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潜到语言文字的深处──《槐乡的孩子》教学案例及反思一等奖

《沉潜到语言文字的深处──《槐乡的孩子》教学案例及反思一等奖》属于教学反思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沉潜到语言文字的深处──《槐乡的孩子》教学案例及反思一等奖

1、沉潜到语言文字的深处──《槐乡的孩子》教学案例及反思一等奖

【案例:人教版第五册《槐乡的孩子》】

《槐乡的孩子》主要描写了生活在槐乡的孩子们采摘槐米的经过,朴实、明快、带有浓浓乡土气息的语言,把本来辛苦的劳动描述得轻松快乐。体会文中一些词句的表达效果,让学生感受到劳动是快乐的,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我曾听一位老师这样执教这篇课文──

学生读好课文后,老师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一个学生提出了关于词句的问题:“月落柳梢”是什么意思?

老师让这个孩子读出“月落柳梢”所在的句子:月落柳梢,劳累了一天的孩子们带着甜蜜的微笑进入梦乡。

老师说:“联系下半句,你就知道月落柳梢是──”

孩子回答:“是晚上。”略一沉吟,孩子又问:“那为什么课文写‘月落柳梢’,而不写‘晚上’呢?”

老师有备而来,惊喜地说:“问题问得好!文中还有这类表示时间的词句,你们能找出来吗?”

学生兴趣盎然地回到文中,很快找出了相关句子:“他们……没等云雀开口歌唱黎明,就已经爬到小山上了。”“当缕缕炊烟从村中升起的时候,孩子们满载而归……”

师:“没等云雀开始歌唱黎明”是──

生:清晨。黎明。

师:“当缕缕炊烟从村中升起的时候”是──

生:傍晚。傍晚时村里人开始做晚饭。

师: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呢?

生:这样写,读者一读就知道是什么时候,具体生动。

(对“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这个问题以学生的回答“语言更具体生动”作了终结。接下来转入下一个教学环节。)

师:你还有不同的表示“清晨”“中午”“晚上”的词句吗?

生:“烈日当头”可以表示“中午”。

生:“公鸡开始喔喔地歌唱”表示“黎明”。

生:“华灯初上”“夜幕降临”“太阳落山”可表示“傍晚”。

师:你们积累的可真多。


【反思】

本案例中教师语言文字训练的意识是值得充分肯定的。但课后我细细推敲,总感觉这一教学环节有些“到喉不到肺”。语言文字训练不能只是单纯地理解文本表面意思,而应该引导学生品出字里行间的精妙,品出字词背后的东西。要做到这一点,该“架桥”体验的要“架桥”体验,该点破的要点破,该讲解的要讲解。

“傍晚”“夜晚”“黎明”等仅仅是时间,而课文中“月落柳梢”“缕缕炊烟从村中升起”“没等云雀开始歌唱黎明”等既是对“傍晚”“夜晚”“黎明”这一时间概念的展示,也是对槐乡环境的诗意描绘——早晨,云雀欢唱,歌声悠扬,清新的气息扑面而来;傍晚,缕缕炊烟袅袅升起,温馨的感觉跃然纸上;夜深了,明月皎皎,垂柳依依……作者用图画式的语言写出了乡村的诗情画意,生活气息浓郁。这种诗意与孩子们以苦为乐的劳动互为衬托,给人以无限的美感和遐想。

而这位老师的教学,仅仅是把这些诗一般的语言替换成相对应的时间概念,句中的诗意孩子毫无所感,这样处理,实在是可惜了这些韵味无穷的句子。

对“作者为什么这样写”的理解,老师只是以学生的一句“语言生动优美”来作结,我觉得这样是远远不够的。这是一种怎样的具体生动?学生不见得有多少感触。如果老师再引导学生往前走一步,把“黎明”“傍晚”“夜深了”替换到相应的句子中,让孩子们读一读,把替换后的句子和课文的原句比一比,让文中的描写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画面;如果学生的体验还不到位,教师还可用生动的语言进行渲染,如:窗外,明月皎洁,垂柳依依,晚风轻拂,如水的月光透过窗户洒进屋子,温柔地抚摸着劳累了一天后刚刚进入梦乡的孩子,梦中的他们嘴角挂着甜甜的微笑……相信这样一来,就能够达到“文意兼得”的效果,学生就能够沉潜到语言文字的深处,对“为什么这样写”的认识又往前走了一步。

