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中山陵导学教案一等奖

《巍巍中山陵导学教案一等奖》属于教案一等奖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巍巍中山陵导学教案一等奖

1、巍巍中山陵导学教案一等奖

目前,“学案导学”的模式已经广泛运用于实际教学中,为方便教学,语文网小编整理了巍巍中山陵导学教案,下面,跟语文小编一起来学习这篇导学案是怎样做到教与学有机结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

巍巍中山陵导学教案由小编整理,仅供参考:

【学习目标】

1. 体会本文抓住特征,按空间顺序有重点地说明事物的特点。

2. 揣摩本文语言准确、生动的特点。

【学习重、难点】

1.体会本文抓住特征,按空间顺序有重点地说明事物的特点。

2.中山陵的建筑特征及其在人民心中的崇高地位。

【学法指导】介绍建筑物的说明文主要掌握说明的顺序,语言特点,使学生掌握写作这类文章的方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

1.字音互填,并将你认为重要的字词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zuò( )落 林yīn( )大道 叱咤( )风云

嵯峨( ) chán( )岩 深suì( )纤( )细

jùn( )工 断垣( )颓壁 参差( )

2.俗话说:“文史不分家”。老师想考考你的历史知识。

孙中山是中国革命的先行者,你能说出与他相关的历史事件吗?(至少两件,它对这篇课文的学习是有帮助的。)

3.依据所给的标题,你能确定这些说明文的说明顺序吗?

A、《镜子小史》 B、《霜叶红于二月花》 C、《雄伟的人民大会堂》

D、《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 E、《我的学校》 F、《万紫千红的花》

时间顺序_____________它一般适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文

空间顺序_____________它一般适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文

逻辑顺序_____________它一般适用于 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文

4.根据课文说明的内容填写下列示意图,

并思考是按怎样的顺序来说明中山陵的。

5.从课文中找出描写好的语句,把它写在下面,说说作者在说明中穿插描写的好处。

描写句:

好处:

6.读完文章,你有疑问吗?请将你的疑问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疑问:

二、课堂助学

1.导入:

2.整体感知

①第二段为什么用一多半的文字写钟山的地理形式、优美景色?

②陵园的设计方案是怎样入选的?吕彦直设计的钟形图案有哪些特点?

③中山陵的总体设计为什么是“值得称道的”?陵园大道及其周围栽种的树木,对形成陵园庄严肃穆的气氛有何作用?

○4文章第7至11段既分写陵园的主要建筑,为什么第6自然段还要总写陵园平面布局?

3.合作探究

①你认为中山陵的哪些建筑、设计直接表现中山先生革命思想和伟大形象。

②研读课文,谈谈中山陵“巍巍”气势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③本文语言典范,准确平实之中不乏生动形象,读来富有兴趣。请从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的角度各举一例,谈谈你的感受。

4.释疑解难

5.教师小结

四、课堂巩固

自碑亭再往北,地势陡然高峻,由此上至祭台前平台,全部砌以宽大的石阶。石阶分为8段,每段30余步至50余步不等,共290级。石阶尽处,就是宽135米、深30米的大平台,中央则矗立着陵园的主体建筑——祭殿。平台是全陵的制高点,与入口处石坊的垂直高度差超过70米,这里视野辽阔,气象万千,既便近观,又宜远眺。当阳光灿烂时,远处方山如屏,秦淮似带;近处村舍相望,天圃纵横,道路津梁,行人车马,无不纤细入微,仿佛眼前展开了一轴工笔长卷。而当日出日没之际,在晨烟夕雾的迷蒙中,城犹潜龙,山若伏鳖,馆阁楼台,隐约参错,远峰近树,依稀可辨,人们又好像面对着大幅的泼墨山水。无论是春夏秋冬,还是风霜雨雪,大自然都在向人们展示它那变幻无穷的奇妙景色。

1.用一句话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2.文段中用了很多数字来介绍建筑物,你能说说这些数字的作用吗?

3.请根据原文写出“工笔长卷”和“泼墨山水”具体所表现的内容。

○1工笔长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泼墨山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画出文段中的比喻句,并就其中一处比喻,写一段赏析性文字。

五、拓展延伸

(一)课外练笔

如果有一群外校的学生慕名来镇江实验学校参观校园环境,学校派你当陪同参观的小导游,你将如何介绍?请简单写一段能吸引参观者的解说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阅读《雄伟的人民大会堂》。(节选自七(下)《自读课文》)回答问题。

我们在建筑师的陪同下,从天安门广场往西走,参观了人民大会堂。老远就看见镶嵌在正门顶上的国徽的闪闪金光。踏上一层楼高的花岗石大台阶,迎面是12根浅灰色的大理石门柱。门柱有25米高,柱身要4个人才能合抱过来.柱距采用我国柱廊的传统样式,明间宽,紧邻的两个次间较窄,再往两旁,各4个次间又较窄。这样高大而有力的柱廊,是建筑师们吸收了中外古今门柱造型的优点创造出来的。

进金黄色大铜门,穿过宽阔的风门厅和衣帽厅,就到了大会堂建筑的枢纽部分——中央大厅。建筑师站在这里,指着四周向我们介绍了整个建筑的布局:朝西直入万人大礼堂;往北通宴会厅;向南穿过长长的廊道,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办公大楼。整个建筑就是由这3部分组成的。

万人大礼堂,里面宽76米,深60米,中部高33米,体积达86万立方米,像一座大厦.但是由于设计师们处理得巧妙,走进大礼堂的人放眼一望,从屋顶到地面,上下浑然一体,并不感到怎样空旷。屋顶是穹窿形的,天花板上纵横密排着近500个灯孔。灯光齐明的时候,就像满天星斗。顶部的中心挂着红宝石般的五星灯,灯的周围是70条瑰丽的光芒线和40瓣镏金的向日葵花瓣,象征着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紧密团结在中国共产党的周围。在它的外围,有3环层次分明的水波形暗灯槽,同周围装贴的淡青色塑料板相映,形成水天一色的奇观。

大礼堂椭圆形,有两层挑台像两弯新月围拱着主席台,使大礼堂成为层次分明错落有致的整体。两层挑台连地面共3层座席,有9600多个席位。礼堂的主席台像个小会场,能容纳300多人。礼堂底层席位的桌柜都装有能同时翻译12种语言的译意风,每4个席位还有一个即席发言的扩音器。第一层挑台的第一排同样装有扩音器,其余席位都有能听到一种语言的扩音小喇叭。屋顶和挑台下的灯光,能够把礼堂的各个角落照得通明。

1.在括号内填写“我们”走进万人大礼堂的路线:

从天安门广场往西走————( )————( )————( )————( )————朝西直入大礼堂

2.从走进万人大礼堂的路线来看,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介绍大会堂的?

