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片银杏树叶教案一等奖》属于教案一等奖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1、最后一片银杏树叶教案一等奖
最后一片银杏树叶1
备课人 总第 节 教学时间:
教学目标:
1、会写4个生字,会认真对待14个生字。
2、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
重点:掌握本课生字。
难点:理解课文内容。
关键:掌握多种识记生字的方法。
课时:2课时
教具:课件
相关知识点:对银杏的认识。
教学突破点:掌握多种识记生字的方法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1、 看这幅图片,你知道这是什么树吗?
2、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和银杏树有关的一篇课文。(板题)
二、初读课文:
1、 教师范读。
2、 学生自由读课文。
3、 标记自然段落。
三、多种方法集中识字:
1、 小组内互相合作,运用多种方法集中识字。
2、 小组选派代表汇报结果,其它同学可进行补充。
四、指导书写生字:
1、 在黑板虚宫格上范写。
2、 指导学生书写各生字。
五、小结:这节课的学习,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特色作业设计:
1、 书写生字。
2、 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最后一片银杏树叶
称 图 抖 捧
第二课时
最后的银杏树叶2
教学流程:
一、复习生字:出示生字卡片。
二、熟读课文:指名朗读课文。
三、完成课后习题:
1、 填一填。一( )学校 一( )收音机 一( )叶子 一( )银杏树
2、 读一读。崭新 衣袖 颤动 渗透 滋润 足迹 复习 枯叶
3、 写一写。发抖 名称 地图 捧住
4、 讨论:
(1) 课文中孩子们都不得提了什么请求?
(2) 为什么孩子们后来不忍心再提请求了?
(3) 如果让你提请求,你想提什么?
四、小结:
特色作业设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最后一片银杏树叶
2、最后一片银杏树叶教案
最后一片银杏树叶1
备课人 总第 节 教学时间:
教学目标:
1、会写4个生字,会认真对待14个生字。
2、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
重点:掌握本课生字。
难点:理解课文内容。
关键:掌握多种识记生字的方法。
课时:2课时
教具:课件
相关知识点:对银杏的认识。
教学突破点:掌握多种识记生字的方法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1、 看这幅图片,你知道这是什么树吗?
2、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和银杏树有关的一篇课文。(板题)
二、初读课文:
1、 教师范读。
2、 学生自由读课文。
3、 标记自然段落。
三、多种方法集中识字:
1、 小组内互相合作,运用多种方法集中识字。
2、 小组选派代表汇报结果,其它同学可进行补充。
四、指导书写生字:
1、 在黑板虚宫格上范写。
2、 指导学生书写各生字。
五、小结:这节课的学习,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特色作业设计:
1、 书写生字。
2、 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最后一片银杏树叶
称 图 抖 捧
第二课时
最后的银杏树叶2
教学流程:
一、复习生字:出示生字卡片。
二、熟读课文:指名朗读课文。
三、完成课后习题:
1、 填一填。一( )学校 一( )收音机 一( )叶子 一( )银杏树
2、 读一读。崭新 衣袖 颤动 渗透 滋润 足迹 复习 枯叶
3、 写一写。发抖 名称 地图 捧住
4、 讨论:
(1) 课文中孩子们都不得提了什么请求?
(2) 为什么孩子们后来不忍心再提请求了?
(3) 如果让你提请求,你想提什么?
四、小结:
特色作业设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最后一片银杏树叶
3、最后一片银杏树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认14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熟读课文,使学生了解到银杏树满足了孩子们提出的要求后很快就干枯了,在孩子们泪水的滋润下,奇迹般地复苏了。从而使学生体会到爱的伟大力量。
教学重点:
1、掌握本课生字,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到爱的伟大。
2、理解为什么孩子们后来不忍心再提要求了。
教学准备:
生字、生词卡片、课件
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学习生字,初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出示银杏树图片)同学们,看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幅图片,,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树吗?(银杏树)谁能向大家介绍一下银杏树?(介绍银杏树资料)
这不是一棵普通的银杏树,它的每一片叶子都会满足大家的一个愿望,大家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和银杏树有关的课文《最后一片银杏树叶》(板书课题)齐读课题,练习用“一片”说短语。
二、初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准字音
2、教师领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3、指名读课文,思考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随文识字
1、 读第一自然段
学习生字“竟、嬉”,理解词语“究竟、嬉戏”,并练习用这两个词语说话。
2、一天银杏树爷爷说话了,他都说了些什么?读第二自然段,理解“心想事成”。
3、读课文的3——5自然段,说说孩子们都向银杏树爷爷提出了哪些请求?
