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井冈翠竹》教学设计一等奖

《六年级下册《井冈翠竹》教学设计一等奖》属于教学设计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六年级下册《井冈翠竹》教学设计一等奖

1、六年级下册《井冈翠竹》教学设计一等奖

六年级下册《井冈翠竹》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

2、能正确、流畅、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8、9自然段。

3、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句子含义。

4、通过学习课文,了解革命根据地人民在过去和现在所表现出来的崇高品质,歌颂革命精神。

教学重、难点:

通过学习课文,了解革命根据地人民在过去和现在所表现出来的崇高品质,歌颂革命精神。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略)

(检查生字、新词、所收集的资料,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习作者描写竹子的外形部分)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

师: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学生回答。

(师: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本课主要写井冈翠竹的外形特征,以及它在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作用,本课中用了一句话概括,请同学们找出这句话),生浏览课文,回答句子,师板书。

二、品读课文,突破重点。

(师:请同学们找出反映竹子为革命建立功勋,现在和将来为社会献出一切的相关句子读一读。)

1、学生代表读井冈竹子的革命功绩所表现的地方,其他同学画一画。

用勾画描写竹子用途的句子。

用 勾画出作者描写竹子对革命建立功勋时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并标出其种类。(排比、反问、设问、引用)师板出:生活皿器、战斗武器。

(师:同学们,战争时期红军用井冈竹子解决生活困难,打跑敌人,可你们却不知毛竹所做的扁担是多么结实,再重的担子它也挑得起,当年毛委员和朱军长就挑起了最重的担子,知道挑的是什么吗?请读第七自然段),生朗读回答。

2、朗读体验,体会井冈山人的精神。

A、革命战争年代

(师:关系着全中国人民命运的重担仅靠毛委员和朱军长能挑得起来吗?还需靠哪些人的协助呢?)

生:浏览课文后部分内容回答。

生1:井冈山人,因井冈山人同井冈毛竹一样坚贞不屈,有着无私奉献的精神。

生2:井冈山人,井冈山人有着如同井冈毛竹不向残暴低头,不向敌人低头的精神。

(师:是啊,井冈山人如同井冈毛竹,井冈毛竹就是他们最好的象征,今天的井冈毛竹依然在社会主义展现了它们的风采,井冈山人仍然延续着为了国家贡献一切的愿望,为国家提供能源,在今天的中国他们又有何作用呢?)生朗读课文反映社会主义建设中毛竹的作用部分找答案,讨论后交流。

b、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生1:井冈山毛竹仍然可以提供给高楼大厦、城市、农村、工厂、矿山作建筑物。

生2:井冈山人仍然希望毛竹不远万里送去他们的爱心,传达他们的革命气节和革命精神。

3、师小结。

三、回归整体,全班交流。

1、从文中受到什么启发?

2、说说井冈翠竹为什么使人难忘?作者歌颂的只是翠竹吗?

3、师小结:井冈翠竹是革命的竹子,过去为革命建立功勋,现在和将来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继续奉献,井冈精神是中国人民的革命气节和精神,我们应继承和发扬这一切。

四、作业。

搜集颂竹的诗句背诵

附板书:

生活皿器

井冈翠竹 革命战争年代 战斗武器实 建立功勋

革命的竹子

(无私赞美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建筑物 献出一切和敬佩)

设计理念:

本篇课文是一篇象征性的文章,里面包含着一定的革命情怀,作者在描写翠竹的外形后,重点叙述了翠竹在革命战争年代,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不同阶段建立功勋,献出一切的精神。文章借井冈翠竹来表现井冈人民对中国不懈的无私的贡献。教学本篇课文时,将了解革命根据地人民在过去和现在所表现出来的崇高品质,歌颂革命精神拟为重点,为了突破重点,教学时须引导学生紧扣重点词句,综合所查资料,共同探讨,从中领悟。

六年级下册《井冈翠竹》教学设计二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的9个生字,会写本课的8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精彩片段;

3、体会文中描写井冈翠竹的重点句子的表达效果以及作者对井冈翠竹的赞美之情;

4、初步领悟记叙描写议论等不同的表达方式。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描写井冈翠竹的语句在文中所起到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了解时代背景并体会井冈翠竹所象征的坚强不屈、默默奉献、乐观向上的革命精神。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井冈翠竹吗?它做过武器杀伤敌人,做过竹筒盛饭,做过红军的扁担挑着中国革命从井冈山走到延安,走到北京。新中国成立后,竹子又被派上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新用场。

1.简单介绍井冈山毛竹的生长情况。

2.出示课题:

(1)解释课题:翠,绿的意思。

(2)介绍作者:袁鹰。

(3)设问启发:为什么说井冈山五百里林海里,最使人难忘的是毛竹?

二、检测预习,了解学情。

1.检查读音:

(1)教师出示生字: 匪、嗥、硝、锁、粮、腥、稠、茨、殷。

(2)学生认读并组词。

(3)教师重点强调:嗥稠殷的读音。

2.检查朗读

(1)学生自由练习通读课文,教师深入学生了解学情。

(2)学生把自己认为不容易读通的句子再给大家读一读。

三、整体感知课文:

1、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反馈交流。想想课文讲了什么?

3、全文共分为几部分?

四、学生阅读课文,理清结构,找出线索。

要求思考:

1.结合读中提示,理清全文结构,写作顺序,并思考提示中有关问题。

2.全文结构及顺序:由竹子外形写到功绩,先总后分,结尾总结点题。写竹之外形,按远近顺序,写竹之功绩,按过去到现在的时间顺序写。找出线索:竹之功绩。

3.具体写竹子时,作者分别联想到些什么?

4.划出使用精彩的动词,思考其好处。

五、质疑问难:

1.引导学生从内容到写法等方面给课文提出问题。

2.教师小结:为什么说井冈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为什么说井冈山的竹子是英雄的井冈山的象征?

