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子》教学实录及反思一等奖》属于教学反思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1、《影子》教学实录及反思一等奖
一、有关背景
该班的学生思维较活跃,表现欲望较强,且活泼、好动、爱玩,控制能力差。在教师的培养和指导下,已经初步形成了“小组合作学习” 的习惯,养成了“质疑问难” 的问题意识。本次所学的课文《影子》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第一学期语文教材。本课的教学,主要从生活现象引人,注意在课堂中唤起儿童的生活体验,最后又由课堂延伸到课外,进行生活再实践,从中,让学生认识有关“影子” 的一些现象。
二、课堂教学节录
(课堂教学在复习生字词之后进行)
师:现在,请同学们看看你的左边是谁?右边是谁?然后同桌说一说:我的左边是( )右边是( ),他们都是我的好朋友。
(学生们很兴奋,马上左看看,右瞧瞧后,同桌就互相进行说话训练,然后教师指名说。)
师:你的影子也是你的好朋友。看看,现在你能找到你的影子吗?想想,你还在什么时候看到过它?
(这个问题一提出,学生们纷纷举手想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趁势引入课文教学。)
师:现在,请学生们先来看图,看看图上画的是什么?
(出示第一幅图,让学生仔细观察。一会儿,学生们的小手陆陆续续地举起来了)
生1:太阳在小朋友的前面走,影子在小朋友的后面。
生2:小朋友向太阳走,影子在小朋友的后面。
师:你们都说得对。那么,请你们再想一想,小朋友怎样走,影子会在他前面?
(有个学生马上站起来。)
生3:老师,我知道。小朋友背着太阳走,影子就会在他的前面。
师:说得真棒!
(听到表扬,生3显得很高兴,坐下来后,腰背挺得笔直。)
师:现在,请同学们轻声地读课文第一节,想想这一节告诉我们什么?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学生们拿着书认真地读起来。一会儿,有学生举手了。)
生4:为什么说影子就像一条小黑狗?
师:这个问题提得很好,老师也想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现在,我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讨论,看哪个同学最聪明,能最先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
(四人小组马上组织起来,各抒已见,你一言我一语,讨论得不亦乐乎。)
师:现在,哪组的同学愿意来说说?
(老师的话音刚落,好多同学纷纷举手,连平时胆小的生。也悄悄地举起了手。)
师:生5真勇敢,也举手了。我们先请她来说说,好不好?
(全班同学鼓掌欢迎,生5不好意思地站了起来。)
生5:影子是黑色的,所以说影子就像一只小黑狗。
师:生5说得不错,影子是黑色的。那么,为什么不说影子就像一只小黑熊呢?
生6:我认为是因为影子的形状像小黑狗。
(这时,教师又叫了几个学生起来回答。从学生们的发言中,教师发现他们还没有理解为什么说影子就像小黑狗。)
师:哪位小朋友家曾喂过小狗?
(生7举手了,教师请他起来。)
师:你家的小狗平时是怎样跟你玩的?
生7:小狗经常跟着我。我走到哪儿,它跟到哪儿,跑前跑后的。
师:你说得真棒。现在,我们再来看这幅图。
(教师利用活动挂图演示给学生看:只要有太阳照着,小朋友无论走到哪儿,都会有影子伴随前后左右。)
师:同学们,现在明白了吗?影子为什么像小黑狗?
(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明白了。)
师:影子就像一只小黑狗,常常跟在我们身边,是那么调皮,又是那么讨人喜欢。
谁来读读这一节,读出对影子喜欢的语气来?
(指名读后,评议,再读,同桌互读,然后引导同学看图练习背诵,自由练习背诵,指名背、齐背。)
师:现在,我们来做一个练习,说说:我的前面是( ),后面是( )。
(同桌互说后指名说)
师:现在,我们继续来学习课文第二节。
(教学方法同第一节)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影子还有哪些变化?
生8:影子有时长,有时短。
生9:影子有时很大,有时变得很小。
生10:物体移动了,影子也跟着移动。
师:同学们都说得很好。现在,请同学们跟老师到操场上走一走,看看怎样才能让你的影子在前、在后、在左、在右?
(学生们都兴奋起来,跟着老师到操场上做“找影子” 的游戏。)
三、讨论
1、教学内容如何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以达到教学目的?
2、在课堂教学中,如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培养他们的“质疑问难”能力,这个要求会不会过高?
四、教学后记
教学这个课时后,我有如下体会。
1、注意从生活现象入手,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大量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就越能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学生熟悉的、感性的情景进行教学。如教学一开始,我请同学们看看你的左边是谁?右边是谁?然后说说:我的左边是( ),右边是( ),他们都是我的好朋友。“那么,你的影子也是你的好朋友,你能找到它吗?”话音刚落,很多学生纷纷举手,想发表自己的看法。这说明了把生活现象引入课堂,就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理解“影子常常跟着我,就像一条小黑狗”这句话时,我说:“为什么不说影子像只小黑熊?”“哪位小朋友家喂过小狗,小狗是怎么跟你玩的?”亲切的家常话题,唤起了学生的生活体验,学生很快地理解了这句话的意思。在学完课文之后,我带学生到操场上做“找影子” 的游戏,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生活中验证光、物体和影子三者之间的位置关系。这样的教学,有效地利用了生活资源,在课堂中营造了浓厚的生活氛围,把学习语文与认识事物紧密结合起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活跃了课堂气氛。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动作用的一种有效方法。它不仅有利于发挥集体的智慧,解决学生个人不能解决的问题,而且培养了学生之间互相合作交流的能力。如在教学过程中,让同桌看图互相讨论:和影子在一起玩,小朋友快活吗?从图上哪儿看出来?在理解课文的重点句子影子“就像一条小黑狗”“它是我的好朋友”时,让四人小组展开讨论、交流,让每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通过小组的学习交流,学生解决了问题,获得了知识,体验了成功。同时,学生思维积极,思路开阔,互相启发、互相激励,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3、自主质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通过让学生质疑,可以更有效地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更有利于培养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和思维能力。因为,学生的疑点往往是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一个问题是由老师提出来还是由孩子提出来,其效果是完全不同的。它不仅让孩子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而且激发起学生求异思维的火花,激活了课堂教学氛围。如在学生读通了课文之后,让学生想想: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这个问题一提出,引起了学生更积极地去思考。学生们提出了不同的问题。尽管有的学生提出的问题很简单,或者不是问题,但也足以说明他们已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已在思考,已经有了问题意识。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善于创设与教材内容有内在联系的现实生活情景,使学生见景生情,在生活中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自主、合作的学习中主动发展。
2、《影子》教学实录及反思
一、有关背景
该班的学生思维较活跃,表现欲望较强,且活泼、好动、爱玩,控制能力差。在教师的培养和指导下,已经初步形成了“小组合作学习” 的习惯,养成了“质疑问难” 的问题意识。本次所学的课文《影子》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第一学期语文教材。本课的教学,主要从生活现象引人,注意在课堂中唤起儿童的生活体验,最后又由课堂延伸到课外,进行生活再实践,从中,让学生认识有关“影子” 的一些现象。
二、课堂教学节录
(课堂教学在复习生字词之后进行)
师:现在,请同学们看看你的左边是谁?右边是谁?然后同桌说一说:我的左边是( )右边是( ),他们都是我的好朋友。
(学生们很兴奋,马上左看看,右瞧瞧后,同桌就互相进行说话训练,然后教师指名说。)
师:你的影子也是你的好朋友。看看,现在你能找到你的影子吗?想想,你还在什么时候看到过它?
(这个问题一提出,学生们纷纷举手想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趁势引入课文教学。)
师:现在,请学生们先来看图,看看图上画的是什么?
(出示第一幅图,让学生仔细观察。一会儿,学生们的小手陆陆续续地举起来了)
生1:太阳在小朋友的前面走,影子在小朋友的后面。
生2:小朋友向太阳走,影子在小朋友的后面。
师:你们都说得对。那么,请你们再想一想,小朋友怎样走,影子会在他前面?
