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异的琥珀教案一等奖

《奇异的琥珀教案一等奖》属于教案一等奖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奇异的琥珀教案一等奖

1、奇异的琥珀教案一等奖

一、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激发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2.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1.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和必须具备的条件

2.体会科学家想象的合理。

三、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出示课题

今天我们学习的一篇新课文,是讲科学家根据一个实物展开想象的,题目叫《琥珀》,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1.你们知道什么是琥珀吗?(琥珀是古代松怕树脂的化石,可以做装饰品,这几块都是琥珀。)(出示琥珀实物,让学生传看。)

2.课文中讲的一块琥珀和刚才传看的琥珀有什么不同?(课文中讲的那块琥珀,里面裹着一“个苍蝇,…“个蜘蛛。)

三、指导学生自学,理解课文内容

1.提出自学要求:”认真阅读课文,想一想,这块琥珀是什么样子的,它是怎么形成的,它有什么价值。

2.学生按要求自学。

3.讨论交流。

(1)这块琥珀是什么样子的?(这块琥珀是透明的,一个苍蝇一个蜘蛛好好地躺在里面,可以看见它们身上的每根毫毛。)这块琥珀有什么价值?(从这块玻璃,可以推测发生在一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从这块琥珀还可以知道,在远古时代就已经有苍蝇和蜘蛛了。)

(2)课文中从哪儿到哪几是讲这块琥珀的形成经过的?(从“一个夏天”到“那些松脂球成了化石”是讲这块琥珀的形成经过的。)

(3)请学生把讲这块琥珀形成经过的部分读一读,再用自己的话把形成经过说一说。

(4)课文的其他部分是讲什么的?(第一自然段讲故事发生的时间;从“海风猛烈地吹”到“这是很少见的”,讲这块琥珀怎么被发现的;最后一个自然段,讲这块琥珀的样子和它的价值。)

(5)请四个学生分段朗读课文。

四、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练习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 老师谈话引入。

1.时间的估算有科学依据:那作者对琥珀形成过程的推测是否合情合理呢?

二、 学习课文

(一) 1. 现在我们重点来学习第二段,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试把这一段分为两层,并总结层意。

(这段的第1---6小节为一层,其余是第二层。第一层介绍了环境,第二层讲松脂球是怎样形成的,又是怎样变成化石的。)

板书:松脂球 化石

2. 同学们自学第一层,分析一下松脂球的形成需要哪几个条件,并说说理由。

① 第一个条件必须是夏天,只有夏天的天热

② 夏季也有阴天、雨天,我认为还得补充有阳光,而且强烈

③ 阳光不强,松脂可能渗出但不可能大滴大滴地掉呀!

板书:阳光强烈

3. 请同学们找找看,文中有几处是描写太阳的,各是怎样写的,气温的变化集中体现在哪几个词上。[小精灵儿童网站](有三处:①太阳暖暖地照着;②太阳照得火热③晌午的太阳光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树林。气温的变化通过“暖暖”、“火热”、“热辣辣”可以看出来。)

4.师问:阳光热度的变化点明了当天的炎热,为两只小虫遇不幸作了铺垫。那么还需要什么条件呢?(① 苍蝇必须飞在松树上,只有松树才有松脂。②必须发生在松树林,而且必须落在一棵老松树上,因为树多,才会有多年生的老树,只有老树才会掉大滴大滴的松脂。③不凑巧也不行。必须是蜘蛛刚扑到苍蝇身上,“吧嗒”松脂滴下来了。)

板书:蝇、蛛、巧遇、松脂滴

5.师问:那么,请大家想想,假如不是这么巧呢?

(①如果不是这么巧,就不会形成这块琥珀。比方说,蜘蛛猛扑过去,把苍蝇吞了,大摇大摆地走了,松脂才滴下来,就不会有这颗奇异的琥珀了。②要是蜘蛛刚把苍蝇吃了,还没来得及逃,松脂就滴下来,虽然包住的也是两只小虫,可人们只能看到蜘蛛了。③假如蜘蛛正要扑过去,可掉下来的松脂已经把苍蝇包住了,那蜘蛛决不会自投罗网了。)

由此可见,作者在推测过程中已经把各种可能都考虑到了。还有必需条件吗?

(①有。我看“松脂继续滴下来”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②必须有,如果就那么一滴,俩家伙目标一致,没准儿还能挣扎出来。③如果不重重包裹也许形不成球,球太小了,也许经不起几千年几万年时间的腐化、风化。)

板书:松脂继续滴

(学生独立赏析课文)

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去理解课文内容。

大家把形成松脂球的四个必需条件都找到了。作者对它们的交叉描述,使得故事情节不但合情合理,而且生动有趣。现在请大家再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层,找找看,哪些地方写得好,好在哪里。

(①“展开”、“飞舞”、“穿过”、“飞进”这几个词,把小苍蝇的快乐劲儿写出来了。②暖暖的天儿,香香的味儿,这么好一个环境,难怪它出来到处飞。③苍蝇歇的时候,用了几个动词:伸、掉、拂拭,一看就知道它丧失警惕了。④“飞累了”这句很重要,只有累了,睡得才香,哪还会防备有蜘蛛要吃它。⑤“身上粘满了灰尘”是作者根据琥珀里“两只小虫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推测出来的。⑥作者把蜘蛛写活了,“慢慢地”、“小心地”简直是鬼鬼祟祟,偷偷摸摸。⑦前三个小节衔接得非常紧,太阳暖,苍蝇才会出来飞,闻到香,才会飞进松树林,飞累了,想歇会儿,它歇了,蜘蛛乘机想吃掉它。⑧“乐极生悲”也许有点道理,这两个家伙,一个美得想歇,一个馋得想吃,哪能想到大祸就要临头呀!⑨“刚好”这个词用得好,说明事情发生得太巧了。⑩“小苍蝇不能掸翅膀了,蜘蛛也不想美餐了”这句话很幽默,这两家伙太可怜了。)

(二)、学习第二层。

1.问:谁还记得古生物变成化石这一知识我们曾经在哪一课学到过? 还记得必需几个条件吗?

(被河水淹没了,尸体腐烂了,时间必须很长,地壳发生过变化。)

板书:被淹 被埋

岁月漫长 地壳变化

2.现在请同学们默读这一层,看看松脂球变成化石是否也具备了这几个条件,如果是,请画出有关的句子。

(松脂球变成化石也需要四个条件,“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时间一转眼过去了”、“又是几千年过去了”这说明时间长;“陆地渐渐沉下去,海水渐渐漫上来”说明地壳发生过变化,“水把森林淹没了,树腐烂了,松脂球被淹没了”这又是两个条件。)

板书:松树林 松脂球

3.问:这一层讲化石的形成,为什么又提到了苍蝇、蜘蛛?

请读有关的句子。

4. “成千上万绿翅膀的苍蝇和八只脚的蜘蛛来了又去了,谁也不会想到很久很久以前,有两只小虫被埋在一个松脂球里,挂在一颗老松树上。” 回答问题?

