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夜莺感到羞愧》教案一等奖》属于教案一等奖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1、《面对夜莺感到羞愧》教案一等奖
设计理念
1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同桌、小组、全班交流等形式,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知识储备,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
2 教师极力创设一种轻松、美好的氛围,让学生积极探索、思考,感受美、体验美,使学生在美的熏陶、感染中,情感得到升华,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更好的发展。
教学目标
1 认识本课12个生字,会写8个字,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2 正确读写要求学会的词语,联系课文理解“羞愧”等词语的意思。
3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
4 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中环境的美和莉达爱护环境的行为美,懂得爱护环境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
教学重点
生字的学习,“津津有味”、“羞愧”、“美妙”等词的理解。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莉达为什么“面对夜莺感到羞愧”。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生字、词卡片。
学生:课前预习课文,标出段落,勾出生字。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 小朋友在树林中玩过吗?你印象中的小树林是什么样的?现在跟老师一起到小树林呼吸一下新鲜空气。
(课件展示画面:幽幽的树林,柔和的阳光,绿色草地,蝴蝶飞舞,露珠闪光,鸟语花香,溪水淙淙)
多好的小树林啊!闭上眼,做做深呼吸,你感受到什么?
2 有两个小姑娘,也到树林里来了,她们是怎么玩的呢?学了课文就知道了。
[板书:面对夜莺感到羞愧]
3 齐读课题,读好“莺”字。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 教师范读,注意听准每个音,勾出生词。
2 自由读课文(可以是两遍、三遍)。借助拼音认识生字,把勾画的字、词多读几遍,遇到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教师给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读书)
3 同桌交流识字方法,互读课文。
4 检查识字情况
(1)点击课件开火车读(可以同桌为单位、小组为单位开火车读)。
(2)有没有你以前认识的字?怎么认识的?
(3)哪些字容易记错,给大伙儿提个醒。(指名说、小组说。重点指导“扔”、“剩”、“津”、“醉”、“沉”的读音,提醒“羞”与“着”下面部分的区别。)
(4)小老师教读。
5 现在把这些字娃娃送回课文中,自己再读读课文,看看还认不认识它们。
三、读通课文,感知内容
生字大家都认识了,相信课文也一定能读好。
1 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听?(也可分段读)其他孩子当小评委,仔细听他哪些地方读得好,哪些地方需要帮助。(指名读→师生评议)
2 以小组为单位练习读课文,一会儿来一次比赛,看哪些小组读得好。
3 朗读比赛(可以小组为单位分段读),师生评价。
4 整体感知:两个小姑娘在小树林里做了什么?
四、细读课文,理解积累
通过前面的学习,你从课文中知道了什么?从哪里知道的?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体会以下内容。
1 夜莺的歌声很美,从“美妙”、“沉醉”可看出(相机指导理解“美妙”、“沉醉”)。
教师相机引导:
(1)看到可爱的夜莺在唱歌,你有什么话要对她说吗?(鼓励学生大胆说,大胆提问,如:夜莺怎样唱歌?夜莺唱的什么?教师相机引导孩子体会夜莺美妙的歌声)
(2)相机播放课件,再现小树林的美。
(3)两个小姑娘也被这美景吸引了,从哪些词可以看出?为什么?(津津有味、沉醉)指导理解“津津有味”、“沉醉”。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2段。(课件显示小树林画面做背景)
2 莉达爱护环境行为美,从第5段可看出。
教师相机引导:(1)吃完饭她俩怎样做的?勾出写她们不同做法的词。
(2)你赞成谁的做法?为什么?(小组讨论→汇报交流→指导朗读,可以加上动作)
(3)奥莉娅怎么想的?(指导朗读,读出“满不在乎”的语气)
(4)莉达怎么说的?读一读(指导朗读)。听了她的话你怎么想?
(5)假如你是那只夜莺,看到她们的做法,听到她们说的话,你想对谁说点什么?
(6)指名分角色朗读、表演。
3 拓展:地球上的万物都是有生命的,它们都有自己的情感。想想看,树林里还有哪些事物会对她们的做法、想法发表意见?(还有小鸟、小花、小草、小溪……问题用课件显示。学生先在小组讨论,再汇报。)
4 齐读课文,读出自己的体会。
5 指导积累。现在把你喜欢的词句勾画下来,课余摘抄到积累本上。
五、巩固识字,指导写字
1 课文有8个生字要求我们会写(课件出示8个生字)。你最有信心记住哪个字?把你的方法介绍给大家。
2 哪些孩子能用其中的字口头组词?
3 指导写字,怎样把这些字写得漂漂亮亮的?重点指导以下几个字:
扔:左窄右宽,右边“乃”是两画,“乃”不能超过“扌”。
沉:左窄右宽,左边的“氵”要匀称,“冖”不能太宽,“冗”与“氵”同高度。
觉:上面三点要写匀称,不能写成“”,中间的“冖”稍宽;“见”的“乚”和“冖”同宽。
2、《面对夜莺感到羞愧》教案
设计理念
1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同桌、小组、全班交流等形式,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知识储备,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
2 教师极力创设一种轻松、美好的氛围,让学生积极探索、思考,感受美、体验美,使学生在美的熏陶、感染中,情感得到升华,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更好的发展。
教学目标
1 认识本课12个生字,会写8个字,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2 正确读写要求学会的词语,联系课文理解“羞愧”等词语的意思。
3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
4 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中环境的美和莉达爱护环境的行为美,懂得爱护环境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
教学重点
生字的学习,“津津有味”、“羞愧”、“美妙”等词的理解。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莉达为什么“面对夜莺感到羞愧”。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生字、词卡片。
学生:课前预习课文,标出段落,勾出生字。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 小朋友在树林中玩过吗?你印象中的小树林是什么样的?现在跟老师一起到小树林呼吸一下新鲜空气。
(课件展示画面:幽幽的树林,柔和的阳光,绿色草地,蝴蝶飞舞,露珠闪光,鸟语花香,溪水淙淙)
多好的小树林啊!闭上眼,做做深呼吸,你感受到什么?
2 有两个小姑娘,也到树林里来了,她们是怎么玩的呢?学了课文就知道了。
[板书:面对夜莺感到羞愧]
3 齐读课题,读好“莺”字。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 教师范读,注意听准每个音,勾出生词。
2 自由读课文(可以是两遍、三遍)。借助拼音认识生字,把勾画的字、词多读几遍,遇到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教师给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读书)
3 同桌交流识字方法,互读课文。
4 检查识字情况
(1)点击课件开火车读(可以同桌为单位、小组为单位开火车读)。
(2)有没有你以前认识的字?怎么认识的?
(3)哪些字容易记错,给大伙儿提个醒。(指名说、小组说。重点指导“扔”、“剩”、“津”、“醉”、“沉”的读音,提醒“羞”与“着”下面部分的区别。)
(4)小老师教读。
5 现在把这些字娃娃送回课文中,自己再读读课文,看看还认不认识它们。
三、读通课文,感知内容
生字大家都认识了,相信课文也一定能读好。
1 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听?(也可分段读)其他孩子当小评委,仔细听他哪些地方读得好,哪些地方需要帮助。(指名读→师生评议)
2 以小组为单位练习读课文,一会儿来一次比赛,看哪些小组读得好。
3 朗读比赛(可以小组为单位分段读),师生评价。
4 整体感知:两个小姑娘在小树林里做了什么?