(有个学生马上站起来。)
生3:老师,我知道。小朋友背着太阳走,影子就会在他的前面。
师:说得真棒!
(听到表扬,生3显得很高兴,坐下来后,腰背挺得笔直。)
师:现在,请同学们轻声地读课文第一节,想想这一节告诉我们什么?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学生们拿着书认真地读起来。一会儿,有学生举手了。)
生4:为什么说影子就像一条小黑狗?
师:这个问题提得很好,老师也想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现在,我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讨论,看哪个同学最聪明,能最先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
(四人小组马上组织起来,各抒已见,你一言我一语,讨论得不亦乐乎。)
师:现在,哪组的同学愿意来说说?
(老师的话音刚落,好多同学纷纷举手,连平时胆小的生。也悄悄地举起了手。)
师:生5真勇敢,也举手了。我们先请她来说说,好不好?
(全班同学鼓掌欢迎,生5不好意思地站了起来。)
生5:影子是黑色的,所以说影子就像一只小黑狗。
师:生5说得不错,影子是黑色的。那么,为什么不说影子就像一只小黑熊呢?
生6:我认为是因为影子的形状像小黑狗。
(这时,教师又叫了几个学生起来回答。从学生们的发言中,教师发现他们还没有理解为什么说影子就像小黑狗。)
师:哪位小朋友家曾喂过小狗?
(生7举手了,教师请他起来。)
师:你家的小狗平时是怎样跟你玩的?
生7:小狗经常跟着我。我走到哪儿,它跟到哪儿,跑前跑后的。
师:你说得真棒。现在,我们再来看这幅图。
(教师利用活动挂图演示给学生看:只要有太阳照着,小朋友无论走到哪儿,都会有影子伴随前后左右。)
师:同学们,现在明白了吗?影子为什么像小黑狗?
(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明白了。)
师:影子就像一只小黑狗,常常跟在我们身边,是那么调皮,又是那么讨人喜欢。
谁来读读这一节,读出对影子喜欢的语气来?
(指名读后,评议,再读,同桌互读,然后引导同学看图练习背诵,自由练习背诵,指名背、齐背。)
师:现在,我们来做一个练习,说说:我的前面是( ),后面是( )。
(同桌互说后指名说)
师:现在,我们继续来学习课文第二节。
(教学方法同第一节)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影子还有哪些变化?
生8:影子有时长,有时短。
生9:影子有时很大,有时变得很小。
生10:物体移动了,影子也跟着移动。
师:同学们都说得很好。现在,请同学们跟老师到操场上走一走,看看怎样才能让你的影子在前、在后、在左、在右?
(学生们都兴奋起来,跟着老师到操场上做“找影子” 的游戏。)
三、讨论
1、教学内容如何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以达到教学目的?
2、在课堂教学中,如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培养他们的“质疑问难”能力,这个要求会不会过高?
四、教学后记
教学这个课时后,我有如下体会。
1、注意从生活现象入手,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大量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就越能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学生熟悉的、感性的情景进行教学。如教学一开始,我请同学们看看你的左边是谁?右边是谁?然后说说:我的左边是( ),右边是( ),他们都是我的好朋友。“那么,你的影子也是你的好朋友,你能找到它吗?”话音刚落,很多学生纷纷举手,想发表自己的看法。这说明了把生活现象引入课堂,就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理解“影子常常跟着我,就像一条小黑狗”这句话时,我说:“为什么不说影子像只小黑熊?”“哪位小朋友家喂过小狗,小狗是怎么跟你玩的?”亲切的家常话题,唤起了学生的生活体验,学生很快地理解了这句话的意思。在学完课文之后,我带学生到操场上做“找影子” 的游戏,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生活中验证光、物体和影子三者之间的位置关系。这样的教学,有效地利用了生活资源,在课堂中营造了浓厚的生活氛围,把学习语文与认识事物紧密结合起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活跃了课堂气氛。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动作用的一种有效方法。它不仅有利于发挥集体的智慧,解决学生个人不能解决的问题,而且培养了学生之间互相合作交流的能力。如在教学过程中,让同桌看图互相讨论:和影子在一起玩,小朋友快活吗?从图上哪儿看出来?在理解课文的重点句子影子“就像一条小黑狗”“它是我的好朋友”时,让四人小组展开讨论、交流,让每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通过小组的学习交流,学生解决了问题,获得了知识,体验了成功。同时,学生思维积极,思路开阔,互相启发、互相激励,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3、自主质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通过让学生质疑,可以更有效地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更有利于培养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和思维能力。因为,学生的疑点往往是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一个问题是由老师提出来还是由孩子提出来,其效果是完全不同的。它不仅让孩子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而且激发起学生求异思维的火花,激活了课堂教学氛围。如在学生读通了课文之后,让学生想想: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这个问题一提出,引起了学生更积极地去思考。学生们提出了不同的问题。尽管有的学生提出的问题很简单,或者不是问题,但也足以说明他们已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已在思考,已经有了问题意识。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善于创设与教材内容有内在联系的现实生活情景,使学生见景生情,在生活中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自主、合作的学习中主动发展。
3、《影子》教学实录及反思
一、有关背景
该班的学生思维较活跃,表现欲望较强,且活泼、好动、爱玩,控制能力差。在教师的培养和指导下,已经初步形成了“小组合作学习” 的习惯,养成了“质疑问难” 的问题意识。本次所学的课文《影子》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第一学期语文教材。本课的教学,主要从生活现象引人,注意在课堂中唤起儿童的生活体验,最后又由课堂延伸到课外,进行生活再实践,从中,让学生认识有关“影子” 的一些现象。
二、课堂教学节录
(课堂教学在复习生字词之后进行)
师:现在,请同学们看看你的左边是谁?右边是谁?然后同桌说一说:我的左边是( )右边是( ),他们都是我的好朋友。
(学生们很兴奋,马上左看看,右瞧瞧后,同桌就互相进行说话训练,然后教师指名说。)
师:你的影子也是你的好朋友。看看,现在你能找到你的影子吗?想想,你还在什么时候看到过它?
(这个问题一提出,学生们纷纷举手想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趁势引入课文教学。)
师:现在,请学生们先来看图,看看图上画的是什么?
(出示第一幅图,让学生仔细观察。一会儿,学生们的小手陆陆续续地举起来了)
生1:太阳在小朋友的前面走,影子在小朋友的后面。
生2:小朋友向太阳走,影子在小朋友的后面。
师:你们都说得对。那么,请你们再想一想,小朋友怎样走,影子会在他前面?
(有个学生马上站起来。)
生3:老师,我知道。小朋友背着太阳走,影子就会在他的前面。
师:说得真棒!
(听到表扬,生3显得很高兴,坐下来后,腰背挺得笔直。)
师:现在,请同学们轻声地读课文第一节,想想这一节告诉我们什么?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学生们拿着书认真地读起来。一会儿,有学生举手了。)
生4:为什么说影子就像一条小黑狗?
师:这个问题提得很好,老师也想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现在,我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讨论,看哪个同学最聪明,能最先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
(四人小组马上组织起来,各抒已见,你一言我一语,讨论得不亦乐乎。)
师:现在,哪组的同学愿意来说说?
(老师的话音刚落,好多同学纷纷举手,连平时胆小的生。也悄悄地举起了手。)
师:生5真勇敢,也举手了。我们先请她来说说,好不好?
(全班同学鼓掌欢迎,生5不好意思地站了起来。)
生5:影子是黑色的,所以说影子就像一只小黑狗。
师:生5说得不错,影子是黑色的。那么,为什么不说影子就像一只小黑熊呢?
