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蜂引路教学设计一等奖

《蜜蜂引路教学设计一等奖》属于教学设计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蜜蜂引路教学设计一等奖

1、蜜蜂引路教学设计一等奖

一、学习目标:

1、认识“桦、胸”等5个生字。会写“郊、散”等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郊外、散步、胸脯”等14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3、了解列宁用爱鸟之情感染、启发孩子放鸟归园的故事,体会列宁爱鸟更爱孩子的情感,懂得知错就改是诚实的表现。

二、教学重点:

小男孩每次回答时心中的想法。

三、教学难点:

体会人与动物之间的友好与真诚。

四、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

2、教学挂图。

3、多媒体课件。

4、收集关于列宁的生平、故事等资料。

五、教学课时:

两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看图导入,交流资料

1、出示列宁照片,说说他是谁?利用课前预习收集的资料,谈谈你对列宁的了解。

2、学生交流后,教师小结简介列宁。今天要学习的这个故事,就是一个发生在伟大领袖列宁身上的看似平凡而又不平凡的故事。

3、板书课题,书空“雀”字笔顺,提示“雀”字是从描摹鸟的体形而造出的象形字。

二、读通课文,初步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好自然段序号。

2、指名逐段朗读课文,检查自读情况。重点指导读准“散(sàn)步”、“胸(xiōng)脯(pú)”、“白桦(huà)树”。注意“诚”“病”“蹦”读后鼻音。

3、赛读课文,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读书竞赛,互相提提意见、帮助别人读得更好。

4、课文哪几自然段是具体写列宁寻找灰雀、灰雀回到林中的事的?

2~13是课文的具体写这件事的,那第1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呢?

三、学习课文,第一小节

1、指名读第1自然段,说说了解到了什么。

2、课文是怎么描写这三只灰雀的?找出来读一读。

说说哪几个词语用得好,借助多媒体动画,相机理解“婉转”、“来回跳动”、“惹人喜爱”。

3、教师引读列宁喜爱灰雀的句子,体会列宁心中的感受,指导朗读第一自然段。

4、巧妙结尾、设置悬念:第二天,那只深红胸脯的灰雀竟然不见了。那只灰雀到哪里去了?列宁和小男孩围绕着这只灰雀发生了一段怎样的故事呢?下节课继续学习。

四、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1、学生自主观察本课生字有什么特点。

2、说说你是怎么记住它们的字形的?

3、提醒:本课左右结构的字较多,注意左右比例。独体字“步”、“者”书写时笔画要舒展。

4、学生描红、摹写。

5、抄写词语表中列出的本课的词语。

五、总结

这只可爱的灰雀会发生什么事呢?我们明天再学。

六、作业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抄写生字新词各两行。

第二课时

一、贴图导入,激发兴趣

1、贴出三只灰雀在枝头欢歌、跳跃的图画。

听,三只灰雀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歌,多么惹人喜爱。列宁每天散步都来到这儿,和它们打打招呼,问候问候它们。可有一天,列宁发现有一只灰雀不见了,那只灰雀到哪儿去了呢?

二、精读课文,感悟真“爱”

1、自由轻声读一读课文3-10自然段,哪几段是列宁说的话,哪几段是小男孩说的,找一找、读一读。

2、屏幕出示课文3.5.7.9自然段,请大家读列宁的这几句话,仔细体会列宁这些话的意思。

A、学生交流。哪句话特别有体会,可以说一说,也可以把体会到的用朗读来告诉大家。

B、列宁的着急、担心、惋惜、关心集中表达了列宁对灰雀的一种情感。用一个词来概括,是什么?板书:爱。

3、聪明的孩子,有谁知道灰雀到底到哪里去了?你从课文哪儿看出来的?出示4.8.10段。

A、各自练读这几段话,指名朗读检查。指导读好“一定会飞回来的!”教师运用手势,指导学生加强语气。

B、读后体会:这时候,小男孩在想什么呢?

C、男孩为什么要捉走这只灰雀?他对灰雀的喜爱和列宁对灰雀的喜爱有什么不同?小组讨论、发表看法,相互补充,汇报体会。

5、相机小结:列宁的爱是给鸟自由,男孩的爱却夺去了鸟的自由,列宁才是真正的爱鸟!

6、细细体会列宁和男孩的心理感受,分角色朗读3-10自然段。

三、烘托高潮,深入体会

1、在列宁真爱的感染下,小男孩把灰雀放回树林,看,它们又在枝头欢唱了。

多媒体投影显示:列宁和小男孩在白桦树旁看着灰雀。

2、学习课文11-13自然段,自由朗读体会,

3、读了这几段,你会提出什么问题吗?学生交流、提出疑问,如“列宁为什么要问鸟?鸟怎么会说话呢?”等等。

4、小组讨论,解答上面列出的两个关键问题。教师参与讨论、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列宁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他可不愿伤害这个可爱的小男孩的心,这就是对孩子的爱!

5、你们一定也和列宁一样,为鸟儿重归自然、为孩子改正错误而高兴吧!拿起书来,美美地读读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6、小结板书,总结课文。

四、收集故事、积累提高

1、学了这篇课文,你发现了什么?大家一起来说说。

2、收集列宁或其他名人的故事,读一读,开展讲故事比赛。

五、拓展延伸

1、写一个你喜欢的小动物,抓住它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来写一段话,表达你的喜爱之情。

2、把课文中描写灰雀的句子抄下来。

板书设计:

6、小摄影师

一、学习目标:

1、认识“摄、媚”等8个生字。会写“突、按”等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突然、立刻、人行道”等12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小男孩对高尔基的崇敬热爱、高尔基对小男孩无比慈爱、关怀备至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

感知高尔基接受少先队员照相的经过。

三、教学难点:

通过对话和细节描写来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四、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

2、教学挂图。

3、收集了解关于高尔基生平故事、资料。

五、教学课时:

两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

1、上节课大家学习了前苏联革命领袖列宁和一个小男孩的故事。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位前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和一个小男孩的故事。这个男孩是一个小摄影师。

2、板书课题。读准生字:摄(shè)。

联系生活实际说说“摄影”是怎么回事,“摄影师”是干什么的人。

3、出示教学挂图,学生交流高尔基生平情况,教师相机补充讲解。

二、初读课文

1、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可以默读、放声读、或者找同伴一起读,力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明白的词语、句子做上记号。

2、检查朗读情况:开火车读词语,重点指导“鞠(jū)躬(gōng)”、“胶(jiāo)卷”,轻声字“停当(dang)”、“打量(liang)”、注意:摆弄(nòng)声母是n。

3、给课文标好自然段序号,提醒学生课文共15段,小摄影师给高尔基写信的那部分内容属于第1自然段。

4、交流学习疑难,相机指导学生朗读该词、句所在段落,通过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初步疏解课文字、词障碍。

5、齐读全文后,完整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合作识字

1、小组合作,想办法记住生字字形。

2、交流识记方法:利用熟字记生字(交—胶)、形声字构字(辆—形旁“车”—声旁“两”)。并且说说在书写时应该注意什么。

四、作业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抄写本课生字词各两行。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说话练习

1、巩固词语

纸团墙报鞠躬打量吩咐摆弄胶卷秘书杂志社转告

2、用上以上词语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角色演读,体会感情

1、以小组为单位,组长为导演,安排组员分角色朗读、表演课文第1—11自然段的内容。

提醒:以课文内容为剧本,找出描写动作、神态的重点词语,边做动作边朗读。

2、教师分组巡视、指导朗读、表演。

3、挑选一组学生上台表演,根据表演情况,相机指导理解几处重点语句。

A、点评学生表演的动作。相机理解“鞠躬”、“打量”、“摆弄相机”、“赶紧站”等词语。

B、从小男孩“咧嘴笑了”到“大哭起来”,说说你表演时体会到小男孩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引导学生从中感受到小男孩对高尔基的崇敬热爱之情。

C、抓住高尔基的反应,尤其是“吩咐”二字,展开讨论,体会到他对下一代的宽厚慈爱和关怀。

D、引读第10自然段,注意高尔基的神态动作,指导读好句子:“孩子,回来!我给你胶卷,我这儿有很多胶卷。”让学生反复朗读好这句话,从中感受到高尔基多么想留住小男孩,帮助孩子拍成这张照片,实现他美好的愿望。

4、练习分角色有感情朗读课文,读出对话的不同语气。

三、巧设疑问,升华感情

1、提问:小男孩会回来吗?

2、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要求联系全文,在课文中找出自己的依据。

3、高尔基希望孩子来吗?指导朗读最后一句话,抓住“不过”、“一定”等词表示的前后态度上的转变,再次深切感受他对少年儿童的关怀和深深的爱。

四、总结

我们学习了《小摄影师》一文,了解了高尔基不喜欢大记者的采访,却喜欢少先队员的采访,这是为什么?如果是你,希望相片出现在报刊上,还是喜欢出现在学校的墙板上?

