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庆》课堂实录及反思一等奖》属于教学反思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1、《欢庆》课堂实录及反思一等奖
【教学思路】
《欢庆》是一首优美的小诗,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国庆时祖国一片欢庆的欢乐场景,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因此教学过程的设计则安排了以下环节:
1、激发学生兴趣:
好的教学设计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挖掘教材中的潜在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时首先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说说自己的生日,再来说祖国的生日,让学生在看似无意,实则有意的引导下理解欢庆、国庆的意义。接着在美读课文、背诵课文、指导书写的教学中安排了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读一读、采用各种形式比着读、用自己的方式背一背、请你来当小老师的教学环节,始终注意调动学生的兴趣,在课堂中能始终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2、让学生自主: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课堂应主张发扬学生的自主。在这堂课的每个环节中,从朗读到识字,从你用怎样的方法记住它到读你喜欢的句子,从你怎样记住的到你发现了什么?每一环节都争取让学生来说、来读、来背、来发现,教师是引导者,是学生的学习伙伴。
同时针对低年级的教学要求,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我也安排了词中识字、文中识字、指导写字的环节。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庆”等七个生字,学会“亿”等八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3、进一步培养学生主动积累词语的意识。
【教学难点】
指导朗读,通过朗读,感受国庆时祖国一片欢庆的欢乐场景,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课时】
一课时。
【课前准备】
生字词卡片、图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能告诉老师你们的生日吗?(指名说)你们知道我们伟大的祖国的生日吗?
2、是呀!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从此,每年的十月一日,我们都要为祖国庆祝生日!今年,全国人民又高高兴兴地庆祝了她五十五岁的生日。
3、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小诗《欢庆》,用这首小诗来赞美这美好的日子。(板书课题)“欢庆”这两个字都是本课的生字,请同学们用自己最好的方法记一记吧!先自己说一说,你最好的办法是什么?(自由说)
4、谁愿意介绍一下?(指名说)
5、请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
1、请同学们轻轻打开书,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边读边画生字,并把画出的生字每个字读3遍?(自由读)谁愿意把画出的生字词读一读?(指名读)
2、这些生字你会读吗?(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读)
3、谁想把课文读给大家听一听,其他同学做评委,看看他是否读准了字音,读通了句子。
(课文的字音读准了,句子读通了,让我们走进这美好的日子,体会这美丽的小诗吧!)
4、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用﹏﹏﹏画出你最喜欢的词,并大声读读那一行,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这个词?(自由说)谁想说给大家听?(指名说)
喜欢这一行的同学,请大声读一读。
小结:田野、枫材、蓝天、大海、十三亿中国人民都在欢庆这美好的日子――十月一日(板书:十·一)
三、朗读感悟
1、在这美好的日子里,教师也想放声朗读这首诗来庆祝祖国妈妈的生日,请同学们注意观察教师脸上表情!(师范读)
2、教师脸上的什么表情?教师为什么这么高兴?(指名说)
3、是呀!老师是祖国妈妈的孩子,你们也是祖国妈妈的孩子,全国各族人民都是祖国妈妈的孩子,妈妈过生日了,孩子怎能不高兴呢?同桌互相读一读,看看谁的笑容最甜?(同桌比赛读)
4、同学们读得那么开心,谁愿意读给大家听一听?(指名读)
谁想跟她比一比?
5、谁还想读?同学们读书的积极性真高,咱们来个读书比赛好吗?教师也想参加,欢迎吗?谁先来?你先来,我请大家当评委!(师生比赛读)
⑴谁给我们俩评一评?(指名评)
⑵谁还想这位小老师比一比?
6、我们一起来读读这首诗,注意听老师引读。
2、《欢庆》课堂实录及反思
【教学思路】
《欢庆》是一首优美的小诗,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国庆时祖国一片欢庆的欢乐场景,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因此教学过程的设计则安排了以下环节:
1、激发学生兴趣:
好的教学设计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挖掘教材中的潜在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时首先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说说自己的生日,再来说祖国的生日,让学生在看似无意,实则有意的引导下理解欢庆、国庆的意义。接着在美读课文、背诵课文、指导书写的教学中安排了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读一读、采用各种形式比着读、用自己的方式背一背、请你来当小老师的教学环节,始终注意调动学生的兴趣,在课堂中能始终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2、让学生自主: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课堂应主张发扬学生的自主。在这堂课的每个环节中,从朗读到识字,从你用怎样的方法记住它到读你喜欢的句子,从你怎样记住的到你发现了什么?每一环节都争取让学生来说、来读、来背、来发现,教师是引导者,是学生的学习伙伴。
同时针对低年级的教学要求,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我也安排了词中识字、文中识字、指导写字的环节。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庆”等七个生字,学会“亿”等八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3、进一步培养学生主动积累词语的意识。
【教学难点】
指导朗读,通过朗读,感受国庆时祖国一片欢庆的欢乐场景,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课时】
一课时。
【课前准备】
生字词卡片、图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能告诉老师你们的生日吗?(指名说)你们知道我们伟大的祖国的生日吗?
2、是呀!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从此,每年的十月一日,我们都要为祖国庆祝生日!今年,全国人民又高高兴兴地庆祝了她五十五岁的生日。
3、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小诗《欢庆》,用这首小诗来赞美这美好的日子。(板书课题)“欢庆”这两个字都是本课的生字,请同学们用自己最好的方法记一记吧!先自己说一说,你最好的办法是什么?(自由说)
4、谁愿意介绍一下?(指名说)
5、请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
1、请同学们轻轻打开书,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边读边画生字,并把画出的生字每个字读3遍?(自由读)谁愿意把画出的生字词读一读?(指名读)
2、这些生字你会读吗?(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读)
3、谁想把课文读给大家听一听,其他同学做评委,看看他是否读准了字音,读通了句子。
(课文的字音读准了,句子读通了,让我们走进这美好的日子,体会这美丽的小诗吧!)
4、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用﹏﹏﹏画出你最喜欢的词,并大声读读那一行,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这个词?(自由说)谁想说给大家听?(指名说)
喜欢这一行的同学,请大声读一读。
小结:田野、枫材、蓝天、大海、十三亿中国人民都在欢庆这美好的日子――十月一日(板书:十·一)
三、朗读感悟
1、在这美好的日子里,教师也想放声朗读这首诗来庆祝祖国妈妈的生日,请同学们注意观察教师脸上表情!(师范读)
2、教师脸上的什么表情?教师为什么这么高兴?(指名说)
3、是呀!老师是祖国妈妈的孩子,你们也是祖国妈妈的孩子,全国各族人民都是祖国妈妈的孩子,妈妈过生日了,孩子怎能不高兴呢?同桌互相读一读,看看谁的笑容最甜?(同桌比赛读)
4、同学们读得那么开心,谁愿意读给大家听一听?(指名读)
谁想跟她比一比?
5、谁还想读?同学们读书的积极性真高,咱们来个读书比赛好吗?教师也想参加,欢迎吗?谁先来?你先来,我请大家当评委!(师生比赛读)
⑴谁给我们俩评一评?(指名评)
⑵谁还想这位小老师比一比?
