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上册《带着尺子去钓鱼》教案一等奖

《二年级上册《带着尺子去钓鱼》教案一等奖》属于教案一等奖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二年级上册《带着尺子去钓鱼》教案一等奖

1、二年级上册《带着尺子去钓鱼》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标:

1、能借助汉语拼音正确认读“买、律、捞、烦、毫、获、苟”7个生字,并能在语言环境中正确认读这些生字。描写并记忆“买、律、捞、烦、苟”。

2、朗读课文做到不加字、不漏字、不改字,按标点停顿。在阅读的过程中了解文章的内容;按要求画出相关的语句,并尝试读出语气。

3、体会人们自觉遵守法律,保护海洋资源的良好品德。

教学重点:

1、在语言环境中认读“买、律、捞、烦、毫、获、苟”等7个生字。

2、学习掌握带着问题边读课文边画词句,然后回答问题的方法。

教学准备:

1、教师:生字卡片,相应的课件。

2、学生:预习课文,圈出生字。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媒体播放丹麦介绍片断

(丹麦位于北欧,地处北海与波罗的海之间,共由406个岛屿组成,是一个半岛国家。丹麦全国总面积仅为43000平方公里。是北欧及世界范围内非常发达的国家。丹麦有广阔的海岸线,又是寒暖流的交汇海域,海产资源非常丰富,捕鱼业很发达,是欧盟最大渔业国,也世界四大渔业国之一,捕鱼量约占欧盟捕鱼总量的36%,北海和波罗的海为近海重要渔场。主要有鳕鱼、比目鱼、鲭鱼、鳗鱼和虾等,主要用于生产鱼油和鱼肉。)

说说你对丹麦有了一些什么了解?(学生交流)

2、是啊!丹麦是北欧的一个半岛国家,有着丰富的海产资源。(媒体出示)

齐读句子

3、丹麦海产资源丰富,是个垂钓的好地方,可你们知道吗?在丹麦钓鱼还要带一把尺子。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49、带着尺子去钓鱼(齐读课题)

说明:

通过媒体介绍,自然引出丹麦这个有着丰富的海产资源的半岛国家,为学生创设一个生动形象的情景,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能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丹麦这个美丽的国家。

二、学习课文

过渡:为什么要带着尺子去钓鱼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

1、自己读读课文。要求:⑴读准生字的字音,看清生字的字形。

⑵同桌交流识字

2、指名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其余同学边听边用“----”划出“为什么要带着尺子去钓鱼”。

说明:

这一环节中,教师首先指导学生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顺,然后在学生读通课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边听边思考问题,养成边听边思边划的好习惯。

3、学生交流,出示句子:原来,为了保护海洋中的自然资源,丹麦的法律规定只有超过22厘米的鱼才可以作为“战利品”带回家。如果有人故意捕捞或出售不到规定长度的鱼儿,就会受到严厉的惩罚。所以,当地居民在钓鱼时一般都自己带上尺子,以免引起麻烦。

(1)自己轻声读,有什么不明白的打上小问号。

(2)全班交流解决问题:

例:①22厘米的鱼有多大?(媒体演示22厘米长的鱼)

②会受到什么严厉的惩罚?(学生自由想象)

(3)学习生字:捞、律、烦

捞:积累提手旁的字:打、提、扫、捕、推、握

律:组词:法律、规律、纪律

烦:指导书写

(4)指导朗读、各种形式朗读。

说明:

新教材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语言环境,我们应充分的运用课文提供的语言环境,做到在读文中识字,在反复朗读中学习生字、在教学中注意不能平均使力,而是用不同的方式有所侧重地进行教学,并适时总结。既节约了时间又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

4、学习第3节

(1)过渡:原来是这么回事。师引读:听了丹麦朋友的话,(中国朋友十分佩服和理解,)一旦钓到小鱼,(马上放回大海。)那小张有没有钓到鱼呢?

(2)自己轻轻的读第3小节,学习生字、碰到不理解的词语查查字典。

(3)交流:理解:毫无收获:一条小鱼也没有钓到。

一丝不苟:一点也不马虎、很认真。

(4)指导朗读:小张一丝不苟地说:“还是按照丹麦的法律办事吧!”

指名读

出示丹麦法律:凡个头不满22厘米的鱼,一律禁止捕捞。

自由读,思考丹麦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法律规定

学生交流

出示:小张心里想 ,于是他一丝不苟地说:“还是按照丹麦的法律办事吧!”

说明:

到了二年级,学生已经能比较熟练地查字典了,因此,在本课中我继续渗透查字典了解字义的方法,主要是让学生能知道可以运用工具理解词义。通过让学生读一读丹麦的法律,再让学生思考丹麦为什么要制定这样的法律,从而给学生的拓展说话设下铺垫。

(5)小张真是一个自觉保护海洋资源的人啊!那么当他刚听到要带着尺子去钓鱼时,又是怎样的呢?

读句子:小张疑惑不解地说:“又不是来购买家具,要尺子干吗?”