学生讨论后归纳:这是采用了对比的写法,体现了高尔基对下一代的关怀与热爱。现在我们怀着对伟人的崇敬与热爱再读课文。

五、课外延伸,想想续写

小男孩匆匆赶往高尔基的办公室,再次见面时他们会说写什么?做些什么呢?请你展开想想,接着往下编写这个故事,同学间相互交流。

板书设计:

7、奇怪的大石头

一、学习目标:

1、认识“考、秦”等5个生字。会写“著、藏”等13个字。能正确读写“奇怪、著名、地质学家”等20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3、了解童年李四光对大石头产生的疑问以及他后来震惊世界的研究成果与童年的疑问间的关系,认识好奇心在发明创造中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体会李四光是怎么问问题的。

2、了解童年的李四光对大石头产生的疑问,以及他后来震惊世界的研究成果与童年的疑问间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

认识好奇心在发明创造中的重要意义。

四、课前准备:

1、发动学习收集李四光的生平资料、图片、童年故事。

2、预习课文,不理解的词语,知识查字典找资料。

3、生字、新词卡片。

五、教学课时:

两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板画激趣,谈话导入

你见过大石头吗?如果你见到一块大石头(教师板画一块大石头)你是否会产生一些疑问?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小时候就对一块大石头产生了很大的兴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奇怪的大石头》(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扫除障碍

1、请各自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把课文读通顺。

2、分节指名读课文,相机检查巩固生字、新词的读音。

著名、藏在后面、孤零零、悄悄、躲闪、陨(yǔn)石、大坑(kēng)、

卧进、突兀(wù)、旅行、考察、秦(qín)岭、流域(yù)、遗(yí)迹、研究、震(zhèn)惊

三、检查预习,质疑解难

1、结合资料袋中的内容介绍本文主人公——李四光。

2、学生针对课文内容质疑,师生共同解疑。

A、对预习认真,能主动、正确解疑的同学给予表扬。

B、主要解决以下疑难:

陨石:大的流星在经过地球大气层时,没有完全烧毁坠落到地球上的含石质较多或全部为石质的陨星。

地质学家:从事地球物质形成和地壳构造研究,以探讨地球的形成和发展的科学家。

突兀:高耸。

第四纪:地质历史的最后一个纪。约从距今250万年前至今。此时高纬度地区广泛地发生了多次冰川作用。

冰川:在高山或两极地区,积雪由于自身的压力变成冰块(或积雪融化、下渗冻结成冰块),又因重力作用而沿着地面倾斜方面移动,这种移动的大冰块叫做冰川。在地质上的新生代第四纪,气候非常寒冷,世界上的许多地方被冰川覆盖,称第四纪冰川。

秦岭:横贯我国中部,东西走向的古老褶皱断层山脉。我国地理上的南北分解线。分布有冰川槽谷、角峰等。

C、完整地齐读课文。

指导写字,完成作业。

1、认读要写的字。

2、争做写字小老师:那几个字容易写错,该怎么写,请你想一想,然后提醒大家。

“藏”字17画,第六笔为“┖”。

“卧”字,左“臣”,右“卜”,注意“臣”的笔顺,第三笔为“┐”。

“旅”字,注意左下部分的笔顺。

3、各自抄写。

四、作业

1、抄写本课生字词各两行。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新词

指名读生字、新词,进一步巩固生字和词语。

二、感知巨石形象

课文讲的是李四光小时候的事。小时候的他常常和小伙伴们围着一块巨石捉迷藏。让我们到现场去,去看看这是一块怎样的巨石,他们是怎样围着巨石捉迷藏的。

A、请大家各自轻声朗读第2自然段,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B、教师板画石头(或实物投影仪显示课文插图,或电脑多媒体课件显示巨石),讨论:

a)这是块怎样的石头?(注意文中的“巨石”、“孤零零”)

b)李四光和伙伴们是怎样围着石头捉迷藏的?

如果使用电脑多媒体课件的话,继续演示李四光围着大石头躲闪,大石头遮住了李四光,小伙伴围着石头转来转去找不到他的情形,引导学生根据内容描述。

C、小伙伴们转来转去找不到李四光,咦,这是为什么?(石头大,便于躲藏这也是原因之一)

三、感受好问精神

时间长了,李四光对这块大石头有了疑问。他首先想到的是问老师,李四光会怎么问?老师怎么答的?李四光又会怎么想?同学们读读课文,同桌间演一演。

同桌读、演后挑选学生上台表演。

表演结束后教师问李四光扮演者:“听了老师的回答,你的疑问解决了吗?为什么?”

四、解开巨石之谜

李四光又跑去问爸爸,他爸爸也说不清。后来这个疑团有没有解开,怎么解开的,请大家读最后两自然段。(读后讨论)

A、李四光怎么解开这块孤零零的巨石之来历这一谜团的?引导学生认识以下要点:

a)李四光思考这个问题想了二十多年;

b)长大后到英国学习了地质学,明白冰川可以推动巨大的石头旅行几百里甚至上千里。

c)李四光回家乡专门考察了这块大石头,终于弄明白这块大石头是从遥远的秦岭被冰川带到这里来的。

B、对这块巨石的研究引导他发现了什么重大成果?

五、交流读后感想

1、完整地朗读课文。

2、读了这篇课文,大家都会有一些感想,请你和大家交流一下。

3、总结鼓励:

孤零零的巨石联系着千万年前地质事件,童年的疑问引发了震惊世界的研究成果,貌似平常的事件不平常,好奇的童心所发现的问题可能蕴含着大价值。愿我们小朋友们也有强烈的好奇心,遇事多提问、多思考,不懈探求,去揭开一个个神奇之谜,为国家、为人类作贡献。

六、拓展延伸

1、有多少在工作上做出一番成就的人,他们从小就善于发现问题,勇于探索,最后为他们的成功奠定了基础,回去找这方面材料。

2、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7、奇怪的石头

震惊世界

小时侯

发现问题

长大后

勇于探索

8*、我不能失信

一、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能结合课文,联系生活实际,和同学交流读后的感受。

二、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内容。

三、教学难点:

让学生明白诚信的重要性。

四、课前准备:

发动学生寻找宋庆龄的生平资料,阅读有关宋庆龄的故事。

五、教学课时: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哪位同学订阅过《儿童时代》?你知道这份儿童刊物的最早创办者是谁?宋庆龄是怎样的一个人物?

利用自己寻找到的资料,结合资料袋中的内容向大家介绍。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她小时候的故事——《我不能失信》(板书课题)。

二、初读感知

1、请各自轻声读课文,遇到生字拼读一下括号里的注音,读不通顺的地方反复多读几遍,把课文读顺畅。

2、分自然段指名朗读检查。

3、讨论疏解:

a、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B、文中讲到了哪几个人?他们间有着怎样的联系?

爸爸伯伯家

宋庆龄

妈妈小珍

c、完整地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讲了一个星期天,宋耀如一家准备到一位朋友家去,二女儿宋庆龄也很想去。她突然想起今天上午要教小珍学叠花篮,爸爸妈妈都劝她改天再教,但她为了守信就留了下来。

三、分角色朗读

1、交代任务:前后四位学生为一组,分角色朗读,一位读旁白,其余三位分别读爸爸、妈妈和宋庆龄的话。先组内练习,然后小组间比赛。

2、组内安排角色,各组练习,教师巡视。

3、挑三四个小组进行比赛。

4、同学评议,推选优胜组。

四、讨论深化

1、读了这个故事,你觉得宋庆龄做得对不对?

2、你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事?你是怎么处理的?读了本文后有何感想。

3、小结:俗话说“一诺千金”,诚实守信是我们做人处事的基本准则,希望以后大家也能像宋庆龄一样重诺言,守信用。

五、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语文园地二

一、学习目标:

1、选择一个课外读到的名人故事讲给同学听,同时认真听其他同学讲名人故事,交流读后感想。

2、写一篇习作,介绍自己熟悉的人的一件事。

3、自主发现引用人物的对话的三种不同形式。

4、读读背背,收集积累名人名言。

5、读成语故事,了解故事内容。

二、教学重点:

1、积累、背诵名言名句。

2、阅读《闻鸡起舞》。

三、教学难点:

学会用熟悉的人写一件事。

四、学习准备

收集自己准备讲的名人故事中涉及的名人图片、名人像,讲名人故事时用。

五、教学课时:

四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讲名人故事

一、谈话导入

最近在语文课上我们结识了列宁、高尔基、李四光、宋庆龄等许多名人,课外大家也在读名人故事、寻找名人资料,今天我们以小组为单位举行一个故事会。

二、分组举行

1、调整座位,各小组围坐在一起。

2、各人先在组内展示自己所画的名人像或图片,简要介绍自己要讲的故事的主人公。

3、交代讲故事、听故事的要求:

讲的同学要讲清楚,让别人听明白;听的同学要认真听,可以提问,也可以补充;讲完后评选本组“故事大王”1—2名。

4、各小组内学生试讲、教师巡视。

三、全班交流

1、各组汇报本组评选出的“故事大王”名单,教师颁奖。

2、荣获“故事大王”称号的同学非常荣幸,“故事大王”们肯定愿意让更多的同学听到你的精彩故事。哪位“故事大王”给全班同学讲?

