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墟的辉煌教案一等奖》属于教案一等奖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1、废墟的辉煌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标
知识: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力:了解课文是怎样通过废墟写出古罗马的辉煌文明的。
思品:了解古罗马文明的废墟,感受这个千古的绝响、永恒的魅力、不灭的辉煌。
教学重点:了解古罗马文明的废墟,感受这个千古的绝响、永恒的魅力、不灭的辉煌。
教学难点:了解古罗马文明的废墟,感受这个千古的绝响、永恒的魅力、不灭的辉煌。
查阅资料:查找一些关于古罗马的材料和其他一些设计知识背景的资料。
一、质疑导入: 2
今天我们来学习18课,齐读课题。
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什么是“废墟”?废墟怎么是辉煌的?)
随机解决第一个问题。
为了更好地读懂课文,我们先来看看大家的预习情况。
二、检查预习: 10
1. 谁来将课文的生字准确地读给大家听?(读课后生字表)
2.再读读这些词语,将字音读准确。
囚犯 阿房宫 断壁残垣 横亘 凯撒神庙 斑驳退榫
艾米利亚殿堂 马森齐奥殿堂 帝奥斯库雷神庙 萨图尔诺农神庙
3.读读课后的四字词语。
4.读课文,画出课文中出现的课后的四字词语。
5.将下面的句子读正确。
A.早就听说罗马是一件精致的建筑艺术作品,尤其是那规模宏伟金碧辉煌的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高耸云天气势非凡的圣天使城堡、巍然屹立的埃曼纽尔二世骑像纪念碑、充满神秘色彩的许愿喷泉,更是以它们独特的建筑艺术闻名于世。
B.华丽的埃米利亚殿堂,只剩下一堆零乱的石块;雄伟的马森齐奥殿堂,只剩下几堵厚厚的破墙;高大的蒂奥斯库雷神庙,只剩下孤零零的3根石柱;最为气派的萨图尔诺农神庙,只剩下8根石柱支撑的大门;为了纪念贵族和平民之间修好的和平神庙,只剩下光秃秃得庙墩基座。
教师随机出示相应的图片,让学生有个感性的认识。
C.我们不能亲见古老的历史,但废墟却可以告诉我们昔日的辉煌。残破得废墟正是完整历史得映照,而完整的历史也正是因为残破的废墟才得以顽强地展示着自己。倘若没有废墟,人类的历史就会变得苍白单调,就会变得残缺不全。
三、自学课文,深入理解: 25
1.看看课后的思考题,自己读一读。读明白后自己默读课文思考,圈画。
2.汇报交流。
心情有怎样的变化?(由最初的失望、迷惑不解,变为最后得惊叹和钦佩。)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变化?
失望的原因:(早有耳闻罗马是一件精致的建筑艺术作品;再我的想象中,罗马一定很美,很繁华。然而所见却截然不同。没有流光溢彩,没有生机盎然,一切都是旧得,像一件陈列在博物馆里的历史文物。)
2.作者参观完这些废墟后心情有了变化。都参观了哪些废墟?看过之后,作者又有了怎样的感受呢?再次默读圈画。
A. 在诅咒它的同时,我又暗暗为这座辉煌建筑的废墟历经漫长的风雨得以保存至今而庆幸。要不然我们只有从史学家的笔下去寻找它的踪迹了,就像我们中国的阿房宫一样,只能从司马迁的《史记》和杜牧的诗文中去想像它的辉煌壮丽了。(为这些废墟能够得以保存而庆幸。)
B. 我们不能亲见古老的历史,但废墟却可以告诉我们昔日的辉煌。残破得废墟正是完整历史得映照,而完整的历史也正是因为残破的废墟才得以顽强地展示着自己。倘若没有废墟,人类的历史就会变得苍白单调,就会变得残缺不全。
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废墟保存的价值)带着自己的理解再来读这段话。
C.凝视着这些废墟,我忽然发现罗马充满着一种残缺的美,一种古旧的美。是的,比起完整得建筑来,残缺得废墟更能给人以震撼,更能给人以深思更能给人以力量,更能给人以启迪。
3.因此作者不由得惊叹和钦佩起罗马人来。他们不愧是具有远见卓识的一族。——生齐读下面内容。
4.结合上文和自己搜集到的资料,谈谈对最后一段的理解。
5.为什么说“废墟”也是辉煌的,你们明白了吗?
四、课后练习:3
抄写课后的四字词语。
板书设计
18* 废墟的辉煌
囚犯 断壁残垣 横亘 斑驳
阿房宫 凯撒神庙 艾米利亚殿堂
马森齐奥殿堂 帝奥斯库雷神庙 萨图尔诺农神庙
2、废墟的辉煌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力:了解课文是怎样通过废墟写出古罗马的辉煌文明的。
思品:了解古罗马文明的废墟,感受这个千古的绝响、永恒的魅力、不灭的辉煌。
教学重点:了解古罗马文明的废墟,感受这个千古的绝响、永恒的魅力、不灭的辉煌。
教学难点:了解古罗马文明的废墟,感受这个千古的绝响、永恒的魅力、不灭的辉煌。
查阅资料:查找一些关于古罗马的材料和其他一些设计知识背景的资料。
一、质疑导入: 2
今天我们来学习18课,齐读课题。
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什么是“废墟”?废墟怎么是辉煌的?)
