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教案一等奖》属于教案一等奖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1、乡愁教案一等奖
课题 课时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诗严谨的结构,精巧的构思。
2.掌握通过分析意象感知诗歌内涵的方法,品读诗歌凝练含蓄的语言。
3.体会作者浓厚强烈的思乡情怀,培养学生挚爱祖国的感情。
教材分析 《乡愁》这首诗,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映射着中国古典诗词的神韵和魅力。从内容上说,“乡愁”是中国传统文学经久不衰的主题,余光中虽曾接受过现代主义的浸染,但骨子里深受中国古典文学的熏陶,诗歌内容触及思想深处的“中国意识”时,自然而然地摄取了“乡愁”这一主题。历代爱国知识分子有借诗词歌赋流露家国之思的传统,本诗在这一点上可谓传承了民族的历史文化。从形式上说,这首诗恰到好处地运用现代汉语,使之带上了古典诗词的格律美和音韵美的特点。诗的节与节、句与句均衡对称,但整齐中又有参差,长句短句变化错落;同一位置上词语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造成一种类似音乐的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给全诗营造了一种低回怅惘的基调。
教法提示 诵读法、探究欣赏法、比较阅读法
教学过程设计(含作业安排)
一、导入
乡愁是许多文学作品共同的主题,中国古代有许多“乡愁”名句: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维)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是啊!抹不去的相思,挥不走的乡愁,牵动着多少游子的心!看多少英雄少年,白了头在一夜间!风流少帅张学良,困居台湾几十年,有多少离愁别恨,客死他乡,团聚梦难圆?多少年来,由于历史的原因,台湾人民与大陆两地相隔,饱受相思之苦,因而对乡愁有着其他任何时代不可比拟的深刻的理解。
二、研习余光中的《乡愁》
(1)请学生默读,熟悉诗歌内容。
教师提示余光中简介:
(2)学生小声试读,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并尝试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
教师作诵读提示:
《乡愁》诗的形式美很突出:一是结构上寓变化于统一,节与节、句与句比较整齐对称,诗人注意了长句与短句的变化调节,整齐中有参差;二是音乐上营造出一种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美的旋律,同一位置上词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使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数量词的运用,也加强了全诗的音韵美。这首诗有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的恋歌。
注意诗的节奏和重
(3)合作探究:
A、“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但在《乡愁》诗里,它转化成了具体可感的东西,作者是如何实现这一转化的?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诗人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情感进行了物化,也就是找到了它的对应物。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里,“乡愁”分别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等具体可感的对象上。这种技法.通常称之为“移情”,可以增加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B、四个时间序词,代表哪四个人生阶段?四个人生阶段又因什么而愁?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这四个阶段分别是:小时候一长大后一后来一现在。
小时候,诗人少小离家,与母亲书信往来,乡愁寄托在小小的邮票上。长大后,为生活而奔波,与爱人聚聚离离,船票成了寄托乡愁的媒介。到后来,—方矮矮的坟墓,将“我”与母亲永远分开了!而现在,一湾浅浅的海峡将“我”与祖国大陆隔开。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代表一群人的家国之思。全诗在此戛然而止,留下长长的余味。
C、这四种对象前表修饰、限制的形容词和数量词有什么特点?它们共同突出了这四样东西的什么特征?在诗中有什么表达效果?
“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量词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都以一种看似轻描淡写的方式,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乡情感。
D、这首诗如果去掉第四节效果会有什么不同?
如果去掉第四节,充其量只是一首普普通通的思念故乡的诗;有了第四节,前三节就成了铺垫,这一节又画龙点睛,乡愁的诗意升华为国愁和民愁了。
四、教师总结该诗的构思特点、欣赏诗歌的语言美:
作者在这首诗里,设置了四个时段,将乡愁浓缩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形象 (意象) ,通过四个时段和空间的变化,逐层推进,使意象次第放大,将乡愁 诠释为亲情、爱情和思家爱国之情,感情由淡而浓,主题由浅入深,在一咏三叹之中,将乡愁渲染得异常浓烈。
诗歌的绘画美 乡愁本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情感,v但诗人表达出来后却是 实现了的物化,变成了具体可感的东西。
诗歌的建筑美 结构上寓变化于统一,节与节、句与句均衡对称,v整齐中又有参差,长句与短句互相变化错落。
诗歌的音乐美 同一位置上的词的重复v和叠词的运用,在音乐上造成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给全诗营造了一种低回怅惘的基调。
五、拓展阅读:
昨夜,/月光在沙上铺一条金路,/渡我的梦回到大陆。 (《舟子的悲歌》)
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 《当我死时》)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酒一样的长江水/醉酒的滋味/是乡愁的滋味 (《乡愁四韵》)
2.比较阅读。
台湾当代女诗人席慕蓉的《乡愁》(详见课本P5)也是抒写乡愁的,说说它与课文在表达上各有什么特点。
教师点拨:
这两首诗有着相似的写作背景。余光中和席慕蓉的祖籍和出生地均在大陆,后来赴台湾。
两位诗人都钟情于中国古典文化,承继传统文化中乡愁的永恒主题写出了新意。
不同之处在于,席慕蓉的故乡在蒙古草原,她既不在那里出生,也不在那里长大,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有机会踏上故乡的土地。她只有在梦里,在诗中,寄托无限乡愁。她的《乡愁》,缠绵悱恻,分别写故乡月夜的笛声、离别故乡时心中模糊的怅惘、别后对故乡的绵绵思念,意境深幽,比喻新异,也具有比较强的时代意义。但在思想深度的开掘上,这首《乡愁》不如余光中的《乡愁》那样深刻。
3.语言运用。
余光中说乡愁是“浅浅的海峡”,席慕蓉说是“没有年轮的树”,那么,如果有一天走出家门,你心中最惦记的是什么?请发挥想象,仿照课文,用漂亮的比喻句尽现你的感觉。
2、乡愁教案
课题 课时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诗严谨的结构,精巧的构思。
2.掌握通过分析意象感知诗歌内涵的方法,品读诗歌凝练含蓄的语言。
3.体会作者浓厚强烈的思乡情怀,培养学生挚爱祖国的感情。
教材分析 《乡愁》这首诗,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映射着中国古典诗词的神韵和魅力。从内容上说,“乡愁”是中国传统文学经久不衰的主题,余光中虽曾接受过现代主义的浸染,但骨子里深受中国古典文学的熏陶,诗歌内容触及思想深处的“中国意识”时,自然而然地摄取了“乡愁”这一主题。历代爱国知识分子有借诗词歌赋流露家国之思的传统,本诗在这一点上可谓传承了民族的历史文化。从形式上说,这首诗恰到好处地运用现代汉语,使之带上了古典诗词的格律美和音韵美的特点。诗的节与节、句与句均衡对称,但整齐中又有参差,长句短句变化错落;同一位置上词语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造成一种类似音乐的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给全诗营造了一种低回怅惘的基调。
教法提示 诵读法、探究欣赏法、比较阅读法
教学过程设计(含作业安排)
一、导入
乡愁是许多文学作品共同的主题,中国古代有许多“乡愁”名句: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维)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是啊!抹不去的相思,挥不走的乡愁,牵动着多少游子的心!看多少英雄少年,白了头在一夜间!风流少帅张学良,困居台湾几十年,有多少离愁别恨,客死他乡,团聚梦难圆?多少年来,由于历史的原因,台湾人民与大陆两地相隔,饱受相思之苦,因而对乡愁有着其他任何时代不可比拟的深刻的理解。
二、研习余光中的《乡愁》
(1)请学生默读,熟悉诗歌内容。
教师提示余光中简介:
(2)学生小声试读,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并尝试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
教师作诵读提示:
《乡愁》诗的形式美很突出:一是结构上寓变化于统一,节与节、句与句比较整齐对称,诗人注意了长句与短句的变化调节,整齐中有参差;二是音乐上营造出一种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美的旋律,同一位置上词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使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数量词的运用,也加强了全诗的音韵美。这首诗有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的恋歌。
注意诗的节奏和重
(3)合作探究:
A、“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但在《乡愁》诗里,它转化成了具体可感的东西,作者是如何实现这一转化的?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诗人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情感进行了物化,也就是找到了它的对应物。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里,“乡愁”分别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等具体可感的对象上。这种技法.通常称之为“移情”,可以增加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B、四个时间序词,代表哪四个人生阶段?四个人生阶段又因什么而愁?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这四个阶段分别是:小时候一长大后一后来一现在。
小时候,诗人少小离家,与母亲书信往来,乡愁寄托在小小的邮票上。长大后,为生活而奔波,与爱人聚聚离离,船票成了寄托乡愁的媒介。到后来,—方矮矮的坟墓,将“我”与母亲永远分开了!而现在,一湾浅浅的海峡将“我”与祖国大陆隔开。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代表一群人的家国之思。全诗在此戛然而止,留下长长的余味。
C、这四种对象前表修饰、限制的形容词和数量词有什么特点?它们共同突出了这四样东西的什么特征?在诗中有什么表达效果?
