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教版五下《四个人和一只箱子》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属于教学设计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1、翼教版五下《四个人和一只箱子》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
教学目标:
1、理解“瘦骨嶙峋、精疲力竭、噩梦、逆境、鞭策、溘然长逝”等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倒叙的写作方法。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格拉夫的爱心和智慧,懂得信守诺言、团结协作和必胜的信念才是克服困难的无价之宝。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格拉夫的爱心和智慧,懂得信守诺言、团结协作和必胜的信念才是克服困难的无价之宝。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四个人在体力不支、生存条件异常艰难的情况下为什么能活着走出丛林。
教学过程:
一、设置悬念,引入新课。
四个人在丛林里蹒跚地走着。他们胡子拉碴,瘦骨嶙峋,遍体鳞伤。一只沉重的箱子似乎是一根无形的鞭子,撵着他们拼命向前,直到精疲力竭为止。这是为什么呢?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四个人和一只箱子》。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语句。划出生字新词,并想办法理解。
2、组内读文,并交流生字新词的掌握情况。
3、教师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4、指名朗读课文。其他学生注意听读,评议。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浏览课文,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四个人在丛林中探险时生命随时受到威胁的人,为了实现一个承诺而历尽艰辛、团结一致,最终走出丛林获得生存的故事。)
四、出示中心话题,全班交流。
是什么原因使这四个人走出了丛林,获得了成功?从中能体会出格拉夫是个什么样的人?带着问题边思考边阅读,并画出自己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并在书的空白处批注自己的感受。
预设的感悟点有:
其一:这四个人遵守诺言、团结协作。
1、从“我们一定要把格拉夫的箱子搬出去”,“他是个好人,我们答应过他。”这两个句子中能感受到他们所以能走出丛林的原因是为了遵守诺言。
为了实现他们的承诺,他们付出了很大的代价。
“四个人在丛林里蹒跚地走着。他们胡子拉碴,瘦骨嶙峋,遍体鳞伤。一只沉重的箱子似乎是一根无形的鞭子,撵着他们拼命向前,直到精疲力竭为止。”
1、(理解“蹒跚地走着、胡子拉碴、瘦骨嶙峋、遍体鳞伤这几个词。
想象他们历尽艰辛后狼狈不堪的形象,体会他们探险旅途的艰辛。然后带着自己的感受读一读。)
2、从“撵”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这里把箱子比作“一根无形的鞭子“连同一个“撵”字,体会箱子对于他们既是
负担又是鞭策。)
3、四个人的语言表明了他们信守诺言的坚定信念。
启发学生想象:他们在途中可能会遇到什么困难,又是怎样克服的?如果没有箱子,结果会怎样?
引导学生抓住第7和第19段自然段感悟。“当他们不愿继续向前迈步时,它牵制他们的身体,鞭策他们的精神;当他们想要各奔东西时,它把他们紧紧地拴在一起。”“在那里,许多迷了路的孤身旅人现在只剩下一堆堆白骨”“那股使他们四个人为了遵守诺言而努力奋斗的力量,而四个人之所以能够团结在一起,仅仅是因为他们共同承担着一项义务”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品味箱子的凝聚力,也就是信守诺言的信念。
其二、他们是为了得到丰厚的报酬。
“格拉夫接着命令道,“我要你们都向我保证,在把箱子安全地送到目的地以前决不离开它。地址在箱子上,如果你们把它交给我的朋友唐纳教授,你们将会得到比黄金更宝贵的东西。我能保证你们得到丰厚的报酬。”
(神秘木箱里到底装的是什么,没有人知道,但他们认定只有齐心协力把这只箱子抬出去才能获得比黄金更宝贵的东西。)
师:像这种通过回忆补充事件原因的写作方法叫做插叙。
其三、格拉夫的爱心和智慧。
师:当他们最终打开箱子时,他们发现箱子里装的是什么?格拉夫为什么会这样做呢?你能理解他的做法吗?从中能体会到格拉夫是个怎样的人?
