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的教案一等奖

《长城的教案一等奖》属于教案一等奖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长城的教案一等奖

1、长城的教案一等奖

课 时 : 4·1

教学目标 :阅读“文章选读(一)、(二)”,了解长城的价值和长城文化的内 涵;对文章内容能作深层次理解,会比较作者观点的异同。

教学重点 :了解长城的价值和文化内涵。

教学难点 :比较作者观点的异同。

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长城的图片、自读选文。

教学设想 :图文结合感知长城形象,了解长城文化内涵。

教学过程 :

一、引入专题学习,揭示课时学习目标。

1、交流课前搜集的长城图片,并对图像进行解说,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和丰富的文

化内涵,激发学习兴趣。

2、揭示学习目标

二、研读选文一、二,讨论,探究问题。

(一)、默读选文。

(二)、分发练习设计,完成学习。

1、说说下例句中加点的“构造”各指什么。

(1)、万里长城的构造。

(2)、城墙的构造,在明朝以前,大多是土筑或石砌的……

(3)、现以明朝所筑的居庸关至八达岭这一段长城为例,来说明它的构造。

2、用自己的话概括说明长城各部分构造的特点。

(1)、城墙墙身;

(2)、城墙顶部;

(3)、墙台和敌楼;

(4)、烽火台;

3、请举例说明长城的军事功能。

4、选文(二)作者认为:

(1)、今天“万里长城已经没有什么实用价值”,这里所说的“实用价值”是指什么?

你认为今天它还有没有实用价值?

(2)、“花费了这么漫长的时间,这么巨大的力量,造一个四合院式的,现在看来使人

惊异又觉有趣的长墙,只不过为了防御当年敌人的进犯,求得自己的平安。”这句反映

了作者怎样的观点?从哪里可以看出?

(3)、作者对秦始皇持什么态度?秦始皇造长城的历史教训是什么?

(4)、作者认为长城里面有人,有着令人永远难忘的人的活动,“她使你深思,给你

启发。”请说说长城能给人们哪些启发?你能说多少就说多少。

(三)、讨论交流,答案不强求一致,但要言之成理。

三、小结全课。

四、布置作业 :

1、自读选文(二)和参考资料。

2、从网上查找关于长城的最新资料。

教学内容 : 专题 长城

课 时 : 4·2

教学目标 :阅读选文(三)和参考资料,对文章内容能作深层次理解,会

比较作者观点的异同。

教学重点 :了解长城的价值和文化内涵。

教学难点 :深层理解文章内容,会比较作者观点的异同。

教学准备 :复印好练习设计

教学设想 :讨论、探究对文章内容作深层次理解。

教学过程 :

一、引入新课,揭示学习目标,讲解学习方法。

二、阅读选文(三)和参考资料,完成练习,做好讨论准备。

(一)、分发练习设计,浏览问题后阅读文章,思考并答题。

(二)、练习设计(文章见课本)

题目:

1、甲文是一个徒步走完万里长城的人写的,乙文是未去过万里长城的

人写的,他们同样都赞美长城,所选的角度有什么不同?

2、甲文和乙文写长城的角度不同,但在内容方面有相同之处,你能说

出几点来吗?

3、甲文开头就叙述去长城的路线,而乙文却在最后才叙述神游长城的

路线。这样安排合理吗?为什么?

4、余秋雨对长城与都江堰从几个方面作了比较,请根据文章内容填写

下面表格。

5、作者对长城和都江堰的评价怎样,请结合作者的用语来作分析。

6、剪伯赞对秦始皇造长城抱什么态度?你从哪里可以看出?

三、讨论、交流,答案不要求一致,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四、小结

五、布置作业

从网上查找关于长城的最新资料。

教学内容 : 专题 长城

课 时 : 4·3

教学目标 : 培养思辨能力,学会综合和概括,对问题能提出看书的看法。

教学重点 : 在阅读思考的基础上,回答“讨论研究”题,学会综合和概括。

教学难点 :对问题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力求辨证,客观。

教学准备 :投影仪

教学设想 : 对所回答的问题先进行自我评价,在此基础上同学之间开展互 评,并写出评语。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揭示本课重点。

二、结合选文,完成“讨论·研究”题。

1、浏览问题,速读选文,

2、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逐条讨论,探究。

3、各人在纸上写好答案,并作自我评价。

三、投影问题,要求在回答以下问题的基础上,开展互评,并写

出评语。

1、你对历史上的长城,今日长城的价值有何认识?

2、你认为长城对人的精神有什么样的影响?

3、在学习过程中你有没有提出对长城的独到的看法?

4、你对长城能不能形成综合的认识和全面的评价?

5、你在阅读有关文章和资料的基础上,能否进行深入思考?

