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去二三里》教学设计(一年级上)一等奖

《《一去二三里》教学设计(一年级上)一等奖》属于教学设计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一去二三里》教学设计(一年级上)一等奖

1、《一去二三里》教学设计(一年级上)一等奖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认识“荷、珠”等12个生字。会写“是、朵”等6个字。

2.重点学习第1-3自然段。理解这部分课文内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培养语感,提高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和审美能力。

3.

充分利用教材,拓展教材的内涵。有机地结合练习说话,积累“圆圆的”这类结构的词,想象角色间的对话,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过程:

一.揭题,学习第一段

1.课件出示:荷叶圆圆

学习“荷”字,学生说说认字方法。组词:荷花。

2.课件出示:荷叶

荷叶除了圆圆的,还是怎么样的?

3.课件出示:荷叶圆圆的,绿绿的。

指名学生朗读这句话。齐读。

4.拓展练习:

荷叶圆圆的,绿绿的,

的,

的。

(大大的、美美的、青青的、凉凉的、鲜鲜的、嫩嫩的)

5.荷叶美吗?还有什么也美?(荷花)出示荷花图。

引:荷叶美,荷花也美,写荷叶的课文更美,想读课文吗?

二.初读全文,学习生字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学习生字。

2.生字检查与巩固

课件出示。

学生自由读。

指导读。开火车(有拼音时一半,去掉拼音另一半同学)

你读这些生字时,发现了什么?

学生自由分析字。哪些字难读、难写、难记。

要点:珠——组词:珠子。珍珠。弹珠。眼珠。

摇——做动作。摇手、头、身。

晶——星星亮晶晶,月亮亮晶晶,玻璃亮晶晶。

透明——课件出示透明的翅膀。还有玻璃、水是透明的。

3.小朋友,你们刚才读课文时遇到荷叶的哪些朋友?

课件2出示: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和小鱼儿。他们都是荷叶的小朋友。

请学生跟这些朋友打招呼。用不同的语句。

一齐逐个向动物打招呼,同时点击动物。动画演示。

4.选读课文。

这些新朋友,你们喜欢哪个?就选择哪一段话有感情地朗读。

学生自由选择角色朗读课文。

指名选一段喜欢朗读展示。

按课文顺序,选择同一角色的起立齐读。

三.学习第二段

荷叶太美了,所以小伙伴们纷纷跑来,最先跑来的是谁呀?

1.课件出示:小水珠与荷叶

小水珠说:“荷叶是我的摇篮。”

问:摇篮是什么?躺在摇篮里是什么感觉?

指导朗读。动作表演。

2.你们想一想,水珠在荷叶这个摇篮上可以做什么?

出示:小水珠说:“我可以在荷叶上

。”

(睡觉、唱歌、听青蛙唱歌、看星星、看月亮、休息、跳舞、打滚)

3.荷叶会对小水珠怎样说?

荷叶说:“

”。

分角色对话。随机动作表演。

四.学习第三段

1.学生读课文,问:有什么问题吗?理解“停机坪”。

2.朗读练习:“荷叶是我的停机坪”。

3.拓展:这句话好像少了一句,谁知道?

导:如果小蜻蜓是一条小船,那么停机坪对它有作用吗?

出示:小蜻蜓说:“我是

,荷叶是我的停机坪。

怎样的飞机?你们说小蜻蜓像飞机吗?看课件演示。

荷叶是小蜻蜓怎样的停机坪?

出示:小蜻蜓说:“荷叶是我

的停机坪。”

(安全、美丽、漂亮、好看、温暖、绿色)

4.连起来齐读1-3自然段。分角色朗读。

延引:荷叶给了小水珠和小蜻蜓无比的快乐。还有小青蛙和小鱼儿也在荷叶这里过着快乐的日子。这些我们就下节课学习。

五.抄写生字

1.指名学生说说这几个字书写时要注意的地方。

2.学生练习抄写生字。写在书上。挑三个写。

2、《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第二课时)(人教版三年级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认识“荷、珠”等12个生字。会写“是、朵”等6个字。

2.重点学习第1-3自然段。理解这部分课文内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培养语感,提高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和审美能力。

3.

充分利用教材,拓展教材的内涵。有机地结合练习说话,积累“圆圆的”这类结构的词,想象角色间的对话,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过程:

一.揭题,学习第一段

1.课件出示:荷叶圆圆

学习“荷”字,学生说说认字方法。组词:荷花。

2.课件出示:荷叶

荷叶除了圆圆的,还是怎么样的?