3.从第3段中摘录一些描写语言,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4.作者在介绍突出了万人大礼堂在建筑规模上的什么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3、4两段文字主要介绍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第四段中的“层次分明”、“错落有致”两个词语是从哪个角度准确说明万人大礼堂座布局特点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上就是小编跟大家分享的巍巍中山陵导学教案的全部内容,导学案中每一个问题,每一个环节,都有教师依据学生学习的实际和教材的实际进行针对性的设置。最后,小编祝大家学习愉快!

2、巍巍中山陵导学教案

目前,“学案导学”的模式已经广泛运用于实际教学中,为方便教学,语文网小编整理了巍巍中山陵导学教案,下面,跟语文小编一起来学习这篇导学案是怎样做到教与学有机结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

巍巍中山陵导学教案由小编整理,仅供参考:

【学习目标】

1. 体会本文抓住特征,按空间顺序有重点地说明事物的特点。

2. 揣摩本文语言准确、生动的特点。

【学习重、难点】

1.体会本文抓住特征,按空间顺序有重点地说明事物的特点。

2.中山陵的建筑特征及其在人民心中的崇高地位。

【学法指导】介绍建筑物的说明文主要掌握说明的顺序,语言特点,使学生掌握写作这类文章的方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

1.字音互填,并将你认为重要的字词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zuò( )落 林yīn( )大道 叱咤( )风云

嵯峨( ) chán( )岩 深suì( )纤( )细

jùn( )工 断垣( )颓壁 参差( )

2.俗话说:“文史不分家”。老师想考考你的历史知识。

孙中山是中国革命的先行者,你能说出与他相关的历史事件吗?(至少两件,它对这篇课文的学习是有帮助的。)

3.依据所给的标题,你能确定这些说明文的说明顺序吗?

A、《镜子小史》 B、《霜叶红于二月花》 C、《雄伟的人民大会堂》

D、《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 E、《我的学校》 F、《万紫千红的花》

时间顺序_____________它一般适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文

空间顺序_____________它一般适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文

逻辑顺序_____________它一般适用于 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文

4.根据课文说明的内容填写下列示意图,

并思考是按怎样的顺序来说明中山陵的。

5.从课文中找出描写好的语句,把它写在下面,说说作者在说明中穿插描写的好处。

描写句:

好处:

6.读完文章,你有疑问吗?请将你的疑问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疑问:

二、课堂助学

1.导入:

2.整体感知

①第二段为什么用一多半的文字写钟山的地理形式、优美景色?

②陵园的设计方案是怎样入选的?吕彦直设计的钟形图案有哪些特点?

③中山陵的总体设计为什么是“值得称道的”?陵园大道及其周围栽种的树木,对形成陵园庄严肃穆的气氛有何作用?

○4文章第7至11段既分写陵园的主要建筑,为什么第6自然段还要总写陵园平面布局?

3.合作探究

①你认为中山陵的哪些建筑、设计直接表现中山先生革命思想和伟大形象。

②研读课文,谈谈中山陵“巍巍”气势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③本文语言典范,准确平实之中不乏生动形象,读来富有兴趣。请从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的角度各举一例,谈谈你的感受。

4.释疑解难

5.教师小结

四、课堂巩固

自碑亭再往北,地势陡然高峻,由此上至祭台前平台,全部砌以宽大的石阶。石阶分为8段,每段30余步至50余步不等,共290级。石阶尽处,就是宽135米、深30米的大平台,中央则矗立着陵园的主体建筑——祭殿。平台是全陵的制高点,与入口处石坊的垂直高度差超过70米,这里视野辽阔,气象万千,既便近观,又宜远眺。当阳光灿烂时,远处方山如屏,秦淮似带;近处村舍相望,天圃纵横,道路津梁,行人车马,无不纤细入微,仿佛眼前展开了一轴工笔长卷。而当日出日没之际,在晨烟夕雾的迷蒙中,城犹潜龙,山若伏鳖,馆阁楼台,隐约参错,远峰近树,依稀可辨,人们又好像面对着大幅的泼墨山水。无论是春夏秋冬,还是风霜雨雪,大自然都在向人们展示它那变幻无穷的奇妙景色。

1.用一句话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2.文段中用了很多数字来介绍建筑物,你能说说这些数字的作用吗?

3.请根据原文写出“工笔长卷”和“泼墨山水”具体所表现的内容。

○1工笔长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泼墨山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画出文段中的比喻句,并就其中一处比喻,写一段赏析性文字。

五、拓展延伸

(一)课外练笔

如果有一群外校的学生慕名来镇江实验学校参观校园环境,学校派你当陪同参观的小导游,你将如何介绍?请简单写一段能吸引参观者的解说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阅读《雄伟的人民大会堂》。(节选自七(下)《自读课文》)回答问题。

我们在建筑师的陪同下,从天安门广场往西走,参观了人民大会堂。老远就看见镶嵌在正门顶上的国徽的闪闪金光。踏上一层楼高的花岗石大台阶,迎面是12根浅灰色的大理石门柱。门柱有25米高,柱身要4个人才能合抱过来.柱距采用我国柱廊的传统样式,明间宽,紧邻的两个次间较窄,再往两旁,各4个次间又较窄。这样高大而有力的柱廊,是建筑师们吸收了中外古今门柱造型的优点创造出来的。

进金黄色大铜门,穿过宽阔的风门厅和衣帽厅,就到了大会堂建筑的枢纽部分——中央大厅。建筑师站在这里,指着四周向我们介绍了整个建筑的布局:朝西直入万人大礼堂;往北通宴会厅;向南穿过长长的廊道,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办公大楼。整个建筑就是由这3部分组成的。