(答:时间那么长,苍蝇蜘蛛那么多,可唯有那两只被包住了,这主要是为了强调事情发生得太巧了,这颗琥珀太少见了。)

5. 这一段是分几层意思来写的?( 两层。第一层:松脂球的形成。 第二层:化石的形成)

6. 这两层,作者是怎样安排详略的? ( 第一层详,第二层略。)

7. 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呢? ( 因为人们最想知道的就是这块琥珀是怎样形成的,所以作者把它作为重点来详细描写。而古生物是怎样变成化石的,一般人都有这个常识,没必要写那么详细。)

三、谈收获。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懂得了如何得当地安排详略,了解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情节,又初步体会到了作者推理的严密,真是收获不小呀!

四、总结课文。

五、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六、布置作业

1.练习朗读课文。

2.预习22课

2、奇异的琥珀教案

一、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激发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2.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1.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和必须具备的条件

2.体会科学家想象的合理。

三、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出示课题

今天我们学习的一篇新课文,是讲科学家根据一个实物展开想象的,题目叫《琥珀》,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1.你们知道什么是琥珀吗?(琥珀是古代松怕树脂的化石,可以做装饰品,这几块都是琥珀。)(出示琥珀实物,让学生传看。)

2.课文中讲的一块琥珀和刚才传看的琥珀有什么不同?(课文中讲的那块琥珀,里面裹着一“个苍蝇,…“个蜘蛛。)

三、指导学生自学,理解课文内容

1.提出自学要求:”认真阅读课文,想一想,这块琥珀是什么样子的,它是怎么形成的,它有什么价值。

2.学生按要求自学。

3.讨论交流。

(1)这块琥珀是什么样子的?(这块琥珀是透明的,一个苍蝇一个蜘蛛好好地躺在里面,可以看见它们身上的每根毫毛。)这块琥珀有什么价值?(从这块玻璃,可以推测发生在一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从这块琥珀还可以知道,在远古时代就已经有苍蝇和蜘蛛了。)

(2)课文中从哪儿到哪几是讲这块琥珀的形成经过的?(从“一个夏天”到“那些松脂球成了化石”是讲这块琥珀的形成经过的。)

(3)请学生把讲这块琥珀形成经过的部分读一读,再用自己的话把形成经过说一说。

(4)课文的其他部分是讲什么的?(第一自然段讲故事发生的时间;从“海风猛烈地吹”到“这是很少见的”,讲这块琥珀怎么被发现的;最后一个自然段,讲这块琥珀的样子和它的价值。)

(5)请四个学生分段朗读课文。

四、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练习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 老师谈话引入。

1.时间的估算有科学依据:那作者对琥珀形成过程的推测是否合情合理呢?

二、 学习课文

(一) 1. 现在我们重点来学习第二段,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试把这一段分为两层,并总结层意。

(这段的第1---6小节为一层,其余是第二层。第一层介绍了环境,第二层讲松脂球是怎样形成的,又是怎样变成化石的。)

板书:松脂球 化石

2. 同学们自学第一层,分析一下松脂球的形成需要哪几个条件,并说说理由。

① 第一个条件必须是夏天,只有夏天的天热

② 夏季也有阴天、雨天,我认为还得补充有阳光,而且强烈

③ 阳光不强,松脂可能渗出但不可能大滴大滴地掉呀!

板书:阳光强烈

3. 请同学们找找看,文中有几处是描写太阳的,各是怎样写的,气温的变化集中体现在哪几个词上。[小精灵儿童网站](有三处:①太阳暖暖地照着;②太阳照得火热③晌午的太阳光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树林。气温的变化通过“暖暖”、“火热”、“热辣辣”可以看出来。)

4.师问:阳光热度的变化点明了当天的炎热,为两只小虫遇不幸作了铺垫。那么还需要什么条件呢?(① 苍蝇必须飞在松树上,只有松树才有松脂。②必须发生在松树林,而且必须落在一棵老松树上,因为树多,才会有多年生的老树,只有老树才会掉大滴大滴的松脂。③不凑巧也不行。必须是蜘蛛刚扑到苍蝇身上,“吧嗒”松脂滴下来了。)

板书:蝇、蛛、巧遇、松脂滴

5.师问:那么,请大家想想,假如不是这么巧呢?

(①如果不是这么巧,就不会形成这块琥珀。比方说,蜘蛛猛扑过去,把苍蝇吞了,大摇大摆地走了,松脂才滴下来,就不会有这颗奇异的琥珀了。②要是蜘蛛刚把苍蝇吃了,还没来得及逃,松脂就滴下来,虽然包住的也是两只小虫,可人们只能看到蜘蛛了。③假如蜘蛛正要扑过去,可掉下来的松脂已经把苍蝇包住了,那蜘蛛决不会自投罗网了。)

由此可见,作者在推测过程中已经把各种可能都考虑到了。还有必需条件吗?

(①有。我看“松脂继续滴下来”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②必须有,如果就那么一滴,俩家伙目标一致,没准儿还能挣扎出来。③如果不重重包裹也许形不成球,球太小了,也许经不起几千年几万年时间的腐化、风化。)

板书:松脂继续滴

(学生独立赏析课文)

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去理解课文内容。

大家把形成松脂球的四个必需条件都找到了。作者对它们的交叉描述,使得故事情节不但合情合理,而且生动有趣。现在请大家再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层,找找看,哪些地方写得好,好在哪里。

(①“展开”、“飞舞”、“穿过”、“飞进”这几个词,把小苍蝇的快乐劲儿写出来了。②暖暖的天儿,香香的味儿,这么好一个环境,难怪它出来到处飞。③苍蝇歇的时候,用了几个动词:伸、掉、拂拭,一看就知道它丧失警惕了。④“飞累了”这句很重要,只有累了,睡得才香,哪还会防备有蜘蛛要吃它。⑤“身上粘满了灰尘”是作者根据琥珀里“两只小虫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推测出来的。⑥作者把蜘蛛写活了,“慢慢地”、“小心地”简直是鬼鬼祟祟,偷偷摸摸。⑦前三个小节衔接得非常紧,太阳暖,苍蝇才会出来飞,闻到香,才会飞进松树林,飞累了,想歇会儿,它歇了,蜘蛛乘机想吃掉它。⑧“乐极生悲”也许有点道理,这两个家伙,一个美得想歇,一个馋得想吃,哪能想到大祸就要临头呀!⑨“刚好”这个词用得好,说明事情发生得太巧了。⑩“小苍蝇不能掸翅膀了,蜘蛛也不想美餐了”这句话很幽默,这两家伙太可怜了。)

(二)、学习第二层。

1.问:谁还记得古生物变成化石这一知识我们曾经在哪一课学到过? 还记得必需几个条件吗?

