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上《论语》十二章导学案一等奖

《部编版七年级上《论语》十二章导学案一等奖》属于教学设计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部编版七年级上《论语》十二章导学案一等奖

1、部编版七年级上《论语》十二章导学案一等奖

12.《论语》十二章(教师版)

预习案

【课标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单元要求】在阅读中把握基本内容,了解浅易的文言文大意。

【教学目标】积累归纳文言词汇,理解每一章的意思。

一、读一读

(AB)1.为下列带点字注音。

愠(yùn)三省(xǐng)罔(wǎng)殆(dài)箪(dān)肱(gōng)笃(dǔ)

(AB)2.熟读课文,背诵全文。

二、解一解,译一译

(AB)解释加点的词,并翻译句子。

1.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曰:“学而时(按时)习(温习或实习、演习)之,不亦(也)说(同“悦”,愉快)乎?有朋(志同道合的人)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了解)而(连词,表转折关系,但是、却)不愠(生气,恼怒),不亦君子(指有才德的人)乎?”

2、部编版七年级上《论语》十二章导学案

12.《论语》十二章(教师版)

预习案

【课标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单元要求】在阅读中把握基本内容,了解浅易的文言文大意。

【教学目标】积累归纳文言词汇,理解每一章的意思。

一、读一读

(AB)1.为下列带点字注音。

愠(yùn)三省(xǐng)罔(wǎng)殆(dài)箪(dān)肱(gōng)笃(dǔ)

(AB)2.熟读课文,背诵全文。

二、解一解,译一译

(AB)解释加点的词,并翻译句子。

1.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曰:“学而时(按时)习(温习或实习、演习)之,不亦(也)说(同“悦”,愉快)乎?有朋(志同道合的人)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了解)而(连词,表转折关系,但是、却)不愠(生气,恼怒),不亦君子(指有才德的人)乎?”

