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爱寺》教学设计一等奖》属于教学设计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1、《遗爱寺》教学设计一等奖
教学目标:
1.能借助拼音读通古诗,知道作者。
2.能初步理解古诗所表达的基本意思。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重、难点:
1.能理解古诗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地背诵古诗。
教学准备: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 学习《兰溪棹 歌》
1. 出示古诗,师范读。
2. 简介诗人戴叔伦及其代表作。
3. 小组学习:
(1) 读通全诗,读得正确。
(2) 简单理解诗意。
4. 集体交流。
(1) 指名朗读。
(2) 理解诗意:一弯残月如同纤细的眉毛,斜挂在水洼边的柳树梢头;雨后清爽的空气,使人感到一丝凉意。月亮的清辉,泻落到清澈的溪水,平静的水面如同镜子一般,反映出越种恬幽的山色。一连数天的春雨,打残了盛开的桃李。片片残红,落入猛涨的溪水,鱼儿嬉戏着春水,欢蹦乱跳,半夜里竟然调皮地跳上了溪边的浅滩。
(3) 齐读古诗。
5. 试背诵。
二、 学习《遗爱寺》
1. 出示古诗,师范读。
2. 小组学习:
(1) 读通全诗,读得正确。
(2) 简单理解诗意。
3. 集体交流。
(1) 指名朗读。
(2) 理解诗意:青翠的香炉峰下,潺潺流动的小溪从山上跌落下来,溅起乳白色的水花。我坐在溪岸边的青石上,玩赏着水中的鹅卵石;五颜六色的石子在阳光的照射下,格外玲珑剔透。遗爱寺周围,烂漫的山花竞相开放。为了赏花,我绕着寺院走了一圈又一圈。寂静的古寺中、幽闲的山谷间,不时传来鸟儿婉转动听的啼鸣。那条清澈的小溪,曲曲折折,逶迤而来,始终响着“叮咚”的流水声。
(3) 齐读古诗。
4.试背诵。
2、古诗诵读《兰溪棹歌》《遗爱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借助拼音读通古诗,知道作者。
2.能初步理解古诗所表达的基本意思。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重、难点:
1.能理解古诗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地背诵古诗。
教学准备: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 学习《兰溪棹 歌》
1. 出示古诗,师范读。
2. 简介诗人戴叔伦及其代表作。
3. 小组学习:
(1) 读通全诗,读得正确。
(2) 简单理解诗意。
4. 集体交流。
(1) 指名朗读。
(2) 理解诗意:一弯残月如同纤细的眉毛,斜挂在水洼边的柳树梢头;雨后清爽的空气,使人感到一丝凉意。月亮的清辉,泻落到清澈的溪水,平静的水面如同镜子一般,反映出越种恬幽的山色。一连数天的春雨,打残了盛开的桃李。片片残红,落入猛涨的溪水,鱼儿嬉戏着春水,欢蹦乱跳,半夜里竟然调皮地跳上了溪边的浅滩。
(3) 齐读古诗。
5. 试背诵。
二、 学习《遗爱寺》
1. 出示古诗,师范读。
2. 小组学习:
(1) 读通全诗,读得正确。
(2) 简单理解诗意。
3. 集体交流。
(1) 指名朗读。
(2) 理解诗意:青翠的香炉峰下,潺潺流动的小溪从山上跌落下来,溅起乳白色的水花。我坐在溪岸边的青石上,玩赏着水中的鹅卵石;五颜六色的石子在阳光的照射下,格外玲珑剔透。遗爱寺周围,烂漫的山花竞相开放。为了赏花,我绕着寺院走了一圈又一圈。寂静的古寺中、幽闲的山谷间,不时传来鸟儿婉转动听的啼鸣。那条清澈的小溪,曲曲折折,逶迤而来,始终响着“叮咚”的流水声。
(3) 齐读古诗。
4.试背诵。
3、《遗爱寺》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五言诗。诗人白居易通过四句诗,二十个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优美的人与自然的和谐美景。读诗过程中,你会沉醉于遗爱寺周围那美丽的景色之中。弄石、寻花、观泉,达到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使人不由得感叹大自然的美妙。短短的小诗,就是一幅绝妙的山水花鸟图。诗的前两句是以诗人为中心,写诗人的动作;诗的后两句则以自然界中的声音为主线,向我们展示了声声入耳的自然界的奥妙。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借助古诗和图画认识5个生字,会写会用6个生字。
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古诗,并能流利地背诵古诗,了解古诗大意,能对诗歌进行绘画想象。
德育目标:通过学习古诗,积累词句,体会诗人热爱山水的情感。
教学重点:
感悟诗意,体会作者思想感情;学习生字,积累词句。
教学难点:
在诗中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师:秋天到了,同学们观察到大自然中是一种怎样的景象?(引导学生说出植物特点)
师:植物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尤其是草。我想起一首诗:离离原上草……(学生跟着背)
师:同学们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生答白居易)
二、探究新知
1、学习课题
师:白居易是一位很有才华的诗人,有一天白居易去一个叫遗爱寺的寺院游玩,一到那里就被美丽的景色陶醉了,便以《遗爱寺》为题写了一首诗。(板书课题)
学生读诗题,学习“遗、寺”(引导学生说说怎样来记这个字。师出谜语一字一尺长,不用仔细量,你要不相信,庙里问和尚)。
师:白居易来到遗爱寺,在这里坐了一会,走了走,又听到一些声音(板书坐、行、闻)就写下了千古流传的佳句,真令人佩服,我想先读一读这首诗可以吗?(师范读古诗)
2、学习第一行诗句
诗人在哪坐下了呢?生自读第一行,画出第一行中的生字。并找学生到黑板中圈出。
学生读字,并为生字注音。
学习“弄”
你怎样来记?为“弄”组词。师为学生讲弄的字理知识:“弄是会意字,原指双手捧一块玉,表示玩耍、戏弄之意,后引申为做、办、弄。中作者玩弄什么呢?请读第一行诗句。生根据诗句回答。
学习“临”
在哪见过这个“临”字(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说出“欢迎光临”)师讲解“临”字字理知识。“临”也是会意字,原指人从高处向下看,并有居高临下一词,后引申为面对来临,中作者来到哪?(生再读第一行并回答)
引导学生想象作者为什么会坐在溪边玩弄着石头(可能路途遥远累了,或觉得石头好看)
3、诗人又向哪走去了?学习第二行诗句
生读第二行,画出“绕”字,师引导学生用家族识字法学习,说出“尧”字家族中其他的字,并为“绕”组词。
生再读第二行诗句,回答诗人绕寺院走。
师引导生想象那里的花会是什么样的呢?请学生根据诗中内容配上动作读古诗前两行,回答前两行是什么描写?(生回答动作描写,师板书)
4、学习后两行古诗
后两行又是描写什么呢?生自读后两行,回答是声音描写,听到什么声音?这些声音多吗?读诗句回答,从诗句中哪些词可看出,同学们想象小鸟会怎样叫,会有什么样的泉声。
5、指导朗读
这些声音如此美妙,如果你到那里会喜爱那儿吗?诗人也一样感叹于大自然的神奇,所以留诗一首,我们在读诗时,读出你自己的感情好吗?
