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册《戈壁滩上的古长城》教案一等奖

《第三册《戈壁滩上的古长城》教案一等奖》属于教案一等奖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第三册《戈壁滩上的古长城》教案一等奖

1、第三册《戈壁滩上的古长城》教案一等奖

一、学习目标

1、会认十二个生字,写好十个生字。

2、了解“戈壁滩、嘶鸣、弓箭、乐滋滋”等词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了解戈壁滩上的古长城,感受到这里今非昔比的巨大变化,热爱今天和平、幸福的生活。

二、教材赏析

两千多年来,长城伴随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足迹出现、存在,并形成了长城文化。它是中华民族的历史见证,每一个华夏子孙都应该了解长城,知道它的过去与现在。

课文《戈壁滩上古长城》一方面再现了两千多年前长城上充满刀光血影的战争场面,一方面描述了现在人们和平、幸福的生活景象。两相对照,体现了古今巨大变化,使人既了解到长城当年“是打仗的战场”,又感受到今天美好的生活。

课文共三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两句话,内容精练,结构紧凑,语言简洁、生动,易于诵读。

第一自然段仅用一句话勾勒出古长城今天的状貌:“矮矮的土墙墩,断断续续,排成一长串”。这样的长城与大多数学生心目中高大雄伟、绵延不绝的长城形象形成反差,体现出年代久远,突出了“古”。

第二自然段中“又高又长”点出这是长城原来的面目。“人喊叫,马嘶鸣,刀枪丁丁当当”,只用十多个字,以声造势,体现出战斗的激烈,使人心惊胆寒。

第三自然段转而用轻松、愉快的笔调描述长城现在的景象。“长城变矮了”,把上千年的时代变迁浓缩在五个字中,化无形为有形,化凝重为活泼,学生读来亲切,容易激发想象。“蓝天、白云、绿草”,景色清新、优美;“清脆的笛声飘得很远很远”,既表达出牧羊大哥哥愉快的心情,又衬托出原野的宁静。

后两个自然段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而且对比鲜明。长城样子的对比、声音的对比、人的对比,前者令人觉得很紧张,后者令人觉得轻松。要重点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验两种不同的情感。

三、教学建议

(一)学前准备

课前师生共同收集有关长城的资料(包括文字、图片、音像资料)。教师要侧重收集戈壁滩上古长城的资料。

(二)读题质疑

教师可先板书“长城”(“城”是生字,应注音),指名认读。再简单交流对长城的了解与认识。然后把课题补充完整。由于课题较长,生字较多,要引领学生读准、读好。接下来,启发学生由课题质疑,如:什么是“戈壁滩”?什么是“古长城”?戈壁滩上古长城是什么样子?等等。对于前两个问题要随机解决,而后面的问题要为自主读书蓄势,不必解答。

课题中的“戈”与“城”是要求识记的生字,可以随机学习。

“戈”是独体字,笔顺是横、斜钩、撇、点,可以联系“我”字进行识记,如:左看不是我,右看半个我。“城”字可以运用分解识字或扩词识记的方法。

(三)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由于课文篇幅不长,句式多为短句,可以通过多读使在语言环境中不断复现,给学生留下较深刻的印象。之后,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检查、巩固识字效果。为了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可以由学生提出各种检查办法,自查自评。

1、字音上要注意以下两个字:嘶(si)、滋(zi)

2、识记字形时仍要注意突出趣味,一方面让学生觉得自己已经掌握了多种识字方法,可以熟练运用,另一方面教师还要依据学生特点不断渗透新方法,使学生对学汉字始终保持浓厚的兴趣。如:

根据常用的部件组合的办法识记:壁、排、仗、箭、滋。

用编顺口溜的方法识字:容(这个宝盖真是大,谷米再多放得下。)

做动作记忆:挎

用画图的方法识记:串,会意字。一根绳子穿过两个框形之物。弓,象形字。古文字是拉开弓架的象形,无弦(弦线细小,远处见不到)。

字画同源,表形性是汉字的主要特点之一,不少汉字的形都是摹仿具体物象而构造的,往往“一观即感”“一感即觉”“一觉即了”。

3、指导书写:

(1)写好独体字:写“戈”的难点在于第二笔倾斜角度的掌握,太直了、太斜了都不美观。教师除了让学生自我揣摩外,还可以在黑板上出现几个不同倾斜角度的字,让学生在对比鉴赏中掌握方法。写“弓”字可以联系前面写过的“弯”字来练习。

(2)写好上下结构的字:“箭、笛、容、蓝”都要写得上小下大,其中“容”字的“口”要写得稍扁些;“蓝”字的“皿”底也要扁一些;“兵”字要写得上大下小,但要注意下半部分的角度。

(3)自主写好左右结构的字:城、现

(四)激发想象,加深感悟,引导诵读。

1、把整体感知落到实处,为想象、背诵奠定基础。

首先通过读书,使学生初步了解到课文描写了古今两种不同的景象。并在书上勾划出关键词语“两千多年前”“现在”,然后通过分段读、按要求选读(教师提出要求:向大家介绍长城过去的情景或现在的情景,学生选相应内容)、同桌对读(一人读描写过去的内容,一人读描写今天的内容)等方式进一步感悟课文的主要内容及对比描写这一表达方式,为想象画面、理解内容、背诵课文打下基础。

2、采用多种方法激发想象。

(1)边读边想象。

朗读或背诵时要注意,这篇课文整体上语调平和,叙述沉稳。学习第二自然段要通过朗读想象战争场面的宏大,及高度戒备状态下的紧张;学习第三自然段要通过朗读想象蓝天、白云、碧草构成的美景,抓住“乐滋滋”“悠悠”“清脆的笛声”等词语想象人们心情的愉快,而无论是景、人、羊儿、笛声给人的都是一种微风徐拂一般的安宁、祥和的感受,不是喧闹,不是浮躁。