生6:我认为是因为影子的形状像小黑狗。
(这时,教师又叫了几个学生起来回答。从学生们的发言中,教师发现他们还没有理解为什么说影子就像小黑狗。)
师:哪位小朋友家曾喂过小狗?
(生7举手了,教师请他起来。)
师:你家的小狗平时是怎样跟你玩的?
生7:小狗经常跟着我。我走到哪儿,它跟到哪儿,跑前跑后的。
师:你说得真棒。现在,我们再来看这幅图。
(教师利用活动挂图演示给学生看:只要有太阳照着,小朋友无论走到哪儿,都会有影子伴随前后左右。)
师:同学们,现在明白了吗?影子为什么像小黑狗?
(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明白了。)
师:影子就像一只小黑狗,常常跟在我们身边,是那么调皮,又是那么讨人喜欢。
谁来读读这一节,读出对影子喜欢的语气来?
(指名读后,评议,再读,同桌互读,然后引导同学看图练习背诵,自由练习背诵,指名背、齐背。)
师:现在,我们来做一个练习,说说:我的前面是( ),后面是( )。
(同桌互说后指名说)
师:现在,我们继续来学习课文第二节。
(教学方法同第一节)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影子还有哪些变化?
生8:影子有时长,有时短。
生9:影子有时很大,有时变得很小。
生10:物体移动了,影子也跟着移动。
师:同学们都说得很好。现在,请同学们跟老师到操场上走一走,看看怎样才能让你的影子在前、在后、在左、在右?
(学生们都兴奋起来,跟着老师到操场上做“找影子” 的游戏。)
三、讨论
1、教学内容如何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以达到教学目的?
2、在课堂教学中,如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培养他们的“质疑问难”能力,这个要求会不会过高?
四、教学后记
教学这个课时后,我有如下体会。
1、注意从生活现象入手,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大量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就越能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学生熟悉的、感性的情景进行教学。如教学一开始,我请同学们看看你的左边是谁?右边是谁?然后说说:我的左边是( ),右边是( ),他们都是我的好朋友。“那么,你的影子也是你的好朋友,你能找到它吗?”话音刚落,很多学生纷纷举手,想发表自己的看法。这说明了把生活现象引入课堂,就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理解“影子常常跟着我,就像一条小黑狗”这句话时,我说:“为什么不说影子像只小黑熊?”“哪位小朋友家喂过小狗,小狗是怎么跟你玩的?”亲切的家常话题,唤起了学生的生活体验,学生很快地理解了这句话的意思。在学完课文之后,我带学生到操场上做“找影子” 的游戏,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生活中验证光、物体和影子三者之间的位置关系。这样的教学,有效地利用了生活资源,在课堂中营造了浓厚的生活氛围,把学习语文与认识事物紧密结合起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活跃了课堂气氛。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动作用的一种有效方法。它不仅有利于发挥集体的智慧,解决学生个人不能解决的问题,而且培养了学生之间互相合作交流的能力。如在教学过程中,让同桌看图互相讨论:和影子在一起玩,小朋友快活吗?从图上哪儿看出来?在理解课文的重点句子影子“就像一条小黑狗”“它是我的好朋友”时,让四人小组展开讨论、交流,让每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通过小组的学习交流,学生解决了问题,获得了知识,体验了成功。同时,学生思维积极,思路开阔,互相启发、互相激励,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3、自主质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通过让学生质疑,可以更有效地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更有利于培养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和思维能力。因为,学生的疑点往往是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一个问题是由老师提出来还是由孩子提出来,其效果是完全不同的。它不仅让孩子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而且激发起学生求异思维的火花,激活了课堂教学氛围。如在学生读通了课文之后,让学生想想: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这个问题一提出,引起了学生更积极地去思考。学生们提出了不同的问题。尽管有的学生提出的问题很简单,或者不是问题,但也足以说明他们已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已在思考,已经有了问题意识。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善于创设与教材内容有内在联系的现实生活情景,使学生见景生情,在生活中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自主、合作的学习中主动发展
4、《影子》课堂实录及反思
师:今天天气真好呀!我真想出去晒晒太阳。你们呢?
生:我想出去玩一玩。
生:我想带着我家的小狗出来玩。
生:我想在太阳底下唱唱歌、看看书。
师:我今天有一个“影子”游戏能满足同学们的愿望。(板书课题:影子)我们一起到室外去。
安排四组学生做游戏。(一组学生面向太阳;二组学生背向太阳;三组学生左侧向太阳;四组学生右侧向太阳。然后一二组互换,三四组互换)宣布游戏开始。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分组说)
生:我的影子在我的后面。
生:我看见别人的影子也在后面。
生:我发现我们同学站一排,影子也跟着站一排。
生:我走影子也走。
生:我不动,影子也不动。
生:我感觉好像有条小狗跟着我一样。
师:这条小狗是什么颜色的?
生:这小狗是一条小黑狗。
生:哦!老师,我知道影子是黑色的了。
师:你们真是善于观察的好孩子。那三四组的同学发现了什么?
生:我的左侧面向太阳时,我的影子在右边。
生:我的右侧面向太阳时,我的影子在左边。
生:我和影子分不开。
生:我跑,影子和我比赛跑。
生:我发现影子像我的好朋友一样总邀着我。
师:真聪明。你们知道为什么一二组的同学和三四组的同学的发现不一样吗?
生:是因为面向太阳时的站的方向不一样。
师:你真棒,你们想不想互相交换一下呀?
生:想。
师:那好!做完以后四组同学可以相互讨论、交流一下看法。
生:老师,影子是怎么来的?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有谁能回答?
生:有光就会有影子。
师:咦!那么还在什么情况下会有影子呢?
生:在月光下。
生:在灯光下。
师:对,同学们这节课可真学会了不少知识。下面的时间,同学们可以自由活动了,尽情享受一下这大自然温暖的阳光吧!
【反思】
这是新课程标准第一册实验教材第九课《影子》的教例。新课程的精髓可以概括为“四个还给”。
一是把童年还给儿童。儿童的天性活泼好动。针对这一特点,我们要让学生快乐地生活,快乐地游戏,快乐地学习。那么怎样使他们快乐呢?首先是不让学生有学习的压力,要建立平等的师生互往关系,然后针对课文的特点来选择儿童喜欢的方式来学习。所以我在教学前先和学生谈谈心,然后根据他们的愿望来决定把他们带到室外学习,而且采用儿童喜爱的游戏形式来教学。
二是把发展权还给学生。每个学生的认知能力都是有限的,所以我就安排学生分组来学习,在游戏中分组学习,学生的思想不受约束,学习兴趣极其浓厚,想到的问题不再受课堂问答的限制,想到什么就说什么,遇到的问题可以一边实验一边回答。这也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三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教育智慧”。在游戏中不单纯是玩,而是带有学习任务的玩,也在于教师正确的指引,智慧火花才能瞬时散发。学生在学习任务的同时,从中明白了面向太阳站的方位不同,影子的位置也就不同,影子总是跟着人的;影子是黑色的;有光才有影子等知识点。
四是把生活还给课堂。因为学生的认知来源于生活,把生活融入教学,能使学生更易接受知识,把课堂移向室外,一是挖掘利用了课程资源,二是让学生在影子游戏中实验体会学习影子的知识,三是改善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把一种课堂上的集中形式变成了课外的分散形式,使学生的思维不受课堂限制。最后我特意安排了学生自由活动的空间。为什么呢?因为还有些知识是需要他们自己去摸索的。比如说:影子的不同位置是怎样产生的,需要进一步实验识记;人有影子,物体或其他动植物有影子吗?我们把东西重叠放,影子又是怎么样的?等等问题都得让学生自己去理解,让他们走进自然中品尝知识的魅力。
5、《一剪梅》教学实录及教学反思
刚才我们总结了鲍照《拟行路难》、杜甫《蜀相》、陆游《书愤》等作品传达的不同的感情,把个人遭际和家国之恨融合在一起。接下来,我们再学习一下李清照的《一剪梅》,看看作者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思考一下这种情感从何而来。
(五分钟以后)
学生 1:这首词的下阕有八个字“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作者表达了一种忧愁。
老 师:这种情感从何而来?
