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凇教学设计反思一等奖》属于教学反思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1、雾凇教学设计反思一等奖
文章摘要: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雾凇教学设计一_课堂实录_案例反思,欢迎您来阅读并提出宝贵意见!
一、导入揭题
同学们都知道冬天最冷是在什么时候呢?(三九时节),是啊,三九严寒,大地冰封,我国的吉林呀更是冷到了零下30摄氏度左右,但那儿的雾凇却以“冬天里的春天”般诗情画意的美而闻名全国。今天就让我们与导游一起走进吉林去欣赏雾凇。
二、课件出示雾凇图,欣赏美景,说说你的感受。
三、研读第一段:
1、课文中又是怎样说的?自由读,抓住文中的词说说自己的感悟。
2、全班交流
(板书:洁白晶莹,缀满,银光闪烁)
3、指导朗读(自由读、指名读、评读、齐读)
四、学习第二段:
1、导入:多么美丽的、奇特的景象,可是你知道为什么会有雾凇呢?
2、单击:出示思考题:
1)、同学们,你知道为什么会有雾凇吗?
2)、你明白雾凇是怎样形成的吗?
3、单击1:先听导游如何介绍的。然后读读课文,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说为什么会有雾凇?
4、小组讨论再全班交流
5、讨论思考2:先读读课文,用“先……再……然后……”的句式说说雾凇的形成过程。
6、有感情地练读、指名读、评读这一段。
五、导读第三段:
1、(单击: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板书:千姿百态,琼枝玉树)
2、你们还想赞叹它吗?
六、实践活动
1、“千崖冰玉里,万峰水晶中”,吉林雾凇以其仪态万千、独具风韵的美吸引了成千上万的中外游客,现在谁愿意做个小导游,介绍一下吉林的奇观。
2、小组内先准备,然后选派代表来讲,我们还要评出最佳期导游呢!(学生作小导游)
二、总结
三、作业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雾凇》教案之一,雾凇,希望对你有帮助!
2、雾凇教学设计反思
文章摘要: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雾凇教学设计一_课堂实录_案例反思,欢迎您来阅读并提出宝贵意见!
一、导入揭题
同学们都知道冬天最冷是在什么时候呢?(三九时节),是啊,三九严寒,大地冰封,我国的吉林呀更是冷到了零下30摄氏度左右,但那儿的雾凇却以“冬天里的春天”般诗情画意的美而闻名全国。今天就让我们与导游一起走进吉林去欣赏雾凇。
二、课件出示雾凇图,欣赏美景,说说你的感受。
三、研读第一段:
1、课文中又是怎样说的?自由读,抓住文中的词说说自己的感悟。
2、全班交流
(板书:洁白晶莹,缀满,银光闪烁)
3、指导朗读(自由读、指名读、评读、齐读)
四、学习第二段:
1、导入:多么美丽的、奇特的景象,可是你知道为什么会有雾凇呢?
2、单击:出示思考题:
1)、同学们,你知道为什么会有雾凇吗?
2)、你明白雾凇是怎样形成的吗?
3、单击1:先听导游如何介绍的。然后读读课文,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说为什么会有雾凇?
4、小组讨论再全班交流
5、讨论思考2:先读读课文,用“先……再……然后……”的句式说说雾凇的形成过程。
6、有感情地练读、指名读、评读这一段。
五、导读第三段:
1、(单击: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板书:千姿百态,琼枝玉树)
2、你们还想赞叹它吗?
六、实践活动
1、“千崖冰玉里,万峰水晶中”,吉林雾凇以其仪态万千、独具风韵的美吸引了成千上万的中外游客,现在谁愿意做个小导游,介绍一下吉林的奇观。
2、小组内先准备,然后选派代表来讲,我们还要评出最佳期导游呢!(学生作小导游)
二、总结
三、作业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雾凇》教案之一,雾凇,希望对你有帮助!
3、雾凇教学设计反思
文章摘要: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雾凇教学设计二_课堂实录_案例反思,欢迎您来阅读并提出宝贵意见!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17个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6个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选择“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中的一个造句。
3、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以及雾凇的奇异景象。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复习《九九歌》揭示课题。
1、复习《九九歌》
⑴同学们,以前学过的《九九歌》还记得吗?谁来为大家背一背?
⑵指名背诵。
⑶你知道最冷的时候吗?
2、揭示课题。
⑴在这三九严寒,大地冰封之际,吉林的雾凇可是闻名全国的呀!它与长江三峡、云南石林,桂林山水合称为中国四大奇观。
⑵出示挂图,板书课题。
①指导“凇”字字形,左边是“冫”,不能写成“氵”。
②指导学生观看挂图,初步感知雾凇景观。
雾凇是水汽遇冷在树枝上结成的冰花,俗称树挂。这么奇特、美丽的雾凇景观是怎么形成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课文。
二、初读课文。
1、范读讨论。
⑴范读全文,体会雾凇的美丽、奇特,学生边听边思考:你知道了什么?