3、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10课 《论语》十则》导学案

第10课 《论语》十则
【课文翻译】
子曰: “ 学 而 时习 之, 不亦说乎? 有 朋
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温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
自 远方 来,不亦乐乎? 人 不知 而 不愠,不 亦 君子乎?”
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
曾子曰:“ 吾 日 三省 吾身: 为人 谋 而 不忠乎? 与朋友交 而 不 信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
乎? 传 不 习 乎?”
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呢 ?”
子曰:“ 温故 而 知新, 可 以 为 师 矣。”
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凭借这一点就可以当老师了。”
子曰:“ 学 而 不思 则罔, 思 而 不学 则殆。”
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害。”
子曰: “由,诲 女 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 不 知为不知, 是
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知 也。”
智慧。”
子曰: “见贤 思齐焉, 见不贤 而内自省 也。”
孔子说:“看见贤明的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明的人要反省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子曰: “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 择 其善者 而从之, 其不善
孔子说:“几个人同行(在一起),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者 而 改 之。”
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曾子曰:“ 士 不可以不 弘 毅, 任重 而 道远。 仁 以
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实为 己 任, 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 不 亦 远乎?”
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到死为止,(路)不也(走得)很遥远吗?”
子曰: “岁 寒, 然后 知 松柏 之 后凋也。”
孔子说:“(碰上)寒冷的冬天,这以后(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 其 恕 乎! 己所
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孔子说:“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讨厌不 欲, 勿 施 于 人。”
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基础演练】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论语( ) 三省吾身( ) 诲女知之乎( ) 曾子( )
不亦说乎( )不思则dài( )不知而不 yùn ( ) 不思则wǎng( )
2.在括号中解释加点字,在横线上解释整个词语:
⑴温故知新( )
⑵见贤思齐( )
⑶任重道远( )
⑷三人行,必有我师( )
⑸学而不思则罔( )
⑹思而不学则殆( )
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
⑻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⑼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
⑽诲女知之乎( )
3.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B.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C.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D.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综合运用】
4.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3个问题。
为增进世界人民对中国语言文化的了解,发展中国与各国的友好关系,为全世界汉语学习者提供方便、优良的学习条件,中国教育部在北京设立孔子学院总部,并通过总部授权在国内外设立以开展汉语教学为主要活动内容的孔子学院。
2004年11月21日,全球第一所“孔子学院”在韩国首都首尔挂牌。截至2010年10月,全球已建立322所孔子学院和369个孔子课堂,共计691所,分布在96个国家(地区)。孔子学院设在91国共322所,国内61所高校和机构参与孔子学院的合作办学,主要提供到国外教授中文的教师和招募志愿者。
(1)你从上述材料中获得了哪些信息?请简要概述下来。
(2)有人认为“孔子学院”应该起一个很时尚的名字,你认为呢,为什么?
(3)假设美国一所孔子学院即将成立,特邀请你为该学院拟一条宣传语,请用简明、得体和恰当的语言写下来。
【课内精读】
阅读课文,完成下面各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岂不善者而改之。”
5.从这句语录看,孔子认为学习的快乐在于 “学习”与“思考”二者的关系是: 。
6.从这几句语录看,孔子认为,什么样的人才能做老师?这种观点是否与选文第4条语录的观点相矛盾?
7.从这几条语录看,孔子认为,一个人可以所有人那里学到东西,因为如果别人比自己优秀,那么 ;如果别人有缺点,那么 。
8.以上五条语录中,现在仍有生命力的词语有 。
9.为什么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结合你的学习生活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类文美读】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衰,夫子式①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②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③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 “何为不去也?”曰:“无苟政④。”夫子曰:“小子识⑥之,苟政猛于虎也!”
───(《礼记·檀弓》)
【注释】
①式同“轼”,车前的横木。这里理解为“凭着轼”(表敬意)。②壹似:很像。③舅:公爹。古时候女子称丈夫的父亲。④小子:长辈对晚辈的称呼。⑤苟政:苛刻的 统治。⑥同“志”,记住。
10.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⑴孔子过泰山侧( ) ⑵夫子式而听之( ) ⑶然( )
⑷昔者吾舅死于虎( ) ⑸何为不去也( ) ⑹苟政猛于虎也( )
11.“小子识之”的“识”应读为 。
12.“式而听之”中的“而”表示( ) A、顺接 B、转接
13.文中的“夫子”指的是 (谁),他的言行收录在 (书名),它是一部
的书。
14.妇人真的不伤心吗?为什么?文中哪句话可做本文的主题?请翻译这句话。
【每课一趣】
15.右图是孔子学院的标示图案,请你描述一下内容,试着解释其中的含义。
边文——名师讲坛
1.走近孔子及《论语》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阜市东南)人,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 教育家和军事家、儒家学派始人,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被人们称为“至圣”(“圣人”或“大圣人”)。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
2.学法导引
学习本文首先要会读会写“愠,罔,殆,哉,悦”等生字,能理解并运用“温故知新,三省吾身、死而后已、任重道远、三人行,必有我师”等成语;其次要了解并记住文言文中常出现的实词、虚词的含义及用法;还要能区别、熟记文中谈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的不同语句,并联系实际以指导自己的言行。
3.整体把握
《论语》主要反映孔子谈如何学习和修身的问题。孔子谈学习,有温故和知新的结合,有学和思的结合,又有学与问的结合,还有学和教的结合,更有善与不善的结合。“温故”与“知新”结合,做到古为今用,才符合要求。“学而不思”,不从中得到启发,不会活用,不行;“思而不学”是空想,不知道自己想的问题,前人是否已经解决。一定要学与思结合才行。学的中间有疑问,要向人请教;只问而不学,不是从学习中所产生的疑问来问,不深入也不行。教要深入,有体会,要启发学生;学要提出疑问,提出心得,对老师有促进作用。因此教学相长,教和学都有好处。学习不限于书本学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就是善与不善的结合。
4.理解点拨
第一则:学习方法
第1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对于知识,“学”只是一个认识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必须“学”与“习”统一起来。第2句话讲的是学习乐趣。志同道合的人来访可以增进友谊,并且可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启发人们热爱学习,加强自律。第3句话讲的是为人态度。
第二则:为人处事及学习方法。告诉人们要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帮助别人是否尽心尽力,跟朋友交往是否真诚相待,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时常复习。
第三则:学习方法。强调学习知识要重视继承基础之上的创新。
第四则: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本段讲学习与思考的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
第五则:学习态度。孔子说这段话意思是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要有诚实、谦虚的态度,不要不懂装懂。
第六则:学习态度。要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端正学习态度、提高思想修养,以人为鉴,取长补短,强调随时都该反省自己。
第七则:学习态度、方法和个人修养,强调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同时要有端正的学习态度。
第八则:谈修身做人,强调怀有抱负就该有坚毅的意志。
第九则:修身做人。本段借松柏之后凋比喻一种坚贞不屈、不随俗流、保持节操、坚韧不拔的君子不同于小人、不会因外界的变化而改变的社会现象,告诉人们要经受得住时间的考验,也以松柏为喻,谈人应当具备坚毅的品格!
第十则:修身做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自己不愿意的事情的不要施加给别人,强调要学会换位思考,它在今天的社会道德修养方面有积极意义,已成为警世格言。
5.知识补遗
(1)通假字,古汉语中,有些字可以用声音相同或相近(有时形体也相近)的字来代替,这种语言现象叫做古字的通假,“通”是“通用”,“假”是“借用”。但是由于语言的演变,有些借用字和本字之间,现在已不同音了,因此学习的时候要加以注意,准确把握。
(2)格言是集中体现个人机智之精华或众人汇成的睿智、内容积极向上,可以作为人们行为规范、言简意赅和相对完整独立的语句。名人说的叫名言;古人说的叫古语;流传至今的叫谚语、俗语。谚语是人民群众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集体创造的,无法找出作者;格言是名人或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的人说的话,作者确定,可以查到出处。谚语的内容,大多是具体生产、生活经验的总结;格言则侧重树立人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所有格言的内容都应该是积极向上的,如果是消极的,不能称为格言。
(3)流传成语:温故知新、见贤思齐、三人同行必有我师、择善而从、任重道远、死而后已。本课处处是格言警句,请注意积累。

