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夜思教学设计教案一等奖

《静夜思教学设计教案一等奖》属于教案一等奖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静夜思教学设计教案一等奖

1、静夜思教学设计教案一等奖

静夜思教学杂谈教案,下面这篇文章将为您介绍关于教材解析的信息,赶紧来看看吧!

【教材解析】

《静夜思》是唐朝著名诗人李白的诗。全诗语言凝练,感情真挚,意境深远,表现了诗人对故乡无尽的思念。课文的背景图是诗句内容的形象反映,生动地再现了诗歌所描绘的意境,是引领学生理解古诗,深情吟诵的教学媒介。

【教学理念】

本课是一首古诗的教学,对于古诗学生非常喜欢诵读,很多孩子在两三岁就开始背诵古诗,根据课前对学生情况的了解,本课这首《静夜思》,所有的孩子都已经能够背诵。所以我把本课的着眼点放在让学生认读、记忆古诗中的生字和对古诗的感受上,并且让学生接受古诗文化的熏陶,喜欢古诗,了解诗人,热爱我们的传统文化。让孩子们对古诗由小时候的简单的韵文背诵,升华到有意识的对古诗的喜爱。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目、耳、头、米”4个字。认识1个偏旁“攵”。

2.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美好意境,产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3.朗读、背诵这首古诗。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朗读和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美好意境。

【课前准备】

课件;生字卡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介绍诗人,图画导课

1.简介李白。

(1)出示李白画像。

(2)师简介:(李白 ( 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是盛唐时期的典型代表,充满浪漫主义色彩。想象丰富而奇特,风格飘逸而豪放,是屈原之后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现存诗歌近千首,有“诗仙”的美名。他与杜甫齐名,合称“李杜”。)

2.出示课文插图——秋夜李白望月图。

(1)提问:这是什么时候?李白在干什么?

(2)师:李白好久没回家了。当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明亮的月光照在李白的床前,白白的,就好像深秋的地面上结了霜一样。诗人抬头看着明亮的圆圆的月亮,又不由得低下头思念着自己遥远的家乡。他多想与家人团聚呀!于是,就写下了《静夜思》这首诗。

3.板书课题,齐读。

4.释题:

[静夜思]静:寂静。夜:夜晚。思:思念。题目之意:寂静的夜晚(对家乡)的思念。

二、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读,标出认读中的生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3.识记生字。

(1)出示认读的生字,指名读一读。(注意“床”“光”“望”“乡”都是后鼻音。)

①这些生字中哪些有我们学过的偏旁,请你找一找。(广字旁、单立人)

②认读生字:夜、低

③说说怎样记住这几个字?

(2)学习新偏旁:反文(攵)

找出带这=个新偏旁的生字认读,并说说识记方法。

(3)其它的字,你认识吗?怎样记住?

(4)去掉拼音认读。

4.生字组词巩固。如:光—光明、月光、灯光;举—举手、举重。

三、品读古诗,感受意境

1.理解诗句。

(1)自读,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2)交流:

[床前明月光,]明月:明亮、皎洁的月亮。疑:好比,好像。诗句之意:

[疑是地上霜。]李白看着床前一片银白色的月光,觉得好像是地上的秋霜。

[举头望明月,]举头:抬起头。思:思念。诗句之意:他抬起头来望着高

[低头思故乡。]挂在天空中的明月,不由得低下头思念起故乡来。

2.读悟诗句。

师:《静夜思》语言凝练,感情真挚,意境深远,成功地反映了外出游子的静夜思乡之情。如霜的月光就好似一只看不见的手,无声地拨动着作者的心弦;举头仰望,低头沉思,俯仰之间,神驰万里,表现了诗人对故乡无尽的思念。

(1)李白是什么情景下思念家乡的?(明月高悬,李白夜半醒来,独自一人站在窗前思念家乡。)

(2)李白写这首诗时是什么季节?从哪个字看出?(深秋;霜)

(3)诗人把什么当成了“秋霜”?

(4)议:李白为什么到窗前去望明月呢?为什么望着明月就思念起故乡来?

