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上20课《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学设计一等奖》属于教学设计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1、人教版三上20课《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学设计一等奖
教材简析:
在我国灿烂的艺术瑰宝中,《清明上河图》是一颗璀璨的明珠,有人称它为我国宋代的小百科全书。这篇略读课文,用生动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这幅名扬中外的古代绘画作品──清明上河图。
作者先对清明上河图做了简单的介绍:图画的年代,作者,大小,画面内容,目前保存的情况。短短的几句话,所含信息量却很大。
后面的几段,介绍了清明上河图画面上的内容。先是概说画面上的人物很多,主要是从人物所从事的行业之多来表现的;然后讲画上的街市热闹非凡,介绍了画面上各种人物的形态;之后,选择了一个小的场景加以具体生动的描绘;最后,简单写出了《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培养“图文对照读懂课文”的阅读方法,发展学生主动学习能力。
3.将阅读和欣赏结合起来,了解课文描写画面上的内容,了解古画《清明上河图》的艺术价值,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光辉灿烂,激发民族自豪感。
重点难点:
通过阅读课文和观察画面,初步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内容和艺术价值,继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一、揭题读题
1、小朋友们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来欣赏一幅画,这可不是一般的画,这是一幅——学生接(名扬中外的画。哎?名扬中外是怎样的呢?
交流理解:
(名扬中外,指名声很大。名扬天下。许许多多的人都知道。)
是啊,“中”指的是哪些人知道?外呢?是啊中国人知道,外国人也知道,如此大名声就叫——名扬中外
2、和它意思差不多的词有些什么呢?(名扬天下、闻名天下、闻名四海、中外闻名~~)
3、读题 齐读
小朋友们真是会积累,我们一起来读读课题吧。(听你们读的题目,我感觉到这幅画名声只传到不远的地方,再读。)
二、初读感知
这么大名声的画会是怎样的呢?让我们走进课文去看看。请大家打开课文自由朗读,老师有两个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遇到难读的地方就多读几遍。
2、想一想,你了解了关于这幅画的那些信息?把关键信息用横线画出
三、检查交流
文中带拼音的几个生字,你会念了吗?我请小老师来读读看
1、字词检查
A.、出示:船工 道士 摊贩 官吏
指名读,其余人跟读。
你知道为什么这些词放在一起吗?
(这些词都表示的是不同的行业。)
是啊,这些都是古时候的一些行业,你还知道哪些行业呢?
(医生、农民、生意人、车夫……)
把这么多的行业概括起来,可以用哪个词?
(各行各业、三百六十行 )
点击出示:是啊,三百六十行就是社会上各种行业的总称,来一起再来读读。
B、点击出示: 作坊 溜达 一乘轿子
又有一组词来考大家了,哪个小老师想来试试。指名带读。
这几个词为什么要放在一起呢?(多音字)
齐读多音字
“作坊”:从事手工制造加工的工场。工具一般比较简陋。
“溜达” :指导轻声。
“一乘轿子”: 指导理解意思,一乘表示数量词,形容马、兵车、轿子。我们来看看轿子是怎么样的(出示轿子的图片)
2、交流(预设):
咱们班的同学可真能干,词语难不倒大家,那么你对这幅名扬中外的画有了哪些了解呢?
a.我知道了画上的人很多。
哦,你可真会发现,能用一个词来说人多吗?
人山人海 (师板书)
b.还有什么了解?
我知道了画的作者是张择端。
哦,你知道了画的(作者)再次大声告诉大家作者是谁?
(生大声地读)张择端
c.我了解到这幅画叫《清明上河图》,画的是北宋都城汴梁热闹的场面。
你了解到了这幅画的(名称)和(内容)请再次自豪地告诉大家。
d.我了解到这幅画已经八百多年的历史了。
你了解了(年代)。
e.我知道画有528厘米,宽有24.8厘米,就是画的(大小)
(老师边比划)大家看,从黑板的这头到那边的墙壁,大概就是5米多;让我们一起来比划一下宽度(用长尺比划)总体来说,它是一卷长长的画。
f.我了解到这幅画收藏在故宫博物院。
是的,这让我们知道了它的(保存地)。
g.我还知道这幅画描写的街市很热闹。
是啊,课文描写了画里热闹的街市。(板书:街市热闹)
h.读了课文,我知道画里桥北头的情景很生动。
哦,你可真厉害,桥北头传神的情景也看到了。(板书:情景传神)
i.课文的最后一节,你又能了解些什么?
这幅画很有价值,能让现代人看到800年前的情景。难怪历史学家们说:“《清明上河图》,是一部反映北宋生活的百科全书。”这就是这幅画的历史价值。板书(历史价值)
3、分析文章结构
教师引述:
1、出示第一自然段,一个小小的段落,告诉我们这么多内容,它告诉了我们画的作者、名称、大小、内容、年代和保存地。
我们一起来大声得读一读这小节,齐读。
2、是啊,作者先简单介绍了画的(概况)(板书),接着具体描绘了画面的内容,它先介绍画中——(生接:人山人海)再介绍——(街市热闹),还介绍了桥北头——(情景传神);课文结尾,作者还介绍了这幅画的——(历史价值)。
四、图文结合,感悟“名扬中外”的理由
(一)、小朋友真是不得了,读了一遍课文,大家就迅速掌握了课文的大概内容。想看看这幅画吗?
播放:清明上河图全图。教师边做讲解。
欣赏了这幅画,你想说些什么?
(这真是一幅举世无双的画。这是一幅独一无二的画。)
(二)、这幅画究竟有什么样的魅力能名扬中外呢?边看插图,边默读2、3、4小节,思考:课文写了画上的哪些内容?图画名扬中外的原因是什么?
