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古诗词三首教案教学反思一等奖

《05古诗词三首教案教学反思一等奖》属于教学反思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05古诗词三首教案教学反思一等奖

1、05古诗词三首教案教学反思一等奖

文章摘要: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05古诗词三首教案四_教学实录_案例反思,欢迎您来阅读并提出宝贵意见!

教学目标:

⒈会写“洛、榆、畔、帐”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洛阳、榆关、那畔、千帐”等词语。

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

⒊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⒋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想象意境,领会诗情,品味诗句,背诵,积累语言。

教学难点: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诗人的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⒈了解王安石、张籍、清朝纳兰性德的生平。

2.搜集这三位诗人的古诗。

教学过程:

一、背诵比赛,激趣导入。

⒈组际比赛背诵关于思乡的古诗词。

⒉家乡,是每个人心中那根最脆弱的琴弦,谁一触动它,就会发出最缠绵的思念之音。今天我们就随着古诗《泊船瓜洲》,与王安石共弹一曲思乡曲吧!

[背诵思乡古诗,为学生搭建一个展示亮相的机会,唤起他们的成就感,激发他们乐于自觉背诵古诗文的兴趣。用富有感染力的导语,拨动学生的思乡之琴弦,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整体感知.直奔重点

⒈揭题讨论:

⑴你知道“泊船”的意思吗?“瓜洲”在这里指哪里?

⑵你了解这首诗的作者吗?谁来介绍一下。

⑶师相机介绍王安石。

⒉正确、流利朗读诗歌。

⑴学生自由试读,注意读准字音。

⑵正音:正音:间、数、重、还。

⑶自由读古诗,或同桌互读,或师范读。

⑷反复多读几遍这首诗,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诗句的意思。并想一想:哪句诗最能表达诗人的思乡之情?

[读通是读懂的前提,因此,先让学生试读,适时辅以教师的范读,或学生的赛读,力求读通的同时,读美。并让学生借助图、课后注释,以学生自己对诗歌内容的领悟来代替教师的讲解、分析,以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来取代统一答案,以学生自己的感性体验来取代整齐划一的理解指导。]

三、品词析句,体会感情。

⒈反复品读: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⑴读着读着,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同桌之间互读、练说。

⑵描述关于绿的好词: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绿”过江南的美丽景色?( “阳春三月”、“鸟语花香”、“姹紫嫣红”、“生机盎然”、“绿满江南”、“桃红柳绿”、“春风和煦”……)指数名学生说。

⑶朗读体会“绿”意。

师: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我仿佛看见了一派绿意盎然的春光图。把你的感受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吧。学生朗读。

师:你看,这“绿”字让你们这么一说,竟如此的丰富多彩;这“绿”字让你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05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四,古诗三首,希望对你有帮助!

2、05古诗词三首教案教学反思

文章摘要: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05古诗词三首教案四_教学实录_案例反思,欢迎您来阅读并提出宝贵意见!

教学目标:

⒈会写“洛、榆、畔、帐”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洛阳、榆关、那畔、千帐”等词语。

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

⒊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⒋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想象意境,领会诗情,品味诗句,背诵,积累语言。

教学难点: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诗人的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⒈了解王安石、张籍、清朝纳兰性德的生平。

2.搜集这三位诗人的古诗。

教学过程:

一、背诵比赛,激趣导入。

⒈组际比赛背诵关于思乡的古诗词。

⒉家乡,是每个人心中那根最脆弱的琴弦,谁一触动它,就会发出最缠绵的思念之音。今天我们就随着古诗《泊船瓜洲》,与王安石共弹一曲思乡曲吧!

[背诵思乡古诗,为学生搭建一个展示亮相的机会,唤起他们的成就感,激发他们乐于自觉背诵古诗文的兴趣。用富有感染力的导语,拨动学生的思乡之琴弦,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整体感知.直奔重点

⒈揭题讨论:

⑴你知道“泊船”的意思吗?“瓜洲”在这里指哪里?

⑵你了解这首诗的作者吗?谁来介绍一下。

⑶师相机介绍王安石。

⒉正确、流利朗读诗歌。

⑴学生自由试读,注意读准字音。

⑵正音:正音:间、数、重、还。

⑶自由读古诗,或同桌互读,或师范读。

⑷反复多读几遍这首诗,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诗句的意思。并想一想:哪句诗最能表达诗人的思乡之情?

[读通是读懂的前提,因此,先让学生试读,适时辅以教师的范读,或学生的赛读,力求读通的同时,读美。并让学生借助图、课后注释,以学生自己对诗歌内容的领悟来代替教师的讲解、分析,以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来取代统一答案,以学生自己的感性体验来取代整齐划一的理解指导。]

三、品词析句,体会感情。

⒈反复品读: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⑴读着读着,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同桌之间互读、练说。

⑵描述关于绿的好词: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绿”过江南的美丽景色?( “阳春三月”、“鸟语花香”、“姹紫嫣红”、“生机盎然”、“绿满江南”、“桃红柳绿”、“春风和煦”……)指数名学生说。

⑶朗读体会“绿”意。

师: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我仿佛看见了一派绿意盎然的春光图。把你的感受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吧。学生朗读。

师:你看,这“绿”字让你们这么一说,竟如此的丰富多彩;这“绿”字让你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05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四,古诗三首,希望对你有帮助!

3、五上05古诗词三首教案教学反思

第一课时

↘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①“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远离故土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这是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同学们,你们学过哪些与“月”有关的诗词呢?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②是呀,故乡的月亮总是那么令人怀念,今天我们首先要学习的就是一首与“月”有关的诗。

③揭示课题: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教师板书课题。出示字典中“泊”字的两个音节(bó pō)及其不同的意义,选择正确的读音。齐读

课题。)

↘查找资料,了解诗人

①课前,你们通过收集资料,都知道些什么呢?

(a.“瓜洲”现在扬州的一小镇,位于长江北岸。

b.王安石,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诗人。)

②解题:“泊船瓜洲”(“泊”是“停泊” 的意思。)

↘整体把握,初步感知

①全班齐读,注意读准字音。

②根据注释,四人小组讨论诗句的意思并从中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

③ 自由朗读,并从诗中找出能集中表达诗人想回家的一个字。(“还”字)

↘紧扣“还”字,披文入情

①自由汇报:你学懂了什么?

②根据学生的汇报,相机引导学习。

a.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问:从这两句诗句中你还体会到什么?

(可提示:从“一水间”、“只”、“数重山”等词去体会)

生:我能体会到作者离家非常近。……

(板书:靠家近──很想还)

b.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读读诗句,想象画面。

◆推敲诗句用词的准确。

将“绿”字与诗人曾想过的“到、过、入、满”作对比,想一想诗人为什么最后选”绿”?

◆启发想象:假如你来到江边,望着仅仅一江之隔的对岸,而对岸的不远处就是你离开很久、思念很久的家乡,此时你有何感想?

(引读”明月何时照我还” )

◆引导学生概括诗人此时这种强烈的思乡之情。(板书:思家切)

过渡:诗人思家切,可他能还吗?(学生板书:不能还)

③指导学生朗读,感悟体会诗人强烈的思乡之情。

↘自主探究,感受诗境

①课文学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吗?

(生可能提出以下问题:诗人为什么不能还?……)

② 讨论、升华诗情:既然诗人已经离家很近了,而且他又这么渴望回到家乡去,那他为什么不回去看看呢?