四、对讨论评价结果作小结。

五、布置作业 :

1、从书报杂志上查找介绍长城的各类文章,认真阅读,并根据

写作需要,将有关材料制成资料卡片。

2、你心目中的长城是什么?建议你写一篇文章,或说明长城的

建筑艺术,或论述长城的价值,或评述秦始皇建长城的功过,……

内容自选,题目自拟,文体自定。

教学内容 : 专题 长城

课 时 : 4·4

教学目标 :对长城形成综合评价,培养创新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说明心目中的长城形象,并进行评论。

教学难点 :如何做到改、评、论合情合理,持之有故。

教学准备 :课前指导学生根据要求搜集材料,写好文章。

教学设想 :在大量占有材料的基础上,通过指导使材料为我所用,形成自己对长城的独立见解,并言之成理,持之有故。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讲评,揭示目标,要求。

二、分小组交流习作,互相评论,然后每组推荐出二至三篇佳作。评价标准提示:

1、对长城的评论合情合理;

2、角度新颖,吸引人;

3、言之成理,持之有故;

4、有自己的独立见解;

5、语言活泼。

三、全班交流

习作者朗读自己的文章,并作简明的自我评价;全班同学集体评论,推选出优秀习作。

四、围绕重点,难点,作全课小结。

五、布置作业 :

回答以下问题后给自己的习作写评语,打等第。

1、习作前收集了哪些资料?有没有制作资料卡片?

2、习作是写关于长城的哪方面的内容?所用的材料是否丰富?

3、在小组交流时,能否正确地作自我评价和评价他人的习作?

4、你有没有参加全班交流?大家对你的习作有何反应? 

2、专题《长城》教案教案

课 时 : 4·1

教学目标 :阅读“文章选读(一)、(二)”,了解长城的价值和长城文化的内 涵;对文章内容能作深层次理解,会比较作者观点的异同。

教学重点 :了解长城的价值和文化内涵。

教学难点 :比较作者观点的异同。

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长城的图片、自读选文。

教学设想 :图文结合感知长城形象,了解长城文化内涵。

教学过程 :

一、引入专题学习,揭示课时学习目标。

1、交流课前搜集的长城图片,并对图像进行解说,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和丰富的文

化内涵,激发学习兴趣。

2、揭示学习目标

二、研读选文一、二,讨论,探究问题。

(一)、默读选文。

(二)、分发练习设计,完成学习。

1、说说下例句中加点的“构造”各指什么。

(1)、万里长城的构造。

(2)、城墙的构造,在明朝以前,大多是土筑或石砌的……

(3)、现以明朝所筑的居庸关至八达岭这一段长城为例,来说明它的构造。

2、用自己的话概括说明长城各部分构造的特点。

(1)、城墙墙身;

(2)、城墙顶部;

(3)、墙台和敌楼;

(4)、烽火台;

3、请举例说明长城的军事功能。

4、选文(二)作者认为:

(1)、今天“万里长城已经没有什么实用价值”,这里所说的“实用价值”是指什么?

你认为今天它还有没有实用价值?

(2)、“花费了这么漫长的时间,这么巨大的力量,造一个四合院式的,现在看来使人

惊异又觉有趣的长墙,只不过为了防御当年敌人的进犯,求得自己的平安。”这句反映

了作者怎样的观点?从哪里可以看出?

(3)、作者对秦始皇持什么态度?秦始皇造长城的历史教训是什么?

(4)、作者认为长城里面有人,有着令人永远难忘的人的活动,“她使你深思,给你

启发。”请说说长城能给人们哪些启发?你能说多少就说多少。

(三)、讨论交流,答案不强求一致,但要言之成理。

三、小结全课。

四、布置作业 :

1、自读选文(二)和参考资料。

2、从网上查找关于长城的最新资料。

教学内容 : 专题 长城

课 时 : 4·2

教学目标 :阅读选文(三)和参考资料,对文章内容能作深层次理解,会

比较作者观点的异同。

教学重点 :了解长城的价值和文化内涵。

教学难点 :深层理解文章内容,会比较作者观点的异同。

教学准备 :复印好练习设计

教学设想 :讨论、探究对文章内容作深层次理解。

教学过程 :

一、引入新课,揭示学习目标,讲解学习方法。

二、阅读选文(三)和参考资料,完成练习,做好讨论准备。

(一)、分发练习设计,浏览问题后阅读文章,思考并答题。

(二)、练习设计(文章见课本)

题目:

1、甲文是一个徒步走完万里长城的人写的,乙文是未去过万里长城的

人写的,他们同样都赞美长城,所选的角度有什么不同?

2、甲文和乙文写长城的角度不同,但在内容方面有相同之处,你能说

出几点来吗?

3、甲文开头就叙述去长城的路线,而乙文却在最后才叙述神游长城的

路线。这样安排合理吗?为什么?

4、余秋雨对长城与都江堰从几个方面作了比较,请根据文章内容填写

下面表格。

5、作者对长城和都江堰的评价怎样,请结合作者的用语来作分析。

6、剪伯赞对秦始皇造长城抱什么态度?你从哪里可以看出?

三、讨论、交流,答案不要求一致,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四、小结

五、布置作业

从网上查找关于长城的最新资料。

教学内容 : 专题 长城

课 时 : 4·3

教学目标 : 培养思辨能力,学会综合和概括,对问题能提出看书的看法。

教学重点 : 在阅读思考的基础上,回答“讨论研究”题,学会综合和概括。

教学难点 :对问题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力求辨证,客观。

教学准备 :投影仪

教学设想 : 对所回答的问题先进行自我评价,在此基础上同学之间开展互 评,并写出评语。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揭示本课重点。

二、结合选文,完成“讨论·研究”题。

1、浏览问题,速读选文,

2、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逐条讨论,探究。

3、各人在纸上写好答案,并作自我评价。

三、投影问题,要求在回答以下问题的基础上,开展互评,并写

出评语。

1、你对历史上的长城,今日长城的价值有何认识?

2、你认为长城对人的精神有什么样的影响?

