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课《绿色蝈蝈》教案一等奖》属于教案一等奖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1、第十八课《绿色蝈蝈》教案一等奖
第十八课 《绿色蝈蝈》
教学目标
A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狩猎、喧嚣、静谧、弱肉强食、惊慌失措、津津有味”等词语。2.了解法布尔和他的《昆虫记》以及蝉的生活习性。
B能力目标
1.学习用快速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并简洁概括要点的方法。2.体会文章富有文学笔法、生动活泼的特点及表达效果。3.体会并学习文中拟人的手法的运用。
C德育目标
感受作者严谨求真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献身科学的信念。
教学重点
品味鉴赏文章生动传神的语言美;练习快速阅读筛选并概括要点的方法。
教学难点
通过比较、分析,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笔法特点;感受、学习法布尔的探索精神和观察方法。
教学方法
1.朗读法。《绿色蝈蝈》是一篇观察随笔,也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文章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高度结合,描写生动,妙趣横生,在反复诵读中体味生动传神的语言特点,如拟人手法的运用及表达效果。
2.研讨点拨法。本文是一篇妙趣横生的小品文,因其内容的生动有趣,课堂教学应充分调动学生自由探究的积极性,为深层把握文意提供广阔的活动空间。教师适当点拨、归结,如文章突出的写作特色。
教具准备
音频资料、录音机及小黑板等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总第44课时)
(一)、教学要点
1、快速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要点。2、鉴赏文章生动传神的语言特点。
(二)、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孩子时代,知了唱歌、蟋蟀鸣叫、蜘蛛织网、蚂蚁运食,这些自然界大家庭的成员,是我们天真生活中一道亮丽的风景。但随着阅历的增长,忙碌之中少了那份赏玩的心境。19世纪的法国却有一位用毕生时间为虫子书写历史的人,他就是被称为“昆虫世界的维吉尔”的法布尔,《昆虫记》就是他以大量科学报告材料和文学气质艰苦写成的巨著,今天我们学习的《绿色蝈蝈》便是其中一篇。(板书文题、作者)
二、速读概括、感知文意
1.学生自由诵读课文,勾画并疏解生字词。
(1)给加粗的字注音。喧嚣(xiāo),劫掠(ji),静谧(m),酷爱(k) 吮取(shǔn),气氛(fēn)满载而归(zi) 喑哑(yīn)(yǎ)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shu(狩)猎,cun(篡)夺,rǎo(扰)乱,更胜一chu(筹),gōu(篝)火,zhōng(螽)斯,xī(窸)sū(窣)作响,wō j(莴)(苣)
(3)请将横线处的文字表述替换成成语(或词语)。
①耳朵灵敏的人,能听到动物中弱者被强者吃掉处四周的绿叶丛中,蝈蝈在窃窃自语。(弱肉强食)②表面上很大而实际脆弱的东西常常成了绿色蝈蝈进攻的目标。(庞然大物)③蝉则惊慌、害怕得不知如何是好地飞起逃窜。(惊慌失措)④它们对这道菜吃得特别有兴趣。(津津有味)
2.听朗读录音,画出文中自己认为最精彩的句子或段落并简要分析。
精彩的语句示例:
(1)“绿色的蝈蝈啊,如果你拉的琴再响亮一点儿,那你就是比蝉更胜一筹的歌手了。”用拟人手法写蝈蝈,流露出浓厚炽热的喜爱之情。
(2)“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优美的语言刻画出蝈蝈可爱的样子。
(3)“关于食物,我遇到了喂养螽斯时同样的麻烦。”“麻烦”一词表现出作者对蝈蝈悉心照料不怕麻烦的态度。带有明显的感情色彩,亲切自然,富有文学笔法。
(4)“我用蝉来喂养它们。它们对这道菜吃得津津有味。”
“它用喙尖抓抓脚底,用沾着唾液的爪擦擦脸和眼睛,然后闭着双眼或者躺在沙上消化食物。”语言使用生动传神。
3.快速阅读全文,筛选关键信息,理解课文内容。
思考:(1)绿色蝈蝈的外表有哪些特征?绿色蝈蝈有哪些习性?作者主要写了哪个方面的习性?
(外表特征“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
作者写了蝈蝈的叫声和食性。主要写的是食物习性。从第4段到结尾,这是文章的主体,其中8、9、10三段是对蝈蝈食性的补充说明。11段是写蝈蝈彼此十分和睦地共居一起,从不争吵。)
(2)作者不断变换对绿色蝈蝈的称呼,找出这些称呼,说说作者在什么情况下用什么称呼,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作者对蝈蝈的称呼有:狂热的狩猎者、我笼里的囚犯、蝉的屠夫等。当蝈蝈捕杀蝉时作者用“狂热的狩猎者”;当蝈蝈成为作者笼中观察和实验的对象时,作者就用“笼里的囚犯”;当蝈蝈吃蝉肉时作者称之为“蝉的屠夫”。作者不断变换称呼,使行文更生动,描写更形象,给人更深刻的印象。)
4.合作研讨:
(1)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引出蝈蝈的呢?
(课文第1段并没有写蝈蝈,是写在别人欢度国庆的日子里,自己还没有忘记去观察昆虫。“我独自一人”说明作者对他热爱的事业的执著。第2段写蝉在夜晚不再鸣叫,它要休息了。突然,蝉的一声哀号引出了本文的“主人公”——蝈蝈。这是多么富有匠心的写作思路!)
(2)作者是如何知道蝈蝈喜欢吃什么食物的呢?
(作者是通过实验和观察知道蝈蝈喜欢吃蝉肚子的。清晨,作者散步时看到的一幕揭开了蝈蝈食物之谜——捕蝉为食。又通过变换食物的花样,揭开了蝈蝈首先吃蝉肚子的秘密,因为肚子既有肉,又有甜食。这反映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
(3)文中多处运用拟人手法,试结合具体例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窃窃自语”“津津有味”“酷爱甜食”“毫不犹豫地都接受”是拟人。这样写亲切自然,形象生动。)
(4)研读课文第9段,归纳这段文字说明了蝈蝈的什么生活习性,说明蝈蝈属 C (A.食肉 B.食草 C.杂食)性昆虫。
(课文第9段文字说明了蝈蝈的食性。)
(5)“蝈蝈也存在着同类相食的现象。诚然,在我的笼子里,我从来没见过像螳螂那样捕杀姊妹、吞吃丈夫的残暴行径,但是如果一只蝈蝈死了,活着的一定不会放过品尝其尸体的机会的,就像普通的猎物一样。”本语段中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好处?
(语段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写蝈蝈同类相食,拿螳螂来作比较。这样写既能使读者了解其他昆虫的习性,又能突出蝈蝈的习性。)
(6)《辞海》中有关蝈蝈的条目是这样的:蝈蝈,昆虫。螽斯的一种。翅短,腹大,雄的前翅基部可摩擦发声。吃植物的嫩叶和花,危害农作物。也有称之为“哥哥”。就这段文字与课文比较,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笔法特点。
(本文的说明与一般的说明文不同,带有明显的感情色彩,亲切自然,富有文学笔法,妙趣横生,生动活泼。)
师生共同归结本文的写作特色:
(1)文艺笔调。本文既有对昆虫的形象描写,又有个人感情的流露。(2)生动传神的语言。作者对蝈蝈充满了喜爱之情,语言生动感人。(3)拟人手法的运用。这使文章自然、亲切,增强了可读性。(4)通过比较来写蝈蝈。比如在写蝈蝈的叫声时,拿蝉的叫声来作比较;写它喜欢吃肉食时,拿螽斯来作比较;写它追捕蝉时,拿鹰来作比较;写它同类相食时,拿螳螂来作比较。这些比较,既突出了蝈蝈的习性,又说明了作者对各种昆虫的习性了如指掌。
5.昆虫是人类的朋友,请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一种昆虫,用一段文字形象描绘其外形。
三、课堂小结
谈到《昆虫记》,周作人说:“比看那些无聊的小说戏剧更有趣味,更有意义。”的确如此,法布尔笔下的蝈蝈是鲜活的,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蝈蝈的鸣唱给大自然增添了一串串美妙的音符,而法布尔则以睿智的哲思、求真的探索为人类的精神之树增添了一颗丰硕的智慧之果。在我们品享的同时,就让心中的感念作为对“昆虫世界的维吉尔”的赞誉。
四、作业:熟读课文,选择自己喜爱的一种昆虫,用一段文字形象描绘其外形。
五、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总第45课时)
一、课堂练习
1.阅读课文的8~11语段,回答问题:
(1)结合语境,解释词语。
屠夫:指以宰杀牲畜为业的人。 喙:鸟类和昆虫的嘴。
(2)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语段⑨⑩的内容要点。
介绍了蝈蝈善食昆虫、肉及水果甜浆、青草等的习性;介绍了蝈蝈中存在着同类相食的现象;介绍了蝈蝈的和睦相处及休息。
(3)语段⑨中的“这一切”具体指代什么?“这蝉的屠夫”指代什么?