3.课件出示:荷叶圆圆的,绿绿的。

指名学生朗读这句话。齐读。

4.拓展练习:

荷叶圆圆的,绿绿的,

的,

的。

(大大的、美美的、青青的、凉凉的、鲜鲜的、嫩嫩的)

5.荷叶美吗?还有什么也美?(荷花)出示荷花图。

引:荷叶美,荷花也美,写荷叶的课文更美,想读课文吗?

二.初读全文,学习生字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学习生字。

2.生字检查与巩固

课件出示。

学生自由读。

指导读。开火车(有拼音时一半,去掉拼音另一半同学)

你读这些生字时,发现了什么?

学生自由分析字。哪些字难读、难写、难记。

要点:珠——组词:珠子。珍珠。弹珠。眼珠。

摇——做动作。摇手、头、身。

晶——星星亮晶晶,月亮亮晶晶,玻璃亮晶晶。

透明——课件出示透明的翅膀。还有玻璃、水是透明的。

3.小朋友,你们刚才读课文时遇到荷叶的哪些朋友?

课件2出示: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和小鱼儿。他们都是荷叶的小朋友。

请学生跟这些朋友打招呼。用不同的语句。

一齐逐个向动物打招呼,同时点击动物。动画演示。

4.选读课文。

这些新朋友,你们喜欢哪个?就选择哪一段话有感情地朗读。

学生自由选择角色朗读课文。

指名选一段喜欢朗读展示。

按课文顺序,选择同一角色的起立齐读。

三.学习第二段

荷叶太美了,所以小伙伴们纷纷跑来,最先跑来的是谁呀?

1.课件出示:小水珠与荷叶

小水珠说:“荷叶是我的摇篮。”

问:摇篮是什么?躺在摇篮里是什么感觉?

指导朗读。动作表演。

2.你们想一想,水珠在荷叶这个摇篮上可以做什么?

出示:小水珠说:“我可以在荷叶上

。”

(睡觉、唱歌、听青蛙唱歌、看星星、看月亮、休息、跳舞、打滚)

3.荷叶会对小水珠怎样说?

荷叶说:“

”。

分角色对话。随机动作表演。

四.学习第三段

1.学生读课文,问:有什么问题吗?理解“停机坪”。

2.朗读练习:“荷叶是我的停机坪”。

3.拓展:这句话好像少了一句,谁知道?

导:如果小蜻蜓是一条小船,那么停机坪对它有作用吗?

出示:小蜻蜓说:“我是

,荷叶是我的停机坪。

怎样的飞机?你们说小蜻蜓像飞机吗?看课件演示。

荷叶是小蜻蜓怎样的停机坪?

出示:小蜻蜓说:“荷叶是我

的停机坪。”

(安全、美丽、漂亮、好看、温暖、绿色)

4.连起来齐读1-3自然段。分角色朗读。

延引:荷叶给了小水珠和小蜻蜓无比的快乐。还有小青蛙和小鱼儿也在荷叶这里过着快乐的日子。这些我们就下节课学习。

五.抄写生字

1.指名学生说说这几个字书写时要注意的地方。

2.学生练习抄写生字。写在书上。挑三个写。

3、《怀念母亲》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人教版六年级第十一册)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六年制第十一册

教案类型:活动参与型

教学目标:

1.了解孔子的生平资料。

2.学习本文的生字,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文意。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复述故事。

活动重点:

背诵并复述故事,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文意

活动难点:

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文意

活动准备:

学生:预习,搜集有关太阳知识

教师:1、孔子的资料

2、太阳离地球远近的资料

活动时间:40×2

活动过程

课节一

活动内容:读课文

活动目标:

1、了解孔子的生平资料。

2.学习本文的生字,熟读课文

活动一、揭示课题

目标:质疑

过程:

1.齐读课题

2.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中一共讲了哪几个人物?(孔子、两个小孩)

3、介绍资料,了解背景知识。

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年,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从小生活在贫困之中,与寡母相依为命,学会了干不少“卑贱”的杂活。后来做过委吏(管仓库)乘田(管畜牧)等小官吏。直至受鲁国叔臣季氏赏识,做了鲁国司寇,才进入大夫的行列。孔子熟读古代文献典籍,并整理好向弟子传授,他打破了春秋末期以前的学在官府的状况,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为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开了先河。

活动二、初读课文,纠正字音。

目标:熟读课文

过程:

1.自由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字,通过查字典解决。

2.指名读文,纠正字音。

3、领读齐读小组读自读个别读

活动三、学生字

目标:学习本文的生字

过程:

1.分小组学习生字。

2.交流汇报。

盂:yú音易错读为yū;指盛液体的敞口器具。

沧:cāng音易错读为qiāng;指青绿色。

汤:tāng指热水,开水。

课节二

活动内容:译文

活动目标:

1.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文意。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复述故事。