(因为格拉夫知道当四个人身处极度危险的境地,面临死亡的威胁时,他们需要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需要走出密林的力量,需要团结协作,于是格拉夫用这只充满希望的箱子,使他们团结协作,战胜了重重困难,重获生命。)
指导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去体会着反复读19自然段。
五、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之后,可以提这样的问题:“这只箱子里装的仅仅是石头吗?还有什么?你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让学生明确,这只箱子里装着格拉夫的爱心和智慧,装着四个人信守诺言、团结协作的高贵品质和必胜的信念。懂得在困难面前,只有团结协作,才能战胜困难。在生活中做一个信守诺言,讲诚信的人。
板书设计:
四个人和一只箱子
五人森林探险 格拉夫死前留下一只箱子,并互相许下诺言箱子鞭策他们团结一致,继续前行 终于走出丛林 箱子解密(石头)猛然醒悟 比黄金还宝贵的是生命
2、翼教版五下《四个人和一只箱子》优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瘦骨嶙峋、精疲力竭、噩梦、逆境、鞭策、溘然长逝”等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倒叙的写作方法。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格拉夫的爱心和智慧,懂得信守诺言、团结协作和必胜的信念才是克服困难的无价之宝。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格拉夫的爱心和智慧,懂得信守诺言、团结协作和必胜的信念才是克服困难的无价之宝。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四个人在体力不支、生存条件异常艰难的情况下为什么能活着走出丛林。
教学过程:
一、设置悬念,引入新课。
四个人在丛林里蹒跚地走着。他们胡子拉碴,瘦骨嶙峋,遍体鳞伤。一只沉重的箱子似乎是一根无形的鞭子,撵着他们拼命向前,直到精疲力竭为止。这是为什么呢?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四个人和一只箱子》。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语句。划出生字新词,并想办法理解。
2、组内读文,并交流生字新词的掌握情况。
3、教师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4、指名朗读课文。其他学生注意听读,评议。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浏览课文,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四个人在丛林中探险时生命随时受到威胁的人,为了实现一个承诺而历尽艰辛、团结一致,最终走出丛林获得生存的故事。)
四、出示中心话题,全班交流。
是什么原因使这四个人走出了丛林,获得了成功?从中能体会出格拉夫是个什么样的人?带着问题边思考边阅读,并画出自己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并在书的空白处批注自己的感受。
预设的感悟点有:
其一:这四个人遵守诺言、团结协作。
1、从“我们一定要把格拉夫的箱子搬出去”,“他是个好人,我们答应过他。”这两个句子中能感受到他们所以能走出丛林的原因是为了遵守诺言。
为了实现他们的承诺,他们付出了很大的代价。
“四个人在丛林里蹒跚地走着。他们胡子拉碴,瘦骨嶙峋,遍体鳞伤。一只沉重的箱子似乎是一根无形的鞭子,撵着他们拼命向前,直到精疲力竭为止。”
1、(理解“蹒跚地走着、胡子拉碴、瘦骨嶙峋、遍体鳞伤这几个词。
想象他们历尽艰辛后狼狈不堪的形象,体会他们探险旅途的艰辛。然后带着自己的感受读一读。)
2、从“撵”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这里把箱子比作“一根无形的鞭子“连同一个“撵”字,体会箱子对于他们既是
负担又是鞭策。)
3、四个人的语言表明了他们信守诺言的坚定信念。
启发学生想象:他们在途中可能会遇到什么困难,又是怎样克服的?如果没有箱子,结果会怎样?
引导学生抓住第7和第19段自然段感悟。“当他们不愿继续向前迈步时,它牵制他们的身体,鞭策他们的精神;当他们想要各奔东西时,它把他们紧紧地拴在一起。”“在那里,许多迷了路的孤身旅人现在只剩下一堆堆白骨”“那股使他们四个人为了遵守诺言而努力奋斗的力量,而四个人之所以能够团结在一起,仅仅是因为他们共同承担着一项义务”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品味箱子的凝聚力,也就是信守诺言的信念。
其二、他们是为了得到丰厚的报酬。
“格拉夫接着命令道,“我要你们都向我保证,在把箱子安全地送到目的地以前决不离开它。地址在箱子上,如果你们把它交给我的朋友唐纳教授,你们将会得到比黄金更宝贵的东西。我能保证你们得到丰厚的报酬。”
(神秘木箱里到底装的是什么,没有人知道,但他们认定只有齐心协力把这只箱子抬出去才能获得比黄金更宝贵的东西。)
师:像这种通过回忆补充事件原因的写作方法叫做插叙。
其三、格拉夫的爱心和智慧。
师:当他们最终打开箱子时,他们发现箱子里装的是什么?格拉夫为什么会这样做呢?你能理解他的做法吗?从中能体会到格拉夫是个怎样的人?
(因为格拉夫知道当四个人身处极度危险的境地,面临死亡的威胁时,他们需要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需要走出密林的力量,需要团结协作,于是格拉夫用这只充满希望的箱子,使他们团结协作,战胜了重重困难,重获生命。)
指导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去体会着反复读19自然段。
五、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之后,可以提这样的问题:“这只箱子里装的仅仅是石头吗?还有什么?你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让学生明确,这只箱子里装着格拉夫的爱心和智慧,装着四个人信守诺言、团结协作的高贵品质和必胜的信念。懂得在困难面前,只有团结协作,才能战胜困难。在生活中做一个信守诺言,讲诚信的人。
板书设计:
四个人和一只箱子
五人森林探险 格拉夫死前留下一只箱子,并互相许下诺言箱子鞭策他们团结一致,继续前行 终于走出丛林 箱子解密(石头)猛然醒悟 比黄金还宝贵的是生命
3、翼教版五下《18天涯情思》优秀教学设计
这篇文章催人泪下,讲述了在除夕之夜,远在海外的留学生向祖国亲人拜年的故事。表达了海外学子对祖国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中华儿女互帮互助的传统美德。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正确认读生字、新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文中语言、心理、行为等细节描写对塑造人物的作用,初步学会用细节描写表达人物的内心世界。
2.过程与方法:以自读、感悟、质疑、探究的学习方式架设文本与学生间的交流平台,使阅读教学成为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3.情感态度价值观:指导学生抓住文中重点字、词、句,进行品读,体会人物的内心,感受浓浓的思乡情以及作者博大的友爱之心,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
[教学重点]
品读文章,引导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浓浓的思乡情,以读促讲,读中悟情。
[教学难点]
学会用细节描写表达人物的思想情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谁有过身在异地想念家乡、想念亲人的经历?那是一种怎样的感觉?
