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上《西湖》教学设计精选一等奖

《三上《西湖》教学设计精选一等奖》属于教学设计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三上《西湖》教学设计精选一等奖

1、三上《西湖》教学设计精选一等奖

教材分析:

开篇总起全文,点名西湖是杭州天堂的一颗明珠,紧接着,第2,3自然段介绍了远山和湖面的风景,生动描绘了西湖主要景点的旖旎风光。最后还描写了月光下西湖给人留下的美妙意境。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全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2.学习本课11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会用“犹如”、“像”、“仿佛”,“宛如”等词语口头造句。

4.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西湖的清奇秀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估计有很多学生没有去过西湖,对西湖的美景缺乏感性认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使用网络资源和媒体中等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教学难点:

这篇课文文句优美,因而给学生充分的朗读课文时间,结合课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教学准备:

投影片、生字卡片、网络资源、课件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一、第一课时(预习)

1、学生自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2、提供网络资源,让学生上网浏览各类文本、图片、视频资料,丰富学生对西湖的感性认识,激发学习兴趣。(预习准备)

二、(第二课时)课堂教学过程

(一)、调动积累、激趣揭题。

师:通过上一节课的预习,同学们对西湖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请大家来谈一谈。(交流回答,教师总结)今天,让我们到向往已久的杭州西湖去游览一下,好,我们出发(VCD,空中鸟瞰西湖)

(二)、凭借想象,指导初读。

1、配乐范读课文。

2、学生自读课文。

(1)要求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字音。

(2)要求画出生字组成的词语,想象它们在句子中的意思,并标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3)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描写了西湖的哪些美景?

(三)、质疑问难,指导朗读。

1、教师启发:我们初读了课文,读准了字音,读通了句子,初步体会了文中的美景。你们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2、学生提问。

3、教师小结:同学们的问题提得真好,说明你们真的会读书了,那么为什么说西湖是一幅优美的山水画?是人间仙境呢?月下西湖又是一番什么景象呢?让我们步入西湖。

(四)、精读课文,深入西湖(结合演示文稿教学)

1、出示第一自然段:

师描述引渡:西湖三面环山,层峦叠嶂,湖水平静,碧波荡漾,倒映着柳丝飘逸的湖堤,黛绿的小岛,湖光山色美如仙境。因此人们常说()。(朗读第一自然段)结合图片理解“明珠”的意思。

2、出示第二自然段:

师:请大家朗读第二自然段,看看一共有几句话,每句话都向大家展示了怎样的画面。(学生自读)

(1)第一句:山峦(结合图片理解词语:层层叠叠、连绵起伏,体会一山绿,一山青,一山浓,一山淡,犹如一副山水画)

(2)第二句:湖面(结合图片欣赏)

(3)第三句:白鴎(结合图片欣赏)

朗读体会,指导背诵(课件提示背诵)

3、出示第三自然段

过渡:西湖真是名不虚传,字里行间都流露着美景。不信,我们接着看。

(1)学生自读

(2)分句指名读:

师:同学们想一想,找一找,在这一自然段中,描写了西湖那些景点。

(3)分句朗读分析:(课件相应演示各景点)

第一句:鸟瞰西湖周边,理解“绿色镶边”

第二句:孤山景

第三句:苏堤和白堤

第四句:湖心的三个小岛,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

A、三岛全景

B、小瀛洲鸟瞰、近景及三谭映月

C、湖心亭

D、阮公墩

第五句:青山白云的倒影

体会朗读

4、出示第四自然段

过渡:傍晚已经临近,夕阳西下,你们想不想看看此时的西湖?(夕阳斜射图片)

过渡:夜幕初垂,明月东升,夜西湖又是如何一番景象。(春江花月夜)配乐听老师朗读第四自然段,学生闭上眼睛听赏。

(1)学生配乐朗读体会

(2)夜西湖美景(课件相应图片演示)

(3)找出比喻句,学习造句用“宛如造句”。找出课文中宛如的近义词,口头造句。

(五)、配乐朗读全文,学生谈体会。

(六)、小结:古人说,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课件)就是说,西湖的景色不管是春夏秋冬,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那么美丽迷人,同学们,你觉得呢?

第三课时:拓展延伸

1、提供相关网址,让小学生自由发挥,浏览网上的西湖文化、传说故事、逸闻趣事,丰富学生知识,增加阅读量。

2、继续提供相关图片网址的链接,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西湖的兴趣。

2、三上《西湖》教学设计精选

教材分析:

开篇总起全文,点名西湖是杭州天堂的一颗明珠,紧接着,第2,3自然段介绍了远山和湖面的风景,生动描绘了西湖主要景点的旖旎风光。最后还描写了月光下西湖给人留下的美妙意境。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全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2.学习本课11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会用“犹如”、“像”、“仿佛”,“宛如”等词语口头造句。

4.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西湖的清奇秀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估计有很多学生没有去过西湖,对西湖的美景缺乏感性认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使用网络资源和媒体中等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教学难点:

这篇课文文句优美,因而给学生充分的朗读课文时间,结合课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教学准备:

投影片、生字卡片、网络资源、课件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一、第一课时(预习)

1、学生自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2、提供网络资源,让学生上网浏览各类文本、图片、视频资料,丰富学生对西湖的感性认识,激发学习兴趣。(预习准备)

二、(第二课时)课堂教学过程

(一)、调动积累、激趣揭题。

师:通过上一节课的预习,同学们对西湖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请大家来谈一谈。(交流回答,教师总结)今天,让我们到向往已久的杭州西湖去游览一下,好,我们出发(VCD,空中鸟瞰西湖)

(二)、凭借想象,指导初读。

1、配乐范读课文。

2、学生自读课文。

(1)要求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字音。

(2)要求画出生字组成的词语,想象它们在句子中的意思,并标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3)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描写了西湖的哪些美景?

(三)、质疑问难,指导朗读。

1、教师启发:我们初读了课文,读准了字音,读通了句子,初步体会了文中的美景。你们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2、学生提问。

3、教师小结:同学们的问题提得真好,说明你们真的会读书了,那么为什么说西湖是一幅优美的山水画?是人间仙境呢?月下西湖又是一番什么景象呢?让我们步入西湖。

(四)、精读课文,深入西湖(结合演示文稿教学)

1、出示第一自然段:

师描述引渡:西湖三面环山,层峦叠嶂,湖水平静,碧波荡漾,倒映着柳丝飘逸的湖堤,黛绿的小岛,湖光山色美如仙境。因此人们常说()。(朗读第一自然段)结合图片理解“明珠”的意思。

2、出示第二自然段:

师:请大家朗读第二自然段,看看一共有几句话,每句话都向大家展示了怎样的画面。(学生自读)

(1)第一句:山峦(结合图片理解词语:层层叠叠、连绵起伏,体会一山绿,一山青,一山浓,一山淡,犹如一副山水画)

(2)第二句:湖面(结合图片欣赏)

(3)第三句:白鴎(结合图片欣赏)

朗读体会,指导背诵(课件提示背诵)

3、出示第三自然段

过渡:西湖真是名不虚传,字里行间都流露着美景。不信,我们接着看。

(1)学生自读

(2)分句指名读:

师:同学们想一想,找一找,在这一自然段中,描写了西湖那些景点。

(3)分句朗读分析:(课件相应演示各景点)

第一句:鸟瞰西湖周边,理解“绿色镶边”

第二句:孤山景

第三句:苏堤和白堤

第四句:湖心的三个小岛,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

A、三岛全景

B、小瀛洲鸟瞰、近景及三谭映月

C、湖心亭

D、阮公墩

第五句:青山白云的倒影

体会朗读

4、出示第四自然段

过渡:傍晚已经临近,夕阳西下,你们想不想看看此时的西湖?(夕阳斜射图片)

过渡:夜幕初垂,明月东升,夜西湖又是如何一番景象。(春江花月夜)配乐听老师朗读第四自然段,学生闭上眼睛听赏。

(1)学生配乐朗读体会

(2)夜西湖美景(课件相应图片演示)

(3)找出比喻句,学习造句用“宛如造句”。找出课文中宛如的近义词,口头造句。

(五)、配乐朗读全文,学生谈体会。

(六)、小结:古人说,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课件)就是说,西湖的景色不管是春夏秋冬,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那么美丽迷人,同学们,你觉得呢?

第三课时:拓展延伸

1、提供相关网址,让小学生自由发挥,浏览网上的西湖文化、传说故事、逸闻趣事,丰富学生知识,增加阅读量。

2、继续提供相关图片网址的链接,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西湖的兴趣。

3、三上《西湖》教学设计(表格式)

苏教版第小学语文第五册《西湖》一课,课文先概括地介绍了西湖的地理位置和重要性。然后作者按观察顺序,循着“远眺——近赏——月下”的线索,紧紧扣住景物的特点,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秀美典雅的西湖山水图。

学内容

6、西湖

共几课时

3

课型

新授

第几课时

1

教学

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0个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感受西湖的美景。

4.继续培养边读边想、咀嚼品味、圈画批注的读书习惯。

教学

重难点

重点:识字写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难点:理解词语的意思。

教学

资源

1.课本上的五幅插图恬静、秀丽,可供学生直观感受。

2.课文录音。

预习

设计

1.拼读生字,去掉拼音准确朗读生字。

2.认真观察生字,练习正确美观地书写,《习字册》上的生字描一个写一个。

3.划词语、标小节号,并正确、流利地朗读和理解。

4.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5.搜集有关西湖的古诗。

学 程 预 设

导 学 策 略

调整与反思

第一板块:走近课文(4分钟)

1.读课题

2. 用几句话描写一下自己看到的美景。

第二板块:预习展示(20分钟)