四、细读课文,理解积累
通过前面的学习,你从课文中知道了什么?从哪里知道的?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体会以下内容。
1 夜莺的歌声很美,从“美妙”、“沉醉”可看出(相机指导理解“美妙”、“沉醉”)。
教师相机引导:
(1)看到可爱的夜莺在唱歌,你有什么话要对她说吗?(鼓励学生大胆说,大胆提问,如:夜莺怎样唱歌?夜莺唱的什么?教师相机引导孩子体会夜莺美妙的歌声)
(2)相机播放课件,再现小树林的美。
(3)两个小姑娘也被这美景吸引了,从哪些词可以看出?为什么?(津津有味、沉醉)指导理解“津津有味”、“沉醉”。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2段。(课件显示小树林画面做背景)
2 莉达爱护环境行为美,从第5段可看出。
教师相机引导:(1)吃完饭她俩怎样做的?勾出写她们不同做法的词。
(2)你赞成谁的做法?为什么?(小组讨论→汇报交流→指导朗读,可以加上动作)
(3)奥莉娅怎么想的?(指导朗读,读出“满不在乎”的语气)
(4)莉达怎么说的?读一读(指导朗读)。听了她的话你怎么想?
(5)假如你是那只夜莺,看到她们的做法,听到她们说的话,你想对谁说点什么?
(6)指名分角色朗读、表演。
3 拓展:地球上的万物都是有生命的,它们都有自己的情感。想想看,树林里还有哪些事物会对她们的做法、想法发表意见?(还有小鸟、小花、小草、小溪……问题用课件显示。学生先在小组讨论,再汇报。)
4 齐读课文,读出自己的体会。
5 指导积累。现在把你喜欢的词句勾画下来,课余摘抄到积累本上。
五、巩固识字,指导写字
1 课文有8个生字要求我们会写(课件出示8个生字)。你最有信心记住哪个字?把你的方法介绍给大家。
2 哪些孩子能用其中的字口头组词?
3 指导写字,怎样把这些字写得漂漂亮亮的?重点指导以下几个字:
扔:左窄右宽,右边“乃”是两画,“乃”不能超过“扌”。
沉:左窄右宽,左边的“氵”要匀称,“冖”不能太宽,“冗”与“氵”同高度。
觉:上面三点要写匀称,不能写成“”,中间的“冖”稍宽;“见”的“乚”和“冖”同宽。
3、《面对夜莺感到羞愧》教案(二年级上)
一、揭示课题,质疑激趣
读课题,说说你想从文中知道些什么。请带着疑问到课文中去找答案。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 听课文录音或范读,勾画出你不认识的字。
2. 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认识生字,把勾画出的生字多读几遍。
3. 用生字卡检查全班认读生字的情况。(齐读、抽读。)
4. 分小组读课文,组内互相帮助,纠正字音。
5. 组内交流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不解之处。
三、细读课文,感悟体会
1. 分组提出读不懂的问题。简单的问题立即由学生相互解决。教师梳理紧扣课文重点的问题全班讨论解决。
2. “羞愧”是什么意思?做了什么事会让人觉得羞愧?指导学生联系下文仔细体会。
3. 为什么她们吃得津津有味?
抓住“津津有味”、“沉醉”,引导学生图文结合,想象有树林、草坪及夜莺歌声的画面,体会环境的美好。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4. 奥莉娅和莉达的行为有什么不同?她们是怎么想的?
读文,画出相关动词,在反复朗读中体会。朗读时注意表现出奥莉娅的不在乎和莉达严肃认真的态度。
5. 讨论: 要是人人都像奥莉娅这样做,树林、草坪将变成什么样子?小朋友在那样的环境里吃东西还能津津有味吗?
6. 全班讨论: 在“谁也看不见”的情况下,你会怎样做?你想帮助奥莉娅吗?你会对她说点儿什么呢?
7. 拓展: 听了莉达的话,奥莉娅会怎样想?怎样做?
四、分析字形,指导写字
五、完成课后练习
4、《面对夜莺感到羞愧》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1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同桌、小组、全班交流等形式,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知识储备,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
2教师极力创设一种轻松、美好的氛围,让学生积极探索、思考,感受美、体验美,使学生在美的熏陶、感染中,情感得到升华,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更好的发展。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2个生字,会写8个字,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2正确读写要求学会的词语,联系课文理解“羞愧”等词语的意思。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
4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中环境的美和莉达爱护环境的行为美,懂得爱护环境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
教学重点
生字的学习,“津津有味”、“羞愧”、“美妙”等词的理解。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莉达为什么“面对夜莺感到羞愧”。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生字、词卡片。
学生:课前预习课文,标出段落,勾出生字。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小朋友在树林中玩过吗?你印象中的小树林是什么样的?现在跟老师一起到小树林呼吸一下新鲜空气。
(课件展示画面:幽幽的树林,柔和的阳光,绿色草地,蝴蝶飞舞,露珠闪光,鸟语花香,溪水淙淙)
多好的小树林啊!闭上眼,做做深呼吸,你感受到什么?
2有两个小姑娘,也到树林里来了,她们是怎么玩的呢?学了课文就知道了。
[板书:面对夜莺感到羞愧]
3齐读课题,读好“莺”字。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教师范读,注意听准每个音,勾出生词。
2自由读课文(可以是两遍、三遍)。借助拼音认识生字,把勾画的字、词多读几遍,遇到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教师给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读书)
3同桌交流识字方法,互读课文。
4检查识字情况
(1)点击课件开火车读(可以同桌为单位、小组为单位开火车读)。
(2)有没有你以前认识的字?怎么认识的?
(3)哪些字容易记错,给大伙儿提个醒。(指名说、小组说。重点指导“扔”、“剩”、“津”、“醉”、“沉”的读音,提醒“羞”与“着”下面部分的区别。)
(4)小老师教读。
5现在把这些字娃娃送回课文中,自己再读读课文,看看还认不认识它们。
三、读通课文,感知内容
生字大家都认识了,相信课文也一定能读好。
1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听?(也可分段读)其他孩子当小评委,仔细听他哪些地方读得好,哪些地方需要帮助。(指名读→师生评议)
2以小组为单位练习读课文,一会儿来一次比赛,看哪些小组读得好。
3朗读比赛(可以小组为单位分段读),师生评价。
4整体感知:两个小姑娘在小树林里做了什么?
四、细读课文,理解积累
通过前面的学习,你从课文中知道了什么?从哪里知道的?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体会以下内容。
1夜莺的歌声很美,从“美妙”、“沉醉”可看出(相机指导理解“美妙”、“沉醉”)。
教师相机引导:
(1)看到可爱的夜莺在唱歌,你有什么话要对她说吗?(鼓励学生大胆说,大胆提问,如:夜莺怎样唱歌?夜莺唱的什么?教师相机引导孩子体会夜莺美妙的歌声)
(2)相机播放课件,再现小树林的美。
(3)两个小姑娘也被这美景吸引了,从哪些词可以看出?为什么?(津津有味、沉醉)指导理解“津津有味”、“沉醉”。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2段。(课件显示小树林画面做背景)
2莉达爱护环境行为美,从第5段可看出。
教师相机引导:(1)吃完饭她俩怎样做的?勾出写她们不同做法的词。
(2)你赞成谁的做法?为什么?(小组讨论→汇报交流→指导朗读,可以加上动作)
(3)奥莉娅怎么想的?(指导朗读,读出“满不在乎”的语气)
(4)莉达怎么说的?读一读(指导朗读)。听了她的话你怎么想?
