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语交际与人交流注意对象、场合,用语文明得体》学案一等奖》属于语文教案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1、《口语交际与人交流注意对象、场合,用语文明得体》学案一等奖
口语交际教学案 与人交流注意对象、场合,用语文明得体
[教学目标]:
1、 学会与人交流,注意对象、场合,用语文明得体。
2、学会用语规范,侧重文明、和谐的人际交往素养的培养。
[教学重点]:
1、学会与人交流,注意对象、场合,用语文明得体。
[教学难点]:
2、学会用语规范,侧重文明、和谐的人际交往素养的培养。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二、板书课题
三、学生阅读课文中的知识短文,归纳知识点。
1、阅读课本第68页知识短文。 思考:你觉得与人交流有哪些方面需要注意?
2、明确:归纳知识点: ① 与人交流要注意对象(年龄、身份、职业、文化程度、情绪等) ② ②说话还应注意场合。(正式场合----庄重严肃。非正式场合----坦率直言。喜庆场合----多多吉言。悲痛场合---不任意说笑。) ③ 说话文明得体(称呼得当,口气平和,态度诚恳,内容健康,用词不粗俗。)
3、生读知识要点
四、案例分析: 下列几则材料中,说话不得体表现在哪儿?说话不得体有哪些危害?
材料1、 一天,有位富人为儿子过生日,许多亲朋好友前来祝贺,家里喜气洋洋。有人说:“您的儿子将来一定做官!”有人说:“您的儿子将来一定发财!”他们都受到了主人的热情款待。其中只有一人说:“您的儿子将来肯定是要死的。”他的话刚出口,就被家丁狠狠揍了一顿,赶了出去。
提问:为什么说了真话的人却没有受到主人款待,反而被赶了出去?这个事例对我们说话有什么启示?
材料2《问年龄》 小李在出差途中,与同座的一位老大爷聊天。言谈中他问道:“哎,你几岁了?”老人听了没好气地说:“三岁!”小李听了十分尴尬。
你能说说小李为什么会陷入尴尬境地的吗?
材料3 阅读下面材料中护士与病人的对话,说说交谈失败、造成悲剧的原因是什么?某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科,一位新入院的病人问护士:“小姐,神经科治的都是什么病?”护士随口答道:“多啦,都是难治的病。” 病人又问:“像我这样的脑病大约多长时间能治好?” 护士不奈烦了,回答:“唉,你只管好好养病得了,问这么多干啥。没听说嘛,神经科神经科,活的少死的多,剩下一个傻呵呵。”
这几句话对病人无疑是晴天霹雳,使他感到求生无望,当夜就跳楼自杀了交谈失败、造成悲剧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4《标语的位置》 不久前,我到八宝山去参加追悼会,在火葬场的入口处见到一条宣传计划生育的标语:“经济搞上去,人口降下来。”
这标语的内容挺好,但不知为什么此时此地见了,心里总觉得不太舒服。你能说说为什么吗?
归纳明确:
1.不根据对象来选择用语,就会影响交际效果,甚至闹出笑话。
2.说话不注意场合,就会影响当时的环境、气氛,就会引起主人或在场的其他客人对你反感,你就不会受到人们的欢迎。
3.说话不文明,反映了说话者个人修养不高,影响了说话者个人形象,可能使别人不愿与你进一步交流,有时还会使引起矛盾和冲突,造成你不愿得到的或未曾想到的结果。
四、联系实际。
你生活的周围有那些说话不注意对象、场合、语言不得体的现象
五、专项训练(先小组讨论再找两人表演)
1再过几天就是你母亲40岁生日,作为子女的你打算到电视台点播一首歌祝福你的母亲,你该如何对妈妈说?
2.星期天,张晓约同班的王玲去郊游,电话联系时,王玲的奶奶说:“马上要中考了,我家王玲不比你成绩好,我们玲玲耽搁不起呀!”假如你是张晓,你该怎么说?
3.生活中有许多巧遇,假设你遇到下列这些人,你会如何说?我们商量一下好吗?(1)假设在路上巧遇你好久不见的小学老师:(2)假设在路上巧遇你要寻找的体同学:(3)假设在旅游途中巧遇到你久仰的知名作家:
4、身份分别为企业家、农业专家、画家的三个人应邀到神农架故里观光考察,途中经过一个长达十里、长势旺盛、郁郁葱葱的银杏园。面对这片银杏园,他们三人各自会说什么话?①企业家:②农业专家:③画家:
六、小结: 我们的社会越来越进步,越来越文明,这就要求我们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孙子也曾说过:赠人以言,重于珠玉;伤人以言,重于剑戟。愿大家都能掌握说话得体的要点,说得体话,真正能说话,会说话,做一个有知识、有修养的人!
七、巩固练习
1.当选为“2004年感动中国度人物”之一的田世国捐肾救治病危的母亲,并对母亲刻意隐瞒真相,孝子的心意感动天下。设想一下,要是田世国的母亲得知是儿子捐肾救了自己,面对母亲感动而又责怪的目光,儿子将如何对母亲说?
2、学校准备开家长会,班主任老师请你代表学校回家通知家长来校开会。你回家见到父母后,准备怎么说?
3、假如你今天去文具店买了支钢笔,回家后有觉得不太满意,你如何去商店调换?
4、一天,住在同一幢楼的林伯伯见到小刚的哥哥时说:“你家小刚真刻苦,每天晚上10点多钟了,我们都睡觉了,还听见他在弹钢琴。”小刚哥哥说:“。” ①林伯伯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②假如你是小刚哥哥,你这时打算说些什么呢?
5、李华正在阳台上浇花,楼下的刘阿姨说:“小李,你真爱美啊,我刚晾的被单也锦上添花了。” ①你听出刘阿姨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②假如你是李华,应该怎样回答刘阿姨呢?
6.结合语境,按要求回答问题。 音乐课上,师生正在欣赏四川民歌《川江号子》,忽见一学生埋头大睡,老师叫醒他说:“你怎么把《川江号子》听成了摇篮曲?”学生面带愧色,却不失幽默地自我解嘲道: (1)老师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 (2)如果你是那名学生,你解嘲的话是:
7、根据提供的情境,仿照示例,分别写一句包含“取得好成绩”这一内容的话。 情境:某校运动会长跑比赛场上,老师勉励运动员。 示例:比赛开始前:别紧张,好好跑,你会取得好成绩。 ①比赛中途处于领先位置时。 ②比赛结束取得好名次时。 ③比赛中途处于落后位置时 8李明很自信地报名参加班长竞选。一个同学说:“他还选不上!” 1、对这句话可以有多种理解,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至少两种) A.。B.。 2、假如李明落选了,作为他的家长、好朋友,各该对他说些什么? A.家长:。B.好朋友:
9、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正在进行,一位歌手登台摹唱,唱错了乐谱中后面的几节。音乐评论家微笑着即兴点评,表达得体又不乏幽默:“ 。”
10、结合语境,按要求回答问题:
音乐课上,师生正在欣赏《川江号子》,忽见一学生埋头大睡,老师叫醒他说:“你怎么把《川江号子》听成摇篮曲?”学生面带愧色,却不失幽默的自我解嘲道:“。” (1)老师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 (2)如果你是那位学生,你解嘲的话是 。 ①比赛中途处于领先位置时:坚持到底,定会取得好成绩②比赛结束取得好名次时:继续努力,争取再次取得好成绩③比赛中途处于落后位置时:别气馁,你一定会取得好成绩A、李明成绩优秀,品行端正,在同学中有很高威信,他准行! B.李明的实力不够,缺乏竞争力,不可能选上班长。 A、孩子,不要难过,总结得失,下次竞选会成功的。 B、哥们,重在参与,我们永远是好朋友。前几节唱得很好,可惜后几节你有所改编。1、你怎么在课堂上睡觉? 2、①我被这优美的音乐陶醉了。②我已被《川江号子》倾倒了。 企业家:“可以在这里建一个银杏加工企业,有这么丰富的原料,利润一定可观。” 农业专家:“这里的银杏树长得这么旺盛,不知用的是什么肥料、技术?” 画家:“好美的一幅银杏风景画啊!” 解题思路:本题答题时要注意:①听话要能听出对方的话中的要点,弦外之音。②说话要清楚、简洁。③说话注意方式(如幽默、含蓄)。④注意礼貌和语言美。除上述要求之外,解题时借助联想,取得相关的言外之意。听话人的幽默语言也应由说话人的语言引发,巧用语境,推测出准确的表达。
参考答案:(1)你怎么在上课睡觉? (2)我被这优美的音乐陶醉了;我已经被《川江号子》倾倒了。 1.根据对象选择问话向不同年龄的人询问年龄,该使用什么问话合适?(用直线将适合的选项连接起来) 小孩您多大岁数? 女青年您贵庚啦? 中年人您老高寿? 一般老年人 您芳龄多少? 有文化的老年人 你几岁啦 奶奶:现在的成绩不理想,可能是方法不当,或偶尔失误,利用星期天去郊游,不会影响她的成绩,再说中考之前适度放松一下,也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您就让她和我一起去,好吗? ××老师,好久不见,真想你,想你对我的照顾,对我的叮嘱,正是你的循循善诱为我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同学,我正想去找你,“五一”节要到了,老师要出一期黑板报,我们商量一下好吗 ××作家,真是有幸,今天在这里拜会到您,我想有几个创作方面的问题请教一下,好吗? 妈妈:母亲是心连心的,没有母亲,哪有儿子,捐肾救母是儿子应尽的责任,再说捐肾是经过医生允许的,没有什么大不碍,您就放心吧
2、《口语交际与人交流注意对象、场合,用语文明得体》学案
口语交际教学案 与人交流注意对象、场合,用语文明得体
[教学目标]:
1、 学会与人交流,注意对象、场合,用语文明得体。
2、学会用语规范,侧重文明、和谐的人际交往素养的培养。
[教学重点]:
1、学会与人交流,注意对象、场合,用语文明得体。
[教学难点]:
2、学会用语规范,侧重文明、和谐的人际交往素养的培养。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二、板书课题
三、学生阅读课文中的知识短文,归纳知识点。
1、阅读课本第68页知识短文。 思考:你觉得与人交流有哪些方面需要注意?