(被河水淹没了,尸体腐烂了,时间必须很长,地壳发生过变化。)

板书:被淹 被埋

岁月漫长 地壳变化

2.现在请同学们默读这一层,看看松脂球变成化石是否也具备了这几个条件,如果是,请画出有关的句子。

(松脂球变成化石也需要四个条件,“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时间一转眼过去了”、“又是几千年过去了”这说明时间长;“陆地渐渐沉下去,海水渐渐漫上来”说明地壳发生过变化,“水把森林淹没了,树腐烂了,松脂球被淹没了”这又是两个条件。)

板书:松树林 松脂球

3.问:这一层讲化石的形成,为什么又提到了苍蝇、蜘蛛?

请读有关的句子。

4. “成千上万绿翅膀的苍蝇和八只脚的蜘蛛来了又去了,谁也不会想到很久很久以前,有两只小虫被埋在一个松脂球里,挂在一颗老松树上。” 回答问题?

(答:时间那么长,苍蝇蜘蛛那么多,可唯有那两只被包住了,这主要是为了强调事情发生得太巧了,这颗琥珀太少见了。)

5. 这一段是分几层意思来写的?( 两层。第一层:松脂球的形成。 第二层:化石的形成)

6. 这两层,作者是怎样安排详略的? ( 第一层详,第二层略。)

7. 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呢? ( 因为人们最想知道的就是这块琥珀是怎样形成的,所以作者把它作为重点来详细描写。而古生物是怎样变成化石的,一般人都有这个常识,没必要写那么详细。)

三、谈收获。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懂得了如何得当地安排详略,了解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情节,又初步体会到了作者推理的严密,真是收获不小呀!

四、总结课文。

五、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六、布置作业

1.练习朗读课文。

2.预习22课

3、奇异的琥珀教案

一、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激发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2.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1.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和必须具备的条件

2.体会科学家想象的合理。

三、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出示课题

今天我们学习的一篇新课文,是讲科学家根据一个实物展开想象的,题目叫《琥珀》,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1.你们知道什么是琥珀吗?(琥珀是古代松怕树脂的化石,可以做装饰品,这几块都是琥珀。)(出示琥珀实物,让学生传看。)

2.课文中讲的一块琥珀和刚才传看的琥珀有什么不同?(课文中讲的那块琥珀,里面裹着一“个苍蝇,…“个蜘蛛。)

三、指导学生自学,理解课文内容

1.提出自学要求:”认真阅读课文,想一想,这块琥珀是什么样子的,它是怎么形成的,它有什么价值。

2.学生按要求自学。

3.讨论交流。

(1)这块琥珀是什么样子的?(这块琥珀是透明的,一个苍蝇一个蜘蛛好好地躺在里面,可以看见它们身上的每根毫毛。)这块琥珀有什么价值?(从这块玻璃,可以推测发生在一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从这块琥珀还可以知道,在远古时代就已经有苍蝇和蜘蛛了。)

(2)课文中从哪儿到哪几是讲这块琥珀的形成经过的?(从“一个夏天”到“那些松脂球成了化石”是讲这块琥珀的形成经过的。)

(3)请学生把讲这块琥珀形成经过的部分读一读,再用自己的话把形成经过说一说。

(4)课文的其他部分是讲什么的?(第一自然段讲故事发生的时间;从“海风猛烈地吹”到“这是很少见的”,讲这块琥珀怎么被发现的;最后一个自然段,讲这块琥珀的样子和它的价值。)

(5)请四个学生分段朗读课文。

四、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练习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 老师谈话引入。

1.时间的估算有科学依据:那作者对琥珀形成过程的推测是否合情合理呢?

二、 学习课文

(一) 1. 现在我们重点来学习第二段,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试把这一段分为两层,并总结层意。

(这段的第1---6小节为一层,其余是第二层。第一层介绍了环境,第二层讲松脂球是怎样形成的,又是怎样变成化石的。)

板书:松脂球 化石

2. 同学们自学第一层,分析一下松脂球的形成需要哪几个条件,并说说理由。

① 第一个条件必须是夏天,只有夏天的天热

② 夏季也有阴天、雨天,我认为还得补充有阳光,而且强烈

③ 阳光不强,松脂可能渗出但不可能大滴大滴地掉呀!

板书:阳光强烈

3. 请同学们找找看,文中有几处是描写太阳的,各是怎样写的,气温的变化集中体现在哪几个词上。

(有三处:①太阳暖暖地照着;②太阳照得火热③晌午的太阳光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树林。气温的变化通过“暖暖”、“火热”、“热辣辣”可以看出来。)

4.师问:阳光热度的变化点明了当天的炎热,为两只小虫遇不幸作了铺垫。那么还需要什么条件呢?(① 苍蝇必须飞在松树上,只有松树才有松脂。②必须发生在松树林,而且必须落在一棵老松树上,因为树多,才会有多年生的老树,只有老树才会掉大滴大滴的松脂。③不凑巧也不行。必须是蜘蛛刚扑到苍蝇身上,“吧嗒”松脂滴下来了。)

板书:蝇、蛛、巧遇、松脂滴

5.师问:那么,请大家想想,假如不是这么巧呢?

(①如果不是这么巧,就不会形成这块琥珀。比方说,蜘蛛猛扑过去,把苍蝇吞了,大摇大摆地走了,松脂才滴下来,就不会有这颗奇异的琥珀了。②要是蜘蛛刚把苍蝇吃了,还没来得及逃,松脂就滴下来,虽然包住的也是两只小虫,可人们只能看到蜘蛛了。③假如蜘蛛正要扑过去,可掉下来的松脂已经把苍蝇包住了,那蜘蛛决不会自投罗网了。)

由此可见,作者在推测过程中已经把各种可能都考虑到了。还有必需条件吗?

(①有。我看“松脂继续滴下来”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②必须有,如果就那么一滴,俩家伙目标一致,没准儿还能挣扎出来。③如果不重重包裹也许形不成球,球太小了,也许经不起几千年几万年时间的腐化、风化。)

板书:松脂继续滴

(学生独立赏析课文)

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去理解课文内容。

大家把形成松脂球的四个必需条件都找到了。作者对它们的交叉描述,使得故事情节不但合情合理,而且生动有趣。现在请大家再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层,找找看,哪些地方写得好,好在哪里。

(①“展开”、“飞舞”、“穿过”、“飞进”这几个词,把小苍蝇的快乐劲儿写出来了。②暖暖的天儿,香香的味儿,这么好一个环境,难怪它出来到处飞。③苍蝇歇的时候,用了几个动词:伸、掉、拂拭,一看就知道它丧失警惕了。④“飞累了”这句很重要,只有累了,睡得才香,哪还会防备有蜘蛛要吃它。⑤“身上粘满了灰尘”是作者根据琥珀里“两只小虫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推测出来的。⑥作者把蜘蛛写活了,“慢慢地”、“小心地”简直是鬼鬼祟祟,偷偷摸摸。⑦前三个小节衔接得非常紧,太阳暖,苍蝇才会出来飞,闻到香,才会飞进松树林,飞累了,想歇会儿,它歇了,蜘蛛乘机想吃掉它。⑧“乐极生悲”也许有点道理,这两个家伙,一个美得想歇,一个馋得想吃,哪能想到大祸就要临头呀!⑨“刚好”这个词用得好,说明事情发生得太巧了。⑩“小苍蝇不能掸翅膀了,蜘蛛也不想美餐了”这句话很幽默,这两家伙太可怜了。)[小精灵儿童网站]

(二)、学习第二层。

1.问:谁还记得古生物变成化石这一知识我们曾经在哪一课学到过? 还记得必需几个条件吗?