③学生先猜测有几种可能,师再顺势简介当时的时代背景。

(诗人为了改革大计、为了国家大事,虽到家门却不能还,为大家而舍小家的崇高境界,他从内心深处发出的“明月何时照我还”的强烈的思乡情深深地震撼了我们。)

④同桌互说诗意。

⑤分男女生读古诗。

↘总结学法,自读感悟

①总结学习方法:刚刚我们通过初读诗句──紧扣题眼──朗读感悟的方法学习了《泊船瓜洲》这首诗,下面我们继续学习《秋思》。

②初读诗句,了解诗人情况。

③合作学习,了解诗句大意。

a.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客居洛阳,又见秋风。心中涌起千愁万绪,觉得有说不完、写不尽的话需要倾吐,而一时间竟不知从何处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

b.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带信的人将要出发的时候,我却又打开了封好的信。)

④指导朗读,感悟情感。

↘咬文嚼字,体会“推敲”

①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这两首诗中都因某个字用得特别妙而成为千古绝句,有谁知道是哪两句诗、哪两个字吗?(绿、见)

②过渡:我们已经体会了“绿”字的妙用,那么秋风无形,何以用“见”,谈谈你的理解。

③师讲解:秋风本无形,但它可使本叶黄落,百花凋零,给自然界带来秋光秋色,因而虽无形可见,却又处处可见。用“见”就将秋风与秋风所带来的肃杀的秋景联系起来,给读者以暗示和联想。

④总结:秋风无形,但处处可“见”;一个“绿”字,表达了眼前一片景,胸中无限情;一个“绿”字,使《泊船瓜洲》成了千古绝句;一个“绿”字,使王安石改字成了千古佳话。现在让我们也来当一回王安石,推敲一下以下的句子该用什么字好。

⑤填字练习。

a.选择最恰当的字填入括号内,并说说理由。

旺、浓、闹

红杏枝头春意( )。

起、动、翻、皱、拂

风乍起,吹( )一池春水。

b.自由填字:

春风吹( )了树梢,吹( )了小草,

吹( )了河水,吹( )了花苞。

↘反复诵读,指导背诵

①有感情朗读全诗(自由练读、指名读、齐读)

②指导背诵。

第二课时

↘查找资料,了解诗人

①上节课,学习了两首思念家乡的古诗,今天继续学习清代词人纳兰性德所写的《长相思》。课前通过收集资料,你们有哪些收获呢?(从作者生平及作品内容等方面进行交流。)

②简介作者纳兰性德。纳兰性德是清初满洲贵族人士中,文学造诣很深,艺术成就很高的词人。他的作品大多数反映满洲贵族的生活情调,尽管缺少广泛的社会意义,但情真意切,显现着一种华贵的悲哀,一种优美的感伤。他和朱彝尊、陈维嵩被称之为清代”词家三绝”。

③这首词作于康熙十二年(1681)。是作者随康熙皇帝东巡到山海关的途中所作。

④纳兰性德善作词,反对模仿,强调独出心裁。“长相思”,词牌名,内容多写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自查释疑,读懂诗句

①学生试读。思考:这首词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②学生试讲,逐句理解。(注意书上的注解。)

a.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走过一段山路,又走过一段水路,我向榆关那边行。夜深了,周围千百座帐篷里亮着灯。)

b.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风儿刮了一更天,雪又下了一更天,刮得我心儿碎,连回乡的梦都未做成。在我的家乡啊,可没有这样

的风云交加的声音。)

③再现形象。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呢?

④观察插图:想象作者深夜站在军帐外,他在望何处?心里又在思念谁呢?

↘讨论探索,感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五上05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二,古诗三首,希望对你有帮助!

4、五上05古诗词三首教案教学反思

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四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

2.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

3.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

课前准备

1.了解王安石的生平。

2.了解唐朝诗人张籍、清朝纳兰性德的生平。

3.收集思乡的古诗词。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远离故土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这是人世间最美好、最真挚的情感。同学们,你们学过哪些与“月”有关的诗词呢?

2.是呀,从古到今,月亮总是让人情不自禁思念家乡,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关于月亮的诗。

3.揭示课题: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板书课题。了解“泊”字字义,选择正确读音。)

交流资料,了解诗人

课前,你收集了诗人的哪些资料,请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

整体把握,初步感知

1.指名读诗,全班读,注意读准字音。

2.自己多读几遍这首诗,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诗句的意思,并从中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

3.四人小组讨论诗句的意思,并说说你最欣赏诗中哪一句。

赏析诗句,感悟诗境

1.刚才同学们说得最多的就是“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句诗(出示),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2.请说说你为什么喜欢?

3.有同学说,这句诗写出了江南生机盎然的春天的样子。现在请和同桌互相说一说:在你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景色呢?畅所欲言。

4.同桌互读,练说。

5.指数名学生说。

6.小结:你们的回答真精彩!诗的魅力就在于能用简短的同一个语句在不同的人的脑海中勾勒出不同的画面。

7.请你用朗读把你脑海中勾勒的画面读出来。小组内练读,指名读。

8.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我仿佛看见了草长莺飞、满目新绿的春天,仔细观察书上的插图,还能让你有更深入的理解。

9.指名说,同学们理解得多丰富呀!把你感受到的“绿”读出来吧。男女生赛读。

10.关于“绿”字还有一个故事,引导阅读“资料袋”。了解王安石推敲用“绿”字的故事。

11.看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触呢?

12.小结:是呀!一位如此优秀的诗人能为一个字修改十多次,我们在习作中难道不该反复修改吗?记住:文章是改出来的。

品评诗句,升华情感

1.这么美的春色,谁不流连忘返呢?诗人和我们一样陶醉其间了吗?

2.诗人想干什么?家乡在哪儿?引导学生从课题和诗句一、二行处理解。

3.请你在教室的地图上找找它们的位置吧。再好好读古诗。

4.学生上台指地名,然后简介王安石把南京称为故乡的原因。

5.你从哪里读出诗人急切地想回家乡呢?

6.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理解。

7.感情朗读。

回归整体,深化体验

1.漂泊在异乡的游子对家乡是多么的眷恋啊!让我们一起来感情朗读这首诗吧。

2.练习背诵。

第二课时

回顾内容,谈话入题

古诗《泊船瓜洲》让我们体会到了王安石借春风问明月,何时才能荣归故里的千般惆怅?那么宋朝诗人张籍、清朝的纳兰性德又是如何表达思乡之情的呢?

初读古诗,整体感受

1.读一读《秋思》和《长相思》,要求正确、流利,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弄清不懂的词。

2.指几名学生读,正音。

3.看看诗词题目,你发现了什么?

4.同样的思乡之情,但表达却不相同。和你的伙伴好好读诗,看看诗人们是怎么表达的?

5.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任选一首读。

品读诗句,领悟感情

1.诗人那浓浓的乡情,藏在哪些诗句中呢:读,勾画。

2.指名答。

3.“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4.学生同桌互相说一说,指名说。

5.指导朗读,读出诗人惆怅满怀的感觉。

6.诗中诗人借什么景物来抒发情感的呢?

7.小组内交流:说说下面那句诗的意思。

8.引读“意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提示:头脑中想象情景)

9.这一次又一次的想写信、封信、拆信的过程,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诗人对家乡的挂念。

10.感情朗读。

11.王安石见月惆怅,张籍见秋风而感慨。那么,纳兰性德又是如何将情藏于诗中的呢?你能感受到吗?