“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量词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都以一种看似轻描淡写的方式,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乡情感。
D、这首诗如果去掉第四节效果会有什么不同?
如果去掉第四节,充其量只是一首普普通通的思念故乡的诗;有了第四节,前三节就成了铺垫,这一节又画龙点睛,乡愁的诗意升华为国愁和民愁了。
四、教师总结该诗的构思特点、欣赏诗歌的语言美:
作者在这首诗里,设置了四个时段,将乡愁浓缩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形象 (意象) ,通过四个时段和空间的变化,逐层推进,使意象次第放大,将乡愁 诠释为亲情、爱情和思家爱国之情,感情由淡而浓,主题由浅入深,在一咏三叹之中,将乡愁渲染得异常浓烈。
诗歌的绘画美 乡愁本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情感,v但诗人表达出来后却是 实现了的物化,变成了具体可感的东西。
诗歌的建筑美 结构上寓变化于统一,节与节、句与句均衡对称,v整齐中又有参差,长句与短句互相变化错落。
诗歌的音乐美 同一位置上的词的重复v和叠词的运用,在音乐上造成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给全诗营造了一种低回怅惘的基调。
五、拓展阅读:
昨夜,/月光在沙上铺一条金路,/渡我的梦回到大陆。 (《舟子的悲歌》)
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 《当我死时》)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酒一样的长江水/醉酒的滋味/是乡愁的滋味 (《乡愁四韵》)
2.比较阅读。
台湾当代女诗人席慕蓉的《乡愁》(详见课本P5)也是抒写乡愁的,说说它与课文在表达上各有什么特点。
教师点拨:
这两首诗有着相似的写作背景。余光中和席慕蓉的祖籍和出生地均在大陆,后来赴台湾。
两位诗人都钟情于中国古典文化,承继传统文化中乡愁的永恒主题写出了新意。
不同之处在于,席慕蓉的故乡在蒙古草原,她既不在那里出生,也不在那里长大,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有机会踏上故乡的土地。她只有在梦里,在诗中,寄托无限乡愁。她的《乡愁》,缠绵悱恻,分别写故乡月夜的笛声、离别故乡时心中模糊的怅惘、别后对故乡的绵绵思念,意境深幽,比喻新异,也具有比较强的时代意义。但在思想深度的开掘上,这首《乡愁》不如余光中的《乡愁》那样深刻。
3.语言运用。
余光中说乡愁是“浅浅的海峡”,席慕蓉说是“没有年轮的树”,那么,如果有一天走出家门,你心中最惦记的是什么?请发挥想象,仿照课文,用漂亮的比喻句尽现你的感觉。
3、乡愁教案
在课文《乡愁》中,余光中分别把乡愁比作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表达了诗人思念,热爱故乡和亲人的思想感情。今天语文网小编给大家收集整理了乡愁教案。乡愁教案具有教学课堂模块明显、思维启发过渡自然,问题设计精当的特点,能充分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一起来学习下!
乡愁教案由小编整理,仅供参考:
教材分析
本课是语文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第四单元第十四课,本单元是一个新诗单元,四篇课文都具有抒情性强,形象鲜明,想象丰富,语言优美的特点,充分体现了现代诗歌的基本特点。但这一些必须由学生自己在阅读过程中来感悟和体验。通过阅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审美情趣,又可以引导学生体验和理解作品,提高欣赏诗歌的能力。《乡愁》以独创的意象,精巧的构思和近趋完美的形式抒发了浓郁的乡关之思,怀亲之情,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的美好愿望,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鲜明的时代感,具有以往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通过学习本诗,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及审美情趣,并在此基础上学习创作小诗,抒发自己心中所想、所感。
教学目标:
1、理解本诗深刻的主题,独创的意象,精巧的构思和近趋完美的形式。
2、培养学生有感情的朗诵能力、品味语言的能力、自学探究能力及团结合作精神。
3、深刻理解作者的乡关之思、怀亲之情、及更为深沉的爱国情怀,将感情上升到激励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对祖国统一的期盼。
教学重点:体会意象和构思对表达乡愁的作用。
教学难点:对诗中四种意想的体会和把握。
教学过程
(课前3分钟播放歌曲《想家的时候》,创设氛围。
一、导入新课。
故乡,是每个离家的人都魂牵梦绕的地方,它是起点也是终点,是开始也是结束。离开故乡,有时带着憧憬、梦想去追求自己的理想,有时带着寂寞惆怅和一份深沉的苍凉去奔波,但不管怎样,家乡总是游子心中最温柔、最留恋的地方。同学们想家的时候还可以常回家看看,可是那些远离祖国,漂泊异乡的游子,特别是台湾同胞,因为海峡的阻隔,亲人们长期不得相见,那才是真正的愁呀,真正的痛啊!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的诗——《乡愁》,一起走进诗人那浓情似雾的乡愁世界,一起来倾听诗人内心的呼唤。板书课题、作者。
二、作者简介
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作者吧,哪个同学根据你积累的资料,简要的把你所认识的余光中先生介绍给大家。
(余光中,台湾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和诗歌评论家。 1928年出生于南京, 1950年去台湾。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而诗人又经常流浪于海外,游子思乡之情,是他的诗歌作品中的重要内容。)
三、指导朗诵。
1、听录音朗读,感受一下诗的感情基调和诗的朗读节奏。(播放课件。学生全神贯注地听录音。朗读深沉、图文并茂,学生深深地被感染了。)
2、明确感情基调、语速。(深沉中略带哀伤的,缓慢的。)
3、划分诗的节奏。
诗歌是讲究节奏的艺术,节奏是感情的外在体现,“感情动于中而节奏形于外”。朗读诗歌必须讲究节奏,请同学们打开课文,根据课后习题三的提示,边标出节奏边小声朗读。(生边小声试读边快速标出朗读节奏,师来回巡视着,指导有疑难的同学。)
4、老师作示范朗读。(配上著名音乐家马思聪的《思乡曲》。)
5、指名朗读
四、分析、解读本诗。
1、这首诗抒发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抒发诗人对家乡对祖国的思念之情。)
2、要把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感情具体表达出来,就要借助意象,意象就是诗中的形象。请同学们帮老师找找看,这首诗借助什么样的意象表达这浓浓的思乡之情?(板书: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3、诗中分别表达了怎样的乡愁呢?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想景悟情,再现诗中的内容,用语言表达出来。(生六人一组,师来回巡视,具体指导。)
(通过联想,演释诗的内容:小时候,作者出外求学,当夜静时总想起母亲,就拿笔写信,望着那小小的邮票,他希望这邮票能带去他对母亲的思念之情。后来他渐渐长大了,成家立业了,为了养家糊口,外出工作。每当要回家时,望着那窄窄的船票,想着新娘做好了可口的饭菜在家等待着;后来作者回到朝思暮想的家乡,母亲却在一方矮矮的坟墓里,作者心酸极了,那种辛酸是无法言喻的。而现在,作者己经是白发苍苍的老人了,他站在台
湾的高山上,眺望祖国大陆:这浅浅海峡饱含着多少人的辛酸泪水,什么时候祖国才能统一啊!板书:思乡、怀亲、爱国)
4、通过朗读,想景悟情,我们己经感受到诗人独具的艺术匠心。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诗,这首诗美在哪里?同学们可以从结构、主题、意境、修辞等去欣赏。(生议论明确: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富有音乐美。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富有结构美。)
小结:乡愁是一种抽象的情绪,诗人从平凡的生活中提炼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一组意象作为乡愁的对应物,收到了具体、生动的效果这些意象,形式上看起来是并列的,从感情的抒发来看,则是层层推进的。由乡关之思、怀亲之情、至更为崇高的爱国深情,具有以往乡愁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构思精巧、结构整饬、旋律优美。
5、再次朗读全诗,体会感情,试着背诵。(三分钟后,师生齐背)
五、激情抒怀。
( 播放课件)乡愁是苦涩的也是醉人的,是一缕缕扯不断的情思,是对家的向往,是对根的企盼。不论漂泊多久,不论身在何处,当夕阳西下,当晚风吹拂,总有那么一抹淡淡的愁绪萦绕在心头……如果你是这位凭栏而立的老者,站在海峡的彼岸,眺望大陆的方向,心里会想些什么?你又想对大陆说些什么呢?(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是啊,山水也许能隔开一切,却隔不断两岸同胞血浓于水的骨肉深情!相信这深情总有一天会填平这浅浅的海峡,到那时,“月圆人也圆”!