4、部编版七年级上《寓言四则》导学案

《寓言四则》导学案

学习目标

1. 了解寓言寓意。

2. 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

3. 积累常见文言实词。

自主学习

1.作家作品

①寓言:寓言是以劝喻或讽刺性的故事为内容的文学样式。

寓言以________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言在此而意在彼,给人以启示。寓言一般比较短小,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______,也可以是________的动植物或者其他事物。

②《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都选自《伊索寓言》。《伊索寓言》是一部寓言故事集。相传伊索是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人,善于讲动物故事。现存的《伊索寓言》,是古希腊、古罗马时代流传下来的故事,经后人汇集,统归在伊索名下。《伊索寓言》是古希腊寓言的汇编。其中大多是动物故事,反映了平民或奴隶的思想感情。耶稣会传教士在明代把伊索寓言传入中国。

③吕不韦(?-前235年),战国末年卫国濮阳(今河南濮阳南)人。先为阳翟大商人,后被秦襄公任为秦相。秦王政幼年即位,继任相国,号为“促父”,掌秦国实权。秦王政亲理务后,被免职,贬迁蜀郡,忧惧自杀。吕不韦掌权时,有门客三千、家童万人。他曾组织门客编纂《吕氏春秋》26卷,内计12纪、8鉴、6论,共160篇,为先秦时杂家代表作。内容以儒道思想为主,兼乃名、法、墨、农及阴阳家言,汇合先秦各派学说,为当时秦统一天政治理国家提理供论依据。

④《列子》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著名的典籍,属于诸家学派著作,是一部智慧之书。其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列子,列御寇,相传是战国时的。

5、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0课 论语十则》生本课堂导学案


10《十则》

学习目标

1、朗读、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2、解读各则语录,培养阅读理解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3、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学习过程

前置作业

课前诵读资料

1、孔子(公元前552或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建者,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2、《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大约成书于战国初期,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礼”、“义”。其体式归纳起来有:语录体(也可称格言体),仅指明是孔子的话,不写出说话的环境(包括说话的对象),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事的一般原则,课文中的第1至9则都属于这种体式;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的问题所作的回答,课文中的第10则属于这种体式,它写出了提问者的原话,但没有写谈话的背景;叙事体,其中多少有一点情节,但也往往是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

课前理解记忆

1、读准下列字音、并记住它们的意思。

①论语(lún) ②说(yuè):通“悦”,意思是愉快。 ③诲女(rǔ)知之乎:同“汝”,人称代词“你”。 ④是知(zhì)也:通“智”,聪明。 ⑤愠(yùn):生气,发怒。 ⑥三省(xǐng)吾身:察看,检查。 ⑦传(chuán)不习乎:老师传授的知识。 ⑧罔(wǎng):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⑨殆(dài):有害。 ⑩弘(hóng)毅:强毅。

2、朗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试着翻译课文。

课堂探究

3、从《十则》中我们应该学到些什么?

4、用文中的话回答如何对待“贤”与“不贤”,我们应该怎样做?

5、孔子心目中的“君子”是什么样的人?

6、联系生活实际,小组内讨论交流,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当“己所欲”时就要“施于人”吗?

7、与课文自相对照,谈谈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还有欠缺?应怎样改进?

8、把文中成语、格言和警句摘抄在笔记本上。

9、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的收获是……

当堂检测

10、同学之间互相检查背诵,看谁背诵的最好。

1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不亦乐乎 不亦说乎 人不知而不愠 学而不思则罔

默而识之 思而不学则殆

1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敏而好学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学而时习之 人不知而不愠

13、用现代汉语准确的表述下列语句的意思。

(1)、不耻下问

(2)、默而识之

(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4)、何有于我哉

15、 在从师这个问题上,孔子的意见怎样?