六、课后作业:

1.继续读课文思考:为什么说井冈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为什么说井冈山的竹子是英雄的井冈山的象征?

2.积累词语:读一读,写一写。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测:

1.听写词语

粮食 封锁 委员 稠密 派遣 摇撼 殷切

郁郁苍苍重重叠叠成年累月魂飞魄散

亭亭玉立坚贞不屈血雨腥风意气风发

2.说一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品读感悟,探究交流:

1.井冈山的毛竹是怎样的?

长春版《井冈翠竹》教学设计

(1)学生谈感受

(2)引导学生体会远处近处有的好似的词语在本句中的表达效果。

(3)指导朗读,引导背诵。

2.为什么说井冈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

(1)静心默读课文3-9自然段,想想井冈山竹子的革命功绩表现在哪些方面?

(2)用勾画出描写竹子用途的句子。搭、做、盛、蒸、摆。用~~~~~~画出作者使用修辞手法的句子,并在旁边标明修辞手法。排比、反问、设问、引用等修辞手法。

(3)教师引导学生汇报交流,重点理解下列句子:

①出示:你看那毛竹做的扁担,多么坚韧,多么结实,再重的担子也能挑得起。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也可以借助手中资料理解。

②出示:血雨腥风,毛竹青了又黄,黄了又青,不向残暴低头,不向敌人弯腰;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鞭,还有深埋地下的竹根。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井冈山的毛竹在革命年代里所起到的作用,体会作者对毛竹的赞美之情。

板书: 当年坚贞不屈默默奉献

③出示:这些青翠的竹子,沿着细长的滑道,穿云钻雾,呼啸而来。它们滑下溪水,转入大河,流进赣江,挤上火车,走上迢迢的征途。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加点词语体会句子在表达方面的特点。

(4)引导学生体会:井冈山人民对中国革命的不懈的无私的贡献及其精神对中国革命深远的影响。

三、总结提升,情感升华:

1、感悟文章主旨。

出示:井冈山的翠竹啊,你是革命的竹子!

2、师生互动,全班交流。

3、从文中受到什么启发?

4、说说井冈翠竹为什么使人难忘,作者歌颂的只是翠竹吗?

四、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运用2和3。

3、预习第六课。

2、六年级下册《井冈翠竹》教学设计

六年级下册《井冈翠竹》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

2、能正确、流畅、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8、9自然段。

3、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句子含义。

4、通过学习课文,了解革命根据地人民在过去和现在所表现出来的崇高品质,歌颂革命精神。

教学重、难点:

通过学习课文,了解革命根据地人民在过去和现在所表现出来的崇高品质,歌颂革命精神。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略)

(检查生字、新词、所收集的资料,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习作者描写竹子的外形部分)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

师: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学生回答。

(师: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本课主要写井冈翠竹的外形特征,以及它在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作用,本课中用了一句话概括,请同学们找出这句话),生浏览课文,回答句子,师板书。

二、品读课文,突破重点。

(师:请同学们找出反映竹子为革命建立功勋,现在和将来为社会献出一切的相关句子读一读。)

1、学生代表读井冈竹子的革命功绩所表现的地方,其他同学画一画。

用勾画描写竹子用途的句子。

用 勾画出作者描写竹子对革命建立功勋时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并标出其种类。(排比、反问、设问、引用)师板出:生活皿器、战斗武器。

(师:同学们,战争时期红军用井冈竹子解决生活困难,打跑敌人,可你们却不知毛竹所做的扁担是多么结实,再重的担子它也挑得起,当年毛委员和朱军长就挑起了最重的担子,知道挑的是什么吗?请读第七自然段),生朗读回答。

2、朗读体验,体会井冈山人的精神。

A、革命战争年代

(师:关系着全中国人民命运的重担仅靠毛委员和朱军长能挑得起来吗?还需靠哪些人的协助呢?)

生:浏览课文后部分内容回答。

生1:井冈山人,因井冈山人同井冈毛竹一样坚贞不屈,有着无私奉献的精神。

生2:井冈山人,井冈山人有着如同井冈毛竹不向残暴低头,不向敌人低头的精神。

(师:是啊,井冈山人如同井冈毛竹,井冈毛竹就是他们最好的象征,今天的井冈毛竹依然在社会主义展现了它们的风采,井冈山人仍然延续着为了国家贡献一切的愿望,为国家提供能源,在今天的中国他们又有何作用呢?)生朗读课文反映社会主义建设中毛竹的作用部分找答案,讨论后交流。

b、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生1:井冈山毛竹仍然可以提供给高楼大厦、城市、农村、工厂、矿山作建筑物。

生2:井冈山人仍然希望毛竹不远万里送去他们的爱心,传达他们的革命气节和革命精神。

3、师小结。

三、回归整体,全班交流。

1、从文中受到什么启发?

2、说说井冈翠竹为什么使人难忘?作者歌颂的只是翠竹吗?

3、师小结:井冈翠竹是革命的竹子,过去为革命建立功勋,现在和将来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继续奉献,井冈精神是中国人民的革命气节和精神,我们应继承和发扬这一切。

四、作业。

搜集颂竹的诗句背诵

附板书:

生活皿器

井冈翠竹 革命战争年代 战斗武器实 建立功勋

革命的竹子

(无私赞美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建筑物 献出一切和敬佩)

设计理念:

本篇课文是一篇象征性的文章,里面包含着一定的革命情怀,作者在描写翠竹的外形后,重点叙述了翠竹在革命战争年代,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不同阶段建立功勋,献出一切的精神。文章借井冈翠竹来表现井冈人民对中国不懈的无私的贡献。教学本篇课文时,将了解革命根据地人民在过去和现在所表现出来的崇高品质,歌颂革命精神拟为重点,为了突破重点,教学时须引导学生紧扣重点词句,综合所查资料,共同探讨,从中领悟。

六年级下册《井冈翠竹》教学设计二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的9个生字,会写本课的8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精彩片段;

3、体会文中描写井冈翠竹的重点句子的表达效果以及作者对井冈翠竹的赞美之情;

4、初步领悟记叙描写议论等不同的表达方式。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描写井冈翠竹的语句在文中所起到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了解时代背景并体会井冈翠竹所象征的坚强不屈、默默奉献、乐观向上的革命精神。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井冈翠竹吗?它做过武器杀伤敌人,做过竹筒盛饭,做过红军的扁担挑着中国革命从井冈山走到延安,走到北京。新中国成立后,竹子又被派上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新用场。

1.简单介绍井冈山毛竹的生长情况。

2.出示课题:

(1)解释课题:翠,绿的意思。

(2)介绍作者:袁鹰。

(3)设问启发:为什么说井冈山五百里林海里,最使人难忘的是毛竹?

