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三年级上册23课《神童的秘诀》教案一等奖

《语文三年级上册23课《神童的秘诀》教案一等奖》属于语文教案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语文三年级上册23课《神童的秘诀》教案一等奖

1、语文三年级上册23课《神童的秘诀》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懂得在学习上勤学好问才能取得好成绩。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了解陈毅小时候学习好的秘诀。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提高朗读课文内容的才能。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结合上下文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意思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复习生字词。

2、初读课文,设疑激趣。

师: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神童”的秘诀》,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课文第一自然段,知道“神童”是谁?为什么同学们都称陈毅为神童呢?“神童”多么令人兴奋的赞赏!同学们想知道神童的秘诀吗?到哪里才能找到答案呢?请同学们打开书本104页。

二、自读课文,明晰“秘诀”

1.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

2.讨论交流“神童”的秘诀是什么?

3.质疑: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吗?

4.齐读

师:陈毅小时候用什么好的读书方法勤奋学习呢?

三、理解课文内容

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2.学生默读课文,用波浪线画出表现陈毅勤奋、多学多问的句子。 3.分段学习,深入理解

①陈毅为什么学习这是名列前茅?从哪些看出他认真学习?

②他为什么总是被称作“神童”

③什么是入迷?陈毅为什么会入迷?

④妈妈打陈毅时,老师怎么说?怎么做的?

4.学习第五自然段

①陈毅的这种做法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方法,是什么方法?

②师:陈毅画了许多圈圈点点,打圈圈的是( ),打半圈圈的是( ),打黑点的是( )。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

③上课的时候,陈毅格外留心,留心什么呢?

④你觉得陈毅的这种学习方法好吗?好在什么地方呢?

四、总结全文

1、学了课文,你有哪些收获?陈毅小时候被称为“神童”……

2、你平时是怎样学习的呢?

3、学了这篇课文后,你打算怎样做?

希望同学们做一个勤学好问的好孩子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课文中你喜欢的词语或句子。

2、预习24课。

2、语文三年级上册23课《神童的秘诀》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懂得在学习上勤学好问才能取得好成绩。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了解陈毅小时候学习好的秘诀。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提高朗读课文内容的才能。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结合上下文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意思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复习生字词。

2、初读课文,设疑激趣。

师: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神童”的秘诀》,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课文第一自然段,知道“神童”是谁?为什么同学们都称陈毅为神童呢?“神童”多么令人兴奋的赞赏!同学们想知道神童的秘诀吗?到哪里才能找到答案呢?请同学们打开书本104页。

二、自读课文,明晰“秘诀”

1.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

2.讨论交流“神童”的秘诀是什么?

3.质疑: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吗?

4.齐读

师:陈毅小时候用什么好的读书方法勤奋学习呢?

三、理解课文内容

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2.学生默读课文,用波浪线画出表现陈毅勤奋、多学多问的句子。 3.分段学习,深入理解

①陈毅为什么学习这是名列前茅?从哪些看出他认真学习?

②他为什么总是被称作“神童”

③什么是入迷?陈毅为什么会入迷?

④妈妈打陈毅时,老师怎么说?怎么做的?

4.学习第五自然段

①陈毅的这种做法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方法,是什么方法?

②师:陈毅画了许多圈圈点点,打圈圈的是( ),打半圈圈的是( ),打黑点的是( )。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

③上课的时候,陈毅格外留心,留心什么呢?

④你觉得陈毅的这种学习方法好吗?好在什么地方呢?

四、总结全文

1、学了课文,你有哪些收获?陈毅小时候被称为“神童”……

2、你平时是怎样学习的呢?

3、学了这篇课文后,你打算怎样做?

希望同学们做一个勤学好问的好孩子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课文中你喜欢的词语或句子。

2、预习24课。

3、三年级语文上册《神童的秘诀》教案

教学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理解词语的意思,积累词汇。

3.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生字卡片。

一 导入新课

1.板书课文题目。

你知道“神童”指的是谁吗?(陈毅。)

2.说说你对陈毅的了解。

3.老师: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神童”的秘诀》一课,讲的是陈毅小时候为何被称为“神童”的事。我相信同学们学了这篇课文后,一定会受到很大的启发。

二 初读课文

1.默读课文,边读边标出自然段,画出生字、新词。

2.自由读课文,说说初读课文后你知道了什么。

三 学习生字

1.自学生字。读准字音,分析字形,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2.同桌交流。重点交流记忆字形的方法。

3.学习生字。

(1)认读生字卡片。

(2)分析字形。

左右结构的字:私 读 纪 列 称 抄 刷 阻 聪 陈

上下结构的字:茅 篇 符 留 赞

(3)指导学生书写生字。

重点指导:

“赞”,上下结构,书写时注意间架结构要匀称。 “聪”,左右结构,左边是“耳”,不要写成“目”。

(4)理解词语的意思。

私塾:旧时私人的教学处所,没有固定的教材和学习年限,一般只有一个教师。

名列前茅:指名次排在前面。

四 朗读课文

1.分自然段读课文,把字音读正确。

2.朗读全文,把课文读通顺。

1.文中的主人公陈毅是我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教师可在上课伊始简单介绍陈毅,让学生对他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以此来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文本。

2.文中的一个典型事例,讲陈毅因专心看书而把饭烧煳,妈妈火冒三丈的事。此处不宜过度强调妈妈的“火”,而要透过文字看到文字背后的含义。这里有一个反衬作用,是通过这一件事,更加突出“勤奋”二字。教师讲解时不能偏离主题。

1.了解陈毅小时候学习好的秘诀。

2.懂得在学习上勤学好问才能取得好成绩。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投影。

一 揭题质疑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23课。板书课文题目。

2.读了课文题目,你想知道什么?(“秘诀”是什么意思?“神童”指的是谁?为什么称他为“神童”?神童的秘诀是什么?)