A、第二小节
1、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自读,交流。
(我仿佛看到了道士,有很长的胡须。我仿佛看到了生意人在做买卖,看到了医生,撑船的船工……)
2、指名读、哦,你看到了那么多各行各业的人,就请你来读读你那么有感受的句子。
“有从乡下来的农民,有撑船的船工,有做各种买卖的生意人,有留着长胡子的道士,有走江湖的医生,有摆小摊的摊贩,有官吏和读书人……”可见那时人丁兴旺,国太民安。
3、合作读。老师也想读读这句话,不过我想和大家合作读。我来读一类,你们也来读一类,比一比看谁读得好。
师生合作读,互换后再读。
4、聚焦省略号的用意。
哦,作者描写了几种不同行业的人?(8种)是不是画上就只有8种人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我从省略号看出来,各行各业的人很多。
我从画上有五百多人、三百六十行看出不但人多,而且行业也不同。)
5、合作读、读出总分总的结构形式。
真会读书,这些细节都写出了各行业的人多。老师来读这段开头和结尾的部分,你们来读中间的句子,我们合作来读一读。
哎?我们读的句子都表示人多,我读的句子和你们读的句子有什么不同吗?
(老师读的叫总的写,我们读的叫具体写。我们读的是具体写,老师读的是概括写。)
你们真有一双慧眼,不但发现了本段中的冒号,连总分总写法都读懂了。让我们合作着再来体会总分总的写法。这回,你们读总起和总结的,老师来读分述部分。
师生合作朗读。
6、小结
大家读得真好,各行各业的五百多人竟然画在一张长528厘米宽24.8厘米的纸上,画家真是了不起,这样的画的确算得上——(名扬中外)
B、学习第三节
1、热闹的街市上你又看到了什么?
(我看到了街市很热闹,因为人们来来往往,每个人神态都不一样。)
你看到了哪些人,他们在干什么?交流
(边动作,边说)我看见了挑担的农民,推车的人,使劲在推。
我看见了骑着马的人,在悠闲溜达的人,赶毛驴的人。反正各种人都有。有的悠闲,有的劳苦,可见当时的人们贫富悬殊。
课文用一个词语概括人们不同的动作——“形态各异”
2、指名朗读
请你结合自己的感受,把句子读给大家听。(读出相应的悠闲、辛苦之感)
齐读、做动作。请大家配上动作来读读
3、你们还看到了什么?
我看到了街上的楼多,有店铺、作坊、酒楼、茶馆等等。可见当时的经济非常发达。
4、指名读、把你的感受带给大家。
5、聚焦人物的精细,朗读。
(我看到了每个人物只有一寸,有的只有黄豆那么大,却清清楚楚,这太难了。)
让我们来比划比划,(比划一寸大小、一寸等于3又1/3厘米,黄豆大小)看着大家的表情是那样的吃惊,其实老师也和大家一样。来谁愿意把这幅画带给你的吃惊展现出来。
朗读指导,带着这份惊讶之情,突出“甚至”、“清清楚楚”
6、小结
如此繁多的建筑,如此众多的人物,而且神态各异,如此细微却又刻画如此精细,这幅画的确是——(名扬中外)
C、学习第四节
1、这幅画不但描绘了人物和建筑,还记录了发生在八百多年前的生动情景。写了桥北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交流。
(我仿佛看见了轿子和马即将相撞的情景。
我好像看见驴子受惊的情景。
我看见了人赶驴时生动的场景。
2、朗读指导。
让我们也到八百年前,一起看看这精彩的一幕。看看你们的朗读能不能把我们带到八百年前。可以加上动作,也可以同伴合作,开始吧!
生自由练习(有的边读边表演动作)
指名朗读(把情况再读得紧急危险点,一定会把我们带到八百年前的)
生再次练读
3、总结
画得那么生动、精彩。文中用了一个什么词来夸的——传神。简直神了,怪不得这幅画会成为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4、这么生动的场面在这幅名扬中外的画中还有许多,作者就是选取了这个他觉得最有意思的场景具体生动描写,这个写作方法是小朋友值得学习的。
4、拓展练习,观察画面中的其他情景,说话训练
我们再来观察下画中桥北头的画面,这说说你还看到了怎样的情景?
五、总结全文
我们应该感谢一个人,是他记录了这一切,这个人就叫——(张择端);我们应该感谢这幅画,它让我们看到了北宋繁华的景象,看到了普通老百姓的真实的生活。画的名字叫——(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具有着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水平,是我国灿烂的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你们想知道更多中国的传统文化吗?那么,课后请同学们也去搜集一下中国的传统文化吧。
作业:1、回去看看《探索发现 清明上河图》
2、仔细欣赏《清明上河图》,瞧一瞧,你还发现了哪些藏在画里的小故事?说一说,写一写吧!
3、搜集中国的传统文化。
六、板书设计
20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概况
各行各业的人 整体
热闹的街市
桥北头 局部
历史价值
2、人教版三上20课《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在我国灿烂的艺术瑰宝中,《清明上河图》是一颗璀璨的明珠,有人称它为我国宋代的小百科全书。这篇略读课文,用生动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这幅名扬中外的古代绘画作品──清明上河图。
作者先对清明上河图做了简单的介绍:图画的年代,作者,大小,画面内容,目前保存的情况。短短的几句话,所含信息量却很大。
后面的几段,介绍了清明上河图画面上的内容。先是概说画面上的人物很多,主要是从人物所从事的行业之多来表现的;然后讲画上的街市热闹非凡,介绍了画面上各种人物的形态;之后,选择了一个小的场景加以具体生动的描绘;最后,简单写出了《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培养“图文对照读懂课文”的阅读方法,发展学生主动学习能力。
3.将阅读和欣赏结合起来,了解课文描写画面上的内容,了解古画《清明上河图》的艺术价值,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光辉灿烂,激发民族自豪感。
重点难点:
通过阅读课文和观察画面,初步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内容和艺术价值,继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一、揭题读题
1、小朋友们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来欣赏一幅画,这可不是一般的画,这是一幅——学生接(名扬中外的画。哎?名扬中外是怎样的呢?
交流理解:
(名扬中外,指名声很大。名扬天下。许许多多的人都知道。)
是啊,“中”指的是哪些人知道?外呢?是啊中国人知道,外国人也知道,如此大名声就叫——名扬中外
2、和它意思差不多的词有些什么呢?(名扬天下、闻名天下、闻名四海、中外闻名~~)
3、读题 齐读
小朋友们真是会积累,我们一起来读读课题吧。(听你们读的题目,我感觉到这幅画名声只传到不远的地方,再读。)
二、初读感知
这么大名声的画会是怎样的呢?让我们走进课文去看看。请大家打开课文自由朗读,老师有两个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遇到难读的地方就多读几遍。
2、想一想,你了解了关于这幅画的那些信息?把关键信息用横线画出
三、检查交流
文中带拼音的几个生字,你会念了吗?我请小老师来读读看
1、字词检查
A.、出示:船工 道士 摊贩 官吏
指名读,其余人跟读。
你知道为什么这些词放在一起吗?
