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花岗烈士事略》序课堂教学实录一等奖

《《黄花岗烈士事略》序课堂教学实录一等奖》属于教学设计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黄花岗烈士事略》序课堂教学实录一等奖

1、《黄花岗烈士事略》序课堂教学实录一等奖

高一语文《祖国土》教学设计

课 题

《祖国土》

课 型

现代文新授课

课 时

1课时

教具

多媒体

教学目标

知识点

1、解读《祖国土》的诗意和作者命运的内在联系。

2、体会《祖国土》的写作手法。

3、了解阿赫玛托娃的生平和创作

能力点

1.诵读涵咏,感受诗歌表达的感情

2.品味语言,体会诗歌的写作手法。

教育点

了解诗歌的主旨、寓意,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重难点

1.能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准确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诗歌表达的情感。

2.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通过意象分析法,掌握本诗炽热的爱国之情。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明确目标

师:“祖国土”,是我们这个专题的名字,其实这个名字来源于一位伟大诗人的代表作品,她,就是被誉为 “俄罗斯诗歌天空中的月亮”的女诗人阿赫玛托娃。大家知道谁被誉为“俄罗斯诗歌天空中的太阳”?

生:大概是普希金吧,他在俄罗斯诗歌史上应该最有名。

师:你们猜的很对。阿赫玛托娃既然能与普希金并称,可见她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哪个同学能给大家介绍一下阿赫玛托娃。

生:介绍作者

PPT大屏幕展示:

阿赫玛托娃(1889——1966),是二十世纪屈指可数的苏联杰出的女诗人之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把她的百年华诞之年定为阿赫玛托娃年。以纪念这位“把人带进一个美好世界”的“诗歌语言的光辉大师”。有人称普希金为俄罗斯诗歌的“太阳”,也有人把阿赫玛托娃比作俄罗斯诗歌的“月亮”。然而她在苏联时期几经磨难,是“大清洗”运动的见证人和受害者。因其诗歌的非革命性,被苏共领导人斥为“混合着污秽和祷告的荡妇和修女”。婚姻几离几散,前夫无辜因“反革命叛乱罪”被枪决,儿子两度入狱,女诗人因前夫几乎终身受株连,后来在文坛上屡遭批判,作品被禁止发表。

她的创作活动跨二十世纪前半个世纪,诗风明显分为前后两个时期:早期,作品纯真、明朗、简洁,代表作有《黄昏》、《念珠》、《群飞的白鸟》等;后期,诗境大开,风格和题材呈丰富多样性,代表作有《安魂曲》、《没有主角的长诗》等。诗中对历史隐约旋律的敏感性和对千千万万人苦难的同情心,使她当之无愧地跻身第一流诗人的境界。

了解了作者,让我们我们明确一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诵读涵咏,感受诗歌表达的感情

2.品味语言,体会诗歌的写作手法。

二、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师:咱先找同学朗读一下全诗。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

生:朗读全诗

师:找同学点评一下

生:点评,纠正字音,句读。

正字音:

香囊(náng) 砂砾(lì) 闪烁(shuò) 蹂躏(lìn)

齑粉(jī) 称呼(chēng) 称职chèn

师:播放朗读录音,正句读。

生:齐读全诗

师:读准了字音,读清了句读,接下来我们要读出感情。而要想读出全诗的感情,我们必须深入文本,理解每一句诗句的意思。请同学们再读文本,借助注释,深入探究诗歌的内容,理清诗歌表达的情感。

生:学生散读,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内容大意。

师:通过刚才的朗读,大家说说你从诗歌中都读到了什么?

生:对祖国土地深切的爱。

师:从文中哪些诗句可以看出?

生:“但我们都躺进它的怀里,和它化为一体,因此才不拘礼节地称呼它:“自己的土地”

师:从这句中,我们可以看出我们和祖国土有着怎样的关系?

生:人离不开土地,没有土地就没有了根基,点出了我们是祖国土的主人,表明了自己同祖国命运息息相关。

师:我们从诗歌中还读到了什么,谁还有补充?

生:对土地的无视?

师:是吗,你是从诗中哪个地方看出来的?

生: 从“我们不用护身香囊把它带在胸口,也不用激情的诗为它放声痛哭,我们心中不知它的价值何在,我们也没想拿它来进行买卖,我们在它上面默默地受难、遭灾,我们甚至从不记起它的存在。”这些诗句也表明了人们对土地的无视。

师:人们为什么会无视自己的土地呢?

生:因为“它不给我们苦味的梦增添苦楚,它也不像是上帝许给的天国乐土。”

师:我们如何理解这两句诗?

生:好像是说我们在这快土地上经历了痛苦和悲伤。

三、再读文本,质疑问难

师:是不是这样呢?我们还得知人论世,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一下写作背景:请看大屏幕:【PPT】展示

国家:889-1966,前苏联发生十月革命、卫国战争等,经历这些磨难后的苏联已不再白雪皑皑、广袤无垠,而是贫瘠不堪,灾难深重。卫国战争后这块土地血流成河、土地贫瘠,生灵涂炭,这里的人民没有放弃对贫瘠祖国的保卫,浴血奋战,众志成城,誓死保卫自己的祖国。

个人:阿赫玛托娃的命运是坎坷的,十月革命后,她当时并不了解无产阶级革命,然而她并没有和许多俄罗斯作家一样,选择了流亡。她没有逃避,也没有后退,诗人表示:“不与抛弃故土的人为伍。”她选择了与祖国同在。虽然命运并没有给她安排一条平坦的路,1921年她的前夫古米廖夫因“塔甘采夫事件”被捕枪决,阿赫玛托娃的诗中也充满了恐惧和忧伤。但诗人依然寄予这片生她养她的故土以深厚的感情,作为一名诗人,她的诗充满了公民感,1941年伟大的卫国战争爆发,阿赫玛托娃身居塔什干却不忘尽快获得列宁格勒的消息,在大围困的艰难时期她仍然以自己的诗歌激励人民,相信胜利一定会到来。

师:由此可见,对于这块土地我们既不因它快乐,又不为它痛苦。它在我们眼里什么都不是,那它又是什么呢?

生:“套鞋上的污泥”、“牙齿间的沙砾”、“多余的、哪儿都用不着的灰尘”

师:在这里,诗人为什么偏偏选用这些意象?

生【1】:我觉得作者选这些意象是不是为了表现人们对脚下的土地总是很不在意,土地这一祖国的象征,却常常被人们忽略。

生【2】:我觉得诗人是不是用这些意象在告诉人们,就是我们平时不在意,忽略的东西的这些泥土,正是我们的生存的土壤。

生:对于这些日常生活中平常、为人熟悉意象,然而却又是常被人忽略、遗忘甚至为人所不屑、鄙弃的。甚至于我们随意地践踏蹂躏我们的土地,诗人感到莫名的酸楚。

生【3】:这些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被所谓“高贵”的人们有意忘却的,同时也常常被大多数亲近土地的人们在无意中忽略的事物,但被阿赫玛托娃挖掘出来,并被赋予了崇高的、庄严的意味。

师:由此可见,诗人饱经忧患,面对灾难深重的祖国,这时诗人心中祖国的形象不再是被美化了的、概念化了的所谓广袤的、肥沃的、覆盖着皑皑冰雪和白桦树林的美丽意象,而是哺育了千千万万苦难民众,却又被践踏蹂躏的土地,就是那个司空见惯的、肮脏的、卑微的,那个我们生于斯、长于斯、最后还要埋于斯的污泥沙砾等。

师:“因此诗人才不拘礼节地称呼它:‘自己的土地’。”这里的 “不拘礼节”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不拘礼节的称呼土地为“自己的土地”?

生:因为诗人已经和土地融为一体,土地已是属于自己的一部分,一切礼节反而是疏远的表现,用“不拘礼节”更能体现作者对土地的亲切感

师:由此可知就是在这块卑微、普通、平凡甚至被人践踏的的土地上,诗人深爱着它:躺在它的怀里,和它化为一体。她诗人痛定思痛,一针见血指出:无论我们的祖国是多么灾难深重,祖国的土地是多么的贫瘠,多么的不堪,但它永远是我们祖国的土地,是生于斯,长于斯,最后埋于斯的污泥沙砾。我已融入到祖国的土地中,成为了祖国土的主人,一种骄傲之情油然而生。

师:分析到这里,哪个同学能梳理一下这首诗歌的结构。

生:梳理诗歌的结构:

前八句:主要写我们对祖国土通常的态度——熟悉得都忘记了她的存在。诗人与祖国土一起受难、承受厄运。

后六句:分两层。前四句,是对上面陈述的回答,是对践踏祖国土的沉痛的反思。后两句,带有警句式的转折意味,是对祖国土的理性的思索与透彻认识,这里表现了诗人真诚而又深厚的爱国之情。

师:由此可见,本文的感情脉络是怎样的?

生:沉郁——深情赞美、悲愤——深厚、炽热的爱国之情。

师:分析到这里,哪个同学能说说“祖国土”在本诗中有着怎样深刻的含义?

生:土地是人类的母亲,是人类得以生存的依靠,人类总是在接受土地博大丰富的滋养和恩情,而一把祖国土,则是代表了一个国家,它见证了民族的繁衍和生息。

四、重点品读,合作探究

师:了解了诗歌的内容和所表达的感情,那么我们应怎样读出诗歌的这种情感呢?

生:我觉得前八句情感总体是沉郁的,后四句在沉郁的情感上掀起微微的波澜,应读出顿挫之感。

师:说的这么好,你不能给大家范读一下

生:我试试吧。范读课文

师:他读的怎么样?

生:太好了

师:那大家以他为榜样,齐读一下这八句。

生:有感情的诵读全诗。

师:那后六句呢,谁能给大家读读?

生:老师,我试试吧。有感情的诵读

师:同位评价一下

生:我觉得后六句应读出对祖国深深的挚爱

师:你能不能再给大家读读这几句

生:有感情的诵读

全体诵读

师:诗歌先写了对祖国土的无视、践踏,后表达了对祖国土深深的热爱之情,这种写法叫?

生:欲扬先抑

师:很好。本文采用了欲扬先抑的表现手法。在写作上,诗人采用了先抑后扬的手法,选用极为普通的物象,在不经意中娓娓道来祖国土的平凡印象,甚至有点贬低这“从不记起它的存在”的默默无闻的尘土。但在最后,诗人却笔锋一转,“直到我们躺入其中,与它融为一体”,在生命的最后一刻,默默无闻的尘土才接纳了人们,因为这是祖国土,是与民族、与人民休戚与共的生命之土。表面上看来似乎有些矛盾,其实诗歌就是在矛盾中呈现出张力。整首诗一张一弛,调动着读者的每一根神经,充分展示诗的意境。

最后,我们用郭沫若的一段话结束结束对诗歌的解读。

“她的著作表现着这位天才的抒情诗人之古典的清澈意味与其沉着的用词。她的疏淡的韵文喜欢用颠倒的简语。革命并没有威骇了她。依然在苏维埃共和国度她的生活。”

——郭沫若

五、回扣文本,语文运用

(一)、阅读勃洛克的《致安娜·阿赫玛托娃》,并回答问题:

致安娜·阿赫玛托娃

有人对您说:“美是可怕的”,

您却慵懒地把西班牙披肩

披在肩上,

一朵鲜红的玫瑰,戴在头发上。

有人对您说:“美是朴素的”,

您却笨拙地用五颜六色的披肩

盖住婴儿,

一朵鲜红的玫瑰,掉在地板上。

可是,当周围的人们纷纷发言,

您却心不在焉

忧郁的您陷入沉思

您对自己说:

“而我既不朴素也不可怕;

我没有可怕到可以让人随便杀死的地步;

也没有朴素到

连生活是可怕的也不知道的地步”。

1. “披肩”和“玫瑰”在诗中意味着什么?

2. 当周围的人们纷纷发言时,女诗人阿赫玛托娃为什么会忧郁地陷入沉思?