六、迁移拓展。
1、仿句
这首诗作者通过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寄托了浓浓的思乡之情,其实除了这些事物外,还有许多东西能触动我们的心灵,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理解,用具体的事物为乡愁打个比方。(略思片刻,指名回答。)
同学们说得很好,我们可以把这些句子整理起来,就是一首很美的乡愁诗了,同学们尝试做诗人了。
2、各领风骚话说愁
乡愁、离愁、忧愁历来是文人墨客吟咏的题材,请说出带“愁”字的诗句,如能指明作者更好。(多媒体演示积累的有关愁的诗句,学生 快速地抄写在笔记本上,积累妙词佳句。)
七、布置作业
创作一首盼望台湾回归的小诗。
板书设计
乡 愁
于光中
小时侯 邮票 思乡
长大后 船票
后来 坟墓 怀亲
现在 海峡 爱国
教学反思
《乡愁》是一篇充满人文,饱含感情的诗歌,教师用心去教,用感情教,创设情境感染学生,努力使师生的感情融人作者浓浓的乡愁之中,产生心灵上的共振。
1、课堂导入设计新颖,歌曲《想家的时候》渲染气氛,配以诗意的导言自然引人新课,让学生引起感情上的共鸣,奠定感情基调。
2、突出探究创新的特点。体现了诵读——解读——激情——拓展的教学模式,这是在课改实践中摸索出来的一个新型教学模式,其核心是:读熟、悟透、情扬、迁移。这堂课这四大块很清晰:解读环节中,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在小组中想景悟情,描述诗的内容,让学生主动参与,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激情环节中,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感受并抒发盼归深情。拓展的环节,让学生模仿诗中的意象为乡愁打一比方,激活了学生创新的思维。 各领风骚话说愁注重引导学生积累知识。
3、多媒体教学手段对课堂教学起到了恰到好处的辅助作用,体现了课堂资源的整合。课前的歌曲欣赏《想家的时候》再加上如泣如诉的《思乡曲》作为背景音乐,都给人以审美的熏陶和艺术的享受。
以上就是小编分享的乡愁教案的全部内容,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继续支持,并提出您的宝贵建议,小编会尽最大的努力给大家收集最好最实用的教学文章!
4、乡愁诗教案
一、导入:
同学们年龄小,不知道有没有想家的感受。我老家在内蒙古,,高中时,曾到广西求学,整整三年没回家。我就时常想家,想起风雨中父母忙碌的身影,想起那一望无际的草地,想起黄昏中赶着羊群回家的牧人……家乡的点点滴滴都成了我心头的牵挂,每到这时候,我都喜欢坐在穿流过城市的西江边,轻轻的唱李叔同的《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音乐声渐起渐强),想家的时候,父母的电话,朋友的信件和小照,总能抚慰我孤单寂寞的心灵,缓解我无边的思乡愁绪。可是啊,那些远离祖国,漂泊在外的游子呢?特别是台湾同胞,因为海峡相隔,更因为政治上人所共知的原因,长期不能与亲人相见,它们的乡愁又是多么浓郁,多么哀痛啊!让我们听听台湾同胞心底的呼唤吧。
二、朗读,感知诗意。
老师强调:朗诵是解读诗歌的敲门砖,我们只有对诗歌进行反复诵读,才能真正走进解读诗歌的艺术殿堂。
1.自由读
请同学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的时候,揣摩节奏和重音。
2.指名读
师生共评。
(在这个环节里,要指出节奏和重音的处理原因)
引出本诗歌朗诵的基本要求:本诗感情是忧郁深沉的,所以语速要稍慢且舒缓。重音和节奏的处理如下:
四节,第一节稍平淡,回忆的口气;第二节增加了遗憾的语气;第三节,要体现出深深的失落和痛苦;第四节,表现出而今的惆怅。
节与节之间要有足够的停顿,特别在前三节与第四节间,约停2。5秒。
读的时候要配合相应想象,全情投入。乡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重读“小小”)
我/在这头(重读“这”,以下类推)
母亲/在那头(重读“那”,以下类推)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重读窄窄)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注意“啊”与前一字连读轻声,不能当单字重读)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重读矮矮)
我/在外头(语调稍微提高)
母亲/在里头(语气要转激烈,“在里头”可拖轻微颤音) 而/现在(语气转平和)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重读“浅浅”)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那头”拖长音,表现深深的惆怅和期盼)
三、品味,质疑欣赏
1、现在大家对诗已比较熟悉了,我们按照惯例,想先说说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学生可能的问题是:)
(1)乡愁浓郁,诗人为何用“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这些形容词?
老师可点拨:正是用这些面积小重量轻的词语,来反衬乡愁之浓郁。古人也有这样的写法:李清照:“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
(2)乡愁怎么会和坟墓联系在一起?
老师可点拨:这一节与前两节相比,气氛上有什么不同?(多了些悲凉)前两节是生者对生者的思念,乡愁都是有所寄托有所排遣的;这一节是生者与死者的诀别,时空的隔离再也得不到沟通了。诗人自己少年起就在外漂泊,一直想好好孝敬老母亲,抚慰她那一颗望儿回家望穿双眼的慈母心,可是,“子欲养而亲不在”,因为远离故土,诗人不仅未能在母亲膝前尽孝,就是在白发苍苍的母亲去世时,都未能让老人家看上自己一眼,就让他带着长长的思念、未了的心愿长眠于地下,念及此,怎不让人肝肠痛断啊!这种撕心裂肺般的疼痛,正是亲情最浓重时,乡愁最感人时。
(3)乡愁怎么会和海峡联系在一起?
海峡隔开了大陆和台湾,台湾人民有家难回,亲情难叙。诗人只好把浓浓的乡愁寄予这湾浅浅地海峡。前三个意象联结的是亲情、爱情,这节连接的是爱国情。诗人已经把乡愁升华为整个民族感情的寄托。诗人在他的诗《从母亲到外遇》中这样写道:“大陆是母亲,不用多说,烧我成灰,我的汉魂唐魄仍然萦绕着那一片故土……我离开她时,才二十一岁呢!再还乡时已六十四岁。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这不啻于泣血的悲啼,含泪的呼唤!“断肠人在天涯”的游子之痛啊。
2.不理解的地方说过了,同学们有没有找到自己最喜欢或是感受很深的地方?(这部分内容也可能在质疑中出现,一些人的疑问,正是另一些人的感悟)
可能有:
(1)诗人在诗歌中用了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代表着漂泊、隔离和诀别的具体事物来承载诗人抽象的恋国思家的乡愁。感情是层层深入的,先是母子别,夫妻别,再是生死别,故国别,诗人由个人情感,上升到民族情感。
(2)“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这种表示时间的时序语句,不着痕迹的表现时间变化,情感增强。
(3)“乡愁是……”的反复出现,营造出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
(4)“这头”“那头”“里头”“外头”自然显示了空间的隔离,反复使用营造出一种低徊掩抑、如泣如诉的气氛。
(5)量词“枚”“张”“方”“湾”,富于变化,准确形象地表示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的形状。
师小结:这首诗中,诗人借助四个意象,抒发自己浓浓的乡愁。有评论认为,最可人的是第一段,最迷人的是第二段,最感人的是第三段,最惊人的是第四段。“可人”在于有母亲可依可恋;“迷人”在于有新娘可思可愁,那愁是绮丽的;“感人”在于丧母之痛乃切肤之痛,有所谓“未丧母者来细看,既丧母者来痛苦”之说;“惊人”在于最后一段将全篇升华,愁系祖国,着笔惊人。没有国魂、民族魂的人是做不出来的。
四、想象,体会画面美。
诗是精当的含蓄的艺术,光靠这样的领会是不够的,还需要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去拿美丽的画面中飞翔。诗人在人生的四个时期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四个意象,若把人的一生比作四季,诗的四节就分别代表了春夏秋冬,请你想想根据诗人四个典型意象,结合人生不同阶段的情况和四季景物特点,用你细腻的笔触,描绘不同阶段的美丽图画。
1。哪一节最难想象?(生可能觉得三、四节比较难)
请生齐读。老师描绘画面。
第三节:中秋月圆人应团圆,但是当作者历尽千辛万苦,归心似箭地回到了朝思暮想的家乡时,却再也听不见母亲慈爱的唤儿声,再也看不见母亲慈爱的笑容,再也感受不到母亲温情的摩挲了。含辛菇苦的母亲由于年老体衰,由于念儿成疾已经长眠于地下了,那“矮矮的坟墓”便是明证,“矮矮”也正说明母亲溘然去世已久了!“鬓已星星”的作者在冷风苦雨中直挺挺地跪在坟前!没有眼泪,眼泪也许在漫长的思念中流尽了!今日的冰冷的雨水就是他的泪吧!没有了哭声,哭声也许在刚跨进家门看到母亲遗容时,发出的撕心裂肺的一声“娘啊”的哀叫时已哭尽了!今日凄厉的秋风就是他的痛哭吧!他仿佛在想:在漫长的无期无望的等待中,老母亲该是怎样的望眼欲穿!每年的365天的希望变成365天的失望,十年就这样过去了,又十年还这样过去了……时间老人已不忍心再让母亲活得这样苦了,这样苦苦的等待了,在母亲就要闭上眼的那一瞬间,她还努力想听儿子的喊“娘”声,她还努力地伸出枯槁的手想抚摸一下儿子,但是无望了,多年的希望、失望的交替此刻变成了黑漆如夜的绝望了,这时一滴冰冷如古井之水的眼泪在紧闭的眼角流出。他仿佛又想起多年前离家的晚上的情景:母亲在昏黄灯下给自己密密地缝着衣服,“意恐迟迟归”,谁又想到这一迟就几十年!总算回来了,却不见了母亲,生死两茫茫,天人永相隔;他仿佛在想:母亲的恩情如三春之阳,一生也报答不完,但是总可以服侍妈妈养老送终呀。可是只留下“子欲养而亲不待”这刻骨铭心的无法弥补的一生的伤痛了!后悔当时为何要离开母亲,内疚自己没有尽人之子孝,哀悼母亲凄凉的一生,痛恨隔断天伦的无情世事。这一切的一切只留下浓浓的悲哀。所以坟墓矮矮,哀痛浓浓!第四节:“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人纵然抱着孝养母亲的心,却正如风中树叶自己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这无情的风喻指了什么样的社会局势呢?不难理解是祖国的不统一。正如“冬,岁之暮”一样,作者已是人生的暮年,白发苍苍、老态龙钟了!他站在高山向大陆眺望,耳边仿佛传来亲人的呼唤!想渡,却被那浅浅的海峡所阻隔!它阻断了多少亲人的团圆的梦想,它又使多少人骨肉分离、天人永隔;这海峡的浩荡之水啊,怎比思乡之泪的多、深、重!这是中华民族、炎黄子孙的旷古的乡愁之泪啊!他还在想:现在还没有实现祖国的统一,但在不久的将来,台湾大陆一定会统一!正如雪莱所说的:“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到那时,两岸骨肉团圆,让那喜悦的泪水肆意奔流“顿做倾盆雨吧”!所以海峡浅浅,悲怆深深。2。哪节最易想象?