万人大礼堂,里面宽76米,深60米,中部高33米,体积达86万立方米,像一座大厦.但是由于设计师们处理得巧妙,走进大礼堂的人放眼一望,从屋顶到地面,上下浑然一体,并不感到怎样空旷。屋顶是穹窿形的,天花板上纵横密排着近500个灯孔。灯光齐明的时候,就像满天星斗。顶部的中心挂着红宝石般的五星灯,灯的周围是70条瑰丽的光芒线和40瓣镏金的向日葵花瓣,象征着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紧密团结在中国共产党的周围。在它的外围,有3环层次分明的水波形暗灯槽,同周围装贴的淡青色塑料板相映,形成水天一色的奇观。

大礼堂椭圆形,有两层挑台像两弯新月围拱着主席台,使大礼堂成为层次分明错落有致的整体。两层挑台连地面共3层座席,有9600多个席位。礼堂的主席台像个小会场,能容纳300多人。礼堂底层席位的桌柜都装有能同时翻译12种语言的译意风,每4个席位还有一个即席发言的扩音器。第一层挑台的第一排同样装有扩音器,其余席位都有能听到一种语言的扩音小喇叭。屋顶和挑台下的灯光,能够把礼堂的各个角落照得通明。

1.在括号内填写“我们”走进万人大礼堂的路线:

从天安门广场往西走————( )————( )————( )————( )————朝西直入大礼堂

2.从走进万人大礼堂的路线来看,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介绍大会堂的?

3.从第3段中摘录一些描写语言,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4.作者在介绍突出了万人大礼堂在建筑规模上的什么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3、4两段文字主要介绍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第四段中的“层次分明”、“错落有致”两个词语是从哪个角度准确说明万人大礼堂座布局特点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上就是小编跟大家分享的巍巍中山陵导学教案的全部内容,导学案中每一个问题,每一个环节,都有教师依据学生学习的实际和教材的实际进行针对性的设置。最后,小编祝大家学习愉快!

3、巍巍中山陵导学案

目前,“学案导学”的模式已经广泛运用于实际教学中,为方便教学,语文网小编整理了巍巍中山陵导学案,下面,跟语文小编一起来学习这篇导学案是怎样做到教与学有机结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

巍巍中山陵导学案由小编整理,仅供参考:

教学目标:

1、学习文章是如何按空间顺序,有重点地说明中山陵的;

2、通过学习,加深对我国民主革命的先驱孙中山的了解,从“巍巍”的中山陵中感受到他人格的伟大和精神的不朽,继续培养自己对革命者的崇敬和缅怀之情。

平实说明和生动说明的相得益彰。

教学过程与方法:

二.浏览课文,初步把握内容

《巍巍中山陵》是一篇介绍陵园建筑的说明文,学习说明文方法(明对象、抓特征、理顺序、找方法、品语言)那么通过预习,你能找到答案吗?

明确:明对象——中山陵;抓特征——巍巍(高大);理顺序——空间顺序;找方法——列数字等;品语言——准确、生动。

2、其实当时人们在为孙中山设计陵墓时也是煞费苦心的。提出的设计方案很多,但只有40余份入选,其中最后只有一个方案被选中,它就是吕彦直的设计方案。想想这些设计方案是怎样入选的,为什么最后只有吕彦直的方案脱颖而出?

吕彦直的设计凭借这些优势而入选了,但设计方案只是第一步,重要的是建造。课文中简单的介绍了陵园的建造情况,这段文字主要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这些列举的数字能说明什么问题的?

这样一座巍巍的建筑,到底建筑在什么地方呢?此地为什么能得到孙中山的青睐呢?

这篇文章是介绍钟山陵的,但作者为什么用这么多的文字介绍钟山呢?是不是偏题了?

(1)中山陵的总体设计为什么“值得称道”?(2)陵园大道旁为什么栽种如此多的树木?(3)既然文章第7~11小节具体介绍了陵园的主要建筑,为什么第6小节还要总写陵园平面布局?

除了通过总体设计和布局,衬托中山先生博大的襟怀和不朽的业绩之外,哪些地方还以建筑的有机组成部分直接表现中山先生的革命思想和伟大形象呢?哪些地方可以表现中山陵“巍巍”的特征呢?

请对照着课文,边阅读边完成课后的图表,并思考两个问题: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中山陵的?

9、一篇优秀的说明文语言通常有两大特点:一是准确简洁;二是生动形象。根据这两种语言特色,说明文的说明方式一般有两种:一是平实说明;一是生动说明。平实说明就是用一些平淡朴实的语言进行说明,而生动说明就是用一些形象优美的语言对事物进行描写,也是为了更好的说明事物。请同学们找出文中采用生动说明的语段,读一读,想想这些内容有什么作用?

以上就是小编跟大家分享的巍巍中山陵导学案的全部内容,导学案中每一个问题,每一个环节,都有教师依据学生学习的实际和教材的实际进行针对性的设置。最后,小编祝大家学习愉快!

4、《巍巍中山陵》导学案(含答案)

12.巍巍中山陵

学习目标

1.学习抓住特征,按空间顺序,有重点地说明事物。

2.学习准确、简明、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

3.了解中山陵的建筑特征及其在人民心中的崇高地位。

●重点:抓住特征,按空间顺序,有重点地说明事物。

预习导学

1.作者简介。

刘叙杰,建筑教育家刘敦桢之子、我国著名建筑史学家,东南大学古建筑研究所教授、著名古建园林专家、建筑学家。《巍巍中山陵》发表于1981年10月30日《光明日报》。

2.给加点字注音。

南麓(lù) 巉岩 (chán) 嵯峨(cuó) 灵柩(jiù) 深邃(suì)

牌坊(fāng)  琉璃(liú)( lí) 釉料(yòu) 纤细(xiān)  参错(cēn)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许多叱咤风云的著名人物长眠在这里。

形容声势威力很大。

(2)些许残存的断垣颓壁,才能为那漫长的过去作出无言的旁证。

形容建筑物倒塌或残破的景象。

4.整体感知。

这是一篇园陵说明文。作者以空间为主要顺序,有条不紊地介绍了中山陵的方位、人文环境、设计特色、建筑过程和规划特点,准确说明中山陵的园陵建筑特征,表现了它的巍峨气势和孙中山先生在人民心中的崇高地位。

5.文章结构及内容。

第一部分(第1段):交代中山陵的墓主及方位。

第二部分(第2~4段):说明中山陵的地理和人文环境、设计方案的择优和兴建的概况。

第三部分(第5~11段):说明陵园建筑的总体布局和组成部分,依次介绍各部分的建筑特点,突出中山陵的庄严肃穆和孙中山先生精神永垂不朽。

第四部分(第12段):说明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一直对中山陵十分关注。

合作探究

问题一:作者是紧扣哪两个字来写中山陵的?又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中山陵这一特征的?

