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下册《找汗》教学设计一等奖

《一年级下册《找汗》教学设计一等奖》属于教学设计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一年级下册《找汗》教学设计一等奖

1、一年级下册《找汗》教学设计一等奖

教学要求:

1、认识8个生字。会写“怎”“凉”“打”“全”“吐”“舌”等字,积累“凉快”等词语。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动物“汗”的常识,再说说有关动物的趣事。

重难点、关键:

1、识字、写字。

2、了解动物“汗”的常识。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积累“凉快”等词语。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具准备:

生字词卡片、各种动物图片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设置悬念,导读课文

1、教师板书课题:小朋友,你们知道什么是汗吗?

2、你们都在什么情况下会流汗?汗一般会在那些地方?

3、教师:我们都知道自己的汗在哪?可是有只小动物它不知道自己的汗藏哪了,到处找汗,它能找到吗?它的汗又在哪呢?

二、自由读课,整体感知

1、教师示范读课文,学生听,把对自己有困难的生字词做上记号。

2、学生读课文。

3、分组把课文读一读。

三、认读词语,学习生字

1、学生自由读课文,找出含有生字的词语。

2、学生借助拼音,拼读词语。

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认读这些词语中的生字。

4、检查生字的认读情况。

四、朗读课文,整体把握

1、学生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谁在找汗?它都问了谁,结果怎样?

2、指名反馈,教师板书。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会写6个字,积累“凉快”等词语。

2、朗读课文,分角色读一读。

3、了解几种汗的常识。

教学过程:

一、巩固复习,朗读课文

1、抽读生字词语。

2、教师导言:老牛、小马、黄狗、小猪的汗有都藏在哪?

二、读文,了解汗的常识

1、学生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

2、指名反馈,教师板书。

3、指导感情朗读。

4、分角色朗读。

三、朗读课文,演一演

1、推荐小组上台演一演。

2、学生自由组合演一演。

四、反馈资料,说说动物的趣事

1、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收集的资料,互相说一说。

2、说故事。

3、教师小结讲故事的情况,鼓励学生多阅读,了解有关动物的其他知识。

五、指导书写

1、组词练习。说说书写生字时注意些什么?

2、学生练习写字,教师巡视辅导。

2、一年级下册《找汗》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认识8个生字。会写“怎”“凉”“打”“全”“吐”“舌”等字,积累“凉快”等词语。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动物“汗”的常识,再说说有关动物的趣事。

重难点、关键:

1、识字、写字。

2、了解动物“汗”的常识。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积累“凉快”等词语。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具准备:

生字词卡片、各种动物图片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设置悬念,导读课文

1、教师板书课题:小朋友,你们知道什么是汗吗?

2、你们都在什么情况下会流汗?汗一般会在那些地方?

3、教师:我们都知道自己的汗在哪?可是有只小动物它不知道自己的汗藏哪了,到处找汗,它能找到吗?它的汗又在哪呢?

二、自由读课,整体感知

1、教师示范读课文,学生听,把对自己有困难的生字词做上记号。

2、学生读课文。

3、分组把课文读一读。

三、认读词语,学习生字

1、学生自由读课文,找出含有生字的词语。

2、学生借助拼音,拼读词语。

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认读这些词语中的生字。

4、检查生字的认读情况。

四、朗读课文,整体把握

1、学生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谁在找汗?它都问了谁,结果怎样?

2、指名反馈,教师板书。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会写6个字,积累“凉快”等词语。

2、朗读课文,分角色读一读。

3、了解几种汗的常识。

教学过程:

一、巩固复习,朗读课文

1、抽读生字词语。

2、教师导言:老牛、小马、黄狗、小猪的汗有都藏在哪?

二、读文,了解汗的常识

1、学生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

2、指名反馈,教师板书。

3、指导感情朗读。

4、分角色朗读。

三、朗读课文,演一演

1、推荐小组上台演一演。

2、学生自由组合演一演。

四、反馈资料,说说动物的趣事

1、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收集的资料,互相说一说。

2、说故事。

3、教师小结讲故事的情况,鼓励学生多阅读,了解有关动物的其他知识。

五、指导书写

1、组词练习。说说书写生字时注意些什么?

2、学生练习写字,教师巡视辅导。

3、三年级下册《本四年级下册乡村四月》教学设计

《乡村四月》是三年级下册的一首诗,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象。突出了乡村四月的劳动紧张、繁忙。整首诗就像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不仅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赞美,也表现出他对劳动人民、劳动生活的赞美之情。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正确读写“规、闲”等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诵、背诵、默写古诗

3、体会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景物,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培养阅读古诗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感悟诗歌的魅力,同时进行扎实的语言文字的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生活在繁荣的都市,感受着现代文明的气息,同时也呼吸着污浊的空气,举目高楼大厦,却难见蓝天白云,举足车水马龙,却总是来去匆匆呀。这就是我们都市生活的最真实的写照了,于是假日里,我们便走出都市,向往……(蓝蓝的天空,碧绿的山原,清新的空气……)这样的地方有吗?(乡村)

其实很多诗人都喜欢乡村田园生活,像南宋诗人翁卷就是其中一位,对比李白杜甫,翁卷很陌生,那我们就先简单地了解一下他。他是浙江(温州)人,很有才华,却没有做官,喜欢田园生活,擅长作田园诗。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首《乡村四月》板书:乡村四月我向往乡村四月。可能大家还没有我这种感觉,因为你们没读进乡村四月。没关系,现在让我们随着诗人一起走在乡村的小路上,去感受乡村初夏的气息吧。

二、初读诗,了解诗意。

1.请大家大声读读这首诗,注意要把字读准,把句读顺(自由读)

2.谁愿意在大家面前吟诵吟?(2分钟)

正音:多音字:卷、了 生字:规、闲

3.师范读,生个性读,把诗读通了(用喜欢的方式读)。

4.小组读,齐读。

5.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说说诗句的意思。理解古诗的意思有那些方法呢?(注释、上下文、字典、请教别人……)

6.先自己利用这些方法悟一悟,不懂的可以请教别人或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7.学生汇报自己的理解。 你明白了那句的意思?(让学生粗略地讲,无需一定要读诗句再说)

说到“白满川”时,借助课件理解。

过渡语:乡村四月的景色被大家读着读着就勾出了大概的轮廓,这就是多读的魅力。它能把藏在字里行间的画面立体起来。

三、品读美景。

1.但刚才同学们说的只是乡村四月大概的轮廓,大家能否再清晰地告诉老师,在诗中,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把你们的答案写在纸上,然后举起来。

2.老师随着学生写的词语,问:你看到?你听到?根据学生汇报板书:山原 白川 子规 烟雨

3.引导:

(1)很多人写了“山原”,那就首先看看山原:

a如果学生都只写了“山原”/“山”等时——师导:你看到的是山原,但诗人看到的是“绿遍山原”,你说这有什么不同?那是怎样的山原啊?