(被河水淹没了,尸体腐烂了,时间必须很长,地壳发生过变化。)

板书:被淹 被埋

岁月漫长 地壳变化

2.现在请同学们默读这一层,看看松脂球变成化石是否也具备了这几个条件,如果是,请画出有关的句子。

(松脂球变成化石也需要四个条件,“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时间一转眼过去了”、“又是几千年过去了”这说明时间长;“陆地渐渐沉下去,海水渐渐漫上来”说明地壳发生过变化,“水把森林淹没了,树腐烂了,松脂球被淹没了”这又是两个条件。)

板书:松树林 松脂球

3.问:这一层讲化石的形成,为什么又提到了苍蝇、蜘蛛?

请读有关的句子。

4. “成千上万绿翅膀的苍蝇和八只脚的蜘蛛来了又去了,谁也不会想到很久很久以前,有两只小虫被埋在一个松脂球里,挂在一颗老松树上。” 回答问题?

(答:时间那么长,苍蝇蜘蛛那么多,可唯有那两只被包住了,这主要是为了强调事情发生得太巧了,这颗琥珀太少见了。)

5. 这一段是分几层意思来写的?( 两层。第一层:松脂球的形成。 第二层:化石的形成)

6. 这两层,作者是怎样安排详略的? ( 第一层详,第二层略。)

7. 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呢? ( 因为人们最想知道的就是这块琥珀是怎样形成的,所以作者把它作为重点来详细描写。而古生物是怎样变成化石的,一般人都有这个常识,没必要写那么详细。)

三、谈收获。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懂得了如何得当地安排详略,了解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情节,又初步体会到了作者推理的严密,真是收获不小呀!

四、总结课文。

五、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六、布置作业

1.练习朗读课文。

2.预习22课

4、奇异的琥珀教案教学设计

1

4、奇异的琥珀

一、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激发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2.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1.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和必须具备的条件

2.体会科学家想象的合理。

三、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出示课题

今天我们学习的一篇新课文,是讲科学家根据一个实物展开想象的,题目叫《琥珀》,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1.你们知道什么是琥珀吗?(琥珀是古代松怕树脂的化石,可以做装饰品,这几块都是琥珀。)(出示琥珀实物,让学生传看。)

2.课文中讲的一块琥珀和刚才传看的琥珀有什么不同?(课文中讲的那块琥珀,里面裹着一“个苍蝇,…“个蜘蛛。)

三、指导学生自学,理解课文内容

1.提出自学要求:”认真阅读课文,想一想,这块琥珀是什么样子的,它是怎么形成的,它有什么价值。

2.学生按要求自学。

3.讨论交流。

(1)这块琥珀是什么样子的?(这块琥珀是透明的,一个苍蝇一个蜘蛛好好地躺在里面,可以看见它们身上的每根毫毛。)这块琥珀有什么价值?(从这块玻璃,可以推测发生在一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从这块琥珀还可以知道,在远古时代就已经有苍蝇和蜘蛛了。)

(2)课文中从哪儿到哪几是讲这块琥珀的形成经过的?(从“一个夏天”到“那些松脂球成了化石”是讲这块琥珀的形成经过的。)

(3)请学生把讲这块琥珀形成经过的部分读一读,再用自己的话把形成经过说一说。

(4)课文的其他部分是讲什么的?(第一自然段讲故事发生的时间;从“海风猛烈地吹”到“这是很少见的”,讲这块琥珀怎么被发现的;最后一个自然段,讲这块琥珀的样子和它的价值。)

(5)请四个学生分段朗读课文。

四、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练习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老师谈话引入。

1.时间的估算有科学依据:那作者对琥珀形成过程的推测是否合情合理呢?

二、学习课文

(一) 1. 现在我们重点来学习第二段,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试把这一段分为两层,并总结层意。

(这段的第1---6小节为一层,其余是第二层。第一层介绍了环境,第二层讲松脂球是怎样形成的,又是怎样变成化石的。)

板书:松脂球 化石

2. 同学们自学第一层,分析一下松脂球的形成需要哪几个条件,并说说理由。

①第一个条件必须是夏天,只有夏天的天热

②夏季也有阴天、雨天,我认为还得补充有阳光,而且强烈

③阳光不强,松脂可能渗出但不可能大滴大滴地掉呀!

板书:阳光强烈

3. 请同学们找找看,文中有几处是描写太阳的,各是怎样写的,气温的变化集中体现在哪几个词上。

(有三处:①太阳暖暖地照着;②太阳照得火热③晌午的太阳光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树林。气温的变化通过“暖暖”、“火热”、“热辣辣”可以看出来。)

4.师问:阳光热度的变化点明了当天的炎热,为两只小虫遇不幸作了铺垫。那么还需要什么条件呢?(① 苍蝇必须飞在松树上,只有松树才有松脂。②必须发生在松树林,而且必须落在一棵老松树上,因为树多,才会有多年生的老树,只有老树才会掉大滴大滴的松脂。③不凑巧也不行。必须是蜘蛛刚扑到苍蝇身上,“吧嗒”松脂滴下来了。)

板书:蝇、蛛、巧遇、松脂滴

5.师问:那么,请大家想想,假如不是这么巧呢?

(①如果不是这么巧,就不会形成这块琥珀。比方说,蜘蛛猛扑过去,把苍蝇吞了,大摇大摆地走了,松脂才滴下来,就不会有这颗奇异的琥珀了。②要是蜘蛛刚把苍蝇吃了,还没来得及逃,松脂就滴下来,虽然包住的也是两只小虫,可人们只能看到蜘蛛了。③假如蜘蛛正要扑过去,可掉下来的松脂已经把苍蝇包住了,那蜘蛛决不会自投罗网了。)

由此可见,作者在推测过程中已经把各种可能都考虑到了。还有必需条件吗?