“这一切”指蝈蝈善食沾糖的蝉肉及金龟子一类昆虫。指代蝈蝈。
(4)语段⑨⑩介绍蝈蝈的生活习性时,主要运用比较的说明方法。
(5)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语段⑩中“但是如果一只蝈蝈死了,活着的一定不会放过品尝其尸体的机会的,就像吃普通的猎物一样。这并不是因为食物缺乏,而是因为贪婪才吃死去的同伴。”
(6)语段⑩中作者分析了“蝈蝈中存在着同类相食的现象”的原因,试用一个词加以概括。(贪婪)
(7)《绿色蝈蝈》,作者是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
2.阅读下文,完成(1)~(6)题。
①燕子善飞,妇孺皆知。其飞行速度每小时可达120公里,_________燕子又具有高超的飞行特技:它们一会儿像箭一样贴墙飞行,一会儿又垂直地直冲云天;它们能够倏忽地来个180大转弯,或者翼不振,翅不摇,干脆在空中滑翔几分钟。
②那么,燕子的飞行本领为什么如此高强呢?原来,燕子的身躯呈流线型,两只翅膀既窄又长,每秒可以振动20次,它们的尾巴几乎是整个身躯长度的三分之一,这些对飞翔是特别重要的。燕子的身子特别轻巧,平均重量仅为20克,堪称是最轻量级的飞行员。
③燕子是一种勤劳的鸟。筑巢,“娶妻生子”,抚养孩子,整天忙得不亦乐乎。燕子又是个捕虫能手。一对燕子夫妻每天捕8000多只虫,除供自己所需外,大部分都用来喂养它们那些似乎是永远也填不饱肚子的孩子们。燕子吃掉大量害虫,对农业林业有很大好处,所以,燕子是益鸟,是人类的朋友。(节选自吴莫印《燕子》有改动)
(1)解释文中加粗加斜成语的含义。
妇孺皆知:妇女与孩子都知道。不亦乐乎:不也是很快乐吗
(2)空缺处应填入的最恰当的句子是(A)
A.堪称是鸟类大家庭中最善于飞翔的成员。B.堪称是动物大家庭中最善于飞行的成员。C.堪称是动物大家庭中飞翔技能最高的成员之一。D.堪称是鸟类大家庭中最善于飞翔的成员之一。
(3)阅读②段,简述“燕子”具有高强的飞行本领的原因。
(身体呈流线型、翅膀既窄又长;尾巴长;身子轻。)
(4)本材料主要是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顺序是逻辑顺序。
(5)第③段,主要是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用两个词概括燕子:勤劳、益鸟。
(6)第①、②段说明的主要内容是:燕子善飞及其原因。(15字以内)
第十八课 《绿色蝈蝈》训练
一、基础问题
1、给加粗的字注音。喧嚣(xiāo),劫掠(ji),静谧(m),酷爱(k) 吮取(shǔn),气氛(fēn)满载而归(zi) 喑哑(yīn)(yǎ)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shu(狩)猎,cun(篡)夺,rǎo(扰)乱,更胜一chu(筹),gōu(篝)火,zhōng(螽)斯,xī(窸)sū(窣)作响,wō j(莴)(苣)
3、请将横线处的文字表述替换成成语(或词语)。
①耳朵灵敏的人,能听到动物中弱者被强者吃掉处四周的绿叶丛中,蝈蝈在窃窃自语。(弱肉强食)②表面上很大而实际脆弱的东西常常成了绿色蝈蝈进攻的目标。(庞然大物)③蝉则惊慌、害怕得不知如何是好地飞起逃窜。(惊慌失措)④它们对这道菜吃得特别有兴趣。(津津有味)
4、作者不断变换对绿色蝈蝈的称呼,找出这些称呼。狂热的狩猎者、我笼里的囚犯、蝉的屠夫。
5、文中多处运用拟人手法,找出几个具有拟人性质的词语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窃窃自语”“津津有味”“酷爱甜食”“毫不犹豫地都接受”是拟人。这样写亲切自然,形象生动。
6、文章通过比较来写蝈蝈。比如在写蝈蝈的叫声时,拿蝉的叫声来作比较;写它喜欢吃肉食时,拿螽斯来作比较;写它追捕蝉时,拿鹰来作比较;写它同类相食时,拿螳螂来作比较。
7、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⑨⑩段的内容要点。蝈蝈善食昆虫、肉及水果甜浆、青草等的习性;蝈蝈中存在着同类相食的现象;蝈蝈的和睦相处及休息。
8、“蝈蝈中存在着同类相食的现象”,试用一个词加以概括。(贪婪)
二、阅读下文,完成下列问题。
①燕子善飞,妇孺皆知。其飞行速度每小时可达120公里,_________燕子又具有高超的飞行特技:它们一会儿像箭一样贴墙飞行,一会儿又垂直地直冲云天;它们能够倏忽地来个180大转弯,或者翼不振,翅不摇,干脆在空中滑翔几分钟。
②那么,燕子的飞行本领为什么如此高强呢?原来,燕子的身躯呈流线型,两只翅膀既窄又长,每秒可以振动20次,它们的尾巴几乎是整个身躯长度的三分之一,这些对飞翔是特别重要的。燕子的身子特别轻巧,平均重量仅为20克,堪称是最轻量级的飞行员。
③燕子是一种勤劳的鸟。筑巢,“娶妻生子”,抚养孩子,整天忙得不亦乐乎。燕子又是个捕虫能手。一对燕子夫妻每天捕8000多只虫,除供自己所需外,大部分都用来喂养它们那些似乎是永远也填不饱肚子的孩子们。燕子吃掉大量害虫,对农业林业有很大好处,所以,燕子是益鸟,是人类的朋友。(节选自吴莫印《燕子》有改动)
9、解释文中加粗加斜成语的含义。
妇孺皆知:妇女与孩子都知道。不亦乐乎:不也是很快乐吗
10、空缺处应填入的最恰当的句子是(A)
A.堪称是鸟类大家庭中最善于飞翔的成员。B.堪称是动物大家庭中最善于飞行的成员。C.堪称是动物大家庭中飞翔技能最高的成员之一。D.堪称是鸟类大家庭中最善于飞翔的成员之一。
11、阅读②段,简述“燕子”具有高强的飞行本领的原因。
(身体呈流线型、翅膀既窄又长;尾巴长;身子轻。)
12、本材料主要是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顺序是逻辑顺序。
13、第③段,主要是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用两个词概括燕子:勤劳、益鸟。
14、第①、②段说明的主要内容是:燕子善飞及其原因。(15字以内)
(二)
莺生性胆小,在与它同样弱小的鸟类面前都常常躲避,尤其害怕遇到最危险的敌人——伯劳。然而危险一旦过去,一切便抛至脑后,用不了一会儿,它又变得欢乐愉快,又唱又跳。它只在树林中最茂密处唱歌,这时总把自己隐藏起来,尤其是在炎热的中午,只偶尔才在树丛边上露面,但很快便又回到密林中去。早晨可以看见它采集露水,在夏季短暂的雨后,它常来到湿润的树叶上,摇晃树枝洗淋浴。
在莺类中,黑头莺叫得最好听,声音最流畅,有些像夜莺。我们可以长时间地享受它美妙的歌声,甚至在春天的唱诗班销声匿迹之后,仍可以听到树林里黑头莺的歌声。它们的歌喉轻快纯洁,尽管音域不太宽广,但十分美妙动听,婉转而富有层次,这歌声仿佛涵养了树林的清新,描绘了恬静的生活,表达了幸福的感受,听到这些大自然的幸福鸟歌唱,谁能不为之动情呢?
15、这两段文字写了莺的哪些特性?
第一段写莺生性胆小;第二段写黑头莺叫得最好听。
16、这两段都写了莺的“唱歌”,但侧重点不同,请加以分析。说说为什么要这样写?
第一段突出唱歌的地点;第二段突出歌喉的美妙。第一段通过歌唱地点显其胆小;第二段突出黑头莺的“叫”最好听。
17、联系语境,体会“春天唱诗班”的含义。
指别的善于鸣叫的鸟儿
18、怎样理解“这歌声仿佛涵养了树林的清新,描绘了恬静的生活,表达了幸福的感受。”
鸟的美妙歌声使树林原本的清新,显得更加鲜浓,使恬静的大自然生活更加宁静,使人感到幸福。
2、第十八课 《绿色蝈蝈》教案
第十八课 《绿色蝈蝈》
教学目标
A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狩猎、喧嚣、静谧、弱肉强食、惊慌失措、津津有味”等词语。2.了解法布尔和他的《昆虫记》以及蝉的生活习性。
B能力目标
1.学习用快速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并简洁概括要点的方法。2.体会文章富有文学笔法、生动活泼的特点及表达效果。3.体会并学习文中拟人的手法的运用。
C德育目标
感受作者严谨求真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献身科学的信念。
教学重点
品味鉴赏文章生动传神的语言美;练习快速阅读筛选并概括要点的方法。
教学难点
通过比较、分析,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笔法特点;感受、学习法布尔的探索精神和观察方法。
教学方法
1.朗读法。《绿色蝈蝈》是一篇观察随笔,也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文章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高度结合,描写生动,妙趣横生,在反复诵读中体味生动传神的语言特点,如拟人手法的运用及表达效果。
2.研讨点拨法。本文是一篇妙趣横生的小品文,因其内容的生动有趣,课堂教学应充分调动学生自由探究的积极性,为深层把握文意提供广阔的活动空间。教师适当点拨、归结,如文章突出的写作特色。
教具准备
音频资料、录音机及小黑板等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总第44课时)
(一)、教学要点
1、快速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要点。2、鉴赏文章生动传神的语言特点。
(二)、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孩子时代,知了唱歌、蟋蟀鸣叫、蜘蛛织网、蚂蚁运食,这些自然界大家庭的成员,是我们天真生活中一道亮丽的风景。但随着阅历的增长,忙碌之中少了那份赏玩的心境。19世纪的法国却有一位用毕生时间为虫子书写历史的人,他就是被称为“昆虫世界的维吉尔”的法布尔,《昆虫记》就是他以大量科学报告材料和文学气质艰苦写成的巨著,今天我们学习的《绿色蝈蝈》便是其中一篇。(板书文题、作者)
二、速读概括、感知文意
1.学生自由诵读课文,勾画并疏解生字词。
(1)给加粗的字注音。喧嚣(xiāo),劫掠(ji),静谧(m),酷爱(k) 吮取(shǔn),气氛(fēn)满载而归(zi) 喑哑(yīn)(yǎ)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shu(狩)猎,cun(篡)夺,rǎo(扰)乱,更胜一chu(筹),gōu(篝)火,zhōng(螽)斯,xī(窸)sū(窣)作响,wō j(莴)(苣)
(3)请将横线处的文字表述替换成成语(或词语)。
①耳朵灵敏的人,能听到动物中弱者被强者吃掉处四周的绿叶丛中,蝈蝈在窃窃自语。(弱肉强食)②表面上很大而实际脆弱的东西常常成了绿色蝈蝈进攻的目标。(庞然大物)③蝉则惊慌、害怕得不知如何是好地飞起逃窜。(惊慌失措)④它们对这道菜吃得特别有兴趣。(津津有味)
2.听朗读录音,画出文中自己认为最精彩的句子或段落并简要分析。
精彩的语句示例:
(1)“绿色的蝈蝈啊,如果你拉的琴再响亮一点儿,那你就是比蝉更胜一筹的歌手了。”用拟人手法写蝈蝈,流露出浓厚炽热的喜爱之情。
(2)“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优美的语言刻画出蝈蝈可爱的样子。
(3)“关于食物,我遇到了喂养螽斯时同样的麻烦。”“麻烦”一词表现出作者对蝈蝈悉心照料不怕麻烦的态度。带有明显的感情色彩,亲切自然,富有文学笔法。
(4)“我用蝉来喂养它们。它们对这道菜吃得津津有味。”
“它用喙尖抓抓脚底,用沾着唾液的爪擦擦脸和眼睛,然后闭着双眼或者躺在沙上消化食物。”语言使用生动传神。
3.快速阅读全文,筛选关键信息,理解课文内容。
思考:(1)绿色蝈蝈的外表有哪些特征?绿色蝈蝈有哪些习性?作者主要写了哪个方面的习性?
(外表特征“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
作者写了蝈蝈的叫声和食性。主要写的是食物习性。从第4段到结尾,这是文章的主体,其中8、9、10三段是对蝈蝈食性的补充说明。11段是写蝈蝈彼此十分和睦地共居一起,从不争吵。)
(2)作者不断变换对绿色蝈蝈的称呼,找出这些称呼,说说作者在什么情况下用什么称呼,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作者对蝈蝈的称呼有:狂热的狩猎者、我笼里的囚犯、蝉的屠夫等。当蝈蝈捕杀蝉时作者用“狂热的狩猎者”;当蝈蝈成为作者笼中观察和实验的对象时,作者就用“笼里的囚犯”;当蝈蝈吃蝉肉时作者称之为“蝉的屠夫”。作者不断变换称呼,使行文更生动,描写更形象,给人更深刻的印象。)
4.合作研讨:
(1)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引出蝈蝈的呢?
(课文第1段并没有写蝈蝈,是写在别人欢度国庆的日子里,自己还没有忘记去观察昆虫。“我独自一人”说明作者对他热爱的事业的执著。第2段写蝉在夜晚不再鸣叫,它要休息了。突然,蝉的一声哀号引出了本文的“主人公”——蝈蝈。这是多么富有匠心的写作思路!)
(2)作者是如何知道蝈蝈喜欢吃什么食物的呢?
(作者是通过实验和观察知道蝈蝈喜欢吃蝉肚子的。清晨,作者散步时看到的一幕揭开了蝈蝈食物之谜——捕蝉为食。又通过变换食物的花样,揭开了蝈蝈首先吃蝉肚子的秘密,因为肚子既有肉,又有甜食。这反映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
(3)文中多处运用拟人手法,试结合具体例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窃窃自语”“津津有味”“酷爱甜食”“毫不犹豫地都接受”是拟人。这样写亲切自然,形象生动。)
(4)研读课文第9段,归纳这段文字说明了蝈蝈的什么生活习性,说明蝈蝈属 C (A.食肉 B.食草 C.杂食)性昆虫。
(课文第9段文字说明了蝈蝈的食性。)
(5)“蝈蝈也存在着同类相食的现象。诚然,在我的笼子里,我从来没见过像螳螂那样捕杀姊妹、吞吃丈夫的残暴行径,但是如果一只蝈蝈死了,活着的一定不会放过品尝其尸体的机会的,就像普通的猎物一样。”本语段中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好处?