如果学生中有写“山原”,也有写“绿遍山原”的时候,师导:(问写“绿遍山原”的学生)为何你要把“绿遍”写进去?你写的时候,脑海里出现的是怎样的山原?

b辐射:这是他看到的山原,你们看到的山原是怎样的山原?用笔在“山原”前面加个词,写出你想象到的怎样的山原。(提问3、4个学生,鼓励学生用不同的词表现绿,必要时,老师可以示范一句。)

翠绿翠绿的山原 绿得淋漓尽致的山原 漫山遍野都是绿的山原……

c渲染:多美的绿遍山原,它与反着白光的水田相互映衬,这不就是(引读——)“绿遍山原白满川”吗?

(2)烟雨 过渡:更美的是,山原、田野都笼罩雨里,谁能说说这又是怎样的雨啊?蒙蒙细雨 ……

渲染:像轻烟般的细雨笼罩着水田和山原 如诗如画如仙境。

(3)子规 过渡:最妙的是在这如画般的景色中,还听到了…… 那是怎样的鸟叫声啊?

4.回到整体。

绿的山原,白的水田,如烟的雨,如歌的子规声,谁能用自己美好的语言,把这两句诗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你们很不简单,这十四个字你们说出了一大串,说得太美了。我们千言万语道不尽的正是诗人的十四个字啊!这简简单单的十四个字不再是几个字了,它变成美若仙境的画卷,让人置身一种美妙的境界中,这就是诗的魅力。让我们一起带着这种美的感觉,一起品味这两句诗吧。(美读前两句)板书:景美

5。播放乡村风景图片(四张)。这就是诗人笔下的—(引读或师读)“绿遍…….雨如烟”的美景啊!

四、品读人勤。

过渡:是啊,这哪里是乡村,这简直就是人间仙境啊?生活在那里的人一定无比的幸福,此时他们又在干些什么呢?

1.读后两句诗,问:他们在忙些什么?(采桑养蚕,插秧种田)

2.采桑养蚕,插秧种田是农民的必修课,这是多么勤劳的村民啊,读出感觉。

3他们仅仅是在采桑养蚕,插秧种田吗?是那些词告诉你((闲人少),也就是说那里的什么人(忙人)多?

4.想象他们在忙些什么。(在黑板的一边写下学生提及的农活,如忙喂鸡、忙放牛、忙犁田、翻土、种树……)

5.质疑:诗人为什么不痛痛快快地写忙人多得了,却要写闲人少呢?

(诗人用三个字就给人丰富的想象,婉转含蓄,化繁为简,哪个更妙?这就是诗的魅力啊!)

6.从“才了……又……”你感受到了什么(繁忙)

7.是啊,简单的3个字写出了一片繁忙的景象,写出村民勤劳的形象,板书:人勤

我们也来学诗人作两句诗吧,把没写进诗歌的忙也写进去,比如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喂鸡又……

8.鼓励学生作诗。如果不说乡村四月,而是说我们的校园生活,大家能否也作几句诗?如每到六月我们都忙着做什么?那我就以“校园六月闲人少”为前一句,下一句怎么用“才了……又……”接?

对啊,诗意来源对生活的热爱,作诗又有何难!你们都成为了诗人。

过渡:但诗人中也有一般的诗人和优秀的诗人之分,刚才同学们说了那么多的“才了喂鸡又放牛,才了犁田又翻土”等等诗句,诗人翁卷也是知道的,但一句都没用,选择了“才了蚕桑又种田”,为何?(一是农村最主要的农活,二是与第二句诗押韵,三是与第一句的“绿”和“白”照应)

指导:联系上两句诗读读,前两句最后一个字是“雨如烟”的“烟”,现在后两句的最后一个字是“又种田”的“田”,这两个字的音都有“an”,因此读起来很有韵味,琅琅上口。这也是诗的魅力。

不信,我们再读读,感受这诗歌的韵味。 读诗。

五、悟读升华。

1. 多动听的诗歌啊!如果你现在就是诗人,此时走在乡村的小路上,展现在你的眼前是(美若仙境的田园风光)你是诗人啊,你陶醉了,你诗意正浓,于是你作诗一首 《乡村四月》 读:(读出陶醉美)(配乐诵读)。

2. 看着(勤劳忙碌的人们),你又怎好意思闲着呢,于是你大笔一挥 欣然作诗《乡村四月》 读:

3. 是啊,你是诗人,你要赞美这里的景(美)…… 这里的人(勤)…… 于是你把你的感情融进了这一首诗:读:乡村四月(读出赞美之情)

4.是啊,美若仙境田园风光,勤劳忙碌的人们,多么赋有生活气息的画卷啊!你舍得离开这里吗?想把它带走吗?美美地再读读吧,把它刻在心里。

5. 背诵古诗

六、谈谈:今天你收获了什么?学了这首古诗,你有话要说吗?

(生成学法,诉说收获,巩固所得)

七、拓展阅读。象翁卷这样写田园诗的诗人还有:陶渊明、谢灵运、谢眺等等,找出他们的诗读读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4、一年级下册《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学会13个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新词。认识3个新字。完成课后有关词句练习。能说出趋向动词的不同用法。

2.理解课文内容,回答课后问题。初步了解小蝌蚪变青蛙的过程。

3.仔细看图,讲述图意,培养学生观察、思维和表态能力。知道青蛙是捕捉害虫的能手,要保护青蛙。

4.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小蝌蚪变青蛙的过程。正确理解动词。

课前准备 教学挂图(或幻灯片)、生字卡片、小黑板

教学时数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猜谜揭题

小朋友们,老师先说一个谜语给你们猜:圆圆脑袋黑黝黝,长长尾巴水中游,长大是庄稼的好朋友。(蝌蚪)你们看见过青蛙吗?谁知道青蛙是怎样长大的?今天,我们学习看图学文《小蝌蚪找妈妈》,看小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

二、引导看图

1.图片中,哪些是小蝌蚪?小蝌蚪在什么地方?(指名看图)说说小蝌蚪的样子。

(学生试说:一群小蝌蚪,长着大大的脑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长长的尾巴,快活地在池塘里游来游去。)教师一边讲评一边板书:池塘一群黑灰色

2.谁是小蝌蚪的妈妈?小蝌蚪的妈妈叫什么名字?(青蛙)青蛙长得什么样?(青蛙四条腿,宽嘴巴,披着碧绿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鼓着一对大眼睛)教师相机板书:碧绿衣裳鼓

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遇见了谁?(鲤鱼 乌龟)教师相机板书:乌龟

三、自学课文

老师提出要求,对生字新词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义,一句一句、一段一段地读懂。读后想一想:课文是怎样写小蝌蚪找妈妈的?在找妈妈的过程中,它有什么变化?