(6)对比读

4、小结:丹麦人面对广阔的大洋,无比丰富的鱼资源,并不短视,每一个人都能依照法律充分地、合理地珍惜资源,利用资源,才使得丹麦的海洋资源没有遭到破坏。

说明:

让学生通过对比读两句句子,体会小张前后不同的心情和感受,从而体会丹麦人自觉遵守法律,保护海洋资源的良好品德。

三、课外拓展

1、说一说:如果你和爸爸一起在丹麦旅游时,到海边钓鱼,也钓到了一条不到22厘米的鱼。这时,你们父子间会发生一段怎样的对话?(找小组的同学说一说,再分角色演一演。)

2、齐读全文

说明:

此环节是让学生在理解课文,明白道理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分角色演一演父子之间发生的一段对话。这样,既避免了生硬的说教,又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及语言能力。

四、复习巩固、总结全文

1、游戏中认读生字。

2、积累词语:疑惑不解、一丝不苟、马马虎虎等。

3、小结:现在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已成为我们全世界人类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它应该成为我们的共识和自觉地行动。

2、二年级上册《带着尺子去钓鱼》教案

教学目标:

1、能借助汉语拼音正确认读“买、律、捞、烦、毫、获、苟”7个生字,并能在语言环境中正确认读这些生字。描写并记忆“买、律、捞、烦、苟”。

2、朗读课文做到不加字、不漏字、不改字,按标点停顿。在阅读的过程中了解文章的内容;按要求画出相关的语句,并尝试读出语气。

3、体会人们自觉遵守法律,保护海洋资源的良好品德。

教学重点:

1、在语言环境中认读“买、律、捞、烦、毫、获、苟”等7个生字。

2、学习掌握带着问题边读课文边画词句,然后回答问题的方法。

教学准备:

1、教师:生字卡片,相应的课件。

2、学生:预习课文,圈出生字。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媒体播放丹麦介绍片断

(丹麦位于北欧,地处北海与波罗的海之间,共由406个岛屿组成,是一个半岛国家。丹麦全国总面积仅为43000平方公里。是北欧及世界范围内非常发达的国家。丹麦有广阔的海岸线,又是寒暖流的交汇海域,海产资源非常丰富,捕鱼业很发达,是欧盟最大渔业国,也世界四大渔业国之一,捕鱼量约占欧盟捕鱼总量的36%,北海和波罗的海为近海重要渔场。主要有鳕鱼、比目鱼、鲭鱼、鳗鱼和虾等,主要用于生产鱼油和鱼肉。)

说说你对丹麦有了一些什么了解?(学生交流)

2、是啊!丹麦是北欧的一个半岛国家,有着丰富的海产资源。(媒体出示)

齐读句子

3、丹麦海产资源丰富,是个垂钓的好地方,可你们知道吗?在丹麦钓鱼还要带一把尺子。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49、带着尺子去钓鱼(齐读课题)

说明:

通过媒体介绍,自然引出丹麦这个有着丰富的海产资源的半岛国家,为学生创设一个生动形象的情景,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能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丹麦这个美丽的国家。

二、学习课文

过渡:为什么要带着尺子去钓鱼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

1、自己读读课文。要求:⑴读准生字的字音,看清生字的字形。

⑵同桌交流识字

2、指名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其余同学边听边用“----”划出“为什么要带着尺子去钓鱼”。

说明:

这一环节中,教师首先指导学生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顺,然后在学生读通课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边听边思考问题,养成边听边思边划的好习惯。

3、学生交流,出示句子:原来,为了保护海洋中的自然资源,丹麦的法律规定只有超过22厘米的鱼才可以作为“战利品”带回家。如果有人故意捕捞或出售不到规定长度的鱼儿,就会受到严厉的惩罚。所以,当地居民在钓鱼时一般都自己带上尺子,以免引起麻烦。

(1)自己轻声读,有什么不明白的打上小问号。

(2)全班交流解决问题:

例:①22厘米的鱼有多大?(媒体演示22厘米长的鱼)

②会受到什么严厉的惩罚?(学生自由想象)

(3)学习生字:捞、律、烦

捞:积累提手旁的字:打、提、扫、捕、推、握

律:组词:法律、规律、纪律

烦:指导书写

(4)指导朗读、各种形式朗读。

说明:

新教材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语言环境,我们应充分的运用课文提供的语言环境,做到在读文中识字,在反复朗读中学习生字、在教学中注意不能平均使力,而是用不同的方式有所侧重地进行教学,并适时总结。既节约了时间又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

4、学习第3节

(1)过渡:原来是这么回事。师引读:听了丹麦朋友的话,(中国朋友十分佩服和理解,)一旦钓到小鱼,(马上放回大海。)那小张有没有钓到鱼呢?

(2)自己轻轻的读第3小节,学习生字、碰到不理解的词语查查字典。

(3)交流:理解:毫无收获:一条小鱼也没有钓到。

一丝不苟:一点也不马虎、很认真。

(4)指导朗读:小张一丝不苟地说:“还是按照丹麦的法律办事吧!”