所以如果想象到了画面,体会到了这一点,读的时候语调是较平稳的,语速是较舒缓的。

(2)表演法。可以通过表演第二段中“挎着弓箭的士兵在上面走来走去,脸上一点儿笑容都没有”样子,体会当时气氛的肃穆、紧张。

(3)局部扩展法。教师可以补充一些古诗,使学生在诵读中体会古代战争的严酷。如王昌龄的《从军行》:

其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4)配乐法。依据课文描述的古今不同的景象,配上合适的音乐(以苍凉、悲壮的音乐表现古长城的景象;以轻松、悠扬、舒缓的音乐表现今天长城内外人民安宁、幸福的生活。),让学生在音乐的感染下,入情入境地朗读,体会不同历史时期人民不同的情感。

(5)多媒体演示法。

(五)积累运用。

自主分类积累词语:

断断续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乐滋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参考资料

戈壁滩是一种由粗沙、砾石覆盖的硬土层上的荒漠地形。戈壁主要分布在大陆内部和低纬地区大陆西岸。我国甘肃、宁夏、内蒙古等省区的北部有大面积的沙漠戈壁分布。

2、第三册《戈壁滩上的古长城》教案

一、学习目标

1、会认十二个生字,写好十个生字。

2、了解“戈壁滩、嘶鸣、弓箭、乐滋滋”等词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了解戈壁滩上的古长城,感受到这里今非昔比的巨大变化,热爱今天和平、幸福的生活。

二、教材赏析

两千多年来,长城伴随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足迹出现、存在,并形成了长城文化。它是中华民族的历史见证,每一个华夏子孙都应该了解长城,知道它的过去与现在。

课文《戈壁滩上古长城》一方面再现了两千多年前长城上充满刀光血影的战争场面,一方面描述了现在人们和平、幸福的生活景象。两相对照,体现了古今巨大变化,使人既了解到长城当年“是打仗的战场”,又感受到今天美好的生活。

课文共三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两句话,内容精练,结构紧凑,语言简洁、生动,易于诵读。

第一自然段仅用一句话勾勒出古长城今天的状貌:“矮矮的土墙墩,断断续续,排成一长串”。这样的长城与大多数学生心目中高大雄伟、绵延不绝的长城形象形成反差,体现出年代久远,突出了“古”。

第二自然段中“又高又长”点出这是长城原来的面目。“人喊叫,马嘶鸣,刀枪丁丁当当”,只用十多个字,以声造势,体现出战斗的激烈,使人心惊胆寒。

第三自然段转而用轻松、愉快的笔调描述长城现在的景象。“长城变矮了”,把上千年的时代变迁浓缩在五个字中,化无形为有形,化凝重为活泼,学生读来亲切,容易激发想象。“蓝天、白云、绿草”,景色清新、优美;“清脆的笛声飘得很远很远”,既表达出牧羊大哥哥愉快的心情,又衬托出原野的宁静。

后两个自然段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而且对比鲜明。长城样子的对比、声音的对比、人的对比,前者令人觉得很紧张,后者令人觉得轻松。要重点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验两种不同的情感。

三、教学建议

(一)学前准备

课前师生共同收集有关长城的资料(包括文字、图片、音像资料)。教师要侧重收集戈壁滩上古长城的资料。

(二)读题质疑

教师可先板书“长城”(“城”是生字,应注音),指名认读。再简单交流对长城的了解与认识。然后把课题补充完整。由于课题较长,生字较多,要引领学生读准、读好。接下来,启发学生由课题质疑,如:什么是“戈壁滩”?什么是“古长城”?戈壁滩上古长城是什么样子?等等。对于前两个问题要随机解决,而后面的问题要为自主读书蓄势,不必解答。

课题中的“戈”与“城”是要求识记的生字,可以随机学习。

“戈”是独体字,笔顺是横、斜钩、撇、点,可以联系“我”字进行识记,如:左看不是我,右看半个我。“城”字可以运用分解识字或扩词识记的方法。

(三)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由于课文篇幅不长,句式多为短句,可以通过多读使在语言环境中不断复现,给学生留下较深刻的印象。之后,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检查、巩固识字效果。为了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可以由学生提出各种检查办法,自查自评。

1、字音上要注意以下两个字:嘶(si)、滋(zi)

2、识记字形时仍要注意突出趣味,一方面让学生觉得自己已经掌握了多种识字方法,可以熟练运用,另一方面教师还要依据学生特点不断渗透新方法,使学生对学汉字始终保持浓厚的兴趣。如:

根据常用的部件组合的办法识记:壁、排、仗、箭、滋。

用编顺口溜的方法识字:容(这个宝盖真是大,谷米再多放得下。)

做动作记忆:挎

用画图的方法识记:串,会意字。一根绳子穿过两个框形之物。弓,象形字。古文字是拉开弓架的象形,无弦(弦线细小,远处见不到)。

字画同源,表形性是汉字的主要特点之一,不少汉字的形都是摹仿具体物象而构造的,往往“一观即感”“一感即觉”“一觉即了”。

3、指导书写:

(1)写好独体字:写“戈”的难点在于第二笔倾斜角度的掌握,太直了、太斜了都不美观。教师除了让学生自我揣摩外,还可以在黑板上出现几个不同倾斜角度的字,让学生在对比鉴赏中掌握方法。写“弓”字可以联系前面写过的“弯”字来练习。