3、在学习过程中你有没有提出对长城的独到的看法?

4、你对长城能不能形成综合的认识和全面的评价?

5、你在阅读有关文章和资料的基础上,能否进行深入思考?

四、对讨论评价结果作小结。

五、布置作业 :

1、从书报杂志上查找介绍长城的各类文章,认真阅读,并根据

写作需要,将有关材料制成资料卡片。

2、你心目中的长城是什么?建议你写一篇文章,或说明长城的

建筑艺术,或论述长城的价值,或评述秦始皇建长城的功过,……

内容自选,题目自拟,文体自定。

教学内容 : 专题 长城

课 时 : 4·4

教学目标 :对长城形成综合评价,培养创新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说明心目中的长城形象,并进行评论。

教学难点 :如何做到改、评、论合情合理,持之有故。

教学准备 :课前指导学生根据要求搜集材料,写好文章。

教学设想 :在大量占有材料的基础上,通过指导使材料为我所用,形成自己对长城的独立见解,并言之成理,持之有故。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讲评,揭示目标,要求。

二、分小组交流习作,互相评论,然后每组推荐出二至三篇佳作。评价标准提示:

1、对长城的评论合情合理;

2、角度新颖,吸引人;

3、言之成理,持之有故;

4、有自己的独立见解;

5、语言活泼。

三、全班交流

习作者朗读自己的文章,并作简明的自我评价;全班同学集体评论,推选出优秀习作。

四、围绕重点,难点,作全课小结。

五、布置作业 :

回答以下问题后给自己的习作写评语,打等第。

1、习作前收集了哪些资料?有没有制作资料卡片?

2、习作是写关于长城的哪方面的内容?所用的材料是否丰富?

3、在小组交流时,能否正确地作自我评价和评价他人的习作?

4、你有没有参加全班交流?大家对你的习作有何反应? 

3、长城和故宫教案教案教学设计

课题:第一课

《长城和故宫》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知道长城是举世闻名的历史宏伟建筑奇迹,体现了我国古代工程技术成就;知道作为世界上著名的古代皇家宫殿——故宫,凝聚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创造力,是一座辉煌的建筑群。

2、技能目标:能在《中国地图》上指出长城和故宫的位置、及长城的起止点,培养阅读使用地图的能力;能介绍相关的长城和故宫知识,锻炼语言表达能力;能根据同学的介绍补充知识,培养倾听能力。

3、情感目标:我国有举世闻名的长城和故宫,作为一个中国人是值得骄傲自豪的。古代劳动人民用自己的智慧和创造力为我们留下这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我们应当珍惜保护。

重点:人类工程的奇迹——长城。

难点:长城和故宫都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奇迹。

教学过程:

(1)导入部分:

谈话导入:我们的祖国历史悠久,有着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被称为文明古国。我们的祖国地域辽阔,山河壮丽,被称为美丽神奇的东方国度。这些令人向往的历史遗迹和名山大川,吸引着中外游客,成为享誉海内外的旅游胜地。今天就开始学习第十三单元——我国的旅游胜地。

(2)新课部分:

第一部分:人类工程的奇迹

1、进入情境,提出问题:

(1)引导介绍:来中国旅游的外国人越来越多,想想他们看到雄伟的长城时,会说什么?

(真长啊!太壮观啦!了不起!)

(2)引导质疑:第一次看到长城的人随后会问导游一些什么问题?

(长城有多长?长城是什么时候建的?怎么建的?为什么要筑长城?)

(3)小结:人们最想知道长城的长度,修筑的时间,修筑方法和它的用途

板书:

长城

长度

时间

方法

用途

(5)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商讨:能解答哪个问题,怎样解答更清楚。

学生以“小导游”身份介绍长城。

2、解答疑问,汇报成果

(1)长度

1

学生介绍:长城长度

(长城位于我国北方,西起甘肃省嘉峪关,东至辽宁省的鸭绿江,全长一万多华里,5000多千米,被看作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板书:长万里

2

组织分析:长城“全长一万3

多华里,4

5000多千米”,5

这是多长?

(如果从长城的起点步行止终点,每天走50千米,要3个多月的时间才能走完。)

(2)时间

学生介绍:修筑时间

(春秋战国时期,即2000多年前,各诸侯国在自己的管辖境内修筑城墙,秦、赵、燕在北方修筑了长城。秦统一六国后,在三国长城的基础上继续修建,形成万里长城。秦以后,历代都修过长城。现在我们见到的长城大多是明朝时修建的。长城的修建历时一千多年,清朝以前从未停歇,是世界上建筑时间最久的人类工程。)

板书:春秋战国

明朝

(3)方法

1

学生介绍:修筑方法

(劳动人民用肩扛、手抬、土堆等最原始的建筑的方法,将每块重达一二百千克的条石运送到陡峭的山岭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很多人为此付出汗水、鲜血、甚至生命;据粗略计算,修筑长城的砖石,如果用来修建一道厚一米,高五米的长墙,可以环绕地球一圈多。如此巨大的工程量、艰难的建筑环境,即使是在拥有大量高科技的建筑工具和运输工具的现代社会也是难以达到的。可我们的古代劳动人民却做到了,让人惊讶赞叹。)

2

组织归纳:长城的真正建造者是谁?