12.小组内讨论交流,各抒己见。

13.全班交流,师引导体会“风一更……无此声”。

入情入境,深情朗诵

读诗的人不同,想象到的画面也就不同。我们在朗读这些诗词时,一定要想象画面,要用心体会他们的感情。让我们再一起朗诵这感人的诗词吧。

找寻规律,识记生字

1.找出本课四个生字,读读相关句子。

2.用你认为可行的办法去记忆。

3.学生练写。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五上05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三,古诗三首,希望对你有帮助!

5、五上05古诗词三首教案教学反思

学习目标

1.自读中识记本课四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

2.感悟中学习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

3.朗读中体会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

课前预习

1.了解王安石的生平,收集、背诵以前学过的他写的古诗

2.了解宋朝诗人张籍、清朝纳兰性德,阅读他们的作品。

第一课时(《泊船瓜洲》)

↘ 导游介绍,激趣导入

(出示地图标明“瓜洲”“京口”的大略位置。)

1.谈话:今天,老师给你们当导游,好不好?

A“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镇头。”这首传唱了千年的歌谣向我们介绍的是──(生答:瓜洲)川流不息的长江水见证了瓜洲的兴衰,瓜洲曾经是“江北重镇、千年古渡”。

B 而“京口”不仅是东汉吴国第一古都,更是文气洋溢的灵秀地。许多诗人在此流下千古绝唱的诗句:

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宋代苏东坡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课件展示诗句)而其中最为人们传诵的就是──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2.板书诗题,读题。

3.过渡:为什么人们最喜欢这首诗呢?先去读一读吧。

↘ 整体感知,直扑重点

1.用自己的方式读古诗。

2.指名读,正字音。尤其注意:“一水间(jiàn)、数(shù)重(chóng)山、照我还(huán)”

3.反复多读几遍这首诗,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学生多读。

4.指名答。(我觉得它写得很美、我觉得写出了诗人想念家乡的感情)

5.你最欣赏诗中哪句呢?

↘ 赏析诗句,感悟诗境

1.刚刚同学说的最多的就是这句,(课件出示”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我们一块儿来读一读吧。齐读。

2.能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句诗吗?指名答。

3.有同学说,这句诗写出了江南美丽的景色。那就和你的同桌再互相读一读,说一说:在你的头脑中出现了怎样的一派景色呢?想到什么说什么。

4.同桌之间互相读与练说。

5.指数名说。

6.小结:你们的回答很精彩!原来短短一句诗可以在人的头脑中出现这么多不同的画面,文字的魅力真是无法想象。

7. 那就用读把感受表达出来吧。小组内练读,指名读。

8.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我仿佛看见了一派色彩斑斓的绮丽风光。可为什么诗中只有一种“绿”色呢?仔细观察一下书上的插图,对你会有所帮助的。

9.指名答。(在江岸两边大面积出现的是草地、树木、青山……)

10.是呀,作者放眼望去,看见了──

练习题:你能填入表示不同绿色的词吗?

近处( )的小草( )的柳树,远处( )的树林( )的高山。

学生口述。

11.诗人此时正遇早春时节,站在──(手指课题“船”字)(生答:小船上)举目四眺,满眼皆是──

(生答:绿色),让作者那么明显地感受到──(生答:春天到了、来了)。

12.你可别小看了这个“绿”字哦,它仅仅是告诉你春天来了吗?它还能让你感受到什么呢?。

13.指名答。(感受到春天就单单是个“绿”也各有各的美;这个“绿”有着层次美,远近各不相同;”

绿”也写出了春天景物的变化……)

14.同学们理解的多准确呀!把你感受到的“绿”再读出来吧。分男女生赛读。

15.小小的“绿”字却有大大的文章!介绍王安石推敲用“绿”字的故事。

16.听完“绿”字的故事后,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指名答。

17.小结:是呀:一位如此优秀的诗人能为了一个字更改十多次,难道我们在平时的习作中不能做到吗?

我想,“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18.这首诗正是因为这个故事,让人们更加赞赏。那就让我们一起读出你的赞叹吧。

↘ 品评诗句,升华情感。

1.过渡:这么美的绿,这么迷人的风光,谁不想多看两眼?谁不想留恋其中诗人和我们一样陶醉在景色中忘乎所以了吗?指名答。

2.诗人想回哪里去?诗中的家乡是指哪?引导从课题的船停靠在“瓜洲”“钟山只隔数重山”等处理解。

3.你能到这个地图上找到它大概的位置吗?先好好读读古诗。

4.学生上台指明。(师点击课件,显示“钟山”的位置)

简介钟山:王安石的父亲曾在江苏南京为官,他是在那儿长大的,对钟山有着深厚的感情,可以说是他的第二个故乡。

7.你从哪里能读出诗人急切地想回到家乡呢?

8.指名答。引导从“一水间”“只隔几重山”“又”“何时找我还”这些词句理解。

9.练习读出诗人无限的思乡情绪和急切盼望回家的感情。

↘ 回归整体,深化体验

1.这真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呀!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是多么的牵肠挂肚呀!让我们一块再来感受一下诗人的情感吧。

2.有感情地读。

3.学到这,我们再来想想为什么人们对这首诗如此偏爱?

4.王安石,北宋时期著名的-(生答:文学家,诗人)政治家,立志于国家改革。这首诗是他第二次出任宰相途经瓜洲时所写。短短28个字展现了早春江南的一片嫩绿,抒发了久思故乡的一寸衷肠,更暗示了他对自己前途的担忧。此去京城,真能大展宏图吗?千头万绪涌上心头……更让我们惊叹的还是他对文字的讲究,一个“绿”让“万千宠爱于一身”,令人不得不佩服他的风范!:不要放过这么优秀的诗篇,赶快背下来吧。

第二课时 (《秋思》《长相思》)

↘ 乐调情

1.播放歌曲《故乡的云》。

2.听!来自远离家乡游子们的声声呐喊。故乡的云总是那样的白,故乡的人总是无比的亲!王安石借春风问明月,何时才能荣归故里?那么,宋朝诗人张籍、清朝纳兰性德他们又是如何表达胸中满溢的情怀呢?

↘ 读入情

1.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首读一读,要求读准、读通,看看注释或借助字典查查不懂的词。

2.指数名读,正音。(注意读准“意万重”“聒”)

3.自由选择其中一首齐读,再交换朗读一次。

4.看看诗题,你发现什么了?指名答。

5.那么,这相同的两个“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呢?和你的伙伴一起反复读上三遍之后,再好好想想。

6.这么多遍的读让你感受到了什么?任选一首说。指数名答。

↘ 品悟情

1.诗人那浓厚的化不开的思乡之情,都藏在哪个句子中呢?课件出示两首古诗。默读,划出来。

2.指名答。

3.“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4.学生同桌互相说一说,指名说。

5.哦,原来诗人来到了──(生答:洛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五上05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一,古诗三首,希望对你有帮助!

