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设计一等奖》属于教学设计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1、六年级下册《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设计一等奖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告诉我们只有不断的探索与发现,才能获得真理,“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就是要敏锐地发现问题,坚持不懈地思考,深入地解决问题。下面小编为大家介绍六年级下册《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案设计,欢迎参考!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多音字“转”的读音及 “锲”、“诞”等字的写法。
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词语和句子。体会文本语言及标点符号生动,准确的特色。
过程与方法
1、组织学生研究三个具体事例,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体会文中所表达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
2、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发问、不断探索、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
情感与态度
教育学生懂得“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的科学规律,增强自己发现真理的信心和勇气。
教学重点:
能从具体事例中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发问、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与相关的课件。
2、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查阅相关资料,做好预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简介作者
课前先把课题写在黑板上,少写一个“诞”字。
1、学习“诞”字。
2、初步理解课题。
3、简介作者。
设计意图:从课题入手,指导写字。初步了解课题的意思,为解决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作铺垫,同时引导学生学习“从课题入手理解课文内容的学习方法。”作者简介则激发了学生阅读科普读物的兴趣。
二、检测生字词
1、(课件出示)。
2、哪些词是你以前很少见或没有见过的,请大声读一读。
3、哪些词容易读错?重点掌握“转“的读音。
4、哪个词最容易写错?锲而不舍的“锲”字。
5、联系刚才的情境理解“无独有偶”。
设计意图:本课出现了不少的四字词语和专业术语,专业术语不作为学习的重点,但根据教材特点和学情,词语也应该是本课的一个教学点。本环节学生会的不教,教学生不会的或容易出错的,引导学生学会在生活中理解和运用词语,屏幕上的词语也为下面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三、深入研究三个事例
1、总结事例。
谢皮罗的发现 波义耳的发明 医生的发现
2、学生研读讨论并汇报,完成研读表的填写。
(课件:研读表)
抓住“敏锐”、“立即”、“百思”等词语体会事例中人物的精神品质和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3、总结共同点。
找生汇报。用上“他们都是什么样的人,因为____________”这样的句式。
(这一环节老师尽可能以尊重学生的理解表达为主,多鼓励表扬,同时要相机进行指导理解。)
4、总结真理。
设计意图:对课文深入地探究、总结,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培养。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语,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质及作者用词的准确性。新课标中新增了“非连续性阅读”的要求,而本环节学生结合图表中的内容,总结三个人物的共同点,既是对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同时也锻炼了学生非连续性阅读的能力。
四、再次理解课题
1、读句子,找生写发现真理的三个关键词。
2、学习第二自然段。
请生默读,思考提问。
预设1、用“?”和“!”的好处。
预设2、为什么不是把“?”扯圆变成了“。”号呢?
设计意图:抓住“标点”的借喻用法,引导学生理解这种用法的好处,通过换符号培养学生深入思考问题的习惯。第二段是对课题的解释,第七段是对观点的总结,对这两段的学习,更进一步理解了文章课题的含义。
五、联系生活进行科学教育
1、利用句式说说其他事例。(课件展示)
请用下面的句式说一说你还知道的其他事例。
( )因为( ),通过反复研究,最终( )。
2、联系学生生活探讨为什么没有发现真理。(课件展示)
生谈,老师相机指导。
3、理解最后一句。
①理解“有准备的人”
②理解“善于独立思考”。
③理解“锲而不舍精神”。
设计意图:语文的外延是生活。通过文本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明白发现真理的易与难,树立正确的科学观,激发学生对发现真理的兴趣,增强发现真理的信心和勇气。
六、总结全文(课件展示)
这篇文章作者先提出观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然后再用(洗澡水的漩涡,紫罗兰花的变色,睡觉时眼睛的转动)进行了事例论证;最后又总结观点:只要(见微知著、善于发问、不断探索),就能发现真理。
提出观点→事例论证→总结观点
设计意图:既有对本节课内容的总结,又为初中的学习作了铺垫。
七、老师寄语
同学们,只要你善于从司空见惯的事情中见微知著,具有科学研究的敏感性,善于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你就能发现真理。
让我们努力去做一个有准备的人,一个善于独立思考的人,一个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
让我们每一个人都走在发现真理的路上!
设计意图:一段充满激情的演讲,进一步地深化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激发了学生对探求真理的渴望。
八、休闲小作业 (课件展示)
1、心动不如行动。选择一个你在生活中发现的问题尝试做一做研究,看能不能最终解决你的疑问。
2、经常看看中央10套科教频道的《我爱发明》。
设计意图:作业的布置是对课文内容的拓展,更突出与文本的联系性、体现了趣味性、生活性。
板书设计: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谢皮罗的发现
波义耳的发明
医生的发现
见微知著,善于发问,不断探索
2、六年级下册《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设计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告诉我们只有不断的探索与发现,才能获得真理,“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就是要敏锐地发现问题,坚持不懈地思考,深入地解决问题。下面小编为大家介绍六年级下册《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案设计,欢迎参考!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多音字“转”的读音及 “锲”、“诞”等字的写法。
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词语和句子。体会文本语言及标点符号生动,准确的特色。
过程与方法
1、组织学生研究三个具体事例,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体会文中所表达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
2、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发问、不断探索、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
情感与态度
教育学生懂得“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的科学规律,增强自己发现真理的信心和勇气。
教学重点:
能从具体事例中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发问、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与相关的课件。
2、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查阅相关资料,做好预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简介作者
课前先把课题写在黑板上,少写一个“诞”字。
1、学习“诞”字。
2、初步理解课题。
3、简介作者。
设计意图:从课题入手,指导写字。初步了解课题的意思,为解决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作铺垫,同时引导学生学习“从课题入手理解课文内容的学习方法。”作者简介则激发了学生阅读科普读物的兴趣。
二、检测生字词
1、(课件出示)。
2、哪些词是你以前很少见或没有见过的,请大声读一读。
3、哪些词容易读错?重点掌握“转“的读音。
4、哪个词最容易写错?锲而不舍的“锲”字。
5、联系刚才的情境理解“无独有偶”。
设计意图:本课出现了不少的四字词语和专业术语,专业术语不作为学习的重点,但根据教材特点和学情,词语也应该是本课的一个教学点。本环节学生会的不教,教学生不会的或容易出错的,引导学生学会在生活中理解和运用词语,屏幕上的词语也为下面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三、深入研究三个事例
1、总结事例。
谢皮罗的发现 波义耳的发明 医生的发现
2、学生研读讨论并汇报,完成研读表的填写。
(课件:研读表)
抓住“敏锐”、“立即”、“百思”等词语体会事例中人物的精神品质和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3、总结共同点。
找生汇报。用上“他们都是什么样的人,因为____________”这样的句式。
(这一环节老师尽可能以尊重学生的理解表达为主,多鼓励表扬,同时要相机进行指导理解。)
4、总结真理。
设计意图:对课文深入地探究、总结,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培养。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语,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质及作者用词的准确性。新课标中新增了“非连续性阅读”的要求,而本环节学生结合图表中的内容,总结三个人物的共同点,既是对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同时也锻炼了学生非连续性阅读的能力。
四、再次理解课题
1、读句子,找生写发现真理的三个关键词。
2、学习第二自然段。
请生默读,思考提问。
预设1、用“?”和“!”的好处。
预设2、为什么不是把“?”扯圆变成了“。”号呢?