随机解决第一个问题。
为了更好地读懂课文,我们先来看看大家的预习情况。
二、检查预习: 10
1. 谁来将课文的生字准确地读给大家听?(读课后生字表)
2.再读读这些词语,将字音读准确。
囚犯 阿房宫 断壁残垣 横亘 凯撒神庙 斑驳退榫
艾米利亚殿堂 马森齐奥殿堂 帝奥斯库雷神庙 萨图尔诺农神庙
3.读读课后的四字词语。
4.读课文,画出课文中出现的课后的四字词语。
5.将下面的句子读正确。
A.早就听说罗马是一件精致的建筑艺术作品,尤其是那规模宏伟金碧辉煌的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高耸云天气势非凡的圣天使城堡、巍然屹立的埃曼纽尔二世骑像纪念碑、充满神秘色彩的许愿喷泉,更是以它们独特的建筑艺术闻名于世。
B.华丽的埃米利亚殿堂,只剩下一堆零乱的石块;雄伟的马森齐奥殿堂,只剩下几堵厚厚的破墙;高大的蒂奥斯库雷神庙,只剩下孤零零的3根石柱;最为气派的萨图尔诺农神庙,只剩下8根石柱支撑的大门;为了纪念贵族和平民之间修好的和平神庙,只剩下光秃秃得庙墩基座。
教师随机出示相应的图片,让学生有个感性的认识。
C.我们不能亲见古老的历史,但废墟却可以告诉我们昔日的辉煌。残破得废墟正是完整历史得映照,而完整的历史也正是因为残破的废墟才得以顽强地展示着自己。倘若没有废墟,人类的历史就会变得苍白单调,就会变得残缺不全。
三、自学课文,深入理解: 25
1.看看课后的思考题,自己读一读。读明白后自己默读课文思考,圈画。
2.汇报交流。
心情有怎样的变化?(由最初的失望、迷惑不解,变为最后得惊叹和钦佩。)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变化?
失望的原因:(早有耳闻罗马是一件精致的建筑艺术作品;再我的想象中,罗马一定很美,很繁华。然而所见却截然不同。没有流光溢彩,没有生机盎然,一切都是旧得,像一件陈列在博物馆里的历史文物。)
2.作者参观完这些废墟后心情有了变化。都参观了哪些废墟?看过之后,作者又有了怎样的感受呢?再次默读圈画。
A. 在诅咒它的同时,我又暗暗为这座辉煌建筑的废墟历经漫长的风雨得以保存至今而庆幸。要不然我们只有从史学家的笔下去寻找它的踪迹了,就像我们中国的阿房宫一样,只能从司马迁的《史记》和杜牧的诗文中去想像它的辉煌壮丽了。(为这些废墟能够得以保存而庆幸。)
B. 我们不能亲见古老的历史,但废墟却可以告诉我们昔日的辉煌。残破得废墟正是完整历史得映照,而完整的历史也正是因为残破的废墟才得以顽强地展示着自己。倘若没有废墟,人类的历史就会变得苍白单调,就会变得残缺不全。
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废墟保存的价值)带着自己的理解再来读这段话。
C.凝视着这些废墟,我忽然发现罗马充满着一种残缺的美,一种古旧的美。是的,比起完整得建筑来,残缺得废墟更能给人以震撼,更能给人以深思更能给人以力量,更能给人以启迪。
3.因此作者不由得惊叹和钦佩起罗马人来。他们不愧是具有远见卓识的一族。——生齐读下面内容。
4.结合上文和自己搜集到的资料,谈谈对最后一段的理解。
5.为什么说“废墟”也是辉煌的,你们明白了吗?
四、课后练习:3
抄写课后的四字词语。
板书设计
18* 废墟的辉煌
囚犯 断壁残垣 横亘 斑驳
阿房宫 凯撒神庙 艾米利亚殿堂
马森齐奥殿堂 帝奥斯库雷神庙 萨图尔诺农神庙
3、废墟的召唤教案 废墟的召唤教学设计
废墟是曾经的建筑等留下的断壁残垣,对比曾经,现在的它们只是在向人们诉说着往日的辉煌和今日的寂寞。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废墟的召唤教案最新,希望大家喜欢。
一、目的要求:
1、了解有关历史,理解废墟对现实的指向。
2、品味赏析语言:笔法简约含蓄,文字凝重优美。
3、能说出和理解作者对废墟的情感态度和“年轻人”的矛盾心理。
4、能说出题目“废墟的召唤”的“召唤”的确切含义,领悟文章的主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品味赏析语言。
难点:理解文中“年轻人”的矛盾心理;领悟文章的主旨。
三、教学时数:二教时
四、教学步骤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见过废墟么?废墟给你们怎样的感觉?——火灾、地震、海啸后的一片狼藉,毁灭的感觉。自然灾害造成的也许很难避免,可是人为的那种废墟,留给人的又会是怎样的思考呢?简介《火烧圆明园》的片段,学生看后说说自己的想法。
教师指出:圆明园虽然现在常年沉睡着,但是,他却留给我们——圆明园是中华民族永远的伤口,代表着一段屈辱的历史。女作家宗璞凭吊圆明园这片废墟的时候写下了自己的感受和深沉的思考。“召唤”什么意思呢?召唤什么?。
二、作者简介
宗璞,原名冯宗璞,祖籍河南唐河,1928年生于北京。是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之女,幼承家学,就读清华大学附属成志小学校。抗战爆发,随父赴昆明,就读西南联大附属中学。1945年回北京。1946年入南开大学外文系,1948年转入清华大学外文系,先后在中国文联、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工作。主要作品:《红豆》,《弦上的梦》,系列长篇《野葫芦引》第一部《南渡记》、第二部《东藏记》,《东藏记》获第六届茅盾文学奖。
三、生字词
远瀛(yíng)观 甲胄(zhòu) 充塞(sè) 碣(jié)石
嗫(niè) 嚅(rú) 迤逦(yǐ lǐ) 窸窣(xī sū)
四、词语解释
莽苍苍:郊野苍茫广大的景色。
奇耻大辱:难以想象的极大的耻辱。
若无其事:就像没有那么一回事一样。形容遇事镇定,不动声色;也形容不把事情放在心上。
怅然:形容闷闷不乐或失望的样子。
如泣如诉:像在哭泣,又像在诉说。形容声音凄切哀怨。
慷慨激昂:形容说话时满怀正气、情绪、语调激动昂扬。
嗫嚅:吞吞吐吐,想说又停止。
瞬息万变:形容短时间内就发生很多变化。
迤逦:曲折连绵。
窸窣:拟声词,形容细小的声音。
凭吊:对着遗迹怀念旧事。
五、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思考:
1、作者写了一个怎样的废墟?