指名读

出示丹麦法律:凡个头不满22厘米的鱼,一律禁止捕捞。

自由读,思考丹麦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法律规定

学生交流

出示:小张心里想 ,于是他一丝不苟地说:“还是按照丹麦的法律办事吧!”

说明:

到了二年级,学生已经能比较熟练地查字典了,因此,在本课中我继续渗透查字典了解字义的方法,主要是让学生能知道可以运用工具理解词义。通过让学生读一读丹麦的法律,再让学生思考丹麦为什么要制定这样的法律,从而给学生的拓展说话设下铺垫。

(5)小张真是一个自觉保护海洋资源的人啊!那么当他刚听到要带着尺子去钓鱼时,又是怎样的呢?

读句子:小张疑惑不解地说:“又不是来购买家具,要尺子干吗?”

(6)对比读

4、小结:丹麦人面对广阔的大洋,无比丰富的鱼资源,并不短视,每一个人都能依照法律充分地、合理地珍惜资源,利用资源,才使得丹麦的海洋资源没有遭到破坏。

说明:

让学生通过对比读两句句子,体会小张前后不同的心情和感受,从而体会丹麦人自觉遵守法律,保护海洋资源的良好品德。

三、课外拓展

1、说一说:如果你和爸爸一起在丹麦旅游时,到海边钓鱼,也钓到了一条不到22厘米的鱼。这时,你们父子间会发生一段怎样的对话?(找小组的同学说一说,再分角色演一演。)

2、齐读全文

说明:

此环节是让学生在理解课文,明白道理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分角色演一演父子之间发生的一段对话。这样,既避免了生硬的说教,又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及语言能力。

四、复习巩固、总结全文

1、游戏中认读生字。

2、积累词语:疑惑不解、一丝不苟、马马虎虎等。

3、小结:现在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已成为我们全世界人类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它应该成为我们的共识和自觉地行动。

3、二年级上《带着尺子去钓鱼》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能借助汉语拼音正确认读“买、律、捞、烦、毫、获、苟”7个生字,并能在语言环境中正确认读这些生字。描写并记忆“买、律、捞、烦、苟”。

2、 朗读课文做到不加字、不漏字、不改字,按标点停顿。在阅读的过程中了解文章的内容;按要求画出相关的语句,并尝试读出语气。

3、 体会人们自觉遵守法律,保护海洋资源的良好品德。

二、教学重点

1、 在语言环境中认读“买、律、捞、烦、毫、获、苟”等7个生字。

2、 学习掌握带着问题边读课文边画词句,然后回答问题的方法。

三、教学准备

1、教师:生字卡片,相应的课件。

2、学生:预习课文,圈出生字。

四、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 媒体播放丹麦介绍片断

(丹麦位于北欧,地处北海与波罗的海之间,共由406个岛屿组成,是一个半岛国家。丹麦全国总面积仅为43000平方公里。是北欧及世界范围内非常发达的国家。丹麦有广阔的海岸线,又是寒暖流的交汇海域,海产资源非常丰富,捕鱼业很发达,是欧盟最大渔业国,也世界四大渔业国之一,捕鱼量约占欧盟捕鱼总量的36%,北海和波罗的海为近海重要渔场。主要有鳕鱼、比目鱼、鲭鱼、鳗鱼和虾等,主要用于生产鱼油和鱼肉。)

说说你对丹麦有了一些什么了解?(学生交流)

2、 是啊!丹麦是北欧的一个半岛国家,有着丰富的海产资源。(媒体出示)

齐读句子

3、 丹麦海产资源丰富,是个垂钓的好地方,可你们知道吗?在丹麦钓鱼还要带一把尺子。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49、带着尺子去钓鱼(齐读课题)

说明:

通过媒体介绍,自然引出丹麦这个有着丰富的海产资源的半岛国家,为学生创设一个生动形象的情景,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能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丹麦这个美丽的国家。

二、学习课文

过渡:为什么要带着尺子去钓鱼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

1、 自己读读课文。要求:⑴读准生字的字音,看清生字的字形。

⑵同桌交流识字

2、 指名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其余同学边听边用“----”划出“为什么要带着尺子去钓鱼”。

说明:

这一环节中,教师首先指导学生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顺,然后在学生读通课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边听边思考问题,养成边听边思边划的好习惯。

3、 学生交流,出示句子:原来,为了保护海洋中的自然资源,丹麦的法律规定只有超过22厘米的鱼才可以作为“战利品”带回家。如果有人故意捕捞或出售不到规定长度的鱼儿,就会受到严厉的惩罚。所以,当地居民在钓鱼时一般都自己带上尺子,以免引起麻烦。

(1) 自己轻声读,有什么不明白的打上小问号。

(2) 全班交流解决问题:

例:①22厘米的鱼有多大?(媒体演示22厘米长的鱼)

②会受到什么严厉的惩罚?(学生自由想象)

(3)学习生字:捞、律、烦

捞:积累提手旁的字:打、提、扫、捕、推、握

律:组词:法律、规律、纪律

烦:指导书写

(4)指导朗读、各种形式朗读。

说明:

新教材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语言环境,我们应充分的运用课文提供的语言环境,做到在读文中识字,在反复朗读中学习生字、在教学中注意不能平均使力,而是用不同的方式有所侧重地进行教学,并适时总结。既节约了时间又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

4、学习第3节

(1) 过渡:原来是这么回事。师引读:听了丹麦朋友的话,(中国朋友十分佩服和理解,)一旦钓到小鱼,(马上放回大海。)那小张有没有钓到鱼呢?