(语段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写蝈蝈同类相食,拿螳螂来作比较。这样写既能使读者了解其他昆虫的习性,又能突出蝈蝈的习性。)
(6)《辞海》中有关蝈蝈的条目是这样的:蝈蝈,昆虫。螽斯的一种。翅短,腹大,雄的前翅基部可摩擦发声。吃植物的嫩叶和花,危害农作物。也有称之为“哥哥”。就这段文字与课文比较,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笔法特点。
(本文的说明与一般的说明文不同,带有明显的感情色彩,亲切自然,富有文学笔法,妙趣横生,生动活泼。)
师生共同归结本文的写作特色:
(1)文艺笔调。本文既有对昆虫的形象描写,又有个人感情的流露。(2)生动传神的语言。作者对蝈蝈充满了喜爱之情,语言生动感人。(3)拟人手法的运用。这使文章自然、亲切,增强了可读性。(4)通过比较来写蝈蝈。比如在写蝈蝈的叫声时,拿蝉的叫声来作比较;写它喜欢吃肉食时,拿螽斯来作比较;写它追捕蝉时,拿鹰来作比较;写它同类相食时,拿螳螂来作比较。这些比较,既突出了蝈蝈的习性,又说明了作者对各种昆虫的习性了如指掌。
5.昆虫是人类的朋友,请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一种昆虫,用一段文字形象描绘其外形。
三、课堂小结
谈到《昆虫记》,周作人说:“比看那些无聊的小说戏剧更有趣味,更有意义。”的确如此,法布尔笔下的蝈蝈是鲜活的,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蝈蝈的鸣唱给大自然增添了一串串美妙的音符,而法布尔则以睿智的哲思、求真的探索为人类的精神之树增添了一颗丰硕的智慧之果。在我们品享的同时,就让心中的感念作为对“昆虫世界的维吉尔”的赞誉。
四、作业:熟读课文,选择自己喜爱的一种昆虫,用一段文字形象描绘其外形。
五、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总第45课时)
一、课堂练习
1.阅读课文的8~11语段,回答问题:
(1)结合语境,解释词语。
屠夫:指以宰杀牲畜为业的人。 喙:鸟类和昆虫的嘴。
(2)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语段⑨⑩的内容要点。
介绍了蝈蝈善食昆虫、肉及水果甜浆、青草等的习性;介绍了蝈蝈中存在着同类相食的现象;介绍了蝈蝈的和睦相处及休息。
(3)语段⑨中的“这一切”具体指代什么?“这蝉的屠夫”指代什么?
“这一切”指蝈蝈善食沾糖的蝉肉及金龟子一类昆虫。指代蝈蝈。
(4)语段⑨⑩介绍蝈蝈的生活习性时,主要运用比较的说明方法。
(5)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语段⑩中“但是如果一只蝈蝈死了,活着的一定不会放过品尝其尸体的机会的,就像吃普通的猎物一样。这并不是因为食物缺乏,而是因为贪婪才吃死去的同伴。”
(6)语段⑩中作者分析了“蝈蝈中存在着同类相食的现象”的原因,试用一个词加以概括。(贪婪)
(7)《绿色蝈蝈》,作者是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
2.阅读下文,完成(1)~(6)题。
①燕子善飞,妇孺皆知。其飞行速度每小时可达120公里,_________燕子又具有高超的飞行特技:它们一会儿像箭一样贴墙飞行,一会儿又垂直地直冲云天;它们能够倏忽地来个180大转弯,或者翼不振,翅不摇,干脆在空中滑翔几分钟。
②那么,燕子的飞行本领为什么如此高强呢?原来,燕子的身躯呈流线型,两只翅膀既窄又长,每秒可以振动20次,它们的尾巴几乎是整个身躯长度的三分之一,这些对飞翔是特别重要的。燕子的身子特别轻巧,平均重量仅为20克,堪称是最轻量级的飞行员。
③燕子是一种勤劳的鸟。筑巢,“娶妻生子”,抚养孩子,整天忙得不亦乐乎。燕子又是个捕虫能手。一对燕子夫妻每天捕8000多只虫,除供自己所需外,大部分都用来喂养它们那些似乎是永远也填不饱肚子的孩子们。燕子吃掉大量害虫,对农业林业有很大好处,所以,燕子是益鸟,是人类的朋友。(节选自吴莫印《燕子》有改动)
(1)解释文中加粗加斜成语的含义。
妇孺皆知:妇女与孩子都知道。不亦乐乎:不也是很快乐吗
(2)空缺处应填入的最恰当的句子是(A)
A.堪称是鸟类大家庭中最善于飞翔的成员。B.堪称是动物大家庭中最善于飞行的成员。C.堪称是动物大家庭中飞翔技能最高的成员之一。D.堪称是鸟类大家庭中最善于飞翔的成员之一。
(3)阅读②段,简述“燕子”具有高强的飞行本领的原因。
(身体呈流线型、翅膀既窄又长;尾巴长;身子轻。)
(4)本材料主要是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顺序是逻辑顺序。
(5)第③段,主要是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用两个词概括燕子:勤劳、益鸟。
(6)第①、②段说明的主要内容是:燕子善飞及其原因。(15字以内)
第十八课 《绿色蝈蝈》训练
一、基础问题
1、给加粗的字注音。喧嚣(xiāo),劫掠(ji),静谧(m),酷爱(k) 吮取(shǔn),气氛(fēn)满载而归(zi) 喑哑(yīn)(yǎ)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shu(狩)猎,cun(篡)夺,rǎo(扰)乱,更胜一chu(筹),gōu(篝)火,zhōng(螽)斯,xī(窸)sū(窣)作响,wō j(莴)(苣)
3、请将横线处的文字表述替换成成语(或词语)。
①耳朵灵敏的人,能听到动物中弱者被强者吃掉处四周的绿叶丛中,蝈蝈在窃窃自语。(弱肉强食)②表面上很大而实际脆弱的东西常常成了绿色蝈蝈进攻的目标。(庞然大物)③蝉则惊慌、害怕得不知如何是好地飞起逃窜。(惊慌失措)④它们对这道菜吃得特别有兴趣。(津津有味)
4、作者不断变换对绿色蝈蝈的称呼,找出这些称呼。狂热的狩猎者、我笼里的囚犯、蝉的屠夫。
5、文中多处运用拟人手法,找出几个具有拟人性质的词语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窃窃自语”“津津有味”“酷爱甜食”“毫不犹豫地都接受”是拟人。这样写亲切自然,形象生动。
6、文章通过比较来写蝈蝈。比如在写蝈蝈的叫声时,拿蝉的叫声来作比较;写它喜欢吃肉食时,拿螽斯来作比较;写它追捕蝉时,拿鹰来作比较;写它同类相食时,拿螳螂来作比较。
7、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⑨⑩段的内容要点。蝈蝈善食昆虫、肉及水果甜浆、青草等的习性;蝈蝈中存在着同类相食的现象;蝈蝈的和睦相处及休息。
8、“蝈蝈中存在着同类相食的现象”,试用一个词加以概括。(贪婪)
二、阅读下文,完成下列问题。
①燕子善飞,妇孺皆知。其飞行速度每小时可达120公里,_________燕子又具有高超的飞行特技:它们一会儿像箭一样贴墙飞行,一会儿又垂直地直冲云天;它们能够倏忽地来个180大转弯,或者翼不振,翅不摇,干脆在空中滑翔几分钟。
②那么,燕子的飞行本领为什么如此高强呢?原来,燕子的身躯呈流线型,两只翅膀既窄又长,每秒可以振动20次,它们的尾巴几乎是整个身躯长度的三分之一,这些对飞翔是特别重要的。燕子的身子特别轻巧,平均重量仅为20克,堪称是最轻量级的飞行员。
③燕子是一种勤劳的鸟。筑巢,“娶妻生子”,抚养孩子,整天忙得不亦乐乎。燕子又是个捕虫能手。一对燕子夫妻每天捕8000多只虫,除供自己所需外,大部分都用来喂养它们那些似乎是永远也填不饱肚子的孩子们。燕子吃掉大量害虫,对农业林业有很大好处,所以,燕子是益鸟,是人类的朋友。(节选自吴莫印《燕子》有改动)
9、解释文中加粗加斜成语的含义。
妇孺皆知:妇女与孩子都知道。不亦乐乎:不也是很快乐吗
10、空缺处应填入的最恰当的句子是(A)
A.堪称是鸟类大家庭中最善于飞翔的成员。B.堪称是动物大家庭中最善于飞行的成员。C.堪称是动物大家庭中飞翔技能最高的成员之一。D.堪称是鸟类大家庭中最善于飞翔的成员之一。
11、阅读②段,简述“燕子”具有高强的飞行本领的原因。
(身体呈流线型、翅膀既窄又长;尾巴长;身子轻。)
12、本材料主要是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顺序是逻辑顺序。
13、第③段,主要是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用两个词概括燕子:勤劳、益鸟。
14、第①、②段说明的主要内容是:燕子善飞及其原因。(15字以内)
(二)
莺生性胆小,在与它同样弱小的鸟类面前都常常躲避,尤其害怕遇到最危险的敌人——伯劳。然而危险一旦过去,一切便抛至脑后,用不了一会儿,它又变得欢乐愉快,又唱又跳。它只在树林中最茂密处唱歌,这时总把自己隐藏起来,尤其是在炎热的中午,只偶尔才在树丛边上露面,但很快便又回到密林中去。早晨可以看见它采集露水,在夏季短暂的雨后,它常来到湿润的树叶上,摇晃树枝洗淋浴。
在莺类中,黑头莺叫得最好听,声音最流畅,有些像夜莺。我们可以长时间地享受它美妙的歌声,甚至在春天的唱诗班销声匿迹之后,仍可以听到树林里黑头莺的歌声。它们的歌喉轻快纯洁,尽管音域不太宽广,但十分美妙动听,婉转而富有层次,这歌声仿佛涵养了树林的清新,描绘了恬静的生活,表达了幸福的感受,听到这些大自然的幸福鸟歌唱,谁能不为之动情呢?
15、这两段文字写了莺的哪些特性?
第一段写莺生性胆小;第二段写黑头莺叫得最好听。
16、这两段都写了莺的“唱歌”,但侧重点不同,请加以分析。说说为什么要这样写?
第一段突出唱歌的地点;第二段突出歌喉的美妙。第一段通过歌唱地点显其胆小;第二段突出黑头莺的“叫”最好听。
17、联系语境,体会“春天唱诗班”的含义。
指别的善于鸣叫的鸟儿
18、怎样理解“这歌声仿佛涵养了树林的清新,描绘了恬静的生活,表达了幸福的感受。”
鸟的美妙歌声使树林原本的清新,显得更加鲜浓,使恬静的大自然生活更加宁静,使人感到幸福。
3、《第23课 绿色蝈蝈》教案
知识与技能:了解法布尔和他的《昆虫记》,通过速读,抓住事物的特征,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 通过整体感知、合作 交流等方式学习本 文抓住特征说明事物的方法;通过品味、鉴赏的方式体会生动说明的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法布尔的科学探索精神,培养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 1、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征生动说明的方法。 2、体味拟人手法的表达效果及本文传神的语言。
教学难点: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 问题。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1、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弄清字词的读音及含义,解决课后的“读一读,写一写”。
2、预习了解课文内容,捕捉第一印象,找出本文最吸引你的地方。
一、导入新课:
伴随着这优美的乐曲,我们走进了今天的课堂。能不能说说你都听到了什么声音?(森林里各种小动物、昆虫的鸣叫声)这些昆虫隐藏在茂盛的草丛里、浓密的树叶里,欢快地歌唱。同学们,你们有没有观察或研究过小昆虫呢?看来,这些大自然的小精灵的确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无限的趣味 ,都是伴随我们成长的好朋友。今天,我们就去拜访这些朋友中的一位——绿色蝈蝈。(板书课题)
二、预习交流: 1、字词交流。2、请大家把自己搜集到的关于法布尔的情况交流一下。
法布尔,法国著名昆虫学家。1823年出生于法国一户普通农民之家。从小迷恋大自然。在他19岁时,就立志研究 昆虫。后来通过自学,获得自然博士学位。1875年开始著作《昆虫记》,1880年后的35年里一直在“ 荒石园”中从事昆虫学研究工作,1915年11月去世,留有《昆虫记》共十卷二百万字。
《昆虫记》:是一部严谨的科学著作,整部作品充满了对自然万物的赞美之情。先后被翻译成50多种文字,一版再版,直到百年之后还会在读书界一次又一次引起轰动。
鲁迅说:《昆虫记》是“讲昆虫故事”、“讲昆虫生活”的楷模。
周作人说:比看那些无聊的小说、戏更有趣味,更有意义。
达尔文评价说:难以效法的观察家。他还被法国文学界誉为“昆虫世界的维吉尔”,推荐他为诺贝尔奖候选人。(这些称号,对法布尔来说是当之无愧的。)
3、谁能介绍一下绿色蝈蝈?(身体呈绿色或褐色,腹部较大,翅膀短,四肢强壮有力,善于跳跃。雄的前翅有发音器,能发出清脆的叫声。)
三、整体感知 :
法布尔是怎样介绍的呢?请同学们打开书:
1、速读课文,思考一个问题。
文章介绍了蝈蝈哪些方面的特点?重点是写哪一方面?