2、作者是单纯地描绘废墟吗?还是有什么目的?
3、题目为什么叫《废墟的召唤》?“废墟”召唤的是什么?
整理课文的写作思路:
第一部分:(1~3段)对圆明园废墟进行整体描绘,突出其凝固、停滞的现状,透视出作者面对圆明园废墟所表现出的忧患和惆怅,抒发了作者渴望更新、渴望变革的激情。
第二部分:(4~10段)作者直抒胸臆,号召人们留下来,改造这凝固的历史,“废墟,不愿永久停泊。”
第三部分:(11~20段)作者通过“我”与年轻人的对话,由前面自我情感的直接表达,转而全社会呼唤尤其是对青年人的呼唤。
第四部分:(20~22段)篇末点题,表明全文主旨。
第二课时
一、问题讨论(理解课文内容)
1、作者是什么季节来到圆明园凭吊的?面对废墟,作者是怎样的情感态度?
明确:冬日,心情沉重
2、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
A、“对着这一凝固的历史,我只有怅然凝望”,为什么说“历史”是“凝固的”?
明确:因为这蒙受了奇耻大辱的废墟,只管悠闲地,若无其事的停泊着,如石刻一般,停滞了,凝固了,而废墟永远象征了那段与它有关的历史。所以说历史凝固了。
B、如何理解:“楚国早已是湖北省,但楚辞的光辉,不是永远充塞于天地之间么?”
明确:个人虽然渺小,但依然在历史上可以体现自己的价值。可以无愧于人“小得多的概念。”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给予我们的就是无形而宝贵的精神价值。他在《离骚》中写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3、文章前面说“它该让出地方,好建设新的一切,”但后文却说“能源能留下一部分废墟呢,最好是远观一带,或只是这座断桥,也可以的”,这样行文前后是否矛盾?
明确:前面说的是改造历史,后面说的是不忘记历史,两者相辅相成,作者内心经历了一定的挣扎和思考。
4、 和年轻人说过哪些对话?你能否理解年轻人的矛盾心理?
明确:“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身旁的年轻人在自言自语。“留下来吧,就因为是废墟,需要每一个你啊。”
“匹夫有责。”年轻人是敏锐的,他清楚的说出我嗫嚅的话,但是怎样尽每一个我的责任,怎样使环境允许每一个我尽责任?“他微笑,笑容却介于冷和苦之间。
“他不是画家”年轻人评论道:“他只是爱这景色——”
“我也许可以想一想,想一想这废墟的召唤。”年轻人忽然微笑说,那笑容仍介于冷和苦之间。
本段话,“介于冷和苦之间”的笑容,神态和语言,无不反映出“年轻人既有责任意识又存疑虑情绪的矛盾心理。
5、文章前面说“它该让出地方,好建设新的一切,”后文却说“能不能留下一部分废墟呢?最好是这瀛观一带,或只是这座断桥,也可以的”,这样行文前后是否矛盾?为什么?
明确:不矛盾,前文说的是改造历史,后文说的是不忘记历史,两者相辅相成。作者是经历一定的挣扎和思考。
6、题目中的“召唤”具体指的什么内容?让学生讨论
明确:生命的短暂,自然的永恒,历史的沧桑,总会令人不禁唏唏感叹,但是除了感叹我们还应该做些什么呢?而且没有忧国忧民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那人的感叹就只能是浅薄和虚华。 所以“召唤人们留下来,改造这凝固的历史”做出努力,应是每一个“我”的责任。
二、归纳总结:(中心内容)
本文通过对圆明园荒芜景象的描写,在凭吊历史的同时,抒发了内心渴望更新、渴望变革的激情,号召每一个有志之士都投入到时代的大变革和百废待兴的建设浪潮中去。
三、迁移与拓展
1、辩论:除了圆明园外,世上还有哪些废墟?你觉得世上的废墟有没有必要都修复起来?或者要留下部分供人凭吊?那其衡量的标准又该如何呢?
提示①:
A:复建派:重现圆明园辉煌,不但可以让游客感受古代建筑风采,而且建筑与废墟对比所产生的震撼力,远比单纯的废墟强烈得多。
B:保留派:坚决反对重修圆明园,更有人强调“一草一木都不能动”,认为废墟悲凉的沧桑感本身就是对侵略行径的无声控诉,是最理想的爱国主义教育,是重修一座辉煌的皇家园林所无法比拟的。
提示②:
巴尔扎克说:“一场大的屈辱可以变成大的动力。”
余秋雨说:“没有皱纹的祖母是可怕的,没有白发的老者是让人遗憾的。”
2、选读宗璞的《紫藤萝瀑布》或余秋雨的《废墟》。
四、教后记:
以上就是小编整理的废墟的召唤教案最新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本网站还有更多语文教学设计内容,期待你的解锁与关注。
【废墟的召唤教案最新 废墟的召唤教案设计】相关推荐文章:
鹊桥仙教案一等奖2021 鹊桥仙教案秦观
三峡之秋教案设计2021 三峡之秋教学设计
少年闰土教学设计一等奖2021 少年闰土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鲸教案设计优秀教案2021 鲸教学设计一等奖优质课
窦娥冤教案一等奖2021 窦娥冤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4、《废墟的召唤》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历史,理解废墟对现实的指向。(知识、情感)
2、品味赏析语言:笔法简约含蓄,文字凝重优美。(能力)
3、能说出和理解作者对废墟的情感态度和“年轻人”的矛盾心理。(情感)
4、能说出题目“废墟的召唤”的“召唤”的确切含义,领悟文章的主旨。(能力+情感)
教学重难点把握:
重点:品味赏析语言。
难点:理解文中“年轻人”的矛盾心理;领悟文章的主旨。
教学过程:
【了解】
1、创设情景,激发动机:
(1)学生汇报交流课前了解到的有关圆明园的情况;
提示: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为了销毁罪证,10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侵略军奉命在园内放火。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整个北京城。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被化为灰烬。
(2)播放《火烧圆明园》的片段。教师运用声情并茂的语言同步解说:就是这样一座享有“人间天堂”美称的万园之园却于1860年化为一片灰烬。
(3)看了这段录象,你们最想说些什么?问些什么?。。。。。。
提示:在十九世纪的这场大火中,圆明园所有的辉煌所有的骄傲来不及哀鸣一下,就被吞没了。他的身体被分成零碎的一点一点,运到了外国的博物馆。
(4)现在的圆明园废墟常年沉睡着,它在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眼里,就有一种现实指向。指向什么?
