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版二年级上册22课《热闹的大山》教案一等奖

《A版二年级上册22课《热闹的大山》教案一等奖》属于教案一等奖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A版二年级上册22课《热闹的大山》教案一等奖

1、A版二年级上册22课《热闹的大山》教案一等奖

二年级语文《22热闹的大山》教案

教学目标

★认识6个字,会写5个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让学生知道劳动可以创造美,懂得热爱大自然。

教学重点

★能够按照要求认字、写字。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且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通过学文,了解大山热闹的原因。

教学难点

★掌握会写的5个字。

★让学生知道劳动可以创造美。

教学准备

★识字卡片及词语卡片。

★老爷爷的两张图片。(一张皱着眉头的,一张展开笑容的。)

★小鸟、小松鼠、小刺猬的图片。

★大自然的美景图。

教学时数

2 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设问激趣

1、教师出示“热闹”一词,你知道什么叫“热闹”吗?说说你的理解。

2、教师板画“大山”,问:这是什么?“山”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投影:()的大山。你听说过“大山”也热闹吗?一定很有趣,我们一起去看看。(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掌握字音,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检查字音掌握。

(1)出示会认字卡片:注意读准“恼、泼”。

(2)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认读、学生带读。

(3)猜猜看游戏:请一个同学到前面指字,另一个同学背对大家猜刚才同学指的是什么字。加深对字音的掌握。

3、出示词语卡片,指名带读:

热闹苦恼睡醒颗五颜六色刺猬建鸟鸣活泼

4、数一数有几个自然段。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其他同学思考:课文是怎样描写大山和老爷爷的?

(2)投影填空:

(皱着眉头)的大山。

(快乐)的老爷爷。

(3)思考:你知道大山和老爷爷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4)指名读第二自然段,把相关的句子画下来,并读一读。

读一读你找的句子。

投影:他盖起了一间小木屋,在山上住了下来。

他带来两袋种子,把种子撒在了大山上。

5、再读读课文,看看还有谁带来了种子,是什么种子。

6、这些种子给大山带来了什么变化?请你读读,画出相关的句子,自己读一读,再和小伙伴读一读。

三、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大山热闹的原因

1、讨论:大山为什么能如此热闹呢?请你用“因为……所以”句式回答。

(1)因为老爷爷、小鸟和小松鼠都为大山带来了种子,而且种子都长大了,所以大山会热闹起来。

(2)因为小松鼠、小刺猬和小兔子都搬到大山上住,所以大山热闹起来。

(3)因为大山上清脆的鸟叫声此起彼伏,活泼可爱的小松鼠跳上跳下,所以大山热闹起来。

(4)因为肯定还有许多小动物会住在大山上,所以大山热闹起来。

2、现在大山什么样子呢?用幻灯显示:

()的大山。

3、老爷爷为什么快乐了呢?你快乐吗?为什么?请你展开想象,你觉得大山还会怎样热闹?你喜欢吗?

4、出示大自然的美景图,让学生进一步欣赏、感受大自然的美。

四、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大山的热闹离不开老爷爷、小动物们的辛勤劳动,而大自然的美离不开什么呢?

2、通过学文你懂得了什么?和小伙伴交流交流。

五、作业

你想让大山更热闹吗?用你的画笔画下你心中热闹的大山。

板书设计

热闹的大山

大山光秃秃的

老爷爷两袋种子

小鸟两颗柏树种子

小松鼠几个松果

美丽、热闹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1、出示生字及词语卡片,学生抢读。

2、展示学生画的热闹的大山,并说说从画上哪些地方看出热闹。(鼓励学生用清楚连贯的话表述画的意思)

二、背诵指导

1、出声朗读课文,回忆课文哪部分内容让你感受到了大山的热闹。

2、投影填空:

不久,山上长出了一棵棵(),还有()的花草。一年,两年……一棵棵树长的()。()的鸟儿飞来了,()、()、()也搬来了。他在树上筑起了($ $ ),在山上建起了(),还养育出许多()。

大山()了,变得那样()。大山()了,变得这样()。()的鸟鸣声此起彼伏,()的小松鼠(),()的老爷爷哼起了山歌。

3、再次朗读这两段话,感受大山的热闹。

4、练习背诵。互相交流自己背诵的方法。

三、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卡片,以小组为单位,说说你怎样记住这些字。

2、在班上交流记字方法。看谁的方法最简便。

在生活中你在什么地方见过这些字?说一说。

试着练习用这些字组词,看谁的词语积累最丰富。

3、仔细观察这些字,看看在书写时有没有需要提醒同学注意的地方。

4、教师指导书写“醒”。

5、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四、巩固练习

1、互猜字游戏。帮助记忆字形。

2、词语积累:

苦恼养育活泼可爱五颜六色

3、用“热闹”练习说话。

2、A版二年级上册22课《热闹的大山》教案

二年级语文《22热闹的大山》教案

教学目标

★认识6个字,会写5个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让学生知道劳动可以创造美,懂得热爱大自然。

教学重点

★能够按照要求认字、写字。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且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通过学文,了解大山热闹的原因。

教学难点

★掌握会写的5个字。

★让学生知道劳动可以创造美。

教学准备

★识字卡片及词语卡片。

★老爷爷的两张图片。(一张皱着眉头的,一张展开笑容的。)

★小鸟、小松鼠、小刺猬的图片。

★大自然的美景图。

教学时数

2 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设问激趣

1、教师出示“热闹”一词,你知道什么叫“热闹”吗?说说你的理解。

2、教师板画“大山”,问:这是什么?“山”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投影:()的大山。你听说过“大山”也热闹吗?一定很有趣,我们一起去看看。(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掌握字音,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检查字音掌握。

(1)出示会认字卡片:注意读准“恼、泼”。

(2)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认读、学生带读。

(3)猜猜看游戏:请一个同学到前面指字,另一个同学背对大家猜刚才同学指的是什么字。加深对字音的掌握。

3、出示词语卡片,指名带读:

热闹苦恼睡醒颗五颜六色刺猬建鸟鸣活泼

4、数一数有几个自然段。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其他同学思考:课文是怎样描写大山和老爷爷的?

(2)投影填空:

(皱着眉头)的大山。

(快乐)的老爷爷。

(3)思考:你知道大山和老爷爷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4)指名读第二自然段,把相关的句子画下来,并读一读。

读一读你找的句子。

投影:他盖起了一间小木屋,在山上住了下来。

他带来两袋种子,把种子撒在了大山上。

5、再读读课文,看看还有谁带来了种子,是什么种子。

6、这些种子给大山带来了什么变化?请你读读,画出相关的句子,自己读一读,再和小伙伴读一读。

三、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大山热闹的原因

1、讨论:大山为什么能如此热闹呢?请你用“因为……所以”句式回答。

(1)因为老爷爷、小鸟和小松鼠都为大山带来了种子,而且种子都长大了,所以大山会热闹起来。

(2)因为小松鼠、小刺猬和小兔子都搬到大山上住,所以大山热闹起来。

(3)因为大山上清脆的鸟叫声此起彼伏,活泼可爱的小松鼠跳上跳下,所以大山热闹起来。

(4)因为肯定还有许多小动物会住在大山上,所以大山热闹起来。

2、现在大山什么样子呢?用幻灯显示:

()的大山。

3、老爷爷为什么快乐了呢?你快乐吗?为什么?请你展开想象,你觉得大山还会怎样热闹?你喜欢吗?

4、出示大自然的美景图,让学生进一步欣赏、感受大自然的美。

四、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大山的热闹离不开老爷爷、小动物们的辛勤劳动,而大自然的美离不开什么呢?

2、通过学文你懂得了什么?和小伙伴交流交流。

五、作业

你想让大山更热闹吗?用你的画笔画下你心中热闹的大山。

板书设计

热闹的大山

大山光秃秃的

老爷爷两袋种子

小鸟两颗柏树种子

小松鼠几个松果

美丽、热闹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1、出示生字及词语卡片,学生抢读。

2、展示学生画的热闹的大山,并说说从画上哪些地方看出热闹。(鼓励学生用清楚连贯的话表述画的意思)

二、背诵指导

1、出声朗读课文,回忆课文哪部分内容让你感受到了大山的热闹。

2、投影填空:

不久,山上长出了一棵棵(),还有()的花草。一年,两年……一棵棵树长的()。()的鸟儿飞来了,()、()、()也搬来了。他在树上筑起了($ $ ),在山上建起了(),还养育出许多()。

大山()了,变得那样()。大山()了,变得这样()。()的鸟鸣声此起彼伏,()的小松鼠(),()的老爷爷哼起了山歌。

3、再次朗读这两段话,感受大山的热闹。

4、练习背诵。互相交流自己背诵的方法。

三、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卡片,以小组为单位,说说你怎样记住这些字。

2、在班上交流记字方法。看谁的方法最简便。

在生活中你在什么地方见过这些字?说一说。

试着练习用这些字组词,看谁的词语积累最丰富。

3、仔细观察这些字,看看在书写时有没有需要提醒同学注意的地方。

4、教师指导书写“醒”。

5、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四、巩固练习

1、互猜字游戏。帮助记忆字形。

2、词语积累:

苦恼养育活泼可爱五颜六色

3、用“热闹”练习说话。

3、A版二年级上册26课《快乐银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和3个多音字,会写5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知道应该正确认识自己,看到自身的优点,做一个快乐的人。

二、教学重点、难点

1、认识6个生字,3个多音字,会写5个字,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

2、引导学生读中理解、读中感受,体会到正确认识自己,看到自己的优点,充满自信,就能快乐地生活。

三、教学准备

生字、词语卡片;课件。

四、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由题导入,质疑激趣。

1、随老师板书读题目:快乐银行。你发现一个多音字了吗?