2、学生交流:声音特征、形体特征、食性等
形体:漂亮、苗条、匀称。
叫声:喑哑、尖锐、急促、清脆、柔和。
食性:喜欢吃蝉,爱吃甜食,偶尔也吃一点儿水果、青草。
居住特点:和睦共居
3、小结蝈蝈在外形、叫声、食性等方面的特点。
师小结:作者抓住了绿色蝈蝈的特征,详略得当地进行介绍,使我们获得了有关蝈蝈的科学知识。
四、质疑探究:浏览课文,对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见解或疑问。
学生可能提到的问题:
1、文中多次变换对蝈蝈称呼,有什么表达效果?(当蝈蝈捕蝉时用“狂热的狩猎者”;当蝈蝈成为笼中观察和实验的对象时,作者用“笼里的囚犯”;当蝈蝈吃蝉的时候称“蝉的屠夫”。作者这样变换称呼,使文章更生动、形象,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师:你分析得真好,的确是这样。作者将蝈蝈写得有声有色,有情感有性格,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
2、开头作者是怎么引出蝈蝈的?这样写的好处。(开头第一段并没有写蝈蝈,是写在别人欢度国庆的日子里,自己还没忘记去观察昆虫。“我独自一人”说明作者对他热爱的事业的执着。第2段写蝉在夜晚不再鸣叫,它要休息了。突然,蝉的一声哀号引出本文的主人公——蝈蝈。这 样写别具匠心,富有情趣。)
3、如何看待动物中的同类相食这种现象?(作为一篇科学性的说明文,应当要准确的反映事物的本来面貌,不能因自己的好恶进行取舍,这正是法布尔严谨的工作态度的体现。)
4、为什么作者要先写蝈蝈的叫声?(先写叫声——黑夜中的法布尔要确定自己身边有蝈蝈存在,首先是听到了蝈蝈的叫声,而不是看到了蝈蝈。所以,先写蝈蝈的叫声符合逻辑,使文章的走势显得自然而得体。)
五、品味语言:学习 本文生动形象的语言。(激励学生自主展示,初步体验学习语文的快乐。)
1、我这里有一段描写蝈蝈叫声的文字,请跟第三段比较一下,看看你更喜欢哪一段,说说理由。(投影显示)
夜色降临,蝈蝈出来了。耳 朵灵敏的人能听到绿叶丛中,蝈蝈在叫。声音较低,在连续不断的低声中,时不时发出一阵尖锐、急促的声音。
2、生结合课文分析、感悟,师生评价。(引导学生通过文字比较,体会拟人、比喻修辞手法的作用。)
3、文中其他段落也有很多生动的描写,找出来,细细品味。
4、法布尔先生为什么能将绿色蝈蝈写得如此生动、活泼呢?
因为他非常喜爱绿色蝈蝈。因为他善于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因为他善于观察和想像。
师小结:是的,他是抓住了声音、形态、食性方面的特点来进行形象细致地介绍的。并且他善于运用比喻、拟人、对比等修辞手法,使语 言生动形象。更重要的是他倾注了对昆虫生命的满腔 尊重与热爱。
六、拓展延伸:
法布尔笔下的蝈 蝈如此可爱,我们的感情一定发生了变化。它们不再是小昆虫,而是可爱的小精灵,是我们的好朋友。就让我们来学习作者的写法,用生动的语言向大家介绍一种你喜爱的小动物的某一个特点。
七、课堂小结:
1、学生谈谈学习本文的收获。
2、师小结:
法布尔笔下的蝈蝈是鲜活的,字里行间洋溢着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蝈蝈的鸣唱给大自然增添了一串串美妙的音符,而法布尔则以睿智的哲思,求真的探索为人类奉献了一枚枚智慧之果。建议大家课后读一读《昆虫记》,你会有更多的收获。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儿。
教后反思:
4、第23课《绿色蝈蝈》教案
教学内容
年级学科 初一语文
教学课时
共 两 课时
第 二 课时课 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究研讨课文内容
2、解本文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3、细节感悟,品味语言
4、发兴趣,培养能力。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理解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品味语言的文学特色
教学准备
教 学 过 程二次备课
一、复习导入
1、查学生字词掌握情况,调板听写,提问词义。
蟋蟀 果酱 狩猎 篝火 和睦 雌雄 糖浆 篡夺 姊妹 干涩
2、问作者;本文作者( )是( )国 ( )学家,从体裁上看,本文是客观说明与文学色彩并重的( )。
3、文主要写了蝈蝈的叫声,( )及其( )。
二、研读课文:
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1、本文为什么以法国国庆开篇,这与本文内容有何联系?
学生默读课文思考回答。
(明确:一闹一静两种气氛形成对比,衬托出作者对自己事业的热爱与执着。)
2、 作者是如何引出蝈蝈的?先从哪个方面介绍了蝈蝈?
(明确:本应在夜间休息的蝉的一声哀鸣,引出了本文的主人公蝈蝈。先从蝈蝈的歌声写起。)
3、蝈蝈的外形特征是怎样的?它有哪些习性?
( 明确:外形: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习性:叫声和食性。主要写的是食物习性。)
5、作者是如何知道蝈蝈最喜欢吃什么食物的?
(明确:通过细致的观察。)
6、8-10段对说明蝈蝈有什么作用?
(明确:对蝈蝈的食性的补充说明。)
7、最后一段写什么内容?
(和睦共居)
8.本文在说明蝈蝈时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举例说明。
(明确:作比较 举例子
蝈蝈的特点
比较对象
追捕蝉
鹰
同类相食
螳螂
蝈蝈的特点
比较对象
叫声
蝉
喜欢吃肉
螽斯
9、本文在说明蝈蝈时采用了什么顺序?
(逻辑顺序:叫声——外形——食性——共居)
10、本文语言上有什么特点?举例说明。
引导学生在课文中找出典型例子,分析明确:
生动传神的语言;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
拟人手法:使文章亲切自然,增强了可读性。
11、学完本文,如果你要写一篇关于动物的说明文,你觉得应该从哪些方面来写?
学生总结归纳并回答,引导学生从本文的写作特点方面总结。
三.语言运用:
造句练习:
扰乱 沉寂 静谧 隐隐约约 连绵不断 夜色苍茫 津津有味
四、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及配套练习习题。
2、 学习法布尔潜心研究小生命的可贵品质,借鉴其写法上的特点。写一种自己熟悉的小生命。字数在500字左右的观察性说明文。注意抓住描写对象的主要特征,按照一定的说明顺序介绍。
5、第十八课 《绿色蝈蝈》教学设计
第十八课 《绿色蝈蝈》
课时1 总第 课时 课型 自读课
教学目的:①通过阅读了解绿色蝈蝈的形态、习性。
②学会用生动的语言来说明小动物。
③辨别平实说明与生动说明的语言风格。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阅读文章、概述内容的能力,体会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辨别平实说明与生动说明的语言风格。
教具准备:幻灯片、幻灯投影仪、电脑
作 业:见自测
板书设计:
时间 教学过程
导向:
1、导语:同学们,也许你还记得童年时看蚂蚁搬家时的情景吧?也许还记得在夏夜里在草间提着灯笼捉萤火虫吧?还有唱歌的知了、飞舞的蝴蝶,这些大自然的小昆虫。也许你已经从各类文章中体会到蜜蜂、小鸟等各类小动物生活情趣,这些美好的昆虫、动物也许都是伴随你成长的好朋友。今天,大家再去拜访一位昆虫朋友——绿色蝈蝈。
2、揭示目标:
① 速读课文,能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内容。
② 能体味文中的美词佳句,并说出其作用。
③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自学:
1、了解作者及作品:
法布尔简介:(1823-1915)法国著名科学家,科普作家。出生于农民家庭,从小生活极其穷困,作过中学教师,靠业余自学,花十二年的时间,先后取得自然科学学士和博士学位,著名著作有:《昆虫记》,该书文体基本为散文,主要探讨昆虫学问题。鲁迅曾把《昆虫记》称为“讲昆虫的故事”,“讲昆虫生活”的楷模。
2、你能读准下面加点字的字音吗?
狩shu猎 哀号ho 号ho角 喧嚣xiāo 喑yīn哑yǎ 静谧m 篡cun夺 劫ji掠 窸xī窣sū 更胜一筹chu 篝gōu火 喙hu 妒d忌j 大颚 钳qin子 酷k爱 盔kuī甲 莴wō苣j 螽zhōng斯 素囊nǎng 姊zǐ妹 扰rǎo乱 吮shǔn吸 贪婪ln 低劣li
3、解释下列词语:
喑哑:嗓子干涩发不出声音或发音低而不清楚。 静谧:安静。 喧嚣:声音杂乱,不清静。 窸窣:象声词,形容细小的摩擦声音。 篡夺:用不正当的手段夺取(地位和权力)。 惊慌失措:害怕慌张得不知道该怎么办。 津津有味:形容有滋味,有趣味。 悬殊:相差很远。 酷爱:非常爱好。 贪婪:贪得无厌(含贬义)。 和睦:相处融洽友爱。 妒忌:对品德才能比自己强的人心怀怨恨。
4、感知内容:
1、绿色蝈蝈的形态有哪些特征?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
2、作者介绍了绿色蝈蝈的哪些习性?主要写了哪个方面的习性?介绍了绿色蝈蝈的叫声、食性和脾性。
讨论:
1.第一自然段使用了什么写作方法?起什么作用?
运用衬托、对比,表现了我对事业执著的追求。
2.绿色蝈蝈的叫声是什么样的?
柔和.喑哑.尖锐.短促.清脆、窃窃私语、金属碰撞般的清脆响声、像是滑轮声、干皱的薄膜隐隐约约的窸窣作响
3.作者是如何知道绿色蝈蝈最喜欢吃什么食物的?
通过仔细观察、细心揣摩、认真探索得出结论的。
4.作者对绿色蝈蝈是怎样称呼的?你觉得这样写好吗?
夜晚的艺术家、狂热的狩猎者、我笼里的囚犯等。不断变换称呼,使行文更生动形象,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质疑:
a.你最喜欢文章中哪个段落?为什么?
b.你最喜欢哪个词语或哪个句子?为什么?
“蝈蝈是彼此十分和睦地共居在一起钓,它们之间从不争吵”这拟人化的描写,它亲切自然,充满了作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
“窃窃私语”、“津津有味”、“酷爱甜食”“毫不犹豫地都接受”这些拟人的写法,给人以亲切自然的形象生动的感受;
自测:
1、找出文中的说明方法:
打比方:
作比较:
列数字:
2、辨别下面短文,各属于什么说明风格。
A.调皮长得可有意思了,圆圆的头上一双凶猛而冷血的眼睛,身上的花纹一道黑、一道白,还有一条竟然从脸上一斜而过,粗壮的胳膊像是日本相扑大力士,那一寸照片一样的腿脚更显出了黑帮猫老大的权威。
B.蛐蛐是一种好斗的昆虫。她的身长大约20毫米,全身都是黑褐色。头上长着一对长长的触角,比它的身子还长呢!它有三对腿,前面的一对又细又长,而且还长着许多小刺。公蛐蛐有两只又小又细的尾巴;母蛐蛐却有三只尾巴,中间那根最长,就像一个横写的“山”字,真是有趣。
3、请同学们灵活运用本文的写作特点(或语言生动,或运用拟人……等)说说自己喜欢的一种小动物。
自结:
学习本文你有什么收获?