提示:我们如果来到圆明园前摄影留念,我们可否像平时照相一样,摆个造型,伸个“V”型。
明确:圆明园是中华民族永远的伤口,代表着一段屈辱的历史。
(设计意图:
A、设情景,铺设情感场。通过播放《火烧圆明园》的片段,在音、形、像等多元信息的刺激下,学生在思想上产生强烈振动,迅速投入到与课文内容相应的一种激昂悲愤的情绪中。正由于这种情感内驱力的作用与影响,学生此时定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学习需求与学习动机。
B、设问题情景。质疑问难,由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教师帮助梳理,最后确定为本课堂的三大学习主题,这样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动性。同时又为学生意义建构夯实了基础。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学由疑开始,以学定教,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获取信息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C、“我们如果来到圆明园前摄影留念,我们可否像平时照相一样,摆个造型,伸个‘V’型”,这是上课的小噱头,深题浅问,化难为易。)
2、有一位作家,出生于书香门第,深受中外文化的熏陶,有良好的文化素养的,她的父亲是现代哲学家冯友兰。她就是女作家宗璞。她的文风素以典雅著称于文坛,作者自言:“我自己在写作时遵循两个字,一曰‘诚’,二曰‘雅’。”《废墟的召唤》是作者写于1979年的散文力作,充分体现了她的真挚情感和语言美感。她凭吊这片废墟的时候有着自己的特有的感受和深沉的思考。
(设计意图: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而“知人论世”,从而更好地走进作家的心灵世界,体味文章表现出的深刻的社会思考。)
【理解】
1、作者对废墟的情感态度。设计问题:
(1)作者是什么季节来到圆明园凭吊的?面对废墟,作者是怎样的情感态度?
明确:冬日,心情沉重。
(2)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
①“对着这一凝固的历史,我只有怅然凝望”,为什么说“历史”是“凝固的”?
明确:因为这蒙受了奇耻大辱的废墟,只管悠闲地、若无其事的停泊着。如石刻一般,停滞了,凝固了,而废墟永远象征了那段与它有关的历史。所以说历史凝固了。
②“楚国早已是湖北省,但楚辞的光辉,不是永远充塞于天地之间么?”
提示1:楚辞的代表人物是屈原,他的《离骚》写尽了文人墨客的忧国忧民情怀。我们至今还在吟诵他的名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提示2:“西行可见一座高大的废墟,上大下小,像是只剩了一截的、倒置的金字塔。悄立“塔”下,觉得人是这样渺小,天地是这样广阔,历史是这样悠久——路旁的大石龟仍然无表情地蹲伏着。本该竖立在它背上的石碑躺倒在土坡旁。它也许很想驮着这碑,尽自已的责任罢。风在路后另一侧的小树林中呼啸,忽高忽低,如泣如诉,仿佛从废墟上飘来了“留――留――”的声音。“
明确:个人虽然渺小,但依然在历史上可以体现自己的价值。可以无愧于人“小得多的概念”。
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给予我们的就是无形而宝贵的精神价值。
③文章前面说“它该让出地方,好建设新的一切,”后文却说“能不能留下一部分废墟呢?最好是这瀛观一带,或只是这座断桥,也可以的”,这样行文前后是否矛盾?为什么?
明确:不矛盾,前文说的是改造历史,后文说的是不忘记历史,两者相辅相成。作者是经历一定的挣扎和思考。
(设计意图:抓住重点句,设计问题,循序渐进,理清文章脉络,首先使学生初步了解作者对废墟的态度。)
2、年轻人的矛盾心理:
1、和年轻人有哪些对话?理解这些对话年轻人的矛盾心理。
明确:①――“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身旁的年轻人在自言自语。
――“留下来吧!就因为是废墟,需要每一个你呵。”
②“匹夫有责。”年轻人是敏锐的,他清楚的说出我嗫嚅着的话。“但是怎样尽每一个我的责任?怎样使环境允许每一个我尽责任?”他微笑,笑容介于冷和苦之间。
我突然理直气壮起来:“那怎样,不就是内容么?”
他不答,我也停了说话,且看那瞬息万变的落照。
③“他不是画家”。年轻人评论道:“他只是爱这景色——”
“我也许可以想一想,想一想这废墟的召唤。”年轻人忽然微笑说,那笑容仍然介于冷和苦之间。
明确:先以“匹夫有责”作答,又以“但是怎样尽每一个我的责任?怎样使环境更好地让每一个我尽责任”来推诿,继而前后两次露出了“介于冷和苦之间”的笑容,从语言到神态无不反映出“年轻人”既有责任意识又存疑虑情绪的矛盾心理。
中国刚刚经历过浩劫之后,从1978年起步入改革开放阶段时面临着重重困难。
【领悟】题目中的《废墟的召唤》的“召唤”具体指的什么内容?学生讨论:
提示:生命的短暂、自然的永恒,历史的沧桑,总会令人不禁唏嘘感叹。但是,除了感叹,我们还应该做些什么呢?