(①有。我看“松脂继续滴下来”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②必须有,如果就那么一滴,俩家伙目标一致,没准儿还能挣扎出来。③如果不重重包裹也许形不成球,球太小了,也许经不起几千年几万年时间的腐化、风化。)

板书:松脂继续滴

(学生独立赏析课文)

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去理解课文内容。

大家把形成松脂球的四个必需条件都找到了。作者对它们的交叉描述,使得故事情节不但合情合理,而且生动有趣。现在请大家再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层,找找看,哪些地方写得好,好在哪里。

(①“展开”、“飞舞”、“穿过”、“飞进”这几个词,把小苍蝇的快乐劲儿写出来了。②暖暖的天儿,香香的味儿,这么好一个环境,难怪它出来到处飞。③苍蝇歇的时候,用了几个动词:伸、掉、拂拭,一看就知道它丧失警惕了。④“飞累了”这句很重要,只有累了,睡得才香,哪还会防备有蜘蛛要吃它。⑤“身上粘满了灰尘”是作者根据琥珀里“两只小虫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推测出来的。⑥作者把蜘蛛写活了,“慢慢地”、“小心地”简直是鬼鬼祟祟,偷偷摸摸。⑦前三个小节衔接得非常紧,太阳暖,苍蝇才会出来飞,闻到香,才会飞进松树林,飞累了,想歇会儿,它歇了,蜘蛛乘机想吃掉它。⑧“乐极生悲”也许有点道理,这两个家伙,一个美得想歇,一个馋得想吃,哪能想到大祸就要临头呀!⑨“刚好”这个词用得好,说明事情发生得太巧了。⑩“小苍蝇不能掸翅膀了,蜘蛛也不想美餐了”这句话很幽默,这两家伙太可怜了。)

(二)、学习第二层。

1.问:谁还记得古生物变成化石这一知识我们曾经在哪一课学到过? 还记得必需几个条件吗?

(被河水淹没了,尸体腐烂了,时间必须很长,地壳发生过变化。)

板书:被淹 被埋

岁月漫长 地壳变化

2.现在请同学们默读这一层,看看松脂球变成化石是否也具备了这几个条件,如果是,请画出有关的句子。

(松脂球变成化石也需要四个条件,“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时间一转眼过去了”、“又是几千年过去了”这说明时间长;“陆地渐渐沉下去,海水渐渐漫上来”说明地壳发生过变化,“水把森林淹没了,树腐烂了,松脂球被淹没了”这又是两个条件。)

板书:松树林 松脂球

3.问:这一层讲化石的形成,为什么又提到了苍蝇、蜘蛛?

请读有关的句子。

4. “成千上万绿翅膀的苍蝇和八只脚的蜘蛛来了又去了,谁也不会想到很久很久以前,有两只小虫被埋在一个松脂球里,挂在一颗老松树上。” 回答问题?

(答:时间那么长,苍蝇蜘蛛那么多,可唯有那两只被包住了,这主要是为了强调事情发生得太巧了,这颗琥珀太少见了。)

5. 这一段是分几层意思来写的?( 两层。第一层:松脂球的形成。 第二层:化石的形成)

6. 这两层,作者是怎样安排详略的? ( 第一层详,第二层略。)

7. 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呢? ( 因为人们最想知道的就是这块琥珀是怎样形成的,所以作者把它作为重点来详细描写。而古生物是怎样变成化石的,一般人都有这个常识,没必要写那么详细。)

三、谈收获。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懂得了如何得当地安排详略,了解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情节,又初步体会到了作者推理的严密,真是收获不小呀!

四、总结课文。

五、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六、布置作业

1.练习朗读课文。

2.预习《15 我们祖先的四大发明》。

资料提供者:

5、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奇异的琥珀》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激发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2、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与难点

1、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和必须具备的条件。

2、体会科学家想象的合理。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激发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整体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激发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课文,题目叫《奇异的琥珀》。(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你们知道什么是琥珀吗?(琥珀是古代松树脂的化石,可以做装饰品。)

三、指导学生自学,理解课文内容

1、提出自学要求:认真阅读课文,想一想,这块琥珀是什么样子的,它是怎么形成的,它有什么价值。

2、学生按要求自学。

3、讨论交流。

(1)这块琥珀是什么样子的?(这块琥珀是透明的,一个苍蝇一个蜘蛛好好地躺在里面,可以看见它们身上的每根毫毛。)这块琥珀有什么价值?(从这块琥珀,可以推测发生在一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从这块琥珀还可以知道,在远古时代就已经有苍蝇和蜘蛛了。)

(2)课文中哪一部分讲了这块琥珀的形成经过?(从“一个夏天”到“那些松脂球成了化石”。)

(3)请同学们把讲这块琥珀形成经过的部分读一读,再用自己的话把形成经过说一说。

(4)课文的其他部分是讲什么的?(第一自然段讲故事发生的时间;从“海风猛烈地吹”到“这是很少见的”,讲这块琥珀怎么被发现的;最后一个自然段,讲这块琥珀的样子和它的价值。)

(5)请四个学生分段朗读课文。

四、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1、练习朗读课文。

2、抄写生字新词。

板书:7、奇异的琥珀

思考:这块琥珀是什么样子的

它是怎么形成的

它有什么价值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

2、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点: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和必须具备的条件。

教学难点:体会科学家想象的合理。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老师谈话引入

时间的估算有科学依据,那作者对琥珀形成过程的推测是否合情合理呢?

二、学习课文

(一)理解松脂球形成的各种条件,体会作者推测的合理性。

1.同学们默读课文,分析一下松脂球的形成需要哪几个条件,并说说理由。

①第一个条件必须是夏天,只有夏天的天热。

②夏季也有阴天、雨天,因此要有阳光,而且强烈。

③阳光不强,松脂可能渗出但不可能大滴大滴地掉呀!

板书:阳光强烈

2.请同学们找找看,文中有几处是描写太阳的,各是怎样写的,气温的变化集中体现在哪几个词上。(有三处:①太阳暖暖地照着,②太阳照得火热,③晌午的太阳光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树林。气温的变化通过“暖暖”“火热”“热辣辣”可以看出来。)

3.师问:阳光热度的变化点明了当天的炎热,为两只小虫遭遇不幸作了铺垫。那么还需要

什么条件呢?(①苍蝇必须飞在松树上,只有松树才有松脂。②必须发生在松树林,而且必须落在一棵老松树上,因为树多,才会有多年生的老树,只有老树才会掉大滴大滴的松脂。③不凑巧也不行。必须是蜘蛛刚扑到苍蝇身上,吧嗒,松脂滴下来了。)

板书:蝇、蛛、巧遇、松脂滴

4.由此可见,作者在推测过程中已经把各种可能都考虑到了。还有必需条件吗?

(“松脂继续滴下来”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必须有,如果就那么一滴,俩家伙目标一致,没准儿还能挣扎出来。如果不重重包裹也许无法形成球,球太小了,也许经不起几千年几万年时间的腐化、风化。)

板书:松脂继续滴

(二)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去理解课文内容。

大家把形成松脂球的四个必需条件都找到了。作者对它们的交*描述,使得故事情节不但

合情合理,而且生动有趣。现在请大家再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层,找找看,哪些地方写得好,好在哪里。要点:

①“展开”“飞舞”“穿过”“飞进”这几个词,把小苍蝇的快乐劲儿写出来了。

②作者把蜘蛛写活了,“慢慢地”“小心地”,简直是鬼鬼祟祟,偷偷摸摸。

③前三个小节衔接得非常紧,太阳暖,苍蝇才会出来飞,闻到香,才会飞进松树林,飞累了,想歇会儿,它歇了,蜘蛛乘机想吃掉它。

④“乐极生悲”也许有点道理,这两个家伙,一个想美美地歇歇,一个想饱餐一顿,哪能想到大祸就要临头!