3.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 美是朴素的,也是可怕的,而女诗人自称既不朴素,也不可怕,女诗人并不是把美作为人生的目标。

B. 勃洛克对阿赫玛托娃很尊敬,但从这首诗的内容来看,他对女诗人的一些做法是不认同的。

C. “美是朴素的”和“美是可怕的”这两种说法是互相矛盾的,女诗人面对这种矛盾显得有些无所适从。

D. 此诗体现出阿赫玛托娃坚守自己的信念,保持着知识分子的独立性,并不迁就于世俗所强加的评判标准。

(二)、阅读普希金的《致恰达耶夫》,并回答问题:

致恰达耶夫

爱情、希望和平静的光荣,

并不能长久地把我们欺诳,

就是青春的快乐,

也已经像梦,像朝雾一样地消亡;

但我们的内心还燃烧着愿望,

在残酷的政权的重压之下,

我们正怀着焦急的心情

在倾听祖国的召唤。

我们忍受着期待的折磨

等候那神圣的自由时光,

正像一个年轻的恋人

在等待那真诚的约会一样。

现在我们的内心还燃烧着自由之火,

现在我们为了荣誉的心还没有死,

我的朋友,我们要把我们心灵的

美好的激情,都献给我们的祖邦!

同志,相信吧,迷人的幸福的星辰

就要上升,射出光芒,

俄罗斯要从睡梦中苏醒,

在专制暴政的废墟上。

将会写上我们姓名的字样!

1. 诗中多处运用比喻的手法,请列举几处比喻的运用,并结合具体诗文谈谈其作用。

2. 诗人在开头部分就说到,青春的快乐已经消亡。后文中又出现了“美好的激情”,这算不算前后矛盾?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

参考答案:(一)、1. 象征着美好的事物。2. 诗人独立的气质和知识分子的尊严。3. D C项中并非无所适从,而是体现着自己的独立思想。

(二)1、第1段中表现诗人理想的幻灭,“像梦、像朝雾一样地消亡”,很形象地表现出那种飘忽、朦胧、迷幻般的内心惨痛;表现诗人期待祖国的召唤,“正像一个年青的恋人/在等待那真诚的约会一样”,细致入微地描叙出诗人那种渴望、真挚、热切的心情;第2段中诗人对胜利的展望,“迷人的幸福的星辰/就要上升,射出光芒”,贴切地将革命的光明灿烂、势不可挡的气概表现出来。

2. 在幻灭的惨痛中,诗人并没有绝望以至沉沦,而是内心仍有一丝强烈的渴望。这渴望来源于诗人爱祖国爱自由的思想情感。诗人在期待“祖国的召唤”,期待祖国的光明和自由,这种期待“折磨”着诗人在残酷现实下幻灭的心灵;使他产生了一种充满希望的痛苦。诗人在内心的痛苦压迫下,起来奋争,号召、展望,投入到行动中。整首诗呈现诗人由心理状态转到行动状态的轨迹,和诗人的思考与斗争的心理发展过程是一致的。

板书设计:

祖 国 土

阿赫玛托娃

沉郁

赞美

悲愤

挚爱

欲 扬 先 抑

教学反思:

一直以来,我们把语文的工具性发挥到了极致,诱使了教学中的简单化。教师为考而教,学生为考而学,语文世界中诗意的美、丰富的内涵,几乎被抛之一边。语文世界被收缩于抽象的考试说明之中,很多时候我们把语文课上成应考训练课。这节课我想改变这一做法。首先我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学生应该有主体参与意识,训练表达能力,提高鉴赏评价能力。课堂上要让学生有一个完整的思维训练,课堂上要给予学生思考的话题和时间,让学生的思想在交流中碰撞出火花。从课堂的效果来看,这种开放式的教学能较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有了这次成功的经验,我今后会积极实践,继续努力。此外《祖国土》是一首诗歌,诗歌教学贵在诵读,指导学生诵读掌握诵读技巧并在诵读中体悟诗人情感。这正是本人教学初衷,但具体落实起来却不够理想,今后将继续努力。

设计亮点:

亮点之一:在教学过程中,突显学生对话参与意识。

亮点之二:在教学过程中,以诗歌诵读法贯穿课堂。

亮点之三:注重对学生进行学法的指导

2、《黄花岗烈士事略》序课堂教学实录

高一语文《祖国土》教学设计

课 题

《祖国土》

课 型

现代文新授课

课 时

1课时

教具

多媒体

教学目标

知识点

1、解读《祖国土》的诗意和作者命运的内在联系。

2、体会《祖国土》的写作手法。

3、了解阿赫玛托娃的生平和创作

能力点

1.诵读涵咏,感受诗歌表达的感情

2.品味语言,体会诗歌的写作手法。

教育点

了解诗歌的主旨、寓意,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重难点

1.能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准确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诗歌表达的情感。

2.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通过意象分析法,掌握本诗炽热的爱国之情。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明确目标

师:“祖国土”,是我们这个专题的名字,其实这个名字来源于一位伟大诗人的代表作品,她,就是被誉为 “俄罗斯诗歌天空中的月亮”的女诗人阿赫玛托娃。大家知道谁被誉为“俄罗斯诗歌天空中的太阳”?

生:大概是普希金吧,他在俄罗斯诗歌史上应该最有名。

师:你们猜的很对。阿赫玛托娃既然能与普希金并称,可见她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哪个同学能给大家介绍一下阿赫玛托娃。

生:介绍作者

PPT大屏幕展示:

阿赫玛托娃(1889——1966),是二十世纪屈指可数的苏联杰出的女诗人之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把她的百年华诞之年定为阿赫玛托娃年。以纪念这位“把人带进一个美好世界”的“诗歌语言的光辉大师”。有人称普希金为俄罗斯诗歌的“太阳”,也有人把阿赫玛托娃比作俄罗斯诗歌的“月亮”。然而她在苏联时期几经磨难,是“大清洗”运动的见证人和受害者。因其诗歌的非革命性,被苏共领导人斥为“混合着污秽和祷告的荡妇和修女”。婚姻几离几散,前夫无辜因“反革命叛乱罪”被枪决,儿子两度入狱,女诗人因前夫几乎终身受株连,后来在文坛上屡遭批判,作品被禁止发表。

她的创作活动跨二十世纪前半个世纪,诗风明显分为前后两个时期:早期,作品纯真、明朗、简洁,代表作有《黄昏》、《念珠》、《群飞的白鸟》等;后期,诗境大开,风格和题材呈丰富多样性,代表作有《安魂曲》、《没有主角的长诗》等。诗中对历史隐约旋律的敏感性和对千千万万人苦难的同情心,使她当之无愧地跻身第一流诗人的境界。

了解了作者,让我们我们明确一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诵读涵咏,感受诗歌表达的感情

2.品味语言,体会诗歌的写作手法。

二、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师:咱先找同学朗读一下全诗。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

生:朗读全诗

师:找同学点评一下

生:点评,纠正字音,句读。

正字音:

香囊(náng) 砂砾(lì) 闪烁(shuò) 蹂躏(lìn)

齑粉(jī) 称呼(chēng) 称职chèn

师:播放朗读录音,正句读。

生:齐读全诗

师:读准了字音,读清了句读,接下来我们要读出感情。而要想读出全诗的感情,我们必须深入文本,理解每一句诗句的意思。请同学们再读文本,借助注释,深入探究诗歌的内容,理清诗歌表达的情感。

生:学生散读,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内容大意。

师:通过刚才的朗读,大家说说你从诗歌中都读到了什么?

生:对祖国土地深切的爱。

师:从文中哪些诗句可以看出?

生:“但我们都躺进它的怀里,和它化为一体,因此才不拘礼节地称呼它:“自己的土地”

师:从这句中,我们可以看出我们和祖国土有着怎样的关系?

生:人离不开土地,没有土地就没有了根基,点出了我们是祖国土的主人,表明了自己同祖国命运息息相关。

师:我们从诗歌中还读到了什么,谁还有补充?

生:对土地的无视?

师:是吗,你是从诗中哪个地方看出来的?

生: 从“我们不用护身香囊把它带在胸口,也不用激情的诗为它放声痛哭,我们心中不知它的价值何在,我们也没想拿它来进行买卖,我们在它上面默默地受难、遭灾,我们甚至从不记起它的存在。”这些诗句也表明了人们对土地的无视。

师:人们为什么会无视自己的土地呢?

生:因为“它不给我们苦味的梦增添苦楚,它也不像是上帝许给的天国乐土。”

师:我们如何理解这两句诗?

生:好像是说我们在这快土地上经历了痛苦和悲伤。

三、再读文本,质疑问难

师:是不是这样呢?我们还得知人论世,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一下写作背景:请看大屏幕:【PPT】展示

国家:889-1966,前苏联发生十月革命、卫国战争等,经历这些磨难后的苏联已不再白雪皑皑、广袤无垠,而是贫瘠不堪,灾难深重。卫国战争后这块土地血流成河、土地贫瘠,生灵涂炭,这里的人民没有放弃对贫瘠祖国的保卫,浴血奋战,众志成城,誓死保卫自己的祖国。

个人:阿赫玛托娃的命运是坎坷的,十月革命后,她当时并不了解无产阶级革命,然而她并没有和许多俄罗斯作家一样,选择了流亡。她没有逃避,也没有后退,诗人表示:“不与抛弃故土的人为伍。”她选择了与祖国同在。虽然命运并没有给她安排一条平坦的路,1921年她的前夫古米廖夫因“塔甘采夫事件”被捕枪决,阿赫玛托娃的诗中也充满了恐惧和忧伤。但诗人依然寄予这片生她养她的故土以深厚的感情,作为一名诗人,她的诗充满了公民感,1941年伟大的卫国战争爆发,阿赫玛托娃身居塔什干却不忘尽快获得列宁格勒的消息,在大围困的艰难时期她仍然以自己的诗歌激励人民,相信胜利一定会到来。

师:由此可见,对于这块土地我们既不因它快乐,又不为它痛苦。它在我们眼里什么都不是,那它又是什么呢?

生:“套鞋上的污泥”、“牙齿间的沙砾”、“多余的、哪儿都用不着的灰尘”

师:在这里,诗人为什么偏偏选用这些意象?

生【1】:我觉得作者选这些意象是不是为了表现人们对脚下的土地总是很不在意,土地这一祖国的象征,却常常被人们忽略。

生【2】:我觉得诗人是不是用这些意象在告诉人们,就是我们平时不在意,忽略的东西的这些泥土,正是我们的生存的土壤。

生:对于这些日常生活中平常、为人熟悉意象,然而却又是常被人忽略、遗忘甚至为人所不屑、鄙弃的。甚至于我们随意地践踏蹂躏我们的土地,诗人感到莫名的酸楚。

生【3】:这些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被所谓“高贵”的人们有意忘却的,同时也常常被大多数亲近土地的人们在无意中忽略的事物,但被阿赫玛托娃挖掘出来,并被赋予了崇高的、庄严的意味。

师:由此可见,诗人饱经忧患,面对灾难深重的祖国,这时诗人心中祖国的形象不再是被美化了的、概念化了的所谓广袤的、肥沃的、覆盖着皑皑冰雪和白桦树林的美丽意象,而是哺育了千千万万苦难民众,却又被践踏蹂躏的土地,就是那个司空见惯的、肮脏的、卑微的,那个我们生于斯、长于斯、最后还要埋于斯的污泥沙砾等。

师:“因此诗人才不拘礼节地称呼它:‘自己的土地’。”这里的 “不拘礼节”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不拘礼节的称呼土地为“自己的土地”?

生:因为诗人已经和土地融为一体,土地已是属于自己的一部分,一切礼节反而是疏远的表现,用“不拘礼节”更能体现作者对土地的亲切感

师:由此可知就是在这块卑微、普通、平凡甚至被人践踏的的土地上,诗人深爱着它:躺在它的怀里,和它化为一体。她诗人痛定思痛,一针见血指出:无论我们的祖国是多么灾难深重,祖国的土地是多么的贫瘠,多么的不堪,但它永远是我们祖国的土地,是生于斯,长于斯,最后埋于斯的污泥沙砾。我已融入到祖国的土地中,成为了祖国土的主人,一种骄傲之情油然而生。

师:分析到这里,哪个同学能梳理一下这首诗歌的结构。

生:梳理诗歌的结构:

前八句:主要写我们对祖国土通常的态度——熟悉得都忘记了她的存在。诗人与祖国土一起受难、承受厄运。

后六句:分两层。前四句,是对上面陈述的回答,是对践踏祖国土的沉痛的反思。后两句,带有警句式的转折意味,是对祖国土的理性的思索与透彻认识,这里表现了诗人真诚而又深厚的爱国之情。

师:由此可见,本文的感情脉络是怎样的?

