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敬畏自然》导学案一等奖

《初中语文《敬畏自然》导学案一等奖》属于语文教案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初中语文《敬畏自然》导学案一等奖

1、初中语文《敬畏自然》导学案一等奖

【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读,理解作者的主要观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

2.学习议论性散文的特点,把握论证思路。(教学难点)

3.转变过去征服自然的观念,提高敬畏自然、爱护自然的思想意识。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多媒体投影:人与自然关系的图片

师:大自然是人类之母,人类一直享受着大自然的恩泽。高天流云,大漠孤烟,青山绿水,春华秋实。然而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进步,人类已渐渐远离了自然,地球上出现了越来越严重的生态问题。人类曾宣称要征服自然,而人类遭受自然惩罚的现象也屡见不鲜,人与自然究竟是什么关系?为什么在自然母亲面前我们应当有敬畏之心?为什么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上完本课后,我们也许会多一些理性的思考,多一份爱护大自然的责任。

二、自主预习

1.文体知识

是严春友所写的一篇议论性散文。议论性的散文,既不同于抒情性散文,也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它主要有两大特征:一是主要使用议论的表达方式,有论点、论据、论证,论述的思路清晰;二是具有散文的文学性,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有浓郁的抒情成分和感情色彩。

2.字音字形

鲲鹏(kūn) 咫尺(zhǐ) 深邃(suì)

蓬蒿(hāo) 美味佳肴(yáo) 相形见绌(chù)

3.词语解释

相形见绌:跟另一人或事物比较起来显得远远不如。

沾沾自喜:自以为很好而得意的样子。

自不量力:不能正确估计自己的力量(多指做力不能及的事情)。也说不自量力。

喜形于色:抑制不住的高兴流露在脸色上。

美味佳肴:味道鲜美的食品、菜肴。

4.阅读课文,思考勾画: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哪些关键语句最能表达作者的观点?

答:人类应该敬畏自然。关键语句:“我们再也不应该把宇宙的其他部分只是看做我们征服的对象,再也不应该把其他生物仅仅看做我们的美味佳肴,而首先应该把它们看做是与我们平等的生命,看做是宇宙智慧的创造物,看做是宇宙之美的展示者,首先应该敬畏它们,就像敬畏我们自己一样。敬畏它们,就是敬畏宇宙,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三、合作探究

(一)论证思路

1.再次阅读课文,理清行文思路,概括每段大意。

答:第1段(1):人类“征服自然”的想法是错误的。

第2段(2—5):比较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

第3段(6—7):进一步阐述人类智慧与大自然智慧的关系。

第4段(8—10):从自然智慧进而论述宇宙生命。

第5段(11):得出人类应当敬畏自然的结论。

2.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作者运用了层层推进、水到渠成的论述方法。请根据各段大意,梳理作者的论证思路。

答:首先,否定“征服自然”的口号,接着比较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指出人类的智慧也是大自然所赋予,人类的智慧也就是大自然的智慧;进而从论智慧到论生命,指出宇宙是有生命的,人类固然是高级的生命形态,但也只是物质的一种存在方式,人类和大自然中的其他事物是兄弟关系;最后得出“敬畏自然”的结论。

(二)主旨探究

1.“敬畏自然”的含义是什么?

答:“敬畏”,从字面上说,是又敬重又畏惧。敬重的含义比较容易理解。敬重自然,就是充分认识自然的伟大,充分认识自然界的一切都有存在的意义,自然界的奥秘是无穷无尽的,自然界的一切事物的生成,包括人类的生成,实在太神奇了,承认人类自身也是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人类的智慧、人类的创造是无法与大自然相比的。“畏惧”这层意思有其特定的含义,现代人之“敬畏自然”,与原始人对大自然的畏惧是不同的。敬畏之“畏”,可以从“爱护自然”一语中探得它的含义。自然界的一切,都是宇宙智慧的创造物,破坏大自然,必然遭到大自然的惩罚。大自然的处罚是无情的,是令人畏惧的,人类应该调整自己与自然的关系。人类不应该与大自然对立起来,自然界不是人类征服的对象,而是与人类平等的生命。人类应该与自然求得和谐的发展,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过程中,要使自然界更美好,从而使人类的生存环境更为美好。

2.作者为什么提出要“敬畏自然”?为什么说“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答:作者之所以提出要“敬畏自然”,是因为人们常常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宣称要征服自然,这种观点有其合理的一面,但走到极端往往违背自然规律,破坏自然,导致自然界的惩罚。只有认识自然的伟大,爱护自然,人类才能求得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敬畏自然”之所以就是“敬畏我们自己”,是因为人类与自然都是宇宙智慧的创造物,都是宇宙生命的组成部分,尽管生命的存在形式不同,生命形态有高低之别,但都是平等的生命,都是兄弟,所以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智慧,敬畏生命,就是敬畏我们自己。再则,敬畏自然,就是爱护自然,爱护人类生存的家园,就是爱护我们自己。

四、板书设计

否定“征服自然”的口号——比较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从论智慧到论生命——得出“敬畏自然”的结论。

五、作业设计

你打算如何将“敬畏自然,爱护自然”变成具体行动?请你拟一句环保公益广告语,向人们发出呼吁。

示例参考:

1.保护绿化,人人有责。

2.破坏环境。就是破坏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3.我们爱护今天的自然,自然呵护我们的明天。

4.净化空气,美好环境,从我做起。

【互动探究学案】

【学习目标】

1.品味关键语句的含义,理解文中包含的深刻哲理。 (教学重点)

2.学习文章语言的严密性和形象性。

3.理解对比手法的作用。(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当你为宇宙的神秘而惊异,为人类的智慧而自豪时,你是否想到,正是大自然那无与伦比的智慧创造了这一切,你的心灵是否因此而受到深深的震撼呢?然而,不自量力的人类却妄图面对充满了母性关怀和父性智慧的自然说:“我要征服你!”我们到底该如何去面对自然呢?本节课我们将继续研讨。

二、自主预习

1.为什么“在大自然面前,人类的智慧并不值得自傲”?

答:第一,即使拿高科技来说,航天事业的空间,在大宇宙中间,还是非常狭小。第二,人类的认识史也是一部不断纠错的历史。一万年以后看今天,我们的认识还幼稚得很。第三,矿坑也可能成为人类自掘的陷阱。第四,作者推断,“在宇宙中,一定存在着远比我们的智慧要高得多的生物”,在太空人看来人类的智慧就算不得什么。

2.为什么说大自然的智慧是无与伦比的?

答:大自然创造了宇宙的一切。一切都精巧绝伦,令人不能不赞叹大自然智慧的深邃、高超;大自然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生命,人类更是大自然的杰作;大自然能运用美的规律创造宇宙的一切。所有这一切。都是人类智慧所不及的。

3.人类智慧与大自然智慧的关系如何?

答:(1)人类智慧也是大自然所赋予的,人类智慧是自然智慧的一部分,是宇宙自我认识的工具。(2)人类智慧是宇宙智慧的高级形态,人类智慧与宇宙智慧,是同一智慧的不同阶段。

4.为什么说人类和大自然中的其他事物是兄弟关系?

答:宇宙是有生命的,宇宙间的一切都是宇宙生命的构成部分,人类固然是高级的生命形态,但也只是物质的另一种存在方式,而非生命物质也是生命的一种存在形式。

三、合作探究

(一)语言品析

1.语言富含哲理,请仔细体会下面句子的含义。

(1)无论是令人厌恶的苍蝇蚊子,还是美丽可人的鲜花绿草;无论是高深莫测的星空,还是不值一提的灰尘,都是大自然精巧绝伦的艺术品,展示出大自然深邃、高超的智慧。

答:苍蝇蚊子的身体构造和生理机制精妙绝伦,如苍蝇为何会有复眼,蚊子怎么能汲血,不能不觉奇妙。灰尘也是物质,何以如此微小,假如深入地探究到它的内部结构,也会觉得精巧。

(2)宇宙创造智慧生物是为了进行自我认识,为了欣赏她自己壮丽无比的美。

答:这句话的意思是,宇宙创造了人类这种智慧生物,等于宇宙长出了大脑,有了自我认识的工具,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即是宇宙对自己的认识。这句话是把宇宙拟人化,把人类的出现,说成是宇宙有目的的创造。

(3)人类并不孤独,在宇宙中处处是我们的弟兄。

答:宇宙的一切,包括人类,都是宇宙生命的构成部分,人类之外的一切,也是生命的种种存在形式,所以它们与我们是平等的生命,是我们的弟兄。

2.多处运用反问句,是的一大语言特色。请你从文中找出一个反问句,并把它变成陈述句,比较其表达效果的不同。

示例:反问句:我们有什么理由和资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呢?