(预设:找一两位同学说说自己亲身经历的思念之情。)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远在澳大利亚的中国留学生感受一下他们的故事。
板书课题:《天涯情思》
二、自由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范读(要求:认真听,把不认识不理解的生字新词,画出来,并注音。)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初读了解一些词的意思,如:嗫嚅、踌躇、伫立、不知所措等。
(预设:在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的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新词。有不明白的提出来小组交流解决。如仍解决不了,提出来全班交流或查工具书,如:查字典等。)
3、检查学生阅读情况和对生字新词的理解。
(预设:可采用一条龙式分段朗读、指明朗读等方法检查阅读。对独步准确的字音,及时纠正,并请读错的学生多读几遍。对不理解的字词及时交流,并做出解释说明。)
4、默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文章写了远在澳大利亚的两位中国留学生在除夕之夜分别与家人通电话的情景,表达了她们对家乡和亲人的无限思念之情
三、再读课文,初步感受文章的思想感情
你从这个故事中感受到了什么?
(预设:学生很容易说出中国留学生身在外地,思念故乡、思念亲人的感情,教师要对学生想法的及时肯定和总结)
四、指导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回顾课文内容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来到澳大利亚,了解到发生在两个留学生之间的一个感人至深的小故事,这节课老师将和大家一起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去感受他们心中那份浓浓的思乡情。在这之前,谁能用简练的语言讲述一下故事的内容。
二、品读课文、谈感受
默读课文,思考问题:在这个感人的故事中,你从谁的语言、神态、动作中体会到了浓浓的思乡情,画出有关的字、词、句,品一品、读一读,把自己的感受批注在旁边,然后在小组中进行交流。
(预设:学生由于年龄、经历等各方面原因,可能体会不到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浓浓的思乡情,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字、词、句反复品读,以读促讲、读中悟情)
14自然段通过对主人公阿玲的神情、动作、心理活动的刻画,体现出了她对家乡、亲人的无限思念,教学时,引导学生抓住早在一星期前立时抛开 扑扑直跳立刻握紧颤抖嗫嚅温暖这些词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从形象中去感受作者急切、激动的心情。
(预设:这一部分对主人公神情、动作的细致刻画非常明了地反映了主人公的内心,学生容易从这里体会到主人公浓浓的思乡情,引起内心的共鸣,抒发出自己的感想,但学生如果不能入情入境的朗读,教师可以通过饱含深情的范读渲染情景、烘托气氛,从而使学生得以入情入境的朗读。)
过渡:主人公想听到亲人声音的急切心情以及打电话时因激动而变得嗫嚅的话语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留学生浓浓的思乡情,然而身在异乡、心系祖国、思念亲人的海外留学生又岂止一人,有些留学生甚至思情难诉。文中还有谁让你真切的体会到了浓浓的思乡情。
预设:兰兰那份无法诉说的思乡情,并不像啊玲一样,从一开始就淋漓尽致的展现在读者面前。她苍白的面容、忧郁的神情在作者以及读者心里都留下了悬念,直到读到作者与兰兰的对话,才使读者明白她的忧郁、孤独是源自她无法诉说的思乡情。因此,学生可能会忽略这些细节,在教学时,老师需要引导学生体会这些细节描 写对传达物内心及情感的作用。具体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㈠抓细节描写,感受人物思情难诉的内心情感
1.兰兰苍白的 脸庞、紧张而忧郁 的神情让你感受到了什么?(孤独 忧伤 )
2.进一步追问:她为什么感到孤独和忧伤呢?
身在异国 ,想念家乡
每逢佳节倍思亲
思情难诉
3.感受着人物的内心,想像着情景,带着自己的体会读一读。(自由读、指名读)
㈡从我与兰兰以及我的家人与兰兰的对话中去感受浓浓的思乡之情。
1.我与兰兰的对话解开了悬念,兰兰那无法诉说的思乡之情,深深地震撼了我们的心灵。
预设:
⑴从我与兰兰的对话中你知道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⑵分角色朗读,入情入境。
2.思乡之情把两个留学生连在一起,我的做法让人称赞,表现出了我博大的友爱之心迸发出一片炽热的人间真情。
⑴看到我的举动,兰兰心情如何?和我的母亲通话时心情如何?从哪看出来的?带着自己的感受读一读
⑵看到我的举动,你想要说些什么?