2、明确:归纳知识点: ① 与人交流要注意对象(年龄、身份、职业、文化程度、情绪等) ② ②说话还应注意场合。(正式场合----庄重严肃。非正式场合----坦率直言。喜庆场合----多多吉言。悲痛场合---不任意说笑。) ③ 说话文明得体(称呼得当,口气平和,态度诚恳,内容健康,用词不粗俗。)
3、生读知识要点
四、案例分析: 下列几则材料中,说话不得体表现在哪儿?说话不得体有哪些危害?
材料1、 一天,有位富人为儿子过生日,许多亲朋好友前来祝贺,家里喜气洋洋。有人说:“您的儿子将来一定做官!”有人说:“您的儿子将来一定发财!”他们都受到了主人的热情款待。其中只有一人说:“您的儿子将来肯定是要死的。”他的话刚出口,就被家丁狠狠揍了一顿,赶了出去。
提问:为什么说了真话的人却没有受到主人款待,反而被赶了出去?这个事例对我们说话有什么启示?
材料2《问年龄》 小李在出差途中,与同座的一位老大爷聊天。言谈中他问道:“哎,你几岁了?”老人听了没好气地说:“三岁!”小李听了十分尴尬。
你能说说小李为什么会陷入尴尬境地的吗?
材料3 阅读下面材料中护士与病人的对话,说说交谈失败、造成悲剧的原因是什么?某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科,一位新入院的病人问护士:“小姐,神经科治的都是什么病?”护士随口答道:“多啦,都是难治的病。” 病人又问:“像我这样的脑病大约多长时间能治好?” 护士不奈烦了,回答:“唉,你只管好好养病得了,问这么多干啥。没听说嘛,神经科神经科,活的少死的多,剩下一个傻呵呵。”
这几句话对病人无疑是晴天霹雳,使他感到求生无望,当夜就跳楼自杀了交谈失败、造成悲剧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4《标语的位置》 不久前,我到八宝山去参加追悼会,在火葬场的入口处见到一条宣传计划生育的标语:“经济搞上去,人口降下来。”
这标语的内容挺好,但不知为什么此时此地见了,心里总觉得不太舒服。你能说说为什么吗?
归纳明确:
1.不根据对象来选择用语,就会影响交际效果,甚至闹出笑话。
2.说话不注意场合,就会影响当时的环境、气氛,就会引起主人或在场的其他客人对你反感,你就不会受到人们的欢迎。
3.说话不文明,反映了说话者个人修养不高,影响了说话者个人形象,可能使别人不愿与你进一步交流,有时还会使引起矛盾和冲突,造成你不愿得到的或未曾想到的结果。
四、联系实际。
你生活的周围有那些说话不注意对象、场合、语言不得体的现象
五、专项训练(先小组讨论再找两人表演)
1再过几天就是你母亲40岁生日,作为子女的你打算到电视台点播一首歌祝福你的母亲,你该如何对妈妈说?
2.星期天,张晓约同班的王玲去郊游,电话联系时,王玲的奶奶说:“马上要中考了,我家王玲不比你成绩好,我们玲玲耽搁不起呀!”假如你是张晓,你该怎么说?
3.生活中有许多巧遇,假设你遇到下列这些人,你会如何说?我们商量一下好吗?(1)假设在路上巧遇你好久不见的小学老师:(2)假设在路上巧遇你要寻找的体同学:(3)假设在旅游途中巧遇到你久仰的知名作家:
4、身份分别为企业家、农业专家、画家的三个人应邀到神农架故里观光考察,途中经过一个长达十里、长势旺盛、郁郁葱葱的银杏园。面对这片银杏园,他们三人各自会说什么话?①企业家:②农业专家:③画家:
六、小结: 我们的社会越来越进步,越来越文明,这就要求我们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孙子也曾说过:赠人以言,重于珠玉;伤人以言,重于剑戟。愿大家都能掌握说话得体的要点,说得体话,真正能说话,会说话,做一个有知识、有修养的人!
七、巩固练习
1.当选为“2004年感动中国度人物”之一的田世国捐肾救治病危的母亲,并对母亲刻意隐瞒真相,孝子的心意感动天下。设想一下,要是田世国的母亲得知是儿子捐肾救了自己,面对母亲感动而又责怪的目光,儿子将如何对母亲说?
2、学校准备开家长会,班主任老师请你代表学校回家通知家长来校开会。你回家见到父母后,准备怎么说?
3、假如你今天去文具店买了支钢笔,回家后有觉得不太满意,你如何去商店调换?
4、一天,住在同一幢楼的林伯伯见到小刚的哥哥时说:“你家小刚真刻苦,每天晚上10点多钟了,我们都睡觉了,还听见他在弹钢琴。”小刚哥哥说:“。” ①林伯伯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②假如你是小刚哥哥,你这时打算说些什么呢?
5、李华正在阳台上浇花,楼下的刘阿姨说:“小李,你真爱美啊,我刚晾的被单也锦上添花了。” ①你听出刘阿姨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②假如你是李华,应该怎样回答刘阿姨呢?
6.结合语境,按要求回答问题。 音乐课上,师生正在欣赏四川民歌《川江号子》,忽见一学生埋头大睡,老师叫醒他说:“你怎么把《川江号子》听成了摇篮曲?”学生面带愧色,却不失幽默地自我解嘲道: (1)老师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 (2)如果你是那名学生,你解嘲的话是:
7、根据提供的情境,仿照示例,分别写一句包含“取得好成绩”这一内容的话。 情境:某校运动会长跑比赛场上,老师勉励运动员。 示例:比赛开始前:别紧张,好好跑,你会取得好成绩。 ①比赛中途处于领先位置时。 ②比赛结束取得好名次时。 ③比赛中途处于落后位置时 8李明很自信地报名参加班长竞选。一个同学说:“他还选不上!” 1、对这句话可以有多种理解,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至少两种) A.。B.。 2、假如李明落选了,作为他的家长、好朋友,各该对他说些什么? A.家长:。B.好朋友:
9、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正在进行,一位歌手登台摹唱,唱错了乐谱中后面的几节。音乐评论家微笑着即兴点评,表达得体又不乏幽默:“ 。”
10、结合语境,按要求回答问题:
音乐课上,师生正在欣赏《川江号子》,忽见一学生埋头大睡,老师叫醒他说:“你怎么把《川江号子》听成摇篮曲?”学生面带愧色,却不失幽默的自我解嘲道:“。” (1)老师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 (2)如果你是那位学生,你解嘲的话是 。 ①比赛中途处于领先位置时:坚持到底,定会取得好成绩②比赛结束取得好名次时:继续努力,争取再次取得好成绩③比赛中途处于落后位置时:别气馁,你一定会取得好成绩A、李明成绩优秀,品行端正,在同学中有很高威信,他准行! B.李明的实力不够,缺乏竞争力,不可能选上班长。 A、孩子,不要难过,总结得失,下次竞选会成功的。 B、哥们,重在参与,我们永远是好朋友。前几节唱得很好,可惜后几节你有所改编。1、你怎么在课堂上睡觉? 2、①我被这优美的音乐陶醉了。②我已被《川江号子》倾倒了。 企业家:“可以在这里建一个银杏加工企业,有这么丰富的原料,利润一定可观。” 农业专家:“这里的银杏树长得这么旺盛,不知用的是什么肥料、技术?” 画家:“好美的一幅银杏风景画啊!” 解题思路:本题答题时要注意:①听话要能听出对方的话中的要点,弦外之音。②说话要清楚、简洁。③说话注意方式(如幽默、含蓄)。④注意礼貌和语言美。除上述要求之外,解题时借助联想,取得相关的言外之意。听话人的幽默语言也应由说话人的语言引发,巧用语境,推测出准确的表达。
参考答案:(1)你怎么在上课睡觉? (2)我被这优美的音乐陶醉了;我已经被《川江号子》倾倒了。 1.根据对象选择问话向不同年龄的人询问年龄,该使用什么问话合适?(用直线将适合的选项连接起来) 小孩您多大岁数? 女青年您贵庚啦? 中年人您老高寿? 一般老年人 您芳龄多少? 有文化的老年人 你几岁啦 奶奶:现在的成绩不理想,可能是方法不当,或偶尔失误,利用星期天去郊游,不会影响她的成绩,再说中考之前适度放松一下,也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您就让她和我一起去,好吗? ××老师,好久不见,真想你,想你对我的照顾,对我的叮嘱,正是你的循循善诱为我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同学,我正想去找你,“五一”节要到了,老师要出一期黑板报,我们商量一下好吗 ××作家,真是有幸,今天在这里拜会到您,我想有几个创作方面的问题请教一下,好吗? 妈妈:母亲是心连心的,没有母亲,哪有儿子,捐肾救母是儿子应尽的责任,再说捐肾是经过医生允许的,没有什么大不碍,您就放心吧
3、口语交际《与人交流注意对象、场合,用语文明得体》教案
口语交际
学习目标:1、能根据不同场合、不同对象选择合适的话语
2、说话能文明得体,称呼得当,口气平和,态度诚恳,内容健康,用词不粗俗。
课前准备:拍摄校园说话不得体现象情景再现录象
第一块:展示不得体现象:
教学步骤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备注 |
1 | 展示校园说话不得体现象,思考你是否有这样的现象发生在你身上? | 学生反思 | |
2 | 组织交流 | 交流 | |
3 | 你认为这样不得体的现象有什么危害? | 反思交流 | |
4 | 组织交流 | 交流 | |
5 | 我们如何来避免杜绝这样的现象呢? | 反思交流 | |
6 | 组织交流 | 交流 | |
7 | 说话得体训练(书后练习) | 训练 | |
8 | 组织评价 | 评价 |
4、口语交际《与人交流注意对象、场合,用语文明得体》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学会与人交流,注意对象、场合,用语文明得体。
2、 学会用语规范,侧重文明、和谐的人际交往素养的培养。
[教学重点] :
1、 学会与人交流,注意对象、场合,用语文明得体。
[教学难点]:
2、 学会用语规范,侧重文明、和谐的人际交往素养的培养。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语:
二、板书课题
三、学生阅读课文中的知识短文,归纳知识点。
1、阅读课本第68页知识短文。
思考:你觉得与人交流有哪些方面需要注意?