银行 行走

2、你们看了课题有什么疑问吗?

归纳学生的问题,可能有:“快乐银行是怎么回事?为什么要开?……”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

1、借助拼音自读课文,读准字音,画出本课要求会认的生字。把课文读正确。

2、自己带着疑问自读课文,看看能读懂哪些问题。

(三)同桌检查认读情况,互帮互练。

1、互相指读生字卡、扩词接龙。$ 轮流读课文,互相评价。

2、交流读懂的问题。

(四)全班反馈交流。

1、课件呈现会认字,小老师带读。

2、生字扩词擂台赛。(以小组为单位)

3、指名读文,交流读懂的内容。

学生经过初读,了解到是胖小熊开的快乐银行,小动物们来到银行存入或借出快乐。

(五)整体读文,解决“为什么开”的问题。

1、自己读读课文,你知道胖小熊为什么要开快乐银行吗?谁来存入快乐了?谁又来借出快乐呢?

2、用读的方式汇报,学生之间补充完整。

3、存入快乐的小动物们是怎么想的?该怎样读呢?自己练练。

4、引读评价,感受小动物们乐于助人的好品质。

(六)进入角色,精读重点。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自然段,画出小母鸡和大象不快乐的原因。

2、现在他们借出快乐后,心情特别好。你想当小鸡还是大象?读读他们快乐的句子,然后告诉大家你此时的心情,让我们与你分享快乐。

3、师生、生生读中交流,分享他们的快乐。

(七)拓展延伸,与文本对话。

1、教师:胖小熊知道大家也有特别快乐和特别不快乐的时候,他特意嘱咐我:快乐银行向同学们开放。同学们,你们先和小熊交流交流,然后再来快乐银行吧!

2、教师扮演胖小熊和学生对话,适时引导,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帮助孩子寻找快乐。

3、生生表演、交流,互相发现对方的闪光点,让每个孩子在其中感受到自身的优势,快乐地生活。

(八)自主表达:这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要求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

2、边读边标画出本课要求会写的6个字,多读几遍。

(二)识字写字。

1、自主识字:自学会写字,读准字音,观察字形。想一想: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

2、小组交流:比一比谁的办法最巧妙。

3、反馈、巩固。指导:“卜”是轻声。

(1)开火车认读。

送信游戏。

(2)给部件找伙伴游戏。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已有知识,根据字的特点记字。

同学们可以用旧字加、换偏旁的办法记;也可以根据字的形义特点记;还可以创造自己的方法。

4、指导书写。

(1)观察本课的生字,按照不同结构特点,给它们排排队。

独体字:广、丰

上下结构的字:奋

左右结构的字:洗

半包围结构的字:医、病

(2)分别观察这些字在田格中的位置,你觉得哪个字、哪一笔不容易写好?

医:先写里边的“矢”,再写最后一笔竖折。

教师再次提示:写好左窄右宽的字,注意写字姿势。

学生试写字头,教师巡视指导。

(三)实践活动。

1、每个同学找出自己和别人的突出的优点。

2、以班队会的形式开展“快乐银行”活动。

板书设计

快乐银行

胖小熊:足够、储存———随时取出快乐

动物们:兴奋、排起长队———存入快乐

小母鸡:不会游泳———三分快乐

会捉虫———十分快乐

小象:鼻子太长 五快乐

吸水洗澡 十分快乐

4、A版二年级上册第21课《鸟路》教案

教学内容:

二年级语文第21课《鸟路》。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3、学习课文,想象自己心中鸟路的样子。

4、在识字、朗读过程中感悟人与动物之间美好的情感。

重难点、关键:

1、识字、写字。

2、朗读、背诵课文。

课时划分:

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随文识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在朗读中感悟人与动物之间美好的情感。

教学准备:

字、词卡片,配乐朗诵带。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听一段音乐,说说喜欢歌曲里的动物吗?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鸟的文章。

板书课题:鸟路。

二、初读课文:

1、想听老师读一读吗?(老师配乐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边听边找出生字。)

2、这么美的课文你们想读吗?那咱们就来分组读课文,完成老师交给你们的任务:

(1)、找出自然段。

(2)、小组内齐读或组内轮流读课文。

(3)、认读生字,找出不懂意思的词语,小组内互相讨论。

4、检查小组初读情况。

(1)、指名认读生字词。

傍晚 彩霞 彩虹 芙蓉 面包屑

(2)、说一说,都有那些鸟飞来吃面包屑了?