生自选,听朗读欣赏,听完后写,3分钟。
五、补写,展示能力
这首诗构思精巧,意象具有单纯而丰富的画面美,节奏具有音乐美,结构整齐,具有建筑美。这些好处,同学们都通过朗读和联想充分体会到了。老师想请大家集思广益,给《乡愁》补上一段“读书时”,要求与全是其他意象绾合在一起,不破坏全诗的和谐性。
(附:读书时,乡愁是一线细细的电话,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六、结束语:
1.通过补写,大家更好的了解了诗歌所包含的感情,让我们再一次通过朗读吟诵,感受海外游子浓浓的乡愁吧。
2.听啊,这样一曲时时在耳边萦绕的旋律,正是余光中作词,罗大佑谱曲并演唱的《乡愁四韵》,让我们静静地聆听一分钟吧。
5、《乡愁》教案
【创新设计】
学习目标
1、感知《乡愁》创造的意境及表达的情感
2、初步掌握鉴赏现代诗的方法
3、培养学生利用联想和发散思维领悟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结合音画效果,让学生进入乡愁世界
2、让学生在发散联想中领悟诗歌情感
教学蓝图
教学分为几大板块:1、音画情景;2、朗读领悟;
3、诗歌欣赏;4、自主探究。
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平台
教学步骤及内容
一、导入: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现代诗我们已不再陌生,也认识了不少现代诗人,在当代诗坛,有一位生长于大陆,定居于台湾的诗人,一位热爱故土如爱自己的诗人,有一位唱着乡愁永不老去的诗人,他——就是余光中。现在,让我们随着他的《乡愁四韵》走进余光中的乡愁世界。多媒体播放余光中《乡愁四韵》〉
二、认识余光中:
1、学生自主介绍,相互交流,说出对于光中的初步认识。
2、老师适当补充其人其事。(关于时人的评价、诗人的情感世界等)
三、朗诵:
1、范读欣赏。(注意朗读节奏、重音、诗人的感情。)〈多媒体播放朗读材料〉
2、提问:以第一节为例,给诗歌划分朗读节奏。
3、分四组朗诵。注意模仿节奏、重音、诗歌感情。
边读边思考:读完整首诗,你的头脑里剩下几个什么词语?
四、意象、感情的理解:
分小组合作探究:
1、这首诗是通过哪些事物来表达感情的?2、作者用什么作为线索贯穿这几个意象?
3、诗的每个章节分别表达一种怎样的感情?
4、请把每一个章节想象成一幅图画,并给这幅图画取一个题目。
(讨论后明确并用幻灯出示板书)
五、主题的探讨:
提问:你是怎样理解这首诗的主题?
让学生从诗人的文字表达中总结出诗的主题。(教师适当小结,幻灯出示板书)六、联想迁移:
1、读全诗,再次领悟全诗意境。
2、以“读________________(余诗中的句子),我联想到_____________。(课外诗词曲均可)”为例造句,请说说余光中《乡愁》让你想起了什么?(教师出示幻灯总结)
七、比较阅读:
余光中和席慕容的《乡愁》,你更喜欢哪一首?请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各抒己见)
八、拓展模仿:
阅读下面句子,然后仿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乡愁是一课没有年轮的树”
乡愁是
九、朗诵、领略音乐美:
1、明确余光中诗歌的结构美和音乐美。(幻灯出示板书)
2、自由朗读。
3、请两位同学朗读。
十、作业布置:
选取乡愁中的一节,展开精彩想象,试将属于你心中的画面描绘出来,要求表现出诗人的感情。
6、《乡愁》教案
《乡愁》教案
素质教育目标
知识储备点:
1、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人的情感。
2、了解诗歌的写作顺序和感情线索。
能力培养点:
1、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2、反复诵读,使学生掌握诵读诗歌的要领和技巧。
3、提高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体验点:
使学生增强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并立志刻苦学习,以报效祖国。
教学重点难点:
1、反复诵读诗歌,体会诗人对祖国真挚的热爱之情。
2、分析本诗独创的意象和精巧的构思。
教学方法:
朗读法、启发、探究法.
教具准备:
投影片、录音机.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投影片:一位中年人,坐在床前抬头凝望窗外明月)同学们,看这幅画,你们会想到谁的诗句呢?这首诗是表达怎样的情感呢?(学生回答)对,这首诗是著名的唐代诗人李白所作,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家乡是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当我们一旦离开它,总会生起或多或少的乡愁。今天我们再一起来学习台湾著名学者余光中的〈〈乡愁〉〉,体会其中的情意好吗?
二、板书课题,作者简介:
余光中,台湾学者,1928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1949年去台湾,是当代台湾著名诗人、散文家、学者。
一、研习新课:
(一)听读,整体感知。
1、播放〈〈乡愁〉〉配乐诗朗诵录音。
2、同学们听了以后,有什么感受?请说出来大家讨论。
3、教师适当评点后,范读课文,让学生再次体会诗中悲愤而激昂的感情基调。
(二)品读,体会诗的音乐美。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请同学代表读课文,集体纠音。
2、结合练习三划分全诗节奏。
3、全班齐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三)解读,品味诗的意象和情感。
(出示投影片,分小组探究下列问题:)
1、在诗人漫长的生活经历里,乡愁一直萦绕在诗人心头,可以从哪些词语看出来呢?(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
2、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东西,但很多诗人却把它寄托在具体可感的事物中,如:李白就通过“明月”寄托乡愁,那么这首诗是通过什么来表达乡愁的?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3、结合上文,说说你由“邮票”、“船票”、“坟墓”、“海峡”产生的联想,它们是如何表现乡愁的?
(四)课堂互动。
(学生针对本课不懂的问题发问,由学生来回答,老师适当点拨。)
(五)延伸拓展,深化积累。
1、“乡愁”从古到今都困扰着羁旅他乡的游子们,因而也成为文学创作历久常新的主题之一,我们学过的作品中还有哪些是反映这个主题的?你能背出来吗?
(学生背诵,肯定学生课外的学习和积累。)
2、在〈〈乡愁〉〉一诗中,作者把乡愁比喻成“邮票”、“船票”等,请你也仿照这个句式说一、二句话
(老师启发,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并及时给予中肯评价)
(六)再次朗读课文,然后课堂小结。
1、全班再次诵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课堂小结:
同学们,人们常说:“甜不甜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正因为如此,文学史上才留下了那么多感人至深的抒发“乡愁”名作,那么作为学生的我们,应该怎样做来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热爱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欣赏歌曲〈〈谁不说俺家乡美〉〉边想出答案。
(七)布置作业;
1、背诵《乡愁》
2、以爱家乡为话题写一篇作文,文体不限。
7、《乡愁》教案
自读课
一、教育教学目标:
1、比较、理解两诗的形象化手法所表现的具体含义。
2、理解余光中《乡愁》的结构美和音乐美。
3、反复诵读,体味作者所表达的意境和情感。
二、教育重点难点与关键:
1、比较、理解两诗的形象化手法所表现的具体含义。
2、反复诵读,体味作者所表达的意境和情感。
三、创造性教学的设计:
1、 比较阅读
2、 能力迁移
四、布置作业:
A、背诵两首《乡愁》。
B、阅读李广田的《乡愁》,思考—
1、这首诗中,作者是因为什么而触动了思乡的情思?