(师指导注意停顿,指导学生采取个人读,男生读、女生读,男女从对读、师生对读的方式)
三、指导书写
指导书写“爱、寺”
“爱”和“受”区别开。
“寺”中“土”下横从左二线到右二线。
四、拓展创新
老师在刚上课时就画了一座寺院,和诗中内容比完整吗?你认为缺什么?找生到黑板上来补充画,不擅长画画的同学在下面朗读古诗。
五、总结回味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记住诗人白居易了吗?记住遗爱寺了吗?让我们带着对诗人敬佩之情,对大自然赞叹之情齐背这首诗。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开小火车认读生字。
(2)生字朋友又结交了新朋友,你还认识它们吗?
绕远 临时 玩弄 遗失 寺院 卖弄
少林寺 光临 绕路
二、书写生字
字都认识了,看看怎样才能把它们写正确、写漂亮。
(1)本课要求会写的字。
(2)弄临绕语
说说你有什么发现?(结构不同)
(3)觉得哪个生字比较难写呢?我们共同来研究它的写法。仔细观察,想提醒同学们注意些什么?
(4)指导书写,教师范写。
临:左边两竖没有点。
绕:不要添点。
语:左窄右宽。
(5)学生书空,练习书写。
(6)写字展示,评议,交流。
设计意图: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观察字的结构,调动学生写字的积极性。
三、处理课后习题
1、读一读,会写的写下来。选择喜欢的词语说一句话。
2、欣赏:把这首诗读一读,然后背下来。
你能把这首诗用画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吗?
说说你画的画。
四、背一背
积累词句,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五、布置作业
1、搜集写景的诗。
2、书写生字。
4、《遗爱寺》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五言诗。诗人白居易通过四句诗,二十个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优美的人与自然的和谐美景。读诗过程中,你会沉醉于遗爱寺周围那美丽的景色之中。弄石、寻花、观泉,达到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使人不由得感叹大自然的美妙。短短的小诗,就是一幅绝妙的山水花鸟图。诗的前两句是以诗人为中心,写诗人的动作;诗的后两句则以自然界中的声音为主线,向我们展示了声声入耳的自然界的奥妙。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借助古诗和图画认识5个生字,会写会用6个生字。
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古诗,并能流利地背诵古诗,了解古诗大意,能对诗歌进行绘画想象。
德育目标:通过学习古诗,积累词句,体会诗人热爱山水的情感。
教学重点: 感悟诗意,体会作者思想感情;学习生字,积累词句。
教学难点: 在诗中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
教学准备: 相关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师:秋天到了,同学们观察到大自然中是一种怎样的景象?(引导学生说出植物特点)
师:植物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尤其是草。我想起一首诗:离离原上草……(学生跟着背)
师:同学们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生答白居易)
二、探究新知1、学习课题师:白居易是一位很有才华的诗人,有一天白居易去一个叫遗爱寺的寺院游玩,(师边说边画寺),一到那里就被美丽的景色陶醉了,便以《遗爱寺》为题写了一首诗。(板书课题) 学生读诗题,学习“遗、寺”(引导学生说说怎样来记这个字。师出谜语一字一尺长,不用仔细量,你要不相信,庙里问和尚)。师:白居易来到遗爱寺,在这里坐了一会,走了走,又听到一些声音(板书坐、行、闻)就写下了千古流传的佳句,真令人佩服,我想先读一读这首诗可以吗?(师范读古诗)2、学习第一行诗句 诗人在哪坐下了呢?生自读第一行,画出第一行中的生字。并找学生到黑板中圈出。 学生读字,并为生字注音。 学习“弄” 你怎样来记?为“弄”组词。师为学生讲弄的字理知识:“弄是会意字,原指双手捧一块玉,表示玩耍、戏弄之意,后引申为做、办、弄。本文中作者玩弄什么呢?请读第一行诗句。生根据诗句回答。 学习“临” 在哪见过这个“临”字(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说出“欢迎光临”)师讲解“临”字字理知识。“临”也是会意字,原指人从高处向下看,并有居高临下一词,后引申为面对来临,本文中作者来到哪?(生再读第一行并回答) 引导学生想象作者为什么会坐在溪边玩弄着石头(可能路途遥远累了,或觉得石头好看)3、诗人又向哪走去了?学习第二行诗句 生读第二行,画出“绕”字,师引导学生用家族识字法学习,说出“尧”字家族中其他的 字,并为“绕”组词。 生再读第二行诗句,回答诗人绕寺院走。 师引导生想象那里的花会是什么样的呢?请学生根据诗中内容配上动作读古诗前两行,回答前两行是什么描写?(生回答动作描写,师板书)4、学习后两行古诗 后两行又是描写什么呢?生自读后两行,回答是声音描写,听到什么声音?这些声音多吗?读诗句回答,从诗句中哪些词可看出,同学们想象小鸟会怎样叫,会有什么样的泉声。
5、指导朗读 这些声音如此美妙,如果你到那里会喜爱那儿吗?诗人也一样感叹于大自然的神奇,所以留诗一首,我们在读诗时,读出你 自己的感情好吗? (师指导注意停顿,指导学生采取个人读,男生读、女生读,男女从对读、师生对读的方式)三、指导书写
一、 指导书写“爱、寺”“爱”和“受”区别开。“寺”中“土”下横从左二线到右二线。
四、拓展创新 老师在刚上课时就画了一座寺院,和诗中内容比完整吗?你认为缺什么?找生到黑板上来补充画,不擅长画画的同学在下面朗读古诗。
五、总结回味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记住诗人白居易了吗?记住遗爱寺了吗?让我们带着对诗人敬佩之情,对大自然赞叹之情齐背这首诗。
第二课时
一、 复习
(1)开小火车认读生字。
(2)生字朋友又结交了新朋友,你还认识它们吗?