(5)假如你是那只夜莺,看到她们的做法,听到她们说的话,你想对谁说点什么?
(6)指名分角色朗读、表演。
3拓展:地球上的万物都是有生命的,它们都有自己的情感。想想看,树林里还有哪些事物会对她们的做法、想法发表意见?(还有小鸟、小花、小草、小溪……问题用课件显示。学生先在小组讨论,再汇报。)
4齐读课文,读出自己的体会。
5指导积累。现在把你喜欢的词句勾画下来,课余摘抄到积累本上。
五、巩固识字,指导写字
1课文有8个生字要求我们会写(课件出示8个生字)。你最有信心记住哪个字?把你的方法介绍给大家。
2哪些孩子能用其中的字口头组词?
3指导写字,怎样把这些字写得漂漂亮亮的?重点指导以下几个字:
扔:左窄右宽,右边“乃”是两画,“乃”不能超过“扌”。
沉:左窄右宽,左边的“氵”要匀称,“冖”不能太宽,“冗”与“氵”同高度。
觉:上面三点要写匀称,不能写成“⺌”,中间的“冖”稍宽;“见”的“乚”和“冖”同宽。
5、《面对夜莺感到羞愧》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1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同桌、小组、全班交流等形式,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知识储备,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
2教师极力创设一种轻松、美好的氛围,让学生积极探索、思考,感受美、体验美,使学生在美的熏陶、感染中,情感得到升华,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更好的发展。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2个生字,会写8个字,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2正确读写要求学会的词语,联系课文理解“羞愧”等词语的意思。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
4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中环境的美和莉达爱护环境的行为美,懂得爱护环境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
教学重点
生字的学习,“津津有味”、“羞愧”、“美妙”等词的理解。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莉达为什么“面对夜莺感到羞愧”。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生字、词卡片。
学生:课前预习课文,标出段落,勾出生字。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小朋友在树林中玩过吗?你印象中的小树林是什么样的?现在跟老师一起到小树林呼吸一下新鲜空气。
(课件展示画面:幽幽的树林,柔和的阳光,绿色草地,蝴蝶飞舞,露珠闪光,鸟语花香,溪水淙淙)
多好的小树林啊!闭上眼,做做深呼吸,你感受到什么?
2有两个小姑娘,也到树林里来了,她们是怎么玩的呢?学了课文就知道了。
[板书:面对夜莺感到羞愧]
3齐读课题,读好“莺”字。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教师范读,注意听准每个音,勾出生词。
2自由读课文(可以是两遍、三遍)。借助拼音认识生字,把勾画的字、词多读几遍,遇到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教师给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读书)
3同桌交流识字方法,互读课文。
4检查识字情况
(1)点击课件开火车读(可以同桌为单位、小组为单位开火车读)。
(2)有没有你以前认识的字?怎么认识的?
(3)哪些字容易记错,给大伙儿提个醒。(指名说、小组说。重点指导“扔”、“剩”、“津”、“醉”、“沉”的读音,提醒“羞”与“着”下面部分的区别。)
(4)小老师教读。
5现在把这些字娃娃送回课文中,自己再读读课文,看看还认不认识它们。
三、读通课文,感知内容
生字大家都认识了,相信课文也一定能读好。
1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听?(也可分段读)其他孩子当小评委,仔细听他哪些地方读得好,哪些地方需要帮助。(指名读→师生评议)
2以小组为单位练习读课文,一会儿来一次比赛,看哪些小组读得好。
3朗读比赛(可以小组为单位分段读),师生评价。
4整体感知:两个小姑娘在小树林里做了什么?
四、细读课文,理解积累
通过前面的学习,你从课文中知道了什么?从哪里知道的?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体会以下内容。
1夜莺的歌声很美,从“美妙”、“沉醉”可看出(相机指导理解“美妙”、“沉醉”)。
教师相机引导:
(1)看到可爱的夜莺在唱歌,你有什么话要对她说吗?(鼓励学生大胆说,大胆提问,如:夜莺怎样唱歌?夜莺唱的什么?教师相机引导孩子体会夜莺美妙的歌声)
(2)相机播放课件,再现小树林的美。
(3)两个小姑娘也被这美景吸引了,从哪些词可以看出?为什么?(津津有味、沉醉)指导理解“津津有味”、“沉醉”。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2段。(课件显示小树林画面做背景)
2莉达爱护环境行为美,从第5段可看出。
教师相机引导:(1)吃完饭她俩怎样做的?勾出写她们不同做法的词。
(2)你赞成谁的做法?为什么?(小组讨论→汇报交流→指导朗读,可以加上动作)
(3)奥莉娅怎么想的?(指导朗读,读出“满不在乎”的语气)
(4)莉达怎么说的?读一读(指导朗读)。听了她的话你怎么想?
(5)假如你是那只夜莺,看到她们的做法,听到她们说的话,你想对谁说点什么?
(6)指名分角色朗读、表演。
3拓展:地球上的万物都是有生命的,它们都有自己的情感。想想看,树林里还有哪些事物会对她们的做法、想法发表意见?(还有小鸟、小花、小草、小溪……问题用课件显示。学生先在小组讨论,再汇报。)
4齐读课文,读出自己的体会。
5指导积累。现在把你喜欢的词句勾画下来,课余摘抄到积累本上。
五、巩固识字,指导写字
1课文有8个生字要求我们会写(课件出示8个生字)。你最有信心记住哪个字?把你的方法介绍给大家。
2哪些孩子能用其中的字口头组词?
3指导写字,怎样把这些字写得漂漂亮亮的?重点指导以下几个字:
扔:左窄右宽,右边“乃”是两画,“乃”不能超过“扌”。
沉:左窄右宽,左边的“氵”要匀称,“冖”不能太宽,“冗”与“氵”同高度。
觉:上面三点要写匀称,不能写成“⺌”,中间的“冖”稍宽;“见”的“ 乚”和“冖”同宽。
6、《面对夜莺感到羞愧》教学设计
一、揭示课题,质疑激趣
读课题,说说你想从文中知道些什么。请带着疑问到课文中去找答案。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 听课文录音或范读,勾画出你不认识的字。
2. 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认识生字,把勾画出的生字多读几遍。
3. 用生字卡检查全班认读生字的情况。(齐读、抽读。)
4. 分小组读课文,组内互相帮助,纠正字音。
5. 组内交流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不解之处。
三、细读课文,感悟体会
1. 分组提出读不懂的问题。简单的问题立即由学生相互解决。教师梳理紧扣课文重点的问题全班讨论解决。
2. “羞愧”是什么意思?做了什么事会让人觉得羞愧?指导学生联系下文仔细体会。
3. 为什么她们吃得津津有味?
