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曹冲称象教学设计一等奖》属于教学设计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1、31曹冲称象教学设计一等奖
一,教学目标
1.会认11个字,1个多音字,会写6个字。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道曹冲是怎样称象的。
3.通过曹冲称象的故事,知道曹冲是一个聪明、爱动脑筋的孩子,懂得遇到问题要善于动脑筋。
二、教学重点
1.掌握本课生字新词。会认11个字,1个多音字,会写6个字。
2.通过曹冲称象的故事,懂得遇到问题要善于动脑筋。
三、教学难点
1.掌握“秤、称”两个字的读音。
2.学会6个字的形。
3.从曹冲称象中感悟到聪明来自于观察和思考。
四、教学准备
1.演示称象过程的材料。
2.识字、词语卡片,投影仪。
五、教学时数
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直插中心,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看见过秤吗?秤是干什么用的?板书:称。
2.问:称什么?谁来称?请大家打开课本齐读31课的课题。
3.板书:曹冲称象
(二)朗读课文,随文识字。
1.自由读课文,把不认识的字做上记号,想办法认识它们,记住它们。
2.听课文的朗读录音。
通过听读你认识了那些字?学生边说,教师边出示字卡。
称官柱议论底(得)摇岁牵沿装
3.谁会读?请你带着大家读一读。
4.按自然段的顺序读一遍课文。
5.学习课文一二自然段。
(1)这头大象是怎么来的?从课文中找到相应的部分读句子。
(2)投影显示:大象可真大呀!
(3)你认为老师这样的写法好不好,为什么?
(4)再次投影:大象又高又大,身子像一堵墙,腿像四根柱子。(意图:通过读句子体会课文语言的具体、形象)
(5)面对着这样一头又高又大的象,你最想知道什么?
(6)投影出示:这么大的象,到底有多重呢?
朗读训练:①读正确。②读出想知道重量的心情。
(7)面对曹操的提问,官员们想出了几种办法?
6.学习课文的第三自然段。
(1)说一说官员们想出的办法。
①砍树造秤。②宰象割肉。
(2)讨论:官员们的办法行不行?为什么?
指导朗读:曹操听了直摇头。
(3)分角色朗读本段。
(4)曹冲想出了什么办法呢?
7.学习课文的第四自然段。
(1)自读第四自然段:画出曹冲说的话。
①齐读曹冲说的话。
②说一说曹冲是怎样称象的。
(2)实验演示,加深理解。(可以用课件或实物进行)
8.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
(1)指名读文。
(2)投影出示:他叫人照曹冲说的方法去做,果然称出了大象的重量。
你能把“果然”换个词吗?
(3)用提问指导朗读本段:这一年,曹冲多大?(七岁)
七岁的曹冲就想出了这样的好办法,称出了大象的重量。我们应该怎样读?
(三)教师小结,点悟启发。
1.小结:请同学们看看、想想:曹冲从大臣们的谈话里,得到了那些启发?
(1)从宰象中想到:怎样才能使整体变化为一部分一部分呢?(石头)
(2)从造大秤中想到:用什么来代替大秤呢?(船)
(3)从“提不起”中想到:用什么来托起大象呢?(水)
2.你们喜欢曹冲吗?为什么?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读出会认字的读音。自己借助拼音认读这些字,再把拼音盖上看看自己还会读吗?全班反馈,出示词语认读。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二)写字指导。
1.复习会写字字音。
2.出示汉字:和柱谁块岁站
(1)把生字按难易程度分成二类,分别贴在黑板的两侧,学生进行认字比赛。
谁块站和柱岁
(2)学习曹冲我最棒!记字形比赛现在开始!
(3)第一轮:看谁记得准又快。
教师每次出示一个生字,学生看清后,教师将字卡放下,学生在练习本上写出这个字后,同桌两个人互换。教师再次出示字卡,学生进行核对。写对的同学站起来说:嘿!嘿!我最棒。
(4)第二轮:谁能一次记住三个字。
余下的三个字,学生自己进行字形记忆。然后教师快速出示字卡,闪现字形后,进行听写。三个字都写对的同学获得“优秀”。
(三)巩固练习。
1.在写字本上练习。
2.读一读“我的词语库”中的词语。
2、31曹冲称象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会认11个字,1个多音字,会写6个字。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道曹冲是怎样称象的。
3.通过曹冲称象的故事,知道曹冲是一个聪明、爱动脑筋的孩子,懂得遇到问题要善于动脑筋。
二、教学重点
1.掌握本课生字新词。会认11个字,1个多音字,会写6个字。
2.通过曹冲称象的故事,懂得遇到问题要善于动脑筋。
三、教学难点
1.掌握“秤、称”两个字的读音。
2.学会6个字的形。
3.从曹冲称象中感悟到聪明来自于观察和思考。
四、教学准备
1.演示称象过程的材料。
2.识字、词语卡片,投影仪。
五、教学时数
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直插中心,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看见过秤吗?秤是干什么用的?板书:称。
2.问:称什么?谁来称?请大家打开课本齐读31课的课题。
3.板书:曹冲称象
(二)朗读课文,随文识字。
1.自由读课文,把不认识的字做上记号,想办法认识它们,记住它们。
2.听课文的朗读录音。
通过听读你认识了那些字?学生边说,教师边出示字卡。
称官柱议论底(得)摇岁牵沿装
3.谁会读?请你带着大家读一读。
4.按自然段的顺序读一遍课文。
5.学习课文一二自然段。
(1)这头大象是怎么来的?从课文中找到相应的部分读句子。
(2)投影显示:大象可真大呀!
(3)你认为老师这样的写法好不好,为什么?
(4)再次投影:大象又高又大,身子像一堵墙,腿像四根柱子。(意图:通过读句子体会课文语言的具体、形象)
(5)面对着这样一头又高又大的象,你最想知道什么?
(6)投影出示:这么大的象,到底有多重呢?
朗读训练:①读正确。②读出想知道重量的心情。
(7)面对曹操的提问,官员们想出了几种办法?