绕远 临时 玩弄 遗失 寺院 卖弄
少林寺 光临 绕路
二、 书写生字
字都认识了,看看怎样才能把它们写正确、写漂亮。
(1) 课件出示本课要求会写的字。
(2) 弄 临 绕 语
说说你有什么发现?(结构不同)
(3) 觉得哪个生字比较难写呢?我们共同来研究它的写法。仔细观察,想提醒同学们注意些什么?
(4) 指导书写,教师范写。
临:左边两竖没有点。
绕:不要添点。
语:左窄右宽。
(5) 学生书空,练习书写。
(6) 写字展示,评议,交流。
设计意图: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观察字的结构,调动学生写字的积极性。
三、 处理课后习题。
1、 读一读,会写的写下来。选择喜欢的词语说一句话。
2、欣赏:把这首诗读一读,然后背下来。
你能把这首诗用画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吗?
说说你画的画。
四、背一背。积累词句,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五、布置作业:1、搜集写景的诗。2、书写生字。
5、《遗爱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字,会写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在充分朗读古诗的基础上,想象画面、走进意境,与作者产生共鸣。 4、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和热爱祖国文化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认识5个字,会写2个字。教材分析与教学设想本节教学内容为一首五言诗,共20个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人与自然的和谐美景。教学中应注意让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识记生字,体会意境。教学准备字卡、小黑板教师活动设计
一、介绍诗人,导入新课师:在唐代有一位大诗人,他的名字叫白居易,传说他刚生下来就会说话,而且还认识“之、无”二字,五六岁便懂得声韵,十五岁时便可以作诗作赋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他写的古诗:遗爱寺。全班齐读课题
二、熟读古诗、体会意境 1、师范读正音。 2、师逐句领读。 3、生试读古诗(注意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4、全班齐读古诗。 5、指名读古诗,集体订正。 6、想象画面 师:同学们,读了这么多遍古诗,在你们的脑中出现了什么画面?(指名回答,适时启发) 7、体会意境、朗读古诗 师:同学们,现在你们就是伟大的诗人白居易,来到了这鸟语花香的美景之中,禁不住大声地吟诵起来……
三、识记生字 1、去掉熟字,留下生字。 师:老师把熟字去掉你还认识生字吗? (1)全班齐读生字。 (2)男女生读生字。 (3)分小组读生字。 (4)开火车读生字。 (5)指名读生字。 2、记忆字型、重点指导 师:同学们,你们用这么短的时间,就把生字记住了,真了不起。你有什么好方法和大家分享一下吧。 生1:土+寸=寺 生2:猜字谜:双手举玉打一字 …… 3、游戏巩固生字:说位置读生字 4、出示课后读一读词语 领读、齐读、小老师读、分小组读 师:同学们生字记得这么好,相信同学们也一定能把字写漂亮。
四、指导书写 1、分析字型,讲清位置(1)师:“寺”字是一个什么结构的字?(2)书写时应注意什么? 2、师范写、生书空。 3、学生在练习本上书写。 师桌间巡视 要求:姿势端正,书写工整。注意每一笔,在虚宫格中的位置。 4、集体评议 展示优秀的字。 5、书写“爱”字方法同上
五、思维拓展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一首大师人白居易的诗,相信同学们和老师一样都特别喜欢他的诗,课后就请你收集他的诗作,读给你的小伙伴们听一听。
教学回顾大多数学生能想象诗中的画面,体会古诗的意境,熟记生字。
6、白居易《遗爱寺》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自主、合作中学习生字,感悟古诗,积累语言。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在读中理解,在理解中感悟,在感悟后朗读。同时展开想象,引领学生进入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借助古诗和图画认识5个生字,会写会用6个生字。
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古诗,并能流利地背诵古诗,了解古诗大意,能对诗歌进行绘画想象。
德育目标:通过学习古诗,积累词句,体会诗人热爱山水的情感。
教学重点:
感悟诗意,体会作者思想感情;学习生字,积累词句。
教学难点:
在诗中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
教学准备:
相关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交流资料
同学们,迄今为止,我们已经积累了很多首古诗词,老师随机检测两首,我们来个男女生挑战赛:第一首诗《赋得古原草送别》,第二首词是《忆江南》。知道这两首诗词的作者是谁吗?昨天我们每个同学都去搜集了关于诗人白居易的资料,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看看大家都了解了哪些信息?
设计意图:布置学生课外收集资料,拓宽语文学习的空间,培养学生有效利用语文资源的意识。
二、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书中的插图)师导入:公元818年,白居易京城失宠,被贬江洲司马,失意至极,他就在庐山盖起草堂,与僧朋道侣交游,以求知足保和,与世无忤。请同学们看图,猜一猜他在哪里游玩?你都看到了什么?
这座寺庙就是庐山香炉峰脚下的遗爱寺,白居易在寺里玩石赏花,聆听鸟儿的叫声和哗哗的泉水声,此情此景让诗人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古诗,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遗爱寺》。
(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2、相机学习生字遗、寺。
遗:请同学们看这个字,它是我们的新朋友,在读音方面想提醒同学们注意些什么呢?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呢?
寺:这也是一个整体认读音节,请同学们直呼。知道带有寺字的词语吗?