2、沉潜到语言文字的深处──《槐乡的孩子》教学案例及反思

【案例:人教版第五册《槐乡的孩子》】

《槐乡的孩子》主要描写了生活在槐乡的孩子们采摘槐米的经过,朴实、明快、带有浓浓乡土气息的语言,把本来辛苦的劳动描述得轻松快乐。体会文中一些词句的表达效果,让学生感受到劳动是快乐的,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我曾听一位老师这样执教这篇课文──

学生读好课文后,老师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一个学生提出了关于词句的问题:“月落柳梢”是什么意思?

老师让这个孩子读出“月落柳梢”所在的句子:月落柳梢,劳累了一天的孩子们带着甜蜜的微笑进入梦乡。

老师说:“联系下半句,你就知道月落柳梢是──”

孩子回答:“是晚上。”略一沉吟,孩子又问:“那为什么课文写‘月落柳梢’,而不写‘晚上’呢?”

老师有备而来,惊喜地说:“问题问得好!文中还有这类表示时间的词句,你们能找出来吗?”

学生兴趣盎然地回到文中,很快找出了相关句子:“他们……没等云雀开口歌唱黎明,就已经爬到小山上了。”“当缕缕炊烟从村中升起的时候,孩子们满载而归……”

师:“没等云雀开始歌唱黎明”是──

生:清晨。黎明。

师:“当缕缕炊烟从村中升起的时候”是──

生:傍晚。傍晚时村里人开始做晚饭。

师: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呢?

生:这样写,读者一读就知道是什么时候,具体生动。

(对“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这个问题以学生的回答“语言更具体生动”作了终结。接下来转入下一个教学环节。)

师:你还有不同的表示“清晨”“中午”“晚上”的词句吗?

生:“烈日当头”可以表示“中午”。

生:“公鸡开始喔喔地歌唱”表示“黎明”。

生:“华灯初上”“夜幕降临”“太阳落山”可表示“傍晚”。

师:你们积累的可真多。


【反思】

本案例中教师语言文字训练的意识是值得充分肯定的。但课后我细细推敲,总感觉这一教学环节有些“到喉不到肺”。语言文字训练不能只是单纯地理解文本表面意思,而应该引导学生品出字里行间的精妙,品出字词背后的东西。要做到这一点,该“架桥”体验的要“架桥”体验,该点破的要点破,该讲解的要讲解。

“傍晚”“夜晚”“黎明”等仅仅是时间,而课文中“月落柳梢”“缕缕炊烟从村中升起”“没等云雀开始歌唱黎明”等既是对“傍晚”“夜晚”“黎明”这一时间概念的展示,也是对槐乡环境的诗意描绘——早晨,云雀欢唱,歌声悠扬,清新的气息扑面而来;傍晚,缕缕炊烟袅袅升起,温馨的感觉跃然纸上;夜深了,明月皎皎,垂柳依依……作者用图画式的语言写出了乡村的诗情画意,生活气息浓郁。这种诗意与孩子们以苦为乐的劳动互为衬托,给人以无限的美感和遐想。

而这位老师的教学,仅仅是把这些诗一般的语言替换成相对应的时间概念,句中的诗意孩子毫无所感,这样处理,实在是可惜了这些韵味无穷的句子。

对“作者为什么这样写”的理解,老师只是以学生的一句“语言生动优美”来作结,我觉得这样是远远不够的。这是一种怎样的具体生动?学生不见得有多少感触。如果老师再引导学生往前走一步,把“黎明”“傍晚”“夜深了”替换到相应的句子中,让孩子们读一读,把替换后的句子和课文的原句比一比,让文中的描写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画面;如果学生的体验还不到位,教师还可用生动的语言进行渲染,如:窗外,明月皎洁,垂柳依依,晚风轻拂,如水的月光透过窗户洒进屋子,温柔地抚摸着劳累了一天后刚刚进入梦乡的孩子,梦中的他们嘴角挂着甜甜的微笑……相信这样一来,就能够达到“文意兼得”的效果,学生就能够沉潜到语言文字的深处,对“为什么这样写”的认识又往前走了一步。