6.学习课文的第三自然段。
(1)说一说官员们想出的办法。
①砍树造秤。②宰象割肉。
(2)讨论:官员们的办法行不行?为什么?
指导朗读:曹操听了直摇头。
(3)分角色朗读本段。
(4)曹冲想出了什么办法呢?
7.学习课文的第四自然段。
(1)自读第四自然段:画出曹冲说的话。
①齐读曹冲说的话。
②说一说曹冲是怎样称象的。
(2)实验演示,加深理解。(可以用课件或实物进行)
8.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
(1)指名读文。
(2)投影出示:他叫人照曹冲说的方法去做,果然称出了大象的重量。
你能把“果然”换个词吗?
(3)用提问指导朗读本段:这一年,曹冲多大?(七岁)
七岁的曹冲就想出了这样的好办法,称出了大象的重量。我们应该怎样读?
(三)教师小结,点悟启发。
1.小结:请同学们看看、想想:曹冲从大臣们的谈话里,得到了那些启发?
(1)从宰象中想到:怎样才能使整体变化为一部分一部分呢?(石头)
(2)从造大秤中想到:用什么来代替大秤呢?(船)
(3)从“提不起”中想到:用什么来托起大象呢?(水)
2.你们喜欢曹冲吗?为什么?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读出会认字的读音。自己借助拼音认读这些字,再把拼音盖上看看自己还会读吗?全班反馈,出示词语认读。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二)写字指导。
1.复习会写字字音。
2.出示汉字:和柱谁块岁站
(1)把生字按难易程度分成二类,分别贴在黑板的两侧,学生进行认字比赛。
谁块站和柱岁
(2)学习曹冲我最棒!记字形比赛现在开始!
(3)第一轮:看谁记得准又快。
教师每次出示一个生字,学生看清后,教师将字卡放下,学生在练习本上写出这个字后,同桌两个人互换。教师再次出示字卡,学生进行核对。写对的同学站起来说:嘿!嘿!我最棒。
(4)第二轮:谁能一次记住三个字。
余下的三个字,学生自己进行字形记忆。然后教师快速出示字卡,闪现字形后,进行听写。三个字都写对的同学获得“优秀”。
(三)巩固练习。
1.在写字本上练习。
2.读一读“我的词语库”中的词语。
3、《曹冲称象》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认识12个生字,掌握多音字“得”。会写6个生字。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曹冲是怎样称象的。
重难点,关键:
1.识字、写字。
2.弄清曹冲是怎样称象的。
课时划分: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掌握多音字“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1.启发谈话:同学们,你们见过别人称东西吗?都用什么称呀?
2.教师:象有多重?现在称象不是难事,可在古时候,这确实件很难的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看看曹冲想出一个什么好办法称得大象的好办法。
二、自由读课文,认读生字,整体感知
1.学生借助拼音读课文,要求划出生字,读准字音。
2.指名读课文。教师强调重点字的读音。
3.教师出示生字卡片,检查学生认读情况。
4.学生再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5.指名反馈。
三、读文,体会称大象的难度
1.找出描写大象的语句。
2.指导感情朗读,体会大象的大和重。
3.教师:见了这么大的象,这可怎么称呢?我们先看看官员们是怎么说的。
四、了解官员的想法,衬托曹冲的聪明
1.读第三自然段,思考:官员们想出哪几种方法?
2.学生交流,这些方法行吗?
3.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当时的情景。
五、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会写6个生字。
2.朗读课文。
3.总结全文,懂得遇到问题要善于动脑筋。
教学过程:
一、复述故事,引入新课
1.出示生字卡片,大家一起读一读。
2.谁能把这个故事简单的说一说。
3.官员们都说了些什么方法?
4.可是这些方法都不好,这时候,曹冲想了一个好办法。
二、读文实验,了解称象的过程
1.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曹冲所说的办法,要先干什么,再干什么,最后干什么?
2.指名根据课文内容说一说。
3.引导讨论:
(1)曹冲的办法好吗?
(2)如果现在让你们去称这头象的重量,你们有什么方法?
三、总结全文,启发学生
1.读文后你觉得曹冲是个怎样的孩子?
2.应该学他什么?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四、指导书写
1.出示要求书写的生字,指名读一读。
2.用生字组词。
3.学生书写,教师巡视,强调双姿。
4、《曹冲称象》教学设计
课前透视
《称象》是一个民间方为流传的历史故事。课文通过对曹冲称象的具体方法和步骤的介绍以及与大臣们方法的对比,表现了曹冲爱动脑筋,善于观察,富于联想的品质。故事情节曲折生动,引人入胜,语言通俗易懂。教学时,要避免分析,而应该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启发思考,鼓励学生创新,训练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低年级的小学生喜欢听故事,爱动手,好奇心强。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引导学生在掌握字词,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充分的讨论交流,动手实践,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
教学目标
1、认识“称、象”等13个生字,会写“再、象”等6个字。能用“一边……一边……”说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读好对话表达的意思。
3、喜爱曹冲这位爱动脑筋的想办法的小朋友,能从他称象的故事中受到启发。
4、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愿意主动给家人讲《称象》的故事。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中句子所表达的意思。
信息资料
字词卡片,演示曹冲称象过程的投影片或实验材料。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切入举偶
1、启发谈话:同学们,你们见过别人称东西吗?那你们见过称大象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古时候称象的故事。(板书:称象)适时认识生字“称、象”
2、板题质疑:板书课题,读课题,认识生字“称、象”围绕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谁称象?为什么称象?怎么称的?)
(由课题的出示,引发学生思考质疑,。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
对话平台
初读(自由读文,画出生字,了解内容。)
1、学生轻声自读课文,要求画出生字,读准字音,不丢字,不掉字。
2、指名读课文。强调重点字的读音:如“称、造、秤、得、倒”等字的读音。
3、利用生字卡片,同桌之间互相指认生字,适当用生字练习组词或说话,共同识记。
4、小组同学合作,帮助认字有差距的同学学会生字。
(引导学生充分自学,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促进不家务事共同提高,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的自学习惯。)
讨论(交流读书体会,整体感知课文。)
1、思考:通过自读课文,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问题?