(5)出示比较:

①举头望明月——抬头看明月

②低头思故乡——低头想故乡

比一比,哪句写得好?为什么?(第①句:“举”是举重的举,有“沉重”的意思;“望”,往远处看,“看”,瞅、瞧。第②句:“思”,思念,想念。)

师:第三行写目之所见,第四行述心中所想。所以“举”“思”读得要重些。

四、吟诵古诗,音乐激情

1.看着明月,李白孤身一人,客居他乡,不由得思念故乡。如果你是李白,会想起故乡的什么?

师:《静夜思》这首古诗通过描写诗人在一个深秋的月夜里所见所思,表达了诗人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2.深情吟诵古诗,把诗人的思乡之情表达出来。

3.多好的诗呀!直到现在,每到月圆之时,远在 他乡的人们都会含者眼泪吟诵它。人们还把这首诗谱了曲唱了出来。

播发音乐《静夜思》,一起唱。

4.背诵。

五、布置作业

吟诵古诗,说说诗句的意思。

以上信息来源于网络,关于静夜思的信息,赶紧来看看吧!

2、静夜思教学杂谈教案 静夜思优秀教学教学设计

静夜思教学杂谈教案,下面这篇文章将为您介绍关于教材解析的信息,赶紧来看看吧!

【教材解析】

《静夜思》是唐朝著名诗人李白的诗。全诗语言凝练,感情真挚,意境深远,表现了诗人对故乡无尽的思念。课文的背景图是诗句内容的形象反映,生动地再现了诗歌所描绘的意境,是引领学生理解古诗,深情吟诵的教学媒介。

【教学理念】

本课是一首古诗的教学,对于古诗学生非常喜欢诵读,很多孩子在两三岁就开始背诵古诗,根据课前对学生情况的了解,本课这首《静夜思》,所有的孩子都已经能够背诵。所以我把本课的着眼点放在让学生认读、记忆古诗中的生字和对古诗的感受上,并且让学生接受古诗文化的熏陶,喜欢古诗,了解诗人,热爱我们的传统文化。让孩子们对古诗由小时候的简单的韵文背诵,升华到有意识的对古诗的喜爱。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目、耳、头、米”4个字。认识1个偏旁“攵”。

2.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美好意境,产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3.朗读、背诵这首古诗。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朗读和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美好意境。

【课前准备】

课件;生字卡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介绍诗人,图画导课

1.简介李白。

(1)出示李白画像。

(2)师简介:(李白 ( 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是盛唐时期的典型代表,充满浪漫主义色彩。想象丰富而奇特,风格飘逸而豪放,是屈原之后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现存诗歌近千首,有“诗仙”的美名。他与杜甫齐名,合称“李杜”。)

2.出示课文插图——秋夜李白望月图。

(1)提问:这是什么时候?李白在干什么?

(2)师:李白好久没回家了。当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明亮的月光照在李白的床前,白白的,就好像深秋的地面上结了霜一样。诗人抬头看着明亮的圆圆的月亮,又不由得低下头思念着自己遥远的家乡。他多想与家人团聚呀!于是,就写下了《静夜思》这首诗。

3.板书课题,齐读。

4.释题:

[静夜思]静:寂静。夜:夜晚。思:思念。题目之意:寂静的夜晚(对家乡)的思念。

二、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读,标出认读中的生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3.识记生字。

(1)出示认读的生字,指名读一读。(注意“床”“光”“望”“乡”都是后鼻音。)

①这些生字中哪些有我们学过的偏旁,请你找一找。(广字旁、单立人)

②认读生字:夜、低

③说说怎样记住这几个字?

(2)学习新偏旁:反文(攵)

找出带这=个新偏旁的生字认读,并说说识记方法。

(3)其它的字,你认识吗?怎样记住?

(4)去掉拼音认读。

4.生字组词巩固。如:光—光明、月光、灯光;举—举手、举重。

三、品读古诗,感受意境

1.理解诗句。

(1)自读,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2)交流:

[床前明月光,]明月:明亮、皎洁的月亮。疑:好比,好像。诗句之意:

[疑是地上霜。]李白看着床前一片银白色的月光,觉得好像是地上的秋霜。

[举头望明月,]举头:抬起头。思:思念。诗句之意:他抬起头来望着高

[低头思故乡。]挂在天空中的明月,不由得低下头思念起故乡来。

2.读悟诗句。

师:《静夜思》语言凝练,感情真挚,意境深远,成功地反映了外出游子的静夜思乡之情。如霜的月光就好似一只看不见的手,无声地拨动着作者的心弦;举头仰望,低头沉思,俯仰之间,神驰万里,表现了诗人对故乡无尽的思念。

(1)李白是什么情景下思念家乡的?(明月高悬,李白夜半醒来,独自一人站在窗前思念家乡。)

(2)李白写这首诗时是什么季节?从哪个字看出?(深秋;霜)

(3)诗人把什么当成了“秋霜”?