6、我们一起来读读这首诗,注意听老师引读。
3、《锦瑟》课堂实录及反思
一、实词
1.通假字
(1)可予不(通“否”)
(2)臣愿奉璧往使(通“捧”)
(3)拜送书于庭(通“廷”)
(4)召有司案图(通“按”,审察,察看)
(5)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通“熟”,仔细)
(6)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通“穆”)
2.一词多义
(1)奉 臣愿奉璧往使(动词,通“捧”)
请奉盆缶秦王(动词,进献)
(2)闻 以勇气闻于诸侯(动词,闻名,出名)
寡人窃闻赵王好音(动词,听说)
(3)孰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疑问代词,谁、哪一个)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形容词,通“熟”,仔细)
(4)负 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动词,凭借,倚仗)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动词,辜负,对不起)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动词,背)
宁许以负秦曲(使动用法,使……承担)
(5)顾 相如顾召赵御史书(动词,回头)
顾吾念之(副词,只是,不过)
顾野有麦场(动词,回头看)
莫我肯顾(动词,顾惜)
(6)传 廉颇蔺相如列传(名词,一种文体)
舍相如广成传(名词,招待宾客的馆舍)
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动词,传递)
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动词,传颂)
(7)引 相如引车避匿 (牵,拉,引申为掉转)
引赵使者蔺相如 (引见,延请)
左右欲引相如去 (拉)
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拉开弓)
(8)负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 (背着)
秦贪,负其强 (倚仗,凭借)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辜负,对不起)
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 (违背)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使……承担)
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名词,失败)
负债累累(动词,欠)
(9)幸 而君幸于赵王(动词,宠幸)
大王也幸赦臣(副词,幸而,幸亏)
予之生也幸,而幸生也何所为(幸运)
缦立远视,而望幸也(皇帝驾临某地)
幸勿推却(希望)
则幸得脱矣(动词,侥幸)
(10)易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交换,互换)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改变)
以乱易整,不武(代替)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容易)
(11)遗 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送给)
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遗漏,漏下)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离开)
(12)会 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会见,会面)
王行,度道里会遇之礼毕(聚会,会盟)
会使辙交驰,北邀当国者相见(恰逢,正赶上)
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理解,明白)
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回合)
(13)拜 拜为上卿(动词,授予官职)
拜送书于庭(动词,叩拜)
(14)见 徒见欺(介词,被)
于是王召见(动词,接见)
(15)书 秦御史前书曰(动词,写)
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齐发(名词,文字)
使人遗赵王书(名词,书信)
昼断狱,夜理书(名词,文书)
申子、韩非皆著书(名词,成本的著作)
草书(名词,字体)
(16)请 造请诸公,不避寒暑(动词,拜谒)
因跪请秦王(动词,请求)
乃置酒请之(动词,邀请)
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敬辞,希望对方做某事)
璧有瑕,请指示王(敬辞,希望对方允许自己做某事,请
允许我,请让我)
(17)立 相如因持璧却立(动词,站立)
立竿见影(动词,使竖立)
兵粮精多,足以立事(动词,建立)
孤与老贼势不两立(动词,存在)
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动词,指确定继承地位,确立)
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副词,立刻)
立冬、立春(动词,开始)
3.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乃使其从者衣褐(穿)
舍相如广成传(安置住宿)
秦御史前书(上前)
臣乃敢上璧(献上)
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献礼)
左右欲刃相如(杀)
乃使其从者衣褐(穿)
于是相如前进缶(走上前)
怀其璧,从径道亡(揣)
赵王鼓瑟(弹奏)
(2)名词作状语。
而相如廷叱之(当廷,在朝廷上)
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向西)
间至赵矣(从小路)
卒廷见相如(在朝廷上)
(3)形容词作动词。
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尊重)
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撞碎)
大王必欲急臣(逼迫)
(4)形容词意动用法。
且庸人尚羞之(以……为羞)
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以……为先;以……为后)
(5)动词使动用法。
毕礼而归之(使……归)
宁许以负秦曲(使……承担)
(6)形容词使动用法
臣请完璧归赵(使……完好)
(7)动词用做名词
坚明约束(约定,契约)
4、古近异义
(1)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古义:扬言 今义:宣告,声明
(2)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古义:父母亲属 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成员
(3)璧有瑕,请指示王
古义:指出给人看 今义:为指导工作而发出的口头或书面的意见
(4)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
古义:走上前去,进献 今义:向前行进,思想进步
(5)位在廉颇之右
古义:上。古人一右为尊 今义:与左相对
(6)明年,复攻赵。
古义:第二年 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7)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古义:约定,七月 今义:限制使不越出范围
(8)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古义:指妃嫔 今义:美貌的女子
(9)其势必不敢留君
古义:形势,一定 今义:根据形势推测必然会怎样
(10)度道里会遇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
古义:不会超过 今义:副词,指明范围,“只”“仅仅”,或作连词表转折,或用在形容词性的词组或双音节形容词后面表示程度最高。
(11)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古义:从这里到那里,指地点 今义:表时间,从前,过去
二、文言虚词
1.而
(1)连词,表并列。 夫赵强而燕弱
(2)连词,表修饰。 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
(3)连词,表承接。
毕礼而归之
不如因而厚遇之
(4)连词,表转折。
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
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
(5)连词,表假设,如果 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
2.之
(1)代词。
我见相如,必辱之(指代“相如”)
均之二策(这)
(2)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即患秦兵之来
(3)结构助词,的。 为刎颈之交
3.于
(1)介词,在。 以勇气闻于诸侯
(2)介词,给。 归璧于赵
(3)介词,与。 故燕王欲结于君
(4)介词,对。 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
(5)介词,表被动。 而君幸于赵王
4.以
(1)连词,因为。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2)连词,来。
宁许以负秦曲
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3)介词,把。
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4)介词,用,拿。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5)介词,凭借。
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
以勇气闻于诸侯
5.其
(1)代词,作定语。
乃使其从者衣褐(他的)
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他们的)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蔺相如的)
(2)代词,那。 其势不俱生
6.为
(1)动词。
拜为上卿(做,当)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成为)
而蔺相如如徒以口舌为劳(立下)
(2)动词,是,表判断。 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3)介词,替,给。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7.乃
(1)副词,竟。 今君乃亡赵走燕
(2)副词,就。 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
(3)副词,才。 臣乃敢上璧
8.因
(1)介词,通过、经由。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前谢罪
(2)副词,就,于是。 相如因持璧却立
(3)副词,由此,趁机。 不如因而厚遇之
9.与
(1)动词,与......比。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2)介词,跟,同。 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
(3)连词,和。 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
10.且
(1)连词,即使,表假设。 且庸人尚羞之
(2)连词,表并列。 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
(3)副词,况且。 且以一璧之故逆秦之欢,不可
三.文言句式
1.判断句
(1)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也,表判断)
(2)蔺相如者,赵人也(……者,……也,表判断)
(3)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所以……者,……也,解释原因的判断)
(4)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者,……也,表判断)
2.疑问句
(1)何以知之(疑问代词“何”,表疑问)
(2)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疑问代词“何”,表疑问)
(3)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疑问代词“孰”,表疑问)
(4)谁可使者(疑问代词“谁”,表疑问)
(5)独畏廉将军哉(疑问语气词“哉”,表疑问)
(6)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副词 “岂”与疑问语气词“邪“,表反问)
3.省略句
(1)(廉颇)以勇气闻于诸侯(省略主语“廉颇”)
(2)今君乃亡(于)赵走(于)燕(两处均省略介词“于”)
(3)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于)境上(省略介词“于”)
(4)固请(蔺相如不要以璧击柱)(省略宾语“蔺相如不要以璧击柱”)
(5)欲以(之)击柱(省略介词宾语“之”)
(6)于是秦王不怿,为(赵王)一击缶(省略介词宾语“赵王”)
(7)赵王以(之)为贤大夫(省略介词宾语“之”)
(8)(廉将军)不若(秦王)也。(前省去主语“廉将军”,后省略宾语“秦王”)
4.倒装句
(1)求人可使报秦者(可使 报秦者人,定语后置)
(2)君何以知燕王(以何,宾语前置)
(3)欲与王好,会于西河外渑池(于西河外渑池会,介宾后置)
(4)故燕王欲结于君(于君结,介宾后置)
(5)设九宾于廷(于廷设九宾,介宾后置)
(6)以勇气闻于诸侯(于诸侯闻,介宾后置)
(7)何以知之(宾语前置)
5.被动句
(1)徒见欺(见,表被动)
(2)而君幸于赵王(于,表被动)
(3)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见……于,表被动)
(4)使不辱于诸侯(于,表被动)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信与张耳以兵数万欲东下井陉击赵。赵王①、成安君陈余闻汉且袭之也,聚兵井陉口,号称二十万。广武君李左车说成安君曰:“臣闻‘千里馈粮,士有饥色;樵苏②后爨,师不宿饱。’今井陉之道,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行数百里,其势粮食必在其后。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从间道绝其辎重;足下深沟高垒,坚营勿与战。彼前不得斗,后不得还,吾奇兵绝其后,使野无所掠。愿君留意臣之计。”成安君,儒者也,常称“义兵不用诈谋奇计”,曰:“今韩信兵号数万,其实不过数千,能千里而袭我,亦已罢极。今如此避而不击,后有大者,何以加之!”
韩信使人间视,知其不用,还报,则大喜,乃敢引兵遂下。未至井陉口三十里止舍。选轻骑二千人,人持一赤帜从间道蔽山而望赵军。诫曰:“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赵壁,拔赵帜,立汉赤帜。今日破赵会食。”诸将皆莫信,详应曰:“诺。”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赵军望见而大笑。平旦,信建大将之旗鼓,鼓行出井陉口。赵开壁击之,大战良久。于是信、张耳详弃旗鼓,走水上军③。水上军开入之。复疾战。赵果空壁争汉鼓旗,逐韩信张耳。军皆殊死战,不可败。信所出奇兵二千骑,则驰入赵壁,皆拔赵旗立汉赤帜二千。赵军已不胜不能得信等,欲还归壁,壁皆汉赤帜,兵遂乱,遁走。于是汉兵夹击,大破虏赵军,斩成安君禽赵王歇。
信曰:“《兵法》不曰‘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自为战,今予之生地,皆走,宁尚可得而用之乎?”诸将皆服,曰:“善,非臣所及也。”
[注]①赵王,名歇,系项羽所封的诸侯王。 ②樵苏:苏,取草。 ③水上军:汉军在水边的营地。
(《史记·淮阴候列传》节选)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樵苏后爨,师不宿饱。 爨:灶台
B.能千里而袭我,亦已罢极。 罢:疲惫
C.诸将皆莫信,详应曰:“诺。” 详:佯,假意
D.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 陈:列阵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部分与现代汉语的意义完全不同的一项是 ( )
A.今韩信兵号数万,其实不过数千。 B.千里馈粮,士有饥色。
C.愿君留意臣之计。 D.兵遂乱,遁走。
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李左车认为韩信定会利用井陉之险背水而战,故提议“深沟高垒”以“绝其后”。
B.汉军在水边高竖帅旗擂鼓壮行,韩信则乘机亲领二千精兵偷袭赵军的大本营。
C.韩信井陉“背水一战”,虽违背《兵法》教义,但依情势而定阵势确属高明之举。
D.汉将对韩信设计的战术本有疑虑,战后韩信说透布阵意图,他们才心悦诚服。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 千里馈粮,士有饥色;樵苏后爨,师不宿饱。
译文:
⑵ 军皆殊死战,不可败。
译文:
⑶ 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自为战,今予之生地,皆走,宁尚可得而用之乎?