2、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语文学习的过程就是师生、生生交流互动的过程,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教师应善于在这种交流中捕捉信息,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
朗读(在理解中感悟读文,提高学生朗读水平。)
1、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段指读课文,组织学生评价朗读,相互促进,教师适时范读指导。
2、抓住“一边……一边……”的句子,认真体会,练习说话。
3、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读给组内的同学听。
写字(针对学生实际,激发写字兴趣。)
1、出示“我会写”中的“再、象、像、做”四个字,组织学生认读观察,把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字,先描红,再书写。
2、针对学生实际,对典型字进行重点指导。如“象”等。
3、学生自由练写,组织展示评价。
第二课时
导入(复述故事,引入新课。)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2、谁能把这个故事简单地给大家讲一讲。
(实现新旧过渡,促进学生表达。)
讨论(读书讨论,比较称象方法,加深对故事内容的理解。)
1、引导学生读1----3自然段。思考:曹操听了大臣们称象的方法为什么“直摇头”?
2、小组讨论,交流意见,陈述理由。
3、分角色朗读课文,引导学生加上适当的动作和表情,体会当时的情景。
(围绕核心问题,读书讨论,避免了繁琐的分析理解,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训练学生的语文思维,促进学生合作及表达能力的发展。)
演示(演示称象过程,体会曹冲的聪慧。)
1、引导学生读4、5自然段,体会曹冲称象的过程。
2、师生或生生合作,边叙述边利用投影片进行演示,曹冲称象的全过程,进而体会曹冲的聪慧。可以多组进行,进行比赛。从语言表达,操作等方面进行评价。
3、指导朗读课文,抓住表示称象顺序的词语体会用词的准确。
(充分利用学生爱动手、爱观察、爱表现的特点,将演示与读文结合,培养合作能力,实践操作,语言表达能力,在实践活动中巩固学生的认识,从中受到启发,激起对曹冲的喜爱。)
扩展(引发思考,拓展思维,培养创新精神。)
1、引导学生思考课后问题: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来称象呢?(可以启发他们从当时的情况和现代社会两个方面进行思考。)
2、组织学生讨论,发表各自见解,进行互相评价。
(这样的设计激发了学生积极参与,大胆想像,鼓励创新思维,培养创新精神。)
写字(加强写字指导,培养写字习惯。)
1、出示“我会写”中的“点、照”,引导学生观察这两个字的特点。
2、指导书写,强调“四点底”书写时的注意事项。
3、自由练写,展示评价。
伴教锦囊:
相关链接:
曹操(155-220):即魏武帝。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市)人。初举孝廉,任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后在镇压黄巾起义和讨伐懂卓的战争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初平三年(公元192年),为衮州牧,分化、诱降青州黄巾军的一部分,编为“青州兵”。建安元年(196年),迎献帝都许(今河南许昌)。从此用其名义发号施令,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官渡之战大破河北割据势力袁绍后,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封魏王。子曹丕称帝,追尊为武帝。他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用人唯才,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抑制豪强,加强集权。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精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善诗歌,《蒿里行》、《观沧海》等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著作有《魏武帝集》,已佚,有明人辑本。今有整理排印本《曹操集》。(《辞海》1989年版)
曹冲(字仓舒)
生年:196 卒年:208
曹冲(196-208),字仓舒,曹操最小的儿子。曹冲称象的事情流传千古,曹冲在称象时不过六岁。208年,也就是赤壁之战的这一年,曹冲夭亡,年仅十三岁。曹操为其哭泣时,曹丕来安慰曹操,曹操说道:“仓舒之死,对我来说是不幸,可对你们来说却是大幸!”曹丕称帝后,追封曹冲为邓哀侯。
阅读在线:
少年徐文长手对知府
徐渭(1521年-1593年),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青藤道士,又别署田水月,山阴(今属绍兴)人,明文学家、书画家,也是晚明时期思想解放运动的先驱。他一生作联很多(《徐渭集》载有对联118副,这在明代是很少见的,而所写出40字以上的长联就有12副,在明代几乎没有第二人。尤其是他最先突破百字长联,为绍兴开元寺大殿题的140字长联至今犹存),至今徐文长还有一些作联故事在浙江流传。
徐文长十四岁时来到杭州。当时的杭州知府目中无人,他得知徐文长在杭州赋诗作画,颇受人们赞赏时,大为恼火,认为一个小毛孩子竟敢在他的辖区内舞文弄墨,真是不知天高地厚,便派衙役将徐文长召来对句。威胁他说如对不上,就驱逐出城。徐文长镇定自若,满口答应。知府带徐文长到西湖边,指着六合塔,说出上联:“六塔重重,四面七棱八角。”
徐文长没有开口,只是扬了扬手。知府以为对不上,暗自高兴。他得意忘形地指着保俶塔,又出了个上联:“保俶塔,塔顶尖,尖如笔,笔写四海。”徐文长还是一言不发,而是用手指了指锦带桥,向知府拱拱手,然后,又两手平摊,往上一举。
知府见徐文长还是没有回答,就神气十足地说:“连一句也对不出,还算什么神童!”立即下令:“快把他赶出去!”这时,徐文长却理直气壮地哈哈大笑:“休得无礼,下联早就对好了!”知府怒气冲冲地说:“你敢无理狡辩,愚弄本府?”徐文长解释说:“你是口出,我是手对。”“手对!是什么意思?”知府追问道。
徐文长答道:对第一联扬了扬手,就是说“一掌平平,五指三长两短”;对第二联拱拱手,两手平摊,往上一举,是说“锦带桥,桥洞圆,圆似镜,镜照万国九州”。知府听了哑口无言,只好悻悻而去。
5、《曹冲称象》教学设计
称 象
课前透视
《称象》是一个民间方为流传的历史故事。课文通过对曹冲称象的具体方法和步骤的介绍以及与大臣们方法的对比,表现了曹冲爱动脑筋,善于观察,富于联想的品质。故事情节曲折生动,引人入胜,语言通俗易懂。教学时,要避免分析,而应该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启发思考,鼓励学生创新,训练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低年级的小学生喜欢听故事,爱动手,好奇心强。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引导学生在掌握字词,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充分的讨论交流,动手实践,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
教学目标
1、认识“称、象”等13个生字,会写“再、象”等6个字。能用“一边……一边……”说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读好对话表达的意思。
3、喜爱曹冲这位爱动脑筋的想办法的小朋友,能从他称象的故事中受到启发。
4、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愿意主动给家人讲《称象》的故事。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中句子所表达的意思。
信息资料
字词卡片,演示曹冲称象过程的投影片或实验材料。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切入举偶
1、启发谈话:同学们,你们见过别人称东西吗?那你们见过称大象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古时候称象的故事。(板书:称象)适时认识生字“称、象”
2、板题质疑:板书课题,读课题,认识生字“称、象”围绕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谁称象?为什么称象?怎么称的?)