抓住“津津有味”、“沉醉”,引导学生图文结合,想象有树林、草坪及夜莺歌声的画面,体会环境的美好。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4. 奥莉娅和莉达的行为有什么不同?她们是怎么想的?
读文,画出相关动词,在反复朗读中体会。朗读时注意表现出奥莉娅的不在乎和莉达严肃认真的态度。
5. 讨论: 要是人人都像奥莉娅这样做,树林、草坪将变成什么样子?小朋友在那样的环境里吃东西还能津津有味吗?
6. 全班讨论: 在“谁也看不见”的情况下,你会怎样做?你想帮助奥莉娅吗?你会对她说点儿什么呢?
7. 拓展: 听了莉达的话,奥莉娅会怎样想?怎样做?
四、分析字形,指导写字
五、完成课后练习
7、《面对夜莺感到羞愧》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1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同桌、小组、全班交流等形式,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知识储备,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
2教师极力创设一种轻松、美好的氛围,让学生积极探索、思考,感受美、体验美,使学生在美的熏陶、感染中,情感得到升华,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更好的发展。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2个生字,会写8个字,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2正确读写要求学会的词语,联系课文理解“羞愧”等词语的意思。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
4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中环境的美和莉达爱护环境的行为美,懂得爱护环境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
教学重点
生字的学习,“津津有味”、“羞愧”、“美妙”等词的理解。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莉达为什么“面对夜莺感到羞愧”。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生字、词卡片。
学生:课前预习课文,标出段落,勾出生字。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小朋友在树林中玩过吗?你印象中的小树林是什么样的?现在跟老师一起到小树林呼吸一下新鲜空气。
(课件展示画面:幽幽的树林,柔和的阳光,绿色草地,蝴蝶飞舞,露珠闪光,鸟语花香,溪水淙淙)
多好的小树林啊!闭上眼,做做深呼吸,你感受到什么?
2有两个小姑娘,也到树林里来了,她们是怎么玩的呢?学了课文就知道了。
[板书:面对夜莺感到羞愧]
3齐读课题,读好“莺”字。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教师范读,注意听准每个音,勾出生词。
2自由读课文(可以是两遍、三遍)。借助拼音认识生字,把勾画的字、词多读几遍,遇到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教师给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读书)
3同桌交流识字方法,互读课文。
4检查识字情况
(1)点击课件开火车读(可以同桌为单位、小组为单位开火车读)。
(2)有没有你以前认识的字?怎么认识的?
(3)哪些字容易记错,给大伙儿提个醒。(指名说、小组说。重点指导“扔”、“剩”、“津”、“醉”、“沉”的读音,提醒“羞”与“着”下面部分的区别。)
(4)小老师教读。
5现在把这些字娃娃送回课文中,自己再读读课文,看看还认不认识它们。
三、读通课文,感知内容
生字大家都认识了,相信课文也一定能读好。
1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听?(也可分段读)其他孩子当小评委,仔细听他哪些地方读得好,哪些地方需要帮助。(指名读→师生评议)
2以小组为单位练习读课文,一会儿来一次比赛,看哪些小组读得好。
3朗读比赛(可以小组为单位分段读),师生评价。
4整体感知:两个小姑娘在小树林里做了什么?
四、细读课文,理解积累
通过前面的学习,你从课文中知道了什么?从哪里知道的?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体会以下内容。
1夜莺的歌声很美,从“美妙”、“沉醉”可看出(相机指导理解“美妙”、“沉醉”)。
教师相机引导:
(1)看到可爱的夜莺在唱歌,你有什么话要对她说吗?(鼓励学生大胆说,大胆提问,如:夜莺怎样唱歌?夜莺唱的什么?教师相机引导孩子体会夜莺美妙的歌声)
(2)相机播放课件,再现小树林的美。
(3)两个小姑娘也被这美景吸引了,从哪些词可以看出?为什么?(津津有味、沉醉)指导理解“津津有味”、“沉醉”。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2段。(课件显示小树林画面做背景)
2莉达爱护环境行为美,从第5段可看出。
教师相机引导:(1)吃完饭她俩怎样做的?勾出写她们不同做法的词。
(2)你赞成谁的做法?为什么?(小组讨论→汇报交流→指导朗读,可以加上动作)
(3)奥莉娅怎么想的?(指导朗读,读出“满不在乎”的语气)
(4)莉达怎么说的?读一读(指导朗读)。听了她的话你怎么想?
(5)假如你是那只夜莺,看到她们的做法,听到她们说的话,你想对谁说点什么?
(6)指名分角色朗读、表演。
3拓展:地球上的万物都是有生命的,它们都有自己的情感。想想看,树林里还有哪些事物会对她们的做法、想法发表意见?(还有小鸟、小花、小草、小溪……问题用课件显示。学生先在小组讨论,再汇报。)
4齐读课文,读出自己的体会。
5指导积累。现在把你喜欢的词句勾画下来,课余摘抄到积累本上。
五、巩固识字,指导写字
1课文有8个生字要求我们会写(课件出示8个生字)。你最有信心记住哪个字?把你的方法介绍给大家。
2哪些孩子能用其中的字口头组词?
3指导写字,怎样把这些字写得漂漂亮亮的?重点指导以下几个字:
扔:左窄右宽,右边“乃”是两画,“乃”不能超过“扌”。
沉:左窄右宽,左边的“氵”要匀称,“冖”不能太宽,“冗”与“氵”同高度。
觉:上面三点要写匀称,不能写成“”,中间的“冖”稍宽;“见”的“乚”和“冖”同宽。
8、《面对夜莺感到羞愧》教学设计
一、揭示课题,质疑激趣
读课题,说说你想从文中知道些什么。请带着疑问到课文中去找答案。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
听课文录音或范读,勾画出你不认识的字。
2.
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认识生字,把勾画出的生字多读几遍。
3.
用生字卡检查全班认读生字的情况。(齐读、抽读。)
4.
分小组读课文,组内互相帮助,纠正字音。
5.
组内交流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不解之处。
三、细读课文,感悟体会
1.
分组提出读不懂的问题。简单的问题立即由学生相互解决。教师梳理紧扣课文重点的问题全班讨论解决。
2.
“羞愧”是什么意思?做了什么事会让人觉得羞愧?指导学生联系下文仔细体会。
3.
为什么她们吃得津津有味?
抓住“津津有味”、“沉醉”,引导学生图文结合,想象有树林、草坪及夜莺歌声的画面,体会环境的美好。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4.
奥莉娅和莉达的行为有什么不同?她们是怎么想的?
读文,画出相关动词,在反复朗读中体会。朗读时注意表现出奥莉娅的不在乎和莉达严肃认真的态度。
5.
讨论:
要是人人都像奥莉娅这样做,树林、草坪将变成什么样子?小朋友在那样的环境里吃东西还能津津有味吗?
6.
全班讨论:
在“谁也看不见”的情况下,你会怎样做?你想帮助奥莉娅吗?你会对她说点儿什么呢?
7.
拓展:
听了莉达的话,奥莉娅会怎样想?怎样做?