参考答案:

1、 略 2、翻译课文。第一则: 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温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第二则: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了呢?” 第三则: 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第四则: 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危害。” 第五则: 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第六则: 孔子说:“看见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第七则: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值得我学习的,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第八则: 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以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有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到死为止,不也很遥远吗?” 第九则: 孔子说:“(碰上)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第十则: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孔子说:“那大概是''恕’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3、从《十则》中我们应该学到:第一方面,关于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包括第1、2、3、4、5则; 第二方面,关于思想品德修养,包括第1、4、5、6、7、8、9、10则; 第三方面,关于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仁”,包括8、10两则。当然,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做人,做人就得不断学习,学习和做人两方面不可能截然分开。 4、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5、孔子心目中的“君子”是孔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标准,“君子”一词在《论语》中的“出镜”率最高,约一百多次。孔子认为君子除了是一个善良的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与人和睦相处的人,还有一个重要的说话和做事的标准,他应该是“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敏于事而慎于言”、“君子喻于义”。 6、 略 7、略 8、成语:不亦乐乎;温故知新;见贤思齐;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善而从;任重道远;死而后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9、 略 10、略 11、略 12、敏(资质),聪慧灵敏 厌,满足 诲,教诲,教导 习,实习 愠,怨恨,恼恨。 13、略 14、(1)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2)把学过的东西默默地记在心里。 (3)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 (4)哪一样我能有呢! 15、孔子认为,几个人同行,其中一定有可以做自己老师的人。这样的人却不必是十全十美的人。他的优点,吸取过来;他的缺点,如果自己身上有,就加以克服。实际上,在孔子看来,任何有可取之处的人都是自己的老师,自己都应当向他们学习。

6、第四中学初中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10课《论语》导学案

七年级上册第

10

课《论语》导学案

备课人:

班级

七年级

学习人

七年级同学

课题

总课时

2

第一课时

一、朗读指导

二、识记内容

1、《论语》是一部______体散文集,是孔子的_______和____________所辑录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宋儒把《论语》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合称为“四书”。

2、孔子,名______,字_______,______家学派创始人,思想核心是______,政治上主张礼治,鼓励人们入仕,即“出来做事”。 开私人讲学的风气,传说有弟子3000人,身通六艺者72人。孔子本人也被历代统治者尊奉为至圣先师。

三、理解文意

1、重点词语:

时习: 愠: 信:

传: 立: 天命:

罔: 殆: 逾:

川: 乐(之者): 曲肱:

焉: 斯: 笃:

2、根据“而”字的用法归类。

(1)学而时习之。 (2)择其善者而从之。 (3)人不知而不愠。

(4)温故而知新。(5)学而不思则罔。

表并列的有 表顺接的有

表转接的有 表修饰的有

3、用现代汉语准确表述下列语句的意思。

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3)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4)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5)博学而笃志 切问而近思

4、根据注释翻译全文,分组提出疑难语句,供师生当堂解决。

5、讨论释疑。

第二课时

四、深入探究

1、课文里哪些话是谈学习态度的,哪些话是谈学习方法的?

2、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讨论:怎样看待“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3、把文中成语、格言和警句摘抄在笔记本上。

五、巩固练习

1、表明学 与思辩证关系的一句话: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青岛 啤酒节开幕之际,主持人说: “孔子说过__________,___________!对远道而来的朋友,我们感到由衷的高兴欢迎!”

3、当别人不理解自己时,我们应该不恼怒,保持应有的风范,正如论语中所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唐太宗有一句名言,“ 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曾子以为治学的人应该重视品德修养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论语》中说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

7、论述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8.阐述读书求学问的态度是以求学为快乐的句子是( 三重境界)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孔子感叹时光易逝,以勉励自己和学生要珍惜时间求学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写出五个在《论语》出现现在还使用的成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古今异义字

1、君子 古义 今义

2、可以 古义 今义

3、 匹夫 古义 今义

4、罔 古义 今义

5、儿女 古义 今义

七、一词多义

可以为师 人不知而不愠 人不知而不愠

为 而 温故而知新 知

为人谋 博学而笃志 温故而知新

学习收获

教学反思


7、人教版七年级语文《论语》导学案

十 《论语》十则
七年级语文导学案
(我的课堂我做主,我的学习我主动,我的人生我努力!)
【学习目标】(实现一个小目标,就是向理想进了一大步!)
1、了解孔子其人和《论语》一书,熟练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在翻译课文的基础上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理解每则的思想内容。
3、积累成语、格言、警句等,感受孔子光辉人格魅力。
4、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学习重点】朗读、理解、积累
【学习难点】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知识链接】(走近、靠近、亲近,让距离成为过去)
1.题目解读
《论语》是孔子与其弟子的语录结集,儒家重要经典之一。结集工作是由孔子门人及再传弟子完成的。《论语》名称的来由,班固《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这一说法,大体可信。《十则》都是人生格言,有的谈求知态度,有的谈学习方法,有的谈修身做人