⑵读后指名回答。
2、自读课文。
⑴出示自读要求:
①轻读课文,边读划出生词,对照生字表读准字音。
②读顺句子,长句间注意停顿。
③读通全文,标出自然段序号。
⑵学生按要求自读课文。
⑶检查自读情况。
①抽读词语卡片,注意纠正下列字的读音:封、凝、零、凇、琼等。
②指读长句如:“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等
③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三、精读课文第1段。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看看你明白了什么?
2、交流。
3、提问:为什么吉林雾凇会成为闻名全国的奇观呢?你从哪些词句看出来?
4、自读,分小组讨论。
5、小组汇报,看图理解“洁白晶莹”、“缀满”、“银光闪烁”。
6、指导朗读。(读出雾凇的美丽、奇特,读出自豪的语气。)
7、练习背诵。
①自由练背。
②看挂图,板书试背。
③指名背诵,评议
④愿背的齐背。
第二课时
一、看图,背诵第一节。
师述:(指图)同学们,看!这就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作者用极为生动的语言对它进行了描绘。谁能看图背诵第1自然段?
学生背诵第一自然段。
二、学习第二节。
师述:洁白晶莹、银光闪烁,多美的雾凇景象啊!它是怎么形成的呢?请大家自由读读第2节,边读边思考,看看你明白了什么?
1、自由读课文。
2、交流。
a、古人云:学贵自得。通过读、想必同学们一定有不少收获,说说你读出了什么?(个别交流)
b、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集疑、解疑)
3、指导朗读:
①选择读。
师述:读第2节,你喜欢读哪几句就读哪几句,但要尽量把它读好。
自由练读。
②指名读。
③突出重点读。
(出示重点)
a、你说说你们为什么喜欢这些句子吗?
b、指名读,评价。
c、练习背诵,看看谁记得快?记得牢?
d、指名背。
三、学习第三节。
师述:在这寒冷的夜里,雾凇悄悄地形成了。当第二天清早,人们漫步在松花江边,看到这突如其来的美景,会怎么赞叹呢?
①指名读第3节。
②板书:
千姿百态写出了什么?
琼枝玉树又写出了什么?“琼”是什么意思?
③看到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人们会怎么赞叹呢?
指名后出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你懂这句话的意思吗?
四、导游:
师述:吉林雾凇美不胜收,闻名全国,一定吸引了不少游人。我们很多人都没去过吉林,都想一睹吉林雾凇的风景,如果你是吉林当地一个小朋友,大伙想请你做个导游,你想怎么介绍呢?下面分小组讨论,过一会儿,我们比一比,看谁当得像?当得好?
a、小组讨论。
b、指名当,评价。
五、游客:
如果我们换个角色,你此时是一个正漫步在松花江边的一个游客,有生以来第一次看到这美丽的雾凇,你会怎么说?怎么想呢?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雾凇》教案之二,雾凇,希望对你有帮助!
4、雾凇教学设计反思
文章摘要: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雾凇教学设计四_课堂实录_案例反思,欢迎您来阅读并提出宝贵意见!
教学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
3.感受雾凇景观之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和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今天这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9.雾凇。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吉林雾凇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板书:洁白晶莹银光闪烁)。对,这就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板书:奇观)
2.这么美丽动人的雾凇,同学们想欣赏一番吗?
3.欣赏了这么美的雾凇后,你还想知道什么呢?
4.好,下面我们就来认真学习课文第二段,进一步了解雾凇是怎么形成的,吉林为什么会形成这么美的雾凇。
二、讲读课文第二段。
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轻读课文第二段,读完后同桌相互讨论一下:你从课文中初步读懂了什么呢?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雾凇,俗称树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这句话。)
2.请同学们再读这句话,说说你会从中发现什么呢?
3.你真是个善于发现、善于思考的孩子!那么,老师请大家再继续自读课文第二段,我们还可以从哪些语句中看出吉林就具备这些条件呢?学生自读课文,然后小组讨论。
4.那老师要问了,具备了这些条件,松花江畔就一下子形成这么美的景观了吗?那你认为是怎么形成的?你从哪些词、句中可以看出来呢?(根据回答,在“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下加着重号。)
这些词和句告诉我们雾凇是无声无息地、慢慢地逐步凝结而成的,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课文中的哪句话更进一步地说明了这一点?(引读:最初_____,逐渐______,最后_______。)
作者观察多细致、多耐心啊!正是由于作者经过了长时间耐心细致的观察,才发现了这个奥秘,当他发现松花江畔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时,他会怎样呢?那么,你能把这段话读好吗?(指名读、齐读)
三、讲读课文第三段。
1.多美的雾凇呀!同学们,你想象一下,雾凇还有哪些姿态呢?
2.说得真不错,那你能用书上一个词来概括吗?(板书:千姿百态)你还能用哪些词概括?