译文:
1.A 2.B 3.D 4 . ⑴从千里之外运送粮食,士兵面有饥色;打来柴草后才能做饭,将士常吃不饱。⑵汉军将士皆殊死抵抗,赵军无法打败他们。⑶在那种形势下,不得不将军队置于死地,使人人为保全性合奋战;如果留下退路,都会逃跑,哪里还能留住并指挥他们作战?
【译文】韩信与张耳凭借数万兵力,准备东下井陉进攻赵。赵王、成安君陈余听说汉军将要袭击他们,便在井陉口聚集军队迎击,号称兵力二十万。广武君李左车向成安君献策:“臣听说‘从千里之外运送粮食,士兵面有饥色;打来柴草后才能做饭,将士常吃不饱。’现井陉口的道路,车辆不能并行,骑兵不能成队列,队伍排出数百里,这种形势下运输粮食的车载必然落在后面。希望您拨给我奇兵三万人,在山道截拦他们的辎重;您派人挖深沟,筑高墙,坚守营地不与汉军交战。他们向前无法作战,向后不能撤退。我率奇兵断绝他们的后路,使他们在荒野中无处掳掠。希望您留心考虑臣的提出的计策。”成安君陈余是个儒生,常称“仁义之师不用阴谋诡计”,他说:“今韩信的军队号称数万,其实不过数千,从千里外向我进犯,也已经疲惫之极。现在我们这样回避而不迎击,倘若今后有强者来犯,又用什么办法对付他们呢!”
韩信派人暗中察看,探子了解到陈余没有采纳李左车的建议,回来报告,韩信大喜,方才引兵下井陉。距离井陉口三十里,停下来宿营。韩信挑选二千善战的骑兵,让每人持一面红旗,从小道行,隐蔽在山间观察赵军。韩信告诫这些兵士:“赵军若发现我军后退,必倾巢而出追逐我军,你们急速突入赵军营地,拔下赵军旗帜,换上汉军的红旗。待今天日打败赵军,我们再会餐。”诸将都不敢相信,假意附和道:“好。”韩信于是派一万人打先锋,出了隘口,背依河水列阵。赵军望见汉军这样的阵势,大笑。天刚亮,韩信令士兵打起大将的旗鼓,擂鼓开出井陉口。赵军打开营门攻击汉军,大战许久。于是信、张耳佯装败阵,丢弃旗鼓,逃向背依河水边的军营。驻扎在水边的军队打开营门让韩信人等进来。尔后汉军又与赵军激战一番。赵军果然倾巢出动争夺汉军的鼓旗,追逐韩信、张耳。汉军将士皆殊死抵抗,赵军无法打败他们。韩信派出那二千善战的骑兵,飞驰入赵军营地,将赵军旗帜全部拔掉,树起二千面汉军红旗。赵军已无胜势也捉不到韩信等人,打算返回自己的营地;此时营地满是汉军的红旗,赵军混乱,兵士逃散。在这种情况下,汉兵夹击,大破赵军,俘虏兵士,杀死成安君,生擒赵王。
韩信说:“兵法不是说‘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吗?在那种形势下,不得不将军队置于死地,使人人为保全性合奋战;如果留下退路,都会逃跑,哪里还能留住并指挥他们作战?”诸将听了,都心悦诚服地说:“有道理,将军的韬略不是我们能比得上的。”
4、《影子》课堂实录及反思
师:今天天气真好呀!我真想出去晒晒太阳。你们呢?
生:我想出去玩一玩。
生:我想带着我家的小狗出来玩。
生:我想在太阳底下唱唱歌、看看书。
师:我今天有一个“影子”游戏能满足同学们的愿望。(板书课题:影子)我们一起到室外去。
安排四组学生做游戏。(一组学生面向太阳;二组学生背向太阳;三组学生左侧向太阳;四组学生右侧向太阳。然后一二组互换,三四组互换)宣布游戏开始。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分组说)
生:我的影子在我的后面。
生:我看见别人的影子也在后面。
生:我发现我们同学站一排,影子也跟着站一排。
生:我走影子也走。
生:我不动,影子也不动。
生:我感觉好像有条小狗跟着我一样。
师:这条小狗是什么颜色的?
生:这小狗是一条小黑狗。
生:哦!老师,我知道影子是黑色的了。
师:你们真是善于观察的好孩子。那三四组的同学发现了什么?
生:我的左侧面向太阳时,我的影子在右边。
生:我的右侧面向太阳时,我的影子在左边。
生:我和影子分不开。
生:我跑,影子和我比赛跑。
生:我发现影子像我的好朋友一样总邀着我。
师:真聪明。你们知道为什么一二组的同学和三四组的同学的发现不一样吗?
生:是因为面向太阳时的站的方向不一样。
师:你真棒,你们想不想互相交换一下呀?
生:想。
师:那好!做完以后四组同学可以相互讨论、交流一下看法。
生:老师,影子是怎么来的?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有谁能回答?
生:有光就会有影子。
师:咦!那么还在什么情况下会有影子呢?
生:在月光下。
生:在灯光下。
师:对,同学们这节课可真学会了不少知识。下面的时间,同学们可以自由活动了,尽情享受一下这大自然温暖的阳光吧!
【反思】
这是新课程标准第一册实验教材第九课《影子》的教例。新课程的精髓可以概括为“四个还给”。
一是把童年还给儿童。儿童的天性活泼好动。针对这一特点,我们要让学生快乐地生活,快乐地游戏,快乐地学习。那么怎样使他们快乐呢?首先是不让学生有学习的压力,要建立平等的师生互往关系,然后针对课文的特点来选择儿童喜欢的方式来学习。所以我在教学前先和学生谈谈心,然后根据他们的愿望来决定把他们带到室外学习,而且采用儿童喜爱的游戏形式来教学。
二是把发展权还给学生。每个学生的认知能力都是有限的,所以我就安排学生分组来学习,在游戏中分组学习,学生的思想不受约束,学习兴趣极其浓厚,想到的问题不再受课堂问答的限制,想到什么就说什么,遇到的问题可以一边实验一边回答。这也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三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教育智慧”。在游戏中不单纯是玩,而是带有学习任务的玩,也在于教师正确的指引,智慧火花才能瞬时散发。学生在学习任务的同时,从中明白了面向太阳站的方位不同,影子的位置也就不同,影子总是跟着人的;影子是黑色的;有光才有影子等知识点。
四是把生活还给课堂。因为学生的认知来源于生活,把生活融入教学,能使学生更易接受知识,把课堂移向室外,一是挖掘利用了课程资源,二是让学生在影子游戏中实验体会学习影子的知识,三是改善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把一种课堂上的集中形式变成了课外的分散形式,使学生的思维不受课堂限制。最后我特意安排了学生自由活动的空间。为什么呢?因为还有些知识是需要他们自己去摸索的。比如说:影子的不同位置是怎样产生的,需要进一步实验识记;人有影子,物体或其他动植物有影子吗?我们把东西重叠放,影子又是怎么样的?等等问题都得让学生自己去理解,让他们走进自然中品尝知识的魅力。
5、《回声》课堂实录及反思
【教材简析】
《回声》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31课。这篇科学童话向学生展示了一个物理现象—回声,本文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也能增加学生对大自然现象探索的吸引力,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学生分析】
本课是二年级的语文课,涉及到的是自然当中一种普通物理现象,但大多数学生对回声知识了解的不够多,多数学生不知道“回声”是怎么回事,因此,课前鼓励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寻找、去体会,学生可结合简单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表达自己对回声的认识。还可借助图片多媒体等手段让学生了解回声是怎么回事。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汉字,会写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读出奇怪、欢快、亲切的语气。
3、可联系上下文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4、通过朗读课文感受祖国语言的美,体会文中展示的奥秘,展开想象,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和词句训练。
【设计思路】
1、本次教学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采用边读边悟组合式教学。在教学中,多方位、多角度组织、引导、点拨、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在小组讨论中学会语言合作。
2、课前布置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寻找、去体会回声,课堂上大家交流,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锻炼口头语言的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收集有关回声的资料;设计识字的相关课件,创设一定的情境;设计引导性问题。
2、学生准备:收集有关回声的资料;预习课文;自己尝试学习生字;查阅相关资料,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呱呱……青蛙宝宝们好!我是你们的青蛙妈妈,今天妈妈就为你们带来好看的动画片,开心吗?