2、明确: 归纳知识点:
① 与人交流要注意对象(年龄、身份、职业、文化程度、情绪等)
② ②说话还应注意场合。(正式场合----庄重严肃。非正式场合----坦率直言。喜庆场合----多多吉言。悲痛场合---不任意说笑。)
③ 说话文明得体(称呼得当,口气平和,态度诚恳,内容健康,用词不粗俗。)
3、生读知识要点
四、案例分析:
下列几则材料中,说话不得体表现在哪儿?说话不得体有哪些危害?
材料1、
一天,有位富人为儿子过生日,许多亲朋好友前来祝贺,家里喜气洋洋。有人说:“您的儿子将来一定做官!”有人说:“您的儿子将来一定发财!”他们都受到了主人的热情款待。其中只有一人说:“您的儿子将来肯定是要死的。”他的话刚出口,就被家丁狠狠揍了一顿,赶了出去。 提问:为什么说了真话的人却没有受到主人款待,反而被赶了出去?这个事例对我们说话有什么启示?
材料2《问年龄》
小李在出差途中,与同座的一位老大爷聊天。言谈中他问道:“哎,你几岁了?”老人听了没好气地说:“三岁!”小李听了十分尴尬。 你能说说小李为什么会陷入尴尬境地的吗?
材料3
阅读下面材料中护士与病人的对话,说说交谈失败、造成悲剧的原因是什么? 某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科,一位新入院的病人问护士:“小姐,神经科治的都是什么病?” 护士随口答道:“多啦,都是难治的病。”
病人又问:“像我这样的脑病大约多长时间能治好?”
护士不奈烦了,回答:“唉,你只管好好养病得了,问这么多干啥。没听说嘛,神经科神经科,活的少死的多,剩下一个傻呵呵。”
这几句话对病人无疑是晴天霹雳,使他感到求生无望,当夜就跳楼自杀了 交谈失败、造成悲剧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4《标语的位置》
不久前,我到八宝山去参加追悼会,在火葬场的入口处见到一条宣传计划生育的标语:“经济搞上去,人口降下来。”这标语的内容挺好,但不知为什么此时此地见了,心里总觉得不太舒服。你能说说为什么吗?
归纳明确:
1.不根据对象来选择用语,就会影响交际效果,甚至闹出笑话。
2.说话不注意场合,就会影响当时的环境、气氛,就会引起主人或在场的其他客人对你反感,你就不会受到人们的欢迎。
3.说话不文明,反映了说话者个人修养不高,影响了说话者个人形象,可能使别人不愿与你进一步交流,有时还会使引起矛盾和冲突,造成你不愿得到的或未曾想到的结果。 四、联系实际。你生活的周围有那些说话不注意对象、场合、语言不得体的现象
五、专项训练(先小组讨论再找两人表演)
1再过几天就是你母亲40岁生日,作为子女的你打算到电视台点播一首歌祝福你的母亲,你该如何对妈妈说?
2.星期天,张晓约同班的王玲去郊游,电话联系时,王玲的奶奶说:“马上要中考了,我家王玲不比你成绩好,我们玲玲耽搁不起呀!”假如你是张晓,你该怎么说?
3.生活中有许多巧遇,假设你遇到下列这些人,你会如何说?我们商量一下好吗? (1) 假设在路上巧遇你好久不见的小学老师: (2) 假设在路上巧遇你要寻找的体同学: (3) 假设在旅游途中巧遇到你久仰的知名作家:
4、身份分别为企业家、农业专家、画家的三个人应邀到神农架故里观光考察,途中经过一个长达十里、长势旺盛、郁郁葱葱的银杏园。面对这片银杏园,他们三人各自会说什么话? ①企业家: ②农业专家: ③画家:
六、小结:
我们的社会越来越进步,越来越文明,这就要求我们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孙子也曾说过:赠人以言,重于珠玉;伤人以言,重于剑戟。愿大家都能掌握说话得体的要点,说得体话,真正能说话,会说话,做一个有知识、有修养的人!
七、巩固练习
1.当选为“2004年感动中国度人物”之一的田世国捐肾救治病危的母亲,并对母亲刻意隐瞒真相,孝子的心意感动天下。设想一下,要是田世国的母亲得知是儿子捐肾救了自己,面对母亲感动而又责怪的目光,儿子将如何对母亲说?
2、学校准备开家长会,班主任老师请你代表学校回家通知家长来校开会。你回家见到父母后,准备怎么说?
3、假如你今天去文具店买了支钢笔,回家后有觉得不太满意,你如何去商店调换?
4、一天,住在同一幢楼的林伯伯见到小刚的哥哥时说:“你家小刚真刻苦,每天晚上10点多钟了,我们都睡觉了,还听见他在弹钢琴。”小刚哥哥说:“ 。”
①林伯伯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②假如你是小刚哥哥,你这时打算说些什么呢?
5、李华正在阳台上浇花,楼下的刘阿姨说:“小李,你真爱美啊,我刚晾的被单也锦上添花了。”
①你听出刘阿姨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②假如你是李华,应该怎样回答刘阿姨呢?
6.结合语境,按要求回答问题。
音乐课上,师生正在欣赏四川民歌《川江号子》,忽见一学生埋头大睡,老师叫醒他说:“你怎么把《川江号子》听成了„摇篮曲‟?”学生面带愧色,却不失幽默地自我解嘲道:
(1)老师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
(2)如果你是那名学生,你解嘲的话是:
7、根据提供的情境,仿照示例,分别写一句包含“取得好成绩”这一内容的话。
情境:某校运动会长跑比赛场上,老师勉励运动员。
示例:比赛开始前:别紧张,好好跑,你会取得好成绩。
①比赛中途处于领先位置时 。
②比赛结束取得好名次时 。
③比赛中途处于落后位置时
8李明很自信地报名参加班长竞选。一个同学说:“他还选不上!”
1、对这句话可以有多种理解,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至少两种)
A. 。 B. 。
2、假如李明落选了,作为他的家长、好朋友,各该对他说些什么?
A.家长: 。 B.好朋友:
9、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正在进行,一位歌手登台摹唱,唱错了乐谱中后面的几节。音乐评论家微笑着即兴点评,表达得体又不乏幽默:“ 。”
10、结合语境,按要求回答问题:
音乐课上,师生正在欣赏《川江号子》,忽见一学生埋头大睡,老师叫醒他说:“你怎么把《川江号子》听成„摇篮曲?‟”学生面带愧色,却不失幽默的自我解嘲道:“ 。”
(1)老师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 。
(2)如果你是那位学生,你解嘲的话是 。
①比赛中途处于领先位置时:坚持到底,定会取得好成绩 ②比赛结束取得好名次时:继续努力,争取再次取得好成绩 ③比赛中途处于落后位置时 :别气馁,你一定会取得好成绩 A、李明成绩优秀,品行端正,在同学中有很高威信,他准行!
B.李明的实力不够,缺乏竞争力,不可能选上班长。
A、 孩子,不要难过,总结得失,下次竞选会成功的。
B、哥们,重在参与,我们永远是好朋友。 前几节唱得很好,可惜后几节你有所改编。 1、你怎么在课堂上睡觉?
2、 ①我被这优美的音乐陶醉了。②我已被《川江号子》倾倒了。
企业家:“可以在这里建一个银杏加工企业,有这么丰富的原料,利润一定可观。”
农业专家:“这里的银杏树长得这么旺盛,不知用的是什么肥料、技术?”
画家:“好美的一幅银杏风景画啊!”
解题思路:本题答题时要注意:①听话要能听出对方的话中的要点,弦外之音。②说话要清楚、简洁。③说话注意方式(如幽默、含蓄)。④注意礼貌和语言美。除上述要求之外,解题时借助联想,取得相关的言外之意。听话人的幽默语言也应由说话人的语言引发,巧用语境,推测出准确的表达。
参考答案:(1)你怎么在上课睡觉?
