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太阳的小房子》教案一等奖》属于教案一等奖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1、《大太阳的小房子》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0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会认3个生字。
2.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教学重难点:
正确读写本课生字。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课文挂图。
教学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导语
地球上的许多动植物都有自己的家。大太阳有自己的家吗?它的家又是怎样的?今天,我们来学习《大太阳的小房子》这一课。
二、板书课题,初步感知课文。
1.板书课题:大太阳的小房子。
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标出生字、词。
3.利用拼音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完后用自己的话说
说讲了一件什么事。
引导学生说出:写太阳在天上很大,躲在露珠里又很小;课文通过写大太阳的小房子是露珠的事情,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景色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三、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多种方式认读。
2.开火车熟读生字。
3. 指导记忆字形,想一想用什么办法记得又快又好。
4. 教师指导书写。
四、学生书写描红,教师相机指导。
五、熟读课文,谈初步感受。
1.自由朗读课文,读熟练。
2 .同桌互读,互评。
3.指名分节朗读。
4.谈谈读懂了什么?引导学生说说对课文初步的感受。
5.说一说不明白的地方。师生共同探讨,找出答案。
六、巩固练习
1.书写生字,并给它们组词。
2.比一比,再组词。
房( )谁( )很( )午( )
防( )堆( )狠( )许( )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复习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背诵课文。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教学重难点:
1.背诵课文。
2.理解“大太阳的小房子”的意思。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课文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听写本课生字。
2. 齐读全文。
二、学习第一节
1.说说大太阳的小房子是什么?(露珠)
2.齐读第一节。
3.体会重点句子。
(1)出示句子:一个又大又红的太阳,躲在小小的露珠里微笑。
(2)读此句,你觉得这是怎样的太阳?
(学生可能会说顽皮、淘气、可爱、神气的太阳,只要学生说得合理,都应肯定)
(3)指导朗读:读出太阳的可爱、顽皮……
三、学习第二节
1.小作者看到大太阳躲到小露珠里,是怎么想的呢?
点读第二节,并请同学回答。
(小作者把太阳想象成会大会小的魔术师了。)
小组讨论交流。
2.作者把太阳想得真有趣,我们也大胆想一想,的太阳怎么走进了小露珠里呢?
(太阳想洗澡,就钻进露珠里了。)
(太阳想到地球上了,就悄悄地和露珠来到大地上……)
3.大太阳走进小露珠到底是怎么回事?你能说出道理来吗?
露珠里的太阳是天上的太阳映照在里面,就像太阳照镜子一样。
四、朗读指导
读出太阳的可爱。
本颗的朗读,韵脚都应该落在韵母“iao”上。
五、背诵课文
六、板书设计
大太阳的小房子
又红又大 微笑
太阳……躲在露珠里
会变魔法 走进小小的房间
七、作业设计
照样子写词语。
又(大)又(红)又( )又( )又( )又( )
2、《大太阳的小房子》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0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会认3个生字。
2.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教学重难点:
正确读写本课生字。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课文挂图。
教学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导语
地球上的许多动植物都有自己的家。大太阳有自己的家吗?它的家又是怎样的?今天,我们来学习《大太阳的小房子》这一课。
二、板书课题,初步感知课文。
1.板书课题:大太阳的小房子。
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标出生字、词。
3.利用拼音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完后用自己的话说
说讲了一件什么事。
引导学生说出:写太阳在天上很大,躲在露珠里又很小;课文通过写大太阳的小房子是露珠的事情,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景色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三、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多种方式认读。
2.开火车熟读生字。
3. 指导记忆字形,想一想用什么办法记得又快又好。
4. 教师指导书写。
四、学生书写描红,教师相机指导。
五、熟读课文,谈初步感受。
1.自由朗读课文,读熟练。
2 .同桌互读,互评。
3.指名分节朗读。
4.谈谈读懂了什么?引导学生说说对课文初步的感受。
5.说一说不明白的地方。师生共同探讨,找出答案。
六、巩固练习
1.书写生字,并给它们组词。
2.比一比,再组词。
房( )谁( )很( )午( )
防( )堆( )狠( )许( )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复习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背诵课文。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教学重难点:
1.背诵课文。
2.理解“大太阳的小房子”的意思。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课文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听写本课生字。
2. 齐读全文。
二、学习第一节
1.说说大太阳的小房子是什么?(露珠)
2.齐读第一节。
3.体会重点句子。
(1)出示句子:一个又大又红的太阳,躲在小小的露珠里微笑。
(2)读此句,你觉得这是怎样的太阳?
(学生可能会说顽皮、淘气、可爱、神气的太阳,只要学生说得合理,都应肯定)
(3)指导朗读:读出太阳的可爱、顽皮……
三、学习第二节
1.小作者看到大太阳躲到小露珠里,是怎么想的呢?