● 预习作业1

1.展示——去拼音读生字。

2.全班站起来两两过关,过关完毕坐下。

● 预习作业2

1.展示书本上的描红。

2.点评、总结记住字形、生字写美观的方法。

3.在《习字册》上练写。

4.同桌互评。

5.展示自己最得意的记字方法。

6.闭眼书空,出差错的字等书空完毕迅速看书巩固。

● 预习作业3

1.组号为“2”的学生说词意。

● 预习作业4

1.朗读展示。

2.小组内过关读。

第三板块:整体感知(6分钟)

1.在预习的基础上听老师指点再次归纳。

2.铭记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

第四板块:学习第1自然段(10分钟)

1.自由读,理解“素”。 “素”: 一直、向来

2.感受词语的意境:人间天堂、镶嵌、明珠。

3.美美地读第一自然段。

第五板块:明确任务,完成作业

第一板块:谈话引入。

1.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杭”就是杭州,今天我们就去杭州西湖看一看。(出示课题,齐读。)

2.指导学生依次欣赏课文中的图片,问:能用几句话描写一下自己看到的美景吗?

3.图片这么美,课文也不逊色,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第二板块:预习导学

● 预习作业1

1.选择有代表性的两名学生展示交流。

2.小组内两两过关。

● 预习作业2

1.每组推荐一名学生展示交流。

2.点评。

(1)“绵、淡、犹、格、浮、掩”均为左窄右宽的字,写时要注意把左边的偏旁写得窄些,约占字宽的三分之一。。

(2)“般、初”是左右等宽的字。

渗透:汉字富有智慧,通过笔画变化达到整体和谐、美观的效果。

3.小组内交流记忆方法。

4.集体闭眼书空。

● 预习作业3

1.抽组号为“2”的学生说词意。

● 预习作业4

1.抽组号为“3”的两名学生展示交流。

2.评价、纠正。

3.选择自己喜欢的一节朗读。

第三板块:整体感知

1.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总共有几小节? (引导学生先看懂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再示范归纳:第一自然段开门见山,点明西湖是“天堂”杭州的一颗明珠。第二自然段介绍远山和湖面的美丽景色。第三自然段生动描绘了西湖主要景点的旖旎风光。第四自然段描绘月光下的西湖给人留下的美妙意境。

第四板块:学习第1自然段。

1.自由读,学生质疑。理解“素”。

2.认为这个自然段中哪些字词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这些词语都很美,把这些词语放进课文中,美美地读读第1自然段。

4.什么说西湖是镶嵌在这天堂里的一颗明珠呢?我们到下节课进一步走进西湖。

第五板块:布置作业

1.完成《习字册》剩余字。

2.完成《补充》一,《一课一练》一。

作业

设计

1.见《补充》、《一课一练》。

4、三上《孙中山破陋习》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学会默读,讲述故事。

3、掌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孙中山对缠足这一封建陋习的憎恨和他敢于同封建势力作斗争的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孙中山对封建陋习的憎恨以及敢于同封建势力作斗争的精神。

教学难点:

封建陋习距离学生较遥远,要充分利用资料把孩子带入情境。

突破措施:

多种方式朗读,自主互助小组合作

教学准备:

1、课前从多种渠道了解缠足的事。

2、搜集、了解孙中山。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24 孙中山破陋习

2、出示孙中山先生像。同学们,你们知道孙中山先生吗?

学生根据所查资料,介绍孙中山,教师适时补充。

3、陋习:指不好的、不文明的、不合理的习俗。

4、孙中山是我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他从小就反对封建习惯势力,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篇课文就是讲他的这方面的故事的。

二、初读指导

1、学习生字词。

(1)给课文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默读课文,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词语。

(2)会读生字。

(3)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空闲 废除 缠足 痛苦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词语。孙中山 挑柴 罪 缠足 空闲

(2)指名读词语。要求:读准字音。

(3)了解词语掌握情况,重点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缠足 废除 陋习

(4)读生字词。

3、请大家打开课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4、指名分段读课文,引导学生专注地听读,发现错误,教师引导学生帮助正音,特别要注意翘舌音。

5、学生说一说,读过课文后,你知道课文主要介绍了什么?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6、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引导学生质疑。

7、把课文分为三部分。

三、精读感悟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一读。

2、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主要讲了什么?

你们看,孙中山的姐姐事怎样的一个女孩儿?(能干、活泼的女孩子)

引导学生通过“洗衣、烧饭、插秧、挑柴,样样活儿都干”体会姐姐的能干;通过“空闲时,姐姐就陪孙中山一起玩”、“孙中山最爱听姐姐唱歌,姐姐也经常唱歌给他听”等词句,体会姐姐的活泼。

3、小结:第一部分主要讲孙中山有一个能干、活泼的姐姐。正因为姐姐是那样的活泼能干,孙中山才“喜欢自己的姐姐”。

4、齐读第一部分。

(二)学习第二至七自然段

1、小组讨论思考:哪些是孙中山看到的情形?请用“~~~~~”画出来;哪些是孙中山反对妈妈给姐姐缠足的理由?请用“——”画出;妈妈为姐姐缠足的理由是什么?请用“……”画出。

2、交流:

(1) 谁来说说孙中山看到的情形?(第二自然段)齐读。

思考:这段中哪句话最伤孙中山的心?(“姐姐痛苦极了,眼泪直往下流”)齐读。

为什么姐姐这么痛苦、流泪?请比较下面两句话。

出示:妈妈正用一根布条,给姐姐缠足。

妈妈正用长长的布条,一道又一道给姐姐缠足。

比较:这两句意思有什么不同?哪一句好,为什么?