挑选一、二名“故事大王”讲故事。

共同评议讲述情况。如仪态是否自然大方、语言是否流利、有声有色等等。

四、畅谈感想

1、听了组内同学讲的名人故事、“故事大王”讲的名人故事,大家有些什么想法?可以谈谈对名人行为、品格的评价,可以联系自身和现实情况发表感想。

2、学生畅谈感想。

3、一位位名人是一座座丰碑,他们的崇高思想与品格就像一座座灯塔,让我们将他们的形象永远铭记在心中,从他们身上获得力量,学得智慧,向自己的理想迈进。

第二课时

习作•指导

一、交代任务

学了这组课文,我们结识了好几位名人,他们或关爱自然,或平易近人,或善于思考,或诚实守信,一个个栩栩如生,跃然纸上。我们大家也有许多熟悉的人,在他们身上有许多值得写的事,这次我们就来学着写一写。

二、选材构思

1、你最熟悉的人有哪些?哪一个留给你较好的印象?

2、该人怎么会留给你这样的印象的?他身上有什么值得写的事?

引导学生围绕给自己留下较好印象的人展开回忆,提示要介绍“值得写的事”——值得宣传介绍的、值得他人学习的事。

3、我们就来把这件事写下来。这件事的来龙去脉是怎样的?把以下几个要点考虑一下,把事情想清楚。

事情发生的时间

事情发生的地点

事情中的主要人物

事情的起因

事情的经过

事情的结果

三、动笔起草

1、下面就请大家动笔打草稿,把自己熟悉的人身上值得写的事写下来,注意着重写清楚该人在这件事中的举动、表现。

2、学生动笔写草稿,教师巡视。

四、修改誊写

1、大家邀请有代表性的一、二位学生朗读自己的习作。

2、师生共同评议。

3、针对已发现的问题修改自己的习作。

4、誊写习作。提示格式及书写字迹要求。

5、写完后找机会把自己写的文章读给描写的那个人听,请他评评写得怎样。

第三课时

习作•讲评

一、读文猜人

1、教师挑选几篇以同学为介绍对象的优秀习作,请作者隐去习作中同学名字,向大家朗读,全班同学猜一猜写的是谁。

对被同学猜出了,且公认为描写准确的小作者加以表彰。

2、议一议,为什么该同学没说出名字而我们也能猜出习作写的是谁?

3、请作者介绍为什么能把同学介绍得如此准确、生动?

引导学生明确,要了解一个人平时要多关注他,做个有心人;写作时要用心回忆。

二、再读欣赏

1、请以其他人物为写作对象的优秀习作作者朗读习作。

大家听后议议评评。

2、教师朗读其他同学习作中的一些精彩句段,酌情评点表扬。

第四课时

日积月累

一、我的发现

1、轻轻读读本题中的三个句子,相互比较,这些句子有何异同。

2、学生交流发现,教师引导总结。

这三个句子都写了人物说的话,句子中加引号的部分是引用人物说的原话。在引用人物原话时,通常要交代说话者是谁,说话时的动作、神态、语气等,这部分内容的位置可以有所不同,可以放在引用的人物话语的前边,可以放在后边,也可以放在中间。

3、从学过的课文中再找找这样的例子,并说说属于哪一种形式。

二、读读背背

1、我们读了不少的名人故事,了解了名人崇高的品格,生动的事迹。有些名人说过的一些话,闪耀着思想的光芒。积累名人名言,时常回味一下,可以使自己获得启迪,从中汲取力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些名人名言。

2、自己轻声读书上提供的名人名言,把生字读正确,把句子读通顺。

3、指名朗读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4、想想这些名言的意思,并且试着放声读出感情。

5、指名再读,师生评价。

6、交流各自课前搜集的名人名言,有感情地朗读给大家听。

三、我会填

1、认真观察比较,发现每组的两个字有什么特点。(每组的两个字字形相近,容易混肴,要辨别清楚。)

2、进行形近字组词,提示:要看清楚,填正确。

3、填完后同桌互相交流。

4、教师就巡视中发现的共性问题加以指导,学生自行订正。

四、成语故事

1、我们汉语中有很多成语都是从历史故事演变来的,一个成语背后包含着一个故事,了解这样的故事会使你获得知识,获得教益。今天就来学习一个成语故事——《闻鸡起舞》。

2、各自轻声读故事,注意生字的读音,借助注音认真拼读,把故事读通顺。

3、指名朗读,师生共同正音正句。

4、各自再读。

5、同桌间试讲故事,相互学习、指正。

6、了解了这个故事,以后我们一看到“闻鸡起舞”这个成语就会想到听到鸡叫就起来练武习艺的祖逖、刘琨。以后说话习作,你想表达珍惜时间、发奋努力这个意思时,就可以用上“闻鸡起舞”这个成语。

五、小结

同学们都应该像短文中的祖逖和刘琨一样,不论是学习还是以后的工作,都应该勤学苦练,持之以恒。

2、《蜜蜂引路》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认识“桦、胸”等5个生字。会写“郊、散”等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郊外、散步、胸脯”等14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3、了解列宁用爱鸟之情感染、启发孩子放鸟归园的故事,体会列宁爱鸟更爱孩子的情感,懂得知错就改是诚实的表现。

二、教学重点:

小男孩每次回答时心中的想法。

三、教学难点:

体会人与动物之间的友好与真诚。

四、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

2、教学挂图。

3、多媒体课件。

4、收集关于列宁的生平、故事等资料。

五、教学课时:

两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看图导入,交流资料

1、出示列宁照片,说说他是谁?利用课前预习收集的资料,谈谈你对列宁的了解。

2、学生交流后,教师小结简介列宁。今天要学习的这个故事,就是一个发生在伟大领袖列宁身上的看似平凡而又不平凡的故事。

3、板书课题,书空“雀”字笔顺,提示“雀”字是从描摹鸟的体形而造出的象形字。

二、读通课文,初步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好自然段序号。

2、指名逐段朗读课文,检查自读情况。重点指导读准“散(sàn)步”、“胸(xiōng)脯(pú)”、“白桦(huà)树”。注意“诚”“病”“蹦”读后鼻音。

3、赛读课文,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读书竞赛,互相提提意见、帮助别人读得更好。

4、课文哪几自然段是具体写列宁寻找灰雀、灰雀回到林中的事的?

2~13是课文的具体写这件事的,那第1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呢?

三、学习课文,第一小节

1、指名读第1自然段,说说了解到了什么。

2、课文是怎么描写这三只灰雀的?找出来读一读。

说说哪几个词语用得好,借助多媒体动画,相机理解“婉转”、“来回跳动”、“惹人喜爱”。

3、教师引读列宁喜爱灰雀的句子,体会列宁心中的感受,指导朗读第一自然段。

4、巧妙结尾、设置悬念:第二天,那只深红胸脯的灰雀竟然不见了。那只灰雀到哪里去了?列宁和小男孩围绕着这只灰雀发生了一段怎样的故事呢?下节课继续学习。

四、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1、学生自主观察本课生字有什么特点。

2、说说你是怎么记住它们的字形的?

3、提醒:本课左右结构的字较多,注意左右比例。独体字“步”、“者”书写时笔画要舒展。

4、学生描红、摹写。

5、抄写词语表中列出的本课的词语。

五、总结

这只可爱的灰雀会发生什么事呢?我们明天再学。

六、作业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抄写生字新词各两行。

第二课时

一、贴图导入,激发兴趣

1、贴出三只灰雀在枝头欢歌、跳跃的图画。

听,三只灰雀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歌,多么惹人喜爱。列宁每天散步都来到这儿,和它们打打招呼,问候问候它们。可有一天,列宁发现有一只灰雀不见了,那只灰雀到哪儿去了呢?

二、精读课文,感悟真“爱”

1、自由轻声读一读课文3-10自然段,哪几段是列宁说的话,哪几段是小男孩说的,找一找、读一读。

2、屏幕出示课文3.5.7.9自然段,请大家读列宁的这几句话,仔细体会列宁这些话的意思。

A、学生交流。哪句话特别有体会,可以说一说,也可以把体会到的用朗读来告诉大家。

B、列宁的着急、担心、惋惜、关心集中表达了列宁对灰雀的一种情感。用一个词来概括,是什么?板书:爱。

3、聪明的孩子,有谁知道灰雀到底到哪里去了?你从课文哪儿看出来的?出示4.8.10段。

A、各自练读这几段话,指名朗读检查。指导读好“一定会飞回来的!”教师运用手势,指导学生加强语气。

B、读后体会:这时候,小男孩在想什么呢?

C、男孩为什么要捉走这只灰雀?他对灰雀的喜爱和列宁对灰雀的喜爱有什么不同?小组讨论、发表看法,相互补充,汇报体会。

5、相机小结:列宁的爱是给鸟自由,男孩的爱却夺去了鸟的自由,列宁才是真正的爱鸟!