(2)写好上下结构的字:“箭、笛、容、蓝”都要写得上小下大,其中“容”字的“口”要写得稍扁些;“蓝”字的“皿”底也要扁一些;“兵”字要写得上大下小,但要注意下半部分的角度。

(3)自主写好左右结构的字:城、现

(四)激发想象,加深感悟,引导诵读。

1、把整体感知落到实处,为想象、背诵奠定基础。

首先通过读书,使学生初步了解到课文描写了古今两种不同的景象。并在书上勾划出关键词语“两千多年前”“现在”,然后通过分段读、按要求选读(教师提出要求:向大家介绍长城过去的情景或现在的情景,学生选相应内容)、同桌对读(一人读描写过去的内容,一人读描写今天的内容)等方式进一步感悟课文的主要内容及对比描写这一表达方式,为想象画面、理解内容、背诵课文打下基础。

2、采用多种方法激发想象。

(1)边读边想象。

朗读或背诵时要注意,这篇课文整体上语调平和,叙述沉稳。学习第二自然段要通过朗读想象战争场面的宏大,及高度戒备状态下的紧张;学习第三自然段要通过朗读想象蓝天、白云、碧草构成的美景,抓住“乐滋滋”“悠悠”“清脆的笛声”等词语想象人们心情的愉快,而无论是景、人、羊儿、笛声给人的都是一种微风徐拂一般的安宁、祥和的感受,不是喧闹,不是浮躁。

所以如果想象到了画面,体会到了这一点,读的时候语调是较平稳的,语速是较舒缓的。

(2)表演法。可以通过表演第二段中“挎着弓箭的士兵在上面走来走去,脸上一点儿笑容都没有”样子,体会当时气氛的肃穆、紧张。

(3)局部扩展法。教师可以补充一些古诗,使学生在诵读中体会古代战争的严酷。如王昌龄的《从军行》:

其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4)配乐法。依据课文描述的古今不同的景象,配上合适的音乐(以苍凉、悲壮的音乐表现古长城的景象;以轻松、悠扬、舒缓的音乐表现今天长城内外人民安宁、幸福的生活。),让学生在音乐的感染下,入情入境地朗读,体会不同历史时期人民不同的情感。

(5)多媒体演示法。

(五)积累运用。

自主分类积累词语:

断断续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乐滋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参考资料

戈壁滩是一种由粗沙、砾石覆盖的硬土层上的荒漠地形。戈壁主要分布在大陆内部和低纬地区大陆西岸。我国甘肃、宁夏、内蒙古等省区的北部有大面积的沙漠戈壁分布。

3、《戈壁滩上的古长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背诵课文。

2、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课文中介绍的两种不同的景象。

3、正确认读12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4、培养学生对长城的热爱,激发学生对祖国历史的初步了解,从而激发起对祖国的热爱。

5、继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意识。

重难点分析:

通过课文的阅读,使学生了解课文中介绍的两种不同的景象,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对生活的乐观态度。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或挂图)、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与设计说明:

教学过程

设计说明

*激趣引入

1、(出示课件)师生一同进入情境——“戈壁滩上古长城”。

2、引导学生说自己看明白了什么。

3、学生开始自己读课文。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为更好地学习课文打基础。

*理解课文内容

1、学生开始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小组互相解决。

2、引导学生说一说明白了什么。(在这个环节中其他学生通过自己课下搜集到的资料可以补充或提问题)

3、在对课文理解的同时,出示带生字的句子,让学生读一读。

4、读生词、生字。

5、指名读课文、齐读课文。

在理解课文的同时,要求孩子认读生词和生字,是帮助学生在课文的语境中认识生字新词,有利于记忆。

*书写生字

1、重点指导“城”、“箭”、“脸”、“蓝”四个生字。

2、其他生字学生独立书写。

观察教师的范字书写,是写好字的基础学生已经能够在田字本上很好的写字了,但是要求孩子写规范。

*课内延伸

1、让孩子课下去搜集有关古长城的其他资料。

2、把自己搜集到的材料整理在“小本本”上。

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孩子们能够对祖国的文化有更深远的认识,更增进孩子们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4、《戈壁滩上的古长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12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戈壁滩上的古长城,感受到这里今昔的巨大变化,了解祖国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热爱今天和平、幸福的生活。

教学重点、难点:

1.识字学词。

2.采用多种方法激发读书兴趣,品味语言,感受课文的内涵。

课前准备:

识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简单交流对长城的了解和认识。然后,出示课件,感受八达岭长城的宏伟壮观。

2.板书课题,理解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用借助汉语拼音、请教学生和老师等办法,读准字音。

三、由扶到放,认读生字。

1.出示带汉语拼音的生字词,学生认识哪个读哪个,充分调动学生识字的积极性。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读生词。

3.去掉拼音,学生认读生词。

4.认读单个生字。

5.通过游戏巩固识字。

四、感情朗读,体会感悟。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自读。

2.请学生朗读自己喜欢的部分,教师指导学生边朗读边感悟。

五、配乐朗读,深化体验。

教师激情引读,师生共同配乐朗读全文。

六、了解汉字的演变过程。

教师展示“弓、戈、兵”三个字的演变过程。

七、布置作业。

1.搜集汉字“故事”。

2.搜集有关长城的其他资料。通过录像,提供生动的视听形象,形象感知长城的气势,激起学生对长城的向往之情,激发民族自豪感。同时激发学习兴趣,为更好地学习课文作铺垫。

看过录像以后学生会不自觉地产生读的愿望和兴趣。教师及时提出读准字音的要求,体现识字和阅读的整合。

3.引导学生养成随时随地在生活中识字的意识和习惯,充分利用无处不有的识字资源。同时,防止“零起点”,充分利用学生资源,让学生在合作中互补识字。由扶到放,反复强化认读,巩固识字。