三、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悟课文内涵。

1、读一读你喜欢的自然段,想一想,你为什么喜欢这个自然段。

2、指名读。请人评一评,说说他哪里读得好。

3、第三、四、五自然段采用多种形式的读,要指导读出惊讶、赞美的语气。注意“啊”、“瞧”的读法。

4、结合生活,“彩霞”与“芙蓉鸟”对比, 突出文中的“变”字。

5、课间休息:师生一起玩“咬尾巴”的游戏。

比如:白鸽属于鸟类,乌鸦也属于鸟类……

6、全班齐读课文。

看板书,小结全文。

四、拓展。

1、你觉得还会有什么鸟飞来,他们会铺成一条什么样的小路呢?

2、假如你也住在那片树林里,你会怎样和小鸟们相处呢?

5、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陋室铭》教案

教材分析:

《白鹅》这篇课文,作者重点表现的是白鹅高傲的特点。文章从刚把这只鹅抱回家时的姿态描写中,留下了最初的“高傲”的印象。继而以“鹅的高傲”为线索,从它的叫声,步态和吃相中,细致地刻画了鹅高傲的特点。作者运用对比的方法来突出鹅的特点。用反语来表达对鹅的喜爱之情。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出12个生字,理解积累并学会运用部分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录、积累好词佳句。

3.了解白鹅的特点,体会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4.学习作者抓住特点写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和幽默风趣。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课文是怎样写出白鹅高傲的特点。

教学难点:从那些看似贬义的词语中体会作者对鹅的喜爱之情。

教学准备:生字词卡片、多媒体课件、图片等

教学流程:

第二课时

一、抓傲理脉络

1、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在你们心目中,这是一只什么样的白鹅?(课件丰子凯笔下的鹅图片)

2、课文哪句话直接写出白鹅高傲的特点?(出示句子:好一个高傲的动物!)

3、个性化朗读这一句子,齐读这句话。

(这一设计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来读书,倡导个性化朗读,读这一句话时,可强调读出“好一个”,也可强调读出“高傲”这个词,虽是不同的读法但都能体现出鹅的高傲。)

4、作者从几方面来描写这只鹅的高傲?(师板书:叫声步态吃相)

二、挖傲品词语

(学习第一部分:叫声)

1、课件出示,听听狗的叫声,理解“狂吠”,听听鹅的叫声,对比狗的叫声,理解“不亚于”。

(充分利用课件这一优势,帮助学生从形和声去感受鹅的高傲,并能突破字词教学上的难点。)

2、指名读描写叫声的这段话,找出描写鹅叫声高傲的词语画下来,品读这些词语,说说自己的理解。(师相机板书:严肃郑重厉声呵斥厉声叫嚣引吭大叫)

3、师与生合作朗读这一段话,读出鹅高傲的气势。指导“厉声叫嚣”:这次要发脾气了,咆哮了,怎么读?

“引吭大叫”该怎么读?吭是“喉咙”的意思,也就是放开喉咙大叫。谁来试试?通过你的声音、你的表情来证明你确实读懂了。

4、想象假如这只鹅会说咱们的汉语,它会说什么?我们一起来当当“鹅语”小翻译。

课件出示句子:

我是“鹅语”小翻译

凡有生客进来,鹅厉声叫嚣,好象在说:“。”

篱笆外有人走路,鹅引吭大叫,好象在说:“。”

(设计这一环节,让学生当“鹅语”小翻译,极大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为学生拓展了想象的空间,加强与文本之间的交流)

5、从作者对鹅叫声的描写中我们能体会到什么呢?(体会作者对鹅的喜爱之情)

6、全班齐读这段

7、正因为它的勇敢尽职,它的高傲才显得可敬,引读:“好一个高傲的动物!”

三、扣傲赏妙语

(一)、学习第二部分:步态

1、刚才我们学习了叫声这部分,作者拿狗来对比,我们再来看看写步态这部分,课文拿什么与鹅对比呢?(鸭子)

2、出示这段:请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读的时候想象一下鹅与鸭走路的样子,想站起来表演表演也行,待会儿老师想请几个同学根据对课文的理解来表演鹅与鸭走路的样子。

3、生自由读这段,试着演一演。

4、指名两名学生戴上头饰表演,其他同学来当小评委,评一评他们演得怎么样?

