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鹅教学2(卢 静)教学案例反思一等奖》属于教学反思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1、白鹅教学2(卢 静)教学案例反思一等奖
师:同学们,照片上这位老人精通音乐,擅长书法,瞧他不仅把鹅画下来,还给他写了一篇文章,老先生用笔写了怎样一只白鹅。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争取把字音读准读正确。好吗?开始吧。
(生自由读课文,师指导)
师:这课的生字词语特别多,而且很不容易读正确,因此现在请同桌的同学互相听一听读一读,开始吧
同桌互读。
出示:头颈 狂吠 倘若 一丝不苟 脾气 厉声呵斥 厉声叫嚣 引吭大叫 供养不周
净角 奢侈 譬如 侍候 窥伺 大模大样 三眼一板
生读师指导个别字的读音及“角”“供”多音字指导。
师:你知道“净角”吗
生:就是古时候的公子。
师:你爸爸这样说的,今在你回去给你爸爸传个话,在京剧里有“生旦净丑”四大行当,都是男性,你们知道了吗?
生:知道了。
生当小老师带读。
师:给你来点小意见,吐字非常清楚,能不能快点。
生:能。
生带读。
师:咱们把拼音去掉看看还能不能读。
生读。
师:读得真好,我鼠标指到哪个词读哪个
生读。
师:有不理解的词语吗?
生:我想问老师“三眼一板”是什么意思
师:这是一个问题还有吗?
生:窥伺
师:我想问问同学们,平时我们学课文时都会遇到不认识的字,这时候你会怎么办?
生:查字典
生:联系上下文
生:请教同学
师:现在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然后看看刚才的那些问题是不是解决了。
生读课文。
师:刚才有些同学已经初步理解了一些词语的意思并和老师作了简短的交流,看看这句话,
出示:用严厉的声音大声责备。
用严厉的声音大声地叫喊,吵喊
放开喉咙大叫
师:第一句是什么词呢
生:严厉叫骂
师:有这个词吗
生:厉声呵斥
师:放开喉咙大叫
生:引吭大叫
师:你发现他们有什么相同之处
生:他们都是叫的
师:他们都是表示声音,表示叫的,待会同学们看看课文中
出示:脾气 侍候 邻近 一日三餐 蹲着 头颅 倘若 供养不周 郑重 京剧 饮水 厉声呵斥
师范写脾
师:请同学们把自己认为难写的字在本子上写一写。
(生自由写)
投影出示学生写的字进行指导。
师:现在请七个同学来逐段读这篇课文。
师请一个同学,再由这个同学邀请其他六个同学读。
师:好,你们合作读。其他同学我建议你们边听边想这是怎样的白鹅。
(七个学生逐段读,师正音)
师:刚才七位同学读书的时候,我发现大部分同学都认真地听,有个别同学扭过头看那个同学,希望咱们同学以后读书都要边看课文边认真听。
这是怎样的鹅呢
生:高傲的鹅
生:生活并不奢侈的鹅
生:非让人侍候不可的鹅
师:看来它是一个不一般的动作。所以丰子恺先生一开始就说“它是一个
生:高傲的动物。
师:他是怎么说的呢
生读第一句
师:你看看左顾右盼是什么意思,来学学看。
生学
师:有这么长吗?想想看,伸长了头颈……
指边说指导学生作动作 。
师:难怪丰子恺先生说,好一个
生:高傲的动物。
师:下面同学们看看课文,看看哪些句子表现出这动物,用波浪线画出来
生画。
师:同学们你从哪感受到鹅的叫声很高傲。
生举手。
师:对了,你看会读书的孩子就是不一样。
生:凡有生客进来,鹅必须厉声叫嚣……
生:他刚才读错一个字,是必然不是必须。
师:同学们你来读读这句话,看看你最想强调什么
生:我想强调一个关联词“凡……必须……也要”
师:为什么?
生;
师:你的感受真好,你再读读。
生读。
师:其他同学想强调什么
生:我想强调厉声叫嚣,引吭大叫
师:引吭大叫是什么样的叫
生
师:独特的体验,非常好,继续来
生:我想强调不亚于,因为不亚于说明鹅的叫声并不低,
师:好,你来读读。
生读。
师:谢谢你。现在谁还想通过你的朗读把鹅的高傲读出来。
生读。
师:那作者说“鹅的步态更是傲慢”那边的同学感受到了吗?就请你说
生:我从这句话“它常傲然地站着……”
师:为什么觉得这一句能感受到呢
生:因为它看见不但不让,还咬你一口。
师:同学们想一想生活中的鸡和鸭是什么样
生:都非常匆忙地逃跑了
生:还有的逃跑时羽毛都掉了
生:有些时候还摔了大跟头
师:鸡和鸭见到人时都匆忙逃跑,说明什么,而鹅呢
生:它非常高傲,就像官一样
生:它好像自己是老大一样
师:你看这个鹅它不仅不怕人还咬人,谁能把它这种高傲劲读出来。
生读。
师笑:温柔地咬了一口。谁能把高傲劲读出来。
生读。
师:真够狂傲,真够傲慢,还从哪能看出来
生:它说“活像京剧里的净角出场”
师:见过“净角出场”吗
生:没有。
师:看看净角出场
出示:净角出场片段
师:看见了什么,想用什么词语来形容净角出场
生:高傲
生:官
生:高贵
生:像鸭子那样大摇大摆
师:用鸭子来形容不太合适,换个
生:骄傲自大
生:像只企鹅
观众笑
生:大模大样
生:很神气
师:同学们,丰子恺先生养的鹅就像刚才净角一样,大模大样,它那高傲的样子,我们再来读一读。
生齐读。(鹅的步调……)
师:既然是写鹅为什么前面写鸭
生:这样就可以更突出鹅的从容。
师:那你说说鸭的步调什么样
生:急速,局促不安。
师:好,下面我来读鸭的步调,男同学读鹅的步调,女同学当评委。
师生读。
师:谁来评评。
生:男同学读得没把鹅的步态读出来,有点像鸭子。
生:我觉得男同学没把大模大样读好,应该像刚才录像里慢慢地,把威风劲读出来。
师:好,那这样,你们加入男同学,我依然读鸭子,全班和我来比赛。
师生比赛读。
师:我估计站起来效果要好一些。起立
师生再读。
师:鹅的步态叫声够傲慢的了,但和它的吃饭比不算什么,有什么词形容
生:一日三餐
生:三眼一板
生:一丝不苟
生:我想用两个字“奢侈”
师:我的要求是四个字,你突破了我的要求,我还是蛮欣赏的,现在让你用四个字来形容,你选哪个词
生:一丝不苟。
师:刚才同学们说三眼一板,字典里查什么你们知道吗
生:不知道
师:要查一,一眼三板。刚才同学们知道这个词的意思了,现在就要请同学们看课文
生:先吃一口冷饭……
师:它吃饭很有顺序,而且这顺序不变,还有什么不变?
生:这些石料并不奢侈……就是不马虎
师:奢侈你感觉是不马虎,你刚才查字典了吗?奢侈是什么意思
生:过份追求享受。
师:它吃的不奢侈,谁记得它吃什么吗?
生:吃冷饭,泥巴,草
师:它吃的东西是不变的,它吃的是冷饭,泥巴,草
师:而且它吃饭的顺序是一点不马虎的,它先吃
生:冷饭
师:再喝
生:一口水
师:再吃
生:泥巴和草
师:再读一遍,感受它的三眼一板
生读。
师:从这一句我们除了感受到它三眼一板一丝不苟外,你还感受到了什么?
生:它吃饭的时候从不马虎
师:是,这就是它的三眼一板,还有吗
生:它吃的东西很怪
师:觉得很怪吗?你看它吃的时候是什么样子,回来时是什么样子
生:感受它非常地高傲
生:它吃饭有条有理,就算泥和饭很远,它也要去吃。
师:看看还有哪些句子也看出它的吃相很高傲。
生读(先吃一口冷饭……)它认为泥和草和冷饭一起吃的话,它觉得搭配合理,体现它从不马虎。
生:后面一段,这样从容不迫地吃饭……
师:堂官知道什么意思吗
生:就是服务生。
师:服务生是顾客至上,咱们是白鹅至上。
生:(读“鹅老爷偶然……”)这说明鹅老爷很霸道。狗有点怕它了。
生:(鹅便昂首大叫……)表现出鹅饭没吃到,还要让人家给它添饭。
师:你看这用了一个词叫“供养不周”这是用来形容对老人照顾不周,这里用来形容白鹅说明作者已经把它当作
生:人一样对待。
师:(每当它吃饭的时候……)
师:我看见有的同学好像已经看到这一幕了,同学们自己读读,看看谁能把这里面的趣味读出来。
生读。
师:咱们来推荐一个同学读读,看看谁能把趣味读出来,不推荐了,咱们毛遂自荐。
生毛遂自荐读。
鼓掌
师:鹅去狗来,鹅来狗去,这一去一来,给我们带来了多少欢笑,同学们你们看作者的观察多么细致啊,也正是这细致的观察让我们感受到了其中的乐趣。这
生:也许是他和鹅相处了一段时间,已经喜欢上了这只鹅
师:喜欢它什么了
生:喜欢它的高傲,
生:喜欢它的脾气
生:因为这是一个即将远行的朋友送他的
师:作者就是喜欢它,喜欢它的高傲,怪脾气。
板书:高傲
师:看看作者用了什么方法能把白鹅写得这么高傲,你是小发现者,好,开始!