(2) 自己轻轻的读第3小节,学习生字、碰到不理解的词语查查字典。

(3) 交流:理解:毫无收获:一条小鱼也没有钓到。

一丝不苟:一点也不马虎、很认真。

(4) 指导朗读:小张一丝不苟地说:“还是按照丹麦的法律办事吧!”

指名读

出示丹麦法律:凡个头不满22厘米的鱼,一律禁止捕捞。

自由读,思考丹麦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法律规定

学生交流

出示:小张心里想 ,于是他一丝不苟地说:“还是按照丹麦的法律办事吧!”

说明:

到了二年级,学生已经能比较熟练地查字典了,因此,在本课中我继续渗透查字典了解字义的方法,主要是让学生能知道可以运用工具理解词义。通过让学生读一读丹麦的法律,再让学生思考丹麦为什么要制定这样的法律,从而给学生的拓展说话设下铺垫。

(5)小张真是一个自觉保护海洋资源的人啊!那么当他刚听到要带着尺子去钓鱼时,又是怎样的呢?

读句子:小张疑惑不解地说:“又不是来购买家具,要尺子干吗?”

(6)对比读

4、 小结:丹麦人面对广阔的大洋,无比丰富的鱼资源,并不短视,每一个人都能依照法律充分地、合理地珍惜资源,利用资源,才使得丹麦的海洋资源没有遭到破坏。

说明:

让学生通过对比读两句句子,体会小张前后不同的心情和感受,从而体会丹麦人自觉遵守法律,保护海洋资源的良好品德。

三、课外拓展

1、说一说:如果你和爸爸一起在丹麦旅游时,到海边钓鱼,也钓到了一条不到22厘米的鱼。这时,你们父子间会发生一段怎样的对话?(找小组的同学说一说,再分角色演一演。)

2、齐读全文

说明:

此环节是让学生在理解课文,明白道理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分角色演一演父子之间发生的一段对话。这样,既避免了生硬的说教,又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及语言能力。

四、复习巩固、总结全文。

1、 游戏中认读生字。

2、 积累词语:疑惑不解、一丝不苟、马马虎虎等。

3、 小结:现在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已成为我们全世界人类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它应该成为我们的共识和自觉地行动。

4、二年级语文上册二年级语文上册《一株紫丁香》的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0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师生之间的深厚感情。

3、树立起尊敬老师的心愿。

【教学重点】

1、学习生字,朗读体会课文。

2、树立起尊敬老师的心愿。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看图激趣导入

1、投影“紫丁香”的图片,提问:

有谁认识这株植物?

2、有些同学悄悄地在他们老师的窗前种下了一株紫丁香。这株紫丁香代表了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诗歌《一株紫丁香》。

二、初读感知

1、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四人小组进行轮读,找出不明白的地方,一起研究。

3、交流:

读了课文后你了解了什么?

三、识字

1、同学拿出自身的生字卡片,自主认读。

2、同桌交流读,互听,并正音。

3、开火车检查生字读音。去掉拼音再来一遍。

4、汇报记忆方法,把你记生字的好方法说给同学听。

5、猜字谜:

舌头尝出甘蔗味(甜)。

一人站在大树旁(休)。

四、朗读

1、教师范读,听后说说感受。

2、小组练读,用自身喜欢的方式来读,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3、分小节检查朗读情况。

4、朗读展示:

读自身喜欢的小节,相机引导评议。

五、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

休、伸、甜、院、除、息、困

读字音,认字形。

2、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字形特点,教师提示书写注意事项。

3、教师范写。

4、同学练习,教师检查同学的写字姿势和写字效果。

5、实物投影仪展示同学写的字,进行评议。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开汽车”游戏。

师:汽车汽车开起来。

生:汽车开到我这里,我为汽车加点油。

二、朗读课文

1、放歌曲(《每当我走过老师的窗前》)谈感受。

2、同学练读,指导同学读出对老师的尊敬之情。

3、教师引读。

4、同学选读,喜欢哪个小节就用自身喜爱的方式读哪个小节?

5、配乐朗读全诗,把对老师的爱表示出来。

三、朗读感悟

1、小组内再读读课文,想一想,说一说:

“我们”为什么要在老师窗前栽一株紫丁香?

2、指读第三小节,引导同学:

“帮您消除一天的疲倦”这一句中你能体会到什么,或者联想到什么?

3、假如让你去陪老师你会为老师做点什么?

4、同学选读,选自身最喜欢的小节来读,并说说为什么喜欢?

5、小组挑战读,看哪一组读得最有感情,能使老师感动。

6、全班包括对老师的深情朗读全文。

四、说说背背

1、说出你想对老师说的话。(学习自由说)现在就让紫丁香为我们做这一切吧!