陈述句:我们没有理由和资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

反问句更有力地强调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是毫无理由、毫无资格的。

反问句: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

陈述句:谁也不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

反问句语气更强烈,且具有催人深思的效果。

(二)写作借鉴

作者在论证过程中,运用了对比的写法,请结合文意,具体分析其作用。

答:作者分说人类的智慧和自然的智慧,不但两大方面构成对比,而且两个方面的议论又有对比,用自然的眼光看人类的智慧,就包含着对比,论自然的智慧又一再说“人类却不能”“人类的智慧所不能胜任”,也是对比。如:人与自然相比,论历史,宇宙至少已有200亿年,“人类永远只是一个天真幼稚的孩童”;论关系,人类“只是大自然机体上普通的一部分”;论智慧,自然智慧是大海,“人类智慧就只是大海中的一个小水滴”。

通过这些对比,强调人类应该从根本上转变理念,再也不要宣称什么“征服自然”,应该“敬畏自然”。

四、板书设计

议论文的语言特点:富有哲理,严密、逻辑性强

对比的手法:人类智慧和大自然智慧的对比

五、作业设计

中国目前正在落实“低碳减排”,以实现“绿色生活”,请你写一段话,号召人们响应政府的号召,贯彻国家的政策。

要求:从下面所给词语中任选三个(多选不限),不少于50个字。

绿色 节约 低碳 鸟语花香 生态平衡 和谐相处

示例:低碳减排,人人有责。尤其是在全球气候日益变暖的今天,我们更应该发展低碳经济,倡导绿色生活,维持生态平衡,将节约细化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让我们的世界充满鸟语花香。

六、教学反思

1.本教案主要从两个方面引导学生学习。一是思考作者的观点,并参照自己对待自然的态度作一番检讨。二是作者的语言。课文中的许多句子有着丰富的哲理性和思辨色彩,应该认真揣摩。另外,作者通过拟人、比喻、反问等修辞手法把抽象的道理说得通俗易懂,也值得认真学习。

2.由于没有系统地学习议论文,所以对议论性散文中关于议论方面的专业术语和相关知识,尽量避免涉及,以免给学生增加难度。

【当堂检测学案】

1.下列加点字注音和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C)

A.咫尺(zhǐ) 狼藉 不自量力(liàng) 喜行于色

B.蓬蒿(gāo) 陷阱 沾沾自喜(zhān) 无法比拟

C.深邃(suì) 挖掘 相形见绌(chù) 高深莫测

D.混淆(xiáo) 幻稚 美味佳肴(yáo) 精巧绝伦

【解析】A.行一形;B.蒿hāo;D.幻一幼。

2.选词填空

A.相形见绌 B.精巧绝伦 C.不自量力 D.沾沾自喜 E.高深莫测

(1)人类的智慧就只是大海中的一个小水滴,虽然这个水滴也能映照大海,但毕竟不是大海,可是,人们竟然 C地宣称要用这滴水来代替大海。

(2)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相比实在是 A。

(3)人类的作品飞上了太空,打开了一个个微观世界,于是人类 D,以为揭开了大自然的秘密。

(4)无论是 E的星空,还是不值一提的灰尘,都是大自然 B的艺术品。

3.下列句子正确的排列顺序是(B)

①如果宇宙没有生命,怎么会从中开出灿烂的生命之花?

②宇宙是一个硕大无比的、永恒的生命,那永恒的运动、那演化的过程,不正是她生命力的体现吗?

③谁说宇宙是没有生命的?

④这个宇宙到处都隐藏着生命,到处都有生命的萌芽,到处都有沉默的声音。

⑤你难道没有用心灵听到从那遥远的星系里传来的友好问候吗?

⑥你难道没有听到石头里也有生命的呐喊吗?

A.③①②④⑤⑥ B.③②①④⑥⑤

C.②①③⑥④⑤ D.③②①⑥⑤④

4.指出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方法。

(1)如果说自然的智慧是大海,那么,人类的智慧就只是大海中的一个小水滴。(比喻、对比)

(2)大自然一定会窃笑—~就像母亲面对无知的孩子那样的笑。(拟人)

(3)人类上下翻飞的这片巨大空间,不过是咫尺之间而已,就如同鲲鹏看待斥鴳一般,只是蓬蒿之间罢了。 (比喻)

5.将下边的反问句变为陈述句。并说说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1)那永恒的运动、那演化的过程,不正是她生命力的体现吗?

那永恒的运动、那演化的过程,正是她生命力的体现。反问句更能激发读者思考,语气也更强烈。

(2)你难道没有听到石头里也有生命的呐喊吗?

你听到石头里也有生命的呐喊。反问语气更强烈,且有催人深思的效果。

阅读课文“谁说宇宙是没有生命的?”至“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片段。回答问题。

6.从选文中,作者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答:人类理应敬畏自然。

7.怎样理解“这个宇宙到处都隐藏着生命,到处都有生命的萌芽,到处都有沉默的声音”这句话?

答:用了拟人的手法,说宇宙是一个硕大无比、永恒的生命,宇宙的一切都是生命的一种存在形式,区别只在于高级生命形态与低级生命形态,低级生命形态,即看起来死气沉沉的物质也“隐藏着生命”,也有“生命的萌芽”。

8.为什么说“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答:因为人类与自然都是宇宙智慧的创造物,都是平等的生命,都是兄弟,所以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再则,敬畏自然,就是爱护自然,爱护人类生存的家园,就是爱护我们自己。

9.在选文中找出一处拟人的句子,并说一说它的作用。

示例:“你难道没有听到石头里也有生命的呐喊吗?你难道没有用心灵听到从那遥远的星系里传来的友好问候吗?”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宇宙的一切都是生命的存在形式。

10.(2014·北京朝阳区模拟)根据下面文字的内容和表达的需要,在横线处补全标题,最恰当的是(D)

遵循条例执法迅速, 。

随着《北京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的正式实施。北京市迅速启动大气污染防治专项执法检查,并开出条例正式实施后的第一张罚单。条例的实施,表明北京市政府将采取多种措施治理雾霾,改善空气质量,在2017年达到PM2.5浓度下降25%以上的目标,实现美丽北京的宏伟蓝图。

A.采取措施决心坚定 B.改善北京空气质量

C.美丽北京天蓝水清 D.治理雾霾目标清晰

11.(2014·山东济宁模拟)右图是中国节能认证标志,仔细观察,写一段解说文字。

要求:说明主体部分(蓝色。周围汉字和英文除外)的构成要素、含义及其造型特点,至少用上一个成语。标志是由“energy”的第一个字母“e”、中间的变形汉字“节”构成的一个圆形图案。“节”字由古长城、烽火台图形和“能”的汉语拼音首字母“N”构成。图案为蓝色。整体图案的含义为中国节能,通过节能还天空、海洋于蓝色。图案设计中英文兼收并蓄,物形与文字浑然一体,结构紧凑,意味深长,可谓独具匠心。

2、初中语文《敬畏自然》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读,理解作者的主要观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

2.学习议论性散文的特点,把握论证思路。(教学难点)

3.转变过去征服自然的观念,提高敬畏自然、爱护自然的思想意识。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多媒体投影:人与自然关系的图片

师:大自然是人类之母,人类一直享受着大自然的恩泽。高天流云,大漠孤烟,青山绿水,春华秋实。然而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进步,人类已渐渐远离了自然,地球上出现了越来越严重的生态问题。人类曾宣称要征服自然,而人类遭受自然惩罚的现象也屡见不鲜,人与自然究竟是什么关系?为什么在自然母亲面前我们应当有敬畏之心?为什么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上完本课后,我们也许会多一些理性的思考,多一份爱护大自然的责任。

二、自主预习

1.文体知识

是严春友所写的一篇议论性散文。议论性的散文,既不同于抒情性散文,也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它主要有两大特征:一是主要使用议论的表达方式,有论点、论据、论证,论述的思路清晰;二是具有散文的文学性,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有浓郁的抒情成分和感情色彩。

2.字音字形

鲲鹏(kūn) 咫尺(zhǐ) 深邃(suì)

蓬蒿(hāo) 美味佳肴(yáo) 相形见绌(chù)

3.词语解释

相形见绌:跟另一人或事物比较起来显得远远不如。

沾沾自喜:自以为很好而得意的样子。

自不量力:不能正确估计自己的力量(多指做力不能及的事情)。也说不自量力。

喜形于色:抑制不住的高兴流露在脸色上。

美味佳肴:味道鲜美的食品、菜肴。

4.阅读课文,思考勾画: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哪些关键语句最能表达作者的观点?