(长城的建造者是古代的劳动人民。所以说,人民创造了历史,人民创造了一切。)

板书:肩扛手抬

(4)用途

①学生介绍:用途

长城是一项用于军事的防御建筑工程,为防御北方游牧民族南下而修建。在历史上,对遏制冲突扩大,维护当地人民的生产和安全,保护当时中原地区较先进的经济和文化,方便各民族的友好往来,起着重要作用。

②组织介绍:今天的长城发挥什么作用?

(今天的长城成为人们回顾历史,展望未来的旅游胜地)

板书:防御

游览

3、小结

组织分析:长城为什么被称为“人类工程的奇迹”?

板书:人类工程的奇迹

(长城凝聚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坚强毅力和高度智慧,体现了我国古代工程技术的非凡成就。)

第二部分:宏伟瑰丽的紫禁城

1、

进入情境,

①提出问题

②组织介绍:故宫过去叫什么?紫禁城在什么地方?

(故宫过去叫做紫禁城,位于首都北京的市中心。)

3

组织质疑:看到这么大的紫禁城,4

人们想知道什么?

(紫禁城有多大?都有什么用途?)

④小结:人们想知道紫禁城的规模和用途。

板书:故宫

紫禁城

规模

用途

2、解答疑问,汇报成果

(1)规模

1

学生介绍:紫禁城规模

紫禁城

,明清两代的皇宫,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房屋9999间半,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是我国现存最大的、最完整的古建筑群。紫禁城由外朝和内廷两大部分组成,其中外朝有著名的故宫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内廷由后宫和御花园等建筑组成。整个建筑群以神武门、三大殿、午门、天安门为中轴,宫殿层层叠叠,万户千门,异常壮观。

板书:宏伟壮观

2

组织分析:这么宏伟的紫禁城是由谁建造的呢?说明什么?

(古代劳动人民建造的,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是令人赞叹和佩服的。)

(2)用途

1

学生介绍:紫禁城用途

(外朝是皇帝举行大典和召见群臣的地方;内廷是皇帝居住和处理日常政务的地方以及眷属居住、游玩的地方。)

2

组织分析:紫禁城的用途是什么?为什么叫紫禁城?

(紫禁城是皇帝生活的地方。“紫”是指紫微星座,象征帝王。“紫禁”的意思就是帝王的门户有禁,不得随便入内。在封建社会,没有皇帝的准许,皇亲国戚都不得入内,老百姓甚至连走近看看都是犯禁的。)

3

组织介绍:今天的紫禁城的用途是什么呢?

(今天的紫禁城已建成为故宫博物院,供人们参观游览。)

板书:禁城

博物院

第三部分:总结

说一说:在了解了长城和故宫的过去及现在后,自己有什么想法?

板书:

4、长城和运河教案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了解关于长城和运河的史实,理解她们的特点,激发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的热情.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诗歌.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准备:

把课文中的插图制成幻灯片或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复备

一、导入激趣

1.在我们中国,有两大建筑工程,一个像巨龙,一个像绸带.她们蔚为壮观,堪称人间奇迹.你们知道她们的名字吗?(师板书题目:长城和运河

3.生齐读课题)

4.你们了解长城和运河吗?(运用课件)

二、自读故事,初步感知。

1.自学课文.

(1)各自轻读课文,画出不理解,不认识的字词,说说课文是以什么为主线

(2)默读课文,看看诗歌的两部分都围绕奇迹讲了哪三个方面?

学生自渎课文,勾画、批注

三、理清脉络,精读感悟

一、精读课文第一部分

1.导读.作者为何要通过自己驾驶着飞机航行引起奇景呢?

2穿行能否改成爬行?(运用动画)景象的奇异表现在哪些地方?

3你觉得长城怎样?东起山海关,西起嘉峪关,万里长城谱写了不朽的诗篇.不朽有哪两方面的意思?明明是人有感而发谱写了一篇又一篇诗歌,这里为何要说是万里长城谱写的?这是一种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创造分别跟前面的哪一个短语,跟后面的哪一个词相照应?

5祖先该怎么理解?

6最后两行在第一部分中起什么作用?(突出中心)

7.指导朗读.

二.精读第二部分

1.导读.

2.讲读.

(1)观察书中插图,填空并回答问题.

像绸带飘落在大地,银光闪闪,伸向天边.这句话是把比成它们之间存在之处,你能说说吗?(相似之处在于:扁,柔,有光泽等)

(2)比较:

像绸带飘落在大地.

像绸带飘落到大地.

像绸带飘向大地.

(3)你从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这句话读懂了什么?

动人一词可否换成不朽?

3.指导朗读.

4这部分结构完全同于第一部分,同学们自己先读一读,联系奇迹的历史和特点,想一想:朗读时的语气是否也和朗读第一部分的语气一致?

比较:

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

我看见了一个奇异的景象.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比较:

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

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创造了这人间奇迹.

(1-4行)写奇迹的出现和特点的句子怎么读?(惊喜地)

(5,6行)写对奇迹抒情的句子怎样读?(赞美地)

(7,8行)写奇迹的创造者的句子又该怎样读?(敬佩并自豪地)

1将第一部分三方面内容分组读.生评议.

2指名读,生评议.

3齐读.

听录音并跟着默读第二部分,然后画出作者感叹的句子.

(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

前半句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过渡)

1同学们不妨自己试着读一读.

2指名说说两大部分读法的区别.

3同座可分两大部分互读,互相纠正读得不妥的地方.