(这一环节的重点是读好课文。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边朗读边感悟课文内涵。让学生在音乐中回顾全文,细细回味,感受古长城的沧桑巨变。)

4.汉字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充分利用汉字字形的演变进行识字教学,提高识字效率的同时,以此为窗口,使学生了解祖国的灿烂文化。由古长城的变迁过渡到古汉字的演变,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第二课时

一、背诵课文。

1.诵读全文。

2.怎样背才能背得快呢?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练习背一背。

3.自由练习。

4.比赛背。

二、巩固识字。

1.卡片认读生字。

2.交流汉字“故事”。

3.指导书写田字格里的10个字。

重点指导“戈、蓝、容、兵”。

三、拓展延伸。

1.交流长城的其他资料。

2.再次感受本课语言的魅力,学习语言,积累语言。

3.了解汉字“故事”,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汉字的“生命”,使学生带着情感书写祖国的汉字。

4.指导书写时,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应该注意的间架结构、笔顺笔画等,注重写字习惯的培养。

5.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6.以课文为引子,增长知识,开阔眼界。

板书设计:

两千多年前 高长

人喊叫,马嘶鸣

战争激烈

戈壁滩上的古长城

现 在 变矮

乐滋滋 慢悠悠

和平幸福

5、《戈壁滩上的古长城》教学设计汇总

《戈壁滩上的古长城》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标:

1、背诵课文。

2、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课文中介绍的两种不同的景象。

3、正确认读12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4、培养学生对长城的热爱,激发学生对祖国历史的初步了解,从而激发起对祖国的热爱。

5、继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意识。

重难点分析:

通过课文的阅读,使学生了解课文中介绍的两种不同的景象,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对生活的乐观态度。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或挂图)、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激趣引入

1、(出示课件)师生一同进入情境——“戈壁滩上古长城”。

2、引导学生说自己看明白了什么。

3、学生开始自己读课文。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为更好地学习课文打基础。

*理解课文内容

1、学生开始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小组互相解决。

2、引导学生说一说明白了什么。(在这个环节中其他学生通过自己课下搜集到的资料可以补充或提问题)

3、在对课文理解的同时,出示带生字的句子,让学生读一读。

4、读生词、生字。

5、指名读课文、齐读课文。 在理解课文的同时,要求孩子认读生词和生字,是帮助学生在课文的语境中认识生字新词,有利于记忆。

*书写生字

1、重点指导“城”、“箭”、“脸”、“蓝”四个生字。

2、其他生字学生独立书写。 观察教师的范字书写,是写好字的基础学生已经能够在田字本上很好的写字了,但是要求孩子写规范。

*课内延伸

1、让孩子课下去搜集有关古长城的其他资料。

2、把自己搜集到的材料整理在“小本本”上。 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孩子们能够对祖国的文化有更深远的认识,更增进孩子们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戈壁滩上的古长城》教学设计二

教学目标:

1、背诵课文。

2、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课文中介绍的两种不同的景象。

3、正确认读12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4、培养学生对长城的热爱,激发学生对祖国历史的初步了解,从而激发起对祖国的热爱。

5、继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意识。

重难点分析:

通过课文的阅读,使学生了解课文中介绍的两种不同的景象,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对生活的乐观态度。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或挂图)、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与设计说明:

教学过程

设计说明

*激趣引入

1、(出示课件)师生一同进入情境——“戈壁滩上古长城”。

2、引导学生说自己看明白了什么。

3、学生开始自己读课文。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为更好地学习课文打基础。

*理解课文内容

1、学生开始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小组互相解决。

2、引导学生说一说明白了什么。(在这个环节中其他学生通过自己课下搜集到的资料可以补充或提问题)

3、在对课文理解的同时,出示带生字的句子,让学生读一读。

4、读生词、生字。

5、指名读课文、齐读课文。

在理解课文的同时,要求孩子认读生词和生字,是帮助学生在课文的语境中认识生字新词,有利于记忆。

*书写生字

1、重点指导“城”、“箭”、“脸”、“蓝”四个生字。

2、其他生字学生独立书写。

观察教师的范字书写,是写好字的基础学生已经能够在田字本上很好的写字了,但是要求孩子写规范。

*课内延伸

1、让孩子课下去搜集有关古长城的其他资料。

2、把自己搜集到的材料整理在“小本本”上。

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孩子们能够对祖国的文化有更深远的认识,更增进孩子们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6、《游八达岭长城》教案(第三册)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能说一说自己看到的长城的样子。

2.指导书写“达、岭”两个字。

3.知道八达岭长城很雄伟,并对长城产生喜爱、赞美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知道八达岭长城很雄伟。

教学难点

能在读中表达出自己对长城的喜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俗话说“不到长城非好汉”。老师想问一问同学们,谁去过长城?(指名回答)

你能说说长城什么样子吗?

当然了没有去过长城的同学也不要遗憾,今天我们就有机会和作者一起游览八达岭长城,当一回好汉。(板书课题:游八达岭长城)

1.齐读课题,找到课题中的生字。教师指导书写“达、岭”

“达”

(1)学生独立观察字形及占格要点后汇报。

(2)学生描红后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岭”教师范写,它是左右结构的字,左边的山字要写的小一些,第二笔竖折的折要往上提一些。学生描红后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自由读课文。

要求: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确,不会读的词要多读几遍。

2.小伙伴间互相读。

3.指名读(分自然段)。

三、学习课文,了解长城的雄伟

星期天,妈妈带我去游览八达岭长城。长城给我留下的第一印象是什么呢?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

1.请同学们快速读课文第2、3自然段,用书中的一个词来概括长城给我留下的第一印象是什么?(明确:雄伟)

过渡:“雄伟”这个词是描写长城的,要想更好的理解这个词,我们必须清楚的知道长城是什么样子。下面,请同学们小声读课文的第2、3自然段,想一想长城是什么样子,然后吧课文中描写长城的句子用直线画出来。画完之后,要记得和小邻居们交流交流,从这些句子中我们能看出什么?