设计意图:抓住“标点”的借喻用法,引导学生理解这种用法的好处,通过换符号培养学生深入思考问题的习惯。第二段是对课题的解释,第七段是对观点的总结,对这两段的学习,更进一步理解了文章课题的含义。
五、联系生活进行科学教育
1、利用句式说说其他事例。(课件展示)
请用下面的句式说一说你还知道的其他事例。
( )因为( ),通过反复研究,最终( )。
2、联系学生生活探讨为什么没有发现真理。(课件展示)
生谈,老师相机指导。
3、理解最后一句。
①理解“有准备的人”
②理解“善于独立思考”。
③理解“锲而不舍精神”。
设计意图:语文的外延是生活。通过文本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明白发现真理的易与难,树立正确的科学观,激发学生对发现真理的兴趣,增强发现真理的信心和勇气。
六、总结全文(课件展示)
这篇文章作者先提出观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然后再用(洗澡水的漩涡,紫罗兰花的变色,睡觉时眼睛的转动)进行了事例论证;最后又总结观点:只要(见微知著、善于发问、不断探索),就能发现真理。
提出观点→事例论证→总结观点
设计意图:既有对本节课内容的总结,又为初中的学习作了铺垫。
七、老师寄语
同学们,只要你善于从司空见惯的事情中见微知著,具有科学研究的敏感性,善于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你就能发现真理。
让我们努力去做一个有准备的人,一个善于独立思考的人,一个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
让我们每一个人都走在发现真理的路上!
设计意图:一段充满激情的演讲,进一步地深化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激发了学生对探求真理的渴望。
八、休闲小作业 (课件展示)
1、心动不如行动。选择一个你在生活中发现的问题尝试做一做研究,看能不能最终解决你的疑问。
2、经常看看中央10套科教频道的《我爱发明》。
设计意图:作业的布置是对课文内容的拓展,更突出与文本的联系性、体现了趣味性、生活性。
板书设计: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谢皮罗的发现
波义耳的发明
医生的发现
见微知著,善于发问,不断探索
3、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学会“澡、械”等5个生字,正确书写“诞生、洗澡、漩涡、花圃、逆时针、司空见惯、无独有偶、见微知著、锲而不舍”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引导学生认识到到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的重要性。
4、体会本文语言生动、准确的特色,学习用事实说明道理的写法。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与本文事例相关的图片或录像资料,生字、新词、重点语句的课件。
2、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查阅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请学生谈谈对课题的理解。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看看通过学习,我们会有哪些新的认识和收获。
二、自主预习,初读感知
1、自由练习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检查生字的认读情况,指导较难写生字的书写,本课5个生字要求会认会写。
2、再读课文,划出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查字、词典,联系上下文,看图或小组讨论等方法解决。
3、指生朗读课文,检查是否读得正确、通顺,重点指导较难读的句子。
4、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的顺序:
⑴作者通过这篇文章要说明一个什么观点?
⑵作者用哪些事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⑶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1、认读听写生字词。
2、作者通过这篇文章要说明一个什么观点?用哪些事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3、默读全文,画出文中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反复朗读。
二、品读感悟,全班研讨
以第二自然段为线索展开学习,先学习具体事例部分,后学习前后两部分。
1、出示第二自然段,指生朗读,就这段内容提出问题。
问题预设:“司空见惯”“追根求源”是什么意思?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指的是什么?不断发问,都会问什么?这里的“?”“!”各指的是什么?
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去到文中所举的三个例子中,去找寻答案。
2、学习第一个事例:
⑴自读第三自然段,找出谢皮罗教授发现的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说说这个现象细小在哪,司空见惯在哪?
⑵再读第三自然段,说说谢皮罗教授问了些什么问题?
⑶再读第三自然段,交流谢皮罗教授的研究结果。
⑷读第二自然段加深对这段话的理解。
在读书交流的同时设置填写表格:
人物发现现象不断发问找到真理
谢皮罗教授洗澡水的漩涡为什么总朝逆时针方向旋转?旋涡的方向与地球的自转有关。
3、学习第二个事例:
⑴总结学习第一个实例的具体学习步骤。
⑵按步骤自主学习第二个事例。
⑶全班交流学习体会,在交流时注意以读为主,读悟结合,共同填写上面的表格。
⑷读第二自然段加深对这段话的理解。
4、学习第三个事例:
以自学为主,自己填写表格,在小组内交流学习体会。
读第二自然段加深对这段话的理解。
5、学习一、二自然段:
读一、二自然段,围绕着课初就这段所提出的问题展开交流,重点研讨:这里的“?”“!”各指的是什么?作者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注意读悟结合,切忌光谈不读。
6、学习六、七、八自然段:
⑴自读六、七、八自然段。
⑵小组交流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
⑶全班重点研讨“见微知著”是什么意思?这句话和课文开头有什么联系。
三、回归整体,总结收获
1、回读全文,谈谈课题的含义。
2、全班同学交流学习收获,可从文章内容和表达方法等方面谈,教师重点强调用具体事实说明道理的写法。
3、作业:
摘抄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
小练笔,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
2)《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课前教师将《怀疑与学问》印发下来或做成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4]
[5]
[6]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有很多同学特别崇拜科学家,能说一说你最崇拜的科学家是谁吗?