6、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05古诗词三首教案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会写“洛、榆、畔、帐”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洛阳、榆关、那畔、千帐”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激发学生在口语和书面语表达中引用诗词的兴趣。

3.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的大意,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通过三首诗词的对比学习和拓展,初步了解思乡诗词的一般特点。

4.通过对三首古诗词的学习,体会作者对家乡思恋、挚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积累并内化诗句,体会作者怀乡思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通过对比体会三首诗词在表情达意上的异同,感受思乡诗词的一般特点。

学习方法:

借用注释,查阅资料、工具书,质疑问难,自读感悟,朗读涵咏,讨论交流,撰写小论文等。

教学理念:

以文定教、顺学而导——根据古诗词的体裁和思乡诗词的题材特点和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经验和规律,确定了以朗读品味为主的教学方法;依据单元、课文的编排特点,设计了对比教学的教学思路。

课前预习:

1.针对课文内容有侧重地查阅资王安石、张籍两位诗人的资料,对他们的基本情况、籍贯故乡、人生履历有所了解,并做简要地记录。

简要的记录:

王安石

张籍

纳兰性德

2.借助注释、工具书、联系语境,正确流利地朗读三首诗词,并尝试读懂古诗大意。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

2.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理解诗词的大意及重点词的含义,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3.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经过对比学习,体会出两首诗词都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但思乡的缘由、表达的方式、语言特点是不同的。

课前互动:

播放《思乡曲》,师生合作背诵思乡的诗词。

一、相机导入,揭示课题。

师:思乡是一种平凡而又高尚的情怀,她像血液一样,流淌在我们民族的历史中。由古至今,从未间断。今天我们再来读三首思乡的诗词。我们先来学习前两首诗。

(板书课题“古诗词三首”,诗词题目“泊船瓜洲”“秋思”。)

二、检查朗读,读通古诗。

(重点强调“间”“重”等多音字,并以此渗透联系上下文,分析字意,确定多音字读音的学习方法。)

三、借助注释和课外搜集的资料自读疏通诗歌大意。

1.学生运用积累的学习方法,自读古诗。画出不懂的问题。

2.同学交流,解决不懂的字词。

3.老师质疑检测:“你从诗句中读懂了作者身在何处呢?”引出两首诗的写作背景,感知古诗大意。

四、朗读品味两首诗,体会诗情,感悟诗境。对比两首诗的异同。

1.小结过渡。

2.引导品读《泊船瓜洲》。

(1)自读批注,读解语境。

透过诗中哪些词语,你能体会到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可以在书上圈一圈、画一画,还可以写写简单的批注。

(2)交流感悟,相机指导朗读。

重点预设“一水间”“只隔”“绿”“又”“何时”“还”。

(3)还原诗境,感情朗读。

(4)角色替换,自由吟咏。背诵诗文。

3.自读体会《秋思》。

(1)小结过渡:在奉诏进京的途中,是融融的春风,家乡的春景勾起了诗人无限的乡愁,那引发了客居洛阳的张籍乡愁的又是什么呢?思乡的王安石,久久地站在瓜洲古渡,江水边,明月下,想着自己的家乡,发出了感慨:“明月何时照我还。”那思乡的张籍又做了什么呢?请同学们自读诗文,深入体会。

(2)自由朗读体会。

(3)交流汇报,扣住“见秋风”“意万重”深化对诗文的感受。相机指导朗读。

五、对比梳理,整体朗读。

1.总结:两位不同朝代、不同身份的作者因为不同的原因离开了家乡,在不同的环境中又因为不同的缘由触动他们共同的情感——这就是思乡。

2.朗诵两首诗词。

营造情境,引读朗诵,体会情感,表达感情。

作业设计(课件出示):

1.背诵、默写两首思乡的诗词。

2.积累摘抄课外的思乡的诗词。

板书设计:

古诗词三首

泊船瓜洲

奉诏进京

春意浓

追问

明月何时还

秋思

客居洛阳

见秋风

寄写家书

意万重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背诵、默写两首古诗。

二、对比学习《长相思》。

三、总结三首诗词,整理对比学习本课的思乡诗词。独立或合作学习收集到的诗词,完成下面表格中的空格。(整理表格如下)

题目

作者

背景

思乡缘由

作者表现表达特点

泊船瓜洲

王安石

奉诏入京

春意浓

追问明月

借景抒情

直抒胸臆

秋思

张籍

客居洛阳

见秋风寄写家书

叙事抒情

含蓄感人

长相思

纳兰性德征旅途中

遇风雪辗转难眠

写景叙事

倾诉心声

四、根据上面的表格,小组合作写小论文。

提示:

竖行分析表格,可以提出:“比较《×××》和《×××》两首思乡诗(词)的异同”“古代人离开家乡的原因略谈”“触动古人的思乡愁绪的意象有哪些”等题目写小论文。横行分析表格可以提出“《××》的赏析”论文题目。

王谦,男,25岁,本科学历,小学高级教师。任教于陕西省西北工业大学附属小学。陕西省小学语文研究会会员。曾获“陕西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进工作者”“市级教学能手”“市级首届学科带头人”等称号。三次在省级阅读教学评优活动中获得一等奖,参与《为迁移而教》等多项省市级教育科研课题,发表论文多篇,参编《发展性评价教学用书》《快乐语文——语文阅读与全能训练》等教学用书共7册。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05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六,古诗三首,希望对你有帮助!

7、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05古诗词三首教案教学反思

 一、教学目标

1.会写“洛、榆、畔、帐”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洛阳、榆关、那畔、千帐”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

3.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古诗是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瑰宝,今天又到了欣赏古诗的时间了,首先,让我们来进行背诗大赛。

今天来研究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回顾一下我们曾经学习古诗的方法。学生各抒己见。今天你就选择你喜欢的方法来研究这首古诗

二学生自学

先让学生交流学习古诗的方法,然后小组选择喜欢的方法,共同学习古诗教师桌间巡视。

三汇报自学

小组选出代表汇报自学情况

教师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指导,

1重点词语绿

2时句的意思

3几个问题

(1)为什么诗人觉得只是“一水”“只隔”呢?

(2)体会明月何时照我还的用法

(3)作者这两句诗提到了三个地方之间的距离,他到底要说的是什么意思呢?”“京口和钟山离得很近,这与作者有什么关系呢?”

四总结延伸

1熟读成诵

2练习背诵

3改写短文

4你离开过家吗?你能体会思念家乡的滋味吗?用几句话写下来

五课堂总结

学生自由谈本节课的收获。

第二课时

一回顾复习

指名背诵泊船瓜洲,总结上节课的学法

二导入

1出示古诗

2指名朗读

三学生自学

分组自学后两首古诗,教师巡视指导排忧解难。

四汇报自学

小组代表汇报本小组的学习情况,集体纠正。教师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重点指导

1有感情的朗读,杜仲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理解时句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来

3指导背诵

五感情升华

读一读第五课学习的三首古诗,想一想这三首古诗有什么共同点,(都表达了浓浓的思乡之情),但是使人在表达方法上却各有特色,比较一下这三首古诗在表达方法上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你还知道那些古诗也表达了诗人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之情?课后收集一些读或被给同学听,比较一下这些诗在表达方法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05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五,古诗三首,希望对你有帮助!

8、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05古诗词三首教案(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设计理念:

从语言文字入手,紧抓重点词句,反复咀嚼,反复品味,反复朗读,引领点拨学生把握诗词意象,提升感悟内涵。运用诗意语文的建构策略,以情感人,注重情感体验,感同身受地与文本对话,入情,悟情,融情,升情。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把握主旨

1、复习《泊船瓜洲》,重温思乡情。

一水之隔,近在咫尺,偏不能还,不由感慨——明月何时照我还?

春满大地,离家已久,思绪万千,不由感慨——明月何时照我还?