四、分析字形,指导写字
五、完成课后练习
9、夜莺的歌声教案板书教学设计 夜莺的歌声教案两课时
KTV现在已经普遍存在了,去KTV唱歌成为了一种娱乐放松方式,喜欢唱歌的人也越来越多了,歌声余音绕梁,实在精彩绝伦。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夜莺的歌声教案板书设计,一起来看看吧。
一、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生字;旷、蠢、灶、蘑菇、岔。
2.新词:空旷、蠢东西、蘑菇、分岔、垂头丧气、轻蔑。
3.理解重点句:
(1)刚刚一开火,村子就着火了,大家都喊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就都跑了。
(2)如果我们出了什么事,你们可不要忘了小夜莺……
(二)能力训练点
1.训练按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2.理解课文内容,归纳中心思想
3.指导朗读,培养朗读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了解这个小故事,教育学生从小热爱自己的祖国,当祖国需要时,随时都可以为祖国献出一切。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1.了解被称为“夜莺”的孩子是怎样帮助游击队歼灭一伙德国法西斯强盗的。
2.了解开头三个自然段和最后两个自然段之间的相互照应。
(二)难点
“小夜莺”的机智来自思维敏捷,敏捷的思维来自热爱祖国的感情,这一点难于理解。
(三)解决办法
采用教学时先以理清故事的内容入手,再了解时代背景,深化的读加以理解。
三、课时安排
两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一)回答课文中设计的问题,勾画重点词句。
(二)听录音,朗读训练。
(三)前后位、同位讨论。
(四)几名同学上前表演。
(五)质疑问难。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初读课文,掌握生字、新词。
2.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3.加强朗读。
(二)整体感知
《》是一篇外国作品,反映前苏联在卫国战争中,各族人民奋起保卫祖国的战斗,着重对小游击队员“夜莺”进行了详细描写。教师要引导出这种精神源于对祖国的热爱。
(三)目标完成过程
1.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正音:削xi1o 空k#ng 塞s1i
解词:轻蔑:轻视,看不起人。
沉寂:静得连一点声音也没有。
宛转:形容声音优美、动听。
搭拉:向下垂。
2.揭题引读,学生自悟。
(1)板书课题,学生自悟。
(2)简介时代背景。
苏联卫国战争:1941年6月,德国法西斯在已经战领了欧洲许多国家之后,突然进攻苏联。苏联人民在以斯大林为首的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开始了卫国战争,在奋起保卫祖国的战斗中,苏联的敌后游击队非常活跃,积极配合红军奋勇作战,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本文记叙的就是这无数事例中的生动一例。
3.理清脉络,讨论分段。
课文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的。)
按照“诱敌——入林——传信——摆脱”的顺序分段或以歌声为线索也可。
第一段(从开头到“听懂了吗?”)小孩学夜莺叫,用歌声引诱德国兵。
第二段(从“队伍出发了”到“就不再问了”)写小孩给敌人带路。
第三段(从“树林深处”到“新鲜的意思了”)写小孩发出情报做好消灭敌人的准备。
第四段(从“德国兵”——全文结束)写小孩把敌人带进埋伏圈,机智摆脱了敌人。
4.教师总结,学生质疑。
文章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分段,以歌声为线索,掌握这种分段方法并理解所学字词。
5.布置作业 。
(1)朗读课文。
(2)抄写课后生词。
第二课时
(一)阅读第一段,讨论问题
1.文首为什么要写“黑色的碎瓦”、“空旷的花园”、“烧焦的树木”?
(说明战争破坏严重,昔日美丽的村庄,如今已破烂不堪,作者利用这一段环境描写来揭露德国法西斯的侵略行为。)
2.德国军官和士兵是怎样发现小孩的?
(无声——夜莺叫——小孩叫——注意听——发现)
3.相互讨论,体会句子含义,幻灯出示。
(1)“怎么会就剩下我一个?这里有麻雀、乌鸦、猫头鹰,多着呢。夜莺倒只有我一个!”(孩子故意打岔,避免正面回答,反映了孩子的冷静、沉着、机智。)
(2)“人哪?战争一开始这里就没有人了”,大家都喊:“野兽来了,野兽来了”。
(这句话说明孩子爱憎分明。前一句保护了群众,后一句痛骂了敌人。)
4.小结本段内容,指导朗读。
(二)阅读第二段
1.路上小孩为什么有时学夜莺叫,有时学杜鹃叫?为何要做出天真贪玩的样子?
(孩子机智灵活,既向游击队传递了情报,又进一步取得了敌人的信任。)
2.当问孩子有无游击队时,孩子怎样回答的?画在书上。
3.讨论:孩子面对凶恶的敌人,难道他不怕吗?为什么还能应变自如,毫无惧色呢?
(卫国战争中,全国人民都投入到保卫家园的斗争中,全国人民怀着对祖国的爱,对敌人的恨进行不屈的斗争,小孩就是由于对祖国的热爱,对敌人的憎恨,才能临危不惧,坦然自若。)
(三)指读第三段,讨论
1.游击队潜伏在哪里?他们怎么知道德国兵来了?
(通过小传送的情报得知德国兵来了。)
2.由此可见,小夜莺是第一次传递情报吗?
(不是,小夜莺显得老练,看来在战争期间,他已是一位出色的游击队员了。)
(四)默读第四段,思考
1.游击队是怎样把敌人消灭的?
2.德国兵被消灭后,小孩为什么又坐在原来的地方,他在望什么?
(小孩子完成这次任务后,又坐在原来的地方,执行新的任务,小孩有高度的负责精神和警惕性。)
3.最后一节起什么作用?(照应了开头并点了题,这歌声……有什么区别,这句赞扬了小夜莺是一个非常出色的小情报员。)
(五)围绕中心,学习表达
1.浏览课文,找一找有几处环境描写?
2.以歌声的地方有几处?(可见这篇文章思路清楚,以歌声为线索,另外准确的环境描写也起到了烘托中心的作用。)
(六)总结扩展
1.这篇文章读后你受到怎样的启发?
2.你觉得小夜莺是个怎样的孩子?(热爱自己的祖国。)
六、布置作业
1.造句 即便……也……
2.学习写人物动态的句子,画在书上。
上面就是夜莺的歌声教案板书设计全部内容了,希望可以对你们有所帮助。想要了解更多信息,关注本网站。
【夜莺的歌声教案板书设计 夜莺的歌声教案两课时】相关推荐文章: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两课时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详细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两课时
找春天教案设计两课时 找春天优秀教案
草原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草原第二课时教案教学设计
和时间赛跑教案板书设计 和时间赛跑教案详案
10、《夜莺的歌声》教案
13.夜莺的歌声一、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苏联卫国战争中少年儿童的机智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
2.体会课文首尾呼应饿写法。
3.学习生字新词。会用“宛转”、“兴致勃勃”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www.xj5u.com小学资源网
二、教学重点
1.了解被称为“夜莺”的孩子是怎样帮助游击队歼灭一伙德国法西斯强盗的。
2.了解开头三个自然段和最后两个自然段之间相互照应的关系。
三、课前准备:课件。
四、教学时间:二教时。
五、板书设计:
夜莺的歌声
起因:引敌发现
主动接近
巧答盘问
取得信任
经过:诱敌进伏击圈
机智勇敢的
巧妙报告敌情
爱国主义精神
结果:全歼敌人
夜莺又叫
六、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教学要求:
1.初步了解课文。
2.学会生字新词。
3.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一、介绍背景,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理解词文。
1.学生自学
2.检查自学情况。
三、再读课文,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给课文的每个段落概括大意。
四、学习课文第一段。要求:
1.在这一段中你了解了什么?