用一根长长的布条,一道又一道地给姐姐缠足,怎么会这么痛苦呢?可以引导学生联系听到过或所读过的有关资料理解,加深感受。

教师补充:老师来介绍一下:(第一张图片)缠足时,先要把足背和4根脚趾使劲地往下压,然后再用布条紧紧地把脚捆绑起来,使它不再长大。缠的时候,这脚上的细皮嫩肉往往会被挤压得撕裂开来,鲜血淋漓,甚至能听到骨关节被掰压得咯咯作响的似乎要断裂的声音。

同学们有没有摔断脚的?被缠满绷带的感觉怎样?(失去自由)

妈妈在给姐姐缠足,一圈不够,两圈,两圈不够三圈,三圈不够……妈妈用布条紧紧地将姐姐的脚缠了起来。就这样姐姐的脚慢慢地弯曲了,变形了,但是妈妈仍然用一根长长的布条,一道又一道地给姐姐缠足。(学生读)姐姐脚上的皮肤被布条压得鲜血淋漓,但是妈妈……姐姐的骨关节被掰压得咯咯作响,但是妈妈仍然……姐姐脸上的肌肉扭曲了,她痛苦极了,眼泪直往下流。

如果你当时就在场,看到了这一切,你会怎么样?

那孙中山呢?(又是生气又是心疼)他心疼什么?他又生气什么?

(2) 孙中山与妈妈争论的焦点是什么呢?(学生齐读第三至六自然段)

孙中山反对给姐姐缠足的理由是什么? (姐姐受罪、不能干活)

妈妈是怎么说的?妈妈为什么叹气?可是妈妈又不能不这么做,为什么?说明了什么?为什么“妈妈含着眼泪把孙中山推出了房门……”

引导学生感受妈妈对缠足陋习的无奈,以及内心的痛苦。(叹了口气)

(3)孙中山同妈妈争辩没有用?那么结果怎么样?这件事使孙中山感到怎么样?请齐读第7自然段。结果姐姐变得这么样了?

引答:当时,不管孙中山如何想,如何反对,都无济于事,想一想:姐姐原来是怎样的呢?

(生答)可是,姐姐被缠小脚了,以后的几个月,孙中山再也没有看到……

(引答)再也没有听到……可见,缠足陋习给姐姐带来了无法想象的痛苦。孙中山看在眼里,痛在心里,所以课文说,这件事深深地……(引答)

辨析句子:

这件事刺痛了他的心。

这件事深深地刺痛了他的心。

同学们看,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下面一句话使你感受到了什么?(伤害之深)

3、小结:这一部分讲的是孙中山反对给姐姐缠足的事。

4、齐读第二部分。

(三)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感受孙中山先生的革命精神

1、指名读。

2、“辛亥革命成功”是怎么回事?(教师介绍:辛亥革命)

3、首先废除缠足陋习,表现了孙中山怎么样的精神?这件事有什么重大意义?

4、看书上的插图。

教师讲述:孙中山先生推翻了清政府,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功劳伟大。人民为了纪念他为他立了铜像。

5、小结:这一部分讲的是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成功后,首先废除了缠足陋习。

6、学生充满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

(四)总结全文

1、总结谈话。学了这篇课文后,你想对孙中山先生说些什么呢?想对孙中山母亲说些什么?(联系有关知识)你还想知道什么?

2、朗读全文。

四、练习讲故事

1、理清层次。

默读课文,想一想文章三个部分,各写什么内容。

(姐姐勤劳活泼——妈妈为孙中山的姐姐缠足,孙中山极力反对——姐姐从此再也没有笑脸,没有歌声——孙中山破陋习)

2、记住重点语句。

写姐姐勤劳活泼的语句。

姐姐痛苦的样子和原因。孙中山和妈妈的对话。

姐姐的两个“再也没有”。

辛亥革命成功后,孙中山首先废除缠足陋习。

3、练习讲述故事。

4、当众讲故事。

五、写字指导

1、复习生字朗读情况。(学生拿出生字卡片读一读、再出示小黑板抽读)

2、指导书写“ 柴、罪、废、既”。

3、学生描红、临写。教师巡回指导。

六、反馈练习

1、形近字组词

柴( )紫( )痛( )疼( ) 即( )既( )

踪( )综( )宗( )

2、说话练习

(1)关于姐姐,谁能完整地说一说:

出示:缠足前的姐姐( );缠足时的姐姐( );缠足后的姐姐( )。

(2)谁能用上“因为……所以……”的句式说说孙中山喜欢姐姐的原因。

七、作业设计

1、请你用孙中山爷爷,我想对您说:“…………”的句式来说话练习。

2、把“孙中山破陋习”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板书设计:

24 孙中山破陋习

喜欢姐姐----活泼能干

姐姐缠足----刺痛了心

革命成功----首先废除

教学反思:

《孙中山破陋习》这一课是一个历史故事,对于学生来说,他们对以前的事知道的很少很少,所以我们在教本课之前要对学生对孙中山这个人和当时的社会背景有所了解。

课文以鲜活的文字叙述了孙中山亲眼目睹了姐姐被迫缠足的痛苦和母亲的疼爱而又无奈的情景,因而在辛亥革命成功后他首先废除缠足陋习的事。故事中的孙中山、姐姐、妈妈这三个人物个性鲜明,有着各自不同的角色和位置。

姐姐是课文中的主要人物。兄妹的感情、姐姐的受害是孙中山引发破陋习的主要原因。学生只有去认识姐姐,了解姐姐,才能真正的感受姐姐的快乐,抚摸姐姐被刺痛的心,才是有效的阅读。教学时,我首先让学生去认识姐姐,通过上堂课的学习,知道了缠足前的姐姐是个活泼又能干的姐姐,但以后的几个月情况发生了什么变化了?让学生通过阅读去体会,比较中感悟,从而引出两个问题。小组讨论,学习学案上的内容。了解姐姐为什么没有了笑脸,没有了歌声?这件事为什么深深地刺痛了孙中山幼小的心?让学生知道缠足是怎么回事?学生对于缠足只是浅显的了解,并感受不到它对中国妇女身心残害之深。是呀,由于社会的进步,也就是孙中山的功劳,缠足这一陋习早已销声匿迹了,对于我们这一代中青年老师来说,如果不去下功夫了解,脑子中对缠足是没有深刻印象的,只是无端地觉得那是用布长期包裹不让脚长大,最终形成小脚。而对于八、九岁的三年级学生来说,没有看到过,没有听到过,更没有什么体验,可以说是白纸一张。

要让对缠足没有任何感性认识的学生,单凭文中“妈妈正在用一根长长的布条,一道又一道地给姐姐缠足”这一句话来感受缠足形象,进而来感受缠足的毒害,是远远不能震撼学生的心的。要找一些旧神会女人裹小脚的照片让他们了解认识,加深他们的印象。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生深刻地了解到旧社会的陋习残害着我们的中国妇女,也对孙中山先生起了敬佩之情。

5、三上《船》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会认4个字,会写6个字,参照“我的词语库”自主积累词语。

能力目标:默读课文,说说自己还知道哪些船,还希望有哪些船。

情感目标:了解课文内容,知道生活中我们应不断地探索。

教学重点:

1.了解船的发展演变过程,鼓励学生在生活中不断探索。

2.会认4个字,会写6个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启发学生发挥想象,了解船的发展演变过程,培养学生发愤学习、不断探索的精神。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师生收集各种船的图片。

2.字词卡片、课文朗读录音、教学投影片(或挂图)。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外出旅游或走亲戚时,都坐过什么样的船呢?给大家介绍一下吧!

2.学生自由交流。

3.出示收集的图片,体会船的多样与作用。

4.小结:船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国防、经济等方面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那么,船最初是什么样?它又是怎样发展变化而来的呢?我们一起学习第17课:船。(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1.听课文朗读录音(或教师范读)。

2.说说你知道了什么。(简单概括课文内容或说出自己的感受。)

3.轻声地自由朗读课文,想一想在字词句和课文内容方面,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4.交流朗读收获,互相质疑解疑。

读准字音:树干(ɡàn)扁(biǎn)平 潜(qián)水艇

理解意思:(出示相应的教学投影片)

蒸汽机:将蒸汽的能量转换为机械功的往复式动力机械。

军舰:列入海军编制,用于完成战斗任务和保障任务的战斗舰艇和特种舰艇。现代军舰一般装有导弹,火炮,鱼雷,水雷,反潜武器和其他兵器。有的还载有作战飞机和直升机。

油轮:专门用来运送石油的轮船。

潜水艇:利用水容器装水排水,随着水的装和排,潜水艇也随之沉和浮。

庞大:巨大。

豪华:特别华丽堂皇。

同桌互读课文,说说船的发展演变过程:

树干——筏子——独木舟——帆船——汽船——军舰、油轮、潜水艇……

三、检查生字的自学情况。

1.出示要求认写的字:稳、歪、扁、棍、喷、舰。

2.读一读,给生字组词或说话。

3.说说你是怎样记住它们的。

稳:左右结构,左边是“禾”字旁,右边是“急”字。

歪:会意字,“不正”为“歪”。

扁:“遍”字去掉走之儿。

棍:形声字,形旁为“木”,指“棍”是“木”做成的;声旁为“昆”,与“棍”韵母相同。

舰:形声字,形旁为“舟”,指船;声旁为“见”,与“舰”同音。

喷:与“愤”比较,“有心真气愤,有口能喷水”。

4.试在田字格中练写两个。指名板写、评价、再写。

5.出示词语,读一读,记一记:漂流、平稳、扁平、借助、豪华、娱乐、庞大。

四、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用表格或者图画的形式把船的演变过程表现出来。

2.读记生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检查随文识字的情况。

2.出示卡片,开火车认读,大面积检查生字词语认读情况。

生字:稳、歪、扁、棍、喷、舰。

词语:漂流、平稳、扁平、借助、豪华、娱乐。

3.对照自己设计的表格或图画说说船的演变过程。

二、朗读课文,感悟理解。

1.自由读课文,思考:船在各个不同阶段,分别有什么优点和缺点,人们为什么要改进它?

2.交流讨论:

树干:简便易行,但不平稳。

筏子:不容易翻,但走得慢。

独木舟:快、安全、还可以放东西。

装上船桨:使船走得更快,但要用手划,比较费力。

帆船:借助风力跑得更快。

轮船:把桨装在船上的大轮子上,不需要风也能走。蒸汽机带动轮桨,速度更快。

现代的轮船:豪华的客轮——庞大的货轮——军舰、油轮、潜水艇……

3.分角色表演:分别请几个学生演不同阶段的船。

4.如果你是一艘豪华客轮,见到最初作为船的那段树干,你会说些什么呢?

三、拓展延伸。

1.你还知道哪些船?你还希望有什么样的船?根据你的需要想一想,动手设计并画下来,再向大家介绍它的特点和作用。

2.从船的发展演变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船的发展演变过程是人类不断探索的过程,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也应该努力学习、不断探索。)

四、巩固练习。

1.你注意过身边的事物吗,它们也像船一样在不断地发展变化,请你举例说明一下。如:书包、文具盒、自来水、电铃等等。

2.选择你喜欢并且熟悉的一种事物,想想它是怎样发展变化的,然后写下来。

五、实践活动。

说说自己还知道哪些船,还希望有哪些船,为什么。

6、三上《刮脸》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重点指导“焕、嚷”;理解“容光焕发”。

2、认识转折关系,并能用“但是”造句。

3、默读课文,边读边划出词句,并且根据人物表现体会人物特点,体会孩子渴望长大的迫切心情。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不同语气。

教学难点:

1、认识转折关系,并能用“但是”造句。

2、理解关键句,通过抓人物言行,体会人物特点,体会孩子渴望长大的迫切心情。

教学准备:

暴风雨录象、板书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板:4 刮脸

师:平时,你看到谁需要刮脸?

通过预习,你知道文中谁要刮脸?板:小贝当

师:小贝当是一个二年级的孩子,他为什么要刮脸?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个有趣的故事。

说明:儿童世界不存在“刮脸”,在出示课题之后提出问题:你知道平时谁需要刮脸?小贝当是个二年级的学生,他为何要刮脸?可以激发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二、学习课文

1、默读全文,用“——”划出小贝当要求理发师给他刮脸的句子。

出示默读要求:不出声、不指读、边读边思考。

交流句子

出示:理好头发,小贝当又让理发师给他刮脸。他指指边上那为脸腮光净、容光焕发的先生说:“我要像他一样。”

小贝当大声喊:“理发员,你怎么还不放下报纸,让我等到什么时候才刮脸呀?”

指导读句:两句中第二句比较好把握,我们可以根据提示语要求读好。

第一句要读好必须先来理解它的意思。

问:小贝当怎么说?“我要像他一样”——“他”指谁?“一样”是怎样?

(为脸腮光净、容光焕发)

学习“焕”,生说字形。跟师说“容光焕发”,师:是指人很有精神的样子。

问:你觉得小贝当是个怎么样的孩子?板书:天真可爱、渴望长大(读出句子的语气)

2、快速度全文,找出文中最能看出小贝当渴望长大的内容,大声读出来。

出示句子:小贝当扶了扶鼻梁上的眼镜,对老板说:“我是大人了,你该叫我贝当先生。”

指导读好句子,读出小贝当渴望长大、可爱的语气。

师:小贝当就是这样一个可爱的、渴望长大的孩子。除了老师出示的三句句子外,课文中还有一些反映小贝当天真可爱的、渴望长大的句子。现在请同学们小组学习,找出句子通过抓小贝当的言行来体会。

3、小组学习后,按先后顺序交流。

出示句子:小贝当大摇大摆地走进理发店。他嚷道:“我要剃头!”

指导:“嚷”请学生上黑板写,注意笔顺,在集体书空。(有感情朗读)

出示句子:小贝当才读二年级,报上许多字他还不认识,但是他读得很认真,把报纸翻得哗哗响。(有感情朗读)

问:小贝当怎样读报?他认真的表现在——(把报纸翻得哗哗响)

他识字吗?不识字应该对报上的内容不感兴趣,为何小贝当看得那么认真?