学习生字“崭、袖、抖、枚、激”,“崭”翘舌音。
理解“崭新、袖珍、颤抖、激动”四个词语,并练习用词语说话。请学生“颤抖”这个动作。
练习用“一枚”说话语,一枚( )。
4、读第6自然段,思考:银杏树落下最后一枚叶子,怎样了?孩子们听说银杏树死了是怎样做的?
学生字“枯、滴、渗”,“渗”翘舌音。
5、最后银杏树怎么样了?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学习生字“滋、迹、般、复”。“滋”平舌音。“迹”与“际”比际,“般”与“搬”区别。
理解词语“滋润”“奇迹”,并用词语说话。
四、巩固识字
1、开火车读字卡、词卡。
2、把生字送回课文,再读课文。
五、指导书写“抖”字。
六布置作业
1、 朗读课文。2、书写生字
板书设计:
12-4最后一片银杏树叶
Jìng xī zhǎn xiù dǒu méi fù
竟 嬉 崭 袖 抖 枚 复
抖
jī kū dī shèn zī jì bān
激 枯 滴 渗 滋 迹 般
机 哭 际
鸡 系
击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复习生字。
2、指导书写“称、图、捧”三个字。
3、熟读课文,完成课后练习。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读生字卡片
2、读词语卡片
二、指导书写
1、学生认真观察,找出关键笔画。
2、教师指导书写。
3、 给生字扩词
三、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1、 为什么孩子们后来不忍心再提出请求了?
2、 如果让你提请求,你想提什么?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内容
五、完成课后练习
1、“填一填”
2、“写一写”
布置作业:回家书写生字,熟读课文。
板书设计:
12-4最后一片银杏树叶
称
chēng(称号)
chèn(称心)
称
图
捧
4、《最后一片银杏树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写4个生字,会认真对待14个生字。 2、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重点:掌握本课生字。难点:理解课文内容。关键:掌握多种识记生字的方法。课时:2课时教具:课件相关知识点:对银杏的认识。教学突破点:掌握多种识记生字的方法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看这幅图片,你知道这是什么树吗?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和银杏树有关的一篇课文。(板题)二、初读课文: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读课文。 3、标记自然段落。三、多种方法集中识字: 1、小组内互相合作,运用多种方法集中识字。 2、小组选派代表汇报结果,其它同学可进行补充。四、指导书写生字: 1、在黑板虚宫格上范写。 2、指导学生书写各生字。五、小结:这节课的学习,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特色作业设计: 1、书写生字。 2、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最后一片银杏树叶 称 图 抖 捧
第二课时
教学流程:一、复习生字:出示生字卡片。二、熟读课文:指名朗读课文。三、完成课后习题: 1、填一填。一()学校一()收音机一()叶子一()银杏树 2、读一读。崭新衣袖颤动渗透滋润足迹复习枯叶 3、写一写。发抖名称地图捧住 4、讨论:(1)课文中孩子们都不得提了什么请求?(2)为什么孩子们后来不忍心再提请求了?(3)如果让你提请求,你想提什么?四、小结:特色作业设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最后一片银杏树叶
5、《现代诗两首(长城谣一片槐树叶)》教案
教学目标
一、体会诗人对故乡、祖国的眷恋之情。培养学生爱国的情操。
二、掌握诗歌寄情于物、借物抒情的写法。培养读诗、写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一. 反复朗读,把握两首诗的中心思想和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为教学重点
二.理解诗歌寄情于物、借物抒情的写法是教学的难点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 导入
请同学们说出中国的象征物,如长城等。(游子思乡的载体)
二 检查预习
正音正字:焉支 隘口 蹲踞 荒莽 山巅 焚起 敕 (注音略)
三 学海拾贝
1 作者简介
席慕容(略)
2 听录音,整体感知
3 讲授第一节
提问:本节写什么?(请抓住重点词语加以分析:悲欢、恩怨、无情、冷眼)
明确:写一部浩浩荡荡的长城史,两千多年的争战和杀伐。长城作为历史的证人历尽沧桑,见证了千古的悲欢离合。使诗歌的气势一下子显得大气磅礴。
4 讲析第二节
提问:本节写什么?(请抓住重点词语加以分析:总、一……就……)
明确:抒发作者对长城的依恋之情和赞美。(唱、写)
追问:诗人如何抒情?