2、你们知道科学家们主要依靠什么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吗?
(学生自由发言,如:善于思考、勤奋刻苦、锲而不舍等等。)
3、教师小结:
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是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出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溯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所以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板书课题)
4、谁来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学生自由发言。)下面我们来共同学习第20课,请同学们齐读课题。相信同学们学过课文,对这句话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出示词语:
诞生、纵观、漩涡、敏锐、追根求源、见微知著、锲而不舍。
洗澡、花圃、推理、逆时针、司空见惯、无独有偶、打破砂锅问到底。
⑴指名读词语。
⑵提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全班交流。
3、指名分段读课文,纠正字音,疏通难读的句子。
4、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把这句话画出来。
三、细读课文,理清条理
1、认真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每个自然段都写了什么,给课文划分段落。
2、学生交流段落划分,说明分段理由。
3、教师对照板书进行小结:
这篇课文思路特别明晰,作者开门见山提出自己的观点,明确指出“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句话本身就是“真理”,然后概括地指出在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上,那些定理、定律、学说都是在发现者、创造者解答了“一百个问号之后”才获得的,由此引出科学发展史上的三个有代表性的确凿事例,之后对三个典型事例作结,强调这三个事例“都是很平常的事情”,却从中发现了真理,最后指出科学发现的“偶然机遇”只能给有准备的人,而不会给任何一个懒汉。
四、布置作业,巩固提高
1、熟读课文。
2、抄写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一、细读课文,交流感悟
1、认真读课文,边读边想作者是用哪些事例来具体说明自己的观点的?从这几个事例中你想到了什么?
2、全班交流,教师重点引导学生:这些事例是科学技术发展史上三个确凿的事例,由此可以看出科学家们都是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
3、你还能例举出这样的事例吗?
(学生可能会谈到曾经学过的伽利略“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事例。除此之外,教师还可补充:蚯蚓在美国东海岸有,在欧洲西海岸同纬度地区也有,而在美国西海岸却没有,魏格纳从蚯蚓的分布,推论出欧洲大陆与美洲大陆本来是连在一起的,后来裂开了,分为两个洲。)
4、课文中哪些语句令你深受启发,作出标注。
5、交流令自己深受启发的语句,说明从中受到的启示,并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有关语段。
二、再读课文,感悟写法
1、默读全文,边读边想:这篇课文跟我们以前学过的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教师点拨:这篇课文围绕着“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一观点,例举具体事实加以证明。这样的文章叫做论说文,也叫做议论文,不同于我们经常阅读的记叙文。
三、拓展阅读,随文练笔
1、下面我们再来阅读一篇论说文,看一看这篇文章作者要阐述的观点是什么?
怀疑与学问
顾颉刚
“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
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事实和根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如何凶险,那便是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自去视察。做学问也是一样,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了。
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这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问问:这是谁说的话?最先见于何书?所见的书是何时何人著的?著者何以知道?我们又听说“腐草为萤”,也要问问:死了的植物如何会变成飞动的甲虫?有什么科学根据?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
[4]
[5]
[6]
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孟子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要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需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许多大学问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著者的意思。
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也就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选自顾颉刚《通俗论集》)
⑴自读自悟。
⑵全班交流,说一说这篇文章作者要说明什么观点。(做学问首先要有怀疑精神。)
2、读了两篇论说文,下面我们亲自尝试来写一写论说文。请同学们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来说明一个观点。比如“功夫不负有心人”“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失败乃成功之母”“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等等。
3、请2~3名学生读小练笔,共同评议。
3)《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写5个生字,正确读写“诞生、洗澡、漩涡、花圃、逆时针、司空见惯、无独有偶、见微知著、锲而不舍”等词语。
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摘抄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能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
3、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能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
1、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2、能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
【教学准备】
搜集科学家发明创造的小故事。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兴趣
这节课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朋友,你们认识他是谁吗?
(播放课件:牛顿发现万有引力。)
苹果的偶然落地引发了牛顿的思索,经过反复研究,他终于总结出了万有引力定律。古今中外有很多这样的科学家,你觉得他们是靠什么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呢?
(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刻苦钻研。)
二、直奔重难点,学习第二自然段
1、出示第二自然段,认真读这段话,你能读懂这段话的意思吗?不懂的地方可以提出来。
2、学生质疑,相机解决疑问:
“司空见惯”是什么意思?“追根求源”是什么意思?这段话中的“?”指什么?“!”指什么?这段话是什么意思?
3、科学家们把“?”拉直变成“!”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难怪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板书这句话,齐读。)
三、学习三个具体事例
1、其实这句话本身就是一个真理,著名科普作家叶永烈为了证明这个观点,举了三个真实的事例,指名3~5自然段,思考者具体写了哪三件事。指名回答。
2、默读3~5自然段,自学批画:每个事例中“司空见惯的现象”是什么?“?”是什么?“!”是什么?每个科学家是这样把“?”拉直变成“!”的?
⑴自学批画。
⑵小组交流讨论。
⑶全班汇报,教师相机指导朗读关键语句。
3、这三位科学家把“?”拉直变成“!”的过程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指名回答。教师小结:只有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追根求源,反复研究才能解决问题,发现真理。所以说“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四、学习第六自然段
洗澡水的漩涡,紫罗兰的变色,睡觉是的眼珠转动,这些都是很平常的事情,为什么这几位科学家能够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呢?
[4]
[5]
[6]
1、出示:善于“打破沙锅问到底”的人,却能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成就。
2、你读懂这句话的意思了吗?指名谈体会。
3、句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成就”能够调换顺序吗?为什么?