提示:如果没有忧国忧民、心系天下众生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那你的感叹就只能是一种浅薄和虚华。
明确:号召人们继续奋斗,以改造历史。“内容”就是指方法和环境。与年轻人的对话更说明了人们在探索未来的道路上寻找希望,做出努力,尽每一个“我”的责任。
“召唤人们留下来,改造这凝固的历史”,反证了“诚”、“雅”之特征。
【品味】
品味赏析语言:笔法简约含蓄,文字凝重优美。问题设计:
1、落日赏析:
提示:凭吊是在冬日午后,文章多次提及冬日。请画出有关冬日的景句。
明确:①冬日的斜阳无力地照在这一片田野上。
(斜阳的“无力”与心情的沉重吻合。)
②右侧在夏天是一带荷塘,现在也只剩下冬日的凄冷。
③空中一阵鸦噪,抬头只见寒鸦万点,驮着夕阳,掠过枯树林,转眼便消失在已呈粉红色的西天。
④西山在朦胧中涂抹了一层娇红,轮廓渐渐清楚起来。那娇红中又透一点蓝,显得十分凝重,正配得上空气中的摸得着的寒意。
⑤水已成冰,冰中透出枝枝荷梗,枯梗上漾着绮辉。远山凹处,红日正沉,只照得天边山顶一片通红。岸边几株枯树,恰为夕阳做了画框。框外娇红的西山,这时却全是黛青色,鲜嫩润泽,一派雨后初晴的模样,似与这黄昏全不相干,但也有浅淡的光,照在框外的冰上,使人想起月色的清冷。
⑥我们仍然看落照。通红的火球消失了。剩下的远山显出一层层深浅不同的紫色。浓处如酒。淡处如梦。那不浓不淡处使我想起春日的紫藤萝,这铺天的霞锦,需要多少个藤萝花瓣啊。
(由落照、远山联想到生机勃勃的紫藤萝,浓墨重彩,意境浓重,情感激动。)
2、“楚国早已是湖北省,但楚辞的光辉,不是永远充塞于天地之间么?”的意思,我们已经明了,体现了怎样的语言特点?能否再举几个例子?
明确:简约含蓄。
①我与年轻人的对话
②主题的表达并非直接说明,而是借对废墟的描写、回忆、联想而逐渐明朗。
(由实写到虚写)
归纳:宗璞写东西从不随意,一篇2000字的散文《废墟的召唤》竟写了两个礼拜,去了三趟冬日圆明园,可谓字斟句酌惜墨如金。
【迁移与拓展】
1、辩论:除了圆明园外,世上还有哪些废墟?你觉得世上的废墟有没有必要都修复起来?或者要留下部分供人凭吊?那其衡量的标准又该如何呢?
提示1:
复建派:重现圆明园辉煌,不但可以让游客感受古代建筑风采,而且建筑与废墟对比所产生的震撼力,远比单纯的废墟强烈得多。
保留派:坚决反对重修圆明园,更有人强调“一草一木都不能动”,认为废墟悲凉的沧桑感本身就是对侵略行径的无声控诉,是最理想的爱国主义教育,是重修一座辉煌的皇家园林所无法比拟的。
提示2:
巴尔扎克说:“一场大的屈辱可以变成大的动力。”
余秋雨说:“没有皱纹的祖母是可怕的,没有白发的老者是让人遗憾的。”
2、选读宗璞的《紫藤萝瀑布》或余秋雨的《废墟》。
幻灯片:耻辱的历史、凭吊和思考、矛盾中挣扎、废墟的召唤、字斟又句酌、迁移与拓展
5、最后的辉煌五年级语文教案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读懂课文,弄清“最后的辉煌”指的是什么。
2.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体会描写诺贝尔的两件事之间的联系。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能力训练点
l.继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及分析概括能力。
2.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诺贝尔对科学事业的执著追求,教育学生学习诺贝尔的爱国情感以及对全世界、全人类的无私的爱和奉献精神,激发学生对科学、对和平的热爱。
(四)美育渗透点
诺贝尔将自己的巨大财富贡献给全人类,引导学生体会其心灵之美。
二、学法引导
(一)教师教法
课外,鼓励学生搜集资料阅读以了解诺贝尔本人;课外引导学生自学、讨论、交流并通过感情朗读以完成本课的教学。
(二)学生学法
自学、自悟、讨论、交流。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理解“最后的辉煌”的意思,体会诺贝尔对祖国、对世界、对全人类的无私的爱和奉献精神。
(二)难点
了解描写诺贝尔的两件事及其两件事之间的联系。
(三)解决办法
通过自学、感悟、讨论、交流,教师点拨及感情朗读突破重、难点。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创设情境,学生自学、自悟,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教师点拨。
五、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同学们,课前老师让你们搜集有关诺贝尔的故事和图片,都有谁带来了?
(教师鼓励搜集资料的同学,请他们介绍自已搜集到的资料,也可通过实物投影将搜集到的资料展示给大家看。)
教师总结并导入:那么诺贝尔在他临终之际又为人类做出了什么贡献?(揭示课题并板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要求读准字音,结合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生词。
2.小组内讨论交流。
3.全班交流。
(1)拿不准的字音和生词提出来请其他组同学帮助或教师指导。
(2)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可先请一个小组汇报,其他小组补充。
(三)再读课文,深入探究
1.快速浏览课文,思考:
(1)“最后的辉煌”指的是什么?
(2)课文是通过哪两件事来描写诺贝尔的?这两件事有什么联系?