师:让我们再来看看这句句子:“小贝当才读二年级,报上许多字他还不认识”按一般情况来说,句子后面的内容应该讲他不爱看报。而现在后一句内容的意思与前一句截然相反,句子中出现了一个词,将前后意思相反的内容连了起来,这个词就是——“但是”。

4、请学生用“但是”造句。

师:同学们的句子造得真好,让我们再回到课文里,课文中还有一位非常幽默人物,他的出现更让我们体会到小贝当的可爱,他就是——理发师

5、让我们通过朗读来体会,齐读课文。

说明:这个环节先抓住课后问题:“找出小贝当要求理发师给他刮脸的句子。”

对课文深入学习。由于本单元的训练目标是:默读课文。因此,在找句时,要求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边读边思考。让学生在找句时再次运用规范的方法读文。学生找出句子后,着重抓第一句中小贝当的话“我要像他一样。”来学习。先问:小贝当怎么说?“我要像他一样”——“他”指谁?“一样”是怎样?你觉得小贝当是个怎么样的孩子?通过理解这句话,体会小贝当的天真可爱、渴望长大,接着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让学生读出句子的语气。学完两句后,再找找其他反映小贝当的天真可爱、渴望长大句子,请学生自己来品一品,说一说。在认知了前两句的基础上,学生就能有的放矢地谈出自己的看法了。针对本课的另一个知识点,即要求学生认识转折关系。在学生找到“小贝当才读二年级,报上许多字他还不认识,但是他读得很认真,把报纸翻得哗哗响。”这句句子时,指导学生看前后分句的内容:“小贝当才读二年级,报上许多字他还不认识”按一般情况来说,句子后面的内容应该讲他不爱看报。而现在后一句内容的意思与前一句截然相反,句子中出现了一个词,将前后意思相反的内容连了起来,这个词就是——“但是”。学生认识转折关系后,请他们再造句来加以巩固。最后再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受理发师的幽默。

三、开心一刻

1、师:在成长过程中,你有什么笑话来让大家“开心一笑”吗?

2、交流。(最好是自己亲身经历的)

说明: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里不仅听到其他同学的成长笑话,而且锻炼了说话能力。

7、三上《画龙点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情感目标:

了解《画龙点睛》这个成语故事,懂得在作文或说话时在关键的地方加一两句重要的话,会使内容更加生动有力。

知识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识5个生字和1个多音字,会写6个字,并能参照“我的词语库”自主积累词语。

能力目标:

能用自己的话把《画龙点睛》这个故事说给别人听。

教学重点:

了解《画龙点睛》故事内容,并在理解的基础上领悟故事的寓意。

教学准备:

识字卡、小黑板、教学挂图、灯片。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所以说我们中国人都是龙的传人。你们知道吗?传说在南北朝时期,江南有位著名的画家名叫张僧繇,他画的龙只要点上眼睛就能飞上天。你们相信吗?我们一起来学习29课《画龙点睛》。(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步了解《画龙点睛》故事内容。

(一)听录音朗读课文。

(二)学习生字新词。

1.由学生对照课后生字格中的生字在课文中圈记出生字新词,自由拼读识记。

2.由老师带领同学们一起分析归类巩固。

a.出示小黑板(会认字),小组内交流学会了什么字,会用字典查找哪个生字或会用哪个字组词造句等。

b.出示字卡(会写字。)辨形:左右结构的有“职、疑”,上下结构的有“官、简、墨”,半包围结构的有“迹”。指导写字。

三、学生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

1.自读课文,圈记事件。课文写了哪几件事情来说明张僧繇的画画得极好?

2.同桌间相互交流。

3.教师巡视,了解并指导。

四、课后作业。

朗读课文,抄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出示挂图,导入新课。

(出示挂图)张僧繇的画画得极好,所以他画的龙一旦点上眼睛就能飞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画龙点睛》。

二、读文解疑。

解决上节课的存疑:课文写了哪几件事情说明张僧繇的画画得极好?

三、指名朗读自己最喜欢那件事,说说喜欢的原因。

学生述说要点,教师相机板书:

寺庙墙上画鹰——吓飞小鸟(逼真)

朋友新房影壁上画龙——铁链锁住(龙才安分)

寺庙墙上画龙——果然像真龙(点睛龙飞)

四、重点学习画龙点睛这件事,领会寓意。

1.张僧繇是怎样画龙的?在书上标记出表示动作的词语。(研墨挥毫、画、笑笑、拿起笔、点上)(投影片演示。)

2.没点上眼睛的龙是怎样的?点上眼睛的龙又是怎样的?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3、4、5自然段。体会人们在画家“画龙点睛”前后感情的变化。相机体会:半信半疑、四面八方、张牙舞爪、腾空而起。

4.引导学生体会故事寓意。

①设疑:为什么没有点上眼睛的龙没有飞走,点上眼睛的龙就飞上了天空?