“ 总 ” 字写出诗人日夜牵挂故乡;“一……就……”写出诗人心系长城以及长城在诗人心中的地位和影响。诗人把长城当成自己的根基和灵魂的寄托之所,所以才有魂牵梦绕、挥之不去的情结。
5 讲析第三节
提问:本节写什么?(请抓住重点词语加以分析:不眠)
明确:梦回长城
思考:为何以地名“敕勒”、“阴山”、“黄河”抒情?
“敕勒”、“阴山”是作者的故乡,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由此可见诗人身居他乡,心系故园。诗人希望有梦,好梦回故乡。但好梦难成,因为浓浓的思乡情使诗人夜不能寐!
6 老师小结
诗人从小生长在长城脚下、黄河岸边,而且对于故乡,她是“少小离家老大难回”。因此,在诗人的心中,长城除了是民族的象征,还是诗人寄托乡愁乡思的意象 . 。这是一首咏物抒情,反观历史的抒情诗,具有民歌风味,意境悠远,感情真挚 . 。
四 当场成诵!
五 布置预习《一片槐树叶》,思考两篇诗歌之间共同点。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欣赏《一片槐树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 导入 新课
以复习《长城谣》的情感——思乡导入 新课
二 简介作者纪弦(略)
三 赏析诗歌
1、录音,整体感知诗歌
2、讲析诗的第一节(可先范读)
提问:本节写什么内容?
明确:写一片“槐树叶”
然而这片槐树叶却使用了极其繁复的修饰语:“全世界”指出范围;“最珍奇、最宝贵”指出程度;“最使人伤心、最让人落泪的”指出它背后的故事;“薄薄的、干的、浅灰黄色的”指出它的形状、颜色。这样的一片槐树叶使诗人睹物生情,伤感之情溢于言表。
3、讲析诗的第二节
提问:本节写什么内容?
明确:写槐树叶的来历
追问:槐树叶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是作为诗集的书签用的。在这里“一册古老的诗集”有了文化的象征,也许指的是古老的中国文化,虽忘却了它的具体的来历,但它肯定是故土的槐树叶,诗人因此而略感欣喜,因为它使诗人的思乡之情有了寄托,也一下子开启了诗人的浓浓的乡思乡愁之门。
4、讲析诗的第三节
提问:本节写什么内容?
明确:对将来的企盼,表达了游子思归的情感。
思考:这一节运用了诗歌的什么手法?诗怎么写的?
明确:运用了联想的手法。由槐树叶联想到故土的泥土,进而联想到淡淡的槐花香的季节。
5、教师总结
本诗以“一片槐树叶”为意象,寄托了诗人思乡盼归的情感,开头以槐树叶起情,结尾以企盼重回槐花飘香的季节收尾,首尾呼应,一气呵成。 和上一篇诗歌一样,都使用了咏物抒怀的艺术手法。
6、 再听范读,要求当场成诵。
四 布置作业
6、现代诗《一片槐树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准确认读课文下注的词语,并掌握它们的意义;引导学生学习现代诗,了解其特点;朗读诗歌,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诵读入境,欣赏诗意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提高其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诗歌的学习,体会诗人对故国家园的思念与热爱,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
体会诗境之美以及作者强烈的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如何营造意境,如何以物寓情抒发感情。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1.搜集作者的资料,准备诗歌的配乐朗诵带或录像带。2.了解诗歌朗诵的相关常识。
学生准备:1.预习诗歌,反复朗读,准确认读文中字词。2.自选一首现代诗,作好准备,参加朗诵比赛。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简介作者
1、师:放《长城谣》“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外面是故乡……”同学们听到的是什么歌?歌词歌唱了什么?(学生回答略)