2.汇报学习情况

学生有可能会说:①高高的城墙建在山上,起伏弯曲,伸向远方。(课件出示)

师 :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什么?你是从哪些词中看出来的?

师:长城高7米多呢,相当于我们五六个同学摞在一起。

(指导学生在读前半句时,要让别人听出来长城的城墙真高呀!)

课件出示:“起伏弯曲”、“远方”

师:你能从这些词中看出什么?(明确:长城的长和高)

师:怎样读才能让别人听出长城又高又长。

(学生朗读、评读)

3.出示:长城全长一万多里,所以叫万里长城。我们看到的八达岭长城,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谁来读读这句话?(学生读句子)

师:说一说从这些句子中你能感受到什么?(明确:长城真的是非常地长。)

教师说明:1里是500米,相当于大约500个我们这么大的小朋友手拉手站在一起。一万多里就是一万多组500个小朋友手拉手站在一起。从这些具体数字当中,你感觉到了什么?(估计学生回答:长城真长呀!)

师:我们刚才看到的这么高这么长的八达岭长城,仅仅是万里长城的一小部分,这又说明了什么?(明确:长城的雄伟)

指导学生在读“妈妈”说的话时,一定要让别人听出长城真的很长很长。

4.出示:城墙上面很宽,能并排跑五六匹马。

什么是并排?你能叫五六位同学并排站一下队吗?

(6个同学手拉手站队,体会长城很宽。)

教师:这些马不是只站在那里而是在奔跑,这更加说明了长城的(学生说出:宽)

读句子,要表现出长城很宽。

5.把这三句话读一读,联系起来想一想,从这三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长城是什么样子的?这样又高又长的长城会给你什么感觉?

教师点明:当形容事物很高大、很有力量、很有气势时,就用“雄伟”这个词。你还能用雄伟来形容一些事物吗?(雄伟的高楼 雄伟的人民英雄纪念碑 雄伟的人民大会堂 雄伟的高山等)

过渡:除了知道长城的样子外,你还想了解到什么?

6.出示课件:长城是古人用来防御敌人进攻的,如果发现了敌情,就在烽火台上点起烽火。远处的人见到烽火,就知道敌人来了。

读完这句话你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a.“防御”(抗击敌人的进攻)

b.“烽火和烽火台”(看课件讲明:这里是白天燃烟、夜间点火传递军情的信号站。)

同学们在读了这句话后,你知道它在写什么吗?(明确:建造长城的人真的很了不起很棒聪明等)。

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一起赞美它。

四、总结

1.长城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它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登上长城来亲自感受它的雄伟。在这些人当中,有尼克松、里根、叶利钦等国家元首。读全文,请同学们再一次感受长城的雄伟。

2.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想说些什么?

7、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教案《20 长城砖》

教材分析

这篇略读课文讲的是在武器高度发达的今天,长城砖失去了自信,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低下、最无能、最可怜的砖;有一天它被运往美国一座大城市展览,在人们的赞扬声中,它重新认识到自己的价值,懂得了要自尊自信的道理。长城砖感悟到的也就是作者要告诉我们的道理。

教学目标

认识8个生字;分角色朗读课文。阅读课文,能抓住课文主要内容。联系生活经验,感悟不能妄自菲薄,要自尊自信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长城砖思想转变的过程。联系生活经验,明白课文告诉我们的道理。

教学构想

这篇童话生动有趣,含义深刻,道理不大容易理解。因此,既要放手让学生自读感想,又必须适时点拨、指导。

教学准备

学生学习过程

一、导题激趣。同学们,现在砖只是普普通通的建筑材料;而两千多年前用来建造万里长城的这块长城砖却不普通,它的经历更不一般。今天我们来学习课文,看看这块长城砖经历了什么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二、读懂阅读提示,明确阅读要求。

1 自读阅读提示,看看学习这篇文章有几个方面的要求。

2 学生交流。

三、整体感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请大家根据阅读提示中地迪一个要求,读两遍课文,想象长城砖先是怎样想的,接下来发生了什么事,后来长城砖懂得了什么。然后把它们连起来说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1 学生自读、讨论。

2 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3 说说你们是怎样概括出来的。

二、细读课文,质疑解疑。

1 自读课文,在不理解的地方做记号。

2 小组合作学习,查查字典再讨论不理解的地方。

3 全班交流,教师点拨。

三、联系实际,理解文中道理。

1 指名读最后一句话。

2 长城砖真正的价值是什么?长城砖妄自菲薄,失去自信的表现是什么?

3 用自己的话说说对课文最后一句话的理解。

4 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生活中,同学们自己或周围的人有没有自尊、自信、自强的例子呢?说一说。

四、分角色朗读课文。

1 自读体会。

2 分角色读,教师读中知道。

作业设计

以“朋友,你要自信”为题,写一篇作文。

板书设计

20* 长城砖

妄自菲薄失去自信 自尊、自信、自强

课后小记

8、《古诗词三首》教案《古诗词三首》教案教学简案

【课前活动】

1、师生打招呼。

2、放声背诵一下以前学过的古诗。


(师生问好。)

师:第五课的古诗词三首,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两首,第一首《泊船瓜洲》作者是谁?