⑤“刚好”这个词用得好,说明事情发生得太巧了。

⑥“小苍蝇不能掸翅膀了,蜘蛛也不再想什么美餐了”,这句话很幽默,这两个家伙太可怜了。

(三)了解化石形成所需的条件,体会想象的合理性。

现在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看看松脂球变成化石要有什么条件。

(松脂球变成化石需要4个条件,“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时间一转眼过去了”“又是几千年过去了”,这说明时间长;“陆地渐渐沉下去,海水渐渐漫上来”说明地壳发生过变化,水把森林淹没了,树腐烂了,松脂球被淹没了,这又是2个条件。)

板书:松树林松脂球

三、谈收获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一个有趣的故事,又初步体会到了作者推理的严密,真是收获不小哇!

四、总结课文

五、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6、奇异的琥珀教学设计

一、教学背景分析

《奇异的琥珀》是一篇科学小品文,向人们介绍了奇异的琥珀的形成、发现及价值。知识性是课文的明显特点。但本文又不同于一般的科普作品,它的语言极富特色,兼严密的推理、准确的表达和生动、形象、优美、传情的文采于一体,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二、教学目标:

1能独立认识本课生字,通过多种方法,理解并积累“琥珀、飒飒地、翻腾怒吼、拂拭”等词语。

2、熟读课文,能够根据提示,简要复述琥珀的形成过程和条件。

3、在品词读句中体味琥珀的“奇异”,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的热情。

三、教学重点、难点:

1、熟读课文,能够根据提示,简要复述琥珀的形成过程和条件。

2、在品词读句中体味琥珀的“奇异”,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的热情。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1.组织学生质疑、阅读、思考、讨论、交流。

2.借助插图帮助学生理解。

(二)学生活动设计

1.自学、讨论、交流。

2.有感情朗读课文。

五、教学过程

(一、)题目提问,明确目标

(1) 师:读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

(2) 板书:样子?、形成?、奇异?

教学指导策略:为了达到教学目的而精心设计的一系列环环相扣的问题。这几个问题形成一个整体,几个问题解决了,整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3) 师:通过我们课前查阅资料,谁来说一说什么是琥珀呢?

生:琥珀是古代松脂的化石

随生板书:松脂

化石

(4) 师:松脂又是什么?化石又是怎样形成的?

生:松树树干上渗出的胶状液体

师:见过松脂吗?

生:在炎热的夏天老松树的树干上

随生板书:炎夏松林

师:化石是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埋藏在地下变成像石头一样的东西

师:化石的形成要经历怎样的变化?

生:漫长、巨大

师:也可以说沧海桑田的变化

板书:沧海桑田

师讲述:传说有一个叫王方平的仙人,有一次去拜访仙女麻姑。她看上去像一个十七八岁的小姑娘。头上盘着一个发髻,长发垂到了腰间,衣服并不是普通的绸缎,上面绣的花纹光彩照人。他们诉说着五百年的阔别之情。王方平询问麻姑的年龄,麻姑笑着说:“ 自我得道以来,我已经三次亲眼看到大海变成桑田。刚才我路过蓬莱岛的时候,看到那里的海水又比以前浅了很多,也许又要变成陆地了。成语比喻,光阴似箭,世界发生了很的变化。

(5) 师:历经沧海桑田变化的琥珀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它又是怎样形成的呢?请你轻声自读课文。

教学指导策略: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它或是记叙的主要内容,或是描写的主要对象,或是表达的中心思想,或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因此,根据题目设问,能达到以问促读的目的。

(二、)整体感知,层层解疑

1 轻声自读课文

2 指名读琥珀的样子

出示一琥珀的样子图及文字

3 师:看得清这是一块怎样的琥珀吗?心情觉得怎么样?

4 指导读

5 师:这样的琥珀是怎样形成的呢?借助板书说一说

6自己说一说,指名说

“炎热的夏天,太阳火辣辣的照射着整个松林,老松树渗出了厚厚的松脂。一只小苍蝇飞累了落在老松树上,被一只蜘蛛看到了想要吃掉它。这时,一滴松脂落下来包住它们。松脂继续滴层层包裹住了两个小家伙,形成了松脂球。经过沧海桑田的变化,松脂球成为了化石,也就是琥珀。”

7师:琥珀的形成是我们亲眼所见吗?

生:不是,是想象和推测

师:既然是想象推测,就要科学合理,再来读读课文看看文中的哪些语句提到了形成琥珀的第一个条件“炎热的夏天,松树渗出松脂”

深入分析:

1学生默读课文,并用“~”划一划

2 指名读:想想炎热的夏天松林带给你什么感觉

(1) 一个夏天,太阳暖暖的照

(2) 那里长着许多高大的松树,太阳照得火热

(3) 晌午的太阳光

3 刚才划的不全的同学补充“~”,再读

4 师:炎热的夏天,老松树被阳光照射渗出了松脂,松脂的香味引来了一只小苍蝇,小苍蝇又引来了蜘蛛。

教学指导策略:这一水平的提问可用来帮助学生组织所学的知识,弄清他们的含义。这类提问要求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话来叙述所学的知识,能比较和对照知识或事件的异同,还要求学生能把一些知识从一种形式转变为另一种形式。重点词句是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窗口。教师若能准确抓住重点词句,并进行适当的归纳综合,设计的问题,必能引导学生透彻理解课文内容

注:快乐的小苍蝇……(柔嫩 嗡 伸……)

鬼鬼祟祟的蜘蛛……(慢慢的 小心的……)

5 师:就在这只蜘蛛刚要扑向这只小苍蝇时,突然发生了一件可怕的事情。

看书中插图:蜘蛛刚扑过来,突然发生了一件可怕的事情,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 。

(1) 观察插图。

(2) 带着观察再读。

(3) 如果松脂落下苍蝇飞走,

如果松脂落下蜘蛛未爬过来,

如果松脂落下蜘蛛吃掉苍蝇

师:说明了蜘蛛和苍蝇的相遇简直太——?

生:凑巧

板书:蛛蝇巧遇

(4) 师:滴落的松脂象什么呀?

生:老松树黄色的泪珠

6 (1)师:就这样琥珀形成了,对吗?

(2)生:不对,还要经过沧海桑田的变化

教学指导策略:在创新教育活动中,教的目的是激励思维,启发学生勤于思考,善于思考,勇于创造。学生以创新的精神去学,在学习中感受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体验到创造的快乐。学成于思,思源于疑。

(3)出示幻灯片:沧海桑田的变化图

(4)师:你看到了什么?