长城,一个萦绕了几个世纪的梦想,一个凝聚了万千沧桑的奇迹,一个似乎永远沉睡又永远充溢着激情的建筑。在华夏儿女心中,长城早已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中华民族的象征,无论是身在祖国,还是身在异乡,长城始终连着华夏儿女的心房,无可替代地成为华夏儿女心中的永恒。谁说起长城,都会热血沸腾,隔海相望,与祖国大陆同根生,血肉相连的台湾同胞更是如此。今天,就让我们在台湾著名女诗人席慕蓉的《长城谣》里再次仰望历史的苍穹,谛听游子的心音。
2、介绍作者
说起席慕蓉,可能大家不是很熟悉,但是在老师的中学时代,她曾是我们膜拜的偶像。她的诗和散文都写得极美,下面我们先来看看作者的有关介绍。
席慕容,蒙古族王族之后,外婆是王族公主。1943年出生于重庆,之后随父亲定居台湾。入台北师范艺术科、台湾师范大学艺术系,再后来入比利时布鲁尔皇家艺术学院专攻油画,多次获多种绘画奖。第一本诗集《七里香》一年之内再版七次,其他诗集也是一版再版。
她的故乡,是她诗中的“刺勒川,阴山下”的那个莽莽苍苍的大草原。可是因为命运的安排,她不在那出生,也不在那长大,更从未回故乡看看。可是,作为多情的诗人,她与故乡有着割不断的血脉关系,故乡是她精神的归宿,灵魂的家园,她只有在梦中、在诗中尽情抒发自己的乡思乡愁。此诗就是在此种情境下写成的。
她多写爱情、人生、乡愁,写得极美,清新、易懂、好读是她拥有大量读者的原因。
二、以“法”引读
1、介绍朗读诗歌应注意的问题
节奏、重音、停顿、感情、音质、表情、动作……其中感情最重要。
2、教师范读全诗,把握全诗的感情
3、听读诗歌
4、学生根据节奏划分自由朗读
5、提出问题:
这是一首抒情诗,诗人在诗中抒发了什么感情?(思念家乡、思念祖国)
三、以“情”赏读
1、再次朗读,提出朗读建议和要求,
2、学生自由朗读。
3、设疑引导
(1)诗人抒写自己思念祖国思念家乡,是直接抒情还是间接抒情?(间接抒情)
(2)间接抒情要借助具体的物来寄托和抒发心中的感情,这个物就叫意象。“意”是作者表达的中心,寄托的思想情感;“象”是具象,具体可感的事物。“意象”合指作家头脑中所形成的客观形象和主观情趣的有机融合,也指传达于作品中,包含着主观思想情趣的具体形象。在这首诗里主要的意象有哪些?(长城、黄河)这首诗,最重要的意象是长城,作者为什么要使用第二人称来写长城?
四、以“议”品读
1、提出品析建议
扣住感情 审视——倾诉——盼归
2、小组选择喜欢的一节诗歌,朗读品味,体会诗意,看看谁最懂诗人的心。
(1)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2)、学生汇报,全班交流。
3、品析第一节
(1)学生发言,教师引导:(重点)思考“无情”、“蹲踞”、“冷眼”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无情”的深刻含义:指面对历史的变迁、争战,长城依然屹立不动,成为历史的见证!
蹲踞:突出了长城的雄伟的姿态!
冷眼:长城冷静地对待面对人世间的一切是非、成败、荣辱!
作者从历史的角度出发,抒写一部浩浩荡荡的长城史,两千多年的争战和杀伐,历尽沧桑,长城见证人世间的悲欢离合。
我们在朗读这一节诗的时候,应该读得缓慢、低沉,突出长城饱经沧桑之感。
(2)学生再次朗读
4、品析第二节
(1)学生发言,教师引导:
重点语句分析
A.为什么唱你时总不能成声/写你不能成篇/而一提起你便有烈火焚起
“不能成声”与“不能成篇”都是作者难以抑制情感的体现。一个“总”字表现了这种情感一直萦绕着作者,“一……便”更体现情感的不可控制,而这情感不是涓涓流水在心中流淌的感觉,而是像烈焰熊熊燃烧,那么火热,那么炽烈,由此可见作者的对民族、对民族精神的热情赞颂。
B.“万里的躯体”“千年的面容”指什么?
万里的躯体”是指长城绵延万里,“千年的面容”是说长城的历史悠久。一个是指空间距离,一个是时间跨度,在这里,长城已不是一个“无情的建筑”,而是民族的象征,祖国的象征,长城“千年的面容”“万里的躯体”,加上“云”“树”“风”……共同构成一副莽莽苍苍的山河画卷,那是诗人祖祖辈辈繁衍生息的家园,那是诗人朝思暮想的故乡,那是诗人深深眷恋的祖国啊!诗人在这一节诗里是抒发了对长城的赞美和依恋。
(2)指导读法,让学生试读。点评
5、品析第三节
回顾学过的《敕勒歌》,学生齐读《敕勒歌》。老师不设问,缓慢地述说。
五、以“听”背读
1、再次朗诵品味诗感
2、学生试背这首诗歌
六、拓展延伸 欣赏席慕容的诗歌,体会诗歌风格。
欣赏席慕容的《一棵开花的树》,《乡愁》
板书设计
长城谣
席慕容
你冷眼 —— 无情的建筑
我焚起 —— 思乡的激情
黄河 —— 从你身边流过
从我梦中流过
第二课时
一、导入启思
看到一片落叶,可能会引发你什么样的联想?(学生可能众说纷纭。)那么,台湾著名诗人纪弦通过一片槐树叶,寄托了怎样的情感呢?