答:人类应该敬畏自然。关键语句:“我们再也不应该把宇宙的其他部分只是看做我们征服的对象,再也不应该把其他生物仅仅看做我们的美味佳肴,而首先应该把它们看做是与我们平等的生命,看做是宇宙智慧的创造物,看做是宇宙之美的展示者,首先应该敬畏它们,就像敬畏我们自己一样。敬畏它们,就是敬畏宇宙,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三、合作探究

(一)论证思路

1.再次阅读课文,理清行文思路,概括每段大意。

答:第1段(1):人类“征服自然”的想法是错误的。

第2段(2—5):比较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

第3段(6—7):进一步阐述人类智慧与大自然智慧的关系。

第4段(8—10):从自然智慧进而论述宇宙生命。

第5段(11):得出人类应当敬畏自然的结论。

2.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作者运用了层层推进、水到渠成的论述方法。请根据各段大意,梳理作者的论证思路。

答:首先,否定“征服自然”的口号,接着比较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指出人类的智慧也是大自然所赋予,人类的智慧也就是大自然的智慧;进而从论智慧到论生命,指出宇宙是有生命的,人类固然是高级的生命形态,但也只是物质的一种存在方式,人类和大自然中的其他事物是兄弟关系;最后得出“敬畏自然”的结论。

(二)主旨探究

1.“敬畏自然”的含义是什么?

答:“敬畏”,从字面上说,是又敬重又畏惧。敬重的含义比较容易理解。敬重自然,就是充分认识自然的伟大,充分认识自然界的一切都有存在的意义,自然界的奥秘是无穷无尽的,自然界的一切事物的生成,包括人类的生成,实在太神奇了,承认人类自身也是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人类的智慧、人类的创造是无法与大自然相比的。“畏惧”这层意思有其特定的含义,现代人之“敬畏自然”,与原始人对大自然的畏惧是不同的。敬畏之“畏”,可以从“爱护自然”一语中探得它的含义。自然界的一切,都是宇宙智慧的创造物,破坏大自然,必然遭到大自然的惩罚。大自然的处罚是无情的,是令人畏惧的,人类应该调整自己与自然的关系。人类不应该与大自然对立起来,自然界不是人类征服的对象,而是与人类平等的生命。人类应该与自然求得和谐的发展,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过程中,要使自然界更美好,从而使人类的生存环境更为美好。

2.作者为什么提出要“敬畏自然”?为什么说“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答:作者之所以提出要“敬畏自然”,是因为人们常常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宣称要征服自然,这种观点有其合理的一面,但走到极端往往违背自然规律,破坏自然,导致自然界的惩罚。只有认识自然的伟大,爱护自然,人类才能求得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敬畏自然”之所以就是“敬畏我们自己”,是因为人类与自然都是宇宙智慧的创造物,都是宇宙生命的组成部分,尽管生命的存在形式不同,生命形态有高低之别,但都是平等的生命,都是兄弟,所以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智慧,敬畏生命,就是敬畏我们自己。再则,敬畏自然,就是爱护自然,爱护人类生存的家园,就是爱护我们自己。

四、板书设计

否定“征服自然”的口号——比较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从论智慧到论生命——得出“敬畏自然”的结论。

五、作业设计

你打算如何将“敬畏自然,爱护自然”变成具体行动?请你拟一句环保公益广告语,向人们发出呼吁。

示例参考:

1.保护绿化,人人有责。

2.破坏环境。就是破坏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3.我们爱护今天的自然,自然呵护我们的明天。

4.净化空气,美好环境,从我做起。

【互动探究学案】

【学习目标】

1.品味关键语句的含义,理解文中包含的深刻哲理。 (教学重点)

2.学习文章语言的严密性和形象性。

3.理解对比手法的作用。(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当你为宇宙的神秘而惊异,为人类的智慧而自豪时,你是否想到,正是大自然那无与伦比的智慧创造了这一切,你的心灵是否因此而受到深深的震撼呢?然而,不自量力的人类却妄图面对充满了母性关怀和父性智慧的自然说:“我要征服你!”我们到底该如何去面对自然呢?本节课我们将继续研讨。

二、自主预习

1.为什么“在大自然面前,人类的智慧并不值得自傲”?

答:第一,即使拿高科技来说,航天事业的空间,在大宇宙中间,还是非常狭小。第二,人类的认识史也是一部不断纠错的历史。一万年以后看今天,我们的认识还幼稚得很。第三,矿坑也可能成为人类自掘的陷阱。第四,作者推断,“在宇宙中,一定存在着远比我们的智慧要高得多的生物”,在太空人看来人类的智慧就算不得什么。

2.为什么说大自然的智慧是无与伦比的?

答:大自然创造了宇宙的一切。一切都精巧绝伦,令人不能不赞叹大自然智慧的深邃、高超;大自然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生命,人类更是大自然的杰作;大自然能运用美的规律创造宇宙的一切。所有这一切。都是人类智慧所不及的。

3.人类智慧与大自然智慧的关系如何?

答:(1)人类智慧也是大自然所赋予的,人类智慧是自然智慧的一部分,是宇宙自我认识的工具。(2)人类智慧是宇宙智慧的高级形态,人类智慧与宇宙智慧,是同一智慧的不同阶段。

4.为什么说人类和大自然中的其他事物是兄弟关系?

答:宇宙是有生命的,宇宙间的一切都是宇宙生命的构成部分,人类固然是高级的生命形态,但也只是物质的另一种存在方式,而非生命物质也是生命的一种存在形式。

三、合作探究

(一)语言品析

1.语言富含哲理,请仔细体会下面句子的含义。

(1)无论是令人厌恶的苍蝇蚊子,还是美丽可人的鲜花绿草;无论是高深莫测的星空,还是不值一提的灰尘,都是大自然精巧绝伦的艺术品,展示出大自然深邃、高超的智慧。

答:苍蝇蚊子的身体构造和生理机制精妙绝伦,如苍蝇为何会有复眼,蚊子怎么能汲血,不能不觉奇妙。灰尘也是物质,何以如此微小,假如深入地探究到它的内部结构,也会觉得精巧。

(2)宇宙创造智慧生物是为了进行自我认识,为了欣赏她自己壮丽无比的美。

答:这句话的意思是,宇宙创造了人类这种智慧生物,等于宇宙长出了大脑,有了自我认识的工具,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即是宇宙对自己的认识。这句话是把宇宙拟人化,把人类的出现,说成是宇宙有目的的创造。

(3)人类并不孤独,在宇宙中处处是我们的弟兄。

答:宇宙的一切,包括人类,都是宇宙生命的构成部分,人类之外的一切,也是生命的种种存在形式,所以它们与我们是平等的生命,是我们的弟兄。

2.多处运用反问句,是的一大语言特色。请你从文中找出一个反问句,并把它变成陈述句,比较其表达效果的不同。

示例:反问句:我们有什么理由和资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呢?