2.作者在诗中描述了哪些意象来表达乡愁?
3.这首诗与两位台湾诗人的《乡愁》在表达情感及构思上有何不同?
4.你认为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什么特色?
C、寻找几个形象分别表现以下情感(也可写成诗句):
欣喜苦闷激动
五、教学内容、过程安排:
A、 乡愁课题(配罗大佑《乡愁四韵》)
B、 导入新课:
乡愁是文学作品中的一个重要主题,我国伟大诗人李白的名作《静夜思》就是书写这一主题的: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同学们还能想起其他表现乡愁的诗句吗?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备思亲。
崔颢《黄鹤楼》: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王湾《次北固山下》: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其实,现代诗歌中也有很多写乡愁的名篇,今天我们就将学习其中的两首。
一、
C、(幻灯片2)首先,让我们听听余光中先生心中的乡愁:(幻灯片3、4、5、6)
D、(幻灯片7)余光中,台湾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和诗歌评论家。1928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1950年去台湾。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而诗人又经常流浪于海外,游子思乡之情,是他的诗歌作品中的重要内容。著名文集有《白玉苦瓜》、《灵河》、《石室之死》等。
E、(转幻灯片2)请同学们轻声试读,划分诗句的节奏,体会诗作意境和情感。
F、同学们品味一下,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昂扬激越还是忧郁深沉的?
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忧郁深沉的,因此,朗读时,速度要相对缓慢些。
G、下面,请一位同学试着读一读,要注意语速和停顿。
(转幻灯片8)教师范读
H、接下来,请全班同学齐声把这首诗朗读一遍,思考下面几个问题(幻灯片9):
1、这四节诗是以怎样的顺序变化的?
2、乡愁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作者通过哪些具体可感的形象来表达这种欲说还休、难以言尽的情感?用了什么修辞?分别体现了什么愁思?
3、这四种对象前表修饰、限制的形容词和数量词有什么共同特点?在诗中有什么表达效果?
结合板书讲解:
时空变化比喻
小时侯一枚小小邮票∣情
长大后一张窄窄船票∣感
后来一方矮矮坟墓∣加
现在一湾浅浅海峡↓强
对比、反衬
面积小、程度浅——————浓烈的乡愁
解答:
这首诗用“邮票”表达对母亲的思念,用“坟墓”表达对母亲的怀念,这是浓烈的亲情;用“船票”表达对新婚妻子的想念,这是热烈的爱情;而“海峡”则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祖国的眷念,这是深深的爱国之情。这几组形象构成了乡愁的丰富内涵,使乡愁有了更明显的寄托。感情有淡渐浓,主题有浅入深。
作者便是用这样一种结构形式,如乐曲中主旋律的重复一样,在一咏三叹中,反复陈说分离之苦,将乡愁渲染得淋漓尽致。因此,评论家称这首诗极富结构美和音乐美。
I、那么,哪位同学能完整地概括一下这首诗的主题?(通过形象,表达情感)(幻灯片10)
·这是一首抒情诗,借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把抽象的乡愁具体化、实物化,变成具体可感的东西,表达了作者渴望与亲人团聚,渴望祖国早日统一,结束分离之苦的强烈愿望。J、请同学们带着感情把余光中先生的《乡愁》再读一遍,进一步品味这首诗的意境及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转幻灯片8)
二、
K、下面我们根据这一首诗的分析方法,学习另一首乡愁诗:(幻灯片11)
是席慕容的同题诗《乡愁》。
L、席慕蓉,台湾当代女诗人,1943年出生于重庆,祖籍内蒙古乌兰察布,1954赴台。主要诗作有《画诗》、《七里香》、《无怨的青春》《时光九篇》等。跟余光中一样,席慕蓉有很多诗作表达了自己的家国之思,她说:我写诗是为了“纪念一段远去的岁月,纪念那一个曾在我心中存在过的小小世界”(《无怨的青春代序·此刻的心情》)。(幻灯片12)M、现在,让我们跟着台湾著名主持人曹启泰的深情诵读,一起感受女诗人心中的乡愁吧。(幻灯片13、14、15)
N、(转幻灯片11)请同学们学着读一读这首诗,同样注意诗句的节奏,体会诗作意境和情感。
O、下面,请一位同学试着读一读,要注意语速和停顿。
(转幻灯片16)教师范读
P、接下来,请全班同学齐声把这首诗朗读一遍,思考下面几个问题(幻灯片17):
1、诗中用了哪些形象来表现抽象的乡愁?
2、第一节对故乡月夜笛声的描写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3、第二节写故乡的面貌,连用两个比喻,有什么表达效果?
4、最后一节的比喻有何特色,表达了什么情感?(用不可能的形象作比,体现什么情感?)结合板书讲解:
清远的笛(月夜笛声)缓慢凄清乡
雾里的挥手离别怅惘、依念(依依不舍)
没有年轮的树挥之不去愁
Q、本诗与余光中《乡愁》诗的构思和所表现的主题有何异同?(幻灯片18):
两诗都把抽象的乡愁具体化、实物化,变成具体可感的东西,表达了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
余诗的乡愁有一定的对象,不同的载体;而席诗的乡愁是整体感知的。
在思想意蕴深度的开掘上,这首诗不如余诗那样有明显的升华。
R、请同学们带着感情把席慕容的《乡愁》再读一遍,进一步品味这首诗的意境及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转幻灯片16)
S、小结:(幻灯片19)
1、比较、理解两诗的形象化手法所表现的具体含义。
2、理解余光中《乡愁》的结构美和音乐美。
3、 反复诵读,体味作者所表达的意境和情感。
T、拓展与迁移:(幻灯片20)
(一)阅读李广田的《乡愁》,思考——
1.这首诗中,作者是因为什么而触动了思乡的情思?
2.作者在诗中描述了哪些意象来表达乡愁?
3.这首诗与两位台湾诗人的《乡愁》在表达情感及构思上有何不同?
4.你认为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什么特色?
(二)寻找几个形象分别表现以下情感(也可写成诗句):
欣喜苦闷激动
结束:(幻灯片21)
8、《乡愁》教案
《乡愁》教案
1、学习本诗严谨的结构、精巧的构思。
2、掌握通过分析意象感知诗歌内涵的方法。
3、品味诗歌凝练含蓄的语言,体会诗中蕴涵的浓烈的思乡情怀。
4、初步掌握读诗的基本方法。
本课教学的指导方针是“以读代讲”,即通过诵读体会诗意。共分为四个步骤:
1、深情地诵读;
2、细腻地品读;
3、优美地解读;
4、丰富的联读。
2课时。
布置预习,请同学们深入探究,自主完成。
(一)大声地朗读这首诗,注意朗读时的节奏、重音和感情,并试着做标记。
(二)这首《乡愁》诗,“借助时空的变化来层层推进诗情的抒发”,结合诗的内容,写出“时”、“空”在文中的体现。
(三)这首诗中,作者用了哪些形象来表现乡愁?在笔记本中抄下这些比喻句。
(四)这首诗除了在整体上具有“结构美”和“音乐美”,在细节上也有许多细致精妙的地方。请你任选一个角度,用这样的句式写话:“余光中的《乡愁》诗美在……例如……”。能写几句写几句。
[示例]余光中的《乡愁》诗美在整齐划一的结构上。例如:全诗的四节诗的每一节都分四行,相对应的每一行,句式相同,字数相同。
(五)诗歌的语言简洁凝炼,但却能传达出丰富动人的意境。这首诗的每一节都构成了一幅独特的画面,下面是老师对第一节诗所表现出来的画面的解读。读一读,然后模仿着写写看(一组的同学写第二节,二组的同学写第三节,三组的同学写第四节;写有余力的同学可全写)。
[示例]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解读]
“一个十五六岁的少年,端坐在木桌前。如豆的灯火映照着他那双湿润的眼。窗外,清冷的月光如泻。
他正在小心翼翼地粘贴着一枚小小的邮票。信封上,是他母亲的名字。——他给母亲写些什么呢?
是叙说离家求学的艰辛,还是追忆儿时盘恒母亲膝头的亲密?是倾述‘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怀,还是应答母亲日日村头槐树下的翘盼?……
他还在恭敬地粘贴着。他粘贴的哪里仅是邮票,他粘贴的是母子身处两地遥相思念的亲情!他邮寄的又哪里仅仅是信,他邮寄的是‘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拳拳赤子之心!
谁说‘少年不识愁滋味’,这正是一个少年——如烟如梦的乡愁啊!”