5、请小评委根据课文的句子来评评

6、评议时相机解决:

(1)“局促不安”这个词的意思,联系生活实际用上这个词说一句话。

(2)理解“从容”,指导读出鹅步调的从容,大模大样

(3)课件欣赏“净角”出场的样子,加深理解。

7、分男女同学来比赛读读描写鹅与鸭走路的句子

8、全班起立,学学这只鹅傲然地站着,一起来读读这段。

(对于“步态”这部分的学习,师要注意动态生成,侧重于引导学生抓重点句,自演自悟自评,体会作者对比的方法。)

(二)、学习第三部分:吃相

鹅吃什么?怎么吃?能读读吗?(学生读鹅的吃法一段)

现在,我们要把这段话“瘦身”,你认为哪个词最能体现鹅吃饭时的高傲吗?(三眼一板、一丝不苟、从容不迫。)

“三眼一板”见过吗?那你见过类似的词吗?(学生自由交流。)(教师讲解:我们平时都说某个人做事“有板有眼”或“一板一眼”,板和眼都是戏曲音乐中的节拍,教师演示节拍:一板一眼和三眼一板,三眼一板是最稳定最慢的一种,在课文中用来说鹅吃饭非常有条理。)

我们看看鹅吃饭是不是这样?谁想读?(一生读)老师给你起个头:“譬如吃了一口饭,倘若水盆放在远处……”

评价:这是一群不太有精神的白鹅;这只鹅有点着急了,再从容一些……

想象着鹅吃饭时的三眼一板、一丝不苟和从容不迫,谁还想读?(另一生读)评价:有点高傲的味道了;真是从容不迫。

三、精读积累。

这位鹅老爷的脾气被周围的邻居知道了,于是,就上演了一场有趣的剧目。请同学看课文59页,听好老师的要求:在读的过程中,用曲线画出写鹅的句子,用直线画出写狗的句子,听明白了吗?开始!

(学生在读、画的过程中,教师指导:有的句子不是直接写鹅的,而是从狗的眼中看到的,要注意区分,不要多画,也不要丢掉。)学生读和画,教师在黑板上画鹅、狗、盆、篱笆。

1、首先我们请出两位演员登场。它们在干什么?“鹅要吃饭了,狗躲在旁边看”。怎么看?它想干什么?(暗中观察,等待时机)书上用了个什么词?(窥伺)

2、第一幕剧开始上演了,(看屏幕)咱们一块读读。

(1)“静候”,画狗流口水。

(2)打着快或者慢的节拍,学生读狗和鹅的句子。学生读到“偶然”时,教师引导理解:鹅知道狗在偷吃吗?(知道)它马上回来把狗赶走吗?(没有)那鹅是怎么做的?(偶尔回来,有时候回来。)书上用了一个词是“偶然”。比如说咱们班有一位同学天天按时到校,只有一天来晚了,这就叫——偶然。

(3)咱们来分分角色,先在下面同桌练练。你打算演什么角色?(抽2个人读鹅和狗,教师适当打着节拍。)

评价:

3、第二幕上演:这次还用老师指导吗?自己读读吧!

采访刚才读狗的同学:“你把人家鹅老爷的饭偷吃完了,怎样地走了?”大模大样地离开了,课文中用了一个词是什么?扬长而去。请问鹅老爷:“看到那只捣蛋狗把你的饭偷吃了,你的心情怎么样?”鹅老爷不会说话,于是就冲着主人昂首大叫,责备人们供养不周。

4、(1)下面咱们把这两幕剧一块上演,你准备扮演什么角色?(一生读狗,一生读鹅。)

(2)下面,咱们男女生比比赛,男生读写狗的句子,女生读写鹅的句子,一会咱们再交换过来。

5、老师看得出,你们已经自己读懂了,小演员们请看,现在,你还能记住刚才的台词吗?谁来读这只爱捣蛋的狗?鹅老爷在哪儿?你们准备演第几幕?(对照屏幕积累词句)

评价:再从容一些;再大模大样一些。

6、现在,那只捣蛋狗已经扬长而去,舞台上就剩下谁了?(鹅老爷)怎样的鹅老爷?(高傲的)谁能读出它的高傲?

在读的过程中,找出写鹅老爷叫声、步态和吃相的词语。

有狗来偷吃、捣乱的时候,鹅的叫声、步态和吃相可以用个什么词来说?(昂首大叫、踏着方步、责备不周)

讨论叫声该写哪个词:厉声叫骂是鹅老爷对谁的?(对狗)昂首大叫呢?(对人)那你觉得哪个词更能体现鹅的高傲?昂首大叫,冲着人发脾气,连人都敢责备。

丰老先生对这只鹅发出了怎样的感叹?“真是架子十足!”“好一个高傲的动物!”