2、明月千里寄相思,故乡,不管身处何时何地,你,都是我们心中永恒的家园。这节课,我们又将学习另外两首表达思乡情绪的诗词。

3、自由读两首古诗词,要求读得正确、通顺。通过看注释,查资料,试着说说两首诗词的大概意思。

4、初步了解两诗词异同。

两诗词都是表达思乡之情。其中《长相思》是词。长相思是词牌名,内容多写男女或朋友久别思念之情。

二、对话文本,入情入境

(一)学习《秋思》

1、指名朗读古诗。

2、交流诗的大意,结合重点词随机点拨引导:

(1)体悟“见”之萧瑟。

◇“见”什么意思?见到什么?(秋风)

◇看到“秋风”这个词,你会想到什么?(秋高气爽,凉风习习,心旷神怡;秋叶纷纷,落红遍地,寂寥肃杀。)

◇秋风是没有形状的,难道真的看得见?“见秋风”,其实见到的是一幅怎样的景象?(感受萧瑟冷清之氛围。)

◇唐代洛阳应该是何其的繁华,然而这一切诗人却视而不见,见到的,只是冷冷的秋风!

(2)想象“意”之万重。

◇“家书”是什么意思?古人说,家书抵万金,假如你给家中写信,会写些什么?

◇简介:张籍出身寒微。幼年家贫,年纪很小,就远离故乡,到二十五、六岁时,已经历了浪迹天涯的羁旅生活。常年四处奔波、漂泊异乡。他祖籍吴郡,后客居洛阳。

◇假如你就是诗人,就是远离故土思念家乡的诗人,你还会在家书中写些什么呢?

◇这么多的话想说,真可以说——千言万语,用诗中的话说,就是什么?(意万重)反复读“意万重”。

◇秋风落叶唤起思乡梦,小桥流水的故土啊,你是否已改变了容颜?有多少话,想对你们诉说——情感朗读前两句诗。

(3)品味“开”之内涵

◇“开封”是什么意思?(打开封好的信)什么时候“开封”?为什么当信快要送出的时候又“开封”?

◇“恐”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会恐“说不尽”?(意万重、匆匆)说不尽什么?

◇你就是诗人,在这落红遍地的时节,给家乡的亲人写了一封家书。临发前,又将封好的信拆开,你当时心中会说什么?那一刻,你的神态,你的举止又怎样?——情感朗读“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你就是行人,你目睹了诗人这一奇怪举止,你会怎么说?这两人之间会发生什么故事?——情感朗读“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当家书终于“开封”之后,你能想像诗人又是怎么做的?(添上一笔,补上……;重新合上,只字未动。)——情感朗读“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从这个“开”字,你读懂了什么?

3、诵读提炼。

千言万语说不尽,千愁万绪难落笔,这正是——(学生齐读古诗)

意万重,说不尽。情难理,又开封。这真是——(学生齐读古诗)

这就是《秋思》,一个游子说不尽,叙不完的思乡情。(学生背诵全诗)

(二)学习《长相思》

1、看插图,说词意。

欣赏课文插图,同桌之间用自己的话互说插图所绘情景,并从这首词中找到相对应的描写景物的词语。

用自己的话说说整首词的大意。

2、讨论:

(1)抓意象,山水风雪行。

◇说说“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的意思。(旧时一夜分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

◇想象“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的情景。

◇能用自己的词语形容“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吗?(千山万水、风雪交加)

◇指导朗读,通过回返复沓的朗读读出边塞军旅的千辛万苦。

(2)品意蕴,故园无此声。

◇“此”是什么意思?“此声”是指什么声音?在什么情况下发出这样的声音?(随机点拨“千帐灯”、“聒”)这样的声音这样的情景会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顶顶帐篷,点点灯火,本该是多么豪迈多么壮观!然长途跋涉之后,在这样一个野外宿营的寒夜里,却要听着寒风朔雪的嘈杂声,叫人怎能安然入睡?指名朗读这首词。

◇“故园”指什么?“故园无此声”,故园没有什么声音?故园有什么?想像说话。

◇故园没有这样的风雪交加,故园不会这样的卧不成眠,故园不会这样的寒冷孤寂;故园,有的是宁静详和,有的是亲人关爱,有的是温暖舒适……这一切的一切交织在一起,融成了一个字,一个包容作者此时心中一切所想所思的字,那就是——(学生齐“碎”。)带着心碎的感觉读下阕。

◇从这一个“碎”字,你读出了作者一颗怎样的心?再读下阕。

3、有感情的朗读全词。

三、总结延伸,升华情感。

1、再次回读这两首思乡诗词。

2、体悟这两首诗词表达方法之妙。(前者善于从寻常细节入手,刻画入微;后者善于将写景与叙事融于一体。最终目的都为抒情。)

3、鸿雁传书,千言万语;夜宿边关,千辛万苦。山高水长隔不断我的思乡情,岁月流逝剪不断我的思乡情。——师生共同激情回顾《泊船瓜洲》,《静夜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4、乡愁,是游子心中难解的结;故乡,是游子心头永恒的家。多年以后,当我们离开家乡,远离故土,我们的心中,会情不自禁地涌起——再次激情诵读《秋思》、《长相思》。

5、课后收集表达思乡情绪的诗词,交流。

设计点评:

诗意语文致力于一种文化场的建构,将课堂视为一张文化的网、一扇文化的窗、一口文化的井。本案的设计,字里行间莫不渗透和洋溢着浓浓的文化气息和风韵。乡关、乡愁、乡思、乡情,这一亘古弥新的文化主题、文化意象,成了本案设计的逻辑原点,并内在地做为主线贯穿全程。体悟“见”之萧瑟、想象“意”之万重、品味“开”之内涵,可谓深得诗词学习之三味。诗意语文将诗词学习提炼为“举像”“造境”“悟情”这三大招数,由三招方能证得诗之三味。其实,这三招并非在时间逻辑序列上展开的三个环节,而是在空间逻辑序列上呈现的三个侧面。即:在举像的同时造境、在举像的同时悟情,举像、造境、悟情实乃一招之三面。这一招,用朱光潜先生的话说,即为一个“见”字。本案的设计,正是在“见”招上用足了功夫、做足了文章。看“秋风”之像、入萧瑟之境、移思乡之情,此一例也;忆“故园”之像、造温馨之境、悟心碎之情,此二例也;举“开封”之像,见“匆匆”之境、融游子之情,此三例也。这样的例证,在本案中可谓俯拾皆是。在“举像”“造境”的同时,本案总是高度自觉的将“移情”“悟情”“激情”“化情”融入其中。说到底,文化之要义还在把握人之常情。人之常情,才是亘古弥新、千秋不移的文化之魂。

(此文发表于《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2005年第10期)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05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七第二课时,古诗三首,希望对你有帮助!

9、23古诗词三首教案教学教学反思

文章摘要: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23古诗词三首最新教案B案_课堂实录_案例_教学实录_教学反思_课文_教后感,欢迎您来阅读并提出宝贵意见!

B 案

第一课 时乡村四月 四时田园杂兴

以图导题,理解题意

1.仔细观察插图,说说你对这幅图的理解。

2.你还想了解这首诗的什么内容?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他的创作有什么特点?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3.怎样才能读懂这首诗?怎样才能读好这首诗?