(由课题的出示,引发学生思考质疑,。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
对话平台
初读(自由读文,画出生字,了解内容。)
1、学生轻声自读课文,要求画出生字,读准字音,不丢字,不掉字。
2、指名读课文。强调重点字的读音:如“称、造、秤、得、倒”等字的读音。
3、利用生字卡片,同桌之间互相指认生字,适当用生字练习组词或说话,共同识记。
4、小组同学合作,帮助认字有差距的同学学会生字。
(引导学生充分自学,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促进不家务事共同提高,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的自学习惯。)
讨论(交流读书体会,整体感知课文。)
1、思考:通过自读课文,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问题?
2、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语文学习的过程就是师生、生生交流互动的过程,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教师应善于在这种交流中捕捉信息,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
朗读(在理解中感悟读文,提高学生朗读水平。)
1、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段指读课文,组织学生评价朗读,相互促进,教师适时范读指导。
2、抓住“一边……一边……”的句子,认真体会,练习说话。
3、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读给组内的同学听。
写字(针对学生实际,激发写字兴趣。)
1、出示“我会写”中的“再、象、像、做”四个字,组织学生认读观察,把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字,先描红,再书写。
2、针对学生实际,对典型字进行重点指导。如“象”等。
3、学生自由练写,组织展示评价。
第二课时
导入(复述故事,引入新课。)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2、谁能把这个故事简单地给大家讲一讲。
(实现新旧过渡,促进学生表达。)
讨论(读书讨论,比较称象方法,加深对故事内容的理解。)
1、引导学生读1----3自然段。思考:曹操听了大臣们称象的方法为什么“直摇头”?
2、小组讨论,交流意见,陈述理由。
3、分角色朗读课文,引导学生加上适当的动作和表情,体会当时的情景。
(围绕核心问题,读书讨论,避免了繁琐的分析理解,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训练学生的语文思维,促进学生合作及表达能力的发展。)
演示(演示称象过程,体会曹冲的聪慧。)
1、引导学生读4、5自然段,体会曹冲称象的过程。
2、师生或生生合作,边叙述边利用投影片进行演示,曹冲称象的全过程,进而体会曹冲的聪慧。可以多组进行,进行比赛。从语言表达,操作等方面进行评价。
3、指导朗读课文,抓住表示称象顺序的词语体会用词的准确。
(充分利用学生爱动手、爱观察、爱表现的特点,将演示与读文结合,培养合作能力,实践操作,语言表达能力,在实践活动中巩固学生的认识,从中受到启发,激起对曹冲的喜爱。)
扩展(引发思考,拓展思维,培养创新精神。)
1、引导学生思考课后问题: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来称象呢?(可以启发他们从当时的情况和现代社会两个方面进行思考。)
2、组织学生讨论,发表各自见解,进行互相评价。
(这样的设计激发了学生积极参与,大胆想像,鼓励创新思维,培养创新精神。)
写字(加强写字指导,培养写字习惯。)
1、出示“我会写”中的“点、照”,引导学生观察这两个字的特点。
2、指导书写,强调“四点底”书写时的注意事项。
3、自由练写,展示评价。
6、《曹冲称象》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阅读课所属学科:语文适于年级:二年级下册教材版本: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语文出版社S版)建议学时数:2学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第4自然段。 2.通过阅读,理解课文内容,能说出曹冲称象的办法好不好,自己还能想出什么办法来称象。教育学生平时要多观察事物,遇事要开动脑筋想办法。【教学重点、难点】 1.背诵第4自然段。 2.通过阅读,理解曹冲称象的办法,自己思考其它称象办法。教育学生平时要多观察事物,遇事要开动脑筋想办法。【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师:你们在市场,见过别人称东西吗?称东西为了什么?那,大家见过有人称大象吗?这节课,我们就坐时光机去古代,看看一个叫曹冲的孩子,他是怎么想办法称大象的。生认读“曹、称”。仔细看这两个字,你怎么记住它们?(曹是上下结构的字,上面部分的笔顺:横、竖、横折、横、竖、竖、横;称是左右结构的字,左:禾,右:尔。)二、自主读文、探究识字。(一)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不认识的生字。(二)学生回忆识字方法。(师:遇到不认识的生字怎么办呢?) (三)用你喜欢的方法,四人小组学习不认识的生字。 (四)针对发现的问题,指名当小老师组织大家交流学习经验。 (五)检查生词、生字掌握情况。 过渡:看到同学们学得这么认真,小老师讲得这么精彩,一些词宝宝也要和我们交朋友呢!1.出示生词,学生看课件自由读生词。2.学生领读生词。3.提出词语中不明白的地方。学生交流。4.测读5.男女赛读。6.同桌赛读。 (六)指导朗读。 指名读课文,检查字音。 过渡:经过学习,通过比赛,相信同学们一定会读这篇课文了。谁愿意把这篇课文读给大家听。其他同学认真听他们的字音都读准了吗?三、辨别字形,学习写字。 1.认真观察字形,辨析形近字。 2.与横竖中线相关联的笔画,要着重观察描摹。 3.同桌交换本子写生字。四、作业。生字、字词,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游戏导入,复习生字。(一)做游戏。 1.开火车;
2.摘果子; 3.送信(一生把词卡送给小组成员,拿词卡的同学认读); 4.找朋友(为生字找词朋友,为词找字朋友)。师:有人送给曹操一件非同寻常的礼物——(生:一头大象。)课文是怎样描述这头象的?(生自由读第二自然段第一句话。)练读,体会象的高大。指名读,读出象的高与大。问:你们见到这么高大粗壮的象,想提些什么问题?(二)学生质疑。 (它有多重?……)