6、细细体会列宁和男孩的心理感受,分角色朗读3-10自然段。

三、烘托高潮,深入体会

1、在列宁真爱的感染下,小男孩把灰雀放回树林,看,它们又在枝头欢唱了。

多媒体投影显示:列宁和小男孩在白桦树旁看着灰雀。

2、学习课文11-13自然段,自由朗读体会,

3、读了这几段,你会提出什么问题吗?学生交流、提出疑问,如“列宁为什么要问鸟?鸟怎么会说话呢?”等等。

4、小组讨论,解答上面列出的两个关键问题。教师参与讨论、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列宁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他可不愿伤害这个可爱的小男孩的心,这就是对孩子的爱!

5、你们一定也和列宁一样,为鸟儿重归自然、为孩子改正错误而高兴吧!拿起书来,美美地读读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6、小结板书,总结课文。

四、收集故事、积累提高

1、学了这篇课文,你发现了什么?大家一起来说说。

2、收集列宁或其他名人的故事,读一读,开展讲故事比赛。

五、拓展延伸

1、写一个你喜欢的小动物,抓住它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来写一段话,表达你的喜爱之情。

2、把课文中描写灰雀的句子抄下来。

板书设计:

6、小摄影师

一、学习目标:

1、认识“摄、媚”等8个生字。会写“突、按”等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突然、立刻、人行道”等12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小男孩对高尔基的崇敬热爱、高尔基对小男孩无比慈爱、关怀备至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

感知高尔基接受少先队员照相的经过。

三、教学难点:

通过对话和细节描写来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四、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

2、教学挂图。

3、收集了解关于高尔基生平故事、资料。

五、教学课时:

两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

1、上节课大家学习了前苏联革命领袖列宁和一个小男孩的故事。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位前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和一个小男孩的故事。这个男孩是一个小摄影师。

2、板书课题。读准生字:摄(shè)。

联系生活实际说说“摄影”是怎么回事,“摄影师”是干什么的人。

3、出示教学挂图,学生交流高尔基生平情况,教师相机补充讲解。

二、初读课文

1、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可以默读、放声读、或者找同伴一起读,力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明白的词语、句子做上记号。

2、检查朗读情况:开火车读词语,重点指导“鞠(jū)躬(gōng)”、“胶(jiāo)卷”,轻声字“停当(dang)”、“打量(liang)”、注意:摆弄(nòng)声母是n。

3、给课文标好自然段序号,提醒学生课文共15段,小摄影师给高尔基写信的那部分内容属于第1自然段。

4、交流学习疑难,相机指导学生朗读该词、句所在段落,通过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初步疏解课文字、词障碍。

5、齐读全文后,完整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合作识字

1、小组合作,想办法记住生字字形。

2、交流识记方法:利用熟字记生字(交—胶)、形声字构字(辆—形旁“车”—声旁“两”)。并且说说在书写时应该注意什么。

四、作业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抄写本课生字词各两行。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说话练习

1、巩固词语

纸团墙报鞠躬打量吩咐摆弄胶卷秘书杂志社转告

2、用上以上词语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角色演读,体会感情

1、以小组为单位,组长为导演,安排组员分角色朗读、表演课文第1—11自然段的内容。

提醒:以课文内容为剧本,找出描写动作、神态的重点词语,边做动作边朗读。

2、教师分组巡视、指导朗读、表演。

3、挑选一组学生上台表演,根据表演情况,相机指导理解几处重点语句。

A、点评学生表演的动作。相机理解“鞠躬”、“打量”、“摆弄相机”、“赶紧站”等词语。

B、从小男孩“咧嘴笑了”到“大哭起来”,说说你表演时体会到小男孩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引导学生从中感受到小男孩对高尔基的崇敬热爱之情。

C、抓住高尔基的反应,尤其是“吩咐”二字,展开讨论,体会到他对下一代的宽厚慈爱和关怀。

D、引读第10自然段,注意高尔基的神态动作,指导读好句子:“孩子,回来!我给你胶卷,我这儿有很多胶卷。”让学生反复朗读好这句话,从中感受到高尔基多么想留住小男孩,帮助孩子拍成这张照片,实现他美好的愿望。

4、练习分角色有感情朗读课文,读出对话的不同语气。

三、巧设疑问,升华感情

1、提问:小男孩会回来吗?

2、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要求联系全文,在课文中找出自己的依据。

3、高尔基希望孩子来吗?指导朗读最后一句话,抓住“不过”、“一定”等词表示的前后态度上的转变,再次深切感受他对少年儿童的关怀和深深的爱。

四、总结

我们学习了《小摄影师》一文,了解了高尔基不喜欢大记者的采访,却喜欢少先队员的采访,这是为什么?如果是你,希望相片出现在报刊上,还是喜欢出现在学校的墙板上?

学生讨论后归纳:这是采用了对比的写法,体现了高尔基对下一代的关怀与热爱。现在我们怀着对伟人的崇敬与热爱再读课文。

五、课外延伸,想想续写

小男孩匆匆赶往高尔基的办公室,再次见面时他们会说写什么?做些什么呢?请你展开想想,接着往下编写这个故事,同学间相互交流。

板书设计:

7、奇怪的大石头

一、学习目标:

1、认识“考、秦”等5个生字。会写“著、藏”等13个字。能正确读写“奇怪、著名、地质学家”等20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3、了解童年李四光对大石头产生的疑问以及他后来震惊世界的研究成果与童年的疑问间的关系,认识好奇心在发明创造中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体会李四光是怎么问问题的。

2、了解童年的李四光对大石头产生的疑问,以及他后来震惊世界的研究成果与童年的疑问间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

认识好奇心在发明创造中的重要意义。

四、课前准备:

1、发动学习收集李四光的生平资料、图片、童年故事。

2、预习课文,不理解的词语,知识查字典找资料。

3、生字、新词卡片。

五、教学课时:

两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板画激趣,谈话导入

你见过大石头吗?如果你见到一块大石头(教师板画一块大石头)你是否会产生一些疑问?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小时候就对一块大石头产生了很大的兴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奇怪的大石头》(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扫除障碍

1、请各自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把课文读通顺。

2、分节指名读课文,相机检查巩固生字、新词的读音。

著名、藏在后面、孤零零、悄悄、躲闪、陨(yǔn)石、大坑(kēng)、

卧进、突兀(wù)、旅行、考察、秦(qín)岭、流域(yù)、遗(yí)迹、研究、震(zhèn)惊

三、检查预习,质疑解难

1、结合资料袋中的内容介绍本文主人公——李四光。

2、学生针对课文内容质疑,师生共同解疑。

A、对预习认真,能主动、正确解疑的同学给予表扬。

B、主要解决以下疑难:

陨石:大的流星在经过地球大气层时,没有完全烧毁坠落到地球上的含石质较多或全部为石质的陨星。

地质学家:从事地球物质形成和地壳构造研究,以探讨地球的形成和发展的科学家。

突兀:高耸。

第四纪:地质历史的最后一个纪。约从距今250万年前至今。此时高纬度地区广泛地发生了多次冰川作用。

冰川:在高山或两极地区,积雪由于自身的压力变成冰块(或积雪融化、下渗冻结成冰块),又因重力作用而沿着地面倾斜方面移动,这种移动的大冰块叫做冰川。在地质上的新生代第四纪,气候非常寒冷,世界上的许多地方被冰川覆盖,称第四纪冰川。

秦岭:横贯我国中部,东西走向的古老褶皱断层山脉。我国地理上的南北分解线。分布有冰川槽谷、角峰等。

C、完整地齐读课文。

指导写字,完成作业。

1、认读要写的字。

2、争做写字小老师:那几个字容易写错,该怎么写,请你想一想,然后提醒大家。

“藏”字17画,第六笔为“┖”。

“卧”字,左“臣”,右“卜”,注意“臣”的笔顺,第三笔为“┐”。

“旅”字,注意左下部分的笔顺。

3、各自抄写。

四、作业

1、抄写本课生字词各两行。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新词

指名读生字、新词,进一步巩固生字和词语。

二、感知巨石形象

课文讲的是李四光小时候的事。小时候的他常常和小伙伴们围着一块巨石捉迷藏。让我们到现场去,去看看这是一块怎样的巨石,他们是怎样围着巨石捉迷藏的。

A、请大家各自轻声朗读第2自然段,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B、教师板画石头(或实物投影仪显示课文插图,或电脑多媒体课件显示巨石),讨论:

a)这是块怎样的石头?(注意文中的“巨石”、“孤零零”)

b)李四光和伙伴们是怎样围着石头捉迷藏的?

如果使用电脑多媒体课件的话,继续演示李四光围着大石头躲闪,大石头遮住了李四光,小伙伴围着石头转来转去找不到他的情形,引导学生根据内容描述。

C、小伙伴们转来转去找不到李四光,咦,这是为什么?(石头大,便于躲藏这也是原因之一)

三、感受好问精神

时间长了,李四光对这块大石头有了疑问。他首先想到的是问老师,李四光会怎么问?老师怎么答的?李四光又会怎么想?同学们读读课文,同桌间演一演。

同桌读、演后挑选学生上台表演。

表演结束后教师问李四光扮演者:“听了老师的回答,你的疑问解决了吗?为什么?”