2. 走近作者

《论语》的作者谁呢?应该不是孔子本人。在先秦,学者与学生讨论问题,并且亲自参与将这些言论集结成书,这部书常常就以这位学者命名,比如《孟子》、《荀子》、《韩非子》等等。假如孔子亲自参与了《论语》的集结,那么这部书就应该叫做《孔子》。郭沂先生认为司马迁所说的《中庸》就是《子思子》一书原来的名字,为子思所著,我对此还是有些疑虑的。

《汉书·经籍志》引刘向的话,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篡,故谓之《论语》。”那么,《论语》是孔子的学生们在孔子死后将他的论述编辑起来而成书的。虽然刘向对先秦典籍的整理常常遭到后世的怀疑与批评,但对这一点,迄今没有人提出过质疑

3.相关资料

(1)孔子简介: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 公认的世界文化名人。政治上,孔子主张仁义,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俗话说“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就是这个意思。他的政治主张具有一定的开明态度,所以孔子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被尊为“圣人”、“至圣”。 教育方面,他是我国历史上致力于教育事业的第一人,所以也有人呼吁要以孔子诞辰为中国教师节。他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一视同仁),因材施教,相传孔子“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课文中提到的曾子、子贡和子路都在“贤弟子”之列。

(2)《论语》简介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它是孔子的弟子和他弟子的弟子记录孔子等人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此书在中国的地位就相当于西方社会中《圣经》一书,所以也有人把《论语》看成是中国人的《圣经》。

【自主学习】(相信自己,我能行!)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①不亦说( )乎 ②人不知而不愠( )

③学而不思则罔( ) ④吾日三省吾身( )

2.解释句中加粗的词。

①有朋自远方来( ) ②人不知而不愠( )

③思而不学则殆( ) ④传不习乎( )

3.翻译下列短语。

①不亦乐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温故而知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见贤思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任重道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的“而”字有两种用法:顺接和转接。下列句子中的“而”:①表顺接关系的有________,②表转接关系的有________。

A.学而时习之 B.人不知而不愠

C.温故而知新 D.敏而好学

E.学而不思则罔 F.择其善者而从之

G.学而不厌

5.填空。

①《论语》主要是记录春秋时期_______、_______言行的书,内容涉及政治、文学、哲学、_______以及_______的道理等多方面,是______家经典著作之一。

②孔子,名_____,字______,_____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_____家、_____家。

③朱熹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合称为“四书”。

【合作探究】(团结合作,共同进步!)

《论语》十则中,有的谈求知态度,有的谈学习方法,有的谈修身做人。请思考:

6、课文在求知态度上强调什么?在学习方法上强调什么?在修身做人上又强调什么?

7、在本文论述的教育思想中,你认为最有价值的是哪一点?为什么?

8、请你总结本文出现的成语、格言警句等。

【达标测试】(我努力我进步,我成功我快乐!)

一、阅读下面语段,回答文后问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岂不善者而改之。”

9、以上这几句语录选自《 》,这本书是记录________

_______的书。这本书是 ________家的经典著作,与《 》、《 》、《 》合称“四书”。

10、从这句语录看,孔子认为学习的快乐在于_______________“学习”与“思考”二者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

11、从这几句语录看,孔子认为,什么样的人才能做老师?这种观点是否与第5条语录的观点相矛盾?

答 。

12、从这几条语录看,孔子认为,一个人可以所有人那里学到东西,因为如果别人比自己优秀,那么 _______________;如果别人有缺点,那么_______ ____ ____

13、以上4条语录中,现在仍有生命力的词语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为什么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结合你的学习生活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二、读下面的语段,回答文后问题。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衰,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 “何为不去也?”曰:“无苟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苟政猛于虎也!”(《礼记.檀弓》)

[注释] 式同“轼”,车前的横木。这里理解为“凭着轼”(表敬意)。壹似:很像。

舅:公爹。古时候女子称丈夫的父亲。 小子:长辈对晚辈的称呼。

15、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1)孔子过泰山侧( ) (2)夫子式而听之( )

(3)然( ) (4)昔者吾舅死于虎( )

(5)何为不去也( ) (6)小子识之( )

16、“小子识之”的“识”应读为 _________

17、“式而听之”中的“而”表示 ( A、顺接 B、转接 )

18、文中的“夫子”指的是 ____________

19、妇人当时在墓前哭的是 ___________

20、妇人的丈夫儿子因何而死?