4指名读,其他同学闭眼体会,听后纠正.

5师读两部分相同的前两句,男生读两部分关于描写特点的两句,女生读两部分关于抒情的两句,齐读歌颂古代劳动人民的两句.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读懂了什么?我们祖国的美仅仅在于两大奇迹吗?

2.文章仅赞美了祖国吗?

3.师总结.

学生收集整理。

板书设计

长城不朽诗篇

15、长城和运河

劳动人民的智慧

运河动人诗篇

课后反思

5、小学语文教案 长城和运河教学设计教案

长城和运河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的情感。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学会本课生字词,激发爱祖国、爱人民的情感。
教学准备:
挂图,多媒体。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人激趣。
1.师:我们的祖国像一条巨龙,似一条绸带,大家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2.师:你们了解长城和运河吗?
3.师出示课件,认识长城和运河,指明说看到了什么。
二、初读指导。
1.自学课文。
(1)自由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字词,会写田字格中的生字。
(2)运用理解词语的方法,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连绵起伏 曲折蜿蜒 谱写不朽 创造奇迹 天堂
2.教师检查学习效果。
(1)出示词语。
驾驶 连绵起伏 曲折蜿蜒 谱写不朽 创造奇迹 天堂杭州 嘉峪关
(2)指名读,注意纠正字音。
(3)指名联系句子解释词语。
连绵起伏:这里指长城像巨龙一样连接不断,一起一伏。
曲折蜿蜒:这里比喻长城像巨龙一样弯弯曲曲地爬行,生动地说明了长城弯弯曲曲、漫长延伸的样子。
谱写:本文引申为编写赞美的诗歌。
不朽:永不磨灭,本文指诗歌传诵千古。
创造:本文指从无到有,艰苦而努力地建成。
奇迹:奇异的景象。
天堂:这里指美丽的杭州。
三、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看看诗歌的两部分都围绕“奇迹”讲了哪三个方面的内容?
2.学生自学后讨论。
四、读课文第一部分。
1.导读,作者为何要通过自己“驾驶着飞机航行”引起奇景呢?
2.讲读。
3.比较:
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
我看见了一个奇异的景象。
4.“穿行”能否改成“爬行”?(运用动画)景象的奇异表现在哪些地方?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5.你觉得长城怎样?“东起山海关,西起嘉峪关,万里长城谱写了不朽的诗篇。”“不朽”有哪两方面的意思?明明是人有感而发谱写了一篇又一篇诗歌,这里为何要说是万里长城谱写的?这是一种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6.“创造”分别跟前面的哪一个短语,跟后面的哪一个词相照应?
7.“祖先”该怎么理解?比较:
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
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创造了这人间奇迹。
8.最后两行在第一部分中起什么作用?(突出中心)
9.指导朗读。
(1~4行)写“奇迹”的出现和特点的句子怎么读?(惊喜地)
(5~6行)对“奇迹”抒情的句子怎样读?(赞美地)
(7~8行)写“奇迹”的创造者的句子又该怎样读?(敬佩并自豪地)
10.将第一部分三方面内容分组读。生评议。
11.指名读,生评议。
12.齐读。
五、读第二部分。
1.导读,听录音并跟着默读第二部分,然后画出作者感叹的句子。
(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
2.讲读。
(1)观察书中插图,填空并回答问题。
“像绸带飘落在大地,银光闪闪,伸向天边。”这句话是把什么比成什么?它们之间存在的相似之处,你能说说吗?(相似之处在于:扁,柔,有光泽等)
(2)比较:
像绸带飘落在大地。
像绸带飘落到大地。
像绸带飘向大地。
(3)你从“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这句话中读懂了什么?
前半句“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过渡)
“动人”一词可否换成“不朽”?
3.指导朗读。
4.这部分结构完全同于第一部分,同学们自己先读一读,联系奇迹的历史和特点,想一想:朗读时的语气是否和朗读第一部分的语气一致?
5.同学们不妨自己试着读一读。
6.指名说说两大部分读法的区别。
7.同桌可分两大部分互读,互相纠正读得不妥的地方。
8.指名读,其他同学闭眼体会,听后纠正。
9.师读两部分相同的前两句,男生读关于描写特点的两句,女生读关于抒情的两句,齐读歌颂古代劳动人民的两句。
六、讨论探究。
1.师:作者把长城和运河称作“人间奇迹”,你能说说“人间奇迹”是什么意思吗?
2.为什么会把长城和运河称作“人间奇迹”呢?
3.生分组讨论,师巡视指导。
4.指名汇报交流。
5.引读: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
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
6.生齐读这两句话。
七、全班配乐朗读全文,会背者可背诵。
八、总结质疑。
1.师:学了这首诗歌你都明白了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
2.指名汇报并质疑。
3.师小结。
九、作业设计。
1.有感情地背诵全诗。
2.学习写介绍长城运河的短文。
板书设计:
长城和运河
奇迹 长城——连绵起伏 曲折蜿蜒(像巨龙)
运河——银光闪闪 伸向天边(像绸带)



6、长城王崧舟教案教学设计筑起一座活长城

文章摘要: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长城王崧舟教案教学设计-筑起一座“活”长城,欢迎您来阅读并提出宝贵意见!