2.怎样理解课文中的几句话:www.xj5u.com小学资源网
(1)“有个孩子坐在河岸边上,搭拉着两条腿。他光着头,穿着一件颜色和树叶差不多的绿上衣,手里拿着一块木头,不知在削什么。”(这个孩子是夜莺,他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有意地吸引敌人)www.xj5u.com小学资源网
(2)“怎么会就剩下我一个?这里有麻雀、乌鸦、猫头鹰,多着呢。夜莺倒只有我一个!”(在敌人不易察觉中戏弄敌人,体现出他的聪明。)
(3)“人哪?战争一开始这里就没有人了。大家都喊:‘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就都跑了。”(体现出他的机智勇敢,镇静。让敌人觉得他只不过是个不懂事的孩子,相信他,让他带路。)
3.小夜莺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有什么感受?(勇敢机智聪明活泼能干自信)
4.小结。
五、作业。
第二教时
教学要求:
1.继续学习课文,学习小夜莺的品质及爱国的精神
2.学习课文的写作特点。
一、学习课文第二段
1.自学课文,思考:
(1)一路上小孩为什么有时学夜莺叫,有时学杜鹃叫?(为了麻痹德国兵,以便后来他用鸟叫同游击队联络时不引起敌人的怀疑。)
(2)为什么夜莺“有时胳膊一甩一甩地打着路旁的树枝,有时弯下腰去拾球果,还用脚把球果踢起来”?(为了麻痹德国兵,让他们觉得夜莺还是个孩子,顽皮又贪玩)
(3)夜莺回答德国军官的突然问话,表现了他的什么?(机智,灵活)
2.交流,朗读。
3.小结。
二、学习第三段。
1.学习这一段,想一想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从中能了解到夜莺的什么?(主要讲了游击队是怎样从夜莺那里了解到德国军情况的。从中了解到夜莺与游击队配合的默契,游击队与夜莺之间的关系十分亲密。)
2.读一读表现夜莺机智的句子和游击队的对话,加深理解。
3.小结。
三、学习第四段
1.“从松树林里发出一声口哨响”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游击队发给夜莺的暗号,让他迅速隐蔽)
2.游击队是怎样消灭德国兵的?请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想一想游击队为什么会全歼敌人。
3.德国兵被消灭后,小夜莺为什么又坐在原来的河岸边?他在望什么?
4.课文为什么写孩子穿的衣服是跟树叶差不多的绿颜色呢?(当孩子把敌人带进伏击圈,接到游击队发出的暗号时便于迅速隐蔽。)
5.小结。
四、总结全文。
1.课文紧扣题目,请把出现“夜莺”的地方划出来。
2.“夜莺的歌声”的含义:
一是小孩叫夜莺,他把敌人带进游击队的埋伏圈,让游击队消灭敌人,夜莺的歌声是胜利的歌声;
二是小孩用夜莺的叫声报告敌人的情况,夜莺的歌声是传递情报的声音;
三是小孩是个爱祖国、恨敌人,机智勇敢的小孩,夜莺的歌声是热爱祖国,勇敢地和敌人斗争的颂歌。
3.通过一件什么事反映什么?(通过对苏联卫国战争时期,一个小男孩帮助游击队歼灭一伙德国侵略者经过的记叙,反映了苏联少年的机智勇敢的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4.课文的开头和结尾有什么联系?(互相呼应)
五、作业。
11、《夜莺的歌声》教案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生字;旷、蠢、灶、蘑菇、岔。
2.新词:空旷、蠢东西、蘑菇、分岔、垂头丧气、轻蔑。
3.理解重点句:
(1)刚刚一开火,村子就着火了,大家都喊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就都跑了。
(2)如果我们出了什么事,你们可不要忘了小夜莺……
(二)能力训练点
1.训练按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2.理解课文内容,归纳中心思想
3.指导朗读,培养朗读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了解这个小故事,教育学生从小热爱自己的祖国,当祖国需要时,随时都可以为祖国献出一切。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1.了解被称为“夜莺”的孩子是怎样帮助游击队歼灭一伙德国法西斯强盗的。
2.了解开头三个自然段和最后两个自然段之间的相互照应。
(二)难点
“小夜莺”的机智来自思维敏捷,敏捷的思维来自热爱祖国的感情,这一点难于理解。
(三)解决办法
采用教学时先以理清故事的内容入手,再了解时代背景,深化的读加以理解。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一)回答课文中设计的问题,勾画重点词句。
(二)听录音,朗读训练。
(三)前后位、同位讨论。
(四)几名同学上前表演。
(五)质疑问难。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初读课文,掌握生字、新词。
2.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3.加强朗读。
(二)整体感知
《夜莺的歌声》是一篇外国作品,反映前苏联在卫国战争中,各族人民奋起保卫祖国的战斗,着重对小游击队员“夜莺”进行了详细描写。教师要引导出这种精神源于对祖国的热爱。
(三)目标完成过程
1.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正音:削xiāo空kòng塞sāi
解词:轻蔑:轻视,看不起人。
沉寂:静得连一点声音也没有。
宛转:形容声音优美、动听。
搭拉:向下垂。
2.揭题引读,学生自悟。
(1)板书课题,学生自悟。
(2)简介时代背景。
苏联卫国战争:1941年6月,德国法西斯在已经战领了欧洲许多国家之后,突然进攻苏联。苏联人民在以斯大林为首的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开始了卫国战争,在奋起保卫祖国的战斗中,苏联的敌后游击队非常活跃,积极配合红军奋勇作战,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本文记叙的就是这无数事例中的生动一例。
3.理清脉络,讨论分段。
课文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的。)
按照“诱敌——入林——传信——摆脱”的顺序分段或以歌声为线索也可。
第一段(从开头到“听懂了吗?”)小孩学夜莺叫,用歌声引诱德国兵。
第二段(从“队伍出发了”到“就不再问了”)写小孩给敌人带路。
第三段(从“树林深处”到“新鲜的意思了”)写小孩发出情报做好消灭敌人的准备。
第四段(从“德国兵”——全文结束)写小孩把敌人带进埋伏圈,机智摆脱了敌人。
4.教师总结,学生质疑。
文章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分段,以歌声为线索,掌握这种分段方法并理解所学字词。
5.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抄写课后生词。
第二课时
(一)阅读第一段,讨论问题
1.文首为什么要写“黑色的碎瓦”、“空旷的花园”、“烧焦的树木”?
(说明战争破坏严重,昔日美丽的村庄,如今已破烂不堪,作者利用这一段环境描写来揭露德国法西斯的侵略行为。)
2.德国军官和士兵是怎样发现小孩的?