活动一、论故事

目标:了解故事的时间、地点、人物

过程:

1、让学生找出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

2、交流

3、师解并翻译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1)游:在这里指游历说服,走访各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

(2)小儿:小孩。

(3)其:指两个小孩辩论、争论这件事。

(4)指名读这一段话,试着说说这段话的意思。

(孔子东游,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便问他们为什么争论。)

活动二、论观点

目标:学习第二自然段

过程:

1、让学生用原文中的句子说出两个小孩各自的观点

2、说说自己的理解

3、师引导翻译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午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1)第一个孩子的想法是什么?读一读原文。

(2)始出:刚刚,开始升起来。

(3)也:语气助词,表示判断成解释的语气。

(4)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一个孩子的看法。(他认为太阳刚刚升起来的时候离人很近,可是到了中午的时候离人很远。)

(5)再说说第二个孩子的想法。(他认为太阳刚升起来的时候离人远,可是到了中午的时候离人很近。)

活动三:说理由

目标:学习第三、四自然段

过程:

1、让学生用原文中的句子说出两个小孩各自的理由

2、说说自己的理解

3、师引导翻译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1)第一个孩子为什么会认为太阳初升时离人近,中午时离人远?读一读他的理由。

(2)如:好像。此:这。乎:助词,表示疑问,跟“吗”相同。

(3)说一说他有这样看法的理由。(太阳刚初升时大得就像车盖,到了中午的时候,就像盘盂,这不是远的小而近的大吗?)

(4)有感情地读读这个自然段。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1)第二个孩子为什么会认为太阳初升时离人远,中午时离人近?

(2)说说他有这样想法的原因?(太阳刚初升时阴阴冷冷,到了中午太阳热得就像把手伸进热水里去。这不是离着近的热,而离着远的凉吗?)

(3)有感情地读读这个自然段。

活动四:做裁判

目标:学习第五自然段

过程:

1、让学生判断谁对谁错,并说明自己的理由

2、看孔子的裁决

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1)为:说。

(2)说说最后一个自然段的意思。

(孔子不能判断。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道得多呀?”)

3、师解释原因。

4、分角色朗读课文。

5、以表演的形式复述课文内容。(一个演孔子,两个演小孩儿,一人当旁白。)

附:板书设计

25两小儿辩日

孔子: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观点: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午时远也

一儿

理由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观点: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

理由: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谦虚谨慎学无止境

4、《窃读记》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人教版五年级第九册)

一、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范围”“一刹那”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文中重点句的含义。感受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领会作者追求光明的精神,培养热爱自然的情感。

4.学习按照一定顺序观察事物的方法。

二、学习准备

1、课前自己有可能观察日出景象,观察要求:

(1)从日出之前到太阳完全升起来,天空和太阳有什么变化;

(2)太阳升起前后周围的景物有什么不同;

2、收集有关巴金的生平、文章等相关资料;

3、收集有关描写日出的诗或文;

三、学时安排

两学时。

第一课时有感情地朗读、品评1——3自然段课文;

第二课时诵读4——6自然段,质疑及交流收集的资料。

四、学习过程

第一学时

1、同座相互检查课文朗读情况,要求正确、流利;

2、听两组(4人)读课文,评价读的情况,穿插正音(注意生字“范、刹、镶”的读音);

3、反复诵读第一自然段,谈谈自己的理解(能讲的讲,不能讲的可以读。体会出“观看日出的时间、地点和次数”;以“机帆船的机器声”衬托“周围很静”;能熟知日出的整个过程及不同天气情况下的日出景象,得益于作者“常常”不懈的观察);

4、诵读、品评

二、三自然段,体会出:

(1)作者在晴朗的天气里看到的海上日出。先写出了日出前天空的变化。从天空是一片浅蓝到出现红霞,这一变化非常迅速,只在一“转眼间”;“红霞”给蓝色的天空、大海抹上了一层瑰丽的色彩;“从天水相接的地方出现”既体现了海上日出的特色,又将这幅壮观的画面无限延伸,让人感到视野开阔、心旷神怡。“红霞的范围慢慢扩大,越来越亮”这一句可以通过想象画面来感受:红霞慢慢布满了蓝色的天空;渐渐焕发出光彩;天空的霞光映在海水中,海天相接,绚丽壮观。

(2)能熟知日出的整个过程及不同景象,既得益于作者不懈的观察,又与其观察的认真专注分不开,文中体现为“目不转睛”。

(3)可结合两幅插图理解领会重点的句子:

1)“太阳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儿,一纵一纵地,使劲儿向上升。”这句话先将太阳升起的过程形象地比作“负着”“重担”,又用“慢慢”、“一纵一纵”、“使劲儿”具体描述如何上升,具体的动态又和负着重担的感觉极吻合,强调了上升的缓慢和吃力。朗读时可想象太阳升起时吃力的样子,使自己的语速语调和句子表达的意思一致,从“慢慢”开始速度要慢,“慢慢儿”、“一纵一纵”、“使劲儿”三个词语气加重一些。

2)“一刹那间,这深红的圆东西发出夺目的亮光。”可结合上句太阳升起时的艰难来理解:太阳尽管很吃力,可仍然不懈地努力上升,一旦冲出海面便发出夺目的光芒。读这句话时语速稍快,在“刹那”、“夺目”、“突然”三个词上要加重语气。)

5、诵读、背诵1——3自然段。可以先在同座或小组里练读、练背,再和他人赛一赛。

6、抄写自己喜欢的词语;巩固1——3自然段的背诵、体会;收集的资料自己相互交流。

第二学时

1、听老师报词语,会写的写下来:

(1)目不转睛;

(2)转眼间—一会儿—一刹那间;

(3)浅蓝—红霞—红霞的范围慢慢扩大—小半边脸—跳出海面—发出夺目的光。

2、自由练读第

4、5自然段,抓住“透”、“镶”、“染”来体会太阳的光芒是不可阻挡的,光明的力量是不可阻挡的。

3、品评最后一节,体会出:既赞美了奇妙的自然景观,更惊叹于光明的伟大力量,表达了作者热爱光明、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这句话用反问的句式表达了赞美之情,朗读时语调稍平,语气上体现出赞叹的感情。

4、质疑。

5、练习背诵全文,可按“无云——微云——厚云”的顺序背;也可一边背一边想象画面。

6、相互讨论“思考-练习”3。

7、交流收集的资料。

资料提供者:严学龙

5、《行道树》教学实录(人教版七年级教学案例)(人教版教学设计)

内容预览:

《福楼拜家的星期天》教案

教学目标:

1、查字典,看注释,读准每个字的音,掌握重点词语。

2、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文章内容。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学习本文抓住特征运用语言、行动、外貌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写法,叙述详略得当。

教学重点:

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文章内容,学习运用语言、行动、外貌描写人物性格的写法。

课前准备:

查字典,看注释,熟读课文;查找福楼拜、屠格涅夫、都德、左拉、莫泊桑的有关资料,了解他们的代表作分别是什么?

第一课时

一、整体感知

1、导入

星期天是忙碌了一天的人们休息的日子,这一天,人们或者读书睡觉,或者逛街游游玩,或者走亲访友……你在家里都做些什么?今天让我们一起到法国大作家福楼拜家中,感受以下《福楼拜家的星期天》。

2、师生共同读课文,老师正字正音。

3、学生带着下列问题自由读课文。

a.说明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b.核心人物是谁?依次出场的是谁?出场的标志性词语是那些?

c.简要概括本文内容。

学生四人小组合作探究,讨论明确:

a. 时间--星期天;地点--福楼拜家,六层楼的一个单身宿舍。

b. 核心人物是福楼拜。依次出场的是--屠格涅夫、都德、左拉。出场的标志性词语是--第一个,过了一会儿,接着,渐渐地(学生在书上标记出)

c. 福楼拜家的星期天客人们都会到这里来聚会。课文着重写了四位著名作家相会时的言语、行动,展现了每个人的性格特点。

屠格涅夫--睿智、深沉、平和、不乏激情荡漾。

都德--机智、善谈、举止活跃、性情活泼。

左拉--朴实、固执、聪慧、坚强、沉默寡言。

二、研读与赏析

1、福楼拜家每到星期天从中午一点到下午七点,一直都有客人来。以至与新来的人只好到餐厅里去。是什么原因吸引着众多的客人前往呢?找出原句读一读,并说说那些词语用得好。

全班讨论明确:

1)好客:表现在--一…就…;总是亲自去开门;他分别送到前庭;单独讲一会儿话;紧紧握住对方的手;再热情地大笑着用手拍打几下对方的肩头。

2)博学:第九自然段;…他可以用一句很明了很深刻的话结束一场辩论…;…就像两块同样的石头碰到一起一样,一束启蒙的火花从他的话语里迸发出来。

正因为主人热情好客,所以客人们愿意来,更因为主人公博学睿智,“与君一席谈,胜读十年书”,客人们怎会失去这汲取精神食粮的绝好机会呢?

作者是怎样描写其他三位作家的呢?这些描写又分别表现了他们什么样的性格特征?你知道他们有那些作品吗?