(2)我被这优美的音乐陶醉了;我已经被《川江号子》倾倒了。
1.根据对象选择问话 向不同年龄的人询问年龄,该使用什么问话合适?(用直线将适合的选项连接起来)
小孩 您多大岁数?
女青年 您贵庚啦?
中年人 您老高寿?
一般老年人 您芳龄多少?
有文化的老年人 你几岁啦
奶奶:现在的成绩不理想,可能是方法不当,或偶尔失误,利用星期天去郊游,不会影响她的成绩,再说中考之前适度放松一下,也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您就让她和我一起去,好吗?
××老师,好久不见,真想你,想你对我的照顾,对我的叮嘱,正是你的循循善诱为我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同学,我正想去找你,“五•一”节要到了,老师要出一期黑板报,我们商量一下好吗
××作家,真是有幸,今天在这里拜会到您,我想有几个创作方面的问题请教一下,好吗?
妈妈:母亲是心连心的,没有母亲,哪有儿子,捐肾救母是儿子应尽的责任,再说捐肾是经过医生允许的,没有什么大不碍,您就放心吧
5、口语交际《说话有针对性,有吸引力,善于打动别人》教案
口语交际:说话有针对性,有吸引力,善于打动别人
课时目标:学会有针对性地说话,并能有吸引力,善于打动别人。
课前学习:回顾自己在生活实践中说服人、打动人的实例
课堂学习:
教学步骤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教后反思 |
1 | 让学生自学口语交际“说话有针对性,有吸引力,善于打动别人 | 阅读 | |
2 | 让学生谈自学体会和自己在生活中的成功实例。 | 交流 | |
3 | 布置任务:请学生按口语交际的要求,任选其中一个任务来完成(1)准备自荐演说的内容(如竞选班长、班委等)。(2)准备一个能吸引人、打动人的故事。(3)自创情景:*如何劝说因追星而荒废学业的同学 *如何说服家长不给自己请家教等等 | 任选一个任务完成,在协作组内评比,选出优胜者。 | |
4 | 组织每组代表在班内交流,选出最佳 | 交流、互评 |
6、说说,画画,写写口语交际、作文教学实录
第一节师:咱们是兴化市实验小学哪个班?
生:三(1)班。
师:噢,是三(1)班。知道我姓什么吗?
生:您姓于。
师:知道我从哪儿来的吗?
生:徐州。
师:江苏徐州。你们到过徐州吗?
生:没有。
师:欢迎到徐州做客,我来接待。上课之前,你们老师向你们介绍过我没有?
生:介绍过。
师:说我什么了?
生:说您是全国最有名的特级老师。(众笑)
师:你信吗?
生:信。(众笑)
生:老师还说于老师是一位慈祥的老人。
生:潘教师说你上的课既轻松又愉快。
师:嘿!好词儿都用上了。上我的课既轻松又愉快,你也信,是不是?
生:是。
生:潘老师还说,你出过许多书,而且这些书的故事都十分精彩。
师:说话多通顺,用词多恰当!同学们,潘老师说的话你们是真信还是假信?
生:真信。
师:有没有不信的?
生:没有。
师:有没有半信半疑的?
生:没有。
师:有一句古话叫:“耳听为—“
生:为虚。
师:眼见呢?
生:为实。
师:既然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潘老师一说你们就信,那行吗?请你说。
生:因为我相信是真实的。
生:我信得过潘老师。(众笑)
师:这边有没有半信半疑的?哪怕有一位也好。—没有。究竟潘老师说得对不对,两节课以后见分晓,你们再下结论,行不行?
生:行。
师:现在上课。(师生问好)
[评:小朋友很天真,教师要珍惜孩子对自己的信任,在孩子面前要说实话,要真诚。看来,学生说真话、说实话,教师要以身示范。]
师:其实我不是来上课的,是来找人的。我很想与这两个人交朋友,为什么交朋友,等会儿说。本来认识这两个人很容易,我说,哪个叫张三呀?张三站起来,老师就认识了。但是于老师不想这样做。怎么办呢?我先把这两个同学的名字写在黑板上,然后,你们站起来告诉我这两个同学长得什么模样?什么样的眼睛?什么样的鼻子?什么样的脸庞?穿的什么衣服?是胖呀,还是瘦呀?是高还是矮?你们说,让我来猜。这办法好不好?
生:好。
师:第一,看你们会不会说,说得准不准,;第二,看于老师会不会猜。既考你们又考我,这办法行吗?
生:行。
师:为了考住老师,同学们不要使眼色,不要朝他们看。第一个同学的名字叫王钟灵。—有叫王钟灵的吗?
生:有。
师:(在黑板上写名字)是这个“钟”吗?
生:是。
师:还有一位同学叫吴立彤。—有吴立彤的吧?
生:有。(于老师在黑板上写“吴立彤”)
师:是不是口天吴?我写得对吗?
生:对。
师:我听说咱们班王钟灵朗读好,作文写得好,于老师从小就喜欢朗读,喜欢写作文,所以我特别喜欢这样的学生。我还听说吴立彤同学能歌善舞,嗓子特别好,唱歌像百灵鸟叫似的,于老师从心眼里喜欢这样的小朋友,所以我想和他们交朋友。咱们班有喜欢画画的吗?(一生举手)请你来画画。再请一位,请过来。你愿画谁?
生:画王钟灵。
师:那么你(指另一位学生)就画吴立彤。你们画得像,老师会一眼看出哪是王钟灵,哪是吴立彤。其他小朋友说。哪位先说?
生:王钟灵长得胖胖的,黑乎乎的。
师:王钟灵长得胖胖的,黑乎乎的。男的女的?
生:王钟灵是男同学。他留着一个小平头。
师:小平头?胖乎乎的、黑乎乎……(老师在寻找)还有什么特点?
生:眼睛蛮大的。
师:大眼睛。
生:他穿着一身红色的衣服。
师:红色的衣服?裤子也是红色的吗?
生:不是。他穿着红上衣,黑裤子。
师:上身穿着红色的衣服,下身穿黑裤子。(师寻找)今天穿红色上衣的太多了。
生:他胸前挂着一把钥匙。
生:他身上还挂着一个中队委。
师:身上什么部位?(生指胳膊)噢,胳膊上挂着中队委的标志。
生:王钟灵眼睛下面还有几颗小黑痣。
师:哪只眼下有小黑痣?(生指左眼)噢,左眼下有小黑痣。你知道吗?那叫美人痣。男的长的,自然就叫“美男痣”了。(笑声)
[评:小小的调侃,课堂情趣盎然,师生情感融洽。]
(师照上面学生说过的特点寻找。)
生:他个子矮矮的,(学生目光扫向王钟灵)
师:眼睛向前看。不要给我使眼色,看我能不能猜着。
生:他笑起来的时候,嘴巴露出两个小酒窝。
师:酒窝出现在嘴巴上啦!(生笑)哪里有酒窝?
生:嘴边。
师:嘴边不是嘴巴。男生都笑笑,我看谁有酒窝。(学生笑,老师寻找)你还有补充?
生:王钟灵的耳朵小小的。(众笑)
师:这一说更明白了,耳朵小小的,眼睛大大的,而且左眼下面有几颗“美男痣”……(走到王钟灵身边)你就是我要找的王钟灵!
生:(一齐大声说)对!
师:哎呀,找你找得好苦呀!(生笑。老师拉着王钟灵的手走到黑板前)
师:(对画画的同学)你画的耳朵小小的,你把王钟灵的特点给画下来了。
画画的学生:眼睛下有黑痣,他还有一颗门牙掉了。
师:小黑痣也画上了,这儿有个洞。王钟灵,张嘴我看看(王钟灵张嘴)果然门牙掉了。
画画的学生:他胸前有把钥匙。
师:你真了不起,特点抓得特别准,画得很好,谢谢你帮我找到了王钟灵。
生:谢谢于老师的夸奖。(众笑)
师:看,多会说话。(转身对王钟灵)王钟灵,我们再握握手。我认识你非常高兴。
王:谢谢于老师。我谈不上什么,其实,应该是我认识您才高兴呢!(众赞叹—)
[评:在具体口语交际中,学生应对很得体。“应该是我认识你才高兴!”包含了学生对老师的尊重,表现了学生的机智,反映了较高的交际能力。有了真正的口语交际的情境,有了宽松的氛围,有了平等的师生关系,有了真正的教学民主,学生的潜能便会得到开发,学生的表达就会出现意料不到的精彩。]
师:(面向学生)王钟灵怎样呀,能说会道。王钟灵,你知道我为什么想与你交朋友吗?
王:不知道。
师:听说你课文朗读得好,作文写得特别棒,是这样吗?
王:我们班上像我这样的还有好多呢。
师:哎呀,这样说,我越发愿意与你交朋友了。多谦虚呀,希望你不要太谦虚,谦虚过度会使人落后的。(笑声)你能不能朗读一段课文给大家听一听?你喜欢哪一课?读一段也行,展示展示你的朗读水平。
王:我读语文课本中第6课:《西湖》第二节。(学生表情朗读十分投入,于老师两手不停为他配上优美的动作。鼓掌。)
师:王钟灵,我被你的朗读陶醉了,我仿佛来到了西湖边,看到西湖边的美景一般。
王:于老师您过奖了。(众笑,赞叹)
师:你还有话说吗?
