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氏将伐颛臾》教案+教学反思一等奖》属于教学反思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1、《季氏将伐颛臾》教案+教学反思一等奖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及反思
一、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熟练阅读先秦经典文本的基本素养
2.理解孔子经世济民的政治情怀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3.学习有针对性并且艺术地阐明自己观点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揣摩语言是学习的重点,论说的穿透力和感染力都是由语言的力量传递的,在学习过程中运用多种多样的语言活动方式,品味语言,揣摩深意体会孔子的政治抱负和社会理想是学习的难点,要使学生“入得其里”,在对话推进过程中细细品味内涵,还要使学生“出得其外”,将孔子的思想精华放在整个儒家文化的大背景中来读解
三、教学策略
1.朗读涵泳
2.辨词积累
3.语感品析
4.活动感悟
四、教学流程
1.导入
《季氏将伐颛臾》短短250字,字字珠玑,简洁动人,好文不厌百回读我想和同学们一起朗读全文,初步感受、理解文章内涵
【说明】本文充满先秦散文独特的气韵和魅力,值得一读再读在朗读过程中,要关注学生对句读节律的处理
2.基础的厘清
你觉得哪些字词和句式,是这篇文言文里需要我们重点去掌握的?
【说明】疏通字词和句式是走进文本,进行学习性阅读的第一步本文的语言表现形式多样,值得细细推敲
3.任务型朗读
再次朗读全文,揣摩文体特征
【说明】《季氏将伐颛臾》属于对话体文章,这在学生的学习认知中属于一个空白点,教师需要在这里给力,填补知识空缺
4.梳理全文核心话题
全文话题概括起来只有一个字:伐《季氏将伐颛臾》就是以“伐”作为话题的对话体议论文
【说明】将本文的内容和形式统一在一句话之内
5.穿插孔门轶事
(1)孔子弟子三千,得意门生七十二人这七十二人之中,还有“四最”颜渊(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子贡是孔子最富有的学生,冉有是孔子最善战的学生,子路是孔子最可爱的学生
(2)“伐”就是孔子和这“四最”之二冉有、子路一起探讨的一个话题
(3)孔子的形象孔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是百折不挠的跋涉者,是循循善诱的良师,是礼仪大师
【说明】将孔子及其学生的轶事作一次穿插,能让学生明确和孔子在谈论“伐”这个话题的是孔子的优秀学生他们在孔子心中有着一定的地位,可是他们的思想境界与孔子的还存在着这样的落差,可见孔子思想在当时的困难、逼仄的境地结合孔子具体的生平事迹,对孔子形象进行补充介绍,能够让孔子走下圣坛,让学生可以接住伟人的思想之臂
6.再读课文
分角色演读课文引导学生用声音来表现对孔子、冉有、子路的性格特征的理解
【说明】这次朗读带有研读性质在基本把握全文内容、文体特征、人物关系的基础上将阅读的重点放在对孔子(核心人物)的关注上,这是学习的关键
7.问题探究
师生对话的三个回合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孔子?
(1)师徒过招第一回合
得知季氏将伐颛臾之后,孔子的第一反应是什么?
学生补白:孔子当时的心理活动(挨批的应该是你们为什么挨批的应该是你们而不是季康子呢?你们接受我的教育,我希望你们在各国的政治舞台上推行我的政治理想你们太令我失望了)
除了批评,孔子是怎么对学生讲道理的?
明确:高明的老师以理服人孔子告诉学生:从历史观照,颛臾的国君是贤明高尚的;从现实来考察,颛臾是归附鲁国的;从关系上考虑,讨伐社稷之臣,那就是自毁墙角(老爸和儿子打内战,那成什么体统)
如果季氏坚持打这一仗,战争的性质是什么?
明确:师出无名:无道之战那就是“不义”
那么,我们从这一回合中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孔子?
明确:讲原则用朱熹的话来评价:理之至当
这一回合师徒谁胜出?
明确:孔子
(2)师徒过招第二回合
当冉有推托是“夫子之欲”时,孔子为什么还要“咄咄逼人”地对自己的弟子说“是谁之过与”?
明确:冉有、季路是季康子的家臣,做“臣”要有“臣”的担当啊
孔子运用了哪些方法来教育自己的学生?
明确:引用名人名言(史官周任的话)讲道理,比喻的方式(老虎逃、龟玉毁)讲道理
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孔子?
明确:拥有丰富的历史掌故和生活常识,用历史人物的经历和常识来说服学生,绝不是一个满口“之乎者也”的说教者
这一回合又是孔子胜出了
(3)师徒过招第三回合
冉有真是个聪明的人,他在三个回合中,从没有说过这是“我”的意愿,第一次陈述事实,第二次推托“夫子之欲”,第三次又将谁抬将出来了?
明确:子孙后代
孔子棋高一着,孔子说他最讨厌怎样的男人?
明确:“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一个好男人的标准是什么?
明确:君子坦荡荡
有国有家者真正的“忧”应该是什么?
明确:不均、不安
孔子最大的担忧是什么?
明确:“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孔子的担忧有没有变成现实?
明确:不久,季氏家臣阳虎内叛,完全印证了孔子的预见
在第三回合,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孔子?
明确:高度的政治觉解,仁爱的经世理想
【说明】将对话的整个过程分成三个回合,实际上是对整篇文章的内容进行梳理,让孔子的形象在每一个回合中清晰饱满地凸显出来,加深学生的阅读印象三个回合中所有探究的问题,都可以交付给学生,在学习共同体中自行研讨、解决
8.学习小结
学完《季氏将伐颛臾》之后,如果再要我们在孔子之前加一个定语进行修饰,你会加什么?
【说明】这个教学环节是对第五个教学环节的回应,主要是考量经过第七个教学环节的集中、深入、具体学习之后,学生对孔子的认识是否可以到达一个新的维度,也是对文本主要探究的话题“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孔子”的总结提升
9.诵读全文
提出朗读的最高要求:化境入得文本,浸淫人物,走近伟人孔子,涵泳他卓尔不群的政治襟抱和人格力量
【说明】课堂教学起于朗读,收于朗读,如扇面打开,移步换景,虽不能“沂水春风”,师徒其乐融融,但也乐音铮,余味莞尔
教学反思
为了达成“培养学生熟练阅读先秦经典文本的基本素养”这个目标,我设计了多次的朗读,有感受性、感悟性的朗读,也有任务型的朗读,有通读,也有演读通过朗读的方式,调动学生的文言文嗅觉,反复暗示学生文本语言模式的特殊性这是我在教案设计时第一次的自觉追求
文言文教学必定绕不开字词、句式的话题,偏离了这个话题,实际上就隐没了文言文最显性的文体特征在设计教学时,我比较关注《季氏将伐颛臾》中独特的语言现象,甚至还刻意地关注语言背后的文化,使字词、句式的学习不至于落于浮浅的表面这是我在设计教学时第二次的自觉追求
文言为“体”,孔子的思想为“用”文言的样式是承载孔子思想的载体教学的重点当然应该放在孔子的政治襟抱上怎么表现孔子的襟抱?设计教学的时候,我更多的考虑是贴着人物教、贴着学生教,所以就有了这样的一个核心话题: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孔子?话题的答案藏在师徒三个回合的过招中这是我在教学设计时第三次的自觉追求
这三个回合的学习是有侧重的,不能均衡用力孔子的形象是渐入佳境,渐渐丰满起来的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第三回合是最表现孔子思想的,要讲深讲透,才能让学生获得全面认知
这样的教学设计,最大的担忧是教师牵引了学生,也限制了学生,学生缺少主动建构的空间教师容易成为问题话柄的持有者,决定着问题的走向甚至结果要弥散这种教学的危险,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思考改良的路径:一是充分尊重学生的话语权,留出大量的时间,让学生互为学习伙伴,合作探究二是让教学的节奏慢下来,教师对学生的回答暂缓评价,让学生畅所欲言,学生之言与学生之言,言言相证相补,直至通向对人物的建构三是第七个教学环节让学生来担纲,由此检验、评估课堂学习水平,教师再根据实际情况作针对性、发展性补充
2、《季氏将伐颛臾》教案+教学反思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及反思
一、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熟练阅读先秦经典文本的基本素养
2.理解孔子经世济民的政治情怀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3.学习有针对性并且艺术地阐明自己观点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揣摩语言是学习的重点,论说的穿透力和感染力都是由语言的力量传递的,在学习过程中运用多种多样的语言活动方式,品味语言,揣摩深意体会孔子的政治抱负和社会理想是学习的难点,要使学生“入得其里”,在对话推进过程中细细品味内涵,还要使学生“出得其外”,将孔子的思想精华放在整个儒家文化的大背景中来读解
三、教学策略
1.朗读涵泳
2.辨词积累
3.语感品析
4.活动感悟
四、教学流程
1.导入
《季氏将伐颛臾》短短250字,字字珠玑,简洁动人,好文不厌百回读我想和同学们一起朗读全文,初步感受、理解文章内涵
【说明】本文充满先秦散文独特的气韵和魅力,值得一读再读在朗读过程中,要关注学生对句读节律的处理
2.基础的厘清
你觉得哪些字词和句式,是这篇文言文里需要我们重点去掌握的?