(4)议:李白为什么到窗前去望明月呢?为什么望着明月就思念起故乡来?

(5)出示比较:

①举头望明月——抬头看明月

②低头思故乡——低头想故乡

比一比,哪句写得好?为什么?(第①句:“举”是举重的举,有“沉重”的意思;“望”,往远处看,“看”,瞅、瞧。第②句:“思”,思念,想念。)

师:第三行写目之所见,第四行述心中所想。所以“举”“思”读得要重些。

四、吟诵古诗,音乐激情

1.看着明月,李白孤身一人,客居他乡,不由得思念故乡。如果你是李白,会想起故乡的什么?

师:《静夜思》这首古诗通过描写诗人在一个深秋的月夜里所见所思,表达了诗人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2.深情吟诵古诗,把诗人的思乡之情表达出来。

3.多好的诗呀!直到现在,每到月圆之时,远在 他乡的人们都会含者眼泪吟诵它。人们还把这首诗谱了曲唱了出来。

播发音乐《静夜思》,一起唱。

4.背诵。

五、布置作业

吟诵古诗,说说诗句的意思。

以上信息来源于网络,关于静夜思的信息,赶紧来看看吧!

3、《静夜思》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

机械效率(2)

●作业导航
理解机械效率;知道影响机械效率的因素;会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一、填空题
1.光滑程度一样的斜面,当它的倾斜程度不同时,斜面的机械效率_______;斜面高度一定时,斜面越长,它的机械效率_______.
2.甲、乙两位同学一起去登山,登到山顶时,甲同学用20 min,乙同学用25 min,甲的体重是乙的1.5倍,则甲、乙的登山功率之比为_______.
3.用质量为1.0 kg的铁桶从井中打水,井中水面到井口距离为3 m,装满水后桶和水总质量为11.0 kg,则提起一桶水的过程中,人至少做了_______J的功,这次利用水桶提水的机械效率是_______.
4.用三种方法把沙子运上三楼,如图14-15所示,根据图中数据算出三种方法所做有用功的大小均为_______,其中一种方法做的总功最多,等于_______.

图14-15
5.建筑工人用滑轮组把一摞砖匀速拉到3 m高的楼上,共做功1.2×104 J,这摞砖重_______N,如果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是80%,用500 N的力把砖拉上去,绳子要拉下_______m.

二、选择题
6.下列有关机械效率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机械做的有用功占总功的比例越大,机械效率越高
B.机械做的有用功越多,机械效率越高
C.机械效率越高越省力
D.机械的功率越大,机械效率越高
7.某同学用实验的方法测定动滑轮的机械效率,得到以下几个答案,其中有可能的是( )
A.0.75% B.75% C.100% D.101.5%
8.甲、乙两台机械,甲的机械效率是80%,乙的机械效率是60%,若提起相同的重物到同一高度,则( )
A.使用甲机械做功省力
B.使用甲机械做功多
C.使用甲机械做的额外功少
D.以上说法都不对
9.如图14-16所示,规格完全相同的滑轮,用相同的绳子绕成甲、乙两个滑轮组,分别提起重为G1和G2的两个物体,不计摩擦,比较它们的省力情况和机械效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图14-16
A.若G1=G2,则F1<F2,甲的机械效率高
B.若G1=G2,则F1>F2,乙的机械效率高
C.若G1<G2,则F1<F2,甲、乙的机械效率相同
D.若G1<G2,则F1<F2,乙的机械效率高

三、实验与计算题
10.斜面的高是1 m,长是4 m,把重1500 N的物体沿斜面推上去所用的推力是500 N,求:斜面的机械效率是多大?