学生 1:她想她老公了。
(其他学生笑)
老 师:对。李清照思念自己的丈夫写了这首词。(板书:相思之愁)那她丈夫去哪里了?去做什么了?
学生 1:我不知道。
老 师:好,请坐。哪位同学再把这首诗的背景补充一下?
学生2:大概是去玩了。
老师:你请坐。来,我们来看一下这张图片,元代伊世珍《琅嬛记》有这样的记载:“易安结婚未久,明诚即负笈(jí)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这里的“笈(jí)”字意思是“书箱”,“负笈(jí)远游”就是到外地求学去了。
学生 3:“结婚未久”就去外地学习了。这么爱学习?
老师:是啊。赵明诚是个金石学家,金石学就是主要研究过去的铜器和碑石以及上面的文字的一门学问。光成家也不行呀,还要立业。现在我们再回到这首诗上,我找两个同学说一说你喜欢文中的那些句子和为什么喜欢
学生4:我喜欢“花自飘零水自流”,因为写得很唯美。
老 师:唯美。这说明你的感觉很敏锐,不过这只是对这句话的欣赏,能不能把这句话放在整首词中去看。
学生 5:老师,我来补充一下。我也喜欢这句话,我觉得欣赏的时候应该和后面的“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联系起来。我感觉这是把“花和水”比喻成“闲愁”,“化有形为无形”,还有点通感的意思,把视觉转化为感觉。
老师:很好!请坐。你的鉴赏注意了前后联系,还品味出艺术方法,这就把感性认识上升到了理性认识。很好!现在我们回忆一下几首诗中的语句,我说上句,同学们说下句。“关关雎鸠——”
学 生:在河之洲。窈窕淑女……
老 师:桑之未落
学 生:其叶沃若
老 师:桑之落矣
学 生:其黄而陨
老 师:孔雀东南飞
学 生:五里一徘徊
老 师:花自飘零水自流
学 生: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老 师:我为什么让大家回忆这些句子?你意识到了什么?
学生 6:“花自飘零水自流”是兴的手法。
老师:说得好,兴的手法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现在总结一下,这两句话的艺术手法是借景抒情,又兼有比兴手法。那这句话在整首词中有什么样的作用?
学生 7:承上启下。承接上文中对景物的描写,有引起下文的抒情。
老 师:上文中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下文中抒情的结果如何?
学生 7:景物描写有“红藕香残,鸿雁传书,月满西楼”;抒情的结果是“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老 师:请坐。你是用原文来回答的问题。很好!哪个同学根据他的回答来生发一下,展开来说。
学生 8:老师,我能先说一下自己的疑问再回答您的问题吗?
老 师:请讲。
学生 8:“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我知道是说作者乘船游玩,可是,可是“轻解罗裳”什么意思?是去游泳吗?
(其他同学大笑,他也有点不好意思。)
老师:我先纠正你一个字的读音,“轻解罗裳(cháng)”不读“shang”古人“衣”和“裳(cháng)”是分开的,“衣”是上衣,“裳(cháng)”是下衣。“轻解罗裳”的“裳”在这里统指“衣服”。谁来解答一下这个同学的疑问?
学 生:......
老师:好,我来说一下。此处的“罗裳”是指待人接物时候的穿戴,是“盛装”;“轻解罗裳”就是换上“便装”的意思。明白了吗?
学生 8:明白了,就像我们爬山要换上运动鞋一样。我觉得景物描写上“红藕香残”应该理解为“红色的荷花只留一点淡淡的残香”,一个“残”字让觉得很伤感、很凄凉。“谁寄锦书”说明,她的丈夫并没有来信。所以,才有下阕的“无计可消”的愁情。
老师:请坐。说得不错,你对“红藕香残”这四个字的理解很准确,“玉簟秋”的“秋”有“凉”的意思,是感觉也是心情。你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把景和情结合起来鉴赏,这就叫做“以意逆志”。除了这一点,我们还学了“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我们这节课运用了吗?
学生 9:没有。
老 师:没有吗?
学生10:我们知道了赵明诚外出学习,李清照一个人在家思念丈夫,才有了因为相思而生闲愁。
老师:“因相思而生闲愁”总结得很精练!刚才那位同学,你为什么觉得没有用“知人论世”的鉴赏手法呢?
学生 9:我现在知道用了,但我觉得还不充分,因为你还没有介绍作者。
老 师:呵呵!请坐。你补充得很及时,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看李清照的生平。看着PPT,低声读一读。
学生:李清照(1084-1155),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早期生活优裕,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代表作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老 师:现在离下课还有三分钟,哪位同学还有疑问?
学生11:老师,我记得你在讲《长恨歌》的时候说“夜雨闻铃肠断声”是“雨霖铃”这个词牌的来历,并且还说每个词牌都有来历。那“一剪梅”这个词牌是怎么来的?
老师:好。请坐。请看大屏幕。一剪梅因周邦彦词起句有“一剪梅花万样娇”,乃取前三字为调名。又韩淲(biāo)词有“一朵梅花百和香”句,故又名《腊梅香》,李清照词有“红藕香残玉簟(diàn)秋”句,故又名《玉簟秋》。这只是简单的介绍,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己搜集资料,了解一下这个词牌的格律和结构,也可以试着填词。
今天的作业时:背诵这首词。
【教学反思】
“自”字的魅力
——由“花自飘零水自流”说起
这堂课流程比较完整,生成的东西也很多,比我预期的结果要好,很可能是因为学生听过《一剪梅》这首词的流行歌曲版,比较熟悉歌词。如果一定要说自己的功劳的话,就在于点拨恰到好处;这堂的不足之处在于,时间太短,有些地方(如对词中“红藕香残”“月满西楼”等意象)没能充分展开。
下课以后,我仍觉得意犹未尽,放下电脑,打开书,重读了这首词,又回顾了学生的发言。学生一眼就喜欢上了“花自飘零水自流”这句话给我的印象很深,除了整首词的意境很美之外,我也很喜欢这一句。为什么会这样呢?