3.作者通过多次观察,才发现雾凇形成需要一个过程,正因为经过大自然长时间的孕育、积累,才形成了如此美丽动人的雾凇。下面,就让我们再次领略一下这壮丽的奇观吧!
4.同学们,再次欣赏了美丽的雾凇,你现在最想说什么呢?松花江畔的人们会说些什么呢?
请说说诗句的意思。
此时,那一棵棵一行行的树枝上披上了洁白晶莹的霜花,就像雪白的梨花那么美丽,叫人怎么不发出赞叹啊!让我们饱含赞美之情再齐读最后一段吧!
四、总结全文。
1.同学们,经过这堂课的学习,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2.今天,我们一起领略了吉林雾凇的美丽与奇特,了解了它形成的过程,更懂得了只有经过长时间耐心细致的观察,善于思考,才能从大自然中探索到更多的奥秘,发现更多的美。今后,希望大家也能像作者一样,从大自然中、从平凡的生活中发现更多的惊喜!
五、布置作业。
仔细观察一下清晨霜冻的景色,并注意太阳出来后,霜逐步化解的过程,仿照本课写法,作一次小练笔。
板书:
洁白晶莹
29.雾凇
银光闪烁
奇观
千姿百态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雾凇》教案之四,雾凇,希望对你有帮助!
5、雾凇教学设计反思
文章摘要: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雾凇教学设计三_课堂实录_案例反思,欢迎您来阅读并提出宝贵意见!
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了解吉林雾凇是怎么形成的,体会作者描述之精妙。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雾凇景观之美,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雾凇形成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齐读课题。
2、读准下列词语,注意带点字的读音。
凝结 洁白 晶莹 银光 闪烁
俗称 最初 摄氏度
3、读好句子:
从当年12月至第二年2月间,松花江上游丰满水库里的水,从发电站排出时,水温在4摄氏度左右。
4、导入:通过初读,我们知道,吉林雾凇同长江三峡、云南石林、桂林山水并称为我国四大自然景观。课文中有这么一句话:
(映示)这就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
①齐读句子。
②理解“奇观”:
“观”在字典上有三种解释:这里应选哪一种?
(映示)观:看;景象或样子;对事物的观点,看法。
那么,“奇观”是什么意思呢?
二、精读第一自然段。
1、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想想这段课文中哪些描写体现了雾凇景象之奇特的。(在关键词下面加圆点)
2、讨论交流:读了这段话,你从哪些词中感受到雾凇景象之奇特的?
卡片出示:洁白晶莹银光闪烁(指导朗读)
映示: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
指名读,齐读。
3、除了从色彩、光泽这两方面写出了雾凇的美丽动人之外,最后一段还用一个词写了它的姿态呢。快速读一读,找出是哪个词?
卡片出示:千姿百态(指导朗读)
“千姿百态”形容什么?你能给它找个近义词吗?
让我们一起看看这众多的姿态,边看边想像。看完后说一说。(录像显示几组雾凇的画面)
交流:你看到了哪些姿态?它们像什么?
说话训练:吉林雾凇有的像(),有的像(),还有的像()……真是千姿百态!
4、小结:吉林雾凇真是闻名全国的自然奇观。板书:奇观
5、有感情地齐读第一自然段。
三、精读第二自然段。
1、快速默读第二自然段,思考:哪一句话概括地写雾凇是怎么形成的。
交流,映示: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
①从这句话中,我们知道,雾凇形成需要哪些条件?
板书:(严寒季节)雾气——雾凇
(饱和)遇冷
2、读了这句话,你产生了哪些疑问?
3、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映示:
雾气是从哪里来的?
雾凇是在什么时候形成的?雾气是怎么凝结成雾凇的?
雾气遇冷后会有什么变化?
雾凇形成是有先后顺序的,文章能不能按上面这样的顺序来写?请你想一想,再重新排列。
雾凇是在什么时候形成的?雾气是从哪里来的?
雾气遇冷后会有什么变化?雾气是怎么凝结成雾凇的?
4、带着上述问题,边读课文边思考,然后小组讨论。
5、你们读懂了什么?
①雾气是什么时候形成的?
“当年12月至第二年”或“严寒季节”。
课文第一自然段中是怎样写“严寒季节”的?(“三九严寒”、“大地冰封”)
②雾气是从哪里来的?
从当年12月至第二年2月间,松花江上游丰满水库里的水从发电站排出时,水温在4摄氏度左右。这样,松花江流经市区的时候,非但不结冰,而且江面上总是弥漫着阵阵雾气。
指名朗读。
③当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这雾气有什么变化?
映示:每当夜幕降临,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时,这雾气便随风飘荡,涌向两岸,笼罩着十里长堤。
自由朗读这句话,你觉得这雾气怎么样?(浓)
是的,雾气非常浓,达到了饱和的状态,从哪些词中可以看出。(涌向弥漫)
再齐读这句话。
④引读:这时,树木被雾气……渐渐地……
⑤雾气是怎么凝结成雾凇的呢?