点读第二节,并请同学回答。
(小作者把太阳想象成会大会小的魔术师了。)
小组讨论交流。
2.作者把太阳想得真有趣,我们也大胆想一想,的太阳怎么走进了小露珠里呢?
(太阳想洗澡,就钻进露珠里了。)
(太阳想到地球上了,就悄悄地和露珠来到大地上……)
3.大太阳走进小露珠到底是怎么回事?你能说出道理来吗?
露珠里的太阳是天上的太阳映照在里面,就像太阳照镜子一样。
四、朗读指导
读出太阳的可爱。
本颗的朗读,韵脚都应该落在韵母“iao”上。
五、背诵课文
六、板书设计
大太阳的小房子
又红又大 微笑
太阳……躲在露珠里
会变魔法 走进小小的房间
七、作业设计
照样子写词语。
又(大)又(红)又( )又( )又( )又( )
3、二上《大太阳的小房子》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0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会认3个生字。
2.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教学重难点
正确读写本课生字。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课文挂图。
教学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导语。
地球上的许多动植物都有自己的家。大太阳有自己的家吗?它的家又是怎样的?今天,我们来学习《大太阳的小房子》这一课。
二、板书课题,初步感知课文
1.板书课题:大太阳的小房子。
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标出生字、词。
3.利用拼音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完后用自己的话说
说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引导学生说出:写太阳在天上很大,躲在露珠里又很小;课文通过写大太阳的小房子是露珠的事情,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景色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三、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多种方式认读。
2.开火车熟读生字。
3. 指导记忆字形,想一想用什么办法记得又快又好。
4. 教师指导书写。
四、学生书写描红,教师相机指导。
五、熟读课文,谈初步感受。
1.自由朗读课文,读熟练。
2.同桌互读,互评。
3.指名分节朗读。
4.谈谈读懂了什么?引导学生说说对课文初步的感受。
5.说一说本文不明白的地方。师生共同探讨,找出答案。
六、巩固练习。
1.书写生字,并给它们组词。
2.比一比,再组词。
房()谁()很()午()
防()堆()狠()许()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复习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背诵课文。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教学重难点
1.背诵课文。
2.理解“大太阳的小房子”的意思。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课文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听写本课生字。
2. 齐读全文。
二、学习第一节
1.说说大太阳的小房子是什么?(露珠)
2.齐读第一节。
3.体会重点句子。
(1)出示句子:一个又大又红的太阳,躲在小小的露珠里微笑。
(2)读此句,你觉得这是怎样的太阳?
(学生可能会说顽皮、淘气、可爱、神气的太阳,只要学生说得合理,都应肯定)
(3)指导朗读:读出太阳的可爱、顽皮……
三、学习第二节
1.小作者看到大太阳躲到小露珠里,是怎么想的呢?
点读第二节,并请同学回答。
(小作者把太阳想象成会大会小的魔术师了。)
小组讨论交流。
2.作者把太阳想得真有趣,我们也大胆想一想,的太阳怎么走进了小露珠里呢?
(太阳想洗澡,就钻进露珠里了。)
(太阳想到地球上了,就悄悄地和露珠来到大地上……)
3.大太阳走进小露珠到底是怎么回事?你能说出道理来吗?
露珠里的太阳是天上的太阳映照在里面,就像太阳照镜子一样。
四、朗读指导
读出太阳的可爱。
本颗的朗读,韵脚都应该落在韵母“iao”上。
五、背诵课文
六、板书设计
大太阳的小房子
又红又大微笑
太阳……躲在露珠里
会变魔法走进小小的房间
4、《大太阳的小房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0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会认3个生字。2.初步理解课文内容。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教学重难点: 正确读写本课生字。教学准备:生字卡片、课文挂图。教学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导语地球上的许多动植物都有自己的家。大太阳有自己的家吗?它的家又是怎样的?今天,我们来学习《大太阳的小房子》这一课。二、板书课题,初步感知课文。 1.板书课题:大太阳的小房子。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标出生字、词。3.利用拼音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完后用自己的话说说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引导学生说出:写太阳在天上很大,躲在露珠里又很小;课文通过写大太阳的小房子是露珠的事情,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景色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三、 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多种方式认读。 2.开火车熟读生字。 3. 指导记忆字形,想一想用什么办法记得又快又好。4. 教师指导书写。四、学生书写描红,教师相机指导。五、熟读课文,谈初步感受。 1.自由朗读课文,读熟练。 2 .同桌互读,互评。 3.指名分节朗读。 4.谈谈读懂了什么?