过渡:诗人笔下的遗爱寺是什么样子的呢?我们一起到文中去看一看。
三、认读古诗
1、自由读诗,不认识的字圈画出来,借助拼音多读几遍。(教师巡视)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
2、谁愿意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
3、这么好听的诗,老师也想给大家读一读,给老师一个机会好吗?过渡:老师读的怎样?想和老师比赛吗?要想超越老师不难,只要你认识这些朋友,你就成功了一半。(出示生字:弄、临、绕)
设计意图:教师的范读给学生带来韵律美的熏陶,激起学生与教师赛读的自信心,并让学生明确学习生字的目的。
四、随文识字,感悟诗意
1、生字朋友戴着拼音帽子出来见我们了,拼一拼,读一读。指生拼读。全班齐读。哪些字的字音容易读错,请你提醒同学们注意。
2、生字朋友玩热了,瞧,它们摘下了拼音帽子,又重新排队了,你还认识它们吗?开火车读。男生读,女生读。
3、用学过的识字方法和自己喜欢的方式记住你的生字朋友。把你的识字方法说出来,与大家共享吧。
(1)弄:字理识字。把带有弄字的这句诗读一读。
知道弄石是什么意思吗?(玩弄着石头)
在这句诗中,你们能看出诗人在哪里玩弄着石头吗?(小溪边)你是从哪个词语中知道的?(临溪坐)
(2)学习生字临:了解临的字理演变过程,明确临的意思。临在这里当什么讲呢?(靠近)知道这句诗的意思了吗?(诗人坐在小溪边玩弄着石头)。
(3)教师做一个动作,让学生猜一个字:绕怎样记住它呢?把绕字送回家,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第二句。想象一下,此时诗人正在做什么?理解第二句诗。(诗人站起身来绕寺庙而行寻找开放的花儿。)
(4)诗人的心情怎样呢?请同学们带着你所感受到的情感把诗的前两句连起来读一读,再想一想,这是在写诗人的什么?(动作)
(5)诗的后两句,又向我们展示了什么呢?我们一起读一读?(时时刻刻都能听到鸟叫声,到处都可以听到泉水发出的叮咚。
(6)鸟儿鸣叫,泉水叮咚,这是多么美妙的大自然界的声响啊,让我们追随诗人的脚步一起去倾听吧。(播放模拟声音)这是大自然送给人类的最动听的乐曲,这是人与自然所创造出来的最和谐的篇章,让我们齐声朗读这首诗。
设计意图:多媒体课件的运用,将学生带入意境之中,增强了学生的主体感受,拉近了与文本之间的距离。
(7)诗人仅用20个字,就向我们展示了一幅优美的人与自然和谐的美景,它让你想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学生想象描述。
(8)一首诗就是一幅画,一幅令人瞩目、一幅令人神往的画,你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各种形式朗读古诗。
设计意图:创设学习的机会,让学生自主识字,合作识字,随文识字,达到巩固知识。引入多媒体课件,将学生带入意境之中,增强了学生的主体感受,拉近了与文本之间的距离。
五、布置作业:背诵古诗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开小火车认读生字。
(2)生字朋友又结交了新朋友,你还认识它们吗?
绕远 临时 玩弄 遗失 寺院 卖弄
少林寺 光临 绕路
二、书写生字
字都认识了,看看怎样才能把它们写正确、写漂亮。
(1)课件出示本课要求会写的字。
(2)爱寺弄临绕语
说说你有什么发现?(结构不同)
(3)觉得哪个生字比较难写呢?我们共同来研究它的写法。仔细观察,想提醒同学们注意些什么?
(4)指导书写,教师范写。
寺:注意中间的一横最长。
临:左边两竖没有点。
绕:不要添点。
语:左窄右宽。
(5)学生书空,练习书写。
(6)写字展示,评议,交流。
设计意图: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观察字的结构,调动学生写字的积极性。
三、处理课后习题
1、读一读,会写的写下来。选择喜欢的词语说一句话。
2、欣赏:把这首诗读一读,然后背下来。
你能把这首诗用画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吗?
说说你画的画。
四、背一背。积累词句,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五、布置作业
1、搜集写景的诗。
2、书写生字。
7、《遗爱寺》教学案例
一、激情导入 提出问题
师:配乐诗朗诵(出示全诗)
教师导语:诗人来到遗爱寺,看到他周围的美丽景色,突发灵感,写下这首诗。
二、整体入手 逐步感知
1、学生读古诗,出示“弄”字学生拼读。
师:这个字怎么来的?介绍会意字“弄”的来历,出示字理演变过程。同学们说是哪个弄?(学生组词)你会写吗?指导书写。
2、师:诗人在哪儿玩弄小石头?从哪个字知道是在小溪边?出示“临”你在哪儿见过它?介绍“临”字的演变过程,指导书写。
3、师:诗人坐在小溪边玩弄小石头心里会————?你带着这种语气读一读。
师:接下来诗人干什么呢?出示“绕”做动作理解这个字的含义。绕字家族还有很多“有火才能烧,有水才能浇,太阳出来是晓,过节踩 高跷,别看长的像意思可不同。
4、(景色出示)诗人来到遗爱寺看到这么美的景色,你美美的读一读一、二行。这时候,诗人的耳边响起鸟叫声和泉水的叮咚声。师:这里藏着你们的老朋友,你们天天见到“语”在古诗中什么意思?看到这些你想说什么?读“时时闻鸟语,处处是泉声”
师:我们身临其境看一看遗爱寺,跟随白居易的步伐一齐来到庐山脚下,教师配音乐朗诵诗意,学生闭目聆听。
三、教后选读 适当拓展
1、读词语。
2、选背山水诗歌。
8、二年级语文上册《遗爱寺》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中的5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积累“三言两语、鸟语花香、一语道破、千言万语”4个成语
2、初步读懂诗歌的含义,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感受古诗的魅力,产生热爱古诗词的感情。
教学重点
认识5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初步读懂诗歌的含义,理解诗句中“弄”、“临”、“闻”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的大意。
教学准备
小黑板、字卡、“弄”和“临”的字理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诗题
1、谁能向大家介绍介绍诗人白居易?
下面我们就跟随大诗人白居易一同到“遗爱寺“去欣赏那里美丽的自然风光。板书诗题(遗爱寺),齐读诗题“遗”能给它组个词吗?
男、女生轮读“寺”说一说怎样记住这个字?(可以是加一加,土加寸;也可以是减一减,诗——寺)
二、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激发朗读的兴趣:想读一读吗?那快快把书打开吧,想不想不用老师教就自己读呢?遇到困难可怎么办呢?(借助拼音,查字典,请教同学和老师等)生自由读
2、指名读,随机正音:好了,就读到这,我发现呀,同学们读的特别认真,一定能读的很好吧,谁能勇敢地站起来读一读?
同学们,当你读到这优美的诗句你的眼前都浮现了那些景象?你们的想象多丰富啊!