4、静夜思教案教案教学设计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在其所著《教育心理学》一书的扉页上写了这样一句话:“如果我不得不把全部的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句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唯一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这就是说,教师在面对一个班级进行教学时,必须先了解学生究竟“知道了什么”。只有了解学生的实情,才能确定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也才能找到适合这节课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为此,我尝试设计了古诗教学的备课思路,下面就以小学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一册《静夜思》为例谈谈自己的初步设想。

由于当前的一些早期教育,学生在入学前后,对于《静夜思》这样浅显易懂、妇孺皆知的经典篇章,早已烂熟于心 。如果课堂上教师仍然囿于常规,从头讲到尾,大部分学生肯定会兴趣索然,教学效果也可想而知。因此针对这一实际,我进行了大胆的尝试,采取了“分层教学”法,即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提出“高层次”的要求,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对于低层次的学生,主要采取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的形式,循序渐进的提出要求,最终使生生有所得,生生有创新。

根据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古诗教学的要求,我确定《静夜思》一文的教学目标如下:

1、有感情的朗读全诗并背诵。

2、学会四个生字“目、耳、头、米”,会认“静、夜、床、光、举、头、望、低、故、乡”十个二类字。

3、积累收集有关思念家乡的诗句。教学重点是学习生字,背诵全诗,积累语言。

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一、释题,了解学情。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应根据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所以,在导入诗题后,我首先了解学情:小朋友们,听过这首古诗吗?(大部分学生听过)对这首古诗你有哪些了解呢?(学生有的知道作者、有的会读、有的已经会背)

正是在这种了解学生“所知”的基础上,我尝试了分层教学法。

二、循情,因材施教。

为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化学习方式,我首先提出要求:

(1)已经会读会背的学生找学习伙伴开展竞赛,看谁读得准,背得好。

(2)不会的同学找值得信赖的学习伙伴(包括老师)一起借助拼音合作学习。

其次,教师巡视,了解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效果。

最后,学生交流时也分层次进行,先让低层次的学生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再让高层次的学生与伙伴开展竞赛,学生自己评议。这期间,教师一定要兼顾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力求使不同的学生都能感受到成功的乐趣,并能持之以恒,使其成为学生头脑中的一种精神积淀。

另外,对于诗意的理解和朗读指导也不要牵强,不能用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实践感悟,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在《静夜思》这首古诗的朗读教学上,我注重联系学生对生活的切实体验:“你们有过想念亲人的体验吗?具体说说当时的感受。那么大诗人李白和你们一样也是在这种心情下写了这首古诗。”可以说,情感的共鸣,独特的感受,会使学生在浓浓的思乡情中再次诵读这首古诗。

三、指导书写,巩固识字。

课标中要求写字写笔画简单的字,不求多,贵在精。教师应指导学生写好基本笔画和笔顺规则。本课共四个字,都是以前学过的。教师先让学生认读,再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字说说你是怎样记住的?但不要做过多的字形分析。然后由教师指导书写。范写在一年级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这过程中教师要注意笔顺规则,但不要求学生死记硬背 。最后让学生练写,练写上可体现弹性,给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没必要提出相同的要求(至少写2个)。写完后还可以让学生把自己认为写得最满意的字向学习伙伴和老师展示,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到识字和写字的乐趣。

四、巩固练习,强化积累。

为了巩固这节课的内容,我又设计了以下练习:

1、学生领读生字,扩词。

2、游戏:小刺猬摘苹果。(开展背诵竞赛)

3、拓展积累:你还知道哪些描写思念家乡的诗句?(不知道也没关系,不做过高要求,只要有积累的意识即可。)

4、教师拓展资料,把搜集到的描写思念家乡的诗句发给学生,要求学生会读,有能力的可以尝试背诵。

五 、总结全文,布置实践作业。

在作业安排上,我布置学生观察夜晚的天空,把看到的说给同学听,同时又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收集李白的其他古诗并摘记描写思念家乡的诗句。(可以问爸爸妈妈或其他长辈,也可以自己查找。)这样既关注了学生的个体发展,又培养了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了阅读面,真正做到了为学生而教!