引导学生说说对课文初步的感受。 5.说一说本文不明白的地方。师生共同探讨,找出答案。六、巩固练习。 1.书写生字,并给它们组词。2.比一比,再组词。房( ) 谁( ) 很( ) 午( )防( ) 堆( ) 狠( ) 许( )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复习生字。2.理解课文内容,背诵课文。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教学重难点:1.背诵课文。2.理解“大太阳的小房子”的意思。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课文挂图。教学过程:一 、复习1.听写本课生字。2. 齐读全文。 二 、学习第一节1.说说大太阳的小房子是什么?(露珠)2.齐读第一节。3.体会重点句子。(1)出示句子:一个又大又红的太阳,躲在小小的露珠里微笑。(2)读此句,你觉得这是怎样的太阳? (学生可能会说顽皮、淘气、可爱、神气的太阳,只要学生说得合理,都应肯定)(3) 指导朗读:读出太阳的可爱、顽皮……三、学习第二节 1.小作者看到大太阳躲到小露珠里,是怎么想的呢? 点读第二节,并请同学回答。(小作者把太阳想象成会大会小的魔术师了。)小组讨论交流。2.作者把太阳想得真有趣,我们也大胆想一想,的太阳怎么走进了小露珠里呢?(太阳想洗澡,就钻进露珠里了。)(太阳想到地球上了,就悄悄地和露珠来到大地上……)3.大太阳走进小露珠到底是怎么回事?你能说出道理来吗? 露珠里的太阳是天上的太阳映照在里面,就像太阳照镜子一样。四、朗读指导 读出太阳的可爱。 本颗的朗读,韵脚都应该落在韵母“iao”上。五、背诵课文。六、板书设计 大太阳的小房子又红又大 微笑 太阳……躲在露珠里会变魔法 走进小小的房间七、作业设计照样子写词语。又(大)又(红) 又( )又( ) 又( )又( )
5、《土地的誓言》教案《孙权劝学》教案《竹影》教案《登上地球之巅》教案《华南虎》教案教学简案
《土地的誓言》
教学目的和要求: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品位本文富有激情的语言
3、培养、强化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1、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品位本文富有激情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 歌曲欣赏《松花江上》
2、 东北特产
二、 作者介绍
三、 写作背景:“九·一八”事变
四、 整体介绍
五、 读准字音,掌握词语的意思
六、 文章结构
七、 问题讨论:
1、 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段把自己的故土的这种感情表达出来?
2、 怎样理解:“我常常……热情。”中“泛滥”与“埋葬”两个词的确切含义?
3、 本段中列举了哪些东北特有的景物、特产?你认为有必要列举这么多吗?
4、 作者在第二自然段里,为了表达“我不能离开她”的感情,描述了哪些故乡特有的景物?
5、 文章结尾一句的含义是什么?
6、 “当我记起……血液一样。”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7、 如何理解标题“土地的誓言”?
8、 为什么作者对关东大地的称呼会改变?
八、 文章主旨
九、 拓展:《我爱这块土地》
《孙权劝学》
教学目的和要求:1、在感知语句大意的基础上,揣摩重点词语的含义、复述课文
2、把握人物特点
3、领悟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重点与难点:品位鲁肃、吕蒙对话后并说出其中表现人物形象特点
教学过程:
一、《资治通鉴》
二、司马光
三、文章人物介绍
四、朗读全文
五、生字、词
六、课文小短剧
七、文段分析、翻译
“初……乃始就学。”
1、 这部分主要采用什么描写?
2、 孙权对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 孙权给吕蒙提的读书的目标是?
4、 表现孙权对下属吕蒙爱护、器重和希望的一句话是?
“及鲁肃……结友而别。”
1、“卿今者……阿蒙!”表现出鲁肃怎样的心情?说明了什么?
2、“大兄……晚呼!”表现了吕蒙怎样的心情?
3、“刮目相待”后,鲁肃的举动说明了什么?
全文翻译
八、朗读课文,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九、思路结构
十、 说话练习
《竹影》
教学目的和要求:1、体味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
2、体会本文所表现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3、了解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学习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体会文章表现的童真、童趣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 请同学们欣赏几幅具有代表性的中国画和西洋画,说说二者之间的区别是什么?
2、 丰子恺作品欣赏
3、 丰子恺简介
二、 课文学习
1、 生字词
2、 分角色朗读课文,并回答下列问题
① 课文可以分为几层
② 深入探究
A、“西洋画像……符号”怎样理解?
B、课文充满了童趣,你觉得哪些描写最生动?为什么?
C、当爸爸走出来的时候,华明为什么会难为情?
D、爸爸是怎样解围的?华明又怎样?
E、爸爸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F、竹子难画在哪里?
G、为什么说“用墨来画竹是最正当的。”
H、怎样才叫佳作?
I、 画竹除了用墨,还会用什么颜色?
三、 小结
四、 拓展
五、 作业
《登上地球之巅》
教学目的和要求:1、锻炼概括课文的能力
2、学习抓住景物特点生动描写的景物
3、学习探险队员表现的强烈的团队精神与崇高的奉献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1、有详有略地复述课文
2、探险队员的崇高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美图欣赏,相关介绍
2、作者介绍
二、课文相关学习
㈠字音学习、词语积累
㈡文章结构
㈢速读课文,概述几名登山队员突击主峰的经过,并思考:
1、 说说登山英雄遇到了哪些困难?他们又是靠什么来战胜的?