我在办公室来回走了几步,打开门和窗,觉得整个楼道空荡荡的,整座教学楼空荡荡的,好像只有我一个人占据整个教学楼。思及此,灵光一现,“自”字让我心头一动,从脑海中飘然而出。于是我写下如下文字。
“一切景语皆情语”“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 ,“花自飘零水自流”这句话的魅力不仅在于“飘零”,更在于两个“自”字。花随水流,本来是自然现象,“飘零”二字融愁情入自然之景,两个“自”字更加明晰和深化了愁情。“花之飘零”与“水之流动”似乎两不相干,实则彼此一体,无法分开。两个“自”字拉开了花和水的距离,即景抒情,又兼比兴,和“一种相思,两处乡愁”具有相同的结构,意蕴可互相生发。分离之苦,如同无形的上帝,亚当夏娃本应互相扶持,共同消解上帝的惩罚,而事实是,李清照和赵明诚人在两地,各自漂泊,唯有分流水落花于两方以喻相思之苦。“自”字有孤独之情,有分离之意,这大概就是它的魅力所在。
无独有偶,喜欢用“自”字的人不止易安居士一人。在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这个专题中,这个字就出现了很多次:
塞上长城空自许(陆游《书愤》),“自许”有一厢情愿的遗憾;
映阶碧草自春色(杜甫《蜀相》),“自春色”有无人欣赏的落寞;
各自东西南北流,酌酒以自宽(鲍照《拟行路难》),“各自”有种让人乏力的宿命感,“自宽”有愤懑难解的自怜。
这些句子当中“自”字的运用,各有其意,各抒其情,各具魅力。但相比较而言,以上诸句都未跳出自我的小圈子,唯有易安居士“花自飘零水自流”一句,入乎景内出乎其外,能以“奴仆命风月”,又能“与花草共忧乐”。
6、《黄河魂》教学实录及反思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8册 《黄河魂》反思
《黄河魂》是一篇文质兼美的上乘之作,写得十分富有气势,其中的四字词语用得很绝妙,读起来有震撼力。而且四年级孩子本身喜读、乐读,所以结合教材和学生自身特点,确定重难点,是引导学生在“评读赏析”中来感受黄河水动人心魄的力量,体会中华民族所向无敌的气概。
整个教学过程中,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些许遗憾。本堂课基本达成了教学设计所设定的目标,学生在我的引导下由读的一般到习得了读和评的方法。再到最后自己能够激情洋溢的读,从而体会文章所蕴涵的情感。每个教学过程的安排层次清楚,每一环节效果落实较好。比如开课录象的播放就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奠定了必要的情感基础,然后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给了大家8分钟读书,占了35分钟课堂接近1/4的时间。但正因为有这8分钟的有效朗读、评价,才有了后面导学的顺利,目标的达成。因此,这8分钟的读是相当有必要、是明智的设计。当大家说完第3段,诵读第4段,没有给予过多的指导,而是将壶口瀑布画面又做了一次精彩回放,很好地渲染和烘托了朗读的气氛,学生趁势读的投入,读的激动,读出了真情实感。而为了给全体学生创造更多的时间机会,让每个人成为真正的参与者,学习第5自然段时,我则完全放手,把权力交给大家,互相评读。这样,作到了分层次教学,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当大家能够与作品及作者产生共鸣之时,我又趁势而问,为什么文章不以壶口瀑布为题,而却要以‘黄河魂’为题。学生通过联系课文的第六自然段水到渠成地有所领悟,壶口瀑布所体现的是整个黄河的魂魄,整个中华民族的魂魄。最后一环节,梳理收获,学生归纳总结得重点突出,可见教学目标落实的比较扎实,学有所得。
以上都是本课相对来说处理比较理想之处。但不尽人意之处也很突出。当刚开始有学生先选择第四自然段来朗读时,我借本段来指导学生获得评与读的方法。其间落实的不很到位,不够深入。尤其是老师满足于几个学生起来的评价,蜻蜓点水地一略而过,几个能言善辩的学生的表现代替了大多数学生的想法,使这种教学指导有流于形式之嫌。尽管有人说教学是遗憾的行为,但作为教师,课堂上一定得保持清醒的头脑,尽可能地减少失误,使课堂教学的训练目标落实得扎实有效。我想这当然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师:谈起黄河,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历来为人们称颂和赞美。古人描写黄河的诗词名句也有很多,你都积累了哪些,能和大家交流一下吗?
生:我积累了刘禹锡《浪淘沙》中的一句: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师:很好,背诵古诗词就应该像他这样,富有激情的,谁再来?
生: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生: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腾到海不复回。
师:这是出自李白的:
生:〈〈将进酒〉〉。
师:这些诗句无一不显示了黄河汹涌壮观的气势。在滔滔的黄河沿线,还有着气势磅礴的全国第二大瀑布——壶口瀑布,那更是一道奇观。今天这节课,我们就随作者一同来感受壶口瀑布的魅力与风采。(板书:壶口瀑布)
师:上课之前,大家想不想来看一看关于壶口瀑布的录象?下面我们就先睹为快。(播放课件:壶口瀑布录象)
师:看了这段录象之后谁能说一说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生:我觉得壶口瀑布气势磅礴。
师:这个四字词语用的非常好。
生:我觉得壶口瀑布果然是铺天盖地滚滚而来。
师:哦,你善于用书中的词语来表达自己的感受,相当不错。
生:我觉得当千万吨黄河水从壶口瀑布流下的时候,那种感觉如千军万马奔腾一般。
师:棒极了!
生:我觉得中国有这样的气势磅礴的壶口瀑布我们应该为它而感到骄傲。
师:棒极了,我想这是每一个炎黄子孙共同的一种骄傲。下面请同学们把书打开,快速浏览课文,看看这篇课文又是写了壶口瀑布的什么呢?(学生默读)
师:想好的同学你就可以举手说。
生:这篇文章写出了壶口瀑布气势磅礴的景象和壶口瀑布的样子。
师:很好,谁再来说一遍。
生:这篇文章写出了壶口瀑布气势磅礴的景象和壶口瀑布的样子。
师:下面老师请大家再一次地通读课文,边读边想象一下壶口瀑布那动人心魄的场面。选择你最喜欢的段落,反复诵读,然后在小组内评读赏析。(自学8分钟)
师:读到这,可以吗?
生:可以了。
师:你站起来读的时候声音大一点。谁愿意先读?
师:大家要听好,想一想他读的怎么样,一会你来评读。
生:放眼北望,只见……咆哮而来。
师:读到这儿,你有想法吗?
生:我觉得他读的不是很好,大家看,这一段有一个四字词语:铺天盖地,大家可以想象一下,铺天盖地,把天地都给铺盖了,不留一点缝隙。可见当时多么汹涌澎湃,惊天动地,而他读的非常平淡。
师:没有突出来这一点,那么你能来读一下?
生:读文。放眼北望,只见铺天盖地,滚滚而来的分明是千万条张牙舞爪的黄磷巨龙。
师:怎么样?
生:我要补充一下,张牙舞爪也要重读。
师:因为这也是一个四字词语,突出了黄河的气势。读的很有气魄,谁还能再读一下?
生:放眼北望,只见铺天盖地的,滚滚而来的分明是千万条张牙舞爪的黄磷巨龙。
师:有没有“的”?没有,而且还有一点点小的遗憾是什么,
生:因为只见铺天盖地,滚滚而来的后面是一个逗号,读到这里的时候应该停顿一下。
师:他的语速有点快了,谁再能来读?
生:读文。
师:怎么样,我们一起来读一下,好吗?
生:齐读。
师:棒极了。刚刚他读的这段你还有要评析的吗?
生:这一段有一个排比句,“他们翻滚着……撕咬着”他读的时候一个语调。他们是很多的动作词,我觉得声调应该一点点的往上高扬。
师:说的特别好,你是从写法上来理解该怎么读。那么谁能读出这种感觉?
生:读文。
师:这样吧,老师毛遂自荐读一下,好吗?(师范读)
师:怎样?还可以?你在下面练习读一读。谁愿意来试一下?
生:读文。
师:刚刚同学说的“拥挤着,撕咬着”语素再快一点,连接的再紧密一些。谁再来读?
生:读文。
师:非常精彩,那么这一段,还有想读的吗?谁能再来读下半部分。
生:读文:倏而腾空而起……你低我高。
师:有个字谁听出来了,她读的不准确。
生:应该是“霎”字。
师:应该是“一霎那”。跟老师读“一霎那”。
生:一霎那
师:她读的你有想法吗?
生:我觉得前面“倏而腾空而起……而下”她读的非常没有气势。
师:你觉得怎么读能读出气势来?
生:应该读的稍微再快一点。
师:因为这一部分写出了黄河水的什么?
生:变化极度的快。
师:刚才这部分谁能再读一下。
生:读文。
师:有进步,再有力量一些。
生:读文。
师:好,我们一起象他这样读一下,好吗?
生:齐读。
师:还有接着评的吗?
生:还有“如同百米冲刺一般”“百米冲刺”,大家可以想象一下,速度是多么的快。她读的有点太慢了,应该读的又快又有力量。
师:读出百米冲刺的感觉来。谁能把这一小部分读以下,从倏而到最后。
生:读文。
师:恩,老师想如果你语速稍微再慢一点,相信感觉一定会更好。我们一齐来读一下。
生:读文。
师:其他的段落还有想读的?
生:“来了!来了!……势不可挡”
师:她读的这一部分你想评一评吗?