资料提供者:

5、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静夜思》教案教案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静夜思》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一)会读本课10个生字。

(二)理解重点词:“疑”、“思故乡”、“举头”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二、情感目标

体会诗的意境,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全诗;

三、能力目标

初步学习运用理解词义——串连句意的方法学习古诗。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意境。

教具:

录音机,《思乡曲》音乐磁带,多媒体课件,书中插图。

教学过程:

一、音乐引入,感受情境美。

(一)生听音乐《思乡曲》,体会乐曲中描述的意境。

1、那个人在干什么?或者想什么?(乐曲中描述的人在思念自己的家乡)

2、学生初步感知诗的意境美。

(乐曲停,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

(二)简介《思乡曲》,引入课题。

1、这首曲子,就是著名作曲家马思聪先生的《思乡曲》,思乡的情感可以用音乐来表现,也可以用语言来表达。

2、引入课题,齐读课题。

3、简介李白。

二、学习全诗,体悟诗境美。

(一)初读课文。

1、读通、读顺全诗;

2、检查勾生字情况;

3、指导生读生字,读全诗。重点读好“静”、“床”、“霜”、“思”等字。

4、解题:

(1)“静夜”是怎样的夜晚?(多媒体创设情境)

(2)请你用“思”扩词,从所扩词中选出词义

(3)串词义。用自己的话说说题目的意思。

5、小结学习题目的方法:

(1)读;

(2)说(词义——句意)

(二)读中理解,体悟诗意美。

1、学生运用以上方法学习古诗,读诗、说词义、句意,并用“。”勾出不懂的词。

2、生提出不懂的词,师用“。”点出。

[此处词主要集中在“明月光”、“疑”、“霜”、“举头”、“思故乡]

3、学习第一行

(1)读整行诗。

(2)“明月光”是指怎样的月光?

(3)说第一行诗意。

多媒体创设情景:(明亮的月光照在诗人床前)

4、学习第二行

(1)读整行诗。

(2)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理解“疑”的意思(怀疑、好像);

“霜”(老师哈气在眼镜片上,并解释这是雾水,如果是冰粒,便是霜。霜在秋冬季节形成在地面附近:如房顶、草叶、地面等,堆起来是白色。)

(3)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用上“什么好像是什么”的句式。(明亮的月光照在诗人的床前,好象是铺在地上的白白的霜)

(4)朗读,引导。

诗人这样描写,给了你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冷清)

师描述:今晚,银白色的月光洒在地上,像铺了一层冰冷的霜一样。环境如此冷清,再加上诗人远离亲人的孤独,就更感到冷清了。

师用冷清的语气范读

生试着用冷清的语气读。

5、学习第三行

(1)读整行诗。

(2)看多媒体理解“举头”(做动作)

(3)想想诗人在干什么?

(诗人抬头望着天上的明亮的月亮)

(4)朗读、引导。

师激情:古时候和我们不一样,没有电话、电影可以看,在晚上,特别是有明亮月光的晚上,朋友们、亲人们会一起坐在月光下,说说话,聊聊天,还会在月光下看风景,游玩。你看,他们玩得多开心哪!可是,今夜,诗人已远离家乡,回家的路是那么长,更没有我们今天的汽车、火车、飞机,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和亲人们团圆。是啊,月亮还是那个月亮,可是,诗人的心情已经不是那种心情了。

问:诗人看着挂在天空中的明月,会想到什么呢?

(会想到家乡,想到亲人)反复诵读。

6、学习第四行

(1)读整行诗。

(2)说说诗句的意思。

(3)将三、四行连起来说说诗意

(4)指导朗读,重点指导学生读“思故乡”。

7、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三、反复吟诵,表现诗意美。

1、以《思乡曲》为背景,体会全诗诗意,并朗诵全诗一遍。

2、生在音乐中自己吟诵,划节奏。

3、指名有感情地朗读。

3、有感情地齐读,背诵。

四、和乐唱诗,感染熏陶美。

(一)听《思乡曲》主旋律一遍,进一步感受诗的意境美。

(二)以《思乡曲》为主旋律,以《静夜思》为词,师先示范唱诗,师生和唱诗两遍。

业:

板书设计:

6、静夜思教学设计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0个生字,会写“目、耳、头、米”四个字,认识两个偏旁“ 、 ”。
2、朗诵古诗,背诵古诗。通过看图和诵读,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3、把自己看到的夜空说给同学听,培养观察与说话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朗读、背诵古诗和认字。
教学准备:
挂图、小黑板、头饰、布置学生观察晴朗的夜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一、导入激趣。
1、交流观察晴朗夜空的内容和感受。
同学们观察了晴朗的夜空,现在请你们在四人小组说一说,让大家也感受一下美妙的夜空。
(1)小组交流。
(2)推选代表或自荐上台说一说。
(3)出示课文插图“我会说”。(播放插图中小女孩观察天空时的录音:在一个晴朗的夜空,我来到小溪边的草地上,观察那晴朗的夜空。我抬头看见蓝蓝的天空中,有许多星星一闪一山亮晶晶的,还看见弯弯的月亮一会儿躲进云里,一会儿又跳出来。真美!)
2、引入新课:静夜思(板书)
二、初读古诗。
1、看课文听录音或教师范读。
2、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1)自读课文,让学生找出后鼻音的字,多读几遍。
(2)指名读,评议。
三、识记生字。
1、学生在文中找出生字,作上记号,读一读。
2、认读生字。
(1)出示an、ang ,指学生认读,注意后鼻韵母的读音。
(2)认读生字。(自读,小组开火车读,看哪组读得准)
(3)游戏“运西瓜”。(把西瓜图贴在黑板上,它们的背面都有一个生字)
西瓜丰收了,让我们帮忙把西瓜搬上车,不过每个西瓜后面都有一个生字,要想办法记住它,可以用组词、说一句话、找相近的字进行比较等办法。
四、精读古诗。静夜思教学设计最新教案
1、自读古诗,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感受。
2、全班交流。
3、朗读、背诵古诗、体会诗人的情感。
(1)指名学生朗读,评议。标出朗读节奏及重点词。
(2)配乐朗读。
(3)师生共同朗读。
教师引读每句的前两个字,学生补充,齐背诵。
过渡:我们知道这首诗是李白写的,现在谁想办李白做一回诗人,背背这首诗?也可以做动作。
指名学生上台背诵,其他学生评议。
全班齐背。(配乐)
五、指导写字。
1、观察田字格里的字。
(1)观察“目、耳”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注意这两个字的宽度。
(2)指学生说一说再书空。
(3)学生书写后展示、评议。
2、学生观察“头、来”两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1)教师范写,注意最后两笔,写时要注意。
(2)书空、书写、展示、学生评议。
六、扩展活动。
学生交流各自会背的诗。
七、作业设计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写出带有下面偏旁的字各两个。
—( )( ) —( )( )
3、写出诗句,选择带点字的意思。
(1)( ),疑是地上霜。
疑:①好象( ) ②不信( )
(2)举头望明月,( )。
举: ①向上抬( ) ②全( )
八、板书设计
6静夜思
窗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7、静夜思教案教学设计

12.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知识与能力:
1.培养学生搜集数据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2.感受并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3.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情怀。
过程与方法:
1.利用地图及沙漠风光图让学生引学生进入学习情景。
2.运用对比、探究的方法,使罗布泊今昔进行碰撞,体会文章的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观念,并理解作者借胡杨林来倾诉痛惜之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对比和引用数据的方法。
2.深入理解作品传达的强烈的忧患意识。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三课时

五、探究活动
提问:
假如你是一位世纪老人,见证了罗布泊的百年沧桑,你将向人们诉说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1.我与罗布泊同龄,共百岁。
2.我的成长史就是罗布泊的坎坷史。
3.从出生~20岁(从斯文•赫定发现仙湖,想象要丰富、拟人化、有情调。)
从20岁~60岁(扣两次改道、“四盲”危害,重点讲人类对罗布泊的破坏。)
从60岁~100岁(扣我的少年、青年时代的美好记忆,寻找回来的世界,思念、牵挂、魂牵梦绕的故乡山水。展开联想,恳求上苍再赐我一百年,前一百年罗布泊养育了我,后一百年,我要回报罗布泊。)
六、拓展学习
课文最后提到青海湖和月牙泉濒临干涸的两个例子,说明悲剧仍在继续。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例子?试写一封公开信,呼吁人们行动起来,制止生态的恶化。
七、小结
这篇课文是从一篇报告文学中节选下来的。罗布泊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还曾经是一片美丽的仙湖,但现在却成了令人恐怖的沙漠,吞噬了无数的生命。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状况?作者通过翔实的数据说明,人对自然贪婪和盲目的索取是造成这一悲剧主要原因。课文最后,作者发出了拯救生态环境的呼吁。
课文全篇充满了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痛惜之情,为罗布泊生态之恶化而痛苦,为人们索取之盲目而痛惜。为了表达这种感情,作者运用了各种表现手法,一是拿罗布泊过去的繁华与现在的破败对比;二是运用拟人手法,以事物自身的诉说引起人内心的震动,如“站在罗布泊边缘,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你会感到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与无奈”一句所描写的罗布泊的惨状,实在让人痛心疾首;三是运用资料客观说明。这些在教学中都要引导学生仔细体会。