四、解开巨石之谜

李四光又跑去问爸爸,他爸爸也说不清。后来这个疑团有没有解开,怎么解开的,请大家读最后两自然段。(读后讨论)

A、李四光怎么解开这块孤零零的巨石之来历这一谜团的?引导学生认识以下要点:

a)李四光思考这个问题想了二十多年;

b)长大后到英国学习了地质学,明白冰川可以推动巨大的石头旅行几百里甚至上千里。

c)李四光回家乡专门考察了这块大石头,终于弄明白这块大石头是从遥远的秦岭被冰川带到这里来的。

B、对这块巨石的研究引导他发现了什么重大成果?

五、交流读后感想

1、完整地朗读课文。

2、读了这篇课文,大家都会有一些感想,请你和大家交流一下。

3、总结鼓励:

孤零零的巨石联系着千万年前地质事件,童年的疑问引发了震惊世界的研究成果,貌似平常的事件不平常,好奇的童心所发现的问题可能蕴含着大价值。愿我们小朋友们也有强烈的好奇心,遇事多提问、多思考,不懈探求,去揭开一个个神奇之谜,为国家、为人类作贡献。

六、拓展延伸

1、有多少在工作上做出一番成就的人,他们从小就善于发现问题,勇于探索,最后为他们的成功奠定了基础,回去找这方面材料。

2、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7、奇怪的石头

震惊世界

小时侯

发现问题

长大后

勇于探索

8*、我不能失信

一、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能结合课文,联系生活实际,和同学交流读后的感受。

二、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内容。

三、教学难点:

让学生明白诚信的重要性。

四、课前准备:

发动学生寻找宋庆龄的生平资料,阅读有关宋庆龄的故事。

五、教学课时: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哪位同学订阅过《儿童时代》?你知道这份儿童刊物的最早创办者是谁?宋庆龄是怎样的一个人物?

利用自己寻找到的资料,结合资料袋中的内容向大家介绍。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她小时候的故事——《我不能失信》(板书课题)。

二、初读感知

1、请各自轻声读课文,遇到生字拼读一下括号里的注音,读不通顺的地方反复多读几遍,把课文读顺畅。

2、分自然段指名朗读检查。

3、讨论疏解:

a、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B、文中讲到了哪几个人?他们间有着怎样的联系?

爸爸伯伯家

宋庆龄

妈妈小珍

c、完整地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讲了一个星期天,宋耀如一家准备到一位朋友家去,二女儿宋庆龄也很想去。她突然想起今天上午要教小珍学叠花篮,爸爸妈妈都劝她改天再教,但她为了守信就留了下来。

三、分角色朗读

1、交代任务:前后四位学生为一组,分角色朗读,一位读旁白,其余三位分别读爸爸、妈妈和宋庆龄的话。先组内练习,然后小组间比赛。

2、组内安排角色,各组练习,教师巡视。

3、挑三四个小组进行比赛。

4、同学评议,推选优胜组。

四、讨论深化

1、读了这个故事,你觉得宋庆龄做得对不对?

2、你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事?你是怎么处理的?读了本文后有何感想。

3、小结:俗话说“一诺千金”,诚实守信是我们做人处事的基本准则,希望以后大家也能像宋庆龄一样重诺言,守信用。

五、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语文园地二

一、学习目标:

1、选择一个课外读到的名人故事讲给同学听,同时认真听其他同学讲名人故事,交流读后感想。

2、写一篇习作,介绍自己熟悉的人的一件事。

3、自主发现引用人物的对话的三种不同形式。

4、读读背背,收集积累名人名言。

5、读成语故事,了解故事内容。

二、教学重点:

1、积累、背诵名言名句。

2、阅读《闻鸡起舞》。

三、教学难点:

学会用熟悉的人写一件事。

四、学习准备

收集自己准备讲的名人故事中涉及的名人图片、名人像,讲名人故事时用。

五、教学课时:

四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讲名人故事

一、谈话导入

最近在语文课上我们结识了列宁、高尔基、李四光、宋庆龄等许多名人,课外大家也在读名人故事、寻找名人资料,今天我们以小组为单位举行一个故事会。

二、分组举行

1、调整座位,各小组围坐在一起。

2、各人先在组内展示自己所画的名人像或图片,简要介绍自己要讲的故事的主人公。

3、交代讲故事、听故事的要求:

讲的同学要讲清楚,让别人听明白;听的同学要认真听,可以提问,也可以补充;讲完后评选本组“故事大王”1—2名。

4、各小组内学生试讲、教师巡视。

三、全班交流

1、各组汇报本组评选出的“故事大王”名单,教师颁奖。

2、荣获“故事大王”称号的同学非常荣幸,“故事大王”们肯定愿意让更多的同学听到你的精彩故事。哪位“故事大王”给全班同学讲?

挑选一、二名“故事大王”讲故事。

共同评议讲述情况。如仪态是否自然大方、语言是否流利、有声有色等等。

四、畅谈感想

1、听了组内同学讲的名人故事、“故事大王”讲的名人故事,大家有些什么想法?可以谈谈对名人行为、品格的评价,可以联系自身和现实情况发表感想。

2、学生畅谈感想。

3、一位位名人是一座座丰碑,他们的崇高思想与品格就像一座座灯塔,让我们将他们的形象永远铭记在心中,从他们身上获得力量,学得智慧,向自己的理想迈进。

第二课时

习作•指导

一、交代任务

学了这组课文,我们结识了好几位名人,他们或关爱自然,或平易近人,或善于思考,或诚实守信,一个个栩栩如生,跃然纸上。我们大家也有许多熟悉的人,在他们身上有许多值得写的事,这次我们就来学着写一写。

二、选材构思

1、你最熟悉的人有哪些?哪一个留给你较好的印象?

2、该人怎么会留给你这样的印象的?他身上有什么值得写的事?

引导学生围绕给自己留下较好印象的人展开回忆,提示要介绍“值得写的事”——值得宣传介绍的、值得他人学习的事。

3、我们就来把这件事写下来。这件事的来龙去脉是怎样的?把以下几个要点考虑一下,把事情想清楚。

事情发生的时间

事情发生的地点

事情中的主要人物

事情的起因

事情的经过

事情的结果

三、动笔起草

1、下面就请大家动笔打草稿,把自己熟悉的人身上值得写的事写下来,注意着重写清楚该人在这件事中的举动、表现。

2、学生动笔写草稿,教师巡视。

四、修改誊写

1、大家邀请有代表性的一、二位学生朗读自己的习作。

2、师生共同评议。

3、针对已发现的问题修改自己的习作。

4、誊写习作。提示格式及书写字迹要求。

5、写完后找机会把自己写的文章读给描写的那个人听,请他评评写得怎样。

第三课时

习作•讲评

一、读文猜人

1、教师挑选几篇以同学为介绍对象的优秀习作,请作者隐去习作中同学名字,向大家朗读,全班同学猜一猜写的是谁。

对被同学猜出了,且公认为描写准确的小作者加以表彰。

2、议一议,为什么该同学没说出名字而我们也能猜出习作写的是谁?

3、请作者介绍为什么能把同学介绍得如此准确、生动?

引导学生明确,要了解一个人平时要多关注他,做个有心人;写作时要用心回忆。

二、再读欣赏

1、请以其他人物为写作对象的优秀习作作者朗读习作。

大家听后议议评评。

2、教师朗读其他同学习作中的一些精彩句段,酌情评点表扬。

第四课时

日积月累

一、我的发现

1、轻轻读读本题中的三个句子,相互比较,这些句子有何异同。

2、学生交流发现,教师引导总结。

这三个句子都写了人物说的话,句子中加引号的部分是引用人物说的原话。在引用人物原话时,通常要交代说话者是谁,说话时的动作、神态、语气等,这部分内容的位置可以有所不同,可以放在引用的人物话语的前边,可以放在后边,也可以放在中间。

3、从学过的课文中再找找这样的例子,并说说属于哪一种形式。

二、读读背背

1、我们读了不少的名人故事,了解了名人崇高的品格,生动的事迹。有些名人说过的一些话,闪耀着思想的光芒。积累名人名言,时常回味一下,可以使自己获得启迪,从中汲取力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些名人名言。

2、自己轻声读书上提供的名人名言,把生字读正确,把句子读通顺。

3、指名朗读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4、想想这些名言的意思,并且试着放声读出感情。

5、指名再读,师生评价。

6、交流各自课前搜集的名人名言,有感情地朗读给大家听。

三、我会填

1、认真观察比较,发现每组的两个字有什么特点。(每组的两个字字形相近,容易混肴,要辨别清楚。)

2、进行形近字组词,提示:要看清楚,填正确。

3、填完后同桌互相交流。

4、教师就巡视中发现的共性问题加以指导,学生自行订正。

四、成语故事

1、我们汉语中有很多成语都是从历史故事演变来的,一个成语背后包含着一个故事,了解这样的故事会使你获得知识,获得教益。今天就来学习一个成语故事——《闻鸡起舞》。

2、各自轻声读故事,注意生字的读音,借助注音认真拼读,把故事读通顺。

3、指名朗读,师生共同正音正句。

4、各自再读。

5、同桌间试讲故事,相互学习、指正。

6、了解了这个故事,以后我们一看到“闻鸡起舞”这个成语就会想到听到鸡叫就起来练武习艺的祖逖、刘琨。以后说话习作,你想表达珍惜时间、发奋努力这个意思时,就可以用上“闻鸡起舞”这个成语。

五、小结

同学们都应该像短文中的祖逖和刘琨一样,不论是学习还是以后的工作,都应该勤学苦练,持之以恒。

3、《蜜蜂引路》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区别“常常”和“往常”的意思。

3、能领会列宁善于观察和思考的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认字、写字、朗读课文。

2、难点:“派”的识记与书写,“敲”的书写,领会列宁善于观察和思考的特点。

教学主要方法:

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朗读感悟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田字格黑板、投影仪、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导入:

1、师板画“蜜蜂”,你们认识它吗?你知道它能为人们做些什么?范写“蜂”字。

2、板书“引路”二个字。“引路”二字,是什么意思?读了课题后你想问些什么吗?