题目中“巍巍”二字概括了中山陵的总体特征,作者也是紧扣这两个字来介绍中山陵的。

作者是从三方面表现中山陵的“巍巍”的:其一是中山陵所处的山势“巍巍”;其二是中山陵本身的建筑“巍巍”;其三是孙中山先生的道德品格“巍巍”。

问题二:作者在介绍中山陵平面布局时,采用了什么样的说明顺序?根据课文,说一说中山陵的平面布局像什么图案?设计者为什么要这样设计?

从南到北、由下而上的空间顺序:(南起)石牌坊——陵门——碑亭——祭堂前平台——祭堂——祭堂后墓室。

中山陵的平面图宛如一座大钟。这样设计,是因为“钟有‘示警’和‘自由’的含义,它象征着孙中山先生领导中国革命的意义和贡献,同时又与陵墓所在地钟山相吻合”。

问题三:假设你是中山陵的设计师吕彦直先生,请你谈谈你的设计为什么会入选?你认为中山陵的建筑如何体现了你的设计理念?在课文中找适当的语句回答。

入选原因:

(1)钟形图案:有象征意义,又与所在地中山吻合

(2)注重谐调,将陵园与周围环境、地形结合。

(3)弘扬民族精华,采用中轴对称总平面布局和民族式的建筑外观,淳朴的色调、简洁的装修和大面积绿化。

(4)形神兼备,既表现了陵园庄严气氛,又突出孙中山先生不朽的精神。

问题四:阅读第5和第6段,了解一下中山陵的总体设计和总平面图。思考三个问题:

1.中山陵的总体设计为什么“值得称道”?

三处风景区连为一体。

2.陵园大道旁为什么栽种如此多的树木?

形成一种庄严肃穆的气氛,也体现了孙中山的精神万年长存。

3.既然文章第7~11段具体介绍了陵园的主要建筑,为什么第6段还要总写陵园平面布局?

使读者对中山陵先有一个概括的了解,也表现了设计者的思想。

问题五:通读全文,作者写中山陵的“巍巍”气势与写孙中山先生的伟大品格和不朽精神有什么关系?营造中山陵肃穆的氛围,寄托了人们对孙中山先生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写中山陵的巍巍气势,衬托了孙中山先生的伟大品格和不朽精神,也可以说它是孙中山品格和精神的象征。作者营造了中山陵肃穆的氛围,寄托了人们对孙中山先生无限敬仰的思想感情。

5、《巍巍中山陵》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抓住特征,按空间顺序,有重点地说明事物。

2.学习准确、简明、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

3.了解中山陵的建筑特征及其在人民心中的崇高地位。

教学重难点

抓住特征,按空间顺序,有重点地说明事物以及准确、简明、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教学准备

小黑板或课件。

设计思路

讲解这篇课文,要先引导学生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明确中山陵的建筑特征及

其在人民心中的崇高地位。在此基础上,再去理解如何抓住特征,有重点地说明事物,揣摩准确、简明、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进一步领会作者的写作思路。以上这些问题,可让学生在合作、探究的基础上完成。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导人。

中山陵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陵墓,坐落在南京市东郊钟山南麓,西邻明孝陵,东毗灵谷寺,整个建筑群依山势而层层上升,气势宏伟。今天,我们一起随着作者的笔墨,去瞻仰一下中山陵。(板书课题。)

2.介绍作者。

刘叙杰,东南大学古建筑研究所教授。

二、自主学习

师:本文是一篇介绍陵园建筑的说明文。下面自学课文,注意以下问题:(出示

幻灯片1。)

1.认真读课文。朗读或男女生分角色读。

2.画出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画出你认为好的词、句、段。

3.写中山陵的巍巍气势与写孙中山先生的伟大品格和不朽精神有什么关系?营造中山陵肃穆的氛围,寄托了人们对孙中山先生怎样的思想感情?

4.本文是介绍中山陵的,为什么文中第2自然段用一多半的文字写钟山的地理形势、优美景色?

5.陵园的设计方案是怎样人选的?吕彦直设计的钟形图案有哪些特点?

6.中山陵的总体设计为什么是“值得称道的”?陵园大道及其周围栽种的树木,与陵园庄严肃穆气氛的形成有何作用?

7.文章第7—1l自然段分写了陵园的主要建筑,为什么第6自然段还要总写陵园的平面布局?

8.找出自学中的疑难问题。

三、合作学习

1.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解答自学中存在的疑难问题。

2.在班上研究讨论小组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

四、反馈交流

1.给加点字注音。(出示幻灯片2。)

麓莽灵柩竣工深邃牌坊琉璃门楣趺参错

要求:让一名学生起来读,如果有读得不正确的,请其他学生进行纠正。

2.写中山陵的巍巍气势与写孙中山先生的伟大品格和不朽精神有什么关系?营造中山陵肃穆的氛围,寄托了人们对孙中山先生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钟灵毓秀”“人杰地灵”,中山陵的巍巍气势衬托了孙中山先生的伟大品格和不朽精神,也可以说它是孙中山先生品格和精神的象征。作者营造中山陵肃穆的氛围,寄托了人们对孙中山先生无限敬仰的思想感情。孙中山先生是高山景行,令人仰慕。)

3.本文是介绍中山陵的,为什么文中第2自然段用一多半的文字写钟山的地理形势、优美景色?

明确:(正因为钟山山形雄伟而险峻,景色鲜丽而和谐,中山先生才有身后要埋葬于此的愿望。)

,4.陵园的设计方案是怎样人选的?吕彦直设计的钟形图案有哪些特点?

明确:(陵园的设计方案是通过竞争入选的。“密封评议的方式”,避免了后门、人情等弊端,保证了设计方案的最优化。吕彦直设计的钟形图案有如下特点:较好地考虑了陵园与周围环境、地形的结合,参照了我国古代建筑中若干优秀的传统经验,采用了中轴对称的总平面布局、民族形式的建筑外观、淳朴的色调、简洁的装修和大面积绿化等手法,达到了表现陵园庄严气氛和中山先生不朽精神的要求。)

5.中山陵的总体设计为什么是“值得称道的”?陵园大道及其周围栽种的树木,与陵园庄严肃穆气氛的形成有何作用?