生:沉郁——深情赞美、悲愤——深厚、炽热的爱国之情。

师:分析到这里,哪个同学能说说“祖国土”在本诗中有着怎样深刻的含义?

生:土地是人类的母亲,是人类得以生存的依靠,人类总是在接受土地博大丰富的滋养和恩情,而一把祖国土,则是代表了一个国家,它见证了民族的繁衍和生息。

四、重点品读,合作探究

师:了解了诗歌的内容和所表达的感情,那么我们应怎样读出诗歌的这种情感呢?

生:我觉得前八句情感总体是沉郁的,后四句在沉郁的情感上掀起微微的波澜,应读出顿挫之感。

师:说的这么好,你不能给大家范读一下

生:我试试吧。范读课文

师:他读的怎么样?

生:太好了

师:那大家以他为榜样,齐读一下这八句。

生:有感情的诵读全诗。

师:那后六句呢,谁能给大家读读?

生:老师,我试试吧。有感情的诵读

师:同位评价一下

生:我觉得后六句应读出对祖国深深的挚爱

师:你能不能再给大家读读这几句

生:有感情的诵读

全体诵读

师:诗歌先写了对祖国土的无视、践踏,后表达了对祖国土深深的热爱之情,这种写法叫?

生:欲扬先抑

师:很好。本文采用了欲扬先抑的表现手法。在写作上,诗人采用了先抑后扬的手法,选用极为普通的物象,在不经意中娓娓道来祖国土的平凡印象,甚至有点贬低这“从不记起它的存在”的默默无闻的尘土。但在最后,诗人却笔锋一转,“直到我们躺入其中,与它融为一体”,在生命的最后一刻,默默无闻的尘土才接纳了人们,因为这是祖国土,是与民族、与人民休戚与共的生命之土。表面上看来似乎有些矛盾,其实诗歌就是在矛盾中呈现出张力。整首诗一张一弛,调动着读者的每一根神经,充分展示诗的意境。

最后,我们用郭沫若的一段话结束结束对诗歌的解读。

“她的著作表现着这位天才的抒情诗人之古典的清澈意味与其沉着的用词。她的疏淡的韵文喜欢用颠倒的简语。革命并没有威骇了她。依然在苏维埃共和国度她的生活。”

——郭沫若

五、回扣文本,语文运用

(一)、阅读勃洛克的《致安娜·阿赫玛托娃》,并回答问题:

致安娜·阿赫玛托娃

有人对您说:“美是可怕的”,

您却慵懒地把西班牙披肩

披在肩上,

一朵鲜红的玫瑰,戴在头发上。

有人对您说:“美是朴素的”,

您却笨拙地用五颜六色的披肩

盖住婴儿,

一朵鲜红的玫瑰,掉在地板上。

可是,当周围的人们纷纷发言,

您却心不在焉

忧郁的您陷入沉思

您对自己说:

“而我既不朴素也不可怕;

我没有可怕到可以让人随便杀死的地步;

也没有朴素到

连生活是可怕的也不知道的地步”。

1. “披肩”和“玫瑰”在诗中意味着什么?

2. 当周围的人们纷纷发言时,女诗人阿赫玛托娃为什么会忧郁地陷入沉思?

3.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 美是朴素的,也是可怕的,而女诗人自称既不朴素,也不可怕,女诗人并不是把美作为人生的目标。

B. 勃洛克对阿赫玛托娃很尊敬,但从这首诗的内容来看,他对女诗人的一些做法是不认同的。

C. “美是朴素的”和“美是可怕的”这两种说法是互相矛盾的,女诗人面对这种矛盾显得有些无所适从。

D. 此诗体现出阿赫玛托娃坚守自己的信念,保持着知识分子的独立性,并不迁就于世俗所强加的评判标准。

(二)、阅读普希金的《致恰达耶夫》,并回答问题:

致恰达耶夫

爱情、希望和平静的光荣,

并不能长久地把我们欺诳,

就是青春的快乐,

也已经像梦,像朝雾一样地消亡;

但我们的内心还燃烧着愿望,

在残酷的政权的重压之下,

我们正怀着焦急的心情

在倾听祖国的召唤。

我们忍受着期待的折磨

等候那神圣的自由时光,

正像一个年轻的恋人

在等待那真诚的约会一样。

现在我们的内心还燃烧着自由之火,

现在我们为了荣誉的心还没有死,

我的朋友,我们要把我们心灵的

美好的激情,都献给我们的祖邦!

同志,相信吧,迷人的幸福的星辰

就要上升,射出光芒,

俄罗斯要从睡梦中苏醒,

在专制暴政的废墟上。

将会写上我们姓名的字样!

1. 诗中多处运用比喻的手法,请列举几处比喻的运用,并结合具体诗文谈谈其作用。

2. 诗人在开头部分就说到,青春的快乐已经消亡。后文中又出现了“美好的激情”,这算不算前后矛盾?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

参考答案:(一)、1. 象征着美好的事物。2. 诗人独立的气质和知识分子的尊严。3. D C项中并非无所适从,而是体现着自己的独立思想。

(二)1、第1段中表现诗人理想的幻灭,“像梦、像朝雾一样地消亡”,很形象地表现出那种飘忽、朦胧、迷幻般的内心惨痛;表现诗人期待祖国的召唤,“正像一个年青的恋人/在等待那真诚的约会一样”,细致入微地描叙出诗人那种渴望、真挚、热切的心情;第2段中诗人对胜利的展望,“迷人的幸福的星辰/就要上升,射出光芒”,贴切地将革命的光明灿烂、势不可挡的气概表现出来。

2. 在幻灭的惨痛中,诗人并没有绝望以至沉沦,而是内心仍有一丝强烈的渴望。这渴望来源于诗人爱祖国爱自由的思想情感。诗人在期待“祖国的召唤”,期待祖国的光明和自由,这种期待“折磨”着诗人在残酷现实下幻灭的心灵;使他产生了一种充满希望的痛苦。诗人在内心的痛苦压迫下,起来奋争,号召、展望,投入到行动中。整首诗呈现诗人由心理状态转到行动状态的轨迹,和诗人的思考与斗争的心理发展过程是一致的。

板书设计:

祖 国 土

阿赫玛托娃

沉郁

赞美

悲愤

挚爱

欲 扬 先 抑

教学反思:

一直以来,我们把语文的工具性发挥到了极致,诱使了教学中的简单化。教师为考而教,学生为考而学,语文世界中诗意的美、丰富的内涵,几乎被抛之一边。语文世界被收缩于抽象的考试说明之中,很多时候我们把语文课上成应考训练课。这节课我想改变这一做法。首先我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学生应该有主体参与意识,训练表达能力,提高鉴赏评价能力。课堂上要让学生有一个完整的思维训练,课堂上要给予学生思考的话题和时间,让学生的思想在交流中碰撞出火花。从课堂的效果来看,这种开放式的教学能较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有了这次成功的经验,我今后会积极实践,继续努力。此外《祖国土》是一首诗歌,诗歌教学贵在诵读,指导学生诵读掌握诵读技巧并在诵读中体悟诗人情感。这正是本人教学初衷,但具体落实起来却不够理想,今后将继续努力。

设计亮点:

亮点之一:在教学过程中,突显学生对话参与意识。

亮点之二:在教学过程中,以诗歌诵读法贯穿课堂。

亮点之三:注重对学生进行学法的指导

3、《黄花岗烈士事略》序教学设计

学习目的要求:

1知识目标:理解文本的有关内容,准确理解一些词语的意义,拓展有关词语解释的若干知识。

2、能力目标: 了解本文的构思思路,以及把叙事、抒情、议论融为一体的行文特色。

3、思想感情和价值观目标:了解作者痛悼、赞颂革命烈士,以及勖勉国人继承烈士遗志,完成革命大业的作序意图。

教学难点:要了解广州起义、武昌起义的史实,从而理解民主革命的伟大意义和革命先烈牺牲奋斗的爱国精神;要了解作者孙文的生平事迹,以便更好地领会这篇序文的思想感情;要了解广州起义、武昌起义十年之后的历史状况,从而认识这篇序文的战斗意义。

教学重点:学习本文记叙、议论、抒情三结合的写作特点;学习有关的语法修辞特点。

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通过一般的文言文阅读训练让学生进一步掌握能力,继而在此方法的基础上自我解决有关问题。

教学过程;

一、介绍课文及背景

本文是孙中山">孙中山先生于1921年12月应邹鲁的请求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一书写的序言。

1921年5月5月,孙中山就任非常大总统职,8月10日,国会非常会议通过出师北伐的决议,并咨请孙中山宣布军阀徐世昌罪状,明令出师讨伐,以谋国家之统一。12月4日,孙中山抵达桂林,风尘仆仆,行装甫卸,即成立北伐大本营;并指出这次北伐是件非常的革命事业,定要“扫除中国一切政治上社会上旧染之污,而再造一庄严华丽之新民国”。因此在邹鲁求序于孙先生时,正值作者肩负重任,讨贼兴师,戎马倥偬之际。就其内容来看,本文与其说是一篇序文,倒不如说是一篇借先烈之伟大精神以鼓舞士气、激励民心的战斗檄文。

二、文体:书序

本文是论史论世,与一般书序不同。

三、学生根据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 。教师在此环节中扮演指导者的角色。

四、分析文章内容、层次

1、层次与内容

第1段(第1自然段):赞颂革命党人英勇顽强的斗争精神,申述黄花岗起义的不朽价值,抒发对烈士沉痛的悼念之情。

第2段(第2自然段):申述未能及时为烈士建碑立传的原因和烈士生平湮没的种种情况,抒发对烈士无限歉疚和深沉的哀痛之情。

第3段(第3自然段):进一步申述革命道路的艰辛,勉励国人以正确的态度对待《事略》,为实现先烈遗志而作出贡献。

2、作者写这篇序的主要目的 是什么?

明确:作者写这篇序的主要目的是勉励与召唤国人“继述先烈遗志且光大之”,为祖国的独立和统一而奋斗。文章最后一句说:“予为斯序,既痛逝者,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这句话的着重点是“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为了强调主要目的,作者既从正面论述——“倘国人皆……可传世而不朽”,又从反面论述——“否则不能……斯诚后死者之羞也”。

赞扬他们对革命事业作出巨大贡献:与武昌之役并寿 ,哀悼为革命牺牲的英雄们;勉励革命党人和全国同胞继承先烈的遗志,共同奋斗,达到推翻帝制,建立民国的目的。 意思密切相联,且逐步推进。

五、讨论问题

1、为什么将目的放至文后?定目的时为什么却用了较大篇幅谈时局和任务?

明确:放至文后,既醒目又发人深思;对时局和任务的精辟分析,正是下文对国人提出希望的有力根据。

2、第一段第一句意在扣题,为什么要用五十多字的长句?

明确:用一个长句,从清朝末年革命党人屡次起义失败写起,就把黄花岗之役放在整个革命背景下,使这次起义的重大意义更为突出。

3、作者对烈士的赞颂之情,主要表现在哪里?