2.小组讨论交流。
3.全班议答。
(l)“最后的辉煌”指的是诺贝尔在他临终之际将他的巨额财产捐助给祖国及全人类,对人类科学与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2)课文写了诺贝尔两件事。一是写诺贝尔是伟大的发明家和举世闻名的企业家,拥有巨额的财产;二是写诺贝尔临终之际将所有财产捐助给祖国及全人类,做为医学教育事业及奖励基金。
这两件事之间是因果关系。正因为诺贝尔创造了将近二百万英磅的财产,才为晚年的捐助创造了条件。
(学生汇报时,教师随机点拨,引导其他小组补充。)
4.你觉得诺贝尔是一个怎样的人?是从哪儿体会出来的?
(l)学生默读勾画理解。
(2)小组讨论交流。
(3)全班交流。
(学生采用读句子、抓词语、谈理解的方法汇报交流,彼此相互补充,教师适时点拨。)
(4)指导朗读。朗读时重点指导学生抓句子,以体会诺贝尔对事业的执著以及对祖国、对全人类的无私的爱。
(四)学生质疑,谈感受
学了课文,你有什么启发?
(学生谈感受后,教师总结。)
附:板书设计
6、《语文教案-最后的辉煌》
语文教案-最后的辉煌
教案示例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7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了解诺贝尔晚年的辉煌业绩,受到诺贝尔热爱科学、无私奉献精神的熏陶感染;
4.了解课文叙述的顺序,对课文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课前老师让你们搜集有关诺贝尔的故事和图片,都有谁带来了?
(教师鼓励搜集资料的同学,请他们介绍自已搜集到的资料,并充分将搜集到的资料展示给大家看。)
教师总结并导入:那么诺贝尔在他临终之际又为人类做出了什么贡献?(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要求读准字音,结合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生词。
2.小组内讨论交流。
3.全班交流。
(1)拿不准的字音和生词提出来请其他组同学帮助或教师指导。
(2)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可先请一个小组汇报,其他小组补充。
三、再读课文,深入探究
1.快速浏览课文,思考:
(1)“最后的辉煌”指的是什么?
(2)课文是通过哪两件事来描写诺贝尔的?这两件事有什么联系?
2.小组讨论交流。
3.全班议答。
(l)“最后的辉煌”指的是诺贝尔在他临终之际将他的巨额财产捐助给祖国及全人类,对人类科学与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2)课文写了诺贝尔两件事。一是写诺贝尔是伟大的发明家和举世闻名的企业家,拥有巨额的财产;二是写诺贝尔临终之际将所有财产捐助给祖国及全人类,做为医学教育事业及奖励基金。
这两件事之间是因果关系。正因为诺贝尔创造了将近二百万英磅的财产,才为晚年的捐助创造了条件。
(学生汇报时,教师随机点拨,引导其他小组补充。)
4.你觉得诺贝尔是一个怎样的人?是从哪儿体会出来的?
(l)学生默读勾画理解。
(2)小组讨论交流。
(3)全班交流。
(学生采用读句子、抓词语、谈理解的方法汇报交流,彼此相互补充,教师适时点拨。)
(4)指导朗读。朗读时重点指导学生抓句子,以体会诺贝尔对事业的执著以及对祖国、对全人类的无私的爱。
四、小结
学了课文,你有什么启发?
(学生谈感受后,教师总结。)
附: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课外,鼓励学生搜集资料阅读以了解诺贝尔本人;课外引导学生自学、讨论、交流并通过感情朗读以完成本课的教学。教师创设情境,学生通过自学、自悟,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理解“最后的辉煌”的意思,体会诺贝尔对祖国、对世界、对全人类的无私的爱和奉献精神。了解描写诺贝尔的两件事及其两件事之间的联系。
探究活动
以爱国科学家为主题,出一张小报,可以一人出一张,也可以几人合作一张。
7、《语文教案-最后的辉煌》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7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了解诺贝尔晚年的辉煌业绩,受到诺贝尔热爱科学、无私奉献精神的熏陶感染;
4.了解课文叙述的顺序,对课文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课前老师让你们搜集有关诺贝尔的故事和图片,都有谁带来了?
(教师鼓励搜集资料的同学,请他们介绍自已搜集到的资料,并充分将搜集到的资料展示给大家看。)
教师总结并导入:那么诺贝尔在他临终之际又为人类做出了什么贡献?(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要求读准字音,结合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生词。
2.小组内讨论交流。
3.全班交流。
(1)拿不准的字音和生词提出来请其他组同学帮助或教师指导。
(2)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可先请一个小组汇报,其他小组补充。
三、再读课文,深入探究
1.快速浏览课文,思考:
(1)“最后的辉煌”指的是什么?
(2)课文是通过哪两件事来描写诺贝尔的?这两件事有什么联系?
2.小组讨论交流。
3.全班议答。
(l)“最后的辉煌”指的是诺贝尔在他临终之际将他的巨额财产捐助给祖国及全人类,对人类科学与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2)课文写了诺贝尔两件事。一是写诺贝尔是伟大的发明家和举世闻名的企业家,拥有巨额的财产;二是写诺贝尔临终之际将所有财产捐助给祖国及全人类,做为医学教育事业及奖励基金。
这两件事之间是因果关系。正因为诺贝尔创造了将近二百万英磅的财产,才为晚年的捐助创造了条件。
(学生汇报时,教师随机点拨,引导其他小组补充。)
4.你觉得诺贝尔是一个怎样的人?是从哪儿体会出来的?
(l)学生默读勾画理解。
(2)小组讨论交流。
(3)全班交流。
(学生采用读句子、抓词语、谈理解的方法汇报交流,彼此相互补充,教师适时点拨。)
(4)指导朗读。朗读时重点指导学生抓句子,以体会诺贝尔对事业的执著以及对祖国、对全人类的无私的爱。
四、小结
学了课文,你有什么启发?