【说明】疏通字词和句式是走进文本,进行学习性阅读的第一步本文的语言表现形式多样,值得细细推敲
3.任务型朗读
再次朗读全文,揣摩文体特征
【说明】《季氏将伐颛臾》属于对话体文章,这在学生的学习认知中属于一个空白点,教师需要在这里给力,填补知识空缺
4.梳理全文核心话题
全文话题概括起来只有一个字:伐《季氏将伐颛臾》就是以“伐”作为话题的对话体议论文
【说明】将本文的内容和形式统一在一句话之内
5.穿插孔门轶事
(1)孔子弟子三千,得意门生七十二人这七十二人之中,还有“四最”颜渊(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子贡是孔子最富有的学生,冉有是孔子最善战的学生,子路是孔子最可爱的学生
(2)“伐”就是孔子和这“四最”之二冉有、子路一起探讨的一个话题
(3)孔子的形象孔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是百折不挠的跋涉者,是循循善诱的良师,是礼仪大师
【说明】将孔子及其学生的轶事作一次穿插,能让学生明确和孔子在谈论“伐”这个话题的是孔子的优秀学生他们在孔子心中有着一定的地位,可是他们的思想境界与孔子的还存在着这样的落差,可见孔子思想在当时的困难、逼仄的境地结合孔子具体的生平事迹,对孔子形象进行补充介绍,能够让孔子走下圣坛,让学生可以接住伟人的思想之臂
6.再读课文
分角色演读课文引导学生用声音来表现对孔子、冉有、子路的性格特征的理解
【说明】这次朗读带有研读性质在基本把握全文内容、文体特征、人物关系的基础上将阅读的重点放在对孔子(核心人物)的关注上,这是学习的关键
7.问题探究
师生对话的三个回合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孔子?
(1)师徒过招第一回合
得知季氏将伐颛臾之后,孔子的第一反应是什么?
学生补白:孔子当时的心理活动(挨批的应该是你们为什么挨批的应该是你们而不是季康子呢?你们接受我的教育,我希望你们在各国的政治舞台上推行我的政治理想你们太令我失望了)
除了批评,孔子是怎么对学生讲道理的?
明确:高明的老师以理服人孔子告诉学生:从历史观照,颛臾的国君是贤明高尚的;从现实来考察,颛臾是归附鲁国的;从关系上考虑,讨伐社稷之臣,那就是自毁墙角(老爸和儿子打内战,那成什么体统)
如果季氏坚持打这一仗,战争的性质是什么?
明确:师出无名:无道之战那就是“不义”
那么,我们从这一回合中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孔子?
明确:讲原则用朱熹的话来评价:理之至当
这一回合师徒谁胜出?
明确:孔子
(2)师徒过招第二回合
当冉有推托是“夫子之欲”时,孔子为什么还要“咄咄逼人”地对自己的弟子说“是谁之过与”?
明确:冉有、季路是季康子的家臣,做“臣”要有“臣”的担当啊
孔子运用了哪些方法来教育自己的学生?
明确:引用名人名言(史官周任的话)讲道理,比喻的方式(老虎逃、龟玉毁)讲道理
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孔子?
明确:拥有丰富的历史掌故和生活常识,用历史人物的经历和常识来说服学生,绝不是一个满口“之乎者也”的说教者
这一回合又是孔子胜出了
(3)师徒过招第三回合
冉有真是个聪明的人,他在三个回合中,从没有说过这是“我”的意愿,第一次陈述事实,第二次推托“夫子之欲”,第三次又将谁抬将出来了?
明确:子孙后代
孔子棋高一着,孔子说他最讨厌怎样的男人?
明确:“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一个好男人的标准是什么?
明确:君子坦荡荡
有国有家者真正的“忧”应该是什么?
明确:不均、不安
孔子最大的担忧是什么?
明确:“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孔子的担忧有没有变成现实?
明确:不久,季氏家臣阳虎内叛,完全印证了孔子的预见
在第三回合,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孔子?
明确:高度的政治觉解,仁爱的经世理想
【说明】将对话的整个过程分成三个回合,实际上是对整篇文章的内容进行梳理,让孔子的形象在每一个回合中清晰饱满地凸显出来,加深学生的阅读印象三个回合中所有探究的问题,都可以交付给学生,在学习共同体中自行研讨、解决
8.学习小结
学完《季氏将伐颛臾》之后,如果再要我们在孔子之前加一个定语进行修饰,你会加什么?
【说明】这个教学环节是对第五个教学环节的回应,主要是考量经过第七个教学环节的集中、深入、具体学习之后,学生对孔子的认识是否可以到达一个新的维度,也是对文本主要探究的话题“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孔子”的总结提升
9.诵读全文
提出朗读的最高要求:化境入得文本,浸淫人物,走近伟人孔子,涵泳他卓尔不群的政治襟抱和人格力量
【说明】课堂教学起于朗读,收于朗读,如扇面打开,移步换景,虽不能“沂水春风”,师徒其乐融融,但也乐音铮,余味莞尔
教学反思
为了达成“培养学生熟练阅读先秦经典文本的基本素养”这个目标,我设计了多次的朗读,有感受性、感悟性的朗读,也有任务型的朗读,有通读,也有演读通过朗读的方式,调动学生的文言文嗅觉,反复暗示学生文本语言模式的特殊性这是我在教案设计时第一次的自觉追求
文言文教学必定绕不开字词、句式的话题,偏离了这个话题,实际上就隐没了文言文最显性的文体特征在设计教学时,我比较关注《季氏将伐颛臾》中独特的语言现象,甚至还刻意地关注语言背后的文化,使字词、句式的学习不至于落于浮浅的表面这是我在设计教学时第二次的自觉追求
文言为“体”,孔子的思想为“用”文言的样式是承载孔子思想的载体教学的重点当然应该放在孔子的政治襟抱上怎么表现孔子的襟抱?设计教学的时候,我更多的考虑是贴着人物教、贴着学生教,所以就有了这样的一个核心话题: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孔子?话题的答案藏在师徒三个回合的过招中这是我在教学设计时第三次的自觉追求
这三个回合的学习是有侧重的,不能均衡用力孔子的形象是渐入佳境,渐渐丰满起来的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第三回合是最表现孔子思想的,要讲深讲透,才能让学生获得全面认知
这样的教学设计,最大的担忧是教师牵引了学生,也限制了学生,学生缺少主动建构的空间教师容易成为问题话柄的持有者,决定着问题的走向甚至结果要弥散这种教学的危险,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思考改良的路径:一是充分尊重学生的话语权,留出大量的时间,让学生互为学习伙伴,合作探究二是让教学的节奏慢下来,教师对学生的回答暂缓评价,让学生畅所欲言,学生之言与学生之言,言言相证相补,直至通向对人物的建构三是第七个教学环节让学生来担纲,由此检验、评估课堂学习水平,教师再根据实际情况作针对性、发展性补充
3、《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阿房宫赋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习本文描写为议论蓄势、议论使描写增加深度的写作特色。
2.能力目标:感受课文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像、大胆奇特的夸张特点。
3.情感目标:了解秦亡的原因及作者借古讽喻的目的。
【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善用丰富的想象、对偶、比喻、排比、夸张等修辞方法的特点,并明确它们对突出主题思想的作用。
【教学方法】
诵读法,点拨法,讨论法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二、关于赋文的知识
“赋”是介于诗与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
其特点 是:
《文心雕龙·诠赋》:“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
铺采摛文:指赋的行貌。注重声韵的和谐和辞藻的华丽。