3、沉潜到语言文字的深处──《槐乡的孩子》教学案例及反思

【案例:人教版第五册《槐乡的孩子》】

《槐乡的孩子》主要描写了生活在槐乡的孩子们采摘槐米的经过,朴实、明快、带有浓浓乡土气息的语言,把本来辛苦的劳动描述得轻松快乐。体会文中一些词句的表达效果,让学生感受到劳动是快乐的,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我曾听一位老师这样执教这篇课文──

学生读好课文后,老师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一个学生提出了关于词句的问题:“月落柳梢”是什么意思?

老师让这个孩子读出“月落柳梢”所在的句子:月落柳梢,劳累了一天的孩子们带着甜蜜的微笑进入梦乡。

老师说:“联系下半句,你就知道月落柳梢是──”

孩子回答:“是晚上。”略一沉吟,孩子又问:“那为什么课文写‘月落柳梢’,而不写‘晚上’呢?”

老师有备而来,惊喜地说:“问题问得好!文中还有这类表示时间的词句,你们能找出来吗?”

学生兴趣盎然地回到文中,很快找出了相关句子:“他们……没等云雀开口歌唱黎明,就已经爬到小山上了。”“当缕缕炊烟从村中升起的时候,孩子们满载而归……”

师:“没等云雀开始歌唱黎明”是──

生:清晨。黎明。

师:“当缕缕炊烟从村中升起的时候”是──

生:傍晚。傍晚时村里人开始做晚饭。

师: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呢?

生:这样写,读者一读就知道是什么时候,具体生动。

(对“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这个问题以学生的回答“语言更具体生动”作了终结。接下来转入下一个教学环节。)

师:你还有不同的表示“清晨”“中午”“晚上”的词句吗?

生:“烈日当头”可以表示“中午”。

生:“公鸡开始喔喔地歌唱”表示“黎明”。

生:“华灯初上”“夜幕降临”“太阳落山”可表示“傍晚”。

师:你们积累的可真多。


【反思】

本案例中教师语言文字训练的意识是值得充分肯定的。但课后我细细推敲,总感觉这一教学环节有些“到喉不到肺”。语言文字训练不能只是单纯地理解文本表面意思,而应该引导学生品出字里行间的精妙,品出字词背后的东西。要做到这一点,该“架桥”体验的要“架桥”体验,该点破的要点破,该讲解的要讲解。

“傍晚”“夜晚”“黎明”等仅仅是时间,而课文中“月落柳梢”“缕缕炊烟从村中升起”“没等云雀开始歌唱黎明”等既是对“傍晚”“夜晚”“黎明”这一时间概念的展示,也是对槐乡环境的诗意描绘——早晨,云雀欢唱,歌声悠扬,清新的气息扑面而来;傍晚,缕缕炊烟袅袅升起,温馨的感觉跃然纸上;夜深了,明月皎皎,垂柳依依……作者用图画式的语言写出了乡村的诗情画意,生活气息浓郁。这种诗意与孩子们以苦为乐的劳动互为衬托,给人以无限的美感和遐想。

而这位老师的教学,仅仅是把这些诗一般的语言替换成相对应的时间概念,句中的诗意孩子毫无所感,这样处理,实在是可惜了这些韵味无穷的句子。

对“作者为什么这样写”的理解,老师只是以学生的一句“语言生动优美”来作结,我觉得这样是远远不够的。这是一种怎样的具体生动?学生不见得有多少感触。如果老师再引导学生往前走一步,把“黎明”“傍晚”“夜深了”替换到相应的句子中,让孩子们读一读,把替换后的句子和课文的原句比一比,让文中的描写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画面;如果学生的体验还不到位,教师还可用生动的语言进行渲染,如:窗外,明月皎洁,垂柳依依,晚风轻拂,如水的月光透过窗户洒进屋子,温柔地抚摸着劳累了一天后刚刚进入梦乡的孩子,梦中的他们嘴角挂着甜甜的微笑……相信这样一来,就能够达到“文意兼得”的效果,学生就能够沉潜到语言文字的深处,对“为什么这样写”的认识又往前走了一步。