生发现。
师:我看有的同学已经发现了,不忙,我们先在小组交流一下,看看发现什么了。
小组讨论。
小组汇报。
一组:丰子恺先生写鹅的顺序很讲究,先写鹅的叫声,再写鹅的步态,写得很好,有顺序。
师:说得好,写得有顺序,不仅有顺序你再看看第二段。
二组:用鹅老爷堂官之类的词表现出鹅的高傲
师:用对比的方法来写很好。
三组:作者写的时候融入了感情所以写得这么好。
四组:有的地方总,有的分,最后再总
师:哪看出来的呢
生:好一个高傲的动物
师:对。
师:再总得写再分得写,思路多么清晰。孩子们我也发现了一点,
出示:严肃郑重 厉声呵斥 厉声叫嚣 引吭大叫 厉声叫骂 昂首大叫
生:都是叫声
生:都是成语
生:都是叫喊
师:你看光是叫的作者就用了六个词,会用词得益于平时的积累,找找课文里有趣的句子读读。
生:(附近的狗都知道鹅老爷的脾气……)老爷是一个很高尚的词,用来形容鹅很有趣
观众笑
师笑:总之,你觉得这句很有趣。好,你认为哪些有趣,拿出你的积累本抄下来,一边抄,一边品品它的趣味。
生抄。
师:抄好的同学读读记记。
师:有个男孩觉得自己已经记住了喜欢的句子。来,给大家说说。
几个学生说自己喜欢的句子。
师:好,同学们课下你还可以继续抄你们喜欢的句子。丰子恺先生的笔下鹅是这个样子的,那其他人笔下它又是怎样的呢
出示:就是狗在身后追赶,这只鹅也绝不举
师:在不同作家眼中鹅
生:这些鹅都是作家眼中的鹅老爷
生:它的步调总是大模大样
师:注意这是丰子恺先生笔下的鹅,这短短这几句很难表现,我把白公鹅复印了下来,请孩子们回去好好品品。
板书:
叫声
鹅(图)步态 高傲
吃相
2、白鹅教学2(卢 静)教学案例反思
师:同学们,照片上这位老人精通音乐,擅长书法,瞧他不仅把鹅画下来,还给他写了一篇文章,老先生用笔写了怎样一只白鹅。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争取把字音读准读正确。好吗?开始吧。
(生自由读课文,师指导)
师:这课的生字词语特别多,而且很不容易读正确,因此现在请同桌的同学互相听一听读一读,开始吧
同桌互读。
出示:头颈 狂吠 倘若 一丝不苟 脾气 厉声呵斥 厉声叫嚣 引吭大叫 供养不周
净角 奢侈 譬如 侍候 窥伺 大模大样 三眼一板
生读师指导个别字的读音及“角”“供”多音字指导。
师:你知道“净角”吗
生:就是古时候的公子。
师:你爸爸这样说的,今在你回去给你爸爸传个话,在京剧里有“生旦净丑”四大行当,都是男性,你们知道了吗?
生:知道了。
生当小老师带读。
师:给你来点小意见,吐字非常清楚,能不能快点。
生:能。
生带读。
师:咱们把拼音去掉看看还能不能读。
生读。
师:读得真好,我鼠标指到哪个词读哪个
生读。
师:有不理解的词语吗?
生:我想问老师“三眼一板”是什么意思
师:这是一个问题还有吗?
生:窥伺
师:我想问问同学们,平时我们学课文时都会遇到不认识的字,这时候你会怎么办?
生:查字典
生:联系上下文
生:请教同学
师:现在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然后看看刚才的那些问题是不是解决了。
生读课文。
师:刚才有些同学已经初步理解了一些词语的意思并和老师作了简短的交流,看看这句话,
出示:用严厉的声音大声责备。
用严厉的声音大声地叫喊,吵喊
放开喉咙大叫
师:第一句是什么词呢
生:严厉叫骂
师:有这个词吗
生:厉声呵斥
师:放开喉咙大叫
生:引吭大叫
师:你发现他们有什么相同之处
生:他们都是叫的
师:他们都是表示声音,表示叫的,待会同学们看看课文中
出示:脾气 侍候 邻近 一日三餐 蹲着 头颅 倘若 供养不周 郑重 京剧 饮水 厉声呵斥
师范写脾
师:请同学们把自己认为难写的字在本子上写一写。
(生自由写)
投影出示学生写的字进行指导。
师:现在请七个同学来逐段读这篇课文。
师请一个同学,再由这个同学邀请其他六个同学读。
师:好,你们合作读。其他同学我建议你们边听边想这是怎样的白鹅。
(七个学生逐段读,师正音)
师:刚才七位同学读书的时候,我发现大部分同学都认真地听,有个别同学扭过头看那个同学,希望咱们同学以后读书都要边看课文边认真听。
这是怎样的鹅呢
生:高傲的鹅
生:生活并不奢侈的鹅
生:非让人侍候不可的鹅
师:看来它是一个不一般的动作。所以丰子恺先生一开始就说“它是一个
生:高傲的动物。
师:他是怎么说的呢
生读第一句
师:你看看左顾右盼是什么意思,来学学看。
生学
师:有这么长吗?想想看,伸长了头颈……
指边说指导学生作动作 。
师:难怪丰子恺先生说,好一个
生:高傲的动物。
师:下面同学们看看课文,看看哪些句子表现出这动物,用波浪线画出来
生画。
师:同学们你从哪感受到鹅的叫声很高傲。
生举手。
师:对了,你看会读书的孩子就是不一样。
生:凡有生客进来,鹅必须厉声叫嚣……
生:他刚才读错一个字,是必然不是必须。
师:同学们你来读读这句话,看看你最想强调什么
生:我想强调一个关联词“凡……必须……也要”
师:为什么?
生;
师:你的感受真好,你再读读。
生读。
师:其他同学想强调什么
生:我想强调厉声叫嚣,引吭大叫
师:引吭大叫是什么样的叫
生
师:独特的体验,非常好,继续来
生:我想强调不亚于,因为不亚于说明鹅的叫声并不低,
师:好,你来读读。
生读。
师:谢谢你。现在谁还想通过你的朗读把鹅的高傲读出来。
生读。
师:那作者说“鹅的步态更是傲慢”那边的同学感受到了吗?就请你说
生:我从这句话“它常傲然地站着……”
师:为什么觉得这一句能感受到呢
生:因为它看见不但不让,还咬你一口。
师:同学们想一想生活中的鸡和鸭是什么样
生:都非常匆忙地逃跑了
生:还有的逃跑时羽毛都掉了
生:有些时候还摔了大跟头
师:鸡和鸭见到人时都匆忙逃跑,说明什么,而鹅呢
生:它非常高傲,就像官一样
生:它好像自己是老大一样
师:你看这个鹅它不仅不怕人还咬人,谁能把它这种高傲劲读出来。
生读。
师笑:温柔地咬了一口。谁能把高傲劲读出来。
生读。
师:真够狂傲,真够傲慢,还从哪能看出来
生:它说“活像京剧里的净角出场”
师:见过“净角出场”吗
生:没有。
师:看看净角出场
出示:净角出场片段
师:看见了什么,想用什么词语来形容净角出场
生:高傲
生:官
生:高贵
生:像鸭子那样大摇大摆
师:用鸭子来形容不太合适,换个
生:骄傲自大
生:像只企鹅
观众笑
生:大模大样
生:很神气
师:同学们,丰子恺先生养的鹅就像刚才净角一样,大模大样,它那高傲的样子,我们再来读一读。
生齐读。(鹅的步调……)
师:既然是写鹅为什么前面写鸭
生:这样就可以更突出鹅的从容。
师:那你说说鸭的步调什么样
生:急速,局促不安。
师:好,下面我来读鸭的步调,男同学读鹅的步调,女同学当评委。
师生读。
师:谁来评评。
生:男同学读得没把鹅的步态读出来,有点像鸭子。
生:我觉得男同学没把大模大样读好,应该像刚才录像里慢慢地,把威风劲读出来。
师:好,那这样,你们加入男同学,我依然读鸭子,全班和我来比赛。
师生比赛读。
师:我估计站起来效果要好一些。起立
师生再读。
师:鹅的步态叫声够傲慢的了,但和它的吃饭比不算什么,有什么词形容
生:一日三餐
生:三眼一板
生:一丝不苟
生:我想用两个字“奢侈”
师:我的要求是四个字,你突破了我的要求,我还是蛮欣赏的,现在让你用四个字来形容,你选哪个词
生:一丝不苟。
师:刚才同学们说三眼一板,字典里查什么你们知道吗
生:不知道
师:要查一,一眼三板。刚才同学们知道这个词的意思了,现在就要请同学们看课文
生:先吃一口冷饭……
师:它吃饭很有顺序,而且这顺序不变,还有什么不变?
生:这些石料并不奢侈……就是不马虎
师:奢侈你感觉是不马虎,你刚才查字典了吗?奢侈是什么意思
生:过份追求享受。
师:它吃的不奢侈,谁记得它吃什么吗?
生:吃冷饭,泥巴,草
师:它吃的东西是不变的,它吃的是冷饭,泥巴,草
师:而且它吃饭的顺序是一点不马虎的,它先吃
生:冷饭
师:再喝
生:一口水
师:再吃
生:泥巴和草
师:再读一遍,感受它的三眼一板
生读。
师:从这一句我们除了感受到它三眼一板一丝不苟外,你还感受到了什么?
生:它吃饭的时候从不马虎
师:是,这就是它的三眼一板,还有吗
生:它吃的东西很怪
师:觉得很怪吗?你看它吃的时候是什么样子,回来时是什么样子
生:感受它非常地高傲
生:它吃饭有条有理,就算泥和饭很远,它也要去吃。
师:看看还有哪些句子也看出它的吃相很高傲。
生读(先吃一口冷饭……)它认为泥和草和冷饭一起吃的话,它觉得搭配合理,体现它从不马虎。
生:后面一段,这样从容不迫地吃饭……
师:堂官知道什么意思吗
生:就是服务生。
师:服务生是顾客至上,咱们是白鹅至上。
生:(读“鹅老爷偶然……”)这说明鹅老爷很霸道。狗有点怕它了。
生:(鹅便昂首大叫……)表现出鹅饭没吃到,还要让人家给它添饭。
师:你看这用了一个词叫“供养不周”这是用来形容对老人照顾不周,这里用来形容白鹅说明作者已经把它当作
生:人一样对待。
师:(每当它吃饭的时候……)
师:我看见有的同学好像已经看到这一幕了,同学们自己读读,看看谁能把这里面的趣味读出来。
生读。
师:咱们来推荐一个同学读读,看看谁能把趣味读出来,不推荐了,咱们毛遂自荐。
生毛遂自荐读。
鼓掌
师:鹅去狗来,鹅来狗去,这一去一来,给我们带来了多少欢笑,同学们你们看作者的观察多么细致啊,也正是这细致的观察让我们感受到了其中的乐趣。这
生:也许是他和鹅相处了一段时间,已经喜欢上了这只鹅
师:喜欢它什么了
生:喜欢它的高傲,
生:喜欢它的脾气
生:因为这是一个即将远行的朋友送他的
师:作者就是喜欢它,喜欢它的高傲,怪脾气。
板书:高傲
师:看看作者用了什么方法能把白鹅写得这么高傲,你是小发现者,好,开始!