(六)请你从古诗词中查找几句抒写乡愁的诗句,并注明作者及题目。读一读,背下来。
余光中,祖籍福建永春,1928年出生于江苏南京,1947年入金陵大学外语系(后转入厦门大学),1949年随父母迁香港,次年赴台,就读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3年,与覃子豪、钟鼎文等共创“蓝星”诗社。后赴美进修,获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学位。返台后任诗大、政大、台大及香港中文大学教授,现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
余光中是个复杂而多变的诗人,早期的诗论和作品都相当强烈地显示了主张西化、无视读者和脱离现实的倾向。80年代后,他开始认识到自己民族居住的地方对创作的重要性,把诗笔“伸回那块大陆”,写了许多动情的乡愁诗,对乡土文学的态度也由反对变为亲切,显示了由西方回归东方的明显轨迹。
一般来说,他的诗风是因题材而异的。表达意志和理想的诗,一般都显得壮阔铿锵,而描写乡愁和爱情的作品,一般都显得细腻而柔绵。
60年代起余光中创作了不少怀乡诗,其中便有人们争诵一时的“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土。”70年代初创作《乡愁》时,余光中时而低首沉思,时而抬头远眺。他说:“随着日子的流失愈多,我的怀乡之情便日重,在离开大陆整整20年的时候,我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一挥而就,仅用了20分钟便写出了《乡愁》。”
著有诗集《舟子的悲歌》、《蓝色的羽毛》、《钟乳石》,《万圣节》、《白玉苦瓜》等十余种。
(一)导入:今天我们用“四读法”来学习一首诗——余光中的《乡愁》(板书)。所谓“四读法”,是阅读诗歌的一种方法。我把它写出来,也请同学们记下:
“一诗四读:1、深情地诵读;2、细腻地品读;3、优美地解读;4、丰富地联读。”(板书)
下面,请同学们将课前预习拿出来,我们一起来交流,探究。
(二)诵读:
1、试读、范读。先点学生试读课文,教师评价,顺势指出诵读这首诗的三点要求(嘱学生笔记):①要读出节奏;②要读出重音;③要读出感情。然后教师示范朗读。
2、教读、学读。教师从以上三个方面教读第一节,指导学生在诗中标记节奏、重音。然后学生学读。
3、练读、点读。学生自行练读,然后点学生读。
4、赏读。欣赏著名主持人陈铎的配乐朗诵:余光中的《乡愁》。请学生谈谈听后的感受。
(三)品读。
1、简析课文,教师示例。
课前提示说,“余光中的《乡愁》,借助时空的变化来层层推进诗情的抒发”,又问“作者用了哪此形象来比喻乡愁”,还问其“结构美”和“音乐美”表现在哪里……等等这些都点示出这首诗具有多方面的“美”。(提示:可从整体结构、构思立意、词句运用、思想感情等角度)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从诗文中“寻美”,并把寻出的美用这样的句式表达出来:“余光中的《乡愁》诗美在 ,例如 。”
教师先示范一例:余光中的《乡愁》诗美在整齐划一的结构上。例如:全诗的四节诗的每一节都分四行,相对应的每一行,句式相同,字数相同。
2、学生发言,教师评点。(从赏析的角度,语言的表达等方面)
3、教师小结,归纳整理。(学生听记,形成一个“板块式积累”)
(1)从整体结构上,A美在整齐划一的结构上。
B美在一唱三叹的音乐节奏上。
(2)从构思立意上,C美在从小到老的时间顺序上。
D美在身处各地的空间变化上。
E美在托物寄情的比喻形象上。
(3)从词句运用上,F美在数量词的运用上。
G美在叠词的运用上。
H美在每节诗中长句和短句的运用上。
(4)从思想感情上,I美在表情达意时人称的不断变化上。
J美在每一节诗都是一幅凄美的图画上。
K美在主题的逐步深化、最后升华上。
(四)解读。
诗歌的语言言简而意丰,这首《乡愁》诗的每一节都构成了一幅简明而生动的画面。下面,就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把这幅画面描摹出来。
1、分组交流,互评互荐。
2、各组诵读,教师评价。
3、师生合作,诗文共赏。
(集体读一节诗,教师读第一节诗的解读文字,其余三节解读文字由学生朗读。配乐:二胡演奏曲《江河水》)
生(读诗):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师(读文):一个十五六岁的少年,端坐在木桌前。如豆的灯火映照着他那双湿润的眼。窗外,清冷的月光如泻。
他正在小心翼翼地粘贴着一枚小小的邮票。信封上,是他母亲的名字。——他给母亲写些什么呢?
是叙说离家求学的艰辛,还是追忆儿时盘恒母亲膝头的亲密?是倾述“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怀,还是应答母亲日日村头槐树下的翘盼?……
他还在恭敬地粘贴着。他粘贴的哪里仅是邮票,他粘贴的是母子身处两地遥相思念的亲情!他邮寄的又哪里仅仅是信,他邮寄的是“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拳拳赤子之心!
谁说“少年不识愁滋味”,这正是一个少年——如烟如梦的乡愁啊!”
集体(读诗):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生(读文):少年的嘴角长出了短黑的胡须。此时,他正背手伫立在船舷边,遥看着远方。手心里,握着那张窄小的船票。
他在遥望着什么呢?是回忆起大红灯笼中迎娶新娘的喜庆,还是想起离家奔波外出谋生的辛酸?是回忆起夫妻聚首恩爱团圆的甜蜜,还是想到一次次独自登船时,妻子朝雾中的挥手别离?……
故乡渐渐地近了,近了。可,一想到短暂的聚首后,仍是长久的分离……他不由得又握紧了手心中那张窄窄的船票。
集体(读诗):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生(读文):他,又一次地回到了故乡。他在一座新坟前跪伏着,哭拜着——这次,他面对的是和亲生母亲的生死别离!
忘不了啊,幼儿时靠在母亲温暖的怀里贪婪地吮吸她的乳汁;忘不了啊,孩童时玩乐得忘了回家,母亲在村头暮色中声声焦急的呼唤;也忘不了,成人后离家闯荡时,母亲那一句句语重心长的叮咛和慰藉……
可,母亲!您怎么就走了呢?这仁爱厚慈的土层,竟活生生地将我们母子分隔开来——
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集体(读诗):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生(读文):人生百年,弹指一挥间。
那半个世纪前的一段兄弟仇怨已成过往,而由此带来的五十多年的骨肉分离理应结束。
到那时啊,我的大陆!我愿手挽起裤腿,在您的牵引下,赤着脚,淌过这一湾浅浅的海峡;
到那时啊,我的大陆!我愿匍匐在你宽厚博大的胸脯上,脸贴着你,对你大喊一声:“母——亲!”
总结:《乡愁》是一首游子思乡的深情恋歌,是一首如泣如诉动人心魄的真挚的情诗。它以独创的意象、精巧的构思、完美的形式,表达了一个深刻的主题,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时代感,在给我们强烈的情感震撼的同时,也给我们极强的审美感受。让我们再次背诵这一首诗,读出我们的理解,读出我们的感悟,读出我们的爱国心声!
(五)联读。(可以放在第二课时)
1、《乡愁》在体裁风格上的“模仿”(承继和借鉴)。
虞美人[南宋]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讨论:《乡愁》相对这首古词,有哪样一些“模仿点”?
2、请你背出几句古诗词中写“乡愁”的诗句。
3、欣赏并学唱《乡愁四韵》。有兴趣的同学可比较两诗的写作风格异同。
4、学习《乡愁》的写法,以《童年》为题创作一首小诗。
(六)板书
9、《乡愁》教案
【教学目的】
1、学习本诗严谨的结构、精巧的构思。
2、掌握通过分析意象感知诗歌内涵的方法。
3、品味诗歌凝练含蓄的语言,体会诗中蕴涵的浓烈的思乡情怀。
4、初步掌握读诗的基本方法。
【教学方法】
本课教学的指导方针是“以读代讲”,即通过诵读体会诗意。共分为四个步骤:
1、深情地诵读;
2、细腻地品读;
3、优美地解读;
4、丰富的联读。
【教学时数】
2课时。
【课前探究】
布置预习,请同学们深入探究,自主完成。
(一)大声地朗读这首诗,注意朗读时的节奏、重音和感情,并试着做标记。
(二)这首《乡愁》诗,“借助时空的变化来层层推进诗情的抒发”,结合诗的内容,写出“时”、“空”在文中的体现。
(三)这首诗中,作者用了哪些形象来表现乡愁?在笔记本中抄下这些比喻句。
(四)这首诗除了在整体上具有“结构美”和“音乐美”,在细节上也有许多细致精妙的地方。请你任选一个角度,用这样的句式写话:“余光中的《乡愁》诗美在……例如……”。能写几句写几句。
[示例]余光中的《乡愁》诗美在整齐划一的结构上。例如:全诗的四节诗的每一节都分四行,相对应的每一行,句式相同,字数相同。
(五)诗歌的语言简洁凝炼,但却能传达出丰富动人的意境。这首诗的每一节都构成了一幅独特的画面,下面是老师对第一节诗所表现出来的画面的解读。读一读,然后模仿着写写看(一组的同学写第二节,二组的同学写第三节,三组的同学写第四节;写有余力的同学可全写)。
[示例]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解读]
“一个十五六岁的少年,端坐在木桌前。如豆的灯火映照着他那双湿润的眼。窗外,清冷的月光如泻。
他正在小心翼翼地粘贴着一枚小小的邮票。信封上,是他母亲的名字。——他给母亲写些什么呢?