二、检测预习,了解学情。

1.检查读音:

(1)教师出示生字: 匪、嗥、硝、锁、粮、腥、稠、茨、殷。

(2)学生认读并组词。

(3)教师重点强调:嗥稠殷的读音。

2.检查朗读

(1)学生自由练习通读课文,教师深入学生了解学情。

(2)学生把自己认为不容易读通的句子再给大家读一读。

三、整体感知课文:

1、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反馈交流。想想课文讲了什么?

3、全文共分为几部分?

四、学生阅读课文,理清结构,找出线索。

要求思考:

1.结合读中提示,理清全文结构,写作顺序,并思考提示中有关问题。

2.全文结构及顺序:由竹子外形写到功绩,先总后分,结尾总结点题。写竹之外形,按远近顺序,写竹之功绩,按过去到现在的时间顺序写。找出线索:竹之功绩。

3.具体写竹子时,作者分别联想到些什么?

4.划出使用精彩的动词,思考其好处。

五、质疑问难:

1.引导学生从内容到写法等方面给课文提出问题。

2.教师小结:为什么说井冈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为什么说井冈山的竹子是英雄的井冈山的象征?

六、课后作业:

1.继续读课文思考:为什么说井冈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为什么说井冈山的竹子是英雄的井冈山的象征?

2.积累词语:读一读,写一写。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测:

1.听写词语

粮食 封锁 委员 稠密 派遣 摇撼 殷切

郁郁苍苍重重叠叠成年累月魂飞魄散

亭亭玉立坚贞不屈血雨腥风意气风发

2.说一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品读感悟,探究交流:

1.井冈山的毛竹是怎样的?

长春版《井冈翠竹》教学设计

(1)学生谈感受

(2)引导学生体会远处近处有的好似的词语在本句中的表达效果。

(3)指导朗读,引导背诵。

2.为什么说井冈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

(1)静心默读课文3-9自然段,想想井冈山竹子的革命功绩表现在哪些方面?

(2)用勾画出描写竹子用途的句子。搭、做、盛、蒸、摆。用~~~~~~画出作者使用修辞手法的句子,并在旁边标明修辞手法。排比、反问、设问、引用等修辞手法。

(3)教师引导学生汇报交流,重点理解下列句子:

①出示:你看那毛竹做的扁担,多么坚韧,多么结实,再重的担子也能挑得起。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也可以借助手中资料理解。

②出示:血雨腥风,毛竹青了又黄,黄了又青,不向残暴低头,不向敌人弯腰;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鞭,还有深埋地下的竹根。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井冈山的毛竹在革命年代里所起到的作用,体会作者对毛竹的赞美之情。

板书: 当年坚贞不屈默默奉献

③出示:这些青翠的竹子,沿着细长的滑道,穿云钻雾,呼啸而来。它们滑下溪水,转入大河,流进赣江,挤上火车,走上迢迢的征途。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加点词语体会句子在表达方面的特点。

(4)引导学生体会:井冈山人民对中国革命的不懈的无私的贡献及其精神对中国革命深远的影响。

三、总结提升,情感升华:

1、感悟文章主旨。

出示:井冈山的翠竹啊,你是革命的竹子!

2、师生互动,全班交流。

3、从文中受到什么启发?

4、说说井冈翠竹为什么使人难忘,作者歌颂的只是翠竹吗?

四、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运用2和3。

3、预习第六课。

3、六年级语文下册《井冈翠竹》教学设计

长春版《井冈翠竹》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的9个生字,会写本课的8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精彩片段;
3、体会文中描写井冈翠竹的重点句子的表达效果以及作者对井冈翠竹的赞美之情;
4、初步领悟”记叙“”描写“”议论“等不同的表达方式。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描写井冈翠竹的语句在文中所起到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了解时代背景并体会井冈翠竹所象征的坚强不屈、默默奉献、乐观向上的革命精神。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井冈翠竹吗?它做过武器杀伤敌人,做过竹筒盛饭,做过红军的扁担挑着中国革命从井冈山走到延安,走到北京。新中国成立后,竹子又被派上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新用场。
1.简单介绍井冈山毛竹的生长情况。
2.出示课题:
(1)解释课题:翠,绿的意思。
(2)介绍作者:袁鹰。
(3)设问启发:为什么说“井冈山五百里林海里,最使人难忘的是毛竹”?
二、检测预习,了解学情。
1.检查读音:
(1)教师出示生字: 匪、嗥、硝、锁、粮、腥、稠、茨、殷。
(2)学生认读并组词。
(3)教师重点强调:“嗥”“稠”“殷”的读音。
2.检查朗读
(1)学生自由练习通读课文,教师深入学生了解学情。
(2)学生把自己认为不容易读通的句子再给大家读一读。
三、整体感知课文:
1、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反馈交流。想想课文讲了什么?
3、全文共分为几部分?
四、学生阅读课文,理清结构,找出线索。
要求思考:
1.结合读中提示,理清全文结构,写作顺序,并思考提示中有关问题。
2.全文结构及顺序:由竹子外形写到功绩,先总后分,结尾总结点题。写竹之外形,按远近顺序,写竹之功绩,按过去到现在的时间顺序写。找出线索:竹之功绩。
3.具体写竹子时,作者分别联想到些什么?
4.划出使用精彩的动词,思考其好处。
五、质疑问难:
1.引导学生从内容到写法等方面给课文提出问题。
2.教师小结:为什么说“井冈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为什么说“井冈山的竹子是英雄的井冈山的象征”?
六、课后作业:
1.继续读课文思考:为什么说“井冈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为什么说“井冈山的竹子是英雄的井冈山的象征”?
2.积累词语:读一读,写一写。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测
1.听写词语
粮食 封锁 委员 稠密 派遣 摇撼 殷切
郁郁苍苍重重叠叠成年累月魂飞魄散
亭亭玉立坚贞不屈血雨腥风意气风发
2.说一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品读感悟,探究交流
1.井冈山的毛竹是怎样的?