4、齐读这句话,用这句话来勉励自己。
五、总结,导入下节课内容
科学发展史上,像这样的事岂止三个,还有哪些事例能够证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呢?课后搜集有关故事。这些真实的事例能够给我们哪些启示呢?下节课接着学习。
第二课时
一、交流课外搜集的有关科学故事
二、导入新课,学习最后两个自然段
1、在科学史上,这么多这样的真实事例说明了什么?能够给我们哪些启示呢?自由读7、8自然段,画出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可以在旁边写写自己的感受。
2、自由发表自己的感受,重点理解下面的句子:
⑴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答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能发现真理。
(“见微知著”是什么意思?这句话和课文开头有什么联系?)
⑵如果说,科学领域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有准备的人,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
(“有准备的人”指的是什么样的人?“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是什么样的人?)
3、总结: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就是要敏锐地发现问题,坚持不懈地思考,深入地解决问题。
三、总结写法,知识迁移
1、学了这篇课文,你发现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吗?课文先写了什么?后写了什么?
(先提出观点,然后用具体的事实说明道理,最后写得到的启示。)
2、以“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为例,如果让你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来证明这个观点,你打算怎样写?口头表述,评价。
3、你觉得还有哪些观点可以用我们熟知的事例来证明?拓宽学生思路。
4、自己确定一个正确的观点,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的事例证明这个观点。独立练笔,形成文字。
5、学生在班上交流自己的小练笔,注意正确评价。
4)《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写5个生字,正确读记“诞生、洗澡、漩涡、花圃、逆时针、司空见惯、无独有偶、见微知著、锲而不舍”等词语。
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摘抄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能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
3、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能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格言导入
1、师:同学们,老师这有几句格言,谁来读一读?
出示格言:
功夫不负有心人。
有志者事竟成。
团结就是力量。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谁来说说你还知道哪些格言?这些格言都阐明了真实的道理,所以我们也把它们称之为真理(板书:真理),这些真理也常常成为我们的座佑铭,指导我们的言行。
2、今天,老师再送同学们一条真理,那就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板书课题)这也是今天要学习的一篇新的课文。
读课题。谁能说说你是怎么理解的?(学生自由发言。)
3、为什么说这也是一条真理?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
1、请大家自由读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课文先写了什么?接着写了什么?最后又写了什么?
自学反馈,认读词语:
洗澡、机械、逆时针、玫瑰、领域、司空见惯、追根求源(追溯事物发生的根源。也可以说“追根溯源”)无独有偶、百思不得其解(也可以说成“百思不解”。)打破沙锅问到底(与哪个词意思相近?──“追根求源”)见微知著、锲而不舍。
2、接力读课文,等会和同学们交流课文先写了什么?接着写了什么?最后又写了什么?
三、朗读感悟
1、师读课题。(板书:?!)课文哪些语句形象化地表述了课题的意思?到文中找找看?(从细小的……找到了真理。)生答,师:咱们一起读一读。
这其中的“?”“!”分别指什么?作者这样表述有什么好处?(表述更加直观,更加形象、生动,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拉直”在这是指什么?(把疑问变成真理的过程。)
2、课文通过了几个具体的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在课文的哪些段落?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3~5自然段,想一想这几段分别写了三个什么事例?学生回答。
[4]
[5]
[6]
3、这三个事例中,你对哪个最感兴趣?就认真地默读一读那一段。想一想这个事例中的“问号”是什么?用“?”划下来;由此发现的“真理”是什么?“!”划下来。再想想从“问号”到“真理”的过程是怎样的?出示课件:
人物
“?”
从“?”到“!”的过程
“!”
4、以下教学步骤据学生的回答相机进行:
你对哪个事例最感兴趣?给大家读一读吧。
事例1:
⑴这个事例中的主人公是谁?他对什么产生了疑问?(为什么洗澡水的漩涡总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由此发现的“真理”是什么?(这种漩涡与地球的自转有关。)学生边回答边点击出示答案:
人物“?”从“?”到“!”的过程“!”
谢皮罗为什么水的漩涡总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敏锐地注意紧紧抓住问号不放反复的实验和研究
水的漩涡与地球的自转有关。
波义耳这种物质到底是什么?别的植物中会不会有同样的物质?别的酸对这种物质会有什么样的反应?这对化学研究有什么样的意义?敏感地意识一连串的问题许多实验:大部分花草受酸碱的作用都会改变颜色,其中以石蕊地衣中提取的紫色浸液最明显,它遇酸变成红色,遇碱变成蓝色。利用这一特点,波义耳制成了实验中常用的酸碱试纸──石蕊试纸。
奥地利医生眼珠转动会不会与做梦有关呢?会是什么关系呢?百思不得其解
一连串的疑问反复的观察实验
当睡觉的人眼珠转动时,他确实正在做梦。
⑵引读:他认为,在北半球……;如果是在南半球……;而在赤道……。
他的结论正确吗?咱们同学今天回家也去实验一下,看看结果是不是这样。
⑶这个真理是怎么诞生的呢?为什么谢皮罗教授能从这么司空见惯的现象中也能发现真理呢?这其中历经了怎样的过程?(到书上找找关键的词句。)
点击示:敏锐地注意、紧紧抓住问号不放、反复的实验和研究。
师:一起读一读,你从中读出了什么?
是呀,(示课件)引读谢皮罗教授善于从细小的……找到了真理。
事例2:
⑴这个事例主人公是?他也是化学这门科学的开山鼻祖。他有怎样的疑问?一起读一读。
(如生未朗读好,师:这些可是困惑波义耳的谜团啊,该怎么读?再来。)
⑵由此发现的“真理”是?齐读。
(由此他发现,大部分花草受酸碱的作用都会改变颜色,其中以石蕊地衣中提取的紫色浸液最明显,它遇酸变成红色,遇碱变成蓝色。利用这一特点,波义耳制成了实验中常用的酸碱试纸──石蕊试纸。)
⑶这个真理是怎么诞生的呢?(到书上找找关键的词句)
点击示:敏感地意识、一连串的问题、许多实验。
齐读短语。从这些短语中,你又读出了什么?