明确:首先用“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两组对偶句盛赞烈士们战斗之激烈牺牲之豪壮,精神之威武,极写这次起义在全国人们心中震动之大。接着指明这次战役的政治影响,把此役与武昌起义联系起来,充分估价这次战役的历史意义,作者在这里倾注了高度的赞颂之情。

六、写作特点

1、“痛”为线索,以情贯之 。

明确: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一个“痛”字。文章一开始即写革命党人与民贼相搏,“死事之惨,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之役为最。吾党菁华,付之一炬,其损失可谓大矣!”此为一“痛”,痛悼也。接着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之役并寿”,可由于“变乱纷乘”,而致使“黄花岗上一抔土,犹湮没于荒烟蔓草间”,七十二烈土“或有纪载而语焉不详,或仅存姓名而无事迹,甚至且姓名不可考”,“滋可痛已”!此为二“痛”,痛惜也。继而,写“环顾国内,贼氛方炽,杌陧之象,视清季有加,而予三十年前主唱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为诸先烈所不惜牺牲生命以争之者,其不获实行也如故”,怎样对得起牺牲之先烈?此为三“痛”,沉痛也。最后,倾吐写“序”的目的,“既痛逝者,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情真意切,沉痛悼念也。

2、情溢言表,理盈行间。

明确:本文记叙、抒情、议论,三者水乳交融,结合自然。

第1自然段:抒情为主(其间夹杂记叙、议论)

第2自然段:记叙为主(其间夹杂议论、抒情)

第3自然段:议论为主(其间夹杂抒情、记叙)

全文以“痛逝者”之情为血肉,以“勖国人”之理为骨干,情溢言表,理盈行间,确实是一篇情理并盛的序林精品。

3、比较论证,正反论述

明确:写黄花岗之役的伟大历史意义,采用了比较论证法:将失败的“围攻两广督署之役”和成功的“武昌革命之役”进行比较,虽然“围攻两广督署之役”失败了,可是它与成功“武昌革命之役”是“并寿”而永存不朽的。“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

对比论证:如,号召国人以实际行动继承先烈遗志,先从正面论述:“倘国人皆以诸先烈之牺牲精神为国奋斗,助余完成此重大之责任,实现吾人理想之真正中华民国,则此一部开国血史,可传世而不朽!”接着从反面论述:“否则不以继述先烈遗志且光大之,而徒感慨于其遗事,斯诚后死者之羞也!”

4、语言运用,颇具特色

明确:(1)用词富有感情色彩。如“末造”、“贼氛”、“清季”,充分表现了对敌人的蔑视之意;“菁华”、“碧血”、“浩气”,强烈表达了对烈士赞颂之情。

(2)用词确切、精炼、形象。如用“最”、“大”、“付之一炬”等词语,描述黄花岗之役的惨痛损失,表达确切,语言精炼、形象。

(3)善用比喻。如用“全国久蛰之人心”——动物冬眠不食不动,比喻中国人民长期不觉醒;用“怒涛排壑”比喻群众积怨之深大,愤愤而出。

(4)长短句夹使,对偶句叠用,使文章散整错落,气势悲壮。文中短句常用“四字句”,长句有十五、十七,乃至十九字之多,读起来缓急相济,琅琅上口。如第1段叠用“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两组对偶句,充分地赞颂了烈士们的牺牲精神和英雄气概;读起来声调协调,节奏鲜明。

5、内容连贯,结构严谨

明确:开头赞颂烈士的气概和黄花岗之役的巨大价值,接着交代修墓碣和编纂《事略》的经过,字里行间流露着对烈士的无限哀痛之情。这种哀痛之情与第1段对烈士的崇敬之情显得十分连贯。最后直抒继承先烈遗志,为实现理想而奋斗的高尚情怀。这三段,都与《事略》有紧密联系。这样安排,既自然又合乎逻辑。

6、比拟手法

明确:《序》文用了好几种修辞方法,其中最主要的是“比拟”。所谓比拟,即把人拟做物,或把物拟做人,以达到修辞目的。《序》文把中国人民长期不觉醒,比拟为动物冬眠不食不动——全国久蛰之人心;写烈士们的鲜血横飞、浩气四塞时,不直写在群众中的影响,而说“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间接说明影响之大,之深、之远;把群众所积怨愤愤出,喻为“如怒涛排壑”;论“斯役之价值”,以武昌起义衬托,说“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连“天地”也惊叹,“鬼神”也落泪,足见先烈精神之感人。比喻、比拟、对偶,种种修辞手法交错使用;直接写,间接写,正面写,侧面写,不拘一格,收到了一般《序》文不能收到的艺术效果。

附板书设计:

黄花岗烈士事略序

孙文

第1段(第1自然段):赞颂革命党人英勇顽强的斗争精神,申述黄花岗起义的不朽价值,抒发对烈士沉痛的悼念之情。

第2段(第2自然段):申述未能及时为烈士建碑立传的原因和烈士生平湮没的种种情况,抒发对烈士无限歉疚和深沉的哀痛之情。

第3段(第3自然段):进一步申述革命道路的艰辛,勉励国人以正确的态度对待《事略》,为实现先烈遗志而作出贡献。

4、《黄花岗烈士事略》教案序

二、非攻

重点、难点

1.讲授选文。

2.引导学生理解墨子之所以非攻的根据何在。

自主学习:

学生结合注释,自读自译全文

合作探究:

1、 阅读全文,墨子为什么说:天下之君子不辨“义与不义”?

对于偷人家的桃子李子、偷人家的鸡狗猪、偷人家的牛马、杀死人家夺取人家的衣物等行为,天下君子都因为这些行为给人造成了损害,而肯定其不义和罪过。然而攻打别人的国家给人造成的损害最多,因此也是最大的不义,天下之君子却不知道予以指责,反而跟着加以赞誉。如此自相矛盾,怎能说是懂得义和不义的区别呢?

2、 墨子在论证中采用了什么样的方法说理?结合文本赏析。

层层逼近的论证思路和类比的方法。其层层进逼的写法,有“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之妙。

3、 你怎么看待墨子的“非攻”思想?

参考:评非攻之说

墨子以“非攻”为教义之一种,其义从兼爱直接演出。其时军国主义渐昌,说者或以为国际道德与个人道德不同,为国家利益起见,用任何恶辣手段皆无所不可。墨子根本反对此说,其言曰:“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非攻上》)

此论真足为近代偏狭的爱国主义当头一棒,其用严密论理层层剖释,益足以证明此种“畸形爱国论”为非理性的产物也。

附录:选文解读

本文第一段由小的不义,一层层说到大的不义。

“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此何也?以亏人自利也。”进入人家的园子去偷桃子或李子,是现实生活中常常听说的事情。人们指责这个小偷,执政者抓到这个小偷就要惩罚他,因为他的行为损人利己。对作者这一认识,人们是不会有疑问的。

由这样一个不会引起争议的认识开始,进一步展开论说,就会比较轻松了。

“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是何故也?以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这里进了一层。比起偷桃子李子来,偷鸡狗猪对人家造成的损害无疑是更大的,所以他的不仁不义就超过了偷桃子和李子,他的罪过也就更重了(这里“不仁”与“不义”一致,墨子常混用“仁”“义”二者)。

这一推进合情合理。此外也可以看出,文章所说的不仁不义就意味着损害别人。“至入人栏厩,取人马牛者,其不仁义又甚攘人犬豕鸡豚。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这是再进一层,说明进入人家的牛马圈偷取人家牛马的人,他的不仁不义又超过了偷人家的鸡狗猪之类,罪过也更重了。

“至杀不辜人也,扡其衣裘、取戈剑者,其不义又甚入人栏厩取人马牛。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矣,罪益厚。”

这是紧接着再推进一层,已经悄然逼近自己的主题了。杀害无辜之人,夺取他的衣物,其不义又超过了偷人家的牛马,罪过也相应地更重了。在这样一层层推进的前提下,作者揭明了自己的主题:“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

对于偷人家的桃子李子、偷人家的鸡狗猪、偷人家的牛马、杀死人家夺取人家的衣物等行为,天下君子都因为这些行为给人造成了损害,而肯定其不义和罪过。然而攻打别人的国家给人造成的损害最多,因此也是最大的不义,天下之君子却不知道予以指责,反而跟着加以赞誉。如此自相矛盾,怎能说是懂得义和不义的区别呢?

原来作者前面说了这么多,目的是在批评攻打别人的国家。其层层进逼的写法,有“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之妙。

文章第二段反复说明天下之君子不能分辨义与不义。

“杀一人,谓之不义,必有一死罪矣。”作者先由一项死罪说起:杀害一个人,叫做不义,一定有一项死罪。这一点同样很容易得到人们的认同。由此推广展开论说,就会比较轻松了。“若以此说往,杀十人,十重不义,必有十死罪矣;杀百人,百重不义,必有百死罪矣。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以此说往”,即根据这个道理说开去,根据这个道理类推。杀害十个人有十倍的不义,有十项死罪;杀害百人有百倍的不义,有百项死罪。天下君子都认同这种推理。对这些罪行,他们都加以指责,称之为不义。

但是,“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攻打别的国家,常常导致伏尸数万,流血成河,按照前面的推理这是最大的不义,然而天下之君子却不知道予以谴责,反倒赞誉之,称之为义。这种鲜明的自我矛盾,说明他们根本分辨不清什么是义什么是不义。“情不知其不义也,故书其言以遗后世;若知其不义也,夫奚说书其不义以遗后世哉?”这句话,进一步说明那些君子们确实是不知道攻打别人的国家是不义的,所以才写下他们赞同攻打别国的话,留传给了后世;如果他们知道攻打别人的国家是不义的,那就无从解释他们写下这些不义来留传给后代的行为了。“今有人于此,少见黑曰黑,多见黑曰白,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白黑之辩矣;少尝苦曰苦,多尝苦曰甘,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甘苦之辩矣。今小为非,则知而非之;大为非攻国,则不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辩乎?”这一大段话用类比的方式,进一步论证天下君子们分辨不清义和不义。假如一个人见了少一点的黑色说是黑色,见了多一些的黑色却说是白色,那么人们一定认为这个人不知道黑和白的分别;假如一个人尝了少一点的苦味说是苦的,尝了多一些的苦味却说是甜的,那么人们一定认为这个人不知道甜和苦的分别。按照这一道理,现在有人做小的违背义的事情(相比之下如杀一人、杀十人、杀百人等),天下所谓君子们还知道去指责他,可是有人做了最大的违背义的事情(就是攻打别的国家),天下所谓君子们却不知道去谴责他,反倒跟着赞誉他,称之为义,那么这些君子们一定是分不清义和不义的区别了。

总之,在如何看待攻打别人的国家这件事情上,天下的君子们显示了价值判断上的混乱。所以墨子说:“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辩义与不义之乱也。”

墨子说,损害别人就是不义,而攻打别人的国家对人的损害最惨重,所以是最大的不义、最大的罪过。这再一次表明,墨子价值观的重要内涵是对他人的关怀。

参考译文

假如有一个人,进入别人种植果木菜蔬的田地,偷他的桃子、李子,大家听说了就会指责他,上面执政的人抓住他就会惩罚他。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损人利己。至于偷人家的狗、大猪、鸡、小猪的人,他的不义又超过进入人家种植果木菜蔬的田地去偷桃子、李子。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他损害别人更多(即他对别人的损害更大)。如果损害别人更多,那么他的不仁就更严重,他的罪过就更大。至于进入别人家的牛马圈,偷走别人家的马和牛,他的不仁义又要超过偷人家的狗、大猪、鸡和小猪。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他损害别人更多。如果损害别人更多,那么他的不仁就更严重,罪过就更大。至于杀害清白无罪者强夺他的上衣皮衣、夺取他的戈和剑的人,他的不义又超过进入别人家的牛马圈去偷取人家的牛马。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他损害别人更多。如果损害别人更多,那么他的不仁就更严重,罪过更大。对此,天下君子都知道指责他,称之为不义。现在最大的不义是进攻别国,可是天下君子却不知道应予以指责,反倒跟着赞誉它,称之为义。这难道可以说是知道义和不义的区别吗?

杀害一个人,叫做不义,一定有一项死罪了。如果根据这个道理说开去(如果根据这个道理类推),杀害十个人,就有十倍的不义,一定有十项死罪了;杀害一百个人,就有一百倍的不义,一定有一百项死罪了。对这种罪行,天下的君子都知道去指责它们,称之为不义。现在最大的不义是攻打别人的国家,天下的君子却不知道应予以指责,反倒跟着赞誉它,称之为义。他们确实不知道攻打别人的国家是不义的,所以写下他们赞同攻打别国的话,留传给后世;如果他们知道攻打别国是不义的,那如何解释他们写下这些不义来留传给后代呢?假如这里有一个人,看见少一点黑色就说是黑色,看见多一点黑色却说是白色,那么人们一定认为这个人不知道黑和白的分别;假如这里有一个人,尝了少一点的苦味就说是苦的,尝了多一些的苦味却说是甜的,那么人们一定认为这个人不知道甜和苦的分别。现在有人做小的违背义的事,就知道去指责他;有人做大的违背义的事情即攻打别的国家,却不知道去指责他,反倒跟着赞誉他,称之为义。这难道可以说是知道义和不义的区别吗?