生发现。
师:我看有的同学已经发现了,不忙,我们先在小组交流一下,看看发现什么了。
小组讨论。
小组汇报。
一组:丰子恺先生写鹅的顺序很讲究,先写鹅的叫声,再写鹅的步态,写得很好,有顺序。
师:说得好,写得有顺序,不仅有顺序你再看看第二段。
二组:用鹅老爷堂官之类的词表现出鹅的高傲
师:用对比的方法来写很好。
三组:作者写的时候融入了感情所以写得这么好。
四组:有的地方总,有的分,最后再总
师:哪看出来的呢
生:好一个高傲的动物
师:对。
师:再总得写再分得写,思路多么清晰。孩子们我也发现了一点,
出示:严肃郑重 厉声呵斥 厉声叫嚣 引吭大叫 厉声叫骂 昂首大叫
生:都是叫声
生:都是成语
生:都是叫喊
师:你看光是叫的作者就用了六个词,会用词得益于平时的积累,找找课文里有趣的句子读读。
生:(附近的狗都知道鹅老爷的脾气……)老爷是一个很高尚的词,用来形容鹅很有趣
观众笑
师笑:总之,你觉得这句很有趣。好,你认为哪些有趣,拿出你的积累本抄下来,一边抄,一边品品它的趣味。
生抄。
师:抄好的同学读读记记。
师:有个男孩觉得自己已经记住了喜欢的句子。来,给大家说说。
几个学生说自己喜欢的句子。
师:好,同学们课下你还可以继续抄你们喜欢的句子。丰子恺先生的笔下鹅是这个样子的,那其他人笔下它又是怎样的呢
出示:就是狗在身后追赶,这只鹅也绝不举
师:在不同作家眼中鹅
生:这些鹅都是作家眼中的鹅老爷
生:它的步调总是大模大样
师:注意这是丰子恺先生笔下的鹅,这短短这几句很难表现,我把白公鹅复印了下来,请孩子们回去好好品品。
板书:
叫声
鹅(图)步态 高傲
吃相
3、白鹅教学(第一课时)教学案例反思
上课。
师:同学们,你们见过白鹅吗?我们一起来看看。
(播放白鹅的视频)
师:想说什么?
生:我觉得白鹅很美丽。
师:有没有想起一首古诗——
生:背诵《咏鹅》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白鹅”这篇课文。读课题。
(介绍丰子恺先生)
师:昨天预习了课文,生子都认识了吗?生字离开了课文,大家还能认识吗?
生:能。(认读生字,提示多音字读音——“供”)
师:这些字大家能读正确吗?
(出示两字词语)
生读。
师:什么是净角?
(出示净角脸谱)
(出示四字词语)
继续认读生字。
师:基本上读懂了,打开课文,大声把课文读一读,碰到难读的多读几遍。想一想,白鹅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生读课文。
师:白鹅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生:我非常喜欢白鹅,因为它太淘气了!
师:很有趣,我们来看看哪些句子很重要,和全文有联系句子,划下来。
生勾画。
师:你划了哪些?
生:好一个高傲的动物。
师:为什么要勾画这里?
生:因为整篇文章都在围绕“好一个高傲的动物”来写的。
师:找到这句话再读一遍。
(师板书)
师:第二自然段更重要,不仅联系了第一自然段的内容,还告诉了我们全篇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白鹅的高傲的?
生:叫声、步态、吃相
师:(板书)我们来读一读这几个词。
生读。
师:怎样写高傲的?默读第三自然段,找一个最能表现白鹅特点的词,在旁边写写自己的看法,也可以画一画。
生默读,师巡视。
师:你找到了哪个?
生:我划了“厉声叫嚣”
师:这是“厉声叫嚣”,这是古人写的“嚣”……厉声说明鹅怎么样?
生:“凡有生客进来……”
师:“必然厉声叫嚣”(教读)
分组练读。
师:不错。还有谁是用图画来表现?
生:我画的是一只鹅。
(师把学生画的展示给其他学生看)
师:带着你的想象,也来读一读这句话,好吗?
一生读。
师:就像她这样,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
师:你还找到了哪个词语?
生:厉声喝斥。
师:为什么找这个?
生:这个词好像是说:这是我的地盘,你走开!
师:带着心中的感受,再来试一试。
生读。
师:有进步。好了,刚才大家展开了想象,理解了词语的意思,体会到作者观察仔细用词准确,把文章写得生动具体。以后学习中要多多体会。
师:刚才我们已经体会到,白鹅是一种高傲的动物,请再读一读第一、第三自然段,看白鹅还给你留下什么印象,自己读一读。
生读。
师:想好了,四人小组讨论一下。
学生分组讨论。
学生汇报:
生:我觉得白鹅非常“凶”。
师:从哪儿看出来的?
生:这是我的地盘,快走开!
生:我觉得白鹅很霸道,但是也可爱、天真。
生:我觉得它非常勇敢。
(师板书:勇敢)
师:你是从哪儿体会到的?
生:陌生人来了它引吭大叫,不像小鸡小鸭一样。
师:所以,养鹅也能看守门户。学了这篇课文我们知道了白鹅的勇敢高傲,但是学课文不能只从字面上去理解,还要从字里行间体会感情。作者表面上在写白鹅的高傲勇敢,实际上是在夸白鹅勇敢尽职。
(板书尽职)
师:谁能带着感情来读一读。
生:好一个高傲的白鹅!
一生再读。
师:你强调了“好一个”。
一生再读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
师:老师有一个建议,速度慢一点,我们的感情才能更好地表达出来。
生再齐读。
师:我们再来看看这些生词。
学生认读生词。
师:我们再来看看第四自然段,看看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写出了步态的特点?
生读。
生:第四自然段是用拟人的方法来写出了白鹅的特点的。
生:我觉得第四自然段是用比喻的方法来写白鹅的。
师:……
师:读到这里,有什么问题?
生:为什么说像净角一样出场?
师:谁见过净角出场?想不想看净角出场的样子?
(播放净角出场的视频)
师:你想到用什么词语来表现净角出场的样子?
生:大模大样
生:……
师:谁能联系文中描写鸭子和鹅的句子,表演大白鹅和鸭子走路的样子。
两生表演。
师:谁能来评一评?
生:我觉得***
走得时候很高傲。
表演鸭子的学生:她(表演白鹅的学生)、
师:我们一起来读读第四自然段。
生齐读第四自然段。
师:我们刚才再一次体会了作者用词的准确。再读读这些词语。
(出示词语)
生读词语。
师:作者用准确的词语,生动的字眼,给我们描绘了高傲、勇敢……的白鹅。你愿意把自己当成一只怎样的白鹅介绍给大家。能用上文中的两三个词,加上自己的想象更好。
师提示:可以看着屏幕来练习。
出示“快乐写话卡”
我是一只的白鹅
学生练习说。
生:我是一只骄傲的白鹅,小鸭子……小鸡……
师:你说得真好,我想跟你交个朋友。
(跟学生握手)
总结下课
4、《水》教学设计(第二课时)(含教学反思)
教材分析:
《水》是苏教版国标本第十册的一篇记叙文,原文题目为《饿水》。作者回忆儿时洗澡的不易。下雨时,用雨水洗澡;炎热时,母亲用一勺水为四兄弟消暑纳凉,说明水的珍贵。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课文语句体会“由于缺水,水便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体验村子里人们盼水、用水的心情。
3、教育学生要微笑地、坦然地面对生活中的困境。
教学重点、难点
⒈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⒉ 体验缺水时村子里人们盼水、用水的心情,体会水的珍贵,缺水的苦涩。教育学生珍惜水资源。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
设计理念:
引导学生把书读好,把书读透,带着思考读书,读出文本的内涵,读出自己的感受。
课前准备
课前播放缺水地区视频
(教学设想:课前播放缺水地区的生活图片,配上低沉的音乐。给学生以强烈地视觉冲击,给学生一个感知——缺水地区的生活是苦的。)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重温画面
1、孩子们,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进课文,走进作者心灵深处。作家马朝虎在《水》一文中也向我们展现了一幅幅特殊的画面。还记得吗?师板书(远程挑水。挑一担水得花八个小时,还得走崎岖的山路,多不容易。板书:艰辛)还有一幅什么画面?(雨中洗澡)还有呢?(勺水冲凉)。整篇文章让我们感受到人们对水的渴望。
2、师板书
水
远程挑水——艰辛
雨中洗澡
勺水冲凉
对水渴望的人们忘不了生答:远程挑水——艰辛。所以文中这样说道 “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 “请我喝酒不如请我喝水 ”
(教学设想: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了解文中重点,初步体验文中的情感)
二、感悟“雨中洗澡之乐”
过渡:在那漫长的、干渴的日子里,人们盼啊,盼啊,盼着天空下雨。可多少次,他们又在失望中度过。终于一天,等来了那期盼已久的雨。他们终于可以洗澡了。请大家打开书自由读读第二自然段,想一想:他们在雨中是怎样洗澡的呢?
1、生自由读第二自然段。孩子们在雨中是怎样洗澡的呢?