波义耳曾说:“人之所以能效力于世界,莫过于勤在实验上下功夫。”
师:是的,(示课件)引读,波义耳也善于从细小的……找到了真理。
事例3:
⑴这个事例主人公是?据说是一位叫彼得的奥地利医生。他的疑问是什么?一起读一读。
(眼珠转动会不会与做梦有关呢?会是什么关系呢?)
⑵由此发现的“真理”是什么?(当睡觉的人眼珠转动时,他确实正在做梦。)引读,如今,人们研究梦的生理学……与梦的长短。
⑶这个真理是怎么诞生的呢?(到书上找找关键的词句)
点击示:百思不得其解、一连串的疑问、反复的观察实验。
读一读。从中读出了什么?
(示课件)引读,奥地利医生同样善于从细小的……找到了真理。
5、的确,引读。洗澡水的漩涡,紫罗兰的变色,睡觉时眼珠的转动,这些都是很平常的事情。善于……有所成就。(点击,“发现、发明、创造、成就”变红)
这四个词可以互换位置吗?为什么?(是按收获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的。)
6、同学们,你们读了课文中的三个事例有什么感受?他们之所以能成功是源于什么?能不能到书上找到个词来说说。(如“见微知著”“善于发问”“不断探索”“善于独立思考”具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师根据学生汇报板书。
谁能用上这些词连起来说一说吗?(生答)师:你这些话也是真理啊!这些也正是课文想告诉我们的。一起读一读7、8两段。
(示课件:只要你见微知著……)谁带着自己的感受来读一读?(个人读、男生读,女生读)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答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能发现真理。就能把“?”拉直变成“!”(板书)
透过这个感叹号,你还能感受到什么?(科学家们的惊喜、兴奋、激动、骄傲、自豪以及给世人的震撼……)是啊,一个“!”凝结了多少难以名状的情感啊!谢皮罗教授激动地对世人说(指板书):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化学家波义耳骄傲地对世人说……;奥地利医生自豪地对世人说……让我们也坚定地说──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4]
[5]
[6]
7、课文学到这,同学们对课题也一定有了新的理解。
你还能补充这样的事例吗?
四、随文练笔
作者运用三个具体事实说明了“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观点。我们也仿照课文的写法进行一次小练笔,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比如,“功夫不负有心人”“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团结就是力量”
(示课件──小练笔: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功夫不负有心人”“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团结就是力量”……)
4、人教版六年级下册:20、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案
A案学习目标1.学会“澡、械”等5个生字,正确书写“诞生、洗澡、漩涡、花圃、逆时针、司空见惯、无独有偶、见微知著、锲而不舍”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引导学生认识到到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的重要性。4.体会本文语言生动、准确的特色,学习用事实说明道理的写法。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与本文事例相关的图片或录像资料,生字、新词、重点语句的课件。2.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查阅相关资料。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1.板书课题,请学生谈谈对课题的理解。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看看通过学习,我们会有哪些新的认识和收获。二、自主预习,初读感知。1.自由练习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检查生字的认读情况,指导较难写生字的书写,
本课5个生字要求会认会写。2.再读课文,划出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查字、词典,联系上下文,看图或小组讨论等方法解决。3.指生朗读课文,检查是否读得正确、通顺,重点指导较难读的句子。4.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的顺序。①作者通过这篇文章要说明一个什么观点?②作者用哪些事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③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第二课时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1.认读听写生字词,2.作者通过这篇文章要说明一个什么观点?用哪些事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3.默读全文,画出文中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反复朗读。二、品读感悟,全班研讨以第二自然段为线索展开学习,先学习具体事例部分,后学习前后两部分。1.出示第二自然段,指生朗读,就这段内容提出问题。问题预设:“司空见惯”“追根求源”是什么意思?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指的是什么?不断发问,都会问什么?这里的“?”“!”各指的是什么?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去到文中所举的三个例子中,去找寻答案。2.学习第一个事例。⑴自读第三自然段,找出谢皮罗教授发现的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说说这个现象细小在哪,司空见惯在哪?⑵再读第三自然段,说说谢皮罗教授问了些什么问题?⑶再读第三自然段,交流谢皮罗教授的研究结果。⑷读第二自然段加深对这段话的理解。在读书交流的同时设置填写表格:人物
3.学习第二个事例。⑴总结学习第一个实例的具体学习步骤。⑵按步骤自主学习第二个事例。⑶全班交流学习体会,在交流时注意以读为主,读悟结合,共同填写上面的表格。⑷读第二自然段加深对这段话的理解。4.学习第三个事例。以自学为主,自己填写表格,在小组内交流学习体会。读第二自然段加深对这段话的理解。5.学习一、二自然段。读一、二自然段,围绕着课初就这段所提出的问题展开交流,重点研讨:这里的“?”“!”各指的是什么?作者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注意读悟结合,切忌光谈不读。6.学习六、七、八自然段。⑴自读六、七、八自然段。⑵小组交流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⑶全班重点研讨“见微知著”是什么意思?这句话和课文开头有什么联系。三、回归整体,总结收获1.回读全文,谈谈课题的含义。2.全班同学交流学习收获,可从文章内容和表达方法等方面谈,教师重点强调用具体事实说明道理的写法。
3.作业:摘抄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小练笔,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
B案课前准备课前教师将《怀疑与学问》印发下来或做成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1.有很多同学特别崇拜科学家,能说一说你最崇拜的科学家是谁吗?2.你们知道科学家们主要依靠什么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吗?(学生自由发言,如:善于思考、勤奋刻苦、锲而不舍等等。)3.教师小结: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是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出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溯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所以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板书课题)4.谁来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学生自由发言。)下面我们来共同学习第20课,请同学们齐读课题。相信同学们学过课文,对这句话会有更深刻的理解。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出示词语:诞生
纵观
漩涡
敏锐
追根求源
见微知著
锲而不舍洗澡
花圃
推理
逆时针
司空见惯
无独有偶
打破砂锅问到底(1)指名读词语。(2)提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全班交流。3.指名分段读课文,纠正字音,疏通难读的句子。4.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把这句话画出来。三、细读课文,理清条理1.认真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每个自然段都写了什么,给课文划分段落。2.学生交流段落划分,说明分段理由。3.教师对照板书进行小结:这篇课文思路特别明晰,作者开门见山提出自己的观点,明确指出“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句话本身就是“真理”,然后概括地指出在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上,那些定理、定律、学说都是在发现者、创造者解答了“一百个问号之后”才获得的,由此引出科学发展史上的三个有代表性的确凿事例,之后对三个典型事例作结,强调这三个事例“都是很平常的事情”,却从中发现了真理,最后指出科学发现的“偶然机遇”只能给有准备的人,而不会给任何一个懒汉。四、布置作业,巩固提高1.熟读课文。2.抄写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一、细读课文,交流感悟1.认真读课文,边读边想作者是用哪些事例来具体说明自己的观点的?从这几个事例中你想到了什么?