3.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课文。

二 理解课文内容

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看谁读得流利。

(2)说说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2.分段学习,深入理解。

(1)学习第一自然段。

①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②说说为什么同学们都称陈毅为“神童”。(陈毅小小的年纪,成绩总是名列前茅。)

③认真朗读第一自然段,读准确,读流利。

老师:陈毅为什么学习成绩总是名列前茅呢?他成绩好的原因是什么呢?

(2)学习第二至第五自然段。

①默读第二自然段。

边读边思考:

A.你从哪些词看出陈毅抓紧时间学习的?

B.什么是入迷?陈毅为什么会入迷?

②结合课文内容回答问题。(从“一边烧火,一边看书”看出他抓紧时间学习,且喜欢看书到了沉迷的程度。)

③妈妈回来后是怎么做的呢?怎样才能读出这种语气?

练习朗读第二自然段。

老师:当陈毅的妈妈要打他时,毛老师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呢?

④默读第三、四自然段。

边读边用“ ”画出毛老师说的话,用“ ”画出毛老师的做法。

⑤投影出示毛老师说的话。

不要打孩子!

饭烧煳了,可以将就吃。这孩子读书专心,我就喜欢这样的孩子。

以后做事要多多留心!

A.毛老师说话时,应该是怎样的神态?

B.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C.你能把毛老师神态、语调的变化读出来吗?

D.指名读,共同评议。

老师:毛老师拿过书,看到圈圈点点感到非常惊奇,连忙问陈毅那些符号是什么意思,陈毅是怎样回答的呢?

⑥默读第五自然段。

陈毅是怎样回答老师的,用“ ”画出来。

A.陈毅的这种做法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方法,是什么方法?(课前预习。)

B.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C.朗读课后“指南针”。

D.练习分角色读陈毅和老师的对话。

小结:陈毅小时候非常爱学习,爱读书,他简直是个书迷,以至于把饭烧煳了都不知道。妈妈气得要打他,被毛老师制止了。毛老师很喜欢他,不仅因为他读书专心,还因为他是个常做课前预习的好孩子。你们愿意做个课前预习的好孩子吗?

⑦学习第六自然段。

A.朗读第六自然段。

B.毛老师的神态由惊奇变得十分高兴,这是为什么?

(毛老师知道了那些圈圈点点是什么意思了,发现陈毅不仅很爱学习,还有很好的学习方法,知道了他成绩好的原因,所以毛老师的神态由惊奇变得十分高兴。)

C.联系上文讨论:“学问学问,多学多问”中的“问”指的是什么?多学多问有什么好处?

D.朗读第六自然段。

⑧说说课文题目中的神童为什么加引号。

三 朗读全文,进行总结

1.朗读课文,读出不同人物说话时的不同语气。

2.总结:陈毅小时候被称为“神童”。他抓紧一切时间学习,经常做课前预习,以便上课能格外留心,直接向老师提问。这正是他懂得“学问学问,多学多问”的道理的体现。从中我们知道了“神童”的秘诀是勤奋。只要我们勤奋学习,也可以成为“神童”。

老师希望你们也能像陈毅小时候一样,做一个勤学好问的好孩子。

1.整个课堂围绕“秘诀”展开,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寻找关键词句来了解这位勤奋好学的“神童”。在这个过程中,借助陈毅的榜样作用,学生不仅可以了解他的学习方法,还能从字里行间体会到陈毅刻苦好学的精神。

2.向课外的延伸有两点:一个是好的方法,另一个是积累激励人勤奋学习的名言。教师在课前要搜集一些好的方法,包括预习、复习、阅读等,然后在教学时教给学生。这样,学生不但掌握了一些好的学习方法,而且积累了名人名言。

1.用下面的字组词。

2.根据读音写字、组词。

ī dài è sī

(医)生 口(袋) (课)堂 (私)塾

(依)靠 交(代) (刻)苦 (司)机

(衣)服 捎(带) (客)人 (思)考

3.写出加点字的反义词,组成词语。

争先恐(后) 明争(暗)斗 七上八(下)

大惊(小)怪铺天盖(地)不进则(退)

4.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小小年纪的陈毅,成绩却总是(名列前茅),同学们都称他(“神童”)。

(2)陈毅在灶前一边(烧火),一边(看书)。

5.课文题目中的“神童”为什么加了引号?