陈述句:我们没有理由和资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

反问句更有力地强调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是毫无理由、毫无资格的。

反问句: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

陈述句:谁也不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

反问句语气更强烈,且具有催人深思的效果。

(二)写作借鉴

作者在论证过程中,运用了对比的写法,请结合文意,具体分析其作用。

答:作者分说人类的智慧和自然的智慧,不但两大方面构成对比,而且两个方面的议论又有对比,用自然的眼光看人类的智慧,就包含着对比,论自然的智慧又一再说“人类却不能”“人类的智慧所不能胜任”,也是对比。如:人与自然相比,论历史,宇宙至少已有200亿年,“人类永远只是一个天真幼稚的孩童”;论关系,人类“只是大自然机体上普通的一部分”;论智慧,自然智慧是大海,“人类智慧就只是大海中的一个小水滴”。

通过这些对比,强调人类应该从根本上转变理念,再也不要宣称什么“征服自然”,应该“敬畏自然”。

四、板书设计

议论文的语言特点:富有哲理,严密、逻辑性强

对比的手法:人类智慧和大自然智慧的对比

五、作业设计

中国目前正在落实“低碳减排”,以实现“绿色生活”,请你写一段话,号召人们响应政府的号召,贯彻国家的政策。

要求:从下面所给词语中任选三个(多选不限),不少于50个字。

绿色 节约 低碳 鸟语花香 生态平衡 和谐相处

示例:低碳减排,人人有责。尤其是在全球气候日益变暖的今天,我们更应该发展低碳经济,倡导绿色生活,维持生态平衡,将节约细化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让我们的世界充满鸟语花香。

六、教学反思

1.本教案主要从两个方面引导学生学习。一是思考作者的观点,并参照自己对待自然的态度作一番检讨。二是作者的语言。课文中的许多句子有着丰富的哲理性和思辨色彩,应该认真揣摩。另外,作者通过拟人、比喻、反问等修辞手法把抽象的道理说得通俗易懂,也值得认真学习。

2.由于没有系统地学习议论文,所以对议论性散文中关于议论方面的专业术语和相关知识,尽量避免涉及,以免给学生增加难度。

【当堂检测学案】

1.下列加点字注音和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C)

A.咫尺(zhǐ) 狼藉 不自量力(liàng) 喜行于色

B.蓬蒿(gāo) 陷阱 沾沾自喜(zhān) 无法比拟

C.深邃(suì) 挖掘 相形见绌(chù) 高深莫测

D.混淆(xiáo) 幻稚 美味佳肴(yáo) 精巧绝伦

【解析】A.行一形;B.蒿hāo;D.幻一幼。

2.选词填空

A.相形见绌 B.精巧绝伦 C.不自量力 D.沾沾自喜 E.高深莫测

(1)人类的智慧就只是大海中的一个小水滴,虽然这个水滴也能映照大海,但毕竟不是大海,可是,人们竟然 C地宣称要用这滴水来代替大海。

(2)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相比实在是 A。

(3)人类的作品飞上了太空,打开了一个个微观世界,于是人类 D,以为揭开了大自然的秘密。

(4)无论是 E的星空,还是不值一提的灰尘,都是大自然 B的艺术品。

3.下列句子正确的排列顺序是(B)

①如果宇宙没有生命,怎么会从中开出灿烂的生命之花?

②宇宙是一个硕大无比的、永恒的生命,那永恒的运动、那演化的过程,不正是她生命力的体现吗?

③谁说宇宙是没有生命的?

④这个宇宙到处都隐藏着生命,到处都有生命的萌芽,到处都有沉默的声音。

⑤你难道没有用心灵听到从那遥远的星系里传来的友好问候吗?

⑥你难道没有听到石头里也有生命的呐喊吗?

A.③①②④⑤⑥ B.③②①④⑥⑤

C.②①③⑥④⑤ D.③②①⑥⑤④

4.指出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方法。

(1)如果说自然的智慧是大海,那么,人类的智慧就只是大海中的一个小水滴。(比喻、对比)

(2)大自然一定会窃笑—~就像母亲面对无知的孩子那样的笑。(拟人)

(3)人类上下翻飞的这片巨大空间,不过是咫尺之间而已,就如同鲲鹏看待斥鴳一般,只是蓬蒿之间罢了。 (比喻)

5.将下边的反问句变为陈述句。并说说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1)那永恒的运动、那演化的过程,不正是她生命力的体现吗?

那永恒的运动、那演化的过程,正是她生命力的体现。反问句更能激发读者思考,语气也更强烈。

(2)你难道没有听到石头里也有生命的呐喊吗?

你听到石头里也有生命的呐喊。反问语气更强烈,且有催人深思的效果。

阅读课文“谁说宇宙是没有生命的?”至“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片段。回答问题。

6.从选文中,作者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答:人类理应敬畏自然。

7.怎样理解“这个宇宙到处都隐藏着生命,到处都有生命的萌芽,到处都有沉默的声音”这句话?

答:用了拟人的手法,说宇宙是一个硕大无比、永恒的生命,宇宙的一切都是生命的一种存在形式,区别只在于高级生命形态与低级生命形态,低级生命形态,即看起来死气沉沉的物质也“隐藏着生命”,也有“生命的萌芽”。

8.为什么说“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答:因为人类与自然都是宇宙智慧的创造物,都是平等的生命,都是兄弟,所以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再则,敬畏自然,就是爱护自然,爱护人类生存的家园,就是爱护我们自己。

9.在选文中找出一处拟人的句子,并说一说它的作用。

示例:“你难道没有听到石头里也有生命的呐喊吗?你难道没有用心灵听到从那遥远的星系里传来的友好问候吗?”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宇宙的一切都是生命的存在形式。

10.(2014·北京朝阳区模拟)根据下面文字的内容和表达的需要,在横线处补全标题,最恰当的是(D)

遵循条例执法迅速, 。

随着《北京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的正式实施。北京市迅速启动大气污染防治专项执法检查,并开出条例正式实施后的第一张罚单。条例的实施,表明北京市政府将采取多种措施治理雾霾,改善空气质量,在2017年达到PM2.5浓度下降25%以上的目标,实现美丽北京的宏伟蓝图。

A.采取措施决心坚定 B.改善北京空气质量

C.美丽北京天蓝水清 D.治理雾霾目标清晰

11.(2014·山东济宁模拟)右图是中国节能认证标志,仔细观察,写一段解说文字。

要求:说明主体部分(蓝色。周围汉字和英文除外)的构成要素、含义及其造型特点,至少用上一个成语。标志是由“energy”的第一个字母“e”、中间的变形汉字“节”构成的一个圆形图案。“节”字由古长城、烽火台图形和“能”的汉语拼音首字母“N”构成。图案为蓝色。整体图案的含义为中国节能,通过节能还天空、海洋于蓝色。图案设计中英文兼收并蓄,物形与文字浑然一体,结构紧凑,意味深长,可谓独具匠心。

3、初中语文下册《敬畏自然》导学案

【自主探究学案】

【教学过程】

一、自主预习

1.文体知识

2.字音字形

鲲鹏( ) 咫尺( ) 深邃( )

蓬蒿( ) 美味佳肴( ) 相形见绌( )

3.词语解释

相形见绌:

沾沾自喜:

自不量力:

喜形于色:

美味佳肴:

4.阅读课文,思考勾画: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哪些关键语句最能表达作者的观点?

答:

二、合作探究

(一)论证思路

1.再次阅读课文,理清行文思路,概括每段大意。

答:

2.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作者运用了层层推进、水到渠成的论述方法。请根据各段大意,梳理作者的论证思路。

答:

(二)主旨探究

1.“敬畏自然”的含义是什么?

答:

2.作者为什么提出要“敬畏自然”?为什么说“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答:

三、作业设计

你打算如何将“敬畏自然,爱护自然”变成具体行动?请你拟一句环保公益广告语,向人们发出呼吁。

答:

【互动探究学案】

【教学过程】

一、自主预习

1.为什么“在大自然面前,人类的智慧并不值得自傲”?

答:

2.为什么说大自然的智慧是无与伦比的?

答:

3.人类智慧与大自然智慧的关系如何?

答:

4.为什么说人类和大自然中的其他事物是兄弟关系?