体会着人物的内心,把自己想象成主人公,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有感情地朗读。
三、拓展练笔
文章中几处对人物语言、神态、动作的细致入微的刻画准确、明了的传达了人物的内心情感,非常值得我们借鉴。读一读,品一品,让我们也学着用细节描写来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学生练笔,老师指导
(预设:如果课堂时间不够,留为课下作业,让学生进行练习。)
四、作业
小组合作,把故事改编成剧本,排演小话剧。
4、《四个人和一只箱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瘦骨嶙峋、精疲力竭、噩梦、逆境、鞭策、溘然长逝”等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倒叙的写作方法。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格拉夫的爱心和智慧,懂得信守诺言、团结协作和必胜的信念才是克服困难的无价之宝。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格拉夫的爱心和智慧,懂得信守诺言、团结协作和必胜的信念才是克服困难的无价之宝。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四个人在体力不支、生存条件异常艰难的情况下为什么能活着走出丛林。
教学过程:
一、设置悬念,引入新课:
四个人在丛林里蹒跚地走着。他们胡子拉碴,瘦骨嶙峋,遍体鳞伤。一只沉重的箱子似乎是一根无形的鞭子,撵着他们拼命向前,直到精疲力竭为止。这是为什么呢?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四个人和一只箱子》。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语句。划出生字新词,并想办法理解。
2、组内读文,并交流生字新词的掌握情况。
3、教师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4、指名朗读课文。其他学生注意听读,评议。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浏览课文,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四个人在丛林中探险时生命随时受到威胁的人,为了实现一个承诺而历尽艰辛、团结一致,最终走出丛林获得生存的故事。)
四、出示中心话题,全班交流。
是什么原因使这四个人走出了丛林,获得了成功?从中能体会出格拉夫是个什么样的人?带着问题边思考边阅读,并画出自己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并在书的空白处批注自己的感受。
预设的感悟点有:
其一:这四个人遵守诺言、团结协作。
1、从“我们一定要把格拉夫的箱子搬出去”,“他是个好人,我们答应过他。”这两个句子中能感受到他们所以能走出丛林的原因是为了遵守诺言。
为了实现他们的承诺,他们付出了很大的代价。
“四个人在丛林里蹒跚地走着。他们胡子拉碴,瘦骨嶙峋,遍体鳞伤。一只沉重的箱子似乎是一根无形的鞭子,撵着他们拼命向前,直到精疲力竭为止。”
1、(理解“蹒跚地走着、胡子拉碴、瘦骨嶙峋、遍体鳞伤这几个词。
想象他们历尽艰辛后狼狈不堪的形象,体会他们探险旅途的艰辛。然后带着自己的感受读一读。)
2、从“撵”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这里把箱子比作“一根无形的鞭子“连同一个“撵”字,体会箱子对于他们既是
负担又是鞭策。)
3、四个人的语言表明了他们信守诺言的坚定信念。
启发学生想象:他们在途中可能会遇到什么困难,又是怎样克服的?如果没有箱子,结果会怎样?
引导学生抓住第7和第19段自然段感悟。“当他们不愿继续向前迈步时,它牵制他们的身体,鞭策他们的精神;当他们想要各奔东西时,它把他们紧紧地拴在一起。”“在那里,许多迷了路的孤身旅人现在只剩下一堆堆白骨”“那股使他们四个人为了遵守诺言而努力奋斗的力量,而四个人之所以能够团结在一起,仅仅是因为他们共同承担着一项义务”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品味箱子的凝聚力,也就是信守诺言的信念。
其二、他们是为了得到丰厚的报酬。
“格拉夫接着命令道,“我要你们都向我保证,在把箱子安全地送到目的地以前决不离开它。地址在箱子上,如果你们把它交给我的朋友唐纳教授,你们将会得到比黄金更宝贵的东西。我能保证你们得到丰厚的报酬。”
(神秘木箱里到底装的是什么,没有人知道,但他们认定只有齐心协力把这只箱子抬出去才能获得比黄金更宝贵的东西。)
师:像这种通过回忆补充事件原因的写作方法叫做插叙。
其三、格拉夫的爱心和智慧。
师:当他们最终打开箱子时,他们发现箱子里装的是什么?格拉夫为什么会这样做呢?你能理解他的做法吗?从中能体会到格拉夫是个怎样的人?