(这些词都表示的是不同的行业。)
是啊,这些都是古时候的一些行业,你还知道哪些行业呢?
(医生、农民、生意人、车夫……)
把这么多的行业概括起来,可以用哪个词?
(各行各业、三百六十行 )
点击出示:是啊,三百六十行就是社会上各种行业的总称,来一起再来读读。
B、点击出示: 作坊 溜达 一乘轿子
又有一组词来考大家了,哪个小老师想来试试。指名带读。
这几个词为什么要放在一起呢?(多音字)
齐读多音字
“作坊”:从事手工制造加工的工场。工具一般比较简陋。
“溜达” :指导轻声。
“一乘轿子”: 指导理解意思,一乘表示数量词,形容马、兵车、轿子。我们来看看轿子是怎么样的(出示轿子的图片)
2、交流(预设):
咱们班的同学可真能干,词语难不倒大家,那么你对这幅名扬中外的画有了哪些了解呢?
a.我知道了画上的人很多。
哦,你可真会发现,能用一个词来说人多吗?
人山人海 (师板书)
b.还有什么了解?
我知道了画的作者是张择端。
哦,你知道了画的(作者)再次大声告诉大家作者是谁?
(生大声地读)张择端
c.我了解到这幅画叫《清明上河图》,画的是北宋都城汴梁热闹的场面。
你了解到了这幅画的(名称)和(内容)请再次自豪地告诉大家。
d.我了解到这幅画已经八百多年的历史了。
你了解了(年代)。
e.我知道画有528厘米,宽有24.8厘米,就是画的(大小)
(老师边比划)大家看,从黑板的这头到那边的墙壁,大概就是5米多;让我们一起来比划一下宽度(用长尺比划)总体来说,它是一卷长长的画。
f.我了解到这幅画收藏在故宫博物院。
是的,这让我们知道了它的(保存地)。
g.我还知道这幅画描写的街市很热闹。
是啊,课文描写了画里热闹的街市。(板书:街市热闹)
h.读了课文,我知道画里桥北头的情景很生动。
哦,你可真厉害,桥北头传神的情景也看到了。(板书:情景传神)
i.课文的最后一节,你又能了解些什么?
这幅画很有价值,能让现代人看到800年前的情景。难怪历史学家们说:“《清明上河图》,是一部反映北宋生活的百科全书。”这就是这幅画的历史价值。板书(历史价值)
3、分析文章结构
教师引述:
1、出示第一自然段,一个小小的段落,告诉我们这么多内容,它告诉了我们画的作者、名称、大小、内容、年代和保存地。
我们一起来大声得读一读这小节,齐读。
2、是啊,作者先简单介绍了画的(概况)(板书),接着具体描绘了画面的内容,它先介绍画中——(生接:人山人海)再介绍——(街市热闹),还介绍了桥北头——(情景传神);课文结尾,作者还介绍了这幅画的——(历史价值)。
四、图文结合,感悟“名扬中外”的理由
(一)、小朋友真是不得了,读了一遍课文,大家就迅速掌握了课文的大概内容。想看看这幅画吗?
播放:清明上河图全图。教师边做讲解。
欣赏了这幅画,你想说些什么?
(这真是一幅举世无双的画。这是一幅独一无二的画。)
(二)、这幅画究竟有什么样的魅力能名扬中外呢?边看插图,边默读2、3、4小节,思考:课文写了画上的哪些内容?图画名扬中外的原因是什么?
A、第二小节
1、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自读,交流。
(我仿佛看到了道士,有很长的胡须。我仿佛看到了生意人在做买卖,看到了医生,撑船的船工……)
2、指名读、哦,你看到了那么多各行各业的人,就请你来读读你那么有感受的句子。
“有从乡下来的农民,有撑船的船工,有做各种买卖的生意人,有留着长胡子的道士,有走江湖的医生,有摆小摊的摊贩,有官吏和读书人……”可见那时人丁兴旺,国太民安。
3、合作读。老师也想读读这句话,不过我想和大家合作读。我来读一类,你们也来读一类,比一比看谁读得好。
师生合作读,互换后再读。
4、聚焦省略号的用意。
哦,作者描写了几种不同行业的人?(8种)是不是画上就只有8种人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我从省略号看出来,各行各业的人很多。
我从画上有五百多人、三百六十行看出不但人多,而且行业也不同。)
5、合作读、读出总分总的结构形式。
真会读书,这些细节都写出了各行业的人多。老师来读这段开头和结尾的部分,你们来读中间的句子,我们合作来读一读。
哎?我们读的句子都表示人多,我读的句子和你们读的句子有什么不同吗?
(老师读的叫总的写,我们读的叫具体写。我们读的是具体写,老师读的是概括写。)
你们真有一双慧眼,不但发现了本段中的冒号,连总分总写法都读懂了。让我们合作着再来体会总分总的写法。这回,你们读总起和总结的,老师来读分述部分。
师生合作朗读。
6、小结
大家读得真好,各行各业的五百多人竟然画在一张长528厘米宽24.8厘米的纸上,画家真是了不起,这样的画的确算得上——(名扬中外)
B、学习第三节
1、热闹的街市上你又看到了什么?
(我看到了街市很热闹,因为人们来来往往,每个人神态都不一样。)
你看到了哪些人,他们在干什么?交流
(边动作,边说)我看见了挑担的农民,推车的人,使劲在推。
我看见了骑着马的人,在悠闲溜达的人,赶毛驴的人。反正各种人都有。有的悠闲,有的劳苦,可见当时的人们贫富悬殊。
课文用一个词语概括人们不同的动作——“形态各异”
2、指名朗读
请你结合自己的感受,把句子读给大家听。(读出相应的悠闲、辛苦之感)
齐读、做动作。请大家配上动作来读读
3、你们还看到了什么?