谁能带着这种愉悦,高兴的心情来读读这首诗呢?(指名读)
既然大家已经体会到了诗人的感情,就请同学们做一回诗人,到前边边吟诗边表演诗中的情景。
出示“弄”和“临”的字理图。观察弄和临形成的过程,了解它们的本义。开火车读“绕”,说说识记方法(可以通过换偏旁如:浇——绕,晓——绕;还可以利用形声字的特点识记)
三、有感情诵读古诗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词:
二、指导书写
1、这节课我们还要会写6个字。(出示字卡)
2、齐读字卡。
3、写好这三个字应该注意什么呢?(引导学生观察每个字:“临”要写得左窄右宽,“寺”要写得上大下小;“弄”要写得上小下大。)
4、师范写“弄”,学生仿写。(写两遍)
5、学生自己练习写剩下的字,教师巡视,进行个别指导。(写两遍)
三、拓展延伸
出示《江畔独步寻花》课件出示画面和相应的诗句。学生自由朗诵,小组质疑解疑。
四、引导学生当堂背诵两首诗。
9、古诗诵读《大林寺桃花》《稻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能借助拼音读通古诗,知道作者。
2. 能初步理解古诗所表达的意思。
3. 能流利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能理解古诗的意思。
2. 能正确、流利地背诵古诗。
教学准备:录音、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 学习《大林寺桃花》
1. 出示古诗,师范读
2. 简介白居易,背诵白居易的古诗
3. 小组学习
(1) 读通全诗,读得正确
(2) 理解诗意
4. 大组交流
(1) 指名朗读
(2) 理解诗意:农历四月,庐山脚下落红满地,浓绿深深——温柔的春天悄悄地离去了。我登上香炉峰顶的大林寺,那巍峨庄严的寺墙内,竟然会有一片刚刚盛开的桃花!那灼灼似火的花朵映衬着杏黄色的院墙,荡漾着浓浓的春意。我正在感叹归去的春天无处可寻,想不到可爱的春天,却调皮地东躲西藏,偷偷地跑到这深山的古寺中来了!
(3) 齐读古诗
5.试背诵
二. 学习《稻田》
1. 出示古诗,师范读
2. 小组学习
(1) 读通全诗,读得正确
(2) 理解诗意
3. 全班交流
(1) 指名朗读
(2) 理解诗意:春天的江南水乡,充满了绿色的盎然生机。碧绿的春水涨满了春前的池塘,极目望去,田野上肥壮的稻秧无边无际地向天边延伸,仿佛与低垂的云脚连成了一片。更有那浑身洁白、宛如片片雪白的鹭鸶,破云如雾,来到了精美无比的画屏般的江南水乡嬉戏飞翔。
(3) 齐读古诗
4.背诵古诗
10、短文两篇《三峡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读以入文。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文章的韵味;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以至熟读成诵。
知人论世。联系文章的写作背景,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进一步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涵泳品味。两篇短文都富有诗情画意,意味隽永,要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炼,布局的匠心所在。
安排两课时,两篇短文各用—课时。
三 峡
郦道元
教学内容和步骤
—、导入 新课:
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美,无数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辉的瑰宝,妆扮着中华大地,引得—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文人墨客为之倾倒,为之歌唱。我国北魏时期著名的地理学家,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为我们写下了一篇篇脍炙人口的游记散文,《三峡》就是其中的一篇。去过三峡的同学,可能会因那两岸倒江悬崖峭壁而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也可能会因江面上飘浮着的白色垃圾而忧虑人类环境的污染,还可能会因新建的三峡工程而惊叹科学技术改造大自然的伟力,你也许会让思绪倒流,追溯三峡的过去,想—睹她在历史上的真容:学习了郦道元的《三峡》之后,我们将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二、初读课文:
对照注释,小声自由朗读,初步理解文句。
正音:阙(quē) 叠嶂(zhàng) 曦(xī)月 襄(xiāng)陵 沿溯sù))
素湍(tuān) 绝巘(yǎn) 长啸(xiào) 属(zhǔ)引 哀转(zhuǎn)
三、研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间停顿。老师于疑难处点拨,或让学生探讨。
朗读停顿训练重点:
第1自然段
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讨论:为什么“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说明江面狭窄,两岸群峰相连,峭壁对峙,山下只见一线天。)
第2自然段
至于/夏水矿襄陵 [襄陵:动补短语,漫上丘陵]
沿//溯/阻绝 [沿溯:并列短语,上行和下行)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
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讨论:“沿溯阻绝”,朗读的时候怎样停顿,才能把意思传达得更准确?
第3自然段
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素湍:偏正短语,雪白的浪花)
[回清:动宾短语,回旋着清波]
绝巘/多生怪柏
清/荣/峻/茂 [清,指水清;荣,指树荣;峻,指山高;茂,指草茂。]
讨论:“清荣峻茂”,朗读时该怎样停顿才能准确传达文意?
第4自然段
每至/晴初霜旦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四、畅读全篇。
想象文章所描绘的画面,把握各段的写景重点及景物特征,体会文章整体布局妙处。
讨论:文中描绘的三峡,与我们今天看到的三峡相比,有什么特点?
五、品读课文,
体会文章“片言万语”的精炼,音韵的和谐,思路的清晰。
讨论:1.全篇只几百字,却概括千余里,包容四季景,罗列山水草木,清猿怪柏:请举几个具体的例子说明文章语言的精炼:
2.本文读起来具有音韵美,琅琅上口。你能发现作者是怎样营造这种效果的吗?找出文章中的对偶句和韵脚。
3。第2自然段有一句话:“或王命急宣”,看似可有可无,实则不可缺少。如果缺少了会怎么样?