长春版《井冈翠竹》教学设计
(1)学生谈感受
(2)引导学生体会“远处”“近处”“有的……好似……”的词语在本句中的表达效果。
(3)指导朗读,引导背诵。
2.为什么说“井冈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
(1)静心默读课文3-9自然段,想想井冈山竹子的革命功绩表现在哪些方面?
(2)用“————”勾画出描写竹子用途的句子。“搭、做、盛、蒸、摆”。用~~~~~~画出作者使用修辞手法的句子,并在旁边标明修辞手法。排比、反问、设问、引用等修辞手法。
(3)教师引导学生汇报交流,重点理解下列句子:
①出示:“你看那毛竹做的扁担,多么坚韧,多么结实,再重的担子也能挑得起。”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也可以借助手中资料理解。
②出示:“血雨腥风,毛竹青了又黄,黄了又青,不向残暴低头,不向敌人弯腰;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鞭,还有深埋地下的竹根。”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井冈山的毛竹在革命年代里所起到的作用,体会作者对毛竹的赞美之情。
板书: 当年——坚贞不屈默默奉献
③出示:“这些青翠的竹子,沿着细长的滑道,穿云钻雾,呼啸而来。它们滑下溪水,转入大河,流进赣江,挤上火车,走上迢迢的征途。”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加点词语体会句子在表达方面的特点。
(4)引导学生体会:井冈山人民对中国革命的不懈的无私的贡献及其精神对中国革命深远的影响。
三、总结提升,情感升华。
1、感悟文章主旨。
出示:“井冈山的翠竹啊,你是革命的竹子!
2、师生互动,全班交流。
3、从文中受到什么启发?
4、说说井冈翠竹为什么使人难忘,作者歌颂的只是翠竹吗?
四、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运用2和3。
3、预习第六课。

4、六下《井冈翠竹》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借助资料,了解全文的内容,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体会文中重点词句的含义。

2.有感情地诵读全文,背诵二、五、八自然段。

3.了解并学习作者表达、抒发情感的方法。领会延安精神,懂得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性。

二、基础知识:

锁 封锁 门锁 愁眉锁眼

粮 粮食 钱粮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委 委员 委屈 委曲求全

稠 稠密 地窄人稠 稠人广众

派 派遣 委派 气派

撼 震撼 撼动 蚍蜉撼大树

殷 殷切 殷勤 殷殷

三、教材分析:

1.教材特点:

《井冈翠竹》这篇散文依次写了毛竹的样子,井冈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最后写井冈翠竹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关系,表现了井冈翠竹的神采、神勇和精神,表达了作者对井冈翠竹特别是英雄井冈山人民的崇敬之情。

2.教学重点:

有感情朗读课文,学习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

3.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含义,懂得继承和发扬井冈精神的重要性。

4.教学突破点:

通过鼓励学生上网查找资料的同时,教师也要适当的,有选择的向学生介绍相关背景,以便加深学生加深对那个时代的了解,进而使学生更好的把握文章。

教法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生字,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划分段落。

教学过程:

一、背诵《竹石》,导入新课。

1.背诵《竹石》。这首诗赞扬了哪种植物?

2.天下竹子数不清,井冈山竹子头一名,为什么这么说呢?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近井冈翠竹。

3.从课题你知道了什么?(注意翠字包含的感情)

二、练习读课文。

三、学习生字,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四、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为课文分成四个逻辑段。

(1)12自然段,描写了竹子的样子。

(2)39自然段,描写了竹子在革命战争年代所起的作用。

(3)1012自然段,描写竹子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贡献。

(4)13自然段,总结全文,赞美井冈山的竹子。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课文前两部分,体会借物喻人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井冈翠竹》这篇课文写了哪四部分的内容?

二、学习第一部分。

1.指读思考:井冈翠竹是什么样的?

2.井冈翠竹有什么特点?(多、绿、挺拔)

3.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4.作者多么喜欢井冈山上的毛竹啊,你能读一读吗?

三、学习第二部分。

(一)学习5.8、9自然段。

1.指读5.8、9自然段,思考:为什么说井冈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呢?

第5自然段:红军战士用竹子做器具当武器同敌人战斗。

第8、9自然段:井冈翠竹坚贞不屈。(品格)

2.指导朗读相关语句。

3.不向残暴低头,不向敌人弯腰,等待亲人解放军的是竹子吗?作者表面上是赞美竹子,实际上是赞美谁呢?(井冈山人民)

(二)学习5.7自然段。

1.指读5.7自然段,思考:作者写了哪三类人呢?他们各有什么特点?

(1)老乡:视红军战士为亲人

(2)战士:不怕困难,忠于革命

(3)革命家:身先士卒,高瞻远瞩

(三)小结。

1.完整朗读第二部分。

2.井冈山终于换了人间是什么意思?

3.军民鱼水情,齐心抗敌顽。坚贞如翠竹,人间换新颜。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第三、四部分,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课文的前两部分各写了什么?

二、学习第三部分。

1.速读第三部分,思考:在革命年代,井冈翠竹成为了战斗的武器,那么在新中国成立后,它又发挥了什么作用呢?