映示: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
齐读。小结:这个过程就叫“凝结”。板书:凝结
再读这句话。雾气是怎样镀在松针、柳枝上的?圈出有关的词语。
“慢慢地”——写出了什么?(凝结的速度慢)指名读句。
“轻轻地”——写出了什么?(样子轻,无声无息)女声读句。
“一层又一层地”——说明什么?(雾气不断,逐步结成)齐读。
假如把这三层意思用三句话来写:
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
这蒸腾的雾气,轻轻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
这蒸腾的雾气,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
指名读。你感觉怎么样?
作者只用一句话,把雾气凝结时的情形写得既具体生动,又十分精炼。让我们再来欣赏一下。齐读。
6、至此,雾凇已形成了,文章可以告一段落了,可是,作者又连着写道……谁来读一下这段的最后一句话?
(映示)最初像银线,逐渐变成银条儿,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
这句话写出了什么?进一步说明了上一句中的哪个词?
指名朗读。
7、这段话具体地叙述了雾凇的形成过程。为了加深同学们的印象,请观看录像。
8、小结:雾凇形成的过程也是那样的奇特。齐读第二自然段。
四、精读第三自然段。
1、 录像显示画面:雾凇的全景——特写。
2、 同学们,此时此刻,假如你也站在松花江畔,观赏着
这美丽的雾凇奇观,你会如何赞叹?(学生谈感想)
3、那么,松花江畔的人们是怎样赞叹的呢?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
映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①你们见过梨花吗?什么颜色?
联系课文想想:这里的“梨花”比喻什么呢?
②此时此刻,那一棵棵、一行行的松枝、柳树在一夜之间,披上了洁白晶莹的霜花,就像雪白的梨花那般美丽。人们看到这美丽奇特的景观,怎能不由衷地发出赞叹——“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让我们饱含赞美之情,齐读最后一段。
五、总结。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我们不但欣赏了雾凇奇特的景象,而且了解了雾凇形成的过程。吉林雾凇真是闻名全国的自然奇观。
六、小练笔。以下两题任选一题:
1、 以“雾凇景观千姿百态”为中心句写一段话。
板书设计:
凝结
严寒季节 雾气——雾凇
(饱和)遇冷奇观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雾凇》教案之三,雾凇,希望对你有帮助!
6、雾凇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
一、交流资料,丰富感知
1、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雾凇》,大家对雾凇都很感兴趣,我知道同学们课后都收集了一些关于雾凇的资料,能给大家介绍介绍吗?
3、教师过渡:听了大家的介绍,老师也觉得雾凇真是不同凡响,课文的第一小节是怎么写雾凇的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的第一小节,用“
”再书上划出有关词句。
二、欣赏图片,感受美景
1、你从哪儿读出了雾凇的美?(交流)
2、师:是啊,在这万物萧瑟的季节,漫步十里长堤,让我们的眼睛也去感受一下这洁白晶莹的霜花,去领略一番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看!(雾凇图片欣赏)
3、看完后想说什么?(冰天雪地 童话世界 人间仙境)
4、(出示第一小节)你能把雾凇的美丽读出来吗?自己先练练
5、谁来试一试?听了他的朗读,你想对他说点什么?还有谁想来读的?
这么美的雾凇你们喜爱吗?带着喜爱之情一起来读一读
6、师过渡:雾凇真美啊,再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再阅读文章的时候,你想过哪些关于雾凇的问题呢?
三、合作探究,了解成因
1、学生提出疑问。(雾凇是从怎么形成的?雾气是从哪儿来的?……)
2、师:你们提出的问题都很有价值,这样吧,今天就请同学们自己研究研究,看能不能解决这些问题,有信心吗?
3、老师把你们的问题整理了一下,看!教师相机出示问题(1、雾凇是怎样形成的?2、为什么吉林的雾凇这么闻名?3、它是不是一下子形成的?)
3、在这些问题中,你最想解决哪个问题?自由组合,想解决同一个问题的坐到一起
4、通过读读、想想、说说的方式,来解决你们的问题
5、研究得怎么样了?哪一组先来汇报?
(1)我们知道了雾凇形成的条件: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出示这段话)
从他的汇报中,可以看出雾凇的形成要具备哪两个条件?(有过于饱和的水汽,还要遇冷凝结)加点
谁愿意再来读一读这句话。
刚才研究这个问题的小组能说说什么“饱和”是什么意思吗?那“过于饱和”呢?
老师还是不太理解,你能用什么办法来帮助老师理解吗?最好演示一下,或者举个例子。
(学生想办法解决)
现在老师明白了,你们明白了吗?(真棒,不仅教会了老师,还教会了同学们)
对于这句话,你们还有什么要说明的吗?(遇冷凝结)
(2)我们知道了吉林具备了这两个条件,才会有雾凇。
你从哪些语句读出来的?
这样,松花江流经市区的时候,非但不结冰,而且江面上总是弥漫着阵阵雾气。
从这一句你知道了什么?(从哪个词,最能看出雾气很多,达到饱和的程度?