二、朗读领会
1、教师示范朗诵,学生一边倾听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一边画出断句标志,同时让学生对这首诗歌的感情基调(舒缓、低沉、深情)有初步的感受。
2、学生自由朗读。在听读的基础上,抓住学生跃跃欲试的心理,让学生自由朗读,初步领会诗歌的情感。教师巡视、倾听,发现学生朗读中的闪光点,也要指出存在的问题,给予个别点拨。
学生展示朗读。请几名学生有感情朗读,其他同学评。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对朗诵者和点评者进行鼓励与指导。
生比赛朗读。分男女生竞赛朗读、小组间朗读等。教师打分记录,奖励优胜队。
三、分组品读
1、再次自由朗诵诗歌,寻找哪些诗句表达了诗人的情感,画出横线。
反馈:“细看时,还沾着些故国的泥土啊。”“故国呦,啊啊,要到何年何月何日才能让我回到你的怀抱里”等。
2、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相互交流各自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教师巡回观察、倾听、指导。
反馈:小组汇报收获,提出小组无法解决的疑难。
3、教师预设学生的疑问,猜测几个可能的问题。
A.为什么一片“薄薄的,干的,浅灰黄色的槐树叶”,在诗人心目中却是“全世界最美的一片”?
B.诗人为什么在第二节才写槐树叶的来历?
C.诗歌的线索是什么?
4、 师生共同探讨,通过提示、提问等方式找出问题的答案。即:
A.诗人睹物生情,想到家乡、亲人、祖国,不禁思念长长,而承载思乡情的是这片槐树叶,它怎能不美?
B.由看到一片树叶随之引发回忆和思索更符合人们的思维方式,所以在第二节才写槐树叶的来历。
C.时间线索:现在——过去——将来;感情线索:伤感──回忆──企盼;双线合并:伤感现在──回忆过去──企盼未来。
四、熟读成诵
通过自由背诵、集体背诵、展示背诵,加深对诗歌的深入理解。备注:背诵时别忘记强调诗歌的韵味。
五、写作训练
从以下两个选题中任选其中一个完成。
1.想像诗人面对那一片槐树叶的时候,外貌和神态应该是什么样的,要体现诗人细微的情感变化,进行片段描写。
2.诗人想要“去享受一个世界上最愉快的飘着淡淡的槐花香的季节”。展开你的想像,具体描写一下我们和诗人共享这一时刻的美好情景。
板书设计
附:教师下水文章(写作训练1)
诗人纪弦在翻阅一本旧诗集时,突然停了下来,睁大了眼睛,目不转睛地盯着一片槐树叶,那片夹在诗集里的叶子。他把树叶小心翼翼地抖落在手掌中。他为什么不用手捏?他怕损伤了那宝贝叶子,哪怕一丝一毫他也不愿意。
手掌托着那片槐树叶,他仿佛擎着一个稀世珍宝,叶脉的数量想必他一定很清晰。阳光透过窗子照在叶片上,薄如蝉翼;也照射到诗人那爬上皱纹的额头和缕缕银丝,还有那凝神的眼睛里一汪思乡的泪。在那泪欲滴落的时刻,他仰起头,长长叹了口气,把头转到故国的方向,把那片槐树叶扣在掌心贴在胸口。
7、南极,一片净土教案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增强环境保护意识,自觉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
2、引导学生在阅读课文时,注意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体会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本课要求会认的字有:洲、豪、属、企、犹、限、塑、卡、顾。
教学过程:
一、资料交流
1、导语:请大家把课前搜集关于南极的资料、图片拿出来,与小组的同学先交流交流。
2、全班交流
3、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对南极这一片遥远的土地,有了更深的了解。你还想了解南极的什么?请提出来。
4、读题质疑。
二、自学课文,了解内容
1、以你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想想:从课文中可以知道些什么?