二、学习课文,解决疑问。(一)对比学习。问:要想知道大象有多重,必须得称一称它。课文介绍了几种称象的办法?你认为哪种好?为什么?速读课文,边读边思考。生回答。问:从文中哪句话看出曹冲的办法好?生读第5自然段第一句话。要求:读出满意、欣慰的语气。(二)学习第4自然段。师出示课件:默读课文,把曹冲称象的办法用“——”画出来。想一想:称象分为哪几步?说一说:称象的过程。]个人自学。小组讨论。集体交流。以四人小组形式汇报,师打相应课件:第4自然段曹冲说话的内容。1.学生自由读。2.指名回答称象步骤。3.指名一生再读,同时放。4.生自由读,边读边想象称象的过程。5.这部分内容有些表示时间先后顺序的词,你们找一找,画出来。6.用上这几个词,和同桌说曹冲称象的过程。7.试着用上“先……再……接着……最后”这些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说一说曹冲称象的过程。 生练习后,指名发言。 8.师生接读: 师:先把大象赶到(生读) 师:看船身(生读) 师:就沿着水面(生读) 师:再把大象(生读) 师:装到船下沉到(生读) 师:然后(生读) 出示课件:第4段按原文填空。生准备,指名二生填。试背,指明一生背,会背的背。 9.这部分内容,学生质疑。 其他生帮同学解决问题。
三、总结升华,拓展延伸。(一)总结升华。问:你们觉得曹冲是一个怎样的孩子?曹冲想的办法超过了那些官员。那时,他才几岁?出示课件:读一读,比一比。曹操的儿子曹冲7岁。曹操的儿子曹冲才7岁。生读这两句话,比较哪句更能表现曹冲爱动脑筋。师:曹冲是怎样想出这个办法的?生快速读文。(如他们找不出来,师:找出不可行的称象方法。)一生读。师:曹操听了(生:直摇头。)出示课件:结合句子选择带点字的意思。曹操听了直摇头。1、从上到下。2、公正的。3、不断地。问:为什么曹操听了直摇头?师生配合读:男生读第一种方法,女生读第二种方法,老师读第三段开头、结尾。师:虽然这两种办法不可行,但是曹冲仍认真听了那两人的发言。你们认为他又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二)拓展延伸。问:在当时,曹冲的办法是最好的吗?你还能想出什么称象办法?(不是,可以把石头换成牛、羊等会走的动物,或换成人)学生评议方法的可行性。
四、布置作业。背诵第4段。
7、语文《曹冲称象》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课前透视
《称象》是一个民间方为流传的历史故事。课文通过对曹冲称象的具体方法和步骤的介绍以及与大臣们方法的对比,表现了曹冲爱动脑筋,善于观察,富于联想的品质。故事情节曲折生动,引人入胜,语言通俗易懂。教学时,要避免分析,而应该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启发思考,鼓励学生创新,训练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低年级的小学生喜欢听故事,爱动手,好奇心强。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引导学生在掌握字词,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充分的讨论交流,动手实践,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
教学目标
1、认识“称、象”等13个生字,会写“再、象”等6个字。能用“一边……一边……”说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读好对话表达的意思。
3、喜爱曹冲这位爱动脑筋的想办法的小朋友,能从他称象的故事中受到启发。
4、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愿意主动给家人讲《称象》的故事。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中句子所表达的意思。
信息资料
字词卡片,演示曹冲称象过程的投影片或实验材料。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切入举偶
1、启发谈话:同学们,你们见过别人称东西吗?那你们见过称大象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古时候称象的故事。(板书:称象)适时认识生字“称、象”
2、板题质疑:板书课题,读课题,认识生字“称、象”围绕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谁称象?为什么称象?怎么称的?)
(由课题的出示,引发学生思考质疑,。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
对话平台
初读(自由读文,画出生字,了解内容。)
1、学生轻声自读课文,要求画出生字,读准字音,不丢字,不掉字。
2、指名读课文。强调重点字的读音:如“称、造、秤、得、倒”等字的读音。
3、利用生字卡片,同桌之间互相指认生字,适当用生字练习组词或说话,共同识记。
4、小组同学合作,帮助认字有差距的同学学会生字。
(引导学生充分自学,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促进不家务事共同提高,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的自学习惯。)
讨论(交流读书体会,整体感知课文。)
1、思考:通过自读课文,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问题?
2、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语文学习的过程就是师生、生生交流互动的过程,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教师应善于在这种交流中捕捉信息,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
朗读(在理解中感悟读文,提高学生朗读水平。)
1、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段指读课文,组织学生评价朗读,相互促进,教师适时范读指导。
2、抓住“一边……一边……”的句子,认真体会,练习说话。
3、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读给组内的同学听。
写字(针对学生实际,激发写字兴趣。)
1、出示“我会写”中的“再、象、像、做”四个字,组织学生认读观察,把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字,先描红,再书写。
2、针对学生实际,对典型字进行重点指导。如“象”等。
3、学生自由练写,组织展示评价。
第二课时
导入(复述故事,引入新课。)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2、谁能把这个故事简单地给大家讲一讲。
(实现新旧过渡,促进学生表达。)
讨论(读书讨论,比较称象方法,加深对故事内容的理解。)
1、引导学生读1----3自然段。思考:曹操听了大臣们称象的方法为什么“直摇头”?