体物写志:指赋的内容。往往结尾发表议论寄讽喻之意。
三、介绍作者
杜牧: 不但是晚唐时期的杰出诗人,也是那个时期著名的“文赋”和古文大家。诗歌方面,与李商隐并称为“小李杜”,写了许多怀古诗。古文方面,多为针砭时事的作品。杜牧的《阿房宫赋》历来被人们视为“文赋”的开先河之作,典范之作。
四、写作背景介绍,了解写作意图
《阿房宫赋》作于唐敬宗宝历元年,即公元825年,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启》中说:“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唐敬宗李湛十六岁继位,贪好声色,大兴土木,游宴无度,不视朝政,求访异人,希望获得不死之灵药,因此在位一年即为宦官刘克明所杀。作者预感到唐王朝的危险局势,就借这篇赋,表面上写秦因修建阿房宫,挥霍无度,贪色奢侈,劳民伤财,终至亡国,实则是借秦之故事讽唐之今事,规劝唐朝的当政者,要以古为鉴,不能哀而不鉴,最终只能落得“后人复哀后人也”的结局。
五、整体感知
1.分小组朗读,正音。
2.概括文章4个自然段的大意。
明确:第一部分(第1、2段)由外到内,由楼阁建筑到人物活动,铺叙阿房宫建筑宏伟豪华,极写宫中生活荒淫奢靡。
第二部分(第3、4段)议论分析,指出“秦爱纷奢”不恤民力自然会导致灭亡的命运,规劝唐敬宗李湛勿蹈秦王朝之覆辙。
六、研习文本第一段
1.找一学生读第一段。
2.学生齐读。
3.学生对照注释疏通文义,将疑点划出,小组讨论交流,质疑,教师指导,明确重点掌握的词。
4.段意理解。
本段可分几层?每层写了什么?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第一层:开首十二字,交代时代背景,点出地理环境。 “兀” “出”虽是粗笔勾勒,但已显爱憎,揭示了秦始皇统一后骄纵享乐,几十万劳动者的辛劳与血泪才换得阿房宫“出”。
第二层:“覆压……流入宫墙。”夸张手法,总写阿房宫的宏伟规模。“覆压”言其广,“隔离”言其高。骊山,起伏不断;二川,滔滔不绝,这两句将宫殿趋向、座落地势、规模之大形象鲜明地描绘出来。
第三层:“五步……不知西东。”以大量的对偶、排比等骈句,极力描绘、渲染了阿房宫内楼台殿阁的宏伟、豪华,桥梁复道的奇丽、壮观。“五步” “十步”,写出楼阁之密;廊腰缦回突出曲线美;钩心斗角突出结构美。“盘盘焉、囷囷焉”,是概括各式各样楼阁的形状,像蜂房那样密集,如漩涡那样纡回。“矗不知乎其几千万落”,掷笔长叹,非笔墨所能尽言。
第四层:本段最后部分。
从行文上看,这部分带过渡性质,从建筑写到宫殿中人物的活动,“歌台暖响”等四句既写宫中歌舞之盛,也写出这欢歌狂舞背后隐藏着宫人的无限悲戚。“—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重在写人之感受,亲疏有别,冷暖不均。
5.学生反复读,尝试背诵。
七、布置作业
背诵第一段,完成《三维设计》相关练习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课前检测
二、研读文本第二段
1.学生读。
2.学生就字词质疑,小组讨论交流,教师指点,明确重点、难点。
3.段意理解。
这一段主要描写了什么?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体会这些手法对主题表达的作用?
a.过渡:在第—段中,作者从背景、外貌、内景等方面极力铺陈,阿房宫的形象已矗立于眼前,富丽堂皇。在本段中,由宫殿的描绘,自然过渡到对宫人的描绘。
b.写宫人:“妃嫔媵嫱……三十六年。
分别从宫人的来源、宫人的生活、宫人的命运几方面进行描写。明星、绿云、腻、烟、雾、雷霆等具体形象的描绘,比喻精彩,想象奇特,又经过了艺术的夸张,极写宫女之多,也见出秦皇的骄奢淫逸,糜烂不堪。而她们“尽态极妍”的目的是“望幸”,可是却“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 “望幸”与“不得见”,充满了对孤寂痛苦的宫女的同情,更有对暴君的揭露。三、研读第三段
1.学生朗读
2.学生疏通段义,质疑,教师点拨,明确重点。
3.段意理解
本段可分几层?每层写了什么?体会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体会这些手法对主题表达的作用?
(1)描写宫藏:
“收藏”“经营”“精英”及“剽掠”这些词写出秦人掠夺之甚。“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八个字有四组对比,六国的珠宝尽入秦宫,但在宫中却视若土石,任意抛洒,有奢侈之心,无爱惜之意,批判锋芒渐露“亦不甚惜”,我们仿佛已听到作者的斥责和愤慨的声音了。然后由描写转入议论。
(2)“嗟乎”至“用之如泥沙。”
以常理和反问斥秦统治者只顾个人享受,不顾百姓死活、横征暴敛、挥霍无度的罪行。
(3)“使负栋之柱”至“不敢言而敢怒。”
摆出秦皇罪证,六个排比分句,运用比喻、夸张,紧扣阿房宫,进行强烈的对照描写,绘出秦始皇“劳民伤财”的触目惊心的图画。接下去顺势写出人民“不敢言而敢怒”的局面。民怨积深,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农民起义的爆发是必然的。
(4)最后用14个字高度概括了秦亡的过程,民众的反抗从“怒”到“叫” “举”“炬”,三个动词,短促相连,生动地表现了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摧枯拉朽之势,火山爆发之烈,迅猛异常,不可压抑。“可怜焦土”与上面的壮丽描绘形成鲜明对比,显得收束有力,概括了秦的速亡。
四、研读第四段
1.学生齐读。疏通段义,字词质疑,小组讨论,教师点拨。
2.理解内容。
历史的回顾,有着现实的用心。最后作者议论,给唐王朝不啻浇了一瓢钻心透骨的冰水。文章突出一个“鉴”字,希望唐统治者以秦为镜,回心转意,更弦易辙。
3.学生朗读第2、3、4段。
五、师小结,归纳本文所用艺术表现手法
六、布置作业
完成《三维设计》相关练习
板书设计:
《阿房宫赋》
杜牧
宫殿→美人→财宝(收藏)
↓
托物(描写)
↓
(秦)骄奢亡国→ ↓ →(唐)勿蹈覆辙
言志(议论)
写作意图:借阿房宫的兴灭,寄托对统治者的讽喻。
4、《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一、课题
《季氏将伐颛臾》
二、课时
三课时(本节为第二课时)
二、课型
新授课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在诵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文章层次,把握文章主旨。
(二)能力训练目标
思维的逻辑性
(三)德育渗透目标
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和人生态度。教育学生在面对困难时,要树立积极的姿态,作生活的强者,而不是逃兵。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文中所反映的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政治态度
(二)难点对对话体议论文谈话层次的理解
六、教学设计
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疏通文章大意,把握主旨,然后在师生共同讨论分析过程中解决文章的重、难点。
七、学生活动设计
反复诵读课文,通过讨论,分析文章的结构和主旨。
八、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2.学生集体诵读全文
3.结合课后练习题一,师生共同分析课文
(1)分析课文第一段
提问1:文章第一句“季氏将伐颛臾”交代了什么?
明确:文章第一句“季氏将伐颛臾”交代了谈话的政治背景。
提问2:孔子对“季氏将伐颛臾”持什么态度?其理由是什么?
明确:孔子认为季氏讨伐颛臾是错误的,理由有三:
一是颛臾乃先王封国,不可伐
二是颛臾在邦城之中,不必伐
三是颛臾是社稷之臣,不当伐
(2)分析课文第二段
提问3:为什么孔子认为季氏的行为是冉有的过错?对此,冉有是如何辩解的?孔子是怎样反驳的?