21、“而曰”前省略了主语,如果补出来,应该是__ _____________。

22、文中哪句话可做本文的主题?请翻译这句话。

【拓展提升】(永无止境,执着追求!)

1.《论语》的伟大

《论语》——中国人的《圣经》

中国有句俗话“半部《论语》治天下”,意思是说,一个人只要能真正学好半部《论语》,就可以去当官治理天下了。当然这是一句夸张的话,不过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中,《论语》确实成为了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一本被中国人读了几千年的教科书,包含了中国古代的政治思想与治国之道,是我们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一把钥匙。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辑录,被称为中国人的《圣经》。《论语》是中国古代大思想家孔子的言论汇集,正如《圣经》在很大程度上是古代希伯莱人的先知耶稣的言论汇集一样。孔子和耶稣都是他们的母亲与人“野合”而生的,即都是私生子。私生子们似乎都特别的聪明,因为他们是最热烈的爱情的产儿。一个大思想家对于民族文化和历史的影响,是一百个。乃至几百个帝王将相之影响的总和都难以比得上的。孔子和耶稣对于中国和西方历史文比的影响就是如此。古人说:半部《论语》可以治天下。自不免有些夸大其辞,但却证明了《论语》的非凡价值。《论语》在中国的地位,犹如《圣经》之在西方,它是历代中国人的人生宝典,至今仍是我国教育部门规定的青年学子的必读书。

孔子及其《论语》曾经长期被人神化,其实《论语》是一部内容很平实、很富于人情味儿的充满了人生智慧的书,一部可以用审美鉴赏的眼光去读的书。只要善于读,我们不仅可以从中得到一种美的愉悦,而且可以得到很多的人生智慧的启迪和人格的感染。

因而,在诸子百家中,以孔子为第一人,诸子之书以《论语》为第一部。

2.有关《论语》

《论语》的体式有三种:语录体(格言体)、对话体、 叙事体

语录体(格言体),只指明是孔子的话,不写出说话环境和对象,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事的一般原则。课文的1~9则都属于语录体;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的问题所作出的回答,他写出了提问者的原话,但没有写谈话的背景,课文第10则属于对话体;叙事体,其中多少有一点情结,但也往往是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

南宋时,朱熹把《论语》和《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而“五经”则是指诗、书、礼、易、春秋,即《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左传》。“四书五经” 是我国古代科举考试的内容。

【教(学)后记】(敞开心扉说课堂)

8、七年级语文《论语》则导学案

内容预览:

诵读欣赏

《论语》八则

学习目标:

1.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说出语录的意义。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并能融入学习态度、方法及品德的养成之中。

3.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4.学习分类整理笔记的方法;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学习重点:

目标2、3

学法指导:

1.搜集资料:了解孑L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

2.借助工具书,通读全文,把握内容梗概。

学习过程:

预习导学

导人(质疑激趣)

(一)自查资料或网上搜索关于孔子以及《论语》的资料。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完成下面“冲关”练习。

1、读准下列加点的字。

不亦说乎?( ) 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 )学而不思则罔( )

思而不学则殆( )诲女知之乎( )( )默而识之( )不悱不发( )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

2、填空

(1)《论语》是记录 的书,是由孔子弟子和再传弟子收集编纂而成。“论语”的“论”读 音,是 的意思。

(2)孔子,名 ,字 , 末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家学派的创始人。

3、对字义和句义有疑惑的地方请用铅笔标出。

4、在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朗读课文。

学习研讨

(一)、导入

同学们,我国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因为《论语》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相信大家通过先前的预习,一定会对学习态度和方法有了更深的认识吧。

(二)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古人谈学习的成语、明言警句,抓住其中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温故知新”“不耻下问”“举一反三”等成语引入《论语》。

(三)、教师简介《论语》、孔子等有关文化常识,播放朗读磁带,指导学生自读课文,并要求学生利用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

(四)、诵读欣赏。

1. 学生齐读。

2. 教师针对齐读中存在的问题一一指正;范读;领读。

3. 听朗读磁带,自读两遍;齐背一遍。

4. 教师指导美读,指名学生朗读。

(五)、指名学生翻译,教师适当点拨,扼要分析,最后归纳总结。

(六)、巩固。进行背诵默写比赛。

当堂训练

1.给加点的字注音。

论( )语不亦说乎( )人不知而不愠( )诲女知之乎( )是知( )也罔( )殆( )

而内自省( )也默而识之( )何有于我哉( )

2. 解释加点的词。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 )

(2)人不知而不愠( )( )

(3)温故而知新( )( )

(4)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

(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

(6)见贤思齐焉,则不贤而内自省也( )( )

(7)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 )

3. 下面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B. 诲女知之乎?