答:

二、合作探究

(一)语言品析

1.语言富含哲理,请仔细体会下面句子的含义。

(1)无论是令人厌恶的苍蝇蚊子,还是美丽可人的鲜花绿草;无论是高深莫测的星空,还是不值一提的灰尘,都是大自然精巧绝伦的艺术品,展示出大自然深邃、高超的智慧。

答:

(2)宇宙创造智慧生物是为了进行自我认识,为了欣赏她自己壮丽无比的美。

答:

(3)人类并不孤独,在宇宙中处处是我们的弟兄。

答:

2.多处运用反问句,是的一大语言特色。请你从文中找出一个反问句,并把它变成陈述句,比较其表达效果的不同。

答:

(二)写作借鉴

作者在论证过程中,运用了对比的写法,请结合文意,具体分析其作用。

答:

三、作业设计

中国目前正在落实“低碳减排”,以实现“绿色生活”,请你写一段话,号召人们响应政府的号召,贯彻国家的政策。

要求:从下面所给词语中任选三个(多选不限),不少于50个字。

绿色 节约 低碳 鸟语花香 生态平衡 和谐相处

答:

【当堂检测学案】

1.下列加点字注音和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咫尺(zhǐ) 狼藉 不自量力(liàng) 喜行于色

B.蓬蒿(gāo) 陷阱 沾沾自喜(zhān) 无法比拟

C.深邃(suì) 挖掘 相形见绌(chù) 高深莫测

D.混淆(xiáo) 幻稚 美味佳肴(yáo) 精巧绝伦

2.选词填空

A.相形见绌 B.精巧绝伦 C.不自量力 D.沾沾自喜 E.高深莫测

(1)人类的智慧就只是大海中的一个小水滴,虽然这个水滴也能映照大海,但毕竟不是大海,可是,人们竟然 地宣称要用这滴水来代替大海。

(2)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相比实在是 A。

(3)人类的作品飞上了太空,打开了一个个微观世界,于是人类 ,以为揭开了大自然的秘密。

(4)无论是 的星空,还是不值一提的灰尘,都是大自然 的艺术品。

3.下列句子正确的排列顺序是( )

①如果宇宙没有生命,怎么会从中开出灿烂的生命之花?

②宇宙是一个硕大无比的、永恒的生命,那永恒的运动、那演化的过程,不正是她生命力的体现吗?

③谁说宇宙是没有生命的?

④这个宇宙到处都隐藏着生命,到处都有生命的萌芽,到处都有沉默的声音。

⑤你难道没有用心灵听到从那遥远的星系里传来的友好问候吗?

⑥你难道没有听到石头里也有生命的呐喊吗?

A.③①②④⑤⑥ B.③②①④⑥⑤

C.②①③⑥④⑤ D.③②①⑥⑤④

4.指出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方法。

(1)如果说自然的智慧是大海,那么,人类的智慧就只是大海中的一个小水滴。( )

(2)大自然一定会窃笑—~就像母亲面对无知的孩子那样的笑。( )

(3)人类上下翻飞的这片巨大空间,不过是咫尺之间而已,就如同鲲鹏看待斥鴳一般,只是蓬蒿之间罢了。 ( )

5.将下边的反问句变为陈述句。并说说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1)那永恒的运动、那演化的过程,不正是她生命力的体现吗?

答:

(2)你难道没有听到石头里也有生命的呐喊吗?

答:

阅读课文“谁说宇宙是没有生命的?”至“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片段。回答问题。

6.从选文中,作者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答:

7.怎样理解“这个宇宙到处都隐藏着生命,到处都有生命的萌芽,到处都有沉默的声音”这句话?

答:

8.为什么说“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答:

9.在选文中找出一处拟人的句子,并说一说它的作用。

答:

10.(2014·北京朝阳区模拟)根据下面文字的内容和表达的需要,在横线处补全标题,最恰当的是( )

遵循条例执法迅速, 。

随着《北京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的正式实施。北京市迅速启动大气污染防治专项执法检查,并开出条例正式实施后的第一张罚单。条例的实施,表明北京市政府将采取多种措施治理雾霾,改善空气质量,在2017年达到PM2.5浓度下降25%以上的目标,实现美丽北京的宏伟蓝图。

A.采取措施决心坚定 B.改善北京空气质量

C.美丽北京天蓝水清 D.治理雾霾目标清晰

《敬畏自然》导学案教师版

11.(2014·山东济宁模拟)右图是中国节能认证标志,仔细观察,写一段解说文字。

要求:说明主体部分(蓝色。周围汉字和英文除外)的构成要素、含义及其造型特点,至少用上一个成语。

答:

4、初二语文第11课《敬畏自然》导学案

(第一课时)

自学说明:

是一篇议论性散文,观点较鲜明,通过讨论、质疑,挖掘观点与材料之间的因果关系,又通过品读、揣摩,理解哲理性语句的深刻含义,并学习运用,以期达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学习目标:

1、读课文,利用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2、反复阅读,感受并理解作者敬畏自然、爱护自然的观点;感悟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关怀精神。

学习重点难点:

1、通过反复阅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的观点。

学习方法:

自主 合作 探究

课时安排:2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提示:

大自然是人类之母,人类一直享受着他的恩惠,在她怀中壮大,高天流云、小桥流水、大漠孤烟、黄河落日无不给我们以美的享受。然而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人类已破坏了自然,自然母亲已伤痕累累。看看漫天的沙尘,污浊的空气,脱皮空腹的山峦,日渐枯竭的水源……这就是人类在“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接受自然回馈的礼物。人与自然到底是什么关系?人类又该怎样对待自然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并感悟严春友的《敬畏自然》,或许我们就会多一份爱护自然的责任。

请同学们根据以上材料内容谈感受:

。(学生展示)

二、请你认真朗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据上下文语境理解词义:(黑板展示)

狼藉 混淆 深邃 自不量力 相形见绌 精巧绝伦

美味佳肴

三、整体感知:(圈画每段关键语句,理清论述思路。请各小组同学通过讨论、交流并口头展示)

1、根据你的理解,你认为作者对待自然的态度是什么?

2、你认为“敬畏自然”的内涵是什么?

3、作者提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四、合作使人快乐,探究使人聪明:(讨论、交流,小组自由展示)

1、再读课文,讨论交流下列问题:

⑴、作者为什么提出“敬畏自然”?

⑵、为什么说“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五、挑战自己(质疑思辨):

教师引导:充满思辨的智慧是世间最美的花朵。就处处洋溢着智慧的火花,那么你对的观点有质疑吗?(学生质疑,畅所欲言)

如:⑴、畏惧自然是否意味着不求进步、无所作为?

⑵、作者有没有否定现今人类科学的成就?

⑶、人类不可以改造自然?

列举你提出的问题:

六、拓展研究:

教师引导:(黑板文字、语言交替展示)

根据精辟的论述和理性的分析,你将如何把“敬畏自然、爱护自然”变成最实际的行动?

请就“敬畏自然”这一主题拟几条标语,向人们发出呼吁。

七、师生小结:

通过今天的课堂你收获了: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理清层层推进的论述思路,了解对比和反问的作用。

2、揣摩课文中富有哲理、形象的语言特点并学习运用。

3、了解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道理,增进对自然的认识,树立环保意识;提高认识自然、爱护自然的理性认识。

学习方法:

自主 合作 探究

学习重点难点:

1、理清层层推进的论述思路,了解对比和反问的作用。

2、揣摩课文中富有哲理、形象的语言特点。

学习过程:

一、导语提示: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更深刻地意识到了“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对于这样经典的文章,我们只了解了内容还远远不够,这节课我们要对文章的写作手法及语言艺术做一番探究或品味。

二、再读课文,围绕文章的表达方式和论证方法进行探讨、交流:(小组黑板展示)

⑴、从表达方式看有哪些特点?(圈点具体的句子,在课本上标注出来。)

⑵、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推出的?

三、语言品味,互动探究:(各小组讨论、交流,口头展示)

1.语言充满哲理之美和思辨之美,找出你最欣赏的语句品味:(可以从句子的表达方法、修辞方法、内容、句式等方面品味。黑板展示)

例:

(1)人类并不孤独,在宇宙中处处是我们的弟兄。(理解:比喻宇宙的一切,包括人类,都是宇宙生命的构成部分,它们与我们是平等的生命。“弟兄”体现了宇宙间的一切生命是紧密联系的,不可分割的。)

(2)我们有什么理由和资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呢?(理解:用了反问句。更有力地强调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是毫无理由、毫无资格的。)

(3)

(4)

(5)

……

2、学生自读这些句子,也可以写在摘抄本子上,再次品味语言之美。

3、你们也想写出优美的句子吗?通过以下练习能提升驾驭语言的能力:

(1)、你觉得文中哪些词语很有特色,将它们抄写下来并写成一段话。

(2)、你觉得文中哪些句子很有特色,试仿写一个句子;

五、延伸拓展作业:

长期以来,人类就宣称自己是“万物之灵”,的作者却提出人类“只是大自然机体上普通的一部分,正像一株小草只是她的普通部分一样。”因此,我们应该平等的看待其他生命,去敬畏自然,爱护自然。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什么更深刻的认识呢?