六,熟读成诵:
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
教内容和步骤
—、解题激趣:
苏轼是我国古代的大文豪,唐宋散文八大家之—,诗文都有很高的成就。《记承天寺夜游》写于他被贬官。谪居湖北黄州之时。被贬官意味着在政治生活上遭到很大的挫折。从文章的标题来看,是记叙夜晚到—家寺院游玩的经历:那么我们事先推测,这篇文章会不会描述他游玩时的心情?他的心情会是怎样的?下面我们来学习这篇课文,看看作者的思想感情与我们的推测是否相符。
二、读以入文,
先对照注释默读,然后大声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中停顿。
正音:藻( ) 荇( )
划分朗读停顿:
念/无与为乐者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文横
盖/竹柏影也
提示:要根据句子的意思划分朗读停顿,不要把句子的意思读破,领字后面需有一个小的停顿。
三、翻译理解。
通过翻译课文,深入理解文意。注意下列文句的翻译:
欣然:高兴地 逐:于是 盖:原来是 但:只是 相与:一起
无与为乐者:没有人与我同享快乐。
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有闲人。
四、分析鉴赏。
全文廖廖84字,记叙的是一个细小的生活片断。但仔细品味,并不平淡,朴素的语言中蕴含着丰富的内涵。
思考:作者为什么会想着夜里去寺庙游玩?(因为月色很美,去寺庙寻张怀民一起赏月。)
作者是怎样描写月色的?(发挥奇特的想象,用了两个新奇的比喻。月色如积水空明,竹柏如藻荇交横。) ·
作者描绘的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月色皎洁,空灵。)
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月色人户,欣然起行”,“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文章的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这句话的理解要考虑到作者当时所处的环境,“闲”是相对“忙”来说的,由于贬官谪居,自然不像在京城时公务缠身。一个“闲”字包含着作者几多感慨,有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还有有闲赏月的欣喜,这使我们看到作者潇洒人生,达观处世的人生哲学。正因如此,作者笔下的月夜才会那样空灵,皎洁。作者对美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使得文章富有感染力。)
五、熟读成诵。
11、梦溪笔谈二则《梵天寺木塔》《以虫治虫》教案教学设计
二十一梦溪笔谈
沈括
学科 | 时间 | 年级 | 设计单位 | 主备人 | 参与人 |
语文 | 2014.12 | 七年级 |
学习目标
1.联系课文的背景,了解我国古代的科学成就;
2.掌握课文中重点字的字音,如:“蝎”、“喙”、“钳”、“穰”、“傍”等;
3.掌握课文中文言实词词义,如:“岁”、 “穰”等;
4.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本文的用法,如:“之”、“具”、“以”等
重、难点
重点:准确理解文中“岁”、“穰”等实词及语句的意思
难点:常见文言虚词“之”、“以”等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讨论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当我们打开那标志“中国科技史上的里程碑”的《梦溪笔谈》时,仿佛打开了巨大的百宝箱,里面装满了世上的珍宝,光彩夺目,灿烂辉煌其中有两颗无比美丽的珍珠,分外引人注目这颗迷人的珍珠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梦溪笔谈》二则
二、学习目标
1、了解古代的科学成就。
2、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3、《以虫治虫》所给予我们的“环保”等方面的启示。
三、自主导学
1.简介《梦溪笔谈》及作者沈括
沈括,字存中,浙江钱塘(今杭州)人,北宋科学家、政治家,博学多闻,于天文、地理、医药、音乐等方面都有研究晚年居住在润州(今江苏镇江),筑梦溪园,举平生见闻,撰写《梦溪笔谈》此书共三十卷,内容涉及天文、数学、物理、地理、医药、文学等其中自然科学部分,总结了我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的科学成就,如活字印刷术等
2.初读课文,找出在音、形上有疑难的字词
狗蝎(xiē) 喙(huì) 钳(qián) 穰(ráng) 傍(páng)
3.学生自由地、大声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停顿、重音)
4.小组进行学习,借助工具书及注释,对课文进行翻译,弄明课文的意思,并画出有疑问的地方(师巡视、点拨、指导)
5.小组内同学互查
6.提示重点实词含义、虚词用法及难理解的句意
①实词含义、虚词用法
庆州界生子方虫 界:地区
方为秋田之害 方:正当、正在; 为:成为
其喙有钳 其:它的
则以钳搏之 则:就 以:用
千万蔽地 蔽:遮盖 蔽地;遍地
悉为两段 悉:都,全
岁以大穰 岁:年成 以:因
穰:庄稼丰收
其虫旧曾有之 其:这种
土人:当地人
②辨别虚词的用法
方为秋田之害 ( 助词,的 )
则以钳搏之 (它们,代子方虫)
之 其虫旧曾有之 (语气助词,无实义)
土人谓之傍不肯 (它,指子方虫的天敌)
以虫治虫 ( 用 )
以 岁以大穰 ( 因 )
不以疾也 ( 如 )
③难理解的句意
方为秋田之害:
译:正要成为秋田里庄稼的祸害
则以钳搏之,悉为二段:
译:就用嘴上的钳子跟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
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
译:十天后,子方虫全部杀尽,年成因此而获得大丰收四、再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提示:抓住时间、地点、事件来概括)
明确:《以虫治虫》记叙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秋田中“傍不肯”消灭“子方虫”的现象,从而使农作物获得丰收
④句子
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子方虫)悉为两段。——省略句
旬日子方皆尽,岁以(之)大穰。——省略句
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之)以金钗。——省略句
四、合作探究:
第一层就是第一句,文章首先说明虫害发生的年代、季节和范围。一个“方”字,显示虫害的紧迫,治虫实为当务之急。这里要注意的是几个词语的运用。方:正当,正在;为:成为;之:结构助词,相当于“的”;害:危害。
第二层,第2、3两句。这一层写“子方虫”的天敌应运而生,灭尽“子方虫”庄稼因此获得大丰收。这里要注意的词语是,则:连词,相当于“就”;以:用;之:代词,代子方虫;悉:全,都;为:成为。
这层里的“忽”字表明事出意外。害虫的天敌的出现是自然界生态平衡现象,虽然在当时人们对此现象还不能作出科学的解释,但它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接着作者简而言之地介绍了子方虫的天敌的外貌特征“如土中的铬蝎,其喙有钳”。因为它“有钳”才能“搏之”,子方虫才能“悉为两段”;才能在十天后就把“千万蔽地”的众多子方虫消灭干净。可见其威力之大,因而才有“岁以大穰”的结果。这样就突出了“以虫治虫”的成功。今天读来给我们以启发,如何有效地保护自然资源,积极开展生物防治,充分发挥某些农作物害虫天敌的作用,是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促进农业增产,保护生态环境的一项重要措施。
第三层,最后一句。要注意的词语是,其:代词,这样,这种;旧:这里是“过去”,“先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用法不一样;之:语气助词,没有什么意义;土人:本地的人,当地的人;谓:称,叫;之:代词,它,指代子方虫的天敌傍不肯;傍不肯:虫名,即步行虫,这种成虫和幼虫都有钳状的锋利口器,喜食蛾科害虫的幼虫。
这层主要是告诉人们,天敌的出现并非偶然现象,而是“旧曾有之”。结尾点明子方虫的天敌名称,加深读者的印象。
五、 拓展运用
1.讨论;用自己的话说说“傍不肯”这种虫子的形状和消灭虫子的方法
明确:傍不肯”这种虫子的样子像土中的狗蝎,嘴部有钳,遇到子方虫就用钳捉住,把它们夹成两段,杀尽子方虫
2.课文用简洁的语言向我们叙述了一个科学的发现实际上这就是我们所了解的自然界中的什么现象?
明确:这是利用某些农作物害虫的天敌消灭害虫的现象,展开生物防治,促进农业增产
3.你知道在生物界中还有那些“天敌”的现象吗?
明确:如青蛙吃害虫、猫头鹰吃田鼠、啄木鸟吃树洞里的害虫等等
4.这些都是昆虫的本能,是一种自然现象现在我们在遇到虫害时还是和过去一样坐等虫害的天敌出现吗?用“农药”好,还是“生物防治”好?