提示:引起读者注意,引发思考。从引号的作用分析。

一 陈毅简介

陈毅(1901~1972),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人。字仲弘,四川乐至人。1919年赴法国勤工俭学,1921年回国,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陈毅同志还是著名的将军诗人。

二 陈毅轶事二则

1.建国初期,陈毅在上海任市长。有一次对工商界人士演讲,讲台上放着美丽的鲜花和精美的茶具。陈毅上台便说道:“我这个人讲话容易激动,激动起来容易手舞足蹈,讲桌上的这些东西,要是被我碰坏,我这个供给制的市长,实在赔偿不起,所以我请求会议主持人,还是先把这些东西 ‘精兵简政’撤下去吧。”会场上立刻发出了会心的笑声。

2.陈毅讲话大都不用稿子。他出口成章,侃侃而谈,常常以机敏而风趣的言辞使听者折服。在一次会议上,有人看见他拿着一份稿纸,还不时地低下头看看,后来竟发现那是一张白纸。

“陈老总,您怎么用张空白的发言稿哇?”会后有人问他。

他回答说:“不用稿子,人家会讲我不严肃,信口开河。”

三 勤学名言四则

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郭沫若

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华罗庚

天才就是无止境刻苦勤奋的能力。——卡莱尔

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 。——爱迪生

4、语文三年级上册《神童的秘诀》教案

《“神童”的秘诀》这篇课文讲的是老一代革命家陈毅小时候认真读书的事。揭示了陈毅学习好的“秘诀”,告诉我们要想学习成绩好,更重要的是勤奋,还要有一个好的学习方法。

教学目标

1、了解陈毅小时候学习好的秘诀,学习他的学习方法,养成勤学好问的良好读书习惯。

2、结合上下文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意思。

3、引导学生结合具体句子,体会冒号、引号的用法。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时安排

本课分两课时进行教学。

第一课时:学习生字新词,指导书写,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大意。第二课时:细读重点段,理解感悟,学习陈毅好的学习方法,了解“神童”的秘诀。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设疑激趣。

师: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第13课《“神童”的秘诀》,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课文第一自然段,知道“神童”是?为什么同学们都称陈毅为神童呢?“神童”多么令人兴奋的赞赏!同学们想知道神童的秘诀吗?到哪里才能找到答案呢?请同学们打开书本104页。

[设计意图]回顾上节课的学习,既为下面学习作铺垫,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自读课文,明晰“秘诀”。

1、要求:请大家认真默读课文最后一段,它将告诉我们神童的秘诀是什么。找到了请用“。”在书上画出有关词语。

2、生读文,圈画。

3、交流:神童的秘诀是什么呢?

4、质疑: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吗?

5、齐读

过渡:陈毅小时候用什么好的读书方法勤奋学习呢?

[设计意图]学生自己在读中悟,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

三、细读重点段,理解感悟。

1、学习二、三、四自然段

①(出示插图)请大家先仔细观察这幅图,想想图上讲了一件什么事?

②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的是图上的内容呢?(找出来后,指名读课文)要求边听边思考:课文中的哪些语句告诉我们陈毅是个学习勤奋的孩子呢?

班级汇报交流。

③师:陈毅这么勤奋学习,难怪毛老师这么喜欢他,当妈妈要打陈毅时,毛老师是( ),谁能来把这句话读一读呢?你能把毛老师亲切,惊奇的语气读出来吗?(对比读、同桌读)注意评价。

④师:刚才有很多同学读得非常认真,并且能把毛老师说的话有感情地读出来,现在老师和同学们配合一下,一起把二、三自然段读一读,如何?教师引读,学生跟读。

⑤师:嗯,同学们进步真大,声音也非常响亮。老师这里有一组对话,请看出示课后第3题,谁来当当毛老师,谁来当当陈毅呢?我们来听听看谁读得更好。(指名读)要求注意:标点符号。提示:冒号表示提示下文,引号表示引用的部分。

2、学习第五自然段

①师:同学们真聪明,读得入情入境,可老师还有一个问题想考考你们,你能从第五自然段里找出陈毅小时候的学习方法吗?请同学们轻声地把第五自然段读一读。

班级汇报交流

②师:陈毅画了许多圈圈点点,打圈圈的是( ),打半圈圈的是( ),打黑点的是( )。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

③上课的时候,陈毅格外留心,留心什么呢?

④你觉得陈毅的这种学习方法好吗?好在什么地方呢?

⑤师:既然陈毅的学习方法这么好,我们再一起来读一读怎么样?教师引读,学生跟读。

3、师:现在谁能来说说题目上的神童为什么要加引号了吗?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的:“天才就是一分的灵感,加上九十九分的勤奋。”把这句名言读一读。

4、师:同学们概括得真好,那“学问学问,多学多问”中的学问指的是什么?多学多问指什么?(学习方法)

[设计意图]在学生交流感受的过程中,教师适时点拨,把对课文的理解引向深入,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秘诀的真正含义。

四、拓展思维,联系实际。

1、你平时是怎样学习的呢?(小组交流)

2、学了这篇课文后,你打算怎样做?

[设计意图]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使所学知识能更好地运用到实际学习中。

五、总结谈话。

师:其实我们班有很多同学和陈毅一样,既有很好的学习方法,又很认真地读书,老师相信只要做好这两点,我们班也会出现很多的神童。

5、《神童的秘诀》教学设计 (三年级上册23课)

教学目标

1、能独立认识本课8个生字“诀、毅、茅、旺、抄、劝、阻、符”,积累7个词语。理解“惊奇、称赞”的词义,并能为其找近义词。能区别词语“总算、总是”的意思,并选用其中一个练习说话。

2、通过预习,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通过陈毅小时候认真学习、成绩优秀的故事,懂得“聪明在于勤奋”的道理。积累陈毅学习的好方法,通过句式说说自己学习的好方法。

3、教学重点: 继续学习预习课文--圈圈点点的方法;读出毛老师不同语气。

教学难点

结合上文来理解最后一句话意思。

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

教师收集老一辈革命家陈毅的生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资料介绍

(一)、出示课题:16 “神童”的秘诀 (齐读)

(二)、学习生字并理解:秘诀(jue)

(三)、由题质疑:

师:读了课题,同学们有什么疑问?