弥漫)
追问:
为什么松花江畔会弥漫着阵阵雾气?
每当夜幕降临,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时,这雾气便随风飘荡,涌向两岸,笼罩着十里长堤。(从这儿你知道了什么?)
你们还有什么收获?
(3)雾凇不是一下子就形成的。你怎么知道的?(出示最后4句话)
再读一读这几句话,找找哪些词语告诉我们雾凇是慢慢形成的,用笔划出来。
学生交流(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最初,逐渐,最后)
你还看到什么是渐渐形成的?(练习造句)
让我们来看一看雾凇的形成过程。(视频)
现在你能把这段话读好吗?(练读,指名读,评议)
6、刚才还有同学提出的一些问题,有没有解决?
7、现在我们知道了雾凇形成的条件和过程,现在我们就是这美丽可爱的雾凇,谁能向大家介绍你是在什么情况下形成的?同桌先练练,好吗?
8、谁来试一试?(指名做雾凇自我介绍)看到这美丽可爱的雾凇,你还想问问什么吗?(美丽的雾凇,我想向你请教
)
感谢雾凇给我们作了精彩的自我介绍。
四、交流抒怀,激活体验
1、想象一下,清早,当你漫步十里长堤,观赏着银松雪柳,会是什么样的感受?那人们是怎么说的呢?看(出示第三小节)请大家自由读一读
谁愿意大声读给我们听?
2、谁来说说看,这“梨花”就是指什么?你理解这诗句的意思吗?谁来把这诗句美美地读出来?
3、还有不理解的词语吗?(琼枝玉树?你们看,树枝、树干都像玉一样洁白晶莹,这就是)再出示一组图片
4、多美的雾凇啊!让我们再来欣赏一下,你想赞叹什么?
5、多美的奇观啊!怪不得人们情不自禁地赞叹:(引读)
五、个性实践,拓展延伸
1、这千姿百态的雾凇以它独特的美吸引着我们,用它的洁白晶莹深深地打动了大家的心。你想用什么方式来表达对它的喜爱之情呢?(学生回答)
读诗歌,画画,唱歌,朗读课文
2、那下面就用你最喜欢的方式表达你对雾凇的喜爱吧!(谁愿意到黑板上作画的?谁愿意到黑板上作诗的?)
还有很多同学也很想展示自己的才华,那课后再互相交流吧
3、我们祖国的辽阔国土上,还有许许多多的自然奇观,让我们一起来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吧!(图片欣赏)
4、如果你能去探索这些自然奇观的形成原因,也能写出像《雾凇》这么美的文章来!
7、雾凇教案教学设计
《雾凇》教案——网络环境下的教学
学习目标:
1、通过解读课文,结合网络资源,欣赏感受雾凇的美。
2、提高在网络环境下获取网络资源并利用资源加深对文本的感悟和理解的能力。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描写雾凇美景的语句。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隆冬时节,当北国大地万木萧条的时候,走进东北的吉林市,你却会看到一道神奇而美丽的风景。沿着松花江的堤岸望去,松柳凝霜挂雪,戴玉披银,如朵朵白银,排排雪浪,十分壮观。这就是著名的吉林雾凇奇观。
2、昨天我们一起探究了雾凇形成的原因,谁来简单地向大家说说?
3、今天,我们进一步来领略雾凇的神奇和美丽。
[利用资源,探究文本]
1、雾凇美在什么地方?究竟有多美呢?想一睹为快吗?
2、赶快进入我们班级主页的“资源共享”版块,去美美地欣赏雾凇美景吧! (示范指出资源所在的位置)
3、你想发出怎样的赞叹?
4、读读课文中描写雾凇美景片段,找出使你感觉特别美的语句,认真读读,闭上眼睛细细地品味一番。
5、交流、指导朗读:
①“十里长堤、洁白晶莹、缀满了枝头、银光闪烁”
(如雪般洁白、如银光闪烁的霜花缀满枝头,这奇妙的美景绵延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壮观至极,真不愧是闻名全国的奇观啊!)
②“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
(再细细地欣赏网页中的雾凇美景图,选择你最喜爱的一幅图片,认真观察展开想象,向大家描述你眼前的雾凇? 远远望去,一排排杨柳的树冠似烟似雾,与天上的蓝天白云相接,让人分不清天地的界限。 // 垂柳苍松凝霜挂雪,戴玉披银,远远望去如朵朵白云,排排雪浪。 // 仰望松树的枝头,宛如玉菊怒放,雪莲盛开;柳树柔软的枝条,都被粘挂成璀璨的银丝;形态各异的灌木丛,一团团,一簇簇,晶莹夺目,宛如银珊瑚的奇葩。)
③“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想象说话:昨天傍晚,十里长堤上的树木还是黑森森的,到第二天早晨,站在江堤向远处望去,呀!你看到了什么?