生:王安石。

师: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

师:那《秋思》呢?

生:张籍。

师:昨天预习过课文了吗?谁来读?

(一女生读《泊船瓜舟》)

师:读得正确、流利。一水间的“间”为什么读成“ ”?

生:是一水间隔。

师:让我们一起读第一句。

(生读:京口瓜洲一水间)

师:第二首谁来?

(生读第二首)

师:我们都自学了这两首诗,谁结合重点词的意思说说这两首诗的大概意思?

(一学生说第一首的意思)

师:说得准确而且很流利。

(另一学生说第二首诗的意思)

师:你不仅把诗大意说出来,还补充了自己的意思。把老师想问一下这个“欲作”是什么意思?

生:想写。

师:“又担心”是从哪个词读出来?

生:复恐。

师:让我们拿起课本,轻轻地来读这两首古诗。

(生齐读)

师:预习得很好,两首诗的意思已经初步理解了。到底是什么勾起了作者的这思乡之情?这节课,我们就来深入品读这两首诗。

(一学生读《泊船瓜洲》)

师:你觉得是什么勾起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生:春风。

师:请你谈一谈。

生:因为作者看见春天到了,春风吹绿江南两岸,让他想起了故乡。

师:这两个句子里有一个字特别特别有名,课后的资料袋里有对这个故事的介绍,谁来读一读?

(学生读资料袋里的文字资料)

师:诗人字斟句酌,最后确定了一个字,是──

生:绿。

师:自己读一读这一句,从这个绿字能读出什么来?

(学生小声读)

师:从绿中你读出什么?

生:我知道春天,燕子飞回来,河水融化了,流出哗哗的水声,柳树随着春风长出了细细的柳条,随着风舞动。小鸟也回到故乡,站在大树上欢乐的歌唱。

师:这个绿字不知藏着多少幅美丽画面,你们想不想去看一看?

生:想。

(出示课件)

(学生闭上眼睛想像)

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你来说。

生:我从音乐听到小鸟的叫声,小溪水潺潺的流水声,柳枝上长出芽苞,小溪中未融化的冰块儿,在水中跳动。一幅生机盎然的景色。

生:有点悲伤,有点欢快。

师:想得多好。你们还看到了什么景象?还可以用自己的积累的词语、诗句来描绘自己脑海中的画面。

生: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生: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师:心在山前……

师:黄四娘家──

师:小孩们放学了,儿童散学──

(师生接诗句)

师:一个绿字里不知藏了多少幅画面,能把这首诗美美地读出来吗?谁来试一试?

(一男生读)

师:这个绿字,怎样才能让我们想到更美好的画面?

(生再读)

师:有进步,吹面不寒杨柳风,能让你的春风再暖和一点吗?同学们,我们一起来读,好吗?

(生齐读)

师:这个绿字仅仅是在写江南的美吗?想想作者身在何处,他的家乡又在哪里呢?师板画。

师:谁知道?

生:作者的故乡在钟山,在京口。

师:同意吗?你读读课题。

(生读课题)

师:在哪儿?

生:在瓜洲。

师:你就是作者站在风景如画的瓜洲,读一读这两句诗。

(学生读)

师:同学们,现在我们都是诗人王安石,想着风景如画的瓜洲,读一读前两句。

(生读)

师:同学们,我国古代山道崎岖,交通落后,到长江山高水长,路途遥远,在作者的笔下却是“京口瓜洲──,(学生接诗句)钟山只隔──(学生接诗句)从这些词语体会到什么呢?

(学生思考,师小声读)

生:这句诗的意思是──我体会到交通不发达,但思乡浓厚,用了“只“”一”表现作者的思乡之情非常浓厚,作者思念家乡的殷切。

师:是思念,让天涯变成咫尺。

生:我从“一”“树”读出了对故乡的的思念,他的心中非常思念自己的故乡,向往故乡,远处的家乡仿佛就在眼前了。

师:你读懂了诗人的心,体会到了诗人的心。他的家乡很遥远,却近在眼前,他思念家乡,让作者仿佛走不出自己的家乡,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情朗读诗的前两句。

(生齐读)

师:作者如此依恋自己风景如画的家乡,为什么又要离开呢?请看大屏幕。

(出示王安石的有关资料)

1070年王安石升任宰相,提出正革,主持变法……

1074第一次变法挫败王安厂被朝廷……

……

师:五十七岁的作者站在长江边,你们能体会到他的心情了吗?

生:有点高兴,有点悲伤.

师:你带着依恋读一读后两句诗。

(学生读)

师:谁还体会到了诗人的心情?

生:又高兴又无奈的心情。

师:有点无奈。

生:他很想回家。

师:他对家乡充满了深深的依恋。

生:他很无奈,他依恋家乡,可他要去当官,皇命难违,很少回家,他已经很久没有回家。

师:这一次他刚刚离开家乡,却对家乡产生深深的依恋。千种滋味,万般愁绪化作江水,滚滚流淌,化作两句诗,让我们带着这种感觉读后两句诗。

(生读)

师:九百年前,诗人站在花间渡口,他的身后是深深依恋的家乡,他的前方仕途茫茫,我们一起来读这首诗。

(学生齐读)

师:老师可以读一下吗?

师:(师范读)同学们,咱们再读,好不好?

生:好。

(师生齐读。)

师:唉!在途中是和煦的春风勾起了王安石对家乡的无限思念,勾起了他无限乡愁,那么,又是什么勾引起了诗人张籍对家乡的思念呢?自己读一读第二首。

师:是什么?