(因为格拉夫知道当四个人身处极度危险的境地,面临死亡的威胁时,他们需要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需要走出密林的力量,需要团结协作,于是格拉夫用这只充满希望的箱子,使他们团结协作,战胜了重重困难,重获生命。)
指导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去体会着反复读19自然段。
五、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之后,可以提这样的问题:“这只箱子里装的仅仅是石头吗?还有什么?你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让学生明确,这只箱子里装着格拉夫的爱心和智慧,装着四个人信守诺言、团结协作的高贵品质和必胜的信念。懂得在困难面前,只有团结协作,才能战胜困难。在生活中做一个信守诺言,讲诚信的人。
板书设计:
四个人和一只箱子
五人森林探险 格拉夫死前留下一只箱子,并互相许下诺言箱子鞭策他们团结一致,继续前行 终于走出丛林 箱子解密(石头) 猛然醒悟 比黄金还宝贵的是生命
5、翼教版一上《我和我的小伙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写田字格里的六个生字,做到笔顺正确。
2、正确认读十二个生字。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互助友爱,团结合作的精神。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自己喜欢的人物头饰。
教学过程与设计说明
教学过程 | 设计说明 |
第一课时 一、 激趣揭题 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现在我们一起来做个 游戏。(出示一根小棒)谁能把它折断?(指名学生试一试) 谁能把这一捆小棒折断,谁就是咱们班的大力士!(多找一些同学试一试) 谁来告诉老师,为什么一根小棒能折断,一捆小棒就折不断了呢?(学生回答)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也告诉我们同样的道理,快来一起看看吧!(板书课题:23、我和我的小伙伴) 二、 认读 1、 借助汉语拼音自由朗读课文,要求把字音读准。 2、 把课文中不认识的字词圈出来,同学之间、师生之间进行解决。 3、 认读生字、词语。 伙伴 一滴 木船 高兴 大喊 航行 禾苗 救活 跑回 4、 认读带生字词的句子。 (1) 小伙伴们在高兴的做游戏。 (2) 木船在大海中航行。 (3) 好多小水滴把干枯的禾苗救活了。 三、 指导朗读,理解课文内容 1、 听录音朗读,说说你从中知道了些什么? 2、 学生自由朗读,把自己喜欢的地方划出来,读给同学听。 4、 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有水啦,有水啦,我能航行啦!”——要读出木船见到“我”之后的高兴与激动。而“我”的力量太小了,不能托起木船,读出惋惜与失望。 5、 分角色朗读第四自然段。 “我跑回小河,唤来了我的小伙伴。”——要表现出小水滴的果断和自信。 “我们流到木船下……托起了木船”——要表现出小水滴们齐心协力救助木船的勇气和信心。 “谢谢你和你的小伙伴”——要突出小木船的喜悦和感激。 四、 联系实际,深化理解 小水滴和它的小伙伴们一起托起了木船,救活了禾苗,谁来说一说你和你的小伙伴一起做过什么事? 第二课时 一、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闭眼认真听,头脑里想象整个动画过程。 二、 发挥想象,创编课本剧。 1、 以小组为单位,把刚才头脑中想象到的画面加上自己的语言和动作,改编成课本剧。 2、 在班内表演。比一比哪个小组,哪个同学表演的好。 3、 由全班同学一起评选出各个奖项。 三、 识记,书写生字 1、 让学生认真观察这六个生字,说一说你是怎样记住它的。 2、 让学生先描红,再仿写,把字写工整,写准确。 3、 同桌互相评一评,哪个字写得好,哪个字还要进行修改。 4、 学生书写,教师巡回指导。 四、 作业: 和自己的小伙伴共同完成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 游戏是孩子的天性,通过游戏让他们体会一个简单的道理,为课文的学习作铺垫。 充分相信学生能学会,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识记生字,做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由字到词、由词到句,循序渐进,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 培养孩子阅读的兴趣,变换多种形式,达到流利的朗读,在此基础上练习有感情朗读,初步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 联系生活实际,畅谈自己和小伙伴的经历,充分感觉到伙伴之间团结友爱的情感,互助协作的力量之大。 课文内容的再现,让学生展开充分的想象。 该环节中,教师要在四人小组演练中相机进行指导,使学生能将联想内容与生活实际融入到表演中去,不必苛求改编的完整性和表演的艺术性,要多做肯定。 要给学生自由的空间,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记、书写生字。 |
6、《白鹅》和《白公鹅》比较阅读教学设计(人教版四年级教学设计)
内容预览:
23 核舟记
魏学洢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词诘、句式。
2.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术。
过程和方法目标:
1.学习掌握本文运用说明和描绘相结合的笔法。
2.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探明主题部分的说明顺序。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文章生动介绍了明末雕刻艺人高超的雕刻技术和独特的才华,热情颂扬了我国古代艺人的艺术成就。学习它,有助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感情。
教学重点:
1.帮助学生树立起关于核舟的空间概念,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
2.品味语言,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教学难点:
探究课文主体部分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
教学方法:
1.读想法。2.发现法、探究法。3.点评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CAI课件、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疏通文意,弄清文章的写作顺序,并探究思考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揣摩语言,品味文中生动传神的描写;课堂训练,强化文言知识积累和运用。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我国古代流传下来许多能工巧匠的故事,谁来讲给我们听听呢……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一位奇巧的雕刻家王叔远的故事,他能把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雕刻成舟,生动再现了历史上一个著名的文学故事,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核舟记》。(板书文题、作者)
二、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把握文意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课文,力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2.教师提示以下内容(投影显示)
3.学生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把握文意。
三、整体把握文意,弄清作者的写作顺序
疏通文意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发现,“核舟是什么?”“核舟上有什么?”“你在核舟上发现了什么?”以此为话题进行全班交流。
要求学生仔细研读课文,绘制核舟示意图,树立起关于核舟的空间概念。
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弄清作者的说明顺序。
四、品析语言,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1问题讨论,引导学生学生注意作者的细致观察。
2.揣摩语言,品味文中生动传神的描写。
3.多媒体显示文中优美的语句。
五、课堂小结
课文通过介绍王叔远雕刻核舟的高超技艺,反映了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伟大成就。篇幅虽短,却说明顺序合理,就连雕刻家的艺术构思都介绍得淋漓有致,确实令人惊叹。这要靠什么?一方面靠细致的观察,深入的思考;另一方面靠具体的描绘和生动的说明。这无疑给我们以很多启示。
六、课堂练习
多媒体显示(显示一题,完成一题)
七、布置作业
1.熟读全文,背诵第三段。能背诵全文者背诵全文。
2.作课文后面的练习。
八、板书设计
核舟记
一、概述王叔远高超的雕刻技巧
细 生
致 动 整体 空
二、详写核舟 间
船舱
观 说 局部 船头
察 明 船尾顺
三、总述并评价 船顶序
教学后记:
学习本文要注意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感情。帮助学生树立起关于核舟的空间概念,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品味语言,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
小编寄语:欢迎来,为了方便您寻找资料,信息,请将本页加入收藏!