2、 本文选材详略得当,试简述文中详写了哪两个典型的事件?有什么好处?
3、 课文中有不少自然景物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㈣本文中心
三、作业
《华南虎》
教学目的和要求:1、通过学习诗歌,鼓励学生培养追求自由的精神,高尚的人格
2、培养学生整体把握的能力
3、了解诗歌形象的象征意义,欣赏诗歌形象
4、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性学习
教学重点与难点:1、学习鉴别关键语句,理清思路,整体感知,理解诗中形象的象征意义
2、朗读品味,鉴赏诗歌形象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 图片欣赏(老虎)
2、 有关老虎的成语
3、 图片欣赏(桂林山水)
4、 写作背景
5、 作者介绍
二、 预习检测
三、 整体把握
1、“你是梦见了苍苍莽莽的山林吗?是屈辱的心灵在抽搐吗?”华南虎的心灵为什么会“屈辱”?
2、“我羞愧地离开了动物园。”为什么“我”会“羞愧”?
3、“我看见了火焰似的斑纹和火焰似的眼睛。“是在描写华南虎的斑纹和颜色吗?
4、怎样理解本诗的最后一段的意思?“我”终于明白了什么?在诗中蕴涵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四、 角色分析
1、 观众
2、 “我”
3、 华南虎
五、 小结
六、 拓展
6、《土地的誓言》教案《孙权劝学》教案《竹影》教案《登上地球之巅》教案《华南虎》教案教学简案
《土地的誓言》
教学目的和要求: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品位本文富有激情的语言
3、培养、强化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1、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品位本文富有激情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歌曲欣赏《松花江上》
2、东北特产
二、作者介绍
三、写作背景:“九·一八”事变
四、整体介绍
五、读准字音,掌握词语的意思
六、文章结构
七、问题讨论:
1、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段把自己的故土的这种感情表达出来?
2、怎样理解:“我常常……热情。”中“泛滥”与“埋葬”两个词的确切含义?
3、本段中列举了哪些东北特有的景物、特产?你认为有必要列举这么多吗?
4、作者在第二自然段里,为了表达“我不能离开她”的感情,描述了哪些故乡特有的景物?
5、文章结尾一句的含义是什么?
6、“当我记起……血液一样。”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7、如何理解标题“土地的誓言”?
8、为什么作者对关东大地的称呼会改变?
八、文章主旨
九、拓展:《我爱这块土地》
《孙权劝学》
教学目的和要求:1、在感知语句大意的基础上,揣摩重点词语的含义、复述课文
2、把握人物特点
3、领悟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重点与难点:品位鲁肃、吕蒙对话后并说出其中表现人物形象特点
教学过程:
一、《资治通鉴》
二、司马光
三、文章人物介绍
四、朗读全文
五、生字、词
六、课文小短剧
七、文段分析、翻译
“初……乃始就学。”
1、这部分主要采用什么描写?
2、孙权对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孙权给吕蒙提的读书的目标是?
4、表现孙权对下属吕蒙爱护、器重和希望的一句话是?
“及鲁肃……结友而别。”
1、“卿今者……阿蒙!”表现出鲁肃怎样的心情?说明了什么?
2、“大兄……晚呼!”表现了吕蒙怎样的心情?
3、“刮目相待”后,鲁肃的举动说明了什么?
全文翻译
八、朗读课文,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九、思路结构
十、说话练习
《竹影》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体味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
2、体会本文所表现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3、了解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学习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体会文章表现的童真、童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请同学们欣赏几幅具有代表性的中国画和西洋画,说说二者之间的区别是什么?
2、丰子恺作品欣赏
3、丰子恺简介
二、课文学习
1、生字词
2、分角色朗读课文,并回答下列问题
①课文可以分为几层
②深入探究
A、“西洋画像……符号”怎样理解?
B、课文充满了童趣,你觉得哪些描写最生动?为什么?
C、当爸爸走出来的时候,华明为什么会难为情?
D、爸爸是怎样解围的?华明又怎样?
E、爸爸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F、竹子难画在哪里?
G、为什么说“用墨来画竹是最正当的。”
H、怎样才叫佳作?
I、画竹除了用墨,还会用什么颜色?
三、小结
四、拓展
五、作业
《登上地球之巅》
教学目的和要求:
1、锻炼概括课文的能力
2、学习抓住景物特点生动描写的景物
3、学习探险队员表现的强烈的团队精神与崇高的奉献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1、有详有略地复述课文
2、探险队员的崇高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美图欣赏,相关介绍
2、作者介绍
二、课文相关学习
㈠字音学习、词语积累
㈡文章结构
㈢速读课文,概述几名登山队员突击主峰的经过,并思考:
1、说说登山英雄遇到了哪些困难?他们又是靠什么来战胜的?