预设问题: 什么样的人被称为神童?(指特别聪明、才能非凡的儿童)

文中的“神童”指谁?

为什么叫他“神童”?

“神童”上面为什么要打引号?

“神童”有什么秘诀?

(四)、预习交流:

神童是指谁?——陈毅

学习生字:毅 (书空、组词)

(五)、了解陈毅生平

师:你了解陈毅伯伯吗?(生自由交流)

师:陈毅伯伯是老一辈革命家,是新中国十大元帅之一。曾任上海市第一任市长。他不仅骁勇善战,而且能吟诗作赋,文武双全!今天我们学的课文写的就是陈毅爷爷小时候的故事。

(这一环节主要通过学生对课题的质疑,引发其进一步学习课文的兴趣。同时在教学伊始让学生对的主人公——陈毅,有较全面的了解,使学生学完课文之后,能懂得小时候养成的好习惯能成就一个人的一生。 )

二、 检查预习

(一)、 轻声读全文,注意: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二)、各小组内反馈预习情况:交流已懂字词

(三)、 归纳理解词语的方法

师:理解词语的方法很多,既可以联系上下文来理解,也可以通过查字典选择正确的义项来理解,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来选择方法。

这一环节主要通过小组合作来检查预习情况,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自学字词。再由老师来归纳理解词语方法,培养其学习能力。

三、初读课文,理解大意,找出秘诀

(一)、指名读第1节 说说:为什么称陈毅为“小神童”?(这一自然叙述部分,应读得清楚)

1、结合理解“私塾、名列前茅”

2、用“因为……所以……”的句式介绍陈毅得名“神童”的原因。

3、用“……总是……”说一句话。

(二)、过渡:既然陈毅年纪小但学习成绩总是名列前茅是神童,神童的秘诀到底是什么?

1、默读课文2——5节,用直线划出“神童”的秘诀是什么?把关键词用圈圈出。

2、交流。

我今天总算发现了你学习成绩好的秘诀。人们称赞你是“神童”,说你聪明,其实更重要的是你勤奋。你真正懂得了“学问学问,多学多问”的道理。

3、根据生回答板书:勤奋 多学多问

四、学习课文、加深体会

(一)、学习第二小节 出示:说你聪明,其实更重要的是你的勤奋。

1、请在第二小节中用横线划出表示陈毅勤奋学习的词

(1)什么是入迷?陈毅为什么会入迷?

(3)妈妈回来怎样做的呢?怎样才能读出这种语气?

(4)练习朗读第二自然段

过渡:当陈毅的妈妈要揍他时,毛老师怎么说,怎样做的呢?

(二)、把毛老师跟小陈毅的对话提示语用波浪线划出来。(亲切地说/惊奇地问/十分高兴地称赞)思考为什么有神态语气的变化。

1、亲切地说:师范读。请生说出为什么小陈毅做错了事情毛老师要亲切地说,而不是严厉地?----这孩子专心用功,我就喜欢。(因为……所以……)

请多名学生读,读出亲切的语气。

2、惊奇地问:看到一篇还没教过的课文,上面画了很多圈圈点点。

指名读,读出惊奇的语气。

3、十分高兴地称赞:

我今天总算发现了你学习成绩好的秘诀。人们称赞你是“神童”,说你聪明,其实更重要的是你勤奋。你真正懂得了“学问学问,多学多问”的道理。

A、读正确句子。

B、总算是什么意思?谁能为它找找近义词?(终于)

指导用“总算”说一句话。

师:毛老师听了陈毅的回答,是怎么说的呢?(生齐——十分高兴地称赞)

师:给“称赞”找找近义词吧。

C、全班齐读,注意提示语给你的提示,读出称赞的语气。

(1)、思考:毛老师听到了为什么变得十分高兴?(小陈毅学习的秘诀及好方法--陈毅学习时:先预习,后听讲,又学又问。)

出示:毛老师十分高兴地称赞道:“真是一个好的学习方法。……”

师引读。

(2)、师:那课文中向我们介绍了陈毅学习秘诀中哪个好的学习方法呢?用波浪线划出来,并把关键的词用圈圈出来。(预习/听课/提问)

交流出示句子:原来陈毅每次听课前,总要把新课先预习一下,把生字和不懂的词句划出来。听课时,他格外留心,再有不懂的地方,便直接向老师提出问题。

(3)、读正确句子。

(4)、格外是什么意思?谁能为它找找近义词?(分外、非常)

师:原来陈毅好的学习方法就是“先预习,再听讲,多学多问”。

(5)、 那陈毅是怎么预习的呢?找找陈毅的预习方法,用波浪线划出。

交流句子并板话陈毅的预习标记标记。

出示:“打圈圈的,是懂的。打半圈圈的,不太明白,等老师讲明白了,再打圈圈。打黑点的是生字。”

(6)、师:最近,我们也在学习预习课文的方法,谁来说说,你一般怎样做预习?会在书本上作些什么记号?

板书常用预习标记:

-----?表示疑问或不理解的词句 波浪线: 表示好词好句/重要的句子

. 表示点出重点词、关键词 ○ 表示圈出的动词

(7)、分组读这句话。

(8)、看板书连起来复述陈毅的这个学习好方法。

再次引读:毛老师十分高兴地称赞道——

生跟读:真是一个好的学习方法。(读出称赞的语气)

(机动)交流自己的学习方法: 的学习方法真好。 。

五、 再读课文,体会中心,

1、 读读课文,课题的“神童”上面为什么要打引号?