生:开心。
(师播放回声的录音)
师:告诉妈妈,你们听到了什么?
生:(各抒己见)
师:这就是回声(板书课题)
师:你还在哪儿听到过回声呢?
生:(各抒己见)
师:回声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妈妈不想直接告诉你们,想让宝宝们利用你们手中的课本自己去探讨,妈妈相信你们都是最棒的。
(学生自己自由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识字
师:宝宝们长的真快,连妈妈都快叫不出你们的名字来了,下面妈妈想和你们做一个游戏,首先四个小宝宝在一起先介绍自己,在让别人给自己的名字找一个好朋友。
(学生分组识字)
师:宝宝们,再和妈妈玩游戏吧!妈妈喊你们的名字,喊到谁,谁就要站起来高举自己的名字,向大家介绍自己的名字。
三、理解课文内容
师:宝宝们真聪明,妈妈想带你们到小河边去玩吧(出示课件1)瞧!小河上有座桥。半圆的桥洞和水里的倒影连起来,好象一个大月亮。宝宝们感觉怎样?
生:多好看呀。
师:妈妈想做个实验考考你们,请认真观察(播放课件)。
师:妈妈是怎样做这个实验的呢?你们发现了什么?哪个宝宝最棒?(生边说,师边出示第四自然段的文本)
师:宝宝说的真好,哪个宝宝能读的最好?(指导读,强调动词)
师:宝宝们,你们也像妈妈一样自己做做吧,不过妈妈有要求,组长宝宝做,其他的宝宝认真观察。
(学生做实验)
师:宝宝们请坐好,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石子扔进水里会有一圈一圈的波纹。
生:我看见那一圈一圈的波纹碰到盆壁又回来了。
生:……
师:宝宝们观察的真仔细,你们不是想知道回声是怎么回事吗?妈妈告诉你们呀,其实声音和水一样,也要波纹,只是我们看不见,有一个青蛙宝宝想为大家演示一下,可要认真看哟。(播放课件)
师:宝宝们发现了什么?
生:(各述己见)
(师根据生说的出示第五自然段的文本)
师:这就是妈妈要给宝宝们说的。(师范读第五自然段)
师:宝宝们,你们觉得妈妈说的好吗?
生:好!耐心,亲切。
师:哪个宝宝想模仿一下耐心而亲切的妈妈给其他的小宝宝讲讲。下面请宝宝们自由练习一下吧 !
(生自由练读。)
师:现在我们邀请一位青蛙妈妈上场,谁第一个挑战?
生:我来试一试。
师:他读的像吗?
生:我认为他读的还可以,但语气还是不够耐心,亲切。
师:你能来试一下吗?
生:可以。
(师生共同评议。)
师:宝宝们,回声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你们明白了吗?
生:……
(师适时板书波纹碰到石壁又返回来的简笔图。)
师:宝宝们真棒,自己弄清了回声的知识,高兴吗?
生:高兴。
师:把高兴的样子表现给妈妈看看。
(学生自由表演)
师:有个青蛙宝宝,他问我:“妈妈,如果当时我不是在桥洞里叫的。而是就在小河边叫的,我会听到自己的回声吗?”哪个宝宝告诉他?
生:也许不会,因为他的叫声,不会碰到东西返回来。
师:是呀!如果声音的波纹没有碰到阻挡的东西,就不会产生回声。
四、拓展
师:宝宝们,妈妈带你们到鸣凤山去玩吧,瞧,小熊的妈妈带着小熊也来了,瞧,他们在干什么呢?
出示句子:小熊的妈妈和小熊来到山顶,小熊对着大山喊:“啊,好漂亮呀。”对面的大山也喊了起来:“啊,好漂亮呀。”小熊感到很奇怪,妈妈笑着说:“_______。”
师:宝宝们,你们能替小熊的妈妈告诉小熊吗?自由练习一下吧!
(生各述己见)
师:大家都是善于动脑筋的好宝宝。妈妈还希望宝宝们不仅会写自己的,还要会写小伙伴的名字,你们一定能行!
五、指导书写
师:(出示:游 纹)以前妈妈教宝宝们写过好多好多的字,你们观察一下,该怎么写呢?
生:观察后发言。
师:总结(边写边说)“纹”的绞丝旁是三笔写成的,当丝作为偏旁的时候,一横就要变成提了,旁边文字的一横要微微向上倾斜。“游”因为是左中右结构,各部分应该写的瘦长,三个部件紧凑一些。注意最后一个部分,不是反文旁,它下面是个子字。
师:宝宝们在书上描一个,写一个。写的快的宝宝自己还可以挑选几个写一写。
(学生写字,教师巡视)
六、总结课文
师:今天宝宝们和妈妈玩的开心吗?和妈妈玩,你们有什么收获?
(生回答。)
师:其实在我们身边还有很多奥妙,只要宝宝们勇于去发现,去探索,一定会揭开他的神秘面纱的。
七、实践活动
师:宝宝们可以到大山脚下或空房子里去体验一下回声。
【教学反思】
这篇科学童话借小青蛙的遇到的“问题”和青蛙妈妈的讲解向学生展示了一个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回声。课文语言浅显,情节生动,引人入胜,内容充满童真童趣,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教学中应从文章内容和学生实际出发,通过多形式的朗读,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能力,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大多数学生对于回声的了解只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层面,甚至有的同学根本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因此,课前教师就鼓励学生到大自然中去体会,丰富学生的感知。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充分阅读课文,联系生活经验,运用图片或多媒体等手段,揭开回声的奥秘。
6、《回声》课堂实录及反思
【教材简析】
《回声》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31课。这篇科学童话向学生展示了一个物理现象—回声,本文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也能增加学生对大自然现象探索的吸引力,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学生分析】
本课是二年级的语文课,涉及到的是自然当中一种普通物理现象,但大多数学生对回声知识了解的不够多,多数学生不知道“回声”是怎么回事,因此,课前鼓励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寻找、去体会,学生可结合简单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表达自己对回声的认识。还可借助图片多媒体等手段让学生了解回声是怎么回事。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汉字,会写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读出奇怪、欢快、亲切的语气。
3、可联系上下文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4、通过朗读课文感受祖国语言的美,体会文中展示的奥秘,展开想象,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和词句训练。
【设计思路】
1、本次教学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采用边读边悟组合式教学。在教学中,多方位、多角度组织、引导、点拨、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在小组讨论中学会语言合作。
2、课前布置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寻找、去体会回声,课堂上大家交流,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锻炼口头语言的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收集有关回声的资料;设计识字的相关课件,创设一定的情境;设计引导性问题。
2、学生准备:收集有关回声的资料;预习课文;自己尝试学习生字;查阅相关资料,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呱呱……青蛙宝宝们好!我是你们的青蛙妈妈,今天妈妈就为你们带来好看的动画片,开心吗?
生:开心。
(师播放回声的录音)
师:告诉妈妈,你们听到了什么?
生:(各抒己见)
师:这就是回声(板书课题)
师:你还在哪儿听到过回声呢?
生:(各抒己见)
师:回声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妈妈不想直接告诉你们,想让宝宝们利用你们手中的课本自己去探讨,妈妈相信你们都是最棒的。
(学生自己自由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识字
师:宝宝们长的真快,连妈妈都快叫不出你们的名字来了,下面妈妈想和你们做一个游戏,首先四个小宝宝在一起先介绍自己,在让别人给自己的名字找一个好朋友。
(学生分组识字)
师:宝宝们,再和妈妈玩游戏吧!妈妈喊你们的名字,喊到谁,谁就要站起来高举自己的名字,向大家介绍自己的名字。
三、理解课文内容
师:宝宝们真聪明,妈妈想带你们到小河边去玩吧(出示课件1)瞧!小河上有座桥。半圆的桥洞和水里的倒影连起来,好象一个大月亮。宝宝们感觉怎样?
生:多好看呀。
师:妈妈想做个实验考考你们,请认真观察(播放课件)。
师:妈妈是怎样做这个实验的呢?你们发现了什么?哪个宝宝最棒?(生边说,师边出示第四自然段的文本)
师:宝宝说的真好,哪个宝宝能读的最好?(指导读,强调动词)
师:宝宝们,你们也像妈妈一样自己做做吧,不过妈妈有要求,组长宝宝做,其他的宝宝认真观察。
(学生做实验)
师:宝宝们请坐好,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石子扔进水里会有一圈一圈的波纹。
生:我看见那一圈一圈的波纹碰到盆壁又回来了。
生:……
师:宝宝们观察的真仔细,你们不是想知道回声是怎么回事吗?妈妈告诉你们呀,其实声音和水一样,也要波纹,只是我们看不见,有一个青蛙宝宝想为大家演示一下,可要认真看哟。(播放课件)
师:宝宝们发现了什么?