2、交流阅读收获。
3、默读课文,边读边想:为了使南极永远是一片净土,人们是怎么做的?大家为什么要这么做?
4、在小组讨论交流。
5、全班交流,交流时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内容,理解体会。
(1)“南极属于全人类,不能动南极的一石一水,一草一木!”这已成为所有到南极的人们的共识。
(2)“请不要捡石头!”“请不要挑企鹅!”“请注意,不要踩坏苔藓!”“即使是因为拍摄需要也不允许!否则,将不允许您再上船!”
(3)“为我们驾驶小船的卡地亚小姐不顾风流风浪,执意去追赶那只漂得很远的塑料袋,直到捞上来为止。”
三、拓展活动
1、学了这课你希望哪里也成为一片净土?为了能成为一片净土,你准备做些什么?
2、将搜集的资料、图片张贴在班组宣传栏上,与大家共享。
8、做一片美的叶子教案
教学内容
做一片美的叶子
共几课时
2
课型
新授
第几课时
1
教学
目标
1.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全文。
2.学会本课的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生字组成的新词。
3.初步体会叶子的外形之美,初步感悟叶子的内在之美。
4.继续培养边读边想、咀嚼品味、圈画批注的读书习惯。
教学
重难点
重点:识字写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难点:理解词语的意思。
教学
资源
1.生字卡片、小黑板
2.课文磁带。
预习
设计
1.拼读生字,去掉拼音准确朗读生字。
2.认真观察生字,练习正确美观地书写,《习字册》上的生字描一个写一个。
3.划词语、标小节号,并正确、流利地朗读和理解。
4.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5.收集各种各样的树叶。
学 程 预 设
导 学 策 略
调整与反思
第一板块:走近课文(4分钟)
1.猜猜老师的愿望。
2.读课题。
3.质疑。
第二板块:预习展示(20分钟)
● 预习作业1
1.展示——去拼音读生字。
2.全班站起来两两过关,过关完毕坐下。
● 预习作业2
1.展示书本上的描红。
2.点评、总结记住字形、生字写美观的方法。
3.在《习字册》上练写。
4.同桌互评。
5.展示自己最得意的记字方法。
6.闭眼书空,出差错的字等书空完毕迅速看书巩固。
● 预习作业3
1.组号为“2”的学生说词意。
● 预习作业4
1.朗读展示。
2.小组内过关读。
第三板块:整体感知(6分钟)
【学习单一】
1.课文有几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2、想想文章的主要内容。
第四板块:感悟“大树之美”(10分钟)
【学习单二】
1.听课文录音,思考课文写了什么美?
2.读句子,思考好在哪里?
齐读,感悟大树之美。
第五板块:明确任务,完成作业
第一板块:谈话引入。
1.我喜欢孩子,爱做老师,这是我小时候的一个愿望,现在已经实现了。如今我又有一个新的愿望,大家猜猜我想做什么?
2.板书课题:做一片美的叶子
指名读课题,你觉得要突出课题的哪个词语?(美)一起用情地齐读。
3.轻轻地再读一遍课题,这时你有什么问题要问?(美在哪里?为什么做?怎么做?)
4.这些问题课文中都告诉了我们,只要大家细心读书,课文会给你带来启发。
第二板块:预习导学
● 预习作业1
1.选择有代表性的两名学生展示交流。
2.小组内两两过关。
● 预习作业2
1.每组推荐一名学生展示交流。
2.点评。
(1)“态、异”上下比例相同,“各、奉”上大下小,左右结构的字中,“汁、体、输”均为左窄右宽。
(2)“异”字的上半部分不要写成“已”或者“己”。
渗透:汉字富有智慧,通过笔画变化达到整体和谐、美观的效果。
3.小组内交流记忆方法。
4.集体闭眼书空。
● 预习作业3
1.抽组号为“2”的学生说词意。
● 预习作业4
1.抽组号为“3”的两名学生展示交流。
2.评价、纠正。
3.选择自己喜欢的一节朗读。
第三板块:整体感知
1.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总共有几小节? (引导学生先看懂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再示范归纳:它描写了大树和叶子的外形之美与内在之美,由物及人,由大树和叶子想到了人,想到了人的生活,启迪人们。)
第四板块:感悟“大树之美”
1.刚才我们读课题的时候,抓住了一个“美”字,听听课文录音,看看课文写了什么美?
2.大树美在什么地方呢?