2、请读读这段话,你读出他们此时的心情吗?带着你的体会读一读。
3、出示:只有在下雨的日子里,大家才可以痛痛快快地洗上一回澡。先是像我们这样的孩子,全身脱得光溜溜的,在雨中奔跑跳跃,大呼小叫,尽情地享受水带给我们的抚摸与清凉。还仰起头,张大嘴巴,去吃来自天空的水。
4、想象一下,此时的他们一定是什么样子?请你读一读。
5、同学们,你们注意到了吗?他们“奔跑跳跃、大呼小叫”时都是全身(师指大屏幕生说:脱得光溜溜的)不难为情吗?
(你们会这样做吗?)
师答:哪里还顾得上害羞。
6、他们痛快得忘乎所以了。(板书:痛快)我们再读一读。
7、生齐读。
(教学设想:教师对学生的读悟进行有效的引导。一方面要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另一方面要分析要点帮助学生体悟情感,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引导者的角色作用。)
8、雨中的我们多快乐啊!大人们呢?生齐读文字。
9、洗澡之前,他们干什么去了?
10、可以想象凡是能盛水的器具恐怕都拿出来接水了。等着一切都做好了,大人们(生再次齐读)
过渡:师引读:雨中痛快洗澡的日子就像过节一样,生读。
(教学设想:文本中包含着许多意义空白,给学生的想象提供了想象的空间。“补白”就是引导学生展开想象,透过文字看到图画,透过语言看到生活,把词语所代表的抽象概念转化为生动的画面,从而深入挖掘文本的意蕴,体验文本的意境。)
三、感悟“勺水冲凉之舒畅”
课文4-5自然段具体描写了母亲打开水窖后一勺水给我们四兄弟冲凉的经过。请默读四、五自然段,想想勺水冲凉给四兄弟带来什么样的感觉呢?你又是从哪儿体会到的?请随手写下你的阅读感受。
(教学设想:高年级学生要养成一个良好的读书习惯,既要让学生学会快速浏览课文,又要学会静下心来细细地品读每一句话,而且要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重视阅读感受和体验。所以让学生自由读文,写出感受。)
1、好,现在让我们停下手中的笔来交流一下。读完母亲用一勺凉水给我们四兄弟冲凉的经过,你想到了哪个词?(板书:舒畅)
(一)读悟第四自然段
请同学们浏览第四小节,找一找哪一句直接写出了我们勺水冲凉的舒服感受?
找的很准,
【一】出示:顿时,藏于地下的水的清凉,再加上缕缕轻风,让我们都舒服得“啊啊”大叫了起来。
他们舒服的什么样子?好舒服啊!请你读一读。
1、为什么一勺水就让他们舒服得“啊 啊“大叫,请再读读第四自然段。
师答:难怪一勺水让我们这么舒服!
【二】出示:母亲一手从水窖中打起一勺水,从我们的头顶缓缓地倾注下来,一手拿着一把麦秆扇往我们身上扇风。
1、细细读读,你还能读出什么来?母亲是为了让我们享受更多的清凉。
2、你真会读书!读出了母亲对水的珍爱,对我们的关爱。你们也读出这样的感觉了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感受一下。
3、生齐读。
过渡:这一勺带着母爱的清凉水加上缕缕清风,让我们?课文第五自然段也有几句写出了我们勺水冲凉的舒服感受。
(教学设想:要使学生的交流有的放矢,问题的设计至关重要。围绕“舒服”层层深入,读出了母亲对水的珍爱,对我们的关爱。让学生在学习基本知识的同时深化了情感认知。)
(二)读悟第五自然段
1、下面让我们来读读第五小节,找一找哪几句写出了我们勺水冲凉的舒服感受?
你找得很对!
【三】、屏幕出示: 从头顶倾注而下的水滑过我们的脸,像一条小溪流,顺着脖子缓缓地滑过我们的胸和背,然后又滑过我们的大腿和膝盖……。在水的滑动中,我听得到每个毛孔张开嘴巴的吸吮声,我感觉得到血管里血的流动在加快。
1、你来读一读。孩子们,清凉的水流遍全身,对我们来说那是一种享受。既是享受就要慢慢体会。
2、视学生朗读情况随机处理。读得好,大家读。读得不好,再请学生读。(最好找两个学生)
3、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读,边听边想象水流遍全身的舒畅。
4、舒服吗?真舒服啊!师引读:生读。
5、读了这段文字,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四兄弟勺水冲凉的舒畅感受。请大家再想一想,为什么我们读了也与作者有同样细腻的体验呢?
6、出示加红的三个滑过。这样的描写真细腻啊!作者连用三个滑过强调水流过身体每一处(出示身体部位加红文字)难怪我们和作者一样感到舒服,那是因为他运用了什么描写?(板书:细节描写)
8、正是这些生动的细节描写,让我们有了深刻的感受。这感受是生齐读:在水的滑动中,我听得到每个毛孔张开嘴巴的吸吮声,我感觉得到血管里血的流动在加快。
【四】水,它不多不少,在抚摸过全身的每一寸皮肤后,刚好能够润湿脚板,地上几乎没有一滴被浪费掉的水。
1、读了这一句,你有什么感受?
2、难怪这一勺水给我们带来如此奇妙的感受,因为我们太缺水了,因为我们太渴了。
因此母亲笑着对我们说:“你们真的饿坏了。” 这是我至今为止唯一听到的将“渴”说成是“饿”的话。
【七】感悟反衬手法
1、正因为我们饿坏了,所以雨中洗澡的痛快,勺水冲凉的舒畅都深深地留在了我们的记忆里。让我们再来读一读感受那一份痛快、舒畅。
2、生齐读两段体现快乐的文字。
3、雨中洗澡的快乐经常有吗?勺水冲凉的舒畅可以天天享受吗?快乐是短暂的、难得的,他们更多的时候面对的是?请同学们浏览全文,文中真正写缺水苦的是哪些小节?其余的小节都是写的?我们从篇幅上看写苦少,写乐多。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呢?(板书:以乐衬苦)他以什么样的乐衬托什么样的苦?
(教学设想:这是本课的教学难点,在前边学习过程中学生对这种表达方法已经有了初步的感悟,追加一句“他以什么样的乐衬托什么样的苦?”。至此,教学难点已得到了很好地突破。)
4、作者写这篇文章,仅仅就是要告诉我们,缺水地区人们生活得有多么痛苦吗?作者还想让我们感受什么?
读完文章后我们感受到的不仅仅是苦,更多的是感受到快乐。尽管这份快乐是难得的、是短暂的,可作者在面对缺水生活的困境?用心感受快乐
是啊。在面对困境时,我们应该有阳光的心态,积极的心态。(板书:乐观向上)
(教学设想:缺水的生活是苦的,但课文写的都是“乐”。原因有二,一是以乐反衬苦的写法,二是作者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作为情感目标,有必要向学生渗透正确的人生观、生活观。)
四、拓展延伸
1、请同学们从抽屉中拿出课前老师发的马朝虎的另一篇文章《微笑如花》。
2、同学们想一想,这篇文章写了什么内容?谁能把他们说的内容整合整合。
3、再看看这两篇文章有什么相似之处?读懂了吗?找到相似之处了吗?、
4、同学们,今后我们在课外阅读时就可以象今天这样一组一组地选择书。可以读读同一作者的其他书,也可以同主题归类读。这样可以让我们读更多的书。老师还要给大家一个建议,在读过这些同作者、同主题的书后,可以对比对比,写一写读后感。
5、请同学们课后细细地读读这篇文章。
(教学设想:有效地融合课内、课外内容。一、找准结合点。找准相关文章与课文的结合点——《微笑如花》与《水》属于同作者、同主题的课外拓展阅读。二、提升最高点。借助《微笑如花》这篇文章,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挖掘最深刻的思想感情,使课文主题升华到更高的层次。三、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在读过这些同作者、同主题的书后,可以对比对比,写一写读后感。)
今天老师跟大家度过了一段愉快的时光。这段美好的时光也会深深地留在我的记忆深处,谢谢大家!