生:我觉得他读的挺好。但是,最前面的“来了!来了!”后面是个叹号。他读的没有气势感觉。
师:你觉得怎么读才能有气势?
生:我觉得应该重读一些。
师:两个“来了”都重读吗?
生:不,第一个轻点,第二个重读。
师:你还试一下?
生:“来了!来了!”
师:谁再能来读?
生:“来了!来了!”
师:谁再读?
生:“来了!来了!”
……
师:我们一齐读。
生:读文。
师:非常好,还有其他的地方要评一评?
生:这一段是用四字词语最多的,如“千军万马……”读的时候,应该突出些。
师:我们再一次来看录象,感受壶口瀑布恢弘的气势。
(播放录象)
师:同学们相信你再次看完这段录象以后一定会别有一番感受。带着这种情感,我们再一次来练习读读这段。
(指读后评读又引导齐读)
师:其他自然段还有要读?
(完全放手让学生在小组内评读赏析第五自然段,指读一人后引导全班齐读。)
师:壶口瀑布如此气势磅礴,你们想过没有,作者为什么不以壶口瀑布为题却以黄河魂为题?大家再读读课文,小组内讨论一下。
生:文中最后一个自然段写到“壶口瀑布正是您的灵魂精魄的集中体现,这个灵魂就是指黄河魂。”
师:你能不能联系前文,具体的来谈一谈。
(生读第六自然段,并说出这里用了好多四字词语是写人的,老师同时板书这些四字词语。)
师:这些四字词语一般用来写什么样的人?
生:写为中国的解放事业抛头颅,洒热血的人。
师:能不能举例子来说一说?
资料提供者:
7、《隆中对》课堂教学实录及教学反思
[ 教学目标 ]
1 、了解 “ 隆中对策 ” 的核心,明确诸葛亮为刘备制定的战略方针及根据,并学习文章选材精当,详略分明的写作手法。
2 、学习作者围绕主要人物形象进行叙写议论的写法,领略诸葛亮的军事天才。
[ 教学设想 ]
1 、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将枯燥的文字变为直观的图片和生动的动画。
2 、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效果,以此活跃课堂气氛。
[ 教学准备 ]
本案例记录的是第二、三课时的授课内容。
在正式授课前一星期,可布置学生课余阅读《三国演义》中一些描写诸葛亮的精彩片段,对诸葛亮的性格、才能、人品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利用第一课时,带领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以培养其较好的文言语感,并借助课下注释或一些古译今之类的工具书,疏通文章大意,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脉络。
[ 教学过程 ]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点击课件,屏幕上出现这样一幅画面:黄昏下的古城背景前,大江滚滚东去,一渔夫撑一扁舟划过。同时,在悠扬的古筝乐曲的烘托下,《三国演义》的开篇词缓缓出现)
师:我们大家一起来读一读《三国演义》的开篇词。(老师带头,学生齐声诵读)
师:一位退隐江湖的高人,或闲情垂钓,惯看秋月春风;或与志同道合的友人开怀畅饮,笑谈古今往事。许多的人事已随滚滚江水飘然而逝,而那些杰出的英雄人物和他们的故事却如同璀璨的明星长留于人们的心中。比如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隆中对》中的诸葛亮。今天,我们也来笑谈一把《隆中对》。(点击画面,出现课题。)
(画面切换到刘关张 “ 三顾茅庐 ” 的图片,图片的前景制作成雪花漫天飞舞的动画效果)
生:(倍感新鲜、交头接耳)呀!下雪了!
师:《三国演义》中最经典的故事之一 “ 三顾茅庐 ” 大多数同学都听过、看过,谁来简单讲述一下这个故事?
(一学生将课前收集的故事大致讲述了一番)
师:由于刘备的诚心拜访, “ 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 ” 的诸葛亮为刘备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特点,对发展前景作出了天才的预见,这就是有名的 “ 隆中对策 ” ,后人也称它为 “ 隆中对 ” 。(点击画面,出现相关文字简介。)
(再次点击鼠标,出现三国时期的战略形势示意图 , 展示出曹操、孙权、刘表、刘璋的势力范围。)
师:我想请同学们来指出我们所居住的城市大致在什么位置?谁来指指?
(几个学生上来指点,但不是很准确。)
师:(指着地图上的 “ 夏口 ” )汉朝末年以武汉为中心的地区叫 “ 夏口 ” ,属于荆州管辖,刘表
是荆州牧,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省长。我们孝感就在夏口的西北面。
生:噢,原来《隆中对》里讲的很多事情就发生在我们这啊!( “ 找位置 ” 的环节一下子从时间和空间上拉近了学生与课文的距离。学生啧啧连声,气氛渐渐活跃。)
二、进入角色,积极探究
(先布置学生齐读文章核心部分 ----“ 隆中对策 ” ,即文章第 4 自然段,教师纠正字音错误、停顿不当的毛病)
师:读完了课文,接着我想请四位同学来扮演刘备的四位竞争对手曹操、孙权、刘表、刘璋,我们来进行一个表演,谁来试试?
(几个大胆的学生跃跃欲试,高高地举起了手。指定了四位同学后,再开始布置任务。)
师:假设你们就是曹操、孙权、刘表、刘璋,请你们分别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将刘备的四位竞争对手的优势和劣势说出来,记住要用自己的语言来说,最好能借助一些肢体语言和神态来表现。大家先快速看课文,旁边的同学可以为这四位同学出谋划策。作战最有利的条件是 “ 人和 ” ,这四位同学可要好好利用啊!
(学生开始通读课文,接着就开始小声交谈,渐渐声音大起来,甚至有人在指手画脚。几分钟后,大家示意已经准备好了。)
师:好!下面我们先请 “ 曹操 ” 来表演!(底下有学生笑)
生:我曹操拥兵百万,皇帝小儿还在我手里,我利用皇帝可以号令各诸侯,没多久,我就要一统天下!
师:注意神态!再来一遍!好不好?
( “ 曹操 ” 想了想,然后故作昂首挺胸状,拍拍胸脯,又表演了一番。)
师: “ 曹操 ” 表演得怎么样?
生:他把曹操的不可一世、骄横的样子表现出来了。
师:很好!下面请 “ 孙权 ” 来表演!
生:(语速较缓慢)我孙权在势力上虽然比不过曹操,但我们据有长江天险,从我父兄到我已经历三朝,而且我们地势险要,百姓归顺。敌人要想攻打我们,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师: “ 刘表 ” 呢?
生:唉,想我刘表身为荆州牧,却无法守住自己的地盘!惭愧呀惭愧!
(另外一男生举手,老师示意他起来发言。)
生:老师,我想把 “ 刘表 ” 的表演发挥一下!
师:请!
生:(装出一副黯然伤神的模样,捶胸摇头道)想我刘表不就是刘备和诸葛亮菜板上的鱼肉,任其宰割吗?唉! “ 谁知盘中餐,便宜刘备家 ” !(师生鼓掌,笑声四起)
师: “ 刘璋 ” 来表演一下!
生:我刘璋真是一个昏君呀!我不仅生性懦弱,而且不知体恤百姓,我手下的人才都去投奔明主了!看来我也没有什么好日子过了!(摇头叹息)
(对于几位同学的表演,大家都报以热烈的掌声)
师:从大家热烈的掌声可以看出几位同学的表演都很到位。可以看出,曹操、孙权势力强大,诸葛亮认为不可争,不可图,而二刘昏庸懦弱,所以占领荆州、益州就有极大的可能性。但是,要提醒大家注意:刘表、刘璋就没有优势吗?
(短暂的阅读之后,有几个同学举手)
生:刘表的优势是身据交通要塞,是兵家必争之地。因为书上说 “ 荆州北据汉、沔 …… 此用武之国 ” ;而刘璋的地盘是 “ 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 。
师:不错!荆州身据要塞,兵家必争;益州物产丰饶,地势险固。那么,大家知道不知道诸葛亮为什么要刘备拿下荆州、益州呢?