写作特点
文艺笔调生动;语言传神形象;拟人贴切自然;描写突出特征。
教后记:
6、第18课绿色蝈蝈教案(新课标)
教学目标 :
①速读课文,概述文章内容;
②体味文中美词佳句,试分析作用;
③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阅读文章,概述文章内容,并结合重点语句体会文章语言特色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可阅读有关法布尔的传略及法布尔写的《昆虫记》,通过课件,制作出有关昆虫,特别是蝈蝈的动画形象,给学生以直观的形象理解,布置学生课下认真进行观察,准备向同学介绍一种自己最熟悉的小动物。
○教学设计
课文导入 :
同学们,也许你还记得童年时看蚂蚁搬家时的情景吧?也许还记得在夏夜里在草间提着灯笼捉萤火虫吧?还有唱歌的知了、飞舞的蝴蝶,这些大自然的小昆虫,也许你已经从各类文章中体会到蜜蜂、小鸟等各类小动物生活情趣,这些美好的昆虫、动物也许都是伴随你成长的好朋友。今天,大家再去拜访一位昆虫朋友绿色蝈蝈。
出示课题:绿色蝈蝈 ’
整体感知:
1、教师出示,学生交流有关蝈蝈的文章与图片,学生整体了解感知蝈蝈;
2、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a.绿色蝈蝈外表有哪些特征?
b.作者主要写了绿色蝈蝈的哪些习性?
(以上要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3、学生自读,小组讨论发言,教师也可参与讨论,并及时点拨指导。
教师指导:
蝈蝈的外形特征: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习性写了蝈蝈的叫声和食性。
出示板书:
绿色蝈蝈 法布尔
(科学小品文)
特征:漂亮、嫩绿、苗条、匀称 拟人
生动
习性:叫声—柔和,捕蝉—为食
研读探究:
学生再读课文,并对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见解或疑问;教师也可引导学生学习探究一下自己最喜欢的美词佳句,或有哪些好的拟人手法的运用等。学生依据问题组,自由质疑。 师生在讨论研读中相互补充,共享品味赏析的乐趣。教师可总结指导。
a.你最喜欢文章中哪个段落?为什么?
b.你最喜欢哪个词语或哪个句子?为什么?
(同学喜欢“窃窃私语”、“津津有味”、“酷爱甜食”“毫不犹豫地都接受”这些拟人的写法,因为它能给人以形象生动的感受;有的同学喜欢“蝈蝈是彼此十分和睦地共居在一起钓,它们之间从不争吵”这拟人化的描写,它亲切自然,充满了作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
学生设疑:
1、 蝈蝈的叫声非常的优美,但是蝈蝈的发生器官与人的发生器官有何不同?
2、 如何看待动物中的同类相食这种现象?
拓展延伸,应用反馈:
请同学们灵活运用本文的写作特点(或语言生动,或运用拟人……等)说说自己喜欢的一种小动物。
巩固练习:
a.读读法布尔的《昆虫记》节选本。
b.以自己熟悉喜爱的小动物为内容写一篇小短文。
课后记:《绿色蝈蝈》是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写的一篇科学观察随笔。文章把绿色蝈蝈放在大自然的环境中介绍,介绍了它的外表特征、生活习性。阅读本文,不但可以掌握科学知识,而且可以体味到浓厚的文学色彩,从中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更好地理解、体味说明文的情趣。在课堂中,学生设疑一环节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同时也提出了一些很有探讨价值的问题,今后要继续保持着一个环节。
7、《第18课 绿色蝈蝈》教学设计
教材形式第四单元课文教材名称《绿色蝈蝈》
教材适用年级七年级学科语文
教材内容说明
这是一篇妙趣横生的小品文,作者采用生动活泼的笔法,把蝈蝈写得活活灵活现。先描述了蝈蝈的歌声,写出了声音的各种特点,如“柔和”“清脆”“尖锐”“窃窃私语”等,特别是“比蝉更胜一筹的歌手”,
流露了作者的喜爱之情。接着又描写了蝈蝈的外形特点》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文章重点内容写了蝈蝈的食物习性。作者通过自己的观察,饶有兴趣地介绍了蝈蝈喜欢吃的食物是蝉,又解开了蝈蝈喜欢吃的是蝉肚子的原因是既有肉又有甜食。还介绍了蝈蝈之间的相处和睦,从不争吵的特点。
教材使用说明
七年级的学生对小动物有着浓厚的兴趣,本文又集知识性、趣味性、艺术性于一体,可读性强,因此让学生自主阅读,体验阅读过程中的快乐。在探究交流中,深透理解文意,体会生动传神的文学笔法。为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教学中可充分运用多媒体手段,如关于蝈蝈生活的习性的图片资料等。
附件2: 教学设计文案
课 题
教学目标:
1、速读课文,能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内容。
2、能体味文中的美词佳句,并说出其作用。
3、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阅读文章、概述内容的能力,体会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体会科学小品文的语言特色。
教学过程 :
一、导入新课,了解作者。
1. 回忆所学课文《蝉》,2.比较写作内容写和作目的不同,3.两篇文体不同,4.明确本文是介绍科学知识,5.说明的对象是蝈蝈。
二.检查预习,夯实基础
学生领读文后的“读一读,写一写”中的生字。学生领读文后的“读一读,写一写”中的生字。强调易错音和易错字。
三、速读课文,提取信息
四、再读课文,把握课文重点
1、思考文章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绿色蝈蝈的特点?
2、绿色蝈蝈的外表有哪些特征?绿色蝈蝈有哪些习性?作者主要写了哪个方面?
教师指导明确外表特征:“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蝈蝈的习性写了叫声和食性。
五、重点研读,质疑问答,合作交流
学生可再读课文,并对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见解或疑问。教师也可引导学生学习探究一下自己最喜欢的美词佳句,或有哪些好的拟人手法的运用等。
学生依据问题组,自由质疑。
a.你最喜欢文章中哪个段落?为什么?
b.你最喜欢哪个词语或哪个句子?为什么? 、重点研读,质疑问答,合作交流
在学生的讨论研读中相互补充,共享品味赏析的乐趣。教师可总结指导。
也许有的同学喜欢“窃窃私语”、“津津有味”、“酷爱甜食”“毫不犹豫地都接受”这些拟人的写法,给人以亲切自然的形象生动的感受;也许有的同学喜欢“蝈蝈是彼此十分和睦地共居在一起钓,它们之间从不争吵”这拟人化的描写,它亲切自然,充满了作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
(1)比较阅读材料 夜色降临,蝈蝈出来了,耳朵灵敏的人,能听到绿叶丛中蝈蝈在叫,声音很低沉,在连续不断的低声中,时不时发出一声尖锐、急促的叫声。
要求和第三段对比阅读说说你更喜欢哪一个?
第三段多处运用了拟人、比喻、对比等手法,这些手法的运用,使得文章生动传神,自然亲切,增强了可读性 与趣味性。
(2)作者不断变换对绿色蝈蝈的称呼,找出这些称呼,说说作者在什么情况下用什么称呼,这样写有什么效果?体会这样写的效果。
当蝈蝈捕杀蝉时称:狂热的狩猎者
当蝈蝈晚上鸣叫时称:夜晚的艺术家
当蝈蝈成为笼中观察和实验的对象时称: 笼里的囚犯
当蝈蝈吃蝉肉时称:蝉的屠夫
作者这样称呼蝈蝈的原因:不断变换称呼,使行文更生动,描写更形象,给人更深刻的印象。
(3)比较阅读材料二 《辞海》中有关蝈蝈的条目是这样的:
蝈蝈,昆虫。螽斯的一种。翅短,腹大,雄的前翅基部可摩擦发声。吃植物的嫩叶和花,危害农作物。也有称之为“哥哥”。
就这段文字与课文比较,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写作特色:
1 、生动传神的描写表达方式,表现了作者对绿色蝈蝈的喜爱之情。
2、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语言生动传神,读来自然、亲切,增强了可读性与趣味性。
3、 通过作比较来写蝈蝈。比如在写蝈蝈的叫声时,拿蝉的叫声来作比较;写它喜欢吃肉食时,拿螽斯来作比较;写它追捕蝉时,拿鹰来作比较;写它同类相食时,拿螳螂来作比较。 这些作比较的运用,既突出了蝈蝈的习性、特点,又让读者对其他昆虫也有所了解,同时,也说明作者对各种昆虫的特性了如指掌。
六、总结课文,完成《评价手册》中该课的课后相关练习。
七、教学探讨与反思:
快速阅读,是一种基本的获得知识的能力。这种能力的提高既需要老师的悉心指导,又需要学生通过对具体语言材料阅读来实践、训练。本文作为一篇典型的科普性文章,作为学生快速阅读训练的材料是非常合适的,所以教师应充分对文本加以利用。文章采用生动的文学性笔调,语言传神形象,拟人贴切自然,在行文中有明显的感情色彩,自然亲切,富有感染力。学生总会喜欢某些方面的知识,因此采用个性化解读文章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内容来赏析,结合自己的理解和想象来品味语言的美妙之处,十分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拓展他们的思维空间,发挥他们丰富的想象力。这样文章的写作特点也能认真掌握,并在以后的习作中加以借鉴了。
内容包括:①教学目标;②教学内容和重、难点分析;③教学对象分析;④教学媒体的选择和设计;⑤教学过程;⑥教学反思;⑦备查网址。
8、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18课 绿色蝈蝈》导学案
第18课 绿色蝈蝈
【基础演练】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螽斯( ) 吮取( )螳螂( )嗉囊( )狩猎( )窸窣作响( )
挣脱( )鸟huì yīn 哑 静mì cuàn 夺 更胜一chóu
2.下边四组中无错别字的一组是( )。
A. 篝火 喧嚣 却掠 惊慌失措 B.悬殊 莴苣 唾液 踢蹬 开膛破肚
C.撇嘴 大鄂 梧桐 宠然大物 D.酷爱 扰乱 糖桨 羽冀 更胜一筹
3. 下列句子中对加点词的语境义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这并不是因为食物缺乏,而是因为贪婪才吃死去的同伴。(贪得无厌,含贬义)
B.也许还有人心里隐隐约约地说:你说的就是那些兵吗?(模糊,看不清楚)
C.在我国北方,人们却让蝉篡夺了你的名声!(用不正当的手段夺取地位和权力)
D.他目光温和。(不严厉,使人感到亲切)
【综合运用】
4.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以下问题。
蝈蝈别名为聒聒、螽斯(螽斯儿)、油子等;学名为短翅鸣螽。属于节肢动物门,昆虫纲,直翅目,螽斯科鸣螽属。一年繁殖一代,以卵越冬。一只母蝈蝈能繁殖200-450多粒卵每粒重14毫克。蝈蝈为三大鸣虫之首。蝈蝈分布于河北、河南、吉林、辽宁、内蒙古、宁夏、山西、甘肃、陕西、山东、江苏和安徽等地。
(摘自“百度百科”)
(1)你从上面材料中获得哪些信息?