8、静夜思教学设计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0个生字,会写“目、耳、头、米”四个字,认识两个偏旁“ 、 ”。

2、朗诵古诗,背诵古诗。通过看图和诵读,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3、把自己看到的夜空说给同学听,培养观察与说话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朗读古诗和认字。

三、教学难点:背诵古诗。

四、教学准备:

挂图、小黑板、头饰、布置学生观察晴朗的夜空。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1、交流观察晴朗夜空的内容和感受。

同学们观察了晴朗的夜空,现在请你们在四人小组说一说,让大家也感受一下美妙的夜空。

(1)小组交流。

(2)推选代表或自荐上台说一说。

(3)出示课文插图“我会说”。(播放插图中小女孩观察天空时的录音:在一个晴朗的夜空,我来到小溪边的草地上,观察那晴朗的夜空。我抬头看见蓝蓝的天空中,有许多星星一闪一山亮晶晶的,还看见弯弯的月亮一会儿躲进云里,一会儿又跳出来。真美!)

2、引入新课:静夜思(板书)

(二)、初读古诗

1、看课文听录音或教师范读。

2、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1)自读课文,让学生找出后鼻音的字,多读几遍。

(2)指名读,评议。

(三)、识记生字

1、学生在文中找出生字,作上记号,读一读。

2、认读生字。

(1)出示an、ang ,指学生认读,注意后鼻韵母的读音。

(2)认读生字。(自读,小组开火车读,看哪组读得准)

(3)游戏“运西瓜”。(把西瓜图贴在黑板上,它们的背面都有一个生字)

西瓜丰收了,让我们帮忙把西瓜搬上车,不过每个西瓜后面都有一个生字,要想办法记住它,可以用组词、说一句话、找相近的字进行比较等办法。

(四)、精读古诗

1、自读古诗,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感受。

2、全班交流。

3、朗读、背诵古诗、体会诗人的情感。

(1)指名学生朗读,评议。标出朗读节奏及重点词。

(2)配乐朗读。

(3)师生共同朗读。

教师引读每句的前两个字,学生补充,齐背诵。

过渡:我们知道这首诗是李白写的,现在谁想办李白做一回诗人,背背这首诗?也可以做动作。

指名学生上台背诵,其他学生评议。

全班齐背。(配乐)

(五)、指导写字

1、观察田字格里的字。

(1)观察“目、耳”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注意这两个字的宽度。

(2)指学生说一说再书空。

(3)学生书写后展示、评议。

2、学生观察“头、来”两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1)教师范写,注意最后两笔,写时要注意。

(2)书空、书写、展示、学生评议。

(六)、扩展活动

学生交流各自会背的诗。

(七)、练习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写出带有下面偏旁的字各两个。

—( )( ) —( )( )

3、写出诗句,选择带点字的意思。

(1)( ),疑是地上霜。

疑:①好象( ) ②不信( )

(2)举头望明月,( )。

举: ①向上抬( ) ②全( )

七、作业布置:背诵古诗。

八、板书设计:静夜思

九、课后反思:

9、静夜思教案教学设计

文章摘要: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静夜思教案教学设计最新,欢迎您来阅读并提出宝贵意见!