万里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和骄傲,也是世界上最宏伟的古代军事防御工程。始建于越国时期,直到明代。八达岭长城是明代长城的精华。其工程之浩繁,气势之雄伟,凝聚了我们整个民族的心血与智慧!然而“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多少代的人已经离我们远去,灰飞湮灭。唯长城宛若一条腾飞的巨龙,气势磅礴,多少的风风雨雨中,依然屹立。长城王崧舟教案教学设计-筑起一座“活”长城

这样的长城,是我们伟大的民族创造的伟大的奇迹,引得无数中外游客竟折腰,不到长城非好汉,这样的长城,作为我们炎黄子孙需要我们去登,需要我们去看,需要我们去理解,需要我们去感受,/需要我们去赞美,更需要我们去刻骨铭心。它仅仅是一座长城吗?不,屹立在长城的背后是更崇高的中华民族,是中国人!我们去登,去看,去理解,去感受,去赞美,去刻骨铭心不仅仅是长城,我是在读筑起长城的人那。其实所有的读,所有的感受到最后汇成一种感觉:我们真的感到很自豪,很伟大。

一、登长城。

师:同学们读得非常投入,说明我们这个班有非常好的读书习惯。来!说说读了一遍课文之后,课文的什么地方给你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

师:(没人举手)肯定有你印象最深刻的地方!

生: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课文的第四自然段。(读)“长城工程浩大,……可以环绕地球一周多。”从这句话,我体会到长城工程非常的浩大。因为,它所用的石头可以修成一道宽1米、高5米的墙。而且这道墙非常非常的长,可以围绕地球一周,还有剩下的。这说明长城工程浩大,施工艰难。

师:说得不错!(板书:长城工程浩大,施工艰难。)咱们一起读这句话。

(生齐读:“长城工程浩大,施工艰难。”)

师:再读!

(生齐读)

师:再读!

(生再齐读,后指名读)

师:把“浩大”、“艰难”读出来!(指名读)

生:(读,略)

师:“浩大”读出来了,“艰难”没读出来。

生:(读,略)

师:不错,你读!

生:(读,略)

师:听王老师读。(范读,略)你读!(接连指5名学生读)

通常当人们刚认识一个人,我们肯定先是注意到是他的外表,然后引起我们更关注的是这个人的内在美,同样,登上长城后,我们先是感觉到它工程浩大。围绕着“长城工程浩大,……可以环绕地球一周多。”“长城的建筑年代久远。”“他像一条巨龙横卧在我国北方的崇山峻岭上,……(略)全长6500多公里。” /article/几个方面层层叠叠,深深浅浅的去领悟长城的雄伟。让孩子们的脑海里留下长城的雄伟,刚毅,坚强,庄重的形象。

二、赞长城

师:同学们,成千上万的参观者——闭上眼睛。(生闭眼)随着王老师的描述,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在成千上万的参观者当中有老人,有小孩,有中国人,有外国人,有普普通通的平民百姓,有国家的元首,有肢体健全的正常人,也有缺胳膊少腿的残疾人等等。睁开眼睛!把你看到的某一个人或者某一群人写下来。写第一题上,写完以后,连起来再把那个句子读一读。开始!

(生写作业第二题(见附一),师巡视)

这一环节,把长城形象化,具体化,让孩子从不同角色去赞美长城,不仅发展了孩子们的想象力,更是一次感情上的提升,在运用中移情体验,发挥想象,老师和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教学中,完成了任务。

师:把你想像到的大声地读给大家听。

生:(读)一位双腿残废的……

师:等等,等等,双腿残疾,不要说残废。

生:一位双腿残疾、饱经风霜的八旬老人,在儿子的陪同下登上长城,目睹长城坚强、刚毅、庄重的形象,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啊,确实了不起!”

师:写得好!你再想像一下八旬老人,双腿又残疾。他会怎么赞叹长城?他的那个话该怎么读?得读出老人的味道。

(该生再读)

师:像老人了。(笑)尽管声音低沉,感情确是非常深沉。

生:(读)一位满头银发、年近八十的爷爷,(师:又来一位八十的老人。)(笑)怀着喜悦的心情登上长城,/article/目睹长城坚强、刚毅、庄重的形象,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啊,确实了不起!”

师:你看!老人激动得嗓子都沙哑了。(笑)咱们不说老人,说别人吧!

生:一位环游了世界的领导人,带着他的家人,随着人群满怀激情地登上长城,目睹长城坚强、刚毅、庄重的形象,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啊,确实了不起!”

师:像一位领导人!还有不一样的吗?有说外国人的吗?

生:一群美国人跟着我国的导游登上了长城,目睹长城坚强、刚毅、庄重的形象,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啊,确实了不起!”

师:奇怪?美国人的中文怎么这么好?(笑)模仿模仿美国人说中文的口气!

(生用外国人的口气重说,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师:能不能做一个真正的美国人,用英文说说“啊!确实了不起”。咱们可是武汉外国语学校的同学。

生:一群美国人跟着我国的导游登上了长城,目睹长城坚强、刚毅、庄重的形象,情不自禁发出赞叹:“啊!very good!”

师:真好,真好!very good!还有不一样的吗?有说小孩子的吗?

生:一个仅有三岁的小弟弟在爸爸妈妈的带领下登上了长城,目睹长城坚强、刚毅、庄重的形象,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啊,确实了不起!”

师:肯定是个神童,(众大笑)三岁的小孩就能发出这样的赞叹,神童!也说明咱们的长城也确实了不起。

生:一位满头白发的外国老人,拄着拐杖,随着导游的介绍一起兴致勃勃地登上长城,目睹长城坚强、刚毅、庄重的形象,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啊,确实了不起!”