2、看着画面自身练习背诵。

3、扮演背诵。

五、写字指导

1、写“甜、歌、牵、困”四个字。

2、观察教师范写,点评。

3、同学练习。同桌展示。互提建议。

六、拓展活动

1、学唱一首歌颂老师的歌曲,要求自主读歌词。

2、交流自身积累的赞美老师的词语、名言、诗句等。

5、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奥运五环》教案

设计理念

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在识字、写字和理解课文的过程中,采用让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来获得知识和培养能力,坚持大语文教育观;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学会8个字,要求做到书写规范、端正、整洁,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道奥运五环的意义。

3在课外了解更多的奥运知识,有主动搜集信息的兴趣。

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词,朗读课文,知道五个圆环分别代表什么。

教学准备

教师:本课的生字卡片,自制的五环旗多面,奥运会开幕式片断,歌曲《奥林匹克风》等相关课件。

学生:了解奥运常识,准备白纸和彩色笔。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走进奥运:播放奥运会开幕式片断,师激情引言:每隔四年,这灿烂的奥运五环旗就会在世界上空飘扬,它是团结的象征,是拼搏的表现。让我们共同期盼2008年奥运五环旗升起飘扬在北京的碧空。(音乐声中,五环旗迎风飘扬,定格)引导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奥运常识。

2揭题:出示课题学生齐读,质疑课题。(五环指哪五环?它们有什么含义?)问而不答,造成悬念。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读准字音,画出带有生字的新词,遇到生字和难读的字、词、句多读几遍。

2交流学习情况。(1)出示生字卡片,多种形式认读生字。(2)在田字格里写一写你认为难写的生字。

三、读通课文,整体感知

1分段落朗读,随机指导。

2交流、感知课文内容:你从课文中读懂了什么?

四、自主品读,感悟理解

1课件出示学习要求(学生自由选择学习伙伴):

(1)五环分别是哪五种颜色?请勾出有关的词语,并用彩色笔在课前准备好的纸上画五环。

(2)五个圆环是什么意思呢?

(3)晚上,阳阳做了个梦,他梦见了什么?

(4)阳阳的梦美吗?美在哪里?

2学生交流分组学习情况。在交流过程中,或自读、或引读、或齐读、或分组读,用各种形式让学生通过朗读来感悟、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产生共鸣(读得好的奖励一面教师自制的五环旗)。

五、拓展延伸,畅想奥运

2008年北京申奥成功,那是和许多国家竞争之后才争取到的机会,令我们非常自豪,它是那样的令人激动,令人向往,那你准备为2008北京奥运会做点什么呢?(课件出示文字,同时播放歌曲《奥林匹克风》)

1说。谈谈你的想法。

2画。画一幅表达自己喜爱体育,向往奥运的彩色画。

3写。写标语或广告语。

4赞。写一首诗、几句话或唱一支歌表达自己对奥运的向往。

六、学生交流自己的创想

七、教师激情小结

再次播放歌曲《奥林匹克风》,结束全课。

附:板书设计

奥运五环

6、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小猴栽树》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小猴子栽树的故事,懂得做事情要有主见、有耐心,不要见异思迁、朝三暮四,也不要急于求成、急功近利;否则,到头来只能两手空空、一无所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认识10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教学难、重点:

1、通过阅读课文明白做事情要有主见、有耐心,不要见异思迁,朝三暮四,不要急于求成、急功近利的道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特别是文中的对话。

3、复述课文。

4、学会书写10个生字。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读书指导

读,是最基本、最重要的语文学习方法,也是最主要的语文学习目标。本课教学的读书指导应以读为本,将多种形式的读、多种层面的读作为理解课文、培养语感、涵养情感、积淀语言、领悟道理的主要方法。读通、读懂、读好也是学习课文的主要目标。

1、谈话导课,揭示课题。

分步出示课题。先板书“小猴”,让学生谈谈自己所知道的关于小猴子的故事,调动学生前期经验,奠定学习本课的知识前提和情感前提;再板书“栽树”,设置悬念,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欲,激发阅读兴趣。

2、读通课文。

(1)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难读的生字、词语、句子标记出来反复练读。

(2)学生合作读课文:同桌互读,纠正读音、停顿、语气等问题。

(3)师生合作读课文:教师范读,学生轻声伴读,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教师要重点指导学生对重点字的正音和长句子的停顿。如“栽”、“所”是平舌音,“施”是翘舌音;“擂”是后鼻音,声母是l而不是n;“樱”是后鼻音,“耐”的声母是n而不是l。文中的“兄弟”的“弟”读轻声。如长句子“小猴子/在山坡上刚栽上/一排梨树”、“他/到处吹嘘/自己种的桃树/三年就能结出大桃子”要读好停顿,防止把完整的意义单元读破。)

3、读懂课文。

(1)小组合作学习:默读课文,照例子填空。

小山羊 杏树 四年 栽树 杏

小黄牛

小白马

小猴子在干什么呢?他真的是“一无所得”吗?