静夜思教案教学设计最新

学习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目、耳、头、米、光、床”6个字。认识偏旁“攵”。

2、朗读、背诵这首古诗。

3、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美好意境,产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设计:

一、自我展示,激发学习兴趣

请学生背诵自己已经学过的古诗,让学生在自我展示中产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二、初读感知,了解诗歌大意

1、自由读古诗,圈出不认识的生字。

2、请学生当小老师,带读生字的字音。

3、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记字方法,说说怎样朗读古诗比较好。

三、一边读,一边想象诗歌画面

1、互相交流,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在什么时候见过“霜”;引导学生用动作表示“低头”“举头”的意思。

2、朗读《静夜思》,想象诗歌画面。

四、朗读指导,熟读成诵

1、学生自由练习朗诵,教师随机指导。

2、朗读反馈,练习背诵。

五、复习生字

1、将生字与音节打乱,让学生以找朋友的方式复习巩固要认的生字。

2、小组合作,认记生字。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识字竞赛,并评出优胜者。

3、全班交流认记生字的方法。

4、用“词语转盘”的形式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游戏中复习本课的生字。

六、书写指导 静夜思教案教学设计最新

1、观察范字,指导书写。

“耳”上横短,下横长;“头”的第五笔是“长点”;合体字“床”的组合要合理。

2、描红、临写,并提醒坐姿与执笔姿势要正确。

3、展示学生作业,肯定优点,指出不足。

七、实践活动 静夜思教案教学设计最新

观察夜晚的天空,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鼓励学生发挥想象,还可用图画来展示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静夜思教案教学设计最新,31-静夜思,希望对你有帮助!

10、静夜思教学设计教案

文章摘要: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静夜思教学设计教案,欢迎您来阅读并提出宝贵意见!
静夜思教学设计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0个生字,会写“目、耳、头、米”四个字,认识两个偏旁“ 、 ”。

2、朗诵古诗,背诵古诗。通过看图和诵读,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3、把自己看到的夜空说给同学听,培养观察与说话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朗读古诗和认字。

三、教学难点:背诵古诗。

四、教学准备:

挂图、小黑板、头饰、布置学生观察晴朗的夜空。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1、交流观察晴朗夜空的内容和感受。

同学们观察了晴朗的夜空,现在请你们在四人小组说一说,让大家也感受一下美妙的夜空。

(1)小组交流。

(2)推选代表或自荐上台说一说。

(3)出示课文插图“我会说”。(播放插图中小女孩观察天空时的录音:在一个晴朗的夜空,我来到小溪边的草地上,观察那晴朗的夜空。我抬头看见蓝蓝的天空中,有许多星星一闪一山亮晶晶的,还看见弯弯的月亮一会儿躲进云里,一会儿又跳出来。真美!)

2、引入新课:静夜思(板书)

(二)、初读古诗

1、看课文听录音或教师范读。

2、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1)自读课文,让学生找出后鼻音的字,多读几遍。

(2)指名读,评议。

(三)、识记生字

1、学生在文中找出生字,作上记号,读一读。

2、认读生字。

(1)出示an、ang

,指学生认读,注意后鼻韵母的读音。

(2)认读生字。(自读,小组开火车读,看哪组读得准)

(3)游戏“运西瓜”。(把西瓜图贴在黑板上,它们的背面都有一个生字)

西瓜丰收了,让我们帮忙把西瓜搬上车,不过每个西瓜后面都有一个生字,要想办法记住它,可以用组词、说一句话、找相近的字进行比较等办法。

(四)、精读古诗

静夜思教学设计教案

1、自读古诗,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感受。

2、全班交流。

3、朗读、背诵古诗、体会诗人的情感。

(1)指名学生朗读,评议。标出朗读节奏及重点词。

(2)配乐朗读。

(3)师生共同朗读。

教师引读每句的前两个字,学生补充,齐背诵。

过渡:我们知道这首诗是李白写的,现在谁想办李白做一回诗人,背背这首诗?也可以做动作。

指名学生上台背诵,其他学生评议。

全班齐背。(配乐)

(五)、指导写字

1、观察田字格里的字。

(1)观察“目、耳”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注意这两个字的宽度。

(2)指学生说一说再书空。

(3)学生书写后展示、评议。

2、学生观察“头、来”两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1)教师范写,注意最后两笔,写时要注意。

(2)书空、书写、展示、学生评议。

(六)、扩展活动

学生交流各自会背的诗。

(七)、练习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写出带有下面偏旁的字各两个。

—()()

—()()

3、写出诗句,选择带点字的意思。

(1)(),疑是地上霜。

疑:①好象()

②不信()

(2)举头望明月,()。

举:

①向上抬()

②全()

七、作业布置:背诵古诗。

静夜思教学设计教案

八、板书设计:静夜思

九、课后反思: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静夜思教学设计教案,31-静夜思,希望对你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