(学生谈感受后,教师总结。)
附: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课外,鼓励学生搜集资料阅读以了解诺贝尔本人;课外引导学生自学、讨论、交流并通过感情朗读以完成本课的教学。教师创设情境,学生通过自学、自悟,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理解“最后的辉煌”的意思,体会诺贝尔对祖国、对世界、对全人类的无私的爱和奉献精神。了解描写诺贝尔的两件事及其两件事之间的联系。
探究活动
以爱国科学家为主题,出一张小报,可以一人出一张,也可以几人合作一张。
8、三年级教案:21最后的辉煌
一、教材说明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记叙了诺贝尔晚年将自己的巨额资产用于捐助祖国医学事业和设立诺贝尔奖的辉煌业绩,歌颂了诺贝尔热爱科学、热爱祖国、热爱人类的无私奉献精神。
文章首先概要介绍了诺贝尔一生的发明创造和拥有的巨额资产,接着以主要篇幅叙写了诺贝尔晚年的心愿和业绩,最后简要说明了诺贝尔奖对人类科学与文明事业的巨大贡献。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受到诺贝尔无私奉献精神的熏陶感染;二是让学生在阅读中形成自己的见解。
教学重点是通过诺贝尔晚年的业绩,体会诺贝尔热爱科学、无私奉献的精神。
二、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7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了解诺贝尔晚年的辉煌业绩,受到诺贝尔热爱科学、无私奉献精神的熏陶感染。
4 了解课文叙述的顺序,对课文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
三、教学建议
1.让学生按阅读提示认真默读课文,然后展开讨论。要鼓励学生独立钻研,在阅读中形成自己的见解,自己提出问题,自己作出回答。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可能会提出下面两方面问题。
第一方面:
①诺贝尔晚年的心愿是什么?
(“必须将这笔巨款做出有意义的安排。”)
②这个心愿是怎样实现的?
(捐助祖国医学事业,设立了诺贝尔奖金。)
③为什么要设立诺贝尔奖?
(“我生于瑞典,长在俄国,在美、法接受知识的启蒙,曾到过德国养病,如今在意大利安度晚年。追求幸福是人类的理想,享受幸福是人类的权利。我的财产不仅要献给我的祖国,还要献给世界。”)
④诺贝尔晚年对自己巨额财产的安排反映了他的什么精神?
(反映了诺贝尔爱科学、爱祖国、爱人类的博大胸怀和无私奉献精神。)
第二方面:
①“最后的辉煌”指的是什么?
②课文通过哪两件事来写诺贝尔的?
(这两个问题实质是一回事。“最后的辉煌”指的是诺贝尔晚年把自己的巨额资产用来捐助祖国医学事业,设立诺贝尔奖金奖励对世界和平、科学事业的发展、文学领域有重大贡献的人。课文也正是通过这两件事来写诺贝尔的。)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③这两件事有怎样的联系?
问题③,学生是根据阅读提示提出的,这个问题在理解上有些难度。可先让学生自己谈,教师再作指点。
这两件事是密切联系的。第一件事表现了诺贝尔热爱科学,为了科学而不惜献身的崇高精神;第二件事则表现了诺贝尔对全世界、全人类的强烈的爱。第一件事是第二件事的基础,第二件事是诺贝尔思想感情的进一步发展,是诺贝尔无私奉献精神的升华。诺贝尔一生辉煌,第二件事是诺贝尔“最后的辉煌”,使诺贝尔的名字留芳百世,万古垂青。
无论学生按怎样的思路提出问题,都应加以鼓励。从对所提问题的讨论中能说出表现诺贝尔辉煌的两件事,并从中领悟到诺贝尔爱祖国、爱人类、爱科学的无私奉献精神就行了,就说明学生读懂了课文。
2.朗读课文时,要体会诺贝尔对巨额资产的安排作出决定前后的不同心态和感情。晚年的诺贝尔既要忍受疾病的折磨,又要忍受亲人逝去的痛苦;既依恋着自己的事业,又意识到自己所剩的日子不多了。要理解这个时候诺贝尔内心的痛苦、郁闷和矛盾,读3、4自然段时,声音要低沉缓慢。当诺贝尔对自己的巨额资产作出最有意义的安排后,心情格外愉快,“感到无比幸福和轻松”,因此读倒数第2、3自然段时,要表现出一种轻松、欢快感。朗读诺贝尔遗嘱的文字,要读得庄重、严肃,字字清晰,句句深沉。
3.注意结合上下文理解下面词语。
崎岖:形容道路凹凸弯曲不平坦。文中指在科学事业上所遇到的困难、挫折和失败。
辗转:文中指诺贝尔由于疾病折磨,躺在床上翻来覆去不能安稳入睡。
遗嘱:人在生前或临死时,以口头或书面形式对自己身后事的嘱咐。文中指诺贝尔晚年以书面形式写下的对自己巨额资产所作的安排。
4.有条件的同学可以搜集一些关于诺贝尔的资料读一读,加深对诺贝尔的了解。
四、参考资料
诺贝尔奖金以瑞典化学家诺贝尔(1833—1896)的遗产设立的奖金。根据他的遗嘱规定,将其遗产一部分共920万美元作为基金,以其利息(每年约20万美元)分设物理、化学、生物或医学、文学、和平事业五种奖金。1968年增设经济学奖金。1901年开始,每年在诺贝尔的逝世日12月10日颁发。评定各类奖金的机构为:物理、化学、经济学奖金由瑞典皇家科学院评定;生物或医学奖金由斯德哥尔摩加罗林医学外科学研究院评定;文学奖金由瑞典文学院评定;和平奖金由挪威议会所选出的五人委员会评定。读读背背
这里选取的是清代纳兰性德的一首词《长相思》。词作者叙写了自己赴边关途中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了一种浓郁的思乡之情。词分上下两阕,即两段。上阕写行程艰辛,下阕写夜不成梦。
词的具体内容大概是这样:
山路一程,水路一程,跋山涉水,一路向山海关(榆关)那边进发。夜深人静时唯见千百帐篷点点灯光。
风雪交加,长夜难熬,风雪中不时传来更鼓声。这风声、更鼓声打破思乡之梦聒得人难以成眠。故乡那宁静的夜晚是听不到这种声音的啊!