王:没有了。
[评:上述于老师与王钟灵同学的对话,其实是为全班学生做口语交际的示范。]
师:你先站在一边,下面我认识一下吴立彤。(看画像,该生也画了王钟灵)很遗憾,我原想让你画吴立彤的,结果,你也画了王钟灵。吴立彤没人画,那就只好说吴立彤了。我的好朋友吴立彤长得什么模样?谁来描述描述,看我能不能猜着。
生:吴立彤穿着一身白色的衣裳。
师:她穿着一身白色的衣裳。男孩女孩?
生:女孩。
师:男孩就不看了,我专看女孩。穿一身白色衣服?(寻找)
生:她的眼睛大大的。
师:大眼睛……
生:她肩膀上别着中队委标志,头上还扎着羊角辫。
师:头上扎着一对羊角辫?
生:不,一个。
师:独角辫?(众笑)
一女生:刚才那位同学说错了,吴立彤是扎着一条马尾辫。
师:噢,男同学对辫子不熟悉,那不叫羊角辫,叫马尾辫,是吗?男同学没扎过辫子,说不准可以理解。
[评:于老师对学生的爱护是表现在各个方面的,虽然有时往往只是一句话。]
BR>生:吴立彤个子矮矮的。
师:个子矮矮的,比你高还是比你矮?
生:比我矮。嘴角还有一个酒窝。
师:只有一个酒窝?哪一边有?哪一边没有(学生指左边)
左边有酒窝,右边没有酒窝,只有一个。有两个该多好哇!(生笑)
生:她的额头上有一个秀顶,表示聪明的意思。
师:额头上有什么?
生:秀顶。
师:什么叫秀顶?哪个地方?
生:这个地方(该生指自己的前额),尖尖的。
师:这个地方有斑点,是吧?
生:不是斑点,是这儿有头发,是尖的。(学生再指额头)
师:这儿有一点尖头发,叫秀顶,是吧?今天我又长了一个见识。不用说,潘长江额头上的尖尖的头发也叫秀顶了?(笑声)
生:吴立彤身材瘦小,身轻如燕。
师:身材瘦小,身轻如燕。嘿,一定是非常苗条的女孩了。
生:吴立彤今天穿了一双黑色的皮鞋。
师:那我要看一下每个同学的脚了。(老师看桌子下面学生们的脚。笑声)
生:她的大门牙掉了一颗。
师:把大字去掉,大门牙多难听呀。(笑声)
生:她的门牙掉了一颗。
师:她的门牙也掉了一颗,像王钟灵一样,笑起来就可以看见了。女同学笑一笑我看看。(学生笑)
生:吴立彤瘦瘦的,跳起舞来轻轻的,很漂亮。
师:舞姿很美。
生:她头小小的。
师:小脑袋,小身子,显得非常的姣小,像小巧玲珑的百灵鸟,对不对?(于老师在寻找)她穿的是一身白衣服,裤子也是白的吗?
生:不是,裤子是黑的。
师:我看出来了,(学生要发言)还有,请你说。
生:她不是穿白衣服,是白裙子,里面是穿的条形的衣服。
师:白裙子,里面穿的是条形衣服,带条纹的衣服。
生:吴立彤特别爱笑,她一遇到什么好玩的事就笑得合不拢嘴。
师:我看见了,她刚才又笑了,笑得这样子。(于老师做笑得肩抖动的样子)请你站起来,刚才你笑得肩膀都抖动起来了。你就是我要找的吴立彤,是不是?
吴:是。
师:就在老师眼皮底下,半天才看出来!(因个子小,该生坐在第一排)吴立彤,认识你,我同样很高兴。
吴:于老师,您好。
师:我说老师认识你很高兴。
吴:我认识您也很高兴。(众笑)
师:我听说你能歌歌善舞,是吗?
吴:对。
师:这不是不谦虚,叫实事求是。(众笑)你能不能当着大家的面,跳一跳或者唱一唱?跳也行,唱也行。你愿意唱还是愿意跳?
吴:那我唱一首歌。
师:唱一首歌。刚才同学们说什么来着?秀眉?(生说:秀顶)秀顶。老师们,(指着吴立彤的额头)这就是秀顶!确实有点像潘长江。这秀顶很讨人喜欢,刚才同学说了,是聪明的标志。吴立彤,你唱哪一段?(手摸吴立彤的头)
吴:我唱《吹起我的小柳笛》。
师:听好,《吹起我的小柳笛》。掌声鼓励一下。(带头鼓掌)
(吴立彤轻松地唱完一段)(师生鼓掌)
[评:课上到这里,使我们领略了精彩的口语交际。于老师利用借班上课这个机会,以打听两个学生为由进行的说话练习,突出了口语交际的两个最重要的特点:一是有对象的,二是有目的,是一种需要,不是为说而说,无的放矢。]
吴:我就唱一段好不好?
师:好的。歌声真优美呀!而且落落大方,你们俩过来,咱们手拉手,请摄影师给咱们照相,今天我来实小认识两个好朋友,请给合个影。(于老师站在中间,蹲下和同学一般高,搂着两位同学。师生合影。)
[评:于老师把“蹲下来看学生”的感人形象永远留在了学生心中,留在了听课老师的心中,也把他尊重学生,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生动地展现出来。这是对青年教师无言的教育。]
师:同学们,你们是不是为于老师认识他们俩而感到高兴?
生:是。
师:于老师想念他们时,除了看照片以外,还可怎么办呢?
生:请刚才两位同学留下地址给您,以后可以通信。还有,请他们俩有时间到徐州去做客。
师:对,到我家里来。或者我到这儿来。我想请你们写一写他们二人好吗?我一想念他们,我就你们写的作文读一读,哪颗门牙掉了,哪儿长个美男痣,我一看就乐了。行不行?愿不愿意写我这两位好朋友?
[评:创设表达的对象,明确表达的目的、意义,才能更好地激发表达的愿望,所谓“情动而辞发”。这样,就不是为写而写了,是“有为”而作了。在这里,写,也是为了交际。说和写都是为了交际,这就是“言语交际”的内涵。]
生:愿意。
师:愿意写我的好朋友王钟灵的举手。王钟灵,你看,不错吧,还有好多女同学愿意写你呢,你没想到吧!愿意写我好朋友吴立彤的举手。嘿,差不多,比写王钟灵的还多一些。(对吴立彤)也有男同学愿意写你呢,你真不简单呀。另外我也发现有些同学既不愿写他又不愿写她,那好吧,我再介绍两个人好不好?你们俩请回到座位上去。(于老师板书:孙悟空)认识吗?
生:认识。
师:愿意写孙悟空的举手。嘿,王钟灵、吴立彤、孙悟空一出来,我们的地位就下降了。(生笑)如果你不愿意写孙悟空,我再向你介绍一位,此人姓猪。(学生说:猪八戒)(老师板书:猪九戒)叫猪什么戒?
生:猪九戒。
师:对,不是猪八戒,而是猪八戒。认识吗?
生:不认识。
师:我告诉你们,猪九戒是猪八戒的弟弟。愿意写猪九戒的举手!只有一个。我给大家讲个故事。一天,有一个人问一名画家,画什么最难呢?画家说,画人最难。为什么?因为大家都熟悉,有一点不像都不行。画什么最容易呀?画家说,画鬼最容易,因为没有鬼,爱怎么画就怎么画,没有一个人提意见的。你想象中的猪九戒长的什么模样?是胖呀瘦呀,瘦得很厉害,像电线杆似的?那你就画呀。你愿意证他用什么兵器就画什么兵器,什么机关枪呀、导弹、巡航导弹,爱什么武器画什么武器,你愿让他穿什么衣服就画什么衣服,颜色你来涂,帽子你来设计。—愿意写猪九戒的举手!(举手的人较多)放下。如果你感到写吴立彤、王钟灵和孙悟空、猪九戒比较难,你可打开书,翻开课文“习作2”,请我的好朋友吴立彤读读习作例文《我的同桌》。(学生读)
师:读得多棒!我的好朋友真了不起。听了后,再写我的好朋友,再写想象中的猪九戒,感到难不难?
[评:这时读“习作例文”对学生有借鉴作用。]
生:不难。
师:不难,很好写。听好—第一,写真人,讲真话,不要编,是怎么加事就怎么写,长得什么样子就写什么样子。写想象中的猪九戒呀,你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没有限制。第二,这次作文行画后写,或写好后再为自己的作文插图。
[评:先画后写,或写好后插图,是于老师的创造。]
师:如果你的文章写得好,插图画得漂亮,我就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叫做“图文并茂”。听说过这词吗?