7、翼教版《阳光下的皮肤》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使学生发挥的思维得到锻炼,提高朗读、分析能力。
2、培养学生快速默读的能力.
3、体会人物个性化语言,揣摩人物神态刻画
过程与方法:
授课时注意引导学生从人物语言,举止上去把握人物内在的精神世界,通过与文本对话的过程,加深时课文的理解,品位语言魅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和平,“地球是一个大家庭”的美好心灵,感受人们对平等、和平 、发展的渴望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情课文内容,体会“我”渴望全世界人民团结、平时、互助的美好愿望。
教学难点:调动学生们“积极性”以达到更好地把握文章内容,把握人物性格。
【教学方法】 放—收—帮—牵
【学法指导】质疑互助式学习,加深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知道地球很大,1500多年前,人们从长安出发,沿丝绸之路到波斯,大概要走上半年。然而地球又很小,今天乘上飞机环绕地球一圈也不过24小时左右。所以,有人把地球叫做地球村。每一个国家都是这村子中的一个家庭。在大家共同拥有的这样一个兰色星球上必然会演绎着许许多多的故事。那么,今天,地球村里又发生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同学们快快打开书,自由、快速地去默读课文。
(二)
板书: 阳光皮肤
同学们从每个孩子的介绍中,你能知道什么?并具体说说从文中哪些地方感受到的?
1:讲述了一个国际少年班的学生渴望和平的故事
2:讲述了南非黑人求平等、求生存的心声
这篇文章主要采用了对话的形式贯穿全文的,我们暂且也把它看成是一堂语文的口语交际课。那么,各个国家的同学在利用口语来展示自己国家的风采时,你认为:
1.哪个国家的同学介绍得好?你为什么欣赏他的介绍呢?
2.哪一个国家的学生介绍得最精彩?最形象?
3.在口语交际中,新加坡的李德远和朝鲜来的金顺玉的对话是什么意思?(能否表演一番)他们好象伤害到了彼此,你从中得到了哪些关于说话的技巧呢?
师:今天的中国有56个民族,但有一首歌唱得好,我们56个民族是一家。请同学们演唱《爱我中华》这首歌。
师:课文中介绍的南非是新南非建立以前的南非,今天的南非人民靠着自己辛勤的努力,令世界刮目相看。
师:一个国家和民族是如此,对于一个人来说也同样如此,如果你想获得他人的尊敬,你只有凭借自身的能力和实力,无论你拥有何种肤色。如果你是一名强者,你就可以为你的皮肤涂抹上一层耀眼的光彩。在绿茵场上,贝利、罗纳尔多正是凭借他们超凡出众的球技,使人们忘记了他们皮肤的颜色,在世界球迷眼中是完美无缺的、光芒四射的英雄。大 家同意老师的感受吗?
那么:①“阳光皮肤”到底是什么意思?
② 能不能说所有人的皮肤都是“阳光皮肤”?
形式:分小组讨论交流一下,重点探究第2个问题。
生发言(略)
师做总结:
同学们:历史上,日耳曼民族是白皙的,生活是富有的;犹太人是聪明的,他们是与黑人有着天壤之别的高贵人种,但如果他们的内心不消除种族歧视、不讲究平等,他们仍然不是阳光皮肤。我们渴望的是,消除种族歧视、暴乱,呼唤和平的阳光普照。到那时,人人都是阳光皮肤。
在结束这节课前,让我们体味一下和平世界的美好吧!配以《种太阳》的歌曲。同学们齐唱《种太阳》,表达热爱和平的心声!