生:(各述己见)
(师根据生说的出示第五自然段的文本)
师:这就是妈妈要给宝宝们说的。(师范读第五自然段)
师:宝宝们,你们觉得妈妈说的好吗?
生:好!耐心,亲切。
师:哪个宝宝想模仿一下耐心而亲切的妈妈给其他的小宝宝讲讲。下面请宝宝们自由练习一下吧 !
(生自由练读。)
师:现在我们邀请一位青蛙妈妈上场,谁第一个挑战?
生:我来试一试。
师:他读的像吗?
生:我认为他读的还可以,但语气还是不够耐心,亲切。
师:你能来试一下吗?
生:可以。
(师生共同评议。)
师:宝宝们,回声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你们明白了吗?
生:……
(师适时板书波纹碰到石壁又返回来的简笔图。)
师:宝宝们真棒,自己弄清了回声的知识,高兴吗?
生:高兴。
师:把高兴的样子表现给妈妈看看。
(学生自由表演)
师:有个青蛙宝宝,他问我:“妈妈,如果当时我不是在桥洞里叫的。而是就在小河边叫的,我会听到自己的回声吗?”哪个宝宝告诉他?
生:也许不会,因为他的叫声,不会碰到东西返回来。
师:是呀!如果声音的波纹没有碰到阻挡的东西,就不会产生回声。
四、拓展
师:宝宝们,妈妈带你们到鸣凤山去玩吧,瞧,小熊的妈妈带着小熊也来了,瞧,他们在干什么呢?
出示句子:小熊的妈妈和小熊来到山顶,小熊对着大山喊:“啊,好漂亮呀。”对面的大山也喊了起来:“啊,好漂亮呀。”小熊感到很奇怪,妈妈笑着说:“_______。”
师:宝宝们,你们能替小熊的妈妈告诉小熊吗?自由练习一下吧!
(生各述己见)
师:大家都是善于动脑筋的好宝宝。妈妈还希望宝宝们不仅会写自己的,还要会写小伙伴的名字,你们一定能行!
五、指导书写
师:(出示:游 纹)以前妈妈教宝宝们写过好多好多的字,你们观察一下,该怎么写呢?
生:观察后发言。
师:总结(边写边说)“纹”的绞丝旁是三笔写成的,当丝作为偏旁的时候,一横就要变成提了,旁边文字的一横要微微向上倾斜。“游”因为是左中右结构,各部分应该写的瘦长,三个部件紧凑一些。注意最后一个部分,不是反文旁,它下面是个子字。
师:宝宝们在书上描一个,写一个。写的快的宝宝自己还可以挑选几个写一写。
(学生写字,教师巡视)
六、总结课文
师:今天宝宝们和妈妈玩的开心吗?和妈妈玩,你们有什么收获?
(生回答。)
师:其实在我们身边还有很多奥妙,只要宝宝们勇于去发现,去探索,一定会揭开他的神秘面纱的。
七、实践活动
师:宝宝们可以到大山脚下或空房子里去体验一下回声。
【教学反思】
这篇科学童话借小青蛙的遇到的“问题”和青蛙妈妈的讲解向学生展示了一个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回声。课文语言浅显,情节生动,引人入胜,内容充满童真童趣,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教学中应从文章内容和学生实际出发,通过多形式的朗读,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能力,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大多数学生对于回声的了解只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层面,甚至有的同学根本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因此,课前教师就鼓励学生到大自然中去体会,丰富学生的感知。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充分阅读课文,联系生活经验,运用图片或多媒体等手段,揭开回声的奥秘。
7、《风雨》课堂实录及反思
《风雨》课堂实录及反思
师:今天呢,我们来学习13课《风雨》,请大家打开课本。
师:首先,我们来了解作者。这作者呢,我在网上先搜了一下,结果一搜,吓了我一跳,大吃一惊。咱们来看一下,他的个人作品一下子这么多。(出示幻灯片1,展示图片,贾平凹作品集,作者简介)
师:吓一跳吧?!咱们看他的简介:贾平凹,当代作家。主要作品《废都》获1997年法国费米娜文学奖;《浮躁》获1987年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最近获得由法国文化交流部颁发的“法兰西共和国文学艺术荣誉奖”。我在搜的时候发现他其他的奖项有这么长(大拇指和食指张开比手势)占了电脑屏幕的一半。那么这个作家他的名字怎么读呢?
生:齐读贾平凹(āo)
师:指“凹”字,这个字我们认识,读作“āo”,那么在这里是不是读作“āo”呢?昨天我有疑问,然后我就查了查资料,又问了问咱们班同学。咱班同学有人跟我的读法是一样的,读作贾平凹(āo),而今天,杨莹对我说,老师我查资料了,这个名字不应该读作“āo”,来,你给大家说说。
生:应该读作“wā”
师:为什么?
生:因为……
师:查资料了,但不知道为什么对吧!我也查了下资料,(出示幻灯片2,贾平凹先生的《我的小传》)《我的小传》“姓贾,名平凹,无字无号。娘号‘平娃’,理想于顺利;我写‘平凹’,正视于崎岖。一字之改,音同形异,两代人心境可见也……”平娃,娃娃平平安安。平凹(wā),凹,咱们查字典了没?什么意思?凹(āo)凸不平意吧!周围高,中间低,读“wā”时,同“洼”多用于地名。那么,我们以后的头脑中就要记住一个非常关键,非常重要,非常著名的一个名字,叫做
生:贾平凹(wā)
师:嗯,这是第一个问题。那么我在看这个名字的时候我还有一个疑问,这个“凹”字我不会写。我不知道这个凹字几画可以写成,笔顺是什么。你知道吗?
生:不会。
师:跟我一样呀,不会写。来,明魁。
生:六画。
师:大家一起跟着写。
生:第一画竖,横折,横,竖,横折,横。
师:基本正确。我为什么说基本正确呢?我又查了下资料,咱们汉字中又一个笔画,如“没有”的“没”字,一撇右边是什么呢?
生:横折横。
师:对,横折横。那么这个“凹”字也是这么写的。应该是
生:竖,横折横,竖,横折,横,五画。
【反思:讲课前让学生进行了预习,但因为学生阅读量小,所以我断定他们不认识作者名字,调查下果真如此,于是设计了这个环节。这样设计一是让学生记住这个名字,以后有机会拜读他的文字,二是学生确实不会写这个字,教会学生基本的笔画顺序。】
师:好,作者我们了解了,接下来说说我在阅读过程中的问题。咱们都预习了吗?生字词都会了吗?文中有好多生字词我都读不准。来,咱们来看看哪些字我读不准。出示幻灯片3,正字音,学会预习
师:第一个(偌大-诺言)在第一段的时候,当时我以为它是nuò大,到底读什么?
生:ruò大
师:后来我看了课下注释,知道它是ruò大。这个字是多音字吗?
生:是(犹豫不决)
师:后来我查了资料,发现不是的,它不是多音字。我把这个字看成为“诺言”的“诺”字了。它俩字形是不一样的,这是偌大,这是诺言。我一查字典才知道,我错了!我们看下面这组词(栅栏-珊瑚),读什么?
生:zhà栏
师:我昨天在三班上课的时候,他们告诉我老师这是shān栏,珊瑚。
生:zhà栏
师:还有同学读cè栏,到底是什么栏呢?
生:zhà栏(肯定的)
师:谁查字典了,告诉我什么叫栅栏?
生:用木头围在一起。
师:嗯,用木条子、铁条子围在一起的类似篱笆的东西,铁条子围成的就叫铁栅栏,木条子围成的就叫木栅栏。可不敢跟老师一样读错字了啊!栅栏,珊瑚。好,看下组,刚才我们纠正过了,(贾平凹-凹凸)刚才我们已经纠正过字音了,但本组有个字我不会写,凸,这个字我不会,它有几画?教教我。
生:六画,竖,横,竖,横折横,竖,横(一学生上台写,其他同学动手写)
师:大家同意这种写法吗?我又查了下资料,发现它是五画。凹凸都是一样的五画,那个横折横折是一画。汉字书写规律是从上到下从左到右,我们在写凸字的时候,很多人都是先写左边那一长竖,按照从上到下原则,应该先写上面那一小竖。(板书)好,下面我们在自己书上把凹凸这两个字都写一下。(停顿)以后再遇到这类难写的字,我觉得你们应该学学老师,查查资料。
【反思:上课前对于“凸”字的写法也进行了调查,发现大多数学生不会写。于是在课堂上进行这一环节,但查字典查资料半天没有发现此字写法,以前此字在哪个资料上见过,觉得怪怪的,但还是记了下来。于是就按照以前我意识中的笔顺顺序写下来,又问了一个老教师,他也确认是这样的顺序。但在写实录时候上网查找资料却发现顺序是错误的,应该先写左边的一长竖,郁闷呐!】
师:好了,下面我们再看几个老师读错的字,看你会不会读。(颤声-颤栗)chàn声?Zhàn声?Chàn栗?Zhàn栗?谁来给我解答下?
