来吟诗赋词,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等。同样的,苏东坡也以中秋月亮为题材,写下了这首千古绝调。
我们来看看后人对这首词的评价:清朝词评家胡仔在《菬溪渔隐丛话集》里曾道:“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二、初读课文
1、在学习这首词之前,我们先来个“预习检查”。
请一位同学朗读这首词。
教师范读(录音范读)。
学生一齐朗读这首词。
2、下面,同学们看屏幕上的提示和结合课本的注解,进一步认识苏东坡,并且了解一下这首词的写作背景。
三、精读课文
(一) 根据注解,疏通文句。
(二) 这首词的上下两阕主要写什么?两者的联系何在?
( 提示:中国古代的诗词,大都先写景,后抒情,我们来看看这首词是否也具有此特点。)
①上阕主要写什么?(写了什么景?)
上阕----望月(写景)
②下阕呢? (抒发了什么感情?)
下阕----怀人(抒情)
③上、下两者的联系何在?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三) 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哪些词句上?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四) 词中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
实景:明月、酒、青天、“我”、风、清影、朱阁、绮户
虚景:宫阙(琼楼玉宇)
四、研究讨论
1、词前小序,有何作用?
——词前小序,述作词缘由(怀念子由)。
2、在“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中,月“转”“低”表示(夜深);“无眠”表示(离情正浓)。
3、“怀子由”体现在词中哪句?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4、主题:这首词表达了诗人的旷达胸襟和对亲人的怀念。
五、作业布置
(一)背诵这首词。
(二)请同学们根据所学诗篇,写一首四句以上的咏月小诗。
12、古诗二首:《十五从军征》《出塞》教案教学设计
孙哲勇
教学目的:
1、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能运用联想和想象,深入诗歌理解诗句含义,体会诗歌的艺术境界
3、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不幸,加强对和平生活的热爱。
4、体会边塞诗的风格,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学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目的
1、2
教学难点:目的
3、4及背诵、默写
教学方法:诵读法
教学过程:
导入:
我国古典诗词源远流长,浩若繁星。在这笔丰厚的文学遗产中,反映战争的作品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其中有吟诵边塞风光的(如王维的《使至塞上》),有叙述边关战事的(如李贺的《雁门太守行》),有借以倾诉思乡之情的(如范仲淹的《渔家傲》,更有畅谈从军壮志抒发爱国之情的(如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那么我们今天来看一看这两首诗歌又是从哪方面来反映战争的?
一、 交流资料
1、乐府诗:乐府,原是古代掌握音乐的官署,汉武帝时规模较大。后来将其演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
二、 诵读诗歌,感知诗歌大意
1、诵读:可教师范读、学生诵读、自由散读、全班齐读
2、诗歌大意:
《十五从军征》这首乐府诗描述的是一位少年从征65年后返回故里的情景。一位衣衫褴褛、鬓发全白、手拄拐杖的老人茫然地站在曾经是那么熟悉,而今却家破人亡的,绝望地望着东方……这首诗通过主人公的遭遇揭示了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造成的苦难。
三、 讨论探究:
1、请同学有感情地读出自己所喜欢的诗句,及喜欢的理由。
2、诗歌是怎样揭示出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造成的苦难的?(板书)
3、你是怎样看待战争的?
四、 学生小结
五、 推荐阅读
王昌龄——从军行(
一、二)
王 翰——凉州词
六、 作业
1、 背诵默写
板书:
兵役的残酷
无限的凄凉 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造成的苦难
不尽的悲哀
第二课时:
导入:
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始终有战争在相随,无论是哪一个朝代都有战争的刀痕,印在文学的诗词中,反映战争的作品便不可封盖地长成为一颗艺苑奇葩。其中无论是用剑和心抒写的豪情,还是用弓和刀叙述的征战,或是用白发和眼泪表达的思念……都像晶莹、细润的珍珠撒在诗海的托盘上,让人长吟,使人苦叹,让人流泪,使人感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首《出塞》。
一、交流资料
1、王昌龄(689—757):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字少伯,京兆万年人。安史之乱,避难江淮,为濠州刺史闾丘晓所杀。他是盛唐时期最负盛名的诗人之一,有“诗家天子”之称。七绝与李白齐名,被视为“神品”。代表作有《从军行》、《出塞》、《闺怨》、《芙蓉楼送辛渐》等。
2、飞将:指汉代飞将军李广,李广曾任右北平太守,因其英勇善战,匈奴称其为“汉之飞将军”。
3、阴山:即阴山山脉,起自甘肃,延绵内蒙古,是古代中原地区北方的屏障。
4、互文: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对独立的语言结构彼此拼合,相互补充,共同表达一个完整的内容
二、诵读诗歌,感知诗歌大意
1、诵读:可教师范读、学生诵读、自由散读、全班齐读
2、诗歌大意:
《出塞》一诗描绘了边关无良将驻守,致使匈奴频繁入侵的情况,表达了诗人对战乱的痛恨和对良将的思慕。
三、 比较探究:
1、请同学有感情地读出自己所喜欢的诗句,及喜欢的理由。
2、这两首诗歌各是从什么角度出发来写战争的?(板书)
四、 学生小结
五、 作业
1、背诵默写
2、搜集关于反映战争的诗词
板书设计:
十五从军征——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造成的苦难。
出 塞——对战乱的痛恨和对良将的思慕资料提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