2、小组讨论,交流意见,陈述理由。
3、分角色朗读课文,引导学生加上适当的动作和表情,体会当时的情景。
(围绕核心问题,读书讨论,避免了繁琐的分析理解,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训练学生的语文思维,促进学生合作及表达能力的发展。)
演示(演示称象过程,体会曹冲的聪慧。)
1、引导学生读4、5自然段,体会曹冲称象的过程。
2、师生或生生合作,边叙述边利用投影片进行演示,曹冲称象的全过程,进而体会曹冲的聪慧。可以多组进行,进行比赛。从语言表达,操作等方面进行评价。
3、指导朗读课文,抓住表示称象顺序的词语体会用词的准确。
(充分利用学生爱动手、爱观察、爱表现的特点,将演示与读文结合,培养合作能力,实践操作,语言表达能力,在实践活动中巩固学生的认识,从中受到启发,激起对曹冲的喜爱。)
扩展(引发思考,拓展思维,培养创新精神。)
1、引导学生思考课后问题: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来称象呢?(可以启发他们从当时的情况和现代社会两个方面进行思考。)
2、组织学生讨论,发表各自见解,进行互相评价。
(这样的设计激发了学生积极参与,大胆想像,鼓励创新思维,培养创新精神。)
写字(加强写字指导,培养写字习惯。)
1、出示“我会写”中的“点、照”,引导学生观察这两个字的特点。
2、指导书写,强调“四点底”书写时的注意事项。
3、自由练写,展示评价。
伴教锦囊:
相关链接:
曹操(155-220):即魏武帝。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市)人。初举孝廉,任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后在镇压黄巾起义和讨伐懂卓的战争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初平三年(公元192年),为衮州牧,分化、诱降青州黄巾军的一部分,编为“青州兵”。建安元年(196年),迎献帝都许(今河南许昌)。从此用其名义发号施令,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官渡之战大破河北割据势力袁绍后,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封魏王。子曹丕称帝,追尊为武帝。他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用人唯才,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抑制豪强,加强集权。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精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善诗歌,《蒿里行》、《观沧海》等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著作有《魏武帝集》,已佚,有明人辑本。今有整理排印本《曹操集》。(《辞海》1989年版)
曹冲(字仓舒)
生年:196卒年:208
曹冲(196-208),字仓舒,曹操最小的儿子。曹冲称象的事情流传千古,曹冲在称象时不过六岁。208年,也就是赤壁之战的这一年,曹冲夭亡,年仅十三岁。曹操为其哭泣时,曹丕来安慰曹操,曹操说道:“仓舒之死,对我来说是不幸,可对你们来说却是大幸!”曹丕称帝后,追封曹冲为邓哀侯。
阅读在线:
少年徐文长手对知府
徐渭(1521年-1593年),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青藤道士,又别署田水月,山阴(今属绍兴)人,明文学家、书画家,也是晚明时期思想解放运动的先驱。他一生作联很多(《徐渭集》载有对联118副,这在明代是很少见的,而所写出40字以上的长联就有12副,在明代几乎没有第二人。尤其是他最先突破百字长联,为绍兴开元寺大殿题的140字长联至今犹存),至今徐文长还有一些作联故事在浙江流传。
徐文长十四岁时来到杭州。当时的杭州知府目中无人,他得知徐文长在杭州赋诗作画,颇受人们赞赏时,大为恼火,认为一个小毛孩子竟敢在他的辖区内舞文弄墨,真是不知天高地厚,便派衙役将徐文长召来对句。威胁他说如对不上,就驱逐出城。徐文长镇定自若,满口答应。知府带徐文长到西湖边,指着六合塔,说出上联:“六塔重重,四面七棱八角。”
徐文长没有开口,只是扬了扬手。知府以为对不上,暗自高兴。他得意忘形地指着保俶塔,又出了个上联:“保俶塔,塔顶尖,尖如笔,笔写四海。”徐文长还是一言不发,而是用手指了指锦带桥,向知府拱拱手,然后,又两手平摊,往上一举。
知府见徐文长还是没有回答,就神气十足地说:“连一句也对不出,还算什么神童!”立即下令:“快把他赶出去!”这时,徐文长却理直气壮地哈哈大笑:“休得无礼,下联早就对好了!”知府怒气冲冲地说:“你敢无理狡辩,愚弄本府?”徐文长解释说:“你是口出,我是手对。”“手对!是什么意思?”知府追问道。
徐文长答道:对第一联扬了扬手,就是说“一掌平平,五指三长两短”;对第二联拱拱手,两手平摊,往上一举,是说“锦带桥,桥洞圆,圆似镜,镜照万国九州”。知府听了哑口无言,只好悻悻而去。
8、一年级下册《曹冲称象》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认识12个生字,掌握多音字“得”。会写6个生字。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曹冲是怎样称象的。
重难点,关键:
1、识字、写字。
2、弄清曹冲是怎样称象的。
课时划分: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掌握多音字“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1、启发谈话:同学们,你们见过别人称东西吗?都用什么称呀?
2、教师:象有多重?现在称象不是难事,可在古时候,这确实件很难的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看看曹冲想出一个什么好办法称得大象的好办法。
二、自由读课文,认读生字,整体感知
1、学生借助拼音读课文,要求划出生字,读准字音。
2、指名读课文。教师强调重点字的读音。
3、教师出示生字卡片,检查学生认读情况。
4、学生再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5、指名反馈。
三、读文,体会称大象的难度
1、找出描写大象的语句。
2、指导感情朗读,体会大象的大和重。
3、教师:见了这么大的象,这可怎么称呢?我们先看看官员们是怎么说的。
四、了解官员的想法,衬托曹冲的聪明
1、读第三自然段,思考:官员们想出哪几种方法?
2、学生交流,这些方法行吗?