二、感知: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里写了一件什么事?再标一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⒉用你喜欢的符号标出本课的生字、词语,读准字音。

⒊合作学习

⑴同桌合作学习文下带拼音的生字,互读、互听、互纠。

⑵尝试让学生当老师,主持学习生字。

◎教师引导:平时我们都用哪些游戏识字的?你来当一回老师,教同学们认识生字。

◎学生说出一种识字游戏方法,就让该学生当老师主持这游戏。

(3)四人小组讨论识记这些生字。

(4)全班交流。

4、检查朗读情况。

◎指名学生分段读课文。正音

◎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感悟

1、交流:这件事的起因在课文的哪些段落?

2、学习课文第一、第二自然段。

◎指名读第一自然段。说说这段话告诉我们什么?用不同的线画出时间、地点、人物。

◎用简笔画画出列宁居住的地方,从而理解“附近”的意思,给“附近”找近义词,并用“附近”造句。

◎“养蜂的人”与“列宁”的关系怎样?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理解“常常”,给它换个词代进去读一读。

◎理解因果关系的句子。

可是往常去找他的人到莫斯科去了,……列宁就亲自去找他。

列宁为什么要亲自去找。用“因为……所以……”或者“……是因为……”说一说。

3、列宁能找到养蜂的人吗?这件事情的结果如何?

◎指名读一读最后一段话。

◎养蜂的人为什么会惊讶?

给“惊讶”找近义词。

◎朗读:你能惊讶地读一读吗?

◎读读列宁的话,你有什么想法?你有什么感受啊?

4、悬念:

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的人的?蜜蜂是怎样引路的?下堂课学习。

四、写字

1、生:分析每个字形结构及怎么记

2、师:范写,强度笔画。指名到黑板写,生纠正,评议。

第二教时

一、复习。

1、认读词语

莫斯科 附近 派人 谈话 交谈 惊讶

引路 指引 列宁 排列 蜂蜜 敲门 推敲

2、指名板画列宁的住处。

二、感悟。

1、提出问题:

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的人?

2、解决问题:

◎默读课文第三段。想想列宁的住处,花丛,园子,小房子各在什么地方。

◎交流自己的读书心得。

随学生回答,教师简笔画“花丛,园子,小房子”之间的关系。

◎小朋友们真聪明,自己已经能读懂书,把这些地方搞清楚了。现在谁能看着图把列宁的住处、花丛、园子、小房子各在什么地方连起来说说?

◎下面我们来看看列宁是怎样动脑筋,想办法找到养蜂人的。第三段课文一共有三句话,请大家读读第一句:

列宁一边走一边看,发现路边的花丛里有许多蜜蜂。

1)列宁在路边发现了什么?(板书:发现)他是怎么想的?

2)可是蜜蜂的家在哪儿呢?于是列宁仔细地观察。(板书:观察)什么叫观察?

(观察就是有目的地看,仔细地看。)

3)列宁观察什么?他是怎样观察的呢?请一位小朋友读第二句话,我们大家看图。

他仔细观察……有一所小房子。

1)(生读第二句话,师在图上添画蜜蜂)

2)列宁在观察什么?

3)这些蜜蜂飞进去为什么不出来了呢?

4)这时列宁继续观察,又发现了什么?

5)你们想这所小房子是谁的?为什么?

6)小结:只要找到蜜蜂的家,就能找到养蜂人的家。那么,我们再来看看列宁观察的和想的对不对。请大家读读第三句话。

生读第三句。

1)这句话说什么?

2)观察是不是正确,只有通过试一试才能知道。课文中哪个词证明列宁想的跟看到的完全一样?

3)用“果然”说一句话。

◎齐读这段话。

1)看板书说说,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

2)列宁为什么能找到养蜂的人?蜜蜂真的能当向导,能引路吗?

3)小结:列宁是靠动筋,想办法,仔细观察,利用蜜蜂采蜜要飞回蜂房去的这个特点,找到养蜂人的家的。这就告诉我们,今后我们小朋友要是碰到困难,只要开动脑筋,仔细地看,认真地想,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三、拓展:

1、画列宁找到养蜂的人的路线图。同桌间说说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的人的。

2、从这件事上你觉得列宁是个什么样的人?说说你的感受?

4、蜜蜂引路教学设计

一、交流自学笔记

1、交流认识的生字。

2、交流积累的词语。

3、交流查找的资料。

二、自读自悟

1、你知道列宁和养蜂人的关系怎样?是怎么看出来的?

2、什么叫“亲自”?列宁为什么要亲自去找?

3、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你能画出列宁找养蜂人的路线图吗?

⑴“一边走一边看”,列宁看见了什么?他是怎样分析的?

路边的花丛;

花丛里正在采蜜的蜜蜂;

花丛上飞舞着的蜜蜂;

蜜蜂飞进去的小园子;

小园子旁边的小房子。

⑵根据课文,画一画列宁找养蜂人的路线图。

三、自读交流

1、小组交流。

2、路线图展示。

3、学生总结:列宁是凭借细心观察和科学分析,在蜜蜂这个“小向导”的“指引”下,找到养蜂人的。

四、看图对话朗读

1、出示课文插图,自愿介绍图意。

2、同桌练习人物对话。

3、对话朗读擂台赛。

五、课外阅读书目推荐

推荐阅读列宁的故事。

六、巩固认字,指导书写


5、蜜蜂引路教学设计

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复2.习生字
2.读课题,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3.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
4.谁能用简单的一两句话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列宁利用蜜蜂找养蜂人)

读中理解(学习1-2自然段)
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1-2自然段,想一想:从这两段中你知道了什么?
(知道列宁住在莫斯科附近的一座小山上。)
理解“附近”,说明列宁住的离莫斯科不远,我们同学当中家离学校不远的,就在学校“附近”的举举手。(找其中一个同学问问)如果老师去你家做客,欢迎吗?你真好客,不过到时候别忘了给老师“引路”。
(读了课文,我知道,列宁想找养蜂人谈天。李宁往常派去找养蜂人的那个人到莫斯科去了,别人又不知道他在哪里,所以亲自去找。)
2.同学们来读读这两个句子,看看两个带点的词的意思一样不一样?
A.(1)列宁常常请养蜂的人
(2)往常派去找他的人不在,列宁只好亲自去找。
“常常”是经常的意思;
谁能给“往常”换个词。(平常、原来、平时、以前)
B. 选词填空
常常 往常
(1)放学后,他( )到操场踢足球。
(2)( )都是妈妈到学校接他,今天妈妈有事,爸爸接他回家。
C.你能选择其中一个词说话吗?
3. 从这两段文字中我们知道了这么多,谁能把这两段文字给大家读一读。

理解课文(学习3-4段)
列宁找到了最后找到了养蜂人吗?列宁到底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呢?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3自然段,把描写列宁怎样找到养蜂人的句子画下来。
(生交流)
如果你是列宁,你当时是怎么想的?把你的想法告诉你的同桌。
(同桌讨论,生交流)
同学们真善于思考!列宁按照这样的想法找到养蜂人了吗?
A.出示句子:列宁走到那所房子跟前,敲了敲门,开门的果然就是那个养蜂人。
师:把“果然”换成“竟然”行吗?为什么?
师:如果把“竟然”换到养蜂人身上,行吗?(养蜂人打开门一看,站在眼前的竟然是列宁同志。)
师:你看作者用词多准确啊!
B. (1)早上出门,天阴沉沉的,到了中午 下起了大雨。
(2)早上出门,阳关灿烂,到了中午 下起了大雨。
大家来读读这段吧!老师也想读一读这一段。(师读)听完老师读,你想说什么?(生谈感受,读得慢,感觉到好像看见列宁正在寻找养蜂人)
你们想不想读?那你们也读读吧。(生自由读第3段)
读到这儿,你想对列宁说什么?
(学习第四段)蜜蜂引路精品教案设计
1.列宁出现在养蜂人面前时,猜一猜养蜂人会有什么表现?
(吃惊、惊讶、惊奇)
2.同学们的想象可真丰富,请同学们就带着养蜂人这样的心情去读读文中的第4自然段吧。
(分角色读第四段)
(请一对同学读,师生评议。教师范读,注意把养蜂人的“惊讶 ”的神情和语气表现出来.)