2.全班交流,教师重点引导学生:这些事例是科学技术发展史上三个确凿的事例,由此可以看出科学家们都是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3.你还能例举出这样的事例吗?(学生可能会谈到曾经学过的伽利略“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事例。除此之外,教师还可补充:蚯蚓在美国东海岸有,在欧洲西海岸同纬度地区也有,而在美国西海岸却没有,魏格纳从蚯蚓的分布,推论出欧洲大陆与美洲大陆本来是连在一起的,后来裂开了,分为两个洲。)4.课文中哪些语句令你深受启发,作出标注。5.交流令自己深受启发的语句,说明从中受到的启示,并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有关语段。二、再读课文,感悟写法1.默读全文,边读边想:这篇课文跟我们以前学过的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2.小组交流。3.全班交流,教师点拨:这篇课文围绕着“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一观点,例举具体事实加以证明。这样的文章叫做论说文,也叫做议论文,不同于我们经常阅读的记叙文。三、拓展阅读,随文练笔1.下面我们再来阅读一篇论说文,看一看这篇文章作者要阐述的观点是什么?怀疑与学问顾颉刚“学者先要会疑。”──程颐“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
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事实和根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如何凶险,那便是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自去视察。做学问也是一样,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了。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这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问问:这是谁说的话?最先见于何书?所见的书是何时何人著的?著者何以知道?我们又听说“腐草为萤”,也要问问:死了的植物如何会变成飞动的甲虫?有什么科学根据?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孟子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要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需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许多大学问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著者的意思。
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也就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选自顾颉刚《通俗论集》)(1)自读自悟。(2)全班交流,说一说这篇文章作者要说明什么观点。(做学问首先要有怀疑精神。)2.读了两篇论说文,下面我们亲自尝试来写一写论说文。请同学们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来说明一个观点。比如“功夫不负有心人”“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失败乃成功之母”“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等等。3.请2~3名学生读小练笔,共同评议。
5、《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设计
20 俗世奇人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民间艺人的高超技艺,培养重视、抢救中国民间文化遗产的意识。
2、了解作家。
3、学习曲折有致安排情节的结构方法。
4、熟读课文,理解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幽默传神、极富表现力的语言对文章的表现力。
重点难点
重点:体会本色朴素、幽默传神极富表现力的语言特色。
难点:学习曲折有致安排情节的结构方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方法
1、 朗读法。知道学生朗读,运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美读课文,读出声调、语气,读出情趣,要读得活灵活现、声情并茂,并联系表情朗读。
2、 讨论点拔法。本文文字浅显,故事生动,阅读障碍不大,教学中宜用学生自主活动、合作研究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 品读法。集中鉴赏本文独特的语言风格,揣摩语句的丰富意蕴,可口头评析,也可联系写简短的评析文章。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 导语设计
大家也许不会忘记那位奇巧的雕刻家王叔远的故事吧。他能把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雕刻成舟,形象地再现了苏轼月夜泛舟赤壁的故事,奇绝!妙绝!今天,我们再来见识两位高人,他们就是冯骥才笔下的刷子李、泥人张。
二、 课前口头演讲,徽剧奇人绝技
多媒体播放话剧《俗世奇人》片断。
学生讲述课前搜集的奇人高手的故事,教师也可介绍冯骥才《俗世奇人》中的其他任务,如:酒婆、张大力、青云楼主、牙医华大夫等。
三、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 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或教师范读,学生循声低和,初步感知问意。
2、 学生联系表情朗读,要求读出声调、预期,要读得活灵活现,声情并貌,读出单口相声的味道来。
3、 学生自荐,朗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其余同学评点。
教师也可示范朗读文章片断,如“有绝活的,吃荤,亮堂,站在大街中央;没能耐的,吃素,发蔫,靠边站者。”顺势作朗读知道:朗读时对于“绝活”“吃荤,亮堂”“站在大街中央”等词语则应该用降调,应读出没落、受窘的情状,还应该表现出“码头”对他们不屑一顾的神情;可辅以一定的手势动作以增强表达效果。
4、 学生大声读课文,力求表现最佳水平。
四、 课堂小结
《俗世奇人》奇绝!妙绝!奇在人物,妙在情节、语言。做派奇的刷子李,行事奇的泥人张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冯骥才先生写人虚实的高潮技艺更让我们拍案称奇;那津味十足、本色朴素而又幽默传神的语言更是余音绕梁,历久不绝。读这样的作品,如夏日饮冰茶,爽口又爽心。
6、《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学会“澡、械”等5个生字,正确书写“诞生、洗澡、漩涡、花圃、逆时针、司空见惯、无独有偶、见微知著、锲而不舍”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引导学生认识到到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的重要性。
4.体会本文语言生动、准确的特色,学习用事实说明道理的写法。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与本文事例相关的图片或录像资料,生字、新词、重点语句的课件。
2.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查阅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请学生谈谈对课题的理解。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看看通过学习,我们会有哪些新的认识和收获。
二、自主预习,初读感知。
1.自由练习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检查生字的认读情况,指导较难写生字的书写, 本课5个生字要求会认会写。
2.再读课文,划出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查字、词典,联系上下文,看图或小组讨论等方法解决。
3.指生朗读课文,检查是否读得正确、通顺,重点指导较难读的句子。
4.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的顺序。
①作者通过这篇文章要说明一个什么观点?