我看到了街上的楼多,有店铺、作坊、酒楼、茶馆等等。可见当时的经济非常发达。
4、指名读、把你的感受带给大家。
5、聚焦人物的精细,朗读。
(我看到了每个人物只有一寸,有的只有黄豆那么大,却清清楚楚,这太难了。)
让我们来比划比划,(比划一寸大小、一寸等于3又1/3厘米,黄豆大小)看着大家的表情是那样的吃惊,其实老师也和大家一样。来谁愿意把这幅画带给你的吃惊展现出来。
朗读指导,带着这份惊讶之情,突出“甚至”、“清清楚楚”
6、小结
如此繁多的建筑,如此众多的人物,而且神态各异,如此细微却又刻画如此精细,这幅画的确是——(名扬中外)
C、学习第四节
1、这幅画不但描绘了人物和建筑,还记录了发生在八百多年前的生动情景。写了桥北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交流。
(我仿佛看见了轿子和马即将相撞的情景。
我好像看见驴子受惊的情景。
我看见了人赶驴时生动的场景。
2、朗读指导。
让我们也到八百年前,一起看看这精彩的一幕。看看你们的朗读能不能把我们带到八百年前。可以加上动作,也可以同伴合作,开始吧!
生自由练习(有的边读边表演动作)
指名朗读(把情况再读得紧急危险点,一定会把我们带到八百年前的)
生再次练读
3、总结
画得那么生动、精彩。文中用了一个什么词来夸的——传神。简直神了,怪不得这幅画会成为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4、这么生动的场面在这幅名扬中外的画中还有许多,作者就是选取了这个他觉得最有意思的场景具体生动描写,这个写作方法是小朋友值得学习的。
4、拓展练习,观察画面中的其他情景,说话训练
我们再来观察下画中桥北头的画面,这说说你还看到了怎样的情景?
五、总结全文
我们应该感谢一个人,是他记录了这一切,这个人就叫——(张择端);我们应该感谢这幅画,它让我们看到了北宋繁华的景象,看到了普通老百姓的真实的生活。画的名字叫——(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具有着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水平,是我国灿烂的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你们想知道更多中国的传统文化吗?那么,课后请同学们也去搜集一下中国的传统文化吧。
作业:1、回去看看《探索发现 清明上河图》
2、仔细欣赏《清明上河图》,瞧一瞧,你还发现了哪些藏在画里的小故事?说一说,写一写吧!
3、搜集中国的传统文化。
六、板书设计
20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概况
各行各业的人 整体
热闹的街市
桥北头 局部
历史价值
3、人教版三上《20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在我国灿烂的艺术瑰宝中,《清明上河图》是一颗璀璨的明珠,有人称它为我国宋代的小百科全书。这篇略读课文,用生动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这幅名扬中外的古代绘画作品——清明上河图。
作者先对清明上河图做了简单的介绍:图画的年代,作者,大小,画面内容,目前保存的情况。短短的几句话,所含信息量却很大。
后面的几段,介绍了清明上河图画面上的内容。先是概说画面上的人物很多,主要是从人物所从事的行业之多来表现的;然后讲画上的街市热闹非凡,介绍了画面上各种人物的形态;之后,选择了一个小的场景加以具体生动的描绘;最后,简单写出了《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
这篇课文的学习重点,是通过阅读课文和观察画面,初步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内容和艺术价值,继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学习目标
1、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创作时间、作者及内容。
2、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光辉灿烂,激发民族自豪感。
3、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教学重难点
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光辉灿烂,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
一、紧扣课题、谈话引入
①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历史悠久,中华民族曾创造了令世人惊叹的中华文化,出现了许多伟大的诗人、画家、思想家。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北宋时期的大画家张择端。
教师板书课题: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②齐读课题,学生紧扣课题质疑。
二、自主阅读,理解内容
①平时我们遇到问题都是怎样解决的?(学法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本单元学到的学习语文的方法。
②学生选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按照阅读要求自学课文。
三、全班交流,取长补短
①“我来告诉你!”
学生将自己的阅读感受讲给同学听。
(注意:相同内容不重复交流)
②“我要请教你!”
还有什么问题需要同学帮忙解决的?学生提出问题,别的同学帮助解答。
四、再读课文,加深理解
①教师启发思考:为什么说《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②学生自由读课文,选出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准备读给大家听。
③展示台: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并说说自己的感受(引导从内容和表达两方面说)。
五、课外作业
把近期了解到的我国传统文化整理一下,准备与同学交流。
板书:
20*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八百多年 人物 街市
(完整保存)五百多个 热闹
4、人教版三年级上册《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学设计
《清明上河图》是我国灿烂的艺术瑰宝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有人称它为我国宋代的小百科全书。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了人教版三年级上册《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案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案设计(一)
一、揭题质疑,导入新课
1、激趣导入:走进第五单元,我们打开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宝库,认识了古代的大思想家,欣赏了美丽的古代神话,走进了雄伟独特的赵州桥,今天,老师要给大家介绍一幅古画,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板书课题)
2、揭题:你知道“名扬中外”是什么意思吗?(学生自己理解回答)
说的真好, “名扬中外”就是在中国和国外都很有名气。(齐读课题)
3、质疑: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学生自由发言)
(这是一副怎样的画?画上都有些什么?为什么说它是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二、明确学法,初步感知
课题序号的右上方有个星号,表示这是略读课文。今天我们就根据阅读提示来学习这篇课文。
1、通读课文: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借助拼音把课文读准确、读通顺,并了解这幅画的画名、作者、年代、大小。
2、出示阅读提示:读了自读提示你知道了什么?(阅读方法:看图读文;阅读要求:知道课文描写了画面上的哪些内容)
3、自由阅读:请大家带着问题快速阅读,找到答案后,四人小组内交流。
4、初步感知:课文描写了画面上的哪些内容?(学生汇报)
(1)概说画面上的人物很多,主要是从人物所从事的行业之多来表现的;(2)画上的街市非常热闹,介绍了画面上各种人物的形态;(3)介绍了北桥头的场景。
(2)我们分别用一个词来概括,那就是人物丰富、街市热闹、情景传神(相机板书)
三、精读课文。
1、现在对课文有了初步的了解,让我们一起再欣赏一下这幅画吧。
2、从刚才同学们惊奇的眼神、赞叹的话语中老师感受到你们对这幅图的喜爱。这幅图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我们的课文对它进行了生动具体的描写。读懂了课文,你一定会更喜欢它。想用什么方法来读懂课文呢?引导学生读读课前的阅读提示,明白学这一课可以用“图文对照法”。
3、自由读文,对照图画,看看课文描写了画面上的那些内容?简单地标注在文字旁边。
4、选一个你最感兴趣的方面,细细读一读,体会体会,说说自己的感受。
(1)读第2小节时,重点引导学生看图上画了哪些人?通过读句子,并想象补充省略的人物,来体会“三百六十行,哪一行的人都画在上面了。”体会张择端花了很大工夫,画出来的画了不起。
(2)读第3小节,重点也是看图、读文、想象补充省略的内容,理解“形态各异”,引导朗读“画面上的这些人有的不到一寸,有的甚至只有黄豆那么大。别看画上的人小,每个人在干什么,都能看得清清楚楚。”从而体会画的内容是如此丰富,张择端的画技如此高超。
(3)读第4小节,先引导学生看画面说说看到了什么,体会画的生动、精彩。老师再生动地朗读这段文字,请学生闭目想象仿佛听到了什么,进而体会“张择端画的画,是多么传神啊!”