以疑促读,理解诗意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蚕”“桑”的读音以及多音字“了”的音、义。

2.指名读诗,师生正音。

3.默读古诗,思考大家提出的问题,解决不了的请做记号。

4.小组交流。

5.全班交流,教师指导。

解疑品读,感悟诗情

1.自由品读,边读边想画面,同时要注意朗读的节奏,尤其读前两句时要读出一种欣欣向荣的景象,后两句要读出繁忙的劳动生活的场面。注意“少”“才”“又”的读法。

2.指名朗读,师生共赏。

3.感情朗读,体会诗情。

背诵,积累语言

引导自学《四时田园杂兴》

1.先用学习《乡村四月》的以疑促读、理解诗意的方法自学。

2.小组内交流,教师指导点拨。

3.全班交流自学成果。

4.搜集描写田园生活的诗词,读一读,背一背。

第二课时 渔歌子

创设意境,理解课题

1.老师范读《渔歌子》,你能感受到什么?(初步感受到景色美;它和古诗在表达上不太一样)

2.你们了解词吗?试着说一说。

3.简介作者背景:

张志和:在朝廷做过小官,后来隐居在江湖上,自称“烟波钓徒”。这首词就借表现渔夫生活来再现自己隐居生活的乐趣。

渲染气氛,理解词义

1.配乐朗读,营造气氛。

2.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整体感知。

3.指名朗读,师生正音。

4.自由学习,运用学习古诗的方法逐句理解,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画出来。

5.小组交流学习成果。

6.全班交流,教师点拨指导。

白鹭:闲适的象征。它能衬托出渔夫的生活环境。

桃花流水:桃花盛开的季节正是春水盛涨的时候,俗称桃花汛或桃花水。

不须归:乐而忘返,不想回家。

7.教师小结:

这首诗有鲜明的湖光山色,有渔翁闲适的形象,是一幅用诗写成的山水画。

反复吟诵,感悟意境

1.教师范读,再入意境。

2.自由朗读,边读边想象每一个画面。

3.指名朗读,教师指导。

4.小组轮读,相互欣赏。

5.感情朗读,感悟意境。

积累语言,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背诵《渔歌子》。

2.到课外找一找有关描写景物的诗词,读一读,背一背。

3.默写两首古诗。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23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B案,古诗词三首,希望对你有帮助!

10、23古诗词三首教案教学教学反思

文章摘要: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23古诗词三首最新教案A案_课堂实录_案例_教学实录_教学反思_课文_教后感,欢迎您来阅读并提出宝贵意见!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词,能默写前两首古诗。

3.通过诵读、解读、悟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课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祖国诗词的热爱之情。

课前准备

1.查阅有关词的资料以及三位诗人的生平和创作情况。

2.课文插图。

A 案

第一课时 乡村四月 四时田园杂兴

由题入手,弄清题意

1.板书课题。

2.自由读题,说说题意。

“乡村四月”是指江南农村初夏的时节。

3.出示插图,观察感受。

4.简介诗人及背景。

翁卷,南京诗人,一生未做官,描写了许多田园生活的诗篇。

反复诵读,弄懂诗意

1.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诵读的节奏和诗的画面。

2.学生自由练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握节奏,注意“蚕”“桑”都是平舌音。

3.指名朗读,相互学习,相互欣赏。

4.组内轮读,试着利用工具书或文中注释弄清句意。

5.全班交流,讲讲诗意。

品评朗读,感悟诗情

1.自由诵读,边读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

2.逐句品评,交流感受。

第一句主要写了江南水乡初夏时的景色。第二句主要写了劳动人民紧张繁忙的劳作,也同时体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赞美。“少”“才”“又”突出了劳作的繁忙。

3.想象画面,有感情地朗读。

背诵,积累语言

自学《四时田园杂兴》

1.按照学习《乡村四月》的方法自学,画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2.小组内交流,教师指导点拨。

3.全班交流自学成果。

4.背诵。

第二课时 渔歌子

激情导趣,理解课题

1.教师有感情地吟诵《渔歌子》,请同学们听一听,想一想:它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古诗有什么区别?

2.你知道什么是词吗?

教师简介:词初名曲、曲子、曲子词。也就是为曲所填的词。由于词的长短不一,还被称作长短句。这是与诗的不同之处。

3.你了解或背诵过词吗?试着背一背。

反复吟诵,理解词义

1.自由读词,练习读正确、读流利,注意“塞”“蓑”的读音。

2.谁愿意读给大家听?说说你喜欢这首词吗?为什么?

3.默读词,画出词中描写的各种景物。

4.再读词,边读边画出词中难理解的词和句,先按照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己理解,解决不了的问题和同桌交流讨论。

5.全班交流:

交流重点:斜风细雨中垂钓的人儿为什么不想回家?

词中出现了哪些颜色?

指导朗读,想象画面

1.教师导语: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又充满活力。

2.教师范读,体会诗情画意。

3.学生练读,想象整体画面。

4.指名朗读,教师指导。

5.同桌互读,相互欣赏。

积累运用,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背诵《渔歌子》。

2.背一背你喜欢的词。

3.默写两首古诗。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23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A案,古诗词三首,希望对你有帮助!

11、《古诗词三首》教案《古诗词三首》教案教学简案

【课前活动】

1、师生打招呼。

2、放声背诵一下以前学过的古诗。


(师生问好。)

师:第五课的古诗词三首,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两首,第一首《泊船瓜洲》作者是谁?

生:王安石。

师: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

师:那《秋思》呢?

生:张籍。

师:昨天预习过课文了吗?谁来读?

(一女生读《泊船瓜舟》)

师:读得正确、流利。一水间的“间”为什么读成“ ”?

生:是一水间隔。

师:让我们一起读第一句。

(生读:京口瓜洲一水间)

师:第二首谁来?

(生读第二首)

师:我们都自学了这两首诗,谁结合重点词的意思说说这两首诗的大概意思?

(一学生说第一首的意思)

师:说得准确而且很流利。

(另一学生说第二首诗的意思)

师:你不仅把诗大意说出来,还补充了自己的意思。把老师想问一下这个“欲作”是什么意思?

生:想写。

师:“又担心”是从哪个词读出来?

生:复恐。

师:让我们拿起课本,轻轻地来读这两首古诗。

(生齐读)

师:预习得很好,两首诗的意思已经初步理解了。到底是什么勾起了作者的这思乡之情?这节课,我们就来深入品读这两首诗。

(一学生读《泊船瓜洲》)

师:你觉得是什么勾起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生:春风。

师:请你谈一谈。

生:因为作者看见春天到了,春风吹绿江南两岸,让他想起了故乡。

师:这两个句子里有一个字特别特别有名,课后的资料袋里有对这个故事的介绍,谁来读一读?

(学生读资料袋里的文字资料)

师:诗人字斟句酌,最后确定了一个字,是──

生:绿。

师:自己读一读这一句,从这个绿字能读出什么来?

(学生小声读)

师:从绿中你读出什么?

生:我知道春天,燕子飞回来,河水融化了,流出哗哗的水声,柳树随着春风长出了细细的柳条,随着风舞动。小鸟也回到故乡,站在大树上欢乐的歌唱。

师:这个绿字不知藏着多少幅美丽画面,你们想不想去看一看?