生:没有。(于老师板书这个词语)
师:图文并茂,就是说文章写得好,插图画得好。这次看谁能做到图文并茂。愿意写的,先写后画;愿意先画的,画好后再写文章。不知你们现在有没有愿意写吴立彤的?有没有?不少。不知你们现在有没有愿意写吴立彤的?有没有?不少。不知现在有没有写王钟灵的?好。有没有愿意写我的?写于老师。(生举手)有两个。就请这两位写我。总而言之,你愿意写谁就写谁。
[评:于老师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大的选择空间。少了些限制,就多了些自主;不了些要求,就多了些自由,完全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
师:写猪九戒的举手。我就知道你们喜欢写猪九戒。你怎么想就怎么画。请你到前面来,把你想象中的猪九戒画下来。(一个学生到黑板上画。于老师边看边说:猪九戒的舌头往外伸着,看样子很馋,身边还画了大西瓜……)
师:同不们,画好了可以涂上颜色,然后把你画的写下来。(学生有的画,有的涂色,有的写作文,于教师巡视、指导,不时插话;他画猪九戒的耳朵是尖的,并且往上长,他想象的猪九戒脸很大……)
[评:这些话听起来是不经意说的,实际上是为其他同学打开思路,当然对学生本人也是一种激励。]
师:休息一会儿,下课休息五分钟。
[评:《课程标准》指出:“作文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于老师为学生提供了众多写作对象,揭示了虚、实两种表达方式。可以先写后画,亦可先画后写。真正做到“鼓励自由表达”。这样就消除了学生怕作文的心理,达到“乐于作文”的目的。为作文插图,不但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增加了趣味性,而且画也为写打下了基础。因为画的过程就是构思的过程。画和写都是表达客观事物的,只不过手段不同罢了。这一做法,是美术与作文互相渗透的成功的尝试。成人读的报刊上都有图有文,小孩子的作文当然更应该而且能够做到“图文并茂”了。]
第二节(上课后,学生继续写、画,教师巡视指导;于老师对写作有困难的学生特别关注。)
师:绝大多数同学写好了。下面,我们请同学把写的文章、插图带来,把插图展示给同学们看一下,把文章读给大家听一听。先请写我的好朋友王钟灵的同学来。写好的,画好的都过来。
(带学生到实物展示台前,出示一同学画的王钟灵像,这幅画,画得头大身子小。学生大笑)
师:王钟灵,请站起来。你看了这幅画舒服吗?
王:画就画吧,没事。(学生大笑)
师:奕大度的。(学生笑)好,读读你写的文章。(学生读所写文章)
生:(读)……王钟灵不仅是个爱学习的学生,而且还是个爱活动的同学。上课了,他常常和其他同学满头大汗地走进教室,因为,下课后全爱跳皮筋,所以上课时他总是满头大汗走进教室。
王:老师,其实我并不爱跳皮筋,他怎么写我喜欢跳皮筋呢?
师:刚才于老师说了,写真人讲真话。王钟灵喜欢跳皮筋吗?
王:没有跳过。
师:下课有时坐在教室看书,有时候没事不出动呼吸呼吸新鲜空气,有时和同学做游戏
生:他跳过,但次数不多。
师:这样,把“爱跳皮筋”改为“有时候跳皮筋”;把“总是满头大汗”,改为“有时满头大汗”。行吗?好,接着往下读。
生:(继续念)王钟灵头(师:“王钟灵”改为“他”)他头长着一头乌黑发亮的头发……
师:他头上长着乌黑发亮的头发。
生:他的眼睛大大的,(师插话:“他的”可以划去)一笑起来,嘴边露出一个小酒窝,(师插话:是真话)他的一颗牙齿掉了,(师插话:加上“可惜”)胸前挂着一串钥匙,左臂上有一个中队长的标志,上身穿了一件红色的衣裳,下身穿着一条黑色的裤子。脚上穿着一双白色的运动鞋,非常神气。
师:这就是他笔下的王钟灵。王钟灵,你对他写的满意吗?
王:不是太满意,但有的地方写得还是蛮好。
师:好,画画还要再努力,90分;作文100分。(学生鼓掌。接着于老师又评讲了两位写王钟灵的作文,略。)
师:谁来读读写吴立彤的作文?把插图也带来。
(一学生上台,于老师先展示了她的画,学生赞叹。插图略)
生:(读)我们班有一位同学名叫吴立彤,今年九岁。个头小小的,忽闪着一双明亮的大眼睛。吴立彤有张能说会道的嘴巴,有一颗门牙掉了,一笑起来就露出一个小黑洞。她头上扎着一根马尾辫,走起路来,小辫子一甩一甩的,好玩极了。
师:好,就这后面一句话,应得10分。这一句话写得非常生动。请把这句话再读一遍,让大家听听。
[评:于老师总是忘不了找学生的亮点,及时表扬鼓励。]
生:(读)她头上扎着一根马尾辫,走起路来,小辫子一甩一甩的,好玩极了。(师插话:“好玩极了”可改成“好看极了”。你玩,她可能不愿意。[生笑。]当然,感觉着“好玩”是可以的。)她穿着一件白色的裙子,左臂上有一个中队委的标志,下身穿着一条咖啡色的裤子,脚上穿着一双黑色的皮鞋。吴立彤能唱歌,歌声十分动听。
师:你写得非常具体,得200分。画画得好不好?
生:好!
师:画100分。谢谢你给我们写了一篇好文章。再看看他(指另外一个学生)画得怎么样?(图略) 师:马尾辫翘得更高。他画得多漂亮。请读一读作文。
生:(读)我有一位同学,她的身材瘦瘦的,头上扎着一个马尾辫(师插话:一条马尾辫),她的眼睛大大的,非常神气,鼻子下面有一张樱桃小嘴,她胸前戴着一条鲜艳的红领巾。上身宣传科丰白色的裙子,左臂上还戴着一个中队委标志。吴立彤的裤子是咖啡色的,脚上穿着一双乌黑的皮鞋。吴立彤喜欢(师插话:可用“她“)她喜欢跳舞、唱歌和朗读课文,她跳舞的时候,小巧玲珑的身子一圈一圈地转着,非常美。
师:吴立彤,你满意吗?
吴:满意!
师:好,200分!画给100分。请回到座位上去。
生:谢谢老师!
师:不用客气,真有礼貌1有写我的吗?(一生举手)请你来。画是次要的,文章是主要的。请出示画。(同学鼓掌,众笑。图略)
师:像不像我呀?
生:有点像。
师:戴眼镜,表情也像我,皱纹画得很像,只是画少了,我的皱纹比这还多,我知道,画多了怕我难过。(笑声)看你怎么写的,读吧!
生:(读)于老师虽然六十多岁了,但是看上去非常年轻。
师:看上去年轻,实际不年轻。“看上去”这个词用得非常恰当,非常好。加10分。
生:(继续读)今天我兴高采烈地来到学校你知道我怎么这样高兴?原来今天我要和于老师交和我们谦逊许多话。上课了,老师要我们画画,我就把于老师画了下来。
师:于老师要你画,你就画了下来。你是美术高手呀!你不要紧张,于老师给你撑腰(该生读作文时声音有些发颤),读。
生:我写的时候,认真地看了于老师一遍。
师:认真地观察。
生:我发现于老师的鼻梁上架着一副眼镜。
师:你现在才发现,刚才没发现?(生笑)
生:于老师眼睛虽然不大,但很有神。
师:眼睛虽然不大,但是很有神。这样写,我听了就舒服了。你很会说话,谢谢你。
生:于老师的嘴巴也很大。(笑声)
师:说的是真话。
生:于老师和我们说话的时候,非常慈祥。我想,于老师如能天天给我们上课那多好呀!于老师上课既幽默又生动,我永远也忘不了那次(师:应改为“这次”)作文课。
师:谢谢你。这个小朋友语言很通顺,写得很真实,小眼睛、大嘴巴。200分。画也画得好,200分。画也画得好,200分。加上刚才加的10分,一共410分!(从笑)看我的模样(指学生的画),是一位多么慈祥的老人。(笑声)谢谢你。
生:谢谢于老师。
师:你(另一位学生)也写我的,不是小眼睛、大嘴巴吧!读一读看。
生:于老师是全国最有名的特级教师,(师插话:把“最”字划掉。没有最好,只有比较好。)于老师的头发有些白,(师插话:几乎全白了,没有关系,请说真话。)于老师的头发几乎全白了,鼻梁上架着一副眼镜,于老师讲课生动又有趣(师插话:生动有趣,可把“又”去掉),我想,要是星期四的作文课,他都能给我们上那多好呀!可惜他太忙了。我喜欢于老师。
师:是吗?我也喜欢你。你说真心话,于老师高兴,给你200分。这像画得太年轻了,是吧?(出示图,众笑)头发多黑呀,你是不是希望我把头发染黑,显得年轻一些?(众笑)画150分。(图略) 生:谢谢于老师的——
师:什么?
生:谢谢于老师的高分。
师:你真不得了呀,得了350分。你的呢?噢,你是写猪九戒的,读吧!
生:猪九戒要出门,临走时,写了一张纸条,上面写:我去春游了。又往前走,看见一个大西瓜和一个大西瓜和一个大馒头,他不知道先吃哪个好。正好,他哥猪八戒回来了。他看到弟弟准备独吞美食,就和他打了起来,(师插话:他们为西瓜打了起来。)这时一只狗走过去,把所有的食物衔走了。猪九戒气得以后再也不出去春游了。
师:两人打起来,食物被狗抢走了,这叫“蚌相争,渔人得利”。你是个小作家,可以写童话。作文300分;画100分。怎么样?