留给你的感叹是什么?

四、总结全文。

就是这样一只高傲的鹅,主人却不胜其烦,给这位鹅老爷当起了堂倌——服务员,天天去侍候它吃饭。你觉得作者喜欢这只鹅吗?(喜欢)

喜欢它,为什么还说它高傲,昂首大叫、厉声叫骂、三眼一板……(学生自由交流)(对照板书)平时,你的爸爸妈妈有没有特别喜欢你,却用一些反话来说,比如说:你特别调皮,爸爸说你是个“小调皮蛋”、你早晨起床不爱叠被子,妈妈说你真是个“懒家伙”

俗话说,“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老师相信,只要你用心,你的文章一定也会和丰老先生的一样精彩!

五、作业

你一定也有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它突出的特点是什么?你有没有对它说过这样的话?你可以学习丰老先生的这种语言和写作方法,写一写你观察的小动物。

附:板书设计

13、白鹅

好一个高傲的动物!

叫声严肃郑重厉声呵斥

厉声叫嚣引吭大叫

步态步调从容大模大样

吃相三眼一板一丝不苟

喜爱之情

6、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唐雎不辱使命》教案

内容预览:

22、《唐雎不辱使命》

教学目标:

1、 学习本文的文言字词。

2、 培养学生复述、翻译、朗读的能力。

3、 学习唐睢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勇于斗争的精神。

4、 探讨唐睢不畏强权,为国赴难精神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

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的评析,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

课时安排:

二课时

课前准备:

了解战国时期历史背景,了解《战国策》。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宋代大文豪苏轼有段名言:“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不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 ,此不足为勇也。天下大勇者,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大诗人李白也有诗云:“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这样的一位英雄豪杰--唐睢。

二、 整体感知 :

1、 生齐读课文,教师听音。

2、 正音,范读。检查预习。再读。

3、 请同学结合注释默读课文,弄懂文意。请至少两至三位同学说一说这篇文章的大概意思。指导学生翻译课文按三步走:

1、不看注释根据自己文言积累翻译课文,不懂地方做上记号。

2、结合书底下注释再译课文。

3、借助参考书规范译文

4、学生概括,归纳。师进而点出全文故事情节。

指导学生围绕中心事件抓标志性词语理清故事情节。

文章写了秦王赢政向安陵君挑衅。以换地为名企图挑起战争。安陵君的大臣唐睢出使秦国,表示愿意牺牲自己来刺杀秦王赢政,终于使秦王赢政屈服的事。

故事情节:开端(第一段)秦王设下骗局,唐睢临危出使。

发展(第二段)秦王严厉指责,炫耀实力;唐睢重申立场,断然拒绝。沉着应对。

高潮(第三段)秦王威吓,唐睢反击。针锋相对。

结局(第四段)秦王长跪而谢,唐睢不辱使命。前倨后恭。

三、 分段再读课文。串解文意。注意重点字词。

对于重点字词要指导学生归纳积累。

穿插写作的背景,《战国策》。简明扼要。书中的专诸、要离、聂政资料,可加以引用一点,以提高兴趣。

四、问题探讨。

根据课后习题一,全面理解内容。并会用原文回答。

五、 品读。注意语气。

根据课后习题二,人物对话离不开语气的表达,要把握住。

第二课时

一、 导入新课

《战国策》论证说理周密严谨,笔锋犀利。《唐雎不辱使命》以短小的篇幅,写了一个结构完整的故事,情节曲折,人物有鲜明的个性,使人读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今天我们就来体会一下。

二、 分角色朗读课文。

指导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理解人物性格。

三、 根据课文内容的理解二,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 为什么说唐雎没有辜负使命?

秦王要求用五百里土地换安陵君的封邑,实际是要吞并安陵。而在当时这是不可抗拒的。唐雎奉命出使,凭着自己的机智勇敢,面对蛮横狡诈,色厉内荏的秦王,不畏强暴,敢于斗争,不被威势压服,最后使亲王放弃了易安陵的打算。唐雎维护了本国的尊严,出色的完成了使命。

2、 秦王与安陵君“易地”并非真心,何以见得?

秦王兵分真心易地,意在吞并。A、“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可以看出秦王对安陵君的轻视;B、“寡人欲以……安陵君其许寡人“可看出秦王口气强硬,并无商量余地;C、秦王不悦,可看出秦王名易实夺得心理。

3、 安陵君拒绝了秦王的无理要求,实际上是看穿了秦王的真正用心,那为什么还要说出“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的话呢?

安陵君虽然对秦王的野心洞若观火,无奈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为争取周旋的余地,没有当场揭穿秦王的骗局。

4、 文中怎样体现秦的强大和安陵的弱小?