2、本文选材详略得当,试简述文中详写了哪两个典型的事件?有什么好处?
3、课文中有不少自然景物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㈣本文中心
三、作业
《华南虎》
教学目的和要求:1、通过学习诗歌,鼓励学生培养追求自由的精神,高尚的人格
2、培养学生整体把握的能力
3、了解诗歌形象的象征意义,欣赏诗歌形象
4、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性学习
教学重点与难点:1、学习鉴别关键语句,理清思路,整体感知,理解诗中形象的象征意义
2、朗读品味,鉴赏诗歌形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图片欣赏(老虎)
2、有关老虎的成语
3、图片欣赏(桂林山水)
4、写作背景
5、作者介绍
二、预习检测
三、整体把握
1、“你是梦见了苍苍莽莽的山林吗?是屈辱的心灵在抽搐吗?”华南虎的心灵为什么会“屈辱”?
2、“我羞愧地离开了动物园。”为什么“我”会“羞愧”?
3、“我看见了火焰似的斑纹和火焰似的眼睛。“是在描写华南虎的斑纹和颜色吗?
4、怎样理解本诗的最后一段的意思?“我”终于明白了什么?在诗中蕴涵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四、角色分析
1、观众
2、“我”
3、华南虎
五、小结
六、拓展
7、《土地的誓言》教案《孙权劝学》教案《竹影》教案《登上地球之巅》教案《华南虎》教案教学简案
《土地的誓言》
教学目的和要求: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品位本文富有激情的语言
3、培养、强化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1、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品位本文富有激情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歌曲欣赏《松花江上》
2、东北特产
二、作者介绍
三、写作背景:“九·一八”事变
四、整体介绍
五、读准字音,掌握词语的意思
六、文章结构
七、问题讨论:
1、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段把自己的故土的这种感情表达出来?
2、怎样理解:“我常常……热情。”中“泛滥”与“埋葬”两个词的确切含义?
3、本段中列举了哪些东北特有的景物、特产?你认为有必要列举这么多吗?
4、作者在第二自然段里,为了表达“我不能离开她”的感情,描述了哪些故乡特有的景物?
5、文章结尾一句的含义是什么?
6、“当我记起……血液一样。”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7、如何理解标题“土地的誓言”?
8、为什么作者对关东大地的称呼会改变?
八、文章主旨
九、拓展:《我爱这块土地》
《孙权劝学》
教学目的和要求:1、在感知语句大意的基础上,揣摩重点词语的含义、复述课文
2、把握人物特点
3、领悟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重点与难点:品位鲁肃、吕蒙对话后并说出其中表现人物形象特点
教学过程:
一、《资治通鉴》
二、司马光
三、文章人物介绍
四、朗读全文
五、生字、词
六、课文小短剧
七、文段分析、翻译
“初……乃始就学。”
1、这部分主要采用什么描写?
2、孙权对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孙权给吕蒙提的读书的目标是?
4、表现孙权对下属吕蒙爱护、器重和希望的一句话是?
“及鲁肃……结友而别。”
1、“卿今者……阿蒙!”表现出鲁肃怎样的心情?说明了什么?
2、“大兄……晚呼!”表现了吕蒙怎样的心情?
3、“刮目相待”后,鲁肃的举动说明了什么?
全文翻译
八、朗读课文,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九、思路结构
十、说话练习
《竹影》
教学目的和要求:1、体味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
2、体会本文所表现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3、了解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学习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体会文章表现的童真、童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请同学们欣赏几幅具有代表性的中国画和西洋画,说说二者之间的区别是什么?
2、丰子恺作品欣赏
3、丰子恺简介
二、课文学习
1、生字词
2、分角色朗读课文,并回答下列问题
①课文可以分为几层
②深入探究
A、“西洋画像……符号”怎样理解?
B、课文充满了童趣,你觉得哪些描写最生动?为什么?
C、当爸爸走出来的时候,华明为什么会难为情?
D、爸爸是怎样解围的?华明又怎样?
E、爸爸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F、竹子难画在哪里?
G、为什么说“用墨来画竹是最正当的。”
H、怎样才叫佳作?
I、画竹除了用墨,还会用什么颜色?
三、小结
四、拓展
五、作业
《登上地球之巅》
教学目的和要求:1、锻炼概括课文的能力
2、学习抓住景物特点生动描写的景物
3、学习探险队员表现的强烈的团队精神与崇高的奉献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1、有详有略地复述课文
2、探险队员的崇高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美图欣赏,相关介绍
2、作者介绍
二、课文相关学习
㈠字音学习、词语积累
㈡文章结构
㈢速读课文,概述几名登山队员突击主峰的经过,并思考:
1、说说登山英雄遇到了哪些困难?他们又是靠什么来战胜的?
2、本文选材详略得当,试简述文中详写了哪两个典型的事件?有什么好处?