(2)完成课后讨论题和揭题时提出来的问题。

(“学生对语言材料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对课文的解读不是惟一的,关于本课的寓意,学生如果能结合具体事例或关键词句说出小猴子大吹大擂、盲目看样、急于求成、朝三暮四,急功近利等意思都应给予肯定;当有学生对小猴为美好愿望而努力、不断追求更好办法提出肯定时,教师也应认可。能否形成一致的认识没有必要也不可能,重要的是对学生个性的张扬和多角度看问题思维方式的培养。)

4、读好课文。

(1)让学生找出文中自己喜欢的对话,反复朗读。

(2)学生朗读对话,教师相机指导,通过语气变化体会“大吹大擂”、“吹嘘”、“不耐烦”等词语的意思。

(3)分角色朗读全文或给课文的动画片配音。分角色朗读不是简单地轮读课文,而是设身处地进入情境,将心比心地体验,诉诸情感地表达。可按如下的教学流程设计:设置故事情境——把握角色特点——形成角色感——分角色朗读——朗读评价。

5、复述课文。

举例子让学生明白复述课文与背诵课文的区别。(如复述课文第一节:春天到了,正是栽树的好时节。小猴子在山坡上栽下了一排梨树,累得满头大汗。他看着自己刚栽下的梨树,就觉得马上会结梨子了,于是大吹大擂起来:“我栽的梨树要结大梨子啦!我栽的梨树要结大梨子啦!”)

二、积累内化

1、归类积累词语:

果树名:

动物名:

(先让学生抄写课文中的词语,再写出课外积累的。)

完成课后的“自选词语”练习。

2、按顺序排列下面的词语:

结果 施肥 栽树 开花

3、联系课文插图了解“满山遍野”、“两手空空”、“一无所得”的意思;也可以让学生看图说话,用上这些词语。

三、迁移练习

1、认读生字。

除其他方法外,可以连生字成句,让学生在新的语言环境中认识、巩固生字。如:

兄弟栽树,浇水施肥。秋天刚到,果实遍野。

小猴拔树,一无所得。要问原因,请你回答。

2、指导书写10个生字。

先让学生观察这几个生字的字型特点,说说写字时应该注意什么。写独体字笔画要舒展,重心要稳定;写合体字要注意部件的比例和位置,特别是独体字做偏旁后一些笔画的变化。教师范写,学生书空,再让学生在配套用书《写字》中练写。

易写错的字:“野”,在写“予”时不要少点、多撇;

不易写好的字:“坡”、“改”、“种”,注意左边偏旁同独体字“土”、“已”、“禾”在书写上的变化。

四、实践活动

1、排演课本剧。

(1)“招聘”小演员: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分成“小猴子”演员组、“小山羊”演员组、“小黄牛”演员组、“小白马”演员组。

(2)排练:背诵对话,设计动作,练习表演。每个小组推荐一名表演最好的同学。

(3)表演课本剧。全班评议。

(依据课文中的角色特点和关键词句进行评议。)

2、到了第二年,小猴子会怎样做?请以《又是一年植树时》为题,拓展教材,展开想像,续说课文。也可以编排成课本剧教学目标:

1、通过小猴子栽树的故事,懂得做事情要有主见、有耐心,不要见异思迁、朝三暮四,也不要急于求成、急功近利;否则,到头来只能两手空空、一无所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认识10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教学难、重点:

1、通过阅读课文明白做事情要有主见、有耐心,不要见异思迁,朝三暮四,不要急于求成、急功近利的道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特别是文中的对话。

3、复述课文。

4、学会书写10个生字。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读书指导

读,是最基本、最重要的语文学习方法,也是最主要的语文学习目标。本课教学的读书指导应以读为本,将多种形式的读、多种层面的读作为理解课文、培养语感、涵养情感、积淀语言、领悟道理的主要方法。读通、读懂、读好也是学习课文的主要目标。

1、谈话导课,揭示课题。

分步出示课题。先板书“小猴”,让学生谈谈自己所知道的关于小猴子的故事,调动学生前期经

7、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星星的秋千》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2、认识本课7个字。

教学重点、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编童话。

教学准备:

小星星、青蛙、蟋蟀、风娃娃和月亮妈妈的头饰。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导入方式一:播放或请学生演唱《小星星》的歌曲。在美丽的夜晚,可爱的小星星们也常常会溜出来玩儿。你知道她们是怎么玩儿的吗?今天,我们就进入 “快乐读书屋”,学习《星星的秋千》。

导入方式二:同学们,你们玩过秋千吗?说说你是怎么玩的。今天,我们学习一篇童话,题目啊《星星的秋千》。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些什么呢?

二、整体感悟

1、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读(个别读、轮读、领读、比赛读等),达到读通读顺的目的。

2、读后引导学生交流:

(1)读了课文后知道了些什么。

(2)自己的感想。

(3)提出的疑问,发现的问题。

三、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再次读书,然后展开自己丰富的想像,任选一个内容,练习说一说或演一演,一会儿向大家展示。

1、基础层:我会说

小星星溜回家后,怎样把自己在地球上怎么玩的和看到的、听到的讲给其他小星星呢?