5、 说说“秦王不悦“四个字在故事情节发展中的作用。

“秦王不悦”引起故事的开端,贯穿整个事件的全过程,对情节发展起着推动作用。

6、 秦王曰“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言外之意是我亲王如果不“以君为长者”,“ 错”起“意”来,就会让你和韩魏一样灭亡。

7、 秦王说,“天子之怒……千里“,唐雎说“伏尸二人……今日是也。”他们各表达了什么意思?

“天子之怒”是秦王慑服唐雎的话,意为要发动战争,消灭安陵;“布衣之怒”是唐雎回击秦王的话,意思是你要我的地,我就要你的命,而且我不惜自己的生命保卫安陵。

8、 文中亲王、唐雎分别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秦王:骄横、狂妄、狡诈、色厉内荏。唐雎:沉着、镇定、坚强无畏、有胆有识、正气凛然、不畏强暴。

四、拓展延伸。

唐睢的不畏强权的精神,和敢于为国牺牲的精神,在我们的现代社会,还有没有现实意义?联系实际谈谈。

7、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扁鹊见蔡桓公》教案

22.扁鹊见蔡桓公

韩非

教学目标

1.学会独立读懂文言文

2.理解本文寓意

3.学会多角度地解读文本

重点、难点

1.理解本文的寓意

2.学会多角度地解读文本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诵读课文,读准字音。

2.看注解,试翻译课文。

二、导入

解题:本课节选自《韩非子?喻老》“喻老”,意思是用比喻来说明老子的观点。作者叙述扁鹊见桓公的故事,本意说明老子“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这一观点的。

三、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请学生注意预习中划出生字注音是否正确。

2.学生结合注释,翻译课文,教师点评。

3.课文写了扁鹊几次见桓公。试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语句,说说桓公对待扁鹊的态度是怎样变化的,这样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四、研读分析

1.诵读课文,说说从这个故事中你得到了哪些启发?

讨论归纳:拒绝忠告会招致不良的后果;不能带着有色的眼镜看人;有病早治无病早防——要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防微杜渐;要善于劝谏,善于工作,要有责任心

2.了解课文所刻画的两个人物形象。

讨论归纳:扁鹊是个医术高明的医生,桓公是个盲目自信之人。

五、总结

本文通过扁鹊三次见桓公,指出桓公有病,应及时治疗,但桓公自认为“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拒绝了他的劝告,最后病后的故事,说明要正视自的缺点和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和帮助。

六、作业

课后练习

8、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内容预览:

记承天寺夜游

教学目标:

1.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

2.欣赏文中的描写月色的句子,体会作者悠闲、超逸的心境。

3.体会文中起伏的情感,结合作者在黄州的经历,深入探究“闲人”的内蕴。

教学重点: 1、教学重点:结合课文来理解一些词和句的含义。

难点: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解题

1.交流有关描写月亮的诗词句。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刘禹锡西江月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长相思 [白居易]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2.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苏轼有不少随笔式的散文,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种情调,或表现一片心境。本篇课文就出自苏轼的一部笔记《东坡志林》,仅83字的写景小品,看似单纯写景,实则是有寓意的,要耐心寻味。

3.有关背景

本文是苏轼于元丰三年(1080年)2月到达黄州贬所,名义是团练副使却有职无权,无事可做。写本文之时,他在黄州贬所已近四年,但苏轼的心胸却“很坦然”。累遭贬谪,仍然乐观,旷达。并不“悲伤憔悴”。另一方面,他有志用此,并不甘愿做“闲人”。因贬得“闲”,便“自放于山水之间”,虽在赏明月,观竹柏,自乐其乐,但并不得意,因此他的自适也包含了失意情怀的自我排遣。

二、初读感知内容

1.朗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子停顿。

2.听录音确定朗读的节奏,请一位同学范读,大家评价。

3.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合作翻译全文。学生质疑,讨论解疑,理解课文内容。

三、思读探究感情

合作探究,分小组讨论:

1. 试想苏轼为何要夜游?

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起一同贬官到黄州的好友,想起一同赏月

2.为何寻张怀民?心有灵犀

3、作者用妙笔绘美景,请问作者用笔的巧妙之处体现在哪里?

虚实相生,联想巧妙,无一字提到月,却“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如临其境。 “背面敷粉”(即用视觉的错觉从反面敷墨)

--水→水草→影

※作者眼中的月色是怎样的月色?--欣赏图片,品读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

(从具体的描写句中感受,在下面横线上写出一个比较恰当的词)

空灵、清丽、淡雅、皎洁 的月色

4.其间有怎么的情感变化起伏?