水(乐观向上)
翻山越岭——艰辛
雨中洗澡——痛快 以乐衬苦
细节描写 勺水冲凉——舒畅
教学反思:
情感语文 感悟人生
教学的过程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但学生获取知识是不仅仅是为了“知识”,更是为了在学习的过程中把知识变成思考的能力,感悟生活,塑造情感和价值观,升华人生体验。
《水》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根据现代作家马朝虎先生《饿水》改编,叙写了“我”出生的村子严重缺水,人们爱水、盼水、节水的生活情景,突出了水的无比珍贵。文章在带给我们心灵震撼的同时,更吸引我们的也许还是文本精妙的语言。因此,我首先考虑的是如何引导学生品析文本,进行语言文字的濡染和训练:除在教学细节上注意引导学生品析、积累遣词造句精妙之处外,还用专门的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对文章中精华的语言进行个性化的内化和实践,多招并行,让学生习得语言,积淀语感。
一、 在课前及导入中感受缺水之苦。
课前播放缺水地区的生活图片,配上低沉的音乐。给学生以强烈地视觉冲击,给学生一个感知——缺水地区的生活是苦的。开课伊始,让学生回顾三个难忘的镜头,学生概括描述了文章的主要情节:远程挑水、雨中洗澡、勺水冲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了粗略的回顾。
二、 在反复朗读中深入品味“乐”
文中另外两处细节描写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一是下雨时,在雨水中洗澡;二是炎热时,母亲用“一勺水”为“四兄弟”消暑纳凉。本节课的教学围绕这两个方面进行。
教学第一个细节的时候,继续要求学生走进文本,在品读想象中与文本对话,尊重学生个性的感悟。要学生想象孩子们的动作,引导学生质疑:孩子们雨天的反应怎么会如此强烈?从而引发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雨天洗澡的快乐背后是缺水的痛苦。体会到孩子们的缺水之苦后,教师不断创设语言情境为学生感情朗读引路,不断将洗澡的快乐情感引向高潮。此段文本中包含着一处有意义空白,我抓住“也”字给学生的想象提供了想象的空间。想象大人们看到下雨时所做的一些事情,真正让学生感悟到缺水之苦。此处“补白”就是引导学生展开想象,透过文字看到图画,透过语言看到生活,把词语所代表的抽象概念转化为生动的画面,从而深入挖掘文本的意蕴,体验文本的意境。这一教学过程使我进一步确信:感悟语言、品味语言、实践语言才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主旋律。
教学第二个细节的时候,要求学生试着抓住关键词句品析,找出自己最有感触的部分,想象画面,写下自己的感受。通过前段教学,学生初步掌握了抓关键词句体会的方法,此时,写的过程不仅是学生运用所学方法静思默想体会文本情韵的过程,也是学生表达和倾吐心声的过程。写的时候,文本情境和学生的经验世界、情感世界交融;写的时候,语言表述更具有抽象概括和甄选言辞的要求。因此,“写”在充实文本内涵的同时,启示学生斟酌、推敲用词,锤炼了学生运用语言完善地表达思维的能力。后来的交流,教师要做的仅是倾听、激赏和引领,引领学生的思维向正确的方向前进,向深层次发展,向个性化多角度拓展。
三、在教师引领下感悟文章写法
另外,对于高年级学生,在关注文本感悟的同时,同样需要提醒他们注意文章的写作方法,即不仅关注写什么,还需要关注怎么写的问题。本文的最大写作特色就是反衬的写法,我在教学的最后环节引导学生感知。另外在感悟作者勺水流遍全身的舒畅时,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连用三个“滑过”强调水流遍全身的舒畅给他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此处的重复手法、细节描写值得我们学习。此外,在感悟这一细节——冲凉之乐的同时不忘帮助学生理解快乐的背后是缺水的痛苦与无奈。“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这一文章中心经过反复的回读以及苦与乐的反复对比衬托下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
四、在拓展延伸中感悟人生
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如何在课堂上融合课内与课外内容,更有效地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又能巧妙地拓展延伸课外阅读视野。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找准结合点。找准相关文章与课文的结合点——《微笑如花》与《水》属于同作者、同主题的课外拓展阅读。二、提升最高点。借助《微笑如花》这篇文章,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挖掘最深刻的思想感情,使课文主题升华到更高的层次。三、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在读过这些同作者、同主题的书后,可以对比对比,写一写读后感。
5、白鹅教案(第一课时)教学案例反思
文章摘要: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白鹅教案七(第一课时)_教学实录案例反思,欢迎您来阅读并提出宝贵意见!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高傲、郑重、局促不安、倘若、从容不迫、侍候、脾气、供养不周、架子十足”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白鹅的特点,体会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从文中那些看似贬义的词语中体会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保护动物、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意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字词卡片。
教学过程:
一、从“鹅”字入手,激发兴趣
1、谈话交流,出示丰子恺先生画的“白鹅”图。
2、指导写“鹅”字。齐读课题。
二、检查生字词预习情况
1、自读生字、读准字音。读给同位听。
2、检查难读的词语。如“净角”一词。借助图片理解词语。提醒“角”一字的不同读音。
三、学习课文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边读边思考,这只白鹅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师根据生的汇报相机小结)
2、引导生找出全文的中心句:好一个高傲的动物!(指导读句子,读出高傲的语气!)
理解词语:高傲相机板书
3、再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在一旁用简单的词语写写体会。
指名汇报自己画的内容,谈谈体会。
4、根据学生的汇报相机出示重点句子品析词语,指导朗读:
*学习鹅的叫声
相机出示相关句子,抓住“厉声叫嚣、厉声呵斥”等词语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这只白鹅想说些什么?
指导朗读(个别读、齐读等)
*学习鹅的步态
相机出示相关句子,抓住“净角、步调从容”等词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鹅走路的“高傲”。
问:看来同学们还没见过净角出场吧,相信看过之后一定会读得更好,想看吗?
(课件演示净角出场)
生看影片,谈感受,你觉得净角出场怎样?
在有感受的基础上再指导读句子,读出鹅走路“大模大样、从容不迫”的特点。
(个别读、评议、齐读等)
师小结:这鹅就是这样走路的,跟鸭子走路一样吗?我把鸭子请出来,你能读出它的不同来吗,练习练习。
(师出示鸭走路的句子。学生自由对比练读、个别分角色读、分组分角色读、配动作读等)
*学习鹅的吃相
(1)生汇报找到的有关鹅吃饭的句子,说说鹅是怎样吃饭的?(可以读句子,可以用自己的话说)
相机理解词语:三眼一板
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再读,读出鹅吃饭的有趣。
(2)(进一步对比学习鹅的吃相)
(把文中的“鹅老爷”的称呼改成“白鹅”)
出示修改过课文:因为附近的狗……空空如也
生自读句子,汇报发现了什么?这样改行吗?为什么?
师根据生的回答小结,指导朗读。(自由练读,个别汇报读)
小结:难怪作者愿意像堂官一样不胜其烦伺候这位鹅老爷,你觉得作者对它怎样?(生自由谈)
回读句子:(读出喜爱之情)好一个高傲的动物!
变句式拓展(根据你的理解或用文中的词语来说):好一个________的动物!
四、延伸课文
1、师根据学生汇报做简单小结。
2、出示已丰子恺先生《白鹅》原文中在选入课文时已被删掉的章节,再次感受作者对白鹅的喜爱,引发学生对课文的进一步思考和对下节课的期待。
师配乐感情朗读补充的文段内容,引发思考。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白鹅》教学设计七第一课时,白鹅,希望对你有帮助!
6、《行道树》教学实录(人教版七年级教学案例)(人教版教学设计)
内容预览:
《福楼拜家的星期天》教案
教学目标:
1、查字典,看注释,读准每个字的音,掌握重点词语。
2、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文章内容。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学习本文抓住特征运用语言、行动、外貌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写法,叙述详略得当。
教学重点:
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文章内容,学习运用语言、行动、外貌描写人物性格的写法。
课前准备:
查字典,看注释,熟读课文;查找福楼拜、屠格涅夫、都德、左拉、莫泊桑的有关资料,了解他们的代表作分别是什么?
第一课时
一、整体感知
1、导入
星期天是忙碌了一天的人们休息的日子,这一天,人们或者读书睡觉,或者逛街游游玩,或者走亲访友……你在家里都做些什么?今天让我们一起到法国大作家福楼拜家中,感受以下《福楼拜家的星期天》。
2、师生共同读课文,老师正字正音。
3、学生带着下列问题自由读课文。
a.说明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b.核心人物是谁?依次出场的是谁?出场的标志性词语是那些?
c.简要概括本文内容。
学生四人小组合作探究,讨论明确:
a. 时间--星期天;地点--福楼拜家,六层楼的一个单身宿舍。
b. 核心人物是福楼拜。依次出场的是--屠格涅夫、都德、左拉。出场的标志性词语是--第一个,过了一会儿,接着,渐渐地(学生在书上标记出)
c. 福楼拜家的星期天客人们都会到这里来聚会。课文着重写了四位著名作家相会时的言语、行动,展现了每个人的性格特点。
屠格涅夫--睿智、深沉、平和、不乏激情荡漾。
都德--机智、善谈、举止活跃、性情活泼。
左拉--朴实、固执、聪慧、坚强、沉默寡言。
二、研读与赏析
1、福楼拜家每到星期天从中午一点到下午七点,一直都有客人来。以至与新来的人只好到餐厅里去。是什么原因吸引着众多的客人前往呢?找出原句读一读,并说说那些词语用得好。
全班讨论明确:
1)好客:表现在--一…就…;总是亲自去开门;他分别送到前庭;单独讲一会儿话;紧紧握住对方的手;再热情地大笑着用手拍打几下对方的肩头。
2)博学:第九自然段;…他可以用一句很明了很深刻的话结束一场辩论…;…就像两块同样的石头碰到一起一样,一束启蒙的火花从他的话语里迸发出来。
正因为主人热情好客,所以客人们愿意来,更因为主人公博学睿智,“与君一席谈,胜读十年书”,客人们怎会失去这汲取精神食粮的绝好机会呢?
作者是怎样描写其他三位作家的呢?这些描写又分别表现了他们什么样的性格特征?你知道他们有那些作品吗?
3、学生在书上勾画出刻画这些作家的语言、行动、外貌描写的句子,读一读,并总结初步其性格特征。
全班讨论总结明确:
屠格涅夫:俄国作家,怀有狂热的理想,醉心文学事业,博学多才。作品有《长夜》、《父与子》等。
都德:生性活泼,健谈。作品有《最后一课》等。
左拉:沉默寡言,性格温和,聪明而坚强。作品有《萌芽》、《娜娜》等。
三、体验与反思
1、作者莫泊桑的文学导师是福楼拜,莫泊桑以其《羊脂球》闻名于世。假设在这个星期天里,四位文学巨匠都在,这时莫泊桑来了,四人会谈些什么?表情如何?莫泊桑又会说什么?他会有什么表情?
2、延伸作业:
将上文整理在作业本上,识记“读一读,写一写”的内容。
课外阅读五位作家的一篇文章或者一本书,下节课交流。课后记:本文重点在于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各种描写人物的方法感悟人物性格,同时学习作者的人物描写手法。
7、小学三年级上册:《古诗两首》(山行)(枫桥夜泊)教案、教学反思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古诗两首》,这两首诗多是唐代著名诗人写的。
二、学习第一首古诗《山行》
⒈板书课题。
⒉介绍作者。
这首诗诗晚唐诗人杜牧写的,他写的七言绝句,意境清新,最为后人传颂。
⒊解题。
“山行”就是在山上行走。
过渡:诗人在山上行走时,看到了什么景色呢?
三、学生自学课文。
⒈轻声读课文,读对字音。画出生字。
⒉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这是什么季节,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什么景色?
四、检查自学效果
⒈认读生字“径”“飘”
⒉读这两个字,应注意什么?
⒊指名读课文。
⒋回答问题:
深秋季节,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枫林美景。
五、理解诗句。
⒈讲读第一句:理解“远山”“石径”“斜”
回答问题:
⑴为什么称为“寒山”?
⑵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一行诗的意思。
看图,说说诗人在弯弯曲曲的山路上走着,往远处看到了什么?