小结:正因为陈毅伯伯小时候真是个好学、勤奋的孩子,他懂得“学问学问,多学多问”的道理,总能走在别人的前面。希望同学们也能像他一样,做一个多学多问的人。

六、拓展作业

1、熟记名言。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

聪明在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 ——华罗庚

我没有什么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地追究问题罢了。

——爱因斯坦

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董仲舒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爱因斯坦

[板书设计]

16 “神童”的秘诀

质疑: 好的学习方法:

文中的“神童”指谁? 预习新课

为什么叫他“神童”? 留心听课

“神童”上面为什么要打引号? 直接提问

“神童”有什么秘诀? ——勤奋、多学多问

四、训练材料

1、 比一比,组词。

茅( )炒( )组( )诀( )

矛( )抄( )阻( )决( )

2、 根据要求写词。

表示神态的词 火冒三丈

3、积累激励人勤奋学习的名言

“学问学问,多学多问。”

要知天下事,须读古人书。——冯梦龙

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董仲舒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爱因斯坦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陈遇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6、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游恒山记》教案

内容预览:

23.游恒山记

教学目标:

1、积累“翳”“策”“跻”等实词的含义。

2、理清作者的记游顺序,体会其条理分明的记游特点。

3、学习作者不畏艰险,勇于攀登的精神。

教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

1、朗读课文,做到读准音,读顺句。

2、借助资料,了解徐霞客及其《徐霞客游记》。

3、多媒体课件。

学习过程:

一、 谈话导入:

1有这样一部著作,这是我国一部著名的古代游记,也是一部我国地理学名著。它凝聚了作者三十多年的旅游勘察汗水。这部著作就是《徐霞客游记》这部著作被誉为千古奇人的千古奇书。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选自这部著作的文章------《游恒山记 》。多媒体展示作者及文字图片资料。

2作者简介

徐霞客,明代伟大的地理学家、旅行家。名弘祖,字振之。明南直隶江阴马镇南阳岐人。生于万历十四年十一月二十七日(1587年1月5日),卒于崇祯十四年正月二十七日(1641年3月8日)。他博览群书,鄙弃权贵,摒绝仕途,矢志考察山川地貌奥秘,徐霞客在旅途中,三十年如一日,每天晚上休息之前,把当天见到的听到的都详细记录,即使在荒山野林里露宿的日子,也总是在篝火旁,伏在包袱上坚持写日记。公元1641年徐霞客去世后,留下了大量日记,这实际上是他的地理考察记录。经过他的实地考察,纠正了过去地理书上记载的错误,发现了过去没人记载过的地理现象。像古代地理书上说岷江是长江的上游,徐霞客经过考察,弄清楚长江上游不是岷江而是金沙江。又像他在云南腾冲打鹰山考察的时候,发现了那里曾经发生火山爆发的遗迹,他在游历中考察最多的是岩溶现象,在桂林七星岩,他对那里千姿百态的石钟乳、石笋、石乳等地形,进行了详细的记载。这是世界上最早研究岩溶现象的记录。后来,人们把他的日记编成一本《徐霞客游记》。这部书是我们著名的古代游记,也是我国古代地理学上的宝贵文献。这是他在三十年的科学实践中,以惊人的毅力,敏锐的观察力和朴实的文字,记下行履所至,观察所得。徐霞客注重实践、不畏艰险、献身科学的精神得到后人的崇敬。

二、检查字的读音

风翳(yì)净尽无攀跻(jī)劳虬(qiú)松萦(yíng)回

杰坊(fāng)官廨(xiè)拾(shè)级庑(wǔ)门

穹(qióng)碑攀蹑(niè)仰眺(tiào)槎(chá)枒(yā)

辄(zhé)断折若堕(duò)洪涛汩汩(gǔ)不能出 久之棘(jí)尽

俯瞰(kàn)山麓(lù)龙山西亘(gèn)比肩连袂(mèi)

下扼(è)沙漠不啻(chì)崖隙(xì)

三、疏通文意

1、 读课文,小组合作完成文意的疏通这一学习任务。

2、 交流在疏通文意过程中所产生的疑难问题。由组长汇报,组员补充。

3、全文分四段:

第一段:略写出发的时间和天气情况。

第二段:详写上山登顶的经过,体现了作者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是全文的重点。

第三段:写登顶后远眺所见周围的景物。

第四段:写从西峰下山至飞石窟的情况

四、 合作探究

1、 速读课文,划出作者登山所经过的地方,并绘制作者登山示意图。

明确:作者上山经过了望仙亭、虎风口、“朔方第一山”牌坊、寢宫、飞石窟、北岳殿、会仙台等地方。示意图略

2、 划出文中标明里程的句子,想一想,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明确:一里,又一里,又三里,三里------

作者这样写,显出文章记游顺序清晰,条理分明的特点。

3、 细读文章第三段,说出作者的观察角度,写景顺序。

明确:观察角度为俯视,由文中“俯瞰山北”“北瞰”可以得出。

写景顺序为:按照北-南-西--东的空间顺序来写景,并且是由远及近的。

多媒体展示恒山图片,增强学生的感官认识。

4、 划出课文中写徐霞客登顶经过的文字,体会其所拥有的精神。

明确:课文第二段“余时欲跻危崖、登绝顶------久之棘尽,始登其顶。这是写作者登顶经过的文字。

从登顶经过充分表现了徐霞客不畏艰险,不怕辛劳,勇于实践求实的精神。

5、 小结:

这篇文章清晰地介绍了作者的游踪,描写了作者游恒山登顶的经过,表现了他不畏险,不怕辛劳,勇于踏勘实践的精祌。

五、写作特色

1.文章思路清晰。

此游记涉及的景点、地理位置较为复杂,但全文贯穿着一条线索,那就是游踪,亦即作者足迹、目力所及的次序。依次经过了望仙亭、虎风口、“朔方第一山”牌坊、寝宫、飞石窟、北岳殿、会仙台等景观,逐一描写。再写登顶的艰难。然后是登顶后远眺四周的景色,把整个山系都清晰地展现出来。最后写下山情形。

2.详略得当。

全文有详有略,处理得恰到好处。略写出发时间和天气情况,详写上山登顶的经过,其中景物、地名、景物之间的情形都写得极为详尽,又以登顶的经过写得最详,把过程中游者的感受都写了出来。下山的过程详写了寻找下山之路一节,其余的下山过程就一笔带过了。

3.观察细致。

作为一个以勘察地貌为目的的旅行家,所到之处对一些细节观察得比一般人都要细致。如地里露出的煤炭、土石的颜色等,写到每个景点,也尤其注意地形地势、周围环境等。

4.科学性与文学性相结合。

记叙中注重实际,如实记录所见之景,而且观察细致,为地理学研究提供了材料,有科学的严谨性。同时,景物描写也各有特色,生动形象,如“松影筛阴”、“上负绝壁,下临官廨,殿下云级插天,庑门上下,穹碑森立”都将景物的形象活现于笔下,读后历历在目,颇具文学的形象性。

六、迁移拓展

1、 查阅资料,探究“是山土山无树,石山则有。北向俱石,故树皆在北”。这种现象的成因。

2、 利用图书馆,阅读整本的《徐霞客游记》,写好读书笔记。

七、小结文言词

1通假字

“还”通“环”,转,绕。

例句:还过岳殿东。

2词类活用

1.形容词用作名词

峭:陡峭,这里是峭壁的意思。

例句:循崖乘峭而上。

2.名词用作动词

室:屋子,这里是改成一间屋子的意思。

例句:倚而室之,曰会仙台。

像:雕像,这里是塑造的意思。

例句:台中像群仙。

3、古今异义

但 古义:只;今义:但是,表转折。

例句:但能钩衣刺领。

于是 古义:从此;今义:连词,表示转承。

例句:于是石路萦回。

4、特殊句式

1.判断句

例句:即飞石窟也。

“……也”,是判断句式的标志,加上“即”,加强语气。

译文:就是飞石窟。

2.倒装句

①宾语前置

例句:虎风口之松柏,不啻百倍之也。 宾语“虎风口之松柏”前置。

译文:比虎风口的松柏大不止百倍啊。

②状语后置

例句:有一人飘摇于上。 状语“于上”后置。

译文:有一个人在上面飘摇。

③定语后置

例句:北瞰隔山一重。 “山”的定语“一重”后置。

译文:向北远看,隔着一重山。

八.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推荐阅读《徐霞客游记》。

7、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神童的秘诀

一、教材分析

《“神童”的秘诀》是小学语文版教材第五册第六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讲的是老一代革命家陈毅小时候认真读书的事。揭示了陈毅学习好的“秘诀”,告诉我们要想学习成绩好,更重要的是勤奋,还要有一个好的学习方法。

学习陈毅好的学习方法,了解“神童”的秘诀是什么。通过具体句子学习冒号、引号,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是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

二、学情分析

1、三年级的小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初步做到在阅读中有所思考,有自己的见解和感受。

2、经过初读课文,了解大意——自读课文,明晰“秘诀”——细读重点段,理解感悟——拓展思维,联系实际等环节,结合课文的学习,让学生对这种结构更加明晰化。

三、教学目标

1、了解陈毅小时候学习好的秘诀,学习他的学习方法,养成勤学好问的良好读书习惯。

2、结合上下文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意思。

3、引导学生结合具体句子,体会冒号、引号的用法。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课时安排

本课分两课时进行教学。

第一课时:学习生字新词,指导书写,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大意。第二课时:细读重点段,理解感悟,学习陈毅好的学习方法,了解“神童”的秘诀。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设疑激趣。

师: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第13课《“神童”的秘诀》,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课文第一自然段,知道“神童”是?为什么同学们都称陈毅为神童呢?“神童”多么令人兴奋的赞赏!同学们想知道神童的秘诀吗?到哪里才能找到答案呢?请同学们打开书本104页。

[设计意图]回顾上节课的学习,既为下面学习作铺垫,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自读课文,明晰“秘诀”。

1、要求:请大家认真默读课文最后一段,它将告诉我们神童的秘诀是什么。找到了请用“。”在书上画出有关词语。

2、生读文,圈画。

3、交流:神童的秘诀是什么呢?

4、质疑: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吗?

5、齐读

过渡:陈毅小时候用什么好的读书方法勤奋学习呢?

[设计意图]学生自己在读中悟,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

三、细读重点段,理解感悟。

1、学习二、三、四自然段

①(出示插图)请大家先仔细观察这幅图,想想图上讲了一件什么事?

②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的是图上的内容呢?(找出来后,指名读课文)要求边听边思考:课文中的哪些语句告诉我们陈毅是个学习勤奋的孩子呢?