(无声——夜莺叫——小孩叫——注意听——发现)
3.相互讨论,体会句子含义,幻灯出示。
(1)“怎么会就剩下我一个?这里有麻雀、乌鸦、猫头鹰,多着呢。夜莺倒只有我一个!”(孩子故意打岔,避免正面回答,反映了孩子的冷静、沉着、机智。)
(2)“人哪?战争一开始这里就没有人了”,大家都喊:“野兽来了,野兽来了”。
(这句话说明孩子爱憎分明。前一句保护了群众,后一句痛骂了敌人。)
4.小结本段内容,指导朗读。
(二)阅读第二段
1.路上小孩为什么有时学夜莺叫,有时学杜鹃叫?为何要做出天真贪玩的样子?
(孩子机智灵活,既向游击队传递了情报,又进一步取得了敌人的信任。)
2.当问孩子有无游击队时,孩子怎样回答的?画在书上。
3.讨论:孩子面对凶恶的敌人,难道他不怕吗?为什么还能应变自如,毫无惧色呢?
(卫国战争中,全国人民都投入到保卫家园的斗争中,全国人民怀着对祖国的爱,对敌人的恨进行不屈的斗争,小孩就是由于对祖国的热爱,对敌人的憎恨,才能临危不惧,坦然自若。)
(三)指读第三段,讨论
1.游击队潜伏在哪里?他们怎么知道德国兵来了?
(通过小夜莺的歌声传送的情报得知德国兵来了。)
2.由此可见,小夜莺是第一次传递情报吗?
(不是,小夜莺显得老练,看来在战争期间,他已是一位出色的游击队员了。)
(四)默读第四段,思考
1.游击队是怎样把敌人消灭的?
2.德国兵被消灭后,小孩为什么又坐在原来的地方,他在望什么?
(小孩子完成这次任务后,又坐在原来的地方,执行新的任务,小孩有高度的负责精神和警惕性。)
3.最后一节起什么作用?(照应了开头并点了题,这歌声……有什么区别,这句赞扬了小夜莺是一个非常出色的小情报员。)
(五)围绕中心,学习表达
1.浏览课文,找一找有几处环境描写?
2.以歌声的地方有几处?(可见这篇文章思路清楚,以歌声为线索,另外准确的环境描写也起到了烘托中心的作用。)
(六)总结扩展
1.这篇文章读后你受到怎样的启发?
2.你觉得小夜莺是个怎样的孩子?(热爱自己的祖国。)
六、布置作业
1.造句即便……也……
2.学习写人物动态的句子,画在书上。
12、《夜莺的歌声》教案
师:今天我们这样坐在教室里,跟平常不一样。你们意识到什么了?
生:小组学习。
师:对啦!小组学习,然后小组擂台赛。今天上课我只讲20分钟,跟大家一起学20分钟,剩下的时间就你们自己学了,行吗?(学生:行)好的。大家一起说,今天讲的课题是什么?
生(齐):夜莺的歌声。
师:夜莺,这是什么东西?
生:是一种鸟。
师:对,看我写字。(板书“夜莺的歌声”)看这个题目好像是说—只夜莺在唱歌,是吗?(生答“是”)你们读过课文没有?啊,读了三四遍。你们读的时候发现没有:这篇课文跟别的课文有点不一样。谁发现,什么不一样?
生:课文中人物的名称都是用动物来代替的。
师:谁同意他的说法?(无人举手)他可能是说,那德国军官问那个小孩子“这里还有人吗?”小孩子说,有麻雀、乌鸦等等,他说了一些鸟儿,是不是这样想的?(生答“是”)也可以这样想,这是那个小孩在戏弄德国兵。谁还看出别的不一样之处?
生:这篇课文分成了几节?
师:分成了几节?它有标志吗?
生:没有。
师:没有标志你怎么看出它分了几节?
生:因为它节与节之间隔开了一行。
师:你不是说没有标志吗?隔了一行,再开始下一段。这是不是一种标志呢?(生答“是”)对,这叫“隔行分段”。你们打开书看一看,有几个隔行,分了几段?(学生看书)
生:三个隔行,分成了四段。
师:你们浏览一下——你们不是已经读了三四遍吗?现在浏览一下第一段,看它写了什么事?(学生看书)那小孩子在干什么?
生:第一段是写一次战斗结束后,一队德国军发现一个小孩子在河边吹口哨。
师:你的意思是这一段主要写德国兵发现了孩子?这一段的主人公应该是谁?
生:这一段主要写德国兵发现了孩子并让他带路。
师:要按这样的说法,主人公还是德国人。整篇课文的主人公应该是谁呢?
生:应该是那个小孩子。
师:那么你说各段的意思时,都应该站在小孩子这个角度上来说。这是一个基本原则。
生:这一段讲小孩子被德国兵发现了,他们让小孩子带路。
师:小孩子愿意不愿意让德国兵发现?
生:愿意。
师:那么他是被动地被发现吗?这样总结第一段的意思行吗?如果说小孩子是主动地想让德国兵发现,那应该怎么呢?
生:小孩子让德国兵发现,并给他们带路。
师:呀!这小孩子是“汉奸”!(笑声)
生:小孩子故意吹口哨让德国兵发现。
师:这是他在干什么?
生:他准备带德国兵到游击队的埋伏地,让游击队消灭他们。
师:意思说对了,就缺一个词,小孩子在干什么?
生:小孩子引诱敌人让他们被消灭。
师:他这句话中说了一个词,谁注意到了?
生:“引诱敌人”。
师:用两个字来说的话,这叫什么?
生:诱敌。
师:对啦,就这么一个词。(板书“诱敌”)再翻翻第二段,这回好说了,小孩子在做什么?(学生读文)他在前面走,敌人在后面跟着一直走进埋伏圈。这叫干什么?
生:带路。
师:对。(板书“带路”)第三段讲什么?
生:讲小孩子让游击队歼灭敌人。
师:如果还要按那样的方式(指板书)写上,该写什么?
生:歼敌。
师:对不对?(生答“对”。教师板书“歼敌”)第四段?第二天他又跑到村口的岔路上吹起口哨了。他又去干什么?
生:又去诱敌。
师:“又去诱敌”黑板上该怎么写?
生:又诱。
师;“又诱”?有点别扭,意思对,把“又”字再换一个字。
生:再诱。
师:对,再诱。“又诱”也讲得通,但把两个同声的字放在一起读起来绕嘴,也不好听。换成“再诱”。(板书“再诱”)他就这样用他的口哨声引来了一群又一群的敌人,带到埋伏圈里,让游击队把他们一群又一群地歼灭。小孩子能干不能干?
生:能干。
师:他凭着什么去诱敌的?看课题,就凭着他模仿夜莺的歌声。这孩子很了不起。我们再仔细看一下第一段,小孩子和德国军官有几次对话?你觉得哪一句最精彩?说了那么多话,当然都是应答如流,找一句最精彩的。
生:(读文)小孩子不慌不忙地回答:“刚刚一开火,村子就着火了,大家都喊:‘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就都跑了。”
师:你认为这句话哪里精彩?
生:“野兽来了,野兽来了”这两个词语精彩。
师:这就精彩?你们听过一个故事,一个小孩到山上去放羊,他想逗人家玩,就喊“狼来了,狼来了”结果人们上去救他,却发现什么也没有。第二次他又喊,人们又上去了,又什么都没有。第三次真的狼来了,他喊“狼来了,狼来了”,人们都不去了。结果他自己被浪给吃了。“狼来了,狼来了!”“野兽来了,野兽来了!”这不都一样吗?你怎么认为这个就精彩了?