以“人·自然·生命”为话题,写一段你的感想。

六、反思:通过今天的课堂活动,收获了:

教学设计

【教学意图】

《敬畏自然》一文是对大自然、人在宇宙中的地位、人和自然关系的重新认识与思考。作者对长期支配人们的一些观念进行了质疑,并提出了“敬畏自然”的命题,强调“敬畏宇宙,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告诫人们人类应与自然和谐发展,应敬畏自然、爱护自然。文章富有浓郁的抒情成分和感情色彩,极富意韵,所以本课应把抽象的道理具象化,整体把握课文时应采用默读法、圈点勾画法,具体研读课文时力图通过情景教学法、分析法、比较法、讨论法等方法,引导学生结合现实生活来理解文本,巩固知识、培养能力,体会作者深邃的忧患意识,认识自然,爱护自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识记、理解本课生字词;品味文章富有意蕴的哲理性语言,提升驾驭语言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学生预习,搜集资料,教师引导;抓住文章的关键句,揣摩理解富有哲理性语句的深刻含义,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道理,增进对自然的认识,树立环保意识;培养科学理性精神。

教学难点

辩证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培养探究性阅读能力。

课前准备

学生:①预习文章,自学字词,弄清文意。

②查询、搜集、整理有关自然界与人类关系的图片或文字资料。

教师:①准备与自然、保护自然相关的图文资料。

②准备有关爱护自然的名言、故事、资料等。

【教学实施】

一、创设槽境,激发兴趣

课件展示三组图片:

(一)认识自然

课件展示:自然风光旖旎的图画。如:青草如茵,树木成林,海滩似玉,白沙如带,绿洲如茵,鸟飞长空,鱼翔浅底……等美丽的海岛风光画卷(播放轻音乐)。

(二)认识人类

课件展示:人类历史上取得的骄傲成绩。如:四大发明,人类登月,神州六号发射场景……

(三)认识人类与自然

课件展示:登山,横渡,航天航空,空气污染,森林毁灭,土地沙化,动物锐减,非典,禽流感……

学生看后谈感受,教师给以评价:

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母体,人是大自然创造的奇迹,人类离不开她的庇护,人类在她的怀抱中成长。然而随着人类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发展,人类已渐渐破坏了自然,地球上出现了越来越严重的生态问题。人类曾宣称要征服自然,而人类遭受自然惩罚的现象也屡见不鲜,人与自然究竟是什么关系?为什么在自然母亲面前我们应当有敬畏之心?阅读后,也许我们会多一些理性的思考,多一份爱护大自然的责任。

二、整体感知,台作探究

1.检查预习:读一读,写一写

要求:自选难读难写的字与同桌相互交流识记,如:蓬蒿咫尺狼藉呐喊自不量力相形见绌精巧绝伦美味佳肴

2,反复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1)划出文中对你有启发的语句,并思考作者提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哪个语段或句子点明了此观点?

明确:在这篇文章中,作者以散文的笔触,深入浅出地为人们展现了大自然的复杂性,以及人类在大自然面前的“先天不足”。流露出对人类现状的深深担忧,号召人类敬畏自然、顺应自然、理解自然。点明观点的部分是最后一段。

(2)大哲学家康德曾经说过:“有两种东西,我们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所唤起的那种越来越大的惊奇和敬畏就会充溢我们的心灵,这就是繁星密布的苍穹和我心中的道德律。”当你凝视着灿烂的星空,当你与花相视、沉浸在“人花相视久,无语醉初春”的境界,当你为少女那无以言状的美而怦然心动,当你为生命的神秘而惊异、为人类的智慧而惊奇的时候,难道大自然那无与伦比的智慧没有引起你心灵的震撼和敬畏的情感吗?作者眼中的大自然是什么样子的呢?

明确:作者眼中的大自然是“复杂的,又是简单的”。

(3)为什么要“敬畏自然”?能谈谈你的看法吗?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作者之所以提出要“敬畏自然”,是因为人类与自然都是孕育生命的组成部分,存在形式不同,但都是平等的生命。人类却常常与自然对立,有时违背自然规律,破坏自然,导致自然界的惩罚。其实,自然就是人类的生存环境,人类也是自然的一个要素。只有认识、爱护自然,人与自然才能和谐发展。所以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智慧,敬畏生命,敬畏我们自己。敬畏自然,即爱护自然,爱护人类生存的环境,就是爱护我们自己。

三、语言品味.互动探究

1.语言充满哲理之美和思辨之美,找出你最欣赏的语句,读一读,体会其中包含的深意,以加深对课文主旨的理解。

例:

(1)人类为自己取得这些成就而喜形于色,然而,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

(理解:用比喻的方法形象地说明人类开采煤炭、石油、天然气以及其他各种矿物,留下了无数矿坑,也就破坏了地貌和地层结构,很可能酿成灾难,危及人类自身。形象地

写出人类面临的危机。)

(2)人类并不孤独,在宇宙中处处是我们的弟兄。

(理解:比喻宇宙的一切,包括人类,都是宇宙生命的构成部分,它们与我们是平等的生命。“弟兄”体现了宇宙间的一切生命是紧密联系的,不可分割的。)

(3)宇宙到处隐藏着生命,到处都有生命的萌芽,到处都有沉默的声音。

(4)在物质中,有无数的生命在沉睡着,一旦出场的时间到了,它们就会从睡梦中醒来。

(理解:此二句说明宇宙是一个硕大无比的、永恒的生命,宇宙的一切都是宇宙生命的构成部分,都是生命的一种形式。)

(5)宇宙创造智慧生物是为了进行自我认识,为了欣赏她自己壮丽无比的美。

(理解:把宇宙拟人化,把人类的出现说成是宇宙有目的的创造。)

(6)我们有什么理由和资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呢?

(理解:用了反问句。更有力地强调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是毫无理由、毫无资格的。)

2.学生齐读这些句子,再次品味语言的形象性。

四、质疑思辨,拓展研究

(一)充满思辨的智慧是世间最美的花朵。作者的文章就处处洋溢着思辨的火花,那么你敢对作者的观点进行质疑吗?

教师相机启发或引导:

1.如果说至今人类的成就(一万年后)还是可笑的,那么是不是也是可笑的?

2.作者有没有否定现今人类科学的成就?

3.我们对自然正确的看法应当怎样?

4.作者认为自然创造人类的目的是什么?自然界有目的吗?

5.人类有好有坏,大自然是否也一样?那么是否也有好坏?

(二)读着作者精辟的论述,理性的分析,你打算如何将“敬畏自然,爱护自然”变成具体行动?请就“敬畏自然”这一主题拟几句宣传标语,向人们发出呼吁。

参考:

1.地球不是我们从父母那里继承的,是从子孙那里借来的。

2.地球是万物之母,无论什么降临在地球身上,也将同样降临于地球的孩子的身上,我们应该知道地球不属于人类,而是人类属于地球。

3.自然界的法则不是竞争,不是适者生存,而是合作、节俭和艺术性;作为人类,我们伟大之处与其说是我们能够改变世界,还不如说我们仅能够改变自我。

4.但愿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不是你的眼泪,不是我的眼泪,更希望不是地球母亲落下的最后一滴带着绝望的泪!