由此可以知道,天下的君子在分辨“义”和“不义”的问题上是混乱的。

5、《黄花岗烈士事略》序教案

指南录后序

课 题

指南录后序

课 型

文言文新授课

课 时

第1、2课时

教 具

多媒体

教学目标

知识点

了解书序的文体特征。 掌握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能力点

学习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教育点

感受作者炽热的爱国情怀和始终不渝的爱国精神。

重难点

1.文言文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作者炽热的爱国情怀和始终不渝的爱国精神。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风雨飘摇的南宋在一百五十余年的历史中一直充满着抗战与投降、正义与邪恶的斗争。在国难当头之际,很多人不顾个人的安危和得失,或奋力抗敌,或奔走呼号,自觉地承担起救国的重任,他们堪称国家的“脊梁”。相信大家一定还记得“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岳飞、“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的陆游、“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辛弃疾,今天我们就来走近另一位---“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

大家一起背诵《过零丁洋》并介绍文天祥其人其事。

文天祥 (1236~1283)南宋大臣、文学家、杰出的民族英雄和爱国诗人。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宋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县)人。宋理宗祐宝四年(1256)考取进士第一名。曾任湖南提刑,知赣州(现江西赣州市)。德祐元年(1275),元军进迫宋都临安(今浙江杭州),文天祥应勤王诏,捐家产作军费,率义军万余人起兵抗元。不久元军大举南下,驻军于皋亭山,文天祥以资政殿学士身份出使元军议和,被扣,后在北解途中逃脱,经海路转至福州,拥立端宗,图谋恢复,转战东南,终兵败被俘。次年送至大都(北京)宁死不屈,从容就义。时年仅46岁,遗有《文山先生全集》二十七卷。(PPT展示)

二、明确目标 检测预习

(PPT展示)

1、“序”是一种怎样的文体?

生:序:序也作“叙”或称“引”,有如今日的“引言”“前言”,是说明书籍著作或出版意旨,编作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序”一般写在书籍或文章前面,列于书后的称为“跋”或“后序”。这类文章,按不同的内容分别属于说明文或议论文。说明编写目的,简介编写体例和内容的属于说明文,对作品进行评论或对问题进行阐发的属于议论文。

2、本课《指南录后序》中的“后序”是我们刚刚说的列于书后的“跋”、“后序”吗?

生:课下注释①中明确说“作者写这篇序之前,已经为诗集写了《自序》,故本篇成为‘后序’”。

师:课下注释①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知识点。

生:诗集取《渡扬子江》“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的句意,命名为“指南录”。

师:给大家一分钟的时间背诵并默写“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3、检测生字词 注音并解释

(1)德祐 (2)缙绅(通假字“搢) (3)纾祸(解除)

(4)更欲一觇北(窥视) (5)献谄 (6)诟虏帅(责骂)

(7)贵酋 (8)羁縻(扣押) (9)二阃 (10)渚洲

(11)自刭 (12)殆例(几乎等于) (13)巡徼

(14)檄文 (15)毗陵 (16)邂逅 (17)余僇(通假字“戮”)

(18)愧怍 (19)号呼靡及(不能、奢靡mí浪费)

4、翻译

1、会使辙交驰,北邀当国者相见,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

(“会”适逢、“当国者”主持国事的人、“谓…为…”说…是…、“一行”去一趟、“纾”解除)

2、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初,奉使往来,无留北者,予更欲一觇北,归而求救国之策。

(“爱”吝惜、“意”估计、“尚”还、“可”可以、“以”用、“口舌”言语)

3、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予羁縻不得还,国事遂不可收拾。

(“于前”“于后”状语后置、“羁縻”被动句被软禁被扣押)

4、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昔人云:“将以有为也”。

(“分”名词作状语按本分按理、前一个“以”修饰含垢忍辱地、后一个“以”省略句凭借“隐忍以行”)

5、死生,昼夜事也。死而死矣,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痛定思痛,痛何如哉!

(判断句、“昼夜”早晚随时、“见”通假字“现”)

6、予之生也幸,而幸生也何为?所求乎为臣,主辱,臣死有余僇;所求乎为子,以父母之遗体行殆,而死有余责。

(“之”取消主谓间独立性、“也”句中停顿、“何为”宾语前置、“以”拿用、“遗体”wèi赐予、“殆”危险)

三、合作学习 质疑解难

1、学习小组内部相互交流、讨论,解决自主学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

2、班内交流发言,解决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

3、教师讲解学生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PPT展示)

以:

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可以)

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可以用 介词)

以资政殿学士行(凭借……身份 介词)

夜则以兵围所寓舍(用 介词)

贾余庆等以祈请使诣北(凭借……身份 介词)

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含垢忍辱地 相当于“而”表修饰 连词)

将以有为也(凭借 介词)

即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阃(把 介词)

去京口,挟匕首以备不测(来 相当于“而”表目的 连词)

几以捕系死(因为 介词)

几以不纳死(因为 介词)

间以诗记所遭(用 介词)

从王于师,以为前驱(把……当作 作为 介词)

四、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第二课时

五、理清层次 整体把握

1、我们知道“序”这种文体一般要说明书籍著作、出版意旨、编作体例这些情况,那么本课哪几个段落说明了作者的写作情况、结集目的和诗集名?

生1:第6—8段。

生2:①写作情况是“予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今存其本,不忍废,道中手自抄录”。

②结集目的是“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来者”后世的人、“悲”思念同情)

师:因此我们可以把全文分为两个部分,请大家分别概括这两个部分。

生3:第一部分:叙述出使元营的经过及逃亡路上的种种磨难,抒发九死一生的感慨。

第二部分:说明写作情况和结集目的,并从当时社会的君臣父子伦理来阐述自己的报国之志。

六、反复诵读 品味情感

1、再读课文,找出一处可以表现作者炽热的爱国情怀和始终不渝的爱国精神的语句段落诵读品味。

生1:第4段中“避”“出”“渡”“入”“展转”“至于”等一连串动词,反映了作者迅速逃离险境的情况,同时也表现了作者急于南下组织力量抗元以救国的急切心情。

师:那么请读一读这种急切的心情。

生2、第7段作者用“生无以救国难,死犹为厉鬼以击贼”来表明自己“誓不与贼俱生”的报国意志;引《出师表》中的“鞠躬尽力,死而后已”来表明自己要像诸葛亮那样为复兴国家奋斗到底、死而无憾的决心。

师:这一段议论确实写得慷慨激昂、一气呵成,请读一读让我们再次感受作者“鞠躬尽力,死而后已”的报国志向。

2、诵读第5段,此段22处写到“死”,是否重复拖沓?

生:作者紧紧扣住一个“死”字,从“初至北营,抗辞慷慨”到“以小舟涉鲸波出”,一口气历数出十八个“死”,写出十八次“非人世所堪”的险恶经历,再现了此次北行历经的磨难。

师:这一段最后的“死生,昼夜事也。死而死矣”,表明了作者对死亡的态度,而为了“将以有为也”,他万死不辞,对自己经历的磨难无怨无悔。让我们大家一起诵读这一段,再一次感受作者的惊心动魄。

七、结束语

本文不是一般的诗集序文,而是惊天地、泣鬼神的民族正气歌。文章通过文天祥挺身出使之行,威武不屈之概,凌厉斥敌之言,长途越险之举,忧国忧民之情,周旋迎敌之智,表现了这位民族英雄的刚毅品格和浩然正气。就让我们以文天祥的《沁园春·题潮阳张许公庙》来结束本课。

为子死孝,为臣死忠,死又何妨。

自光岳气分,士无全节;君臣义缺,谁负刚肠。

骂贼张巡,爱君许远,留取声名万古香。

后来者,无二公之操,百炼之钢。

人生翕歘(xī xū)云亡。

好烈烈轰轰做一场。

使当时卖国,甘心降虏,受人唾骂,安得流芳。

古庙幽沉,仪容俨雅,枯木赛鸦几夕阳。

邮亭下,有奸雄过此,仔细思量。

教后记:

本课基调悲壮,感情充沛,通过叙述具体介绍了自己为拯救国家而舍生忘死的经历,表明了“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的爱国情怀。所以教学重点应放在语句的诵读品味上,特别是叙议结合的语句对表现思想情感的作用。

设计亮点:

文言文的教学很容易出现一种重言轻文的倾向,如果把文言文教学变成古代汉语教学,文言文教学就变成了枯燥乏味的痛苦过程。所以本教案在落实文言文知识的基础上充分重视对作者情感的体会。

6、《黄花岗烈士事略》序教案

课内巩固

1. 注音

险巇()踬踣()()遏抑()肇事()

墓碣()杌陧()()湮没()编纂()

炽热()变乱纷乘()一抔土()勖()

2. 选出点词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

例: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

A.为诸先烈所不惜牺牲生命以争者

B.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C.大王来何操

D.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3.选出句中虚词用法相同的一项

A.之①以坚毅不挠之精神②吾党菁华,付之一炬

B.以①以坚毅不挠之精神②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之以成

C.而①风云因而变色②而七十二烈士者

D.于①而徒感慨于其遗事②寡人之于国也

4.选出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满清末造造:时代

B.丐序于余丐:索求

C.视清季有加视:比

D.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寿:长寿

课外提升

与妻书

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

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彀?司马春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语云: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汝其勿悲!

汝忆否?四五年前某夕,吾尝语曰:“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吾而死。”汝初闻言而怒,后经吾婉解,虽不谓吾言为是,而亦无词相答。吾之意盖谓以汝之弱,必不能禁失吾之悲,吾先死留苦与汝,吾心不忍,故宁请汝先死,吾担悲也。嗟夫!谁知吾卒先汝而死乎?吾真真不能忘汝也!回忆后街之屋,入门穿廊,过前后厅,又三四折,有小厅,厅旁一室,为吾与汝双栖之所。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吾与(汝)并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及今思之,空余泪痕。又回忆六七年前,吾之逃家复归也,汝泣告我:“望今后有远行,必以告妾,妾愿随君行。”吾亦既许汝矣。前十余日回家,即欲乘便以此行之事语汝,及与汝相对,又不能启口,且以汝之有身也,更恐不胜悲,故惟日日呼酒买醉。嗟夫!当时余心之悲,盖不能以寸管形容之。

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第以今日事势观之,天灾可以死,盗贼可以死,瓜分之日可以死,奸官污吏虐民可以死,吾辈处今日之中国,国中无地无时不可以死,到那时使吾眼睁睁看汝死,或使汝眼睁睁看我死,吾能之乎?抑汝能之乎?即可不死,而离散不相见,徒使两地眼成穿而骨化石,试问古来几曾见破镜能重圆?则较死为苦也,将奈之何?今日吾与汝幸双健。天下人之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吾今死无余憾,国事成不成自有同志者在。依新已五岁,转眼成人,汝其善抚之,使之肖我。汝腹中之物,吾疑其女也,女必像汝,吾心甚慰。或又是男,则亦教其以父志为志,则我死后尚有二意洞在也。甚幸,甚幸!吾家后日当甚贫,贫无所苦,清静过日而已。

吾今与汝无言矣。吾居九泉之下遥闻汝哭声,当哭相和也。吾平日不信有鬼,今则又望其真有。今人又言心电感应有道,吾亦望其言是实,则吾之死,吾灵尚依依旁汝也,汝不必以无侣悲。

吾平生未尝以吾所志语汝,是吾不是处;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吾牺牲百死而不辞,而使汝担忧,的的非吾所忍。吾爱汝至,所以为汝谋者惟恐未尽。汝幸而偶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卒不忍独善其身。嗟夫!巾短情长,所未尽者,尚有万千,汝可以模拟得之。吾今不能见汝矣!汝不能舍吾,其时时于梦中得我乎!一恸!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意洞手书。

家中诸母皆通文,有不解处,望请其指教,当尽吾意为幸。

1.解释加粗词语。

(1)不能竟书而欲搁笔(2)吾充吾爱汝之心

(3)当哭相和也

2.用现代汉语表述下列句子。

(1)吾平生未尝以吾所志语汝。

(2)卒不忍独善其身。

3.作者是一个革命者,又为什么说“吾平日不信有鬼,今则又望其真有”。这能否说明作者有迷信思想?