5.赏析: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
明确:简单10字便写出“以虫治虫”的成功,启示我们,有效地保护自然资源,积极开展生物防治,充分发挥某些农作物害虫天敌的作用,是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促进农业增产,保护生态环境的一项重要措施
6.你认为《以虫治虫》所述的内容在今天又什么现实意义?
⑴现在我们用农药治害虫,带来了污染,而采用以虫治虫的办法就可以避免这个问题。由此看来,这种办法在今天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⑵可以节省大量人力、物力、财力,降低了农业生产的成本。
小结:文章记叙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秋田中“傍不肯”消灭“子方虫”,从而使农作物获得丰收的事例,说明开展生物防治,利用某些农作物害虫的天敌消灭虫害,是促进农业增产的一项有效措施。
科学为我们打开了探索神秘世界的大门而科学本身也不是神秘的,它不仅仅属于科学家,也属于所有的有心人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只要你有严谨的态度,进行细心的观察,你就会有许多收获你也许也能像许多大科学家一样改变世界
反馈检测
一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喙( ) 大穰( )
二、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庆州界( ) 2、方为秋田( ) 3、之害( )( )
4、其喙( ) 5、千万蔽地( ) 6、蔽地( )7、则以钳
三、翻译下列句子。
⑴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
⑵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
⑶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
四、《以虫治虫》给我们那些启示?
如何有效地保护自然资源,积极开展生物防治,充分发挥某些农作物害虫天敌的作用,是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促进农业增产、保护生态环境的一项重要措施。
你还能想到生物防治方面的其他例子吗?
生物防治方面的其他例子:如青蛙吞食害虫保护庄稼,啄木鸟食树洞里的毒虫,保护树木等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朗读、译讲课文,了解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2.了解我国古代的科学成就,受到应有的启发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文中文言实词“患”、“贻”等含义
难点:常见文言虚词“之”、“其”、“以”等在本文的用法
学习方法:
合作、探究、讨论
学习步骤:
一、激情导入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国、古印度、古埃及、古巴比伦)之一我们的祖先以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在杭州,曾经有一座香火鼎盛的梵天寺如今,梵天寺在历史变迁中,已损毁殆尽如果不是沈括,如果不是《梦溪笔谈》,也许这座宏伟的建筑早就为世人所遗忘我们就会忽略这项伟大的成就这节课我们就学习《梦溪笔谈》二则中的《梵天寺木塔》,让我们一起感受中国古代建筑的辉煌成就
二、学习目标
1.能正确朗读、译讲课文,了解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2.了解我国古代的科学成就,受到应有的启发
三、自主导学
1.读准下列字音(检查预习情况)
梵(fàn)天寺 患(hàn) 喻皓(hào)
贻(yí) 讫(qì) 箧(qiè)
2.师范读课文,学生注意朗读的停顿和重音
3.学生自由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停顿和重音
4.对照课文注释,使用工具书,弄明课文意思,画出有疑问的地方(师巡视点拨指导)
5.释疑:请有疑问的同学说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师指导并帮助解决
6.提示词的用法
(1)解释字义:
钱帅登之:之,正在修建的木塔
患其塔动:患,嫌、担心;其,这,这个
方两三级:方,才
乃以瓦布之:乃,于是;以,用;之,木塔
贻以金钗:贻,赠给;以,用、把
但逐层布板讫:但,只;迄,终了、完毕
便实钉之:实,使坚实;之,指木板
匠师如其言:如,遵照;其,他的,指喻皓的
盖钉板上下弥束:盖,因为
人履其板:履,走、踩踏;其,那
(2)通假字;人皆伏其精练:伏,同“服”,佩服
(3)古今异义
但:古义,只
今义,转折连词,但是
如:古义,遵照
今义,如果,像
(4)词类活用
实: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便实钉之(使坚实)
箧:动词用作名词六幕相联如胠箧(箱子)
(5)省略句
贻以金钗“贻”后面省略“之”,贻( 之)以金钗,之,喻皓之妻
7.带领学生翻译全文(提示难以理解的句意)
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
译:才建了两三层,钱帅登上木塔,嫌它晃动
未布瓦,上轻,故为此
译:木塔上没有铺瓦片,上面轻,所以才这样
匠师如其言,塔遂定
译:工匠师傅遵照他的话办,塔身就稳定了
人皆服其精练
译:人们都佩服喻皓的高明
四、合作探究:
㈠.公元964年,在沈括的家乡杭州,梵天寺里,工匠们正热火朝天的忙碌着一座巍峨的木塔将要屹立于此但是开工不久,工匠们就遇到了难题,出示问题,用现代汉语回答(学生浏览课文后回答)
1.工匠们遇到的难题是什么?匠师提出的解决方案是什么?
2.喻皓制定了怎样的解决方案?
3.解决问题的原理是什么?
4.解决这一难题有何目的及意义?
5.人们是如何评论的?
㈡再读课文,进一步思考:
1.木塔建成,是工匠们在建造过程中经历了一条曲折的道路但喻皓却是作者在短文中的主要描写对象这是为什么?
明确:本文是通过工匠们遇到的难以克服的问题被喻皓轻而易举地解决这件事,对比衬托出喻皓技术的高明,同时反映我国古代建筑方面的巨大成就
2.文章着墨不多,却很生动“密使其妻”写出了匠师怎样的心态?一个“笑”字透露出喻皓什么样的心理活动?
明确:写出了匠师的难堪和用心良苦;喻皓的“笑”一方面透露出他对匠师的嘲笑,一方面也透露出他对解决“塔动”这个问题胸有成竹、举重若轻
3.除了描写喻皓的语言和神态外,哪些语句还表现了他的技艺的高超?