②作者用哪些事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③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1.认读听写生字词。
2.作者通过这篇文章要说明一个什么观点?用哪些事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3.默读全文,画出文中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反复朗读。
二、品读感悟,全班研讨
以第二自然段为线索展开学习,先学习具体事例部分,后学习前后两部分。
1.出示第二自然段,指生朗读,就这段内容提出问题。
问题预设:“司空见惯”“追根求源”是什么意思?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指的是什么?不断发问,都会问什么?这里的“?”“!”各指的是什么?
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去到文中所举的三个例子中,去找寻答案。
2.学习第一个事例。
⑴自读第三自然段,找出谢皮罗教授发现的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说说这个现象细小在哪,司空见惯在哪?
⑵再读第三自然段,说说谢皮罗教授问了些什么问题?
⑶再读第三自然段,交流谢皮罗教授的研究结果。
⑷读第二自然段加深对这段话的理解。
在读书交流的同时设置填写表格:
人物 发现现象
不断发问 找到真理
谢皮罗教授
洗澡水的漩涡
为什么总朝逆时针方向旋转?
旋涡的方向与地球的自转有关。
3.学习第二个事例。
⑴总结学习第一个实例的具体学习步骤。
⑵按步骤自主学习第二个事例。
⑶全班交流学习体会,在交流时注意以读为主,读悟结合,共同填写上面的表格。
⑷读第二自然段加深对这段话的理解。
4.学习第三个事例。
以自学为主,自己填写表格,在小组内交流学习体会。
读第二自然段加深对这段话的理解。
5.学习一、二自然段。
读一、二自然段,围绕着课初就这段所提出的问题展开交流,重点研讨:这里的“?”“!”各指的是什么?作者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注意读悟结合,切忌光谈不读。
6.学习六、七、八自然段。
⑴自读六、七、八自然段。
⑵小组交流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
⑶全班重点研讨“见微知著”是什么意思?这句话和课文开头有什么联系。
三、回归整体,总结收获
1.回读全文,谈谈课题的含义。
2.全班同学交流学习收获,可从文章内容和表达方法等方面谈,教师重点强调用具体事实说明道理的写法。
3.作业:
摘抄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
小练笔,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
7、《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设计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设计文章内容由<语文网>收集, 请记住本站网址:www.chazidian.com.以便下次访问!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设计学习目标 1.学会“澡、械”等5个生字,正确书写“诞生、洗澡、漩涡、花圃、逆时针、司空见惯、无独有偶、见微知著、锲而不舍”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三个故事在写法上和内容上的相同点。 4.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引导学生认识到到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的重要性。 5.体会本文语言生动、准确的特色,学习用事实说明道理的写法。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与本文事例相关的图片或录像资料,生字、新词、重点语句的课件。 2.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查阅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有很多同学特别崇拜科学家,能说一说你最崇拜的科学家是谁吗?
2.你们知道科学家们主要依*什么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吗?(学生自由发言,如:善于思考、勤奋刻苦、锲而不舍等等。)
3.教师小结: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是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出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溯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所以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板书课题)
4.谁来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学生自由发言。)下面我们来共同学习第20课,请同学们齐读课题。相信同学们学过课文,对这句话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同学们打开书,自读课文,要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出示词语:
诞生 纵观 漩涡 敏锐 追根求源 见微知著 锲而不舍 洗澡 花圃 推理 逆时针 司空见惯 无独有偶 打破砂锅问到底
(1)指名读词语。
(2)齐读一遍。
3、好!同学们再读课文,看课文讲了哪三个故事?分别是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
谢皮罗教授从洗澡水的漩涡中发现问题,通过反复的试验和研究,发现水漩涡的旋转方向和地球的自转有关。 化学家波义耳偶然发现盐酸会使花瓣变红,继而进行了许多试验,终于发现了酸碱试纸。 奥地利医生从儿子做梦时眼球转动这个现象,经过反复观察和分析,推断出凡睡者眼球转动时都表示在做梦。 三、细读课文,找出规律。
1、这三个同学说的很对!这三个故事是多么有趣的生活现象啊!现在再请同学们仔细读读三个故事,看看这三个故事的介绍和内容,有什么相同点?可以在课文中画一画。
(学生边读书边思考)
2、我看到有许多同学在书做了圈画,有的还做了批注。很会学习。
3、现在请同学们在四人小组里交流交流自己的发现,讨论存在的疑问。
(四人小组交流)
4、现在请同学说说交流后自己的认识。
三个故事都是讲生活中的偶然发现的问题; 三个故事都是讲科学家发现和发明的故事; 三个故事都是说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5、大家讲的很好。有没有人能把三个故事间的相同点分析透彻些?
三个故事中提到的科学家发现和发明的过程是相同的。都是先偶然发现问题,不断地追问;再进行反复的研究和试验;最后解决了问题,得出了结论。 6、你真棒!课文读的很仔细,分析的也很有道理。书上有一段话和你说的意思是一样的,同学们看看是哪一段啊?
(第二自然段)
投影(第二自然段)
7、齐读第二段
8、是啊,“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这也是课文中的哪句话的意思?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9、一起读这句话!
10、这里的“?”“!”各指的是什么?作者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
?的含义是:看出问题,不断发问、追根求源。 !含义是:不断解决疑问,找到真理。 11、科学史上,能从生活的细小现象中找出真理的事例还有很多很多,你还能举出一个吗?
鲁班上山,手被植物叶划伤,后来发明了锯。 牛顿在树下,被苹果砸了头,后来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雷达、风车…… 12、这么多的事例说明了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但是真理的发现也是有条件的,那就是————是什么呀?