(琼枝玉叶的婀娜杨柳、银菊怒放的青松翠柏,千姿百态的雾凇奇观真让人目不暇接,这大自然神奇的杰作让无数人为之惊叹、流连忘返。)
④体会形成过程的神奇、美妙:
☆当雾气笼罩十里长堤时,如果你走在十里长堤上,你会有怎样的感觉?
☆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镀上白银 (体会雾凇形成过程的自然与奇妙。)
☆最初——逐渐——最后 银线——银条——银松雪柳
边朗读,边想象形成过程中雾凇的不同姿态。
☆你能通过自己的朗读带着大家亲眼目睹雾凇形成的奇妙过程吗?
6、小结
[总结全文]
一位诗人在欣赏了吉林雾凇奇观后发出了这样的感叹:这片童话般的银色世界让人摒弃最烦心的杂念,满脑子只是 “美”这个最简单纯朴的字眼。
把这份美带回家,和你的爸爸、妈妈一同分享,好吗?
资料提供者:耿银辉
8、雾凇教案教学设计
文章摘要: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雾凇教案教学设计精品,欢迎您来阅读并提出宝贵意见!
教学要求: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学会本课14个生字,其中绿色通道内的五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选择“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中的一个造句。
3. 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以及雾凇的奇异景象,使学生受到美的陶冶。
4. 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雾凇教案教学设计精品
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及雾凇的奇异景象,感受雾凇的美。
教学时间:两课时
课前准备:
1.插图实物投影
2. 投影片
3. 录音机、配套录音磁带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学会本课14个生字,其中绿色通道内的五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
教学过程:
一、复习《九九歌》,揭示课题
1. 指名背诵《九九歌》。
2. 古人从冬至起每九天算做一个“九”,从一“九”数起,二“九”、三“九”,一直数到 九“九”为止。其中最冷的时候正是三“九”,故有“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之说。
3. 揭题。
在这三九严寒,大地冰封之际,在我国北方吉林却可以观赏到闻名全国的奇观——雾凇。
二、观看雾凇景观的投影片。
1.你看了有什么感受?
2.你有什么问题要问?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从课文中寻找答案。
三、初读课文
1.录音范读课文,体会雾凇的美丽、奇特。生边听边思:你知道了什么?
2.交流。
3.自学课文。
4.检查自学效果。
(1) 生字词正音。
大地冰封 十里长堤 俗称 凝结 摄氏 零下
淹没 模糊 雾凇 缀满 镀上 缭绕 琼枝玉树
(2) 释词。
(3) 指读长句。
(4) 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四、再读质疑
五、指导写字
1.自己设法记忆字形,有困难的做上记号。
2.交流记忆有困难的生字。
3.指导书写。
老师范写“凝、摄、零”三个字。
4.学生完成习字册。
六、作业
1.朗读课文。
2.组词。
堤( ) 俗( ) 模( ) 凝( )
提( ) 浴( ) 摸( ) 疑( )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选择“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中的一个造句。
2. 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以及雾凇的奇异景象,使学生受到美的陶冶。
3. 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吉林雾凇以其冬天里的春天般诗情画意的美与桂林山水、云南石林、长江三峡一起被誉为中国四大自然奇观。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跟着作者来到吉林欣赏这美丽的雾凇。
读课题(雾凇)
二、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雾凇,雾凇教案教学设计精品,希望对你有帮助!
9、雾凇教案教学设计
邵伯中心小学 周越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和词语。
3、通过朗读以及对学生进行理解性诊断与诊治,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
原因以及雾凇的奇异现象。
教学过程:
一、揭题,基础性诊断练习。
1、指名背诵《九九歌》,说说冬天最冷在什么时候?
2、引入本课,揭题,认读“凇”。
3、基础性诊断练习。“凇”是“冫”,不是“氵”,为什么?(师根据讨论内
容,适时矫治,得出结论。)
4、观看雾凇奇景,初步感知雾凇景观。
二、初读课文,自主性学习诊断。
1、学生自由读,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同桌互相检测,进行自主性诊断与矫治。
3、检查:
①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进行群体诊断与矫治,及时指导读好长句子中间
的停顿。
②说说各自然段的大意和课文主要内容。
③小结,指导朗读,读出赞叹之情。
三、精读感悟,理解性诊断与矫治。
(一)学习第1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你知道了什么?
2、交流,群体诊断与矫治。
①说说你有什么感觉?
②你觉得哪些词语写出了雾凇的美丽?(洁白晶莹、缀满、银光闪闪)
③从哪些词语看出吉林雾凇名气大?(闻名全国、奇观)
3、有感情地朗读。
4、过渡:为什么雾凇奇观出现在严寒的松花江畔呢?
(二)学习第2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雾凇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其他地方出现得很
少呢?
2、讨论,群体诊断与矫治。
①口述雾凇怎样形成的?相机板书:最初……逐渐……最后……
②书示句子:
a、渐渐地,灯光、树影模糊了。
b、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
读一读,比较带点词语的意思,并造句。
③看教学课件,欣赏美丽的画面。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学习第3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这段主要讲了什么?