班级汇报交流。

③师:陈毅这么勤奋学习,难怪毛老师这么喜欢他,当妈妈要打陈毅时,毛老师是( ),谁能来把这句话读一读呢?你能把毛老师亲切,惊奇的语气读出来吗?(对比读、同桌读)注意评价。

④师:刚才有很多同学读得非常认真,并且能把毛老师说的话有感情地读出来,现在老师和同学们配合一下,一起把二、三自然段读一读,如何?教师引读,学生跟读。

⑤师:嗯,同学们进步真大,声音也非常响亮。老师这里有一组对话,请看出示课后第3题,谁来当当毛老师,谁来当当陈毅呢?我们来听听看谁读得更好。(指名读)要求注意:标点符号。提示:冒号表示提示下文,引号表示引用的部分。

2、学习第五自然段

①师:同学们真聪明,读得入情入境,可老师还有一个问题想考考你们,你能从第五自然段里找出陈毅小时候的学习方法吗?请同学们轻声地把第五自然段读一读。

班级汇报交流

②师:陈毅画了许多圈圈点点,打圈圈的是( ),打半圈圈的是( ),打黑点的是( )。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

③上课的时候,陈毅格外留心,留心什么呢?

④你觉得陈毅的这种学习方法好吗?好在什么地方呢?

⑤师:既然陈毅的学习方法这么好,我们再一起来读一读怎么样?教师引读,学生跟读。

3、师:现在谁能来说说题目上的神童为什么要加引号了吗?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的:“天才就是一分的灵感,加上九十九分的勤奋。”把这句名言读一读。

4、师:同学们概括得真好,那“学问学问,多学多问”中的学问指的是什么?多学多问指什么?(学习方法)

[设计意图]在学生交流感受的过程中,教师适时点拨,把对课文的理解引向深入,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秘诀的真正含义。

四、拓展思维,联系实际。

1、你平时是怎样学习的呢?(小组交流)

2、学了这篇课文后,你打算怎样做?

[设计意图]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使所学知识能更好地运用到实际学习中。

五、总结谈话。

师:其实我们班有很多同学和陈毅一样,既有很好的学习方法,又很认真地读书,老师相信只要做好这两点,我们班也会出现很多的神童。

8、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捕蛇者说》教案

内容预览:

23.捕蛇者说

柳宗元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文言文常用词

2.认识学习本文用对比强化中心的写法

3.认识封建设会人民生活的悲惨原因

重点、难点

1.重点:学习和掌握文言词语。

2.难点:理解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预习课文出现的生词,读准字音。

2??参照注解,自读课文,口译课文。

二、导入

1.解题:“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这种文章往往带有杂文、杂感的性质,或因事发论,或抒发感触,行文较为自由灵活。“说以感动为先”(李善),文中蕴含着感情,这是“说”的一大特点。《捕蛇者说》中就蕴含着柳宗元当时的悲愤之情。这篇文章在写法上独具特色,我们在学习时要注意研究这点。

2.作者简介

三、整体感知

齐读课文,教师补充注释。请学生口译课文。

1.实词总结

为 ①作,制成。“然得而腊之以为饵”。②做,干。“今吾嗣为之十二年”。③为了。“故为之说”。

已 ①离去,意为医治。“可以已大风”。②已经。“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赋 ①征收。“岁赋其二”。②租赋。“孰知赋敛之毒……”

疠 ①恶疮。“可以已……瘘、疠’。②疫病,疫气。“呼嘘毒疠”。

入 ①缴纳。“当其租入”。②收入。“竭其庐之入”。

岁 ①每年。“岁赋其二”。②年。“积于今六十岁矣”。

甚 ①很。“貌若甚戚者”。②厉害。“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③超过。“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若 ①好像。“貌若甚戚者”。②你。“若毒之乎?”

毒 ①怨恨。“若毒之乎?”②有毒的。“呼嘘毒疠”。③害。“孰知赋敛之毒……”

生 ①活,存活。“君将哀而生之乎?”②生活。“而乡邻之生日蹙”。

食 ①吃。“退而甘食其土之有”。②sì,饲。“谨食之”。

观 ①看。“今以蒋氏观之”。②考察。“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2.虚词总结

之 ①的。“永州之野多异蛇”。②取消句子独立性。“悍吏之来吾乡”。③代词。“问之,则曰”(代人,他)“君将哀而生之乎”(代自己,我)“今吾嗣为之十二年”(代事)“以啮人,无御之者”(代物,蛇)“言之,貌若甚戚者”(代话语)

而 ①表并列。“黑质而白章”。②表承接。“退而甘食其土之有”。③并且。“君将哀而生之乎?”④但是,却。“而吾以捕蛇独存”。⑤连接状语和谓语。“号呼而转徙”。

以 ①而,如果。“以啮人,无御之者”。②用,拿。“太医以王命聚之”。③因为。“而吾以捕蛇独存”。④根据。“今以蒋氏观之”。⑤表目的。“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焉 ①兼词,于此。“永之人争奔走焉”。②之。“时而献焉”。③语气词。“今其室十无一焉”。

乎 ①吗。“君将哀而生之乎?”②呢。“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③(句中)于,在。“叫嚣乎东西”。

于 ①在。“吾祖死于是”。②给。“余将告于莅事者”。③及于,到。“积于今六十岁矣”。④比。“苛政猛于虎也”。

四、作业 课后练习一

第二课时

一、分析课文

1??齐读课文,请几位同学复述课文。

2??从作者叙述的这个故事中,你了解到当时社会是怎么样的?农民的生活如果。

讨论归纳:当时的社会赋税十分沉重,社会黑暗,民不聊生。

3??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当时的社会状况的?