师:真好!同学们,这就是咱们的长城啊!成千上万的参观者登上长城,目睹长城坚强、刚毅、庄重的形象,无不发出赞叹:“啊,确实了不起!”来带着这样的感受,这样的感情。咱们来读读这个句子。

(生齐读:成千上万的参观者登上长城,目睹长城坚强、刚毅、庄重的形象,情不自禁发出赞叹:“啊,确实了不起!”)

三、赞筑起长城的人

……

师:(深情地)同学们,这就是我们的万里长城;这就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建筑物——万里长城;这就是气魄雄伟的万里长城;这就是建筑年代久

7、长城的教案

教学目的:1、通读课文,读准字音,理解字词。

2、初步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理清条理,掌握内容。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秀丽的山川,我们作为中华儿女为此感到骄傲。今天,我们就要跟随着作者到长城去饱览这一伟大的奇迹。板书课题《长城》。

二、初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

1、老师范读课文,注意课文中的生字词,老师朗读的语气语调和停顿。

2、你听朗读时注意了些什么?

3、学习生字词。

(1)、出示课件1,读准字音,指生读,开火车读,齐读。

(2)、组词,一字组多词,理解词语:蜿蜒 崇山峻岭 了望 屯兵 堡垒 互相呼应 凝结 陡峭 气魄雄伟 奇迹

4、齐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流利。

三、再读课文,了解大意。

1、默读全文,思考:课文大概讲的是什么?

2、细读每个自然段,思考:每个自然段各讲什么?

(1)、写远看长城的全貌,长城雄伟壮观。

(2)、写近看长城,长城高大坚固。

(3)、写作者由长城联想到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

(4)、写长城在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地位。

四、布置作业。

1、组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 图文对照,逐段学习。

1、观察远景图。(见课件)

(1)、长城的远景是什么样子?

(2)、课文是怎样具体写长城的长?

(3)、课文写“长”,突出了长城的什么特点?

2、看近图,学第二节。

(1)读后思考:课文的哪句话表现了作者的观察点?

(2)这一节有几句话?介绍了长城哪些建筑?

(3)图文对照,指出它们各在什么地方。

(4)小结。

3综观两图,学第三节。

(1)人们为什么会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

(2)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修筑长城的艰难?

(3)为什么说长城是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凝结成的?

(4)想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怎样发挥自己的指挥来完成这个艰巨浩大的工程。

3、读第四段。

(1)长城为什么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2)这一段表达了作者对长城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总结全文。

1、学生画出课文中最能表现本文中心思想的一句话。

2、总结谈话。

三、布置作业。

1、语文练习。

2、预习第二课。

8、《长城》的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会本课四个生字,结合图画和课文内容理解“崇山峻岭、蜿蜒盘旋、凝结、气魄雄伟”等词语的意思;体会比喻句描写的形象和联想句、总结句的作用。

智能目标:培养学生[此文转于网]的发散思维和借助声像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和创新能力。重视观察和思维及听说读写的有机结合。

情感目标:通过观察、有感情朗读和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和高大坚固,培养学生[此文转于网]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1、图文结合,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感悟课文的思想内容,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之情是教学重点。

2、展开想象,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教学难点。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来自优秀ta网)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师:同学们听没听说过一句俗语,“不到什么非好汉”,谁来说说,什么是哪个地方。

生:长城。

师:对,是长城!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长城,去领略长城的风采!

板书:长城

二、介绍长城

利用媒体资源中的视频以及课件中的视频介绍让学生了解长城。

教师总结:长城始建于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公元前476)时期,那时各诸侯国为了互相防御,都在自己的境内地势险要的地方修筑长城。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为防御北方匈奴贵族的入侵,将各个诸侯国的长城连接起来并将其延长,号称万里长城。以后各个朝代,都对长城进行拉修建。因此可以说长城是我国古代人民在兵器还不发达的情况下,为了抵御外族入侵而建筑的军事建筑。

三、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自学生字新词。

2、小组互助读文,然后想一想课文讲了什么。

3、小组汇报生字新词,教师归纳并板书。

板书:崇山峻岭拍摄嘉峪关扶智慧 气魄

4、利用媒体资源中课件中的生字动画,教师教学生字

5、理解字词。

(1)教师讲解

山海关:在河北省秦皇岛市,是长城的起点,有“天下第一关”之称。

嘉峪关:明初的建筑物,在甘肃省嘉峪关市西,嘉峪山东南边脚下,是长城的终点。

八达岭:军都山的一个山峰,在北京市的西北,是著名的游览胜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互相呼应:本课指打仗时之间可以进行联系,互相支援。

(2)看图理解

崇山峻岭:指高而险峻的山岭。

蜿蜒盘旋:指弯弯曲曲的延伸。

条石:长方形的石块。

方砖:正方形的砖块。

垛口:指墙外侧向上突出的部分,是一种掩蔽物。

了望口:指用来了望的口子。了望:从高处监视敌人。

射口:射击用的口子。

城台:城墙上一整块平坦的方形建筑,是屯兵的堡垒。

四、观察欣赏,发展思维。

1、观察图画。

(1)指名学生上台从中国地图上找出长城东起山海关西止嘉峪关的确切地理位置,并在黑板上写出长城经过我国的哪几个省市。

提示:西起嘉峪关、东至山海关的长城,经过今辽宁、河北、北京、山西、内蒙古、陕西、宁夏、甘肃八个省市自治区

(2)书上的两幅彩图观察点各在什么地方?各画了哪些景物?