明确:孔子认为作为季氏的家臣,冉有和季路义不容辞地应制止季氏这种不仁不义的行为。对此,冉有辩解:“夫子欲之,吾二臣皆不欲也。”孔子引用周任的话和以虎兕、龟玉等为比喻进行反驳,认为冉有、季路对季氏的行为应负有责任。引用周任“陈力就列,不能者止”的话,对冉有的自我辩解给予反驳,认为他不是称职之臣。孔子运用比喻论证法,“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显然是看守人员的过错,是一种失职。(3)分析课文第三段
提问4:文章第三段,孔子再次驳斥冉有时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请从课文中找出原句作答并加以理解。
明确:“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可见,其政治主张是实行礼治,以德服人。
提问5:请找出一个表现孔子高度政治敏感和政治见地的语句。
明确:“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附:板书设计季氏将伐颛臾
先王封国不可伐
孔子反对讨伐颛臾邦城之中不必伐
社稷之臣不当伐
孔子驳斥冉有引周任之言
比喻论证冉有非称职之臣
孔子再驳冉有:实行礼治,以德服人
5、《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北方
一、作者介绍
艾青(1910-1996),中国现代诗人。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1932年在狱中写下《大堰河,我的保姆》等诗,一举成名,出狱后出版第一本诗集《大堰河》;抗战时期,创作上取得了丰硕成果,有著名诗集《北方》、《向太阳》等;在延安解放区,写下《黎明的通知》、《献给乡村的诗》等诗集;解放后有《宝石的红星》、《归来的歌》等诗集。
二、背景介绍
这首诗写于1938年初,是诗人艾青接触了北方广大的农村现实之后的作品。抗日战争爆发以后,艾青亲眼目睹了这块土地上所发生的一切,这给诗人的心灵蒙上了一层忧郁的色彩,他通过诗歌表达了对祖国灾难深重的忧虑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以及对这块神圣土地的深沉而执着的爱。
诗前小引中 “那个科尔沁草原上的诗人”指的是端木蕻良,作者因这个生长在北方的诗人的一句话引来一首情真意挚的抒情诗篇。“北方是悲哀的”,这是诗人的情感指向,也给全诗定下了调子——忧郁、悲哀、沉重。
诗人通过一系列形象表现北方的悲哀,以此展现在战争年代北方人民所蒙受的灾难和不幸,正是在这古老而又苦难的国土上,祖先们与自然界、与入侵的异族相搏斗,从不曾屈辱过一次,他们传下的“言语”与“姿态”也“永远不会灭亡”,诗人于此汲取了顽强的精神力量,坚定了必胜的信念,表达了诗人热爱祖国的情感。
这首诗包括题记在内,可看作两个部分:第一部分:题记,交待了本诗的写作缘起;诗的前三节,展现了北方人民在战争年代所蒙受的灾难与不幸。第二部分,本诗的最后一节,表达了诗人自己深深地热爱和崇敬“悲哀的北国”。
三、文本研习
1.学生自由朗读,找出反映诗人情感指向或者说是奠定该诗情感基调的一句话。
明确:北方是悲哀的。
2.读完文章后,同学们认为这句话奠定了该诗怎样的情感基调?
明确:忧郁、悲哀、沉重。
3.找出作者所选取的意象,说说这些意象都带有怎样的色彩,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明确:意象:“暗淡的灰黄”、“荒漠的原野”、“颓垣与荒冢”、“孤单的行人”、“悲哀的眼”、“疲乏的耳朵的畜生”、“干枯的小河”、“枯死的林木”、“低矮的住房”“惶乱的雁群”。
色彩:灰暗。
这是一片荒凉的景象,这些景象与冬季的肃杀相互衬映,成为当时中国现实的真实反映和象征,让我们看到了满目疮痍的祖国、苦难深重的人民。
4.这些意象都集中在第一小节和第二小节,那第三小节讲了什么内容?
明确:是对前两节的总结和概括,也就是说北方正处在“灾难”、“不幸”、“贫穷”与“饥饿”之中,其实北方是当时中国的一个缩影,这样的景象就是当时中国的命运,是中国灾难深重的历史的命运。
5.诗文的1、2、3小节将北方景象渲染得如此冷酷、黑暗,以叙述黑暗现实为主,那第四小节作者主要以什么为主?
明确:抒情。诗人用了三次重复“我爱这悲哀的国土”,让读者感到了一种发自内心的富有震撼力的声音,前面反复的强调和渲染都在这里得到了反衬,在强烈的对比中,诗人看到了伤痕累累的祖国,但也在意识深处感到这也是曾经让人骄傲的祖国。
四、课堂小结
本诗是自由体诗,没有整齐的段式和统一的韵脚,在表达上不受拘束,散文气息很浓,但诗的语言富有节奏感,无论停顿与衔接,都应和着语言的自然节奏,加上适当的反复,使全诗产生了一种内在的旋律。而且,诗人以他画家的感受力,敏锐地观察,艺术地展示了大自然的景观,并以素描的笔法勾勒出一幅富于动感的北国乡土的风景画面。回荡在这画面、节奏中的,有一种强烈而深沉的对祖国北方土地和人民的挚爱,这种真挚深厚的感情成为了该诗的最重要的质素。
五、作业
完成《优化方案》相关练习。
6、《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教学目的
1.继续学习和积累文言常用词语和句式。
2.了解孔子主张仁政、实行礼治的政治观点。
教学设想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字词句的掌握和课文的脉络层次,难点在于对孔子政治主张出发点的理解。学生学习本文时,只有先扫清文字障碍,才能抓住重点,突破难点。鉴于此种情况,本文的教学设想如下:
1.课前安排预习,借助注释,细读课文一遍,结合书后练习中的问题,再读课文,并试作口头翻译。
2.结合预习,采用点拨法,理解词句。掌握应知应会的词语,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的思路。至于人物分析则在理清思路的过程中点到为止,不宜多作分析。
3.在学生理清课文层次的基础上,反复朗读,促进学生熟读课文直至能背诵全篇。
4.比较《季氏将伐颛臾》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两篇文章,体会孔子在原则问题上当仁不让的精神。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
《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弟子言行的书,是关于儒家思想的最重要的著作。在初中教材中的《〈论语〉六则》一课里,我们学习了孔子“温故知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等著名的教育思想。《季氏将伐颛臾》也是论语中的著名篇章,反映了孔子实行礼治、以德服人的政治思想。[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让学生提出自己在预习时遇到的疑难字句,可板书在黑板上,增强学生听讲的针对性。
三、讲析第一段
1.朗读和疏通文意
请同学朗读第一段并作口头翻译。
教师点拨重点词句:
伐:攻打,征讨,指正式的战争。
过:责备。
无乃……与?一种表示委婉推测语气的句式。
何以……为?一种表反问的句式。
2.简析第一段,提出思考问题。
①这次谈话的背景事件是什么?
点拨:背景事件为季氏将伐颛臾。教师可根据资料向学生介绍背景。
②孔子对这件事的反对态度可从哪句话看出?孔子反对的理由是什么?
点拨:“无乃尔是过与?”一句。特别是“过”字确切而又传神地表达了孔子对季氏将伐颛臾的强烈不满,同时也是对作为家臣的冉有、季路未加劝阻、严重失职的极大反感。孔子明确指出了不应攻打颛臾的理由:
颛臾受先王之封,不可伐
颛臾是鲁国附庸,不必伐
颛臾是社稷之臣,不当伐[板书]
这三条理由体现孔子一向反对国君进行武力征伐、以力服人的思想主张,也再次对冉有、季路提出含蓄的批评。
3.全体朗读第一段,结合简析思路,请同学试作背诵。
四、布置作业
1.熟读并背诵第一段。
2.细读第二、三段,并思考课后练习一。
第二课时
一、检查第一段背诵
二、讲析第二段
1.朗读和疏通文意。
学生朗读第二段,另指一名学生口译本段。
教师点拨本段重点字词:陈、列、危、颠、相、押、椟、过
注意辨析:
过:是谁之过与?过错
过:无乃尔是过与?责备
2.简析第二段,提出思考问题
在上文中孔子含蓄地批评了冉有,但他辩解“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企图推卸责任,孔子是怎样批驳的?
教师点拨:
①列名言。孔子先列史官名言,指出冉有、季路应在其位,谋其政,据理力争劝其改邪归正,否则,就应离去,不可一味苟同。
②用比喻。运用比喻阐释深刻道理。
[板书]
3.熟读第二段,试背诵。
三、讲析第三段
1.朗读和疏通文意。
集体朗读第三段,请两名学生口头翻译。
教师点拨重点字词:疾、辞、患、寡、均、贫、安
注意辨析:
安:不患贫而患不安安定
安:既来之,则安之使……安定
本段较长,而且集中表达了孔子的政治主张,因此,除重点实词外,一些重要的语句要认真翻译(教师可适当板书),为分析本段内容,理解孔子的政治思想打下基础。
四、布置作业
1.背诵第二段,熟读第三段,继续思考练习题。
2.完成课后练习三。
3.阅读语文读本中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第三课时
一、检查第二段背诵及课后练习三
二、简析第三段
1.请同学默读课文,然后提出思考问题,请同学从文中找出孔子治国安邦的原则。
教师点拨:
孔子认为一个国家要达到“无贫”、“无寡”、“无倾”的地步,、只有采取“均”“安”“和”的治国原则,“修文德”则是实现这一原则的具体措施,这充分体现了孔子实行仁政、实行礼治、加强教化、以德服人的政治主张。
2.从孔子的政治主张可以看出,孔子对于季氏“谋动干戈于邦内”非常不满,请同学思考,孔子认为季氏当前之“忧”是什么。
教师点拨:
“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只是漂亮的托辞,季氏之“忧”在于惧怕于鲁君抗衡失利。故孔子言“在萧墙之内也”。
3.再朗读第三段,根据以下思路,试作背诵。
冉有为季氏辩护→孔子提出安邦原则→冉有季路有背原则→孔子指出季氏之忧
三、阅读比较《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与《季氏将伐颛臾》
提出思考问题:孔子教育弟子的态度有不同,为什么?