8、翼教版第十一册《京剧》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正确认读11个要求会认的生字,掌握8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介绍的关于京剧的基本尝试。
过程与方法目标:
1、自主搜集有关京剧的资料,了解关于京剧的一般常识。
2、通过自读课文、自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及各部分的内容,体会表达的条理性。
3、、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关于京剧的“术语”。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阅读文章,接受京剧文化的熏陶。
2、感悟京剧的无穷魅力。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介绍的关于京剧的基本尝试,接受京剧文化的熏陶。
教学难点:
理解关于京剧的“术语”,体会表达的条理性。
教学准备:
歌曲《唱脸谱》。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设计理念
第一课时
一、歌曲引入:
1、放歌曲《唱脸谱》。
2、师:京剧的脸谱,是京剧人物的面部化装。京剧,被成为“国粹”,谁会唱上一段京剧?
在课前,大家已经搜集了一些关于京剧的知识,你了解到了哪些?
学生畅谈。
二、初读文章,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1、指明读。
注意以下词语的读音,并反复认读:
陕西 乾隆 融会 荟萃 综合 粗犷 笙
唢呐 琵琶 烘托 锣 钹 铙 铿锵
2、通过阅读文章,你了解到了哪些知识?
学生发言。
3、小组交流,理解词语。
师:课前,我们已经做了很充分的预习工作,文章中有些词语的意思比较难懂,现在请大家在小组中互相交流、理解一些词语的意思,并把你们弄明白的,没弄明白的做好详尽的记录。准备全班的交流。
4、全班交流:
西皮:西皮是一种比较明快、活泼的曲调,长于抒情、叙事、说理、状物。
二黄:二黄是一种较舒缓、深沉的曲调,适合表现忧郁、哀伤的情绪。多用于悲剧型的剧情中。
徽剧:徽剧是一种重要的地方戏曲声腔,主要流行于安徽省境内和江西省婺源县一带。
汉剧:中国戏曲剧种。俗称“二黄”,又有“楚剧”、“汉调”两种叫法。它为湖北主要的戏曲剧种。
昆曲:是我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原名“昆山腔”或简称“昆腔”,清朝以来被称为“昆曲”,现又被称为“昆剧”。
秦腔:秦腔又称乱弹,源于西秦腔,流行于我国西北地区的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又因其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所以又叫“梆子腔”。
对白:在戏曲中所有唱出的台词都叫对白。
脸谱: 脸谱是中国戏曲演员脸上的绘画,用于舞台演出时的化妆造型艺术。
文武场:京剧的伴奏称为场面,分为文场和武场。
三、默读文章,概括内容
1、默读文章:
师:下面,请大家默读文章,在默读的过程中思考两个问题:
①文章的主要内容
②每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2、全班交流:
预设:
①本文师一篇说明性的散文,介绍了中国戏曲艺术的代表——京剧的常识。
②
1段:对京剧这种艺术形式的概括性介绍,主要介绍了京剧的名称。
2段:介绍了京剧的来历。
3段:简单介绍了京剧的艺术表演形式。
4段:介绍了京剧的脸谱及任务分类,并逐项介绍了:“生旦净丑”等角色的类别及特征。
5段:介绍了京剧的音乐伴奏。
6段:介绍了京剧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流派,并出现了卓越的表演艺术家。
四、生字词教学
第二课时
一、回忆课文内容。
二、交流讨论,体会文章表达的条理性。
1、出示中心话题,小组交流讨论
中心话题:
潜心阅读文章,你了解到了关于京剧的哪些知识?各部分之间有什么关系?可以用图示的形式表示出来。
2、小组交流讨论
3、全班交流:
预设:
京剧的名称:国剧(二黄、皮黄)
三、拓展延伸:
1、阅读作家叶君健的《看戏》
体会意境。
2、补充徽班进京的故事:
3、欣赏有关京剧的视频、音频资料。
9、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珍珠鸟》优秀教学设计
【自学目标】
知道珍珠鸟很怕人,了解由于“我”为它们创造了一个安逸舒适的生活环境,使它们与“我”越来越亲近。
领悟课文是怎么具体表达“信赖,往往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意思。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自学重点】
感受我们“日渐亲近的情谊”。
【自学过程】
一、导入
(师)这两天,我们又结识了一个新的小伙伴──珍珠鸟。他娇小、可爱,就是特别怕人。作家冯骥才用他的笔,他的心为我们讲述了他与珍珠鸟之间动人的故事。
二、读书学习
1、(师)请大家打开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看看文中哪些语句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
提示:
⑴ 我很少扒开叶蔓瞧它们,它们便渐渐敢伸出小脑袋瞅瞅我。
⑵ 它小,就能轻易地由疏格的笼子钻出身。
⑶ 起先……笼子周围……屋里……柜顶……书架上……画框上。
⑷ 我不管它:
……我为珍珠鸟创造了舒适、自由的环境,得到了它的信赖,它与我越来越亲近的语句。
2、(师)这些语句给我们描绘出“我”与珍珠鸟一家和睦相处的情景。你们能不能从中选取几处印象最深的语句,连起来展示“我”与珍珠鸟“日渐亲近”的情谊?