生:想。

(出示课件)

(学生闭上眼睛想像)

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你来说。

生:我从音乐听到小鸟的叫声,小溪水潺潺的流水声,柳枝上长出芽苞,小溪中未融化的冰块儿,在水中跳动。一幅生机盎然的景色。

生:有点悲伤,有点欢快。

师:想得多好。你们还看到了什么景象?还可以用自己的积累的词语、诗句来描绘自己脑海中的画面。

生: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生: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师:心在山前……

师:黄四娘家──

师:小孩们放学了,儿童散学──

(师生接诗句)

师:一个绿字里不知藏了多少幅画面,能把这首诗美美地读出来吗?谁来试一试?

(一男生读)

师:这个绿字,怎样才能让我们想到更美好的画面?

(生再读)

师:有进步,吹面不寒杨柳风,能让你的春风再暖和一点吗?同学们,我们一起来读,好吗?

(生齐读)

师:这个绿字仅仅是在写江南的美吗?想想作者身在何处,他的家乡又在哪里呢?师板画。

师:谁知道?

生:作者的故乡在钟山,在京口。

师:同意吗?你读读课题。

(生读课题)

师:在哪儿?

生:在瓜洲。

师:你就是作者站在风景如画的瓜洲,读一读这两句诗。

(学生读)

师:同学们,现在我们都是诗人王安石,想着风景如画的瓜洲,读一读前两句。

(生读)

师:同学们,我国古代山道崎岖,交通落后,到长江山高水长,路途遥远,在作者的笔下却是“京口瓜洲──,(学生接诗句)钟山只隔──(学生接诗句)从这些词语体会到什么呢?

(学生思考,师小声读)

生:这句诗的意思是──我体会到交通不发达,但思乡浓厚,用了“只“”一”表现作者的思乡之情非常浓厚,作者思念家乡的殷切。

师:是思念,让天涯变成咫尺。

生:我从“一”“树”读出了对故乡的的思念,他的心中非常思念自己的故乡,向往故乡,远处的家乡仿佛就在眼前了。

师:你读懂了诗人的心,体会到了诗人的心。他的家乡很遥远,却近在眼前,他思念家乡,让作者仿佛走不出自己的家乡,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情朗读诗的前两句。

(生齐读)

师:作者如此依恋自己风景如画的家乡,为什么又要离开呢?请看大屏幕。

(出示王安石的有关资料)

1070年王安石升任宰相,提出正革,主持变法……

1074第一次变法挫败王安厂被朝廷……

……

师:五十七岁的作者站在长江边,你们能体会到他的心情了吗?

生:有点高兴,有点悲伤.

师:你带着依恋读一读后两句诗。

(学生读)

师:谁还体会到了诗人的心情?

生:又高兴又无奈的心情。

师:有点无奈。

生:他很想回家。

师:他对家乡充满了深深的依恋。

生:他很无奈,他依恋家乡,可他要去当官,皇命难违,很少回家,他已经很久没有回家。

师:这一次他刚刚离开家乡,却对家乡产生深深的依恋。千种滋味,万般愁绪化作江水,滚滚流淌,化作两句诗,让我们带着这种感觉读后两句诗。

(生读)

师:九百年前,诗人站在花间渡口,他的身后是深深依恋的家乡,他的前方仕途茫茫,我们一起来读这首诗。

(学生齐读)

师:老师可以读一下吗?

师:(师范读)同学们,咱们再读,好不好?

生:好。

(师生齐读。)

师:唉!在途中是和煦的春风勾起了王安石对家乡的无限思念,勾起了他无限乡愁,那么,又是什么勾引起了诗人张籍对家乡的思念呢?自己读一读第二首。

师:是什么?

生:秋风

(师板书)

秋风

师:洛阳城里见秋风,秋风是看不见的,作者在洛阳城里都看见了什么?轻声读第一句。

(生小声读第一句诗)

师:诗人又看到了什么?再读第一句。

(生读)

生:他看到满天飞舞的树叶,还有空中排成一字的大雁。

师:大雁朝哪飞?

生:朝南飞。

生:作者感受到秋风来了,秋风吹过,让人打了个冷颤。

师:这都是你谈到的秋风。

生:闻到桂花的香味。

生:他看到一些小松鼠在收集食物,落叶飘下来,桂花的香味,不禁想起中秋节快到了。

生:看到秋风吹来,带来许多凉意。

师: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兮,雁南飞……来,读第一句诗。

(学生读)

师:诗人在这寂聊的秋风中,又做了什么呢?读下面的诗句。

(生读)

生:作者想给家人写一封信。

师:写信,写完又干什么?

生:写信交给送信人,有些意思没写完,又拆开。

师:怎样写的,又是怎样拆的呢?

(出示课件图片和音乐)

师:你看到他送信时的动作了吗?看到他的神情了吗?体会到他的心了吗?

(选择写家书和拆家书的片断)

(课件出示练笔提示)

(指名读提示)

生:抓住“见秋风”“欲作”“意万重”变成“写家书”片段,或者抓住……

师:开始写,选择其中的一个片段来写。

师:谁来读读你写的内容?

生:现在正是桂花盛开的季节,此时我想起了年幼的孩子……我抬头看明月,仿佛看见我的孩子和妻儿对我笑呢,低下头……

生:写完了家书,我又担心又害怕,担心写的不完整……

师:同学们,虽然有些同学还没有写完,但在你写的过程中,你能体会到诗人的心,对家乡的牵挂,能带着这种牵挂来读第二首诗吗?

(学生齐读)

师:亲爱的同学们,我们已经细细地品读前两首诗,你发现有什么不一样呢?

生:一个是生机勃勃的春天,一个是收获的季节来临。

师:还有什么不同?

生:《泊船瓜洲》又是新的一年,想起年老的父母,却无法回家。秋是凄凉的季节。

生:《泊船瓜洲》是写景抒情的。《秋思》是叙事抒情的。

师:他们写诗勾起乡愁的事物不同,表达的方式不同。都有一个共同点是什么?

生:都表达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师板书)

师:思乡的诗写了千百年,今天还在写,思乡的诗读了千百年,今天还在读。总有一天你们长大了,也许要远离家乡,追寻自己心中的梦想,你们会觉得故乡在我们心中永远是最温馨、是最不能割舍,最让人魂牵梦绕的地方,让我们合上书再读一读这两首动人的诗篇。

(学生齐读两首诗)

师:下节课,让我们走进纳兰性德的《长相思》。

12、《古诗词三首》教案《古诗词三首》教案教学简案

【课前活动】

1、师生打招呼。

2、放声背诵一下以前学过的古诗。


(师生问好。)

师:第五课的古诗词三首,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两首,第一首《泊船瓜洲》作者是谁?

生:王安石。

师: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

师:那《秋思》呢?

生:张籍。

师:昨天预习过课文了吗?谁来读?

(一女生读《泊船瓜舟》)

师:读得正确、流利。一水间的“间”为什么读成“ ”?

生:是一水间隔。

师:让我们一起读第一句。

(生读:京口瓜洲一水间)

师:第二首谁来?

(生读第二首)

师:我们都自学了这两首诗,谁结合重点词的意思说说这两首诗的大概意思?

(一学生说第一首的意思)

师:说得准确而且很流利。

(另一学生说第二首诗的意思)

师:你不仅把诗大意说出来,还补充了自己的意思。把老师想问一下这个“欲作”是什么意思?

生:想写。

师:“又担心”是从哪个词读出来?