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答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能发现真理。 13、这也是说课文中的那句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三、回归整体,总结收获 1、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知道了科学发现的一般规律: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知道了文章思路:开头提出自己的观点,再用三个具体事例来说明这个观点是正确的,最后再来阐述开头的观点。 科学发现的“偶然机遇”只能给有准备的人,而不会给任何一个懒汉,希望同学们也做一个“有科学准备的人”。 四、巩固提高,随文练笔
仿照课文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比如“功夫不负有心人”“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8、《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学会“澡、械”等5个生字,正确书写“诞生、洗澡、漩涡、花圃、逆时针、司空见惯、无独有偶、见微知著、锲而不舍”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三个故事在写法上和内容上的相同点。
4.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引导学生认识到到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的重要性。
5.体会本文语言生动、准确的特色,学习用事实说明道理的写法。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与本文事例相关的图片或录像资料,生字、新词、重点语句的课件。
2.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查阅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有很多同学特别崇拜科学家,能说一说你最崇拜的科学家是谁吗?
2.你们知道科学家们主要依*什么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吗?(学生自由发言,如:善于思考、勤奋刻苦、锲而不舍等等。)
3.教师小结: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是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出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溯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所以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板书课题)
4.谁来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学生自由发言。)下面我们来共同学习第20课,请同学们齐读课题。相信同学们学过课文,对这句话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同学们打开书,自读课文,要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出示词语:
诞生 纵观 漩涡 敏锐 追根求源 见微知著 锲而不舍
洗澡 花圃 推理 逆时针 司空见惯 无独有偶 打破砂锅问到底
(1)指名读词语。
(2)齐读一遍。
3、好!同学们再读课文,看课文讲了哪三个故事?分别是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
谢皮罗教授从洗澡水的漩涡中发现问题,通过反复的试验和研究,发现水漩涡的旋转方向和地球的自转有关。
化学家波义耳偶然发现盐酸会使花瓣变红,继而进行了许多试验,终于发现了酸碱试纸。
奥地利医生从儿子做梦时眼球转动这个现象,经过反复观察和分析,推断出凡睡者眼球转动时都表示在做梦。
9、《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正确理解文中词语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科学精神的魅力。
3.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4.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
5.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
教学重点:
1.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2.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相关资料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引导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层次;交流相关资料;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第20课《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通过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引入新课。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
二.理解事例,从事例中初步感受中心。
学习3-5自然段
1.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为了证实自己的观点,作者列举了三个具
体的事例。请大家快速阅读课文的相关段落,弄清楚三个具体事例中的“问号”是什么?由此发现的“真理”是什么?从“问号”到“真理”的过程是怎样的?
2.学生自学、讨论、交流。
3.交流学习收获。(根据学生回答,随机课件展示。)
问号 真理 过程
洗澡水漩涡为什么 漩涡与地球的自转有关 敏锐地注意到总朝逆时针方向旋转 紧紧抓住问号
反复的实验研究
溅上盐酸的花瓣 石蕊地衣中提取的紫色浸液 敏感地意识到为什么会变红 遇酸变红,遇碱变蓝。 许多实验制成石蕊试纸。
儿子睡觉时眼珠转动 睡觉者眼珠转动是在做梦 百思不得其解
反复的观察实.4.看着大屏幕上的这些内容,你有什么感受?
5.我们来看这些描述发现真理过程的句子,你觉得哪些词语值得我们关注,
关注这些词语,你都想到了什么?
课件出示句子: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的谢皮罗教授却敏锐地注意到:每次放掉洗澡水时,水的漩涡总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的。这是为什么呢?谢皮罗教授紧紧抓住这个问号不放,进行了反复的实验和研究。……
……波义耳立即敏感地意识到紫罗兰中有一种成分遇盐酸会变红。……这一奇怪的现象以及一连串的问题,促使波义耳进行了许多实验。……
……他百思不得其解。于是,带着一连串的疑问,他以儿子、妻子、邻居为实验对象,进行了反复的观察实验……
6.将自己的感受送到句子中,再读一读,体会体会。
三.在理解事例的基础上,深入体会科学精神。
1.洗澡水的漩涡,紫罗兰的变色,睡觉时眼珠的转动,这些都是什么样的
事情,请你用文中的词语来形容。(板书:平常的、细小的、司空见惯的)
这些人怎么就能由此发现“真理”呢?
2.出示课文第六自然段
“洗澡水的漩涡,紫罗兰的变色,睡觉时眼珠的转动,这些都是很平常的事
情。善于“打破沙锅问到底”的人,却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成就。”
(1) 你如何理解这段话?
(2) “发现”、“发明”、“创造”、“成就”,看到这些词语,你想到了什么?
(3) 再读这段话。
3.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在科学技术发展的历程中,需要有不断发问、追根求源的人,需要有这样探索不息的精神。正像作者所说的――
4.(课件出示第二自然段)齐读。
“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出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
5.联系文中列举的三个事例,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6.再读这句话。
7.(给句子中的词语加点)看到这些加点的词语,你想到了什么?
8.齐读。
四.小结:
三个具体的事例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科学真理的发现都是在解答了“一百个问号之后”才获得的,需要我们善于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五.学习拓展,加深体会。
1.文中列举了三个事例,其实,在科学史上,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你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
2.真理的发现推动着人类社会的进步,我们一起来欣赏这样的例子。(课件展示科学史上的相关事例)
3.了解了这些事例之后,你有什么想说的?
4.是的,只要我们见微知著,善于发问,不断探索,就能发现真理。
可是,这种发现的灵感和能力是凭空产生的吗?为什么牛顿能因苹果砸头而发现万有引力,瓦特能因看到茶壶盖被蒸汽顶起而发明蒸汽机,我们却不能?
5.请大家欣赏一篇短文(教师口述《上帝的苹果》,提示学生认真倾听。)
6.欣赏了这则有趣而又耐人寻味的短文,再联系课文内容,你明白了什么?
7.齐读课文七、八自然段。
六.总结
1.现在,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题目的意思吗?
2.我们来回顾课文。首先,作者提出了“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个
观点,又用具体的事例对观点进行论证,最后,总结全文,再次重申观点,让我们深刻地领会了作者的意图,感受到了科学精神的魅力。
七.作业
请大家看课后的“小练笔”要求,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