出示句子:树像一朵绿色的云,从大地上升起。
指名读,这个句子写得好吗?好在哪里?
交流,师相机补充。
齐读,感悟大树之美。
3.大树如此之美,离不了谁呀?(叶子)下堂课让我们一起感悟叶子之美。
第五板块:布置作业
1.完成《习字册》剩余字。
2.完成《补充》一,《一课一练》一。
作业
设计
★ 1.见《补充》、《一课一练》。
★ ★
教学内容
做一片美的叶子
共几课时
2
课型
新授
第几课时
2
教学
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朗读,欣赏叶子的外形之美,感悟叶子的内在之美,学习做立足本职、无私奉献的人。
3.继续培养学生边读边想、咀嚼品味、圈划批注的读书习惯。
教学
重难点
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理解“做一片美的叶子”的含义。
教学
资源
1.课本上的森林插图形象生动,可以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起来,让学生在充分观察、欣赏插图的基础上想象对话你、有感情地朗读。
2.补充诗歌:《我是绿叶》
预习
设计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试着理解题目含义。
2.在感受深或有疑问的地方做上记号。
3.学生课前自制书签。
学 程 预 设
导 学 策 略
调整与反思
第一板块:导入(5分钟)
1.读1、2小节。
第二板块:理解课文(25分钟)
(一)
1.自主学习。(5分钟)
【学习单一】
①叶子美在哪里?。
②读出叶子的美。
③自学时间:5分钟。
2.展示。(6分钟)
(1)外形美、内在美。
(2)边想边读。采用各种形式读。
【学习单二】
①设问:为大树而奉献自己,你觉得叶子怎么样?
②假如你就是树上一片美的叶子,你会对大树说什么?对人们说些什么呢?
③从课文中的“大树”和“叶子”,你想到了什么?
④自学时间:6分钟。
(二)
1.自主学习。(6分钟)
2.展示。(8分钟)
(1)叶子具有无私奉献的精神。
(2)对大树和人们说话,表达真情实感。
(3)想到生活中无私奉献的人。
(4)有感情朗读,填空。
第三板块:拓展交流(10分钟)
1.阅读《我是绿叶》。
2.拿出自制树叶书签,在上面写上自己想说的话,并署上自己的名字,送给想送的人。
3. 互赠书签。
第四板块:布置作业
第一板块:激趣导入
1.谈话:昨天,我们一起感悟了大树之美,现在,让我们一起美美地读读课文第1、2小节。这节课,我们将去欣赏那一片片美的叶子。
2.板书课题:4 做一片美的叶子
第二板块:理解课文
(一)学习第四、六节
1.过渡:大家都认为叶子很美,那么叶子美在哪里呢?读读课文,课文中哪几小节是直接去写叶子美的?
2.任务驱动。
3.观察学生的自主学习,归结共性问题,思考导学策略。
4.巡视、参与学生探究。
5.导学。
(1)小组推荐学生展示,通过答案的比较进行指导。
(2)说说美在哪里?
提问:“形态各异”是什么意思呢?谁愿意给大家讲讲。(根据课文语句或联系实际“无字词典”)
(3)第六小节中的叶子更美,谁愿意读,老师帮他配乐朗诵。
引导:这么美的句子如果能边读边想,那就更好了。读完让学生交流,你喜欢哪个季节的树叶?为什么?理解“肥美”、“飘零”。
学生采用各种形式练读课文。
(二)精读课文
1.任务驱动。
3.观察学生的自主学习,归结共性问题,思考导学策略。
4.巡视、参与学生探究。
5.导学。
(1)小组推荐学生展示,通过答案的比较进行指导。
(2)过渡:多美的叶子啊!怪不得我们刚才有许多小朋友都愿意成为一片美叶子,老师也想做一片美的叶子,另外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发现叶子还有更美的地方。
(3)无数片不同的叶子做着相同的工作,把阳光变成生命的乳汁奉献给大树。”(理解“生命的乳汁”)
设问:为大树而奉献自己,你觉得叶子怎么样?
小结:对,无私奉献就是一种美!(板书)
假如你就是树上一片美的叶子,你会对大树说什么?对人们说些什么呢?
从课文中的“大树”和“叶子”,你想到了什么?
(4)出示句子:“我们每个人都像叶子……让它茁壮、葱翠”
A这是作者的联想。人跟社会的关系就像叶子跟大树一样。
B“大树站在太阳和土地之间”大树不能凭空生长,上靠阳光照耀,下靠土地滋养,才能茁壮成长。
C“为了我们的大树,做一片美的叶子吧!”