(5)小组说,指名说

(6)师范读10段,生接读11 12段

7 师:你还知道了什么?

教学指导策略:设计的问题要具有开放性。在讨论的问题具有开放性,能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或多角度来审视、思考和剖析同一问题。

生:被渔民父子发现,远古时代世界上就有了那样的苍蝇和蜘蛛了

( 三)情感交流、赏析疑难

(1)这节课我们一起赏玩了琥珀的样子,推测了琥珀的形成,认识了琥珀的奇异。课上到这里,我感到很欣慰,因为这篇文章是我小学阶段印象最深的最喜欢的。感谢奇异的琥珀带给我们这么多的感受!

(2)再来欣赏一些美丽琥珀的图片吧!

(四)运用所学

(1)查找沧海桑田的寓言故事

(2)查找更多琥珀的资料

(3)读一些科学推理的小故事(积累本上,会令你更加睿智)

板书:

奇异的琥珀(松脂化石)

(形成,保存完好 科研价值)

上万年

天气炎热 蛛蝇巧遇 海陆变迁

松脂滴下 松脂包裹 埋没地下

六、教学反思

教师通过提问、启发引导、体态语言、口头激励、观察等方式激励和评价学生,促进教学。

7、奇异的琥珀习题教学设计

班级 姓名

一、按课文内容填空:

( )太阳照射着整个森林,老松树渗出( )松脂,松脂滴下来把两只小虫( )包裹在里面。几千年过去了,陆地( )下沉,海水( )漫上来,树( )腐烂了,剩下那只松脂球。又过了几千年,松脂球成了化石。

二、填合适的词:

( )的波涛 ( )的翅膀 ( )的松脂

( )地挣扎 ( )地照射 ( ) 地冲刷

三、阅读,完成练习:

杜鹃花

杜鹃花通常为常绿或落叶灌木,株高1米至2米,叶呈椭圆状卵形,两面均多有毛。花冠形状有如铜钟的,亦有似漏斗的。花色有红、紫,深浅不等。在丘陵山野中,杜鹃花成片分布,形成灌丛,春天盛开怒放,映红了坡坡坎坎,在阳光照耀下十分壮丽,故又称“映山红”。藏、滇、川西南山区的杜鹃花名气盛,既有灌丛,也有乔木,其踪迹也能在海拔4000米至5000米的高山草甸上出现,不仅有灿如云霞的各种红杜鹃花,还有蓝紫、淡紫、乳黄、亮黄、洁白的五色杜鹃花,美如锦绣,蔚为壮观。蓝天、白云、雪山、佳卉、相映生辉。

杜鹃花家族中不乏“巨无霸”。1919年,英国植物学家傅礼士在云南原始森林中发现了“杜鹃之王”,这棵巨树高达20米,胸径近1米。傅礼士将其盗伐,截取一段树干圆盘带回英国。这块圆盘展示年轮有280圈,表明这株杜鹃花树已有 ,后定名为“大树杜鹃”。60年后,我国植物学家在云南黎山中考察,发现了更多的大树杜鹃,其中一株高达25米,主干直径达3米,估测树龄超过500年,称得上王中之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 ) ( )

①椭圆 ②草甸?

2.在文中找出符合给出意思的词语:?

①聚集在一起,形成雄奇伟观的事物或风景。 ( )

②互相映衬得光辉美丽。 ( )

3.?杜鹃花又名“映山红”,得名的原因是 。?

文中的“藏”、“滇”、“川”是我国 、 、 三省区的简称,在那里,杜鹃花“名气更盛”,是因为 。?大树杜鹃花因其 、 、 ,所以被称为杜鹃家族中的“巨无霸”。

4.第二节中横线处应填写的文字是( )?

A.?280年的生存历史 B.?280年的生成历史

C.?280年的栽种历史 D.?280年的收藏历史?

8、《奇异的琥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激发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2、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与难点 1、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和必须具备的条件。 2、体会科学家想象的合理。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激发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整体理解课文内容。教学难点:激发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课文,题目叫《奇异的琥珀》。(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你们知道什么是琥珀吗?(琥珀是古代松树脂的化石,可以做装饰品。)

三、指导学生自学,理解课文内容 1、提出自学要求:认真阅读课文,想一想,这块琥珀是什么样子的,它是怎么形成的,它有什么价值。 2、学生按要求自学。 3、讨论交流。(1)这块琥珀是什么样子的?(这块琥珀是透明的,一个苍蝇一个蜘蛛好好地躺在里面,可以看见它们身上的每根毫毛。)这块琥珀有什么价值?(从这块琥珀,可以推测发生在一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从这块琥珀还可以知道,在远古时代就已经有苍蝇和蜘蛛了。)(2)课文中哪一部分讲了这块琥珀的形成经过?(从“一个夏天”到“那些松脂球成了化石”。)(3)请同学们把讲这块琥珀形成经过的部分读一读,再用自己的话把形成经过说一说。(4)课文的其他部分是讲什么的?(第一自然段讲故事发生的时间;从“海风猛烈地吹”到“这是很少见的”,讲这块琥珀怎么被发现的;最后一个自然段,讲这块琥珀的样子和它的价值。)(5)请四个学生分段朗读课文。

四、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1、练习朗读课文。 2、抄写生字新词。

板书:7、奇异的琥珀 思考:这块琥珀是什么样子的它是怎么形成的它有什么价值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 2、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教学重点: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和必须具备的条件。教学难点:体会科学家想象的合理。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

一、老师谈话引入时间的估算有科学依据,那作者对琥珀形成过程的推测是否合情合理呢?