明确:(中山陵的设计将三区名胜联为一体,扩大了东郊风景区的游览范围和内容,因而在总体设计上“值得称道”。

陵园大道及周围栽种的树木浓翠蔽日,莽苍深邃,象征了孙中山先生的博大胸怀和不朽业绩,使人们在未达陵墓之前,就已逐步进入庄严肃穆的气氛之中。)

6.文章第7一11自然段分写了陵园的主要建筑,为什么第6自然段还要总写陵园的平面布局?

明确:(本文是按照先总后分、自下而上的顺序介绍中山陵的。这段关于陵园平面布局的总说,起了提挈下文的作用,使读者对中山陵的主要建筑有了一个概括的了解。)

7.放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并把喜欢的原因和同桌进行交流。

(同桌交流后,再找部分学生在全班交流。)

8.重点研讨文章第9自然段。.

(1)学生读课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完成下列题目:(出示幻灯片3。)

①本段采用的主要说明方法有哪些?

②说明文的语言一般要求准确,朴实。为什么第9自然段写平台所见景象却用了生动的语言描写手法?

(2)小组代表发言交流。

明确:

(①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

②诚然,说明文的语言要求准确、平实。但为了生动地表现说明对象的本质特征,并不排斥适当使用描写的手法。本文写登临平台所见景象即为典型一例。它用语生动,蕴合深情,既准确地说明了中山陵的建筑特征,又很好地衬托了中山先生的伟大品格。)

五、梳理巩固

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

(不必只局限于一个方面,也不必面面俱到,只要学生能说出某些方面即可。)

六、拓展训练

(如果有时间的话,可在课堂上进行,如无时间可不进行。)

《新课标作业设计》中的“阅读理解”部分。

七、布置作业

《新课标作业设计》中的“积累运用”部分。

板书设计

巍巍中山陵

刘叙杰

介绍中山陵(第5—11段)

总体介绍总体特点南北中轴对称,三处风景区联为一体

陵园大道两旁及道外大面积绿化

总平面布局南:石牌坊墓道

北:陵门——墓室

依次介绍南一石牌坊墓道守陵卫士驻所陵门

北——石阶碑亭

平石石阶祭殿

祭堂

墓室

6、巍巍中山陵教案教学设计

马上就要学习《巍巍中山陵》这篇课文了,为方便教师更好的教学,语文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巍巍中山陵教学设计,其教学环节之精彩、教学设计之精致、教学问题之精当,令人耳目一新,回味无穷。巍巍中山陵教案教学设计,下面一起来学习下吧!

巍巍中山陵教案教学设计由小编整理,仅供参考:

教学目标:

了解常见的说明文知识,体会说明文抓住说明对象特征进行说明的特点。

了解建筑说明文常用的空间顺序

欣赏建筑艺术之美,了解建筑物的文化内涵,体会建筑设计师通过建筑要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点:

把握文章空间说明顺序。

引导学生初步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教学难点:

把握文章空间说明顺序。

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一、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

行为要素

学生活动

思考:

中山陵美在何处?

明确: 美在环境的优美

美在设计的精巧

美在中西合璧的建筑

提问

学生通读文章作答

二、激发疑问:中国人历来有落叶归根之说?希望死后能安葬在故土。孙中山先生是广东人,中山陵为何会选址在南京钟山呢?我们从课文中来找一找答案。

教师可展示傅抱石先生绘制的

钟山图,帮助学生体会中山陵环境的特点。

明确:钟山山脉的雄壮更能衬托中山陵的巍巍

投影

提问

学生可初步探讨选址原因

结合背景图进行讲解。 (明确地理环境,提问选址原因)

三、朗诵第二自然段,体会中山陵设计特点

换位思考:

假设你是中山陵的设计师吕彦直先生,请你谈谈你的设计为什么会入选?

你认为中山陵的建筑如何体现了你的设计理念?

提问

学生可进行讨论,在课文中找适当的语句回答

入选原因:

(1)钟形图案:有象征意义,又与所在地中山吻合

(2)注重谐调,将陵园与周围 环境、地形结合。

弘扬民族精华,采用中轴对称总平面布局和民族式的建筑外观,淳朴的色调、简洁的装修和大面积绿化。

形神兼备,既表现了陵园庄严气氛,又突出孙中山先生不朽的精神。

明确总体特征和总平面布局

四、具体感受中山陵恢弘气势,明确空间顺序

要求学生根据课文绘制路线图,

完成课后二题

具体介绍中山陵

采用导游的形式。

要求:1.选好立足点,按照课文中介绍的顺序进行

2.可以从文中选取适当的语句,学习课文形象生动的语言。

3.在介绍时注意明确介绍各部分的特征。(可自行概括,注意体现建筑的民族特色)

学生总结本文的说明顺序,教师明确.

瞻仰了中山陵之后,你对孙中山先生有了怎样的了解?

投影中山陵相应部分的图片

学生简单介绍中山陵各个部分名称

学生分为三个小组,以抽签方式决定介绍内容。每组确定一名发言人,一名记录员。记录员将本组介绍的中山陵组成部分的特点列成表。

一组:南区(石牌坊、墓道)

二组:北区1(陵门、碑亭、石阶、平台)

三组:北区2(祭堂、墓室)

按空间顺序由外而内,自下而上,由总体到局部进行说明。

体会墓葬人的伟大人格。

明确中山陵巍巍的特征体现在陵园位置、建筑、墓葬人三方面。

五、结语

先生已逝,精神长存。愿我们铭记先生“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的嘱托,为中华的腾飞而努力

六、作业

完成练习册内容

查找其它古代陵墓资料,体会中山陵独特的人文内涵

教案点评:

本课开门见山“中山陵美在何处?”直接诠释此建筑的审美要素 ,把握住了本课的精髓,“美在环境的优美,美在设计的精巧,美在中西合璧的建筑”全面阐释了中山陵从外至内的魅力之所在。师生着力从这三个环节分别展示中山的秀美,吕彦直设计的巧妙,中山陵建筑的平面布局。在这个过程中,采取朗诵,换位思考,模拟导游等初一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形式来构筑课堂主体,达到灵活生动,激发学生兴趣广泛参与的目的,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模拟导游活动,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上,学生不仅深入研究了课文,把握了观察点的变化,说明顺序,而且在操作过程中,在情感上体会到了导游工作的不易,产生对这一职业的尊重和敬意。

以上就是小编分享的巍巍中山陵教案教学设计的全部内容,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继续支持,并提出您的宝贵建议,小编会尽最大的努力给大家收集最好最实用的教学文章!