2.课文是怎样描写的?指导朗读第12自然段。

3.在这部分,作者通过描写竹子又在赞美谁呢?指读10、11自然段。(砍伐毛竹的人)

4.作者为什么称赞他们是英雄?指导朗读相应语句。

三、学习第四部分。

1.无论是战争时期,还是和平年代,井冈翠竹都在无私地奉献着,所以作者由衷地赞美它齐读最后一段。

2.指导朗读、背诵。

3.作者通过赞美竹子,赞美了什么?(作者通过对井冈翠竹的描写与歌颂,表达了对英雄井冈山人民崇敬之情。)这是借物喻人的写法。

四、拓展延伸。

阅读《白杨》,说说作者通过写白杨,赞美了什么样的人?

板书设计:

样子:苍翠挺拔

战争时期:用具、武器

井冈翠竹 作用 井冈山人民

(借物喻人)

建设时期:运送各地

品格:坚贞不屈

资料索引与精华:

袁鹰,1924年出生,当代著名作家、诗人、儿童文学家,散文家。原名田复春,参加工作以后改名田钟洛,笔名袁鹰。他的散文题材广泛、视野开阔。他善于以抒情、议论的手法和排句、叠句的形式渲染气氛,突出主题,使得作品诗意盎然。他的作品《井冈翠竹》、《小站》、《渡口》、《白杨》等,都曾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广为流传,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小读者。

5、《井冈翠竹》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的9个生字,会写本课的8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精彩片段; 3、体会文中描写井冈翠竹的重点句子的表达效果以及作者对井冈翠竹的赞美之情; 4、初步领悟”记叙“”描写“”议论“等不同的表达方式。教学重点:体会作者描写井冈翠竹的语句在文中所起到的表达效果。教学难点:了解时代背景并体会井冈翠竹所象征的坚强不屈、默默奉献、乐观向上的革命精神。

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井冈翠竹吗?它做过武器杀伤敌人,做过竹筒盛饭,做过红军的扁担挑着中国革命从井冈山走到延安,走到北京。新中国成立后,竹子又被派上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新用场。 1.简单介绍井冈山毛竹的生长情况。 2.出示课题: (1)解释课题:翠,绿的意思。(2)介绍作者:袁鹰。(3)设问启发:为什么说“井冈山五百里林海里,最使人难忘的是毛竹”? 二、检测预习,了解学情。 1.检查读音:(1)教师出示生字: 匪、嗥、硝、锁、粮、腥、稠、茨、殷。(2)学生认读并组词。(3)教师重点强调:“嗥”“稠”“殷”的读音。 2.检查朗读(1)学生自由练习通读课文,教师深入学生了解学情。(2)学生把自己认为不容易读通的句子再给大家读一读。三、整体感知课文: 1、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反馈交流。想想课文讲了什么? 3、全文共分为几部分?四、学生阅读课文,理清结构,找出线索。要求思考:1.结合读中提示,理清全文结构,写作顺序,并思考提示中有关问题。2.全文结构及顺序:由竹子外形写到功绩,先总后分,结尾总结点题。写竹之外形,按远近顺序,写竹之功绩,按过去到现在的时间顺序写。找出线索:竹之功绩。3.具体写竹子时,作者分别联想到些什么?4.划出使用精彩的动词,思考其好处。五、质疑问难: 1.引导学生从内容到写法等方面给课文提出问题。 2.教师小结:为什么说“井冈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为什么说“井冈山的竹子是英雄的井冈山的象征”? 六、课后作业: 1.继续读课文思考:为什么说“井冈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为什么说“井冈山的竹子是英雄的井冈山的象征”? 2.积累词语:读一读,写一写。

第二课时一、复习检测 1.听写词语粮食 封锁 委员 稠密 派遣 摇撼 殷切郁郁苍苍重重叠叠成年累月魂飞魄散亭亭玉立坚贞不屈血雨腥风意气风发 2.说一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二、品读感悟,探究交流 1.井冈山的毛竹是怎样的?

(1)学生谈感受(2)引导学生体会“远处”“近处”“有的……好似……”的词语在本句中的表达效果。(3)指导朗读,引导背诵。 2.为什么说“井冈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 (1)静心默读课文3-9自然段,想想井冈山竹子的革命功绩表现在哪些方面?(2)用“————”勾画出描写竹子用途的句子。“搭、做、盛、蒸、摆”。用~~~~~~画出作者使用修辞手法的句子,并在旁边标明修辞手法。排比、反问、设问、引用等修辞手法。(3)教师引导学生汇报交流,重点理解下列句子: ①出示:“你看那毛竹做的扁担,多么坚韧,多么结实,再重的担子也能挑得起。”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也可以借助手中资料理解。②出示:“血雨腥风,毛竹青了又黄,黄了又青,不向残暴低头,不向敌人弯腰;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鞭,还有深埋地下的竹根。”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井冈山的毛竹在革命年代里所起到的作用,体会作者对毛竹的赞美之情。 板书: 当年——坚贞不屈默默奉献③出示:“这些青翠的竹子,沿着细长的滑道,穿云钻雾,呼啸而来。它们滑下溪水,转入大河,流进赣江,挤上火车,走上迢迢的征途。”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加点词语体会句子在表达方面的特点。(4)引导学生体会:井冈山人民对中国革命的不懈的无私的贡献及其精神对中国革命深远的影响。三、总结提升,情感升华。 1、感悟文章主旨。 出示:“井冈山的翠竹啊,你是革命的竹子! 2、师生互动,全班交流。 3、从文中受到什么启发? 4、说说井冈翠竹为什么使人难忘,作者歌颂的只是翠竹吗?四、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运用2和3。 3、预习第六课。

板书: 抗敌的武器 贡献大 援军的工具 深远的意义 远看革命战争年代井冈翠竹革命的竹子 (过去)生命力顽强(叶、枝鞭、根)近看(外形)(功绩)↓(现在)开发宝山(“踩、攀、盛、蒸”)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修竹滑道(搭起、翻越、找寻、踏遍)走上征途(滑、转、流、挤)