四. 拓展
1、以第四自然段为开头续写,补充养蜂人和列宁之间的对话。
要求:(1)通过对话把列宁找到养蜂人的经过说清楚。
(2)有时间写下来。(注意使用礼貌用语)
通过对话,回顾全文;
先说后写,降低梯度;
说些结合,培养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

6、蜜蜂引路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使学生懂得遇到疑难问题,只要细心观察,认真思考,是不难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的。

2.初步掌握一种学懂段的办法: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并能连起来说说。

3.能有表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引入新课。

1.看拼音写词语:

pái cǎi mì jīng yà

( )( )( )

2.根据意思写词语:

离得很近——(附近)

3.请用“附近”说一句话。

4.字形:读题,蜜蜂引路(正音课题出示)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31课《蜜蜂引路》。蜜蜂给谁引路?——列宁

二、带读第二段(读懂每一句话,以理解段意)。

列宁为什么要让蜜蜂引路呢?(请学生口答)

1.答案从课文的哪一段里面找?

2.请同学们根据问题来学习第二段。

(1)默读课文第二段,回答问题。

①哪句话是说列宁想找到养蜂人?

②哪句话是说大家都不知道养蜂人住的地方?

③最后一句是说(列宁亲自去找养蜂人)。

3.反馈。

(1)第一个问题,哪句话是说列宁想找到养蜂人?谁来说?

①读这句话。“那个人”指谁?

②这一句话在说什么?(在黑板上划下来:列宁想找到养蜂人。)

③读句子,说主要意思。

(2)第二个问题,哪句话是说大家都不知道养蜂人住的地方?

①读第2句话。“经常”是什么意思?(过去的时间里)

②“他”指谁?

③这一句话是说什么?大家读第二句,谁来说第二句话写什么?

(3)最后一句,也就是第3句,谁来读读?

①这一句话是说什么?(让学生说)住得不远什么意思?(附近)代进去读读。

②在句中用“——”把主要词语划下来。

(4)列宁为什么要“亲自”去找养蜂人呢?(即把第二段意思连起来说说。)

因为列宁想( )可是( )所以列宁就( )。

三、研读第三段。(用第二段的学法学习第三段,巩固学懂一段话的方法。)

1.列宁亲自去找养蜂人,他是怎么找到的呢?课文第二段具体写了列宁怎样找到养蜂人的?

能不能像学习第二段那样来学习课文的第三段?

(1)第三段有几句话?

(2)每一句话写什么?(用“——”划出主要的词语,连起来说说)

(3)用自己的话说说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

请自学课文,边读边想边说。

2.反馈。有几句话?(口答)

(1)读第一句,这句话是说什么呢?

理解“发现”“许多”的作用。这句话该怎么读?

(2)读第三句话,这句话是说什么呢?

列宁找到了那个养蜂人。

把第三句话读完,紧接着说,这句话写了( )。

3.“开门的果然是那个养蜂的人。”为什么要用“果然”?

4.列宁原来是怎么想的呢?(即连起来说说列宁是怎么找到)

四、作业。

1.完成《课堂作业》。

2.选做一个问题:

用自己的话写一写:

(1)列宁为什么要亲自找养蜂人。

(2)列宁是怎么找到养蜂人的?

(3)第2题用图配文。

板书:

31 蜜蜂引路

许多蜂蜜 他想:

飞回园子 他想:

园子旁边有所房子 他想:

果然


7、蜜蜂引路教学设计

【教具准备】

1、生字卡片。

2、白纸两张。

【教学目标】

1、会认“莫、斯”等6个生字,会写“讶、谈”等9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感受遇到问题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道理。

【教学过程】

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激趣1、小朋友们,我们在学习第15课的时候,展示了画风的水平。今天,我们要学习《蜜蜂引路》,老师还想和大家一起画画,愿意吗?

2、不过,今天的画画,不光要动手,更要动脑,用我们的智慧来画。觉得自己聪明有智慧的同学举手。

3、好啊!个个聪明,人人有智慧!现在请大家听清楚画画的内容和要求。内容:画出列宁找到养蜂人的线路图。要求:

⑴必须使用最简短的文字和最简单的线条;⑵三人或四人一小组合作画;⑶画正确。4、对聪明又有智慧的孩子来说,这些要求还高啊?

1、愿意。

2、全部举手。

3、啊,要求这么高呀!

4、不高──!自主合作学习1、现在请大家分成两个小组。

2、等各小组画好以后,我们将进行比赛。比赛优胜组的同学将获得智慧之星的光荣称号。内容包括三项:⑴看哪个小组课文读的熟。

⑵看那个小组的线路图简单明白。

⑶根据课文内容介绍画图的依据。怎么样,可以开始了吗?(每组发一张8开的纸)

1、分组。

2、可以了!

3、小组合作读书、讨论、画图。读书感悟1、可以开始比赛了吗?2、第一项,读书比赛。请第一小组。要求先每人读一段,考察个人能力;再齐读最后一段,考察合作能力。开始。

3、现在请第二小组朗读。要求和第一组一样。

4、第一项比赛,两组战成平手。

5、第二项比赛开始,请展示你们的线路图。第一组展示。(教师作适当评价)

6、第二组展示。(适当评价)

7、第二项比赛结果:平局!

8、最关键的时刻到了,第三项比赛开始。要求是:先说出画图的课文依据,再把课文读的正确流利,让人听得清楚明白。否则,就算失败!要不要再练练。

9、请第一小组。

10、请第二组。

11、现在,我宣布比赛结果……(清清嗓子)经过激烈的比赛,被评为智慧之星的是──第一组……和第二组的全体同学!1、可以了。

2、朗读课文。

3、朗读课文。

5、(张贴线路图并开始介绍)6、(张贴线路图并介绍)

8、要──!(读书)

9、朗读课文第三段。10、(同9)

11、紧张等待观望:第一“耶”;第二组“耶”!识字写字1、智慧之星们,你们把课文读得这样好,课文中的6个生字该不会再生了吧?

2、好啊!请看生字卡!开火车读。

3、谁知道莫斯科在哪儿?是个什么地方?

4、惊讶是什么意思?不要说,要读出养蜂人惊讶的语气才算理解了。

5、读出了惊讶的语气,很好!但是,能把这个惊讶的讶字写好吗?谁说说写这个字要注意什么?6、还有一个带言字旁的字要写,是那个字?

7、写这个字除了言字旁外,还要注意什么?

8、真聪明,不愧为智慧之星。好了,开始写吧。


1、已经是好朋友了!

2、读生字。

3、在俄罗斯,是俄罗斯的首都。

4、读书“您好,列宁同志,是谁把您领到这儿来的?”

5、言字旁是两笔写成的,右边第二笔是竖折。竖钩要写直。

6、谈天的谈。

7、上边的火字捺要变成点。

8、写字。


8、蜜蜂引路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课前谈话,导入新课

1、学生介绍收集到的列宁的有关资料。

2、老师补充介绍并引人新课,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借助拼音,自读课文:

⑴自读全文,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正确。

⑵同桌互相听读课文,读准字音,老师随机引导。(“引”应该读“yǐn”,不读“yǐng”。“附近”应该读“fù jìn”,而不是“fǔ jìn”)

⑶竞赛读,看谁读得正确、流利。

2、小组合作学习生字。

3、汇报交流识字方法。

三、巩固识字

1、指名、集体读生字卡片。

2、做游戏巩固识字:

游戏规则:请一名同学到前面来,背对黑板站立。老师在黑板上指一个字让全班同学默记,然后请这名同学猜一猜刚才老师指的是哪个字。这名同学指着黑板上的字问同学们:“是不是×”,如果不是老师指出的字,同学们答回答:“不是×”,这名同学继续指字问话,如果学生猜对了,同学们就回答:“对,对,对,下一位。”老师再请下一位同学猜字。

四、指导书写

1、重点指导:

“附”要写得左窄右宽,单人旁要写在竖中线上;“寸”的横要写在横中线上面上一点;“派”字的第四笔是撇,不是横;“敲”的右半边不是支。

2、练习写字。

3、展示学生书写的字,师生共同评议。

五、自读课文

学生自己轻声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第二课时

一、整体感知

1、指名读课文,思考:

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同桌交流初步感知的课文内容。

二、朗读感悟

1、分组朗读课文的第1、2段。

⑴讨论:

读懂了哪些内容,还有什么问题?