读第二句。
理解“白云生处”。
说说第二行诗的意思。
指名把一二句话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⒊读第三行诗。
理解“坐”“爱”
诗人为什么要停下来不走呢?
看图。诗人眼前看到的是什么?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三句话的意思。
⒋读第四行诗。
理解“霜叶”“红于”。
红叶比什么还红?(比春天的花儿还红)
说说第四句话的意思。
再把三、四句连起来说说它的意思。
⒌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六、总结全文,体会感情。
七、指导朗读,背诵这首诗。
八、作业: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第二课时
一、复习
⒈背诵《山行》
⒉《山行》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色?
二、学习第二首诗《枫桥夜泊》
⒈揭题,解题。
⑴板书课题。
⑵指名读题。
⑶解题。
⑷介绍作者。
⒉自学课文。
⑴轻声读课文,读好字音,画出生字词。
⑵自读课文,遇到不理解的字词查词典。
⑶想想每首诗的意思,同座可以讨论。
⒊检查自学情况。
⑴认读生字。
⑵指名读课文。
⑶质疑。
⒋理解每句话。
⑴理解一二句。
轻声读一、二句边读边想象诗句中的描绘的画面。
这是什么季节?从那儿可以看出来?这是诗人的心情诗什么样的?
理解“愁”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前两句话的意思?指名回答。
⑵学习第三、四句。
指名读三、四句。
回答问题。
①“姑苏”在什么地方?
②到是什么意思?
③说说三四两句的意思。
⑶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⒌总结全诗,体会情感。
这首诗描写哪些景物?抒发了诗人什么心情?
⒍指导朗读,练习背诵。
读的时候注意停顿和重音。
范读,练读,指名读,齐读。
练习背诵。
⒎指导书写。
三、作业。
⒈用钢笔描红。
⒉背诵课文。
⒊抄写词语。
《古诗两首》教后反思
备课中发现,两诗有很多的共同之处:都是写秋景,诗中描绘的具体事物也有相同的,如“霜、枫”。都不是单纯的风景写真,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重在借景抒情。两诗所描写的景和抒发的情都与作者的生活息息相关,折射出的,却是迥然不同的人生态度和内心世界。
自古文人多悲秋。张断也是其中之一。《枫桥夜泊》只一“愁”字,就透露了心情。也有例外的,有如刘禹锡所云: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从杜牧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中,不也让我们感受到诗人宽广豪迈、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么?
教学时,我摒弃了以前教了一首再教一首的做法。两诗同步教学对比领悟诗情,感觉效果还不错。
一、细读,结合字理,理解诗意
课始,出示古诗两首。很多学生已经会背,所以初读节省了很多时间。学生交流反馈,说说自己读懂了哪些诗句意思。还有哪些诗句意思没读懂,请提出来。这一环节很重要,掌握学生的学习起点,从学生的学情出发进行教学,可以事半功倍。根据学生的问题,定向,讨论。学生提出的大多是字词方面的问题。结合字理,进行识字,顺便疏通诗句的意思。学生的焦点问题之一:”愁”,重点指导:1、拆字组合启发学生灵活识记:看到天大旱,田野里的“禾”苗像被“火”烧焦一样,农民“心”里很“发愁”。2、出示宋吴文英词句: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
学生既掌握了字形,又掌握了字义。理解诗句意思,采用了多种方法,如“远上寒上石径斜”让学生在图上作图理解,“白云生处有人家”让学生通过插图理解。都收到很好的效果。
8、庄稼的好朋友(转)(人教版二年级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1.学会8个生字和5个新词。
2.看懂图意,知道哪一幅图画的是哪种动物和昆虫。
3.读懂句子,知道哪些动物和昆虫是保护庄稼的,我们要爱护它,并且知道哪些昆虫是损害庄稼的。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学会8个生字和5个新词。
2.读懂句子知道哪种动物和昆虫是保护庄稼的,哪种是对庄稼有害的。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句和句子之间的关系。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会本课8个生字和5个新词。
(二)看懂图意,知道每幅图画的是什么动物或昆虫,知道它们的利或害。
(三)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意思。
二、教学重点
(一)学会生字、新词。
(二)看懂图意。
(三)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难点
几个笔画多的生字的书写。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同学们,在生活中有很多动物或昆虫对人类有好处,是人们的朋友;也有的是对人类有害处的。今天我们学习第17课,看哪种动物或昆虫对人类有好处。(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范读课文,让同学们对课文有大概的了解。
(三)读准生字的读音。
1.看田格中的生字,借助拼音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生字。
2.借助汉语拼音读准生字的读音,读词。
(1)学生自己读。
(2)指名汇报自读生字情况。
注意“稼”读轻声。
(3)指名读词:
猫头鹰消灭庄稼害虫
(四)再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通顺,并且画出句子中都向我们介绍了哪几种动物和昆虫。哪种对人类有益。
(六)观察插图,看它们是哪种动物或昆虫,它们能干什么?
(七)识记生字。
1.利用熟字记字。
灭:火字上面加一横,强调书写时要先写一横,再写火。
庄:广字头,里面一个“土”。
稼:“家”字左边加上禾木旁。玉米、大豆、高粱等都是庄稼。
2.部首加偏旁记字。
猫:反犬旁,这是新出现的偏旁。笔顺是,右边是“苗”,或者是右上草字头,右下是田。猫是一种小动物,有的家庭里饲养。它会捉老鼠。
鹰:广字头,广字头里上面是单人旁和谁字的右边“佳”,其下是一个鸟字。猫头鹰晚上出来活动,捉田鼠。
能:左右结构,左上是“厶”两笔,左下边是“月”,右边是两个“匕”,笔顺是匕。
消:左右结构,左边三点水,右上边是“小”字的复形“”,右下边是“月”。消灭。
害:上中下结构,上面宝盖头,中间三横一竖,一竖上下露头,下面是口。害虫。
3.利用生字卡片和词语卡片巩固字、词。
(七)指导书写生字。
1.注意指导笔画较多的字。
鹰:广字头的撇写长一些,里面的上下两部分写得稍扁一些,不要把字写得太长。
能:左右写得上下一样高矮。右边的两个“匕”上面稍小一点,下面写得稍大一点。
2.其它的字让学生自己照田字格范字写,培养学生先观察后动笔,并且写完再与范字相对照的好习惯。
(八)作业。
1.抄写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读懂句子,知道保护对人们有益的动物或昆虫。
(二)看图、看清楚每种动物或昆虫是什么样子的,并初步了解它们是怎样消灭害虫的。
(三)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听写句子。
二、教学重点
(一)理解句子的意思,知道青蛙、猫头鹰、七星瓢虫和赤眼蜂都是庄稼的好朋友。并且能初步了解它们是怎样消灭害虫的。
(二)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句子之间的联系。
三、教学难点
(一)了解庄稼的朋友是怎样捉害虫的。
(二)了解句子之间的联系。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生字、新词。
1.让学生自己读一读田格中的生字。
2.利用生字和词语卡片,让学生读词。
(二)老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想,在课文中什么是庄稼的好朋友。
1.师范读。
2.板书:青蛙猫头鹰七星瓢虫赤眼蜂
(三)逐段学习课文。
1.为什么说青蛙和猫头鹰是庄稼的朋友?学习课文第一段。
(1)小声读第一段,边读边数一数共有几句话。
(2)一句一句地读一读,同时看插图,理解句子的意思。
前两句话,都有一个“捉”字,你知道它们捉什么?怎样捉?
“害虫”是对庄稼有害的昆虫,比如吃庄稼的叶子,吸庄稼的水分和养分。
“田鼠”长得样子像老鼠,它生活在田间,破坏庄稼,吃庄稼。
从图中可以看出,青蛙伸出长长的舌头吃害虫。青蛙舌头长,并且前端大而且有利,当它发现害虫时,它以极快的速度伸出舌头,把害虫粘住、吃掉。
猫头鹰专门在夜间活动,当它发现田鼠后,以非常快的速度用嘴叼住田鼠,它的嘴很尖,并且有个钩。
(3)读第三句话,想想这句话告诉你什么?
(4)读一读这三句话,想一想为什么说青蛙和猫头鹰是庄稼的好朋友呢?这三句话有什么联系?
第三句话是前两句话的结果,还因为前两句分别告诉我们青蛙捉害虫,猫头鹰捉田鼠,所以第三句得出结论,说青蛙和猫头鹰是庄稼的好朋友。
(5)小结学习这一段的方法。
2.按照学习第1段的方法学习第2段。
(1)边读全段边数其有几句话。
(2)逐句朗读,对照插图理解句子。
“七星瓢虫”它背上有七个圆点,瓢虫红色,七个黑圆点,所以称七星瓢虫。
蚜虫,身体很小,俗名“腻虫”,在植物的茎和叶子上,吸植物的汁液生活,所以对庄稼有害。
“赤眼蜂”是一种寄生蜂,看右下角的插图,赤眼蜂用尾针刺进螟虫的卵中产卵,等赤眼蜂的卵化成幼虫后,专门吃螟虫的卵,起到消灭螟虫的作用。
螟虫,多生长在稻田,玉米,及棉花上,专吃它们的叶子,严重影响庄稼的生长,所以是害虫。
(3)读第三句话,理解“也”的用法。
(4)读全段,想一想第二句话和前两句话的关系。
(四)读全文,做连线游戏。
(五)你还知道哪些是庄稼的好朋友。
1.青蛙和猫头鹰都是动物,你还知道哪些动物是庄稼的好朋友?
2.七星瓢虫和赤眼蜂都是昆虫,你还知道哪些昆虫是庄稼的好朋友?同学们,请你们到图书馆里借点书,多看些这方面的书,你会知道得更多。
(六)听写句子。(课后作业第2题)
1.先带领同学读一读这些句子,注意“也”字的用法。
2.之后再听写,听写时,老师读到逗号时停下,不要一字一字的读。
3.检查听写效果。
【板书设计】
9、蟋蟀的住宅教学(反思)教学案例反思
文章摘要: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蟋蟀的住宅教学实录(附反思)_教学案例反思_实录,欢迎您来阅读并提出宝贵意见!