3、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当时的情景。
五、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会写6个生字。
2、朗读课文。
3、总结全文,懂得遇到问题要善于动脑筋。
教学过程:
一、复述故事,引入新课。
1、出示生字卡片,大家一起读一读。
2、谁能把这个故事简单的说一说。
3、官员们都说了些什么方法?
4、可是这些方法都不好,这时候,曹冲想了一个好办法。
二、读文实验,了解称象的过程。
1、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曹冲所说的办法,要先干什么,再干什么,最后干什么?
2、指名根据课文内容说一说。
3、引导讨论:
(1)曹冲的办法好吗?
(2)如果现在让你们去称这头象的重量,你们有什么方法?
三、总结全文,启发学生。
1、读文后你觉得曹冲是个怎样的孩子?
2、应该学他什么?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四、指导书写。
1、出示要求书写的生字,指名读一读。
2、用生字组词。
3、学生书写,教师巡视,强调双姿。
9、《曹冲称象》第二课时教案教案教学设计
段燕梅
第二课时
课文特点:这篇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了七岁的曹冲想出称象的好办法,称出大象重量的事,从中可以看出曹冲是个聪明.爱动脑筋的孩子.
教学目标:1.通过曹冲称象的故事,使学生了解曹冲是个怎样的孩子,懂得遇到问题要善于动脑筋..
2. 继续学习预习课文,边读边电教,并练学生有语气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边读边思考,提出不懂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曹冲想出的称象办法及官员们想出的称象办法和曹冲的办法之间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现在,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要称一头活着的大象的重量是不成问题的,可在古
时候,这却是件很难的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9课:称象,让我们看看曹冲想出一个什么好办法称得大象的重量的.
二 范读课文
思考:围绕着称象,课文却写了什么?
你们有什么不懂的问题试着提出来.
三. 出示目标
通过学生的质疑导入目标.
四 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 自由读第一自然段.
思考:从这一段中你知道了些什么?
A:称象这件事的时间:古时候.
B:大象的来历:人家送给曹操的.
C:人物:曹操,曹冲,官员们.
2. 当时曹操什么心情?谁能试着读出这种语气?
过渡:曹操看到的那头象是什么样子呢?
五 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 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思考:这头大象是什么样子的?(用––––画出来)
默读画–––––句,这句话是个什么句?
把什么比作什么?说明什么?
2 课文写的是称象的事,可为什么介绍这头大象的样子呢?
3 谁能试着读出大象的高大?
4 官员们看着这头象,发出了议论,议论在课文中是什么意思?
5 官员们议论什么问题?
6 谁能把议论的语气读出来?
过渡:大家都在认真地看,都在不停地议论,曹操却提出了问题,官员们是怎样回答的呢?
六 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 默读第三自然段
思考:官员们想出哪几种称象方法?用(–––––)画出来.
2 曹操听了他们的话怎么样子,为什么会这样?
3 比较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有什么不同?(体会直的意思)
曹操听了摇头
曹操听了直摇头
4 谁能试着读读这段,看谁体会得最好?
指名读–––评议––––分角色读
过渡:曹操听了官员们的话都不满意,这时七岁的曹冲站出来说”我有个办法”?曹冲的称象的办法是怎样的呢?
七 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1 自由读第四自然段
说一说:曹冲所说的办法,要先干什么,再干什么,最后还干什么?
2做实验突破难点
让学生一边说称象的步骤,老师一边演示.
然后对学生提出的不懂问题展开讨论.
(1) 大象上船后,船为什么下沉?
(2) 象上船后,为什么沿着水面在,船舷耻面一条线.
(3) 象上岸后,往船上装石头,为什么要装到画线的地方.
(4) 再读这一段,说说曹冲想出的办法比官员们提办法好在哪儿?(通过比较,体会曹冲正是从官员人的办法中得到启发).
3 指名朗读课文,其他民学看插图.
过渡:曹冲这样做对吗?他到底称出大象的重量没有?
八 学习课文第五自然段
1 齐读第五自然段
思考:从这一自然段中,你从哪儿可以看出曹冲称象的办法好?
你还从哪个词当中得知他的办法好?谁能读出来?
2 称象这件事发生在曹冲几岁时?试比较下列句子的意思
曹操的儿子曹冲七岁
曹操的儿子曹冲才七岁
九 总结全文
1 我们应该向曹冲学习什么?
2 有语气地朗读课文.
称 象
↙ ↘
官员们 曹冲
造大秤 象上船, 画线, 象上岸
宰大象 装石头. 齐线, 称石头
↓ ↓
直摇头 ← 曹操 →点头微笑
一. 看拼音写词语.
Guan yuan yi lun chuan xian
( ) ( ) ( )
cheng gan zai ge yi du qiang
( ) ( ) ( )
二 选择带点字的正确读音或意思,在括号里画∨.
1 有的说,得造一杆大枰.
(1) de( )
(2) de( )
(3) dei( )
2 曹操听了直摇头.
(1)不弯由( )
(2)把弯由的伸开( )
(3)爽快( )
(4)一个劲儿地( )
3曹操听了儿子曹冲才七岁.
(1)能力.( )
(2)一个劲儿地.( )
三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词.
一( )象 一( )秤 一( )船
四( )柱子 两( )树 一( )线
四 组词语
官( ) 沿( ) 柱( )
宫( ) 船( ) 住( )
资料提供者:
10、小学语文二年级:《曹冲称象》教学设计资料
教学目标:
1. 通过曹冲称象的故事,使学生了解曹冲是个怎样的孩子,懂得遇到问题要善于动脑筋
2. 继续学习预习课文,边读边电教,并练学生有语气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边读边思考,提出不懂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曹冲想出的称象办法及官员们想出的称象办法和曹冲的办法之间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现在,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要称一头活着的大象的重量是不成问题的,可在古
时候,这却是件很难的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9课:称象,让我们看看曹冲想出一个什么好办法称得大象的重量的。
二 范读课文
思考:围绕着称象,课文却写了什么?