6、《井冈翠竹》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井冈翠竹》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

计理念:

本篇课文是一篇象征性的文章,里面包含着一定的革命情怀,作者在描写翠竹的外形后,重点叙述了翠竹在革命战争年代,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不同阶段建立功勋,献出一切的精神。文章借井冈翠竹来表现井冈人民对中国不懈的无私的贡献。教学本篇课文时,将了解革命根据地人民在过去和现在所表现出来的崇高品质,歌颂革命精神拟为重点,为了突破重点,教学时须引导学生紧扣重点词句,综合所查资料,共同探讨,从中领悟。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

2、能正确、流畅、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8、9自然段。

3、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句子含义。

4、通过学习课文,了解革命根据地人民在过去和现在所表现出来的崇高品质,歌颂革命精神。

教学重、难点:

通过学习课文,了解革命根据地人民在过去和现在所表现出来的崇高品质,歌颂革命精神。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略)

(检查生字、新词、所收集的资料,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习作者描写竹子的外形部分)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

师: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学生回答。

(师: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本课主要写井冈翠竹的外形特征,以及它在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作用,本课中用了一句话概括,请同学们找出这句话),生浏览课文,回答句子,师板书。

二、品读课文,突破重点

(师:请同学们找出反映竹子为革命建立功勋,现在和将来为社会献出一切的相关句子读一读。)

1、学生代表读井冈竹子的革命功绩所表现的地方,其他同学画一画。

用勾画描写竹子用途的句子。

用 勾画出作者描写竹子对革命建立功勋时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并标出其种类。(排比、反问、设问、引用)师板出:生活皿器、战斗武器。

(师:同学们,战争时期红军用井冈竹子解决生活困难,打跑敌人,可你们却不知毛竹所做的扁担是多么结实,再重的担子它也挑得起,当年毛委员和朱军长就挑起了最重的担子,知道挑的是什么吗?请读第七自然段),生朗读回答。

2、朗读体验,体会井冈山人的精神。

A、革命战争年代

(师:关系着全中国人民命运的重担仅靠毛委员和朱军长能挑得起来吗?还需靠哪些人的协助呢?)

生:浏览课文后部分内容回答。

生1:井冈山人,因井冈山人同井冈毛竹一样坚贞不屈,有着无私奉献的精神。

生2:井冈山人,井冈山人有着如同井冈毛竹不向残暴低头,不向敌人低头的精神。

(师:是啊,井冈山人如同井冈毛竹,井冈毛竹就是他们最好的象征,今天的井冈毛竹依然在社会主义展现了它们的风采,井冈山人仍然延续着为了国家贡献一切的愿望,为国家提供能源,在今天的中国他们又有何作用呢?)生朗读课文反映社会主义建设中毛竹的作用部分找答案,讨论后交流。

b、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生1:井冈山毛竹仍然可以提供给高楼大厦、城市、农村、工厂、矿山作建筑物。

生2:井冈山人仍然希望毛竹不远万里送去他们的爱心,传达他们的革命气节和革命精神。

3、师小结。

三、回归整体,全班交流

1、从文中受到什么启发?

2、说说井冈翠竹为什么使人难忘?作者歌颂的只是翠竹吗?

3、师小结:井冈翠竹是革命的竹子,过去为革命建立功勋,现在和将来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继续奉献,井冈精神是中国人民的革命气节和精神,我们应继承和发扬这一切。

四、作业

搜集颂竹的诗句背诵

附板书:

生活皿器

井冈翠竹 革命战争年代 战斗武器实 建立功勋

革命的竹子

(无私赞美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建筑物 献出一切

和敬佩)

《井冈翠竹》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二】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的9个生字,会写本课的8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精彩片段。

3、体会文中描写井冈翠竹的重点句子的表达效果以及作者对井冈翠竹的赞美之情; 4、初步领悟记叙描写议论等不同的表达方式。教学重点:体会作者描写井冈翠竹的语句在文中所起到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了解时代背景并体会井冈翠竹所象征的坚强不屈、默默奉献、乐观向上的革命精神。

教材及学情分析:

《井冈翠竹》是长春版教材六年级下册中的一篇抒情散文。作者通过对井冈翠竹的描写与歌颂,表达了对英雄井冈山人民的崇敬之情。

全文通过诗一样的语言,围绕井冈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这一主线,写了井冈翠竹在革命斗争时期与井冈山军民的关系,和井冈翠竹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表现出的革命精神,继而讴歌井冈山人民所表现出的革命主义精神。

文章语言生动形象,具有浓郁的色彩和强烈的画面感。文中感情饱满激越,或讲述,或怀念,或赞颂,描写、记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并用,体现了作者深厚的语言文字功底,极具特点。

但这一革命岁月主题学生理解会有难度。教师在教学中要因势利导不要要求过高。

第二课时

一、细读深思,理解翠竹建立功勋。

师述:井冈山人自豪地说,井冈山竹子是革命的竹子。当年用自己的血汗保卫过第一个红色政权的战士们,谁不记得井冈山上的青青翠竹?是啊,竹子在那个革命战争年代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请自由读课文5-7自然段,想想井冈山竹子的革命功绩表现在哪些地方?(提示:用画出描写竹子用途的句子)

(二)交流写竹子用途的句子,适当点拨引思,体会翠竹为革命做出了无私贡献。

(三)出示句子:你看那毛竹做的扁担,多么坚韧,多么结实,再重的担子也挑得起。

a.理解坚韧。

b.为什么再重的担子也挑得起(因为坚韧、结实)

c.读下文,说说再重的担子指什么?(明确指一副关系着全中国人民命运的重担)

d.设问:这么重的担子也挑得起吗?