讨论归纳:从蒋氏的捕蛇生活与其乡邻的生活对比当中

4.本文为了表情明意,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讲解:本文写作上有两个突出特点:①衬托。写毒蛇之害以衬托重赋苛政之害。捕蛇以抵赋,蒋氏之祖、父死在这上头,而蒋氏却甘愿干此差事,这就令人心悸地看到“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②对比。以其乡邻60年来由于苛赋之迫而“非死则徙”的遭遇与蒋氏“以捕蛇独存”的状况作对比,触目惊心地表明“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

二、归纳本文中心

本文通过对蒋氏三代人宁肯冒死捕蛇而不愿受苛政之害的描述,深刻揭露了封建统治者残暴的罪行,表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三、小结

这篇课文最突出的艺术特色是对比。从开篇到结束,无一处不是用强烈鲜明的对比来揭示“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的主题。文章开头,用蛇这剧毒和人们争相冒死捕蛇的矛盾现象吸引读者;接者用蒋氏三代享受捕蛇之“利”却“貌若甚戚”的对比,用作者提议“更若役”却引他的“汪然出涕”的比照,自然引出蒋氏的血泪诉说。诉说中又四次对比,以捕蛇之“利”反衬赋敛这毒,真切感人,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

a)作业

课后练习二、三

9、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愚公移山》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矗 凹”等七个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说出这条路被称为“丝绸之路”的原因,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让学生采用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学会收集、整理、加工信息,能从网上查阅关于丝绸之路的其他知识,能用简洁的话介绍,从而培养他们的信息素养及语言组织、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丝绸之路的重要意义

教学难点

丝绸之路的价值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挂图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导语:有一条路,东起我国的汉唐古都长安,向西一直延伸到罗马。这条路,承载了无数的骆驼与商旅;这条路,传播了东方的古老文化;这条路,传承了东西方的友谊与文明。它是东西方文明交往的通道。今天,让我们一起随着一座古朴典雅的巨型石雕,穿越时空的阻隔,一起走近──丝绸之路。

2.齐读课题。

3.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学生自由提问,板书比较主要的问题。如:为什么称作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有什么价值或意义?对于比较简单的问题可由学生互相解答)

4.带着同学们的问题,读一读课文,看看能否在文中找到答案。

二、检查预习情况

1.选择一种你最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你特别喜欢的地方,或者读得不太通顺的地方多读一读。

2.和同学交流一下你最喜欢的部分,读给他听一听,如果能说说理由,就更好了。

三、阅读课文,交流体会

(一)体会丝绸之路东西方物质文化交流的价值。

1.出示句子:“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

2.读读这个句子,你体会到了什么?

3.你是怎样理解“联系”这一词语的。文中描写“我们”是怎样“联系”的?

4.再读文章,用笔勾一勾你认为有价值的地方。

5.集体交流

(预设:学生会找出中国使者和安息国互相交流的地方。找到中国使者为安息国带去了“绫罗绸缎”,而安息国则将自已国家的”驼鸟蛋”,以及特色文化“魔术”、“杂技”等献给了中国。如果个人学生没有找到,可以再讨论)

(二)体会丝绸之路在东西方精神文化交流方面的作用。

1.安息国与中国在进行交流的时候,两国人民都是怎样的心情呢?小组内进行分角色朗读,注意模仿一些动作与表情,体会一下两国人民的心情。

2.小组汇报表演,再读文章。

3.通过分角色朗读,你体会到了两国人民怎样的心情?学生充分交流。

(预设:学生通过文章对两国人民一些动作表情的描写,例如:安息国臣民等待时的“浩浩荡荡的大军在边境迎候”,刚出现骆驼队时人们的“欢呼”“奏乐”“欢腾”。中国使臣的”大跨步上前”“满面笑容”;安息国将军的“翻身下马”“高兴得连连点头”等地方可以看出两国的友好与融洽。)

4.引读:这一场景的实现,多亏了一条道路呀!──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

(三)结合资料,深入理解

1.其实,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一幕,只是通过丝绸之路发生的一个小小的故事。这样的故事还有好多好多。你还知道些什么呢?把你搜集的资料和大家一起交流交流吧。

2.交流小组内搜集到的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3.老师也有一个小小的资料和大家交流。由于公元前1世纪,古罗马执政官恺撒,穿着中国丝袍进入剧场,轰动一时,从而,出现了中国的丝绸热效应。从此以后罗马城内的豪华市区,就设有专售中国丝绸的店铺。而当时中国的丝绸,全部都是经过这一条道路进入罗马城内的,而这丝绸之路的开辟者就是著名的──张骞。

4.齐读课文13自然段

5.你有什么体会?

6.再读13自然段。

7.回答课前两个问题

(1)为什么称作丝绸之路?

因为在这条道路上,主要的贸易物品是丝绸。

(2)丝绸之路有什么价值或意义?

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交流的通道。同时板书。

四、小结

古代的丝绸贸易,骆驼与商旅的情形,我们没有机会再看到。而现在矗立在西安市玉祥门外的巨型石雕,在默默地给我们讲述着丝绸之路上那古老而美丽的故事。(出示挂图)让我们再来看看这一幕古老的风景,重温那动人的一幕幕。齐读第一自然段与最后一自然段。

板书

丝绸之路

{ 东西方友谊交流之路
东西方经济交流之路
东西方文化交流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