四、检查、交流自学情况

1.学习生字新词。

(1)在课文里找出生字,画下来,读一读,相互正音。

(2)同桌相互说说生字的结构特点,然后写一写。

(3)教师重点指导:

蝌蚪,kē dǒu,都是左右结构,虫字旁。群,qún,13笔,左右结构。灰,huī,6笔,半包围结构,右下是“火”。腿,tuǐ,13笔,左右结构,右边是退。姨,yí,9笔,左右结构,左边女字旁,右边夷字边。注意“女”作偏旁时,横不要出头。宽,kuān,三拼音,10笔。嘴,zuǐ,要读准平舌音,注意写好右边的笔画。龟,guī,7笔,注意下边的写法。摆,bǎi,左右结构,13笔,追,zhuī,翘舌音,9笔。要写好右边。肚,dù,左右结构,7笔。鼓,gǔ,左右结构,13笔,注意写好右边的笔画。

2.试着回答问题:小蝌蚪是什么样的?小蝌蚪怎样长成青蛙的?青蛙长得什么样?

五、课堂练习

1.认记生字新词。

2.猜谜语。

碧绿的衣裳披身上,大大的眼睛头顶长。

宽宽的嘴巴呱呱唱,捉虫的本领高又强。

(谜底:青蛙)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认读生字新词。

2.听写:蝌蚪 一群灰色 乌龟宽嘴巴 鼓眼睛

3.说说小蝌蚪和青蛙的样子。

二、导学课文

1.齐读第1自然段。

教师提问:作者在这一段里写了什么?(小蝌蚪的样子)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从头写到尾巴)

把“一群”“几群”“一群群”作比较。

2.导读第2自然段。

学生看图说第一幅图的意思。

作者是怎样写这一段的?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作者写了4层意思:先写了小蝌蚪的变化,接着写它看见了谁,再写小蝌蚪是怎样问的?最后写鲤鱼是怎样回答的?

理解“迎上去”在句子中的作用。(面对面主动打招呼)示范表演“迎上去”的动作。

3.导读第3自然段。

学生看图练习说第二幅图的意思。

这一段先写什么,接着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这一段先写小蝌蚪的变化,接着写他们看见了乌龟,再写小蝌蚪叫妈妈,最后写乌龟的回答)

看图理解小蝌蚪为什么错把乌龟当妈妈。(乌龟同青蛙一样是四条腿,宽嘴巴)

理解“追上去”在句子中的作用。(从背后赶上去打招呼)表演动作。

4.导读第4自然段。

指名朗读本段。学生看图练习说第三幅图的意思。

启发思考:这一段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写的?(先写小蝌蚪的变化,接着写他们看见了谁,再写小蝌蚪叫妈妈,最后写青蛙妈妈说的话和动作)

青蛙妈妈什么样?找出描写大青蛙的句子。

板书:四条腿(蹲) 宽嘴巴 大眼睛(鼓) 绿衣裳(披)白肚皮(露)

理解“游过去”在句子中的作用。(小蝌蚪找到了真正的妈妈,心里很高兴、很踏实)表演动作。

5.齐读第5自然段。

教师提问:这时候,小青蛙又有什么变化?小青蛙跟着妈妈做什么?(捉害虫)

小结:教育学生要保护青蛙。(青蛙是庄稼的好朋友,专门吃害虫。青蛙善于捕捉害虫,一只青蛙一天要吃害虫40~50只,多的达到200多只。一只青蛙一年能吃15000多只害虫。所以,我们要保护青蛙)

三、课堂练习

1.读写生字新词。

2.仿写句子。

地点有什么样子干什么池塘里有一群小蝌蚪大脑袋,黑灰色身子,甩着长长的尾巴快活地游来游去 有一群鹅 有一群小鸡 有一只猴子

第三课时

一、复习检查

1.看拼音,写汉字。

Qīng wā mā ma yǒu sì tiáo tuǐ,kuān kuān de zuǐ ba,gǔ zhe dà yǎn jing,pī zhe bì lǜ de yī shang,lòu zhe xuě bái de dù pī。

2.说说小蝌蚪是怎样一步一步变成青蛙的——开始什么样?后来呢?教师板书:

大脑袋 黑灰色 长尾巴→长两条后腿 长两条前腿尾巴变短 尾巴不见了→脱掉了尾巴→换上了绿衣裳。

二、分角色朗读课文

三、把课文内容讲一讲

老师提示线索:池塘里……小蝌蚪游呀游……小蝌蚪游呀游……小蝌蚪游呀游……,不知什么时候……

四、总结

课文里通过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讲述了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每一段的写法都是一样的:先写小蝌蚪的变化,再写小蝌蚪看见了谁,最后用对话来结束。

通过本课学习,我们不但掌握了生字、新词,而且知道了小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作者根据图画的主要内容,合理想象,按顺序写出了这样一篇好文章,对我们今后的看图作文会有帮助。

五、课堂练习

1.说说我们应该怎样保护好青蛙和蝌蚪。

2.完成课后习题3。

参考答案:(结合表演动作)

迎上去是面对面主动打招呼。追上去是从背后赶上去打招呼。游过去是找到了真正的妈妈,心里很高兴,很踏实,欢快地游了过去。

探究活动

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带领学生到附近的小河、池塘、稻田边观察蝌蚪,亲眼看看小青蛙的外形特点,听听他们的叫声。

充分利用班级的生物角,教师组织学生养几只小蝌蚪,定期观察小蝌蚪的身体变化,当小蝌蚪变成青蛙后,把它放回大自然,激发学生热爱动物、保护动物。

组织学生小组之间自愿结合,结合课文内容编排课本剧,配上富有情趣的音乐,进行表演,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制作相关的道具:水草、荷叶、稻田等。

结合课文内容动笔画画,根据画面内容开展讲故事比赛,评出故事大王。

5、一年级数学下册《找规律》优秀教学设计

第八单元 找规律 (第二册P88)

峰江小学 董海燕

一、教学内容:

两大知识块:

(1)探索图形的排列规律;

(2)探索数字的排列规律。

知识结构:

二、《找规律》的地位和作用

(一)已渗透的知识梳理

规律这块知识在新课程标准 实验教科书第一册中就已经对学生进行了大量的渗透。比如:

1、在整理10以内的加减法以及20以内的加减法时,出现的加法减法表,就要求孩子去寻找规律,这其中有些孩子找到了当一个加数不变,另一个加数是在一个一个多起来,和也是一个一个多起来。

2、在第一册教材的95页中,安排了这么一道习题:画出最右边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图待扫描)

它就是在学生找出规律的基础上,根据每个钟面上时间的差是半小时,而得出的。

3、在第一册教材的113页也有找规律的题目:

(1)往下该怎么画

(2)哪一行和其他三行的规律不同。

6 7 8 9 10

4 5 6 7 8

2 4 6 8 10

1 2 3 4 5

4、我们的学生也接触过无数这样的题目:

2 ( ) 6 8 10

1 ( ) 5 ( ) 9 等。

5、在随堂练习中,也出现过找规律的大量题目。(待续)

因此可以说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寻找规律的基础,他们对于找规律也并不陌生。

地位

找规律是新课程实验教材第八单元的内容,在88-92页。“探索规律”是数学课程标准中“数与代数”领域内容的一部分,在第一学段和第二学段都规定了这部分内容。传统教材中没有单独编排数字和图形的排列规律,只是在练习中有少量的习题出现。有关探索规律的内容是新编实验教材新增设的内容,也是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个新变化。本单元的学习是最简单的,在第二学段将进行进一步的学习。

三、教学目标

6、一年级语文下册《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会“塘、群、灰、捕、迎、龟、裳、碧、鼓”这9个生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这些生字组成的新词。

2.能联系课文内容辨析“迎上去”“追上去”“游过去”等三个词语及所处句子的意思。

3.理解课文中描写青蛙样子的句子,及句子中的动词如“披”“露”“鼓”。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看图学文了解青蛙在生长过程中形体上的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和想象、表达能力。

2.通过生字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课上通过字、词训练及朗读训练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三)德育渗透点:

让学生知道青蛙是捕捉害虫的能手,是庄稼的好朋友,教育学生要保护青蛙。

(三)注意体现创新和实践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将小蝌蚪变成青蛙的几个生长阶段的挂图打乱次序,请学生辨析,依次排列,用自己的语言说说小蝌蚪是怎样长成青蛙的。在课下可到池塘边细致观察小蝌蚪、青蛙的样子,了解它们是怎样发生变化的,也可将小蝌蚪带进课堂。也可用录像进行直观教学。

二、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方法

(一)重点:

1.学会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图文结合,理解课文内容。

(二)难点:

1.了解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

2.了解“迎上去”“追上去”“游过去”的不同用法。

3.理解小青蛙在寻找妈妈过程中心情及身体上的变化。

4.通过教师引导学习第二段,掌握自学三、四段的方法。

(三)疑点:了解小蝌蚪为什么会把乌龟当成妈妈。

(四)解决方法:通过读鲤鱼妈妈的话及描绘青蛙样子的句子,使学生了解到乌龟与青蛙不同,不能根据身体的部分的特征就去判断,也就是说看事物要全面,做深入了解,同时通过朗读使学生理解小蝌蚪找妈妈的心情十分急切,所以错把乌龟当妈妈。

三、课时安排:3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1.课上配合教学进行小组讨论来解决重点难点。

2.在学习生字词时请学生到前边来进行指导学习、认识。

3.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戴好头饰来讲台前表演。

4.将打乱顺序的小青蛙各个生活阶段的卡片排列好并进行说话训练。

五、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将本课应掌握的字、应理解的词、句训练到位。

2.进行朗读训练及指导。

3.结合挂图,学习课文内容。解决重、难、疑点。

4.进行保护青蛙的教育。

(二)整体感知:

1.出示整幅的跨页挂图,学生从左至右观察,边看边想:这课讲了一件什么事?

2.初读课文,读准字音,结合图画看看小蝌蚪是怎样找妈妈的?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和目标完成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题,解题:

同学们,你们见过小蝌蚪吗?它长得什么样?(投影出示,认识小蝌蚪),小蝌蚪是怎样长大的?它的妈妈是谁?学习了这一课我们就知道了。(板书课题)

(二)看图,了解图意:

1.出示挂图,学生从左至右观察,边看边想:这几幅图向我们讲述了一件什么事?

2.利用投影出示,看图说说:图上画了谁在干什么?

看第一幅图着重观察小蝌蚪是什么样的?

看第二幅图说说小蝌蚪遇见了谁?会说些什么?它的身体有什么变化?

用观察第二幅图的方法自己观察三、四幅图,自由说说图意,适当进行想象,教师予以指导点拨。

(三)借助拼音,结合图画,初读课文,大致了解课文内容:

1.借助拼音认识生字,标出自然段,用“”在文中画出生字新词,练习读并读准字音。

---------------------------

2.在认识生字新词的基础上,借助拼音读课文,要读通每一句话。

3.检查自读效果,逐段指名读课文,并领读生字词,其余学生注意认真听,读后师生议论,予以评价,注意指导下面几个字的读音:“塘”,“迎”“裳”这几个字是后鼻韵母,要读准。

群:读q*n,不要错读成q0n。

捕:读b(,不能读成p(。

裳:读轻声shang,衣裳(shang)。

4.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思考:小蝌蚪是怎样找到妈妈的?

(四)结合看图,读讲第一段:

1.读第一段,看第一幅图,问:

(1)小蝌蚪是什么样的?

(2)结合课文,找出相关语句,读一读。

(3)自由读第一段,说说你能够读懂那些词?

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注意指导以下几个重点词语:

一群:指许多小蝌蚪聚在一起,结合学生平时生活实际还可以说“人群,建筑群”。

对“甩着”、“快活”、“游来游去”几个词的理解要对照画面,启发学生想象。最好通过观察实物或录像。在朗读中体会“甩”这里是摆动的意思,例如“牛甩着尾巴”。

快活,游来游去能够说明小蝌蚪的心情很高兴。自由自在地在水中游着。

2.指导朗读第一段,要读出有趣、高兴的语气。

3.投影出示课后练习2的(1)题,口头填空,齐读句子。

(1)里有小蝌蚪,大,的身子,长长的尾巴,地游来游去。

正确答案:池塘一群脑袋黑灰色甩着快活

(五)布置作业: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

第二课时

(一)图文对照,读讲第二段。

1.出示第二幅图问:过了几天,小蝌蚪有什么变化?再结合课文,说一说。

2.继续观察:小蝌蚪遇见了谁?它会说些什么?会怎样想?再结合课文阅读,找出有关句子,再回答。

理解这一段着重领会“长出了两条后腿”“捕食”“迎上去”以及鲤鱼妈妈讲的青蛙特征“四条腿”“宽嘴巴”。

(1)结合看图,弄清蝌蚪先长出两条腿的位置。

(2)捕食:捉取食物。

(3)迎上去:正面主动上前叫“迎”,在这里表示有礼貌,也表示鲤鱼是迎面而来。

3.指导朗读:要读出孩子问话那种天真的语气。鲤鱼妈妈要读出亲切、长辈式的语气。

过渡语:小蝌蚪听了鲤鱼妈妈的话以后,有没有找到自己的妈妈?