生:这是小孩子在骂德国兵的。
师:是骂德国兵的,而且是婉转的,但又是面对面地骂他“你是野兽,你是野兽!”可那个德国军官却怎么样啊?有口……
生:难言。
师:是啊,有口难言,有口难辩。所以你认为很精彩,是吗?(生答“是”)骂敌人是野兽。看我写(板书“斥”),斥,什么叫斥,斥责。什么叫斥责?狠狠地批评,狠狠地骂。骂谁呢?(板书“敌为兽”)斥敌为兽。他就说了一句话吗?你们看他说的那些话,都怎么样啊?
生:都很巧妙地躲开了敌人的盘问。
师:那你把那些对话都来读一下。(生读文)小孩子说的麻雀、乌鸦、猫头鹰是真的那些鸟儿,还是说敌人是乌鸦、猫头鹰?
生:敌人。
师:这可错了。他是说真的鸟儿。他故意说—些真的,让敌人看他一个不懂事的孩于,说小孩话,就不怀疑他了,是吧?他是在和敌人打岔、兜圈子。从小孩子整个应答的过程来看,你们能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他的表现吗?
生:巧妙。
师:可以,还有吗?
生:(数人答:奇妙、机智、新奇、奇特、奇异、又奇又巧等)
师:看来你们对“巧”和“奇”两个字最感兴趣。大家看黑板,我这里已经写了“斥敌为兽”,如果用“奇”字,该怎么往下写?
生:写“对答奇。
师:很好,很好。还有别的吗?
生:写“应对奇”。
师:“应对”不是和“对答”一样的意思吗?
生:写“应对”更像写诗。
师:有意思,他看出来我想写成诗,说“应对”更像诗。的确,“应对”有点文言的味道,古香古色的,有点古味儿。好,我们就按他的写。(板书“应对奇”)再想一下,我要是想写“巧”字,该怎么写?
生:写“巧安排”。
师:编得挺好,但小孩子并没有安排什么,只是在和敌人巧妙地应答、对话。
生:写“应对巧”。
师:不太好,一是和刚才的“应对奇”太相似,二是念起来不顺口,“应对巧”,都是往下压的语调。
生:写“巧对答”。
师:也不太好。看我写一个怎么样?(另外板书一行“斥敌为兽巧周旋”)“周旋”懂吗?就是用说话和敌人怎样?(用手做绕圈子的动作)
生:绕圈子。
师:对了! 和敌人绕圈子说文):“你说的是一种蘑菇吗?没有,我们这里没有这种蘑菇。这里只有红蘑菇、白蘑菇,还有洋蘑菇。”孩子一边装傻,一边就把敌人又骂成了蘑菇。
师:很好。这一小段你们认为最重要的内容是什么?联系后面的课文想一想。
生:最重要的是他学夜莺和杜鹃叫。这是他和游击队约定的暗号。夜莺叫一声就代表一个德国兵,杜鹃叫一声代表一挺机关枪。这是小孩子在给游击传送情况,敌人的情况。
师:也可以叫敌人的情报,敌情。很好,她把下一段的意思也讲得差不多了。那么这是怎么写(指黑板)?
生:写“学了夜莺学杜鹃”。
师:不简单!七个字写出两种鸟,但没有说明鸟在叫。
生:写“夜莺唱完杜鹃叫”。
师:好多了。但写诗得押韵,我给你改两个字。(板书“夜莺唱罢杜鹃啼”)行吗?(生答“行”)“罢”就是唱完了,也有一点方味儿,“啼”当然就是叫了,但和上面的“奇”押韵。还有第二首诗呢,上一行最后一个字是“旋”,怎么写押韵?
生:就写我刚才说的“学了夜莺学杜鹃”。
师:韵是押上了,但还是没说出鸟在叫啊!让它们叫起来。
生:写“夜莺唱罢……唱杜鹃”。
师:很好,只是两个“唱”有点重复。我还给改一个字。(板书“夜莺唱罢鸣杜鹃”)鸣、叫、啼意思差不多,可以吧?
生:可以。
师:刚才说小孩子给游击队送情报,送到没有?
生:送到了。
师:(板书“情报送达”)这样写行吗?(生答“行”)情报送到后,怎么样?
生:敌人被歼灭了。
师:孩子怎样了?
生:孩子不见了,他听见口哨声,也是暗号,就钻到密林中去了。
师:我这里(指板书“情报送达”后面)写什么?写“敌被歼”还是写“人不见”,孩子不见了,哪个好?
生:我觉得哪个都行。(众笑)
师:好吧,我们两首诗各用一个。(有学生举手)
生:两个都用,第一首诗就又不押韵了。
师:说得好,动了脑筋。但是我告诉你,诗的第一、二、四句要押韵,第三句可以不押。好了,我们把它写上。(板书“情报送达人不见”,“情报送过敌被歼”)——啊呀!不行。这个“歼” 字是第一声,和上面的“旋”“鹃”都是上扬的声调,读起来不好听。我们这样写吧,改成“歼德寇”。“寇”字知道吧,什么意思?
生:土匪、强盗。
师:“歼德寇”行吗?(生答“行”,教师改写板书)第四段比较简单,孩子又去做什么?
生:诱敌。
师:用什么诱?
生:又学夜莺叫。
师:对。(板书“莺声又起”)孩子又像原来一样去等谁?
生:等敌人再来。
师:是的。这个“等”,我换一个字(板书“待”)行吗?
生:可以。
师:等敌人再来,(板书“敌”,与“特”字中间留一空)等待什么样的敌人?一个字。
生:强敌。
师:太夸奖他们了!
生:死敌。
师:也不太好。
生:顽敌。
师:行!这个可以。(板书“顽”)还有第二道呢,也把这一句”莺声又起待顽敌”写上行吗?
生:不押韵了。
师:小小地变动一下就可以了。谁有这个机智?
生:把“敌” 和“顽”两个字换一下,交换一个位置,写成“敌顽。”
师:非常好!(板书“莺声又起待敌顽”)太聪明了!我们一下子写出两首诗来,大家一起把它读一下,第一首:
生:(读板书)斥敌为兽应对奇,夜莺唱罢杜鹃啼。情报送达人不见,莺声又起待顽敌。”
师:好,读第二首。
生:(读板书)斥敌为兽巧周旋,夜莺唱罢鸣杜鹃。情报送达歼德寇,莺声又起待敌顽。
师:从上课到现在我们用了23分钟,学习了几段课文的主要意思,但学得比较粗。课文语句中还有很多写得很精妙的地方,大家想不想学?(生答“想”)想学,但是我不管了,你们自己学。这不分了四个组吗?以小组为单位,大家共同学习、议论。我先把第一段课文交给你们。先小组内学,学完了向全班同学汇报学习成果,要想出一个汇报的形式,怎样汇报,各小组自己想办法,看哪组的办法好。好了,现在开始自学、议论,下节课开始汇报。
(学生分组学习,共学习15分钟,教师组间巡视、指导)
师:好了,时间到了,先下课。下课后没商量好的小组可以抽点时间再研究一下。下课。(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