生:秋风

(师板书)

秋风

师:洛阳城里见秋风,秋风是看不见的,作者在洛阳城里都看见了什么?轻声读第一句。

(生小声读第一句诗)

师:诗人又看到了什么?再读第一句。

(生读)

生:他看到满天飞舞的树叶,还有空中排成一字的大雁。

师:大雁朝哪飞?

生:朝南飞。

生:作者感受到秋风来了,秋风吹过,让人打了个冷颤。

师:这都是你谈到的秋风。

生:闻到桂花的香味。

生:他看到一些小松鼠在收集食物,落叶飘下来,桂花的香味,不禁想起中秋节快到了。

生:看到秋风吹来,带来许多凉意。

师: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兮,雁南飞……来,读第一句诗。

(学生读)

师:诗人在这寂聊的秋风中,又做了什么呢?读下面的诗句。

(生读)

生:作者想给家人写一封信。

师:写信,写完又干什么?

生:写信交给送信人,有些意思没写完,又拆开。

师:怎样写的,又是怎样拆的呢?

(出示课件图片和音乐)

师:你看到他送信时的动作了吗?看到他的神情了吗?体会到他的心了吗?

(选择写家书和拆家书的片断)

(课件出示练笔提示)

(指名读提示)

生:抓住“见秋风”“欲作”“意万重”变成“写家书”片段,或者抓住……

师:开始写,选择其中的一个片段来写。

师:谁来读读你写的内容?

生:现在正是桂花盛开的季节,此时我想起了年幼的孩子……我抬头看明月,仿佛看见我的孩子和妻儿对我笑呢,低下头……

生:写完了家书,我又担心又害怕,担心写的不完整……

师:同学们,虽然有些同学还没有写完,但在你写的过程中,你能体会到诗人的心,对家乡的牵挂,能带着这种牵挂来读第二首诗吗?

(学生齐读)

师:亲爱的同学们,我们已经细细地品读前两首诗,你发现有什么不一样呢?

生:一个是生机勃勃的春天,一个是收获的季节来临。

师:还有什么不同?

生:《泊船瓜洲》又是新的一年,想起年老的父母,却无法回家。秋是凄凉的季节。

生:《泊船瓜洲》是写景抒情的。《秋思》是叙事抒情的。

师:他们写诗勾起乡愁的事物不同,表达的方式不同。都有一个共同点是什么?

生:都表达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师板书)

师:思乡的诗写了千百年,今天还在写,思乡的诗读了千百年,今天还在读。总有一天你们长大了,也许要远离家乡,追寻自己心中的梦想,你们会觉得故乡在我们心中永远是最温馨、是最不能割舍,最让人魂牵梦绕的地方,让我们合上书再读一读这两首动人的诗篇。

(学生齐读两首诗)

师:下节课,让我们走进纳兰性德的《长相思》。

9、《古诗词三首》教案《古诗词三首》教案教学简案

【课前活动】

1、师生打招呼。

2、放声背诵一下以前学过的古诗。


(师生问好。)

师:第五课的古诗词三首,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两首,第一首《泊船瓜洲》作者是谁?

生:王安石。

师: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

师:那《秋思》呢?

生:张籍。

师:昨天预习过课文了吗?谁来读?

(一女生读《泊船瓜舟》)

师:读得正确、流利。一水间的“间”为什么读成“ ”?

生:是一水间隔。

师:让我们一起读第一句。

(生读:京口瓜洲一水间)

师:第二首谁来?

(生读第二首)

师:我们都自学了这两首诗,谁结合重点词的意思说说这两首诗的大概意思?

(一学生说第一首的意思)

师:说得准确而且很流利。

(另一学生说第二首诗的意思)

师:你不仅把诗大意说出来,还补充了自己的意思。把老师想问一下这个“欲作”是什么意思?

生:想写。

师:“又担心”是从哪个词读出来?

生:复恐。

师:让我们拿起课本,轻轻地来读这两首古诗。

(生齐读)

师:预习得很好,两首诗的意思已经初步理解了。到底是什么勾起了作者的这思乡之情?这节课,我们就来深入品读这两首诗。

(一学生读《泊船瓜洲》)

师:你觉得是什么勾起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生:春风。

师:请你谈一谈。

生:因为作者看见春天到了,春风吹绿江南两岸,让他想起了故乡。

师:这两个句子里有一个字特别特别有名,课后的资料袋里有对这个故事的介绍,谁来读一读?

(学生读资料袋里的文字资料)

师:诗人字斟句酌,最后确定了一个字,是──

生:绿。

师:自己读一读这一句,从这个绿字能读出什么来?

(学生小声读)

师:从绿中你读出什么?

生:我知道春天,燕子飞回来,河水融化了,流出哗哗的水声,柳树随着春风长出了细细的柳条,随着风舞动。小鸟也回到故乡,站在大树上欢乐的歌唱。

师:这个绿字不知藏着多少幅美丽画面,你们想不想去看一看?

生:想。

(出示课件)

(学生闭上眼睛想像)

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你来说。

生:我从音乐听到小鸟的叫声,小溪水潺潺的流水声,柳枝上长出芽苞,小溪中未融化的冰块儿,在水中跳动。一幅生机盎然的景色。

生:有点悲伤,有点欢快。

师:想得多好。你们还看到了什么景象?还可以用自己的积累的词语、诗句来描绘自己脑海中的画面。

生: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生: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师:心在山前……

师:黄四娘家──

师:小孩们放学了,儿童散学──

(师生接诗句)

师:一个绿字里不知藏了多少幅画面,能把这首诗美美地读出来吗?谁来试一试?

(一男生读)

师:这个绿字,怎样才能让我们想到更美好的画面?

(生再读)

师:有进步,吹面不寒杨柳风,能让你的春风再暖和一点吗?同学们,我们一起来读,好吗?