答:

4.读了选文后,相信你肯定会被感动的。把你的感受写出来,不少于50个字。

课内巩固

1.略

2.D

3.D

4.D

课外提升

1.⑴完毕(2)扩充,发扬(3)以声相应

2.(1)我平时不曾把我所追求的(理想)告诉你。(2)我终于不忍心只顾自己好。

3.不能。因为作者至爱妻子,就是死了也不能忘记,盼望有鬼之说更能体现爱妻之心。

4.略

7、《黄花岗烈士事略》教案序

《黄花岗烈士事略》序教案

[学习目的]

1、了解本文的构思思路,以及把叙事、抒情、议论融为一体的行文特色。

2、准确理解一些词语的意义,拓展有关词语解释的若干知识。

3、了解作者痛悼、赞颂革命烈士,以及勖勉国人继承烈士遗志,完成革命大业的作序意图。

[要点难点]

1、要了解广州起义、武昌起义的史实,从而理解民主革命的伟大意义和革命先烈牺牲奋斗的爱国精神。

2、要了解作者孙文的生平事迹,以便更好地领会这篇序文的思想感情。

3、要了解广州起义、武昌起义十年之后的历史状况,从而认识这篇序文的战斗意义。

4、学习本文记叙、议论、抒情三结合的写作特点。

5、学习有关的语法修辞特点。

[课时安排]:一课时

[学习内容与步骤]

一、介绍课文及背景

本文是孙中山先生于1921年12月应邹鲁的请求为《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一书写的序言。

1921年5月5月,孙中山就任非常大总统职,8月10日,国会非常会议通过出师北伐的决议,并咨请孙中山宣布军阀徐世昌罪状,明令出师讨伐,以谋国家之统一。12月4日,孙中山抵达桂林,风尘仆仆,行装甫卸,即成立北伐大本营;并指出这次北伐是件非常的革命事业,定要“扫除中国一切政治上社会上旧染之污,而再造一庄严华丽之新民国”。因此在邹鲁求序于孙先生时,正值作者肩负重任,讨贼兴师,戎马倥偬之际。就其内容来看,本文与其说是一篇序文,倒不如说是一篇借先烈之伟大精神以鼓舞士气、激励民心的战斗檄文。

二、文体:书序

本文是论史论世,与一般书序不同。

三、学生根据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

1、学生自读,翻译;

2、学生质疑

3、小结归纳

(1)通假字:

菁——精;唱——倡;已——矣

(2)重点实词

役、加、徒:见书后练习二

(3)重点虚词

为:①余为斯序:写

②并以为国人之……:作为

③亦不能为五百人立传:替

④以辛亥……为最:认为

⑤草木为之含悲:因为

⑥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是

⑦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成为

⑧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被

于:①犹湮没于荒烟蔓草间:在

②而徒感慨于其遗事:对

③尤倍重于三十年前:比

④以所辑黄花冈烈士事略丐序于予:向

⑤而君幸于赵王:被

(4)词类活用

①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使动

②虽以史迁之善传游侠:为动

(5)特殊句式

①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定语后置

②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为诸先烈所不惜牺牲

生命以争之者:定语后置;被动

(6)找出表示“这”的意义的词:

是、此、斯、兹

(7)找出表示时代的三个词并解释

①末造:一个朝代的末期、末世,含有衰乱的意思。

②肇造:一个朝代建立的初期(开始建立)。

③清季:清朝末年

{季:①一年四季,一季三个月;

②季节:两季,旺季

③指一个时期的末了

④指一季的第三个月:孟春,仲春,季春

⑤在弟兄排行里代表第四或最小的:伯仲叔季

⑥姓}

四、分析文章内容、层次

1、层次与内容

第1段(第1自然段):赞颂革命党人英勇顽强的斗争精神,申述黄花冈起义的不朽价值,抒发对烈士沉痛的悼念之情。

第2段(第2自然段):申述未能及时为烈士建碑立传的原因和烈士生平湮没的种种情况,抒发对烈士无限歉疚和深沉的哀痛之情。

第3段(第3自然段):进一步申述革命道路的艰辛,勉励国人以正确的态度对待《事略》,为实现先烈遗志而作出贡献。

2、作者写这篇序的主要目的

作者写这篇序的主要目的是勉励与召唤国人“继述先烈遗志且光大之”,为祖国的独立和统一而奋斗。文章最后一句说:“予为斯序,既痛逝者,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这句话的着重点是“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为了强调主要目的,作者既从正面论述——“倘国人皆……可传世而不朽”,又从反面论述——“否则不能……斯诚后死者之羞也”。

赞扬他们对革命事业作出巨大贡献:与武昌之役并寿

哀悼为革命牺牲的英雄们;

勉励革命党人和全国同胞继承先烈的遗志,共同奋斗,达到推翻帝制,建立民国的目的。

意思密切相联,且逐步推进。

五、讨论问题

1、为什么将目的放至文后?定目的的为什么却用了较大篇幅谈时局和任务?

明确:放至文后,既醒目又发人深思;对时局和任务的精辟分析,正是下文对国人提出希望的有力根据。

2、第一段第一句意在扣题,为什么要用五十多字的长句?

明确:用一个长句,从清朝末年革命党人屡次起义失败写起,就把黄花冈之役放在整个革命背景下,使这次起义的重大意义更为突出。

3、作者对烈士的赞颂之情,主要表现在哪里?

明确:首先用“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两组对偶句盛赞烈士们战斗之激烈牺牲之豪壮,精神之威武,极写这次起义在全国人们心中震动之在。接着指明这次战役的政治影响,把此役与武昌起义联系起来,充分估价这次战役的历史意义,作者在这里倾注了高度的赞颂之情。

六、写作特点

1、“痛”为线索,以情贯之

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一个“痛”字。文章一开始即写革命党人与民贼相搏,“死事之惨,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之役为最。吾党菁华,付之一炬,其损失可谓大矣!”此为一“痛”,痛悼也。接着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之役并寿”,可由于“变乱纷乘”,而致使“黄花冈上一抔土,犹湮没于荒烟蔓草间”,七十二烈土“或有纪载而语焉不详,或仅存姓名而无事迹,甚至且姓名不可考”,“滋可痛已”!此为二“痛”,痛惜也。继而,写“环顾国内,贼氛方炽,杌陧之象,视清季有加,而予三十年前主唱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为诸先烈所不惜牺牲生命以争之者,其不获实行也如故”,怎样对得起牺牲之先烈?此为三“痛”,沉痛也。最后,倾吐写“序”的目的,“既痛逝者,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情真意切,沉痛悼念也。

2、情溢言表,理盈行间(讨论“思考和练习一”)

本文记叙、抒情、议论,三者水乳交融,结合自然。

§1、抒情为主(记叙、议论)

§2、记叙为主(议论、抒情)

§3、议论为主(抒情、记叙)

全文以“痛逝者”之情为血肉,以“勖国人”之理为骨干,情溢言表,理盈行间,确实是一篇情理并盛的序林精品。

3、比较论证,正反论述

写黄花冈之役的伟大历史意义,采用了比较论证法:将失败的“围攻两广督署之役”和成功的“武昌革命之役”进行比较,虽然“围攻两广督署之役”失败了,可是它与成功“武昌革命之役”是“并寿”而永存不朽的。“斯役之价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

对比论证:如,号召国人以实际行动继承先烈遗志,先从正面论述:“倘国人皆以诸先烈之牺牲精神为国奋斗,助余完成此重大之责任,实现吾人理想之真正中华民国,则此一部开国血史,可传世而不朽!”接着从反面论述:“否则不以继述先烈遗志且光大之,而徒感慨于其遗事,斯诚后死者之羞也!”

4、语言运用,颇具特色

(1)用词富有感情色彩。如“末造”、“贼氛”、“清季”,充分表现了对敌人的蔑视之意;“菁华”、“碧血”、“浩气”,强烈表达了对烈士赞颂之情。

(2)用词确切、精炼、形象。如用“最”、“大”、“付之一炬”等词语,描述黄花冈之役的惨得损失,表达确切,语言精炼、形象。

(3)善用比喻。如用“全国久蛰之人心”——动物冬眠不食不动,比喻中国人民长期不觉醒;用“怒涛排壑”比喻群众积怨之深大,愤愤而出。

(4)长短句夹使,对偶句叠用,使文章散整错落,气势悲壮。文中短句常用“四字句”,长句有十五、十七,乃至十九字之多,读起来缓急相济,琅琅上口。如第1段叠用“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两组对偶句,充分地赞颂了烈士们的牺牲精神和英雄气概;读起来声调协调,节奏鲜明。

5、内容连贯,结构严谨

开头赞颂烈士的气概和黄花冈之役的巨大价值,接着交代修墓碣和编纂《事略》的经过,字里行间流露着对烈士的无限哀痛之情。这种哀痛之情与第1段对烈士的崇敬之情显得十分连贯。最后直抒继承先烈遗志,为实现理想而奋斗的高尚情怀。这三段,都与《事略》有紧密联系。这样安排,既自然又合乎逻辑。

6、比拟手法

《序》文用了好几种修辞方法,其中最主要的是“比拟”。所谓比拟,即把人拟做物,或把物拟做人,以达到修辞目的。《序》文把中国人民长期不觉醒,比拟为动物冬眠不食不动——全国久蛰之人心;写烈士们的鲜血横飞、浩气四塞时,不直写在群众中的影响,而说“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间接说明影响之大,之深、之远;把群众所积怨愤愤出,喻为“如怒涛排壑”;论“斯役之价值”,以武昌起义衬托,说“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泣鬼神”,连“天地”也惊叹,“鬼神”也落泪,足见先烈精神之感人。比喻、比拟、对偶,种种修辞手法交错使用;直接写,间接写,正面写,侧面写,不拘一格,收到了一般《序》文不能收到的艺术效果。

8、《黄花岗烈士事略》序说课稿


课 题

北方

课 型

新授课

课 时

一课时

教 具

多媒体

教学目标

知识点

理解诗中的意象。

能力点

把握诗歌的节奏,提升朗读水平。

教育点

理解作者对北方的热爱和崇敬之情。

重难点

1.把握意象。

2.理解作者的爱国之情。

教学过程

一、回扣专题,激趣导入

1.导入语:

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祖国东有一望无际的华北平原,西有广阔无垠的青青牧场,北有兴安岭的原始森林,南有海南岛的椰林碧海,每一寸土地都上演着迥异的风景。银装素裹的北方,小雨润如酥的江南,每一位诗人又通过自己的心灵演绎了别致的精彩。今天我们一起走近诗人艾青的世界感受特殊的北方。(PPT展示不同的风景图片)

2.展示课题与学习目标(ppt展示)

(1)理解诗中的意象。

(2)反复诵读, 理解作者对北方的热爱和崇敬之情。

3.重点词语积累(ppt展示)

生读

(1)生字词

科尔沁(qìn) 颓垣(yuán) 荒冢(zhǒng) 惶乱(huáng) 笳笛(jiā) 瘦瘠(jí) 骸骨(hái) 淳朴(chún)

(2)多音字

混浊(hùn) 混水摸鱼(hún)

挣扎(zhá) 扎根(zhā)

挣扎(zhēng) 挣钱(zhèng)

教师补充相关注意地方。

整体感知,诵读品味 听录音,心里跟读。 学生齐读。 分组接力朗读(1、2组第一节,3、4组第二节,5、6组第三节,7、8组第四节,9组点评) 教师朗读指导。(注意节奏“/”表示短停顿,“//”表示长停顿,“.”表示重读。

以第二节的部分内容为例:枯死的林木/与低矮的住房/稀疏地,阴郁地/散布在灰暗的天幕下;//天上,/看不见太阳,/只有那结成大队的雁群/惶乱的雁群/击着黑色的翅膀/叫出它们的不安与悲苦,/从这荒凉的地域逃亡/逃亡到/绿阴蔽天的南方去了……

三、文本研习,合作探究

1.师:(ppt展示)通过朗诵我们可以体会到诗人笔下的北方有着别样的韵味,那么诗人所描绘的北方是何种色调呢?又是通过哪些意象表现这种色调的?