二、学习课文(一)理解松脂球形成的各种条件,体会作者推测的合理性。 1.同学们默读课文,分析一下松脂球的形成需要哪几个条件,并说说理由。①第一个条件必须是夏天,只有夏天的天热。②夏季也有阴天、雨天,因此要有阳光,而且强烈。③阳光不强,松脂可能渗出但不可能大滴大滴地掉呀! 板书:阳光强烈 2.请同学们找找看,文中有几处是描写太阳的,各是怎样写的,气温的变化集中体现在哪几个词上。(有三处:①太阳暖暖地照着,②太阳照得火热,③晌午的太阳光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树林。气温的变化通过“暖暖”“火热”“热辣辣”可以看出来。) 3.师问:阳光热度的变化点明了当天的炎热,为两只小虫遭遇不幸作了铺垫。那么还需要 什么条件呢?(①苍蝇必须飞在松树上,只有松树才有松脂。②必须发生在松树林,而且必须落在一棵老松树上,因为树多,才会有多年生的老树,只有老树才会掉大滴大滴的松脂。③不凑巧也不行。必须是蜘蛛刚扑到苍蝇身上,吧嗒,松脂滴下来了。) 板书:蝇、蛛、巧遇、松脂滴 4.由此可见,作者在推测过程中已经把各种可能都考虑到了。还有必需条件吗? (“松脂继续滴下来”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必须有,如果就那么一滴,俩家伙目标一致,没准儿还能挣扎出来。如果不重重包裹也许无法形成球,球太小了,也许经不起几千年几万年时间的腐化、风化。) 板书:松脂继续滴(二)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去理解课文内容。 大家把形成松脂球的四个必需条件都找到了。作者对它们的交叉描述,使得故事情节不但 合情合理,而且生动有趣。现在请大家再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层,找找看,哪些地方写得好,好在哪里。要点: ①“展开”“飞舞”“穿过”“飞进”这几个词,把小苍蝇的快乐劲儿写出来了。 ②作者把蜘蛛写活了,“慢慢地”“小心地”,简直是鬼鬼祟祟,偷偷摸摸。 ③前三个小节衔接得非常紧,太阳暖,苍蝇才会出来飞,闻到香,才会飞进松树林,飞累了,想歇会儿,它歇了,蜘蛛乘机想吃掉它。 ④“乐极生悲”也许有点道理,这两个家伙,一个想美美地歇歇,一个想饱餐一顿,哪能想到大祸就要临头! ⑤“刚好”这个词用得好,说明事情发生得太巧了。 ⑥“小苍蝇不能掸翅膀了,蜘蛛也不再想什么美餐了”,这句话很幽默,这两个家伙太可怜了。(三)了解化石形成所需的条件,体会想象的合理性。 现在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看看松脂球变成化石要有什么条件。 (松脂球变成化石需要4个条件,“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时间一转眼过去了”“又是几千年过去了”,这说明时间长;“陆地渐渐沉下去,海水渐渐漫上来”说明地壳发生过变化,水把森林淹没了,树腐烂了,松脂球被淹没了,这又是2个条件。) 板书:松树林松脂球三、谈收获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一个有趣的故事,又初步体会到了作者推理的严密,真是收获不小哇!四、总结课文五、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7 奇异的琥珀地壳运动 松脂球 → → 化石漫长岁月

9、《奇异的琥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激发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2、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与难点

1、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和必须具备的条件。

2、体会科学家想象的合理。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激发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整体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激发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课文,题目叫《奇异的琥珀》。(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你们知道什么是琥珀吗?(琥珀是古代松树脂的化石,可以做装饰品。)

三、指导学生自学,理解课文内容

1、提出自学要求:认真阅读课文,想一想,这块琥珀是什么样子的,它是怎么形成的,它有什么价值。

2、学生按要求自学。

3、讨论交流。

(1)这块琥珀是什么样子的?(这块琥珀是透明的,一个苍蝇一个蜘蛛好好地躺在里面,可以看见它们身上的每根毫毛。)这块琥珀有什么价值?(从这块琥珀,可以推测发生在一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从这块琥珀还可以知道,在远古时代就已经有苍蝇和蜘蛛了。)

(2)课文中哪一部分讲了这块琥珀的形成经过?(从“一个夏天”到“那些松脂球成了化石”。)

(3)请同学们把讲这块琥珀形成经过的部分读一读,再用自己的话把形成经过说一说。

(4)课文的其他部分是讲什么的?(第一自然段讲故事发生的时间;从“海风猛烈地吹”到“这是很少见的”,讲这块琥珀怎么被发现的;最后一个自然段,讲这块琥珀的样子和它的价值。)

(5)请四个学生分段朗读课文。

四、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1、练习朗读课文。

2、抄写生字新词。

板书:            7、奇异的琥珀

思考:这块琥珀是什么样子的

它是怎么形成的

它有什么价值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

2、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点: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和必须具备的条件。

教学难点:体会科学家想象的合理。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老师谈话引入

时间的估算有科学依据,那作者对琥珀形成过程的推测是否合情合理呢?

二、学习课文

(一)理解松脂球形成的各种条件,体会作者推测的合理性。

1.同学们默读课文,分析一下松脂球的形成需要哪几个条件,并说说理由。

①第一个条件必须是夏天,只有夏天的天热。

②夏季也有阴天、雨天,因此要有阳光,而且强烈。

③阳光不强,松脂可能渗出但不可能大滴大滴地掉呀!

板书:阳光强烈

2.请同学们找找看,文中有几处是描写太阳的,各是怎样写的,气温的变化集中体现在哪几个词上。(有三处:①太阳暖暖地照着,②太阳照得火热,③晌午的太阳光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树林。气温的变化通过“暖暖”“火热”“热辣辣”可以看出来。)

3.师问:阳光热度的变化点明了当天的炎热,为两只小虫遭遇不幸作了铺垫。那么还需要

什么条件呢?(①苍蝇必须飞在松树上,只有松树才有松脂。②必须发生在松树林,而且必须落在一棵老松树上,因为树多,才会有多年生的老树,只有老树才会掉大滴大滴的松脂。③不凑巧也不行。必须是蜘蛛刚扑到苍蝇身上,吧嗒,松脂滴下来了。)

板书:蝇、蛛、巧遇、松脂滴

4.由此可见,作者在推测过程中已经把各种可能都考虑到了。还有必需条件吗?

(“松脂继续滴下来”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必须有,如果就那么一滴,俩家伙目标一致,没准儿还能挣扎出来。如果不重重包裹也许无法形成球,球太小了,也许经不起几千年几万年时间的腐化、风化。)

板书:松脂继续滴

(二)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去理解课文内容。

大家把形成松脂球的四个必需条件都找到了。作者对它们的交叉描述,使得故事情节不但

合情合理,而且生动有趣。现在请大家再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层,找找看,哪些地方写得好,好在哪里。要点:

①“展开”“飞舞”“穿过”“飞进”这几个词,把小苍蝇的快乐劲儿写出来了。

②作者把蜘蛛写活了,“慢慢地”“小心地”,简直是鬼鬼祟祟,偷偷摸摸。

③前三个小节衔接得非常紧,太阳暖,苍蝇才会出来飞,闻到香,才会飞进松树林,飞累了,想歇会儿,它歇了,蜘蛛乘机想吃掉它。

④“乐极生悲”也许有点道理,这两个家伙,一个想美美地歇歇,一个想饱餐一顿,哪能想到大祸就要临头!

⑤“刚好”这个词用得好,说明事情发生得太巧了。

⑥“小苍蝇不能掸翅膀了,蜘蛛也不再想什么美餐了”,这句话很幽默,这两个家伙太可怜了。

(三)了解化石形成所需的条件,体会想象的合理性。

现在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看看松脂球变成化石要有什么条件。

(松脂球变成化石需要4个条件,“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时间一转眼过去了”“又是几千年过去了”,这说明时间长;“陆地渐渐沉下去,海水渐渐漫上来”说明地壳发生过变化,水把森林淹没了,树腐烂了,松脂球被淹没了,这又是2个条件。)

板书:松树林松脂球

三、谈收获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一个有趣的故事,又初步体会到了作者推理的严密,真是收获不小哇!

四、总结课文

五、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7 奇异的琥珀

地壳运动

松脂球 → → 化石

漫长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