3、学生在书上勾画出刻画这些作家的语言、行动、外貌描写的句子,读一读,并总结初步其性格特征。

全班讨论总结明确:

屠格涅夫:俄国作家,怀有狂热的理想,醉心文学事业,博学多才。作品有《长夜》、《父与子》等。

都德:生性活泼,健谈。作品有《最后一课》等。

左拉:沉默寡言,性格温和,聪明而坚强。作品有《萌芽》、《娜娜》等。

三、体验与反思

1、作者莫泊桑的文学导师是福楼拜,莫泊桑以其《羊脂球》闻名于世。假设在这个星期天里,四位文学巨匠都在,这时莫泊桑来了,四人会谈些什么?表情如何?莫泊桑又会说什么?他会有什么表情?

2、延伸作业:

将上文整理在作业本上,识记“读一读,写一写”的内容。

课外阅读五位作家的一篇文章或者一本书,下节课交流。课后记:本文重点在于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各种描写人物的方法感悟人物性格,同时学习作者的人物描写手法。

6、《冬阳童年骆驼队》(第一课时)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五年级第九册)

一、依据课标,说理念

整个教学过程,以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为核心,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积极倡导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在学生品析、感悟、体会的基础上,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紧扣特点,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文章记叙了作者和他的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所见到的不同景象,表现了大榕树的庞大、茂盛,以及被称作“鸟的天堂”的名不虚传,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中这种生命现象的热爱和赞美。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这篇课文表达上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抓住景物特点,进行静态和动态的描写;第二,借景物描写表达感情与直接表达感情的方法相结合。

(二)学情分析

由于学生的阅历、生活体验的差异,平时观察景物的模糊性,造成学生理解上的困难。

(三)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和他的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所见到的不同景象。

2.通过入境、入情、入心的阅读方法,使学生初步领悟作者描写景物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3.感受文中描写鸟的天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美,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

感悟体验大榕树的特点和鸟的特点。体会大榕树硕大无比和充满生机的美丽,以及群鸟快乐自由的生活。

三、联系实际,说策略: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精神,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采用以下的教法和学法:

1、说教法:

①阅读感悟法: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尊重学生阅读的个性化行为,设计有目的、有层次的阅读实践。鼓励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谈感受,读中感悟,悟中美读。

②情境教学法:由于本文语言精美,文中有画。教学中,创设激发学生兴趣的情境(或生动的语言描绘情境;或播放音乐渲染情境;或展示画面再现情境),把学生带入“情境”中体验,使学生对文中“鸟的天堂”产生亲近感,获得更丰富的认知感受。

2、说学法:

①合作学习法:合作学习,是课程标准积极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它能促进不同的思维碰撞,形成对鸟的天堂的美的多元解读,丰富文本的内涵,渗透做人要做一个善于合作的人的教育。

②读想结合法:让学生学会一边阅读一边想象画面,有助于他们深入理解榕树的大、茂盛,鸟儿的多、快乐,感受文字的精彩和画面的妙不可言,享受语言,从而为运用语言作准备。

四、情景交融,说流程

我的教学流程分以下几步: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我设计了这样一段导语:自古以来,人们对幸福都充满着无限的憧憬,都渴望拥有天堂般的生活。今天,我们将一起到天堂去看一看,不过,这不是人的天堂,而是鸟的天堂(板书课题)。自己读一读课题,看到这个课题,你会产生哪些疑问?或者说你会想到些什么?

(二)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1、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出示要求:

⑴读准字音。

⑵想想作者去了几次鸟的天堂,看到的景象有什么不同?

(三)汇报交流,感知课文

1、指名朗读课文,注意正音。

2、指名回答,师相机板书。

(四)学习第一次去“鸟的天堂”

1、我让学生自由读写描写大榕树的这一部分,边读边想边画,读完以后,想一想,说说你有哪些体会收获?

(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

指名汇报,让学生找出具体的语句感悟体验,此时我指导学生重点理解:“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结合回答板书:大而茂盛)

(注意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感受榕树的大,茂盛,特别是注意肯定,鼓励学生一些好的理解句子的方法。)

2、默读课文这一部分,然后闭着眼睛,双手平放桌上,听教学录音,注意想象这时眼前呈现的景象。

(此处重在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感悟榕树的特点和美丽的景象。)

3、出示大榕树挂图,指导学生看图,教师简介“鸟的天堂”。

(五)指导有感情朗读

1、练习有感情朗读这一部分课文。

(此处多找几位学生读,读中悟情,我注意评价,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

2、我采用如下方法过渡:看到这么美丽的南国的树,请你展开丰富的想象,这时你最想怎样?