生:这样地势险要的交通要塞,物产富饶的宝地,谁不想占有呢?
师:对,这样的要塞、宝地就有占领的必要。我们再次明确一下曹、孙、二刘的势力情况。(分别点击地图上 “ 曹操 ” 、 “ 孙权 ” 、 “ 荆州 ” 、 “ 益州 ” 等字样,依次出现对四人势力的概括。)
师:对于这四个竞争对手,诸葛亮替刘备制定了什么样的斗争策略呢?
生:要刘备不与曹操、孙权争锋,并且与孙权结为友好,先拿下荆州、益州。
师:这是最终目标吗?
生:最终要打败曹操、孙权。
师:然后呢?书上有没有说?
生:(学生看书,有人说)成就霸业,兴复汉室。
师:不错,这是诸葛亮为刘备制定的最终目标。对那些少数民族部落又该怎么办呢?
生: “ 西和诸戎,南抚夷越 ” 。
师:谁能完整地用书上的话来回答诸葛亮为刘备制定的斗争策略?
生:(讨论后明确) “ 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 , “ 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 。(点击画面,出现诸葛亮制定的战略方针。再次点击画面,出现两个红色箭头,从荆、益两州向许昌运动,接着,红星闪动,出现 “ 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 的字样。)(形象直观的运动线路让学生对诸葛亮的作战策略有了更深刻的印象。)
师:诸葛亮卓越的政治军事才能,除了表现在他制定的一套切实可行的政治方案上,还体现在他深知治国不光要考虑到地理环境、经济条件和军事实力,更重要的是要体恤百姓、任用贤能。大家能不能在书中找到这样的内容?同桌之间互相帮助,在书中找找有关的句子。
(大家齐心协力找到了答案: “ 贤能为之用 ” 、 “ 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 ” 、 “ 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 。)
师:诸葛亮的这一思想如果用孟子的一句名言来说,应该是哪句?
生: “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
师:对,就是孟子强调的“人和”。刚才四位同学表演成功、同桌之间能很快找到答案,都是大家注重了 “ 人和 ” 作用的结果。
第三课时
三、龙争凤斗,互动生趣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诸葛亮为刘备制定的战略方针,领略了诸葛亮的军事才能。这节课我们重点分析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并学习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从上节课的讨论来看,诸葛亮是不是有惧强凌弱之嫌?
生:有一点。
师:能这么看吗?作者对诸葛亮是持肯定态度还是否定态度?
生:肯定。
师:没错!那么,作者笔下的诸葛亮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下面我们进入 “ 谈古论英雄 ” 的环节。(点击鼠标,出现 “ 谈古论英雄 ” 的画面。明确要求:将男女生命名为 “ 龙队 ” 、 “ 凤队 ” ,每队每次可起来一名同学谈一条对诸葛亮这一人物的分析,答得有道理者,可分别点击 “ 龙队 ” 、 “ 凤队 ” 字样,电脑将分别在两队下方出现红旗,比比哪队红旗多,也就意味哪队对诸葛亮的分析更准确、更透彻。)
( 学生讨论后,纷纷回答 )
生:我认为诸葛亮是一个有远见卓识的人,他对曹操、孙权和二刘的情况是了如指掌,他知道避实击虚,先拿下二刘,使自己的势力逐渐强大后,再考虑对付曹、孙二人。
生:我觉得诸葛亮不是一个惧强凌弱的人,如果他是个 “ 惧强 ” 之人,他怎么会有成就霸业,兴复汉室的计划?他这是有头脑的表现。文章里不是说 “ 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 ” 吗?他的最终目的还是要攻打曹操的。
师:除了 “ 隆中对策 ” 这一部分,大家还可以看看其它段落。
(短暂的阅读之后,又有学生举手。)
生:我分析的是第一自然段。首先,我认为诸葛亮自比于管仲、乐毅,说明他非常自信,试想一下,若没有真本事,他敢这么比吗?其次,博陵崔州平、颖川徐庶元直都认为是这样,可见不是瞎吹。
生:我有点不明白, “ 时人莫之许也 ” ,就是说当时世人都不赞同这种说法。我也看过《三国演义》,知道诸葛亮是一个军事天才,那文章为什么还要写 “ 时人莫之许也 ” ?这不和崔州平、徐庶二人的说法自相矛盾吗?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诸葛亮是不是有些自命清高,有些狂妄呢?大家同意哪种看法?
(学生开始争辩、讨论)
生:时人,我想是当时社会上的普通人,普通人怎么能发现高人的真正面目,我想诸葛亮是个深藏不露的人,他不夸夸其谈,四处张扬,一般人自然不知。
生:对!这说明他是一个沉稳的人、谦虚的人,要不徐庶怎么说诸葛亮是一条 “ 卧龙 ” 呢?
生:老师,我认为诸葛亮还是个美男子。(众人笑) “ 身长八尺 ” 说明诸葛亮一定是个高大魁梧的人。
生:文章结尾处刘备说 “ 孤之得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 ,可见刘备对诸葛亮的重视,这也从侧面烘托了诸葛亮卓越的军事才能。
师:大家的思维非常活跃。有几个问题我要问问大家:文章为什么要写诸葛亮好为《梁父吟》?诸葛亮为什么要隐居田野?为什么刘备三请诸葛亮,诸葛亮才出山?
生:诸葛亮隐居田野,我想可能是由于他的性格决定的,前面大家不是讨论了吗?诸葛亮是一个不张扬的人,他深藏不露,我想他的官瘾也不大。刘备三请诸葛亮,诸葛亮才出山,我认为是在考验刘备是否诚心诚意。至于他为什么好为《梁父吟》,我没想出来。
师:其他同学有没有想出来的?(学生摇头)
师:既然这样,我来补充一下。《梁父吟》是一首流传在齐鲁之间的感慨时事,忧伤战争、乱的歌曲,诸葛亮借古抒怀,表达他感伤乱世的思想感情和对军阀混战的不满。
生:这么说,诸葛亮可以说是个忧国忧民的人。
师:不错。他厌恶军阀混战,所以隐居田野,所以甘做一 “ 卧龙 ” 。后来,他被刘备的诚心所感动,才决定出山辅佐刘皇叔。
生:这让我想到,许多人绞尽脑汁想升官发财,而诸葛亮却是一个淡泊名利的人,他身上有一种 “ 傲气 ” 、有一种 “ 傲骨 ” 。
师:你的思维极具发散性。没错,正如诸葛亮在他的《出师表》中所说: “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 ,他不想升官发财。诸葛亮对名利、对地位的淡泊,从 “ 白帝城托孤 ” 一节也能有所了解。当时,刘备临终将刘禅托付与诸葛亮,让诸葛亮辅佐刘禅,并且说,若刘禅扶不起,让诸葛亮取而代之。可诸葛亮一直对刘氏父子忠心耿耿,绝无贰心。可见诸葛亮对名利的淡泊程度。
师:现在,我们大家来总结一下,作者在刻画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时,采用了什么方法?(点击鼠标,出现描写方法的提示:描写可分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描写人物时,可对其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等方面进行描写。)
(根据提示,这个问题很快迎刃而解,一学生代表起来发言。)
生: “ 隆中对策 ” 部分应该是对诸葛亮进行正面描写,重点描写人物的语言。开头和结尾处应该是侧面描写,以崔州平、徐庶的评价、推荐,和刘备对诸葛亮的认可,来从侧面烘托诸葛亮卓越的军事才能。
(显示竞赛结果, “ 龙队 ” 获胜。大家鼓掌祝贺。)
四、古今对话,拓展思维
(点击鼠标,出现下面文字:假设诸葛亮现在就在你的面前,你会对他说些什么?)
师:假设我就是诸葛亮,你们会对我说些什么?