7、《巍巍中山陵》教案

教学目标:

一、了解中山陵的建筑特征及其在人民心中的崇高地位,

二、学习抓住特征、按照空间顺序、有重点的说明事物的方法。

三、体会准确、简明、生动的说明语言。

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

课文是怎样说明中山陵的建筑特征的?

二、教学难点;

课文在说明中山陵的雄伟的特征时,为什么要详细描绘中山陵的地理环境?

三、培养学生自学语文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

学生自学、师生共同学习、教师点拨相结合,旨在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阅读课文,学会提出问题和根据课文内容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课外自学:(学生按常规自学课文)

1、通读课文,将生字词找出来并各抄写4遍

2、就文章的语言、结构、思想主题以及表现方法等提出两个问题。

二、课内学习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有谁到过南京去旅游吗?如果有那是一定要到中山陵去参观我国近代伟大的民主革命家孙中山先生的陵墓。它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这是瞻仰先生丰功伟绩的地方,也是游览观光的好去处。如果没有游览过,今天我们就随着刘叙杰一同去参观中山陵。

(二)学生自读课文

1、解决生字词

2、根据课文自己理解课后练习。

3、学生质疑

(教师巡查学生的自学情况,及时要求学生订正错误)

(三)师生讨论解决疑难问题。

教师预设问题(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选用)

1、本文是介绍中山陵的,为什么第2段用了一半多的文字写钟山的地理环境、优美景色?

2、陵园的设计方案是怎样入选的?吕彦直的设计方案有哪些特点?

3、中山陵的总体设计为什么是“值得称道的”?陵园大道及其周围栽种的树木,对形成陵园庄严肃穆的气氛有何作用?

4、文章第7至11段既写了陵园的主要建筑,为什么第6段还要总写陵园的平面布局?

5、说明文的语言一般要求准确、平实。为什么第9段写平台所见景色却用生动的语言描写手法?

6、本文写陵园建筑,除了通过总体设计和布局,衬托中山先生博大襟怀和不朽业绩外,哪些地方还用建筑的有机组成部分直接表现中山先生的革命思想和伟大形象?

(四)课堂学习总结

1、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内容:说明中山陵的特征

2、说明的时候采用什么顺序:空间顺序(行踪)

3、其他

(五)课内练习

《基础训练》21页

(六)课外作业

1、语文学习小组的同学讨论决定。

2、查阅有关孙中山的资料,进一步理解他的高尚人格和不朽精神。

板书设计:

地理环境

设计

巍巍中山陵南北中轴对称烘托安详宁静、庄严肃穆的气氛

总三区名胜相连

特点大面积绿化衬托、表现高尚人格和不朽精神

分南北两区

分南

8、《巍巍中山陵》教案(表格式)

巍巍中山陵

课题

巍巍中山陵

课时

 1       课时

(总第         课时)

科任教师

授课时间

三维

目标

1、把握中山陵的特征,感受它在人们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

2、学习文章是如何按空间顺序有重点地说明中山陵的。

重难点

重点:把握中山陵的特征,感受它在人们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难点:学习文章是如何按空间顺序有重点地说明中山陵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目标(1—2分钟)

介绍孙中山">孙中山先生

欣赏有关中山陵的图片

出示教学目标

1、把握中山陵的特征,感受它在人们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

2、学习文章是如何按空间顺序有重点地说明中山陵的。

二、学生自学,质疑问难(10分钟左右)

出示自学提纲

1、请用一句话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中山陵的特征是什么?课文是从哪些方面体现这一特征的?

3、阅读课文5-11小节,把课后练习2的中山陵钟形布局图填完整。思考:作者按照什么顺序介绍中山陵的?

三、合作探究,解决疑难(15分钟左右)

通过提问、师生互动、小组讨论等形式解决问题。

1、解决自学提纲中的问题:

2、合作解决学生自主发现的问题。

3、教师小结本节课学习重、难点。

“巍巍”

它有两层含义:一是指陵园建筑群体的规模气势;二是指中山陵以及墓主孙中山在人们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从三个方面体现其特征:

(1)用钟山的雄伟气势衬托;

(2)用具体的数据说明其高大;

(3)从孙中山">从孙中山先生在人们心目中的崇高地位来表现。

四、巩固新知,当堂训练(15分钟)

课文由外到内,由总体到局部展开说明。先说明中山陵圆的(        ),后说到陵园的(       ),再说到(       )。在说明陵墓时,又按“(                      )”的顺序,即由外而内的顺序予以说明。这种(         )自然的反映了事物本身的逻辑顺序,说得明白清楚,使读者面前清晰的浮现出“巍巍中山陵”的形象。

五、课外作业,拓展延伸(3分钟)

陵园的设计方案是怎样入选的?吕彦直设计的钟型图案有哪些特点?

自主备课记录

自主备课记录

教研活动记录

 

 

 

 

 

 

 

 

 

 

 

 

 

 

 

 

 

 

 

 

 

 

 

 

 

 

 

 

 

 

 

 

 

教研活动记录

 

 

 

 

 

 

板书

设计

陵园建筑群体的规模气势

巍 巍

(含义)

它在广大人民心中的崇高地位

教学反思

             

注:写教学反思的切入面

根据新课标理念,课堂教学规律、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教学反思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着手:

1、教学内容方面:教材处理的合理性;导入、结课的激励性;深层意义的规律有否揭示与发掘。

2、教学过程方面:教学程序安排的合理性;教学设计的科学性;媒体运用的适切性;反馈评价的准确性。

3、从课堂管理方面进行反思:班级成员涉及面的广泛性;全班同学学习的积极性;学法指导的经常性;处理偶发事件的应变性。

  4、时间安排方面:时间分布的合理性;课内时间的可压缩性。

5、学生活动方面:学生活动的能动性;交往状态的合理性;学生心智活动的发展性。

6、目标达成方面:学生知识、技能的落实性;学生学会学习的水平性;教师课内教学监控的有效性。

撰写教后录的切入点

1、成功点:主要是指课堂教学中的闪光点。如课堂上一个恰当的比喻,教学难点的顺利突破,引人入胜的教学方法。又如一些难忘的教学艺术镜头:新颖精彩的导语,成功的临场发挥,扭转僵局的策略措施