组织学生讨论,各抒己见。
教学小结:可以从孔子对学生的称呼和说话时采用的语气两方面加以比较。孔子历来主张温、良、恭、俭、让。但冉有、季路违反了他的政治原则,因此孔子激昂、慷慨地批评了他们,《季氏将伐颛臾》一文中写出了孔子对学说认真执著、对弟子爱深言切的一面,而《侍坐》写出了孔子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一面。
四、布置作业
1.复习本文重点字词句。
2.认真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背诵:全文
3.完成课后练习二。
7、《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及孔子思想在当时的地位、影响。
2.能够归纳出“是、疾、止、见、过”五个词语的义项;了解两个句式:“无乃……与”“何以……为”。
3.熟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文言词语的理解归纳及文言句式特点的掌握。
教学难点
孔子鼓吹礼治,主张以德服人的基本政治主张的理解。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同历史散文不同,先秦诸子散文是议论说理的文章。春秋战国时代是我国历史上思想空前活跃的时期,诞生了大批的思想家,形成了多种流派,这些派别及其代表人物纷纷著书立说,各抒己见,争辩不休,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因此,先秦诸子包括了各种不同的学术流派和政治观点。其中最重要的有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今天,我们学习有关儒家思想的最重要的经典著作——《论语》中的一篇《季氏将伐颛臾》。
二、孔子生平及《论语》简介投影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他是我国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他一生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主张仁义,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具有一定的开明态度。孔子学说成为二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被尊为圣人。并在晚年整理“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在我国历史上,他是致力于教育事业的第一人,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首开私人办学讲学之风,相传有学生三千,贤弟子七十二。
《论语》就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
请大家详看课文注释①。
三、简介背景
《季氏将伐颛臾》记载了孔子和弟子冉有、季路的一场对话,这场对话究竟是在怎样的背景下进行的?
孔子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当时,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家族逐渐强大,鲁国公室日趋衰败。三大家族共同把持鲁国朝政,其中,季孙氏势力最大,他要讨伐颛臾的原因有二:其一氏贪其土地,其二是担心颛臾对己不利。当时冉有、季路都在季氏门下,且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也就是在这时候,二人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孔子,由此引出了孔子和两位弟子的对话。
四、熟读课文
1.教师范读。(一遍)
①要求学生注意字的读音,没听清读音的字画出来。②进一步明确读音。
2.检查读音掌握情况。投影
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正确的一项是
A颛臾(zhuānxū)虎兕(sì)出于柙(xi)社稷(jì)之臣则将焉用彼相(xiāng)矣
B颛臾(chuǎnyū)虎兕(shì)出于柙(xiá)社稷(sù)之臣则将焉用彼相(xiāng)矣
C颛臾(zhuānyú)虎兕(sì)出于柙(xiá)社稷(jì)之臣则将焉用彼相(xiàng)矣
D颛臾(zhuānyú)虎兕(shì)出于柙(jiá)社稷(sù)之臣则将焉用彼相(xiāng)矣
3.叫2~3名学生分别朗读,师生如发现读音错误问题及时纠正。
4.分组朗读5.全班齐读。
6.要求学生各自结合课文注释朗读,大致疏通文意。
(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将自己结合注释读课文时遇到的问题向本组同学提问,学生自行解决)
7.学生再次齐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进一步熟读课文,并理解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师检查熟读课文情况
1.全班同学齐读课文。
2.采用分段进行法,检查学生结合注释能大致疏通文意的情况,一学生读一遍,另一学生翻译一遍,其他同学补充纠正。
二、指导学生理清思路,理解课文,背诵课文(分段进行,教师可稍作朗读提示)
“季氏将伐颛臾”,孔子和两位学生的对话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了。
提问:当孔子从两位学生那儿听到这个消息时,他的态度是什么?他列举了哪几条理由来表明自己的态度?(学生思考,并要求学生用序号把理由标出来。)
明确:当听到这个消息时,孔子勃然大怒,由此,也引出孔子和两位学生的第一次对话。他责怪冉有:“求!无乃尔是过与?”理由是:“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也就是说,孔子反对讨伐,理由有三:
反对①颛臾是先王所封之国不可伐义正词严
讨伐②颛臾在鲁国境内不必伐不容置辩
理由③颛臾与季氏同为社稷之臣无劝伐
教师对本段作朗读提示:由以上分析,我们读这一段时注意“季氏将伐颛臾”是陈述语气,应读得平稳一些,后面一定要把孔子责怪冉有的语气和反对讨伐的鲜明态度读出来。重读“求!无乃尔是过与?”中的“求”“过”,下文三条理由读时应高昂、急促些,尤其要加重“何以伐为”的反问语气。朗读并背诵。全班同学背第一段。
孔子不仅反对讨伐颛臾,而且认为冉有和季路对此事有责任。当即对冉有的辩解予以反驳,这是孔子和两位学生的第二次对话。
提问:孔子在反驳时,引用了哪些话,又用了哪些比喻?要求学生画出来。
明确:引用:“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比喻:“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提问:引用和比喻要说明什么问题?
学生讨论。(以前后桌为一组,选一代表发言)
明确:引用说明冉有、季路在季氏门下,却不能对季氏伐颛臾进行有效的阻止,如果一个臣子不能尽自己的职责,宁可辞去职务。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的比喻中“危”“颠”意指季氏,冉有、季路意指“不持”“不扶”之相,既然“危”“颠”而“不持”“不扶”,要“相”有什么用呢?“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的比喻中,“虎兕”喻季氏对颛臾动武,“龟玉”喻颛臾将要被毁灭,这样的话,看“虎兕”的人——冉有、季路不是有责任了吗?
因此,引用和形象的比喻,是要指出冉有和季路应认识到自己没有尽职劲责。
教师对本段作朗读提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这是冉有的推托辞,语速不能过快;孔子的话中“求”“是谁之过与?”应加重语气,口气坚决而又委婉。全班同学齐背第二段。
当冉有再一次危自己找借口开脱责任时,又遭到孔子的驳斥,这是孔子和两位学生的第三次对话,并正面提出了自己的主张。
提问:孔子的主张是什么呢?
学生思考并回答。
明确:孔子的正面主张也就是他治国安邦的原则:“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提问:这几句话表明孔子的基本政治主张的内容是什么?具体解释一下。
学生讨论。(前后桌互相交流自己的看法)
明确:表明了对内创造平等、安定的政治局面,使人民安居乐业;对外加强文教德化,使外邦异族归附。但冉有和季路却违背了这些原则。
提问:哪些话说明二人违背了这些原则。
明确:“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某动干戈于邦内。”
提问:通过分析,孔子认为季氏当前之“忧”是什么?
明确:“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孔子在此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季氏伐颛臾地实质,最终目的是要篡夺鲁国的政权。此句后来衍变为成语“祸起萧墙”,喻内部发生争斗并产生严重后果,沿用至今。
教师对本段作朗读提示: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中“求”第三次被孔子直呼,同样应加重语气,且要把孔子这句话的紧张严肃语气读出来。孔子在表明自己主张时的几句,应读得情绪激昂。班同学齐背第三段。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板书总结回顾本节课所讲的内容,归纳出孔子是一个爱国爱民、目光深远的政治家,并加强背诵。通过朗读提示明确本文的语言特点:在言行的记录中能绘声绘色,刻画人物的神态和气质。
全班同学背诵全文。
三、布置作业
熟背课文,做练习三。
第三课时
一、检查复习背诵。
二、阅读训练
提供下列材料给学生,教师适当解释其中难懂的词句,让学生拿课文和材料比较阅读,从而进一步了解孔子的政治思想,以突破本文的难点。(投影)
材料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
材料2: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同上)
材料1:注释北辰:北极星。共:同“拱”,环抱,环绕。
[译文]用道德来治理国政,自己便会像北极星一般,在一定的位置上,别的星辰都环绕着它。
材料2:注释道:引导。格:亲近归附之义。
[译文]用政法来导引他们,使用刑罚来整顿他们,人民只是暂时地免于罪过,却没有廉耻之心;如果用道德引导他们,用礼教来整顿他们,人民不但有廉耻之心,而且人心归服。
要求结合课文比较,进一步明确孔子的主要政治思想。
学生讨论、发言。
明确:课文和两则材料结合起来分析,可归纳出孔的主要政治思想是:修文德,以德报人,反对法治,主张礼治,反对武力征伐。
三、分类归纳总结文言知识
1.词类活用
找出下列句子中活用的词语,并说明活用的情况。
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答案:来、安,使动用法
2.特殊句式
翻译下列句子,并注意加点词的用法。
①无乃尔是过与
②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答案:①恐怕该责备你吧!