(2)与法布尔的《绿色蝈蝈》比较,笔法特点各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课内精读】
阅读课文(节选),完成下面各题。
绿色蝈蝈(节选)
①清晨,我在门前散步,突然旁边的梧桐树上落下了什么东西,同时还有刺耳的吱吱声,我跑了过去,那是一只蝈蝈正在啄着处于绝境的蝉的肚子。我明白了,这场战斗发生在树上,发生在一大早蝉还在休息的时候。不幸的蝉被活活咬伤,猛地一跳,进攻者和被进攻者一道从树上掉了下来。有时我甚至还看到蝈蝈非常勇敢地纵身追捕蝉,而蝉则惊慌失措地飞起逃窜。就像鹰在天空中追捕云雀一样。但是这种以劫掠为生的鸟比昆虫低劣,它是进攻比它弱的东西,而蝈蝈则相反,它进攻比自己大得多、强壮有力得多的庞然大物,而这种身材大小悬殊的肉搏,其结果是毫无疑问的。蝈蝈有着有力的大颚、锐利的钳子,不能把它的俘虏开瞠破肚的情况极少出现,因为蝉没有武器,只能哀鸣踢蹬。
②我笼里的囚犯的食物找到了,我用蝉来喂养它们。它们对这道菜吃得津津有味,以至于两三个星期间,这个笼子里到处都是蝉肉被吃光后剩下的头骨和胸骨,扯下来的羽翼和断肢残腿。肚子全被吃掉了,这是好部位,虽然肉不多,但似乎味道特别鲜美。因为在这个部位,在嗉囊里,堆积着蝉用喙从嫩树枝里吮取的糖浆甜汁。是不是由于这种甜食,蝉的肚子比其他部位更受欢迎呢?很可能正是如此。
③为了变换食物的花样,我还给蝈蝈吃很甜的水果:几片梨子,几颗葡萄,几块西瓜。这些它们都很喜欢吃。就像英国人酷爱吃用果酱作作料的带血的牛排一样,绿色蝈蝈酷爱甜食。也许这就是它抓到蝉后首先吃肚子的原因,因为肚子既有肉,又有甜食。
5.蝈蝈的食物之谜是什么?作者是如何知道蝈蝈最喜欢吃什么食物的?蝈蝈为什么首先吃蝉的肚子?
6.画线句子中两个加点的“它”分别指代什么?“很可能”一词能去掉吗,为什么?
7.第①段主要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和修辞手法,各有什么作用?
8.你从蝈蝈捕蝉这一生活细节想到了什么呢?请用简洁的语言表述下来。
【类文美读】
食物链
⑴炎炎夏日,一只蝉静静地停在树枝上。当它正在享受这份清闲、宁静的时候,却不知危险正悄悄地临近——一只饥饿的螳螂小心翼翼地移了过来。螳螂举起“双刀”正准备享受眼前的美餐,然而它也丝毫没有觉察到一只黄雀已尾随其后。就在螳螂闪电般向蝉发起攻击的同时,它自己也成了黄雀的腹中餐了。我们用生物学的眼光来看,这中是一种非常自然而又有趣的现象——食物链。
⑵在广阔的自然界中,生存斗争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各种生物为了生存繁衍,需要不断地避开那些比自己强大的种类,去捕食那些比自己弱小的种类。而那些强大的或弱小的种类也同样做着这件事——逃避更强大的,或捕食更弱小的。“一物降一物”,环环相扣,就像一条巨大的链子把由弱到强的物种串起来。这就形成一条条形形色色的食物链,那就是: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
⑶整个自然界就好像一个等级森严的国家。只不过这个“国家”中的等级不是人为划分的,而是以弱肉强食的残酷自然法则划分的;等级与等级之间不是地位的高低贵贱的关系,而是食与被食的关系。这每一个等级也就是食物链中的一环。各种生物互相制约,使整个自然趋于平衡,任何一环被破坏,都会导致整个生态平衡的破坏,而造成不良后果。例如,在草原上,鹿吃草而被狼吃。如果把狼这一环去掉,照理说草不会有什么影响,而鹿应该生活得更好。然而事实不是这样。由于没有了狼的控制,鹿大量繁殖,越来越多,首先遭殃的便是草,它们很快被吃光;草没有了,鹿也难逃厄运。所以,狼吃了鹿虽然表面上对鹿不利,但实际上对于鹿的种族延续反倒是有保护作用的。由此,我们不难看出食物链的重要性,以及它的任何一环都是地球生态环境中的组成部分。
9.文章第⑴段主要采用了 的表达方式,这种表达方式在说明文中具有
的表达效果。本段的主要内容可用成语 来概括。
10.从文中找出能够给“食物链”下定义的句子并写在下面,并完成“食物链”的图示。
定义:
图示: → → → →大米
11.用原文回答文中第⑵段所说自然界中生物“一物降一物”不断斗争的根本原因。
12.文中划线句子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13.本文主要谈了自然界中生态平衡的问题,请你谈谈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关系”的看法。
【每课一趣】
15.请看下面两幅蝈蝈图,再联想其他同类昆虫蟋蟀、蝉等,根据你所了解的知识,你能想象一下它能给我们带来什么社会和生活收益吗?动动脑,具体设计一下。
边文——名师讲坛
1.走近作者
让·亨利·卡西米尔·法布尔(1823年-1915年),法国昆虫学家动物行为学家,文学家。被世人称为“昆虫界的荷马,昆虫界的维吉尔”。1823年出生于法国贫穷的农民家庭,自幼喜爱昆虫。成就杰出享有盛誉,代表作《昆虫记》不但展现了他科学观察研究方面的才能和文学才华,同时还向读者传达了他的人文精神以及对生命的无比热爱。
2.文体主旨
这是一篇妙趣横生的小品文。作者采用生动活泼的笔法,把蝈蝈写得活灵活现,具有很强的可读性。法布尔笔下的蝈蝈是鲜活的,字里行间洋溢出作者本人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
3.学法导引
学习本课,可采用限时阅读的方法,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用 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内容。课前可以查阅有关资料,了解法布尔的故事,学习法布尔的探索精神和观察方法;培养献身科学的决心。课外阅读《昆虫记》,能够做到细心观察身边小生灵的活动,并细致地描写出它活动的全过程,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4.谋篇立意
作者先用欢度国庆的热闹场面引出蝈蝈,富有匠心的写作思路! 从第3段开始采用拟人的手法介绍蝈蝈。进入第4段,开始写蝈蝈的食物习性,一直写到第九段,这是文章的主体。由作者散步时看到的一幕揭开了蝈蝈食物之谜那么蝈蝈为什么最喜欢吃蝉的肚子呢?“是不是肚子比其他部位更受欢迎呢?”作者带着这个问题继续实验和观察。第7段写揭开了蝈蝈首先吃蝉肚子的秘密,因为肚子既有肉,又有甜食。9、10三段是对蝈蝈食性的补充说明。11段写蝈蝈彼此十分和睦地共居一起,从不争吵。
作者丝毫不做机械呆板的介绍,而是采用生动活泼的笔法,把蝈蝈写得活灵活现;同时把他本人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融进里面,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4.难点突破
(1)文章中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样的好处?
拟人。如“窃窃私语”、“津津有味”、“酷爱甜食”“毫不犹豫地都接受”,给人以亲切自然的形象生动的感受;“蝈蝈是彼此十分和睦地共居在一起钓,它们之间从不争吵”,亲切自然,充满了作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
(2)作者在文章中对蝈蝈变换多种称呼有什么作用?
作者对蝈蝈的称呼有:狂热的狩猎者、笼里的囚犯、蝉的屠夫等。在不同的情况下用作者对蝈蝈的称呼是不同的。当蝈蝈捕杀蝉时作者用“狂热的狩猎者”;当蝈蝈成为作者笼中观察和实验的对象时,作者就用“笼里的囚犯”;当蝈蝈吃蝉肉时作者称之为“蝉的屠夫”。作者不断变换称呼,使行文更生动,描写更形象,给人更深刻的印象。
5.写作亮点
文艺笔调,灵活生动。
此文遣词造句,生动传神。比如,“它们对这道菜吃得津津有味”“它毫不犹豫地都接受”“嗉囊装满后,它用喙尖抓抓脚底,用沾着唾液的爪擦擦脸和眼睛,然后闭着双眼或者躺在沙上消化食物”等。又如“蝈蝈在窃窃自语”“蝈蝈酷爱甜食”“蝈蝈是彼此十分和睦地共处在一起的”等都运用了拟人手法,使得文章自然亲切,可读性强。同时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突出了蝈蝈的习性。比如在写蝈蝈的叫声时,拿蝉的叫声来作比较;写它喜欢吃肉食时,拿螽斯来作比较;写它追捕蝉时,拿鹰来作比较;写它同类相食时,拿螳螂来作比较。
6.知识补遗
科学小品文也称知识小品或文艺性说明文。它用小品文的笔调,即借助某些文学写作手法,将科学内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这类文章,用文学笔法来写,一般短小精悍,通俗易懂,语言丰富多彩,形式生动活泼,寓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和娱乐性为一体,使读者在文学欣赏中能活跃思维、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倍受青睐。
9、《看云识天气》《绿色蝈蝈》教案及练习
《看云识天气》《绿色蝈蝈》
二. 教学目标:
《看云识天气》
1. 快速阅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2. 理清文章的思路。
3. 领会运用比喻的妙处。
4. 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绿色蝈蝈》
1. 速读课文,概述文章内容;
2. 体味文中美词佳句,试分析作用;
3.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三. 教学重点、难点:
1. 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写作思路,体会运用比喻的妙处。
2. 培养学生阅读文章,概述文章内容,并结合重点语句体会文章语言特色的能力。
四. 知识分析:
《看云识天气》
(一)结构分析
文章先说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第1段是概述。接下来的4段具体介绍云的形态和天气的关系。第2段是后面3段的“纲”: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低而厚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第4、5段对应第2段中的“厚密”“阴雨风雪”,写作思路与上面几段相同。从第6段开始,文章转入了另外一层意思,即“云的光彩与天气的关系”。应该说,“云的光彩”是被第1段中“天上的云”,真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所涵盖了,所不同的是3、4、5段是从云的形态与天气的关系的角度来说明的,第6段转为从云的光彩与天气的关系的角度来说明。
(二)主题:这是一篇科普文。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从两个方面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光彩的云和天气的关系。
(三)的写作特点:
1. 层次清楚,有纲有目。