师:日渐亲近。
细读:
⑴ (师)那我们就先进入展现“小家伙爸爸、妈妈生活环境的语句”。自己轻声读读课文与这幅图关联的内容,一会儿请你谈谈感受。
(提示:学生结合鸟笼里、鸟笼外的环境谈自己的感受,引导学生理解“我”对珍珠鸟的关爱、理解与尊重。)
(师)如果你就是生活其中的珍珠鸟,你有什么感受?
(生)学生继续谈感受,教师适时引导。
(师小结)是关爱、理解与尊重,使他们与我熟悉起来。
⑵ 哪些语句表现了小珍珠鸟“远远观望”,文章中用了怎样生动的语言描绘这情景?读相关语句。
(提示:在课文的六七自然段。)
⑶ 哪些语句表现了“小家伙神气十足站在书架上”?“神气十足的小家伙”什么样?让我们欣赏一下吧。
(提示:读一读第七、八自然段。小家伙生活的多么的快乐,虽然还在远远的观望,但离我越来越近了。)
⑷ 你是怎么体会“我不动声色地写,默默享受着小家伙亲近的情谊。”这份亲近的情谊,谁还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说一说吗?
(提示:在这看似不动声色中,流露出我对小家伙深深的情谊,让我们也来分享分享吧,你体会着读一读。)
(提示:小家伙感受到这份情谊,更信任我;我也感受到这份信任,获得无限享受。再指名读这句话。)
⑸ 有了这份信任,有一天,小家伙竟赖在我身上睡着了。多么温馨的画面!让我们静静地欣赏,静静地读读书中描写这一画面的语句。
把你的感受读给爸爸妈妈听。
三、总结
1、(师)这是信赖创造的美好的境界,能谈谈你对作者流泻下的这一时感受的理解吗?
(提示:我为珍珠鸟创造了舒适、自由的环境,得到了它的信赖,它与我越来越亲近。)
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2、学习完了这篇课文你有怎样的感受?
(提示:你是否体会到信赖是相互的,我为珍珠鸟创造了舒适、自由的环境,它就与我越来越亲近。)
10、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二》优秀教学设计方案
《语文园地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①学习以诚恳的态度、真诚的语言与他人交流,懂得真诚待人是一种良好的品德。
②学会在合作中说真话,告诉别人心里话。
③积累有关诚信的词语及古诗文名句。激发学生待人诚恳、讲信用的思想情感。
●课前准备
让几个学生排练一个小品:一学生在校园里乱扔纸屑,另两个学生据理劝导。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创设情景,引入话题
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事,例如:别人有事找父母亲,父母亲不在家;班上的一个同学病了,好几天不能来上课;有的同学在校园里随地吐痰等等,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这些事呢?
①刚才几位同学表演的小品,你看了后有什么话想说?
(在学生自由发言的基础上揭示“以诚待人”的交际主题)
②想一想,平时你有没有遇到过类似这样的事,如果有,你是怎样对待的?
●讨论交流
①个人准备后,在小组内交流。
先由一名学生举一具体的事例,再说说自己是怎样做的,然后对这一做法作评价。接着,其余学生轮流发言。
②各小组选派一位学生准备在班上交流。
③班级交流:对参与交流的学生作适当的鼓励和评价,并随机规范其语言。
●提建议
在讨论和交流的基础上,让学生概括成几条明确简要的建议,一一写在黑板上,然后做归纳整理,再在条文前加上几句关于以诚待人的“前言”,形成一份建议书。课后抄录并张贴在教室里。
第二、三课时 习作 我的发现
●学习“我的发现”
①读读小林和小东的对话,说说小东说了习作上的哪些好经验。
②归纳过渡:习作除了留心观察周围,把自己观察到的事物写下来之外,还可以把自己心里想的事,或者想对别人说的话写下来。
●明确本次习作要求,启发思路
①阅读习作提示。让学生明确:写的是自己想说的心里话,要真实,不说假话。
②思考表达的内容。先要想好,最想对谁说自己的心里话,再考虑要说的话,可以是欢心的事,也可以是烦恼的事、难受的事……
③学生酝酿交流、师生个别谈话;
根据习作要求,学生自行酝酿,指名个别交流,启发学生的习作思路。教师随机与个别学生轻声交谈。
④学生动笔。
⑤相互交流,修改。
第四课时 日积月累 趣味语文
●词语盘点
①学生自读。
②同桌互查。
③学生质疑,教师释疑。
④记记写写。
●日积月累
①告诉学生,这些都是从古诗文中选取的名句,每句话都包含着深刻的道理。
③逐句自读。
③说说自己能读懂的句子,提出不理解的。
④教师释疑。
⑤熟读、背诵。
●趣味语文
①联系本单《中彩那天》等课文,指出诚信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②自读。
③师生共同举出生活中的事例,理解“自信、守信、诚信”等等。
选取其中的一个带有“信”的词,再根据这个词的意思,写一个事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