②这是国家的臣属,为什么要攻打它呢?
3.一词多义,结合完成练习三
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
1.是
例句出处释义
世无孔子,谁能定是非之真正确,与“非”相对
是社稷之臣,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这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判断词,是
2.疾
例句出处释义
君有疾在腠理,不治恐将深《扁鹊见蔡桓公》病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季氏将伐颛臾》厌恶、痛恨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触龙说赵太后》快、急速
会长老,问之民所疾苦《西门豹治邺》疾苦、痛苦
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劝学》强
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史记孙膑传》妒忌
3.止
例句出处释义
陈力就列,不能止者《季氏将伐颛臾》停止
河曲智叟笑止之曰《愚公移山》禁止、阻止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只是、仅仅
4.见
例句出处释义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木兰诗》看见
曹刿请见《曹刿论战》召见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伐颛臾》拜见、偈见
秦诚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表被动,相当于“被”
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歌》xiàn,出现
谡大笑曰:“汝真女子之见!”《失街亭》见解、见识
5.过
例句出处释义
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走过、经过
过犹不及《论语先进》超过
以其境为清,不可久居《小石潭记》过分、过于
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错误、过失(名)
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责备
且尔言过矣《季氏将伐颛臾》错(形)
故尝与过宋将军《大铁椎传》拜访、访问
三、小结
同学们,我们学习《论语》,不仅学习了其中的一些文言知识,还了解了孔子的政治思想。修文德,以德服人,反对谋动干戈进行武力征伐,在内部创造一个平等、安定的政治局面,使人民安居乐业。这种思想不照样适用于我们今天吗?我们现在正处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同样需要一个安定、和平的政治局面。因此,我们应刻苦学习,掌握知识,为创造一个长期安定、和平的政治局而努力。
8、《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最后的长春藤叶
【学习目标】
1.复习巩固小说的基本要素。
2.通过情节的分析理解最后的长春藤叶的意义,理解文章的深刻的主题思想。
3.通过分析文中对贝尔曼的描写,找出人物内在和外在的鲜明对比,体现贝尔曼作为低层的小人物却有着高尚的人格,美好的心灵。
4.体会并学习文章的语言艺术及精巧的结构安排。
【学习重点难点】
1.怎样理解长春藤叶的意义及文章的主题的把握。
2.贝尔曼人物形象的理解。
3.最后结尾情节的出人意料体现了作者巧妙的构思。
【教学设想】
从小说的三要素入手,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情节、人物、环境等,从而理解文章深刻的内涵及结尾的巧妙构思。
【教学方法】
文本研习法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多媒体播放《正大综艺》主题曲《爱》:“爱是love ,爱是爱心爱是love…..爱能带给你快乐和健康……”生命对于每一个热爱生活的人来说是何其重要,而爱,则是生命中最为温情的存在状态。珍爱生命的人是值得褒奖的,而那些在珍爱自己生命的同时,也在关爱着他人的生命,乃至不惜为此付出生命代价的人,更是为我们谱写了一曲人性光芒的最伟大的赞美诗。今天,就让我们随美国作家欧亨利走进他的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去瞻仰这样一位“生命的歌者”,在感动中接受灵魂的洗礼,精神的升华。
二、作者简介
欧 亨利 ,美国短篇小说家。他一生穷困潦倒,接触了多种多样的人物,掌握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在十余年创作生涯中,写下300多篇小说,著名的作品有《白菜与皇帝》、《四百万》、《西部人心》、《市声》、《滚石》等。
他的小说完全以情节取胜,故事颇多偶然巧合,结局往往出人意料。他也因此被誉为美国现代短篇小说的创始人。他同情普通的小市民,憎恨压迫者,他创作的艺术特色是常以使人发笑的幽默,启发人们深思。他的佳作常能在鞭挞资本主义社会的腐朽之余,引出人们“含泪的微笑”,抚慰受创伤的小人物的心灵,所以受到读者的欢迎。
三、字词整理
烘锅 矮墩墩 砖砌 蹑手蹑脚 一筹莫展 唠唠叨叨 绷着 窗槛 瞥着 怒号 冥冥中
四、理清文章脉络(由学生归纳,教师补充)
一(1—11)介绍故事发生的地点:纽约的格林尼治村,一个社会下层艺术家聚居的小区
开端:琼珊不幸感染肺炎,生命垂危,只有十分之一的希望
二(12—36)苏艾鼓励琼珊要有信心战胜病魔,但是琼珊已放弃主观上的努力,只等着最后一片叶子掉下来,自己也该离开人世了。
三(37—50)最后一片叶子始终贴在墙上,这使琼珊觉悟到自己的错误,重又燃起了生的欲望。
四(51—55)结局:琼珊病愈 贝尔曼去世
线索
明线:琼珊病重——琼珊病危——琼珊转好——琼珊脱离危险
暗线:贝尔曼画长春藤叶——贝尔曼生病——贝尔曼病危送进医院——贝尔曼去世
五、再跳读课文,找出时间线索与人物、情节的对应关系。
明确:
十一月:琼珊病倒;
一天早晨:琼珊病重;
整个故事发生 这天夜里:贝尔曼画常春藤叶;
在四天里 第二天早晨:琼珊病危,贝尔曼生病;
第三天天色刚明的时候:琼珊病情转好,贝尔曼被送到医院;
第四天:琼珊脱离危险,贝尔曼在医院去世。
六、思考下列问题
1.最后一片叶子与琼珊有怎样的关系?
2.最后的长春藤叶为什么能挽救琼珊的生命?
第二课时
一、文本研习
1、最后一片叶子与琼珊有怎样的关系?为什么最后的藤叶能挽救琼珊的生命?
明确:最后一片叶子关系到琼珊的生死。叶子是希望的象征,如若叶子落了,她也就给自己找到了放弃抗争的理由;当然,只要叶子不落,她就有所期待,有所抗争,在最后一片常春藤叶的鼓舞下,重新振作起来,直到康复。
2.怎样理解贝尔曼的杰作?
明确:他的杰作就是他用画出来的那一片最后的长春藤叶,这幅杰作唤醒了琼珊对生的渴望。反映了普通人之间无私情谊,闪烁着人性的光辉。
3.小说最震撼人心的情节是哪一个情节?作者是怎样写的,这样写会有遗憾么?
明确:是贝尔曼冒雨画常春藤叶的那个情节,可是这个情节作者并没有写出来,这就形成了情节的空白,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体现了作者的巧妙的构思技巧。
4.小说的结局有怎样的特点?(概括欧·亨利式结尾)
明确:欧亨利式的结尾。欧亨利在短篇小说的艺术处理上最大的特点就是“小说的意外结局”。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读者眼看着情节似乎明明朝着一个方向发展,但结局往往来了个出其不意。这意外的情节逆转,一方面是主人公形象得以升华,另一方面是主题也得到揭示,从而造成独特的艺术魅力。
二、人物分析
小说的主人公是谁?(贝尔曼)作为主人公,文中仅有两处集中写贝尔曼先生,试分析他是个怎样的人?