5、朗读课文第5小节。引导学生:欣赏了这样一幅画技精湛的神奇的画,读懂了这么有趣生动的课文,现在你想说什么?
小结:难怪有人说《清明上河图》是宋代的一个小百科全书,我们可以从画卷中看到宋代各种各样的行业,还能看到热闹的街市、有趣的场景,仿佛置身于八百年前的的古都,了解到当时的民俗、民风和人民的生活场景,真是画中瑰宝,《清明上河图》不愧为(齐读课题)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四、再赏美图,抒发情感
1、再现画面,激情朗读第五自然段。
2、欣赏了这样一幅画技精湛的名画,现在你最想说什么?你会怎样它,赞美它!(学生自由表达)
3、(出示小诗)让我们再次走进这幅名扬中外的画,记住这幅名扬中外的画。(齐读)
历经风雨八百年,繁华古都在眼前。
千姿百态众生相,尽在绵绵画中间。
名扬中外震国威,惊世之作传万年。
课堂练习
作业安排
1、把《清明上河图》介绍给家长朋友,与大家共享。
2、搜集更多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资料,为下节课的《口语交际》作好准备。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案设计(二)
学习目标:
★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创作时间、作者及内容。
★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光辉灿烂,激发民族自豪感。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教学重难点:
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光辉灿烂,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
一、紧扣课题、谈话引入
①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历史悠久,中华民族曾创造了令世人惊叹的中华文化,出现了许多伟大的诗人、画家、思想家。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北宋时期的大画家张择端。
教师板书课题: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②齐读课题,学生紧扣课题质疑。
二、自主阅读,理解内容
①平时我们遇到问题都是怎样解决的?(学法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本单元学到的学习语文的方法。
②学生选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按照阅读要求自学课文。
三、全班交流,取长补短
①“我来告诉你!”
学生将自己的阅读感受讲给同学听。
(注意:相同内容不重复交流)
②“我要请教你!”
还有什么问题需要同学帮忙解决的?学生提出问题,别的同学帮助解答。
四、再读课文,加深理解
①教师启发思考:为什么说《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②学生自由读课文,选出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准备读给大家听。
③展示台: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并说说自己的感受(引导从内容和表达两方面说)。
五、课外作业
把近期了解到的我国传统文化整理一下,准备与同学交流。
板书设计:
20*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八百多年 人物 街市
(完整保存) 五百多个 热闹
5、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对照画面,了解课文描写了画面上的哪些内容,了解古画《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
3.培养学生自主自学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根据阅读提示,对照图画,通读课文。
2.和同学交流读后的感受,通过图画对照,体会作者生动的描写;让学生当小讲解员讲讲文中涉及的风景和人物。
3.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质疑,用恰当的方法来解决。(查字典、观察画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内容和历史价值,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阅读课文和观察画面,初步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内容和艺术价值,继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教学难点:
通过阅读课文和观察画面,初步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内容和艺术价值。
三、教学策略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这篇课文用生动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这幅名扬中外的古代绘画作品──《清明上河图》。作者先对《清明上河图》作了简单的介绍,然后写了《清明上河图》画面上的内容,最后,简单写出了《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教学时可以采取如下策略:
1.学习描写方式,体会语言的生动,在课文学习中理解句子表达效果并体会、积累表达方式的多样性,领悟细节描写的细致。
2.展现学生的主体性,让他们自己讲解学到的内容,提出质疑,选择恰当的方式解决。
四、教学过程
(一)揭题解题
1.在我们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多种艺术作品散发出璀璨的光芒。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幅名扬中外的古画。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理解词语意思。
(1)什么叫“名扬中外”?名扬中外:很有名气,名字传遍了世界。
(2)让我们一起用赞美的语气再读读课题,读出你的感情。
4.读题质疑。
(1)这幅名扬中外的画叫什么名字?你对他有多少了解?
补充《清明上河图》的简介:闻名中外的 《清明上河图》,是我国艺术宝库中的不朽珍品,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属国宝级文物,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2)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
预设:这幅画是谁画的?这幅画都画的什么?这幅名扬中外的画独特在哪儿?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课题产生兴趣,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影响力与艺术价值,激发学生祖国传统文化的崇敬之情。培养对课题质疑的能力,学会思考提问,带着问题读书。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给我们介绍了《清明上河图》,让我们了解了这幅名画,知道了关于它的很多知识。
2.指名分段读文,重点正音。三个多音字“作”“溜”“乘”,分别组词。
作zuō(作坊) 溜liū(溜冰) 乘shèng(千乘之国)
作zuò(作业) 溜liù(一溜烟) 乘chéng(乘法)
3.请你们试着概括一下每段段意。
第一段:概括介绍《清明上河图》背景。
第二段:写画上人物多,各行各业,各色人物都有。
第三段:写画上的街市热闹非凡。
第四段:写画面上有险些发生“交通事故”的场景。
第五段:写了《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
4.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可以怎样划分段落?可以分为几部分?