生:Chàn抖
师:嗯,做发抖意的时候,一般的读音都读作Chàn。只做颤栗讲的时候,打颤,读作Zhàn。好,下面看这个,(刹那-刹车),shā那
生:chà那
师:为什么?
生:刹那就是一瞬间的意思,shā车。
师:嗯,看这组(葡萄蔓-蔓延)。(学生读葡萄màn,màn延)
师:葡萄màn,màn延,呵呵,咱俩读得是一样的。大家有没有反驳的?
师:看来大家在预习时候把这个很关键很常用的词语给忘记了,有查字典的没有?
生:有三个读音,man,wàn,màn
师:三个读音,蔓菁时读mán,二声,葡萄蔓wàn,当它作攀岩匍匐的软茎植物时候读作wàn。作动词的时候读作蔓延,màn。看刚才那个同学查了字典多好。看下面这个词读什么(散了-散会)
生:sn了,sàn会。做散开散架时候读三声。
师:sn了,sàn会,好的,我知道了,看下面这组(旋转-转弯)
生七嘴八舌:旋转zhun,旋转zhuàn,转弯zhun,转弯zhuàn。
师:我要的是准确的答案呀!谁查了字典?没有?你们可都不如我。我以为你们要比老师强些呢!我查了字典,知道了读音,你们下次可一定要查字典,超过老师呀!这个词应该读作旋转zhuàn,zhuàn转来转去,转弯zhun。有什么差别呢?请大家查下字典,然后告诉我。
好,看下面的词语(小巷-巷道),这个我最纠结了,查完字典还不知道读什么。
生:小巷xiàng,巷道xiàng,gang道
师:错了,是hàng道。我查了字典,知道是hàng道。但在中是这样一句“窄窄的巷道里”,hàng道,在底下挖煤,挖矿,挖井时候排风、排气、排烟的通道叫hàng道。但这里,我怎么觉得hàng道不合适呢?
生:巷道xiàng
师:嗯,我也觉得应该读巷道xiàng,在这里是小巷xiàng的意思。所以,我们在查字典的时候还要学会分析。
【反思:初一学生学习习惯很差,尤其是错别字和字音的问题,本科前一直强调查字典,但很多学生只是知道查生字词,不知道需要查多音字。况且很多多音字学生们也不知道。所以设计本环节,旨在教会学生养成查字典的习惯。】
师:好了,刚才我在预习时候遇到的这些生字词都解决了,你在预习时候遇到生字词了没有?查字典了吗?你查的是不是以前不会的词呀?那么这些你好像会的生字词是不是也读错了呢?所以以后预习时候也要注意确认多音字的读音。咱们要学会预习。好了,这是这节课第一项任务。下面我们来高声朗读课文,读完后停下来,注意要读最准确的读音。
(学生读课文)
师:读完了吧?这篇文章是新添加的课文,以前我也没有见过。昨天前天今天一直在读这篇文章,一看标题“风雨”我想文中肯定是写这个内容的,一读确实如此,但不知道是不细心还是不认真的缘故,我在全文找不到一个“风”字,一个“雨”字。
生:我也是。
师:哈,英雄所见略同呀!她写风写雨全文竟然没有一个“风”字一个“雨”字,搞不懂什么意思,很纠结。你能告诉我吗?
生:他虽然没有写“风”字和“雨”字,但文中景物是风雨下的景物。
师:哦,他笔下的是风雨对世间万物的影响,他写了出来。咱们还记得《春》那课写春风吗?不是背了吗?
生齐背春风段。
师:本段除了第一句“吹面不寒杨柳风”写有“风”字外,其他句子有这个字吗?这是什么手法?
生:侧面描写。
师:也就是说贾平凹先生写风雨一课,没有直接来写风什么样雨什么样,而是用侧面描写。好的,下面请大家默读课文,在文中快速的画出,看看文中描写了多少样事物。细心些,争取全部都画出来。【出示幻灯片3:解标题,学会概括。通过对哪些事物的描写来表现这狂风骤雨的?】
生默读,在文中批画。
师:你画出了多少种?
生七嘴八舌:十种,十六种,十九种
师:为什么有人画出来那么多?再重新数一遍,看看是不是少画了少数了?我也数一遍我的。
生:十六种。
生:八种。
师:哎呀,整整差了一倍呢,差太多了。好,大家停下来。咱们在读时第一印象风是什么样的风?
生:猛烈。
师:猛烈的狂风。雨呢?
生:大雨。
师:那么作者在写的时候到底写了几种事物呢?我画来画去,最终画了十九种。【幻灯片显示:树林子 垂柳 杨叶 芦苇 羊 女孩 葡萄蔓 苍蝇 鸟巢鸟儿 废纸 猫 瓦 浮萍 池水 鱼儿 木架 老头 孩子们……】好,跟你的比较一下,看看少画了什么?
生:少画了老头和孩子。
师:你觉得他们不是风中表现的事物?把最后一段给忘了是吧?
生:我把“木架”给忘了。
生:我把“木架”画成了“草窝”。
师:那草窝是不是狂风中特有景物呢?能不能表现狂风骤雨?不能吧?这就提醒我们,以后大家在画文章内容的时候要细心些。好,这是第一步,学会概括要进行第二步,这些景色可分为几类?
生:植物,动物,人。
师:赞同吗?为什么不赞同?
生:木架,应该分为四类:植物,动物,人,物品。
师:我觉得你的四类更合适些,我在分类时没有她分得好,给分成三类了,自然景物-动物-人,把木架,废纸,瓦分在自然景物里了。我觉得没有她分得好。
【反思:很多学生读书习惯不好,不细致,也不会思考,所以这样设计。】
师:好,接下来我们来个有难度的,既然是狂风,那么这些景物在狂风暴雨中各有什么特征呢?要求大家全部概括出来。给大家举个例子【出示幻灯片5:这些景物在风中各有什么特征?例:第2段,垂柳乱得像麻团,杨叶千万次变着模样,芦苇倒伏破裂出声】现在先不要出声,这个需要动脑筋的,第一要找全,第二要找准。好,下面大家拿出练习本来,注意力集中些,或者在文中画出来也行,速度要快些。
学生读书按要求批画
师:好,停下来。咱们一段一段来看,看作者写了风中什么景物。
师:我们先看第一段写的是什么?
生:树林子。
师:树林子怎么样呀?
生:树林子一会儿鼓一会儿陷的。
生:树林子凹凸不平。
师:凹凸不平一会儿高一会儿低的,也可以吗!其他同学有没有要补充的?
生:树林子飘忽不定。
师:飘忽不定是指一个人看不清楚他的形态,行人一个人更好。狂风中树林子像面团,我这里还有一个词,形态各异。一会儿这样一会儿那样,一会儿拉长一会儿缩短,一会儿直立一会儿趴伏。
师:下面我们来看第三段。第三段写什么?
生:羊站不住,想要跌倒,女孩牵羊进不了家门
生:第4段,葡萄蔓脱落,苍蝇集中在电线上
生:第5段,鸟巢从高高的树端掉下来,散了。
师:我们学概括呢,说的是不是太多了呀!简单点儿,鸟巢掉下来,散了。鸟呢?飞不动了,掉下来。
生:第6段,废纸一会儿贴在东墙上,一会儿贴在西墙上。
师:我们用个词语来概括,飘忽不定,这时就可以用这个词语了。
生:猫跃上房檐,瓦片斜着飘落
生:第7段,池塘浮萍凸起来,水一下子聚起来,凝固成一个锥形,啪地又摔下来。
师:他又没有按照要求,大家来帮帮他。池水一会儿高一会儿低的,可以用高低不平吧?!
生:第8段,小屋木架响,油灯点不着,老头捶腿,孩子们叠纸船。
师:老头捶腿能说明刮风吗?
生:说明腿疼,,下雨啦!
师:我不知道大家观察过没有,自己的爷爷奶奶年龄大了后有风湿病,一刮风下雨就会腿疼。
师:好了,刚才我们概括这么多我们看出的风的状态很多,那文中有没有表现写雨的呢?哪处是写雨的?有人说就没有写下雨的。
生:有,精湿的猫。
师:精湿的猫,猫干嘛去了?跳水了?呵呵,还有哪里?