教学时不必作过细的解释,疏通句意,初知内容即可。要着重指导学生朗读好这首词。词作押韵和谐,上下阕结构一致,琅琅上口,好读好背。朗读时要突出韵脚:程、程、行、灯;更、更、成、声。这样就显得和谐悦耳、响亮动听。同时要处理好节奏,如,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下阕后两句节拍与此同。教师可先范读,再让学生练读,要求达到熟读成诵,人人背会这首词。
参考资料
长相思,词牌名。内容多写男女或朋友久别思念之情,故名。双调三十六字,平韵。
纳兰性德(1655—1685)字容若,满洲正白旗人。清康熙十五年(1676)进士,官一等侍卫。生平避谈世事,故词也主要写离别相思及怨夏悲秋等个人生活感受。词的风格直抒胸怀,婉约清新;但过多哀思,情调消沉。
9、《土地的誓言》教案《孙权劝学》教案《竹影》教案《登上地球之巅》教案《华南虎》教案教学简案
《土地的誓言》
教学目的和要求: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品位本文富有激情的语言
3、培养、强化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1、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品位本文富有激情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 歌曲欣赏《松花江上》
2、 东北特产
二、 作者介绍
三、 写作背景:“九·一八”事变
四、 整体介绍
五、 读准字音,掌握词语的意思
六、 文章结构
七、 问题讨论:
1、 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段把自己的故土的这种感情表达出来?
2、 怎样理解:“我常常……热情。”中“泛滥”与“埋葬”两个词的确切含义?
3、 本段中列举了哪些东北特有的景物、特产?你认为有必要列举这么多吗?
4、 作者在第二自然段里,为了表达“我不能离开她”的感情,描述了哪些故乡特有的景物?
5、 文章结尾一句的含义是什么?
6、 “当我记起……血液一样。”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7、 如何理解标题“土地的誓言”?
8、 为什么作者对关东大地的称呼会改变?
八、 文章主旨
九、 拓展:《我爱这块土地》
《孙权劝学》
教学目的和要求:1、在感知语句大意的基础上,揣摩重点词语的含义、复述课文
2、把握人物特点
3、领悟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重点与难点:品位鲁肃、吕蒙对话后并说出其中表现人物形象特点
教学过程:
一、《资治通鉴》
二、司马光
三、文章人物介绍
四、朗读全文
五、生字、词
六、课文小短剧
七、文段分析、翻译
“初……乃始就学。”
1、 这部分主要采用什么描写?
2、 孙权对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 孙权给吕蒙提的读书的目标是?
4、 表现孙权对下属吕蒙爱护、器重和希望的一句话是?
“及鲁肃……结友而别。”
1、“卿今者……阿蒙!”表现出鲁肃怎样的心情?说明了什么?
2、“大兄……晚呼!”表现了吕蒙怎样的心情?
3、“刮目相待”后,鲁肃的举动说明了什么?
全文翻译
八、朗读课文,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九、思路结构
十、 说话练习
《竹影》
教学目的和要求:1、体味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
2、体会本文所表现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3、了解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学习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体会文章表现的童真、童趣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 请同学们欣赏几幅具有代表性的中国画和西洋画,说说二者之间的区别是什么?
2、 丰子恺作品欣赏
3、 丰子恺简介
二、 课文学习
1、 生字词
2、 分角色朗读课文,并回答下列问题
① 课文可以分为几层
② 深入探究
A、“西洋画像……符号”怎样理解?
B、课文充满了童趣,你觉得哪些描写最生动?为什么?
C、当爸爸走出来的时候,华明为什么会难为情?
D、爸爸是怎样解围的?华明又怎样?
E、爸爸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F、竹子难画在哪里?
G、为什么说“用墨来画竹是最正当的。”
H、怎样才叫佳作?
I、 画竹除了用墨,还会用什么颜色?
三、 小结
四、 拓展
五、 作业
《登上地球之巅》
教学目的和要求:1、锻炼概括课文的能力
2、学习抓住景物特点生动描写的景物
3、学习探险队员表现的强烈的团队精神与崇高的奉献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1、有详有略地复述课文
2、探险队员的崇高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美图欣赏,相关介绍
2、作者介绍
二、课文相关学习
㈠字音学习、词语积累
㈡文章结构
㈢速读课文,概述几名登山队员突击主峰的经过,并思考:
1、 说说登山英雄遇到了哪些困难?他们又是靠什么来战胜的?
2、 本文选材详略得当,试简述文中详写了哪两个典型的事件?有什么好处?
3、 课文中有不少自然景物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㈣本文中心
三、作业
《华南虎》
教学目的和要求:1、通过学习诗歌,鼓励学生培养追求自由的精神,高尚的人格
2、培养学生整体把握的能力
3、了解诗歌形象的象征意义,欣赏诗歌形象
4、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性学习
教学重点与难点:1、学习鉴别关键语句,理清思路,整体感知,理解诗中形象的象征意义
2、朗读品味,鉴赏诗歌形象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 图片欣赏(老虎)
2、 有关老虎的成语
3、 图片欣赏(桂林山水)
4、 写作背景
5、 作者介绍
二、 预习检测
三、 整体把握
1、“你是梦见了苍苍莽莽的山林吗?是屈辱的心灵在抽搐吗?”华南虎的心灵为什么会“屈辱”?
2、“我羞愧地离开了动物园。”为什么“我”会“羞愧”?
3、“我看见了火焰似的斑纹和火焰似的眼睛。“是在描写华南虎的斑纹和颜色吗?
4、怎样理解本诗的最后一段的意思?“我”终于明白了什么?在诗中蕴涵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四、 角色分析
1、 观众
2、 “我”
3、 华南虎
五、 小结
六、 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