②学生各自发表看法。在教师的点拨引导下,得出:我们平时说话或写文章时,在关键的地方或主要处用上一两句重要的、精辟的话语,点明中心,内容就会更加生动有力了。

③小结:今天,我们不仅学会了一个故事,还懂得了怎样使说话或写文章内容生动有力的道理。还有很多古代的寓言故事演变成了我们现在经常使用的成语,如狐假虎威、叶公好龙、拔苗助长等。同学们可以恰当地使用它们。相信学了这个故事后,同学们说话或写文章一定会妙语连珠,一语惊人,中心突出,锦上添花。

五、引导学生自主质疑。

读了这个故事后,你心中还有什么不理解的,还有什么疑问吗?说出来,大家一起来商量商量。

1.学生自由质疑。例如:①既然第三件事情讲的是画龙点睛的故事,前面两件事情可以省略吗?(相机告诉学生本课是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写的。)②张僧繇画的龙真的能飞上天吗?这个故事是真的吗?等等。

2.表扬勤于思考,主动质疑的学生。鼓励学生间相互求教,相互讨论交流。

3.教师相机点拨,小结。

六、指名上台利用挂图用自己的话讲讲《画龙点睛》这个故事。

七、拓展延伸,自选作业。

1.课外找寓言故事书读一读,如《伊索寓言》《中国古代寓言选》。

2.积累成语。

8、三上《青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事情地朗读课文。认识本课7个生字。

2.通过阅读课文,使学生了解青蛙的外形特点及多种本领,从而感受到青蛙的可爱,并懂得要保护青蛙,保护动物。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读文感受到青蛙是一种可爱的、有益的动物,我们要保护它。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生字卡片。课前查找关于青蛙的有关资料。

教学流程:

一、谜语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有个小动物,本领真是大,游泳、跳远、唱歌、捉虫,样样都数它,如果你还猜不到,呱呱叫的就是它。”谁知道,这个小动物是什么?

同学们说得对,今天的“快乐读书屋”就带领我们来到池塘边,一起走进青蛙的世界。(师板书课题)

(谜语导入,揭示课题,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注意要读准字音,不丢字、不添字,遇到比较长的句子或难读的句子要多读几遍,读通、读顺。(老师巡视学生读书情况)

2.指名读全文,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介绍了什么?

3.自由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将生字标出,借助注音多读几遍,不认识的问老师和同学,记住它的读音。(老师巡视)

(通过多种形式的初读,使学生对青蛙这种小动物有个初步的了解,为学习课文做好铺垫。)

三、突出重点,化解难点

1.同学们通过读书,知道了课文主要介绍了可爱的小青蛙,那么小青蛙都有哪些美称呢?(让学生把青蛙的美称向大家作介绍。)

正是由于小青蛙有许多本领,才会获得这么多美称,课文哪几个自然段详细介绍了小青蛙的这些本领呢?

2.自学3~6自然段。

(1)自由读,读后同学们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小组内交流,把自己了解到的青蛙的本领向同学说说。

(2)各小组推荐代表,汇报交流。同学之间互相评价补充。

(3)指导学生看图并讨论:为什么说青蛙是农作物的好卫士?

3.质疑:让学生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

4.指名读,其他同学闭目倾听,通过想象将文字变为画面,体会青蛙的本领之大。

5.教师小结:青蛙不但是农作物的好卫士,我们的许多科学实验也都少不了它,它真是一种可爱的小动物,所以我们要保护青蛙、保护动物。

(引导学生围绕“青蛙都有哪些本领”这一中心议题进行讨论,为学生提供一个合作学习的平台,充分发挥全体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同时老师适当地进行点拨和引导,使学生懂得青蛙对人类作出的贡献,从而增强要保护青蛙、保护动物的自觉性。)

四、拓展延伸、总结全文

通过课前查找资料,你对青蛙还有哪些了解?向同学们介绍。

(通过收集资料、相互介绍,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9、三上《小读者》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小姑娘把杂志当作朋友,对朋友的错误“及时帮助他改正”的真诚态度。

2、学习课文的生字新词。

3、根据段意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4、摘录描写人物神态的句子。

教时安排:

2教时

教学过程:

一、审题。

1、板书课题。

2、小读者是谁?课文写了这位小读者的意见什么事?

二、初读课文。

1、运用已学的方法认读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2、读课文,思考:“良师益友”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千千万万的小读者“也是我们的良师益友”?

三、学习课文第一段和最后一段。

1、在这两段中“我”的心情有什么变化?

2、什么是“良师益友”?这段话中“他们”是指谁?“我们”又指谁?

3、小结:课文的开头和结尾都描写了作者的心情,但两者是截然不同的,是什么引起作者心情的变化呢?

四、学习课文第二段。

1、从哪些地方可看出小姑娘是“我”的良师益友?

2、小姑娘为什么敢于向编辑提意见?

3、感情朗读第二段。

4、归纳第二段段意。

五、归纳主要内容。

1、回忆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

*课题扩展法;

*抓重点段的方法;

*段意归并法。

2、确定归纳方法,并说明理由。

3、归纳主要内容。

六、摘录描写人物神态的句子。

板书:

提意见

小读者 编辑

良师益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