3、课文中有不少自然景物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㈣本文中心
三、作业
《华南虎》
教学目的和要求:1、通过学习诗歌,鼓励学生培养追求自由的精神,高尚的人格
2、培养学生整体把握的能力
3、了解诗歌形象的象征意义,欣赏诗歌形象
4、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性学习
教学重点与难点:1、学习鉴别关键语句,理清思路,整体感知,理解诗中形象的象征意义
2、朗读品味,鉴赏诗歌形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图片欣赏(老虎)
2、有关老虎的成语
3、图片欣赏(桂林山水)
4、写作背景
5、作者介绍
二、预习检测
三、整体把握
1、“你是梦见了苍苍莽莽的山林吗?是屈辱的心灵在抽搐吗?”华南虎的心灵为什么会“屈辱”?
2、“我羞愧地离开了动物园。”为什么“我”会“羞愧”?
3、“我看见了火焰似的斑纹和火焰似的眼睛。“是在描写华南虎的斑纹和颜色吗?
4、怎样理解本诗的最后一段的意思?“我”终于明白了什么?在诗中蕴涵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四、角色分析
1、观众
2、“我”
3、华南虎
五、小结
六、拓展
8、诗词曲五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案《赤壁》教案《过零丁洋》教案《山坡羊潼关怀古》教案《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
25.诗词曲五首
教学目标
1、背诵五首诗词曲,准确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
1.领会诗歌所抒发的作者思想感情及诗词中所描绘的意境。
教学课时:3课时
资料超市:
刘禹锡(772—846),字梦得。他曾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失败后,一再遭贬。曾写《游玄都观》诗讽刺朝中新贵。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被罢去和州刺史,北归京师,途经扬州,遇到白居易。在酒宴上自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对刘长期遭受贬谪表示同情。刘禹锡写了这首诗答谢他。
白居易醉赠刘二十八使君》“为我行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磋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苏轼才情奔放,为宋代最杰出的作家,诗、词、文、书、画、文艺理论均有独到成就。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其词于风格、体制上皆有创变,清雄旷放之作尤新人耳目,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有《东坡乐府》。
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元代著名散曲家。自幼好学,上自儒家经典,下至诸子百家,唐诗、宋词、笔记小说,无所不读,又诗赋、文章无所不能,尤长于散曲。他隐居济南云庄8年期间,“寄傲山林,纵情诗酒”,创作了大量诗文散曲。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宋朝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形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且又有词的兴起。到了元代,另一种新兴的体裁是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戏曲,另一种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便于清唱,包括套曲和小令。套曲由若干曲子组成,小令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小令以一支为限,如果两三支合为一个单位,叫做带过曲。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
由千古唐诗引入
二、品读诗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听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正确划分节奏,初步体会作者感情。
作者无限辛酸、愤懑不平以及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
2、自由朗读,直至背诵
3、请同学自由发言,谈谈读后感受。
4、提供背景及相关材料,重新研读诗歌。
5、师生品读诗句。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沉舟”“病树”为诗人自喻。虽然我一人被贬远迁,但后继者仍大有人在。何必为我一人可惜?显示了诗人开朗的胸怀。此句蕴含生活哲理,喻新生事物不可抗拒。
6、自由有感情品读这首诗。
三、品读诗歌《赤壁》。
1、指名朗读《赤壁》
2、同学根据所查资料介绍杜牧
3、思考探究:
(1)、《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参考: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发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的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机会被人记起。正由于发现了这把铁戟,使诗人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从而为下文铺垫。
(2)、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二句议论感慨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这二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4、齐读背诵这首诗。
5、研读《题乌江亭》,辅佐加深对《赤壁》的理解。
四、背诵前两首诗,当堂默写。
五、布置作业
1、预习下面的诗词曲,并搜寻资料,准备鉴赏。
2、继续熟背诗歌。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
二、品读诗歌《过零丁洋》。
1、集体朗读《过零丁洋》。
2、介绍赏析诗歌的注意点
第一通语言,明意象。
1、注意动词、形容词、叠音词、象声词等;2、注意语序;3、语言特点。主要有:清新,即用语新颖,不落俗套;平淡,即不加修饰,平白易懂;绚丽,即词藻富丽、有文采;明快,即斩钉截铁,一语破的;含蓄,即不直接叙述,而曲折倾诉,言此而意彼;简洁,即干净利落,言简意赅。4、意象。就是内在的思想感情内涵和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体。我们从景物的特征入手,根据景物的组合整体感悟诗人的情感。明确特殊意象的含义,如梅、竹、菊、柳、蓬、鸟、子规、月、雨、流水等。
第二悟情感,析主旨
1、结合诗人生活的时代及诗人的身世来理解主旨2、主旨有爱国忧民类:建功立业、报效国家;忧国忧民、关心民生疾苦;反映战争给人民带来灾难、痛苦。身世类:诗人总有“治国平天下”的抱负,但是诗人们的清高、自负又常常使诗人四处碰壁、遭人排挤,远大理想总是不能实现,所以抒发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诗作在古诗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其特点大多是忧郁、悲愤。羁旅思乡、贬谪愁思等也属此类。爱情类:歌颂爱情的美好;反对封建礼教对青年男女压迫;征人思归、思妇念夫。闲适类:隐逸生活的闲适;寄情山水的情趣,以山川田园的美好来反衬官场的黑暗、社会的腐败。友情类:对友人的关心和祝愿,友人之间的友谊。其他类:叹光阴易逝、感物是人非、蕴含哲理等。
第三看风格,辨手法
1、风格流派由于作家的生活经历、感情气质、艺术素养等各不相同,因而在创作中表现出各自独特的格调、气派和趣味,这就形成了作品的不同风格。
2、古代诗歌的常见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方式
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等。托物言志:有些情感,诗人总是不愿或不能直接倾诉,于是诗人就将这些情感寄托在外物上。包括象征手法。借古讽今:借对历史上人、事的评价来讽喻时事,表达情感。虚实相映:实象侧重客观事物的再现,而虚象则是由实象而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具体表现在诗文中多是一种暗示、象征或修辞的运用。衬托、起兴、比喻、夸张、拟人等手法的作用。
3、指名学生上台赏析诗歌。(汪思琪)
修辞手法;颈联中的“惶恐”“零丁”有双层含义;名句的赏析
4、学生相互质疑补充
5、请同学们谈谈中国历史上“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事例。
如苏武、岳飞、邓世昌、朱自清、闻一多等等。(学生能谈多少谈多少,不宜作统一要求。)
6、有感情吟诵这首诗。
三、品读诗歌《水调歌头》。
1、播放或学生唱王菲的《但愿人长久》
2、请同学说说聆听后的感受(初步感知情感基调)
3、介绍词的相关知识,解题并提供背景
《水调歌头》是词牌名,它的作用是规定了一首词的每句的字数平仄等。
序言中“中秋”“兼怀子由”告诉了做词的时间和目的。当时子由被贬谪到离苏轼约数百公里的山东济南,兄弟七年没有见面了。
4、播放音频,让学生听读一遍,跟读一遍。
5、师生品读
明月什么时候就有了?天上的宫殿今晚是何年何月?(体现苏轼屡受打击后在“出世”与“入世”之间徘徊的困惑心态。)于是想乘风飞往月官去,可是又担心在高寒的月宫自己难以承受,(借神话传说中的仙女相比,表达作者出世入世的双重矛盾心理。)既然月宫回不去,还不如在人间。(说明苏轼愿意在人间为国家出力,这显现苏轼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叙述作者身世感慨和矛盾心理。
月影移动,转过红色的楼阁穿过雕花的门窗。承上启下,自然转入到思弟之情的另一个主题上了。为什么偏偏在人们分离时团圆呢? 由己推人,人间有悲欢离合如同月亮有阴晴圆缺,自古以来没有完美无缺的。用月光的普照表达对天下所有离人的祝愿:只希望人人岁岁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抒发缠绵悱恻与乐观旷达情感。
6、联系《记承天寺夜游》及搜寻的资料,结合本词,谈谈你对苏轼的认识?
四、布置作业
1、推荐学生阅读《江城子》
2、背诵诗词
第三课时
一、背诵前四首诗词
二、讲解曲的知识
三、品读《山坡羊 潼关怀古》。
1、教师先范读,后学生自由散读。
2、思考探究。
(1)、这首曲划分为几个层次?