总结:简介、内容、 历史价值。
【设计意图】将语言概括的能力放在理解课文的前期来培养,培养学生学会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主要内容,要求抓重点词语。初读的过程中读准字音,完成读通顺、读准确的要求,并能大致概括文章内容。
(三)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现在对课文有了初步的了解,让我们一起再欣赏一下这幅画吧。
2.出示阅读提示:读了阅读提示你知道了什么?
总结:阅读方法──对照图画读课文。阅读要求──看课文描写了画面上哪些内容;交流读后感受。
3.读了第一段,你都了解到了什么?
总结:《清明上河图》的年代、作者、名字;尺寸,画面内容;现状。
4.学习第二段。
(1)这段主要写的是什么?
总结:《清明上河图》中的人物。
(2)用什么方式描写的?你感受到了什么呢?省略号的含义是什么?
出示课件:
有从乡下来的农民,有撑船的船工,有做各种买卖的生意人,有留着长胡子的道士,有走江湖的医生,有摆小摊的摊贩,有官吏和读书人……
小结:用排比的修辞方法描写的。省略号表示画面上还有许许多多的人物没有被写出来,表示人物之多。
(3)这段话不仅在写人多,还从哪个方面让我们感受到人多的?在书上把你找到的词语画一画。(从各种行业这个方面,向我们描述了人十分多,有各种职业)
(4)课文不仅详细地给我们举例说明有各行各业的人,还有哪句话向我们直接说明了人多?(三百六十行,哪一行的人都画在上面了)
(5)请你来说说你的感受,当你看到这幅画上有这么多的人。
预设:体会出张择端花了很大工夫,这么多人都能画出来很了不起。
5.学习第三段。
(1)这段主要写的哪儿?
总结:街市。
(2)你能找出这段的中心句吗?
第一句:画上的街市可热闹了。
(3)这段的结构怎么划分呢?
总起句;各类商店,形态各异的人;画技精湛。
(4)从这段体会到什么:体会画的内容是如此丰富,张择端的画技如此高超。
(5)谁来给我们当小导游,发挥你的想象,先给我们介绍介绍街上的人,再补充还会有什么样的?
6.学习第四段。
(1)说说看从画面中看到了什么?
总结:局部情景。
(2)“你看,张择端画的画,是多么传神啊!”,如何理解“传神”?
预设:画得十分逼真,就像真的一样!
小结:文学、艺术作品描绘的人或物生动逼真。“传”又读“zhuàn”,如“自传、小传”。
(3)这句话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敬佩)
总结:这句话是一个感叹句,写作者在欣赏画家的作品后,情不自禁的赞叹,所以作者是饱含赞美之情的。请大家也带着这份赞美之情来读读这句话。
7.朗读课文第五段。
(1)这段是在介绍它的历史价值,那么你是怎么理解它的价值的?
能再现八百年前的古都风貌,这是十分难得的。
(2)你想对这幅画的作者说些什么呢?
预设:谢谢您,为我们留下这么好的作品,能为我们再现八百年前的场景,让我们理解到百姓的生活,仿佛看到了他们热闹的场景。
【设计意图】将内容理解作为文章学习的主线,情感理解作为理解内容后的提升。了解作者的行文思路及其中油然而生的赞美之情;观察作者的表达方式,将句式与以前学习过的内容相结合,如“有乡下来的农民,有撑船的船工,有做各种买卖的生意人……”;与《赵州桥》一课的相似句式作比较,对比学习,激发学生读书乐趣。理解课文内容后,让学生自由抒发情感,表达心中感慨。
(四)课后思考,扩展延伸
1.谁来为我们当一下解说员,当我们在博物馆看到这幅画时,你会怎么给别人介绍?
北宋名画、张择端 《清明上河图》、北宋都城汴梁热闹的场面。
2.你还知道我国哪些优秀的文学作品、绘画作品,你能说说它们好在哪儿吗?
【设计意图】在巩固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练习口语表达的能力,在实际运用中学会熟练、简洁地组织语言。同时也会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在说的过程中这种热爱之情也会油然而生。
(五)布置作业
1.继续了解有关《清明上河图》的相关知识。
2.结合课堂所学内容,回家向父母介绍一下《清明上河图》这幅画。
6、20《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对照画面,了解课文描写了哪些内容,感受《清明上河图》的艺术价值,激发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3.培养“图文对照读懂课文”等自学方法。
二.环节设计
(一)激趣交流,学习第一小节。
1.揭题,提出希望学生自学读懂课文的要求。
2.检查预习成果,出示本课新词,重点正音三个多音字“作”“溜”“乘”。
3.用自己的话说说“名扬中外”的意思,知道这幅名扬中外的画就是指《清明上河图》,并板书。
4.结合预习时查找的资料,交流对《清明上河图》的了解。
5.肯定学生的预习成果:同学们真会学习,你们已经预习中把课文第一小节的内容学懂了。能读好它吗?齐读第一小节。
(二)欣赏感知,明确方法。
1.出示《清明上河图》的摹本,让学生自由观赏,谈谈自己看后的体会。
2.老师激趣:从刚才同学们惊奇的眼神、赞叹的话语中老师感受到你们对这幅图的喜爱。这幅图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我们的课文对它进行了生动具体的描写。读懂了课文,你一定会更喜欢它。想用什么方法来读懂课文呢?引导学生交流学习方法。
3.引导学生读读课前的阅读提示,明白学这一课可以用“图文对照法”。
(三)看图读文,激发情感。
1.默读2—5小节,对照图画找一找课文写了画面上的哪些内容。
2.选一个你最感兴趣的方面,细细读一读,体会体会,说说自己的感受。
3.交流感悟,随机2—4小节。
(1)读第2小节时,重点引导学生看图上画了哪些人?通过读句子,并想象补充省略的人物,来体会“三百六十行,哪一行的人都画在上面了。”体会张择端花了很大工夫,画出来的画了不起。
(2)读第3小节,重点也是看图、读文、想象补充省略的内容,理解“形态各异”,引导朗读“画面上的这些人有的布道一寸,有的甚至只有黄豆那么大。别看画上的人小,每个人在干什么,都能看得清清楚楚。”从而体会画的内容是如此丰富,张择端的画技如此高超。
(3)读第4小节,先引导学生看画面说说看到了什么,体会画的生动、精彩。老师再生动地朗读这段文字,请学生闭目想象仿佛听到了什么,进而体会“张择端画的画,是多么传神啊!”