4、学生与人本之间的矛盾对话──《槐乡的孩子》教学案例

阅读是一种心灵的交流,精神的对话。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阅读活动的主体,是阅读教学的中心。因此,教师必须唤醒学生的自主意识,要善于抓住教材“矛盾处”,引领学生读书、探究、讨论,让他们在阅读实践中不仅能搜索处理信息和把握意义,更要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到审美的乐趣。如此才是阅读之精髓。

如在教学《槐乡的孩子》时,首先让学生体会到槐乡孩子的辛劳,通过反复朗读再次感受到槐乡孩子的快乐。把学生与文本的对话由原来的粗浅逐步引向深入,从学生的发言看,他们已走进课文,走进作者的世界,基本上把握了课文的内涵。我并未感到满足,及时引导学生,槐乡孩子的生活累吗?既然这么累又为什么说他是那样的快乐呢?要求学生再读书、再思考,终于让学生抓住了文本的“矛盾点”,从而引发了学生与文本意义的激烈碰撞。槐乡的孩子为自己能争钱交学费而乐;为减轻父女的负担而乐;为劳动中从中学到知识而乐;为明天又能劳动而乐……

从这些“矛盾”对话中可以看出学生已完全进入课文情境,整节课学生思维活跃,热情高涨,在心灵自由飞翔中,感受到阅读的乐趣。他们联系生活与文本对话,跳出文本与教师对话,个性得到解放和张扬。

5、学生与人本之间的矛盾对话──《槐乡的孩子》教学案例

阅读是一种心灵的交流,精神的对话。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阅读活动的主体,是阅读教学的中心。因此,教师必须唤醒学生的自主意识,要善于抓住教材“矛盾处”,引领学生读书、探究、讨论,让他们在阅读实践中不仅能搜索处理信息和把握意义,更要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到审美的乐趣。如此才是阅读之精髓。

如在教学《槐乡的孩子》时,首先让学生体会到槐乡孩子的辛劳,通过反复朗读再次感受到槐乡孩子的快乐。把学生与文本的对话由原来的粗浅逐步引向深入,从学生的发言看,他们已走进课文,走进作者的世界,基本上把握了课文的内涵。我并未感到满足,及时引导学生,槐乡孩子的生活累吗?既然这么累又为什么说他是那样的快乐呢?要求学生再读书、再思考,终于让学生抓住了文本的“矛盾点”,从而引发了学生与文本意义的激烈碰撞。槐乡的孩子为自己能争钱交学费而乐;为减轻父女的负担而乐;为劳动中从中学到知识而乐;为明天又能劳动而乐……

从这些“矛盾”对话中可以看出学生已完全进入课文情境,整节课学生思维活跃,热情高涨,在心灵自由飞翔中,感受到阅读的乐趣。他们联系生活与文本对话,跳出文本与教师对话,个性得到解放和张扬。

6、快乐原来如此简单──《槐乡的孩子》教学案例

“能告诉老师,在你们心中,最快乐的事是什么吗?”

“最快乐的事就是和同学们在草地上一起读课文,呼吸室外清新的空气,闻一闻桂花的清香,看看校园美丽的风景。”

“祝贺你们!同学们能从读书中找到乐趣,真是一件幸福的事,这也是老师最大的快乐!──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最大的快乐是劳动,是在八月的烈日下采摘槐米换取自己的学费……”