假如你是花瓣、草叶或风娃娃,你怎样向同学介绍小星星玩耍的情形呢?

2、提高层:我会想

有一天,月亮妈妈发现了小星星的秘密,想像小星星和月亮妈妈会怎么说、怎么做?请把课文接着往下编,并与好朋友合作表演出来。

地球上的环境不断遭到人类的破坏。有一天,小星星溜出来后发现她的秋千全不见了,她会怎么样?这时青蛙、蟋蟀、风娃娃会说些什么呢?

先小组合作排练,再选一两组向全班同学展示,最后集体评价。

(开放了课堂,提供了自主、合作、实践的机会,符合儿童心理特点,是训练表达、发展语言、引导创新的重要途径。)

四、引导识字

选取一两个字,鼓励学生换角度、多方位地探究,学习运用多种方法识记。如课文中有一个生字“梦”,在教学时可以启发学生:我们除了用部首、熟字记忆之外,还有许多识字方法,比如猜谜语、编顺口溜、形象识记法等,谁能想出其中一个办法记这个字?

(1、左一木,右一木,脚下一个夕阳红。 2、夕阳落林下,睡着还说话。……)

五、推荐阅读

课外阅读《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或其他童话,把你最喜欢的一篇讲给家长或同学。

8、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诚实的孩子》教案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认识“瓶、碎、承、谎、邮、递”6个字。

2、了解故事内容,培养学生敢于承认错误,做诚实的孩子的好品质。

3、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并能用恰当的语气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的生字。

2、明白要做诚实的孩子的道理。

课前准备 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识记生字 一、简介列宁

二、学生自读课文,画出生字,读准记住

三、检查识记生字的情况

1、齐读生字卡片,教师注意纠正个别读音。

宁:鼻音。声母是“n”,不是“l”。

诚、床:读翘舌音。

2、同桌检查生字读音,互相订正。

3、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卡片,“姑、妹”,请同学介绍自己是怎样学习这两个字的。

(姑妈和妹妹都是女的,所以是女字旁)

(2)出示“诚”字卡片,请同学介绍自己是怎样识记这个字的。

(3)出示“互”字,你觉得写这个字要注意什么。

(教师指导笔画笔顺:横、撇折、横折、横。第二画“撇折”从竖中线起笔,字要写在田字格中间)

(4)出示“宁”、“客”,你认为写这两个字要注意什么?

(宝盖头要写得合适,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

(5)出示“间”、“床”。

教师告诉同学,这两个字属于半包围结构,“床”字的“点”要写在竖中线上,左上要包住右下。

四、学写生字

1、学生在课后练习第2题的田字格里练习写生字。教师巡视指导。

2、同桌互相检查评议。

五、读课文,思考问题

学生自读课文。思考:列宁是不是一个诚实的孩子?为什么?

(下节课解答)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课文、扩展练习 一、复习生字

二、继续上节课的学习

1、上节课大家已读了课文,并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了思考。现在请同学们再读书,在书上找出签字。

(1)列宁是不是一个诚实的孩子?你是从哪里知道的?(让学生谈自己的看法,并能说出根据课文是从哪里知道的)

(2)同桌讨论一下,这篇课文除了列宁写信给姑妈承认打碎花瓶的事以外,还有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列宁是个诚实的孩子。

2、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能够说明列宁是一个诚实的孩子的词语。把它写在小纸条上。

3、教师从纸条中筛选后板书:

低声说 没有笑 不说话(不高兴) 写封信 承认

4、请同学们想一想,打碎花瓶后,列宁心里是怎么想的,他的表情和语气怎样。自己边读边体会。

5、指板书小结:从这些地方可以看出列宁是个诚实的孩子:打碎花瓶后心中很不安,姑妈问起时没有承认(低声说),当姑妈说花瓶是自己打碎的时候,别的孩子都笑起来,列宁(没有笑),列宁回家后,心里很难受(不说话),后来给姑妈(写封信)(承认)了错误。

三、进一步理解

1、自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中的插图表现的是哪一个自然段的内容,你能看出图上谁是列宁吗?

2、教师检查。

3、小组讨论:花瓶自己会打碎吗?姑妈为什么要这样说?

4、小组推选代表介绍讨论的意见。

四、指导朗读

1、教师引导:列宁打碎花瓶后心里很难受。姑妈知道列宁一向不爱说谎,出于爱护,才说花瓶是自己打碎的。想一想,该用怎样的表情和语气来读列宁和姑妈的话。

2、自己试着读一读第3自然段,然后同桌再互相分角色读一读。

3、教师扮姑妈,学生自愿扮列宁,全班同学扮表兄弟表姐妹,读课后练习第4题的句子。

五、学生自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1、想一想,列宁给姑妈的信会怎么写?请你把列宁给姑妈写信的内容写下来,等会儿念给同桌听一听。

2、指名读给同学听。

3、听了x x同学读的信后,大家发表自己的意见。

4、齐读姑妈的回信。

六、联系学生生活进行拓展

1、教师用红粉笔板书:做个诚实的好孩子。

2、引导:在我们的生活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事。有时候做错了事,当时没有勇气承认。你遇到过这样的事吗?谁愿意把这些小秘密告诉老师和同学?