明确:①“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这句话间接写出匠师要找一个更高明的人来帮助解决问题
②“匠师如其言,塔遂定”,事实证明喻皓的技艺确实高超,解决了匠师的难题——塔动
4.本文记述了北宋著名建筑家喻皓用“布板”“实钉”来加强结构整体性以解决木塔稳定问题的生动事例,说明早在1000多年前,我国在建筑理论和技术方面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五、分析写作特色
1.文字简洁生动
《以虫治虫》只用了70个字就记述了“傍不肯”在子方虫危害秋田作物时应运而生,迅速彻底地消灭了害虫,保证了农业大丰收的情况《梵天寺木塔》仅用了130个字就清楚地记述了喻皓解决“塔动”问题的经过,传神的描写了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准确地解释了木塔稳定的原因
2.叙事详略得当
《以虫治虫》介绍子方虫的天敌比较详细,介绍了“傍不肯”的外貌特征,数量之多,剿灭子方虫的情况,而介绍子方虫为害则一笔带过,这样就突出了“以虫治虫”这一中心《梵天寺木塔》记叙喻皓的语言比较详细,因为这最能体现他技艺的高超,匠师按喻皓的指点实施,不是本文的重点,则以“如其言”三字一笔带过
六、拓展
《梵天寺木塔》仅用一百余字就清楚的记述下喻皓解决塔动问题的经过,反映了我国古代高超的技术水平和先进的建筑理论而许许多多的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充分表现了我们的祖先的聪明才智今天的中国人依旧用自己的智慧创造着中国的科技辉煌你知道哪些现代中国的科技成就?
(提示:如航天、农业等方面)
寄语:
作为炎黄子孙,我们为华夏5000年的辉煌成就而自豪;作为新世纪的中学生,你们将担负起祖国腾飞的重任感受到这些古今科学成就的同时,也激励着我们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提高观察能力,培养探索精神,无愧于我们的历史责任
反馈检测
一、翻译下列句子。
⑴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
⑵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
⑶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关如胠箧。
二、1.《梵天寺木塔》写人着墨不多,却很生动。“密使其妻”写出匠师怎样的心态?一个“笑”字透露出喻皓什么样的心理活动?
①、匠师认为“塔动”的原因是“未布瓦,上轻”,可布瓦后,塔“动如初”,说明匠师的认识未能解决实践中的问题。面对这样的情况,匠师当然很难堪。但为了向钱俶交代而又不失面子,于是“密使其妻”去见的妻子,请求喻皓“塔动的问题。“密使其妻写出了匠师的难堪和用心良苦。②、喻皓的“笑”一方面透露出他对匠师无能的嘲笑,另一方面也透露出他对解决“塔动”这个问题胸有成竹,举重若轻。
2.《梵天寺木塔》用了怎样的写法来突出喻皓建筑技术的高超的?
以匠师的“无可奈何”来反衬喻皓技术之高。又用侧面描写来烘托,如工匠费尽心机了解如何才能解决塔动的问题,又如篇末说:人皆伏其精练。
3、匠师和喻皓对塔动原因的分析有什么不同?从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①匠师认为塔动的原因是塔顶没有上瓦,上面轻。喻皓认为塔动的原因是塔内结构不稳定塔身与楼板没有形成一个整体。②启示:看问题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一个人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决定着他对事物的判断是否正确。
板书设计
梵天寺木塔
皓笑曰:“此易耳” 神态,语言 正面
塔遂定 事实 技艺高超
侧面
人皆伏其精炼 众人反应
教后反思
12、《大林寺桃花》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解诗题
课始,谈话: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大诗人白居易写的《大林寺桃花》,老师相机板书课题——大林寺桃花 指名读“寺”字,齐读课题。谁能告诉我大林寺在什么地方?(检查学生课下收集的资料)
(二)、检查预习
(课前提出预习要求: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收集大林寺的相关资料。
3)、再读古诗,结合注释,理解诗意,看看你知道了多少?还有多少不知道的?)
1、 检查识字情况。通过生字卡片指名读“寺”“菲”“觅”(其中“寺”字的字音较为特殊,所以决定多指名读几次)
2、 这几个字放入诗中,你能读准吗?再请你们自由读读古诗。
3、 指名读古诗。(检查读诗情况。看是否读通、读顺、读准。)
(三)初读感知:
1、 课前,老师已经布置了一个预习要求。现在老师想请同学利用书上的注释来给我们讲讲这首古诗是什么意思?在讲给我听之前,请先把你的见解,把你明白了的,不明白的,都讲给你们四人小组的组员听听。
2、指名说诗意。
3、提出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
(根据问题进入下一步)
过渡:刚才几个同学说了自己不懂的问题,在待会的学习中,我们就一起来解决这些问题。
(四)再读理解诗意:
1、古诗的第一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解决学生的问题。
A 指名读
B 请你们同桌之间说说这句话的意思。指名说说。解决学生的相关疑问。
C 你觉得这句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呢?试着体会一下,再读读。
D 指名读。
(教师此时指导并且过渡:初夏时节,大地春归,各种花草都已经凋谢了。但想不到在高山中的大林寺内,又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景── 一片刚刚盛开的桃花。)
E 指名读,齐读。
2、古诗的第二句“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解决学生的问题。
A 指名读这一句。
B 读完后,跟你的同桌说说这句话的意思。指名说诗意,教师适时点拨,相机解决学生的疑问。
*(这句话有些难度,学生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可以相机点拨)
C 你能体会出这句话作者又想表现什么吗?
D 请你们自己先试着自己读一读,然后再读给大家听。
E 指名读。
诗人在看到了大林寺中的桃花不禁想到:曾因为惜春、恋春,以至怨恨春去的无情,但谁知却是错怪了春,原来春并未归去,只不过象小孩子跟人捉迷藏一样,偷偷地躲到这块地方来罢了。
F 指名读。谁能读得更好。
3、教师:谁能把整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注意句子与句子之间有的地方可以增加一些词语,使句子联系更紧密;说的时候,注意以一个诗人的语气来说。过渡:听了刚才同学说的,你有没有不同的体会呢?
(五)悟情朗读
1、请你们再自由的读一读,多读几遍,用心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本来已经以为春天就要离去了,想不到它还在山中的古寺里。诗人对春天有种什么样的情感呢? 个性体验品读 (指名读古诗)。
2、读后交流。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呢?再带着感情读一读。 (当学生张扬自己的个性,读出对诗的理解后,老师也参与进去)
3、整体感悟赛读 听了大家读的,现在老师也想读,教师配乐范读。老师读得怎么样啊?那请你们也再试着好好读读,我们待会儿来个比赛,看谁能比老师读得更好。把全诗连起来读:“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常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读出诗的整体美,意境美。指名读(配上音乐读)(2-3人)
(六)、试背古诗。
现在老师放着音乐,请你们自己试着背诵一下古诗,你可以边背边想象诗的情景,看看谁背得又快又好,自由背,指名背。你可以自由组合背。 (2-3人)
(七)、拓展延伸。
今天我们学习了这首关于诗人白居易的古诗《大林寺桃花》,大家学得都很不错,老师这里还有几首白居易的诗歌,下课后,我们一起去读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