(四)简要介绍相关历史,帮助理解漫漫长途

链接启读启思:井冈山人冒着生命危险,历尽千辛万苦,一直到革命的最后胜利,凭的是坚韧不拔、坚贞不屈的精神,井冈山的竹子也是如此

二、精读品味,感悟翠竹坚贞不屈。

(一)认真读第8、9自然段,哪些地方表现出竹子前仆后继,坚贞不屈的精神?用画出来。

1、交流表现竹子精神的句子。

2、出示句子:血雨腥风里,毛竹青了又黄,黄了又青,不向残暴低头,不向敌人弯腰。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鞭;竹鞭砍了,还有深埋在地下的竹根。(敌人抓不到革命者,最后烧山了,那些竹子呢?)

3、指导朗读,读出竹子的品质。

4、竹子砍尽没有?压倒没有?烧光没有?

5、出示句子:毛竹年年长,为的是向敌人示威:井冈山是压不倒、烧不光的。毛竹年年绿,为的是等待亲人,等待当年用竹筒盛水蒸饭、用竹钉枪打白匪的红军,等待自己的英雄子弟。(毛竹年年长,怎样生长? 绿说的是长得青翠,富有生机,想象一下,那是怎样的一番景象?)板书坚贞不屈

6、激情小结:这是在写竹子吗?不,这不仅是写竹子,更是井冈山人顽强不屈精神的真实写照。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深读品味,再次体会革命气节。

1、师述:在革命战争年代,井冈翠竹建立了不朽的功勋,20年过去了,井冈山换了人间,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他仍然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自由读11自然段,画出表现井冈翠竹作用的句子。

交流翠竹发挥作用的句子。

2、引导读好翠竹积极参与现代化建设的句子。

设问:竹子,你快快地去吧,带去井冈山人的心愿,带去井冈山人的干劲,带去井冈山人的风格吧!读了课文,你知道井冈山人的心愿是什么吗?他们又有着怎样的干劲和风格呢?

学生联系课文内容回答。重点引导读6和10自然段。

相机板书:井冈山人英勇顽强不屈不挠

激情朗读,升华情感。

【设计意图:反复诵读,体会感情体会井冈翠竹的革命精神】

(1)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2)动情引说:井冈翠竹无论在过去还是现在,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你想对它说什么呢?

(3)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表达心中赞美之情。

(4)齐读1、2句,深情赞美。

动情引说:想到无数的井冈山人英勇顽强地投身革命,不屈不挠地进行现代化建设,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呢?

(5)激发学生表达心中的崇敬之情。板书建立功勋献出一切

再次齐读1、2句。

(6)师反复:井冈山人啊,你不仅曾经为革命建立功勋,而且现在和将来仍然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大厦献出一切。你们像那翠竹,永远(学生接读:那么青翠,永远那么挺拔,风吹雨打,从不改色;刀砍火烧,永不低头。)你们是当之无愧的英雄!

(7)现在,你知道井冈翠竹为什么使人难忘吗?作者赞美的仅仅是翠竹吗?

(8)学生自由交流体会感受。

【设计意图:通过文本的解读,抓住重点句段的理解升华感情。】

四、深情齐读最后一段,结束全文。

板书设计

井冈翠竹

井冈翠竹葱郁秀美坚贞不屈建立功勋

井冈山人英勇顽强不屈不挠献出一切

7、井冈翠竹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要让学生学会本课的9个生字。会写本课的8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文中描写井冈翠竹的重点句子的表达效果

4、能体会作者对井冈翠竹的赞美之情;

5、初步领悟记叙、描写、议论等不同的表达方式。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作者描写井冈翠竹的语句在文中所起到的表达效果。

2、了解时代背景并体会井冈翠竹所象征的坚强不屈、默默奉献、乐观向上的革命精神。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亲爱的同学们,你们了解井冈翠竹吗?它曾经做过杀死敌人的武器,用它做过饭,做过红军的扁担挑着中国革命从井冈山走到延安。它对人们的贡献是非常大的,今天我们就来学学它!

1.简单介绍井冈山毛竹的生长过程。

2.出示课题:

(1)理解课题,知道其意思:翠,绿的意思。

(2)向学生介绍作者:袁鹰。

(3)提问:为什么说“井冈山五百里林海里,最使人难忘的是毛竹”?

二、检测预习,了解学情。

1.检查读音:

(1)教师出示生字: 匪、嗥、硝、锁、粮、腥、稠、茨、殷。。

(2)教师重点强调:“嗥”“稠”“殷”的读音。

2.学生朗读,教师进行检查

(1)学生通读课文,教师深入学生了解学情。

(2)学生把自己认为不容易读通的句子再给大家读一读。

三、整体感知课文:

1、默读课文,读准课文里的字音,把句子读通。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想想课文讲了什么?

3、全文共分为几部分?

四、学生阅读课文,理清结构,找出线索。

要求思考:

1.读完课文之后,然后想想课文的写作顺序。

2.全文结构和顺序:由竹子外形写到功绩,先总后分,结尾总结点题。写竹之外形,按远近顺序,写竹之功绩,按过去到现在的时间顺序写。找出线索:竹之功绩。

3.写竹子时,作者都联想到些什么?

4.划出使用精彩的动词,思考其好处。

五、质疑问难:

1.引导学生从内容到写法等方面给课文提出问题。

2.提问:为什么说“井冈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为什么说“井冈山的竹子是英雄的井冈山的象征”?

六、课后作业:

读课文思考:为什么说“井冈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为什么说“井冈山的竹子是英雄的井冈山的象征”?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测

1.听写

粮食 封锁 委员 稠密 派遣 摇撼 殷切

2.说一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品读感悟,探究交流

1.井冈山的毛竹是怎样的?

(1)学生谈自己的感受

(2)指导朗读,引导背诵。

2.为什么说“井冈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

(1)默读课文3到9自然段,想想井冈山竹子的革命功绩表现在哪些方面?