(四)抒发情感,运用语言。
1.学生已有一定的情感基础上,朗读课文第5小节。引导学生:欣赏了这样一幅画技精湛的神奇的画,读懂了这么有趣生动的课文,现在你想说什么?
2.老师出示自己写的小诗,与学生共勉。
历经风雨八百年,
繁华古都在眼前。
千姿百态众生相,
尽在绵绵画中间。
扬名海外震国威,
惊世绝技人人赞。
绝!
中华文化真叫绝!
7、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创作时间、作者及内容。
2、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光辉灿烂,激发民族自豪感。
3、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教学重难点:
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光辉灿烂,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
一、紧扣课题、谈话引入
①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历史悠久,中华民族曾创造了令世人惊叹的中华文化,出现了许多伟大的诗人、画家、思想家。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北宋时期的大画家张择端。
教师板书课题: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②齐读课题,学生紧扣课题质疑。
二、自主阅读,理解内容
①平时我们遇到问题都是怎样解决的?(学法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本单元学到的学习语文的方法。
②学生选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按照阅读要求自学课文。
三、全班交流,取长补短
①“我来告诉你!”
学生将自己的阅读感受讲给同学听。
(注意:相同内容不重复交流)
②“我要请教你!”
还有什么问题需要同学帮忙解决的?学生提出问题,别的同学帮助解答。
四、再读课文,加深理解
①教师启发思考:为什么说《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②学生自由读课文,选出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准备读给大家听。
③展示台: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并说说自己的感受(引导从内容和表达两方面说)。
五、课外作业
把近期了解到的我国传统文化整理一下,准备与同学交流。
板书:
20、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八百多年 人物 街市
(完整保存) 五百多个 热闹
8、《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①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创作时间、作者及内容。
②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光辉灿烂,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设计
紧扣课题、谈话引入
①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历史悠久,中华民族曾创造了令世人惊叹的中华文化,出现了许多伟大的诗人、画家、思想家。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北宋时期的大画家张择端。
教师板书课题: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②齐读课题,学生紧扣课题质疑。
自主阅读,理解内容
①平时我们遇到问题都是怎样解决的?(学法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本单元学到的学习语文的方法。
②学生选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按照阅读要求自学课文。
全班交流,取长补短
①“我来告诉你!”
学生将自己的阅读感受讲给同学听。
(注意:相同内容不重复交流)
②“我要请教你!”
还有什么问题需要同学帮忙解决的?学生提出问题,别的同学帮助解答。
再读课文,加深理解
①教师启发思考:为什么说《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②学生自由读课文,选出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准备读给大家听。
③展示台: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并说说自己的感受(引导从内容和表达两方面说)。
课外作业
把近期了解到的我国传统文化整理一下,准备与同学交流。
9、《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学设计
一.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对照画面,了解课文描写了哪些内容,感受《清明上河图》的艺术价值,激发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3. 培养“图文对照读懂课文”等自学方法。
二. 环节设计
(一)激趣交流,学习第一小节。
1.揭题,提出希望学生自学读懂课文的要求。
2.检查预习成果,出示本课新词,重点正音三个多音字“作”“溜”“乘”。
3.用自己的话说说“名扬中外”的意思,知道这幅名扬中外的画就是指《清明上河图》,并板书。
4.结合预习时查找的资料,交流对《清明上河图》的了解。
5.肯定学生的预习成果:同学们真会学习,你们已经预习中把课文第一小节的内容学懂了。能读好它吗?齐读第一小节。
(二)欣赏感知,明确方法。
1.出示《清明上河图》的摹本,让学生自由观赏,谈谈自己看后的体会。
2.老师激趣:从刚才同学们惊奇的眼神、赞叹的话语中老师感受到你们对这幅图的喜爱。这幅图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我们的课文对它进行了生动具体的描写。读懂了课文,你一定会更喜欢它。想用什么方法来读懂课文呢?引导学生交流学习方法。
3.引导学生读读课前的阅读提示,明白学这一课可以用“图文对照法”。
(三)看图读文,激发情感。
1.默读2—5小节,对照图画找一找课文写了画面上的哪些内容。
2.选一个你最感兴趣的方面,细细读一读,体会体会,说说自己的感受。
3.交流感悟,随机2—4小节。
(1)读第2小节时,重点引导学生看图上画了哪些人?通过读句子,并想象补充省略的人物,来体会“三百六十行,哪一行的人都画在上面了。”体会张择端花了很大工夫,画出来的画了不起。
(2)读第3小节,重点也是看图、读文、想象补充省略的内容,理解“形态各异”,引导朗读“画面上的这些人有的布道一寸,有的甚至只有黄豆那么大。别看画上的人小,每个人在干什么,都能看得清清楚楚。”从而体会画的内容是如此丰富,张择端的画技如此高超。
(3)读第4小节,先引导学生看画面说说看到了什么,体会画的生动、精彩。老师再生动地朗读这段文字,请学生闭目想象仿佛听到了什么,进而体会“张择端画的画,是多么传神啊!”
(四)抒发情感,运用语言。
1.学生已有一定的情感基础上,朗读课文第5小节。引导学生:欣赏了这样一幅画技精湛的神奇的画,读懂了这么有趣生动的课文,现在你想说什么?
2.老师出示自己写的小诗,与学生共勉。
历经风雨八百年,
繁华古都在眼前。
千姿百态众生相,
尽在绵绵画中间。
扬名海外震国威,
惊世绝技人人赞。
绝!
中华文化真叫绝!