是叙说离家求学的艰辛,还是追忆儿时盘恒母亲膝头的亲密?是倾述‘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怀,还是应答母亲日日村头槐树下的翘盼?……
他还在恭敬地粘贴着。他粘贴的哪里仅是邮票,他粘贴的是母子身处两地遥相思念的亲情!他邮寄的又哪里仅仅是信,他邮寄的是‘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拳拳赤子之心!
谁说‘少年不识愁滋味’,这正是一个少年——如烟如梦的乡愁啊!”
(六)请你从古诗词中查找几句抒写乡愁的诗句,并注明作者及题目。读一读,背下来。
【作家作品简介】
余光中,祖籍福建永春,1928年出生于江苏南京,1947年入金陵大学外语系(后转入厦门大学),1949年随父母迁香港,次年赴台,就读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3年,与覃子豪、钟鼎文等共创“蓝星”诗社。后赴美进修,获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学位。返台后任诗大、政大、台大及香港中文大学教授,现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
余光中是个复杂而多变的诗人,早期的诗论和作品都相当强烈地显示了主张西化、无视读者和脱离现实的倾向。80年代后,他开始认识到自己民族居住的地方对创作的重要性,把诗笔“伸回那块大陆”,写了许多动情的乡愁诗,对乡土文学的态度也由反对变为亲切,显示了由西方回归东方的明显轨迹。
一般来说,他的诗风是因题材而异的。表达意志和理想的诗,一般都显得壮阔铿锵,而描写乡愁和爱情的作品,一般都显得细腻而柔绵。
60年代起余光中创作了不少怀乡诗,其中便有人们争诵一时的“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土。”70年代初创作《乡愁》时,余光中时而低首沉思,时而抬头远眺。他说:“随着日子的流失愈多,我的怀乡之情便日重,在离开大陆整整20年的时候,我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一挥而就,仅用了20分钟便写出了《乡愁》。”
著有诗集《舟子的悲歌》、《蓝色的羽毛》、《钟乳石》,《万圣节》、《白玉苦瓜》等十余种。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今天我们用“四读法”来学习一首诗——余光中的《乡愁》(板书)。所谓“四读法”,是阅读诗歌的一种方法。我把它写出来,也请同学们记下:
“一诗四读:1、深情地诵读;2、细腻地品读;3、优美地解读;4、丰富地联读。”(板书)
下面,请同学们将课前预习拿出来,我们一起来交流,探究。
(二)诵读:
1、试读、范读。先点学生试读课文,教师评价,顺势指出诵读这首诗的三点要求(嘱学生笔记):①要读出节奏;②要读出重音;③要读出感情。然后教师示范朗读。
2、教读、学读。教师从以上三个方面教读第一节,指导学生在诗中标记节奏、重音。然后学生学读。
3、练读、点读。学生自行练读,然后点学生读。
4、赏读。欣赏著名主持人陈铎的配乐朗诵:余光中的《乡愁》。请学生谈谈听后的感受。
(三)品读。
1、简析课文,教师示例。
课前提示说,“余光中的《乡愁》,借助时空的变化来层层推进诗情的抒发”,又问“作者用了哪此形象来比喻乡愁”,还问其“结构美”和“音乐美”表现在哪里……等等这些都点示出这首诗具有多方面的“美”。(提示:可从整体结构、构思立意、词句运用、思想感情等角度)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从诗文中“寻美”,并把寻出的美用这样的句式表达出来:“余光中的《乡愁》诗美在 ,例如 。”
教师先示范一例:余光中的《乡愁》诗美在整齐划一的结构上。例如:全诗的四节诗的每一节都分四行,相对应的每一行,句式相同,字数相同。
2、学生发言,教师评点。(从赏析的角度,语言的表达等方面)
3、教师小结,归纳整理。(学生听记,形成一个“板块式积累”)
(1)从整体结构上,A美在整齐划一的结构上。
B美在一唱三叹的音乐节奏上。
(2)从构思立意上,C美在从小到老的时间顺序上。
D美在身处各地的空间变化上。
E美在托物寄情的比喻形象上。
(3)从词句运用上,F美在数量词的运用上。
G美在叠词的运用上。
H美在每节诗中长句和短句的运用上。
(4)从思想感情上,I美在表情达意时人称的不断变化上。
J美在每一节诗都是一幅凄美的图画上。
K美在主题的逐步深化、最后升华上。
(四)解读。
诗歌的语言言简而意丰,这首《乡愁》诗的每一节都构成了一幅简明而生动的画面。下面,就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把这幅画面描摹出来。
1、分组交流,互评互荐。
2、各组诵读,教师评价。
3、师生合作,诗文共赏。
(集体读一节诗,教师读第一节诗的解读文字,其余三节解读文字由学生朗读。配乐:二胡演奏曲《江河水》)
生(读诗):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师(读文):一个十五六岁的少年,端坐在木桌前。如豆的灯火映照着他那双湿润的眼。窗外,清冷的月光如泻。
他正在小心翼翼地粘贴着一枚小小的邮票。信封上,是他母亲的名字。——他给母亲写些什么呢?
是叙说离家求学的艰辛,还是追忆儿时盘恒母亲膝头的亲密?是倾述“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怀,还是应答母亲日日村头槐树下的翘盼?……
他还在恭敬地粘贴着。他粘贴的哪里仅是邮票,他粘贴的是母子身处两地遥相思念的亲情!他邮寄的又哪里仅仅是信,他邮寄的是“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拳拳赤子之心!
谁说“少年不识愁滋味”,这正是一个少年——如烟如梦的乡愁啊!”
集体(读诗):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生(读文):少年的嘴角长出了短黑的胡须。此时,他正背手伫立在船舷边,遥看着远方。手心里,握着那张窄小的船票。
他在遥望着什么呢?是回忆起大红灯笼中迎娶新娘的喜庆,还是想起离家奔波外出谋生的辛酸?是回忆起夫妻聚首恩爱团圆的甜蜜,还是想到一次次独自登船时,妻子朝雾中的挥手别离?……
故乡渐渐地近了,近了。可,一想到短暂的聚首后,仍是长久的分离……他不由得又握紧了手心中那张窄窄的船票。
集体(读诗):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生(读文):他,又一次地回到了故乡。他在一座新坟前跪伏着,哭拜着——这次,他面对的是和亲生母亲的生死别离!
忘不了啊,幼儿时靠在母亲温暖的怀里贪婪地吮吸她的乳汁;忘不了啊,孩童时玩乐得忘了回家,母亲在村头暮色中声声焦急的呼唤;也忘不了,成人后离家闯荡时,母亲那一句句语重心长的叮咛和慰藉……
可,母亲!您怎么就走了呢?这仁爱厚慈的土层,竟活生生地将我们母子分隔开来——
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集体(读诗):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生(读文):人生百年,弹指一挥间。
那半个世纪前的一段兄弟仇怨已成过往,而由此带来的五十多年的骨肉分离理应结束。
到那时啊,我的大陆!我愿手挽起裤腿,在您的牵引下,赤着脚,淌过这一湾浅浅的海峡;
到那时啊,我的大陆!我愿匍匐在你宽厚博大的胸脯上,脸贴着你,对你大喊一声:“母——亲!”
总结:《乡愁》是一首游子思乡的深情恋歌,是一首如泣如诉动人心魄的真挚的情诗。它以独创的意象、精巧的构思、完美的形式,表达了一个深刻的主题,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时代感,在给我们强烈的情感震撼的同时,也给我们极强的审美感受。让我们再次背诵这一首诗,读出我们的理解,读出我们的感悟,读出我们的爱国心声!
(五)联读。(可以放在第二课时)
1、《乡愁》在体裁风格上的“模仿”(承继和借鉴)。
虞美人[南宋]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讨论:《乡愁》相对这首古词,有哪样一些“模仿点”?