(老师也想变成一只小鸟,到大榕树上安家落户,这样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情感。)

(六)自学第二次去“鸟的天堂”

1、我让同桌之间运用当才的学习方法,合作学习第二次去“鸟的天堂”的部分。

2、检查自学效果,结合回答板书(多而快乐)。

(这时我多找几位同学发言,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功感。当然,我应注意评价。)

3、出示“群鸟纷飞”的挂图,我让生心无杂念地看图,请同学说出你看到的动景。

(此处旨在引导学生感悟“群鸟纷飞”的“动景”。为下节课学习写作方法打下基础。)

4、让学生看图,听这一部分的教学录音。

(旨在创设情境,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情感。)

(七)有感情地朗读这一部分。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注意评价。)

2.最后我又设计了一个问题,说说你想对这儿的鸟儿说些什么?

(此问题主要引导学生体会鸟儿的快乐,进一步感悟人与自然的和谐。)

(八)总结全文

(九)作业

五、根据内容,说板书

板书设计是课文的缩影,展现了重难点在动态中突破的过程,我以两次去“鸟的天堂”为线索,抓住榕树的大而茂盛和鸟儿的多而快乐进行板书,渗透按一定顺序、抓住特点观察景物的方法和寄情于景的表达方法,充分体现了精读课文的特点。

一见:榕树大而茂盛

鸟的天堂

二见:鸟儿多而快乐

7、《一去二三里》教学设计(一年级上)

一、课前准备:

学生唱单韵母歌。

二、教学儿歌,认识生字。

1、师:同学们唱得真好听,为了奖励大家,李老师放一首儿歌给你们听,好吗?但我有一个小小的要求。小耳朵(竖起来)听清楚,这首儿歌里面有哪些数字?

(生:这首儿歌里有十个数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表扬:你看得真仔细。

2、师:这节课,我们通过识字(一)第一课:一去二三里去认识这十个生字,它们还介绍两个汉字朋友给我们,请大家翻开书本44页,齐读课题。

3、观察图画:

(1)师:李老师带来一幅画,请大家一块儿看看吧。

黄昏的时候,太阳快要下山了,远处有一座座亭台,山里住着几户人家,路旁,树上长着漂亮的花朵,小孩子赶着回家吃饭,看到这样的美的景色,不由得停住了脚步,说啊,这儿真美。

(2)师:小朋友,你认为哪里的景色美呢?

(3)师:诗人看到这样美的景色,写下了一首童谣。(师范读)

(4)问:你会读吗?(指名读)表扬:我们班的同学真是聪明,读书又响亮。我们全班同学一起来,好吗?读得真棒,表扬自己。

(5)师:你们读得这么好,请跟自己的同桌说悄悄话,读一读这首诗。(唱:123)

(6)师:现在,我们来比赛读书,看谁拿的红苹果大?

(拿出人像)这是男同学,这是女同学。谁先来?

4、认识生字。

(1)师:这节课,我们要认识12个生字,它们藏在诗歌里,我们一起把它们找出来好吗?请一位同学来帮帮老师。(把生字卡片贴在黑板上)

(2)师:我们借助拼音来读读这些字。

(3)师:现在,大家把你自己做的生字卡片拿出来,认一认这些字。(唱:123)

(4)师:我们来一个男女识字大赛好吗?谁认识上面的字,把卡片放在这下面。(表扬)

5、我会画。

师:我们比赛完了,你想不想画画?拿出你的图纸,给生字找出相应的音节涂上你喜欢的颜色。(表扬:我们班的同学都是画画的天才。)

6、我会唱。

(1)师:正当我们画画的时候,有一群打篮球的男孩子来跟我说,要跟同学们较量一下,怎么样,你们敢不敢跟他们唱一唱对数歌呢?(表扬:你们都是勇敢的孩子。)

(2)师:我说一,谁对一,哪个最爱把脸洗?(小猫最爱把脸洗)

我说二,谁对二,哪个尾巴像把扇?(孔雀开屏像把扇)

我说三,谁对三,哪个驮着两座山?(骆驼驮着两座山)

我说四,谁对四,哪个满身都是刺?(刺猬满身都是刺)

我说五,谁对五,哪个头上长小树?(小鹿头上长小树)

我说六,谁对六,哪个爱在水里游?(鸭子爱在水里游)

我说七,谁对七,哪个叫人早早起?(公鸡叫人早早起)

我说八,谁对八,哪个唱歌呱呱呱?(青蛙唱歌呱呱呱)

我说九,谁对九,哪个会用头顶球?(海狮会用头顶球)

我说十,谁对十,哪个学话有本事?(鹦鹉学话有本事)

(3)师:同学们真有礼貌,这节课你们的表现非常出色,你们都是好学生。

8、《三首》教学设计(《卫风氓》《秦风无衣》《邶风静女》)(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⑴了解《诗经》有关常识