(2)用“~~~~~”勾画出描写竹子用途的句子。用———画出作者使用修辞手法的句子,并在旁边标明修辞手法。

(3)教师引导学生汇报交流,重点理解下列句子:

a出示:“你看那毛竹做的扁担,多么坚韧,多么结实,再重的担子也能挑得起。”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也可以借助手中资料理解。

b出示:“血雨腥风,毛竹青了又黄,黄了又青,不向残暴低头,不向敌人弯腰;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鞭,还有深埋地下的竹根。”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井冈山的毛竹在革命年代里所起到的作用,体会作者对毛竹的赞美之情。

板书: 当年——坚贞不屈默默奉献

c出示:“这些青翠的竹子,沿着细长的滑道,穿云钻雾,呼啸而来。它们滑下溪水,转入大河,流进赣江,挤上火车,走上迢迢的征途。”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加点词语体会句子在表达方面的特点。

(4)引导学生体会:井冈山人民对中国革命的不懈的无私的贡献及其精神对中国革命深远的影响。

三、总结

师生互动,全班交流。

四、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8、《井岗翠竹》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学会10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8~9自然段。

二、教学重难点:

通过学习课文,了解革命根据地人民在过去和现在所表现出来的崇高品质,歌颂革命精神。

三、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井冈翠竹吗?它做过武器杀伤敌人,做过竹筒盛饭,做过红军的扁担挑着中国革命从井冈山走到延安,走到北京。新中国成立后,竹子又被派上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新用场。

二、检查预习: “贞、稠”是翘舌音。“蓬、腥”是后鼻音。“殷”是整体认读音节,它的左边第二笔是“撇”,不要写成了“竖”。“韧”字右边的“刃”不要少写“点”。

三、集体感知课文:

1、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反馈交流。想想课文讲了什么?

3、全文共分为几部分?

四、再读课文,感受翠竹精神。

1、读1-4自然段,井冈山的翠竹“郁郁苍苍,重重叠叠。

2、竹之外形,按由远及近的观察顺序写。

五、静心默读,说说井冈翠竹为什么使人难忘?

第二课时

一、教师简短谈话后,导入新课。

二、教师引导学习5-12自然段。领悟写作手法。

1、自由读课文5-12自然段,想想井冈山竹子的革命功绩表现在哪些方面?

2、用“————”勾画出描写竹子用途的句子。“搭、做、盛、蒸、摆”。用~~~~~~画出作者使用修辞手法的句子,并在旁边标明修辞手法。排比、反问、设问、引用等修辞手法。

3、引导学生体会:井冈山人民对中国革命的不懈的无私的贡献及其精神对中国革命深远的影响。

三、师生互动,全班交流。

1、从文中受到什么启发?

2、说说井冈翠竹为什么使人难忘,作者歌颂的只是翠竹吗?

3、为什么说“那毛竹做的扁担,多么坚韧,多么结实,再重的担子也能挑得起”?

四、总结全文。 井冈翠竹是革命的竹子,过去为革命建立功勋,现在和将来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继续奉献。井冈精神是中国人民的革命气节和革命精神!

9、一年级下册《尧帝凿井》教学设计

【内容简析】

这篇课文写的是我国古代一位帝王尧关心老百姓生活的故事。有一年天下大旱,尧从蚂蚁那里得到启发,从而解决了百姓用水问题。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尧帝善于观察、善于思考。

【设计理念】

阅读的要求是把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和读书。这节课是根据这样的要求来设计的。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讲这个故事。

2 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就能解决问题。

3 会认“代、位、姓”等13个生字,会写“年、代”等7个字。

【重点难点】

理解尧帝从蚂蚁那里得到怎样的启发,从而知道要多观察,勤思考。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新课

上篇课文我们学习了《炎帝的传说》,知道炎帝关心人们的疾苦,把种植稻谷的方法教给大家,使人们生活有了保障,所以人们称他为“神农”。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帝王关心百姓生活的文章《尧帝凿井》。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老师朗读一次课文,学生边听边标出自然段。

2 学生自由读课文,难读或不会读的字多拼两次拼音。

3 指名读课文,纠正字音。

4 边轻声读课文边画出生字新词。

5 同桌互相拼读生词,正音,然后指名读、检查。

6 分组读课文(一组一个自然段),想想课文写了什么事。

三、细读感悟内容

1 读第一自然段,并说说从这段中你知道了什么。

2 指导朗读第一自然段。

3 分小组读第2、3、4、5自然段,然后在小组内汇报你读懂了什么,再提出不懂的问题,共同讨论。

4 各小组提出不明白的问题讨论解决。

5 引导学生边读课文边领悟下列问题。

(1)尧为什么着急?说明尧是个怎样的人?指导朗读第2自然段。

(2)尧看见蚂蚁时心里怎么想?又怎么做的?结果怎样?从这里你觉得尧是个怎样的人?读课文第3、4、5自然段,找找、想想。理解“果然”的意思。

6 第3、4、5自然段中你最有把握读好哪段?先自己读一读,再指名朗读,评议谁读得最好。

四、布置作业

1 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2 作业:课后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讲故事

1 齐读课文,要求流利、有感情。

2 自由读课文,边读边记故事线索。

3 试讲故事,要求不是背诵课文,而是讲故事大意,可配动作。

4 分小组讲故事,看谁讲得最好,后指名一两个同学在班上讲。

二、识记生词,写生字

1 卡片出示生词,指名让学生认读。注意纠正读音。

2 让学生自主识记生字,看谁的方法最巧。

如:“挑、挖、按”三字是表示动作的,所以用了“扌”(提手旁),“蚂、蚁”属于虫类,所以用了“虫”(虫字旁)。

旱:太阳(日)晒干了大地,就是“旱”。

3 让学生选择生字扩词,看谁识词最多。

4 指导书写“年、代”等7个生字,看谁写得端正。

三、理解词语,说句子

1 读第4自然段,找出带有“已经”这个词的句子读一读。说说“已经”是什么意思。

2 出示课后练习第3题第2句话,读一读,加深对“已经”这个词的理解。

3 用“已经”说一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