⑵分别出示(投影仪或幻灯)下面两句话,把画线的词语换一换,不改变原句的意思:

当地有个养蜂的人,列宁常常派人去请他来谈天。

可是往常派去找他的人到莫斯科去了。

⑶集体朗读第1、2段。

2、学习第3段:

⑴小组合作: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可以画画,可以表演,可以朗读,体会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他是怎样想的。

⑵汇报交流:

指名请同学汇报,借助学生的画或老师自己利用简笔画,帮助学生理解“花丛”“蜜蜂”“园子与养蜂人”之间的关系。体会列宁的心理活动。

⑶谈感受:

列宁是个怎样的人?

3、指导朗读第4段:

要读出养蜂人热情又惊讶的语气,列宁幽默风趣的语气。

4、集体朗读全文。

三、创编表演

1、创设口语交际的氛围,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小组分角色表演,列宁找到养蜂人的经过和心理活动。

四、课外作业

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把你的发现写下来。

【教学后记】

这篇文章也同样运用质疑课题的方法,让学生进行文本学习,让学生自己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从而体会列宁的善于发现和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果然”一词的意思。


9、蜜蜂引路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字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区别“常常”和“往常”的意思。

3、能领会列宁善于观察和思考的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认字写字、能结合重点的词句。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蜜蜂是如何给列宁引路的。

教学准备:

生字、词语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引入新课。

1、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6课《蜜蜂引路》。

2、复习生字。

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读字组词。

3、开火车读词语。

出示词语卡片,学生读词

4、蜜蜂给谁引路?——列宁。(课件出示)

二、精读课文,理解体会。

(一)朗读第一、二段。

师:(出示列宁图)列宁为什么要让蜜蜂引路呢?我们来学习课文。先来看一、二段。

1、指名朗读1、2段

2、讨论:

1)你读出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小组交流,教师相机知道理解“附近”、“当地”等词。

2)列宁和养蜂人关系怎样?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学生回答)

分辨词语:“常常”和“往常”。(课件出示练习)

3)列宁为什么要亲自去找养蜂人?(学生回答)

3、集体朗读1、2段。(男女同学各读一段)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师:列宁找到养蜂人了吗?他是怎么找到的?请同学们读第三段。

1、默读这一段

2、指名朗读。

3、教师指导分句读第三段。

4、课件出示:默读第3小节,用“ ”画出表示花丛、园子、小房子之间位置的词语。

(学生活动,独立完成) 5、小组讨论: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用自己的话和本组同学说一说。其他同学送可以试着画出列宁的路线图。

(学生活动,说路线、画路线图。)

6、小组汇报并展示列宁寻找养蜂人的路线。

1)列宁发现花从中有蜜蜂——蜜蜂飞进园子——小房子——找到养蜂人。

2)学生上台展示列宁寻找养蜂人的路线图并口述。

师:你能根据列宁的路线图再叙述一下吗?

7、课件出示路线图,学生口述。

8、思考:列宁为什么认为跟着蜜蜂走就能找到养蜂人?(列宁“一边走一边看”,他看见了什么?他是怎么分析的?)

明确:因为列宁想:蜜蜂是养蜂人养的,蜜蜂采完蜜就要回到蜂房,按照蜜蜂飞间的方向走,就一定能找到养蜂的人。

9、老师小结。

由于列宁通过观察了解到花丛、蜜蜂、养蜂人之间的关系,就能从中发现线索,找到养蜂人。

8、齐读第三段。(学生看大屏幕齐读)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1、出示投影,看图,朗读感悟。

1)养蜂人见到列宁后有什么表现?(惊讶)为什么感到惊讶呢?

(学生回答)

2)那么谁能用惊讶的语气读一读养蜂人说的话?

(学生感情朗读养蜂人的话。)

3)列宁是怎样回答的?(指名读)

师:列宁的话要读得很亲切,很有风趣,谁来试一试? (生读列宁的话,“我有向导,是您的蜜蜂把我领到这儿来的”。边读边学图上的列宁做手势)

什么叫向导?那么在这课书里,列宁指的向导是谁呢? (生答)

4)请想,蜜蜂真的能当向导,能引路吗?(点课题)

那么,列宁是靠什么找到养蜂人的呢? (学生交流)

2、老师小结。

列宁发现了蜜蜂,经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分析,利用蜜蜂采蜜要飞回蜂房去的这个特点,就顺着蜜蜂飞回的方向走,结果找到了养蜂人。

3、分角色朗读第4自然段,读出惊讶、高兴的语气。

4、扩展想象。

想象养蜂人听了列宁的话会说些什么,会怎样邀请列宁进屋,他们将怎样进行交谈?

(学生交流展示)

能把它和前面的对话演一演吗?

(学生试演)

三、总结全文。

是啊,我们在生活中遇到问题时,就要像列宁那样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做出判断、解决问题

四、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把故事讲个爸爸妈妈听。

2、续写养蜂人听了列宁的话以后的故事。

10、蜜蜂引路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学习列宁细心观察,善于根据事物之间的关系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

2.了解题目与课文内容之间的关系,懂得重点词语的意义,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学会汉字“引、养、丛、仔、采、志”及偏旁“弓”。

教学重点:理解列宁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

教学准备:电脑、图片、磁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师:电脑课件(先出示“小密蜂”再出示“引路”二个字。你们认识它吗?你知道它能为人们做些什么?“引路”二字,是什么意思?齐读密蜂引路),今天我们就学第16课--密蜂引路。

二、新授:

1、师:读了课题后你想问些什么吗?(问题先不解决)请同学们把课文熟,看看你喜欢读哪一段?

2.指名读文:(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3.理解第一自然段中的词语:当地,派人,聊天, 用“附近”说一句话。

师:你觉得列宁是个什么样的人?

4、师:我们看看这位伟人与密蜂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生:自读第二自然段,并说说写了什么?

5、学习第三、四自然段:电脑示出问题:

1)列宁一边走一边看到了什么?他是怎么想的?

2)结果怎样?

3)请你试着画一画列宁的住处,花丛,园子,养蜂人的小房子各在什么地方。

学生分成小组学习,相互交流。(读、说、画)

6、学生汇报学习的情况:并请同学到黑板画出来,贴图片。

7、分角色读他们的对话。

8、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他是个什么样的人?说说你的感受?

9、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

三、总结:生总结。

第二课时

一、读词语:电脑

引路 养蜂 花丛 仔细 采蜜 同志

加点的字教读音指出是要学的汉字。

二、学写生字

1、生:分析每个字形结构及怎么记

2、师:范写,强度笔画。指名到黑板写,生纠正,评议。

3、组词,扩句。

4、课后习题第2题。


11、蜜蜂引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区别“常常”和“往常”的不同用法。

3、能领会列宁善于观察和思考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学会本课生字并学会书写是本课的重点也是本课的难点。

【教法、学法】

读一读说一说

【教具准备】

生字词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在绽美吐香的花丛中,总有几只蜜蜂在飞舞,这些看似纷乱的蜜蜂,在列宁的眼中却成了向导,这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蜜蜂引路》,来了解这个故事。看了这个题目你最想知道些什么?(相机将同学提的比较有价值的问题写到黑板上)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自读课文,读准课文中出现的生字。

2、检查生字情况:

⑴课件出示带拼音的生字:

大家一起读一读,同位两人互相交流一下你的识字方法。

⑵课件出示不带拼音的生字:

采用齐读、个别读等多种方式检查学生对生字的掌握情况

⑶利用生字卡片,让学生开火车读生字。

⑷课件出示生字组成的词语:

采用齐读、个别读等多种方式检查学生对词语的掌握情况

3、解决同学们前面提到的几个问题。(比较复杂的留在后面理解课文内容时解决)

三、理解感悟课文内容

1、通过刚才的读课文,你又产生了什么问题?相机出示下面的问题:

⑴列宁和养蜂人的关系怎样?是怎么看出来的?

⑵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你能画出列宁找养蜂人的路线图吗?

2、自读课文,组内讨论上面的两个问题。

3、交流讨论的结果:

⑴列宁和养蜂人的关系怎样?是怎么看出来的?

①齐读第一段,理解“常常”,给它换个词代进去读一读。

②列宁为什么要亲自去找。用“因为……所以……”或者“……是因为……”说一说。

⑵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你能画出列宁找养蜂人的路线图吗?

①找同学上黑板画出列宁找养蜂人的路线图,提醒学生注意花丛,园子,小房子之间的关系。

②找同学起来说一说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为什么列宁能够找到养蜂人呢?(此处相机总结出列宁善于观察和思考的特点)

③指导读这一段:

采用范读、齐读、个别读等形式练习有感情地读这一段。

⑶列宁找到养蜂人以后,养蜂人有什么表现?

①“惊讶”是什么意思?他为什么惊讶呢?

②指导读列宁和养蜂人的对话,将养蜂人的惊讶和列宁的风趣读出来。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读了课文,对你有什么启示?你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通过仔细地观察和思考解决问题的事例?

2、老师总结归纳:

列宁以蜜蜂为向导,找到了养蜂人,所以这篇课文的题目叫蜜蜂引路。我们平时遇到问题,也可以像列宁这样,先仔细观察,再认真思考,最后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六、板书设计

26蜜蜂引路

善于观察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