欣然-无与为乐(微憾)-遂(不假思索中的激动)-寻(急切访友的心意)-亦(“心有灵犀一点通”,同好相知的喜悦)-相与步(平和从容)

5、如何理解“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贬官的悲凉、落寞,赏月的欣喜,自我解嘲的达观作者与张怀民欣赏月夜景致时感慨到表面上是自嘲地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闲来无事才出来赏月的,实际上却为自己的行为而自得──月夜处处都有,有了人的欣赏才有美,因为有情趣高雅的人欣赏它。“闲”是相对“忙”来说的,由于贬官谪居,自然不像在京城时公务缠身。一个“闲”字包含着作者几多感慨,有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还有有闲赏月的欣喜,这使我们看到作者潇洒人生,达观处世的人生哲学。正因如此,作者笔下的月夜才会那样空灵,皎洁。作者对美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使得文章富有感染力。

6 、“闲人”究竟是什么人?

〖明确〗:“闲人”,即清闲的人,这里并非是指闲极无聊、无所事事的人,而是包含着复杂的意味。首先,“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是被一贬再贬,流落黄州,不为俗务所累,可以悠然赏景。

当然他又何尝愿意做一个“闲人”呢?赏月“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慰罢了。

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

四、赏读品味语言

1.创造情境,请大家一起吟诵描绘月下美景的语句,并思考作者如何描绘月景的?作者描绘的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

2.探究:在作者写景的基础上,我们来续写一句,大家看哪句合适?(1、丛中蛙鸣不断。3.村中狗吠鸡鸣。3、几处纳凉人笑语阵阵。)为什么?

五、延读拓展积累

1.走进苏轼的内心世界,与作者对话:当你面对如诗似画的月色,难道不想对苏轼说点什么吗?

2. 看图写景抒情

六、板书设计

描绘 -- 庭中月色

追求 -- 美好事物

人生观--热爱生活、旷达处世

9、鲁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秋天》公开课教案

【设计理念】

由于低年级学生注意力易分散,并且好动、耐久性较差。本课设计时注意到这些,采用多媒体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充沛吸引学生的兴趣。利用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拉他们走上学习的主体地位,在自然、自如、自娱、自悟中完成学习任务。

【设计特色】

教师教,重在"引导";学生学,重在"自主"

【教学流程和设计意图】

一、画面激趣谈话导入。

1、你知道一年有哪四个季节?(春、夏、秋、冬)

2、(画面)这里的风景到底是哪个季节呢?

(学生根据画面上的红色枫叶、金黄的稻田、往南飞的大雁、穿上毛衣的小朋友回答是秋天)

画面上出示课题:秋天

[利用多媒体生动逼真的有声画面,激起学生的兴趣,轻松的谈话让他们无拘无束地进入课堂,并且自身揭开了题目。]

二、读课文初步感知

1、(画面配乐朗诵)学生听读课文,要求看清哪三种动物在说话,你最喜欢哪个小动物说的?记住它说了什么?

2、学生各抒己见(画面出示学生说到的某个句子)

[让学生练习边听边看,还要边记,由于是选择自身的所爱,所以特别感兴趣,画面出示句子的一刹那,让学生体验胜利。]

三、自读感受角色体验

1、初读课文,(可以选择最喜欢的句子)要求读准,读通,模仿刚刚听的录音朗读。

2、(让小老师上台)点好画面,读自身选的句子,提醒小朋友哪些字音要注意。(画面也相应点出)领读句子,可提出自身的朗读要求。

[充沛给予学生时间,自读感受,注意字音,尝试读好。并且布置他们体验"老师"这个他们感兴趣的角色,学习兴趣浓了,学习积极性高了。]

四、比较异同感悟语言

1、(出示第一自然段)喜欢这一句的小朋友读,你为什么喜欢这一句?

(画面上在第一自然段的边上,出示"小鸟说,秋天是蓝色的,因为天空是瓦蓝的。")学生比较异同,你认为哪一句好,为什么?

2、后两句与上面教法相似。

3、指导读好第四自然段。说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理解"多彩的图画"

4、你认为秋天是怎样的?为什么?小组交流。用"我认为秋天……我喜欢秋天"说话。你也可以注意观察周围之后再与老师、同学交流。

[学生在比较中体会到叠词、形容词的美妙,在比较后自然而然理解了最后一句感叹句的意思。后面的延伸问题,让学生观察大自然,热爱大自然。]

五、创设情景扮演巩固

1、(画面、配乐、头饰)分角色朗读,给时间准备。

2、上台扮演,巩固课文内容。

[机械的背诵学生没有丝毫兴趣,创设有美丽的画面、动听的音乐、有趣的头饰的情景,学生兴趣盎然,在扮演中悄悄地完成了巩固课文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