(5)引导:我们班级就是大树,如果我们每位小朋友都向美的叶子学习,都做个很棒的学生,那我们的班级一定是很棒的班级;如果我们的社会是大树,那我们每个人都为生活作出贡献,那我们的生活会越来越幸福、美好!你们说,老师说得对吗?
(6)动情地朗读最后一节:“为了我们的大树,做一片美的叶子吧!”
(7)填空练习
为了我们的大树,做一片美的叶子吧!
为了 ,做一个 的 吧!
第三板块:拓展交流
1.补充阅读诗歌《我是绿叶》。
2.学生拿出自制树叶书签,在上面写上自己想说的话,并署上自己的名字,送给你想送的人。
3.学生互赠书签。
第四板块:布置作业
1.完成《补充》二、三,《一课一练》二、三、四。
2.将课文背给父母听。
作业
设计
★ 见《补充》、《一课一练》。
★ ★积累课文中的优美句子。
9、种一片太阳花-教学教案
一、导入1.
同学们,我们来做一个补充成语的小游戏,好不好啊?出示成语。2.
看到这些成语,你发现了什么?3.
是的,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有许多美好的事物,花就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平时,你觉得什么花最美啊?为什么?你能说一说吗?4.
大家说的真好!我们的作者李天芳从乡间来到城市,住进了机关的四合院,种下一片太阳花。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他的《种一片太阳花》。(板书课题:种一片太阳花,齐读课题)二、初读,整体感知。1.
看到这个题目,你最想从课文中了解什么?(指名回答)归纳板书:太阳花是什么样子的?
为什么要种太阳花?
太阳花有什么特点?2.
同学们想了解的真不少!有一些问题我们通过预习就可以解决;有些问题我们可以在学习中共同解决。那就请你带着自己想知道的问题,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不明白的地方作出标记,多读几遍。3.
检查生字生词的读音。①生词会读了吗?我想请一组同学们来读一读,谁想读?
课件出示生词:焦躁、斑斓、花圃、服侍、贪婪、充沛、缤纷、慵倦、炽热、兴旺、偃旗息鼓、昌盛、美人蕉。②大家看着拼音能够准确的读出生字来,如果去掉拼音,你会读吗?
课件出示,小组内读一读这些生词,看哪一个小组读得又认真,又准确。(小组合作读生词)③读得不错。哪位同学想当小老师带领大家读一读?4.
看来大家对生词掌握的不错。课文读得怎么样了?谁想读给大家听听?指名分段读课文。注意评价:读得不错。三、细读体悟1.
作者为什么要种太阳花呢?①请你仔细听录音,边听边思考,画出有关的语句。(课文第一自然段)②谁能说一说?为什么要种太阳花呢?
板书:对色彩的渴望2.
通过刚才的朗读,太阳花给你一种怎样的感觉?你觉得太阳花怎么样?请你自己读读课文,画出描写太阳花美的句子来。同学们读得真认真,就请你同桌两个人交流一下你画的句子吧。①你能读读你画的句子吗?(5—8自然段)②还有哪些句子写出了太阳花的美?③你还能体会到太阳花美在哪里?3.
同学们读得真好!
①哪位同学想读给大家听听?老师为他配上音乐。(指名读)
②请其他同学比上眼睛想象一下太阳花开的情景。
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小组内说一说。
谁还想读?4.
太阳花如此美丽,却又经久不衰,这是为什么呢?
请你读读8、9自然段,找一找原因吧。
谁能说一说为什么太阳花经久不衰?你能用书上的句子来回答吗?
让我们带着赞颂、欣赏的语气来读读第9自然段。(齐读)★(指名配乐读)5.
让我们一起一起读读课文的最后两个段落,夸夸美丽的太阳花吧。6.
看到美丽的太阳花,你能不能想到些什么?现实生活中有和太阳花一样的人吗?四、拓展1.
小结:美丽的太阳花有着美好的品格,我想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学习太阳花的这种美好的品格。2.
课后,希望大家能够找来《白杨》这篇文章来读读,感受一下白杨树的高洁品格。3.
搜集有关花的资料,准备习作。五、布置作业1.
摘抄课文中优美的句段。2.
仿照课文的写作手法,写写你钟爱的花吧。3.
课外阅读:找来与花有关的文章读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