生:其实于老师过奖了。
师:不过奖,于老师从心里喜欢你写的这篇童话,真是非常有趣的童话,于老师喜欢你。——请你过来(另一学生),你画的画呢?(图略)
师:这幅画很有意思。你们看,他想象的猪九戒是个足球名星,看!身材长得多苗条。听听他怎么写的。
生:(读)你们听说过猪九戒吗?他是猪八戒的弟弟,是个世界超级球星。要是球迷们碰到他,就会请他签名、拍合影照。(师插话:球迷请他签名和他照相。)他戴着一顶黑帽子,一对大耳朵像两面三把大扇子,两只大眼睛总是爱东瞧瞧西望望。生笑)穿着一身白色球员服,上衣上印有“A”字英文字母,脚穿一双蓝色球鞋,手上拿着一只足球,像是要出场比赛的样子。同学们要想看到他,就在比赛场上等着他。
师:球迷一看他要出场,都到比赛场上去了,精彩的比赛就要开始了。写得很好,再写续集,看看赛场上的猪九戒表现得怎么样。你的画得200分,是最高分,请回以座位上去。政治家愿意读的吗?你来吧!看看你的画。这位猪九戒手拿扫帚,扫地的工具。(边说边出示画,图略)
生:(读)小朋友,你们认识猪九戒吗?他是猪八戒的弟弟,他非常爱劳动,长得胖胖的,圆圆的脸上长着一双怪眼睛,鼻子像猪八戒的鼻子,他的嘴比猪八戒的嘴还大,耳朵尖尖的,它的帽子上写着“猪九戒”三个字,他有一个胖胖的身子和一双长长的手,还有一双短短的腿,(师插话:改为“短短的两条腿”。)这就是猪八戒的弟弟猪九戒。他不像哥那么贪吃,他非常爱扫地,一个操场三下两下就扫干净了,(师插话:好大的本事!)妈妈每天做家务,只要请他帮忙,他就来了。
师:你写的猪九戒多么勤劳。好,400分!同学们,把你们的画给我(学生纷纷抢着把画给于老师),太棒了。(出示同学的画)文章是你写的,画也是你画的,这叫“图文并茂”。我把它们带回徐州去。什么时候想我的好朋友了,想三(1)班的同学了,就把你们的画和作文拿出来看看。谢谢大家!
[评:于老师采用激励性评价,通过评价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发展可以说是现代教育评价的宗旨。在评价过程中,于老师强化学生写真人真事要“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在于老师的教学中,做人与写文真正融为一体了。]
师:课上下来,你们对潘老师摩拳擦掌话信不信?
生:信。果然名不虚传,您的课有趣极了。
师:有什么话对我说?
生:我想问一下于教师,您家的电话号码是多少?
师:我等会儿告诉你。
生:我非常敬佩您。
师:我也非常佩服你,佩服你能说会道。
生:欢迎于老师下次再光临我们实验小学,给我们上课。
师:谢谢价钱,有机会我一定来。
(下课)
[总评:这两节“言语实际表达训练”课,告诉我们的东西是很多的。第一节,是口语交际。学生为什么说得这么好,师生之间的交流为什么这么融洽?我想主要有以下几点:一、师生之间的关系平等、和谐。听于老师的课的人都强烈地感受到,于老师身上没有一点师道尊严,他和学生融为一体,达到了一种很高的教学境界。二、于老师关于引导、启发和激励。他能把所有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我最突出的感受是,他即使不说什么,只要看着他的企盼的眼睛、他的和蔼的表情,学生也愿意说,也敢说,也会说。三、他的要求不多,也不高,或者说,根本没有什么要求。一定要学生先说什么,再说什么,学生可能就不会说了,不敢说了。第二节课是写,是“书面交际”—因为老师有要求,要“带回去看”。这节课的要求也很少,只是说:写真人,讲真话;写想象中的人,怎么想就怎么写。还有,可先画后写,或者写好了,再插图。要求少了,学生张扬个性的空间就大了。于老师对学生、对小学作文研究得够深的了。于老师与时俱进的探究精神令人钦佩。]
7、《啊,船长,我的船长哟》导学案
课 题 | 乡愁 | |
教学目标 | 1、学习现代诗的朗诵基本技巧,学会节奏、重音,较有感情的朗诵。 2、理解本诗的形象化手法所表现的具体含义。 3、体味作者所表达的乡愁,同化爱家爱乡爱国的意识。 | |
教学重点 和难点 | 重点:学习现代诗的朗诵基本技巧,学会节奏、重音,较有感情的朗诵;理解本诗的形象化手法所表现的具体含义。 难点:体味作者所表达的乡愁,同化爱家爱乡爱国的意识。 | |
集 体 备 课 | 二次备课 | |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用深情的语言引导:乡愁是文学作品中的一个重要主题。我国唐代伟大的诗人李白的名作《静夜思》,就是抒写这一主题的,同学们还记得吗?请一起背诵:“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同学们还能想起另外一些表现乡愁的诗句吗?(参考:“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其实,现当代待歌中也有很多写乡愁的名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 二、作者简介。 余光中,台湾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和诗歌评论家。 1928年出生于南京, 1950年去台湾。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而诗人又经常流浪于海外,游子思乡之情,是他的诗歌作品中的重要内容。 三、熟习课文、指导朗诵。 1.请学生自己先默看本诗,熟悉诗歌内容。 2.再请学生小声试读,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并试着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 (学生指导:体会是只可意会的,并非要求每个学生做到,有部分达到即可,而且很难检查,主要是落实节奏和重音的,要求用笔标出。教师下去指导顾问) 3.提问: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昂扬激越还是忧郁深沉? 采用自由提问式,让学生无拘束回答,学生应该容易明白。 教师补充:这首诗有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而优美的恋歌。 4.设问(不用马上答):朗读这首诗的时候,在语速和节奏处理上应注意什么? 先请二人(举手)试读并讲解:语速要放缓慢一点;要多停顿,不直读长句。 5.配上著名音乐家马思聪的《思乡曲》朗读。诗的节奏和重音划分如下: 乡 愁 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人/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四、分析、解读本诗。 1、三个问题: (1)乡愁原本是一种非常抽象的情感,而诗要讲究形象性,这首诗是怎样把抽象的乡愁形象化的? (2)这四种对象前表修饰、限制的形容词和数量词有什么特点?它们共同突出了这四样东西的什么特征?在诗中有什么表达效果? (3)诗中分别表达了怎样的乡愁呢? 2、解决方式:由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开展全班性的讨论,教师也适时参与其中。 第一题结合前面学习过的〈静夜〉中有关形象化的手法应该不难理解,学生比较容易找出是用比喻的方式,把乡愁投射于“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具体可感的对象上,采用了诗歌创作中常用的一种技巧:托物寄情。 第二题前一个问题容易找到,共同的特点教师应给恰当的提示,便表达效果可抽查优生回答,对于中下生可掌握可不掌握。教师再讲解。 (“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学量词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都以一种看似轻描淡写的方式,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乡情感。) 第三题应该容易想到,如果不行,教师作一些启发,提问后再总结。 (小时候母子分离对母亲的思念,长大后夫妻分离对妻子的思念;后来母子死别 再也无法沟通的思念;现在游子与大陆分离对故土的思念。这四节诗层层推进,由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普遍的家国之思。) 五、朗读、背诵、体味。 自由朗读(按要求)并当堂背诵该诗,并同时再次感受作者的这种乡愁之愁(如何感受是一种灵性,无法指导) 六、作业布置:完成自设作业。 | ||
教后记 |
8、《啊,船长,我的船长》自学指导(学案)
《五柳先生传》改诗
夏邑县群星中学高伟
家有五柳以为号,
不慕荣利静少言。
不求甚解好读书,
每有会意便忘食。
嗜酒家贫不常得,
亲旧置酒每招之。
造饮辄醉不吝留,
常著文章以自娱。
衔觞赋诗示己志,
不戚贫贱汲富贵。
9、《啊,船长,我的船长哟》学案(必修3教学设计)
课 题 | 《曹刿论战》 | |
教学目标 | 1.认识取信于民是战争取得胜利的关键和指挥作战时必须重视士气、详察敌情、正确运用战略战术、善于掌握有利战机的道理。 2.了解记叙战争详略得当的特点。 3.掌握文中重点实虚词的含义及用法。 | |
集 体 备 课 | 二次备课 | |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简介出处 二、朗读课文,解决读音和停顿问题。 1.录音范读课文。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指名学生朗读课文。 3.解决有关字音问题。 曹刿(gùi) 又何间焉(jiàn) 肉食者鄙(bǐ) 牺牲玉帛(bó) 小信未孚(fú) 登轼而望之(shì) 吾视其辙乱(zhé) 夫战,勇气也(fú) 望其旗靡(mǐ) 4.解决有关句子的停顿。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5.齐读课文。 三、疏通字词障碍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标记出自己感觉理解上有困难的词语和句子。 2.结合课文注释,学生相互讨论交流,自己初步解决部分难词难句。 3.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解决难词难句。 4.引导学生总结虚词“以”在课文中的用法: “以”字在第1段出现的次数较多,主要是作介词,表示“凭借” “根据”等。 四、把握课文写作思路 1.要求学生思考如下两个问题: (1)这篇文章有几条线索? (2)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2.把握课文中心内容。 首先指名学生复述课文基本内容,然后思考:这篇文章的关键词语是什么?中心内容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五、布置作业 1.收集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 2.整理本课的古汉语常识、字词及句式等。 3.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指名学生背诵课文,引入新课。 