你们有什么不懂的问题试着提出来。
三。 出示目标
通过学生的质疑导入目标。
四 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 自由读第一自然段。
思考: 从这一段中你知道了些什么?
A: 称象这件事的时间: 古时候。
B: 大象的来历: 人家送给曹操的。
C: 人物: 曹操 ,曹冲,官员们。
2. 当时曹操什么心情?谁能试着读出这种语气?
过渡:曹操看到的那头象是什么样子呢?
五 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 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思考:这头大象是什么样子的?(用––––画出来)
默读画–––––句,这句话是个什么句?
把什么比作什么?说明什么?
2 课文写的是称象的事,可为什么介绍这头大象的样子呢?
3 谁能试着读出大象的高大?
4 官员们看着这头象,发出了议论,议论在课文中是什么意思?
5 官员们议论什么问题?
6 谁能把议论的语气读出来?
过渡: 大家都在认真地看,都在不停地议论,曹操却提出了问题,官员们是怎样回答的呢?
六 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 默读第三自然段
思考:官员们想出哪 几种称象方法?用(–––––)画出来。
2 曹操听了他们的话怎么样子,为什么会这样?
3 比较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有什么不同?(体会直的意思)
曹操听了摇头
曹操听了直摇头
4 谁能试着读读这段,看谁体会得最好?
指名读–––评议––––分角色读
过渡:曹操听了官员们的话都不满意,这时七岁的曹冲站出来说“我有个办法”?曹冲的称象的办法是怎样的呢?
七 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1 自由读第四自然段
说一说:曹冲所说的办法,要先干什么,再干什么,最后还干什么?
2 做实验突破难点
让学生一边说称象的步骤,老师一边演示。
然后对学生提出的不懂问题展开讨论。
(1) 大象上船后,船为什么下沉?
(2) 象上船后,为什么沿着水面在,船舷耻面一条线。
(3) 象上岸后,往船上装石头,为什么要装到画线的地方。
(4) 再读这一段,说说曹冲想出的办法比官员们提办法好在哪儿?(通过比较,体会曹冲正是从官员人的办法中得到启发)。
3 指名朗读课文,其他民学看插图。
过渡:曹冲这样做对吗?他到底称出大象的重量没有?
八 学习课文第五自然段
1 齐读第五自然段
思考:从这一自然段中,你从哪儿可以看出曹冲称象的办法好?
你还从哪个词当中得知他的办法好?谁能读出来?
2 称象这件事发生在曹冲几岁时?试比较下列句子的意思
曹操的儿子曹冲七岁
曹操的儿子曹冲才七岁
九 总结全文
1我们应该向曹冲学习什么?
2有语气地朗读课文。
称 象
↙ ↘
官员们曹冲
造大秤 象上船 , 画线, 象上岸
宰大象装石头。 齐线, 称石头
↓ ↓
直摇头 ← 曹操 →点头微笑
一。 看拼音写词语。
Guan yuan yi lun chuan xian
( ) ( ) ( )
cheng gan zai ge yi du qiang
( ) ( ) ( )
二 选择带点字的正确读音或意思,在括号里画∨。
1 有的说,得造一杆大枰。
(1) de ( ) (2) de ( ) (3) dei ( )
2 曹操听了直摇头。
(1) 不弯由 ( ) (2) 把弯由的伸开( )
(3) 爽快( ) (4) 一个劲儿地( )
3 曹操听了儿子曹冲才七岁。
(1) 能力。( ) (2) 一个劲儿地。( )
三 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词。
一( )象 一( )秤 一( )船
四( )柱子 两( )树 一( )线
四 组词语
官( ) 沿( ) 柱( )
宫( ) 船( ) 住( )
11、217部编版二年级上册《曹冲称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培养学生动脑筋的好习惯。
2.巩固“认-想-写-用”的识字方法。
3.学习复述课文,用自己的话讲述曹冲称象的过程。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初步培养学生动脑筋的好习惯。
难点: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述曹冲称象的过程。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谈话法
教学策略: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杆秤、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师:小朋友们,你们看看老师在干什么?(称东西)
这是一杆?(称)你能用称来称东西吗?谁想来试一试?
2.导入课题——《称象》。
3..教写“称”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
2.认读生词
3齐读课文
(三)品读课文,尝试复述
1.学习第1、2自然段
(1)师:你知道大象到底有多大吗?你能不能把描写大象大的句子用“------”画出来。
(2)指导朗读。
(3)师:这头象真的是又高又大。(板书)
(4)师:这么大的象曹操喜欢吗?你怎么知道他喜欢的?从哪儿看出来的?(第一自然段)
(5)引入难题——如何称象?
2.学习第3自然段
师:现在请同桌互相读一读(第3自然段),看看官员们想出了什么办法。
(1)第一个办法行吗?为什么不行呀?
(2)还有其他的办法吗?第二个办法可以吗?为什么呀?所以曹操怎么样?
(3)师:又有人说,把大象宰掉,割成一块一块的再称。你说没办法一起称,咱们就一块一块称。可是曹操却反对了,他可能会说什么?
(4)师:两个办法都被否定了,要想称象真是——太难了!(板书)
3.学习第4自然段
(1)自由读第四自然段,做到正确、流利。
(2)同桌互相检查,看看对方读得是否既正确又流利。
(3)指名读,齐读
(4)再读课文,寻找步骤
(5)质疑
(6)步骤解答
(7)图片解析,帮助理解
(8)利用关联词,练习复述
4.总结学习
师:曹冲的办法真的称出大象的重量了吗?来读读最后一个自然段,看看结果如何。曹操的态度和之前一样吗?
(四)总结升华
1.师:同学们,今天学习了称象这篇课文,你觉得曹冲是个怎么样的孩子?
(聪明,爱动脑筋。)
2.师:爱动脑筋的你们能想出更好的办法称出大象的重量吗?
(五)作业布置
(六)板书设计
又高又大
称象 难 爱动脑筋
赶、画、赶、装、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