5.爱护今天的自然,自然将呵护我们的明天。

五、小结

这是一篇以议论为主的散文。主要谈论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作者对观点的阐释是层层深入的:首先否定了人类“征服自然”的口号,认为这实在是自不量力的妄想,因为与大自然相比,人类的智慧实在算不了什么,人类的许多认识很幼稚,而大自然的智慧却是无与伦比的;接下来作者进一步强调人类的智慧也是大自然所赋予的,是自然智慧的一部分,人类与大自然其他事物其实是兄弟关系。因此,我们应该敬畏自然。全文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展开,由引论到本论,层层推进,水到渠成。的语言也极有特色,富有文学色彩,有浓郁的抒情成分和感情色彩,洒脱峻丽,读来爽心悦目。

六、延伸扩展作业

课外查找并阅读有关人与自然关系的短文,在札记本上写下你的阅后札记。

附:板书设计

议论性散文:既有议论文的形式,也有文学的色彩

5、《敬畏自然》导学案

备课时间:年月日上课时间:年月日审核:初二语文组

学习目标:

1、理清层层推进的论述思路,了解反问的作用

2、揣摩课文中富有哲理、形象的语言特点并学习运用

3、了解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道理,增进对自然的认识,树立环保意识

预习独学: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鲲()鹏斥鴳()蓬蒿()咫尺()

狼藉()相形见绌()美味佳肴()

2.解释下列词语。

蓬蒿:咫尺:狼藉:

自不量力:相形见绌:佳肴:

3、阅读课文,理清思路。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语:同学们谈感受。(学生展示)

1、请你认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圈画每段关键语句,理清论述思路。请各小组同学通过讨论、交流并口头展示)

1、根据你的理解,你认为作者对待自然的态度是什么?

2、你认为“敬畏自然”的内涵是什么?

3、作者提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2、合作使人快乐,探究使人聪明:(讨论、交流,小组自由展示)

⑴、作者为什么提出“敬畏自然”?

⑵、为什么说“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四、挑战自己(质疑思辨):

教师引导:充满思辨的智慧是世间最美的花朵。本文就处处洋溢着智慧的火花,那么你对本文的观点有质疑吗?(学生质疑,畅所欲言)

如:⑴、畏惧自然是否意味着不求进步、无所作为?

⑵、作者有没有否定现今人类科学的成就?

列举你提出的问题:

五、拓展研究:

根据本文精辟的论述和理性的分析,你将如何把“敬畏自然、爱护自然”变成最实际的行动?

请就“敬畏自然”这一主题拟几条标语,向人们发出呼吁。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一、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更深刻地意识到了“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对于这样经典的文章,我们只了解了内容还远远不够,这节课我们要对文章的写作手法及语言艺术做一番探究或品味。

二、再读课文,围绕文章的表达方式和论证方法进行探讨、交流:(小组黑板展示)

⑴、本文从表达方式看有哪些特点?(圈点具体的句子,在课本上标注出来。)

⑵、本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推出的?

三、语言品味,互动探究:(各小组讨论、交流,口头展示)

1.本文语言充满哲理之美和思辨之美,找出你最欣赏的语句品味:(可以从句子的表达方法、修辞方法、内容、句式等方面品味。黑板展示)

例:(1)人类并不孤独,在宇宙中处处是我们的弟兄。(理解:比喻宇宙的一切,包括人类,都是宇宙生命的构成部分,它们与我们是平等的生命。“弟兄”体现了宇宙间的一切生命是紧密联系的,不可分割的。)

(2)我们有什么理由和资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呢?(理解:用了反问句。更有力地强调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是毫无理由、毫无资格的

……

四、本文多处运用反问句,体会反问的表达效果。

反问是一种用疑问句式来表达确定意思的修辞方法。反问的作用是加强语气,加重语言的力量,激发读者的感情,给读者造成深刻的印象。

例如“谁说宇宙是没有生命的”?这比用一般判断句“宇宙是有生命的”语气更强烈,意思更肯定。

试从课文中找出几个反问句,并把它们变换成一般陈述句,然后比较一下,这两种句式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反问句:我们有什么理由和资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呢?

反问句: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

2、你们也想写出优美的句子吗?通过以下练习能提升驾驭语言的能力。你觉得文中哪些句子很有特色,试仿写一个句子;

五、延伸拓展:

美文欣赏怀念月光严春友略

6、《敬畏自然》第一课时优质导学案

自学说明:

是一篇议论性散文,观点较鲜明,通过讨论、质疑,挖掘观点与

材料之间的因果关系,又通过品读、揣摩,理解哲理性语句的深刻含义,

并学习运用,以期达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学习目标:

1、读课文,利用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2、反复阅读,感受并理解作者敬畏自然、爱护自然的观点;感悟科学理性

精神和人文关怀精神。

学习重点:

1、通过反复阅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的观点。

学习方法:

自主 合作 探究

学习过程:

一、导语提示:

大自然是人类之母,人类一直享受着他的恩惠,在她怀中壮大,高天流云、小桥流水、大漠孤烟、黄河落日无不给我们以美的享受。然而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人类已破坏了自然,自然母亲已伤痕累累。看看漫天的沙尘,污浊的空气,脱皮空腹的山峦,日渐枯竭的水源……这就是人类在“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接受自然回馈的礼物。人与自然到底是什么关系?人类又该怎样对待自然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并感悟严春友的《敬畏自然》,或许我们就会多一份爱护自然的责任。

请同学们根据以上材料内容谈感受:

。(学生展示)

二、请你认真朗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据上下文语境理解词义:(黑板展示)

狼藉 混淆 深邃 自不量力 相形见绌 精巧绝伦 美味佳肴

三、整体感知:(圈画每段关键语句,理清论述思路。请各小组同学通过讨

论、交流并口头展示)

1、根据你的理解,你认为作者对待自然的态度是什么?

2、你认为“敬畏自然”的内涵是什么?

3、作者提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四、合作使人快乐,探究使人聪明:(讨论、交流,小组自由展示)

1、再读课文,讨论交流下列问题:

⑴、作者为什么提出“敬畏自然”?

⑵、为什么说“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五、挑战自己(质疑思辨):

教师引导:充满思辨的智慧是世间最美的花朵。就处处洋溢着智慧的火花,那么你对的观点有质疑吗?(学生质疑,畅所欲言)

如:⑴、畏惧自然是否意味着不求进步、无所作为?

⑵、作者有没有否定现今人类科学的成就?

⑶、人类不可以改造自然?

列举你提出的问题


六、拓展研究:

教师引导:(黑板文字、语言交替展示)

根据精辟的论述和理性的分析,你将如何把“敬畏自然、爱护自然”变成最实际的行动?


请就“敬畏自然”这一主题拟几条标语,向人们发出呼吁。

七、测试(略)

八、师生反思:

7、第四中学初中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10课《论语》导学案

七年级上册第

10

课《论语》导学案

备课人:

班级

七年级

学习人

七年级同学

课题

总课时

2

第一课时

一、朗读指导

二、识记内容

1、《论语》是一部______体散文集,是孔子的_______和____________所辑录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宋儒把《论语》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合称为“四书”。

2、孔子,名______,字_______,______家学派创始人,思想核心是______,政治上主张礼治,鼓励人们入仕,即“出来做事”。 开私人讲学的风气,传说有弟子3000人,身通六艺者72人。孔子本人也被历代统治者尊奉为至圣先师。

三、理解文意

1、重点词语:

时习: 愠: 信:

传: 立: 天命:

罔: 殆: 逾:

川: 乐(之者): 曲肱:

焉: 斯: 笃:

2、根据“而”字的用法归类。

(1)学而时习之。 (2)择其善者而从之。 (3)人不知而不愠。

(4)温故而知新。(5)学而不思则罔。

表并列的有 表顺接的有

表转接的有 表修饰的有

3、用现代汉语准确表述下列语句的意思。

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3)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4)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5)博学而笃志 切问而近思

4、根据注释翻译全文,分组提出疑难语句,供师生当堂解决。

5、讨论释疑。

第二课时

四、深入探究

1、课文里哪些话是谈学习态度的,哪些话是谈学习方法的?

2、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讨论:怎样看待“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3、把文中成语、格言和警句摘抄在笔记本上。

五、巩固练习

1、表明学 与思辩证关系的一句话: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青岛 啤酒节开幕之际,主持人说: “孔子说过__________,___________!对远道而来的朋友,我们感到由衷的高兴欢迎!”