明确:
(提示:主人公评判的标准,不应单纯看作者笔墨的多少,而应看其在全体中是否具有典型意义,性格发展是否直接推动情节的逆转,是否对主题思想的表达具有关键作用)
特点:外貌描写告诉我们,贝尔曼是一个性格暴躁、酗酒成性、牢骚满腹、郁郁不得志的老画家,他生活失意有不满于现状,不得不借酒消愁、发泄;又通过语言描写,当他得知琼珊的病情和“白痴般的想法”后,“讽刺地咆哮了一阵子”,写出他的善良具有同情心。
再见贝尔曼时,贝尔曼已经身体虚弱,病了两天就去世了。贝尔曼是因为冒雨画最后一片叶子,得了肺炎而去世的。他的人格得到升华,崇高的爱心、自我牺牲的精神由此得到了展现。
由此,我们看到了贝尔曼平凡的甚至有点讨厌的外表下有一颗火热的、金子般的爱心,虽然穷困潦倒,却仍无私关怀、帮助他人,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作者借此歌颂了穷苦朋友相濡以沫的珍贵友情和普通人的心灵美。
三、环境描写
第18自然段,第44自然段
作用:阴沉灰暗的色调,悲凉的情调,烘托出作者悲凉、孤独、绝望的心情。
四、主题
文章通过写贝尔曼画最后的常春藤叶而挽救了把生命寄托在落叶上的琼珊这样一个故事,歌颂了穷苦朋友之间相濡以沫的珍贵友情和普通人的美好心灵。同时,也告诉我们,在生与死、抗争和屈服之间,需要自己树立信心,作出努力,才能得胜,坚强的信念是生命赖以延续的精神支柱。
五、品味“欧亨利式的语言”
结合文章中具体的环境描写和人物对话进行品读,并归纳总结:
采用幽默、风趣、俏皮、夸张、讽刺、比喻的语言,渲染悲剧的喜剧色彩,让读者在俏皮的描写中醒悟内在庄严的思想感情,在生动活泼中给人启迪,被称为“含泪的笑”。
六、作业
请你想象一下贝尔曼画长春藤叶的情形,写一篇500字的片断作文
七、板书设计
线索
明线:琼珊病重——琼珊病危——琼珊转好——琼珊脱离危险
暗线:贝尔曼画长春藤叶——贝尔曼生病——贝尔曼病危送进医院 ——贝尔曼去世
9、《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目的要求:
1.了解孔子以德服人的政治主张。
2.了解本文采取对话方式、反复辩难、使文章生动活泼、富有雄辩力的写作方法。
重点难点:
通过辩论,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
教具准备:
录音机、磁带、挂图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进入新课:
1.导入:
从今天起,我们开始学习本册书的最后一个单元——文言文单元。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一篇课文——《季氏将伐颛臾》。(板书)。
2.本文出自《论语》。《论语》主要是孔门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孔子,名丘,字仲尼。让我们同孔子见见面(出示孔子肖像图)。传说孔子身材矮小,面目丑陋,但就是这样一个人,却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并创立了儒家学派。
3.瞻仰了先圣的面容,接下来让我们从《季氏将伐颛臾》中领略一下孔子高度的政治敏感和政治见地。
4.首先,让我们跟随课文录音,一起来浏览一下课文,注意把握句读。(播放录音)
5.分析课文。
⑴.季氏将伐颛臾(板书)。
这一句话交代了谈话的政治背景:季氏将要讨伐颛臾。春秋时鲁国有一著名的历史事件,称为“三桓犯上”。鲁庄公有第三人:庆父、叔牙、季友,因为都是桓公的儿子,故其后代称为“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桓势力渐渐强大,不把鲁国国君放在眼里,甚至在鲁襄公十一年将公室瓜分。为了进一步排挤鲁国国君,季孙氏又谋求进一步扩充实力。
(2)第一句话交代冉有和季路作为季氏的家臣,将消息告诉他们的老师。
“有事于”:对……采取军事行动。
(3)对于这一消息,孔子的反应是什么?
明确:“求!无乃尔是这与(板书)?”(冉求,这难道不是你的过错吗?)
孔子对二人是当面呵斥,说明孔子是不赞成这种做法的。
批评完后,孔子又阐明了三点不赞成的理由(板书):
先王封国不可伐
邦域之中不必伐
社稷之臣不当伐
(4)针对孔子的批评,冉有自我辩解:“夫子欲之(板书),吾二臣者皆不欲也。”(我们那主公要攻打它,我们两人都不主张这样做呀!)
孔子当即给予反驳。首先引用周任(朱熹注:平声)的话:“陈力就列,不能者止”(陈,摆出来、施展。力,才能。就,居、充任。列,职位)意即:能施展其才能则就其职位,不能这样做就不就其职位。同是在《论语》里,孔子曾说过:“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而在这里则说的是“在其位,谋其政”。任一份职就要尽一份力;拿一份钱做一份事嘛。即使用我们今天并不那么先进的话说“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吧,那“钟”也得撞得响啊!
接下来,“一个盲人在走路,倘是临危而不抱持,跌倒而不搀扶,还用辅助者干什么呢?”接着孔子又打了一个比方:“老虎犀牛从栏中逃出,珍贵的玉器在柜里损坏了,这是谁的过失呢?”同学们说谁的过失?
明确:管理者的过失。
(5)由于孔子的批评抓住了要害,使冉有、季路难辞其咎,所以,他们只好实话实说,亮出自己的观点:“不是我们存心要消灭那颛臾,而是因为它日渐强大,又靠近费,对季氏的领地构成威胁。现在不消灭他,今后必将成为季氏的大患啊!”由此可见,冉有和季路实际上是参与了季氏的军事谋划的。
不料这一说,又正好暴露出自己的一个大问题。孔子一针见血,马上批评他说:“有道德的人厌恶那种不说自己愿意去做而编个谎言来搪塞的态度。”(疾,憎恨;舍曰,避而不谈;辞,托辞、辩解之辞)因为在孔子看来,冉有的说法纯粹是侵略者的强盗逻辑。明明是自己要去侵略、消灭人家,却找借口说是因为人家对自己构成威胁。这正如20世纪初日本军国主义者侵略中国却说成是要搞“大东亚共荣圈”一样。总之是心里明明想的是一样,口里却装模作样地说成是另一样,活脱脱的“伪君子”形象。
(6)批评了他们,孔子觉得作为老师还得给他们讲讲道理。于是又有了以下一段议论:“丘也闻有国有家者……则安之。”(翻译)
这是孔子的正面阐述,实际上说的是均贫富、讲稳定、求发展的治国方略,既包括内政又包括外交,既涉及经济又涉及政治。其中尤其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他的贫富思想。他的这种思想当然不同于共产主义,而具有平均主义色彩。因为他“不患贫”,而共产主义却要消灭“贫穷”。当然,历史地看,孔子的均贫富思想仍然具有积极意义。至少,它成为后世不少农民起义的口号和目标。
(7)阐述了自己的看法后,孔子又针对冉有和季路的问题进行了批评。“今由与求也……谋动干戈于邦内”(翻译)
(8)文章结尾一句话“吾恐季孙之忧……之内也。”表现了孔子高度的政治敏感和政治见地。其实,季氏讨伐颛臾虽然可以扩大地盘,发展实力,但主要目的还是要削弱鲁君的实力,最终篡夺鲁国的政权。从这个观点看,他发兵讨伐颛臾是一种烟幕,是一种试探性的武力示威,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孔子以他丰富的政治经验和深刻的政治眼光一语道破了季氏的阴谋,同时也有力地批驳了冉有的观点。
6.根据刚才所讲的内容,请一生翻译全文。
三、小结:
本文是一篇语录体的议论文。通过孔子与冉有和季路的对话,体现了孔子丰富的政治经验和深刻的政治眼光。
孔子虽然历来主张温、良、恭、俭、让,但是面对原则问题时,他却又有“当仁不让”的精神,充分表现了他的人格。
(若时间允许,再听一遍录音,加强印象)
四、作业
完成基础训练。
10、《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教学目的
1. 了解孔子以德服人的政治主张。
2. 学习本文用对话方式反复辩难,掌握生动活泼、富有雄辩力的写作方法。
教学设想
1、重点难点:
通过辩论,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
2、教具准备:
录音机、磁带、挂图
3、课时:1课时
4、课型:讲读课
教学过程:
1、导入:
孔子,名丘,字仲尼。让我们同孔子见见面(出示孔子肖像图)。传说孔子身材矮小,面目丑陋,但就是这样一个人,却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并创立了儒家学派。瞻仰了先圣的面容,接下来让我们从《季氏将伐颛臾》中领略一下孔子高度的政治敏感和政治见地。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一篇课文——《季氏将伐颛臾》。(板书)。
本文出自《论语》。《论语》主要是孔门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首先,让我们跟随课文录音,一起来浏览一下课文,注意把握句读。(播放录音)
2、分析课文。
⑴.解题
季氏将伐颛臾
这一句话交代了谈话的政治背景:季氏将要讨伐颛臾。春秋时鲁国有一著名的历史事件,称为“三桓犯上”。鲁庄公有第三人:庆父、叔牙、季友,因为都是桓公的儿子,故其后代称为“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桓势力渐渐强大,不把鲁国国君放在眼里,甚至在鲁襄公十一年将公室瓜分。为了进一步排挤鲁国国君,季孙氏又谋求进一步扩充实力。
(2).解读课文
①第一句话交代冉有和季路作为季氏的家臣,将消息告诉他们的老师。“有事于”:对……采取军事行动。
②对于这一消息,孔子的反应是什么?
明确:“求!无乃尔是这与(板书)?”(冉求,这难道不是你的过错吗?)