C. 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D.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

E. 思而不学则殆。

拓展延伸

1、根据提示,用课文中的语句填空。

(1)阐述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也是一种乐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2)论述“学”与“思”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认为应该虚心求教、博采众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__________________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_________________

(3)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作

简单地说明小制作

学习目标:

1、初步掌握写作这类说明文的一般的方法。

2、初步学会写作这类说明文。

学习重点:

目标2

学法指导:

1、认真阅读“简单地说明小制作”这个知识短文,初步体会此类说明文章的通常写法。

2、加强课外相关说明文的阅读,体会此类说明文的特点。

课时:2课时

学习过程:

预习导学

1、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说明文的相关知识。

2、认真阅读“简单地说明小制作”这个知识短文。

3、课余做一个小制作,并做好做这个小制作所需要的材料、工具以及制作的步骤、方法等情况收集整理工作。

学习研讨

(一)导入

(二)自主学习反馈,展示交流预习成果。

(三)合作探究

1、写说明文,在说明事物时最基本要求是什么?(说明事物要准确、通俗)

2、介绍小制作:先想想自己曾经制作的小物品,如小动物、小车辆、小文具等等。

3、介绍制作过程。

当堂训练

一、布置写作训练题。

简单地介绍一个小制作,尽量运用比喻说出这个小制作的结构和特点。

要求:1、说明条理清晰。 2、语句通顺、通俗。 3、字数不少于500字。

二、阅读同类例文,取长补短。

三、写作

......

9、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十五课 《世说新语》则》导学案

第二十五课 《世说新语》二则
【文白对译】
咏 雪
谢太傅 寒雪日内集, 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
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忽然间雪下得紧了,
公欣然曰: 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 撒盐空中
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
差可拟。”兄 女 曰:“未若 柳絮 因 风 起。” 公大笑
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把它比作柳絮被风吹得满天飞舞。” 太傅高兴得笑了
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起来。(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 太丘舍去,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定在中午,中午过后(客人)没有到,太丘便放弃等(他)走了,
去后乃至。 元方 时年七岁, 门外戏,
走后(不久,那朋友)才到。(陈太丘的儿子)元方当时年龄是七岁,(正在)门外嬉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答 曰: “待君久不至, 已去。”
客人问元方:“你父亲在吗?”(元方)回答说:“(我父亲)等您很久您没来,(他)已走了。”
友人便怒:“非人哉! 与人期行, 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友人便怒道:“真不是人啊!跟人家约了同行,却丢下我自己走了。”元方说:“您和我父亲
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 则是无信 ;对子骂父, 则是无礼。”友人
约定在中午。中午时您还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儿子骂父亲,就是没礼貌。”友人(听惭, 下 车 引 之, 元方 入门 不顾。
了元方的话)感到很惭愧,下车牵他的手(表示歉意),元方却进门去,连头也没有回。
【基础演练】
1. 下列句子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撒盐空中/差可拟。 B、待君/久不至,已去。
C、陈太丘/与友期/行。 D、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2. 下列加粗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未若柳絮因风起(介词,可译为“趁”、“乘”等)
B、与儿女讲论文义(儿子和女儿)
C、相委而去(连词,表顺承,可译为“就”、“然后”等)
D、太丘舍去,去后乃至(才)
3.指出下列加粗字的古今词义变化
⑴陈太丘与友期行 古义: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
⑵太丘舍去 古义: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
⑶下车引之 古义: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
⑷元方入门不顾 古义: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
4.翻译下列各句。
①白雪纷纷何所似?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综合运用】
5. 走过童年的梦幻生活,告别了少年的纯真岁月,我们精神抖擞昂首大步跨进了人生中充满理想,激情与浪漫的青春季节。为此,班级开展“告别童年,拥抱青春”的主题班会,相信你也会积极参与。
(1)班会准备阶段,面向全体同学征集栏目,请你也贡献出自己的创意吧。(写出两个栏目名称并解释其内容)
① ②
(2)请你设计一段精彩的开场白,拉开本次班会的帷幕。
(3)告别幼稚,走向青春,走向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请你把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使之与前面的句子句式一致,修辞一致,构成排比句。
青春真好。青春是一幅动感的画,画里展现着希望,飞扬着憧憬;青春是一首激昂的诗,诗中跳动着活力,洋溢着朝气; 。
【课内精读】
阅读课文,完成下面各题。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日:“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日:“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日:“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日:“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日:“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6.《咏雪》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
7.你还能说出几个形容飞雪的比喻吗?
8.试揣摩下列句中人物的心理活动。
(1)友人惭,下车引之。
(2)元方入门不顾。
9.《陈太丘与友期》主要写的是哪两个人?分别归纳他们各自的性格特征。
10.你从《陈太丘与友期》中得到什么启示。
【类文美读】
(二)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①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②为通好也。”元礼与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躇③。
【注释】:①中表亲戚:有堂表关系的亲戚。②奕世:几代。③踧躇(cùjí):不安的样子。
11.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随父到洛(洛阳) B.为司隶校尉(担任)
C.既通,前坐(……以后) D.君与仆有何亲(仆人)
12.对下面加点的名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文举年十岁(孔融,孔子二十世孙)
B.先君仲尼(即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
C.君先人伯阳(即老子,老子又名李耳)
D.太中大夫陈韪(是皇宫里的御用医生)
1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