老师指导意象的界定:意象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

学生分组讨论展示

展示:生1----北方是一片暗淡的灰黄,诗人描写的意象有塞外吹来的沙漠风、荒漠的原野、颓垣与荒冢、孤单的行人、有悲哀的眼和疲乏的耳朵的驴子、修长而又寂寞的道路。

生2--北方是荒凉的,诗人描写的意象有枯干的小河、枯死的林木、低矮的住房、灰暗的天幕、惶乱的雁群。

生3--北方是悲哀的,诗人描写的意象有混浊的黄河。

(PPT展示)荒漠的原野、塞外出来的沙漠风、惶乱的雁群的图片。

师:同学们回答的很好,能够把握住意象的定义去寻找诗中表现暗淡色调的物象,那么银装素裹的北方为何在诗人眼中却成了暗淡调呢?

(PPT展示)写作背景----本诗歌写于1938年2月潼关,当时抗日战争爆发初期,华北、东北早已沦陷,就在那样一个年代一个寒冷的冬天,流徙途中的艾青,面对荒凉的村庄、遍地的饿殍,面对人民的痛苦生活,不禁有感而发写下了《北方》。

学生自由讨论,交流感想。

生1:诗人被当时的环境感染,心中满满的都是对战争的憎恨 以及对祖国的哀叹。

生2:诗人不能脱离当时的时代背景,在战火弥漫的中国到处充满了暗淡。

师: 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践踏着中国,使中华民族失去了往日的生机,整个中国处于灾难深重之中,民不聊生。这些景象与严冬的严寒和肃杀相互映衬,成为中国当时现实的真实反映和象征.北方是当时灾难深重的旧中国的一个缩影。

结合时代背景,前面三节出现的意象我们也可以理解为战火下的事物,如塞外吹来的沙漠风可以象征弥漫的硝烟,惶乱的雁群可以象征惊慌失措的人群。当然这些意象也可以是自然事物,也可能是两者的合并体。大象无形,我们要通过自己的心去感受意象而不是用眼睛发现意象。

2.师:(ppt展示)诗人在前面把北方景象渲染的如此苍凉、灰暗,第四节是否依旧在延续这种暗淡,在这一节诗人又写了哪些内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小组讨论,交流看法。

生1:写了祖先奋斗拼搏的历史,他们沉浸在大漠的黄昏中踏着古老的黄土层,写了诗人浓浓的爱国情感。

生2:这一节写了祖国为保卫国与自然殊死搏斗,用淳朴的言语和广大贫瘠的土地养育了最艰苦和古老的名族, 歌颂了祖国的坚强。

师:很好,这一节我们可以看出诗人通过三次反复吟诵“我爱这悲哀的国土”来抒发感情,这与前面三节的描写有所差异。

师:诗人通过描写祖先的拼搏奋斗史写出了祖国的自强不息。那么诗人在前三节苍凉的基调塑造了一个暗淡的北方第四节却抒发了对悲哀祖国的爱,这样写有什么效果呢?

明确:形式上收到了反衬的效果

内容上通过前面的铺陈渲染更能表达诗人的爱国情感。

教师指导:做诗歌或者散文写作效果这一类题目时可以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作答。

课堂拓展,能力提升

(PPT展示)艾青《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注:本诗创作于1938年11月17日。

诗中的意象有哪些,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明确: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和《北方》是一致的,诗中写了嘶哑喉咙歌唱的鸟、被暴雨打击的土地、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无比温柔的黎明等意象。结合背景,以鸟喻人,选用“嘶哑”一词,把杜鹃啼血般的奉献者形象赋予了悲愤的爱国者,它充满着因沉重的苦难和忧郁的负荷而生发的焦灼与浩叹,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执著的爱。“土地”可以看作繁衍生长了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的象征,“暴风雨打击着的土地”,是正在遭受日寇欺凌的国土的写照;“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可以看作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的象征,“温柔的黎明”预示着人民为之奋斗献身的独立自由的曙光,必将降临于这片土地。

教师指导:注意把握意象背后的象征意义。

课堂小结

师:一个人的生命天然地与生他养他的祖国连在一起,不管走到哪里,他的性格、命运、情感和记忆永远与祖国相关。正因为爱得深,才伤其痛;正因为伤其痛,才爱得深。艾青用他的心书写了自己的特殊的爱国情感。

六、布置作业

1.熟读并背诵全诗,体会艾青的浓浓爱国情。

2.完成《自主学习丛书·语文》相关练习。

七、板书设计

(ppt展示)

八、教后附记

通过反复吟诵诗歌,学生在朗诵的过程中品味了荒凉、阴郁的北方意象,体会艾青别样的爱国情感,同时升华了自己的爱国理念。痛之切,爱之深,在反衬的写作手法下把握了意象的象征含义。

九、设计亮点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到: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本文通过反复朗诵品味意象,没有将意象具体化,让学生自己插上想象的翅膀翱翔于自己组建的意境中继而体会诗人特殊的爱国情感。

9、《黄花岗烈士事略序》说课稿

各位老师,晚上好。我说课的题目是《<黄花岗烈士事略>序》。

二、说教材

苏教版的《必修四》是严格按照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要求编写的,准确反映了新标准的精神和思想。并且构建了新的语文能力实践系统,致力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语文课程的呈现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确立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选入的课文更是注意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既突出高雅的进步的精品文化,又注意选入文质兼美的通俗作品。而且以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发展为本,注重引导学生自己完成学习过程,探索学习方法,留足空间,增加弹性,为学生独立学习,自主学习,创造性地学习创设必要的条件。《<黄花岗烈士事略>序》是苏教版的《必修四》“我有一个梦想”专题中第二个板块“英名与事业”的第三篇,是一篇自渎课文。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了《在马克思墓前讲话》和《我有一个梦想》,前一篇是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所写的悼词,对马克思医生作精要总结并给以极高评价,表达了沉痛悼念之情,号召全世界无产阶级继续奋斗。后一篇是马丁·路德·金在1963年在华盛顿林肯纪念堂前发表的演说词,强烈抗议黑人所遭受的不平等遭遇。在此基础之上,再来学习这篇序言,就能更好的理解理想的重要性,更能理解黄花岗烈士的牺牲精神,作者在这篇序文中,怀着满腔的革命激情,热情赞颂了黄花岗烈士为革命捐躯的英雄气概,高度评价了辛亥广州起义的伟大意义和影响,对当时反动逆流的泛滥表示了深切的忧愤,激励国人发扬先烈的牺牲精神,为实现革命理想而英勇奋斗。所以这篇课文安排一课时,以学生自读为主。

三.解读学生

高中新课程的语文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学生刚进高一时的基础比较薄弱,不少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还延续初中学习的方法,只满足于盲目背诵,只顾扫清课本中的文字障碍,无法把课内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而高中的语文学习,古文的学习是很重要的一块。经过半个学期的学习,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着眼于文学与历史相融合,或借文释史,或者借史释文,把语文与历史两科结合起来。本文就是着眼于学生的实际现状,立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历史科的角度切人,以语文课本中所涉及的作品为基础,来说说如何帮助学生实现文史互动,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四、教学目标

高一阶段,学生文言知识体系尚待完善,对古代的议论文接触不多。因此,教学中要进一步增加文言知识积累,并通过朗读指导,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欣赏议论文的能力,养成思辨的习惯。我把这篇书序的三维目标定为:

1、基础知识目标:了解写作背景和孙中山先生的生平,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打下基础。

2、思想教育目标:了解本文记叙、抒情、议论三者水乳交融的特点,体会语言中饱含着的浓烈的悲壮慷慨之情

3.能力培养目标:习本文恰当地运用比喻、对偶、夸张、比较等手法,增强文章表现力的方法。

学生对于记叙、抒情和议论能区分清楚,关键在于学习作者如何把三者融合起来,句中融情、字字融情。所以把这定为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

1、了解本文记叙、抒情、议论三者水乳交融的特点,体会语言中饱含着的浓烈的悲壮慷慨之情。

2.学习本文恰当地运用比喻、对偶、夸张、比较等手法,增强文章表现力的方法。

教学难点

本文的写作目的及本文的写作意义。

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勖国人”,到结尾才点出来,如何让学生理解这篇书序的意义及影响,必须结合历史背景,补充相关历史知识。

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我们不应把学生的大脑当成一个个被动接受知识灌输的空荡荡的容器,而应看作是一支支等待我们去点燃的火炬,它一旦被点燃必将闪烁着智慧的火花、创新的光芒。因此,教师的引导点拨要恰到好处,通过学生自己的研读和赏析,有所感悟和体味。因此把教学方法设计为:

点拨法研读法赏读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用具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学生对于八十多年前的那段历史是不熟悉的,直白的历史不能让他们感受到那次起义的惨烈。通过同为起义参与者黄兴写的词导入,把学生引入情境中。投影:

转眼黄花看发处,为嘱西风,暂把香笼住。待酿满枝清艳露,和风吹上无情墓。回首羊城三月暮,血肉纷飞,气直吞狂虏。事败垂成原鼠子,英雄地下长无语。

这是民主革命以及黄花冈起义的重要领导人之一黄兴,为纪念广州起义烈士写的一首词。当年,鉴于从1895年以来,起义屡次失败,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党人,对黄花冈起义作了比较充分的准备。1910年11月13日,孙中山在马来西亚槟榔屿召开会议,计划再发动一次大规模的武装起义。经过几个月的准备,决定4月13日(农历3月15日)首先在广州起义,然后向北进军。但是快到起义的日期了,海外捐款还未寄到,机械也未运齐,不得不延期于4月17日(农历3月29日)举行。因为起义领导方面多次变动命令,清军闻讯,先有准备,革命党人寡不敌众,终于失败。起义虽然没有成功,却奠定了武昌革命的胜利基础。同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各地纷纷响应,不久,清帝被迫退位,中华民国成立。

二、解题

这是学生进入高中学习后学习的第一篇书序,所以对序这种文体的概念要了解清楚。而且必须搞清楚《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是邹海滨所写,书序为孙中山先生所写。

序文一般写在著作正文之前的文章。有作者自己写的,多说明写书宗旨和经过。也有别人写的,多介绍或评论本书内容。本文是孙中山先生于1921年12月应邹鲁的请求为《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写的序言。

三、自由朗读课文,疏通文义

正确理解文章大意是理解文本内涵的重要一环。本文是上世纪初所写,字词方面的障碍不是很大。通过课前预习,完全可以疏通大义,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再通过课堂上的检测,把个别难懂的字词通过老师强调,加深印象,巩固知识,为进入文本研习打好基础。

1、生字词辨析

巇(xī):形容山路危险,泛指道路艰难抔(póu):用手捧东西

踬(zhì):①被东西绊倒,②跌倒;失败肇(zhào):①发生;引起,②开始

杌陧(wùniè):(时局、局面、心情等)不安定

蛰(zhé):像动物冬眠一样隐居起来

2、解释字词

踬踣者履:跌倒,比喻事情不顺利,失败

直可惊天地、泣鬼神:直:简直;惊、泣:使动用法,使……震惊,使……哭泣

与武昌革命并寿:一同永垂不朽。

顾自民国肇造:开始建立

不能继述先烈遗志:继承

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勉励

3、翻译句子

与民贼相搏,踬踣者履,死事之惨。

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并寿。

虽以史迁之善传游侠,亦不能为五百人立传,滋可痛已。

杌陧之象,视清季有加。

余为斯序,既痛逝者,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

x

四、课文研习

新课标中这样规定:学会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努力探索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时代精神,藉以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

对于文章大意了解之后,通过老师的点拨,主要依靠学生的自主学习,赏析和鉴赏,完成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首先区分清楚黄花岗起义的时间和书序的写作年代是不同的,通过从课文中去寻找答案,也锻炼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1、《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是谁写的?