2、失败点:主要是指课堂教学中的砸锅点。如教学目标定位不准,造成的“吃不了”或“吃不饱”之现象;教学引导的度把握不适,造成的“一问三不知”的僵局;教学方法选择不当,造成的低效等。

3、遗漏点:主要是指课堂教学设计中遗漏的一些环节或知识点。如教学衔接必需的知识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背景材料,拓展延伸的内容等。

4、改进点:主要是指课堂教学中经过微调可以追求更高效益的那些点。如更合理的分配讲与练的时间,更恰当的选择例题,更完美的板书设计,更科学的媒体选用等。

 

巍巍中山陵

课题

巍巍中山陵

课时

 1       课时

(总第         课时)

科任教师

授课时间

三维

目标

1、把握中山陵的特征,感受它在人们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

2、学习文章是如何按空间顺序有重点地说明中山陵的。

重难点

重点:把握中山陵的特征,感受它在人们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难点:学习文章是如何按空间顺序有重点地说明中山陵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目标(1—2分钟)

1、把握中山陵的特征以及感受它在人们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2、结合有关数字说明和描写的语句,体会文章语言的准确、简洁和生动。

二、学生自学,质疑问难(10分钟左右)

出示自学提纲

1、本文是介绍中山陵的,为什么第2段用一多半的文字写钟山的地理形势、优美景色?

2、陵园的设计方案是怎样入选的?吕彦直设计的钟形图案有哪些特点?

3、中山陵的总体设计为什么是“值得称道的”?陵园大道及其周围栽种的树木,对形成陵园庄严肃穆的气氛有何作用?

4、文章第7至11段既分写陵园的主要建筑,为什么第6自然段还要总写陵园平面布局?

三、合作探究,解决疑难(15分钟左右)

通过提问、师生互动、小组讨论等形式解决问题。

1、解决自学提纲中的问题:

2、合作解决学生自主发现的问题。

3、教师小结本节课学习重、难点。

(1)、注重和谐协调。“较好地考虑了陵园与周围环境、地形的结合”;

(2)、弘扬民族精华。汲取我国古代建筑的传统经验,体现中华民族建筑艺术的精华。

(3)、追求形神兼备。设计“表现了陵园的庄严气氛和孙中山先生的不朽精神”。

四、巩固新知,当堂训练(15分钟)

1、指出文中运用的说明方法,并说说其作用。

2、本文语言准确、生动,试结合具体语句加以说明。

五、课外作业,拓展延伸(3分钟)

指出句中运用的说明方法,并说说作用。

1、陵园用地面积2000多亩,前后施工六年,使用的经费按当时的币值计400余万元。

2、而当日出日没之际,在晨烟夕雾的迷蒙中,城犹潜龙,山若伏鳖,馆阁楼台,隐约参错,远峰近树,依稀可辨,人们又好像面对着大幅的泼墨山水 。

自主备课记录

自主备课记录

教研活动记录

 

 

 

 

 

 

 

 

 

 

 

 

 

 

 

 

 

 

 

 

 

 

 

 

 

 

 

 

 

 

教研活动记录

 

 

 

板书

设计

注重和谐协调

弘扬民族精华

追求形神兼备

教学反思

             

注:写教学反思的切入面

根据新课标理念,课堂教学规律、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教学反思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着手:

1、教学内容方面:教材处理的合理性;导入、结课的激励性;深层意义的规律有否揭示与发掘。

2、教学过程方面:教学程序安排的合理性;教学设计的科学性;媒体运用的适切性;反馈评价的准确性。

3、从课堂管理方面进行反思:班级成员涉及面的广泛性;全班同学学习的积极性;学法指导的经常性;处理偶发事件的应变性。

  4、时间安排方面:时间分布的合理性;课内时间的可压缩性。

5、学生活动方面:学生活动的能动性;交往状态的合理性;学生心智活动的发展性。

6、目标达成方面:学生知识、技能的落实性;学生学会学习的水平性;教师课内教学监控的有效性。

撰写教后录的切入点

1、成功点:主要是指课堂教学中的闪光点。如课堂上一个恰当的比喻,教学难点的顺利突破,引人入胜的教学方法。又如一些难忘的教学艺术镜头:新颖精彩的导语,成功的临场发挥,扭转僵局的策略措施

2、失败点:主要是指课堂教学中的砸锅点。如教学目标定位不准,造成的“吃不了”或“吃不饱”之现象;教学引导的度把握不适,造成的“一问三不知”的僵局;教学方法选择不当,造成的低效等。

3、遗漏点:主要是指课堂教学设计中遗漏的一些环节或知识点。如教学衔接必需的知识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背景材料,拓展延伸的内容等。

4、改进点:主要是指课堂教学中经过微调可以追求更高效益的那些点。如更合理的分配讲与练的时间,更恰当的选择例题,更完美的板书设计,更科学的媒体选用等。

9、《巍巍中山陵》教案表格式1(七年级下册)

巍巍中山陵

课题

巍巍中山陵

课时

1课时

(总第         课时)

科任教师

授课时间

教学

目标

知识与能力:把握中山陵的特征

过程与方法:学习文章是如何按空间顺序有重点地说明中山陵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它在人们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重难点

重点:学习文章是如何按空间顺序有重点地说明中山陵的。

难点:感受它在人们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一、导入新课、揭示目标(1-2分钟)

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南京的风景名胜古迹——中山陵,去领略它的风采。

揭示目标

1、把握中山陵的特征

2、学习文章是如何按空间顺序有重点地说明中山陵的

3、感受它在人们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二、学生自学,质疑问难(10分钟左右)

自学提纲:

1、请用一句话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中山陵的特征是什么?课文是从哪些方面体现这一特征的?

3、阅读课文5-11小节,把课后练习2的中山陵钟形布局图填完整。思考:作者按照什么顺序介绍中山陵的?

三、合作探究,解决疑难(15分钟左右)

1、检查预习:生字词注音

嵯峨(   )断垣(  )颓壁(  ) 灵柩(  )深邃(  )          入殓(  )石坊(  )龟趺(  )纤(  )细                    门楣(  )参差(  )穹隆(  )巉(  )岩

2、请用一句话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这是一篇介绍陵园建筑的说明文,有条不紊地介绍了中山陵的方位、人文环境、设计特色、修建过程和规划特点,准确的说明了中山陵的特征。

3、中山陵的总体特征是什么?课文是从哪些方面体现这一特征的?