3、当别人不理解自己时,我们应该不恼怒,保持应有的风范,正如论语中所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唐太宗有一句名言,“ 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曾子以为治学的人应该重视品德修养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论语》中说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

7、论述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8.阐述读书求学问的态度是以求学为快乐的句子是( 三重境界)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孔子感叹时光易逝,以勉励自己和学生要珍惜时间求学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写出五个在《论语》出现现在还使用的成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古今异义字

1、君子 古义 今义

2、可以 古义 今义

3、 匹夫 古义 今义

4、罔 古义 今义

5、儿女 古义 今义

七、一词多义

可以为师 人不知而不愠 人不知而不愠

为 而 温故而知新 知

为人谋 博学而笃志 温故而知新

学习收获

教学反思


8、人教版四年级语文《大自然的启示》导学案

【教材理解】

《大自然的启示》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本单元围绕“大自然的启示”这一主题安排了四篇课文,它们分别从多角度、多层面地引导学生了解一些新的科学知识,引导学生进一步关注自然、了解自然,并从中受到启示,同时也要求进一步提高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继续培养学生的默读与自学能力以及语文综合素养。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语言通俗易懂,表达方式独特,是由两篇科普小短文组成的。《“打扫”森林》讲述了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从前德国有个林务官,一上任就命令护林工人把森林里的灌木、杂草、枯枝烂叶砍光除尽,结果此举破坏了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好心办了坏事,把森林渐渐给毁灭了。《人类的老师》短小而又充满趣味,通过生动的实例,介绍了科学家从蜻蜓、鲸等动物身上得到启示,有所发明、有所创造。这篇文章告诉我们,研究大自然的特点和规律,研究生物的特性,可以从中受到启发,从而更好地指导人类的发明创造活动,更好地指导我们利用大自然的规律,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大自然,为人类服务。

文章内容都很简单,教学中不应把眼光局限于此,前文应重视语言的积累,而后文应更多关注文章表达方法的运用,同时也应注意相关资料的适度拓展。

【设计理念】

1.引导学生读书自悟。概括主要内容、抓住关键词语和感受深刻的句子谈体会等,引导学生自读自悟理解课文。

2.引导学生合作讨论。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自主学习,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引导学生领会写作方法。

【导学目标】

1. 认识8个生字。

2. 能概括每篇短文的主要内容,认识到大自然能给人类以警示和启发,激发阅读仿生学等科普读物的兴趣。

教学的重难点是了解每篇短文的主要内容,并从中受到启发。

【导学重难点】

教学的重难点是了解每篇短文的主要内容,并从中受到启发。

(一)谈话导入

在前面的学期中,我们学习了《蝙蝠与雷达》,科学家们探究蝙蝠飞行的秘密,从中得到启示,发明了雷达。可以说,蝙蝠是人类的“老师”。那么今天,自然界中的事物又要给我们人类当一回老师,这回,它要告诉我们什么呢?一起来看12课《大自然的启示》。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以课文前面的导读引入新课,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探究状态,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预习反馈

1.我能自主读课文,学会本课的生字,并会给生字标音。

遭殃( ) 扫帚( ) 腐( )烂 土壤( )

机翼( ) 大略( ) 关键( ) 鲸( )

2. 我能联系上下文找出相应的词语。

(1)形容想法离奇,不切实可行。( )

(2)形容事情很容易做。( )

(3)在生物界的生存和发展中,各种对立因素互相制约而达到相对的稳定和平衡。( )

3. 我能用学过的概括课文的方法,说出两篇短文的大意。

课题

主要内容

运用的概括方法

“打扫”森林

段意合并法

人类的老师

句子摘录法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以同学自学为主。老师依据教学目标和课文的导语部分,设计导学卡的课前预习,引导学生有目的的预习课文。在反馈环节,用竖排开火车、小组汇报、评议比较的形式订正课前预习情况。】

(三)课堂探究

(1)学生默读课文,自己勾画出感受深刻的句子,从中中出关键词。

(2)组内共同讨论交流读后的体会,一起总结出从中受到的启发。ngxia》

(3)小组汇报交流,其他同学做补充。

【这是本课的重点,我采用自读感悟、组内交流、组间汇报的形式来突破。表格中词语、句子、体会、受到的启发,都已经涵盖在里面了。学生通过自主、合作的学习,真正做到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思维去创新,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小组合作的形式既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化差异,又让每个孩子都得到交流、锻炼的机会。】

到这里为止,课前提示语中要求的学习任务已完成。但我想“课文无非是个例子”,要想把学生培养成“语文人”,还要注重语言形式。因此我设计了下面的当堂练笔环节,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

(四)当堂练笔。

仔细阅读第二段,探究课文第二段的写作顺序和特点,模仿第二段写法,你可以改写自己课外搜集到的“生物老师”,也可以借鉴老师提供的资料,改写课文第一段:

最早的的飞机,( )。而长着薄薄的翅膀的蜻蜓,却能平稳地飞行在空中。这是什么原因呢?科学家们研究发现,( )。后来,工程师( ),有效避免了飞机因机翼颤动而机毁人亡的悲剧。

【二选一主要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让他们按照自己的能力自主选择一种来写。语文素养包括语言素养和精神素养,我想精神素养其他学科也培养,而语言素养才是语文课上所特有的。“课文无非是个例子”,学生明白了怎么写,也就知道写的文字表达的是什么内容了,这体现出的正是由重内容到重形式的“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五)拓展延伸

向同学推荐一本仿生学的读物

读物的题目:

读物的主要内容:

推荐的理由;

【作业是课外学习的延伸,这份作业设计考虑到本单元有一个综合实践的学习活动,目的在于督促学生去完成这个综合实践活动,同时也为下一节课的口语交际作了铺垫。】

板书:

12* 大自然的启示

《“打扫”森林》 保持大自然的生态平衡

《人类的老师》 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

【板书简洁明了,上面是课题,下面是两篇短文的课题,后面是两篇短文受到的启发。】

9、八年级语文学案范文:《岳阳楼记》导学案教学设计范例

语文导学案

年级:初二 主备:王XX 审核:

课题《岳阳楼记》 课型:复习 课时安排:二课时

时间: 2009 、 6 、 8

复习目标

1 、掌握本课重点字词

2 、准确翻译重点句子

3 、把握本文的思想感情。
一、解释词语
百废具兴 具 去国怀乡 去
把酒临风 把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以

予观夫巴陵胜状 胜 朝晖夕阴 晖

登斯楼也 斯 则有心旷神怡 怡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观 连月不开 开

薄暮冥冥 薄 谪守巴陵郡 谪 山岳潜形 潜 而或长烟一空。 或

把酒临风 把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尝 求

微斯人,吾谁与归 归 微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庙堂

是进亦忧,退亦忧 是 退 予观夫巴陵胜状 状:

樯倾揖摧 摧: 浮光跃金 金:

薄暮 冥冥

多 会 于此 春和 景 明 不 以 物喜

下列加点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 .樯倾楫摧 倾家荡产

B .馋谗畏讥 乐以忘忧

C .去国怀乡 触目伤怀

D 、或异二者之为 神情异常

根据你对文章中词语的理解,解释下列加着重号的词语。

①天涯海角 涯: ②日薄西山 薄:
③白头偕老 偕: ④如临大敌 临:

二、翻译句子
春和景明: 长烟一空:
宠辱偕忘: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微斯人,吾谁与归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是进亦忧,退亦忧。

微斯人,吾谁与归?

日星隐耀(曜),山岳潜形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商旅不行,樯倾楫摧。

三阅读理解

第五段 “ 或异二者之为 ” 中的 “ 二者之为 ” ,紧承三、四两段,请你说说 “ 二者之为 ” 所包含的具体内容。

一是 :
二是 :
本文要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选文中 “ 古仁人之心 ” 指 __________________( 用原文填空 ) 。联系全文看,这里的 “ 古仁人 ” 与 ______________ 形成了对比。
“ 微斯人,吾淮与归 ?” 是一个反问句,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用 “ / ” 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 每句只标一处 )
① 前 人 之 述 备 矣。 ② 然 则 何 时 而 乐 耶 ? ① 前 人 之 述 备 矣。 ② 然 则 何 时 而 乐 耶 ?
作者用两段文字来写 “ 迁客骚人 ” 的 “ 览物之情 ” ,其用意是什么 ?


概括第二段文字的中心。


“ 前人之述备矣 ” 中的 “ 前人之述具体指什么?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第 ① 段中 “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 是洞庭湖千变万化的特点。
B、选文第 ① 段中的 “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 在结构上所起的作用是引起下文。
C、选文第 ② 、 ③ 段除写景之外,还分别抒发了迁客骚人登楼时 “ 喜 ” 和 “ 悲 ” 的情感。
D、选文写 “ 暗景 ” 用语雄浑浓郁,状 “ 明景 ” 用词清丽明快。

赏析下面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