提示:第一幅图是俯视,观察点在高处,是远看;

第二幅图是平视,观察点在近处。景物有蓝天、苍山、红枫、灰龙。

(3)长城修筑在什么地方?

提示:崇山峻岭之间

(4)从画面上可以看出长城有什么特点?

提示:长和高大

(5)第一幅图上看到的长城是什么景象?

让学生发挥想象,

教案《新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长城》教案》,来自网!

形象地叙述长城的样子。

例:

像一条彩带,在群山中飘舞;

像灰色长龙,飞舞在崇山峻岭之间;

像条玉练,镶嵌在碧绿的地毯上。

(4)第二幅图上可以看到长城的什么?

提示:垛子、瞭望口、射口、城台

(5)为什么两幅图上长城的景象不同?

提示:第一幅是俯视,远看的景象;

第二幅是平视,近看的景象。由于角度不同,景象的印象也就不同了。

2、欣赏录音。

利用媒体资源中课件中的泛读动画,教师播放课文范读语音,要求学生思考所描写的主要内容。

五、作业

写生字词,收集有关长城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让学生自由小声朗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各节大概讲了什么。

说明:即复习巩固生词,又让学生主动了解课文内容。

2、指名学生回答:说说课文各节的内容。

提示:第一节讲长城的长;

第二节讲长城的高大坚固;

第三节讲长城是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的结晶;

第四节讲长城是世界历史上的奇迹。

3、让学生组成小组,给各节编一小标题。然后小组陈述,师生一起选出优秀准确的标题。

教师启发学生以课文内容为线索小组合作定出小标题。

提示:

(1)一条“龙”

(2)高大坚固

(3)结晶

(4)奇迹。

或启发学生以课文结构为线索列出小标题:总貌;构造;联想;地位。

二、细读课文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师:你从哪里体会到了长城的长?用书中的语言回答。

学生抓住长龙,一万三千多里等词语体会。

2、师:什么是蜿蜒盘旋?

提名学生回答。

师:请同学们感情朗读第一句,看看你还能体会出什么?

提示:长城的雄伟气势。

3、指导朗读

4、渗透写作方法。

师:作者在这段描写中,分别运用了打比方和列数字的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长城长而壮观的气势,这也是我们今后在习作中需要学习的把事物写具体的写作方法。

5、明确观察点。

师:这是在哪里看长城?

生:远看

6、指名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师:请同学们自由读第2自然段,看看长城还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提名学生回答。

提示:高大坚固。

2、师:长城的高大坚固体现在哪儿?

提示:建筑材料、垛子、方砖。

适时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理解朗读。

3、师:长城为什么要修筑得这样高大坚固呢?

提名学生回答。利用上节课留给学生的作业,让学生用自己收集的资料来讲述。

9、五年级教案:月球上真的可以看到长城吗

“长城是在月球上唯一可以用人眼看到的地球上的建筑物”。对于这一众所周知的结论很少有人怀疑它的科学性,然而它确是没有理论根据的。要否定这种说法,我们不必亲自到月球上去考察一番。请看下面论证。

我们知道,人眼相当于一个精密的光学仪器,我们要看清某个物体是从这个物体发生或反射出的光线通过瞳孔射进眼里,经过眼球的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折射后,在视网膜上形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刺激分布在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通过视神经传给大脑,我们就看到了物体。同时还要求被看的物体其线度对人眼产生的视角应不小于这个人眼的最小分辨角。

最小分辨角:δΦ=1.22λ/D

式中D—瞳孔直径,λ—入射光的波长

取D=3mm,λ=5500A˙(视觉感受最灵敏的黄绿光)

∴δΦmin=1.22×/5500×10(10次方)/3×10(-3次方)

=2.2×10(-4次方)rad.

设某物体的线度为L(m)距人为S(m)远,该物体对人眼的视角为θ≈L/S,人恰能看清该物体时应有:δΦmin=θ≈L/S

距我们目前测得的地球和月球之间的平均距离约为38万公里,长城全长约为6700公里,则θ=6700/380000=1.8×10(-2次方)rad

由此得θ>δΦmin。因此能看得见长城。但这个结论是错误的。因为人眼视觉感受的是一个二维形象,即物体的长和宽。如果只有长度满足人眼的视角要求而宽度不满足也是看不到的。就象把一根长10cm的头发放在10m远的地方同样是看不到的一样,站在月球上用肉眼看长城,正如从远处看一根头发丝,其长度能而宽度(10m左右)不能满足人眼的最小分辨角,所以是看不见长城。

那么,人们乘坐宇宙飞船或航天飞机回看地球,在离地面多远的地方理论上能够看得见长城呢?,考虑长城上的烽火台或转变处所具的最大宽度,以50m左右计,则

δΦmin=θ=2.2×10(-4次方)=L`/S`≤50/S

∴S≤50/2.2×10(-4次方)≈2.5×10(4次方)m

因此,当宇宙飞船或航天飞机在飞离地面几百公里远时,人们用肉眼就已经看不见地球上的任何建筑物了。既然如此,又怎么能在远离地球38万公里的月球上看到长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