(每当同学讲完自己的故事时,全班同学用掌声鼓励他)

3、小结:我们大家都喜欢诚实的孩子。做错了事并不可怕,只要能够认识错误,承认错误,就是一个诚实的好孩子

9、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小鸟和牵牛花》教案

教学目标:

一、 认识课文中的生字,读准“蒙蒙亮”、“蔓儿”、“冲”等难读的字。

二、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文中人物之间的对话。

三、 体会朋友之间互相关心的真挚感情,能主动关心身边的朋友。

教学重点:

体会朋友之间的友谊,关心身边的朋友。

教学过程:

一、 导入课题

出示课题《小鸟和牵牛花》,齐读。读好词语之间的分隔。

二、 自读课文

已经读过课文了,现在让我们再次仔细地读一遍课文,把你觉得难读的字词

用波浪线划出来并多读几次。

三、 检查朗读

1、 指名接读课文,其他学生听清难读字的读音,有错误马上举手给他提出来。

2、 根据学生朗读重点指导难读字的读音:玩儿 蔓儿 缠 蒙蒙亮 嗒嘀嗒 冲。以及句子:牵牛花把自己的蔓儿缠在榆树上,使劲爬呀,爬呀。

四、 细读课文

课文读得不错,那么课文里的植物你们都认识吗?

出示图片,认识榆树、凤仙花和牵牛花,说说对牵牛花的认识。

1、 榆树啊,凤仙花啊,牵牛花,榆树上的小鸟,还有一些小草、小花都住在同

一个院子里。他们就成了好朋友啦。请你轻轻读一读第一小节,说说他们会怎么玩?

学生自由说。发挥想象力。

2、听了同学们的话,老师感觉到了这些朋友们的感情很深。书上也写到了,就看你们会不会读书,能不能从课文里找出写伙伴们感情深的词句。现在就请大家边读边找边划,并说一说你是怎么体会出来的好吗?

学生交流说。教师适时出示句子:

他想,要是能跟小花一起唱个歌,跟小草一起跳个舞,该有多好啊!

学生说理由。教师接;小鸟病了,想念伙伴们,说明他们感情很深。病得重吗?你又是怎么知道的呢?

学生读写小鸟生病的句子,说出自己的体会。

A有一天,小鸟病了,躺在窝里,一动也不能动。

B可是他病了,一点儿力气也没有,怎么能飞下树来呢?

C小鸟费了好大的劲,从窝里伸出头来。

读句子,读出小鸟病重的样子。

如果他的朋友们知道小鸟病了会怎样呢?学生自由说。

但是伙伴们不知道啊,这时的小鸟,真是又——生接(寂寞、难受、孤独等)。所以他费了好大的劲,从窝里伸出头来。

又从哪里看出朋友们的感情很深呢? 凤仙花听了,红着脸,说:“真对不起,我长在地上,不会爬树也不会飞,怎么能上你那儿玩儿呀!”(红着脸、真对不起)指名对读,读出凤仙花和小鸟的语气。

小草听见了,不好意思地说:“真对不起!我长在地上,没有翅膀没有脚,没法去陪你说话呀!”(不好意思、真对不起)朗读,读出小鸟和小草抱歉的语气。

这时,牵牛花在一旁说话了:“凤仙花姐姐,小草弟弟,你们别发愁。我去陪陪小鸟。”(主动说去陪小鸟看出很关心小鸟)谁来做好心的凤仙花读读他的话呢?指名读这一句。

牵牛花把自己的蔓儿缠在榆树上,使劲爬呀,爬呀。这一天,天刚蒙蒙亮,他终于爬到了鸟窝旁。“嗒嘀嗒,嗒嘀嗒”,牵牛花吹起了小喇叭。(使劲,终于)真急,你能读好么?指名读。

引读:小鸟醒来了。他睁开眼睛一看——生接读牵牛花正在他身旁,冲着他吹喇叭呢!小鸟心里一高兴,病就好多了。还有吗?

牵牛花看见小鸟高兴的样子,举起一个个小喇叭,吹得更带劲了:“嗒嘀嗒,嗒嘀嗒……”(更带劲)

3、 体会得真不错,读得也好。能把这几小节连起来读好它吗?先学习小组自己试一试。

指名进行分角色朗读。师生点评。

五、 拓展延伸

有了朋友们的关心,小鸟的病很快就好啦,这不,他又回到了朋友们中间。他真想对朋友们说一些感谢的话。请你说一说好吗?

哪个同学也关心过你呢?我想,你一定很想对他说出感谢的话,有时因为不好意思有时因为忘记没说,现在趁这个机会能说出来吗?

六、 点明主题

是啊,朋友之间的关心和帮助就像滴滴清泉滋润我们的心窝,让生活变得温暖,充满阳光。

朗读一些赞颂友情的名言,下课。

交往友情

1、重视交往: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 ——[中]王勃

2、珍惜友谊:

没有友谊,世界仿佛失去太阳。 ——[古罗马]西塞罗

3、同学友爱: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中]孔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