2、请你背出几句古诗词中写“乡愁”的诗句。
3、欣赏并学唱《乡愁四韵》。有兴趣的同学可比较两诗的写作风格异同。
4、学习《乡愁》的写法,以《童年》为题创作一首小诗。
(六)板书
10、《乡愁》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诗歌层次的分析,体会作品的结构美
2.通过对诗歌词语的分析,感受作品的语言美
3.通过对诗歌深情的朗诵,欣赏作品的音乐美
4.通过对诗歌线索的分析,理解作品的意境美
教学重点:通过对诗歌深情的朗诵,欣赏作品的音乐美
教学难点:通过对诗歌线索的分析,理解作品的意境美
课时设计: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乡愁,是对家乡深切的思念之情。它是我国诗歌当中一个历久常新的主题,提起它,人们的脑海里会涌现许多有关乡愁的诗句。(把学生找的诗句用投影打出)
2、作者简介。
二、诗歌的赏析
1.整齐的结构美
形式上:寓变化与统一,节与节、句与句均衡对称;长短句错落有致,反复和重叠交相辉映。
内容上:全诗共四节,以时空的隔离与变化来层层推进诗情的抒发,如油画的着色,那色彩便是乡愁,层层加深。
2.质朴的语言美
四个时间段:小时候 → 长大后 → 后 来 → 现 在(平平淡淡)
四个对应物:邮 票 → 船 票 → 坟 墓 → 海 峡(实实在在)
四个数量词:一 枚 → 一 张 → 一 方 → 一 湾(微乎其微)
四个形容词:小小的 → 窄窄的→ 矮矮的 → 浅浅的(轻描淡写)
3.和谐的的音乐美:
小时候 后来啊↗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这头↗ 我/在外头↗
母亲/在那头 ↘ 母亲/在里头↘
长大后 ↗ 而现在↘
乡愁/是—张/窄窄的/船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 大陆/在那头 ↘
4.深沉的意境美
时间线索: 小时候 长大后 后来 现在
这头 这头 外头 这头
空间线索: { { { {
那头 那头 里头 那头
人物线索: 母亲 新娘 母亲 大陆
(祖国母亲)
抒情线索: 母子情 夫妻情 母子情 思乡情
感情基调:愁(邮票 船票 坟墓 海峡)11、《乡愁》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相关作品;
2、诵读诗歌,能通过诗中的意象和精巧的构思理解诗中的情感、把握主旨(重、难点);
3、体会诗歌的形式美;
4、学会欣赏诗歌,有自己的感悟;初步尝试诗歌创作,感受创作的乐趣。
教学设想:在诵读中感悟,在合作中赏析
教具:多媒体
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激情入境:
李白的《静夜思》大家会背吗?(齐背)诗中集中表达诗人浓郁的思乡之情的诗句是“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诗人寄情明月,(看屏幕)这轮皎洁的明月不知寄托着古今多少诗人的乡愁。思乡是诗歌永恒的主题,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当代诗人余光中的《乡愁》,看他是怎样寄托自己的思乡之情的。
二、简介作者
(看屏幕)师抓要点介绍,感染学生。
余光中,1928年出生于南京,1949年离开大陆,现居台湾,是台湾诗人。已出版诗集、散文、评论和译著40余种,60年代起余光中创作了不少怀乡诗,其中便有人们争诵一时的“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土。”70年代初创作《乡愁》时,余光中时而低首沉思,时而抬头远眺。他说:“随着日子的流失愈多,我的怀乡之情便日重,在离开大陆整整20年的时候,我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一挥而就,仅用了20分钟便写出了《乡愁》。”
三、诵读诗歌,整体感知
1、生伴乐反复诵读
2、师适时点评,指导朗读的节奏与语速,并引导学生谈感悟到的诗中的感情及感情基调;最后,播放四节诗的画面,学生看画面在心里默默吟诵,深切感受诗中的意象与情感。
四、合作讨论,品味赏析:
1、这首诗分别寄托了作者在什么时间对谁的情感?
2、诗人把这些感情分别寄托在哪些具体的事物上呢?
3、四节诗在时间上有什么联系?情感上有什么变化?
4、四节诗在句式与语言运用上有哪些相同之处?诗中四个意象前的修饰词语有什么变化?
五、板书小结
时间步步推移
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
形邮船坟海愁构
式票票墓峡思
美母亲新娘母亲大陆巧
感情层层推进
六、拓展延伸,欣赏诗歌:
乡愁
李广田
在这座古城的静夜里,
听到了在故乡听过的明笛,
虽说是千山万水的相隔吧,1、这首诗选择了哪些意象来表达
却也有同样忧伤的歌吹。思乡之情?
偶然间忆到了心头的,
却并非久别的父和母,2、和余光中的《乡愁》相比,你更
只是故园旁边的小池塘,喜欢哪一首,为什么?
萧风中,池塘两岸的芦与荻。
七、学以致用,尝试诗歌创作
1、以“爱”为内容,说一句富有诗意的话(以填空仿写式步步引导)
①爱是口渴时的一杯清茶(爱是具体的)
爱是饥饿时的一片面包
爱是
②爱是阳光,爱是雨露(爱是抽象的)
爱是
③爱是让失学儿童重返校园(爱是宽泛的)
爱是
④爱是让祖国更富强(爱更是崇高的)
爱是。
2、作业:以“爱”为题,写一首小诗。
3、总结:人人需要爱,社会需要爱,让我们用心感受爱,以爱回报爱,让这世界处处充满爱!
无论何时,在华夏儿女的心中:长城是我永远的故乡,祖国是我永远的最爱!
12、《乡愁》教案
教学目的:1、感知《乡愁》的意境和情感。
2、让学生初步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联想思维和运用诗歌表达情感的能力。
教学重点:1、结合音画营造氛围,让学生走进自己所不熟悉的乡愁世界。
2、感性和理性相结合,初步学习诗歌的鉴赏方法。
教学方法:联想法,诵读法,欣赏法,讨论法,比较法,发现法,评价法。
媒体设计:1、《乡愁》朗诵带
2、《归乡》、《思乡曲》音乐比较。
3、席慕蓉《乡愁》的录象带。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一教时。
课堂教学设计:
一、上课伊始,放钢琴曲《思乡》(配以秋日落叶的画面)
二、导入语。听了这段音乐,你心中有怎样的感受?你联想到了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时给以肯定)
解说:老师想到了深秋季节,想起了一段写深秋的千古名句: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后几句师生齐声朗诵)。是啊,深秋是个让人伤感的季节,总让人心中涌起一种离愁别绪。无怪乎有些人,在他们人生的秋天,依然远离故园的时候,会产生浓浓的乡愁。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诗人的乡愁世界。
三、赏析余光中的《乡愁》
1、自读全诗
2、好的诗歌配以合适的音乐朗诵,会更有感染力。下面请同学们听两首曲子,你来选择一下,余光中的〈乡愁〉配什么音乐比较好?(画面配乐,屏幕显示为背景音乐一、背景音乐二)
3、评价选择适合的音乐。(学生迅速选择出背景音乐二,并说出感受。教师加以肯定。介绍两首曲子,指出第一首是第二首是马思聪的小提琴曲〈思乡曲〉)
4、请一同学配乐朗读
5、放多媒体(画面及配乐朗诵)。请刚才朗诵的同学比较差异。
6、学生边听录音边跟读。
7、齐读。教师作出评价。
8、模仿着读出了感觉,对诗歌的理解是属于感性的,为什么要这样读还要由诗的内容决定。乡愁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情绪,诗中是怎样体现这种情绪的?
明确:用了“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意象来表现。将抽象的情绪物化了,李清照在《武陵春》一词中有类似的写法,是“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李清照说“载不动”,而本诗却说“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浅浅的海峡”,并且用了“一枚、一张、一方、一弯”等量词,是不是说明余光中的乡愁比较淡?
明确:这是正语反说,反衬出思乡之情的浓烈。
9、一般来说,诗比较跳跃,读者要用想象、用情感去填补其中的空白,请同学就一、四两节诗想象作者写作时的心中所想。从而体会诗人内心的情感。(学生发言,教师点拨,不断挖掘诗的内涵,丰富学生的想象)
10、请同学用一句简明的话概括每节诗的大意。(屏幕出示板书)
11、根据板书找出诗的顺序。(学生着重于时间顺序)
12、交流其他乡愁诗。(学生回忆了“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等诗句,有个学生说了“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教师提醒这不是乡愁,而有一种回乡后的喜悦和感慨。)比较与本诗的不同。经过点拨,学生明白了本诗超越了个人情感,注入了爱国情感。
13、有感情的背诵全诗。
四、1、听席慕蓉的〈乡愁〉朗诵带。
2、齐读(教师点拨朗读不到位的地方)
3、看录象(中秋之夜,海峡两岸共度佳节的联欢晚会上,主持人即席朗诵席慕蓉的〈乡愁〉,提醒同学注意离别大陆多年的观众的表情)
4、根据这两首诗的提示,结合你的课外历史知识、生活体验从老人的神情想象他的内心。
五、我们同学人生走到十五、六,总也体验了一些酸甜苦辣,请大家用一两句诗意的话写自己的乡愁或其他情绪。尽量用上意象。(出示下水诗句)
六、学生思考时,播放背景音乐(罗大佑的《乡愁四韵》)。
七、学生交流。
八、布置作业。(任选一题)
1、给席慕蓉的〈乡愁〉写教案或赏析文章。
2、谈谈你对诗歌这种体裁的理解。
3、任选一个角度或物象(如:季节、色彩、情绪、校园)写一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