生:水凝固成锥形。
师:这是刮风还是下雨了?是被风吹的吧?!你们没有见过大风过来时潮涌的状态。这是风吹的。下雨的不是这个,
生:最后一句。放纸船。
师:好,刚才大家很多内容都不是概括,下面看这才是真正的概括。读一下。【出示幻灯片:第1段:树林子像面团,形态扭曲
第3段:羊站不住,直至跌倒,女孩牵羊进不了家门
第4段:葡萄蔓脱落,苍蝇集中在电线上
第5段:鸟巢掉下,鸟从空中掉落在地上
第6段:废纸乱飞粘贴,猫跃上房檐,瓦片斜着飘落
第7段:池塘浮萍凸起来,池水起落,鱼上了岸
第8段:小屋木架响,油灯点不着,老头捶腿,孩子们叠纸船】
师:你发现我的概括和你的概括一样不?还记得以前我教大家的一句话概括吗?要剪短的把话说清楚。
【反思:这个环节在本课中最仓促。原因有多方面的,一是在第一天上课就教会学生怎样概括,第一周第二周讲课时候也训练这项能力,但学生确实太不会迁移,遇到新问题不会思考,所以浪费很多时间,还不得要领。二是前面字音环节时间有些过长,超出设计,只能压缩这个环节了。】
师:好,这是今天第二个环节。第三个环节,我们要明写法,学会写作。我们看作者全文不著一个风字一个雨字,但风雨却都写有,这叫——
生:侧面描写。
师:那么你们预习时候有没有发现他还有其他手法?
生:比喻,拟人,夸张,排比
师:嗯,至于是不是你说的拟人,比喻,夸张,排比手法呢,我们下节课再具体分析。除此以外,中还有什么呢?请大家看第三段:跑,撑,撞,直撑,滑行,跌倒。为什么撑着?这一连串的动词有没有发现用得特别准啊!所以本课动词也需要我们注意下。
师:侧面描写,用词精准,比喻手法作为咱们下一节课主要分析的内容。你要交流下,哪些句子用了哪些手法,什么作用。哪些词用得比较好,写出了什么,好在哪里。好了除了这个作业外,我们还有一个作业需要大家思考。我们已经学习了《春》《济南的冬天》,这三篇文章和本课一样都是写景类文章,我们大家思考下,像以前我们总结写人类,写事类文章一样,总结下写景类文章的特点。
【反思:学生思考能力确实有限,一说到有修辞手法,就会不管内容是什么,把所有的修辞说服恨不得都说出来,好像这样就对了一样。这就给本课授课内容又提出新的要求,教会学生思考辩驳知识点,而不是乱七八糟不辨真假端上再说。另外在前面学习中,一直在培养学生概括一类文章的能力,略有起色,本课就布置了这样作业,希望他们可以宏观把握一类文章。】
课后反思:
贾平凹《风雨》一课是今年刚加入的新课文,位于人教版上册七年级语文第三单元,三段元是自然风景类文章,前面两篇是《春》和《济南的冬天》。对于本单元的设计,我将重点放在写景类文章的一般写法上,而《春》和《济南的冬天》更加上文中语言所表达的情感感悟在内。本课从写景类文章写作角度来说,纯写景,思想内容隐晦。读内容,查资料,怎么讲依然稀里糊涂。所以设计教学目标时候,就设计为“用件”,以为例,教会学生查字典,教会学生概括。
但真正实施时候又有几点不足和疑惑:
1、不能从课文生发开去,例如多音字,没有补充新的内容,依然是一课学习,未免有些让学生感觉到本课这么多多音字,其他课文就不一定需要这样做的感觉。再如概括,本课专门提出,那其他课文时候也需要如此呢?学生也不会去主动思考运用的。
2、从全文内容来看,把地位用在“用件”上,是否合适呢?如果从“例文”角度来分析,要教会学生修辞手法,用词等。但如果这样来做,又和前面两篇重复。
3、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的培养是最头疼的事情,这些培养必须是在课堂上,但课堂上一遍遍来说来做就又有些重复之嫌,就像查字典这个环节,真能起到作用吗?为什么小学语文和初中语文之间距离这么远?为什么城区学生和郊区学生差别这么大?
8、《松鼠》课堂实录及反思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思路,学习其合理的说明顺序。
2、学习本文细致观察事物的特征,抓住事物特征介绍事物的方法。
3、体味用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提高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1、合理安排说明顺序
2、对事物特征的观察
3、形象生动的说明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喜欢小动物吗?
生:喜欢!
师:那谁能说一说,你喜欢哪些小动物,你为什么喜欢它呢?
如果能用“我喜欢_____的_____” 例如,“我喜欢忠诚的小狗”这种句式来说,就更好了。
生:我喜欢活泼可爱的小兔子。
生:我喜欢忠诚机灵的狗。
生:我喜欢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的老黄牛。
生:我喜欢身强体壮的北极熊。
师: 刚才同学喜欢的动物,老师也都非常喜欢,今天老师要跟大家介绍的也是一种小动物名字叫松鼠,我们先来看一下它的图片。(挂图展示小松鼠图片)
其实把它介绍给我们的是一位法国人——布丰。哪位同学了解布丰其人的,来给我们介绍介绍。
生:布丰,法国著名的博物学家、作家,还是生物进化论的先驱者。
师:很好。那么下面就让我们追随布丰的介绍一起去了解松鼠这种可爱的小动物吧。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思考:布丰笔下的松鼠有怎样的特点。
生读课文。
师:谁来回答老师刚才的问题?
生: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
师:不错,松鼠是漂亮的。(师板书“漂亮”)
师:松鼠还有哪些特点?我来请同学完成老师的板书。
生上黑板补充两点:驯良、乖巧。
师:松鼠的这些特征你们是从哪儿找到的?
生:课文第一段。
师:那么第一段的这三个词语能不能颠倒位置?为什么?
生:不能。下文具体介绍的时候也是按照漂亮、驯良、乖巧的顺序写的,如果这儿颠倒顺序,就和下文不对应了。
师:这位同学很细心,看到了这段与下文的对应关系。也就是说,这篇课文的写作顺序是——
生齐:由总到分。
师:不错。(板书“由总到分”)除了这个原因,还有没有其他因素了?
生:漂亮是指松鼠的外表,而驯良、乖巧则是在讲松树的性格。
师:非常好!先写外表,再写内在的性格,这样才符合人们由表及里的认识规律。(板书“由表及里”)
师:松鼠的漂亮显而易见,那么它的驯良和乖巧分别体现在哪些方面呢?再读课文,思考这个问题。
生:“它们虽然也捕捉鸟雀,却不是肉食兽类,常吃的是杏仁、榛子、榉实和橡栗。”因为它吃素,显得很善良。
师:嗯,松鼠的食谱里面可不包括庄稼粮食,对于人类来说,它是驯良的。
生:“在晴明的夏夜,可以听到松鼠在树上跳着、叫着、互相追逐的声音。它们好像很怕强烈的日光,白天躲在窝里歇凉,晚上出来练跑,玩耍,吃东西。”它只在晚上出来活动,不打扰人类的生活,也能体现它的驯良。
生:“它们在树上做窝,摘果实,喝露水,只有树被风刮得太厉害了,才到地上来。”它很少到人生活的地方来,不打扰人类,也是驯良的表现。
师:同学们找得非常全面。那么哪些方面能体现松鼠的乖巧呢?
生1:第四段。松鼠过水的时候,用一块树皮当作船,用自己的尾巴当作帆和舵;它还十分警觉;
生2:它动作轻快敏捷;
生3:它的叫声响亮,而且它还会生气。
生4:还有第五段,写了松鼠搭窝。从地址的选择、搭窝的过程、窝口的设计等几方面说明松鼠是乖巧的小动物。
师:布丰除了说明松鼠的漂亮、驯良、乖巧之外,还有没有写松鼠的其他方面?
生1:还写了松鼠爱干净。
生2:还有松鼠的用途呢。
师:这些都在课文的哪一部分?
生:最后一段。
师:对。作者在介绍完松鼠的主要特征后,又补充说明了松鼠的其他特征及其用途,这样使整个文章显得更完整了。(板书“用途”)
师: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驯良、乖巧,而且还很有用。这样的小动物实在是——
生齐:很讨人喜欢。
师:文章中有哪些语句让你觉得松鼠很讨人喜欢呢?
生1:玲珑的小面孔,衬上一条帽缨形的美丽的尾巴,显得格外漂亮。
生2:它们好像很怕强烈的日光,白天躲在窝里歇凉,晚上出来练跑,玩耍,吃东西。
生3:有人说,松树过水的时候,用一块树皮当做船,用自己的尾巴当做帆和舵。
生4:要是被人家惹恼了,还会发出一种不高兴的恨恨声。
师:同学们又没有发现,这几位同学所找的语句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生:运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
师:不错。这些拟人还有比喻的修辞手法,使得文章生动形象体现了科学小品文语言的生动性。咱们同学能不能也来试一试,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来描写你熟悉的动物——狗。想象一下,一只狗看见马路对面有一根它最爱的肉骨头,它会怎么办?又或者,狗在自己的地盘上发现了一个陌生人,它又会有什么表现?自己动手写一写。写完后小组交流一下。
生做片断练习,师巡视。
师:写好了吧,咱们来交流。
生读习作,师做适当的点评。
师:看来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的运用是能够增强文章的生动性、可读性。不过不要忘了,本文是篇科学小品文,它的语言特点除了具有生动性、趣味性,还应该具有说明文语言的共同特点——准确性。你能从文中找出一些能体现说明语言准确性的句子或词语吗?我举个例子:“它们是十分警觉的,只要有人稍微在树根上触动一下,它们就从窝里跑出来,躲在树枝底下,或者逃到别的树上去。”这句中在“触动”这一动词前加上一个副词“稍微”,以表示这种“触动”程度之轻,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生1:“它们的爪子是那样锐利,动作是那样敏捷,一棵很光滑的高树,一忽儿就爬上去了。”这句话中连用两个“那样”,强调了松鼠爪子的锐利和动作的敏捷,用“很光滑”来修饰高树,更能衬托出松鼠爬树技巧的高超。
师: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同学们课后可以再交流交流。今天这堂课就上到这儿,课后请同学们将这次课堂上的片段练习再修改修改,誊写到小作本上。下课!