(二)讲读理解第三段。

1.用学习第二段的方法试着说说学学第三段,先试说图意然后图文对照,读读第三段,说说你读懂了哪些词和哪些句子?最后小组讨论,交流意见。

2.体会:“追上去”表明小蝌蚪和乌龟前进的方向相同,也表现了小蝌蚪知道妈妈的特征和位置后急于找妈妈的心情。

3.解决疑点:为什么小蝌蚪错把乌龟当妈妈?联系第二段鲤鱼妈妈介绍的特征来体会。主要原因是小蝌蚪了解妈妈的特征不全面。

4.引申扩展:我们平时看事物要全面,做深入细致的调查,否则就会闹笑话。

5.听录音,指导朗读第三段。要读出小蝌蚪找妈妈那种急切的心情,要读出乌龟和蔼可亲的语气。

(三)学习理解四、五段。

1.小组讨论:通过看图和朗读四、五段,你又学会了什么?小蝌蚪怎样找到妈妈的?它们的妈妈是谁?

2.品析重点词语:比较“游过去”与“迎上去”“追上去”的不同,体会小蝌蚪找到妈妈那种高兴的心情。表明青蛙是“蹲”在荷叶上,小蝌蚪不急着追赶,也说明小蝌蚪认准了青蛙是自己的妈妈,已对妈妈的长相有了全面了解,相信自己不会认错了,所以不慌不忙。

3.引导学生思考小蝌蚪是怎样认出妈妈的?回顾鲤鱼和乌龟所介绍的特征与青蛙妈妈的样子相符合,这回小蝌蚪了解全面了,所以找到了妈妈。

---------------------------

4.说说这两段主要讲什么?(要多问多想)

5.学生自由读课文,体会思想感情,练习朗读。

6.进行思想教育,引申扩展,通过学习第五段,你懂得了什么?(进行保护青蛙的教育)

(四)练习,巩固:

投影出示练习题:

1.小蝌蚪先长出两条,过了几天,长出两条,又过了几天,变短了,成了。

正确答案:后腿、前腿、尾巴、青蛙。

2.青蛙四条腿,嘴巴,一对大眼睛,披着,露着。

正确答案:宽、鼓着、碧绿的衣裳、雪白的肚皮。

(五)布置作业: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六)板书设计:

长出后腿四条腿、宽嘴巴

长出前腿头顶上有两只大眼睛

尾巴变短→不见绿衣裳、雪白的肚皮

第三课时

(一)看图、读全文,小结课文内容。

1.拿出己打乱顺序的青蛙各个生活阶段的照片、卡片或图片依次排列,小声说小蝌蚪怎样变成青蛙的?

2.指导分角色朗读课文。

(二)分析生字、识记字形、组成词语、指导书写:

1.请学生在黑板前指导学生学习生字。

2.注意指导学习以下生字。

塘:左右结构,13画,第8画右边要出头,第十画上下都要出头。

迎:半包围结构,与“柳”字相比较,里面的“卬”要看清,不要多写一“撇”。龟:共7画,下边是“”不是“电”。

裳:共14画,下边是“衣”不是“”

鼓:13画,第九笔是“一”,右边是“支”不是“攴”,也不是“父”。本课是“凸起”的意思。

碧绿:青绿色。碧:第四笔是“提”

(三)指导学生戴头饰表演这一课的小故事。

(四)布置作业:

1.完成字词的抄写。

2.朗读课文。

7、一年级语文下册《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青蛙生长过程中几个不同阶段的形体变化,知道它是捉虫能手,懂得应该保护青蛙。

2、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认识矢字旁,理解“蝌蚪、脑袋、快活、鲤鱼、捉食、乌龟、碧绿、肚皮、低头”等词语的意思。

3、 能按问题的提示写句子,把句子写具体;通过选词填空连句,了解小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

4、 会分角色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

教学重点:让学生认识蝌蚪和青蛙,了解青蛙的生长过程以及它在不同阶段的形体变化,知道它对农作物有好处,是我们捉害虫的好帮手。

难点:懂得应保护青蛙,并能向他人宣传保护青蛙的道理。

教具准备:课前引导学生观察蝌蚪的生长变化。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读通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学会“蝌、蚪、池、脑、袋、甩、鲤、龟”等9个生字,理解词意。

3、能正确朗读第一段,说说蝌蚪的形态特点,能按问题的提示扩写句子。

教学过程:

一、 激趣揭题。

[1、出示课件,认识“蝌蚪”,说说怎么记住这两个字。

2、小蝌蚪长大后变成了什么?

师:青蛙在水中产卵,小蝌蚪从卵里出来,慢慢地变成了青蛙。因为小蝌蚪没有看见过自己的妈妈,不知妈妈在哪里,所以小蝌蚪要去找妈妈。补充课题后齐读。]

1、 小朋友,我们已经观察过小蝌蚪的生长变化,谁能说说它是怎样的?

2、 揭题:小蝌蚪找妈妈。学习“蝌、蚪”,怎么记住它? 3、 看了课题你还想知道什么?

小蝌蚪为什么要找妈妈?

他们是怎么找妈妈的?他们找到妈妈了吗?

二、图文对照,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 听录音,思考: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遇见了谁?小蝌蚪的妈妈到底是谁?

2、 听完后汇报。

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遇见了鲤鱼妈妈和乌龟妈妈。(观察课文插图)

学习生字“鲤”,怎么记?

学习生字“龟”,共几笔,第七笔是什么?

小蝌蚪的妈妈是大青蛙。(观察课文插图4)

3、 跟录音轻读课文,给每幅图找出相应的课文。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

1、看第一幅图,说说图上画着什么?

( 一群小蝌蚪在水里游来游去。)

2、课文是怎么介绍这幅图的呢?指名读第一段并思考:从这一段中你知道了什么?

3、 讨论:⑴、知道了蝌蚪生活在池塘里。你从课文的哪句话看出,指名读一读。

⑵、知道小蝌蚪长着大脑袋,黑身子,甩着长尾巴。

学习生字“脑、袋、甩”。[比较:脑---胸 袋---裳 甩---用]

自由读读写蝌蚪样子的句子,想想“大、黑、长”三个词分别写出了什么?(大小、颜色、长短)

4、 朗读指导。你喜欢这些小蝌蚪吗?读出对小蝌蚪的喜欢和小蝌蚪的活泼可爱。

五、 作业指导。

课后第四题:回答问题。

--------------------------- 小蝌蚪游来游去。

1、 小蝌蚪在哪里游来游去?

2、小蝌蚪在哪里怎样地游来游去?

先自由说,再指名说。

五、巩固练习。

1、 指导书写:重点“脑、袋、甩”。

2、 完成课后作业4。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学会“披、短、蹲、碧、肚、鼓”6个生字,理解词意。

2、 了解青蛙的生长过程,能按课文内容填空。

3、 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引入。

1、 卡片抽读词语。

2、 齐读课文第一段。

二、 学习第二段。

1、 自由读并思考:这一段共有几句话?每一句讲什么?这些句子顺序可以调吗?