2. 能抓住云的特点来进行说明。
3. 语言生动,运用比喻、拟人和排比等修辞手法,把云写得生动形象。
4. 运用分类别的说明方法。
《绿色蝈蝈》
(一)的写作特点:
1. 文艺笔调。不像一般的说明文那样平实,而是灵活生动,不拘一格。既有对昆虫的形象描写,又有个人感情的流露。
2. 生动传神的语言。作者对蝈蝈充满了喜爱之情,因此在语言的使用上尽量生动感人。比如,“它们对这道菜吃得津津有味”“它毫不犹豫地都接受”“嗉囊装满后,它用喙尖抓抓脚底,用沾着唾液的爪擦擦脸和眼睛,然后闭着双眼或者躺在沙上消化食物”。这些语言都很传神。
3. 拟人手法的运用。像“蝈蝈在窃窃自语”“蝈蝈酷爱甜食”“蝈蝈是彼此十分和睦地共处在一起的”等都运用了拟人手法。拟人手法的运用,使得文章自然、亲切,增强了可读性。
4. 通过比较来写蝈蝈。比如在写蝈蝈的叫声时,拿蝉的叫声来作比较;写它喜欢吃肉食时,拿螽斯来作比较;写它追捕蝉时,拿鹰来作比较;写它同类相食时,拿螳螂来作比较。这些比较,既突出了蝈蝈的习性,又说明了作者对各种昆虫的习性了如指掌。
【典型例题】
1. 解释下列句子中词语的意思:
(1)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招牌”:
(2)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预兆:
2. 指出下列说明语句,哪些是生动说明,哪些是平实说明。
(1)那最轻盈、站得最高的云,叫卷云。( )
(2)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 )
(3)高积云是成群的扁球状的云块,排列得很匀称,云块间露出碧蓝的天幕,远远望去,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 )
3. 文章最后一段指出:“天气变化异常复杂,看云识天气有一定的限度。”对这句话意思的理解,你同意哪一种?()
A. 这句话是在否定“看云识天气”的作用。
B. 这句话是说明“看云识天气”的范围有限。
C. 这句话是指明“看云识天气”的作用有限。
D. 这句话是阐明“看云识天气”并不科学。
4. 指出下列各句的说明方法:
(1)夏天,雨过天晴,太阳对面的云幕上,常会挂上一条彩色的圆弧,这就是虹。( )
(2)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 )
(3)人们常说“东虹轰隆西虹雨”。意思是说虹在东方,有雷无雨,虹在西方将会有大雨。( )
(4)积云如果迅速向上凸起,形成高大的云山,群峰争奇,耸入天项,就变成了积雨云。( )
5. 说明下列比喻句的本体、喻体和相似点,指出说明文运用比喻应注意的问题。
(1)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本体:
喻体:
相似点:
(2)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
本体:
喻体:
相似点:
说明文运用比喻应注意:
6. 下面四句中哪句语言风格不同,简要说明。
(1)“华”的颜色排列是里紫外红,跟晕刚好相反。
(2)地球的赤道也不是正圆,而类似椭圆。
(3)在太阳和月亮周围,有时会产生一种美丽的七彩光圈。
(4)那最轻盈、站得最高的云,叫卷云。
7. 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说过这样一句名言:“空袋子难以直立。”
(1)这句名言不仅说明了一种生活现象,更蕴藏着一个深刻的道理。请说出这个道理。
(2)请举出一个与这句名言相符的事实来。
答案:
1.(1)本意是挂在商店门前写明商店名称的牌子,这里指各种各样的天气可能出现的标志
2)预先露出来的迹象。
2.(1)生动说明 (2)平实说明 (3)生动说明
3. C
4.(1)打比方 (2)打比方 (3)引用、作诠释 (4)摹状貌
5.(1)本体:云;喻体:招牌;相似点:都有标志作用(2)本体:卷云;喻体:羽毛、绫纱;相似点:颜色、动态;说明文运用比喻应注意:喻体能够准确的说明事物的特征或事理。
6. 第四句,语言比较生动,其他的语言较平实。
7.(1)一个人在自强自立,必须有丰富的知识。或:如果一个人没有知识,就会像一只没有装东西的空口袋一样,不能自立。(2)略,符合要求即可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60分钟)
阅读分析
(一)
(1)天上的云,姿态万千,变化无常: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张大棉絮,满满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川,像雄狮,像奔马……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霎间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
(2)我们还可以根据云上的光彩,(①)天气的情况。在太阳和月亮的周围,有时会出现一种美丽的七彩光圈,里层是(②)的,外层是(③)的。这种光圈叫做晕。日晕和月晕常常出现在卷层云上,当卷层云后面有一大片高层云和雨层云时,是大风雨的征兆。所以有“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的说法。说明出现卷层云,并且伴有晕,天气就会变坏。另有一种比晕小的彩色光环,叫做华。颜色的排列是里紫外红,跟晕刚好相反。日华和月华大多出现在高积云的边缘。华环由小变大,天气将趋向晴好。华环由大变小,天气可能转为阴雨。夏天,雨过天晴,太阳对面的云幕上,常会挂上一条彩色的圆弧,这就是虹。人们常说:“东虹轰隆西虹雨。”意思是说,虹在东方,就有雷无雨;虹在西方,将会有大雨。还有一种云彩常出现在清晨或傍晚。太阳照到天空,使云层变成红色,这种云彩叫做霞。出现朝霞,表明(④);出现晚霞,表示(⑤)。所以有“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的谚语。
1. 第一段的中心意思是什么?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2. 第一段的结构形式是 。
3. 第一段运用的修辞手法有 。
4. 第一段文字的说明语言有什么特点?
5. 为了说明云的形态之多,一连用了多个比喻,这些比喻有什么作用?
6. 第二段中①处应填的词语是()
A. 断定B. 推定C. 推测D. 猜想
7. 第二段②处应填的颜色是 ,③处应填的颜色是 。
8. 第二段④处填天气状况是 ,⑤处填天气状况是 。
9.“……是大风雨的征兆”中“征兆”的意思是 。
10. 第二段文字第一句话的作用是()
A. 承上启下的过渡句B. 这段文字的中心句
11. 第二段文字采用了 的说明方法。
12. 第二段文字的结构特点是()
A. 总——分B. 分——总C. 总——分——总
13.《看云识天气》一文中写了很多关于天气的谚语,请将你积累的关于天气的谚语写出两条。
(二)
白银的妙用
人类发现和使用银的历史至少已有两千年了。我国考古学者从近年出土的春秋时代的青铜器当中就发现镶嵌在器具表面的“金银铜”,从汉代古墓中出土的银器已经十分精美,在古代银的最大用处是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货币。
银有很强的杀菌能力。公元前三百多年,希腊王国皇帝亚历山大带领军队东征时受到热带痢疾的感染,大多数士兵得病死亡,东征被迫终止。但是皇帝和军官却很少染疾,这个谜直到现代才被解开。原来皇旁和军官们的餐具都是用银制造的,而士兵的餐具都是用锡制造的。
银在水中能分解出极微量的银离子,这种银离子能吸附水中的微生物,使微生物赖以呼吸的酶失去作用从而杀死微生物。银离子的杀菌能力十分惊人,十亿分之几毫克的银就净化 1 千克水。
普通的抗生素仅能杀死六种不同的病原体,而含银的抗生素则能杀死 650 种以上的病原体。所以,人类在两千年前就知道用银片作外科手术的良药,用银煮水治病,银遇到硫化物、砒霜等有毒物质,表面会很快变黑,我国古代法医就懂得用“银针验尸法”来测定死者是否中毒而死,帮助破了不少谋杀案件。
银的这种特性如果加以利用,可以预防一些自然灾害,如:火山爆发及某些大地震前,地面均有可能渗出含硫的气体,这种气体会使银器的表面很快变成黑色,从而显示出火山将要爆发,大的地震将要来临的某种征兆。
银还是一种可为人类食用的金属,在我国和印度均有银箔包裹食品和药丸服用的记载。同时银还是某些生物的食物。据我国古籍《天香楼外史》记载:古时有一个妇人藏了 150 两私银。有一天她开箱查看藏银,银竟不翼而飞,妇人大吃一惊,怀疑被人盗走,一时弄得全家人心惶惶,后来再开箱寻找,只见一大堆白蚁正团团集在一起,吃着残存的银粒,妇人一气之下把白蚁投入炉中,以解心头之恨,“火烧蚁死,白银复生”,一称恰好 150 两。
1. 文中写了白银的妙用有哪些:
2. 文中最能体现白银杀菌能力很强的2个句子是:
3. 文中加点的“这种特性”指的是:
4. 文中所用的说明方法有哪些?
5. 找出文段中阐释希腊士兵染疾死亡的真正原因。
6. 写出末段的中心句,并说明此段的支撑方式。
(三)
地球的外衣——大气
地球被一层厚厚的空气包围着。这层空气好像地球的外衣,在科学上叫大气层。
大气层非常厚,在靠近海面的地方十分稠密,越往高越稀薄,在海拔6到7公里的地方,空气的密度就减少了一半;在500公里的高度,大气已经十分稀薄。
大气层可以分成好几层。每一层都有不同的特点。
紧贴地面的一层叫对流层,大约11公里,这一层的空气最稠密,总重量占全部大气重量的四分之三还要多。在这一层里,离地面越高空气温度越低,每升高1公里,温度差不多下降摄氏六点五度,低处热,热空气就往上升;高处冷,冷空气就往下降,这就形成了对流,所以这层空气叫对流层。
空气对流就形成了风。再说,对流层里有大量的小蒸气和灰尘之类的微粒,因而会形成云、雾、雨、雪。刮风下雨是对流层经常发生的现象。
对流层以上是平流层。这一层的顶部离地面大约80公里。在平流层里,高层和低层的大气温度几乎没有变化,差不多都是摄氏零下五十六度,因而空气没有上下方向的对流,所以叫平流层。由于平流层里的水蒸气非常少,没有云雨等现象,所以适宜飞机飞行。
从平流层往上,直到800至1000公里的高处,是电离层。这里的空气受到宇宙射线和阳光紫外线的强烈照射,分子被电离成带电荷的离子,所以叫电离层。电离层可以反射无线电波,给无线电通讯带来好处。电波沿地面只能传播100公里远,通过电离层反射回来,可以传送2000公里外,晚上,我们能听到远方的电台广播就是这个原因。
电离层还会产生一种美丽的自然现象,就是极光。极光是太阳射来的电子流跟电离层中稀薄的气体分子猛烈冲击引起的发光现象。电子流受地球磁场的影响,总是偏向地球南北两极,所以极光都发生在两极地带。
在电离层以上是扩展层,因为这里离地球很远,地球的引力非常小,空气分子就经常逃离散到星际空间去,所以叫扩展层。扩展层并没有明显的边缘,几乎延伸到了3000公里以外,从这里逐渐过渡到宇宙空间。
大气层实在是地球得天独厚的一件理想的外衣。大气层里的二氧化碳为植物提供养料
地球有了这件外衣,白天的阳光才不会把地面晒得太热,夜晚太阳落山以后,才不会变得过冷,为人类创造了适宜生存的良好环境。这件外衣还象一件盔甲,可以抵挡陨石和宇宙射线、紫外线的袭击,保护我们的安全。大气层真是一件宝衣啊!