生:起立!敬礼!
师:休息。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属于科学小品文,知识性较强,一不小心,就会把这堂语文课上成生物课。在备课时,我尽可能地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把重点放在本文极富感染力的语言上,引导学生分析欣赏文章生动形象的语言。同时,让学生在赏析完富有生动性、趣味性的语言后,能够学以致用,在实际写作中学会运用这样的生动说明语言。
我的初衷是好的,可在教学过程中,我仍在课文内容分析上花费了较多时间,这样留给语言赏析、写作片断练习的时间就有些捉襟见肘了,这样也就导致了我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个较严重的问题:学生活动太少,课堂气氛不够活跃。有些本来设计了小组交流的环节被迫减掉,例如从文中找出让人觉得松鼠讨人喜欢的句子,先让学生讨论交流一下再回答应该会更全面。还有最后学生写完片段后本应再交流的,也因时间关系被我跳过了。
语文课堂应是读、说、写有机结合的和谐课堂,是学生发挥其主体作用的天地,本堂课从这两方面来看是不够成功的。读书声不够多,学生的主人翁地位未能体现,还停留在问答式的课堂模式中。在今后的教学上,我要努力克服这一弊病,争取做到真正地还课堂于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9、《泉城》课堂实录及反思
今天上了《泉城》先听听课文朗读。泉城是指谁?济南。为什么称济南为泉城呢?因为济南的泉水天下闻名。板书:天下闻名什么叫天下闻名?天下人都知道。天下人都知道什么?知道济南的泉水。为什么呢?因为济南的泉水很清。板书:清因为济南的泉水很多。板书:多因为济南的泉水很美。板书:美此问转载
哦,现在知道济南的泉水为什么天下闻名了,因为——因为济南的泉水又清又多又美,所以天下闻名。多,怎么多?72泉。板书:72(有人小声说:72变)你们想到什么了?我想到了孙悟空72变。哦,孙悟空72变,变化多,本领强,那么济南的泉水变化多不多呢?如果72泉都一个样儿,有没有意思呢?那样的话,只要看一个泉就够了,呵呵。这么多泉水一一介绍的话那这文章可太难写了,作者怎么办的?他选了几个最著名的泉重点写的?几个?四个。其中最著名的要数珍珠泉、五龙潭、黑虎泉和趵突泉了。板书:472泉,只选其中最有名的4个来写,这也是一种选材的方法呀。那么这72泉总体的特点是怎样呢?到文中找找句子读一读。学生自由读文。指吴晨希读。她错了两个音,散,应该读第四声,剔,是第一声。领读。
顾钰涵说,她虎啸狮吼——(支支吾吾的,不知如何评价)什么叫虎啸狮吼?就是像老虎叫像狮子吼一样,说明声音很大。后面的声音呢?很小。你能读出这种感觉吗?顾钰涵读,读得不错。这样听起来,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了。来看看这些泉吧,播放课件,读完这一句就停止。这里有几句话?一句。是的,这是个长句子,用了四个"有的"来连接,之间用三个分号隔开。谁再来读读。指读。如果分角色读,你觉得可以怎么分?指了男女各一名,让他俩商量,然后读给大家听,男生读一三分句,女生读二四。还有谁来?是两名男生。分别读一二和三四。还可以怎么分?同桌之间练一练。哇啦哇啦,教室里一片热闹。我走到童斌旁边,他一人坐,没同桌,我把他叫到讲台前,轻轻问他,你觉得可以怎么分工读?他说,王禹刚才说——
我打断他,别管王禹怎么说,你得有自己的想法,你觉得可以怎么读?他接着说,可以你读一四,我读二三。我说,这还是跟刚才的差不多,咱们得来点新鲜的,你看,它每个分句都比较长,分成了前半句和后半句,你看——
我故意看他等着,他说,哦,对了,可以一人读前半句,一人读后半句。这个与刚才的都不一样了,咱们来练习一下。我和他练读了一遍就够了,因为咱俩都是高手.读得差不多了,有人已经举手了。选了两桌,读得都不错。第三桌刘颖和吴上宇,分工方法与我们一样,童斌一听就笑了。还有谁与他们一样?景国伟和张颖又站起来了,读。我刚才和童斌也是这样分工的,呵呵,君子所见略同呀。童斌,咱们稍稍变化一下,也来展示一下,稍稍变化一下明白吗?我对他笑笑,他点点头走上前。坐好了,高手要朗读了,机会难得,免费欣赏,仔细听了。一三前半句、二四后半句他读,剩余的归我。我俩读完,掌声响起。一起来吧。齐读。继续播放课件,欣赏全文。他们边看边不时发出惊叹声,哇,哇。你最喜欢哪个泉?趵突泉——
全班声音最响。选你最喜欢的那个泉,读一读,想想喜欢的理由,要读好了,读不好的就是假喜欢,打假。又是一片哇啦哇啦。开始交流展示了。李雅倩说,我喜欢趵突泉。读。理由?因为趵突泉是七十二泉之首。什么叫七十二泉之首?就是在七十二泉中它排第一,是老大。哦,不简单。还有理由吗?池里的水很清,什么都看得清清楚楚的。嗯,泉池正中有三股比吊桶还粗的清泉,咕嘟咕嘟地从泉底往上冒,如同三堆白雪。我觉得很美。难怪这么多人喜欢趵突泉。王越说,我喜欢珍珠泉。读。我觉得珍珠泉很神秘。哦,神秘?是的,好像有一只神奇的手把它们拎到了水面上来,那些水珠忽聚忽散,忽断忽续,忽急急缓,变来变去的,很有意思。说得好,刚才我们从图上没感觉到,因为图是静态的,不是实地拍摄,所以珍珠泉的这种动感没表现出来,但书上这段文字写得是相当精彩的:在阳光的映照下,那珠串忽——(学生接着说书上的)忽快——(忽慢)忽离——(忽合)。一齐读读这句话吧。谁还能再"忽"两个?黄煦磊,我喜欢黑虎泉,读。黑虎泉是由石头雕成的三个老虎头,水声喧腾,昼夜不息,我觉得很有气势。这是黑虎泉的特点了。五龙潭没人喜欢了?这一段写得简单,我就知道喜欢它的人不多。有几人举手了,童斌读了。简单说了说.对于这样优美的文章,要不要背呢?要——大家轻轻地发出心底的声音。
我的反思:
因为直到上课前,还有五名学生8、9两课,还没会背,国庆节就布置了,怕背书呀。这一节课上得非常流畅,一课时基本结束,第二课时就可以完成课堂作业,拓展阅读。主要的原因是预习得很充分,学生基本都能达到熟读成诵,所以在读准读通方面基本不需要花什么时间。这节课,前面第一段如果再紧凑一些,节奏快一点,后面正好可以留点时间进行写字,那就完整了。
课间在办公室,谈到学生预习背书,有老师认为没讲之前背书,学生背起来很难,因为完全不懂,就靠死记硬背。这也是实情,可能等我儿子上学了,我会有更切身的感受。从理论上分析,小学阶段是孩子记忆的黄金时期,这个时期让他们背一篇文章,应该是不费力的,我记得自己上师范时,为了应付考试,明天考生物,今天晚上能把整本书基本背下来,只要定下心来,专心去背,一段一段地背,再连起来,反复几次,背书并不难,但是那些不专心的学生就难了,因为他分神呀,像我班这五个学生,其中有三个可以说头脑非常好,但就是定不住神,真正让他们捺下性子,一定能背好。
如果说因为没有学,背起来很难,那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一遍当然难,生字还没扫除,多读就好了,学习了之后背,那也是多读的结果呀,而且在教师讲之前自己多读,反而自己思考的东西多一些,受教师限制得少一些。一开始这样做可能难,不适应,习惯了,语感会越来越好了,背书也会越来越快,脑子就跟刀一样越磨越快。之前背书困难的,之后背书也不会比别人顺畅吧,讲完课文了,连读准字音、读能句子都做不到的也不少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