(生齐读)

师:这个绿字仅仅是在写江南的美吗?想想作者身在何处,他的家乡又在哪里呢?师板画。

师:谁知道?

生:作者的故乡在钟山,在京口。

师:同意吗?你读读课题。

(生读课题)

师:在哪儿?

生:在瓜洲。

师:你就是作者站在风景如画的瓜洲,读一读这两句诗。

(学生读)

师:同学们,现在我们都是诗人王安石,想着风景如画的瓜洲,读一读前两句。

(生读)

师:同学们,我国古代山道崎岖,交通落后,到长江山高水长,路途遥远,在作者的笔下却是“京口瓜洲──,(学生接诗句)钟山只隔──(学生接诗句)从这些词语体会到什么呢?

(学生思考,师小声读)

生:这句诗的意思是──我体会到交通不发达,但思乡浓厚,用了“只“”一”表现作者的思乡之情非常浓厚,作者思念家乡的殷切。

师:是思念,让天涯变成咫尺。

生:我从“一”“树”读出了对故乡的的思念,他的心中非常思念自己的故乡,向往故乡,远处的家乡仿佛就在眼前了。

师:你读懂了诗人的心,体会到了诗人的心。他的家乡很遥远,却近在眼前,他思念家乡,让作者仿佛走不出自己的家乡,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情朗读诗的前两句。

(生齐读)

师:作者如此依恋自己风景如画的家乡,为什么又要离开呢?请看大屏幕。

(出示王安石的有关资料)

1070年王安石升任宰相,提出正革,主持变法……

1074第一次变法挫败王安厂被朝廷……

……

师:五十七岁的作者站在长江边,你们能体会到他的心情了吗?

生:有点高兴,有点悲伤.

师:你带着依恋读一读后两句诗。

(学生读)

师:谁还体会到了诗人的心情?

生:又高兴又无奈的心情。

师:有点无奈。

生:他很想回家。

师:他对家乡充满了深深的依恋。

生:他很无奈,他依恋家乡,可他要去当官,皇命难违,很少回家,他已经很久没有回家。

师:这一次他刚刚离开家乡,却对家乡产生深深的依恋。千种滋味,万般愁绪化作江水,滚滚流淌,化作两句诗,让我们带着这种感觉读后两句诗。

(生读)

师:九百年前,诗人站在花间渡口,他的身后是深深依恋的家乡,他的前方仕途茫茫,我们一起来读这首诗。

(学生齐读)

师:老师可以读一下吗?

师:(师范读)同学们,咱们再读,好不好?

生:好。

(师生齐读。)

师:唉!在途中是和煦的春风勾起了王安石对家乡的无限思念,勾起了他无限乡愁,那么,又是什么勾引起了诗人张籍对家乡的思念呢?自己读一读第二首。

师:是什么?

生:秋风

(师板书)

秋风

师:洛阳城里见秋风,秋风是看不见的,作者在洛阳城里都看见了什么?轻声读第一句。

(生小声读第一句诗)

师:诗人又看到了什么?再读第一句。

(生读)

生:他看到满天飞舞的树叶,还有空中排成一字的大雁。

师:大雁朝哪飞?

生:朝南飞。

生:作者感受到秋风来了,秋风吹过,让人打了个冷颤。

师:这都是你谈到的秋风。

生:闻到桂花的香味。

生:他看到一些小松鼠在收集食物,落叶飘下来,桂花的香味,不禁想起中秋节快到了。

生:看到秋风吹来,带来许多凉意。

师: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兮,雁南飞……来,读第一句诗。

(学生读)

师:诗人在这寂聊的秋风中,又做了什么呢?读下面的诗句。

(生读)

生:作者想给家人写一封信。

师:写信,写完又干什么?

生:写信交给送信人,有些意思没写完,又拆开。

师:怎样写的,又是怎样拆的呢?

(出示课件图片和音乐)

师:你看到他送信时的动作了吗?看到他的神情了吗?体会到他的心了吗?

(选择写家书和拆家书的片断)

(课件出示练笔提示)

(指名读提示)

生:抓住“见秋风”“欲作”“意万重”变成“写家书”片段,或者抓住……

师:开始写,选择其中的一个片段来写。

师:谁来读读你写的内容?

生:现在正是桂花盛开的季节,此时我想起了年幼的孩子……我抬头看明月,仿佛看见我的孩子和妻儿对我笑呢,低下头……

生:写完了家书,我又担心又害怕,担心写的不完整……

师:同学们,虽然有些同学还没有写完,但在你写的过程中,你能体会到诗人的心,对家乡的牵挂,能带着这种牵挂来读第二首诗吗?

(学生齐读)

师:亲爱的同学们,我们已经细细地品读前两首诗,你发现有什么不一样呢?

生:一个是生机勃勃的春天,一个是收获的季节来临。

师:还有什么不同?

生:《泊船瓜洲》又是新的一年,想起年老的父母,却无法回家。秋是凄凉的季节。

生:《泊船瓜洲》是写景抒情的。《秋思》是叙事抒情的。

师:他们写诗勾起乡愁的事物不同,表达的方式不同。都有一个共同点是什么?

生:都表达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师板书)

师:思乡的诗写了千百年,今天还在写,思乡的诗读了千百年,今天还在读。总有一天你们长大了,也许要远离家乡,追寻自己心中的梦想,你们会觉得故乡在我们心中永远是最温馨、是最不能割舍,最让人魂牵梦绕的地方,让我们合上书再读一读这两首动人的诗篇。

(学生齐读两首诗)

师:下节课,让我们走进纳兰性德的《长相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