(2)、这首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结合后两句来理解,对国计民生的忧虑。
(3)、你认为文中哪些地方用字用得好?试说明理由。
3、背诵本曲
四、小结
五、熟读诗词曲五首
六、课堂检测
1、默写名句
2、品析名句。
(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3)、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4)、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5)、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作了土。
教后记:
古诗词教学人物,个人认为宜通过指导学生诵读和赏析文章两种途径来完成,教师不宜讲授得过细,应该传授一些方法,并注意示范、指导。基于这样的想法,在课堂组织教学时,便依照读-品-析-背的流程与学生共同赏析诗词。学生在课堂上也能积极发挥主体性,参与讨论,其中时有精彩赏析。
9、《太阳》第一课时说课教案教案教学设计
《太阳》第一课时说课教案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太阳》,这篇课文是九年义务教育是小学语文第七册第八单元的一篇说明文。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学习说明文的阅读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二是让学生更多的了解太阳的特点,太阳和人类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趣,激发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自觉地探究自然科学知识,开阔视野,丰富自我。
太阳虽然是我们身边的事物,同学们抬头就可以看见太阳,但对太阳的认识却非常少,学习起来有些困难,因此我提前让学生搜集有关太阳的资料,使学生对太阳有初步的认识。
下面我将从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谈谈我的教学思路。
一、学习目标: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该课的特点以及所教班级的实际情况,我对这课制订的教学目标有:
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14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太阳的特点及太阳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2、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喜爱,对生活的喜爱,建立探索自然科学知识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并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领悟学习方法,建立学习的自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了解太阳的特点,明确太阳与人类有密切的关系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我准备通过引导、划句子、反复朗读重点语句,以及实物演示的方式,加深学生对本文的理解和感悟,以达到解决这一重点的目的。难点是学习作者怎样运用列举数字、比较的写作方法,说明太阳的特点。解决这一难点我准备用现实生活中的实例作比较的方法,使学生感受太阳之大。学生用自己的身体大小与一幢高大雄伟的楼房作比较,可以幻想本来大得很的地球,还有比它更大,大得多的太阳,并且相差特别悬殊,这样学生就会清楚的明白,运用列举数字、作比较的方法说明事物,既简单易懂又能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
三、说教学方法,说法手段及教学手段的运用
1、教学方法:《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因此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启发、引导、辅导及促进作用,另外《课程标准》也指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对话的过程。因此这节课我采用启发式、谈话式和课件演示的教学方法来突破重点、难点,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本课的学习任务。
2、学法指导:《语文课程标准》在前言部分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篇文章语言通俗,说理清楚,易于接受,教学中我准备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能解决的问题与自读
1、
2、3自然段,概括出太阳离地球远、大、热的特点,就让他们通过读,独立思考自主解决。学生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如: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就通过同桌合作或小组合作,互相帮助,互相启发,共同来解决。小组合作解决不了的问题就师生合作共同探究,从这个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调动学生本文的兴趣,发展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
3、说教学手段的运用:心理学研究表明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最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我用录像展示、实物作比较的方法启发学生想象,使文中抽象的文字变成直观、形象、贴近学生生活的事物,以便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4、教学过程:本节课教学过程我将按四步来进行,第一步师生谈话导入新课,第二步初读课文感知内容,第三步再读课文加深感悟,第四步拓展延伸。
(一)师生谈话,导入新课
1、老师板书课题,让学生齐读课题。
2、谈话:课前同学们搜集了许多有关太阳的资料,你能用一两句话谈谈你对太阳的了解吗?
针对学生的发言,我将给予肯定及时评价:同学们,你们搜集的资料很丰富,搜集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交流中也可以看出同学们的口头表达能力也提高了很多,希望同学们再接再厉。
通过评价激发学生的以后继续搜集资料的信心,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接着引入本课的学习之中: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将进一步了解有关太阳的知识。
(二)初读课文,谈谈自己对太阳有了哪些了解。
1、指名朗读课文,每人只读一个自然段。在读的过程中,检查字词,纠正读音。
2、读完后,请学生探讨,读了课文后对太阳的了解。根据学生交流教师将“远、大、热”板书在黑板上。然后,让学生再读这部分,看谁能将具体突出太阳这三个特点的句子说出来。让举手的学生自己去写在黑板上相应的位置,你写他写,这样学生会全身心的投入到思考中,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使他们在快乐、自豪中愉快地掌握了知识。
3、质疑。在这个过程,学生提出疑问,尽量让学生帮助解答,实在解答不了的,教师引导或师生共同探究。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困难有:为什么说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也可能是,我们知道太阳离地球很远,那为什么又说与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这些问题,是学习本文的关键,我准备将问题推给学生,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有关段落,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或小组合作,共同研究探索。
(三)再读课文,加深感悟
1、让学生自由阅读第四自然段,读完后在小组里谈自己的阅读体会,然后全班交流,说出动植物的生长离不开太阳,板书 生长 离不开,然后作口头练习。
有了太阳,地球上的庄稼和树木(才能生根发芽)
如果没有太阳,地球上不会有(植物),也不会有(动物)
阅读教学的过程,既是教师与学生对话的过程,也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通过对话,加深了学生对太阳与人类关系的认识。
2、用读一读、谈一谈的方法,让学生从
5、
6、7自然段中任选自己喜欢的一段,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或高声朗读,或默读,或与人合作读,然后将自己的收获讲给大家听。根据学生的交流,梳理归纳出太阳与气候、温度、人类健康有着密切关系,并板书。
《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阅读的标准是: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理解,应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感悟、体验,有所领悟和思考。我在这环节中就遵循了这一原则。
同学们齐读最后一自然段,谈谈自己对课文最后一句话的理解,这句话是:“一句话,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然后,师生饱含浑似朗读最后一自然段。
五、课外延伸
1、把自己收集的有关资料,以及学习本课后了解的有关太阳的知识,说给别人听,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2、小练笔,观察月亮。运用学习说明文的写作方法,查阅资料把它本身的特点及与其它事物之间的联系写下来。
六、板书设计
特点:远、大、热
太阳 关系:(动物、植物、气候、健康)密切
本版书设计抓住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
资料提供者:白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