孔子对二人是当面呵斥,说明孔子是不赞成这种做法的。批评完后,孔子又阐
明了三点不赞成的理由(板书):
先王封国 不可伐
邦域之中 不必伐
社稷之臣 不当伐
③针对孔子的批评,冉有自我辩解:“夫子欲之(板书),吾二臣者皆不欲也。”(我们那主公要攻打它,我们两人都不主张这样做呀!)
明确:孔子当即给予反驳。首先引用周任(朱熹注:平声)的话:“陈力就列,不能者止”(陈,摆出来、施展。力,才能。就,居、充任。列,职位)意即:能施展其才能则就其职位,不能这样做就不就其职位。同是在《论语》里,孔子曾说过:“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而在这里则说的是“在其位,谋其政”。任一份职就要尽一份力;拿一份钱做一份事嘛。即使用我们今天并不那么先进的话说“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吧,那“钟”也得撞得响啊!
④“一个盲人在走路,倘是临危而不抱持,跌倒而不搀扶,还用辅助者干什么呢?”接着孔子又打了一个比方:“老虎犀牛从栏中逃出,珍贵的玉器在柜里损坏了,这是谁的过失呢?”同学们说谁的过失?
明确:管理者的过失。
⑤由于孔子的批评抓住了要害,使冉有、季路难辞其咎,所以,他们只好实话实说,亮出自己的观点:“不是我们存心要消灭那颛臾,而是因为它日渐强大,又靠近费,对季氏的领地构成威胁。现在不消灭他,今后必将成为季氏的大患啊!”由此可见,冉有和季路实际上是参与了季氏的军事谋划的。
明确:孔子一针见血,马上批评他说:“有道德的人厌恶那种不说自己愿意去做而编个谎言来搪塞的态度。”(疾,憎恨;舍曰,避而不谈;辞,托辞、辩解之辞)因为在孔子看来,冉有的说法纯粹是侵略者的强盗逻辑。明明是自己要去侵略、消灭人家,却找借口说是因为人家对自己构成威胁。这正如20世纪初日本军国主义者侵略中国却说成是要搞“大东亚共荣圈”一样。总之是心里明明想的是一样,口里却装模作样地说成是另一样,活脱脱的“伪君子”形象。
⑥批评了他们,孔子觉得作为老师还得给他们讲讲道理。于是又有了以下一段议论:“丘也闻有国有家者……则安之。”(翻译)
明确:这是孔子的正面阐述,实际上说的是均贫富、讲稳定、求发展的治国方略,既包括内政又包括外交,既涉及经济又涉及政治。其中尤其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他的贫富思想。他的这种思想当然不同于共产主义,而具有平均主义色彩。因为他“不患贫”,而共产主义却要消灭“贫穷”。当然,历史地看,孔子的均贫富思想仍然具有积极意义。至少,它成为后世不少农民起义的口号和目标。
⑦阐述了自己的看法后,孔子又针对冉有和季路的问题进行了批评。
明确:“今由与求也……谋动干戈于邦内”(翻译)
⑧文章结尾一句话“吾恐季孙之忧……之内也。”理解。
明确:表现了孔子高度的政治敏感和政治见地。其实,季氏讨伐颛臾虽然可以扩大地盘,发展实力,但主要目的还是要削弱鲁君的实力,最终篡夺鲁国的政权。从这个观点看,他发兵讨伐颛臾是一种烟幕,是一种试探性的武力示威,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孔子以他丰富的政治经验和深刻的政治眼光一语道破了季氏的阴谋,同时也有力地批驳了冉有的观点。
3、翻译全文。(学生独立完成)
11、《季氏将伐颛臾》 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的:
1.诵读和背诵课文
2.积累“是、疾、止、见、过”五个文言实词在文中的义项;
掌握“无乃……与……”,“何以……为”两个文言固定句式
3.理解课文思想内容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实词在文中的义项和文言固定句式
2.在把握文意和理清思路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 对孔子政治主张的出发点的理解 教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方法:
综合运用诵读法,推断法,问答式教学法,自读法和讨论法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l 积累文言实词、掌握文言句式、初背课文
教学内容和过程:
1. 导入新课
如果你想了解中国的历史,你就不能不了解孔子;如果你想研究中国的文化,你就不能不研究《论语》,它是中国文化的一座宝库。它那博大精深的思想,历经千年不朽。1998年1月,全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集会巴黎,发表宣言说:“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让我们一起走近孔子,去沐浴他那神圣的智慧之光吧!
2. 教师范读课文
3. 学生自读、讨论、提出问题,教师随问随答。
教师板书自读要求:
l 1.扫清语音和句读障碍; 2.辩析句式,注意语气 3.积累“是、疾、见、过、止 ”和“无乃……与”,“何以……为”。
4.教师精讲,点拔,集中解疑
句读:是社稷之臣也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实词:季路见于孔子 无乃尔是过与 陈力就列、不能者
句式: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何以伐为 虎兕出于柙 龟玉毁于椟中
古今异义: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词类活用: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成语: 分崩离析 祸起萧墙
5.讨 论,结合书后练习题一理清全文思路,尝试背诵课文
(详见板书设计)
6.小结巩固(时间允许课内进行,时间不允许布置为家庭作业)
基础训练1—5题
附板书设计:
季氏将伐颛臾
文章思路: 《论语》
先王以为东蒙主(不可伐) 季路见于孔子
孔子反对讨伐颛臾 在邦域之中 (不必伐)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是 社稷之臣 (不当伐) 无乃尔是过与
何以伐为
引周任之言 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孔子驳斥冉有—— 相
|比喻— 虎兕出于匣 分崩离析
龟玉毁于椟中 祸起萧墙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孔子再驳冉有——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
则安之
(治国安邦的原则)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理解课文内容并熟背课文
教学内容和过程:
1. 复习巩固
齐背全文,检查上课时学习效果
2. 讨论下列问题
问:第一句“季氏将伐颛臾”交代了什么?
明:交 代了谈话的政治背景
析:孔子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当时,鲁桓公的后代季孙,
孟孙,叔孙三大家族逐渐强大,鲁国公室则回趋裒微。
季康子所以要讨伐颛臾,一方面“贪其土地,欲灭而取之”,另一方面也
担心鲁国国君在政治、军事上同颛臾成为犄角之势,不利于季氏,这是当时社会背景 和季氏将伐颛臾的真实意图。
当时冉有,季路也在季氏门下,二人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准备,冉有、季路
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他们的老师孔子。
一向温文尔雅的孔子,听到这个消息,勃然大怒,辟头一句就责怪起冉有来
了“求,无乃尔是过与?”
接着一口气列举了三方面的道理反对讨伐颛臾,(从周朝的礼制和春秋大义来着)。
.孔子认为冉有和季路对此事负有责任。
他首先引用周任的话,如果一个臣子不能尽自己的职责,宁可辞去职务,也不应该尸位
素餐,这其实也是孔子自己的主张 。孔子认为季氏伐颛臾是“无道”,冉有,季路不能 进行有效的阻止,这本身就是错误的,现在这二人不仅认识不到这一点,反而推卸责任,这是孔子不能容忍的。
接着 ,孔子用了两个形象的比喻,教育冉有和季路认识自己的失职。 一是用扶相 应负的责任相比,二是用看守柙和椟的人做比。
最后,孔子直接表达自己的政治主张。冉有替季氏开脱,显然是赞成季氏讨伐颛臾的,但 前面他却说:“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憎恨这种口是心非、遮遮掩掩的两面派态度,于是他直接对冉有说:“君子疾夫舍曰‘ 欲之 ’而必为之辞”。接着提出他的政治主张:“有国有家者……既来之,则安之”
3.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背诵,要求背出以下语气:
1.“求,无乃尔是过与”虽属问语,却应当用谴责口吻读,有“唯尔是过”的味道。
2.“子曰”‘求!……要读得恳切。
3.“陈力”二句是从正面说理,要读得铿锵有力。
4.“危而”三句,口气应严厉。
5.“虎兕”三句是第二段的高潮,口气应更严厉。
6.还要注意“也”的语气。
4.课堂练习
书上练习题三
5.小结、扩展
本文是一篇对话体议论文,写孔子与其第子冉有和季路的一段对话,其中主要是孔子与冉有的对话,对话中,冉有的观点表达得比教委婉,孔子的观点却颇为鲜明,显得慷慨激昂。
孔子认为财富不均、社会不安是国家之患,主张修文德以德服人,反对谋动干戈进行武力
征伐。不过,孔子的政治主张的根本出发点是为了维护奴隶制的社会秩序。
6.布置作业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