金秋的风送来阵阵桂花的芬芳,柔和的日光亲吻张张灿烂的笑脸,在总统山前的南草坪,我和孩子们席地而坐,一堂室外语文课正悄然进行……

这是一篇很美的自读课文,课文描写了生活在槐乡的孩子们采摘槐米的经过,赞美了槐乡的孩子纯朴勤俭、吃苦耐劳的品质;虽然采摘槐米是辛苦的,孩子们却从中获得了快乐,他们的童年生活因此变得丰富而充实。自读课文,教参建议一课时学完,但如此优美的一篇文章,不给孩子们充分的时间品读,不去背诵积累文章的精彩句段,岂不是太可惜了!我个人认为,这篇文章比起前一课《爬天都峰》更具文学性,更有品读价值,于是,我决定给足学生时间去品读这篇文章,去和文本亲密“对话”。

课前,我从网上下载了槐花的几幅图片,孩子们纷纷赞叹:“像一片片白色的云彩!”“像空中飘落的雪花!”“像一颗颗米粒(的确如此,在文中,槐花也叫槐米)。”“像一片草地上飞舞的蒲公英!”

孩子们的想象力太丰富、太美妙了!瞬间,我也来了灵感,“那咱们就到南草坪去读《槐乡的孩子》这篇文章,去闻一闻这宛如草地上飞舞的

蒲公英一样美的槐花的清香,好吗?”

“耶!太好了!”孩子们欢呼雀跃!

“带上笔和课本,整队出发吧!”

师生一行从其他正在教室里安静上课的班级前经过,走下楼梯,前往南草坪。乖巧的女孩子走在前面,一会儿就到达目的地。几个好动的男生则拉着我去瞧路边草地上黄色的小野花,“鄢老师,你看,蒲公英!”“这不是蒲公英,蒲公英的花瓣比它大。”

(前些天,我们也曾在南草坪上读过一篇课文《金色的草地》,孩子们对那金色的蒲公英念念不忘。)我笑着纠正他们,拉着这几个小家伙赶上队伍。

短暂的、兴奋的喧闹过后,大家坐下来,开始上课了。于是,便有了文章前的那一段对话。

7、快乐原来如此简单──《槐乡的孩子》教学案例

“能告诉老师,在你们心中,最快乐的事是什么吗?”

“最快乐的事就是和同学们在草地上一起读课文,呼吸室外清新的空气,闻一闻桂花的清香,看看校园美丽的风景。”

“祝贺你们!同学们能从读书中找到乐趣,真是一件幸福的事,这也是老师最大的快乐!──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最大的快乐是劳动,是在八月的烈日下采摘槐米换取自己的学费……”

金秋的风送来阵阵桂花的芬芳,柔和的日光亲吻张张灿烂的笑脸,在总统山前的南草坪,我和孩子们席地而坐,一堂室外语文课正悄然进行……

这是一篇很美的自读课文,课文描写了生活在槐乡的孩子们采摘槐米的经过,赞美了槐乡的孩子纯朴勤俭、吃苦耐劳的品质;虽然采摘槐米是辛苦的,孩子们却从中获得了快乐,他们的童年生活因此变得丰富而充实。自读课文,教参建议一课时学完,但如此优美的一篇文章,不给孩子们充分的时间品读,不去背诵积累文章的精彩句段,岂不是太可惜了!我个人认为,这篇文章比起前一课《爬天都峰》更具文学性,更有品读价值,于是,我决定给足学生时间去品读这篇文章,去和文本亲密“对话”。

课前,我从网上下载了槐花的几幅图片,孩子们纷纷赞叹:“像一片片白色的云彩!”“像空中飘落的雪花!”“像一颗颗米粒(的确如此,在文中,槐花也叫槐米)。”“像一片草地上飞舞的蒲公英!”

孩子们的想象力太丰富、太美妙了!瞬间,我也来了灵感,“那咱们就到南草坪去读《槐乡的孩子》这篇文章,去闻一闻这宛如草地上飞舞的

蒲公英一样美的槐花的清香,好吗?”

“耶!太好了!”孩子们欢呼雀跃!

“带上笔和课本,整队出发吧!”