⑵学习氓,深刻体会比兴的艺术手法

⑶背诵三首诗篇

重点难点

2、体会诗中重章叠句的形式即《诗经》的表现手法。

3、掌握下列字、词的音和义:臣鸠、窈窕、逑、荇莱、寤寐、蒹葭、无、恬、涣、埘、址、桀。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查字典,读准下面加点的读音。

2.查字典,对照课文注释翻译这三首诗。

一导语设计

《诗经》

同学们虽然没有学习过,但是你们至少听说过,甚至还会背诵其中的诗句。比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是一首十分出色的恋歌;比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写的是离家时的依依惜别之情,归来时的悲戚之感。再如“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一日不见,如三秋兮”相思之苦表现的如怨如诉深切缠绵淋漓尽致等等。正所谓“闻名不如见面”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认识它。

二《诗经》简介

(这一部分书上注释①都有,可以给出两分钟时间让学生自己看。老师用提问的方式总结即可)

⑴性质: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六艺”之一。本来只称《诗》后来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

⑵体制和内容:

收录了自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首包括风、雅、颂三部分。“风”,大部分是民间歌谣,;“雅”,大都是贵族作品,;“颂”,都是。《诗经》的精华是民歌部分,它鲜明地表现人民的爱憎及他们的反抗斗争,真实反映当时社会的面貌,,《诗经》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它是诗歌文学的鼻祖,为我国古典诗歌奠定了现实主义基础。

⑶艺术表现手法:

赋比兴

(教师在此无须多介绍,在具体研习时结合实例讲解)

三、整体把握

(1)老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结合注释,扫除文字障碍。

(2)学生自由诵读,讨论诗歌的形式上有什么特点?初步感知诗歌的形式特点。

(老师总结)

①题目取自于句首,并不是标题,不能代表诗篇的内容。

②基本句式是四言,一般读成“2/2”节拍

③采用叠章的形式,即重复的章节,意义和字面上都只有少量的改变。

④为获得声韵上的美感。采用了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

(3)学生结合诵读提示再一次朗读三首诗歌,自由诵读。

⑷整体感知,概括每首诗的主要内容。

《卫风·氓》是一首叙事诗,一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述女主人公从恋爱,结婚到被弃的经历。

《秦风·无衣》是一篇军中歌谣,表现士兵团结一致,同仇敌忾的昂扬斗志和爱国精神。

《邶风·静女》写男女幽期密约的情形,其中主人公

大胆热烈的爱情表白是自然健康的人性之歌。

四、布置作业

预习

《邶风·静女》争取熟读能诵。

9、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六册):《寓言两则》(刻舟求剑、揠苗助长)教案

《刻舟求剑》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理解课文内容,能说出“刻舟求剑”这个成语的含义,理解刻舟求不到剑的道理。

2.学会本课7个生字和掌握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

3.会背诵课文。

4.写话练习。用一段话写出在学雷锋活动中做的一件事。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和新词。

2.理解刻舟求不到剑的道理。

教学难点写话练习。

教学准备投影片一张、生字卡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第一节

教学内容:初学生字,认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教师讲:第八课讲的是古时候称象的故事,你们还喜欢学故事吗?请大家一起来学习。

二、默读课文,初步感知

要求:(1)看拼音读课文,把生字的音读准。(2)新词要联系上下文来理解,不懂的地方记下来。(3)标出小段。

三、认读生字,解答疑难(出示生字卡片)

四、深入分析、弄懂寓意

1.指定四位学生读课文。思考: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宝剑掉到哪里去了?

2.提问:这个人的宝剑是怎么掉进江里的?读课文回答。“不小心”是什么意思?再读这一段,用十分惋惜的语气读读。

过渡:那个人是怎么做的呢?他为什么这样做?

3.读第二段,回答问题(①一点儿不着急。②在船舷上刻记号。③他想记住掉剑的地方,捞上宝剑?)

4.指导看插图,说清图意。

5.小声读3~4段,思考:当有人问他,他是怎么回答的?

(1)提问:“有人”指的是什么人?他为什么要问?每句话是什么意思”应该怎么读,谁来读读看?

(2)教师示范。学生练读,指名读。第一句要读出着急的语气。两句话既要读出不理解的语气,而且还要读出不赞同的口气。

(3)理解词语“不慌不忙”的意思。他为什么不慌不忙?