“巍巍”

它有两层含义:一是指陵园建筑群体的规模气势;二是指中山陵以及墓主孙中山在人们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从三个方面体现其特征:(1)用钟山的雄伟气势衬托;(2)用具体的数据说明其高大;(3)从孙中山">从孙中山先生在人们心目中的崇高地位来表现。

4、请同学们读读课文5-11小节,把课后练习2的中山陵钟形布局图填完整。并思考问题: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中山陵的?

由外到内,由整体到局部的空间顺序。

四、巩固新知,当堂训练(15分钟)

1、教师出示课堂作业。

完成基训1-3题。

完成达标训练题,当堂订正。

五、课外作业,拓展延伸(3分钟)

用2-3种说明方法说明一下自己最喜爱的一件物品。

讨论补充记录

 

 

 

 

 

 

 

 

 

 

 

 

 

 

 

 

 

 

 

 

 

 

 

 

 

 

 

 

 

讨论补充记录

 

 

 

板书

设计

中山陵的特征

(1)用钟山的雄伟气势衬托;(2)用具体的数据说明其高大;(3)从孙中山">从孙中山先生在人们心目中的崇高地位来表现。

             

教 学 反 思

 

巍巍中山陵

课题

巍巍中山陵

课时

2课时

(总第         课时)

科任教师

授课时间

教学

目标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同上

情感态度价值观:

重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

难点:准确、生动的语言。

一、导入新课、揭示目标(1-2分钟)

导入新课

孙中山,一个世纪的伟人。伟人,自有伟人的思想,自有伟人的追求,自有伟人的归宿!那巍巍的中山陵,就是伟人孙中山的归属。中山陵,有怎样的特征?中山陵,有怎样的气魄?巍巍乎,中山陵!中山陵,巍巍乎!

揭示目标

1、文中运用的说明方法,并说说作用。

2、本文语言准确、生动,试结合具体语句加以说明

二、学生自学,质疑问难(10分钟左右)

自学提纲:

1、孙中山是广东人,中国有句古话,“叶落归根”,也就是人死后要葬在自己的出生地,但孙中山为什么葬在南京的钟山脚下呢?你能从文中找到答案吗?2、这篇文章是介绍中山陵的,但作者为什么用这么多的文字介绍钟山呢?3、吕颜直的“钟形图案”设计为什么能入选?4、指出文中运用的说明方法,并说说作用。5、本文语言准确、生动,试结合具体语句加以说明(小组讨论,推荐发言)。

三、合作探究,解决疑难(15分钟左右)

1、孙中山是广东人,中国有句古话,“叶落归根”,也就是人死后要葬在自己的出生地,但孙中山为什么葬在南京的钟山脚下呢?你能从文中找到答案吗?

钟山地势雄伟,风景优美,并且有沉重的历史感。孙中山有表示“身后要埋葬在这里的愿望”。

2、这篇文章是介绍中山陵的,但作者为什么用这么多的文字介绍钟山呢?

“最高峰”“雄伟高大”“险峻”“苍翠的林海与紫红的巉岩相映衬”的优美自然风景(地理环境)

“些许残存的断垣残壁”带给人沉重的历史感(人文环境)

用钟山雄伟壮观的气势来衬托中山陵“巍巍”的总体特征。

3、吕颜直的“钟形图案”设计为什么能入选?

(1)、注重和谐协调。“较好地考虑了陵园与周围环境、地形的结合”;(2)、弘扬民族精华。汲取我国古代建筑的传统经验,体现中华民族建筑艺术的精华。(3)、追求形神兼备。设计“表现了陵园的庄严气氛和孙中山先生的不朽精神”。

4、指出文中运用的说明方法,并说说作用。

常见的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分类别,引资料,摹状貌,列图表。

5、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有:

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和引资料。

6、本文语言准确、生动,试结合具体语句加以说明(小组讨论,推荐发言)。

示例1:石阶分为8段,每段30步至54步不等,共290级。石阶尽处,就是宽135米、深30米的大平台。(使用数字进行准确说明)

示例2:第9 段写大平台的景象(运用描写进行生动说明)运用了描写性语言和比喻等修辞;语言生动形象,既增强了说明的效果,同时也增添文章的文采,给读者以美的享受。

7、课堂小结

学习说明文“十五字”法:

明对象  抓特征  理顺序 找方法 品语言

通过学习,你能在文中找到相应的答案吗?

明对象--------中山陵;抓特征--------巍巍(高大);理顺序--------空间顺序;找方法-------列数字、打比方等;品语言-------准确、生动

四、巩固新知,当堂训练(15分钟)

1、教师出示课堂作业。

基训“阅读理解”。

完成达标训练题,当堂订正。

五、课外作业,拓展延伸(3分钟)

石拱桥,桥洞成弧形,就像虹。古人神话说,雨后彩虹是“人间天上的桥”,通过彩虹就能上天。我国的诗人爱把拱桥比作虹,说拱桥是“卧虹”“飞虹”等。

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得比较早。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能几十年几百年甚至上千年雄跨在江河之上,发挥交通作用。

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这些桥大小不一,形式多样,有许多是惊人的杰作。其中最著名的当推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还有北京附近的卢沟桥。

赵州桥横跨在洨河上,是世界著名的古代石拱桥,也是造成后一直使用到现在的最古的石桥。这座桥修建于公元605年左右,到现在已经1300多年了,还保持着原来的雄姿。到解放的时候,桥身有些残损了,在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经过彻底整修,这座古桥又恢复了青春。

1、石拱桥总的特征是_________,文中引用《水经注》提到的“旅人桥”为的是__________。2、从上面的几段文字看,说明的顺序是(      )

A、由本质到现象B、由具体到概括C、由一般到个别D、由原因到结果

3、第二段中写“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形式”和“结构”的先后次序能否调换?为什么?4、第三段主要运用的说明方法是(        )

A举例子 B打比方 C列数字 D作比较

5、第三段"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一句中“几乎”一词的作用是什么?

6、第四段说明的中心内容是什么?

 

讨论补充记录

 

 

 

 

 

 

 

 

 

 

 

 

 

 

 

 

 

 

 

 

 

 

 

 

 

 

 

 

 

讨论补充记录

 

 

 

板书

设计

“十五字”

明对象  抓特征  理顺序 找方法 品语言

 

 

             

教学反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