10、《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对照画面,了解课文描写了哪些内容,感受《清明上河图》的艺术价值,激发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3.培养“图文对照读懂课文”等自学方法。
二.环节设计
(一)激趣交流,学习第一小节。
1.揭题,提出希望学生自学读懂课文的要求。
2.检查预习成果,出示本课新词,重点正音三个多音字“作”“溜”“乘”。
3.用自己的话说说“名扬中外”的意思,知道这幅名扬中外的画就是指《清明上河图》,并板书。
4.结合预习时查找的资料,交流对《清明上河图》的了解。
5.肯定学生的预习成果:同学们真会学习,你们已经预习中把课文第一小节的内容学懂了。能读好它吗?齐读第一小节。
(二)欣赏感知,明确方法。
1.出示《清明上河图》的摹本,让学生自由观赏,谈谈自己看后的体会。
2.老师激趣:从刚才同学们惊奇的眼神、赞叹的话语中老师感受到你们对这幅图的喜爱。这幅图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我们的课文对它进行了生动具体的描写。读懂了课文,你一定会更喜欢它。想用什么方法来读懂课文呢?引导学生交流学习方法。
3.引导学生读读课前的阅读提示,明白学这一课可以用“图文对照法”。
(三)看图读文,激发情感。
1.默读2—5小节,对照图画找一找课文写了画面上的哪些内容。
2.选一个你最感兴趣的方面,细细读一读,体会体会,说说自己的感受。
3.交流感悟,随机2—4小节。
(1)读第2小节时,重点引导学生看图上画了哪些人?通过读句子,并想象补充省略的人物,来体会“三百六十行,哪一行的人都画在上面了。”体会张择端花了很大工夫,画出来的画了不起。
(2)读第3小节,重点也是看图、读文、想象补充省略的内容,理解“形态各异”,引导朗读“画面上的这些人有的布道一寸,有的甚至只有黄豆那么大。别看画上的人小,每个人在干什么,都能看得清清楚楚。”从而体会画的内容是如此丰富,张择端的画技如此高超。
(3)读第4小节,先引导学生看画面说说看到了什么,体会画的生动、精彩。老师再生动地朗读这段文字,请学生闭目想象仿佛听到了什么,进而体会“张择端画的画,是多么传神啊!”
(四)抒发情感,运用语言。
1.学生已有一定的情感基础上,朗读课文第5小节。引导学生:欣赏了这样一幅画技精湛的神奇的画,读懂了这么有趣生动的课文,现在你想说什么?
2.老师出示自己写的小诗,与学生共勉。
历经风雨八百年,
繁华古都在眼前。
千姿百态众生相,
尽在绵绵画中间。
扬名海外震国威,
惊世绝技人人赞。
绝!
中华文化真叫绝!
11、《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对照画面,了解课文描写了画面上的哪些内容,感受《清明上河图》的生动传神,激发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3、培养运用“图文对照读懂课文”等学习方法自学课文的能力。
【学习重点】
目标2、3。
【学具准备】
课件:《清明上河图》摹本
【环节设计】
一、紧扣课题,谈话引入
1、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历史悠久,中华民族创造了令世人惊叹的中华文化。今天我们将从我国灿烂的艺术瑰宝中摘取一颗璀璨的明珠,欣赏她熠熠闪光的风采。这颗明珠就是: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学生紧扣课题质疑。
二、交流资料,学习第一自然段
1、结合预习时查找的资料,交流对《清明上河图》的了解。
2、师相机板书与第一自然有关的知识。
3、肯定学生的预习成果:同学们真会学习,你们已经在预习中把课文中第一自然段的许多内容学懂了。
4、齐读第一自然段。
三、观图激情,感受画面的精彩
1、出示《清明上河图》的摹本,展卷让学生观赏。
2、师配乐解说画面部分精彩内容。
3、老师激情:从刚才同学们惊奇的眼神、赞叹的话语中老师感受到你们对这幅图的喜爱。我们的课文对它进行了生动具体的描写。读懂了课文,你一定会更喜欢它。
四、明确学法,合作学习
1、自由读文,找一找课文的哪几个自然段具体描写了画面上的内容?
2、想用什么方法来读懂课文呢?提示学生读读课前的阅读提示,明白这一课可以用“图文对照法”的学习方法学习课文。引导学生交流经常运用的学习方法。
3、师小结学法:质疑解疑 借助资料 朗读感悟 图文对照 表演体会 ……
4、小组合作学习:选用学习方法从而2~4自然段中选定最感兴趣的一个自然段小组合作学习。
5、交流感悟。 随机2~4小节:
⑴ 汇报第2小节时,重点引导学生看图上画了哪些人?通过读句子,并想象补充省略的人物,来体会“三百六十行,哪一行的人都画在上面了。”体会张择端花了很大工夫,画出来的画了不起。
⑵ 汇报第3小节,重点也是看图、读文、想象补充省略的内容,理解“形态各异”,引导朗读“画面上的这些人有的不到一寸,有的甚至只有黄豆那么大。别看画上的人小,每个人在干什么,都能看得清清楚楚。”从而体会画的内容是如此丰富,张择端的画技如此高超。
⑶ 汇报第4小节,先引导学生看画面说说看到了什么,体会画的生动、精彩。老师再生动地朗读这段文字,请学生闭目想象仿佛听到了什么,进而体会“张择端画的画,是多么传神啊!”
5、师小结学情。
五、抒发情感,运用语言
1、再现画面,激情朗读课文第5小节。引导学生:欣赏了这样一幅画技精湛的神奇的画,读懂了这么生动有趣的课文,现在你最想说什么?
2、老师出示小诗,与学生共勉。
历经风雨八百年,繁华古都在眼前。
千姿百态众生相,尽在绵绵画中间。
扬名海外震国威,惊世绝技人人赞。
绝!中华文化真叫绝!
六、自选作业
1、对照画面给爸爸妈妈介绍《清明上河图》。
2、了解我国传统文化。
〖板书设计〗
20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清明上河图 北宋 张择端
长528厘米 宽24.8厘米
八百年前 汴梁 热闹的场面
【课后反思】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是第五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这个单元的主题是“灿烂的中华文化”。这篇课文离学生的生活距离比较远,理解上有一定的困难。在制定目标上只要求学生了解画面内容,初步感知《清明上河图》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和运用多种学习方法自学课文,培养学习能力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教学设计上老师努力为学生营造一种张扬祖国灿烂文化的氛围,让学生融如其中。再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自学课文。目的是体现现在语文课堂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从近十分钟的小组合作活动中老师了解到学生的学习方法是多样的,学习的热情是高涨的。虽然只有两个小组做了汇报,但我认为我们重视的是学习的过程,而不只是成果的展示。让老师感到欣慰的是这些孩子们运用学习方法的能力在提高。在本堂课中也暴露了学生的一些问题,小组汇报的组织形式要加强,倾听的习惯要培养。学生的发言语言不够规范,语言组织能力较弱,条理性差。在今后的教学中这些方面都是要着重培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