【设计理念】:
《蟋蟀的住宅》是小学六年制第九册第七组中的一篇课文,是19世纪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写的一篇观察笔记。作者怀着对蟋蟀的喜爱之情,用拟人的手法,具体介绍了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修建住宅的经过。对蟋蟀的吃苦耐劳和不肯随遇而安,作者是十分赞许的。学习这篇课文,在让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同时,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文章的表达方法,并注意把这些方法运用到习作实践中去。要让学生学习作者认真观察事物的方法,激发学生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体会作者是怎样运用富有情趣的语言来表达的。因此,在这节课上,我尝试“自主探究,点拨启导,读中感悟”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钻研文本,读中感悟,读中积累,读中运用,在听、说、读、写中落实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由生字组成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住宅的修建过程,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特点。
3、学习作者认真观察事物的方法,领悟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具体事物的写作方法。
4、激发学生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它修建的经过,通过重点语句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特点。
2、学习抓住特点形象生动地描述事物,体会作者对蟋蟀的喜爱之情。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搜集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揭题质疑。
1、同学们,听,知道这是谁的歌声吗?蟋蟀在唱歌呢。(板书“蟋蟀”)一起叫叫他的名字。这小不点不仅是歌唱家,还是出色的建筑师呢。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从小就喜欢养蟋蟀,后来在研究蟋蟀的过程中,他在大自然里搜索到了蟋蟀的住宅。板书课题,提醒注意“宅”字写法。
2、齐读课题。
3、人的住房叫住宅,咦?蟋蟀的住宅,你有什么疑问吗?
生:蟋蟀的住宅在哪儿?
生:蟋蟀的住宅什么样子?
生:……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同学们真会思考。看来,你们对蟋蟀的住宅都非常关注。那咱们赶快去读读书,看看法布尔围绕蟋蟀的住宅到底写了哪些内容呢?注意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
2、课文围绕蟋蟀的住宅都写了哪些内容?谁能简单地说说。
生:蟋蟀住宅周围的环境。
生:该房子的过程。
生:……
师:刚才,有的同学谈到选址、样子,这些都与住宅本身的特点有关,(板书:特点)还有同学谈到住宅的修建情况。(板书:修建)
3、咱们再认真默读这两方面的内容,相信你们会有进一步的了解和新的发现。边读边做批注。(表扬个别动笔默读的同学)
4、你有什么新的发现和感受呢?从住宅特点和修建这两方面中,选择你最感兴趣的,到小组中交流一下。
5、全班交流。
三、研读“住宅特点”部分。
1、学生谈到“在朝着阳光的堤岸上,青草丛中隐藏着一条倾斜的隧道,即使有骤雨,这里也立刻就会干的。隧道顺着地势弯弯曲曲,最多不过九寸深,一指宽,这便是蟋蟀的住宅。”
生:我发现蟋蟀的住宅很好,朝阳、隐蔽、倾斜、弯弯曲曲。
师:你对住宅特点感兴趣。你能把这两句话读读吗?(教师板书简笔画)
师:骤雨?知道什么是骤雨吗?
生:又大又急的雨。
师:又大又急的雨。这里竟然立刻就干了,怎么会这样呢?再读读这两句话,体会一下。
生:朝阳堤岸,排水优良。师:多会找地方呀,还有补充的吗?
生:隧道倾斜:向上倾斜,利于排水。
师:向上倾斜,利于排水,你真会抓住关键词语体会。
师:是这样的吗?咱们瞧瞧去!(课件演示)骤雨袭来,小家伙在这九寸深、一指宽的安乐窝里高枕无忧。有个安稳的住宅多好哇!你们抓住这些关键词体会到这一点,真能干。谁想读读这两句话?注意带点的词语。
生读。
师:“九寸深,一指宽。”两个简单的数字,让我们一下子就明白了这样的隧道对身长只有2、3厘米的小蟋蟀来说,真够宽敞舒适的了!谁再读读这两句话,抓住关键词读出你的感受。
生读。
师引导联系上文:这样一处遮风避雨的好去处,怎么被蟋蟀给找着了呢?联系上下文看看。
2、生:慎重选址,一定…并且,不利用…(课件对比显示第二自然段整段。)
师:恩,这儿正好符合他的选址要求:排水优良,阳光温和。两个条件缺一不可。而别的昆虫可不会这样,他们……
生接话:找个临时的隐蔽所。
师:不会精挑细选,随随便便找个窝就住下来,这就是随遇而安,可蟋蟀和他们不同,不肯……
全班接读:随遇而安,一定要慎重选址……
师:原来小蟋蟀之所以能有这样的住宅,和他不肯随遇而安、慎重选址是分不开的呀。而且这样宽敞舒适的住宅是他一点一点挖掘的。自己试着读读第二自然段,感受一下这与众不同的小蟋蟀。谁读给我们听听。
生有感情读第二自然段。
师:正因为如此,它才会有这样宽敞安稳的家,咱们一起读读黑色的文字。
全班齐读“在朝着阳光的堤岸上,青草丛中隐藏着一条倾斜的隧道,即使有骤雨,这里也立刻就会干的。隧道顺着地势弯弯曲曲,最多不过九寸深,一指宽,这便是蟋蟀的住宅。”
教师小结:咱们将前后文联系起来学,把蟋蟀和其他昆虫这么一比较,就觉着这小家伙和咱们人一样,很有头脑嘛,它给房子选的地段、环境还真不错!而且还是自己亲手打造的呢。难怪法布尔称这里是住宅!
3、关于住宅的特点,还有同学想说说自己的发现和感受吗?
——学生谈到房子内部情况。
生:我觉得蟋蟀很能干。内部墙壁光滑,地面平整,简朴、清洁、卫生、干燥。
师:(教师板书:简朴、清洁、干燥)住在里面肯定很舒服。咱们一起读读这两句。
——学生谈到门前的平台。
生:我觉得蟋蟀很会生活,还在平台弹琴唱歌。
师:劳累了一天的小蟋蟀,他也懂得要放松放松呀。那你读读吧。
生读得不够好。
师:小姑娘,月夜弹琴,多么会享受生活的情趣呀。我们一起去听听吧。(课件演示月夜星空,蟋蟀弹琴唱歌)好听吗?想象一下,他会唱什么呢?
生:他可能在歌唱自己美好的生活。
生:他可能在赞美自己的住宅。
师:也许他还用歌声在找伙伴呢!还是请你来读,小姑娘。
生读得比前一次好。
师:有进步,你也被这小家伙的快乐感染了呀。
师:女孩子,带着我们再去欣赏欣赏。配乐女生读。
师:多么惬意的生活!多么舒适温暖的家呀!
——学生谈到门前半掩的草
生:我发现蟋蟀很聪明,有门,是一丛草,安全。
师:噢,打了个比方,这丛草不正像咱们房子的门吗?多么形象呀!
师:刚才有个小组讨论到这个地方时,产生了一个疑问,请你们提出来。
生:蟋蟀为什么只吃周围的嫩草,决不去碰这一丛草呢?
师:边读边听边思考,这个习惯真不错。我想追问一句,这丛草怎么不全部遮掩而要半掩呢?别人什么都看不见,不是更安全吗?大家读读书,看看插图,能解答吗?
生:出入方便、通风、利于光线投射,也好排水。
师:高,实在是高!这“半掩”的学问还真不小啊。难怪他再饿也绝不去吃这丛草,连碰都不碰。明白了吗?
男生读。
师:小小一丛草,安全护家门。住这儿真够安全、真够隐蔽的。(板书:隐蔽)
教师小结:瞧瞧这小家伙,他这房子地儿选得好,屋外屋内安全舒适,更能享受生活的乐趣。这和我们人的住宅可有异曲同工之妙呀!
4、读到这儿,我们不由产生这样一些疑问:蟋蟀怎么会有修建住宅的才能呢?他有特别好的工具吗?一起读第三自然段。
四、研读“修建”。
1、蟋蟀就用这样柔弱的工具修建了安逸舒适的住宅,怎能不让人感到惊奇?那蟋蟀又是怎样用这柔弱的工具修建出这么好的住宅呢?课文8-10自然段着重写了这方面的内容,快速浏览一下,谈谈你的发现和感受。
2、学生读句子说感受。
(1)生谈到第8自然段内容。
师:正如你所说,这个小不点,就是这样,用他柔弱的工具,“一点一点挖掘,从大厅一直到卧室”,修建了是他身长10倍的住宅,工作强度可想而知。大家一起读读,感受感受。
(2)生谈到第9自然段内容。
师:多么勤劳的小家伙!你能读读这段吗?
(3)生谈到第10自然段内容。
师:法布尔还观察到主人靠这柔弱的工具用一生的时间来修整住宅。这小家伙真的是“不肯随遇而安”。谁想读读最后一段?
3、教师小结:蟋蟀,这个不起眼的小精灵,仅仅靠它简单的足,完成了扒土、搬土、踏地、推土以及修整、加深加阔等一系列繁重的工序,修建了这样精致舒适的住宅,对于这么柔弱的小生命来说,这的确可以称得上是伟大的工程呀!难怪法布尔在文中写到……全班齐读“假使……伟大的工程”。
五、读写结合,拓展延伸。
1、师:其实我们很多人并没有亲眼见过蟋蟀的住宅,那为什么读了这篇课文之后我们就如同亲眼所见而且兴趣盎然呢?
生:因为法布尔描写很生动。用了拟人、打比方、列数字这些表达方法。
生:因为他写得生动具体形象。他观察非常仔细,有耐心。
2、师:大家再读读这三句话,注意红色的词语,同样都是指蟋蟀的住所,作者却用了不
同的词语表达。你能体会出这样的表达,作者的感情有什么不同吗?