应答邹海滨,而不是孙文。孙文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写了序。

2、孙先生的《序》写于哪一年?

根据课文中'延及七年'、'十年''督师北伐'等推算。这篇序写于1921年。

换位思考,更好的让学生进入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如果你是孙先生的秘书,要你代写这篇序言,你将写什么?

学生回答多种多样,有说写起义的经过,有说写赞烈士精神,有说写成书情况,有说写继承先烈遗志……

本环节的设计主要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和鉴赏能力。以学生自己从课文中找出答案为主。在此环节中,老师适当补充相关典故“碧血”和“史载田横事”,不光扩展了学生的课外知识,也能从中体会出作者的感情,所以不能少。

4、那么孙先生在本序中到底写了那些内容呢?这是我们要从课文中去寻找的答案。

低声快读课文,找出孙先生写了哪几点?并勾画出相关的句子。

5、黄花岗起义失败后,被捕而就义者29人,其他战死者当时无法确计。检查遗骸,共得72具,葬于广州白云山麓红花岗(后改名黄花岗)。这次起义牺牲了80多位同志,许多是从各省调集来的精英和才识卓越的留日学生,损失十分惨重。孙先生是如何来描述当时起义的情景的呢?

满清末造,革命党人历艰难……其损失可谓大矣。这次起义牺牲了80多位同志,许多是从各省调集来的精英和才识卓越的留日学生,所以是“为最”“菁华付之一炬”。作者的感情是很悲痛的。

6、第一小节除了记叙起义的情况之外,还写了其他内容没有?请学生归纳。

学生:这次起义的价值。

作者是如何评价这次起义的呢?

学生:“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并寿”。(老师补充:起义虽然没有成功,却奠定了武昌革命的胜利基础。同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各地纷纷响应,不久,清帝被迫退位,中华民国成立。)

这次起义在全国都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文中有没写道呢?

学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不可遏抑。

7、请你归纳本段的主要内容

学生回答,老师板书:述黄花岗起义死伤惨重,赞革命者不挠精神,肯定起义价值。

作者并未被这巨大的悲痛所压倒,“然”字笔锋一转,给这次战斗以极高的评价,并抒发了自己对烈士深挚的赞颂之情。这里,作者的感情进人了另一高潮。“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两组对偶句,用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写出了烈士们战斗之激烈,牺牲之豪壮,精神之威武!正是由于这壮烈的战斗,才令“久蛰之人心”大为振奋,使他们千年的“怨愤”,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正是由于这壮烈的战斗,鼓舞了人心,激励了士气,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吸取了沉痛的教训,才在不长的时间里,赢得了武昌起义的成功。黄花岗起义是武昌起义的序幕,有了“斯役”,才有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的巨大胜利!段末作者再次满腔热忱地肯定“斯役”的伟大意义及深远影响,它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在历史上谱写了光辉的一页。

8、本文的写作距离黄花岗起义已经过了十年,为何过了这么就才有相关史实的记载,学生肯定会有疑问。而孙先生在此文中不光沉痛悼念烈士们,更借此激励国人,投入到革命事业中来,所以这点老师一定要着重分析强调。并补充当时的社会环境,使学生更容易理解。

第三段:既然黄花岗起义价值如此之高,烈士们可歌可泣的精神也让我们动容,所以我们要勿忘先烈遗志并继承先烈遗志,这是顺理成章的,这时作者的感情应该进入最高潮。为什么要发扬先烈们的精神呢?请你从文中找出原因,并用自己的话归纳。

学生:一个原因是当时国内的环境,敌人的气焰正盛,国家倾危不安;另一个原因是先烈们的理想还为实现,真正的中华民国还未实现。(老师补充:1921年5月5日,孙中山就任非常大总统职,8月10日,国会非常会议通过出师北伐的决议,并咨请孙中山宣布军阀徐世昌罪状,明令出师讨伐,以谋国家之统一。12月4日,孙中山抵达桂林,风尘仆仆,行装甫卸,即成立北伐大本营;并指出这次北伐是件非常的革命事业,定要'扫除中国一切政治上社会上旧染之污,而再造一庄严华丽之新民国'。因此在邹鲁求序于孙先生时,正值作者肩负重任,讨贼兴师,戎马倥偬之际。)

9、在学习中用历史的观点理解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眼光审视作品的思想倾向,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局限。

就其内容来看,本文与其说是一篇序文,倒不如说是一篇借先烈之伟大精神以鼓舞士气、激励民心的战斗檄文。为什么这样说?

学生:文章结尾点出了本文的写作目的,

余为斯序,既痛逝者,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

这也是本文的中心句。

10、第二段,烈士们的事迹因时局纷乱而不能流传的时候,孙先生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学生:滋可痛已!巨大的悲痛,和第一小节形成对照。

11、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那些革命志士们的理想是为国家为人民,他们不计酬劳,更不会在乎环境的恶劣,他们随时准备为国牺牲,死后可能被抛尸荒野,死无全尸,更有甚者连名字也未留下,你觉得他们的行为值得吗?新世纪的高中生对于理想更现实,他们更愿意紧跟时代的潮流,而不是去谈理想谈奉献。借此机会,老师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学生的讨论,体会理想与信念的重要性。

孙先生为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矣,全国人民都记住他,我想他此生无憾了,但是还有一些英雄人物,他们离去之后化作尘土。对于他们我们应该抱着怎样的态度?比如象田横事?比如黄花岗烈士们?你们觉得他们值得吗?(补充五百壮士追随田横自杀的故事)

学生讨论

学生讨论十分热烈,他们畅所欲言,因为这个话题与他们联系紧密,正值青春年华,对未来有很多憧憬和想法。

老师总结:他们的忠于自己的理想是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的,不管史书有没记载,事,我想真正的英雄是不会在乎自己是否被史书记载这样的事情。而且广大人民会记住他们的英勇事迹,被人民所认可才是最大的价值。

12、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就行总结和归纳,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加深对个人与社会、自然、国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

总结主题思想

作者在这篇序文中,怀着满腔的革命激情,热情赞颂了黄花岗烈士为革命捐躯的英雄气概,高度评价了辛亥广州起义的伟大意义和影响,对当时反动逆流的泛滥表示了深切的忧愤,激励国人发扬先烈的牺牲精神,为实现革命理想而英勇奋斗。

[4]

[5]

[6]

13、这篇书序在写作上有其特色,也是本课的另一个重点。在文本研习的过程中,对于写作手法的运用学生已经掌握了,此环节是进行归纳和总结,理清思路,加深印象。

总结写作特色

①.本文记叙、抒情、议论三者水乳交融,语言也富有浓烈的感情色彩,可以指导学生好好体会。文章第一段,以抒情为主,兼有记叙和议论;第二段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和抒情;第三段则以议论为主,兼有抒情和记叙。总之,全文以“痛逝者”之情为血肉,以“勋国人”之理为骨干,是一篇情理并茂的序文。

②.这篇书序用语富有浓烈的感情色彩,如“末造”、“贼氛”、“清季”,蔑视之意显然;“青华”、“碧血”、“浩气”,表彰之情可掬。全文排偶叠用,整散错落有致,形成一种激荡之势,读来琅琅上日。此外,比喻精辟,用典切当,也使这篇序显得更有文采。

五、延伸和扩展这个环节非常重要,新课标中也非常注重此环节的设计。通过次练习,不光是巩固学生本课所学知识,更是开拓学生视野,掌握技能和技巧的重要途径,所以我采用了林觉民的绝笔信,他也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加深学生对于课文理解,同时通过练习训练文言文的鉴赏能力,学会思辨。

练习

让我们带着对烈士们的崇敬,走近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觉民,在起义的前三天晚上给妻子留下了一封绝笔信。阅读信的片断,回答问题。(老师补充:参加起义的都是革命党人的优秀分子,林觉民烈士就是其中的一个。他在由日本回国的途中曾说,这次起义如果失败,死伤一定很多,但是自己所以愿意牺牲一切,无非是希望感动国人,同心奋起。如果这个目的能够达到,那就虽死犹生了。起义时,他与方声洞等领先袭击总督衙门,受伤被捕,从容就义。他在给父亲的绝笔书中写道:'儿死矣,惟累大人吃苦,弟妹缺衣食耳,然大有补于全国同胞也。'充满了为国牺牲的革命精神,表现了革命党人的浩然正气。)

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够?司马春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语云: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汝其勿悲!

1、查阅资料(课后),指出下面句子的出处,并翻译。

①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

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2、说明文中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思

①称心快意

②所以敢先汝而死

③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

3、“太上之忘情”原意是“休养最高的人,对荣辱得失无动于衷”。作者借用这句话的目的是什么?

4、作者以怎样的理由劝妻子“勿悲”?妻子陈意映在林觉民的引导下,接受新学,能诗善文。支持丈夫革命,她在读完绝笔信之后,悲痛万分,抑郁过度,于两年后去世。有如此深厚的夫妻感情,林觉民却能抛在身后,说明了什么?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1、《西厢记》希望天下的有情人都能成为夫妻;《孟子》尊敬自己的老人推及到尊敬别的老人,爱护自己的晚辈推及到爱护别人的晚辈。2、使动用法,使……畅快;名作动,在……先;意动用法,以……为乐

3、作者借此表明自己决不能超脱尘世,对国事和人民的疾苦不动情,不付诸行动,显示出坚决走民主革命道路的决心。4、“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汝其勿悲!”

[4]

[5]

[6]

六、板书

赞颂斗争精神述黄花岗起义死伤惨重(记叙)

评价不朽价值赞革命者坚毅不挠,肯定起义的价值(抒情、议论)

时局动荡,烈士事迹不得流传(记叙)

引用“史载田横事”比较,抒悲痛情怀(议论、抒情)

抒发悲痛之情略叙邹君求序之事(记叙)

激励人们详写非常环境中自己肩负的责任(议论)

为国奋斗正反阐述发扬先烈精神的重要(议论)

点明“为斯序”的目的,突出写作主旨

七、补充知识

1.“满清末造,革命党人,历艰难险嗷,以坚毅不挠之精神,与民贼相搏,跪路者屡”:“造”即时代,区别于下文“民国肇造”中作建立解的“造”。“艰难险城”与“顾路者屡”,当主要指革命党人发动和组织的1895年10月广州起义,1904年11月长沙起义,1906年底萍。测、难起义,1907年5月潮州黄冈起义,同年6月惠州七女湖起义,同年9月钦州、廉州防城起义,同年12月镇南关起义,1908年3月钦州起义,同年4月河口起义,包括1910年2月和1911年4月两次广州起义(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就是在第二次广州起义中牺牲的)等大小多次武装起义的均归失败和革命党人的不断牺牲。“贼”,指满清反动统治者,区别于下文“时予方以讨贼督师桂林”中指北洋军阀的“贼”。

2.“碧血”语出《庄子•外物》中“谷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之句;后多用它来指为正义事业而流的血。

3.“史载田横事”:田横(?一前202),秦末狄县(今山东高青东南)人,本齐国贵族。秦朝末年,从兄田膻起兵,重建齐国;楚汉战争中自立为齐王,不久为汉军所破,投奔彭越。汉朝建立,率徒党五百余人逃亡海岛。汉高祖命他去洛阳,说:“田横来,大者王,小者侯;不来,且举兵加诛焉!”横被迫前往。途中他顿悟自己“始与汉王俱南面称孤,今奈何北面事之?”不愿称臣,于是自杀。留居海岛的五百余人闻田横死讯,也全部自杀。上述事情在《史记》与《汉书》中均有记载。

4、“此行”:即指率师北伐之举。1921年5月5日,孙中山就任非常大总统;8月10日,国会非常会议通过出师北伐的决议,并咨请孙中山宣布军阀徐世昌罪状,明令出师讨伐,以谋国家之统一。12月4日,孙中山抵达桂林,风尘仆仆,行装甫卸,即成立北伐大本营;并指出这次北伐是件非常的革命事业,定要“扫除中国一切政治上社会上旧染之污,而再造一庄严华丽之新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