1. 什么叫“大气”?什么叫“极光”?请根据文章内容分别给二者各下个定义。
① 大气是
② 极光是
2. 简述大气层和大气层中的“平流层”的主要特点。
① 大气层的主要特点是 (不超过10个字)。
② 平流层的主要特点是 (不超过10个字)。
3. 大气层大体上分为四层,最后一层的名称叫 。这四层是按 顺序来说明的。
4. 对流层中刮风下雨是经常的事,其原因:
①
②
5. 大气层对地球的作用,除“大气里的二氧化碳为植物提供养料”一项外,还有两项作用,它们是:① ;② 。(每项表达不得超过20个字)
【试题答案】
(一)
1. 说明云与天气的关系密切,看云可以识天气。
2. 总——分——总
3. 比喻、排比、对比
4. 生动、形象,既准确又具体。
5. 准确具体而又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云的各种形态。
6. C
7. 红色;紫色
8. 阴雨天气就要到来;最近几天里天气晴朗
9. 预先露出来的迹象
10. B
11. 举例子、作诠释、引用
12. A
13. 略
(二)
1. 装饰、铸器、杀菌、防灾、食用。
2. ① 十亿分之几毫克的银就能净化1千克水;② 普通的抗生素仅能杀死6种不同的病原体而含银的抗生素,则能杀死650 种以上的病原体。
3. 银遇到硫化物、砒霜等有毒物质表面很快就会变黑。
4. 作比较、举例子、列数据、作引用
5. 士兵的餐具不具有杀菌能力
6. 白银是一种可为人类和某些生物食用的金属;举例支撑。
(三)
1. ① 大气是包围着地球的气体;② 极光是太阳射来的电子流跟电离层中稀薄的气体分子猛烈冲击引起的发光现象。
2. ① 空气越往高处越稀薄(或空气低浓度高);② 空气向水平方向流动。
3. 扩散层;空间(或“由近及远”,“由高到低”,“空气由浓到稀”)
4. ① 对流层中温度下高上低,空气对流而成风;② 对流层中有大量水蒸气和尘土之类微粒,遇冷而成云、雾、雨、电。
5. ① 调节地球昼夜温差,使之适于人类生存;② 为地球抵挡陨石、宇宙射线、紫外线的袭击。
10、《绿色蝈蝈》《月亮上的足迹》教案及练习
《绿色蝈蝈》、《月亮上的足迹》
《绿色蝈蝈》
知识目标:
1. 理解、积累“狩猎、喧嚣、静谧、弱肉强食、惊慌失措、津津有味”等词语。
2. 了解法布尔和他的《昆虫记》以及蝉的生活习性。
能力目标:
1. 理解课文内容并掌握概括要点的方法。
2. 体会文章语言富有文学笔法、生动活泼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3. 体会并学习文中拟人的手法的运用。
德育目标
感受作者严谨求真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献身科学的信念。
《月亮上的足迹》
知识目标:
1. 理解、积累“观测、畅谈、里程碑、昂首挺立、一叶孤舟、遥遥在望”等词语。
2. 了解宇航和月球的科学知识,理解人类登月成功的伟大意义。
能力目标:
1. 学习本文按时间顺序,清楚明白地叙述事件发生过程的写作方法。
2. 准确全面地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德育目标:
1. 感受科学技术的魅力,学习敢于探索的精神,体会作者蕴涵在字里行间的对登月成功的喜悦之情。
2.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精神。
新课讲解
《绿色蝈蝈》
1. 词语积累:
(1)正音:
喧嚣(xiāo) 劫掠(jié) 静谧(mì) 酷爱(kù)
吮取(shǔn) 气氛(fēn) 满载而归(zài) 喑哑(yīn)(yǎ)
(2)解词:
狩猎:打猎。
喧嚣:声音嘈杂。
静谧:安静。
弱肉强食:原指动物中弱者被强者吞食,比喻弱的被强的吞并。
庞然大物:指高大笨重的东西,现也用来形容表面上很强大但实际上很虚弱的事物。
惊慌失措:由于惊慌,一下子不知怎么办才好。
津津有味:指吃得很有味道或谈得很有兴趣!--empirenews.page--][/!--empirenews.page--]?lt;/span
2. 简介作者法布尔及其作品《昆虫记》
1823年12月22日,法布尔生于法国南部一户农民家中。童年时代就迷上了户外大自然中的花草虫鸟。在他不足19岁时就立志研究昆虫。后来靠自学获得了自然科学硕士、博士学位。1880年他用积攒的一小笔钱,在乡间小镇塞里尼昂附近购得一处坐落在荒地上的老旧民宅,进一步研究活虫子的计划即将变成现实。他精神舒畅,用当地普罗斯旺语给这处居所取了个风趣的雅号——荒石园。年复一年,他守着心爱的荒石园,开足生命的马力,不知疲倦地从事独具特色的昆虫学研究,把劳动成果写进一卷又一卷的《昆虫记》。他就是这样,孤独、欢欣、清苦、平静地度过了35年余生。
《昆虫记》主体内容集中在昆虫学问题上,同时收入一些讲述经历、回忆往事的传记性文章,若干解决理论问题的议论,以及少量带科普知识性的文字。1910年法布尔在全十卷精装本《昆虫记》的出版序言中说:“非常遗憾,如今我被迫中断了这些研究。要知道从事这些研究是我一生得到的惟一的安慰。阅尽大千世界,自知虫类是其最多姿多彩者中之一群。即使能让我再获得些许气力,甚至有可能再获得几次长寿人生,我也做不到彻底认清虫类的益趣。”
3. 整体把握:
(1)绿色蝈蝈的外表有哪些特征?绿色蝈蝈有哪些习性?作者主要写了哪个方面的习性?
外表特征“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
作者写了蝈蝈的叫声和食性。主要写的是食物习性。从第4段到结尾,这是文章的主体,其中8、9、10三段是对蝈蝈食性的补充说明。11段是写蝈蝈彼此十分和睦地共居一起,从不争吵。
(2)作者不断变换对绿色蝈蝈的称呼,找出这些称呼,说说作者在什么情况下用什么称呼,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作者对蝈蝈的称呼有:狂热的狩猎者、笼里的囚犯、蝉的屠夫等。当蝈蝈捕杀蝉时作者用“狂热的狩猎者”;当蝈蝈成为作者笼中观察和实验的对象时,作者就用“笼里的囚犯”;当蝈蝈吃蝉肉时作者称之为“蝉的屠夫”。作者不断变换称呼,使行文更生动,描写更形象,给人更深刻的印象。
4. 深入剖析:
(1)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引出蝈蝈的呢?
课文第1段并没有写蝈蝈,是写在别人欢度国庆的日子里,自己还没有忘记去观察昆虫。“我独自一人”说明作者对他热爱的事业的执著。第2段写蝉在夜晚不再鸣叫,它要休息了。突然,蝉的一声哀号引出了本文的“主人公”——蝈蝈。这是多么富有匠心的写作思路!
(2)作者是如何知道蝈蝈喜欢吃什么食物的呢?
作者是通过实验和观察知道蝈蝈喜欢吃蝉肚子的。清晨,作者散步时看到的一幕揭开了蝈蝈食物之谜——捕蝉为食。又通过变换食物的花样,揭开了蝈蝈首先吃蝉肚子的秘密,因为肚子既有肉,又有甜食。这反映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
(3)文中多处运用拟人手法,试结合具体例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窃窃自语”“津津有味”“酷爱甜食”“毫不犹豫地都接受”是拟人。这样写亲切自然,形象生动。
(4)研读课文第9段,归纳这段文字说明了蝈蝈的什么生活习性,说明蝈蝈属__________(A. 食肉 B. 食草 C. 杂食)性昆虫。
课文第9段文字说明了蝈蝈的食性。选C,属杂食性昆虫。
(5)“蝈蝈也存在着同类相食的现象。诚然,在我的笼子里,我从来没见过像螳螂那样捕杀姊妹、吞吃丈夫的残暴行径,但是如果一只蝈蝈死了,活着的一定不会放过品尝其尸体的机会的,就像普通的猎物一样。”本语段中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好处?
语段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写蝈蝈同类相食,拿螳螂来作比较。这样写既能使读者了解其他昆虫的习性,又能突出蝈蝈的习性。
(6)《辞海》中有关蝈蝈的条目是这样的:蝈蝈,昆虫。螽斯的一种。翅短,腹大,雄的前翅基部可摩擦发声。吃植物的嫩叶和花,危害农作物。也有称之为“哥哥”。就这段文字与课文比较,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笔法特点。
本文的说明与一般的说明文不同,带有明显的感情色彩,亲切自然,富有文学笔法,妙趣横生,生动活泼,呈现以下几个特色:
●文艺笔调。本文既有对昆虫的形象描写,又有个人感情的流露。
●生动传神的语言。作者对蝈蝈充满了喜爱之情,语言生动感人。
●拟人手法的运用。这使文章自然、亲切,增强了可读性。
●通过比较来写蝈蝈。比如在写蝈蝈的叫声时,拿蝉的叫声来作比较;写它喜欢吃肉食时,拿螽斯来作比较;写它追捕蝉时,拿鹰来作比较;写它同类相食时,拿螳螂来作比较。
这些比较,既突出了蝈蝈的习性,又说明了作者对各种昆虫的习性了如指掌。
小结:
谈到《昆虫记》,周作人说:“比看那些无聊的小说戏剧更有趣味,更有意义。”的确如此,法布尔笔下的蝈蝈是鲜活的,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蝈蝈的鸣唱给大自然增添了一串串美妙的音符,而法布尔则以睿智的哲思、求真的探索为人类的精神之树增添了一颗丰硕的智慧之果。在我们品享的同时,就让心中的感念作为对“昆虫世界的维吉尔”的赞誉。
《月亮上的足迹》
1. 词语积累:
(1)观测:观察并测量(天文、地理、气象、方向等)。
(2)畅谈(chàng):尽情地谈。
(3)里程碑:比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可以作为标志的大事。
(4)昂首挺立:仰着头笔直地立着。
(5)遥遥在望:形容远远地可以看到。
(6)可望而不可即(jí):只能够望见而不能够接近。即:靠近、接触。
2. 整体把握:
(1)登月的全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试概括每个阶段的内容要点。
①升空前的准备(3—4)升空前气氛、登机
②飞向月球(5一9)检查、点火、升空、飞行
③登月成功(10—15)登月、在月球上工作、登上飞船
④返回地球(16一20)起飞、归航、回到地球、畅谈登月感受
(2)宇航员登上月球后做了哪几件事?
①检查登月器的着陆情况。
②采集月壤和月岩。
③树立登月纪念碑。
④安装电视摄像机、太阳风测定装置、激光仪和月震仪进行科学探测。
⑤插上美国的星条旗。
⑥与美国总统尼克松通电话。
(3)提问: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报道登月的全过程的呢?
按时间顺序展开叙述的。明晰的时间线索使读者比较详细地了解登月的具体时间,也增强了事件的生动性。
3. 深入剖析:
(1)读课文的第5、11语段,在课本上标记出含有数字的语句,思考:作者比较详细地列举一系列数字的作用是什么?
富有吸引力的数字如“阿波罗11号”飞船的高度为2650公里,速度为每秒7.67公里;21日上午11点39分,登月舱打开了舱门;1969年7月21日11点56分20秒等。
因为这是一篇太空探索的文章,太空探索对数字的精确度要求非常高,这些数字主要是为了体现本文的准确性、科学性、真实性,体现记实报道的特点,同时可以帮助读者增加知识。
(2)结合课文第4语段中的议论性语句,思考:为什么说人类第一次登月“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是人类探索太空的里程碑?
①这一小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
②踏上月球的第一步,也是踏上太阳系各行星和最终走向太空其他星球的一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这句话阐述的是事实,而“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则是对未来的希望。
(3)作者以平实的语言记录登月的过程,尽管没有过多的议论抒情,但字里行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举出片断说明。
表达了作者的喜悦之情以及对人类聪明才智的赞叹,对宇航员的赞叹。如流露在登月纪念碑文中的胜利、豪迈之情。
4. 总结:
这篇记实报道以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表达了作者对登月成功后的喜悦之情以及对人类聪明才智的赞叹。本文按照事情发展的时间顺序来记叙,条理十分清晰,记叙的要素交代得一目了然,且语言平实、准确,体现了新闻报道的准确性、真实性、科学性。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45分钟)
一. 基础知识:
1. 给加粗的字注音。
喧嚣( ) 劫掠( ) 静谧( ) 酷爱( )
吮取( ) 气氛( ) 满载而归( ) 喑哑( )( )
2.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shòu( )猎 cuàn( )夺 rǎo( )乱
更胜一chóu( ) gōu( )火 zhōng( )斯
xī( )sū( )作响 wō jù( )( )
3. 请将横线处的文字表述替换成成语(或词语)。
①耳朵灵敏的人,能听到动物中弱者被强者吃掉处四周的绿叶丛中,蝈蝈在窃窃自语。( )
②表面上很大而实际脆弱的东西常常成了绿色蝈蝈进攻的目标。( )
③蝉则惊慌、害怕得不知如何是好地飞起逃窜。( )
④它们对这道菜吃得特别有兴趣。( )
4. 给下列各句选择最恰当的词语填空。
(1)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终于代表全人类拜访了月球,迈开了人类________(探索、摸索、求索)太空的重要一步。
(2)于是,第三级火箭再次发动,使速度达到了每秒10.5公里,进入登月轨道,向着月球________(奔、飞、驶)去。
(3)它发着美丽的银光,静静地________(挂、飘、悬)在飞船的上方。
(4)三位宇航员躺在舱内,________(观看、观测、观察)着各种仪表的读数。
5. 从括号内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写在横线上,构成名人对联。
(学有专长 虚心求教 独辟蹊径 不倦求知 潜心练习 矢志求成 一丝不苟)
上联:孔夫子每事必问 ,
下联:王羲之临池学书 ,
6. 下边是某教学楼旁一个告示牌的内容,其用语强硬,故效果不佳。请你根据“用语亲切诚恳,让人容易接受”的原则,修改告示牌的内容。
原句:此处严禁堆放垃圾,违者罚扫!
改句:
7. 从连贯的角度看,填入横线最恰当的一项是( )
在我梦里:所有被砍伐的森林重新绿叶葱茏, 。梦境如此美好,能忍心让它仅仅是个梦吗?
A. 污染的所有河流重新清波荡漾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