现在为了研究蟋蟀,我又搜索起它们的巢穴来。
隧道顺着地势弯弯曲曲,最多不过九寸深,一指宽,这便是蟋蟀的住宅。
蟋蟀钻到土底下,如果感到疲劳,它就在未完工的家门口休息一会儿,头朝着外面,触须轻微地摆动。
生:他非常喜爱蟋蟀。
生:巢穴是动物藏身的地方,住宅住得要舒服一些,家有温馨的感觉。我感觉法布尔对蟋蟀的感情越来越深厚。
师:你读到作者心里去了。我想起这么一句话:买得了房子买不了家呀。同一事物,用不同的词语表达,情感也会不一样。这就是语言的魅力!而法布尔对蟋蟀的喜爱之情就流露于这字里行间啊。
3、此时此刻,你们对蟋蟀的住宅一定有了自己独特的感受,做做这个小练笔。尝试用不同的词语表达你的情感。
出示:在我眼里,这里是蟋蟀的,它在这里。
生:在我眼里,这里是蟋蟀的舞台,它在这里展示才华,纵情歌唱。
生:……
4、引入《昆虫记》中一段话,与大家分享:
哦,我的蟋蟀们!因为有你们的陪伴我才感到生命的活力,而生命是我们这片土地上的灵魂……一个活着的微点——最小最小的生命的一粒,更能引起我的无限兴趣,更让我无比地热爱你们!——(法)法布尔《昆虫记》
5、下节课,学习文中的表达方法,写一个自己喜欢的动物。(临别赠书)大家利用课余时间阅读《昆虫记》,可以更深地感受到法布尔对这些小生命的热爱和敬佩。
特点:(简笔画)简朴、清洁、干燥隐蔽
23、蟋蟀的住宅{倾斜}伟大的工程
修建:工具柔弱、强度大、时间长
第二课时(略)
一、复习检查,听写生字、新词。
二、积累好词佳句。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课文中的许多地方把蟋蟀当作人来写,如,“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找出这样的句子读一读,再把它们抄写下来。
三、领悟写法,练笔运用。
1、交流学习收获,体会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具体事物的写作方法。
2、学习文中的表达方法,仔细观察,写一个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写出这种小动物的特点。
四、拓展阅读。
1、交流阅读《昆虫记》的感受。
2、推荐阅读《两只蟋蟀》《蟋蟀》《放蟋蟀回家》。
课后反思(五分钟):
10、古诗两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人教版四年级教学案例)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读通课文,了解作者所访之“友”。
2、抓住重点词语,把握作者把进山看景说成是“山中访友”所传达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优美的语言,鉴赏本文新奇浪漫的想象美,体味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入情入境的朗读感受作者对“山中朋友”的深厚感情。
难点: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文章写景状物的技巧,学习运用。
【教学建议】
1、这是一篇写景散文,文中有很多句子体现了作者超凡的想象力,而且韵味十足,得让学生反复地读。
2、文中多处运用了想象、比喻、拟人等描写,可结合课文的学习指导学生的朗读和练笔。
3、课文学习的切入点很多,本设计抓前后两处“带着(回)满怀的好心情”展开教学,教师还可以从课题中的“友”直接切入学习。
4、文中描写各种景物时的写法有些类似,教师可以采用举一反三法有选择有重点地进行教学,不要面面俱到,逐段分析
学习主线
抓住文中一前一后的两个“带着(回)满怀的好心情”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和山中“朋友”之间的亲切感情,感受作者丰富的想象美,从而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
板书设计
1山中访友
老桥
带着好心情
树林
带回好心情
山泉
……
热爱大自然
预设教学流程
【导入教学】
揭示课题后,问:看了课题,你觉得作者可能去山中访问谁?
【字词教学】
1、引导学生欣赏课文配乐朗读,组织交流:作者去山中访问了哪些“朋友”?
2、学生反馈,教师板书。
3、自由读课文后,师出示几组词语:
德高望重 津津乐道 依然如旧
汩汩 瀑布 栀子花 犬吠 恩泽
细数 唱和 旋转
①自由读——指生读,正音——齐读。(注意第三行多音字的读音。)
②引导理解词语“恩泽”,谁来给它找个近义词?
③你能结合课文给将成语补充完整吗?
德高望重的()
津津乐道的()
依然如旧的()
引入:作者带着怎样的心情去访友,又是带着怎样的心情回来的?
1、指名读第2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指名回答。
2、从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到“带回了满怀的好心情”,你感受到了什么?
3、从这两段的哪些词语中你也感受到了作者的好心情?(品味:一路月色犬吠、归鸟的环境衬托描写的作用)
【语言训练点1】
文本内容:第3自然段
引入:作者的好心情源于什么?你从文中哪些地方感受到作者和这些朋友的深厚感情?
1、一进山,一眼就看到这座古桥(课件:课文插图古桥),老朋友相见,作者是怎样和他交流,心里默默地对他诉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再默读课文,在书上画一画。
2、反馈交流。
3、作者形象地把桥比做什么?什么叫“德高望重”,为什么把桥比做“德高望重”的老人?
4、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桥的“德高望重”?
5、读着这些词句,想象一下,古桥在几百年历程中,都驮过哪些人,在他的身上曾经发生过哪些事?
6、虽然经过岁月的洗礼,可是古桥依然屹立着。这正是“岁月悠悠,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唯有你依然如旧”(齐读)
7、小结:小结:这就是作者拜访的第一位老朋友。在作者心中,古桥就像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作者把老桥当做人来写,把自己对老桥的深厚感情,生动地传达给了我们。我们在读课文时,要用心地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
【语言训练点2】
文本内容:第4自然段
1、你能用你的朗读带大家走进这片熟悉的树林吗?
2、当作者还是孩子时,曾在这儿做什么?当他成年时,他又会在这儿做什么?
3、因此,树林里的一切是怎么欢迎我的?
4、作者为什么会有把自己变成树这么奇怪的想法?
5、师:树为人友,人为树友,人和树已融为了一体。这是多么美妙的一种情境啊!从这种想象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那种“知己”情谊。让我们带着这种感受,一起再来读一读。
【语言训练点3】
文本内容:第5自然段(自由读)
操作步骤:
1、“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你能给句子换个说法吗?
2、作者分别是怎么和山中的一切打招呼的?你能给它分类吗?
3、你从作者不同的招呼中读出了什么?
4、你是否也有类似的体验?说一说。
4、小组合作朗读,感受作者和山中的一切景物和作者的深厚感情。
5、想象写话:
我还山中的()打招呼:
——————————————————————————————————————————————————————————————————
预设教学流程
【升华主题,点明中心】
1、课文实际上是写作者去山上观赏景物,为什么却以“山中访友”为题,你从题目中感受到了什么?
2、学了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1《山中访友》
一、找近义词。
邀( ) 清爽( )拜访( )依然如旧( )知己( )
二、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的山泉
()的溪流
()的瀑布
()的白云
()的云雀
()的雷阵雨
三、读读句子,想想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1、走出门,就与微风撞了个满怀,风中含着露水和栀子花的气息。()
2、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
()
3、我脚下长出的根须,胳膊变成树枝,血液变成树的汁液,在年轮里旋转、流淌。()
4、深深的峡谷衬托着你挺拔的身躯,你高高的额头上仿佛刻满了智慧。()
5、忽然,雷阵雨来了,像有一千个侠客在天上吼叫,又像有一千个醉酒的诗人在云头吟咏。()
6、我站立之处成了看雨的好地方,谁能说这不是天地给我的恩泽?()
四、小练笔。
还记得家乡的桥吗?还记得家乡的石板路吗?或者家乡的小河让你念念不忘?请选择一种景物,模仿课文中2——6自然段中任何一段的写法,来当一回小作家吧!
11、《三首》教学设计(《卫风氓》《秦风无衣》《邶风静女》)(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⑴了解《诗经》有关常识
⑵学习氓,深刻体会比兴的艺术手法
⑶背诵三首诗篇
重点难点
2、体会诗中重章叠句的形式即《诗经》的表现手法。
3、掌握下列字、词的音和义:臣鸠、窈窕、逑、荇莱、寤寐、蒹葭、无、恬、涣、埘、址、桀。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查字典,读准下面加点的读音。
2.查字典,对照课文注释翻译这三首诗。
一导语设计
《诗经》
同学们虽然没有学习过,但是你们至少听说过,甚至还会背诵其中的诗句。比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是一首十分出色的恋歌;比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写的是离家时的依依惜别之情,归来时的悲戚之感。再如“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一日不见,如三秋兮”相思之苦表现的如怨如诉深切缠绵淋漓尽致等等。正所谓“闻名不如见面”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认识它。
二《诗经》简介
(这一部分书上注释①都有,可以给出两分钟时间让学生自己看。老师用提问的方式总结即可)
⑴性质: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六艺”之一。本来只称《诗》后来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
⑵体制和内容:
收录了自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首包括风、雅、颂三部分。“风”,大部分是民间歌谣,;“雅”,大都是贵族作品,;“颂”,都是。《诗经》的精华是民歌部分,它鲜明地表现人民的爱憎及他们的反抗斗争,真实反映当时社会的面貌,,《诗经》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它是诗歌文学的鼻祖,为我国古典诗歌奠定了现实主义基础。
⑶艺术表现手法:
赋比兴
(教师在此无须多介绍,在具体研习时结合实例讲解)
三、整体把握
(1)老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结合注释,扫除文字障碍。
(2)学生自由诵读,讨论诗歌的形式上有什么特点?初步感知诗歌的形式特点。
(老师总结)
①题目取自于句首,并不是标题,不能代表诗篇的内容。
②基本句式是四言,一般读成“2/2”节拍
③采用叠章的形式,即重复的章节,意义和字面上都只有少量的改变。
④为获得声韵上的美感。采用了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
(3)学生结合诵读提示再一次朗读三首诗歌,自由诵读。
⑷整体感知,概括每首诗的主要内容。
《卫风·氓》是一首叙事诗,一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述女主人公从恋爱,结婚到被弃的经历。
《秦风·无衣》是一篇军中歌谣,表现士兵团结一致,同仇敌忾的昂扬斗志和爱国精神。
《邶风·静女》写男女幽期密约的情形,其中主人公
大胆热烈的爱情表白是自然健康的人性之歌。
四、布置作业
预习
《邶风·静女》争取熟读能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