(4)用不慌不忙的语气读读那个人的话。

(5)提问:按照那个人说的办法,能把宝剑捞上来吗?为什么?(展开讨论)

(6)用投影片演示(或用挂图)让学生看明白:船一移动,船的位置就变了,在船上的记号的位置也跟着变了,那个人只记住剑从船弦掉下去的位置,并不是剑掉在水里的位置,所以,完全不可能在船靠岸之后,从船上刻有记号的地方捞到剑。

五、揭示课题,析字悟意

1.让同学说出这个故事的名字。

2.逐字分析,舟:是船;求,是找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出这个成语的意思。

六、总结谈话,启发联想

1.分组讨论。

①那个人等船靠岸后捞到剑了吗?

②他没捞到剑会说什么?

③别人可能又会说什么?

2.提问

①你认为那个人错在哪里?

②学完寓言以后,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板书设计

第二节

教学内容:学习本课7个生字,练习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朗读课文

二、自学生字,要求重点放在分析字形上

三、集体学习,掌握字形,弄懂字义

1.检查个人学习情况。

(1)指定认读。

(2)开展竞赛认读。

2.开展互教法。(学生自由领生字,教给大家)如“求”是“球”去掉“王”旁。

“宝”,“玉”字上面加个“宀”头。宝剑:古时候指稀有珍贵,所以是“宀”头。

“捞”,“劳”字加个“扌”旁,“捞”东西,要用手,所以是“扌”旁。

3.教师帮助分析重点字形。(笔画多和易错的)

剑:右边是“脸”的左半部,最后一笔横变成提,右边是“刂”旁。

“急”,上下结构,上面是⺈,中间是彐,下面是“心”底。因为心里急,所以下面是“心”底。

“号”,是上下结构,上面是口,下边是横,竖折折钩,注意最后一笔不要穿过横。

“慌”,指心里慌,所以左边是“忄”旁,右边分为上中下,上面是草字头,中间是“忙”的右半边,下边是。要写紧凑些,可与熟字“流”区别异同点。

4.扩词练习,丰富词汇。

5.边讲边理解词语:

“宝剑”:原指稀有珍贵的剑,后来泛指一般的剑。

“不慌不忙”:心里很沉着,不着急。

四、巩固复习生字词

1.看音写词语。

2.猜字谜。

3.抄写生字。

五、作业

1.写生字。

2.练习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第三节

教学内容:(1)指导背诵课文。

(2)写话练习

教学过程

一、指导背诵课文

1.教给背诵方法。

(1)根据内容,想联系。

(2)参看插图,抓事态。

(3)读完一段,练习一段。

(4)反复练习,记得牢。

2.可采用多种方法。(自由背、分行背、互相背、指名背、齐背、领背等)

二、写话练习

1.读写话要求。

2.回忆在学雷锋活动中参加了什么活动,做了什么好事?

3.在班上交流。

4.教师讲明写作要点和格式要求。

5.用一段话写出来。

三、作业:把写出的一段话读给家长听。

《揠苗助长》教学设计

一、导入

1、今天,我们要学讲一则寓言故事,我们不仅要学会,还要会讲。什么是寓言呢?

2、(出示投影)注意寓言的“寓”(大屏幕演示“寓”字的写法)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4、你们是如何预习的?通过预习你读懂了什么?

相机板书:巴望

焦急

激动

伤心

二、猜猜看

既然你们都读了不少寓言故事,现在老师来考考你们,谁愿意接受挑战?愿意接受挑战的请起立。

(出示课件-猜猜看)

三、读课文,讲故事

1、课堂上最美妙的声音便是同学们的朗朗读书声,请同学们用自己最动听的声音把课文读一遍,要做到正确、流利。一会儿站到前边来给大家讲讲这个故事。

2、为了展示最佳的读书效果,我们再将课文听一遍。善于聆听也是一种好的读书方法。(出示课件边看边听)

3、同桌互相讲故事。

4、再以第一人称小组中改编故事

四、配音讲故事

1、选出农夫、农妇和他们的孩子的扮演者

2、(出示课件:揠苗助长动画)自我介绍

3、配音讲故事

4、小结。

问农夫:当时你为什么会想到拔苗的办法?现在后悔吗?说说你的想法。现在你最想对观众们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问农妇:你的丈夫做了一件蠢事,你该如何处理这件事?你的丈夫有勇气当着这么多人的面讲他的这件蠢事。他真是一个勇敢的人。你看他懊悔的样子,你该怎么开导他?

问孩子:小朋友,你的爸爸干了一件蠢事,你一开始不明白是怎么回事,现在你知道了吗?你还爱你的爸爸吗?你知道你爸爸为什么会犯错误吗?

五、总结

1、同学们,你们从这位农夫身上应该吸取什么教训呢?(出示课件-总结的话)

2、我们以后做任何事都不能违背了事物的自身规律,让我们都做一个聪明的人,做一个善于观察、不急于求成的人。

六、作业

《揠苗助长》新编(说说自己做过的一件蠢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