②人以其语语之。

③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14.孔文举说:“想君小时,必当了了。”让陈韪感到“大踧躇”的原因是什么?
【每课一趣】
15.看右边的漫画《童心泯灭令》,说说你的理解。
边文——名师讲坛
1.作品简介
《世说新语 》是我国南朝宋时期(420-581年)产生的一部主要记述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是由南朝刘宋宗室临川王刘义庆(403-444年)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梁代刘峻作注。全书原八卷,刘孝标注本分为十卷,今传本皆作三卷,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门,全书共一千多则,记述自汉末到刘宋时名士贵族的遗闻轶事,主要为有关人物评论、清谈玄言和机智应对的故事。
2.学法指导
两文属文言文,文章短小,可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读顺句子,读懂文意。反复诵读,品味故事的文化内涵,感受家庭温馨的氛围。学习文中运用对人物的语言和动作描写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理解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
3. 文章主旨:
《咏雪》叙述了谢家子弟在一次家庭聚会中“咏雪”一事的始末,突出表现谢道韫的咏絮之才,暗示作者更赞赏谢道韫的才气。《陈太丘与友期》记述了年方七岁的陈纪责备父友“无信、无礼”,表现了陈纪懂理识义的品质,聪颖机智,正直不阿的性格特点。其中敢于维护父亲尊严,更可以看出其父子亲情。
4.谋篇立意
《咏雪》一文客观地叙述了谢家子弟“咏雪”一事的始末,认写人物语言为主,全篇语言简练。在不足百字的文章里,清楚地交代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缘由以及经过和结果。虽未作一字议论,但从文未补充交代道韫的身份可以看出,作者更赞赏道韫的才气。
《陈太丘与友期》主要记述陈元方和来客的一段对话,第一节交代了对话的由来。对话以责备客“无信、无礼”为核心,既表现了陈纪懂礼识义的品质,又从反面说明了“信”和“礼”的重要性。结尾“入门不顾”的动作细节,再次强化了陈元方正直不阿的性格特点。
5.难点突破
(1)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纷”,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
本题的答案便是开放的,关键在于说出自己的理解。可以说用“撒盐空中”一喻好。因为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很高很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写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形似是基础,因而用“撒盐”喻好。也可以说用“柳絮因风起”一喻好。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而“撒盐”一喻所缺的恰恰是意蕴。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喻就好在有意象。
(2)元方是个有怎样性格特点的小孩?他的“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元方以客“无礼”、“无信”为核心进行责备,可见他懂礼识义。对粗俗的客“入门不顾”又体现了他正直不阿的性格。他的“入门不顾”可以理解为并非“无礼”。因为一个失信于人、不知自责且对子骂父的人,其品行低劣可见一斑,对这样的人就应该断然拒之于千里之外。也可以理解为元方确实有失礼仪。天下人谁无过,知错能改仍不失为有识之人,怎么能因人的一时之错便彻底否定一个人呢?
6.写作技巧
语言简练、辞意隽永
《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在众多志人小说中它以语言简练、辞意隽永著称。所选两则小故事,较好地体现了这一特色。《咏雪》一文,开头一句话“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短短十五字,却涵盖了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及主体事件等丰富的内容。结尾,谢太傅虽未对两人的优劣作任何点评,但在最后补充交代了道韫的身份,分明是暗示读者谢太傅更赞赏的是道韫的才气,实在耐人寻味。而《陈太丘与友期》一文中,陈纪针锋相对的回答,义正而辞严,抓住对方“无信”、“无礼”的言行,逼得对方无言可答,简练的语言却生动形象地刻画出人物性格。结尾“入门不顾”的动作细节,则是小孩直率、好恶情感容易外露的性格特点的真实反映。两则短文篇幅虽短,但语言的艺术魅力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