2、 讨论,理清句子之间的关系。

A、 小蝌蚪的形态有什么变化?

B、 小蝌蚪看见了谁?[重点理解“迎”指名表演]

C、 小蝌蚪怎么说?

D、 “谁”怎么回答?

3、 指导朗读。

自由练读,指名读,分角色读,齐读。 4、 小结学法。

先找有几句话,再说说每句讲什么,最后有感情地读读。

三、 讨论学习第三段。

1、 按“找找、说说、读读”的学法,分组讨论学习第三段。

2、 引读,进一步理清层次。

3、 指名分角色朗读。

理解为什么用“追”,“连忙追”说明什么?

四、学习四、五段。

1、默读思考:小蝌蚪找到妈妈了吗?谁是小蝌蚪的妈妈?把有关青蛙样子的句子用波浪线划出来。

2出示句子,朗读理解。

“荷叶上蹲着一只大青蛙,披着碧绿的衣服,露着雪白的肚皮,鼓着一对大眼睛,正在捉小飞虫。”

⑴、 看图理解“蹲着、露着、鼓着”等词。学习蹲、鼓等生字。

⑵、 找一找写青蛙颜色的词。学习“碧、肚”等生字。[说说这段话中哪些词语用得好?]

⑶、 朗读这段话。

⑷、 你能看着图和板书向大家介绍青蛙吗?(自由说,指名说)

3、 这时小蝌蚪外形又有什么变化?

(尾巴变短了,不见了。)学习“短”。[给“短”找个反义词]

4、 从哪个句子看出小蝌蚪已经变成了小青蛙?

出示:他们后腿一蹬,向前一跳,蹦到了荷叶上。

5、 朗读四、五段。

五、 巩固练习。

1、 指导书写。

2、 完成课堂作业第5题。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1、会分角色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最后两段。

3、 知道青蛙是捉虫能手,懂得应保护青蛙。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巩固。

1、 卡片认读生字。

2、 完成课作第2题。

--------------------------- 二、 朗读全文。

三、 分角色朗读课文。

四、 指导背诵4、5段。

1、 读读课文中描写青蛙的句子。

2、 把描写青蛙外形的这段话自己背一背。(蹲着、披着、露着、鼓着)

自由背、指名背

3、 按照“形态上的变化,看见谁在干什么,小蝌蚪怎么说,谁怎么回答”的顺序背第4段。 4、 按“形态上的变化,小青蛙怎么做,青蛙妈妈怎么说”的顺序背第5段。

5、 把4、5段连起来背。

五、总结课文:学了课文,我们知道了小蝌蚪是怎样找到妈妈的,它自己又是怎样变成青蛙的;还知道了青蛙是捉虫的能手,所以我们应该保护它,并向爸爸妈妈和邻居宣传保护青蛙。(一只青蛙一天要吃40-50只害虫,多达200多只,一年能吃15000多只害虫。)}

六、 完成课作上的其余作业。 板书:

13、小蝌蚪找妈妈

小蝌蚪 大大的脑袋,青灰色的身子,长长的尾巴 青蛙

过了几天,长出两条后腿

过了几天,又长出两条前腿

过了几天,尾巴变短了。

8、人教版一年级下册《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小蝌蚪找妈妈》是人教版一年级下册中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富有童趣的课文,一群天真活泼的小蝌蚪在寻找妈妈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变成了小青蛙,并帮助妈妈一起捉害虫。教材以童话故事的形式呈现了青蛙生长过程的科学知识,蕴含了从小能独立生活、遇事主动探索的道理。

【学习目标】

1、会认“灰、迎”等8个生字,会写“河、姐”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青蛙一生的变化,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课前准备】

1、生字卡,教学挂图(或多媒体课件),相关教具和有关青蛙的知识。

2、小蝌蚪、青蛙、鲤鱼、乌龟等头饰。

【谈话激趣引入】

1、我们每个人都有妈妈,可小蝌蚪的妈妈是谁呀?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出示课题:小蝌蚪找妈妈)

2、生齐读课题。

3、整体感知课文。

4、播放多媒体课件,教师以解说的形式读课文。

【学生自读课文】

1、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出不认识的字,向同学或老师请教。

2、学习小组内互相教读,说说怎样记字形。

【检查学习生字的情况】

1、课件展示生字。指名读,正音。

2、小老师教读,齐读,开火车读生字。

3、指名介绍记字的方法。

4、组词练习。

【检查学生初读课文的情况】

分段读课文,自己喜欢读哪段就读哪段。

结合图学习。

1、自读第1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小蝌蚪的样子)

用手势帮助理解“甩着”。

口头填空:小蝌蚪,大(),()的身子,()的尾巴,()地游来游去。

学生齐读这一段,体会蝌蚪的快活的心情。(可以加上动作)

2、读第2自然段,看图比较。

思考:小蝌蚪找到了谁?结果怎样?

⑴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第一、二幅图,与小蝌蚪最先的样子相比较,说说几天后,小蝌蚪发生了哪些变化。并在课文中画出相关语句。

⑵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板书:长出两条后腿。

课件展示理解“迎上去”,或用做动作的方式帮助理解。

⑶分角色读。(同桌对读,组内互读,指名读)

⑷从鲤鱼阿姨的回答中,小蝌蚪知道了什么?

(自己的妈妈是四条腿,宽嘴巴。)

板书:四条腿宽嘴巴。

3、用学习第2自然段的方法自学第3自然段。

⑴学生汇报学习情况,多媒体或做动作帮助理解“追上去”。

⑵交流:为什么小蝌蚪会错把乌龟当妈妈呢?

⑶分角色读。

第二课时

〖自读课文〗

〖图文结合,理解内容〗

1、自读第4、5自然段。

讨论交流:小蝌蚪找到妈妈了吗?它们的妈妈是谁?是什么样的?

2、小蝌蚪又有什么变化?

3、课件出示青蛙妈妈的话,结合课后“读读说说”的练习,用“已经”说话。

4、齐读课文最后一段。画出小蝌蚪最后变化的词句。教师板书:尾巴消失捉害虫。

5、教师归纳: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也是青蛙生长变化的过程。

分角色朗读全文

【复习生字】

出示字卡,检查识字情况。

〖指导书写〗

1、出示“我会写”的字,学生读一读。

2、观察田字格里的字,想想该怎么写。

3、学生描红,临写,师巡视辅导。

4、展示学生的书写,评议书写情况。

〖演一演〗

1、学生戴上头饰,表演课本剧《小蝌蚪找妈妈》。

2、评出表演得好的小组予以奖励。

〖拓展学习〗

1、课后通过课外读物或网络进一步了解有关青蛙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做保护青蛙的小卫士。

9、一年级教案:一年级下册《元宵节》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进行“宵、节、窗、圆、吃、汤、正、户、庆、团”的渗透性识字。学习生字“节、欢、吃、正、五、户、庆、团”的书写。

2.复习看拼音识字,学习多音字“正”。

3.学习偏旁:方框。

4.有节奏地朗读、背诵《元宵节》。

5.进行热爱祖国传统文化,重视家人亲情和亲和大自然的美好情愫的渗透教育,让学生更加热爱生活。

教学准备:1.布置预习,让学生收集有关“元宵节”的资料。2.相关课件制作。

教学过程:

一、热身活动。

1.说说:过春节时你感到最快乐的经历,让大家感受到你的快乐。①先随意对身边的伙伴说,再鼓励自愿说给大家听。②大声说出自己的心情:“春节真快乐!”