二、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理解课文基本内容。 1、概括在战争的各个时期鲁庄公和曹刿的表现,能用原文来回答吗? 2、根据他们的表现谈谈你对这两个人物的认识。 曹刿 (1)忠心爱国 眼见鲁国形势危急,不理乡人劝阻,主动求见鲁庄公,并要求同赴战场抗敌,可見他有正义和爱国心。 (2)有政治识见 曹刿了解得民心才可战胜齐国的道理。因此当鲁庄公说及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时 ,他才说可以一战。 (3)熟悉军事,善用战略。 他深明军队士气是作战取胜的关键,因此在战争一开始时,他制止庄公击鼓进攻,到齐人三鼓,士气竭尽,而鲁军士气仍然旺盛时,便一鼓作气,击败齐军。 (4)处事谨慎,善审敌情 当齐军败走时,曹刿并不急于追击,以防敌人诈败,暗埋伏兵。 待观察过齐军的车辙紊乱,旗帜东倒西歪,确定敌人是真的败走,才让庄公挥军追击,终于大获全胜。 庄公 (1)欠缺政治识见 从第一次论战时可知鲁庄公不知道什么 才是作战的凭借 。 (2)礼贤下士 庄公不嫌曹刿是一介平民,与他讨论作战的凭借。 (3)知人善任 允许曹刿随军出战,作战时更听从曹刿的意见,让他指挥军队的进退。 (4)处事鲁莽轻率,齐军败绩后,庄公立即想追击,并没有考虑对方可能是诈败。 有人说,鲁庄公是一个昏君。鲁庄公懂得军事吗?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结合课文发表你的看法。 对于以上两个问题,注意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要注意肯定学生答案中的合理点,逐步引导学生的回答趋向统一。 三、试分析长勺之战中鲁胜齐败的原因: 长勺之战,鲁胜齐败的原因如下: 同仇敌忾,上下一心, 把握战机,指挥得当,齐军犯错,失去战机。 四、讨论主旨和写作特色 1.详略剪裁 详写论战经过,略写战事过程; 详写人物的语言,即“论战”,略写人物的行动,以及战斗的具体经过。就人物而言,详写了曹刿,略写了鲁庄公。突出主要人物,突出中心内容。战争的起因和经过写得十分简略,作者只写了「击鼓」和「逐师」两事;出动战车的数目,弓矢兵刃的使用以及将士奋勇杀敌的情況全部刪去; 2.运用对话突显人物的性格,使用对话可以使人物更活灵活现。 3.衬托手法。 以乡人的置国事于不顾衬托曹刿的忠心爱国;以高官的眼光短浅衬托曹刿的深谋远虑;以庄公的轻率衬托曹刿的冷静沉着。 五、扩展: 1、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 2、请展开想像,再现长勺之战场面,200字左右。 |
10、八年级上《古诗三首》(望岳,钱塘湖春行,登飞来峰)学案
《古诗三首》学案
一、《望岳》
1、默写全诗。
2、全诗紧扣题目中的 字,热情赞美了泰山的 气势和 的景色。
3、本诗作者是 代伟大的 诗人 ,他与 、
、并称唐代三大诗人,他本人被后人称为 。
4、这首诗是描写近望泰山所见的景物,其中“钟”、“割”两字用得好,请简要分析。
答:
5、“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写出了诗人 的精神和 的气概。
二、《钱塘湖春行》
1、默写全诗。
2、本诗的作者是 代诗人 。
3、请写出诗的颈联并赏析。
答:
4、“几处早莺争暖树”中的“争”用得好请作简要分析。
答;
5、本事写了 的景色,抒发了诗人 的心情。
6、本诗的第二联从 角度,第三联从 的角度来写钱塘湖初春的景色。
7、请写出歌咏西湖的诗词名句。
三、《登飞来峰》
1、默写全诗。
2、本诗的作者是 代著名的 家 家。
3、这首诗体现了诗人的 。
4、“浮云”一词的寓意是 。
5、这首诗解释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答:
11、七年级下《古代诗词三首》(木兰诗,观刈麦,破阵子)导学案(含答案)
24.古代诗词三首
学习目标
1.能流利并有感情地朗诵三首诗词。
2.能正确地赏析这三首诗词。
3.能说出诗词中所包含的感情。
●重点: 体会课文的语言特色,概括花木兰这一古代巾帼英雄形象。
预习导学
1.下面是有关作品的知识卡片,请你补充完整。
《木兰诗》选自 宋 朝郭茂倩编的《 乐府诗集 》。这是一首北朝的民歌。 《观刈麦》作者 白居易 ,字乐天,自号 香山居士 ,是杜甫之后,唐朝的又一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是唐代诗人中作品最多的一个。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作者 辛弃疾 ,字幼安,号稼轩, 南宋 (时期)著名爱国词人。 |
2.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鞍鞯(jiān) 辔头(pèi) 刈麦(yì)
机zhù(杼) shuò(朔)气 烧zhuó(灼)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愿为市鞍马:买。 (2)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只,仅仅。
(3)万里赴戎机:战争。 (4)妇姑荷箪食:担。
(5)右手秉遗穗:用手握着。 (6)八百里分麾下炙:部下。
4.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D)
A.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B.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C.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D.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5.整体感知。
(1)《 木兰诗》通过叙述 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 故事,表现了木兰勤劳、智慧、勇敢、坚强和不贪图功名的高贵品质,以及她爱国爱家的崇高精神。
(2)《观刈麦》是白居易任周至县县尉时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艰苦、生活贫困所写的一首诗,作品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对于自己 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 而深感愧疚,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对百姓的 怜悯和同情 。
(3)《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通过创造雄奇的意境,抒发了作者杀敌报国、恢复祖国山河、建立功名的壮怀,结句抒发 壮志未酬 的悲愤心情。
6.《木兰诗》结构分析。
第一部分(第1~3段): 代父从军,踏上征途。
第二部分(第4段): 奔赴前线,十年征战。
第三部分(第5~6段): 还朝辞官,亲人团聚。
第四部分(第7段): 赞美、讴歌英雄。
合作探究
问题一:《木兰诗》在叙述的情节上,详略是如何安排的?
这首诗对木兰从军的缘由、离别、辞官和还家都写得比较详细,而对出征前的准备只用了四句,对军旅生活也只用了六句,写得比较简略。这样叙事有详有略,是由作者写这首诗的用意所决定的。作者所关注的是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这件罕见的事情,而不是表现战争。写木兰停机叹息,写她的忧思,旨在说明她是女子,因为男子出征理所当然,不足为奇,而女子出征则不同寻常了。写木兰辞家出征,反复使用“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还是为了表现她的女性特征。至于写她辞官急切归家,同样表明了她是个女子。回家后,作者用欢快的笔调,写木兰一系列举动,更是为了强调她的女子身份。而出征前的准备和军旅生活,这不是作者的着力之处,所以写得简略。当然,作者有详有略的叙述,也是为表达木兰的思想感情服务的。详写木兰停机叹息和代父从军的决定,则是表现木兰的深明大义、对父母的孝道和对国家的忠诚。详写木兰辞家出征的情景,则是刻画她离家愈远思亲愈切的细腻感情。详写木兰辞官还乡,则是表明她不慕荣华富贵,希望早日与家人团聚。详写木兰还家后的一连串动作,则是表现她回家后恢复女装的喜悦之情。总之,详略分明得当,是这首诗写作上的一个显著特点。
问题二:阅读《观刈麦》,分析文章内容。
1.“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写出了农民们什么样的反常心理?“惜”字有什么深刻内涵?
这两句诗写出了农民们在炎炎烈日下辛勤劳动却不知热的反常心理。试想,炎炎夏日,谁不想在凉快、舒适的树阴下、房子里休息?但是,对于农民们来说,小麦熟了,必须争分夺秒地收割回来,否则一场大雨就可能让一年的辛劳化为乌有。所以尽管天气酷热,但农民们不敢休息,必须抓紧不下雨的天气赶紧干活,越热反而越要劳动。
后一句的“惜”字与前一句“不知”对比,把农民们这种不但不嫌天气炎热,反而希望更多一点这种天气的反常心理刻画得入木三分,耐人寻味,令人心酸。
2.诗人描述了农人举家辛苦劳动的场景和贫妇人拾麦的场景,面对此情此景诗人是怎样想的?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诗人由农民生活的痛苦想到了自己,想到了那些封建高官的舒适生活,此时已经不仅是同情农民了,而且感到深深的自责、羞愧。表现了诗人对不劳而获的封建剥削制度的不满、鞭挞和抨击。
问题三:《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一词中“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和结尾的“可怜白发生”是不是矛盾的,为什么?
不矛盾。
前面这句描写了一个在疆场上纵横驰骋的健儿的形象。“的卢”,相传刘备曾乘的卢马从襄阳城西的檀溪水中一跃三丈,脱离险境。词人用“的卢”战马的神勇形象衬托马背上将军的勇武。作者又用夸张的手法,把弓弦发出的声响比作霹雳,从声音的角度突出战士的神勇。这两句词以点带面,通过点的描写,让读者想象到在千里疆场,战士们为了保卫国家,出生入死,浴血奋战的感人场面:将军身先士卒,率领骑兵,在战场上奔驰;战士们万箭齐发,敌人纷纷落马。这是多么鼓舞人心的场面,也是辛弃疾梦寐以求的理想。
最后一句写出了现实与理想的矛盾,理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幻灭。这是辛弃疾一生政治身世的悲愤。作者一生坚决主张抗金,收复失地,统一国家,甚至在梦中都念念不忘抗金的战斗生活。但由于朝廷的腐朽无能,他的理想难以实现。当他看到自己鬓边新生的白发,感到自己已入暮年,心中不由涌起壮志难酬的悲情。这首词题是“壮词”,前面九句的确可称得上是壮词,但是最后一句使全首词的感情基调由雄壮转变为悲壮。