2、讨论,群体诊断与矫治。
①从哪些词看出雾凇景色是“奇观”。(千姿百态、琼枝玉树)
②人们“情不自禁地赞叹”会赞叹些什么?(再看课件,激发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
四、总结全文。
1、师引述,学生练习背诵课文,自主性学习诊断。
2、说说吉林雾凇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五、深悟情感、创意性的表达练习,发展性诊断与矫治。
1、争当“小导游”向“中外游客”介绍吉林雾凇的景色,适当加上自己的
想象,要求包括景色描绘、形成原因和形成过程三个方面,并注意与“游客”的
交流。
2、学本课时已值冬季,有意识地观察一下清晨霜冻的景色及融化的过程,
仿照本课作一次小练笔。
资料提供者:
10、《雾凇》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只识不写,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语。
3、感受吉林雾凇的奇特美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感悟,了解雾凇形成的原因及过程,感悟吉林雾凇形成的原因及过程,感悟吉林雾凇的奇特美丽。
2、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1、感悟吉林雾凇的奇妙。
2、选用词语,描写一处雾景或雪景。
教学时间:3课时
课时安排:第一课时 学习生字词,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第二课时 重点1、2,指导说话
第三课时 背诵、交流写话、作业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略
第二课时
课前交流:
听了刚才的音乐,同学们有什么感觉?(冷、美)吉林那儿的最低气温可达零下——30摄氏度,冷不冷?(冷)怕不怕?想不想去?为什么想去?
一、导入新授。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2课,一齐读——(生)齐读课题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相机板书:美 形成
二、学生读课文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课文,看课文什么地方写出了雾凇的美?读完了,把你的发现和同桌相互说一说。
三、交流
谁来说说你的发现?
相机出示句子: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
你从这句的哪几个词中读出了它的美?
洁白晶莹是一种怎样的美?闪烁是什么意思?有些像天空中眨眼的星星,又有些像我们一些调皮的小家伙歪着脑袋在瞧着大人时的眼神儿。在阳光的照耀下,雾凇显得越发纯净,银光闪闪,显得格外的——灵动,充满了——生机。缀满你觉得可以换成什么词?(堆满、挂满……)为什么这里用缀满没有用堆满和挂满呢?这几个词都有什么(圈满)都写出了什么?(同样都是写多,但堆太重,挂,虽然雾凇又叫树挂,但又并不是完全垂挂下来的,而缀字则把吉林雾凇在枝头美丽轻巧形象地刻画出来了,作者用词非常准确)
好,现在谁来美美地读一读这句?我好像看到了 -------------的雾凇了!你来读读。我好像看到了 -------------的雾凇了!大家一起读读这句!从大家的朗读中我听出来了,雾凇很美。这么美的雾凇大家想看看吗?我们一起来欣赏。(出示课件里的图片)
一夜之间,大自然给十里长堤上送来了这样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你会发出怎样的赞叹!(大自然实在是太美了!大自然,你真是……)
漫步在松花江边的人们又是怎样说的呢?课文啥地方告诉我们了。捧起书,我们一起来读读。从这段话中你读出了什么?(美)从哪里读出来的?
琼枝玉树在这里怎样理解?(结合看图)从千姿百态你又读出了什么?说得真好。请女生来把这段读读(听出来了,这赞叹是发自内心的),男生和女生比一比
闭上眼睛,我们一起去松花江边看看一起来赞一赞这美丽壮观神奇的雾凇吧!
师:清早,寒风吹拂。我们和游人一起漫步在松花江边,风吹在脸上,真冷,脚底下踩着的没有化的积雪还发出了咔嚓的声音。你看到雾凇了吗?告诉我你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象?白茫茫的一片,到处是……
看到这样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大家会情不自禁地发——出示:这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呀!
了解这句诗吗?梨花是什么时候开?(春天)吉林雾凇就有“冬天里的春天”之称。这句诗原本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岑参描写雪景的,作者引用在这里来写什么?“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用在这里更表现出了雾凇的壮美和蓬勃的生机,非常贴切。我们在写作文的时候也可以学着恰当地引用一些好的句子,一定会为你的文章增色不少。
四、形成
1、这么美的雾凇它是怎样形成的呢?课文第几段告诉我们了?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二段,想一想雾凇是怎样形成的,划出有关词句,在学习小组里交流交流。
2、交流
雾凇是怎样形成呢?生说,师板书 :水汽 遇冷 凝结
吉林的雾凇又是怎样形成的呢,书上是怎么说的?找到了吗?你来读读。
(听出来了,雾凇的形成是一个很慢的过程,也很轻,它们悄无声息地来生怕打扰了人们熟睡的梦乡。谁想来读读这句?它的样子很美,开始像银线,逐渐变成——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
要有充分的水汽,还得有足够的低温,具备了这两个条件才能形成雾凇。而吉林独特的地理位置正使它具备了这两点。(松花江温暖的江水带来了足够的水汽,夜晚零下30摄氏度又达到了足够的低温,于是在松花江沿岸的树木上、草丛上凝结成了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而且吉林的雾凇与别处的雾凇还不同,它比别处的雾凇形态大得多,被称作空气净化器,科学家还可以根据它出现的规律还预知来年的气候情况。
它是大自然赐于我们人类的礼物,是当之无愧的——(奇观)
五、背诵课文(5分钟)
12、1 、2月份正是观赏雾凇的好时节,有条件的同学可以让爸爸妈妈 寒假里带你去看看。想去的同学举手!想去那可要做好准备了,先把课文背上,回去给爸妈介绍介绍,说得他们心动了,你们就有机会去了。现在就请你——待会我们请人来背,看谁的背诵最能打动我们。
六、 作业
1、课文中不少词语很美,你能选取其中的几个描写一段雾景或雪景吗?