2.背一首以前的儿歌,要求有节奏、好听。(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训练口语表达,为背诵作一定的准备。)

二、教学活动。

1.汇报资料收集成果。①学习小组进行资源共享,感受课前准备活动:收集资料的快乐。②汇总资料,由代表发言:我了解到的“元宵节”。③了解概念:“农历”、“正月”、“传统习俗”、“团圆”、“灯谜”。④适当小结:农历正月十五是我国传统节日——元宵节。这一天,全家人齐聚一堂,一起赏月、吃汤圆。还有元宵灯会,猜灯谜等传统游艺活动。元宵节还叫“灯节”。⑤提问:中国赏月、家人团圆的节日还有哪个?在传统习俗上有些什么不同? 答: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吃月饼。

(培养学生动手、动脑收集资料的能力;感悟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家人团聚的亲情可贵;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忱)。

2.阅读大比拼。①自读课文。要求:注意坐姿正确;眼睛和书本保持一定的距离;把不会的字圈出来。

②互帮互助小组学习。要求:虚心请教、学习识字;当当小老师,主动帮助同学学习;读通读顺课文。

③拼音识字大比武。要求:出示标注拼音的生字“宵、节、窗、圆、吃、汤、正、户、庆、团”,拼读准确,速度快。 奖励:“一级棒”奖章。

④朗读争冠。要求能读出儿歌的节奏来。 奖励:“顶呱呱”奖章。

(通过教学活动环节,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进行学习。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完成儿歌学习任务。)

3.拍手朗读,感受节日的快乐。窗外/月儿/圆又圆,全家/欢聚/吃汤圆。正月/十五/元宵节,家家/户户/庆团圆。(加强朗读练习)

三、愉快学习新知识。

1.认识新偏旁:方框儿。 与“团、圆”二字相结合,说明其表示“围起来”的意思。认识偏旁表。

2.掌握多音字“正”,让学生分别用常用读音四声和本课读音一声组词。 奖励:“小机灵”奖章。

3.学写新字。①认真观察生字书写“节、欢、吃、正、五、户、庆、团”。

②作重点指导:A提醒学生注意“欢”字第四笔是横钩,不是横折。B示范“吃”字书写,用红笔标出第五笔,第六笔。请学生说说这两笔为什么用红笔标出来?使学生知道第五笔是横。和“欢”写的横钩不一样,第六笔的横折弯钩起笔应写在田字格的正中。C请学生说说“团”字是什么结构?什么偏旁?怎么写好看?使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知道“团“字是方框作偏旁的全包围结构的字,写方框时应注意距田字格上、下、左、右的距离要相等。 (掌握本课基础知识点)

四、教学延伸。

1.学习了这课后想不想过“元宵节”?查一下今年的元宵节是公历的几月几日?你知道世界上还有哪些地方的人们过元宵节吗?

2.收集灯谜,做做花灯。

3.练习正确书写生字。(教学巩固,为下一课学习作铺垫。)

教学反思:

一年级的学生好动,爱游戏。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培养一定的学习能力,感受与人相处、共同成长的快乐。在教学活动中享受语文学习、知识增长的乐趣。学生反馈、教学效果较好。同时,为今后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10、一年级教案:一年级下册《插秧》教学设计及其思考

教学目标:1.认识6个生字,会写“田、照、蓝、农、民”5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让学生感受春天的美,大自然的美,人的劳动之美,然后进行续写。

课前准备:预习: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认生字、读读课文; 教具:生字卡片,课文插图、班德瑞《田园风光曲》。

教学过程:

一、谜语激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都喜欢猜谜语,下面听老师说一则谜语:“你笑他也笑,你哭他也哭。你问他是谁,他说你知道。”(学生猜。)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与镜子有关的文章,看看作者在文中把什么写成了镜子?(板书课题:插秧)[上课伊始,教师用一则谜语引出与本课学习内容相关的东西,以激起学生的学习情趣。]

二、据题质疑,据图释疑。

同学们看到这个课题可能会问:“插秧”是什么意思?谁插秧?在哪儿插秧?(指导学生观察书上插图,引导学生理解图中戴斗笠的人把水稻的秧苗插在稻田里的活动叫插秧。)究竟是谁插秧?在哪儿插秧?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插秧”这一名词对于城里的孩子来说比较陌生,如果学生对“插秧”一词都不理解的话,根本就无法进行课文的学习;如果单纯由老师向学生灌输“插秧”一词的定义,学生也会一头雾水。因此在教学中应利用课文插图来帮助学生理解“插秧”的含义,并通过学生的质疑引发其学文的欲望。]

三、自主识字,初读感知。

1.出示学过的识字方法,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认字学词,读通课文。(1)借助拼音;(2)问别人;(3)联系上下文猜字;(4)听别人读。 2.同桌互读正音。 3.指名读课文。其他小朋友认真听,评一评读得怎么样。 4.运用游戏,检查学生识字情况。

现在我们要把生字朋友从课文中请到我的生字卡片上,看同学们还认不认识?出示生字卡片,用“开火车”和“摘字”(把字贴在黑板上认识哪个字就摘哪个字来读,其他学生跟读3遍。)两种游戏来检查学生识字情况。并让学生汇报自己是采用什么方法认识这些字的。

5.把生字朋友送回课文家中,全班齐读课文,解决先前质疑的两个问题,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是识字,为了达到这一目的,重要的是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也即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在这一教学环节的开始出示了四种学生已经学过的识字方法,叫他们选择其中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识字,这样既复习巩固了原有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运用已有知识的能力。同时,识字是比较枯燥的,为了让学生识起字来饶有兴趣,在教学中引入了两种识字游戏——“开火车”和“摘字”。这样能调动学生识字的积极性,提高识字效率,巩固识字效果。]

四、细读课文,理解意思。

1.四人小组读课文,讲讲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讨论解决不明白之处。

2.全班交流小组内无法解决的问题,教师相机指导。

3.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读一读。

[让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讨论,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习惯。同时,打破传统的“串讲”形式,以学生的自主阅读为主,学生自己能读懂的教师就不再去多讲,让学生自读,自悟,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学而不思则罔”,质疑是思维的火花,在这一环节中,我注重了学生质疑问难能力的培养,收到较好的效果。]

五、范读引路,熟读成诵。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评一评老师哪些地方读得好?还有什么不足之处?