生:我会说,诸葛亮先生,你真了不起,您能告诉我怎样才能拥有像您一样的天才头脑?
生:那还用说,好好学习呗!(众人笑)
生:诸葛先生,我认为您看错了人。您的英明远见曾使得刘备能和曹操、孙权抗衡,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但刘备和他手下的一些人并没完全照您的意思去做,再加上刘禅昏庸无能,使您统一天下的计划落空。要是您去辅佐孙权的话,结果也许会是另一种样子。
师:你的话虽然有一定道理,但古人注重忠孝,一臣不侍二主;更何况刘皇叔对我有知遇之恩呢?
生:孔明先生,我认为您忽视了一个最重要的问题,那就是您的健康。您若能重视这个问题,我想您会有更多的精彩故事留给后人,历史也许会因您而改变。
师:多谢你的关心!可是,为报先帝知遇之恩,我愿肝脑涂地。当然,若我能再活一次,我一定会注意养生之道。也希望你们能珍爱生命!
(教师小结,结束本节课的授课任务)
[ 教学反思 ]
一般来说,文言文学起来会让学生有晦涩难懂的感觉。所以,要想上好这一课,老师必须在课外花大量的工夫。如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对三国历史的了解以及设计各种丰富的表现形式,这些都花去了我大量的精力。
总结这节课之所以上得比较生动有趣,是因为我准确地抓住了一些兴奋点来设计教案,并在授课的适当时机恰如其分地制造兴奋点。如 “ 激趣导入 ” 部分中的 “ 渔樵 ” 、 “ 扁舟 ” 、 “ 雪花 ” 、 “ 三国地图 ” 、 “ 古筝曲 ” 、 “ 找位置 ” 等景物和环节,都极大地激活了学生的兴奋点,使学生跨越了时空的阻隔,仿佛置身于古三国时期,目睹诸葛亮笑谈 “ 天下三分 ” 的策略。在 “ 进入角色 ” 的环节中,要想成功扮演好你的角色,就必须认真研读课文,揣摩人物心理、琢磨人物表情,当然,这少不了他人的帮助。这一环节使学生感受到了 “ 团队精神 ” 的重要,这和诸葛亮 “ 隆中对策 ” 中所提倡的 “ 用贤 ” 有很多相似之处。 “ 龙争凤斗夺红旗 ” 的环节再次调动了学生的热情,使学生更好地发挥了其 “ 主角 ” 的作用,老师只是一个引导者、补缺者,学生思维的活跃远远超出了老师预先的估计,这其中也少不了课前广泛阅读所起的作用。最后 “ 古今对话 ” 的环节,更使学生的思维得以拓展,使他们了解了古人与今人对人生观、价值观的不同理解。
课堂要精彩,工夫在课外。这是我这堂课最深的体会。
8、《松鼠和松果》教学片段实录及教学反思
《松鼠和松果》教学片段实录及反思
在上《松鼠和松果》一课的时候,课堂上发生了这样一幕:
师:那么,松鼠的愿望有没有实现呢?请你自己读读课文第5自然段。
生1:松鼠的愿望实现了,那里长出了好多松树。
生2:它的愿望实现了,(读文)因为,春天,几场蒙蒙细雨过后,在松树埋松果的地方,长出了一棵(漏一字:棵)挺拔(错读为pa)的小松树。
(孩子们都听出来了,纷纷把小手举得高高的。)
生3:**,你把挺拔的拔字读错了,请你改正。
生2:挺拔的小松树。
生4:**,你少了一个棵字,应该是一棵棵。请你改正。
生2:一棵棵挺拔的小松树。
师:中间这两大组的小朋友,如果你就是一棵小松树,能不能用你的姿势告诉
我,一棵棵挺拔的小松树是怎样的?
(孩子们个个挺直了腰板,挺起了胸脯,笔直地站立在那里,瞪大了眼睛朝我
望着。有的还伸出手臂作茂密的枝叶状!呵呵!我不由得赞叹。)
师:真是一片挺拔的松树林啊!
9、语文三年级上册《鹬蚌相争》教学实录及教学反思在线阅读
《鹬蚌相争》教学实录1
教材分析
《鹬蚌相争》相互钳制互不相让,却让渔人获利的故事,告诫人们:做事要权衡得失,化解矛盾冲突相互谦让。
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懂得只为眼前的一点利益互不相让,争执不休,最终只会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得利的道理。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发展学生合理想象、创编故事的能力。
教学重点:
懂得只为眼前的一点利益互不相让,争执不休,最终只会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得利的道理。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发展学生合理想象、创编故事的能力。
教学构想:
本课教学主要是引导学生运用已经具有的学习能力,独立阅读思考,并与同学一道研究探讨,提高学生的语文基本功,为进入中学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读、议、说、演相结合的方法学习文章。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学生学习过程:
一、历史故事导入
战国时候,中原大地并立着七个小国:秦、楚、韩、魏、赵、燕、齐。(出示战国七雄图)在这七个国家中,秦国的国力最强大,其他六个国家势力较弱,但相互之间实力相当。秦国一直野心勃勃,想消灭其他六国,统一天下。但他心里明白:如果直接与六国为敌,即使自己再强大,也很难如愿以偿。于是,他一直在等待着机会。
有一回,赵国和燕国闹了点小矛盾,赵王大怒,决定攻打燕国,出出心里的这口气。秦王大喜,相信统一天下的机会来了。然而,赵国有个叫苏代的人听说了这件事后,急忙求见赵王。苏代只给赵王讲了一个故事,立刻打消了赵王攻打燕国的念头,也使得秦王失掉了一个统一天下的好机会。
一个故事,居然就制止了一场战争,什么故事有这么大的力量呢?
二、初读课文,练习概括
1.指名试读课题。
(1)板书“鹬”字,学生书空并数出笔画。(出示“鹬”图片)认识鹬。你有好方法记住这个字吗?
(2)请学生告诉老师“蚌”字的写法,板书。(出示“蚌”图片),认识蚌。
(3)齐读课题。
2.自己读课文,不认识的字看看生字表或查字典,做到正确流利;同时,想想文章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1)生自己练习朗读。
(2)伙伴间互相读,帮忙指出错处。
3.指名读:提出建议或表扬。
4.学习概括:快速浏览课文,用简练的话说说文章主要讲了个什么故事。
三、精读课文,理解寓意
1.指导有感情朗读。
重点指导:(1)鹬生气了,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这蚌就要活活干死!”:读出鹬“生气”的语气。(2)蚌毫不示弱,说:“今天不放开你,明天不放开你,你这鹬就要活活的饿死!”:引导学生体会“毫不示弱”的不同感受,读出不同的语气。指名读,男女生对话读,师生分角色读。
2.两人一组做动作,把鹬蚌相争的过程表演出来;指派代表表演。
重点引导学生体会“互不相让”。板书:互不相让
3.想一想:鹬和蚌这样“互不相让”,最终会有怎样的结果?(估计:两败俱伤;被渔夫捉走)
4.回顾历史故事。当年,苏代就是给赵王讲了这个《鹬蚌相争》的故事,如果你是赵王,听了这个故事,你会怎样想呢?
5.体会寓言的魅力。
师:小故事,大道理,这就是寓言的魅力!
板书:寓言
你还听过或看过哪些寓言故事?(生举例)
四、创编故事
师:“鹬蚌相争,渔夫得利”这个故事流传至今。
出示图:许多年后,鹬和蚌的子孙再一次在河边相遇了。这次,他们之间又会发生什么新的故事呢?(续编故事:)
许多年后,鹬和蚌的子孙再一次在河边相遇了……
作业设计
选择一项适合你的作业:
1.把自己新编的故事写下来。
2.再去搜集一些其他的寓言故事,读一读,体会它蕴含的道理。
板书设计
鹬蚌
↘↙
相争
(互不相让)
↓↓
渔夫得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