师生一行从其他正在教室里安静上课的班级前经过,走下楼梯,前往南草坪。乖巧的女孩子走在前面,一会儿就到达目的地。几个好动的男生则拉着我去瞧路边草地上黄色的小野花,“鄢老师,你看,蒲公英!”“这不是蒲公英,蒲公英的花瓣比它大。”

(前些天,我们也曾在南草坪上读过一篇课文《金色的草地》,孩子们对那金色的蒲公英念念不忘。)我笑着纠正他们,拉着这几个小家伙赶上队伍。

短暂的、兴奋的喧闹过后,大家坐下来,开始上课了。于是,便有了文章前的那一段对话。

8、让孩子走进生活──《胖乎乎的小手》教学案例及反思

​【教学内容】

《胖乎乎的小手》是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讲了兰兰胖乎乎的小手帮家人拿过拖鞋,洗过手绢,挠过痒痒,而使全家人都喜欢这双胖乎乎的小手,从课文中我们感受到兰兰从小爱劳动,关心长辈的好品质。

【教学目标】

1、认识“胖”“喜”等13个生字。会写“看”“着”等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培养孩子养成尊敬长辈的美德,有帮助长辈做事的愿望和行动。

【教学过程】

一、活动激励,揭题引文

1、看手:

请同学们伸出自己的小手,看看谁的手是胖乎乎的。

2、画手:

请学生上台,在黑板上用粉笔画出手的轮廓。

3、夸手:

说说自己的小手能做什么,夸夸自己的小手。

4、过渡:

小朋友都有一双胖乎乎的小手,有个叫兰兰的小朋友也有一双能干的胖乎乎的小手(板书课题)谁能把课题读读?

生:(指名学生读)

师:我们一起把课题读读吧!

生:(齐读课题)

师:读了课题,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1:我想知道这双小手是做了什么事?

生2:我想知道这双小手还有谁喜欢?

……

二、初读课文,识字写字

师:课文里生字词你们都会读吗?(投影出示带拼音的生字词)请小朋友先练习一下,待会儿请小老师来教大家读难读的生字词。

生:练习读生字词。

师:谁能当小老师来提醒大家,把那些难读的生字词读准?

生:(指名生带读)

师:大家一起读读吧。

生:(齐读生字词)

师:同学们能读准字音了,下面我们来个比赛,看看哪个小组能把这些字记住,而且方法简便,有趣,就给这个小组插一面红旗。

(小组讨论记忆生字词)

(我们在这以前教过学生用加一加,减一减,分一分,猜字谜,编故事等方法记忆生字,鼓励学生用我们曾学过的方法记忆)

师:谁先来汇报自己的记字方法?

生1:半个月亮──胖。

生2:十口里面一颗豆──喜。

生3:弓长──张,我们班的张悦,张猛豪,张亚楠的“张”就是这个。

生4:我用换一换的方法记的,“贴”可以换成“站”,“情”可以换成“请”,“清”。

(学生说的时候,师板书)

……

师:这样你还认识吗?(投影出示擦掉音节的生字词)谁来试读?

生:(指名几学生读生字词)

师:想读的都站起来读。

生:(绝大多数学生都站起来读了)

师:让我们开火车读生字词吧。

生:(开火车读生字词)

师:我们认识了这么多生字,现在来写一写好吗?(投影出示带“看”“着”田字格)谁来读读这两个字?

生:(指名生读字)

师:请小朋友仔细观察这两个字,你发现了什么?

生1:他们都是半包围结构。

生2:“着”多了个倒八字。

生3:“着”的第三笔是横,“看”的第一笔是撇。

师:请小朋友举起右手跟着我写这两个字(师在黑板上范写)。

生书空。

师:请小朋友在书上描一个字,写一个字(播放音乐,师巡视指导)。

师生共同评议学生写的字。

以此方法学写另外四个字。

三、完成作业

在书上书写我会写的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词

师:生字宝宝刚才休息了一会儿,现在又来到小朋友身边,你们还认识它们吗?

生:(指名人读生字)

二、读中感悟,合作探究

师:生字会读会写了,咱们把它们请回到课文里,相信你们能读得更好。边读边想全家人为什么都喜欢兰兰的那张画?,把他们说的话画下来。

生:(自由读课文,并把爸爸,妈妈,姥姥说的话画下来)

师:兰兰帮全家人做了哪些事?