生:复恐。

师:让我们拿起课本,轻轻地来读这两首古诗。

(生齐读)

师:预习得很好,两首诗的意思已经初步理解了。到底是什么勾起了作者的这思乡之情?这节课,我们就来深入品读这两首诗。

(一学生读《泊船瓜洲》)

师:你觉得是什么勾起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生:春风。

师:请你谈一谈。

生:因为作者看见春天到了,春风吹绿江南两岸,让他想起了故乡。

师:这两个句子里有一个字特别特别有名,课后的资料袋里有对这个故事的介绍,谁来读一读?

(学生读资料袋里的文字资料)

师:诗人字斟句酌,最后确定了一个字,是──

生:绿。

师:自己读一读这一句,从这个绿字能读出什么来?

(学生小声读)

师:从绿中你读出什么?

生:我知道春天,燕子飞回来,河水融化了,流出哗哗的水声,柳树随着春风长出了细细的柳条,随着风舞动。小鸟也回到故乡,站在大树上欢乐的歌唱。

师:这个绿字不知藏着多少幅美丽画面,你们想不想去看一看?

生:想。

(出示课件)

(学生闭上眼睛想像)

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你来说。

生:我从音乐听到小鸟的叫声,小溪水潺潺的流水声,柳枝上长出芽苞,小溪中未融化的冰块儿,在水中跳动。一幅生机盎然的景色。

生:有点悲伤,有点欢快。

师:想得多好。你们还看到了什么景象?还可以用自己的积累的词语、诗句来描绘自己脑海中的画面。

生: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生: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师:心在山前……

师:黄四娘家──

师:小孩们放学了,儿童散学──

(师生接诗句)

师:一个绿字里不知藏了多少幅画面,能把这首诗美美地读出来吗?谁来试一试?

(一男生读)

师:这个绿字,怎样才能让我们想到更美好的画面?

(生再读)

师:有进步,吹面不寒杨柳风,能让你的春风再暖和一点吗?同学们,我们一起来读,好吗?

(生齐读)

师:这个绿字仅仅是在写江南的美吗?想想作者身在何处,他的家乡又在哪里呢?师板画。

师:谁知道?

生:作者的故乡在钟山,在京口。

师:同意吗?你读读课题。

(生读课题)

师:在哪儿?

生:在瓜洲。

师:你就是作者站在风景如画的瓜洲,读一读这两句诗。

(学生读)

师:同学们,现在我们都是诗人王安石,想着风景如画的瓜洲,读一读前两句。

(生读)

师:同学们,我国古代山道崎岖,交通落后,到长江山高水长,路途遥远,在作者的笔下却是“京口瓜洲──,(学生接诗句)钟山只隔──(学生接诗句)从这些词语体会到什么呢?

(学生思考,师小声读)

生:这句诗的意思是──我体会到交通不发达,但思乡浓厚,用了“只“”一”表现作者的思乡之情非常浓厚,作者思念家乡的殷切。

师:是思念,让天涯变成咫尺。

生:我从“一”“树”读出了对故乡的的思念,他的心中非常思念自己的故乡,向往故乡,远处的家乡仿佛就在眼前了。

师:你读懂了诗人的心,体会到了诗人的心。他的家乡很遥远,却近在眼前,他思念家乡,让作者仿佛走不出自己的家乡,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情朗读诗的前两句。

(生齐读)

师:作者如此依恋自己风景如画的家乡,为什么又要离开呢?请看大屏幕。

(出示王安石的有关资料)

1070年王安石升任宰相,提出正革,主持变法……

1074第一次变法挫败王安厂被朝廷……

……

师:五十七岁的作者站在长江边,你们能体会到他的心情了吗?

生:有点高兴,有点悲伤.

师:你带着依恋读一读后两句诗。

(学生读)

师:谁还体会到了诗人的心情?

生:又高兴又无奈的心情。

师:有点无奈。

生:他很想回家。

师:他对家乡充满了深深的依恋。

生:他很无奈,他依恋家乡,可他要去当官,皇命难违,很少回家,他已经很久没有回家。

师:这一次他刚刚离开家乡,却对家乡产生深深的依恋。千种滋味,万般愁绪化作江水,滚滚流淌,化作两句诗,让我们带着这种感觉读后两句诗。

(生读)

师:九百年前,诗人站在花间渡口,他的身后是深深依恋的家乡,他的前方仕途茫茫,我们一起来读这首诗。

(学生齐读)

师:老师可以读一下吗?

师:(师范读)同学们,咱们再读,好不好?

生:好。

(师生齐读。)

师:唉!在途中是和煦的春风勾起了王安石对家乡的无限思念,勾起了他无限乡愁,那么,又是什么勾引起了诗人张籍对家乡的思念呢?自己读一读第二首。

师:是什么?

生:秋风

(师板书)

秋风

师:洛阳城里见秋风,秋风是看不见的,作者在洛阳城里都看见了什么?轻声读第一句。

(生小声读第一句诗)

师:诗人又看到了什么?再读第一句。

(生读)

生:他看到满天飞舞的树叶,还有空中排成一字的大雁。

师:大雁朝哪飞?

生:朝南飞。

生:作者感受到秋风来了,秋风吹过,让人打了个冷颤。

师:这都是你谈到的秋风。

生:闻到桂花的香味。

生:他看到一些小松鼠在收集食物,落叶飘下来,桂花的香味,不禁想起中秋节快到了。

生:看到秋风吹来,带来许多凉意。

师: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兮,雁南飞……来,读第一句诗。

(学生读)

师:诗人在这寂聊的秋风中,又做了什么呢?读下面的诗句。

(生读)

生:作者想给家人写一封信。

师:写信,写完又干什么?

生:写信交给送信人,有些意思没写完,又拆开。

师:怎样写的,又是怎样拆的呢?

(出示课件图片和音乐)

师:你看到他送信时的动作了吗?看到他的神情了吗?体会到他的心了吗?

(选择写家书和拆家书的片断)

(课件出示练笔提示)

(指名读提示)

生:抓住“见秋风”“欲作”“意万重”变成“写家书”片段,或者抓住……

师:开始写,选择其中的一个片段来写。

师:谁来读读你写的内容?

生:现在正是桂花盛开的季节,此时我想起了年幼的孩子……我抬头看明月,仿佛看见我的孩子和妻儿对我笑呢,低下头……

生:写完了家书,我又担心又害怕,担心写的不完整……

师:同学们,虽然有些同学还没有写完,但在你写的过程中,你能体会到诗人的心,对家乡的牵挂,能带着这种牵挂来读第二首诗吗?

(学生齐读)

师:亲爱的同学们,我们已经细细地品读前两首诗,你发现有什么不一样呢?

生:一个是生机勃勃的春天,一个是收获的季节来临。

师:还有什么不同?

生:《泊船瓜洲》又是新的一年,想起年老的父母,却无法回家。秋是凄凉的季节。

生:《泊船瓜洲》是写景抒情的。《秋思》是叙事抒情的。

师:他们写诗勾起乡愁的事物不同,表达的方式不同。都有一个共同点是什么?

生:都表达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师板书)

师:思乡的诗写了千百年,今天还在写,思乡的诗读了千百年,今天还在读。总有一天你们长大了,也许要远离家乡,追寻自己心中的梦想,你们会觉得故乡在我们心中永远是最温馨、是最不能割舍,最让人魂牵梦绕的地方,让我们合上书再读一读这两首动人的诗篇。

(学生齐读两首诗)

师:下节课,让我们走进纳兰性德的《长相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