2、美美地背熟全文,结合你查找的资料给爸妈当一回“小导游”。
板书: 美
22、雾凇
奇观
形成 水汽----遇冷------凝结
11、《雾凇》教学设计
《雾凇》教学设计之二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17个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6个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选择“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中的一个造句。
3、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以及雾凇的奇异景象。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复习《九九歌》揭示课题。
1、复习《九九歌》
⑴同学们,以前学过的《九九歌》还记得吗?谁来为大家背一背?
⑵指名背诵。
⑶你知道最冷的时候吗?
2、揭示课题。
⑴在这三九严寒,大地冰封之际,吉林的雾凇可是闻名全国的呀!它与长江三峡、云南石林,桂林山水合称为中国四大奇观。
⑵出示挂图,板书课题。
①指导“凇”字字形,左边是“冫”,不能写成“氵”。
②指导学生观看挂图,初步感知雾凇景观。
雾凇是水汽遇冷在树枝上结成的冰花,俗称树挂。这么奇特、美丽的雾凇景观是怎么形成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课文。
二、初读课文。
1、范读讨论。
⑴范读全文,体会雾凇的美丽、奇特,学生边听边思考:你知道了什么?
⑵读后指名回答。
2、自读课文。
⑴出示自读要求:
①轻读课文,边读划出生词,对照生字表读准字音。
②读顺句子,长句间注意停顿。
③读通全文,标出自然段序号。
⑵学生按要求自读课文。
⑶检查自读情况。
①抽读词语卡片,注意纠正下列字的读音:封、凝、零、凇、琼等。
②指读长句如:“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等
③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三、精读课文第1段。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看看你明白了什么?
2、交流。
3、提问:为什么吉林雾凇会成为闻名全国的奇观呢?你从哪些词句看出来?
4、自读,分小组讨论。
5、小组汇报,看图理解“洁白晶莹”、“缀满”、“银光闪烁”。
6、指导朗读。(读出雾凇的美丽、奇特,读出自豪的语气。)
7、练习背诵。
①自由练背。
②看挂图,板书试背。
③指名背诵,评议
④愿背的齐背。
第二课时
一、看图,背诵第一节。
师述:(指图)同学们,看!这就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作者用极为生动的语言对它进行了描绘。谁能看图背诵第1自然段?
学生背诵第一自然段。
二、学习第二节。
师述:洁白晶莹、银光闪烁,多美的雾凇景象啊!它是怎么形成的呢?请大家自由读读第2节,边读边思考,看看你明白了什么?
1、自由读课文。
2、交流。
a、古人云:学贵自得。通过读、想必同学们一定有不少收获,说说你读出了什么?(个别交流)
b、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集疑、解疑)
3、指导朗读:
①选择读。
师述:读第2节,你喜欢读哪几句就读哪几句,但要尽量把它读好。
自由练读。
②指名读。
③突出重点读。
(出示重点)
a、你说说你们为什么喜欢这些句子吗?
b、指名读,评价。
c、练习背诵,看看谁记得快?记得牢?
d、指名背。
三、学习第三节。
师述:在这寒冷的夜里,雾凇悄悄地形成了。当第二天清早,人们漫步在松花江边,看到这突如其来的美景,会怎么赞叹呢?
①指名读第3节。
②板书:
千姿百态写出了什么?
琼枝玉树又写出了什么?“琼”是什么意思?
③看到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人们会怎么赞叹呢?
指名后出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你懂这句话的意思吗?
四、导游:
师述:吉林雾凇美不胜收,闻名全国,一定吸引了不少游人。我们很多人都没去过吉林,都想一睹吉林雾凇的风景,如果你是吉林当地一个小朋友,大伙想请你做个导游,你想怎么介绍呢?下面分小组讨论,过一会儿,我们比一比,看谁当得像?当得好?
a、小组讨论。
b、指名当,评价。
五、游客:
如果我们换个角色,你此时是一个正漫步在松花江边的一个游客,有生以来第一次看到这美丽的雾凇,你会怎么说?怎么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