生:帮爸爸拿拖鞋,帮妈妈洗手绢,帮姥姥挠痒痒。

师:谁愿意站起来把课文读给大家听?其他同学边听边想你喜欢哪一自然段?

生轮读课文。

师:你喜欢哪一自然段?就把那一自然段读一读。

生自由读课文。

师:你喜欢哪一自然段?

(学生说到哪一自然段,就指导哪一自然段)

1、学习第二自然段:

生:我喜欢读第二自然段,你能读个大家听吗?

生:(读第二自然段)

师:他读得怎么样?

生:他读得流利,有感情。

生:我好象看到兰兰在昂着头有礼貌地和爸爸说话。

师:体会得真好。谁能扮演一下兰兰来读一读?

生:(指名读兰兰说的话)

师:我好象也看到了一个可爱的兰兰,还有谁想读兰兰的话,想读的站起来一起读。

生:(齐读兰兰的话)

2、学习4、5、6自然段:

师:还有谁喜欢读第三自然段?来读给大家听听。

生:(指名读)

师:你读懂了什么?

生:爸爸喜欢兰兰胖乎乎的小手,是因为小手帮爸爸拿过拖鞋。

师:想想爸爸说这话时,表情怎样?谁来模仿爸爸的口吻读一读?

生:(指名读)

师:读的怎么样?

生:声音不够粗。

生:没有夸兰兰的意思。

师:谁能把爸爸亲切的语气和夸的意思读出来?

生:(再指名读)

师:我们都把自己当成爸爸来夸夸兰兰。

生:(齐读第三自然段)

以下4、5自然的学习方法同第三自然段。

3、学习第一和第六自然段:

师:谁能把第六(第一)自然段读得最好?

生:(想读的都站起来读)

师:如果你是兰兰,听了全家人对自己的夸奖,心里怎样想?

生:高兴,兴奋。

生:以后还要为全家人做更多的事。

师:谁来把兰兰高兴的心情读出来。

生:(指名读)

师:读了全家人对兰兰的夸奖,你们替兰兰高兴吗?把自己当着兰兰来感受一下 。

生:(齐读这段)

三、欣赏朗读,进入角色(分角色朗读)

先分四人一小组,分角色,一人一个角色;老师叙述,请学生表演读。

四、发散思维,扩展想象

师:兰兰长大后,会帮全家人做哪些事情呢?

生:帮姥姥、妈妈梳头。

生:帮爸爸整理书房。

………

师:看看你们自己的小手,想一想,你们的小手长大了帮家长做哪些事?

生:替妈妈做饭,让妈妈好好歇歇。

生:好好工作,为爸妈争光,让他们过幸福的生活。

……

五、课外活动

师:老师知道同学们的小手很能干,今天老师要你们每双小手布置一项任务,回家后,用你的小手帮家人做一件事,做的时候观察家里人的表情,事后把当时的情景画下来,我们来一个“比小手”画展。

【教学反思】

《胖乎乎的小手》这篇课文讲述了兰兰胖乎乎的小手帮家人拿过拖鞋,洗过手绢,挠过痒痒,而使全家人都喜欢这双胖乎乎的小手,从课文中我们也感受到兰兰从小爱劳动关心长辈的好品质。文章开始兰兰的疑问:“我画了那么多画,你为什么只贴这一张呢?”也是同学们心中的疑问,学生看到这里会产生强烈地读下去的愿望,会主动地去文中寻找答案,而且小学生又善于表现自己。老师给他们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去读,去想,去说,并引导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使整个学习过程成为学生自由学习,相互合作,情绪饱满的共同发展过程。

一、联系生活,引起共鸣

这篇课文的内容很贴近学生们的生活实际,而且在兰兰身上也有同学们的影子,在上课的开始我组织学生看手,画手,夸手后,同学们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这双小手到底做了什么事?这双小手还有谁喜欢?由此激发了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产生了参与学习的愿望。