2.学生练读。教师设问:水田里映照着蓝天、白云、青山、绿树,给你什么感觉?农民伯伯在这么美的环境中插秧是什么心情?重点指导学生读出水田映照着蓝天、白云、青山、绿树的美和农民插秧时欢快、充满希望的心情。

3.配乐朗诵,尝试背诵。

[朗读训练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项语言基本训练。它既是理解语言的有效手段,也有助于增强语感,发展语感,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教学时,不宜讲太多的有关朗读的知识,主要应通过教师范读来引路,让学生从听中进行评价感悟,从模仿练读中得到自悟。]

六、发挥想象,拓展延伸。

1.小朋友们,你们想想水田这面镜子里还会映照着什么?根据回答,相机板书:鸟儿、飞机、花儿……

2.你能不能照着书上的句式,当小作家把水田映照的东西写一写。

[这篇课文句式整齐,结构相同,有利于学生积累语言,内化其表达方式。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发挥想象续写课文,不但让学生产生了新奇感,而且运用了所学语言。]

七、识记字形,指导书写。

1.让学生用自己习惯或喜欢的方式记忆字形。 2.全班交流汇报识记字形方法。教师适当提供识记方法:如用部件法记“蓝”字…… 3.重点指导书写:蓝:上面是“艹”,要与“篮”区分开来。 农、民:与课后语文天地中的练习结合起来指导。 4.学生进行书写练习。

教学反思:《插秧》这一课的教学设计,我主要想体现三个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一是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识字方法自主识字,鼓励学生以主人翁的态度对待学习,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二是通过初读、细

11、二年级下册《找春天》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1) 学会认读9个生字,会书写9个生字。

(2)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3) 学会用形容词修饰名词。

(4) 了解春天的美。

2、情感目标:

(1) 认识春天的美、观察春天、热爱自然。

(2) 具有正确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1、学会认读、书写生字。

2、朗读、背诵课文。

三、课时安排: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歌曲导入

1、播放《春天在哪里》的录音磁带。(在音乐声中,教师和学生翩翩起舞,营造一种平等和谐的氛围,缩短师生间的距离,提供自由学习的情境。)

2、师:春天在哪里呢?其实春姑娘已经悄悄的来到我们身边,只有仔细观察的小朋友才能找到它。孩子们,让我们一起去寻找春天吧!(板书:找春天)

二、初读课文

1、师:春姑娘来到了课堂,她就藏在我们的课文里,请同学们仔细地读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感受春天的气息。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

2、同学们感受到春天的气息了吗?再读一读课文,看看细心的你还能在春天里找到什么?(学生在文中圈一圈,划一划)

3、你找到什么?发现了什么?(学生畅谈初读收获。)

三、识字

1、指名读课文,师生共同正音。

2、教师出示生字词,学生交流识字方法。

看图认字鹊;

做动作猜字羞、遮、掩、探、触、躲

谜语、顺口溜猜字一头羊长得丑(羞);一朵花藏身后(朵)

3、同桌检查读句子,互相评价打等级。

(1) 春天像个害羞的小姑娘,遮遮掩掩,躲躲藏藏。

(2) 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那是春天的眉毛吧?

(3) 春天来了,我们看到了她,我们听到了她,我们闻到了她,我们触到了她。(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字,利用动作、绘画、语言情境等方式加强汉字与事物的联系,提高自主识字的质量。)

四、写字(指导写“脱、冻、溪、棉、探、摇”六个字)

1、让学生先观察每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发现这几个左右结构的字都要写得左窄右宽,)

2、学生互相提醒需要注意的地方:“冻”不要写成“冻”。

3、教师根据学生书写实际,重点指导“溪”和“摇”。

4、学生练写,力求把字写规范、美观。教师巡视,鼓励写得好的学生,奖励小星星。

5、学生交流评价,互相打等级。

五、课堂练习

看拼音写词语:

xiǎo xī jiě dòng tián yě mián hua

( ) ( ) ( ) ( )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生字、词

1、出示课堂练习答案,学生自己改正、记忆。

2、一字开花,看看谁的花开得最鲜艳。

二、朗读

1、自由读四至七自然段,思考:我们找到的春天是什么样的?

2、引导学生进行问答式的句式训练。例:

问: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那是春天的眉毛吧?

答: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那是春天的眉毛。

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多像春天的眉毛啊!

(其他三句也可以模仿训练。)

3、出示填空题:

( ),那是春天的眉毛吧?( ),那是春天的眼睛吧?( ),那是春天的音符吧? ( ),那是春天的琴声吧?

4、读读第8自然段,特别是第3句“ 她在柳枝上荡秋千,在风筝尾巴上摇啊摇;她在喜鹊、杜鹃嘴里叫,在桃花、杏花枝头笑……”由这几句话,老师想到一些古诗:

杨柳绿千里,春风暖万家。

黄莺鸣翠柳,紫燕剪春风。

春风一拂千山绿,南燕双归万户春。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5、采用多种方式感悟读文:引读、竞赛读、表演读等。

6、春天还会在哪里呢?齐读最后一自然段。教师和学生可以拓展自己搜集的图片和想到的一些诗句。【多种形式感悟读文,利于培养语感,陶冶情操。拓展课外学习资料,促进语言积累,增强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自觉性。】

三、背诵

1、老师朗读、学生闭上眼睛听。

2、指名说说:刚才听的时候,你想象到了什么?

3、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练习背诵(借助板书背诵、看图背诵、想象情境背诵。)【此环节融听、想、品、背于一体,使学生对书面语言文字从形式到内容进行多层面、立体的审美和积累。】

四、写字

1、学写“野、躲、解”三个字。

2、解识字方法:

(1) 偏旁识字法:说-脱 深-探

(2) 相加法:躲=身+朵 解=角+刀+牛

3、引导学生发现它们左右一样宽,重点强调“身”字做偏旁时的变化。

4、学生仿写,体会字体的美观、规范。

五、美文欣赏

1、教师朗读朱自清的《春》(节选)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绵软软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2、交流:你从文中听到了什么?

六、拓展:“我眼中的春天”擂台赛: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任选其一。

读春天:选择课文中自己喜欢的部分读出春天的美。

说春天:结合生活实践描绘自己看到的春天。

写春天:写出自己在春天里的发现。

画春天:把看到的、想到的春天画出来。

演春天:唱唱春天的歌、跳跳春天的舞。

板书:

1 找春天

小草

野花 春天

找 嫩芽 (美)

小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