在结束课文时,再让同学们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也夸夸自己的小手帮家长做了什么,同学们的抢答很热烈,我差点都招架不住他们的热情了。我儿子也刚学了这一课,放学回家的路上,我买菜,他主动帮我提着(以前从来没有过这举动),并且是两手已提好几样菜也不让我帮忙,我趁机夸他的小手能干,他脸上笑开了花。回到家里,小手勒红了也不叫一声疼。我由衷地赞叹这教材和生活贴近了真好。

二、欣赏朗读,共同参与

有感情地朗读这篇课文也是一教学重点,而人物角色的不同,说话语气不同,内容不同,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尝试自读,同学互评,老师点评,使学生进入了人物角色,又通过分角色朗读,同学门边读自编动作,加上表情,使学生对文章内容有了深的理解,同时也使学生获得了学习的快乐。

三、发散思维,扩展想象

课文中兰兰可爱、善良,爱劳动,是同学们心目中的榜样,同时兰兰的身上也有他们自己的影子,教学的最后再让学生想一想兰兰长大了会帮家人干什么,实际上是让学生以自己的身份来替兰兰回答。以学生爱模仿,爱参与的特点,又让他们回家帮家长做一件事,并当时的情景画下来。从后来同学们交上来的画可以看出简直是一个“小手比武大赛”有画捶背的,有画倒水的,有画洗脚的……。尽管画的画技幼稚,但内容已充满了想象。

课堂上,同学们积极参与,气愤活跃,学生学得轻松,学得快乐,课后又愿意去实践,对这种亲近孩子生活的教材,并让孩子走进生活的教学活动真好。

9、学生──学习的主人──《颐和园》教学案例及反思

​【教学案例】

学校安排第一次公开课,我准备的是《颐和园》这一课的第二课时。我设计的教学思路是:指导学习长廊这一部分,合作学习万寿山和登上万寿山这一部分。自学昆明湖这一部分。指导第一部分时,先让学生思考一个问题,读完第一自然段有什么感受,学生很自然讲出长廊长这一特点再接着问:你从哪些词句体会到的,学生很容易答出。合作学习第二部分时,我安排学生熟读课文后交流两个问题:

1、在万寿山脚看到了那些景物。

2、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这两个问题看似简单,可学生在我的再三提示下才回答出了这两个问题。后两个自然段我放弃了原来的设想,用讲读法草草把两个自然段讲完。

【教学反思】

新课标当中提倡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由原来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这就要求教师适时调整自己的角色。教师不在是主角,而成为一名导演,起穿针引线的作用。

这堂课在设计上存在几点不足:

1、逐段分析,讲解或让学生体会这都是不必要的。

2、没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朗读时间。

应改进为:

1、让学生成为小导游的身份,充分读课文,把握内容,用心体会各景物特点,提高其学习兴趣。

2、教学方法还要灵活多样,适时给予学生鼓励性的评价,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课堂效率。

10、学生──学习的主人──《颐和园》教学案例及反思

​【教学案例】

学校安排第一次公开课,我准备的是《颐和园》这一课的第二课时。我设计的教学思路是:指导学习长廊这一部分,合作学习万寿山和登上万寿山这一部分。自学昆明湖这一部分。指导第一部分时,先让学生思考一个问题,读完第一自然段有什么感受,学生很自然讲出长廊长这一特点再接着问:你从哪些词句体会到的,学生很容易答出。合作学习第二部分时,我安排学生熟读课文后交流两个问题:

1、在万寿山脚看到了那些景物。

2、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这两个问题看似简单,可学生在我的再三提示下才回答出了这两个问题。后两个自然段我放弃了原来的设想,用讲读法草草把两个自然段讲完。

【教学反思】

新课标当中提倡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由原来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这就要求教师适时调整自己的角色。教师不在是主角,而成为一名导演,起穿针引线的作用。

这堂课在设计上存在几点不足:

1、逐段分析,讲解或让学生体会这都是不必要的。

2、没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朗读时间。

应改进为:

1、让学生成为小导游的身份,充分读课文,把握内容,用心体会各景物特点,提高其学习兴趣。

2、教学方法还要灵活多样,适时给予学生鼓励性的评价,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课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